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要相信孩子》有感(5篇可选)

时间:2020-08-03 20:2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要相信孩子》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要相信孩子》有感》。

第一篇:读《要相信孩子》有感

读《要相信孩子》有感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书信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书信是用于交流思想、表达意见、传递信息、互通情况的应用文书。你所见过的书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要相信孩子》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前几天,我阅读了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要相信孩子》这本书。读过之后我再次深刻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感悟到许多东西。“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每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总是觉得内心无比惭愧,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这样的事情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教师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我们的方法是错误的。”从我们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十分不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孩子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孩子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

苏霍姆林斯基在全书中始终以鲜明、生动的事例向我们诠释这一“要相信孩子”这个鲜明主题。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进自己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关心孩子,不仅要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要学会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来生活,把他们的忧伤、焦虑和为之激动的事情统统装在自己的心里,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和所提的每一个意见都应该慎重从事,考虑再三。在教育中,首先要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如果他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实际表现坏,他的自尊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相反的,如果孩子不仅知道而且体会到老师对他个人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走进孩子们心灵,理解孩子们,处理孩子们的问题时,我们应让自己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想问题,用自己的'诚心去碰撞另一颗心。

其次我们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有的习惯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做;有的喜欢在课堂上说话;有的怕困难不愿自己独立解答习题而愿去抄别人的,等等。他们似乎是从干坏事中寻找乐趣。也许是我们之间的沟通太少了,也许他们正渴望得到我们的关注,也许他们正想打开自己的心扉。孩子的心是敏感的,这颗心可以吸收一切好的东西,任何一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是向往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渴望能被大家认可,都渴望着其他人赞赏的目光。在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时候,不应伤害他们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读后感·有时,我们会因为一个孩子的一次的错误而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结果这个孩子就真的一步步向更坏发展。一生中从未犯过错误的人是很难找到的,何况一个孩子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想,只要我们有博大的胸襟和一颗慈爱宽容的心,谨言慎行,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宽容每一个学生的优劣、长短,相信他们一定会从幼稚走向成熟,成为一个身心都很健康的,社会的有用之才!

第二篇:读《要相信孩子》有感

读《要相信孩子》有感

放暑假前,学校给每位教师购买了《要相信孩子》一书,这本书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献给我们所有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如今,我认识到了:教师,甚至学校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对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不是原谅他们的一切缺点和错误,也不是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毫无休止的说教------在“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这节中,作者认为孩子们往往是先在那些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显示其力量的领域里做出成绩,然后从这些领域里渉取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某方面的弱点。因此,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最好的东西,就成了我们老师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确不应该总是盯住学生的缺点,总希望用尽一切办法去让他们改正,也许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不断的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取长补短。

此外,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言行严谨的必要性,因为可能自己一句恰当的语言,或者是一个眼神,一句鼓励,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我觉得,书中提到的关于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处理的观点非常有道理,作者认为:“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批评,这些做法,乍看起来都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动机,或者说仅仅靠善良的动机,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儿童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

在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时候,老师不应该挫伤他们的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因为,不恰当的,没有分寸的关心,如果伤害了儿童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那么也会像直接的侮辱一样刺伤儿童的心灵。是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且非常的脆弱,而儿童的自尊心更是脆弱,如果在教育中我们不注意教育的方式,一味的批评,往往会对孩子脆弱的心灵造成伤害。如果孩子犯错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里所思所想,去引领他们认识怎样做是好的,怎样做是对的,去激起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第三篇:读《要相信孩子》有感:相信始于懂得

相信始于懂得

——读《要相信孩子》有感

和平一小校长国贺梅

《要相信孩子》是苏老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期间的经验总结,是他献给“即将投身于塑造人的灵魂这一崇高事业中去的同志们”的珍贵礼物。全书自始至终突出了“要相信孩子”这一鲜明主题,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令我们收获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如何应用于实践。也就是说,苏老能够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来实施教育,因为他懂孩子,所以其教育均是润物无声中的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使得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最终成为正直、诚实、热爱劳动、坚强而勇敢、忠于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现将本书的阅读收获整理如下,以便将所学应用于接下来的教育行动中。

一、要爱护儿童敏感的心灵

这个内容里的沃洛佳、格里沙的案例我们非常熟悉,因为我们身边的类似事件太多了!我们的校园有多少孩子也有沃洛佳那样的恼怒、那样激动的目光,又有多少被当作反面例子的格里沙那样的孩子受到了心灵的伤害?好在格里沙把伤心事倾诉给了妈妈,不懂倾诉的、一直闷在心里的,后果会怎样?这个孩子的一生是不是令我们担忧?教师如果不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柯利亚的案例令我们感受到了苏老的教育智慧。他分析柯利亚偷拿兔子的动机,并帮助他认识到自己做法的错误,建议他把兔子带回学校悄悄放到笼子里。然后再建议大家每人拿一对兔子回家饲养。苏老对孩子自尊心的呵护、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与信任,理据分明,令我们敬佩之余,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

如此这些,使我们懂得:不懂孩子的心里,便不会尊重孩子,也就不会有正确的教育。女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格里沙带来的伤害,她的错误还在于没有注意、没有理解儿童的苦衷。这种错误也是我们当今的教师经常容易犯的。书中的这几段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值得我们深思、践行。“要想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面貌。必须发展并巩固儿童自我尊重的感情,任何一个考虑问题较深的教师都知道,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如果他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实际表现坏。他的自尊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相反的,如果儿童不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个人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童年时期,当道德面貌正处于形成阶段时,犯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大些,但是儿童们的任何行为都不能与成年人的类似行为相提并论,儿童中出现的偷窃现象和成年人的类似行为决不是一回事儿。因此在处理儿童各种不良行为时,对待偷窃问题必须特别慎重,特别细致,特别有必要深入研究儿童的内心世界。”

“一犯错误立即进行惩罚,往往容易因一时冲动,缺乏深入思考和仔细斟酌而做出不恰当的决定,而且会引起孩子们的骚乱和强烈的情绪波动。”;“我一般总是这样做,一方面对发生的事情表示惋惜。同时又坚持不渝地贯彻一个原则,那就是和犯错误的孩子保持一种纯洁而高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犯错误的孩子就能把处分看成是一种必要的措施,从而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良行为,把自己所做的坏事真正当成一种错误来对待。”

二、如何形成良好的集体

“生活的实践证明,一个集体,越能在其各项活动中充分体现先进的社会思想,越能积极地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小单位来开展活动,那么这个集体就越能起到教育作用。”

拾麦穗、收集槐树子的劳动,教师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劳动兴趣,引导孩子们从侧面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国家里有许多许多学生,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地里拾起哪怕是一根麦穗,那么这些麦穗打出来的粮食就要用一百多节车厢来装载。”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意义的教育,令孩子们精神振奋,这种先进的社会思想的渗透必定促进集体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些少先队辅导员和教师抱怨说,有的孩子第一次戴红领巾的时候无比激动,可是一两年后对少先队的活动却不感兴趣了。他们忘记了红领巾,甚至不好意思戴它。”这也是我们校园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就没有在如何让少先队员的热情永远保持在入队时的高度,永不下降方面去思考,去研究。苏老举实例帮我们解决这一难题。

“每一个少先队中队都把他们在十一年制中等劳动技校以前通过集体的力量能为祖国、为未来做到的事情,订入了计划中。”阅读着书中列举的中队的七年计划,可以想象得到,在这份计划的后面将会有多少个优秀的集体形成。生活在这些集体中的孩子们,会始终怀着高昂的激情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而支撑他们激情的,正是教育者们恰如其分地参与以及不断给予的接地气的共产主义思想的鼓舞。“一个集体的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我们是否把祖国的发展前景。反映到孩子们的未来生活和劳动中来,以及反映的程度如何。我们一贯尽力做到让那些激动全体苏联人民的事情也能激动我们的少先队和共青团集体。”读了这段话,结合书中的事例,我们可以想象苏老教育的孩子们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绝非空话、套话地灌输给孩子,而是结合各项活动、劳动,巧妙地结合实际,采取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落实于孩子们的思想里,行动中。

三、一个顽童的转变

顽童柯利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书中这样描述:“在柯利亚身上,好的、单纯的、天真的东西和丑恶的、不能容忍的东西极不协调的交织在一起。”这也正是苏老称其为“顽童”的真正原因。从柯利亚的转变来反观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这是一个属于‘难于管教’的孩子。要想教育好这样的孩子,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我们学校,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一般都由全体教师共同负责。”“我们对柯利亚错误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它的遭遇很不幸,和姨母生活。她从来没有尝到过干好事和干高尚的事儿后所能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愉快,从没有体验过当优点得到肯定时所能享受到的那种精神上的满足。”于是,老师们为他创造条件,让他有可能体验到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时所能享受到的,那种人生的真正愉快的和满足。读了书中这个案例。我们应该认识到转变这样的学生是一条艰难、崎岖不平的路,我们能够看到的点滴变化,如同长在他们身上的幼芽,很弱小,需要小心呵护。最后柯利亚逐渐开始关心集体的事情,逐渐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对大家负责了。经过十年的努力,学校把柯利亚培养成了一个有高度觉悟的人,一个诚实忠厚的人。

读着对柯利亚的教育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成长变化的过程,有多少教师共同精心培养、关注呵护?那么回到我们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此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每个班级内的特殊孩子,如果所有任课教师共同来关注、培养、呵护,那会有多少个优秀的柯利亚成长起来呀?那又会有多少个令我们感动的教育故事来丰富、幸福我们的教育生活啊?带着这种美好的向往,我决定与我校老师们手拉手转变校园里的小顽童们。

后感

最后,我想用苏老的精彩结尾来结束我对本书的阅读。“只有认为每一个教育对象都可能成为伟大人物的教师,才能把自己称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在遇到那种自由散漫,毫无学习愿望,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哪方面都没有才能的孩子时,他的心是不会安宁的。他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去唤醒这个懒散而缺乏才能的学生的自尊心,并在他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触动他灵魂中最敏感的角落。”

“一个学生,如果在它的周围到处都能看到召唤他去追求知识、献身劳动、不断创新的火炬,如果点燃这一指引他勇往直前去克服困难的知识之明灯的,不只是一位教师,而是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少先队辅导员,那么将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呢?我想一定会出现一幅应该出现,也一定会出现的情景,那就是: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天赋素质都将毫无例外地得到发展,每一个学生持有的智慧都能放射出灿烂的异彩;一切懒散、无能的人都将不复存在,因为人生下来本来就是为了要成为天才的创新者的。把社会在道德和智力发展方面的水平提到上述高度——这就是我们的理想。这也就是共产主义。”

第四篇:读相信孩子有感

再读《要相信孩子》有感

苏赫姆林斯基是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我还是名师范生的时候,懵懂的我就曾读过他的一些著作,被他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案例所吸引,他是那么的神奇,就像一个雕刻家,一块粗糙的石头经他之手变成了精美的玉石。他的教育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至今如此。

今天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又让我心潮澎湃,感触良多。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受到那个特定的年代影响有其局限性和社会烙印,但他的那些教育理念和鲜活的教育案例,以及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任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他案例中的人物就是我教育活动所面对的这些孩子,他的成功育人方法和思想理念怎能不打动我、感动我,成为我借鉴学习的老师呢?

看看这些孩子:柯利亚的顽皮和捣蛋无所不及,一次次的伤害同学,影响集体荣誉,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用优点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体验优点得到肯定时所享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的满足可以不断地激励孩子去做有利于集体和社会的事,从而改变自己对集体和社会的认识,重新回归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柯利亚也最终成为了农庄的优秀劳动者。

维佳是一个爱偷东西又不诚实的孩子,屡教不改。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不可救药”的孩子,偷东西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品德问题,不请家长、不挨揍、不在班级检讨肯定是不行的。苏霍姆林斯基却用信任和赏识的方法挽救了维佳,他没有将维佳的缺点公之于众,他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充分发挥孩子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偷东西的缺点。他引导维佳把自己心爱的冰鞋送给同学分享,从同学获得冰鞋的快乐中,维佳的内心由心疼难受变得愉悦快乐了。维佳成了一个积极向上,思想进步,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好青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一切坏的东西总是会使孩子感到苦恼、难受的,年幼的儿童还不善于把自己的精力引入正轨。爱护和保护孩子们身上的一切好的品质,不要急于去揭穿儿童的不好的、错误的行为,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克服缺点,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就是育人的艺术。

斯捷帕不小心折断了教室的玫瑰花,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严厉的批评,说他是没有心肝的人,并排斥她参加集体的一切活动,这深深地伤害了斯捷帕,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也使苏霍姆林斯基反省自己的方法并吸取了教训。不要轻易惩罚孩子的错误,对儿童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这种态度会深深感动儿童具有自尊感的、敏锐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坚决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谅解是治疗儿童心灵的最好汤剂。

柯斯佳和根纳季在校园里奔跑撞坏了苹果树,这个错误让两个孩子脸色苍白,不知所措。苏霍姆林斯基和班上的孩子们没有谴责,没有恼恨,更没有惩罚,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想出了挽救的方法:那就是重新补种新树,夏季补种需要特别的细心管理,没有谁强迫两个孩子去照管新树,可他们却成了最关心、最爱护果树的孩子。春天,他们给校园里的树木培土、施肥、浇水、捉虫。他们的劳动热情高涨,激发他们热情的正是集体和老师对他们信任,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体贴和关切。信任比惩罚更能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信任可以激发孩子更高的激情

斯拉瓦、别佳、阿纳托利、瓦利亚、柳芭、利达、叶夫根尼„„这些不正是我们校园里、班级里的李佳、张平、刘婷、王红„„这不正是我们要借鉴和反思的吗?

当然,苏霍姆林斯基不是神,他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有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一年、两年、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他对孩子的教育的耐心、坚持、不放弃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赏识、信任、谅解、尊重、激励„„这些理念和方法,无一不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把我们自己放在儿童的位置上去思考、去体验儿童的行为和思想,这样我们就会相信儿童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内心精神力量来改正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回规正轨,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25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他提出了一条永远的教育真理,就是:要相信孩子。他总在思考一个教育者应该怎样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这个大问题,而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工作中我常常对不遵守纪律、懒散、任性的孩子束手无策,看到孩子对我的教育方式无动于衷时,我很懊恼。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指出“学生不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最多是预防缺点。经验,更多的是痛苦的经验使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在实践中,他遵循的原则是: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对个体教育和整个集体的教育密切结合。

维佳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说明,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年级 :发现维佳有偷东西的苗头,先是拿了一个小姑娘的玩具,后来把教室橱窗里的球拿走了。

分析:就偷东西而言,不用孩子们的批评,维佳自己也知道是不对的。

策略:在此后几年的教育过程中,时时注意给维佳创造适当的环境,以便使他经常有机会在两种不同行为中做出选择:或者为了集体的利益选择诚实的,高尚的行为,或者选择不诚实的不道德的行为,而这一切都得由孩子自己做出抉择。干坏事情,可以不费力气,可是集体马上就会说他是个干坏事的孩子,表现出高尚的品德确实要难得多,但同学们会发现他的优点,而且给以好评。

手段;一年级 :教师提倡学生攒钱集体订一份儿童报纸并由维佳保管钱。

发现:教师观察到维佳用了很大的劲儿才做到了对集体的钱分文不动,但他毕竟战胜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而做到了这一点。

结果:钱保管的很好,分文不差。

二年级: 一个小男孩锯上的几根小锯条不翼而飞,教师家访刚好碰上维佳在锯东西,教师什么也没有说,可是维佳却十分窘迫,脸也红了起来。

手段: 全班搜集破铜烂铁用卖得的钱买小锯条。

发现:维佳干的特别卖劲儿。他在将功补过。

结果:这件事情以后,不论是单独或是和同学们一起留在工作室里,都在没有带走过锯条或是胶合板。夏季被派往看守同学的衣物也没有一次辜负大家的信任。

分析:维佳如此高涨的劳动热情难道单纯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吗?不是的,不完全如此。激发他劳动热情的主要源泉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对他内心世界的体贴和关切。

五年级:维佳又犯了一次严重的错误-偷了同班同学的冰鞋。当教师去家里的时候,孩子哭了,主动坦白错误并请求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分析: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对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只停留在这一点上还远远不够。

策略:对无意干了坏事的儿童一律采取谅解的态度,这种态度深深地感动着他们具有自尊感,敏锐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坚决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不仅深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后悔,而且还会以积极的行动来改正自己的错误。

手段:和其它少先队员一起教小同学滑冰,面对小同学和冰刀难分难舍。自己如何做出决定

结果:把冰刀送给了小同学,并彼此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其过程中学会了感受别人,关怀别人,割舍自己利益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善始善终:这件事情以后,一直到中学毕业以前,再也没有发现维佳有过把别人东西据为己有的念头。这件事情以后的每一年里教师都鼓励维佳去做一些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高尚的事情。巩固加深良好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的分量。

在看完这个孩子整个转变的过程时,那种对人性的期待,坚持,相信,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碰到这样一些愿意站在孩子角度着想,愿意深入,体贴和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教师。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相信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貌的集体能够激发孩子内心这么强烈的自尊感,荣誉感以至于将追求诚实,高尚积极的事情当作终身目标和准则。

第五篇:读《要相信孩子》有感

用美好去孕育美好

——读《要相信孩子》有感

《要相信孩子》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一本著作。这本薄薄的小书尽管篇幅很小,却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先生的重要教育理念和观点,甚至有很多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前辈对于年轻教师的忠告和建议。而其核心思想都是围绕着书名“要相信孩子”这句话而展开的,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不断地发现要教育好学生首先也是必须的一条真理便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只有我们相信了学生,我们才可对其进行教育也才有能将孩子教育成才的可能。

记得李镇西老师在其著作《爱心与教育》中曾直言不讳地谈到过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这本书对其的影响。李镇西老师说《要相信孩子》这本书是他首次接触到的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书,对其中的教育理念印象深刻,而先生所推崇的“和谐教育”、“人性教育”也给了他极大的触动,从此李镇西老师就成了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坚定追随者,并且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无独有偶,这本《要相信孩子》也是我第一次接触的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书籍。而对于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了解,我也只是在李镇西老师的几本著作中有所涉略,知道李镇西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推崇备至,我也不由得想要多加了解一下这位苏联时期的教育大家。而这本虽薄却浅显易懂的《要相信孩子》真的是个不错的开始。

整本书通读下来,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治学是非常严谨的,特别是对于教书育人这项工作。而且对于教育工作,先生在不断的反思,不单单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反思着他人从事教育所遇到的所有问题,之后从所有自己和别人所遇到的教育事件中深入反思并总结,再吸取经验,且推而广之,使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能从中受益。

在本书的开篇,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就这样写到:“我把这本书献给你们——即将投身于塑造人的灵魂这一崇高事业中去的同志们。这本书是我在深入总结25年来我所热爱并为之献身的教育工作时写下的。”于是紧随其后,在“致读者”的最后,先生就提出了两个原则,希望年青的教育工作者在平常的教育工作中能够遵循:“一是从在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二是在对一个集体进行教育时,必须了解这个集体中每一个儿童不同的精神世界,细心地教育每一个培养对象。”从一开始,先生就简洁明了地说明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和理念,之后在本书中再详细阐述其理念诞生的原因,而所有这些都是先生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的总结。

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的篇章,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而统观整本书,每一个章节似乎又都是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的整体。从爱护孩童的心灵谈起,到形成良好的集体以及用集体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并且对每一个孩子都负责到底。从一本薄薄的书中,我读到的是先生对学生的深爱以及对自己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整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对于年轻教师的真挚教诲。先生用自己亲身经历或者亲眼所见的事例来教导年轻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千万不能犯的错误以及一些千万不能有的错误观念。比如,先生说每一位年轻教师都应该在上班的第一天就树立这样的教师观:“只有认为每一个教育对象都可能成为伟大人物的教师,才能把自己称为一个真

正的教育工作者。”在谈到教师应该怎样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时,他是这样说的:“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像果园的园丁精心地照看嫁接到野生植物上的果树,爱护它的每一枝、每一叶那样,爱护和保持孩子们身上的一切好品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去揭穿儿童的不好的、错误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所有缺点公诸于众,而应当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而讲到教师应该怎样爱学生时,先生说到:“对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不是原谅他们的一切缺点和错误,也不是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毫无休止的说教„„真正无微不至的关怀,应该是培养儿童优秀的道德品质,并不断地使这些品质得到巩固。”诸如此类的至理名言还有很多,无不体现着先生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认真负责。

读完了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先生是一位提倡“人性教育”的教育家,主张教师应该把被教育者首先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社会人,如此再来对其进行爱的教育,长此以往,方能收效。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即使放到今天,依然是言之有理、行之有效的。而先生的教育理念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先生说的我们必须用美好去孕育美好,用爱去培养爱。关于这一点,我想在此多谈论一下。

首先用美好去孕育美好,这就给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提出了高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所有我们要求学生要做到的事情,首先我们自己必须做到。不论是生活习惯中一个小细节还是学习中遇到的大困难,甚至是关于道德方面的所有要求,只要我们向学生提出了要求,那么我们就必须首先做出表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配合自己的言语去教育学生。还要能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才能最终有所收效。古人言:身教重于言传。也就是在告诫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学生会从方方面面去模仿和学习你的。

其次用美好去孕育美好,则要求我们教师要始终对孩子保持信任,并且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而我们的教育则是去发现孩子身上的好品质并想方设法地去保持和发扬。在学生犯错时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错误发生的原因,体谅孩子并且致力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指责和惩罚。

最后用美好去孕育美好,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对学生保持高度负责的态度。不能只想完成工作任务,而不顾及如何更加有效地教育学生。相反的,我们应该不断本着一颗为学生着想的心去完成工作。比如当要新建一个实验室时,我们要首先想到这是否能使学生获得更好更多的教育,而不是只考虑如何完成上级的一些任务指标。在学校里应该万事以学生为先,若这件事情对学生有益,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那么这就是值得去做的事情。

以上三点就是我基于这本《要相信孩子》而收获到的一些学习心得和感想的浅显总结。感谢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学以致用,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薄力。

刘珊

下载读《要相信孩子》有感(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要相信孩子》有感(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要相信孩子

    要相信孩子 2007-6-8 16:35:00推荐 《要相信孩子》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著作。在读完这本著作后,我感受最深的是“要爱孩子”。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政教系08级素质拓展作品《要相信孩子》读后感《要相信孩子》这本书是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深入总结他二十五年来所热爱并为之献身的教育工作写下......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1 《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25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他提出了一条永远的教育真理,就是:要相信孩子。他总在思考一个教育者应该怎样对......

    读《相信》有感

    读《相信》有感读《相信》有感 篇1终于读完了《不要相信任何人》,这是一个让人后背发凉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弱点——-自私、贪婪、歇斯底里、欲望……有点像科幻,但又非常......

    《要相信孩子》读书报告

    让花朵在优美的环境下乐观成长 ——《要相信孩子》读书报告 《要相信孩子》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参加教育工作25年后,对他所热爱的工作进行的深入总结。在这25年......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大全五篇]

    《要相信孩子》有感 谢思婷 暑期里读了《要相信孩子》这本书,作者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深入总结25年来他所“热爱并为之献身的教育工作时写下的”动人诗篇。作......

    读《孩子,如果你要学医》有感

    读《孩子,如果你要学医》有感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正痴迷于美剧《我的实习医生格蕾》无法自拔,我幻想着这是一本关于友情,爱情和混乱私生活的书。然而,我错了。本书的作者佩里。......

    读《孩子》有感

    渐行渐远——读《孩子》有感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张璟宜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