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11-23 17:0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论文》。

第一篇: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论文

摘 要:培养学生语感,把发展学生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以总结归纳出以下六个方面的规律:一是通过读、听、看等多种方式,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二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三是以熟读成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感;四是启发想象,塑造语感;五是注重培养语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六是结合实践,正确把握运用语感。

关键词:学生;语感;主动权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并遵循学生语感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课堂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感训练平台,还学生一个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还”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组织学生运用语感的训练,成为他们的指导者和启迪者。所谓语感,是一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感觉,对一般学生而言,只能从心灵深处慢慢的激化,有则有无则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生动的语言和良好的作品去吸引学生,启迪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深化、美化学生的语感能力,通过多听、多说、多读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的语感运用能力。

一、让学生通过读、听、看等多种方式,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材料可以通过读课文来感受,所谓书读自通,对于课文的感受首先是通过读来实现,因此这一阶段的读一定要充分。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受后,再适当穿插听、看、写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语感。例如,在教授《鸬鹚》一课时,学生听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教师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让学生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轻声地读,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哪些地方能给自己带来优美、生动的感觉。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段落挑出来,声情并茂地读给同桌听,并将这些圈出来,细细品味,用不同的感情读,在读的基础上背诵,并将重点词语抄写下来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出发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对于学生如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来说,教师要从课文中精选一些语感很强的段落,有深刻内涵的语句和一些有语言特色的片段,指导学生借助学到的言语知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认真品味所选材料,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多读,读得自然,读得感人,把握好节奏和韵律情趣,在读中找到乐趣,读出品味,读出感觉。

三、以熟读成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感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在熟读背诵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段、词句抄写下来,整理归类,有意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充分激发想象,塑造语感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感离不开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就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把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在头脑中闪过,身临其境,激发情感的共鸣。

五、培养良好的语感要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知识,增强语言的丰富性、情趣性。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体会到的情感联系起来,仔细揣摩。语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提炼,必将再回到生活中去,所以良好的语感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六、结合实践,正确把握运用语感

培养语感、领悟生活,要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课外教学实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让学生围绕课文写读后感,参考课文写一篇相同格式的作文;也可以在学校开展一些普通话大赛、诗朗诵比赛、辩论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模拟新闻采访、讲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锻炼学生运用语感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既要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课文,又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出来,把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作为教师“还”得越主动,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主动,教师“还”得越迅速,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迅速;教师“还”得越有效,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有效。

参考文献:

[1]罗宝祥。浅谈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13(14)。

[2]梁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探析。新课程(下),2010(06)。

[3]陈培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意义。吉林教育,2010(05)。

[4]丛晓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初探。陕西师范大学,2011.(作者单位 陕西省勉县教研室)

第二篇: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仓学校中学部刘 霞

2014-01-0

3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先生还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可见,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批改作文的实践活动,去真正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评价形式,只强调教师的详批详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造成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厌改且效率低下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以至于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和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参与。因此,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分组互改:合作探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因此,我对学生作文上交后先初审,审视书写情况和字数是否达标。书写不认真重抄,字数不达标者补写或重写,然后分发给学生互评。如何发给学生?首先是分组安排。采用梯队帮带式把学生分成每四人一组,推选或指定一名组长,按“acbb”排座(“a”一个优生,“c”一个后进生,“bb”两个中等生),考虑到优差生协调的同时还注意男女生的搭配。

其次是明确目标。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制定评改等级标准ABCD等级,主要依据我们课题组根据课标教材及学情共同研制的“作文训练目标”,印发给学生,供分组互改时参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每个等级中再分上、中、下三等,如A级可分A+(95分)、A(90分)、A-(85分),这样可以给学生作文以准确的定位。

再次是小组互改。让每一篇作文在同一组的四人中轮流批改。关于批改,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批,无非向学生说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该怎样想才对,该怎样写才好„„所谓改,无非给学生示范,那样想不合适,那样写不妥当,一定要这样想这样写才对头”。首先从字词句篇入手,每人对其中的错别字、病句及精彩语句和段落进行圈点勾画予以提示,也可以改出正确的,甚至可以随手写下自己对某一句或一段的感想;其次要求学生批注(评价)。怎样批注(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在一篇叙

1事的作文里,如果缺少了必要的环境描写,就可批注“缺少环境描写”。又如在一篇写人的文章里,根据需要,应有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或心理描写等,如果缺少,可以在相应位置批注“此处应有语言描写(或其他描写)”等字样。再如在叙事写人的习作中,缺少议论抒情或深化主题之笔,也要批注出来,互批议论文时,可批注“论点不明确”,“论据与论点脱节”,“事实罗列无分析”等。然后组内讨论,交流感受,品评语句,评出最佳文章;最后还要找出作文中的闪光点和创新点,根据参考评改等级标准及相互讨论情况,写出评语,提出修改建议,评出等级,成员签名。

这样,每一个学生的作文就有四位同学的修改,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见解,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甚至与原作者有很大的出入,这样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探究,取长补短,往往能触动彼此的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喷涌出灿烂的火花,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但需要指出的是:要评价别人的作文,应首先充实自己,否则既指不出毛病,也找不到学习的优点。因此,这种评价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写作技能,提高判断能力。

二、独立自改:教给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张志公先生也强调:“应该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可见,自改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打破了传统的由教师一人独立完成的教学环节,学生由被动地位变成了主动,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当然自改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因此自改前,教师一定要明确要求,教给修改的方法:确立自改的依据,以结构、内容和语言修改为重点,掌握自改方法。在“旁观者”的指点下,“当局者”也就“清”了。该怎么改,让习作者自己去考虑去动手,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实践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1、确立“自改”依据

我们课题组成员反复阅读课标人教版教材,深入钻研«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的写作要求,将写作部分的10点目标具体地分步骤地落实到每一次作文训练中去,精心编写《单元作文训练目标设计》。每次训练目标只求突出2—4个重点,这样学生“自改”作文就会有的放矢。学生不仅自改目标明确,而且依据可靠科学,并能用“ABCD”准确进行等级评判,合理定量评价。

2、以文章内容修改为重点

一篇文章的修改,就应该从文章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整和修改。

审题要准确,它是界定写作范围,着重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往往包含两个方面,审文题和审要求。一定的题目适合一定的文体,现在一般要求文体不限,但也并非意味着写什么文体都行,怎么写都行。立意是文章写作至关重要的一步,它的任务是确立表达的主题,解决表现什么的问题。文章没有深刻的立意,就会流于一般,甚至显得幼稚。构思是展示思维的条理性、创新性的关键步骤。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选取怎样的方式表现文章的内容。作文贵在创

新,而创新又着重体现在构思的精巧上。选材是为了表现中心的需要,从众多的材料中选取最能表现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要详写,写生动形象、鲜明感人,反之,略写或不写。结构安排要体现新颖巧妙的特点。可采用小标题形式,层次井然,结构清晰;可采用书信体,抒发内心感受,感情真挚;也可采用“题记、后记”式,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等。内容一般要求生动形象,所选事例完整、典型,还要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突出表现中心。语言表达要做到语言流畅,文从字顺,饱含情感,有创意地表达,善于引用古代诗文名句,画龙点睛、形象传神。巧用修辞,增添文采,形象生动,内容充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还要审查自己的习作是否具有真情实感,是否展现了个性的魅力;标题是否传神、贴切、凝练、有吸引力;开头是否新奇出众,结尾是否让人回味无穷;前后是否呼应,过度是否自然,结构是否严谨等方面。

3、自改作文的几种方式。A、“冷却法”,就是学生作文写好一段时间后,经过“冷却”,学生可能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就会有“更上一层楼”之感。清代戏剧家李渔说:“凡作传奇,当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愈日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这种方法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发现自己的错误,培养冷静思考的能力。

B、“朗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人非常重视朗读,强调朗读在阅读、写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朗读也是学生自改作文的一种重要方法。首先要求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三至五遍,自然感到习作中有“文不从字不顺”的地方,但通过朗读,可以纠正词语不搭配、不贴切的地方,纠正不顺畅、不形象、有毛病的语句,还可以纠正段落不连贯、前后矛盾的地方。总之,朗读法进行自改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C、“请教法”,就是习作者在班级中寻找一位作文水平高的学生,与他(她)交流讨论。可以从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谈设想,也可以就整段、局部内容谈感受,还可以就某一表达方式的运用谈体会,然后请同学给自己习作提出意见。这种请教不同于“分组互改,共同探究”,它是一种口头的、私下的、不公开的交流,希望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然后独自修改文章。

三、师生共评:全面提高

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让学生自由放任随心所欲地批改,也不是否定教师在作文评价方面的主导作用。因此,我认为评价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应该注重师生间的合作交流。

在作文评价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怎样发挥呢?一是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拟定训练目标,确立每一次批改的目的要求,特别要重视批改的循序渐进性,让学生在浅层的训练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表扬鼓励,培养其自信心,调动其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教师示范性批改,一定要满腔热情地认真读、认真批、认真改,要真正让自己的红圈红线红字化作真诚的笑脸,由衷的赞叹,恳切的教导,绝不可漫不经心、冷漠无情地随意写上几句无关痛痒,令学生摸不着头脑的批语,或记上一个极不公平的分数。苏霍姆林

斯基告诫我们:“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三是教师要重视学生互批自改后的评价。它既评价“批注者”批得是否准确,又评价“修改者”改得是否到位。如“批”得不准确或“改”得不到位,教师则予以纠正,对于共性问题,及时进行重点讲评,讲评时要分析其原因,指出应该克服和避免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

教师把经过互评、自改后的作文收上来以后,对学生的习作和批改情况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在全员批改的同时,选取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分发给学生与学生一起进行修改评讲。此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共同讨论、探究,教师不仅要从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选材组材等方面加以指导,更要从遣词造句、语言表述、表情达意方面予以点拨。教师在具体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关注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定量评价的同时,更加重视定性的评价。在具体的某篇作文中,将等第与评语相结合,注重综合评价,突出“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宗旨。在分数面前,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再“一视同仁”,对基础差一些的,降低标准,一再鼓励。放下“显微镜”,拿起“放大镜”,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进行鼓励性或赏识性评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成长需要阳光,进步离不开表扬”,让小小的成功成为学生继续发展的动力。

四、写作后记:总结升华

作文教学中,作文后指导往往被许多教师所忽略。大多数学生对作文后的反思少,对老师评改的作文不理不睬,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一大缺失。作文后指导学生写作后记,让学生总结自己作文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可以让学生更为系统地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拿到“互评——自改——师评”的作文以后,进行仔细地阅读与揣摩,就更能深切地感受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因此,写作后记,可以打开写作思路,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意识,把握写作特点,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一篇后记不求面面具到,可让同学们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去写,最好要有计划地训练写作后记的内容。如果觉得其他同学的评价不一定客观,也可在“后记”中提出异议,等待教师的综合评价,或直接在课堂上提出,由同学共同商讨、评价。总之,通过写作后记,既是学生对他人评价的反馈,也是总结自己失误的教训及成功的经验,借鉴互评、师评的成果,升华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传统的做法,这一过程往往被省略,学生无法真正体会自改、互评、师评的价值。

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构建“互评、自改、师评、后记”等多元化作文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能够获得多层面的作文技能培养,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发展,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使学生认识到一篇文章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

第三篇: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句容市边城镇东昌小学周国平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占主体地位,应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然而现在还有许多教师上课仍停留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状态。教师怕学生不懂,讲得多,问得碎,怕学生“乱”,“抱”着“扶”着,就是不敢放手,处处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一旦出差错,不等学生把话说完就立即打断,予以纠正。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讲几句完整的话,没有独立思考解决几个问题。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一些旁观,少一些干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每一个知识层次的探究,让其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一、目标——让学生建构

让学生确定目标,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经,又是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有了注意方向,才能更好地参与,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始要在民主和谐的谈话中巧妙地促使学生自己提出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指明方向,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节课开始,我拿出圆锥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猜猜看这些是什么形体,待学生回答后,又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锥体。接着我说:“圆锥体与我们实际生活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你相知道圆锥体的哪些

知识呢?”思考片刻,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想知道圆锥体的特征;有的说想自己推导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有的说要用圆锥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等。然后我就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这样,在课始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动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

二、新知——让学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 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嘴巴、头脑、时间和空间,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

(一)让学生观察,参与探究

观察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是人们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观察开始的,对具体事物的外表出发,经过一系列活动到抽象出其本质属性,再由抽象回到具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可让学生使用年历卡片,通过观察,自己发现总结规律:一年有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是大月,每月都是31天;4、6、9、11月是小月,每月都是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连续几年的年份、天数统计表,自己发现、总结平年、闰年的出现规律,以及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即通常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样的教学,不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抽象概括能力,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操作,参与探究

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实践性教学活动,也是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敞开思路,积极探究。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首先请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工具分别测量出学具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我提出疑问“测量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能用这种方法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有学生提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我又一次设疑,将一个红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使学生悟出“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我进一步设疑:“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他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学会学习数学,既掌握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

(三)让学生思考,参与探究

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数学知识“交”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动脑思考,探究新知,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认真的思考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例

1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1)18+18×;3

(2)18×(1+1)。如果问“这两个算式哪个简便?”就没有多大的思3

考价值。而另一种问法就有启发性,“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思考的?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归纳出两种算式的思考方法:(1)式是从条件出发的思考方法,(2)式是从问题出发的思考方法。学生通过动脑思考,明确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全体学生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让学生表述,参与探究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学时,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开展学生间的议论或师生间的问答、设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动口表述,积极探究知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模型。引导学生按“面——棱——点”分别加以表述,如“面”要依次说出其数量、形状、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等。这样进行有序的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又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按步骤去想去说。(1)把什么看作单位“1”?(2)所求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3)要求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4)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动口表述,激发其探究的积极性。

三、评价——让学生互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了解自

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以前,教师的评价只能局限于一对一的形式,覆盖面小,对大多数学生作用不大。如果教师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展开互评,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由只注重结果为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群体活动的优势,促进个人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简便计算:25×104,大多数学生都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原式=25×(100+4)=25×100+25×4=2500+100=2600,也有学生利用结合律进行计算:原式=25×(4×26)=25×4×26=100×26=2600,为了让学生明白道理,我及时让学生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认为前一种算法比较容易想出来,但计算时有些麻烦;有的学生认为后一种算法不容易看出来,但只要能分解,计算是比较简便的;还有的认为两种算法都可以,只是所用运算定律不同,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各种算法的理论依据,而且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自己的最佳算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四、小结——让学生回顾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末,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小结时,有的学生说:连接圆心和圆上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有的学生说:在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且都相等,半径也有无数条,也都相等;有的学生说:通过测量得知,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等于半径2倍;有的学生说:用圆规两角间的距离在直尺上量半径的长,把带有针尖的一端固定在纸上,用另一端在纸上旋转一周,就

可是画一个已知大小的圆;有的学生说:因为从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距离是相等的,车轮装在圆心上,就能使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变,因此,车子跑得又快又稳„„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

总之,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构建有效课堂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构建有效课堂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课程教学改革我进行了一轮多的实践。我深切的感受到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既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又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挖掘出了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落到了实处,让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发生了根本转变。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开花结果。新课标让我的课堂教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下面我对新课标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谈谈我的认识。

1、要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这儿不放心让学生做,哪儿也不放心让学生做,到头来,苦了老师,累了学生,学习效率总是很低。老师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讲了、练了都学不好,何况是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根本是办不到的事情。同时,我们的老师认为,知识必须通过教师对学生认真讲解与传授,这才放心。孰不知这恰巧颠倒了教学中的主次地位,让学生处在了被动的学习地位。这好比一场音乐会,乐团在指挥的引领下,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美妙的乐音是乐团里的乐手们演奏出来的,而不是指挥。指挥只是负责好了各个乐手之间的谐调,教师就是指挥,而不是乐手。反之,课堂就是音乐独奏会,教师成了演奏乐手,学生成了听众。自然而然的课堂教学就成了“一言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点儿也没有被激发出来。只有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理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次关系,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课堂,教师才能给学生上出高质量的实效课。

2、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始终。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一言堂”教学为群言堂。要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习过程由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转变为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使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必要的合作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向建构式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一味地继承式学习向继承和创新式结合转变,从一味的静听式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譬如我在讲读《藤野先生》之前,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三至五个问题,准备在课堂上交流,看哪个同学问题设计好,能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绝大部分同学课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气氛浓厚,教学重点、难点在同学们的交流与讨论中突破了、解决了。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是在以往教学中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课后跟踪检测成绩也非常的好。从此以后,我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我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的质疑。这时候我要走下讲台,为学生提供服务。让学生在与教师平等交流中愉快地学习知识。

3、教学设计不要停留在课堂教学表面的活跃上,而是要有深层次问题的设置。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听了不少教师的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从中学到了不少好的教学模式,但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如听了《春》的一堂公开教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是这样的:①课文中描写了哪些花?分别是

什么颜色?②作者引用了哪一句诗来写春风的?③春雨像什么?④哪些句子写出了春天人多?„„这些问题设置过于简单,课堂教学活跃热闹,课下与学生交流,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了肤浅的表面。学生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好处,以及对春的感受一点儿也说不上来。作课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表面活跃,忽略了深层次问题的设置。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构建。

4、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把多元化形式引进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要求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需要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来达到这一教学要求。现行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综合学习课。在学习之前,教师都要提前几天有针对性的布置学生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这是因为综合学习课的主角是学生,为了保证综合学习课的顺利教学。学生事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这样语文课就走出了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形成了多元化教学形式。

5、解决“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师生互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对课文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6、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认为虚心学习是提高新课程教学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自已只有不断的通过,学习——借鉴——应用这样的模式,才能更快的提高自己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能力,学生也才能真正体现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如听了《艰难的国运和强健的国民》一节示范课,收获颇丰。教师除了引导自然外,最主要的是问题设置有坡度,环环相扣有悬念,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个重点、难点迎刃而解。整篇课文的分析理解是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步步完成的。他的这种教学设计引入到了我的教学中,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有效的教学,高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特点。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激发了他们禁锢的热情,激活了他们沉睡的潜能,开启了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了他们囚禁的情愫。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思考、探索的良好习惯,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宁夏中宁县第五中学王志邮政编码:755100

联系电话:***)

第五篇: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薄庄中学

安燕

“文章不厌百回改”“三分文章七分改”讲的就是修改作文的重要性。作文的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改,教师批,学生阅的方式,学生对老师的讲评也只是看看而己,根本提高不了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叶老曾经提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改作文,不待老师改”。他还说:“我们应当有个共同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份内的事。”这充分强调了作文的自主性。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会修改作文实际就是不会写作文,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端正教学观念,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变老师为主的批改形式为教师指导下的批改形式,把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批改作文的主人。

一、采取多种形式

教师只有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自改作文,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效率。l、读中改(初改)

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照要求,找出自己作文不足之处,促进进一步思考的过程。

当学生作文写完后,教师要求学生按此次作文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设计出合理的要求,让学生自改作文。

以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作文训练为例。此次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写一种蔬菜或水果,写出他们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

作文要求:(1)按生长过程或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2)抓住蔬菜或水果的形状、颇色、味道、吃法等具体写出特点;(3)语句通顺、连贯;(4)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

学生对照此次作文的要求读读改改自已的作文,并教给学生运用常用几种修改符号。

2、改后评(互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自改作文毕竟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互改就是培养学生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促进全班同学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作文,为他人出谋划策的过程。互改的过程:将学生自改的作文与同桌或组与组交换进行评点。点评要求:与自评要求同步。

点评的方法:对他人文中的不足之处或令你赞赏的地方做上不同的记号,在文章旁边写上你的看法并告诉学生这是眉批。文章是否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最突出的表现在什么地方,也在文章后面写上你的意见,这就是尾批。在尾批后还要打上分数等级,签止评点者姓名。在互评过程中,既可独立点评,也可与他人切磋。差生的作文教师面批,以便更快地提高其分析与判断能力。

3、评后修

这是学生从同龄人那里获取信息反馈的过程。这一过程,我们应创设争论的过程,让他们为一个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样评点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学到的作文技巧与语文知识全部用上,直到说得作者心服口服,欣然修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听取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据理力争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深化了作文要求与语文知识。

如:甲学生写桔子时有一句话这样写“我一闻到那散发着清香的桔子,就想吃。”乙这样评点(1)我觉得这句话不通顺。(2)“就想吃”可以换一个词。

甲看过乙的点评,皱皱眉头,然后微笑着改成“我一闻到桔子那散发出来的清香,就馋得直流口水。”

4、赏析评

这是教师就学生的普遍现象,用学生典型的材料(片断)作理性的分析过程,也是将作文技法促进学生内化的过程

如:学生甲写《西瓜》有这样一段话(1)“西瓜是绿色的,又大又圆。(2)一刀一切下去,„啪‟的一声,西瓜裂开了,瓜瓤露出未了。(3)咬一口,真甜”。

这一段话从语法上看,没有多大的问题,关键是这一组教材与习作的训练重点是,从多方面具体地写出事物的特点,并写进自己的感受,这是此次作作文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将此段话抄在黑板上,作了如下点评。

句(1)位置交待不清。瓜皮仅一种绿吗? 句(2)瓜瓤的色、香观察不细致。句(3)没有写出真实、具体的感受。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改为“西瓜又大又圆,深绿色的表皮上布满浅绿色的花纹.一刀切下去„啪‟的一声,西瓜裂开了,露出了鲜红欲滴 的瓜瓤,中间还夹杂着一粒粒的小黑籽儿。一闻到那淡淡的清香,我就馋得直流口水。咬一口,没话说,甜津津的,凉丝丝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这样,此次作文的难点迎刃而解。

5、精改

学生对照此次作文的难点,从习作中找出一两段,仿照老师的方法从字、词、句等方面作精细的评改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地造词造句的能力以及围绕重点评改的能力。

6、总评

这是教师对学生改好的“文”,以及他人的“评”作及时的信息反馈过程。总评不仅要对学生改好的“文”作出评判,还要对学生的“评点”作出回应,分别打上不同的等级。

总评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鼓励性。如“文”:“你的这件事情经过写得真清楚”“评”:“同意你的看法”或“××地方咱们还可商讨”之类。总评还应灵活,对优等生要求可高一些,对差生适当降低要求。要知道,差生得“优”比好生得“优”要高兴得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同学作文的积极性。

二、遵循一个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文评点也不例外。在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修改作文后,起初要求低些,从修改标点,错别字,作文格式等开始,最后有一定的修改能力后,要求就高一些,从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连贯,篇章结构是否合理等方面修改。评语开始也设

计出固定的格式,作好示范,后来,规定的修改内容逐渐减少,评语只要求措词灵活多变,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读读改改,评评修修,好、中、差学生各有所获,既锻炼了学生修改能力,从修改中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又了解同龄人的作文情况,从而激励上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下载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论文(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论文(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心得体会

    学习《学习自主权还给孩子》心得体会 读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一课,让我认识到,为了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老师们......

    构建有效课堂__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5篇可选)

    《构建有效课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姓名: 温丽娟 单位:河源市源城区源南小学 科目:语文 电话:*** 邮箱:522293327@qq.com构建有效课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摘 要】......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读后感(合集)

    打破惯性,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有感 崮岘小学祖灿 寒假时细细读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一文,读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触动。苏霍姆林斯基曾......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读后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读后感 丰县民族中学卜宪坤 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

    李俊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让学生快乐学习 李俊美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欢乐是人的天性,学生时代是需要欢乐的时代。所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把班级还给学生

    《把班级还给学生》 作为一位从事二十多年班主任教育的教师,我向大家推荐一本指导班主任工作的书:《把班级还给学生》。教育是他育,更是自育,我们除了教育者的角色,还要站在他育......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创造性的缺失,泯灭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于学校课堂改革的思考(一) 在2012年全县寒假教育干部培训会议上,本人有幸聆听了枣庄市薛城区教研室主任李献玲的讲座,受益匪浅,特别是她关于“学习效果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