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实验教育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独立操作能力,同时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此,我们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采用简洁而又有形象化的语言指导实验教学
简洁而又形象化的语言,能引起学生注意并激发兴趣。如试管的拿法,强调“三指头”,不要“一把抓”。过滤实验操作要注意“一帖,二低,三靠”。在制取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我们编了二首顺口的歌诀;“制取氢气要小心,贸然点火定伤人。取支试管集满气,点燃之前先验纯。实验开始先通氢,通氢以后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却再停氢”。以上例可知,在教学中采用简洁而又有形象化的语言,对加强基本操作能力理解和巩固化学概念,有较好的作用。
2、教师认真作好演示实验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学生实验的榜样,一定要起示范作用。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都有好奇心,对于教师的演示实验会格外注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力求使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把演示实验当作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氢气的爆鸣实验,按照教材装置往往在课堂演示中难以成功,由于爆炸声巨大,弹得很高,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恐惧心理。为此,我们在爆炸容器氢气进口处,切取5厘米高的小口,并用铁架台的铁圈压住爆炸容器。由于装置的改进,达到了实验目的。总之,我们在向学生做演示实验时,力求做到:装置正确,整洁美观。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严格要求,讲解清楚。现象明显。结果准确。
3、认真上好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课
(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必须从起始年纪抓起,首先要从第一堂课抓起。为此,在第一堂实验课中,我们要向学生进行实验室规则的教育,如有违反实验操作,损坏仪器,浪费药品的,要追查责任,并照价赔偿。并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完毕,要清洗、清点和摆好实验用品。并派专人打扫实验室。由于注意了这方面的教育,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初步形成。
(2)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要使学生掌握每一个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程序,必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学生。我们在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的过程中,发现有错误,立即纠正。
第二篇:化学实验反思
高考化学实验题分析及复习反思
一. 复习过程要分析高考化学实验题考查类型
分析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看出,高考化学实验题在命题中更加重视实验的设计、评价和开放性,实验考查的要求也逐步有了新的提高。
1.1命题注重综合高考化学实验题命题中的“综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三条“线”的基础上,向“原理+仪器”、“仪器+技能”、“原理+技能”三个交叉、综合的层面甚至向“原理+仪器+技能”三维立体结构发展,实现化学实验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考查;②化学实验与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计算、化学概念和原理等各个板块中相关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③将化学实验与化学相关知识、其他学科(如物理、生物等)的相关知识与方法融合在一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1.2命题强调创新
高考化学实验题命题中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试题背景材料选取的创新。命题时,选取生产和生活、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素材作为题干内容。这种命题模式在上海高考试题中得到更好的体现。②试题解答思路的创新。这种命题思路高度重视思维的开放性、强调答题的多样性,提倡考生通过分析判断、演绎推理、联想转化、尝试探索、猜想验证等多种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回答问题。③试题考查形式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将验证性实验的考查转化为探索性实验的考查。④试题考查内容的创新。这种命题思路依据化学实验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将化学实验的考查与化学其他板块的知识甚至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等有机地结合,实现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考查。
1.3命题尝试开放
开放性试题是高考命题新的探索方向。这种试题强调思维的发散性、结论的多样性等为
特征。由于试题具有思维发散性的特征,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种角度、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来思考,试题也往往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答题时,不同的学生因其学习方式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完全可能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试题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进行创造性的回答,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且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从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来看,最为典型的命题思路是通过提供开放性实验情境,包括:给出多余的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方法等。由于不同条件的组合或选择,不同学生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得到不同的实验过程或结论。
近年的全国高考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每年都至少有一道化学实验试题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由于题目没有对操作作出任何限制,因此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掌握情况和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复习过程要明确高考化学实验题能力要求
2.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来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考查中,既有常见仪器的主要规格及其使用,又有实验操作;既有对正确操作的理解,又有对错误操作的辩认。在高考中有时直接考查某一“学生实验”,也有时是按照某些“学生实验”的基本要求,或由其发展、派生出来的内容来命题,借以考查本项实验能力
2.2观测、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高考化学试题考查实验能力的题目中,对实验现象的考查,既可以是直接由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可以是将实验的方法与正确的结论联系起来进行设 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一般地是要求考生分析实验的关键、细节以及产生的误差等等。实验结果的处理,既可能直接报告数据,也可能从有关数据中归纳出定量的计算公式,绘制出一定的变化曲线。
2.3初步处理实验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高考实验能力中要求考生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具有安全操作知识和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考生的安全意识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①对实验的认识应该十分明确,在化学实验中可能有那些不安全的因素,以及如何防范。②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实验装置要正确、规范,以防止事故的发生。③一旦有事故发生时,要镇定、敏捷、果断地处理。
一般在化学实验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不安全的因素:
(1)有毒气体排放:作为考生应该十分清楚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哪些实验会产生有毒气体的排放,如何消除有毒气体造成的不安全因素。消除有毒气体一般采用相对应的尾气处理装置
(2)溶液发生倒吸:溶液的倒吸主要是反应容器中压强下降引起的,引起容器中压强下降的原因是气体急速溶解和容器内温度的下降。作为考生应该知道①那些实验有可能会有溶液倒吸现象的发生,②如何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以避免溶液倒吸,③怎样安装防倒吸装置及安全瓶的使用原理。
(3)试管发生破裂:在氨气、氧气、甲烷等实验室制取中,都是采用固体与固体加热的发生装置来制取的,为避免试管的破裂必须采用正确的操作,①如试管口向下倾斜,避免反应中形成的水倒流;②加热不要过于剧烈;③选择适合的反应物质
(4)反应溶液暴沸:一 般纯液体加热或液体和液体混合加热都会有可能产生溶液暴沸现象,所以如果在容器中进行该项实验时除了反应物用量要控制外,还要求在反应混合物中加碎瓷片以防止溶液在反应中暴沸。
(5)腐蚀液滴飞溅:浓硫酸、溴水、浓硝酸、苯酚等在实验操作中使用不当都有可能液滴飞溅,造成人的皮肤灼伤,做为考生应该知道如何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还有反应过于剧烈、试管清洗不洁、物质用量不当、气体发生爆炸等等。
2.4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在高考化学对该实验能力的考查中,主要通过下列方法:①对于一些实验装置和实验仪器判断有无错误,有时还要求对错误的地方加以纠正。②对于试题所给出的单件仪器或小的装置先行识别,然后再装配成整体装置。③绘出单件仪器或整体的装置图。
2.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化学实验题中对考生设计简单实验能力的考查赋予了很多的关注。其中包括①某个实验操作顺序的设计;②确认某混合物组分实验的设计;③验证化学原理的设计;④测定物质化学纯度的设计,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实验设计。这类试题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是一种较高水平的能力考查。
三.复习过程要总结高考化学实验题解题原则 解题的总体原则是:①看-(细);②想-(密);③写-(全)
看得细就是要求考生看题仔细,不要错看、漏看,对看不懂的题应该反复看几遍,整体地来审视题目,并且找出题中给予的关键信息。
想得密就是要求考生思维严密,例:集气瓶加一根插入底部的直角导管组成的实验装置,一般考生都认为该装置用于气体的收集,至于什么样的气体可以用该装置收集,回答都是不全面的,多数考生说只要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就可以了。其实应该有以下三个条件:
①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可以收集;②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以收集;③不会 造成环境污染的气体可以收集。
写得全就是要求考生书写答案要完整、全面。如浓HCl、饱和NaHCO3溶液、500mL容量瓶、55℃水浴加热等,这些加点的字在实验填空题中考生很容易遗漏,或不重视这些关键字的书写,结果造成答案的不完整。
解题的具体原则是:
3.1完整性原则(该原则主要用于考生书写实验答案)
解答化学实验题时,对化学实验现象及实验操作过程的描述必须完整。
例1:将一小块铁放入装有少量稀硫酸的试管中,实验的现象。一般考生就只会答有大量气泡生成,其实在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应该全面考虑反应前与后物质的状态和颜色的变化。上述反应的实验现象应该描述为:①铁块沉入试管底部;②铁块表面产生无色气体;③无色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④铁块逐渐溶解。(可归纳为固体、液体、气体的变化)。例 2:如何证明CO2中混有少量的SO2?一般考生在回答上述问题常用简单的两个字“品红”或“品红溶液”,实际上该题从完整性角度解的一般原则是要有三个环节:选一种试剂;讲一种操作;得一个结论。在回答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少量”这关键字。如何证明CO2中混有少量的SO2?回答是:将待检验的气体过量地导入少量的品红溶液,如红色的品红溶液变为无色,则说明CO2中混有少量的SO2。
3.2顺序性原则(该原则主要用于考生分析实验操作)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所谓的顺序性原则就是装置连接的顺序性和操作步骤的顺序性。只有正确的连接顺序和操作顺序,才能够科学地进行化学实验。
①气体的制取:一般装置的连接有以下顺序: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反应)装置—尾气处理装置;②气体流经净化装置的两个导管应长进短出;③水流经冷凝管中时应下进上出 ④流经干燥管中的气体应大头进小头出 ⑤量气时用到量气装置,气体经过装置中洗气瓶的两个导管,应该是短进长出 ⑥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先加稀盐酸后加可溶性钡盐 ⑦ 实验结束将导管先撤出液面再熄灭酒精灯放倒吸 ⑧ 氢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顺序 ⑨食盐精制实验的操作顺序 ⑩检验水煤气中混有CO和H2实验的操作顺序等等。以上所例举的情况都应该考虑顺序性原则。
3.3对应性原则(该原则主要用于考生设计实验)
对应性原则是指在考生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将各个环节分散对应,以求达到掌握化学基本操作之目的。对应性原则也可理解为收敛性原则。
例:如何证明碳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中含有SO2和CO2?
一般考生会设计以下两个环节,将气体分别导入装有品红溶液和澄清石灰水的洗气体瓶中。品红溶液红色变淡(说明有SO2),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说明有CO2)。上述回答从发散思维来看有其一定道理,就是品红溶液既是检验试剂,又是除杂试剂,但仔细分析觉得有点问题,因为品红溶液一般是做SO2的检验试剂,但做SO2的除杂试剂不是很合适,品红溶液红色变淡并不能保证SO2已被除净。对应性原则就强调设计环节的对应性:
气体经过—品红(检验SO2存在)—高锰酸钾溶液(除去对CO2检出有干扰的SO2)—品红(检验SO2是否已除净)—澄清石灰水(检验CO2存在)。同样在精制食盐水溶液时,应尽量使用对应的除杂试剂将杂质按一定的顺序除去。
再如:除去H2中混有少量的H2S和HCl时,学生一般会将气体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进行洗气。如按对应性原则,应该将气体通过装有硫酸铜溶液的洗气瓶(除去H2S)和氢氧化钠溶液(除去HCl)的洗气瓶,分别进行洗气。这样做有利于气体的充分吸收。因此对于除杂试剂上的选择尽可能一对应。在其他一些环节中还有象实验装置的对应、操作对应等等。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实验的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完成化学教学的目的和手段,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动手、动脑、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所以化学教学中一定要把实验教学放在首位。
中学化学实验相对来说大部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较少。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概括总结。观察实验和做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已学的知识。做完实验的概括、小结等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以便构成相关知识的网络体系,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实验起的仅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知识的目的。条件差的一些学校,化学教师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而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评价学校及化学教师的标准也主要是考试分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力也未得到锻炼和培养。
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和特别爱好,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开端。化学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就实验教学浅谈几点做法。
一.保证演示实验效果,使实验现象明显。如“科教版第三章氧气的制备分别用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分别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现象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二.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氧气的有关性质,镁燃烧、硫燃烧、锌跟稀硫酸反应、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酸和碱的溶液跟石蕊试液或酚酞试液的作用等比较容易操作的实验,边讲边指导学生实验和观察,并探究实验结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看实验演示”为“亲自实践”,给同学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或在失败中锻炼自己,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见度,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合理地选择电教媒体可以加强演示实验效果,弥补传统实验演示方法的不足。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实验现象往往只有前面几排学生看清。如:第四单元电解水实验中气体的检验因气体是微量的,检验不易观察,但改用投影实验,现象就清晰直观地展现于屏幕上,便于全体学生观察,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还有些实验比较危险,例如:
(1)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
(2)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
(3)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
(4)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不易演示,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幻灯片将某些实验内容进行比较和归纳。如:列表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验证方法、性质及其用途,使学生对它们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掌握,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
四.设计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其实化学实验的具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像根据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利用蛋壳和漏试管等器材设计实验,制取二氧化碳;一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到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分析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现象;又如在铁盘上涂上少量蜡油,中间插上一只浸满油绵线,将装置平稳浮在水面上,并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向水里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将蜡油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来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只要仔细琢磨研究,就会发现趣味化学存在我们的身边。上实验课时学生往往积极性都是很高的,说明学生还是喜欢实验这个实践活动。挖掘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提高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意义重大。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教学符合当前提倡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这门科学精神动力的需要,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
五.适当增设一部分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今后继续学习提供能力基础。教学中,我安排的设计性实例如初三化学教材中,没有“co2溶于水”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co2溶于水的现象,许多学生举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co2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气体(co2)逸出。但怎样演示“co2溶于水”的实验呢?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该实验,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的实验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也比较注重实验教学,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于化学学习过程中,这样教学效果会比较好,我们做老师的,能做的就是把我们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都教会给学生,同时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条件及环境传授给学生予无限的知识技能与做人的道理!这就是我一个年轻教师的浅显的认识,如有不妥之处,批评指正。
第四篇:化学实验反思(9个)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实验教学作用和现状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穿插形式多样的手段,不但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积极探究的氛围中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和重要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初三化学教学中,我对加强实验教学创新有一定的体会。
一、对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反思
中学化学大部分实验为教师课堂实验,它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实验,然后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概括总结,甚至直接由老师把正确答案写到黑板上由学生记住,考试的时候直接应用就可以了。而不是采取由学生自己观察,然后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方式。观察实验和做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已学的知识,以后的后续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以便构成相关知识的网络体系,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实验起的仅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知识的目的。
前几年我们为了追求高分数,为了节约课时,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力也未得到锻炼和培
养。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实验教学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特别强调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事实上,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也就是说强烈的兴趣是“敢于冒险、敢于闯天下、敢于参与竞争的支撑,是创新思维的营养。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实验教学策略一强化课堂实验教学
课堂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0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在某些章节的教学中还适当增加了一些课堂实验,以增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
例如,在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将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以后总体积不等于200ml的实验使学生亲眼观察到分子之间确实有间隔。还增加了氨的挥发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燃烧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洗耳球和长玻璃导管向试管的热水中缓缓通入空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空气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问题: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根据前面做的实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教学效果良好。
又如,在讲碳单质的性质时增加了用6B铅笔芯导电实验,进一步直观地验证了石墨具有导电性。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我给学生增加了向其中一只小纸袋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最后学生很容易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的结论。我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补充的演示实验约占全部实验的五分之一。
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能从化学实验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就应该让他们多动手,动脑。我在实际教学中也同样是这样做的。我把一些教师的课堂实验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比如第五单元中用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的实验,以及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实验我就是让学生做的。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过程最终可以得到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结论。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实验教学策略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白糖,水来做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时,学生开始产生浓厚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都很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相互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做?”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我还把铁钉生锈课堂实验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探究铁生锈条件这节课时,找几个做的现象比较明显的同学到黑板前面汇报。再找几个没有做成功的同学的实验让他自己先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然后再由其他同学为他找原因。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后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并让他们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
入的了解。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实验教学策略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使化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直观生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
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的实验往往难以进行,多媒体却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比如面粉爆炸实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都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具体的过程。(2)学生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比如用Flash动画模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效果模拟:如果反应前先加热后通一氧化碳会使玻璃管炸裂;反应完后如果先停止通一氧化碳后停止加热会使新生成的亮红色的铜重新被氧化成黑色的氧化铜等等。(3)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难理解,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比如用Flash动画模拟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水电解过程中的原子分子之间的转化就一目了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的结论。而对于那些现象不是特别明显的实验,我采取用投影仪投影放大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看得更清楚。让他们仔细观察并描述出自己眼看,耳听,鼻闻到的东西。甚至还可以请一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用手触摸容器外壁感觉反应的能量变化。但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度,因为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树立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而多媒体无法代替否则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好处
中学化学教材所安排的实验是否完全合理,是否需要补充一些有益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验,现有课本中的实验哪些需要改进,如何改进,改进的原则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实验研究,又是极容易取得实验成果的研究。判断一个中学化学实验的好、坏,就要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分析、评判,其间需考虑的因素很多。就化学实验本身而言,我们在选题,设计及改进时应考虑到以下这些原则。a.安全性原则;b.目的性原则;c.简易性原则;d直观性原则;e.可靠性原则;f.科学性原则。
研究创新性实验是锻炼教师创新研究能力、强化提高个人素质的很好形式。其可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是在开放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它区别于一般开放性试验,不尽可以设计成教师自己的实验改进,还可给学生留出更大的创新空间,能让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研究创新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意识、激发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这种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
当今,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教师的角色正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化学教师是化学教育科研的主体,重视并加强化学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完成教师由“经验型”,“传递型”向“科研型”,“专家型”的角色转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既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化学教师高考时报考化学就是因为化学课中有实验,实验是很多化学老师的兴趣所在。当然,兴趣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化学实验进行不断的研究,化学实验才会充满生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化学上的规律、理论都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因此,离开了实验就不成其为化学,也就谈不上学习、研究化学。化学反应的复杂性:条件变了,化学现象或结果可能随之改变;有些问题至今还有不明确的地方,一些实验现象、结果本身需要进一步探讨;即使是很简单的基本问题,至今尚有许多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中学化学教材看似浅显易懂,但内容高度概括,常常隐含着很深的科学道理。
化学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功能要充分挖掘,尤其是它的育人潜能如何通过教学实验体现出来仍需研究。从化学教育现代化来看,化学实验是个突破口和生长点,现代化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教材„„可以在实验中体现和应用,这同样需要不断地进行引进和研究。从对化学教育工作者来说,从事实验研究应该是基本功。只有亲自从事研究,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具有科研能力并养成科研习惯。
在中学基础课中的化学实验一般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直观性和可靠性。多年来经过无数次重复,人们积累了大量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按说应该达到“炉火纯青”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实验仍然在不断被完善、改进、改造、取代、补充。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创新实验为突破口,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化学源于生活,因为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探究意识。如,用木条燃烧代替每条燃烧;由医院输氧联想到过氧化氢制氧气代替锌粒与稀硫酸制氢气;硫酸铜与氢氧化钙反应代替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通过两组实验的观察,更能使学生理解酸溶液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出和掌握规律。又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的教学中,可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样,既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处理污染物的措施,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成功的创新演示试验,不但给以示范,而且激励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以上是我在实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实验教学的价值显示出其无限的生命力。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实验教学一定能体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开放化学实验室可以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分层进行”是我们本学期初三化学开放实验室主要措施,化学学习以实验为基础,实验进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化学素质的提高,“实验分层”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三要义的精神实质。第一层次的实验是课本上基本的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次就能掌握,而能力稍差的学生在开放实验室的时间提供二次甚至三次重新实验的机会,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在基础实验中站稳,从而提高自信心,这样第二层次的提高实验就会积极主动参与。第二层次的实验是将课本上的部分学生不理解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学生往往对老师做的实验感到神秘,让他们亲自操作,既能深入理解实验知识,又能提高综合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为下学期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主动发展,我们所能给学生创造的是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允许他们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这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未来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适应未来的需求。
第五篇:教学反思-感受化学实验的魅力
教学反思
感受化学实验的魅力
深圳
周玉阳
化学是实验科学,在化学必修模块中有关实验的栏目有两个,“观察·思考”和“活动·探究”,共包括38个实验,而学完两个模块的标准学时是72节,即平均每两节课就要做一个实验!一般情况下“观察·思考”栏目下的实验由老师演示,但只要是危险性不大、污染不严重的实验,都要由我们自己动手,而“活动·探究”栏目下的实验都要自己完成,这样要做的实验差不多就有30个,而原来高一一学年也只有9个学生实验。对于自己做实验,绝大多数学生一开始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只凭兴趣或抱着好玩的心理,是做不好实验的,要真正做好实验,必须要调动我们所有感官、投入全部情感、集中所有的思维,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化学实验的魅力。
一、感官感受:调动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感受化学反应带给我们的美妙感觉。
看:实验过程中的浮、沉、游、光、电、变色、气泡、溶解、沉淀等,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也能带给我们新奇的感受,我们见过氯化氢、氨气形成的美丽喷泉,但你是否看到当锌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时形成的另类美丽的“喷泉”么?
听:许多化学反应都会发出声音,只是我们有时忽略了它们。你一定能听到氢氧混合气体点燃、或氢氯混合气光照后震耳的爆炸声,但你听到过锌、碳酸钙等与盐酸反应、钠与水反应发出的“咝咝”声么?
触:化学药品、反应溶液都是绝对不能用手去触摸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反应容器的外壁去感受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体会镁与盐酸反应后的灼热、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反应时刺骨的冰凉。
二、情感感受:对你的实验倾注你全部的情感 认真的态度: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虽然有点绝对,但在化学实验中没有认真的态度,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实验,即使你的实验结果是失败的,但你认真地做过了,你就是成功者,教训也是体验,教训就是经验。首先,要遵循客观事实,当你的实验结果与老师或同学不一样时,不能人云亦云,决不能照抄书本的结论。正确的态度是找出原因,重复实验!其次,安全第一。实验不是好玩,不能因好奇随意改变实验程序、用品用量和实验条件,不能在没有绝对把握时去尝试某些操作,对所有可能出现的危险都要有应急预案。严格遵循实验操作规程,不做与本次实验无关的试验!第三,要有良好的实验后整理仪器、药品的习惯,决不能做完实验一走了之。
科学的方法:首先,要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自己设计的方案要反复推敲并经老师认可,方案一经确定绝不随意改变,更不能做一步想一步,甚至做一步问一步。其次,熟悉你正在使用的每一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禁忌。第三,对实验过程的一切现象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不能一做了之,那样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第四,每次实验后要及时写出实验报告与反思,总结实验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第五,对实验过程的异常现象,在检查实验方案与操作无误后,要及时向老师报告,查阅资料,找出原因,也许一项伟大的发明或发现就隐藏在你的这一灵感之中!
三、思维感受:运用判断、推理、归纳、综合等各种思维方式,感受实验对你的启迪。验证性实验——果然如此;探究性实验——原来如此;创新实验——还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