三年级语文课《灰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合集)

时间:2019-09-04 20:5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语文课《灰雀》教学反思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语文课《灰雀》教学反思范文》。

第一篇:三年级语文课《灰雀》教学反思范文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素然无味的课文,在学生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惹人喜爱”的小灰雀。在朗读时读出了列宁喜爱灰雀的语气。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品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当可爱的灰雀不见了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首先让学生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再分小组练习对话,最后指名小组表演对话。通过对话表演让学生再讨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学生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感受。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我就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学生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惭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学生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能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学生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可正是由于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不同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主要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不平凡小事,从他们这些小事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不平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两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告诉大家按怎样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课文,也为学生传达一个信息,课文的学习都可以按这样的步骤。在检查朗读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出感情,并说说理由。我读出我喜欢的语句,并示范读,给学生做了例子。但这里我没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导致学生在说理由时,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应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多花些时间让学生介绍识字方法,并把生字用课件展示它的结构、偏旁等,帮助学生记忆。

整节课中我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我在让学生一起读课题时,学生把整篇课文一起读了一遍,在他们读完后,我告诉他们没按老师的要求去读,应听清老师的话,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书写生字时,告诉大家不但要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还要在书上描红,了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出干净、漂亮的字来。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争辩中,读出味来了。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2

师:同学们,《灰雀》这篇课文,老师反复读了很多遍,读出了两种情感,这两种情感是什么呢?相信同学们用新的读进去,也能读出你的体会,你的情感。

(学生开始默读课文。这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上开始的有思考的阅读。)

生:我读出了列宁对灰雀非常喜爱。

很多学生能够联系课文中的语句,如“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等,谈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可以说前一部分情感的铺垫已经到位了,但本课的重点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所以后一部分的处理采用的是移情体验。所有的学生都当成小男孩,我来做列宁,删除所有的旁白,只留下对话。适时地走进学生中交流。

男孩:“没。我没看见。”(师:你怎么说话吞吞吐吐的呢?)

男孩:“一定会飞回来!”(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

学生们能够通过男孩的语言,很好地体会到了他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矛盾到最后终于下定决心。但真正明白感受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我明白自己在列宁语言中那不动声色的引导部分着墨太少了。所以当一个学生突然说出“列宁不够诚实!”学生就把重点放在了男孩是否诚实的争论上了。当然,庆幸的是孩子们开始学会从文中寻找自己观点的依据,这也算是刚刚进入中段语文学习中比较欣慰的了。

我要谈得还不止这些,现在我们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种解读,有学生的,也应该有老师的。开课之初,暗示了自己作为老师读《灰雀》一文的`两种情感:喜爱、惭愧。这种惭愧,学生们是无法体会的,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列宁对小孩子的那份关爱和尊重。那么这种尊重,学生们怎样理解呢?最后自己很明显的牵到了主题上。有时间关系,也是因为自己太急躁了。还好自己没有标榜自己,谈及了自己对待学生常有的粗暴。因为粗暴,才更彰显出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就在于他们在平凡的小事中表现出来的不平凡。

这一课结束,我真感动那个善解人意的茜茜同学到位的体会。就是这样:我们可能永远不可能成为名人,但那种人格的魅力,伟大的胸襟,我们可以不断的接近。我愿意带着我的学生走这样一条向善的路。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如何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述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让学生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呢?我从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请同学画出描述灰雀的句子,请同学反复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学生想象灰雀在树上跳跃的情景。

再问:灰雀可爱吗?你们喜欢吗?还有谁喜欢?你从哪明白的?第二:请同学画出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同桌之间练习之后,再采用指名朗读;分男女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练习对话。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他们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换位思考,让他们说说那男孩为什么要抓灰雀?为什么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样样的情绪呢?从而体会到男孩的诚实和可爱。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第三:教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了个小练笔:男孩答应列宁之后。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有的同学想象很丰富。文章里所表达的资料,让我感到学生在我的教学中理解了。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貌,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明白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情绪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先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带给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

《灰雀》一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一课的目标一是以爱为线索,建构爱的话题,引导学生树立“爱”的价值观。二是初步学习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人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总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到整体;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总是由浅入深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必得经历这样的过程。因此,在建构阅读话题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话题的层次性。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列宁,灰雀,男孩,他们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用简单的句子或词语概括。”这是本课以“整体感知”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话题,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走近文本。

第二个层次:“体会列宁与男孩对灰雀的爱”。这一层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探究式的对话。

第三个层次:“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爱的真谛”。再次回到整体,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升华情感的体验,目的是以读引写,以读引读。

在课堂中,学生以这篇课文为依托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状态非常活跃,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2

讲《灰雀》一文时,我紧紧围绕关键字“爱”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得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没有充分朗读的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二、课堂的.临时应变能力不足

课上,由于某一个教学环节发生了遗漏,导致我在30分钟内,就将课文内容结束。剩余的5分钟,我的心里发懵了:我该怎么过这5分钟呢?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对话,自己再范读对话。同科的老师随后告诉我,我这样一种处理方法,其实是将前面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重复,或者说这样安排不符合这堂课该有的节奏,要将它安排在课文理解中。在剩余的时间内,老师们告诉我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想一想,动笔写一写“小男孩在听了列宁找灰雀时焦急,为灰雀惋惜等的话后,那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是“小男孩从这件事中,他明白 了什么”,让学生站在同龄人的立场上,更加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做做课堂练习本……总之,方法有很多种(当然,这么做,并非为了填满时间)。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将课堂的时间合理地运用。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3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主要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不平凡小事,从他们这些小事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不平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两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告诉大家按怎样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课文,也为学生传达一个信息,课文的学习都可以按这样的步骤。在检查朗读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出感情,并说说理由。我读出我喜欢的语句,并示范读,给学生做了例子。但这里我没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导致学生在说理由时,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应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多花些时间让学生介绍识字方法,并把生字用课件展示它的结构、偏旁等,帮助学生记忆。

整节课中我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我在让学生一齐读课题时,学生把整篇课文一齐读了一遍,在他们读完后,我告诉他们没按老师的要求去读,应听清老师的话,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书写生字时,告诉大家不但要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还要在书上描红,了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出干净、漂亮的字来。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争辩中,读出味来了。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4

《灰雀》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刚开始学习课文时,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也不知道灰雀到底去哪里了?我引导学生反复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从他们的话中去体会。学生从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对列宁、灰雀或者是小男孩说什么?同学们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对列宁说,当那个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后,你知道了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你真了不起!

“我想对列宁说,列宁,你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

“我想对男孩说,虽然你开始把灰雀捉回了家,但当你看到列宁因为灰雀不见了而担心、惋惜时,你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把灰雀放回来,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我想对男孩说,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知错就改仍然是好孩子。”

“我对男孩说,你爱灰雀不是这样爱的,不能把它关起来,要给它自由,让它自由自在的生活。”

“灰雀,你以后一定要飞高一点,不要让小男孩捉住了你。”

“灰雀,你很可爱,我也喜欢你!”

在教学中我将你想对男孩、灰雀或小男孩说什么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对他们说话的过程中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对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体会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孩子的尊重、爱护之情。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5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6

今天上了《灰雀》,从图片导入,让他们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灰雀,你想说点什么?

接着是生字教学。

今天的朗读也较多。分别围绕小男孩的三句话展开。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男孩此时的心情,朗读的语气。试读多遍)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引导学生,为什么列宁要问灰雀,而不是问小男孩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列宁对小男孩的信任。)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升华,问孩子们:列宁为——而微笑,为——而微笑。有学生认为列宁是为了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也要同学认为列宁是为了小男孩的诚信而微笑。这里还是指导得比较到位的。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7

今天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没有十分的把握。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这几个词。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斐。斐课件。园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8

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有些忐忑。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越来越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人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我惊叹于孩子们思维的细致,我为先前的担心感到多余。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9

今天我上完了《灰雀》之后,感觉到课堂是生成的。课前,我按照传统写了一篇教案。今天上课时,在第一环节,学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全盘托出,而且切中要害。这是我事先没有设想到的。我灵机一动,按照学生所说的主要内容设计了一个板书,这个板书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给了我灵感。接下来,应该按照学生的思路,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列宁喜欢灰雀,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

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的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这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设计一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设想的答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由于学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样体会到了小男孩对小灰雀的喜爱。又一学生站起来答道:“我觉得,小男孩除了惭愧以外,还对小灰雀又一种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诚实、知错就改和感情之间,小男孩选择诚实。”他的回答是我很惊讶,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维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感情。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0

师:同学们,《灰雀》这篇课文,老师反复读了很多遍,读出了两种情感,这两种情感是什么呢?相信同学们用新的读进去,也能读出你的体会,你的情感。

(学生开始默读课文。这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上开始的有思考的阅读。)

生:我读出了列宁对灰雀非常喜爱。

很多学生能够联系课文中的语句,如“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等,谈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可以说前一部分情感的铺垫已经到位了,但本课的重点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所以后一部分的'处理采用的是移情体验。所有的学生都当成小男孩,我来做列宁,删除所有的旁白,只留下对话。适时地走进学生中交流。

男孩:“没......我没看见。”(师:你怎么说话吞吞吐吐的呢?)

男孩:“一定会飞回来!”(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

学生们能够透过男孩的语言,很好地体会到了他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矛盾到最后终于下定决心。但真正明白感受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我明白自己在列宁语言中那不动声色的引导部分着墨太少了。所以当一个学生突然说出“列宁不够诚实!”学生就把重点放在了男孩是否诚实的争论上了。当然,庆幸的是孩子们开始学会从文中寻找自己观点的依据,这也算是刚刚进入中段语文学习中比较欣慰的了。

我要谈得还不止这些,现在我们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种解读,有学生的,也应该有老师的。开课之初,暗示了自己作为老师读《灰雀》一文的两种情感:喜爱、惭愧。这种惭愧,学生们是无法体会的,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列宁对小孩子的那份关爱和尊重。那么这种尊重,学生们怎样理解呢?最后自己很明显的牵到了主题上。有时间关系,也是因为自己太急躁了。还好自己没有标榜自己,谈及了自己对待学生常有的粗暴。因为粗暴,才更彰显出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就在于他们在平凡的小事中表现出来的不平凡。

这一课结束,我真感动那个善解人意的茜茜同学到位的体会。就是这样:我们可能永远不可能成为名人,但那种人格的魅力,伟大的胸襟,我们可以不断的接近。我愿意带着我的学生走这样一条向善的路。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1

《灰雀》是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整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怎样上好这篇课文呢?怎样符合跨世纪新一代儿童的身心特点呢?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在教学本文时,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走进文本,以读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新课程下,有很多老师都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像多年都以讲读教学为主的老师,忽然一下,几乎什么都不讲,就要学生在一节课里反复地朗读,还真觉得不习惯,甚至还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敬业,以至于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说了两句”再“多说了两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光嘴上说说“要加强朗读教学”,而应该彻底地切实地在课堂实践中转变观念,把加强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的,我们要时刻记得要“回归人文关怀”。《灰雀》这篇课文只要学生了解了列宁怎样喜爱灰雀,以及在他爱鸟的影响下,小男孩怎样自觉地改正错误,体会小男孩诚实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当个知错、诚实的孩子。我们不要也没有必要过多地深入下去,因为他以后还要学习类似这样但更深入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丰富,他们将会有更深更广甚至更独特的体会,我们不要有“放不开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一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自由读,教师加提示语引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列宁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不断地丰满起来,感受到读书真有趣,越读越有味。这样的朗读教学就好象引领着孩子们在欣赏一件玲珑剔透的玉雕,细细把玩,细细体会,个中感受尽在孩子们表情生动的朗读中。这感觉又好比一首诗歌,朦胧的更显意境,更有韵味,更能入胜。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复地要学生诵读,让字里行间的美,让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发芽、开花,以至张满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觉得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回归”。可以这么说,低年段的`阅读教学就是朗读的教学。

二、以“悟”深读,形成良好的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和“悟”总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两者总是不断交织、不断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感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在品读重点段落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之后,我常问:“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懂得了什么?”例如在辨别爱鸟异同这一环节教学时,我这样设计: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却关系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是否有正确的审美认识。)

生:我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学生联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别的来公园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们会伤心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孤零零的,会寂寞的。

生:它还会吃不下东西。

生:它还会生病呢!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2

我有幸参加了我县举行的“百名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我执教《灰雀》一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灰雀》一课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灰雀》讲的是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并用自己爱鸟的情感感化一个捉灰雀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不长,但语言含蓄,内涵深刻。我通过认真阅读、逐字、逐词、逐句地推敲和品味,发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这个中心,是通过重点词语和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两条重要线索来体现的。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表现了灰雀不见后列宁焦虑、担心、惋惜以及灰雀回来后的欣喜之情;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表现了小男孩做了错事,在列宁面前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以及后来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两条线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宁和男孩的一番对话中,每一句意义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平淡无奇却准确地刻画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态,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深奥、难懂。于是我决定把这部分内容做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我首先确定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和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方法。通过进一步熟悉教材和课后练习、单元训练提示等相关内容,是“单元训练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原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正好与本课的特点相呼应。于是我把“理解重点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进而读懂文章”作为本课的训练点,围绕这个训练点,有机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了真正落实这个训练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步,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课文一开始交代“列宁在郊外养病,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我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围绕“灰雀”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课文写了:

⑴ 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⑵ 后来灰雀不见了,列宁非常着急、担心、惋惜;

⑶ 最后灰雀飞回来了,列宁非常高兴。

此时,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内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这样学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2、抓关键词句体会列宁爱鸟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提问:从哪句话可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找出关键词画出来。学生不难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同时指导朗读,读出列宁爱鸟的情感。此时学生已初步领会了列宁十分喜爱灰雀的情感。

3、抓线索体会列宁的心态变化: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先怎么做的?又怎么做的?心情怎样?围绕以上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出示小黑板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内容,运用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宁话的内容中的关键词语(“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并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当时人物的心境,使学生从“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词语理解到: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又问男孩,于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的两种猜测。这时学生已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生死非常担心和惋惜。至此,学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条线索──列宁的心态变化。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了列宁爱鸟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3

教学中的评价就像一起“双刃剑”,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最近,我们中语组进行了两次教学研究,刘德莉老师前后由两次执教同一课的教学评价语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执教《灰雀》,刘老师的评价语言偏激,如“我今天第一次见到这么棒”!“刚才默读时没读,因此接不上来。”“你们还不知道惋惜呀”等等,这些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打击不小,因此,整节课显得有些沉闷。而第二次执教《灰雀》,刘老师评价语言有了很大改变,学生学习投入状态极佳。另外,第二节课中,刘老师也更注重了其它评价方式,比如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

那么,怎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在评价学生的同时,要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人心者,莫先手情”,同样的评价,教师若之发自内心,学生就会感到贴近心灵,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从而使学生更有信心的去面对一切。

二、抓住时机,适时评价。评价不应拘泥于一格,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评价学生时,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抓住时机,给们一份自信,让他们在自信中不断进步,另外,评价不足让教师一味地去肯定一切,对于错误之处更需在明确指出,避免让学生走弯路,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

三、评价语言要有艺术性、针对性。好的语言如一条深深的小溪,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又像一首促昂扬奋进的歌,激励着人们去不断地追求。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在评价中不仅要语言丰富,机智幽默,而且要讲求艺术性。

另外,评价要有目的性、针对性,不讲求实际的表彰,不但不能真的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探索的能力,反而会引导学生对评价的漠视,失去评价的.意义。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得体,且要做到把握时机,因人而异,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这样,学生对获得的评价不仅仅是短暂的满足,更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前进的动力,这使他们在“人人可以成才”的大路上前行。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4

《灰雀》这一课时,采用角色表演,情境嫫拟法进行教学,在课尾延伸、深化感悟时我有意识地提出几个问题,给足孩子想像空间。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由放飞心灵,那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让师生共同感受到语文课堂轻松、活泼、有效。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学生依托文本创造想象。文本的情感目标无需太多讲解,在大胆想象、角色表演、情境嫫拟中得以巩固、升华。

《灰雀》一捂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于自然的和谐、人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捂片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

在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优带差,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优等生体验到了快乐。最后是全班进行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达到了局部带动整体的目的。在层层递进中,使学困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优等生讲解了知识,从而达到了“学困生能吃饱,优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课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提供给学生,虽然这样做加强了语文学科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让学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资料,效果会更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地评价,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但我在教学中,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只有师评,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自评于互评的机会,这样做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5

今天是开学来第一次讲公开课,在此之前我做了精心地准备。上课前,我拿着课本,又把讲课的思路做了整理。当讲完课时,觉得自己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先从第一点谈起,预设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在预习课文时,我已经带领着大家练习过朗读课文,特别是告诉了他们,要想读出感情,就要注意语速和语调以及对重点词语地处理,并且我还给大家做了范读。当时,大家学得很认真也很快。起初,我在对第一自然段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是只准备用十分钟,可同学们在朗读方面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在读这一段时,要读出对灰雀的喜爱之情的,但同学们却读不出这种味道。于是,我带领着大家,又进行了读书练习。这样做直接影响了我对后边教学内容时间地安排。出现这种突发情况,是我未料到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在预设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当然,除了此环节外,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上,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预习时已经解决的问题,在复习提问时,学生却答不出来。以后,我在备课时,除了备好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外,还不能忽略“预设”这个环节。

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就是随机处理问题方面还有待提高。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对灰雀形态的描写。读完以后,同学们都觉得灰雀很漂亮。可是当我接着问“你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灰雀很漂亮时?”学生都答不出来,可是我还是一直在用语言启发他们。其实,此时我完全可以把课件上的有关灰雀的图片展示给大家。课下我试过了,同学们一看到这张灰雀的图片,立刻发出了一片赞叹声。我知道,这是大家对灰雀美的感叹。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大家:“从图片上看,你们认为灰雀美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颜色。”由此我知道,当学生启而不发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改变教学方式了。同时,也对教师机智标准提高了要求。

最后再来谈谈学生倾听方面。在前面我曾两次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到了第三个问题时,我改成了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词语,结果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接连有三个读的都是句子。这充分说明,学生没学会倾听。他们在听要求是,往往只是听个大概。另外,也没认真倾听他人答题的好习惯。

从以上情况看,在以后的备课时,我要改变一些错误的观点,就是只备课本,而忽略了备学生和预设问题的准备,同时还要多练习,提高处理随机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5篇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

《灰雀》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刚开始学习课文时,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也不知道灰雀到底去哪里了?我引导学生反复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从他们的话中去体会。学生从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对列宁、灰雀或者是小男孩说什么?同学们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对列宁说,当那个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后,你知道了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你真了不起!

“我想对列宁说,列宁,你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

“我想对男孩说,虽然你开始把灰雀捉回了家,但当你看到列宁因为灰雀不见了而担心、惋惜时,你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把灰雀放回来,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我想对男孩说,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知错就改仍然是好孩子。”

“我对男孩说,你爱灰雀不是这样爱的,不能把它关起来,要给它自由,让它自由自在的生活。”

“灰雀,你以后一定要飞高一点,不要让小男孩捉住了你。”

“灰雀,你很可爱,我也喜欢你!”

在教学中我将你想对男孩、灰雀或小男孩说什么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对他们说话的过程中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对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体会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孩子的尊重、爱护之情。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2

今天是开学来第一次讲公开课,在此之前我做了精心地准备。上课前,我拿着课本,又把讲课的思路做了整理。当讲完课时,觉得自己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先从第一点谈起,预设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在预习课文时,我已经带领着大家练习过朗读课文,特别是告诉了他们,要想读出感情,就要注意语速和语调以及对重点词语地处理,并且我还给大家做了范读。当时,大家学得很认真也很快。起初,我在对第一自然段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是只准备用十分钟,可同学们在朗读方面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在读这一段时,要读出对灰雀的喜爱之情的,但同学们却读不出这种味道。于是,我带领着大家,又进行了读书练习。这样做直接影响了我对后边教学内容时间地安排。出现这种突发情况,是我未料到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在预设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当然,除了此环节外,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上,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预习时已经解决的问题,在复习提问时,学生却答不出来。以后,我在备课时,除了备好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外,还不能忽略“预设”这个环节。

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就是随机处理问题方面还有待提高。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对灰雀形态的描写。读完以后,同学们都觉得灰雀很漂亮。可是当我接着问“你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灰雀很漂亮时?”学生都答不出来,可是我还是一直在用语言启发他们。其实,此时我完全可以把课件上的有关灰雀的图片展示给大家。课下我试过了,同学们一看到这张灰雀的图片,立刻发出了一片赞叹声。我知道,这是大家对灰雀美的感叹。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大家:“从图片上看,你们认为灰雀美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颜色。”由此我知道,当学生启而不发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改变教学方式了。同时,也对教师机智标准提高了要求。

最后再来谈谈学生倾听方面。在前面我曾两次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到了第三个问题时,我改成了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词语,结果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接连有三个读的都是句子。这充分说明,学生没学会倾听。他们在听要求是,往往只是听个大概。另外,也没认真倾听他人答题的好习惯。

从以上情况看,在以后的备课时,我要改变一些错误的观点,就是只备课本,而忽略了备学生和预设问题的准备,同时还要多练习,提高处理随机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3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

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4

教学中的评价就像一起“双刃剑”,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最近,我们中语组进行了两次教学研究,刘德莉老师前后由两次执教同一课的教学评价语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执教《灰雀》,刘老师的评价语言偏激,如“我今天第一次见到这么棒”!“刚才默读时没读,因此接不上来。”“你们还不知道惋惜呀”等等,这些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打击不小,因此,整节课显得有些沉闷。而第二次执教《灰雀》,刘老师评价语言有了很大改变,学生学习投入状态极佳。另外,第二节课中,刘老师也更注重了其它评价方式,比如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

那么,怎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在评价学生的同时,要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人心者,莫先手情”,同样的评价,教师若之发自内心,学生就会感到贴近心灵,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从而使学生更有信心的去面对一切。

二、抓住时机,适时评价。评价不应拘泥于一格,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评价学生时,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抓住时机,给们一份自信,让他们在自信中不断进步,另外,评价不足让教师一味地去肯定一切,对于错误之处更需在明确指出,避免让学生走弯路,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

三、评价语言要有艺术性、针对性。好的语言如一条深深的'小溪,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又像一首促昂扬奋进的歌,激励着人们去不断地追求。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在评价中不仅要语言丰富,机智幽默,而且要讲求艺术性。

另外,评价要有目的性、针对性,不讲求实际的表彰,不但不能真的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探索的能力,反而会引导学生对评价的漠视,失去评价的意义。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得体,且要做到把握时机,因人而异,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这样,学生对获得的评价不仅仅是短暂的满足,更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前进的动力,这使他们在“人人可以成才”的大路上前行。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5

今天上了《灰雀》,从图片导入,让他们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灰雀,你想说点什么?

接着是生字教学。

今天的朗读也较多。分别围绕小男孩的三句话展开。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男孩此时的'心情,朗读的语气。试读多遍)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引导学生,为什么列宁要问灰雀,而不是问小男孩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列宁对小男孩的信任。)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升华,问孩子们:列宁为——而微笑,为——而微笑。有学生认为列宁是为了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也要同学认为列宁是为了小男孩的诚信而微笑。这里还是指导得比较到位的。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6

师:同学们,《灰雀》这篇课文,老师反复读了很多遍,读出了两种情感,这两种情感是什么呢?相信同学们用新的读进去,也能读出你的体会,你的情感。

(学生开始默读课文。这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上开始的有思考的阅读。)

生:我读出了列宁对灰雀非常喜爱。

很多学生能够联系课文中的语句,如“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等,谈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可以说前一部分情感的铺垫已经到位了,但本课的重点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所以后一部分的处理采用的是移情体验。所有的学生都当成小男孩,我来做列宁,删除所有的旁白,只留下对话。适时地走进学生中交流。

男孩:“没......我没看见。”(师:你怎么说话吞吞吐吐的'呢?)

男孩:“一定会飞回来!”(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

学生们能够透过男孩的语言,很好地体会到了他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矛盾到最后终于下定决心。但真正明白感受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我明白自己在列宁语言中那不动声色的引导部分着墨太少了。所以当一个学生突然说出“列宁不够诚实!”学生就把重点放在了男孩是否诚实的争论上了。当然,庆幸的是孩子们开始学会从文中寻找自己观点的依据,这也算是刚刚进入中段语文学习中比较欣慰的了。

我要谈得还不止这些,现在我们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种解读,有学生的,也应该有老师的。开课之初,暗示了自己作为老师读《灰雀》一文的两种情感:喜爱、惭愧。这种惭愧,学生们是无法体会的,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列宁对小孩子的那份关爱和尊重。那么这种尊重,学生们怎样理解呢?最后自己很明显的牵到了主题上。有时间关系,也是因为自己太急躁了。还好自己没有标榜自己,谈及了自己对待学生常有的粗暴。因为粗暴,才更彰显出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就在于他们在平凡的小事中表现出来的不平凡。

这一课结束,我真感动那个善解人意的茜茜同学到位的体会。就是这样:我们可能永远不可能成为名人,但那种人格的魅力,伟大的胸襟,我们可以不断的接近。我愿意带着我的学生走这样一条向善的路。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7

《灰雀》一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一课的目标一是以爱为线索,建构爱的话题,引导学生树立“爱”的价值观。二是初步学习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人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总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到整体;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总是由浅入深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必得经历这样的过程。因此,在建构阅读话题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话题的层次性。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列宁,灰雀,男孩,他们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用简单的句子或词语概括。”这是本课以“整体感知”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话题,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走近文本。

第二个层次:“体会列宁与男孩对灰雀的爱”。这一层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探究式的对话。

第三个层次:“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爱的真谛”。再次回到整体,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升华情感的体验,目的是以读引写,以读引读。

在课堂中,学生以这篇课文为依托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状态非常活跃,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8

《灰雀》这一课时,采用角色表演,情境嫫拟法进行教学,在课尾延伸、深化感悟时我有意识地提出几个问题,给足孩子想像空间。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由放飞心灵,那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让师生共同感受到语文课堂轻松、活泼、有效。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学生依托文本创造想象。文本的情感目标无需太多讲解,在大胆想象、角色表演、情境嫫拟中得以巩固、升华。

《灰雀》一捂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于自然的和谐、人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捂片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

在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优带差,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优等生体验到了快乐。最后是全班进行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达到了局部带动整体的目的。在层层递进中,使学困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优等生讲解了知识,从而达到了“学困生能吃饱,优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课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提供给学生,虽然这样做加强了语文学科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让学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资料,效果会更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地评价,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但我在教学中,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只有师评,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自评于互评的机会,这样做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9

《灰雀》是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整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怎样上好这篇课文呢?怎样符合跨世纪新一代儿童的身心特点呢?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在教学本文时,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走进文本,以读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新课程下,有很多老师都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像多年都以讲读教学为主的老师,忽然一下,几乎什么都不讲,就要学生在一节课里反复地朗读,还真觉得不习惯,甚至还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敬业,以至于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说了两句”再“多说了两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光嘴上说说“要加强朗读教学”,而应该彻底地切实地在课堂实践中转变观念,把加强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的,我们要时刻记得要“回归人文关怀”。《灰雀》这篇课文只要学生了解了列宁怎样喜爱灰雀,以及在他爱鸟的影响下,小男孩怎样自觉地改正错误,体会小男孩诚实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当个知错、诚实的孩子。我们不要也没有必要过多地深入下去,因为他以后还要学习类似这样但更深入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丰富,他们将会有更深更广甚至更独特的体会,我们不要有“放不开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一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自由读,教师加提示语引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列宁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不断地丰满起来,感受到读书真有趣,越读越有味。这样的朗读教学就好象引领着孩子们在欣赏一件玲珑剔透的玉雕,细细把玩,细细体会,个中感受尽在孩子们表情生动的朗读中。这感觉又好比一首诗歌,朦胧的更显意境,更有韵味,更能入胜。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复地要学生诵读,让字里行间的美,让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发芽、开花,以至张满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觉得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回归”。可以这么说,低年段的阅读教学就是朗读的教学。

二、以“悟”深读,形成良好的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和“悟”总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两者总是不断交织、不断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感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在品读重点段落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之后,我常问:“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懂得了什么?”例如在辨别爱鸟异同这一环节教学时,我这样设计: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却关系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是否有正确的审美认识。)

生:我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学生联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别的来公园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们会伤心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孤零零的,会寂寞的。

生:它还会吃不下东西。

生:它还会生病呢!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0

讲《灰雀》一文时,我紧紧围绕关键字“爱”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得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没有充分朗读的.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二、课堂的临时应变能力不足

课上,由于某一个教学环节发生了遗漏,导致我在30分钟内,就将课文内容结束。剩余的5分钟,我的心里发懵了:我该怎么过这5分钟呢?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对话,自己再范读对话。同科的老师随后告诉我,我这样一种处理方法,其实是将前面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重复,或者说这样安排不符合这堂课该有的节奏,要将它安排在课文理解中。在剩余的时间内,老师们告诉我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想一想,动笔写一写“小男孩在听了列宁找灰雀时焦急,为灰雀惋惜等的话后,那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是“小男孩从这件事中,他明白 了什么”,让学生站在同龄人的立场上,更加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做做课堂练习本……总之,方法有很多种(当然,这么做,并非为了填满时间)。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将课堂的时间合理地运用。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1

今天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没有十分的把握。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这几个词。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斐。斐课件。园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2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3

我有幸参加了我县举行的“百名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我执教《灰雀》一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灰雀》一课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灰雀》讲的是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并用自己爱鸟的情感感化一个捉灰雀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不长,但语言含蓄,内涵深刻。我通过认真阅读、逐字、逐词、逐句地推敲和品味,发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这个中心,是通过重点词语和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两条重要线索来体现的。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表现了灰雀不见后列宁焦虑、担心、惋惜以及灰雀回来后的欣喜之情;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表现了小男孩做了错事,在列宁面前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以及后来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两条线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宁和男孩的一番对话中,每一句意义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平淡无奇却准确地刻画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态,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深奥、难懂。于是我决定把这部分内容做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我首先确定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和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方法。通过进一步熟悉教材和课后练习、单元训练提示等相关内容,是“单元训练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原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正好与本课的特点相呼应。于是我把“理解重点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进而读懂文章”作为本课的训练点,围绕这个训练点,有机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了真正落实这个训练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步,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课文一开始交代“列宁在郊外养病,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我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围绕“灰雀”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课文写了:

⑴ 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⑵ 后来灰雀不见了,列宁非常着急、担心、惋惜;

⑶ 最后灰雀飞回来了,列宁非常高兴。

此时,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内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这样学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2、抓关键词句体会列宁爱鸟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提问:从哪句话可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找出关键词画出来。学生不难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同时指导朗读,读出列宁爱鸟的情感。此时学生已初步领会了列宁十分喜爱灰雀的情感。

3、抓线索体会列宁的心态变化: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先怎么做的?又怎么做的?心情怎样?围绕以上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出示小黑板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内容,运用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宁话的内容中的关键词语(“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并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当时人物的心境,使学生从“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词语理解到: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又问男孩,于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的两种猜测。这时学生已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生死非常担心和惋惜。至此,学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条线索──列宁的心态变化。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了列宁爱鸟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4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主要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不平凡小事,从他们这些小事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不平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两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告诉大家按怎样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课文,也为学生传达一个信息,课文的学习都可以按这样的'步骤。在检查朗读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出感情,并说说理由。我读出我喜欢的语句,并示范读,给学生做了例子。但这里我没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导致学生在说理由时,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应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多花些时间让学生介绍识字方法,并把生字用课件展示它的结构、偏旁等,帮助学生记忆。

整节课中我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我在让学生一齐读课题时,学生把整篇课文一齐读了一遍,在他们读完后,我告诉他们没按老师的要求去读,应听清老师的话,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书写生字时,告诉大家不但要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还要在书上描红,了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出干净、漂亮的字来。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争辩中,读出味来了。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5

今天我上完了《灰雀》之后,感觉到课堂是生成的。课前,我按照传统写了一篇教案。今天上课时,在第一环节,学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全盘托出,而且切中要害。这是我事先没有设想到的。我灵机一动,按照学生所说的主要内容设计了一个板书,这个板书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给了我灵感。接下来,应该按照学生的思路,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列宁喜欢灰雀,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

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的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这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设计一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设想的答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由于学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样体会到了小男孩对小灰雀的喜爱。又一学生站起来答道:“我觉得,小男孩除了惭愧以外,还对小灰雀又一种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诚实、知错就改和感情之间,小男孩选择诚实。”他的回答是我很惊讶,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维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感情。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这篇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于是,我把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课文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我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我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当灰雀消失之后,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这表明他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在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如“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它怕冷”和“可惜”这两个词语,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相关的词句的同时,要求他们一定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接着,列宁和孩子的对话,耐心而又得体,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当列宁询问孩子是否见到灰雀时,孩子回答“没……我没看见”,从这种吞吞吐吐中,可以猜测到灰雀的消失与孩子有关。但是列宁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通过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列宁与孩子的对话和神态体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以及文中的提示反复朗读、感悟,并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本课课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要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引导他们讨论: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为什么列宁不直接要求男孩将灰雀放回来?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学生的理解存在个性的差异,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部分学困生,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把自己置之度外才行。

下载三年级语文课《灰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语文课《灰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15篇) 《灰雀》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课文的第二课时,重点是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理。难点是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尊重,爱护。懂得做错事情......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15篇) 《灰雀》教学反思1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主要是通过几个名人故事认识几位名人,从这些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讲得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灰雀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灰雀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这篇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15篇 灰雀教学反思1 《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15篇 灰雀教学反思1 《灰雀》是第二组课文的第一篇,也是学生学习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的第一篇。所以,这方面就是我教学准备的重点。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2......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 默认分类 2009-09-28 21:14 阅读127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15篇 灰雀教学反思1 在第一课时的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课前预习学习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集体反馈,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使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