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人物事迹材料投稿(五篇材料)

时间:2021-02-18 12:4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扶贫人物事迹材料投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扶贫人物事迹材料投稿》。

第一篇:扶贫人物事迹材料投稿

篇一

又是一年春耕忙,在**省**市的田间地头,总有一个朴素却又让所有蔬菜种植户都熟悉的身影。

“将鸡粪、猪粪加入杂草后覆盖在育苗土坑中,杂草的加入是为了保持土壤的温度,只有温度掌握好了,你的苗才能培育成功。”**和往常一样,穿梭于田间地头,给农户传技术、忙指导。

“农户要自己学习育苗技术,才能种植出更好品质的蔬菜。”**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育苗可以大大降低农户的负担,节约一笔买苗款。

2017年,**市被授予“**十大蔬菜基地县”称号,这背后,也有着高级农艺师**的辛勤付出。

**市蔬菜种植面积从96年前的蔬菜播种面积不足5万亩(次)扩大到现在30万亩(次),蔬菜基地面积从96年前的2万亩扩大到现在10万余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产地达9.5万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59个,有机蔬菜年产品认证26个,产时鲜优质无公害蔬菜年产量43万吨,年创产值9.5亿元。

“在90年代,农户零星种植的本地蔬菜,产量低、抗病虫害能力弱,严重影响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和收入。”**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0多年来,不断探索蔬菜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实施项目农业、特色蔬菜,带领**农民走上科技兴农的致富之路。

**对记者说:“现在**市的蔬菜基地已成为**市的主要保供基地,蔬菜产业成为**农业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走进育苗大棚,**就会被种植户热情的围住,除了每年定期对菜农进行集中培训外,每天都会接到农户的咨询电话。近五年来,他分别在犁倭镇下寨村、红枫湖镇大冲村等地,采取现场或集中的形式开展了辣椒栽培技术、冬豌豆栽培技术、速生菜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农业适用技术培训65期,受训人达4500余人(次)。

“勤勉敬业,随叫随到,尽心尽责。”是**种植户对**的评价。“他不仅亲自下到田间地头来教授我们怎么种植蔬菜,还经常帮助我们整理资料、寻找项目。”种植户说到**都是赞不绝口。

“要帮助农户致富,光是提高产量还不够,质量也是关键。”近年来,**作为第1完成人,主持完成的《保供蔬菜周年高效技术示范及推广》项目2014年荣获**省丰收壹等奖;

作为第3完成人,参与完成的《**省蔬菜生态化栽培技术推广》项目2017荣获**省丰收壹等奖。

2014年至今,他还参与完成《科技特派员蔬菜“321”高效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专题项目、《**省高原蔬菜优质反季节栽培技术的集成和示范推广》项目、《**省蔬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等。

**说:“从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一方面知识就解决一批问题。”

在2016年和2017年“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期间,**通过努力,为犁倭镇下寨村协调**市价调资金160.4万元,解决犁倭镇下寨村保供蔬菜基地管网到田500亩,配套安装杀虫灯10盏,完善机耕道2.15公里,生产便道3.5公里。同时指导犁倭镇发展蔬菜产业4000余亩(次)。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农民、农村、农业做了大量工作。为**市蔬菜产业脱贫工作和服务‘三农’工作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身边的同事都为**点赞。

篇二

他穿行的脚步留在了林间;

他辛劳的日月被刻在树木的年轮;

他被称为“青山卫士”;

他自喻为“大山的儿子”;

他就是山林的守望者——**县**镇**村护林员**。

“今天是清明的前一天,俗称是寒食节,上坟、磊坟的人很多,必须注意烧纸、点烛、点香、燃放鞭炮、燃放烟花等,注意火种引起火灾的发生,天气干燥,我得把妻子叫上一起分头巡山。严防上坟祭祖带火种进入山林,确保森林防火安全。”这是**2018年4月4日所写的巡山日记。

从1977年担任护林员的**,每天坚持看山、巡山、种树、保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青葱少年到华发苍颜,至今已有40载。

每天早上天不见亮,**便启程,从兴隆村、**村到尹庵村,面积达15000多亩,沿着崎岖的山路走10多公里进山巡视。40年来,每个山头、角落,都清晰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他平均一月就能走坏一双鞋,这40年**穿坏了上百双鞋。而衣服、身上也时常被挂得满身伤痕。他守住了“绿色银行”,生活却显得格外清贫。

有人问他:“老郑,您都已经这把年纪,还在护林,不累吗?”**却笑着说,“我护林已经几十年了,山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我的‘亲人’,我与它们有了感情,虽然今年年近60岁,体力不及从前,只要看到这郁郁葱葱的树林,听到森林里的鸟叫声,闻到山间的野花香,我就觉得自己活得充实,活得很值,我还要继续看护好这些山林。”

**不善言谈,但讲起巡山的故事时却滔滔不绝。“这里就是‘**丛林’,上世纪60-80年代,‘**丛林’的小树苗遭到严重铲、烧、砍、盗,所剩大树寥寥无几。后来,我一边护林,一边植树,义务植树造林20余亩,树长高了、多了、密了、大了,各种飞禽走兽的种类已随着增多了。如今,‘**丛林’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是****的八大景之一。”

小树长成林,偷砍盗伐随之而来。而面对棘手的偷砍盗伐问题,**却有自己的妙招。他会观察路口的蜘蛛网是否被冲破、珍贵的树皮是否被割有记号,来判断盗伐者的路线时间。2011年的一个晚上,时常在深夜巡逻的**就曾将盗伐者逮个正着。

40年的巡山经验,使**练就了精确敏感的“顺风耳”,让他能分别出山上动物和人走动的不同区别,再加上每个角落有什么树,对于他来说都了如指掌,再狡猾的盗伐者也逃不出他的“五指山”。

**刚参加护林工作时,家里条件特别艰苦,每月工资只有300元。2003年,他的妻子张忠华多次劝他到西洋公司上班,每月有3000元左右工资,但想到自己守护了几十年的山林,他却毅然放弃了机会,“我是大山的‘儿子’,我不看管山林谁来看管”。

**是**县**镇护林员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护林员,却领着微薄的护林收入,带着妻子坚持走了“二万五千里”的巡山路。昔日光秃秃的荒山,经过他的精心看守、呵护,变成了茂密的青山。**以蓝天为伴,青山为家,40年坚守他心中的那抹绿,把一身的经历献给美丽乡村的青山,献给美丽中国的“绿洲”。

“几十年来,山里的丛林是我日夜守护的‘家园’。”**坦然地说。

篇三

“你看你们这个寨子,一路走来到处是垃圾,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又怎么能带群众脱贫致富。”4月4日,在**市**乡**村**组,一脸严肃的**乡党委书记**颇有些恨铁不成钢。

作为**州15个极贫乡镇之一、**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历经多岗位磨练的**自上任以来,因做事说干就干,且一干到底的风格,成了苗乡群众眼里的“蛮”书记。

建强党支部引领发展

位于**市西北部的**,属典型的山区农业乡,经济结构单一,加之产业分散、无人牵头和缺乏有效沟通,导致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利用,以及企业带动性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

“必须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曾在**市委组织部任副部长的**深刻认识到。说起容易做起难,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且较为落后的地区。

“只要把村寨里的能人干将聚到党的旗帜下,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赚,那样大家才能齐心协力脱贫致富。”打定主义的**说干就干。

2013年底就到**投资中茶的**,是**华祥茶叶有限公司的老总,也是**乡茶产业支部书记。“自去年底建了党支部后,不仅党员工作更加努力,连打工的村民也更积极了。”在茶产业党支部7名党员的带领下,公司在**村的5000亩茶场,一天比一天好。

正和乡亲们一起采茶的**是**村谷顶组的村民,见记者前来采访,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但当记者问她现在和以前有什么区别时,她却大声地告诉记者:“以前干活是一个看一个,现在是一个比一个,大家都不好意思偷懒。再怎么说也要对得起一天80块钱的工资嘛。”

与**不一样的龙远福、龙远华兄弟俩,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而龙远华更是曾担任过大花水村村主任。三年前,兄弟俩决定在家乡发展“草棚鸡”,在自己富裕起来的同时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可以说我们这里是全**最穷的地方,因为以前有这么句话‘你家是**的嗦’来形容这里的贫穷。”过够苦日子的龙远华不愿回忆过往的日子。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三年的发展,如今兄弟俩的“草棚鸡”事业越发壮大,在全乡已有90个养殖棚,仅**村就有60个,更是在今年3月底成立了**市苗岭草棚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97户贫困户入股或就业。“我们一年可出栏36000羽,还和成都、云南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以不低于市场价每斤22块的收购,保证贫困群众的利益。”站在半山腰上,看着一个个如别墅般的养殖棚,龙远华信心满满,“去年我们还流转了2000亩土地来种刺梨,按80块钱天给务工的20多个**村贫困群众发工资。”

已在**村生活多年的李佩文,由于独自一人带着3个孩子,还要照顾患有糖尿病的母亲,以往家里可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十分窘迫。但如今,那些都是过去式了。“我用8个棚的土地与合作社合伙,平分60个棚的利润,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今年25岁的瓮安县人康继夫,是**市委办的工作人员,去年8月底被派驻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尽管脑子活又肯干,但刚到村里工作的半年依然吃了不少苦头。“回不了家大家都能理解,但有时连吃的水都要靠挑,让我明白了驻村的意义。”

由于不懂当地苗话,康继夫走访时不得不带个“翻译”。为让村民们从小事做起,逐渐转变思想,他和村干部们正逐步在各村民组成立“组务管理委员会”和“组务监督委员会”,将有知识、有想法、有威望的寨老拢在一起,共同把村组的卫生、民生等管起来,并管好。

“飞地经济”虽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务,但对于远离**市区的**来说,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为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带领**村干部,将特色餐馆开到了如今**饮食最为火爆的古城区,并以“双订单”思路,一方面解决群众产业发展资金难、销售难问题,一方面壮大村集体经济。

“我们店的食材基本上都来自**,并主打‘草棚鸡’菜品,生意相当不错。”自营业以来,**小花苗原生态食府已为村集体创收30万左右。

如今,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和3个产业、行业党支部的带领下,全乡已组建13个合作社,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2800元。产业发展也形成了**茶叶、**果蔬、大花水姜蒜、**刺梨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局面。

“思想针灸”断穷根

由于地处偏远和民族传统等诸多原因叠加,**乡不少群众养成了男同胞一天喝酒、斗鸟,女同胞却忙里忙外的习俗。

如何打破这一思想桎梏,激发男女老少齐心协力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很长时间内成为了**着重思考的问题。“必须将‘志智双扶·感恩奋进’思想扶贫作为重中之重的长远工作,从小处着手,进而彻底斩断穷根。”

**村,是**州苗族小花苗的主要聚居地,村民淳朴而热情。但由于长久以来上人下畜的居住习惯,整个村寨卫生令人堪忧,特别是夏季,空气中的牛粪猪粪味更是经久不衰,成群结队的小蜢子铺天盖地,让人防不胜防。而村民胡乱丢弃的生产生活垃圾,也让整个村寨显得格外扎眼。

针对上述情况,**乡党委、政府大力通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宣讲中央、省委相关精神,增强群众自信、自立、自律教育,同时在全乡大力推进“五改五化”(改厕、改圈、改灶、改水、改电,院坝硬化、屋檐沟硬化、村寨通道硬化、联户路硬化、村寨亮化),并取得初步成效。

“我家亲戚说,卫生间装好后他都想搭块床板在里面睡咯。”大花水村麒麟山村组村民侯明秀,指着自家已贴上地砖,安上冲水便槽的卫生间大笑道。

“说句丢丑的话,以前上厕所,一巴掌打去屁股上不晓得打死好多蚊子。”同行的村民颜仕福丝毫不掩饰地说。

为确保村寨卫生干净整洁,麒麟山组68户村民除将村民房前屋后“三包”写入村规民约外,还每家每年出170元,专门请人打扫公共部分卫生,并将垃圾集中转运填埋。同时,乡里还投入100万元,修建起了62间牲畜集中养殖点。

“过段时间你再来,绝对会看见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寨子。”颜仕福满眼期望和自信。

而作为全乡20个绣娘队队员之一,出门见过世界的侯明秀,更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寨子上的女人,闲时大家一起做做刺绣,男人吹吹芦笙,不仅能赚钱,还能陶冶情操呢。”今年正月期间,侯明秀卖头巾一次就赚了2000元。

通过做实群众思想“加减乘除”,如今**的群众面貌得到极大改变,一股股勤俭持家、发展生产、劳动致富的新风吹进了家家户户,大家伙跟党走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前所未有强大。

一通百通。到去年底,**乡贫困人口已由4487人下降至1202人,贫困发生率也由原来的29.3%下降至7.8%,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篇四

这里是唱响祖国大江南北《**》民歌的发源地,这里有着悠久的布依民族文化遗产和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县**镇,它正百业兴旺,好花正红。

而在两年前,这里的百姓却靠着“望天水”农作,靠着天吃饭。随着一位“海归博士”的到来,**镇开始了它的蜕变。

海归博士下乡秒变百姓“秘书”

2016年,在**省政府组织的“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中,**省农科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专家、“海归”植物营养学博士**被派到**县花好红镇担任科技副镇长。两年间,他满怀热情,用自己的所学所识,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走马上任后的**深知,要实现**镇新的蜕变,就得让自己融入百姓,“钻”入百姓家中。为了了解百姓的想法,了解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他走家串户,穿梭于乡野之中,深入全镇28个村调研,走访深度贫困村200多余次,进行技术指导200余次。在此期间,他了解到**镇弄苑村的当地百姓有佛手瓜种植传统,但种植规模都不大,收益不明显。于是,他着手研究起当地的佛手瓜种植,从科学种植管理佛手瓜入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借助滴灌、冷藏等先进技术,日复一日手把手地教村民科学种植佛手瓜。百姓按照他的种植方法,哪里不懂就打电话问**,**也不厌其烦地一一解决村民的问题。通过他的种植方法,当地佛手瓜产量大大提高,瓜农们也尝到增收的甜头。“那段时间,村民都把我当成他们的秘书了,种植、销售、价格都问我,我还要一一帮他们规划清楚。”**笑着说道。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弄苑村佛手瓜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均亩产值达6吨,人均纯收入6000元,户均收入超3万元。**也得到了当地村民的信任与赞赏。

脱贫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用心,脱贫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佛手瓜产业形成规模后,**也一直在思考怎样把种植佛手瓜下面的空间都利用起来。

为了将佛手瓜产业最大效益化,也为了探索佛手瓜产业的生态可持续,**经常回“娘家”寻找专家和技术支持,这些想法得到**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桂莲的大力支持,李桂莲院长先是提供了“黔白5号”耐抽薹白菜的种子,村民种植后效果显著。后又亲临现场调研,认为大球盖菇在佛手瓜下种植既可增加收入又是生态可持续,因为大球盖菇不需要设施、地栽,秋冬种与佛手瓜既错季又补充。并且大球盖菇本身就是是草腐菌,不需要木材不需要砍伐森林,种完蘑菇后残渣又可作为肥料,不仅解决了生态可持续的问题,又能给村民增加收入,两全其美。

之后,李桂莲院长就把其“321”项目(亩效益达3万、2万、1万)、省财政厅项目《**省蔬菜产业科技产业扶贫“321示范工程”》和省农委项目《**省蔬菜产业科技扶贫“321模式”大面积示范推广”》项目在**县**镇增加了一个示范点,从2017年10月开始种植大球盖菇,并且得到项目团队陈之林博士、文林宏研究员等手把手的培训指导。

“得到‘娘家人’的支持后,许多问题迎刃而解。特别是种植大球盖菇,亩产超1000公斤,一旦得到市场认可,两项相加,亩产值轻轻松松可超万元,老百姓的腰包即将鼓起来。”**激动的说道。

“请进来”+“送出去”

为了让当地干部群众学到更多农业技术,也为了让**镇的农副产品走出去。**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先后组织贫困村村干部加强技能培训,到**县、安龙县等地考察学习经验。并多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李桂莲、省农委蜜蜂专家徐祖荫、贵大核桃专家潘学军、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的陈之林博士、泰国苏兰拉里理工大学教授等来到**镇,为当地农副产业建言献策。并且,为了能让村民的农副产品能销售出去,**还多次对接网络电商平台,策划农产品品牌5个,销售量达到200多吨,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镇花好红

经过不断的探索、学习和实践,**镇以佛手瓜种植为纽带,构建成了“菜-菜-菜,瓜-菌-蜂”模式,即佛手瓜空闲期进行10月、2月、4月三季蔬菜种植,佛手瓜种植期间瓜下套种大球盖菇,种植巨菌草以提供菌材,同期进行中华蜜蜂养殖。规模也将从去年的6000亩扩大到15000亩,涉及贫困户达800户,预计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300户建档立卡精准脱贫户可实现脱贫。

虽然今年**已转为科技特派员,但去**镇的次数不降反升。“村民依旧忘不了我这个‘秘书’,电话里虽然问我的问题没少,但更多的是关心问候。”**说。

篇五

“一直以来,我都把扶贫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任务。扶贫是我的责任。”说这句话的人,是**市扶贫办规划统计科科长**。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业农村工作。

“扶贫不单单是把贫困群众从大山里搬出来,更重要的是搬走老百姓心头上的落后观念,看到曾经的贫困户如今自力更生住上好房、发展产业,腰包一天天鼓起来,我们也感到欣慰,再累也值得……”这是**的肺腑之言。

扶贫就要深入到最贫困的地方

**深处**区,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

由于扶贫工作的特殊性,扶贫干部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农村、在田间地头。而**总要“争取”那个最偏最远的地方。她说:“扶贫就是要真正深入到最贫困的地方去,那里是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1995年开始,**参与全省以工代赈坡改梯工程建设及督促检查工作,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她和同事们翻山越岭,熟悉了**城乡的每一条路。

20年前**的交通状况,是现在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去**区**镇要4个小时,去赫章县河镇乡要6个小时,而去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则要9个多小时。若是遇上路断桥塌,就更难走了。

“有时候去得太远了,傍晚只能到村里借宿,晚上经常停电,黑黢黢的,当时觉得有些害怕,但是现在回忆起来也没什么了。”**笑着说。由于表现突出,1998年,**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以工代赈坡改梯工程建设先进个人”。

2011年初,**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农户识别及信息录入工作,为了让识别结果和信息更加准确,她和同事们深入到基层抽查核对信息,不打招呼就悄悄直接到村核查。

近年来,**试验区的交通建设突飞猛进,不但县县通高速,乡、村油路(水泥路)也在向全覆盖推进,但只要有出差任务,**还是会往最偏远的地方跑。她说:“许多通了路的地方的农民都逐渐富裕起来,摘掉了过去的穷帽子,但是在一些还没有修好路的地方,依旧是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依旧是我们扶贫办要关心和关注的地方。”由于吃苦耐劳,公务员年度考核**多次获得优秀,还曾被中共**地委组织部**地区人事局记“三等功”。

把扶贫统计做到精准化具象化

在大量的实际走访中,**和同事们发现,单纯以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是否贫困,往往不够准确,特别是在贫困人口、贫困村摘掉“贫困帽”的工作中,家庭收入只是干巴巴的数字,用来衡量一个家庭是否贫困并不具象,也不能使脱贫农户“心服口服,无后顾之忧”。

看在眼里,忧在心中。**常常和同事们一起讨论这样的问题,思考如何能够将贫困和脱贫这两项标准更加贴切**试验区的实际状况,在了解到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五星村的“四看法”精准扶贫经验时,**和同事们如获至宝,“一看粮,二看房,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太好啦!这个办法真实又客观,既能够实现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又能遏制返贫现象的发生。”**说。

可是,这“四看法”适合威宁,是否也同样适合**试验区的百万贫困人口呢?**和同事们就驻到点上进行专题调研,取得最详实的第一手信息。之后,**带着大家在各县区连续调研了两周,从早到晚的赶路、赶时间,然后又赶回单位加班做情况分析。

**同事刘泽宏说:“马科长的敬业和奉献让我们都为之感动,为了做出结合实际情况的精准分析,为党委政府扶贫决策当好助手,她和我们经常每天加班到凌晨3、4点,早上8点半又和工作人员一起正常上班。”

继“四看法”在**的扶贫工作中推广以后,**和同事们又继续商讨研究出了新办法——在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的基础上,贫困户脱贫还应该达到“四有五覆盖”、贫困村出列还必须实现“五通四有”的标准。

有安全饮水、安全用电、安全住房和就业技能,实现入户路和院坝硬化全覆盖、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全覆盖、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拥有一项以上增收产业全覆盖。在**和同事们的心里,达到这样的标准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是能够有效避免返贫的脱贫。

在完成各类统计、审核、汇总工作的同时,**还协助完成了国家《**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省《**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地区“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试验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数据、资料收集及市、县级规划的审核上报等工作。

27年坚守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自到市扶贫办工作以来,**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扑在工作上,朋友说她疯、讲她傻,但正是她的“傻”和“疯”,换来了全市扶贫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更换来了贫困户对她的高度认可。

2008年的冬天,**遭遇了严重的雪凝天气。**主动参与到乡村灾情监测预警统计工作中,每天收报统计各县灾情。大雪导致信号时时中断,为了能够在收到灾情信息后尽快报送上去,**每天守在单位直到深夜,就连大年三十也不例外。当年,**获中共**地委、**地区行署授予的“抗雪凝保民生及灾后重建”先进个人。

由于多年超负荷工作,**的身体也渐渐不堪重负,2010年,**因身体原因在北京住院手术,回来后不顾医生的嘱咐,毅然又投身于年度扶贫项目验收工作中。她和同事们一起走村串寨,经常在不通路的村庄步行两三个小时上山,就为圆满完成验收工作。

贫困户的识别、录入以及脱贫退出等工作虽然繁重,但只是规划统计科工作的一部分。**把在规划统计科的忙碌工作评价为“甘之如饴”,她说:“在一次又一次的精准识别工作中,我们看到在政策的帮助下,**的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虽然工作越来越辛苦,但心里很欣慰。”

扶贫工作需要细心、耐心,更需要有爱心,**在扶贫工作中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家住**区朱昌镇的**商学院学生陈飞,考上大学后未能享受到政府对贫困学子发放的助学金,他在网上找到了**的联系方式进行咨询。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刻帮陈飞查找档案,发现陈飞的家庭虽然在2015年脱贫,但是根据国家“摘帽不摘政策”的要求,陈飞仍然可以享受国家助学金。

在**的跟踪帮助下,陈飞顺利享受到了国家给予贫困学子的助学政策。而陈飞这样的例子在**这里并不少见,在她的手机里存着许多曾经提供过帮助的电话号码,她经常给被帮助者所在的乡镇打电话询问帮扶进度,是否有难处等等。

事业和家庭兼顾得“两全其美”是比较难的,尤其是女性,**也不例外。她把单位当成家,却忽略了自己的小家。有时,为了工作竟忘记回家时间,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看到等她回家的儿子早已睡着的时候,她流下愧疚的泪水。

付出总有收获,2016年10月16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作为受表彰的全国扶贫系统先进工作者出席了会议。

刚刚从北京回来,**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开展蹲点帮扶工作……

**,只是**试验区扶贫干部的缩影,正是无数这样默默无闻、埋头付出的群体,合奏出试验区摆脱贫困的铿锵乐章。

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6年9年间,**市累计脱贫人口228.02万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2008年度的1.99亿元增加到2016年度的10.24亿元,截止目前,2017年度已获批复资金13.11亿元。9年间**市共获省级批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55亿元,为加快**市扶贫脱贫攻坚步伐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只有脚踏实地去做好脱贫攻坚的每一件事,为贫困乡村和贫困户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才是对自己27年坚守的最好诠释,更是自己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篇六

“和尚坡”,是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民谣里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词语,对于当了十多年村党支部书记**来说,和尚坡就是当年那光秃秃石山的生动写照。

十几年前的古胜村并没有因为历史上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带来多少好处,相反,过去因为大量毁林开荒导致土地严重石漠化,没有水、没有路、没有粮、没有钱,古胜村是典型的贫困村。

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对这里的贫困感受深刻,“那时候只能种包谷,但连自家都难糊口。太穷了,穷得连外地姑娘都不愿嫁过来。”他回忆道。

由于在外打过工,见识过外面的发展,**一直都在思考着自己家乡贫困的出路。“守着一片石漠化的石头山难道就真的没一点出路吗?”他常常这样扣问着自己。

脱贫梦想的药方

直到2006年的一天,那个一直困扰**多年的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来到了这个位于六广河西岸深山里的贫瘠村庄,农业部的专家们开始为这里的贫困把脉问诊。而此时的**,也在专家顾问组给出的发展意见里找到了家乡贫困的根源所在——土地。“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这是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给古胜村开出的脱贫药方,“靠山吃山,向山要地”,在石头比泥巴还多的古胜村,只有把土地找回来,才有摆脱贫困的希望。

脱贫梦想第一步

怎样向石山要回土地?种树,只有种树才能彻底改变古胜的水土生态。就这样,一个浩大的植树造林工程在**脑海中开始酝酿。

“在种包谷都吃不饱的年月,要让村民改种树苗,那简直比登天还难”**回忆说:“治穷的方子找到了,要吃下这个方子太难”。

面对古胜村“两委”提出的不种包谷种树苗的动员,当时村民们都把这种想法当成了笑话,当成了奇谈。村里的陈贵书、陈贵兵兄弟俩更是坚决反对,在树苗运到了自家门口都坚决不种。

这时,**意识到,树苗可以买进来运进来,但却种不下来,向山要地的第一步并不是种树,是观念。如何改变村民传统农耕的观念才是第一难题。

破解难题一:“五皮”工作法

为了说服村民种树,**挨家挨户的做工作,讲道理,吃闭门羹,见到他村民扭头就走成了那时他走家串户的常态。**说“那时他心里也在打鼓,自己这样做难道错了吗,然而,不这么做,还要在这石山上一代又一代的越垦越穷吗”曾经在外打工看管过林地的他最后坚信,种树一定是改变土地环境的唯一出路。

于是“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走破脚皮”的“五皮”工作法在一次次与村民的交流中被总结了出来。

不只是做工作,还要做示范。**说“中国的农民兄弟很纯朴,只要他看到你是真心为他好,他们是很容易被感动的,观念也是容易转变的”

破解难题二:示范带动坚定信心

**记得有一次在树苗运进村后,一群村民围绕树苗议论纷纷,这时,他什么也没说,那天下午,他挥起锄头就在自家的地头,一棵接一棵的种,不知道一口气栽下了多少棵,最后累靠在田坎边喘着大气。这一切都被围观的村民看在眼里,当**再起身的时候,有的村民们竟走过来搭起了手,帮着挖坑、刨土、栽苗,也许是大家都看到了村支书的良苦用心,自那个下午之后,村里的干部和党员们开始带头种树,渐渐的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到了种树的队伍中。

为了坚定村民们种树的信心,当时的古胜村两委干脆把村党支部和村委的牌子摘下来搬到了山上的林地里,一个简易窝棚就成了植树造林的指挥部和村两委办公室。在此期间,村干部和党员带头,背着树苗爬上石山,在石缝里一根一根的种下,浇灌用的水也由村干部和党员带头,一壶一壶的背上山。记者在采访时,许多村民都还记得当时要打个证明或介绍信都得去山林里的那个窝棚办公室。

破解难题三:科学规划分片推进

然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

“我家没劳动力,我家全是老人,我家都是妇女小孩种包谷都没有,哪来的人种树”。

和其他地方的农村一样,老、弱、残、病家庭在古胜村也同样存在,为了解决有的村民家劳动力不足,**再一次召集全村干部和党员,以先锋带头人的榜样,直接参与帮扶欠缺劳动力家庭,同时通过合理调剂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展开互帮互助,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

不光要种树,也要有饭吃。科学合理规划,分片渐进式种树也是**总结的基层工作方法之一,为此,他还多次跑镇里县里甚至省里引进了改良的早熟玉米种植。以改变原来传统作物的低产现状。

**清楚的记得,村民彭六英第一年种上了果树,第二年就把刚有点起色的果树苗给砍掉,又种回了玉米,当后来看到其他家果农有了收获,她又后悔了,又主动要求种回了果树。冯支书笑着对记者道:“彭六英当时那后悔的表情他现在都还清清楚楚想得起来”。

破解难题四:打开局面产销一体

古胜村的脱贫征程,同样一路曲折。

十年前,村民**曾对**说“如果我种果子卖不出去,就背你家去,你给我全买了”,当时怀揣这种疑问的人不只是**一个人,许多村民都担心,种出的水果价值是高,卖不出去怎么办?

为了给即将挂果的经果林找到销路,**又把曾经的“五皮”工作法用到了山外,他跑县城,跑省城,跑批发市场,上网发消息、打广告。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原生态的绿色水果受到了山外的欢迎,当第一张订单,第一批水果卖出去的时候,村民的脸上笑开了花,而村支书**的心里比村民们更激动十倍、百倍,因为他从村民的笑脸里看到了一个世代脱贫的梦想终于有了曙光。

古胜村脱贫成绩单

到目前,古胜村累计退耕还林3038.5亩,石漠化治理710亩,种植经果林2937.5亩,生态林自然恢复3400亩,先后引进并种植宁波杨梅75亩,美国甜桃150亩,五星枇杷160亩,玛瑙樱桃1150亩,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不到10%增加到现在的89.68%。

如今的古胜山变青了,水变绿了。古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大部分群众实现了从“粮农”到“果农”的蜕变。

如今,古胜村已成为“绿化毕节示范村”,并荣获第一届“阿拉善生态田野奖”。

脱贫梦想第二步

**并没有在成绩中止步,而是进一步探索如何抱团发展,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2017年5月,**决定对原来的合作社进行改名立制,以两委为成员带头融入合作社,初步构建“村社一体”的发展战略,围绕该村特色水果,实现经果林管护到销售“五个统一”,即:“统一生产计划”盘活全村土地资源和经果林资源、“统一农资供应”规划定位确保品质、在经果林的管护指导上“统一技术标准”、依托合作社注册申报产品资质“统一产品认证”、把产品集中起来通过电商平台“统一加工销售”。

这样既确保了水果质量,又保证了销售价格,让“果农”得到了实惠,同时也为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持续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

曾经为了转变观念**总结出“五皮”工作法,而今通过实践,他又总结出了以数字目标为引领的做法,即“一亩甜糯玉米产值一万块、一亩秸秆一万斤、一亩秸秆养一头肉牛、养一头肉牛收益一万元”的“4个1”成功经验。全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5年的1520元增加到2018年的8100元。

然而,上天似乎并没有眷顾这位全村致富领头人的命运,就在**带领全村人战天斗地脱贫攻坚时,他的妻子、儿子相继发生严重车祸,妻子瘫痪在床,儿子大腿骨受伤,短期内生活无法自理,几经家庭变故并没有击倒这位五十多岁的老支书,偶尔他还会调侃自己的人生就像一部大片,过程跌宕起伏,其实**也曾犹豫过,想放下村里的工作,一心一意照顾生活不能自理残疾的妻儿,但是他最终没有选择放下。他说:“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我就必须要负起这个责任,脱贫是我的梦想,是我们全村的梦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我不能辜负了这个梦想”。

**的付出,也得到了村民的肯定,记者在走访古胜村的村民时,大家一提到冯支书都众口一词:“没有冯支书的带头,就没有古胜村的今天。”

新时代的富村梦想

从石山到青山,从满目疮痍到景色宜人,从前的石山“和尚坡”变成了现在的绿衣“美女头”。现在古胜村的民谣这样唱道“清泉流进屋,满山金果果,遍地银珠珠。挣钱不用跑,坐在家里候”。

**,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支书,用12年的奋斗,实现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世代梦想,农业产业结构成功调整、农业经济成功转型的古胜村,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又提了出“生态富村、经果强村、旅游带村”的新目标。

今天,**仍在带领着村民们,继续绘就着古胜村未来更加美丽的梦想画卷。

篇七

**是2016年开始到**镇**村驻村的,两年多来,发生着一个个历历在目的故事,记录着**和乡亲们相处的经历,也时刻检验着**的驻村工作。

2016年6月25日,**刚到村里就和村委会负责社保工作的一名同志去沟口组走访贫困群众。这户人家住得比较偏僻,去他家的路只有一米多宽,全是泥巴路,下雨天一路泥泞,**一行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他家,一里多的路程,**一行硬是走了半个多小时。

来到**家院坝里,一栋破旧的土坏茅草房映入眼帘,三个娃娃在院坝中玩耍,大的有十来岁,最小的一个看上去也有七、八岁,穿着两件单衣服,都光着脚板。看到**们的时候,孩子们满是羞涩和闪烁不定的眼神。

**凑上去问:“小朋友,你们今天怎么没去上学?你爸爸呢,去哪里了?”

年长的孩子低着头回答:“我去年就没去读书了,爸爸一早就上坡干活去了。”顺着他指的方向,**一行找到正在地里干活的**,他正在包谷地里干活。

村委的同志向**介绍了**并说明了来意,**打量下**,眼神中满满的是无奈。交谈中**了解到,他有4个孩子,大的一个13岁,读到二年级就辍学回家了,最小的一个9岁,小的三个孩子没上过一天学,因为结婚的时候没有办结婚手续,现在几个娃娃的户口都还没有登记。

**对**说:“无论如何都必须让娃娃去上学,读书穷一时,不读书穷起来就是一辈子啊!当务之急,要先解决孩子们的户口问题,8月份就要把孩子们送去学校,绝对不能让他们失学。你明天到村委会来出个证明,去县民政局办结婚证,再到**镇派出所办理孩子的户口。”

回到村办公室,**马上与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商议如何解决**孩子户口入户问题。送几个娃娃去上学;

然后解决好住房的问题,把进组的路打通,再想办法发展产业,彻底帮助**拔掉贫困户的“穷根”。

第二天一早,**来到村委会,村委会出具了请求上级民政部门办理结婚证的申请,为避免他弄不清楚程序,**和村委会的同志商量后,安排一名同志驾车亲自送他到镇里和县里去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随即,**和公安局办理登记业务的同志取得联系,就如何办理户口登记手续作了咨询,并与**镇派出所进行沟通,说明**户的基本情况,请派出所帮助协调孩子上了户口。

到了开学季,**与村委会的同志再次去**家走访,让**吃惊的是,孩子们还是没去上学。**说,湖水小学答复他们不在管辖范围内。于是**马上联系镇分管教育领导,向他说明情况,请他协调解决,同时亲自从村里赶往三十多公里的湖水小学,向校长说明老王家的实际情况,请他无论如何想办法帮助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经多方协调,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针对**当前面临的家庭困难,**发动周围朋友开展资助,好心人士同情**的境遇,伸出了援助之手,共为**捐资达1.5万元。

路的问题,经村委初步预算,开挖到**家的路需要资金两万元左右,而财政实施的“一事一议”项目是群众铺好毛路面才能实施,目前这条路没有实施的条件。于是**多方寻求帮助,到处找企业,找个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热情还是感动了很多热心企业,县开明房地产公司捐资10000元,县玉龙修理厂捐资3000元,开挖毛路的钱就这样有了着落。一方面着手动工,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娘家人”的支持,组织申报“一事一议”项目。在财政局党组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得以顺利立项并实施,半年多时间,一条明晃晃的水泥路打通了,太阳能路灯也亮了起来!

村支“两委”原本为**家申报了危房改造项目的,但是由于**村区位条件,地势偏远,路坡陡弯道大,运送物资的成本也大,**没有钱来补助修建房屋,危房改造项目的资金远远不够,所以建房问题一直摆在那里,一拖再拖。于是,**专程跑到县民政局,了解特困户相关住房补助措施,并说明**家的困难情况,为**申请特困户建房补助,同时向县住建局申请将该户列入“三改”对象。2017年,**家的房屋修建完毕,一家人开开心心搬进了新居。再后来,**多次跑林华煤矿,争取到结对帮扶资助,该企业为**家捐赠了3000元,还为他家购买了崭新的电视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与家庭支出严重不平衡造成的。**很踏实本份,但思想极其保守。**多次到他家与他交流,教他如何学会算经济账,一亩地产玉米不过七、八百斤,除去肥料等各项投资,不过三、四百元收入。而当前村里正在发展辣椒种植,亩产二千余斤,订单式收购,县财政还专门为辣椒种植买了保险,种植收入有保障,收入算下来比种植玉米要划算多。

“今年,我打算种植四亩辣椒,我家一个人去打临时工,一天也能挣一百元左右,一个月收入也近三千元。村里开办的养牛基地分红,我家已分得1200元,后续还要分红5年。今年刚引进的恒大集团援建金沙的蔬菜大棚,每年可分红600元,有党委政府的各项帮扶政策,加上你们各级领导干部的关心支持,我家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信心满满地说。

自驻村以来,在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已经协调争取各类资金达1,978.57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9个村民组全部实现了人畜饮水安全并接通生产用电,完成连户路1.9公里,硬化院坝32户64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修建垃圾池6个。产业扶贫方面,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流转土地300余亩,新建养猪场一个、蔬菜大棚一个、辣椒加工厂一个。

**驻村两年来,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更加顺畅,干群关系更加紧密。2016年9月在**村召开的全县基层党建工作"两学一做"现场推进会上,**荣幸被称作“乞丐书记”。看到村里面的这些变化,**内心非常开心,也很满足。

篇八

6月27日,近午时分,**镇**村的贫困户**正在忙活着修建自家的新房子。

“宗明,按这个进度,最多两月你们就可以搬新房啦!”**村村支书**似乎比**本人还兴奋。**能修这个新房,还多亏了**。

走进**家,记者不禁怔了一下。

一家六口人,夫妻两人+四个孩子居住在总面积不到40平的瓦房,隔成了3小间。黑黢黢的客厅里,一个小火炉,一张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桌子,一台老式的“复古”电视机,一个破旧的碗柜,外加几张小板凳。走进卧室,一张用木头搭建的简易木床,床上、地上凌乱着堆着一些衣物。

由于卧室太小,**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还有两个孩子怎么睡?**只有把堆放煤炭和柴火的杂物间用木头隔成两层,再用木头把几张油布口袋撑起来,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供两个孩子睡觉。卫生间则是挖了一个深坑,然后在坑上支了两块木板悬着。

**一家的住房条件破旧得让**看不下去。于是,**把**一家的情况收集整理,专门找到了**的对口帮扶单位——贵安新区服务中心,向服务中心申请对**一家的帮扶。骑着小摩托,**一趟一趟的往服务中心跑,经过多次沟通、申请,服务中心答应出资三万元,帮助**家修建新房。

**自己筹了几千元,但三万多元要修一个新房,这点钱是不够的。为了节约点材料费用,**辗转联系到了青岩的一家建筑工地,将**一家的情况告知,请对方免费送了几吨水泥和沙子。

有了钱有了材料,**家的新房着手建了起来,按照目前的进度,再过两月,**一家就可以搬进新家。

“多亏了唐支书,要不我家不晓得猴年马月才能修得起新房子。”看着即将建好的新家,**脸上笑开了花。

提起**,贫困户**很是感激。2013年春节前夕,**一家突发大火,整个房子烧得面目全非。眼看马上就要过年,这可愁坏了**。听闻消息,**立马从家里装了两袋谷子,拿了几件衣服送往**家。之后,**帮助**向乡镇府申请了7000元的危房补助,并号召乡亲们一起帮**修房。

“在唐支书的号召下,乡亲们帮我家修房子一分钱都没要,还送了不少吃的穿的给我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十分触动。“没有唐支书,没有乡亲们,那一年我们一家都不知道怎么过年,真的很谢谢他们。”

除了忙着村里的大事小事,每个月,**都会专门抽出几天时间,骑着他的摩托车,走村串户,问民情、解民急。

在**,**已经成了贫困户们知冷知热的贴心人。

篇九

脱贫攻坚战以来,每天早上八点,在**市**政府门口总会看到一个背着草帽,身穿迷彩服,脚穿迷彩鞋,皮肤黝黑,抱着一摞督查表册,准备下乡走访贫困户的干部。他,就是**镇党委书记——**,人称“草帽书记”。

用责任诠释忠诚

**镇,是全市脱贫攻坚任务最重乡镇之一,贫困人口多,农户居住分散,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攻坚任务非常艰巨。自脱贫攻坚战以来,**既是**镇一线主官,又是**战区副指挥长、办公室主任,带领战区“参谋”同志严格贯彻执行市指挥部的决策部署,严密组织,传达战区指挥部各项攻坚指令,扎实推进全镇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灯亮着,书记肯定还没睡。”凌晨一、二点,“草帽书记”的办公室还亮着,“肯定又在编指令,思考明天要干什么?”知道**这“工作不落实、心头不踏实”性格的同志,都会带着一种敬佩的心情去感受在**镇脱贫攻坚承受的压力。

“书记,早点休息吧,你可是**的主心骨,经常熬夜,身体出问题,会影响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哦。”战区“参谋”同志经常提醒。“熬个夜算啥子,我身子杆杆的,没事儿!”“草帽书记”不屑一顾。

其实,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吃中药,熬药不方便,便委托家人将药熬好后,用矿泉水瓶三五几瓶装好放在冰柜,待中午和晚上用药时,在电磁炉上即热即喝。每天下乡督促调度检查后回到办公室,泥、汗、累、困于一身,坐在办公椅,头靠在椅背上,眯上十来分钟,再汇总督查情况,下发整改交办清单,确保问题即时发现即时整改。

“领导不带头,何以带兵?领导不示范,何以服人?领导无责任,何以攻坚?”正是“草帽书记”强烈的政治责任和标杆旗帜,力促全体干部全身心投入到约占全市五分之一贫困人口的**战区脱贫攻坚战,为全镇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用真情感动群众

“政策就是好啊,共产党、政府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感谢书记关心!”当**再次来到**镇**贫困户**家中时,**向**道出了心里话。原来,**与患病的女儿相依为命,生活困难,居住的危房给父女俩人带来安全隐患,**第一次走访贫困户时,看到**家庭境况,立即指示村建部门和村两委必须解决安全住房问题。村建部门和兴旺村两委利用一个周时间,组织人力、物力新建一幢60平方米房屋并搬迁入住。

“路也不好走,交通也不便,材料运起太恼火了,我不想整。”太平村安全组王安贵,家住五马石,坡陡、路弯,交通不便,一包水泥的运费要五、六十元,成本才二十来元,运费比成本翻了两倍多,王安贵不愿对房屋、院坝进行整治和硬化。走访中,**耐心细致疏导,“兄弟,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作支持,我们也要自生更生,再苦再累,咱也要干!你只需协助村两委准备材料,完工后,我一定来吃碗豆花饭、喝碗白开水。”通过一番思想工作,王安贵头一抬,“好,书记,我干,我一定配合施工方,在一个周内把整治房屋和硬化院坝的材料弄上去,不过到时候你得来哦!”思想工作一通,风险就消除一户,**心中也释然。

“我对帮扶干部算的收入账不太认可,根本就没那么多收入。”来到华阳村商本贵家中,询问家庭基本情况时,商本贵气呼呼向**说出自己不认可收入原因。听完商本贵反馈,**同志微微一笑,从吃穿住行等家庭生活开支、生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进行算账,一笔一笔算,一项一项问,商本贵最终认可干部所算收入账。

“干工作,讲究的是方法,只要我们心与群众连在一起,没有干不好的工作;

只要我们讲清政策,说清原因,老百姓是很容易接受的。如果一味追求成效,说得含含糊糊,不明不白,群众肯定不满意、不认可,不但工作没做好,甚至让群众对我们的干部和政策产生怀疑和偏见,极不利于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会上,**给全镇干部讲授方法,传授农村工作经验。

用务实推动攻坚

**镇辖十村,住户分散。为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对全镇1251户贫困户全覆盖走访,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求。五七村高山组高洪云,居住在高山地区,出行条件不便,土特产无法出售,认为政府关心群众不够,对现行扶贫政策有偏见。**在走访中,对其讲政策、悉道理、明原因,陪高洪云翻山爬坡劈草穿林探寻到天岛湖之路,并安排交通攻坚办启动公路建设计划,目前,到高洪云家中的通村路已卡块石,高洪云也通过自身努力,背着土特产到天岛湖旅游区售卖,增加收入。

“感谢政策、感谢书记,没有国家的惠民政策,没有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真的恼火哦!”当第二次见到李书记时,高洪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现在的政策非常满意。

要做到对1251户贫困户走访了解,务实工作是前提。走访期间,正值天气炎热,每天喝掉“竹泉”十瓶左右,但炎热祛不掉“草帽书记”的激情。穿山林、走小路、爬陡坡、过木桥、趟溪沟,“书记走路快,追都追不上”,与“草帽书记”一同下乡的胡伟感受到“草帽书记”干事的干练与执着。

“没有去过边边角角的地方,没有了解最偏远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没有解决边远群众的生活困难,就是失职和渎职!脱贫攻坚重点就是边边角角,就是平时部分干部嫌远、嫌累、不愿去的地方,我们只有务实而为,实干而做,固强薄弱点,才能精彩脱贫,漂亮出列!”

责任、真情、务实,这就是“草帽书记”的个性!

篇十

如今,来到**县**镇**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雕花窗、白粉墙的黔北民居,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村外花椒基地、稻鱼共生基地、生态养殖基地、茶叶基地等产业覆盖了所有空白地带;

正在进行景观化整治的河道,垂柳依依、步道曲曲,初显出“小江南”的风采。

而两年前,该村还属省级二类贫困村,2541人口中有贫困人口565人,5个村民组被三座大山分割,居住分散,人多地少,几条土路泥泞不堪,产业版图更是一片空白;

村支部则是在一个潮湿、昏暗的地下室里办公,桌子脱皮、资料发霉,形象就很差,战斗堡垒作用谈何发挥。

一位村干部介绍说:**村两年时间“乌鸡变凤凰”,是因为来了一位“拼命书记”。

这位“拼命书记”,就是中共**省委老干部局选派驻村的**,他于2016年初担任**县**镇**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组组长。2018年初,在所驻县、镇、村和当地百姓的齐力挽留下,欣然同意继续驻村。

之所以说他“拼命”,笔者讲两个故事:

2016年夏天,**下决心发展集体经济,带着村干部四处考察项目,一次他们听说道真县有个花椒基地做得很成功,立即开车前往,那个基地路远偏僻,还绕道重庆地盘,到达时天黑了,就连夜考察,随后当场统一村干部意见,于次日凌晨一点多赶到务川县与龙头企业签合同,凌晨三点多回到**村,第二天清早就召开群众会开工建设。一晚开车跨了四个县,你说拼命不?

2017年11月,由于连续加班导致右耳突聋,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一个月,他只住一周就拔了针头跑回村里,现在右耳已经无法康复。你说拼命不?

他驻村两年,一辆轿车跑了四万公里,轴承和发动机都抖坏了。马上买了一辆越野车继续跑,半年磨合期又跑了一万三千公里,你说拼命不?

**说,看到支部能战斗、集体有积累、家家有产业、人人进入合作社的喜人局面,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他拼命“扶志、扶智”,为老百姓带来福祉

记得2018年春节前的一天,茶园组十几位群众来到唐书应家,把入户走访的**团团围住。他们以为杨书记过了年就不回来了,纷纷前来表达不舍之情。

屋主人唐书应则不停地抹眼泪,因为他是最舍不得杨书记的人。他老婆去世早,儿子智障、女儿癫痫,早年间儿媳又丢下两个幼小孩子跑了。老唐拖着一家五口住在拥挤破旧的房子里,终日借酒消愁,精神颓废。

扶贫先扶志。**多次找老唐谈心,渐渐地,老唐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喝酒少了、做事多了、穿着干净了,还主动承包了别人的几亩茶园,有了收入。村里又帮助老唐建起了新房子,春节前入住。老唐怎能不感动。

**村的困境儿童,则是**“扶智”工作的受益者。两年来,**先后组织20名留守儿童到**参加夏令营,开阔了眼界。为当地学校争取到捐款捐物30多万元,改善了教学条件,救济了80多位贫困儿童。

方山组有个苦命的孩子叫刘杨,父亲弃家出走音讯杳无,母亲是智障、哑巴且患小儿麻痹。小刘杨长期与不能言语的母亲生活,性格孤僻,**特地给她买一台学习机,提高语言能力,又辅导她做功课,陪她过儿童节。2016年9月,刘杨该上小学了,但没有户口,**开始着手解决,可是她父亲失联,父母结婚证、准生证都没有。有人劝**不用跑了,平空“造”不出户口。**再次使出他的拼劲,不懈地奔走,最终找到办法——自掏腰包请江苏省某司法机构为母女俩做“亲子鉴定”,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孩子户口问题。如今,小刘杨已经上二年级,性格变得开朗爱笑,邻居们说这孩子变化可大了。

**相信树立党的形象在于日常点滴,两年来他为群众做好事实事50多件。

二、他拼命强化组织建设,换来党旗在脱贫一线飘扬

“村里为你家整治了房子,硬化了入户路和室内外地坪,建了厨房和水冲式厕所,门口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不远处建起了文化广场和茶青市场。”这是**帮助低保户王在华给他狱中服刑的儿子王云江写的信,宣传家乡的巨大变化。王云江八年前入狱,丢下两个老人和一个一岁孩子,十分困难。因为这些原因,一家人对政府和政策比较抵触,工作不好做。**就耐心地帮助,让他们享受了低保、社会救助,维修加固了房屋、建起水冲式厕所、硬化了室内外地坪,还帮助他们读信、写信,老人家的思想慢慢转变。

不久,王云江从狱中给**回信说:“从父母口中得知,各级干部为我家解决了很多困难,心里十分感动,泪流满面,感谢政府,感谢党。像你这样的驻村干部代表了中国共产党。”

将省委老干部局机关党员请来与村支部结对共建,精心设计组织生活方式。两年间,省委老干部局机关党员为**村做了20多件实事,包括捐赠十多万元的活动经费、组织村干部到塘约观摩学习,慰问困难党员群众等。

**又争取资金,把村委会办公场所和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成目前全镇最宽敞漂亮的村级阵地,搭建了党员谈心室、脱贫攻坚小讲堂等平台载体,逐渐增强了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

针对党员年龄老化问题,他发起成立了“脱贫攻坚青年服务团”引导团结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一段时间后这些青年人中,有4人写了入党申请书,有2人成了村干部,进一步增强了支部的活力。

三、他拼命发展产业改造人居环境,换来贫困村变成小江南

产业是脱贫的关键。**创新提出“支部带头,公司带路,能人带动,群众共建”的产业发展模式。

支部带头,发展集体经济。为了打破集体经济“空壳”的窘境,**自驾车带着村、镇干部四处考察,选定九叶青花椒这个品种后,又亲自到县城注册了合作社,组织支部干部每人借5000元现金作为启动资金,建设了基地,说好项目失败亏钱算自己的,盈利算群众的,村干部只退回本钱。在支部带头下,村里的产业发展十分强劲,一年就增加了3家合作社和1家小微企业。

企业带路,让产业遍地开花。通过县挂帮部门,将几家龙头企业请到村里调研、合作,实现产业全覆盖,促进群众大幅增收。

能人带动,助贫困户抱团发展。针对产业组织化不强的情况,**重点做致富带头人的工作,请他们回村组织大家发展,如,银盘山养殖场负责人张明江,原来在**做建筑,现在回乡联合30户贫困户注册了“银盘山养殖合作社”,发展土鸡30000只,年产值达300万元。

群众共建,贫困村变成“小江南”。2017年,**村发动群众,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改造工程,先后整治房屋406户,修建通组路7.5km,争取省级资金1300万元,改造两条河道,村容村貌今非昔比。

两年来,**驻村工作的事迹,先后被《晚晴》、《**晚报》、《**日报》、《**》、《**报》、**电视台及“**同步小康微信公众号”“微美**”等公开媒体和有关网站报道20余次。

第二篇:扶贫事迹

王娜老师是我校的一名普通的教师。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15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出满勤,从不迟到早退,以校为家,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知道孩子是祖国明天的希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人格,无论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还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她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她在教育教学上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孩子是花,那么她就是雨,滴滴滋润孩子纯洁的心田,如果孩子是树,那她就是太阳,缕缕阳光伴随孩子的成长。她是一位教师,她心甘情愿把一生放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辛勤地耕耘,播洒希望的种子,期待收获的明天。

一、锤炼思想、提高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她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在十五年的工作中,她一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与党中央时刻保持高度一致,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无论在任何岗位,她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已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业务精湛、投身课改

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她没有在过去的成绩上停滞不前,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在教学上她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她是值得依赖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总是喜欢上她的课,任课班级教学成绩常年位于同年级前列。她所带班的学生在每次的考试中均名列前茅,她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她所教班级多次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

她勤于学习,精于业务,乐于奉献。时逢课程改革,她深感自己的知识匮乏,学习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上网搜集最新教育信息,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

三、严父慈母,关爱每一个学生

“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培养老师与学生感情的基石,“爱心”是转变后进学生使她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爱学生不仅要爱那些聪明、漂亮、优秀的学生,也要爱那些不听话、成绩差的学生,王娜老师对学生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不偏爱一位好学生,不放弃一位差生,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王老师用一颗朴实的爱心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魏书生曾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也是王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班级中有一些同学学习基础较差,王老师常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她们补课。让每一位同学不仅懂得学习,更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关心人,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走近王老师,你会发现,她无论做哪一项工作都是脚踏实地、尽心尽责,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每一项工作都是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她把自己学到的班级管理经验与学校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促使班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篇:人物事迹

学习先进人物的感想

不久前学习了杨善洲先生和贺先知先生的英雄事迹,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我深受感触。

1988年4月,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杨善洲同志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杨善洲同志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杨善洲同志入党六十年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坚信共产主义,牢记党的宗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检以养德,知行一致的革命精神,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学习杨善洲同志信以立业、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创先争优中坚定政治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源。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穿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他60岁退休又毅然奔赴深山植树造林20余年,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到收获劳动成果的时候,把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自己不要任何报酬,这就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共产党员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他信以立业,矢志不渝的实践精神,既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又要做一个让群众信得过的人,忠诚党的事业,不断校正人生目标,不断清除身心污点,排除干扰和诱惑,用干事创业的实践精神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贺先知,男,重庆潼南人,1958年9月出生,197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潼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从事组织工作24年,几乎没有休息过节假日,长期拼命干事,透支身体,该住院不住院,该吃药不吃药,头脑中装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积劳成疾,于2010年10月21日倒在了组织工作岗位上。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作为党的组织部门干部,肩负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选用重任。他经常深入乡镇和村社,倾听民意,调研实情,解决问题。贺先知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学习检以养德、知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在创先争优中树立高尚情操。杨善洲甘于清贫,一生清正廉洁、生活简朴,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人员谋取任何私利。他身居简陋的住所,工作在寂寞的深山,始终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为了人民和自己心中崇高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感召和引领着人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忠于使命的优秀品质。

通过对他们优秀事迹的学习,更加坚定了我要入党的决心,我要时时督促自己,努力向身边的优秀党员看齐。

陈悦

6月12号

第四篇:人物事迹

人物事迹

== 危急时刻 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

吴忠洪 四川省崇州怀远中学英语老师

前日(5月12日)下午,崇州怀远中学教学楼发生垮塌事件,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该校700多名师生绝大多数顺利脱险,但该校英语老师吴忠红却永远离开了他爱的学生——地震袭来,学生从楼梯口蜂拥而下,这位老师引着孩子疏散时,听到有学生掉队,他义无返顾从三楼返回四楼,这时楼体突然垮塌,这位老师和几名孩子被吞噬„„

楼梯口,拯救学生

虽然昨日学校停课,但一群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还是来到怀远中学,为离去的英语老师吴忠红和几名学生默哀。看着面前倒塌半边的教学楼,他们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凄冷。

副校长李宏成折腾了一整夜,他和很多男老师都冲上第一线,不少老师的手在扒土时被磨破了。李宏成说,这栋四层教学楼有12个班,下午1点50分就开始上课,就在第一节课快要结束时,突然,地面开始摇晃,孩子们的尖叫声划破校园原有的宁静。李宏成说,大楼摇晃了约1分钟时,中间裂开一条长长的缝,楼体裂成两半,而裂缝正好在其中一个楼梯边。“这是孩子的生命楼梯啊。大部分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两个楼梯撤离到地面。”李宏成和该校高校长冒着生命危险,跑近楼梯口接应跑下来的孩子。1个、2个、3个„„李宏成说,当时他们的脑子全懵了,但嘴里却在数着学生的人数。>>>>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张开双臂护四学生 一己之躯显崇高师德 ==

谭千秋 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

5月14日,张关蓉在擦拭丈夫谭千秋的遗体。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告诉记者,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13日一早,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微薄之身挡墙板 体现生命尊严与伟大 ==

瞿老师 四川省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

“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园长李娟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的情形,泣不成声。汶川地震发生后,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此时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除园长在外出差,五名老师都在园内。地震共造成50多名小孩和3名老师死亡,目前仍有两名老师在医院抢救,一名孩子生死不明。

地震发生后,孩子家长很快就聚集在幼儿园废墟周围,不停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开始孩子们还能在废墟中发出微弱的回应,但随着时间一秒一秒的逝去,回应声越来越弱。家长们也只能无奈地坐在废墟边上,焦急地等待着救援队伍到来。

在幼儿园废墟里,记者看到孩子们使用的小枕头、小盖被,还有散落的一只只小鞋。人们不愿再去想象当时的慌乱与无助,但正因为有了像瞿老师一样的平凡人,才让更多孩子得救。>>>>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心系学生安危 老人罹难难尽孝 ==

康玉龙 四川省汶川蓥华镇中学校长

劫后余生的学子

“一个、两个、三个„„”在施救现场,一个削瘦如竹、一脸憔悴的中年男子坚守在最前沿,每当有学生被施救人员从废墟里抬出时,不管生死他都要上去仔细的看上一眼,念着他们的名字。他,就是汶川蓥华镇中学的老校长康玉龙。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蓥华镇中学的教学楼一下垮塌,100多名学生埋在了废墟里生死不明

对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当了8年校长的他能倒背如流。他告诉记者,学校共有360多名学生。事发时,刚打响了上课的预备铃声,老师刚开始从办公楼往教学楼走。地震发生了,4层楼的教学楼在瞬间一下子垮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有200多人成功逃出;还有一年级一个班的42名学生在上体育课,也侥幸逃出,约有100多名学生埋在了教学楼废墟里。事发后,他们学校的老师用手刨救出了几名同学。这之后,各方面的救援队伍一一赶到后,才展开了大规模的施救。

“看着他们这样,我真是„„”说着说着康校长像个孩子似的哭了起来。老师们告诉记者,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校长的岳父因房屋垮塌丧生。听到这一消息时,康校长正忙着在学校救助学生。他当时只是呆了一下,擦了一下眼泪,说“知道了”,然后就像没事的人一样全身心地关心着学生的救助进展。他告诉记者,“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没有救出来,我就不会撤离现场!” >>>>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不顾水泥横梁压来 胸前护佑幼小生命 ==

杜正香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教师

“挖出来了!挖出来了!杜老师找到了!”震后一直守候在南坝小学校门口的老师和家长们围拢上来。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当解放军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人们口中说的杜老师叫杜正香,是南坝小学学前班中班的代课老师。杜老师今年才48岁,不过孩子们更喜欢摇着她的手喊她“杜婆婆”。

“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背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杜老师以生命守护的五个孩子最终没能生还,这可能是她唯一的遗憾。

“小心挖,注意保护杜老师的遗体。”这句话在搜救人员中互相传递。>>>>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先救的是学生 可爱女儿却远去 ==

刘宁 四川省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 5月14日7时30分,这是令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刘宁永远悲恸的时刻:念初三的女儿终于从水泥断块下被“掏”出来,但却永远离开了他。这个外表粗犷的坚强汉子,在睹见女儿遗体的一刹那,突然情绪失控,放声大哭。悲怆之情,令包括记者在内的周围人潸然泪下。

这个在5月12日大地震中失去女儿的教师,却在地震发生时刻,机智勇敢地保护了自己班上59名学生,使他们安全脱险。

刘宁是北川县第一中学初一六班班主任。地震发生的时刻,刘宁正带领自己59名学生在县委礼堂参加“五四”青年庆祝会。“礼堂突然在晃动,而且越晃越厉害。”经验丰富的刘宁马上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他招呼同学们不要乱跑。“县委礼堂的椅子离地较高,我叫学生立即就地蹲进结实的铁椅子下面,千万不要乱动”刘宁说。

正是刘宁老师在关键时刻的冷静,全班59名同学中只有两个受了轻伤。

当时的情形是,礼堂发生部分坍塌,沉重坚硬的横梁和砖头水泥雨点般向下砸,“学生们躲在椅子下面,牢固结实的铁椅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保护作用。”刘宁回忆说。

刘宁的宝贝女儿刘怡,在北川县第一中学念书,她当时也被压在废墟下面。>>>>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多措并举 疏散学生保安全 == 教师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幼儿园、成都三中、十一中

2008年5月12日下午。时钟的指针快指到两点半的时候,位于红星路旁的成都市第三幼儿园的孩子们还没从午睡的朦胧中醒来。院长曾琴在一楼和保健医师商量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曾琴忽然感到头晕。在二楼,正准备叫孩子起床的李老师听到楼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以为是辆大卡车刚刚开了过去。“不对,是地震了!快带娃娃走!”曾琴马上反应过来。

“衣服不要了!不要了!危险!”

老师摇醒了孩子。3岁以上的孩子从床上爬起来,裸着身、赤着脚,在部分老师的带领下跑出教室,迅速下楼。大多数老师,甚至炊事员、保育员、卫生员都跑进了小班教室,六七十个两岁多的孩子还等在床上———他们年纪太小,跑不快,大家抱起就往外跑。“还好,以前做消防演习的时候练过,还比较有秩序。”曾琴告诉记者。>>>>更多详细

第五篇:扶贫事迹200字

张宏祥扶贫事迹

2012年9月联合村民成立右玉县张千户岭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张千户岭村土地3000余亩,20多村民全部变身为合作社的员工,每年固定收入人均2.4万元,较往年人均不到6千元的收入相比直接提高4倍,免费赡养孤寡老人,进行精准扶贫。2014年建造年屠宰深加工20万只肉羊加工车间。2015年打造种植基地,实现纯草牧养和全程有机化。2016年带领合作社打通电商平台,植入溯源系统,实现全程追溯。至今合作社园区实现周边10余村庄,100多名贫困村民的就业,使他们全部实现脱贫致富。

通过实行耕地种草、其它地域轮牧,让贫困区域土地增值、农民增收、产业升级,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靠山吃山新模式,实现改变山西省“一煤独大”局面的宏伟目标,引领健康食品新方向。

下载扶贫人物事迹材料投稿(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扶贫人物事迹材料投稿(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扶贫干部事迹

    扶贫干部事迹扶贫干部事迹**是县水务局的一名普通干部,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后,他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肩负单位领导的信任与重托,义无反顾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自驻村以来......

    教育扶贫事迹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爱 ——记我扶贫路上的点滴真情 茅坪中学 毛凡 爱,是种奇妙的东西,就如同黑暗中那一线温暖的阳光,如同燥热时那一缕凉爽的微风,如同委屈时那一句温柔的安慰,在那......

    扶贫干部事迹

    扶贫干部事迹五篇扶贫干部事迹五篇是专业的站,每日更新大量热点文章,同时,我们有一支专业的写作团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定制服务。如果下面的没有合适的,您可以通过企业......

    主要扶贫事迹

    大余县邓万德同志主要事迹一、简介邓万德,男,36岁,江西大余县人,大学学历,经济师,现任政协赣州市委员会委员,赣州市工商联执委,政协大余县委员会委员、特邀监察员,大余县工商联执委,大......

    身边人物事迹

    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港发客运分公司现场队长邓伟事迹材料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社会是个功利的社会,人都是现实物质的,有的只是买卖与交换,哪里有什么无私奉献。但我们身边却有......

    蒋介石人物事迹

    蒋介石人物事迹 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4.12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 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

    十大人物事迹

    1、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林俊德事迹《林俊德:一生奉献给核事业的科学家,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林俊德入伍52......

    双百人物事迹

    151.丁晓兵 男,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共党员。1965年出生,1983年入伍,现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8730部队政治委员。 丁晓兵在1984年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英勇负伤,失去右臂,荣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