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在这个九月我看了一本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书,这本书的名字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详,那就是《战争与和平》。
书中写了许多人物,其中有很多大家肯定都不太知道,不过有一个人物大家一定十分熟悉,那就是波拿巴。大家肯定会说,这个人是谁?听都没听说过,其实这就是拿破仑。托尔斯泰在书中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个个色彩鲜明,个性突出。他们多属于鲍尔康斯基公爵、罗斯托夫伯爵、别祖霍夫伯爵、库拉金公爵这四大家族。别祖霍夫伯爵死后,在新一代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安德烈公爵和皮埃尔伯爵。安德烈公爵身材不高,面貌英俊,表情严肃冷漠,对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在这一点上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夫有些相似。皮埃尔伯爵是老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为人正直、善良,喜欢进行思考,可是意志薄弱,缺乏办事能力。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经历,一个危机四伏的旧俄罗斯上流社会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比如为了老别祖霍夫伯爵的财产,有许多人千方百计地想害皮埃尔。
之所以说它是哲学之经典,是因为它同时具有历史小说、社会心理小说、家庭纪事小说和哲理小说的特点,是全面反映了俄国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具有史诗性的历史小说,这个看法大多俄罗斯学者都认同的。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虽然也貌似通读了这本恢弘巨著,但所获得的感受与体会必定是很浅薄的,以后随着年龄及学识的增长能再多看几遍得的话,那体会与认识一定会逐渐深刻。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2如果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此之前,关于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已经听说不少,今天,当我完整地学习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后,对小说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觉得,《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虽然有点深奥而新鲜,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欲望。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3这恐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了。
十二岁的时候我开始读它,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4《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这个小孩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 庸 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5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生动地描写了1805年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列宁曾说:“《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争多好呀!战争既可以掠夺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读罢《战争与和平》后……
利用寒假这一段宝贵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长达一百二十万字的著作《战争与和平》,不禁松了口气。这部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恢宏巨制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并以一八一二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当时一系列的大事件。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看完整本书,我习惯性地闭上眼睛,脑海里却只有那么少数的几位如此真实和鲜活角色让我无法忘怀。这几个人物贯穿整本书的情节,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中,都经历了一场身心战争与和平的洗礼。
我忍不住想说说皮埃尔这个人,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在上流社会过着衣食无忧却混沌不堪生活的皮埃尔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实再扮演着太多太多的角色:贵族、私生子、超级富翁,官场可怜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战争俘虏,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
读完了这本书,我接二连三地冒出了很多感触,就如:小时候的我,总觉得战争这件事其实一点也不算是坏事,因为战争既可以掠夺他国的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当读了《战争与和平》后,每当翻阅到那些描写残酷战争的篇章时,……
读罢《战争与和平》,你真得会了解、联想到很多很多……
第二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
文学是一把通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文学是一种富有神奇力量的精神食粮,文学是一双可翱翔于碧蓝天波的隐形的翅膀,文学是一座比彩虹还美的七色彩桥……
我常泛舟在浩瀚的书的海洋里,领略到了书的无穷魅力。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著名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富有自己的思考、感情。他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部名著,共分上下两册,主要记叙了拿破仑与亚历山大之间为争国土、输赢的持久战争。在这部书中,托尔斯泰是有爱有恨的,他并不单单表示自己对哪一路人马的支持,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记叙并议论着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也适时地做了一些批评,称赞,或只是一些简单的个人感受,但这所表现出来的令人振奋的感觉是极其巨大的。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不仅描写了一个时代的转化过程,更添加了那个时代中人物的观念,拿破伦作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2
之前利用煮饭的时间大约把这名著大约听了一遍,但听得不够仔细。后想对其中的一些章节进一步了解,就去找书看。结果找到一本陈亚峰编译的,内容删减很多,大为逊色,很是失望。之后才又找到这套董秋斯翻译的上下集译本,也才找到读托翁著作的感觉。董先生的译本虽然是从英译本翻译而来,却非常流畅有神韵。书中还有董秋斯夫人凌山作的序,并对开头几章作了注释,且附了大事年表,帮助我们了解故事背景。董先生的翻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连书中提到尼古拉唱的歌他都用诗一般的语言翻译出来:
清宵明月下
幻想正踟蹰
何幸有一人
所思仍在汝
竖琴织指触
草地播佳曲
芳心因汝满
消息付于汝
佳期指日到
犹深延滞苦…
还是谈谈对作品的感受并作些笔记。
有人说道:“所谓名著,就是人人都说应该看,但谁也不看的书。”我对这句话特别不认同。或许应该这么说:所谓名著,就是人人都说应该看,但很少人真正去看,看了又后悔没有早看的书。看名家名著,你会不断惊叹于他们对人心世事的洞悉,对生活爱情的思考和见解,对生命本源的追寻和探索;你的心会跟着书中人物跌宕起伏,你会为他们的命运悬着一颗心,你也会因为作者的精彩描述让你有共鸣而开怀大笑。总之,体验非常愉悦,这是与读那些劣质书籍或刷微信极为不同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决定认真写一下读书笔记。
《战争与和平》,篇幅宏大,围绕着四大家族展开:别竺豪夫家族(彼尔),包尔康斯基家族(安德烈,玛丽),罗斯托夫家族(纳塔莎,尼古拉)及库拉金家族(伐西里王爵,爱伦,阿纳托尔)。巨著有太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特别吸引我的是托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太准确太传神了。战争与和平,涉猎太广。托翁似乎给了不同家族以特定的个性。别竺豪夫比较慷慨大度,但却脾气暴躁没有毅力。包尔康斯基家族的人充满理想,理性自律,追求精神上的卓越。罗斯托夫家族的人性格各有不同,但都比较世俗善良,对生活有本能的直觉,对环境适应力比较强。而库拉金家族的人性格卑劣自私是写在骨子里的,他们会本能地作对自己有利的事,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对别人的伤害完全没有内疚,还觉得无辜。
巨著太过博大,不敢妄论。在这里,我只谈爱情,只从纳塔莎与安德烈和彼尔的爱情说起。
纳塔莎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真性情的女子。小说从18她十三岁开始描写,她一出场就带着笑声,好奇,不受约束,敢于尝试,又有着一般女子的虚荣心,主动向包力斯索吻。她就按着她的直觉生活,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从大人的谈话知道哥哥尼古拉受伤的消息,也了解桑尼亚和尼古拉的恋情。然而,她后来又想不起包力斯的样子,迷上了舞蹈。一次偶然的机会,安德烈王爵到她家中拜访她父亲,晚上住的房间在纳塔莎的楼下。纳塔莎在窗口看美丽的月夜,跟桑妮亚说她想飞入天空。这新奇的想法展示的一个全然清新的少女形象深深吸引了当时觉得生活了无生趣的安德烈王爵。
安德烈王爵出场于安娜·巴甫罗夫娜的舞会上,与众不同。“安德列·包尔康斯基王爵,小王爵夫人的丈夫。他是一个很英俊的青年,中等身材,生有刚强而清秀的面貌。他周身一切,从他那厌倦的无聊的表情,到他那安静的匀整的步子,跟他那活泼的小夫人形成极端鲜明的对照。”虽然出身贵族,善于与贵族周旋,他却不喜欢上流社会的虚伪,甚至后悔结婚,因为他的妻子是个喜欢上流社会的稍嫌浅薄的漂亮女人。为了逃脱这一切,他把怀孕的妻子留在乡下父亲身边,去参与了军队,在父亲的老同事总司令库图佐夫身边当传令官。安德烈聪明,有上进心,勇敢果断,正直,深受库图佐夫的器重。他也希望像他崇拜的拿破仑那样立一番丰功伟业。但军队的一些勾心斗角也使他厌烦。
在奥斯特里齐战役中,他勇敢地跑在前面,想建功立业,却被子弹打中了。在他倒下的刹那,他看到头顶的天空,“那崇高的无限的天空”,即使拿破仑在他面前,“他知道那是拿破仑——他的英雄——但是在那一刹那,比起那时在他内心和上面飘浮着云团的崇高的无限的天空中间的变化来,他觉得拿破仑是一个非常渺小的不重要的生物。”
“在那一刹那,比起他先前看见的懂得的那崇高的、公平的、仁慈的天空来,他觉得拿破仑所萦心的一切兴趣是那么不足取,他的英雄自身怀着他那无聊的虚荣心和得胜的快乐显得那么下流。” 他领悟到:“除了我所了解的一切东西的不重要外,除了某种不可解但十分重要的东西的伟大外,没有一样东西是确定的,完全没有。”
他侥幸地存活下来,回到童山家里时正好目睹了妻子难产死去给他生下一个儿子。
战争的残酷,妻子的离世让他意兴阑珊,躲在乡下盖房子,祈求平静的生活。他对彼尔说:“我过去为名誉生活。——说到究竟,名誉是什么呢?也就是爱别人,愿意为他们做一点什么,愿意得到他们的赞许。——我照这样为别人活着,并非几乎乃是完全毁掉了我的生活。自从我开始专为我自己活着以来,我变得平静一点了。”
然而,他的外表“变得更瘦,更苍白,也更倔强了”表明他并不平静。
和彼尔的一场谈话让他的信仰发生了改变,“自从奥斯特里齐以来,他第一次看见他躺在战场上时看过的那崇高的永在的天空;于是睡了很久的一种东西,他内心最好的一种东西,突然在他的灵魂中醒过来,欢喜而且年轻。”
“安德列王爵一连在乡间过了两年。
他非常富有彼尔所缺欠的那种切实际的韧性,这一种韧性使他不慌不忙地把事情办起来了。
在料理庄务、阅读多种书籍以外,安德列王爵这时忙着对我们上两次不幸的战役作批评的探讨,也忙着起草一种改革军队制度和法规的建议。”
18春天,他去视察他儿子承继的利阿赞的庄子并拜访了纳塔莎的父亲。
路上生出嫩叶的老橡树,被夜间的美撩动了的纳塔莎美丽少女形象,柔美的月夜,所有这充满生气的一切忽然扰动了他的心弦,让他对生命有了渴望。他似乎明白:“除非他把他的全部人生经验用在一种工作上,再度在人生中演一个积极的角色,他的全部人生经验就必然归于无意义的浪费了。”
另边厢,纳塔莎出落成16岁的少女了。她再次遇到包力斯,尽管并不是真喜欢他,她却很愿意与他调情,搞得包力斯神魂颠倒,后来是她母亲伯爵夫人制止了。
在1809年的最后一天,纳塔莎去参加生平的第一次大型舞会。安德烈王爵邀请她跳了舞。”从纳塔莎身上,安德列王爵领会到一种在他是完全陌生的,充满他前所未知的乐趣的、稀奇的世界。 他爱上了她,想和纳塔莎结婚,尽管他们年龄差了15岁。但是,他的父亲老王爵反对,只同意先订婚,一年后再结婚。他只能遵从他父亲的意见。纳塔莎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求婚,只是对一年的期限觉得很难过,虽然安德烈说在这一年内她是自由的。
在这一年时间,安德烈接受医生的建议到欧洲修养他被战争摧弱了的身体。纳塔莎在他最初离开的日子,尽量让自己过得平静快乐。后来,就开始想他,为青春美好的日子悄悄流逝却没有跟他在一起而难过。但她不擅长在信中倾诉她的思想,她的信总是枯燥乏味。
在一年将近的时候,安德烈因为健康原因又推迟了几个月。
那年冬天一月尾,老劳斯托夫伯爵带着纳塔莎和桑妮亚去了莫斯科。在那里,纳塔莎见到了安德烈的父亲和妹妹玛丽王爵小姐。可是,她和他们的相处尴尬而不自在,这让纳塔莎很难过,也让她更加思念安德烈,怨他不在她身边。
在这样心境下,她参加了莫斯科上流社会的一场舞会,遇到了阿纳托尔.库拉金。后者漂亮俊秀,善于讨好女人,又不断跟纳塔莎献殷勤,没有经验,没有母亲在身旁指导的纳塔莎不由自主地被勾引。她对阿纳托尔有一种感觉-因他对她的赞美而得到满足的虚荣心,以及他们中间没有道德的遮拦的恐惧心。她陷入了一种被情欲支配了的爱,没了自我,失去理智。居然要和阿纳托尔私奔,好在被桑妮亚识破了没有成功。
阿纳托尔是个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享乐的没心肝的人,当纳塔莎知道他已经结婚还来勾引她,她绝望了,一病不起。
彼尔,作为看着纳塔莎长大又喜欢她的监护人,作为安德烈王爵的好朋友,作为阿纳托尔的内兄这时被卷进来为这件事情善后。
彼尔是别竺豪夫伯爵的私生子。别竺豪夫是叶卡捷琳娜女皇时代著名的贵族,小说详细描述了他快死前各利益方的各种勾心斗角。最后,彼尔继承了他的遗产,成了上流社会的宠儿。
彼尔性格温和善良,不太受各种礼仪约束。安德烈说他是“圈子里唯一的活人”。但同时,彼尔性格也很懦弱,意志薄弱。伐西里王爵设法把女儿许配他,他虽然心里不喜欢她,觉得她愚蠢堕落,却受了她美貌的诱惑,稀里糊涂地和她结了婚,之后还因为她和朵罗豪夫的婚外情而决斗,并离开了她和她分居。他一直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觉得自己过着一种卑劣的、懒惰的、不道德的生活而不安。后来他加入了共济会,信了上帝,梦想着可以过积极的道德的生活了。
彼尔本着教义,去南部周游他所管辖的庄子,想去帮助改善农奴们的境况。但是,因为他的惰性没有毅力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反而被庄头们摆弄,表面糊弄他,实际上并没有帮助到农奴们。不过,他借机去见了他的朋友安德烈,并向他宣讲了共济会的理念,给了安德烈启发。
在纳塔莎背叛她之后,安德烈怀着对纳塔莎的怨恨请彼尔把她的书信和画像还给了她。
彼尔去劳斯托夫家执行安德烈交给他的使命。纳塔莎的自责和难过引起了他的爱怜和柔情,他甚至对他说:“假如我不是我,而是世界上最漂亮、最聪明、最好的人,并且是自由的,我一定趁这时跪下来向您求婚和求爱了!”于是,许多天来第一次纳塔莎流下感激和热情的眼泪,并含着泪投给他温柔的、感激的一眼。
彼尔觉得,他的心灵受了感化,受了鼓舞,正在进入一种新生活。
上集到这里结束了。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3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彼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彼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难怪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说,如果要举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个定义的小说,我就要选择《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4
一位举世闻名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部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这本书是围绕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华西里四大贵族的家庭生活展开的。记载了18至18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与亚历山大统治下的俄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取得的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潜质;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潜质,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生。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其中,有两个人物个性耐人寻味,他们的性格变化得十分快。彼埃尔---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富翁和社交界的宠儿。获得遗产后的彼埃尔一开始贪图享受,之后献身于慈善事业,最后又想当兵打仗。娜塔莎----罗斯托夫公爵的女儿,她起初喜爱保尔。康斯基的儿子---英勇善战的安德烈,之后又爱上了阿那托里,最后又跟彼埃尔结婚。
《战争与和平》让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么宝贵!和平是多么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多么得幸福!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5
《战争与和平》中已显现出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一个重大事件(如:战争)看似是精心安排并依从于人的意志而发展,这是事物的表层;内层的世界,是由不确定的、偶然的、多元的等因素综合有机作用后发展到如今的状况,这种状况或许暗合人的意志,于是人们用各种理性理论观点阐释计划方案的科学完美性;或许异于人的意志,于是人们把计划方案的科学与否归因于个人的歪曲不遵从既定的路线图。
在第一部第四节,以蜜蜂为例,表征了对某特定对象理解的多元性,从每个个体出发而理解的意义都不相同,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统一含义。正如作品中所言:“人类在揭示这些目的的智慧发展得越高,最终目的的不可理解也就越加明显。”
整部小说,书中以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以及库拉金四大家族的际遇兴衰投射到战争与和平的大背影中,其中主要以安德烈博尔孔斯基、皮埃尔别祖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夫的人性变化为主要脉络。人性或灵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复杂多样的形态不断运动变化着。这种变化源于外在环境以及内心活动双重因素的化合。
如果从因果论来分析四大家族命运,博尔孔斯基老公爵脾气很臭以及个人修养的不足,从而致使儿子和儿媳妇双双早逝,当然难能可贵的是儿子死前灵魂得到净化归于宁静;老公爵的女儿玛利亚是这个家庭最幸福的一位,天随人愿地嫁给了罗斯托夫。皮埃尔别祖霍夫是一位从内心放低身段,鄙视贵族虚伪社会的贵族。他的灵魂一直在忏悔、反思、净化,他的亲赴前线、被俘等遭遇,使他的心灵更加纯洁。因此,他如愿以偿地保有了战后的家业并娶上了娜塔莎。罗斯托夫老伯爵为人行善,有同情心又有点软弱,虽然待他病逝后,家产尽失且欠下重债,但其儿子尼古拉罗斯托夫重操家业,娶了家资丰厚的玛利亚公爵小姐。这个家族中尼古拉和娜塔莎都幸福美满,老伯爵夫人也安享晚年,但让我遗憾的是彼佳罗斯托夫的早逝,痛心于他那年轻的生命和执着勇敢精神的殒灭。尼古拉享有了彼佳的善果,虚伪而投机参军的尼古拉从未真正意义上为了卫国战争奉献自己,而彼佳做到了,但事与愿违。最厌恶库拉金家族,瓦西里库拉金势利、虚伪、自私自利,所以他的这个因让他后代吃了这个果——阿纳托利被截肢,另一儿子战死,海伦不守妇道,终而早逝。
最后皮埃尔与娜塔莎、尼古拉与玛利亚分别成立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安德烈的儿子尼古卡尼,作者以该视角来评价皮埃尔和尼古拉二者,前者善良聪明又思想,后者与之相比就相形见绌。
人物角色中,男主角皮埃尔和女主角索尼娅为我最爱。前者是一个一直走在灵魂救赎道路上的良心者,他所追求的内心宁静自由以及灵魂洗礼净化救赎是我所尊爱,也暗合了我的追求,我原谅他在爱情上对海伦的失责,那是时势所迫而又左右助推的结果,无自我主张的皮埃尔被绑架上一段众人所认为的婚姻,因此他的不成熟使他为这段不能幸福的婚姻买单。人性方面,他善良、正义、有责任心、同情心等。后者索尼娅让我找到自己的影子,她对尼古拉罗斯托夫一直不离不弃,同时她的包容、担当、贤惠、温顺让我感动和欣赏不已。娜塔莎,我只能对她尽可能的理解,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因为她未曾真正走到我的心,未曾引起我的共鸣,未曾让我感动。
《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自从和妻子吵散以及与妻子情夫决斗,内心经过强烈地思想斗争,以及入同济会,他的心灵开始走上救赎悔过觉悟的道路。安德烈公爵自丧妻,以及在皮埃尔的劝说以及自己对生命中种种细腻情感的反思,他也走上了心灵救赎的道路。罗斯托夫自从与情敌赌牌后,面对家人给予他四万卢布偿还欠款,父母的爱以及自己内心的内疚自责也让罗斯托夫走上忏悔心灵救赎的道路。《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也是走上心灵救赎道路的人。托尔斯泰的作品很多人物角色是经过奢华荣光的生活惬意后开始放纵自己,最后因此而造成诸多矛盾和恶劣后果,正式后来对这种后果的反思和内心煎熬,开始走上心灵救赎的道路,托尔斯泰在现实生活定然也是这样一个人。生活中,当一些让我们快乐放纵的心灵受到自己酿下苦果的撞击后,才会觉醒幡然醒悟。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6
战争与和平,这既是故事的主题,暗喻着人生的常态。纵然是拿破仑这样伟大的皇帝,传递自由精神和“革命”的魅力的意大利人,即便他其实试图恢复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似乎在这个主题之下,也可以被分解成无数个喧嚣的会议、虚情假意的外交辞令和一场又一场令人疲乏的战争。——在纷乱中爆发出一点高潮,随即又回复到更低、更虚无的现实中,这不但是指战争这一对象,换言之,故事里的家庭生活、社交环境,也同样暗暗反映着如此自相矛盾的逻辑。托尔斯泰是一个擅长记录生活,更具有不自觉遵循生活中某种“必然”的逻辑的直觉。这种直觉使他在试图表达深刻主题之外,常常能催生出一些令人猝不及防的生活喜剧。而他自己也深知:也许出于情感,他对宗教和土地有不可理喻的爱意;但出于他的教育和理智——实际上常常因为不断反省而转向虚无。有趣的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总有些真理不可置疑、不须反思——“信仰”就像大主教的遗体,一旦浮现出尸瘢,无法映证那个全能的神,软弱的人就会堕入怀疑的危机中。也许在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眼里,托尔斯泰是个从内心深处真正软弱的人,他并不具备他所标榜的那样的信仰。
以此为准线,逆推向《白痴》和《群魔》,与托尔斯泰完全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愚人”或曰“圣愚”刻画得浓墨重彩,并且赋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以信仰试炼。后者更坚信,信仰只有在愚人身上才能保存,也许是因为愚人这个形象背后是更具有希腊原始癫狂精神的,离崇尚“科学”的现代文明,更远一些。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向信仰深处挖掘,他不去探讨生活的意义,因为那与宗教精神相比,显然是不值多费口舌的。托尔斯泰则孜孜于询问人生的意义,却同时点出构成人生的全是片段——试图极力描摹的作者却无法从中提炼出意义。他所描绘的虚无人生,是使深入探索那种宗教信仰——亦即有力托住虚无之花的花萼。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癫痫症患者,一个体验过极端事件的人,也是托尔斯泰的后辈,读后感.正是从这里找到撬动问题的铁锹,并且一气呵成解答了前者。也许,从这种对信仰的肯定层面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否定了前者。有趣的是,纳博科夫在多年后旅居美国时,创作了一系列描摹黑色喜剧以及精神病症状的作品,其中一度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描摹成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许是发现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极端偏执情结,纳博科夫将深刻和偏执冷静地隔离开了:但他又留下了诗歌一样的语言和,某种不可言喻的阴郁情绪。去其筋骨而欲保留神采,得来的结果却终究有些浅薄。
因之,托尔斯泰在贴地描写生活的同时,也达到了一种深刻。他真实地刻画着生活,也提炼着生活,从而通过体验,以生活的流动状态而表现了他所看见、并且隐约触摸到的深刻真相。他从深刻的主题出发,最终渴望朴实的道理,这也合乎生活的逻辑——因为渴望某种抽象的概念而前往具体事例中探寻真理,反而经过真诚的体悟而变得朴实。
《战争与和平》第三卷中,安德烈公爵在得知娜塔莎的私奔一事后,感到生活虚无,没有意义。战场上的荣誉感转瞬即逝。托尔斯泰展现他的虚无情绪:“他越关心眼前的问题,以往的事就离得越远。以前那个高悬在他头上的无限高远的苍穹,忽然变成低压在他身上的拱顶,那里的一切都清清楚楚,但毫无神秘之感。”
而托尔斯泰,还是不忘记展现他一流的刻薄手笔,童山老公爵家里,生活一成不变:“玛丽雅公爵小姐依旧是个胆怯、丑陋的老姑娘,永远生活在恐惧和苦恼中,毫无意义毫无欢乐地虚度着青春年华。布莉恩还是一个春风得意卖弄风情的姑娘,快乐地享受着生命的每一瞬间,并且满怀最美好的希望。安德烈公爵觉得,她只是变得更加自负。安德烈公爵从瑞士带来的家庭教师德萨尔,身穿俄国式礼服,同仆人们说着生硬的俄语,但还是那样智力有限,教养有素,品德高尚,思想迂腐。”我可以想象,托尔斯泰在家中看着他可爱的妻子儿女们,面对繁琐农务时,大约用的就是如此流露一丝讥讽意味的语言。对他来说,过于旺盛的精力和强大的智力居然是种麻烦。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7
故事的开端起于一场宴会,在此宴会上的海伦极其美丽动人,而此时的皮埃尔还是个醉情于喝酒,的堕落贵族子弟。两人的初次见面为以后的结合作了铺垫。
然而在大陆的另一端,拿破仑率领着浩浩荡荡的法军联盟向俄国进发,一路所向披靡,士气锐不可挡。一面是法军联盟的步步逼近,一面是俄国主帅库图佐夫所领俄军的步步退让;甚至于首都莫斯科也失守,军队撤离,人民逃窜......但所谓物极必反,随着法军在这座城市的各种烧杀抢掠,军队变得越来越懒散,士气逐渐低靡。而此时的俄国民众早已对法军深恶痛绝,士兵们的士气大振,急切希望把法军赶出俄国领土,早日回到家园。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这场战役中欧中,皮埃尔思想有了巨大的改变,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安德烈公爵的爱情也在战争中结束,却给身边的每个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可爱的娜塔莎给人一种青春活力,可爱迷人的感觉,经历了几次爱情的折磨后,成长了不少,变得更为成熟了;玛丽亚公爵小姐是个忠实的教徒,经历了父亲的逝世,兄长的'死去后,仍能坚强的面对,值得我们学习;罗斯托夫与索尼亚的爱情令人动容,尤其是索尼亚,她是家里的养女,一直都对罗斯托夫一家人心怀感恩,总是对家里人做出让步。但在爱情上却能主动追求,不顾一切。由此可知她的隐忍是有原因的。爱情的花开在战争中,动人心魄,使人动容。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后,才更懂得和平的可贵。
有时候我会在想,战争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影响如此之大,却还是有许多的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投身于战斗。欲望有时真的很可怕,会让人发疯。作者对这场俄法之战更多的是不赞同的,但也由于此战役,展示了俄国民众为国献身,英勇投身革命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俄国人民的赞美和讴歌。历史向我们证明:人民的力量战无不胜。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8
最近阅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值得重读精读。
其中有句经典的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小说,场面的波澜壮阔,是他成为经典的原因。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让人难以忘怀。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等等,仿佛只要穿越时空,仍然可以触摸到,那些热血,那些真正的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生下来,人的各种欲望、丑恶一面尽情展现。情欲、贪欲,更多。库图拉夫也是一样,毫不在意地听别人说他是独眼龙,在军事上,兢兢业业,为国家效忠,尽犬马之力。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不满,军权移交。却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也许,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所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那个苹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爱的那人。
和平的前奏,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换来。明天太阳是否能依稀升起,没有人知道。狭小的车间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宽恕。当战争结束,拿破仑的时代彻底过去,奥军取得胜利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终于来临了。是的,来临了,经过战争的洗礼,这和平的曲调奏响之时,那旋律格外的欢快和动人。
婚礼举办,生儿育女,这是人之常情,这是真正的和平时代了。最后一句话,让人感触颇多: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令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那是小尼古拉的感慨,那个十五岁的瘦削少年所说的话。是的,既然已经和平了,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不过是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而已。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9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被法国作家莫泊桑称为俄罗斯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非常有名,而我今天又阅读了这部《战争与和平》。
故事讲的是18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帕甫罗芙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瓦西里公爵和他漂亮迷人的女儿海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皮埃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皮埃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祖霍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当时他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保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丽莎和妹妹玛丽娅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皮埃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祖霍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瓦西里公爵早就窥视别祖霍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联合别祖霍夫公爵的大女儿——大公爵小姐卡季什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皮埃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海伦嫁给彼埃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皮埃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罗霍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陶洛霍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回到了妻子身边,但妻子依然放荡如故,令皮埃尔陷入了郁郁寡欢的生活中。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丽莎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我明白站在时代的路口上我们要选择正确的道路。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0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这部长篇巨制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小说从家庭生活场景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入手,站在宏观视角,描绘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生活。
首先,小说人物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战争与和平》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其浪漫色彩的语言来劝勉世人。并不写一些“高大全”的人物,小说中,有渐渐由有许多不良嗜好一步步蜕变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比埃尔;也有在国难当头只是仍然寻欢作乐,沉浸在奢华糜烂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的艾伦等贵族。
在描述他们的时候,作者是想通过描写来表现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景的,但是他还是会从一个人不成熟的一面写起,这样也更加的真实动人。也许有人会说,像小说描写的比埃尔参加决斗,娜塔莎甘愿离家出走追求所谓的爱情是一种不好的,不应该写的东西。那就有失偏颇了。我国近代的学衡派,观点保守,他们也认为西方一些小说描写一些社会中的负面信息,这样是令人作呕的,是不良的。但是大家细看小说又会发现,其实,在比埃尔参加决斗之后,又描写到他的对手其实在家中是个孝子,是个对待自己姐妹很和善的人。小说中还写到比埃尔在决斗前后内心的斗争与挣扎……这写情节真切地反映出,描写不良的事情,有没有经过作者自己的真实的、诚实的思考,托尔斯泰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有没有经过这样的思考是显而易见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有作家只是单纯描写不良的事情,而命运在之间穿插或者是引导读者作出理性的思考,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只能是一种宣扬腐朽、落后文化的载体。
描写出他们渐渐“成长”的一面,这也使得小说的任务形象更加丰满。小说中的人物娜塔莎据说原型是托尔斯泰的母亲,但是在小说中,也写到娜塔莎遇见所谓的爱情时迷失了自己,无法理性进行判断,险些被恶人诱拐,差点就酿成大错。比埃尔呢,在小说的上半部分,是一个贪图享乐,脾气暴躁的人,但是他通过各种方式,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下苦工夫改变自己,使得自己的性格更加趋于完善,也许,他是作者美好的期望吧。
其次,这部小说还在分析历史的成因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特点,用哲学的角度分析历史的成因以及历史人物活动与历史演变的关系,而不再是用以往其他人的那种唯心主义的眼光片面地看待历史的演变过程(小说中提到的英雄人物决定历史进展显然是唯心的、不合逻辑的),这又是它与其他小说不同的一点。悲伤而有冷静,欢乐而不是风度。它从一个全面、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虽然这部小说被划分在浪漫主义小说中,但我觉得,《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比较好的作品。
从小说的写作方面,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在人物刻画方面,小说善于设置矛盾冲突来展现人物性格。《战争与和平》中刻画了两种人物,借用哈代小说的说法,一种就是灵肉性人物。比如娜塔莎;还有一类肉性人物,比如艾伦。这两类人物,在平静的生活中展现人物性格仍远远不够,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更能浓墨重彩地展现人物性格并展现当时社会文化特点。小说通过这种渐进的过程给读者的冲击更加强烈,就像平静的海洋亲眼见到波浪时,还是会被那壮阔的景象所深深折服。
第二,小说善于描写恢弘的场面,给人以壮阔之美。和《德伯家的苔丝》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故事情节属于半封闭状态,似乎与外界的联系很少,无论是某个小说人物遭到非议什么的,都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对其产生非议,而不是所谓的“当时社会上”的人。这就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或多或少会引起其他社会上的人的反应,而不是单纯地只是几个人在那里发议论。我认为这是《德伯家的苔丝》在叙述中出现的不足。因为作者他已经将故事情境和人物遭遇做了较为真实的处理,而单单在社会环境这一方面处理成与世隔绝的状态,显然有逃避现实之嫌,就像在编织一个梦一般的童话。在《战争与和平》中,作者将人物的一举一动放到“当时的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在给人真实感的同时,也是作品的意义更加特别。据说,俄国人是喜欢《战争与和平》的,因为他里面塑造了别佳、安德烈等几个安国人物形象,他们为他们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使得“战争”时期向“和平”时期过度,为当时的社会稳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但是我觉得,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应该有的,而且,引申开来,小说这种渐进的叙述方式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看看小说中的人物别佳,他不在战争的场面中时,更多展现为是一个关心周围人的人。当他请求参加军队时,当他冲锋陷阵时,他展现出的更多的是爱国主义。我就在想,如果只会空谈爱国主义,是无法达到使被教育者真真正正地培养出爱国主义思想的。只有在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关爱周围的人,在他们长大后,自然而然会热爱他们的祖国。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1
读《战争与和平》,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但此作品的深意,我并未完全读懂。
初读《战争与和平》,唯一吸引我的只是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托尔斯泰—把故事安排在战争与和平间穿梭,和谐的宴谈与混乱的战争场面交替呈现,整个故事却仍井然有序,分毫不乱。托尔斯泰对高难度大场面的描绘似乎把握自如,无论是宴会,舞会,或是战争,描写都极其细致入微。每每一读,总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他善用精简的语言将人物的性格心理充分表现。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始终透出质朴之气却又与众不同,从而造就了他作品的独特。
再次细读《和平与战争》,渐渐地,我发现其涉及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等各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也是托尔斯泰的思想结晶所在。托尔斯泰一生始终在思索和探寻,环境的变迁使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信仰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和平美好的环境中,他追求善和美;在面对残酷的战争时,他的思想又一次经历着洗礼,他曾把美好的情感屈从于战争的现实。
然而,始终不变的是,即使面对战争,他的内心仍在关心那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关于精神与永恒的问题,他多次借以作品中皮埃尔和安德烈的大脑来探索,借以他们的谈论来商讨。
作为思想家,托尔斯泰也矛盾与彷徨过,他的思想的逐渐成熟,也像《战争与和平》的小女孩,经历过几场所谓爱情后成了一位不修边幅却更成熟沉稳的母亲;随和善良、无贵族架子的皮埃尔,有私生子变成继承人,由不敢爱变成婚后幸福的丈夫,也更有责任和担当;安德烈冷峻聪明,但欠缺宽容,在经历爱情失败后,他在战争中死去,在死前,他也得到彻底的醒悟。
其实,思想的产生与提升,是需要磨练的。托尔斯泰身为贵族,却蔑视贵族的腐朽享乐,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的思想觉悟使他意识到世界的不公,他希望能帮助农民等下层阶级,却得不到农民的信任,也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连家人也同他产生了隔阂。托尔斯泰不如意的经历,似乎是成就他不平凡的思想的关键,也成就了他的多部文学巨著。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2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机会是探索俄罗斯社会的出路,但我总觉得这种观点太片面了。在我看来,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是局限于一个小目的。从《战争与和平》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学、经济学、军事科学甚至宗教研究等。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从结构安排上来说,要处理这么庞大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但托尔斯泰却能用他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穿去。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写战争、舞蹈、宴会等艰难的大场面。他可以用很短的话说出每个人的性格和心理,但他从不觉得自己杂乱无章,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无法企及的。
在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着质朴而有特色的风格。不算旗帜鲜明,但内涵深刻,让人知道是托尔斯泰写的,比莎士比亚写的强多了。
《战争与和平》也是人品出众。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角色,包括那些不重要的配角,比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斯,都有自己的角色。其次,书中很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比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前到二战中期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到释放,从事业初期的青春容颜到后来急于揣摩,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不可阻挡的状态。他每经历一件事,就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自觉地完成自己的转变。再比如安德烈,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很大的变化,参军、受伤、丧妻、爱娜塔莎、变心、死亡。与皮埃尔相比,他的性格变化突然,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和他自身的特点有关。娜塔莎变化最大,尤其是嫁给皮埃尔后,她从活泼、快乐、会唱歌跳舞的姑娘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甚至吝啬的母亲,以至于杰尼索夫惊讶地再次见到她。但是,不管这些人物的变化有多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他们有道理,不能提出任何异议。好像一切都应该是这样的。而且,无论他们如何改变,皮埃尔或皮埃尔,娜塔莎或娜塔莎,安德烈或安德烈,他们与生俱来的根本特征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托尔斯泰的天才。他总能从客观的高度客观地描述和观察人物,而不是因为任何主观因素而刻意塑造。
《战争与和平》是什么工作?托尔斯泰曾说:“它不是传说,不是长诗,更不是历史编年史。《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表达的形式,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他说的是实话。孟子曾经有一句类似的话:“我只言片语。”文字可以表达意思,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形式,它远不如内心的灵魂重要。后人在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往往称之为史诗,其实违背了椿的意愿。真正理解《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它是思想的结晶,而不是文学。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3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场景——拿破仑与莫斯科战役。但他不仅描写了战争,而且把相当的笔墨放在了对普通人日常生活变迁的描述上,多了几分温情,同时加剧了悲剧色彩。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不能深入骨髓得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我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不过我宁愿我一直停在这个阶段。但从电影展现的几个并不血腥的镜头中,我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恐怖,原来不流血也可以令人战栗不已。
拿破仑波拿巴的野心太大了,已经占领欧洲的他,想让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也臣服与他。于是盲目出兵莫斯科,20万的士兵,同样的野心勃勃,一路上所向披靡,这更膨胀了拿破仑的野心。在俄国阵营中,老将库图尔克顶着所有压力,下令撤离莫斯科,留给法国人一座空城。拿破仑的确占领了它,但他没有打败俄国人。随后,严寒饥饿像魔鬼一样附在了法国士兵身上,蚕食着它们的士气。拿破仑只好撤兵回国,但在过河时,他遭到了俄军的反击,无数年轻士兵,魂断在这离家20xx英里的皑皑雪地上。
撤军的过程不是几个词可以形容的,艰辛?悲苦?还是惨壮!在雪地上没有任何遮掩,寒风渗入骨髓,路上不是泥泞不堪就是积雪深厚,每走一步都是一个胜利。早上能醒来就是上帝的恩赐了,跟不上队伍的就地枪决,而他的衣服马上就会被别人拿走。茫茫的雪地里,人变得无比卑微。
我看到这一场景内心很痛。我不愿意相信历史上发生过这么残酷的事情,而且这只是电影,真实的历史肯定比电影残酷万倍。人是最美好的事物同时也是最丑恶的,因为人的野心,可以将数万同胞的生命视如草芥。在司令部,军官们把战争当做一场游戏,因为他们不在最前线,他们最后才受到伤害,或许还不会呢!
拿破仑眼看着他的军队被围困,被消灭,眼睛里闪出了泪光,他是在为同胞的死难过?还是为自己霸业不成而伤心?在国旗燃烧跃动的火焰中,他的法兰西帝国,他最引以为傲的骑兵,即将灰飞烟灭。只因一份无法满足的野心。多少悲怆,多少悔恨!只能有历史回答。
战争,给妇女和老人小孩的伤害同样巨大。女主角娜塔莎悲伤地在士兵出征前的检阅上说:“又有成千上万的士兵到战场上送死了!”出战前,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活着回来,一次告别,也许就是永别了,让我想起了杜甫的“爷娘弟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同样令人心痛欲绝。国难当头,总会有有志青年希望为国出力,亲赴前线。娜塔莎的弟弟就是如此。没有任何经验,结果一上战场就被敌人射杀了。空有一腔报国热情,不仅丢了性命,更给家人带来了无可愈合的创伤,这不值得啊!当我还是为他的死感到伤心。
最后,战争结束后,人们回到莫斯科,由于法国人的践踏,已成一片废墟。但是在这一片废墟之上,仍有绿色的生命,生命不会因战争而枯萎!和平的一刻,是不用担心没有明天,是和亲人团聚在一起,是面对困难险祖仍不失勇气和信心。
只要热爱生活,希望就会延续,这也许就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4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步长篇巨著,它生动描述了19世纪前十五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生活画卷。
名著的主要资料是:在18,法国和俄国之间的关系恶化,即将发生战争。然而在俄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决心干一番事业,就提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我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奥斯特里,他参加联军与法军的会战并受伤。斯托夫伯爵家,他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那塔。感情使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和事业。俄法战争爆发,安德烈奔赴沙场院,在波罗金塔会战中受重伤。他忽然体会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过程。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静地走到终点。
与安德烈的故事平行发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尔是个热血冲动、善良真诚的年青人,凭着继承一笔可观的遗产,他成了上流社会瞩目人物。势利库拉金公爵便把放荡堕落的女儿爱伦嫁给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向往梦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尔在荒淫的贵族群中屡次受挫。卫战争中,彼埃尔组织民团并经受了战火考验。后被法军逮捕。在战俘营,士兵中的宿命论和不抗恶思想使他深受感动。在俄国人民打击下,法军溃败。彼埃尔被游击队救出,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后,他参加了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而娜塔莎则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这部名著再现了当时史诗般壮阔的社会风貌。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5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
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
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本事;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本事,更侧重于道德梦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当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期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我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向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可是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感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欢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研究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终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欢乐的微笑。这一段异常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十分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能够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
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第三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彼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彼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难怪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说,如果要举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个定义的小说,我就要选择《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2
托翁反复强调的历史观:历史并非英雄史,英雄绝不是时代的操纵者,而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所谓的胜利者,能够看透时代的本质,懂得那潜在的“力量”,顺势而为。
战争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着无法估量的复杂性。我们对于它的静态了解远远不够,况且它还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在此情况下,科学理性的分析往往不能带来预定的效果。
安德烈和比埃尔一样,对现实生活很不满意,一直在努力给自己的生活赋予一个理性的解释,给生活赋予意义,使自己能坦然接受当下的生活。安德烈临死前拥抱了上帝获得解脱,比埃尔沉浸于日常生活的幸福,以政治改革为己任。最终并没有找到那个“理性解释”,但似乎已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寻求过程中,安德烈找到了“真”,即娜塔莎的纯真,但这份纯真却给他带来了新的伤害,间接将他领向死亡。而比埃尔首先找到了“善”,加入了教派,妄想通过“善”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依旧体会到的是和以前一样的虚假。
安德烈临死前意外地与阿纳托利和娜塔莎重逢,这些曾经给他带来伤害的人同样正在面临痛苦,面临失去他们最珍视东西的痛苦,而此时的安德烈感受到的不是“恨”,相反却是“爱”,是一种上帝的“博爱”,即对生活达成谅解,坦然接受生活“美”的一面。
比埃尔在失去一切以后遇到了普拉东,普拉东身上具有一种天真的乐观,受其感染,比埃尔放弃了对理性思考的盲目追求,开始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美”。
回到平凡的日常生活,所做的这一切,自己的所有努力,对自己和生活有任何改变吗?并没有!最终只是与生活达成谅解而获得内心的平静,而这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屈服?无论你的理想有多伟大,无论你对探索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最终还是回归到平凡的洪流,被大潮裹挟着消失在时代的潮流中。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3
对于《战争与和平》我设想这样一个结局;娜塔莎因为与阿纳托利私奔弄得身败名裂,罗斯托夫家面临破产,玛丽娅与尼古拉结合可财产却给了她的侄子,小尼古拉公爵。最后玛丽娅因患重病,在丈夫的怀抱里安详的去世了。皮埃尔将自己的钱财施给农民,将土地归于农民,与海伦离婚,最后,跟娜塔莎,与她结合。在上层社会看来,这是一对堕落人的结合,事实上却是两位天使的结合。索尼娅因怕再给这家庭添麻烦,便离去了,在某一庄园做家庭教师。安德烈公爵去世了,他所留下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
妈妈说这个结局悲惨,对我说;你为什么都希望他们不好呢?我认为妈妈这次错了。在我看来这是十分美好的结局。娜塔莎与皮埃尔,他们将会幸福(虽然以后说不准,说不定他们抵抗不了社会的偏见)。玛丽娅虽然去世,但她已经得到家庭的温暖,在丈夫的怀抱中去世,她将十分幸福,她可以不再去经受全家的贫困和饥寒。索尼娅的结局完全是依照我的意愿。我同情她,她身无分文又无父母兄弟。母亲同情娜塔莎,玛丽娅,可我觉得索尼娅更可怜,从来没得到片刻的温暖,其余两位有财产,有地位,可她什么也没有。索尼娅是那么高尚,那么温顺(我最恨这一点),我希望她能独立,可我明知道她不可能离开罗斯托夫家的。对于尼古拉,姥姥说他是个本本分分,忠于职守的青年,妈妈说他有责任心,我也同样这么想,可是我觉得他缺乏勇气和胆量。他与娜塔莎都是蜜水里长大的,我对他们有财产与地位的人是十分怨恨的,正如妈妈所说的,我拿钱财来衡量一个人,我是有点,这我承认。
下面再谈我所喜爱的唯一人物(是暂时的),多洛霍夫,他聪明,勇敢,活泼,具有一颗高尚的心(我认为),可就有一点,太浪荡。说实在的,他若是不浪荡,那还叫什么多洛霍夫?他岂不和尼古拉一样了吗?在上层正派社会,容不得他的这些高贵品质,他对她母亲,姐姐那么好,孝顺,他鄙视一切,除了那些他认为高尚的人外。他若是和索尼娅结婚,那该多么美妙呀!可索尼娅拒绝了他。其实他们并不配,可我始终相信多洛霍夫结婚后会对索尼娅非常好,因为索尼娅具有一颗高尚的心灵。
另外我一直不理解娜塔莎,并不喜欢她。大概是因为她的结局太好,但更重要的是她是女主人公,我并不感兴趣。特别是当娜塔莎上当受骗以后,她觉得她的美好的青春生活已经过去,她的大好年华在虚度,她的精神好似进一步升华,对上帝的诚意,对她的仇敌祷告,这又似乎与玛丽娅公爵小姐相似。我十分不清楚,娜塔莎怎么会觉得美妙的青春生活远去了呢?她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已经让她失望了,应该万分悲痛才是嘛!我曾经问过妈妈,她说是因为我的年龄还小不能理解,等我再大一点的。可我已经13岁了,也不过比娜塔莎小3岁而已。妈妈说一个年龄一个想法,以后你会理解的。但愿如此,我现在暂时不去想。原先我以为娜塔莎对安德烈,完全是一个少女初开情怀,不甘寂寞,对外界充满好奇而成的。当安德烈离开她时,她便因此失去了所有乐趣,为他空守感情而苦恼。而后遇到了阿纳托利,自然便为他着迷,当阿纳托利使她失望时,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这几点让我理解了点。但后来便使我有些迷茫了。
再谈多洛霍夫,妈妈说,他像叔叔,样样好,就是不能有家。我听了有些气愤,但表面还是笑了笑。妈妈的这几句话使我对他的好感减了大半,似乎觉得妈妈是对的,我好像对整本书都失去了兴趣,我不再指望看下去会使我有何高兴的。现在我是在勉强的看,唯一想看的只是关于战事方面的,这确实是全书的精华,它比另一部分有意思多了,至少在看了托尔斯泰关于战事的介绍和描写后,我脑子里便出现一幅作战图;“左翼……右翼,……散兵线。”使我脑子里有些可想的东西,实在是件好事。
在我写这篇读感的时候,有同学以为我在写歌词,我也并没有告诉他们我在写什么,以后我不将这些告诉任何人,这是我的想法。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4
读《战争与和平》,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但此作品的深意,我并未完全读懂。
初读《战争与和平》,唯一吸引我的只是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托尔斯泰—把故事安排在战争与和平间穿梭,和谐的宴谈与混乱的战争场面交替呈现,整个故事却仍井然有序,分毫不乱。托尔斯泰对高难度大场面的描绘似乎把握自如,无论是宴会,舞会,或是战争,描写都极其细致入微。每每一读,总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他善用精简的语言将人物的性格心理充分表现。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始终透出质朴之气却又与众不同,从而造就了他作品的独特。
再次细读《和平与战争》,渐渐地,我发现其涉及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等各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也是托尔斯泰的思想结晶所在。托尔斯泰一生始终在思索和探寻,环境的变迁使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信仰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和平美好的环境中,他追求善和美;在面对残酷的战争时,他的思想又一次经历着洗礼,他曾把美好的情感屈从于战争的现实。
然而,始终不变的是,即使面对战争,他的内心仍在关心那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关于精神与永恒的问题,他多次借以作品中皮埃尔和安德烈的大脑来探索,借以他们的谈论来商讨。
作为思想家,托尔斯泰也矛盾与彷徨过,他的思想的逐渐成熟,也像《战争与和平》的小女孩,经历过几场所谓爱情后成了一位不修边幅却更成熟沉稳的母亲;随和善良、无贵族架子的皮埃尔,有私生子变成继承人,由不敢爱变成婚后幸福的丈夫,也更有责任和担当;安德烈冷峻聪明,但欠缺宽容,在经历爱情失败后,他在战争中死去,在死前,他也得到彻底的醒悟。
其实,思想的产生与提升,是需要磨练的。托尔斯泰身为贵族,却蔑视贵族的腐朽享乐,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的思想觉悟使他意识到世界的不公,他希望能帮助农民等下层阶级,却得不到农民的信任,也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连家人也同他产生了隔阂。托尔斯泰不如意的经历,似乎是成就他不平凡的思想的关键,也成就了他的多部文学巨著。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5
之前利用煮饭的时间大约把这名著大约听了一遍,但听得不够仔细。后想对其中的一些章节进一步了解,就去找书看。结果找到一本陈亚峰编译的,内容删减很多,大为逊色,很是失望。之后才又找到这套董秋斯翻译的上下集译本,也才找到读托翁著作的感觉。董先生的译本虽然是从英译本翻译而来,却非常流畅有神韵。书中还有董秋斯夫人凌山作的序,并对开头几章作了注释,且附了大事年表,帮助我们了解故事背景。董先生的翻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连书中提到尼古拉唱的歌他都用诗一般的语言翻译出来:
清宵明月下
幻想正踟蹰
何幸有一人
所思仍在汝
竖琴织指触
草地播佳曲
芳心因汝满
消息付于汝
佳期指日到
犹深延滞苦…
还是谈谈对作品的感受并作些笔记。
有人说道:“所谓名著,就是人人都说应该看,但谁也不看的书。”我对这句话特别不认同。或许应该这么说:所谓名著,就是人人都说应该看,但很少人真正去看,看了又后悔没有早看的书。看名家名著,你会不断惊叹于他们对人心世事的洞悉,对生活爱情的思考和见解,对生命本源的追寻和探索;你的心会跟着书中人物跌宕起伏,你会为他们的命运悬着一颗心,你也会因为作者的精彩描述让你有共鸣而开怀大笑。总之,体验非常愉悦,这是与读那些劣质书籍或刷微信极为不同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决定认真写一下读书笔记。
《战争与和平》,篇幅宏大,围绕着四大家族展开:别竺豪夫家族(彼尔),包尔康斯基家族(安德烈,玛丽),罗斯托夫家族(纳塔莎,尼古拉)及库拉金家族(伐西里王爵,爱伦,阿纳托尔)。巨著有太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特别吸引我的是托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太准确太传神了。战争与和平,涉猎太广。托翁似乎给了不同家族以特定的个性。别竺豪夫比较慷慨大度,但却脾气暴躁没有毅力。包尔康斯基家族的人充满理想,理性自律,追求精神上的卓越。罗斯托夫家族的人性格各有不同,但都比较世俗善良,对生活有本能的直觉,对环境适应力比较强。而库拉金家族的人性格卑劣自私是写在骨子里的,他们会本能地作对自己有利的事,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对别人的伤害完全没有内疚,还觉得无辜。
巨著太过博大,不敢妄论。在这里,我只谈爱情,只从纳塔莎与安德烈和彼尔的爱情说起。
纳塔莎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真性情的女子。小说从18她十三岁开始描写,她一出场就带着笑声,好奇,不受约束,敢于尝试,又有着一般女子的虚荣心,主动向包力斯索吻。她就按着她的直觉生活,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从大人的谈话知道哥哥尼古拉受伤的消息,也了解桑尼亚和尼古拉的恋情。然而,她后来又想不起包力斯的样子,迷上了舞蹈。一次偶然的机会,安德烈王爵到她家中拜访她父亲,晚上住的房间在纳塔莎的楼下。纳塔莎在窗口看美丽的月夜,跟桑妮亚说她想飞入天空。这新奇的想法展示的一个全然清新的少女形象深深吸引了当时觉得生活了无生趣的安德烈王爵。
安德烈王爵出场于安娜·巴甫罗夫娜的舞会上,与众不同。“安德列·包尔康斯基王爵,小王爵夫人的丈夫。他是一个很英俊的青年,中等身材,生有刚强而清秀的面貌。他周身一切,从他那厌倦的无聊的表情,到他那安静的匀整的步子,跟他那活泼的小夫人形成极端鲜明的对照。”虽然出身贵族,善于与贵族周旋,他却不喜欢上流社会的虚伪,甚至后悔结婚,因为他的妻子是个喜欢上流社会的稍嫌浅薄的漂亮女人。为了逃脱这一切,他把怀孕的妻子留在乡下父亲身边,去参与了军队,在父亲的老同事总司令库图佐夫身边当传令官。安德烈聪明,有上进心,勇敢果断,正直,深受库图佐夫的器重。他也希望像他崇拜的拿破仑那样立一番丰功伟业。但军队的一些勾心斗角也使他厌烦。
在奥斯特里齐战役中,他勇敢地跑在前面,想建功立业,却被子弹打中了。在他倒下的刹那,他看到头顶的天空,“那崇高的无限的天空”,即使拿破仑在他面前,“他知道那是拿破仑——他的英雄——但是在那一刹那,比起那时在他内心和上面飘浮着云团的崇高的无限的天空中间的变化来,他觉得拿破仑是一个非常渺小的不重要的生物。”
“在那一刹那,比起他先前看见的懂得的那崇高的、公平的、仁慈的天空来,他觉得拿破仑所萦心的一切兴趣是那么不足取,他的英雄自身怀着他那无聊的虚荣心和得胜的快乐显得那么下流。” 他领悟到:“除了我所了解的一切东西的不重要外,除了某种不可解但十分重要的东西的伟大外,没有一样东西是确定的,完全没有。”
他侥幸地存活下来,回到童山家里时正好目睹了妻子难产死去给他生下一个儿子。
战争的残酷,妻子的离世让他意兴阑珊,躲在乡下盖房子,祈求平静的生活。他对彼尔说:“我过去为名誉生活。——说到究竟,名誉是什么呢?也就是爱别人,愿意为他们做一点什么,愿意得到他们的赞许。——我照这样为别人活着,并非几乎乃是完全毁掉了我的生活。自从我开始专为我自己活着以来,我变得平静一点了。”
然而,他的外表“变得更瘦,更苍白,也更倔强了”表明他并不平静。
和彼尔的一场谈话让他的信仰发生了改变,“自从奥斯特里齐以来,他第一次看见他躺在战场上时看过的那崇高的永在的天空;于是睡了很久的一种东西,他内心最好的一种东西,突然在他的灵魂中醒过来,欢喜而且年轻。”
“安德列王爵一连在乡间过了两年。
他非常富有彼尔所缺欠的那种切实际的韧性,这一种韧性使他不慌不忙地把事情办起来了。
在料理庄务、阅读多种书籍以外,安德列王爵这时忙着对我们上两次不幸的战役作批评的探讨,也忙着起草一种改革军队制度和法规的建议。”
18春天,他去视察他儿子承继的利阿赞的庄子并拜访了纳塔莎的父亲。
路上生出嫩叶的老橡树,被夜间的美撩动了的纳塔莎美丽少女形象,柔美的月夜,所有这充满生气的一切忽然扰动了他的心弦,让他对生命有了渴望。他似乎明白:“除非他把他的全部人生经验用在一种工作上,再度在人生中演一个积极的角色,他的全部人生经验就必然归于无意义的浪费了。”
另边厢,纳塔莎出落成16岁的少女了。她再次遇到包力斯,尽管并不是真喜欢他,她却很愿意与他调情,搞得包力斯神魂颠倒,后来是她母亲伯爵夫人制止了。
在1809年的最后一天,纳塔莎去参加生平的第一次大型舞会。安德烈王爵邀请她跳了舞。”从纳塔莎身上,安德列王爵领会到一种在他是完全陌生的,充满他前所未知的乐趣的、稀奇的世界。 他爱上了她,想和纳塔莎结婚,尽管他们年龄差了15岁。但是,他的父亲老王爵反对,只同意先订婚,一年后再结婚。他只能遵从他父亲的意见。纳塔莎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求婚,只是对一年的期限觉得很难过,虽然安德烈说在这一年内她是自由的。
在这一年时间,安德烈接受医生的建议到欧洲修养他被战争摧弱了的身体。纳塔莎在他最初离开的日子,尽量让自己过得平静快乐。后来,就开始想他,为青春美好的日子悄悄流逝却没有跟他在一起而难过。但她不擅长在信中倾诉她的思想,她的信总是枯燥乏味。
在一年将近的时候,安德烈因为健康原因又推迟了几个月。
那年冬天一月尾,老劳斯托夫伯爵带着纳塔莎和桑妮亚去了莫斯科。在那里,纳塔莎见到了安德烈的父亲和妹妹玛丽王爵小姐。可是,她和他们的相处尴尬而不自在,这让纳塔莎很难过,也让她更加思念安德烈,怨他不在她身边。
在这样心境下,她参加了莫斯科上流社会的一场舞会,遇到了阿纳托尔.库拉金。后者漂亮俊秀,善于讨好女人,又不断跟纳塔莎献殷勤,没有经验,没有母亲在身旁指导的纳塔莎不由自主地被勾引。她对阿纳托尔有一种感觉-因他对她的赞美而得到满足的虚荣心,以及他们中间没有道德的遮拦的.恐惧心。她陷入了一种被情欲支配了的爱,没了自我,失去理智。居然要和阿纳托尔私奔,好在被桑妮亚识破了没有成功。
阿纳托尔是个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享乐的没心肝的人,当纳塔莎知道他已经结婚还来勾引她,她绝望了,一病不起。
彼尔,作为看着纳塔莎长大又喜欢她的监护人,作为安德烈王爵的好朋友,作为阿纳托尔的内兄这时被卷进来为这件事情善后。
彼尔是别竺豪夫伯爵的私生子。别竺豪夫是叶卡捷琳娜女皇时代著名的贵族,小说详细描述了他快死前各利益方的各种勾心斗角。最后,彼尔继承了他的遗产,成了上流社会的宠儿。
彼尔性格温和善良,不太受各种礼仪约束。安德烈说他是“圈子里唯一的活人”。但同时,彼尔性格也很懦弱,意志薄弱。伐西里王爵设法把女儿许配他,他虽然心里不喜欢她,觉得她愚蠢堕落,却受了她美貌的诱惑,稀里糊涂地和她结了婚,之后还因为她和朵罗豪夫的婚外情而决斗,并离开了她和她分居。他一直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觉得自己过着一种卑劣的、懒惰的、不道德的生活而不安。后来他加入了共济会,信了上帝,梦想着可以过积极的道德的生活了。
彼尔本着教义,去南部周游他所管辖的庄子,想去帮助改善农奴们的境况。但是,因为他的惰性没有毅力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反而被庄头们摆弄,表面糊弄他,实际上并没有帮助到农奴们。不过,他借机去见了他的朋友安德烈,并向他宣讲了共济会的理念,给了安德烈启发。
在纳塔莎背叛她之后,安德烈怀着对纳塔莎的怨恨请彼尔把她的书信和画像还给了她。
彼尔去劳斯托夫家执行安德烈交给他的使命。纳塔莎的自责和难过引起了他的爱怜和柔情,他甚至对他说:“假如我不是我,而是世界上最漂亮、最聪明、最好的人,并且是自由的,我一定趁这时跪下来向您求婚和求爱了!”于是,许多天来第一次纳塔莎流下感激和热情的眼泪,并含着泪投给他温柔的、感激的一眼。
彼尔觉得,他的心灵受了感化,受了鼓舞,正在进入一种新生活。
上集到这里结束了。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6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失望、慈祥、敏锐、呆滞、凝视、眺望、慧眼、秋波、明亮、温柔、赞许、狡诈、专注、深邃、威风凛凛、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憨态可掬、文质彬彬、意气风发、悠然自得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感悟赏析:
1、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赏析:这句话在我看来,是托尔斯塔对自己的描写,因此将其加入到了小说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青年时代因为其貌不扬而非常烦恼,但上帝还是宠爱他的,给了他文学的基因。
2、没人对你说“不”的时候 你是长不大的。
赏析:我们常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因此遭受挫折和“不”字,往往可以纠正我们的看法和观念,让我们获得新知。
3、我们喜欢别人不仅仅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更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
赏析:喜欢代表着自己对他人的好感,因此不是因为可以得到回报而做出这样的举动,这才是喜欢的真正含义。
4、祸从口出,我的嘴巴是我的敌人。
赏析:俗话说祸从口出,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应该保持沉默,因为沉默是金,话说多了,就一定会犯错,因此常常说错话的人应该十分注意,尽量少说多做。
5、在生活中只有两种实在的不幸:受良心责备和疾病,只要没有这两件坏事,就是幸福。
感悟:托尔斯塔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出现了良心不安和疾病,那么是非常不幸的,除此之外,人就是幸福的,一个是生理层面,另一个则是心理层面,我非常赞同。因此,作为身体健康和问心无愧的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状态很好的保持下去,做幸福的人。
6、历史事件中的所谓大人物,其实只是给事件命名的标签罢了。
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有的大人物基本都会和某些事件有着精密的联系,除此之外,他们也会消逝在岁月里,仍旧微不足道。
7、上帝要那些人灭亡,必先使他们发狂。
感悟: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的话语,说一个人如果疯狂起来,就必然会走向灭亡,这是天道!
8、如果你爱一个人,并且也希望她爱你,那你一定要让自己心中盛满爱,这样她才会感觉到。
读后感:这句话非常有哲理,心中没有爱的人,别人也就不会感受到爱的存在,因此我们要有一颗爱心,才能温暖别人。
9、哪里有法庭,哪里就有伤天害理的事。
读后感:这句话是为事物存在寻找原因,即存在就合理,就像法庭的存在是因为有伤天害理的事情发生。
10、在奴才的心目中不可能有伟人,因为奴才对伟大这个词有奴才的理解。
读后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对词汇的理解都会不一样,那是因为认知水平和智慧不一,因此奴才对伟大的理解自然也是低俗和不堪的。因此,我们要做有智慧的人。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7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这部长篇巨制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小说从家庭生活场景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入手,站在宏观视角,描绘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生活。
首先,小说人物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战争与和平》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其浪漫色彩的语言来劝勉世人。并不写一些“高大全”的人物,小说中,有渐渐由有许多不良嗜好一步步蜕变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比埃尔;也有在国难当头只是仍然寻欢作乐,沉浸在奢华糜烂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的艾伦等贵族。
在描述他们的时候,作者是想通过描写来表现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景的,但是他还是会从一个人不成熟的一面写起,这样也更加的真实动人。也许有人会说,像小说描写的比埃尔参加决斗,娜塔莎甘愿离家出走追求所谓的爱情是一种不好的,不应该写的东西。那就有失偏颇了。我国近代的学衡派,观点保守,他们也认为西方一些小说描写一些社会中的负面信息,这样是令人作呕的,是不良的。但是大家细看小说又会发现,其实,在比埃尔参加决斗之后,又描写到他的对手其实在家中是个孝子,是个对待自己姐妹很和善的人。小说中还写到比埃尔在决斗前后内心的斗争与挣扎……这写情节真切地反映出,描写不良的事情,有没有经过作者自己的真实的、诚实的思考,托尔斯泰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有没有经过这样的思考是显而易见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有作家只是单纯描写不良的事情,而命运在之间穿插或者是引导读者作出理性的思考,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只能是一种宣扬腐朽、落后文化的载体。
描写出他们渐渐“成长”的一面,这也使得小说的任务形象更加丰满。小说中的人物娜塔莎据说原型是托尔斯泰的母亲,但是在小说中,也写到娜塔莎遇见所谓的爱情时迷失了自己,无法理性进行判断,险些被恶人诱拐,差点就酿成大错。比埃尔呢,在小说的上半部分,是一个贪图享乐,脾气暴躁的人,但是他通过各种方式,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下苦工夫改变自己,使得自己的性格更加趋于完善,也许,他是作者美好的期望吧。
其次,这部小说还在分析历史的成因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特点,用哲学的角度分析历史的成因以及历史人物活动与历史演变的关系,而不再是用以往其他人的那种唯心主义的眼光片面地看待历史的演变过程(小说中提到的英雄人物决定历史进展显然是唯心的、不合逻辑的),这又是它与其他小说不同的一点。悲伤而有冷静,欢乐而不是风度。它从一个全面、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虽然这部小说被划分在浪漫主义小说中,但我觉得,《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比较好的作品。
从小说的写作方面,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在人物刻画方面,小说善于设置矛盾冲突来展现人物性格。《战争与和平》中刻画了两种人物,借用哈代小说的说法,一种就是灵肉性人物。比如娜塔莎;还有一类肉性人物,比如艾伦。这两类人物,在平静的生活中展现人物性格仍远远不够,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更能浓墨重彩地展现人物性格并展现当时社会文化特点。小说通过这种渐进的过程给读者的冲击更加强烈,就像平静的海洋亲眼见到波浪时,还是会被那壮阔的景象所深深折服。
第二,小说善于描写恢弘的场面,给人以壮阔之美。和《德伯家的苔丝》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故事情节属于半封闭状态,似乎与外界的联系很少,无论是某个小说人物遭到非议什么的,都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对其产生非议,而不是所谓的“当时社会上”的人。这就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或多或少会引起其他社会上的人的反应,而不是单纯地只是几个人在那里发议论。我认为这是《德伯家的苔丝》在叙述中出现的不足。因为作者他已经将故事情境和人物遭遇做了较为真实的处理,而单单在社会环境这一方面处理成与世隔绝的状态,显然有逃避现实之嫌,就像在编织一个梦一般的童话。在《战争与和平》中,作者将人物的一举一动放到“当时的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在给人真实感的同时,也是作品的意义更加特别。据说,俄国人是喜欢《战争与和平》的,因为他里面塑造了别佳、安德烈等几个安国人物形象,他们为他们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使得“战争”时期向“和平”时期过度,为当时的社会稳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但是我觉得,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应该有的,而且,引申开来,小说这种渐进的叙述方式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看看小说中的人物别佳,他不在战争的场面中时,更多展现为是一个关心周围人的人。当他请求参加军队时,当他冲锋陷阵时,他展现出的更多的是爱国主义。我就在想,如果只会空谈爱国主义,是无法达到使被教育者真真正正地培养出爱国主义思想的。只有在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关爱周围的人,在他们长大后,自然而然会热爱他们的祖国。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8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步长篇巨著,它生动描述了19世纪前十五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生活画卷。
名著的主要资料是:在18,法国和俄国之间的关系恶化,即将发生战争。然而在俄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决心干一番事业,就提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我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奥斯特里,他参加联军与法军的会战并受伤。斯托夫伯爵家,他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那塔。感情使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和事业。俄法战争爆发,安德烈奔赴沙场院,在波罗金塔会战中受重伤。他忽然体会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过程。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静地走到终点。
与安德烈的故事平行发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尔是个热血冲动、善良真诚的年青人,凭着继承一笔可观的遗产,他成了上流社会瞩目人物。势利库拉金公爵便把放荡堕落的女儿爱伦嫁给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向往梦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尔在荒淫的贵族群中屡次受挫。卫战争中,彼埃尔组织民团并经受了战火考验。后被法军逮捕。在战俘营,士兵中的宿命论和不抗恶思想使他深受感动。在俄国人民打击下,法军溃败。彼埃尔被游击队救出,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后,他参加了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而娜塔莎则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这部名著再现了当时史诗般壮阔的社会风貌。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9
故事的开端起于一场宴会,在此宴会上的海伦极其美丽动人,而此时的皮埃尔还是个醉情于喝酒,的堕落贵族子弟。两人的初次见面为以后的结合作了铺垫。
然而在大陆的另一端,拿破仑率领着浩浩荡荡的法军联盟向俄国进发,一路所向披靡,士气锐不可挡。一面是法军联盟的步步逼近,一面是俄国主帅库图佐夫所领俄军的步步退让;甚至于首都莫斯科也失守,军队撤离,人民逃窜......但所谓物极必反,随着法军在这座城市的各种烧杀抢掠,军队变得越来越懒散,士气逐渐低靡。而此时的俄国民众早已对法军深恶痛绝,士兵们的士气大振,急切希望把法军赶出俄国领土,早日回到家园。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这场战役中欧中,皮埃尔思想有了巨大的改变,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安德烈公爵的爱情也在战争中结束,却给身边的每个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可爱的娜塔莎给人一种青春活力,可爱迷人的感觉,经历了几次爱情的折磨后,成长了不少,变得更为成熟了;玛丽亚公爵小姐是个忠实的教徒,经历了父亲的逝世,兄长的'死去后,仍能坚强的面对,值得我们学习;罗斯托夫与索尼亚的爱情令人动容,尤其是索尼亚,她是家里的养女,一直都对罗斯托夫一家人心怀感恩,总是对家里人做出让步。但在爱情上却能主动追求,不顾一切。由此可知她的隐忍是有原因的。爱情的花开在战争中,动人心魄,使人动容。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后,才更懂得和平的可贵。
有时候我会在想,战争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影响如此之大,却还是有许多的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投身于战斗。欲望有时真的很可怕,会让人发疯。作者对这场俄法之战更多的是不赞同的,但也由于此战役,展示了俄国民众为国献身,英勇投身革命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俄国人民的赞美和讴歌。历史向我们证明:人民的力量战无不胜。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0
战争使国家衰亡,战争使无数人无家可归,战争让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让无数的父母忍受着失去孩子的悲痛;让亿万妇女变成寡妇。可想而知,战争是全人类不愿看到的。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回首往事,中国人民饱受了太多的战争之苦。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有多少美丽的家园被吹毁;多少无辜百姓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提起南京大屠杀,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在这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中,中国军民被集提射杀、火焚和活埋。全市房屋大部份被烧毁,整个南京城尸骨遍地,令人发指。
为了争取和平,制止战争,许多善良的人奋斗了一生,有的还献出了生命。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柯华大夫为了反对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把生命献给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和平的事业,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抗日战场,用他们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一个个中国战士的生命。
可见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反映了绝大多数的愿望。我过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的环境,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和平的环境。中国的少年儿童是热爱和平的,我们要为增进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1
在拜读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著作《战争与和平》,我觉得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只是一位作家,从书中我仿佛也看到他对军事、哲学、历史等也有高度的透彻,对他的喜爱与崇拜使我对这本家喻户晓的著作有点感想。
小说从18奥斯特利茨战役写到18俄国专制加强潜伏危机的时刻,以法国和俄国之间关系恶化,战争一触即发为主线。但内容并不全是以战争为话题。故事的主人公青年公爵安德烈为了心中的信仰投身到“硝烟四起”的战争中去,把怀孕的妻子交给父亲与妹妹玛丽亚照顾,在军中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而彼埃尔是安德烈留学归来的好友,身份高贵,由于继承了伯爵身后的全部遗产,也是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居心叵测的监护人拉金公爵看上了彼埃尔的这一点,便计划把相貌美丽但品行不端的小姐爱仑嫁给了他。而同一时间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战败的安德烈不幸受了重伤,身心也受到重创的他只好静静养伤。另一边的新婚后的彼埃尔,在不久后就发现妻子爱仑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若有若无的暧昧关系,他为了卫护自己的名誉最终与爱仑分居,内心陷入了纠结当中,直到认识了互助会的领导后慢慢开始找到了新的信仰。
在战场上的安德烈回到家的那一晚,妻子正好产下一名男婴后逝世,这让安德烈顿时感到人生已走到尽头,直到遇到活泼漂亮,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可父亲的强烈反对,使得安德烈出国和娜塔莎无奈分开一年,娜塔莎最终奈不住寂寞与爱仑的哥哥阿那托尔私奔。后直到18的一次战争,娜塔看到了将死的安德烈,她向他谢罪并热诚地照顾他,可安德烈最终还是和死亡一起走了。彼埃尔化为农夫刺杀拿破仑却反被俘虏,其妻爱仑在这战火连连的环境下依旧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几番奋战后,俄国最取得胜利。像每个故事完美结局一样,大家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和平的到来,是用铺满鲜血的花朵迎接,战争不会永远,因为正义存在。在这本书中,人间的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从生下的啼哭婴儿到白发老人的一生阶段,这本书中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曾这样评价。我喜欢安德烈的单纯坚忍,娜塔莎的活泼善良,彼埃尔的温和并不懦弱……
他们都不完美,各有各的人性欲望,但上帝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苹果,所以,他是被上帝所爱的人。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2
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3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这个小孩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
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
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4
战争与和平,这既是故事的主题,暗喻着人生的常态。纵然是拿破仑这样伟大的皇帝,传递自由精神和“革命”的魅力的意大利人,即便他其实试图恢复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似乎在这个主题之下,也可以被分解成无数个喧嚣的会议、虚情假意的外交辞令和一场又一场令人疲乏的战争。——在纷乱中爆发出一点高潮,随即又回复到更低、更虚无的现实中,这不但是指战争这一对象,换言之,故事里的家庭生活、社交环境,也同样暗暗反映着如此自相矛盾的逻辑。托尔斯泰是一个擅长记录生活,更具有不自觉遵循生活中某种“必然”的逻辑的直觉。这种直觉使他在试图表达深刻主题之外,常常能催生出一些令人猝不及防的生活喜剧。而他自己也深知:也许出于情感,他对宗教和土地有不可理喻的爱意;但出于他的教育和理智——实际上常常因为不断反省而转向虚无。有趣的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总有些真理不可置疑、不须反思——“信仰”就像大主教的遗体,一旦浮现出尸瘢,无法映证那个全能的神,软弱的人就会堕入怀疑的危机中。也许在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眼里,托尔斯泰是个从内心深处真正软弱的人,他并不具备他所标榜的那样的信仰。
以此为准线,逆推向《白痴》和《群魔》,与托尔斯泰完全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愚人”或曰“圣愚”刻画得浓墨重彩,并且赋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以信仰试炼。后者更坚信,信仰只有在愚人身上才能保存,也许是因为愚人这个形象背后是更具有希腊原始癫狂精神的,离崇尚“科学”的现代文明,更远一些。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向信仰深处挖掘,他不去探讨生活的意义,因为那与宗教精神相比,显然是不值多费口舌的。托尔斯泰则孜孜于询问人生的意义,却同时点出构成人生的全是片段——试图极力描摹的作者却无法从中提炼出意义。他所描绘的虚无人生,是使深入探索那种宗教信仰——亦即有力托住虚无之花的花萼。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癫痫症患者,一个体验过极端事件的人,也是托尔斯泰的后辈,读后感.正是从这里找到撬动问题的铁锹,并且一气呵成解答了前者。也许,从这种对信仰的肯定层面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否定了前者。有趣的是,纳博科夫在多年后旅居美国时,创作了一系列描摹黑色喜剧以及精神病症状的作品,其中一度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描摹成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许是发现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极端偏执情结,纳博科夫将深刻和偏执冷静地隔离开了:但他又留下了诗歌一样的语言和,某种不可言喻的阴郁情绪。去其筋骨而欲保留神采,得来的结果却终究有些浅薄。
因之,托尔斯泰在贴地描写生活的同时,也达到了一种深刻。他真实地刻画着生活,也提炼着生活,从而通过体验,以生活的流动状态而表现了他所看见、并且隐约触摸到的深刻真相。他从深刻的主题出发,最终渴望朴实的道理,这也合乎生活的逻辑——因为渴望某种抽象的概念而前往具体事例中探寻真理,反而经过真诚的体悟而变得朴实。
《战争与和平》第三卷中,安德烈公爵在得知娜塔莎的私奔一事后,感到生活虚无,没有意义。战场上的荣誉感转瞬即逝。托尔斯泰展现他的虚无情绪:“他越关心眼前的问题,以往的事就离得越远。以前那个高悬在他头上的无限高远的苍穹,忽然变成低压在他身上的拱顶,那里的一切都清清楚楚,但毫无神秘之感。”
而托尔斯泰,还是不忘记展现他一流的刻薄手笔,童山老公爵家里,生活一成不变:“玛丽雅公爵小姐依旧是个胆怯、丑陋的老姑娘,永远生活在恐惧和苦恼中,毫无意义毫无欢乐地虚度着青春年华。布莉恩还是一个春风得意卖弄风情的姑娘,快乐地享受着生命的每一瞬间,并且满怀最美好的希望。安德烈公爵觉得,她只是变得更加自负。安德烈公爵从瑞士带来的家庭教师德萨尔,身穿俄国式礼服,同仆人们说着生硬的俄语,但还是那样智力有限,教养有素,品德高尚,思想迂腐。”我可以想象,托尔斯泰在家中看着他可爱的妻子儿女们,面对繁琐农务时,大约用的就是如此流露一丝讥讽意味的语言。对他来说,过于旺盛的精力和强大的智力居然是种麻烦。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5
一位举世闻名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部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这本书是围绕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华西里四大贵族的家庭生活展开的。记载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与亚历山大统治下的俄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取得的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潜质;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潜质,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生。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其中,有两个人物个性耐人寻味,他们的性格变化得十分快。彼埃尔---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富翁和社交界的宠儿。获得遗产后的彼埃尔一开始贪图享受,之后献身于慈善事业,最后又想当兵打仗。娜塔莎----罗斯托夫公爵的女儿,她起初喜爱保尔。康斯基的儿子---英勇善战的安德烈,之后又爱上了阿那托里,最后又跟彼埃尔结婚。
《战争与和平》让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么宝贵!和平是多么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多么得幸福!
第四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最近阅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值得重读精读。
其中有句经典的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小说,场面的波澜壮阔,是他成为经典的原因。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让人难以忘怀。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等等,仿佛只要穿越时空,仍然可以触摸到,那些热血,那些真正的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生下来,人的各种欲望、丑恶一面尽情展现。情欲、贪欲,更多。库图拉夫也是一样,毫不在意地听别人说他是独眼龙,在军事上,兢兢业业,为国家效忠,尽犬马之力。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不满,军权移交。却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也许,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所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那个苹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爱的那人。
和平的前奏,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换来。明天太阳是否能依稀升起,没有人知道。狭小的车间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宽恕。当战争结束,拿破仑的时代彻底过去,奥军取得胜利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终于来临了。是的,来临了,经过战争的洗礼,这和平的曲调奏响之时,那旋律格外的欢快和动人。
婚礼举办,生儿育女,这是人之常情,这是真正的和平时代了。最后一句话,让人感触颇多: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令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那是小尼古拉的感慨,那个十五岁的瘦削少年所说的话。是的,既然已经和平了,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不过是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而已。
第五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
18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帕甫罗芙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莉莎和妹妹玛丽娅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莎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洛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伯尔孔斯基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塔莎无法忍受寂寞,且被皮埃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利的诱惑,而擅自与其约定私奔,同时私自去信取消与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的婚约。但私奔一事及时被娜塔莎的好友索尼娅阻止,与此同时娜塔莎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大病一场,之后洗心革面。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洛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塔莎方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皮埃尔于莫斯科巧遇娜塔莎,两人便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的妹妹玛丽娅也与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结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2
对于《战争与和平》我设想这样一个结局;娜塔莎因为与阿纳托利私奔弄得身败名裂,罗斯托夫家面临破产,玛丽娅与尼古拉结合可财产却给了她的侄子,小尼古拉公爵。最后玛丽娅因患重病,在丈夫的怀抱里安详的去世了。皮埃尔将自己的钱财施给农民,将土地归于农民,与海伦离婚,最后,跟娜塔莎,与她结合。在上层社会看来,这是一对堕落人的结合,事实上却是两位天使的结合。索尼娅因怕再给这家庭添麻烦,便离去了,在某一庄园做家庭教师。安德烈公爵去世了,他所留下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
妈妈说这个结局悲惨,对我说;你为什么都希望他们不好呢?我认为妈妈这次错了。在我看来这是十分美好的结局。娜塔莎与皮埃尔,他们将会幸福(虽然以后说不准,说不定他们抵抗不了社会的偏见)。玛丽娅虽然去世,但她已经得到家庭的温暖,在丈夫的怀抱中去世,她将十分幸福,她可以不再去经受全家的贫困和饥寒。索尼娅的结局完全是依照我的意愿。我同情她,她身无分文又无父母兄弟。母亲同情娜塔莎,玛丽娅,可我觉得索尼娅更可怜,从来没得到片刻的温暖,其余两位有财产,有地位,可她什么也没有。索尼娅是那么高尚,那么温顺(我最恨这一点),我希望她能独立,可我明知道她不可能离开罗斯托夫家的。对于尼古拉,姥姥说他是个本本分分,忠于职守的青年,妈妈说他有责任心,我也同样这么想,可是我觉得他缺乏勇气和胆量。他与娜塔莎都是蜜水里长大的,我对他们有财产与地位的人是十分怨恨的,正如妈妈所说的,我拿钱财来衡量一个人,我是有点,这我承认。
下面再谈我所喜爱的唯一人物(是暂时的),多洛霍夫,他聪明,勇敢,活泼,具有一颗高尚的心(我认为),可就有一点,太浪荡。说实在的,他若是不浪荡,那还叫什么多洛霍夫?他岂不和尼古拉一样了吗?在上层正派社会,容不得他的这些高贵品质,他对她母亲,姐姐那么好,孝顺,他鄙视一切,除了那些他认为高尚的人外。他若是和索尼娅结婚,那该多么美妙呀!可索尼娅拒绝了他。其实他们并不配,可我始终相信多洛霍夫结婚后会对索尼娅非常好,因为索尼娅具有一颗高尚的心灵。
另外我一直不理解娜塔莎,并不喜欢她。大概是因为她的结局太好,但更重要的是她是女主人公,我并不感兴趣。特别是当娜塔莎上当受骗以后,她觉得她的美好的青春生活已经过去,她的大好年华在虚度,她的精神好似进一步升华,对上帝的诚意,对她的仇敌祷告,这又似乎与玛丽娅公爵小姐相似。我十分不清楚,娜塔莎怎么会觉得美妙的青春生活远去了呢?她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已经让她失望了,应该万分悲痛才是嘛!我曾经问过妈妈,她说是因为我的年龄还小不能理解,等我再大一点的。可我已经13岁了,也不过比娜塔莎小3岁而已。妈妈说一个年龄一个想法,以后你会理解的。但愿如此,我现在暂时不去想。原先我以为娜塔莎对安德烈,完全是一个少女初开情怀,不甘寂寞,对外界充满好奇而成的。当安德烈离开她时,她便因此失去了所有乐趣,为他空守感情而苦恼。而后遇到了阿纳托利,自然便为他着迷,当阿纳托利使她失望时,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这几点让我理解了点。但后来便使我有些迷茫了。
再谈多洛霍夫,妈妈说,他像叔叔,样样好,就是不能有家。我听了有些气愤,但表面还是笑了笑。妈妈的这几句话使我对他的好感减了大半,似乎觉得妈妈是对的,我好像对整本书都失去了兴趣,我不再指望看下去会使我有何高兴的。现在我是在勉强的看,唯一想看的只是关于战事方面的,这确实是全书的精华,它比另一部分有意思多了,至少在看了托尔斯泰关于战事的介绍和描写后,我脑子里便出现一幅作战图;“左翼……右翼,……散兵线。”使我脑子里有些可想的东西,实在是件好事。
在我写这篇读感的时候,有同学以为我在写歌词,我也并没有告诉他们我在写什么,以后我不将这些告诉任何人,这是我的想法。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3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彼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彼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难怪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说,如果要举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个定义的小说,我就要选择《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4
一位举世闻名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部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这本书是围绕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华西里四大贵族的家庭生活展开的。记载了18至18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与亚历山大统治下的俄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取得的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潜质;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潜质,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生。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其中,有两个人物个性耐人寻味,他们的性格变化得十分快。彼埃尔---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富翁和社交界的宠儿。获得遗产后的彼埃尔一开始贪图享受,之后献身于慈善事业,最后又想当兵打仗。娜塔莎----罗斯托夫公爵的女儿,她起初喜爱保尔。康斯基的儿子---英勇善战的安德烈,之后又爱上了阿那托里,最后又跟彼埃尔结婚。
《战争与和平》让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么宝贵!和平是多么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多么得幸福!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5
其中有句经典的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小说,场面的波澜壮阔,是他成为经典的原因。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让人难以忘怀。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等等,仿佛只要穿越时空,仍然可以触摸到,那些热血,那些真正的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生下来,人的各种欲望、丑恶一面尽情展现。情欲、贪欲,更多。库图拉夫也是一样,毫不在意地听别人说他是独眼龙,在军事上,兢兢业业,为国家效忠,尽犬马之力。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不满,军权移交。却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也许,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所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那个苹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爱的那人。
和平的前奏,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换来。明天太阳是否能依稀升起,没有人知道。狭小的车间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宽恕。当战争结束,拿破仑的时代彻底过去,奥军取得胜利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终于来临了。是的,来临了,经过战争的洗礼,这和平的曲调奏响之时,那旋律格外的欢快和动人。
婚礼举办,生儿育女,这是人之常情,这是真正的和平时代了。最后一句话,让人感触颇多: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令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那是小尼古拉的感慨,那个十五岁的瘦削少年所说的话。是的,既然已经和平了,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不过是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而已。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6
在拜读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著作《战争与和平》,我觉得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只是一位作家,从书中我仿佛也看到他对军事、哲学、历史等也有高度的透彻,对他的喜爱与崇拜使我对这本家喻户晓的著作有点感想。
小说从18奥斯特利茨战役写到18俄国专制加强潜伏危机的时刻,以法国和俄国之间关系恶化,战争一触即发为主线。但内容并不全是以战争为话题。故事的主人公青年公爵安德烈为了心中的信仰投身到“硝烟四起”的战争中去,把怀孕的妻子交给父亲与妹妹玛丽亚照顾,在军中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而彼埃尔是安德烈留学归来的好友,身份高贵,由于继承了伯爵身后的全部遗产,也是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居心叵测的监护人拉金公爵看上了彼埃尔的这一点,便计划把相貌美丽但品行不端的小姐爱仑嫁给了他。而同一时间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战败的安德烈不幸受了重伤,身心也受到重创的他只好静静养伤。另一边的新婚后的彼埃尔,在不久后就发现妻子爱仑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若有若无的暧昧关系,他为了卫护自己的名誉最终与爱仑分居,内心陷入了纠结当中,直到认识了互助会的领导后慢慢开始找到了新的信仰。
在战场上的安德烈回到家的那一晚,妻子正好产下一名男婴后逝世,这让安德烈顿时感到人生已走到尽头,直到遇到活泼漂亮,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可父亲的强烈反对,使得安德烈出国和娜塔莎无奈分开一年,娜塔莎最终奈不住寂寞与爱仑的哥哥阿那托尔私奔。后直到18的一次战争,娜塔看到了将死的安德烈,她向他谢罪并热诚地照顾他,可安德烈最终还是和死亡一起走了。彼埃尔化为农夫刺杀拿破仑却反被俘虏,其妻爱仑在这战火连连的环境下依旧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几番奋战后,俄国最取得胜利。像每个故事完美结局一样,大家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和平的到来,是用铺满鲜血的花朵迎接,战争不会永远,因为正义存在。在这本书中,人间的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从生下的啼哭婴儿到白发老人的一生阶段,这本书中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曾这样评价。我喜欢安德烈的单纯坚忍,娜塔莎的活泼善良,彼埃尔的温和并不懦弱……
他们都不完美,各有各的人性欲望,但上帝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苹果,所以,他是被上帝所爱的人。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7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机会是探索俄罗斯社会的出路,但我总觉得这种观点太片面了。在我看来,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是局限于一个小目的。从《战争与和平》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学、经济学、军事科学甚至宗教研究等。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从结构安排上来说,要处理这么庞大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但托尔斯泰却能用他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穿去。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写战争、舞蹈、宴会等艰难的大场面。他可以用很短的话说出每个人的性格和心理,但他从不觉得自己杂乱无章,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无法企及的。
在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着质朴而有特色的风格。不算旗帜鲜明,但内涵深刻,让人知道是托尔斯泰写的,比莎士比亚写的强多了。
《战争与和平》也是人品出众。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角色,包括那些不重要的配角,比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斯,都有自己的角色。其次,书中很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比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前到二战中期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到释放,从事业初期的青春容颜到后来急于揣摩,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不可阻挡的状态。他每经历一件事,就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自觉地完成自己的转变。再比如安德烈,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很大的变化,参军、受伤、丧妻、爱娜塔莎、变心、死亡。与皮埃尔相比,他的性格变化突然,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和他自身的特点有关。娜塔莎变化最大,尤其是嫁给皮埃尔后,她从活泼、快乐、会唱歌跳舞的姑娘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甚至吝啬的母亲,以至于杰尼索夫惊讶地再次见到她。但是,不管这些人物的变化有多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他们有道理,不能提出任何异议。好像一切都应该是这样的。而且,无论他们如何改变,皮埃尔或皮埃尔,娜塔莎或娜塔莎,安德烈或安德烈,他们与生俱来的根本特征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托尔斯泰的天才。他总能从客观的高度客观地描述和观察人物,而不是因为任何主观因素而刻意塑造。
《战争与和平》是什么工作?托尔斯泰曾说:“它不是传说,不是长诗,更不是历史编年史。《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表达的形式,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他说的是实话。孟子曾经有一句类似的话:“我只言片语。”文字可以表达意思,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形式,它远不如内心的灵魂重要。后人在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往往称之为史诗,其实违背了椿的意愿。真正理解《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它是思想的结晶,而不是文学。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8
战争使国家衰亡,战争使无数人无家可归,战争让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让无数的父母忍受着失去孩子的悲痛;让亿万妇女变成寡妇。可想而知,战争是全人类不愿看到的。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回首往事,中国人民饱受了太多的战争之苦。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有多少美丽的家园被吹毁;多少无辜百姓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提起南京大屠杀,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在这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中,中国军民被集提射杀、火焚和活埋。全市房屋大部份被烧毁,整个南京城尸骨遍地,令人发指。
为了争取和平,制止战争,许多善良的人奋斗了一生,有的还献出了生命。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柯华大夫为了反对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把生命献给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和平的事业,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抗日战场,用他们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一个个中国战士的生命。
可见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反映了绝大多数的愿望。我过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的环境,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和平的环境。中国的少年儿童是热爱和平的,我们要为增进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9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意志力往往要考虑自己的消耗,要考虑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综上考虑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情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好像使我们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义。实事也说明在很多的情况下真正的战争(即是两方的真实的撕打)并没有发生。应该认为战争中进行的军事行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真正的战争进行的所有的准备,包括军事动员,物资运输,军队的调整集结。二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撕打。可以知道在两方的力量相差悬殊时,当一方认识到对方的军事力量远远超出自己的力量时,就自动的放弃抵抗。这也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战争进程已经开始了。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积极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做出了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敌人无力反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摧垮敌人的意志力这个战争目的虽然不是每次战争都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缓和或是遏制了。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0
战争与和平,这既是故事的主题,暗喻着人生的常态。纵然是拿破仑这样伟大的皇帝,传递自由精神和“革命”的魅力的意大利人,即便他其实试图恢复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似乎在这个主题之下,也可以被分解成无数个喧嚣的会议、虚情假意的外交辞令和一场又一场令人疲乏的战争。——在纷乱中爆发出一点高潮,随即又回复到更低、更虚无的现实中,这不但是指战争这一对象,换言之,故事里的家庭生活、社交环境,也同样暗暗反映着如此自相矛盾的逻辑。托尔斯泰是一个擅长记录生活,更具有不自觉遵循生活中某种“必然”的逻辑的直觉。这种直觉使他在试图表达深刻主题之外,常常能催生出一些令人猝不及防的生活喜剧。而他自己也深知:也许出于情感,他对宗教和土地有不可理喻的爱意;但出于他的教育和理智——实际上常常因为不断反省而转向虚无。有趣的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总有些真理不可置疑、不须反思——“信仰”就像大主教的遗体,一旦浮现出尸瘢,无法映证那个全能的神,软弱的人就会堕入怀疑的危机中。也许在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眼里,托尔斯泰是个从内心深处真正软弱的人,他并不具备他所标榜的那样的信仰。
以此为准线,逆推向《白痴》和《群魔》,与托尔斯泰完全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愚人”或曰“圣愚”刻画得浓墨重彩,并且赋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以信仰试炼。后者更坚信,信仰只有在愚人身上才能保存,也许是因为愚人这个形象背后是更具有希腊原始癫狂精神的,离崇尚“科学”的现代文明,更远一些。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向信仰深处挖掘,他不去探讨生活的意义,因为那与宗教精神相比,显然是不值多费口舌的。托尔斯泰则孜孜于询问人生的意义,却同时点出构成人生的全是片段——试图极力描摹的作者却无法从中提炼出意义。他所描绘的虚无人生,是使深入探索那种宗教信仰——亦即有力托住虚无之花的花萼。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癫痫症患者,一个体验过极端事件的人,也是托尔斯泰的后辈,读后感.正是从这里找到撬动问题的铁锹,并且一气呵成解答了前者。也许,从这种对信仰的肯定层面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否定了前者。有趣的是,纳博科夫在多年后旅居美国时,创作了一系列描摹黑色喜剧以及精神病症状的作品,其中一度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描摹成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许是发现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极端偏执情结,纳博科夫将深刻和偏执冷静地隔离开了:但他又留下了诗歌一样的语言和,某种不可言喻的阴郁情绪。去其筋骨而欲保留神采,得来的结果却终究有些浅薄。
因之,托尔斯泰在贴地描写生活的同时,也达到了一种深刻。他真实地刻画着生活,也提炼着生活,从而通过体验,以生活的流动状态而表现了他所看见、并且隐约触摸到的深刻真相。他从深刻的主题出发,最终渴望朴实的道理,这也合乎生活的`逻辑——因为渴望某种抽象的概念而前往具体事例中探寻真理,反而经过真诚的体悟而变得朴实。
《战争与和平》第三卷中,安德烈公爵在得知娜塔莎的私奔一事后,感到生活虚无,没有意义。战场上的荣誉感转瞬即逝。托尔斯泰展现他的虚无情绪:“他越关心眼前的问题,以往的事就离得越远。以前那个高悬在他头上的无限高远的苍穹,忽然变成低压在他身上的拱顶,那里的一切都清清楚楚,但毫无神秘之感。”
而托尔斯泰,还是不忘记展现他一流的刻薄手笔,童山老公爵家里,生活一成不变:“玛丽雅公爵小姐依旧是个胆怯、丑陋的老姑娘,永远生活在恐惧和苦恼中,毫无意义毫无欢乐地虚度着青春年华。布莉恩还是一个春风得意卖弄风情的姑娘,快乐地享受着生命的每一瞬间,并且满怀最美好的希望。安德烈公爵觉得,她只是变得更加自负。安德烈公爵从瑞士带来的家庭教师德萨尔,身穿俄国式礼服,同仆人们说着生硬的俄语,但还是那样智力有限,教养有素,品德高尚,思想迂腐。”我可以想象,托尔斯泰在家中看着他可爱的妻子儿女们,面对繁琐农务时,大约用的就是如此流露一丝讥讽意味的语言。对他来说,过于旺盛的精力和强大的智力居然是种麻烦。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1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
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至18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
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本事;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本事,更侧重于道德梦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当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期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我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向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可是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感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欢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研究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终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欢乐的微笑。这一段异常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十分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能够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
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2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失望、慈祥、敏锐、呆滞、凝视、眺望、慧眼、秋波、明亮、温柔、赞许、狡诈、专注、深邃、威风凛凛、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憨态可掬、文质彬彬、意气风发、悠然自得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感悟赏析:
1、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赏析:这句话在我看来,是托尔斯塔对自己的描写,因此将其加入到了小说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青年时代因为其貌不扬而非常烦恼,但上帝还是宠爱他的,给了他文学的基因。
2、没人对你说“不”的时候 你是长不大的。
赏析:我们常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因此遭受挫折和“不”字,往往可以纠正我们的看法和观念,让我们获得新知。
3、我们喜欢别人不仅仅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更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
赏析:喜欢代表着自己对他人的好感,因此不是因为可以得到回报而做出这样的举动,这才是喜欢的真正含义。
4、祸从口出,我的嘴巴是我的敌人。
赏析:俗话说祸从口出,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应该保持沉默,因为沉默是金,话说多了,就一定会犯错,因此常常说错话的人应该十分注意,尽量少说多做。
5、在生活中只有两种实在的不幸:受良心责备和疾病,只要没有这两件坏事,就是幸福。
感悟:托尔斯塔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出现了良心不安和疾病,那么是非常不幸的,除此之外,人就是幸福的,一个是生理层面,另一个则是心理层面,我非常赞同。因此,作为身体健康和问心无愧的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状态很好的保持下去,做幸福的人。
6、历史事件中的所谓大人物,其实只是给事件命名的标签罢了。
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有的大人物基本都会和某些事件有着精密的联系,除此之外,他们也会消逝在岁月里,仍旧微不足道。
7、上帝要那些人灭亡,必先使他们发狂。
感悟: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的话语,说一个人如果疯狂起来,就必然会走向灭亡,这是天道!
8、如果你爱一个人,并且也希望她爱你,那你一定要让自己心中盛满爱,这样她才会感觉到。
读后感:这句话非常有哲理,心中没有爱的人,别人也就不会感受到爱的存在,因此我们要有一颗爱心,才能温暖别人。
9、哪里有法庭,哪里就有伤天害理的事。
读后感:这句话是为事物存在寻找原因,即存在就合理,就像法庭的存在是因为有伤天害理的事情发生。
10、在奴才的心目中不可能有伟人,因为奴才对伟大这个词有奴才的理解。
读后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对词汇的理解都会不一样,那是因为认知水平和智慧不一,因此奴才对伟大的理解自然也是低俗和不堪的。因此,我们要做有智慧的人。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3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这部长篇巨制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小说从家庭生活场景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入手,站在宏观视角,描绘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生活。
首先,小说人物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战争与和平》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其浪漫色彩的语言来劝勉世人。并不写一些“高大全”的人物,小说中,有渐渐由有许多不良嗜好一步步蜕变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比埃尔;也有在国难当头只是仍然寻欢作乐,沉浸在奢华糜烂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的艾伦等贵族。
在描述他们的时候,作者是想通过描写来表现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景的,但是他还是会从一个人不成熟的一面写起,这样也更加的真实动人。也许有人会说,像小说描写的比埃尔参加决斗,娜塔莎甘愿离家出走追求所谓的爱情是一种不好的,不应该写的东西。那就有失偏颇了。我国近代的学衡派,观点保守,他们也认为西方一些小说描写一些社会中的负面信息,这样是令人作呕的,是不良的。但是大家细看小说又会发现,其实,在比埃尔参加决斗之后,又描写到他的对手其实在家中是个孝子,是个对待自己姐妹很和善的人。小说中还写到比埃尔在决斗前后内心的斗争与挣扎……这写情节真切地反映出,描写不良的事情,有没有经过作者自己的真实的、诚实的思考,托尔斯泰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有没有经过这样的思考是显而易见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有作家只是单纯描写不良的事情,而命运在之间穿插或者是引导读者作出理性的思考,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只能是一种宣扬腐朽、落后文化的载体。
描写出他们渐渐“成长”的一面,这也使得小说的任务形象更加丰满。小说中的人物娜塔莎据说原型是托尔斯泰的母亲,但是在小说中,也写到娜塔莎遇见所谓的爱情时迷失了自己,无法理性进行判断,险些被恶人诱拐,差点就酿成大错。比埃尔呢,在小说的上半部分,是一个贪图享乐,脾气暴躁的人,但是他通过各种方式,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下苦工夫改变自己,使得自己的性格更加趋于完善,也许,他是作者美好的期望吧。
其次,这部小说还在分析历史的成因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特点,用哲学的角度分析历史的成因以及历史人物活动与历史演变的关系,而不再是用以往其他人的那种唯心主义的眼光片面地看待历史的演变过程(小说中提到的英雄人物决定历史进展显然是唯心的、不合逻辑的),这又是它与其他小说不同的一点。悲伤而有冷静,欢乐而不是风度。它从一个全面、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虽然这部小说被划分在浪漫主义小说中,但我觉得,《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比较好的作品。
从小说的写作方面,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在人物刻画方面,小说善于设置矛盾冲突来展现人物性格。《战争与和平》中刻画了两种人物,借用哈代小说的说法,一种就是灵肉性人物。比如娜塔莎;还有一类肉性人物,比如艾伦。这两类人物,在平静的生活中展现人物性格仍远远不够,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更能浓墨重彩地展现人物性格并展现当时社会文化特点。小说通过这种渐进的过程给读者的冲击更加强烈,就像平静的海洋亲眼见到波浪时,还是会被那壮阔的景象所深深折服。
第二,小说善于描写恢弘的场面,给人以壮阔之美。和《德伯家的苔丝》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故事情节属于半封闭状态,似乎与外界的联系很少,无论是某个小说人物遭到非议什么的,都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对其产生非议,而不是所谓的“当时社会上”的人。这就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或多或少会引起其他社会上的人的反应,而不是单纯地只是几个人在那里发议论。我认为这是《德伯家的苔丝》在叙述中出现的不足。因为作者他已经将故事情境和人物遭遇做了较为真实的处理,而单单在社会环境这一方面处理成与世隔绝的状态,显然有逃避现实之嫌,就像在编织一个梦一般的童话。在《战争与和平》中,作者将人物的一举一动放到“当时的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在给人真实感的同时,也是作品的意义更加特别。据说,俄国人是喜欢《战争与和平》的,因为他里面塑造了别佳、安德烈等几个安国人物形象,他们为他们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使得“战争”时期向“和平”时期过度,为当时的社会稳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但是我觉得,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应该有的,而且,引申开来,小说这种渐进的叙述方式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看看小说中的人物别佳,他不在战争的场面中时,更多展现为是一个关心周围人的人。当他请求参加军队时,当他冲锋陷阵时,他展现出的更多的是爱国主义。我就在想,如果只会空谈爱国主义,是无法达到使被教育者真真正正地培养出爱国主义思想的。只有在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关爱周围的人,在他们长大后,自然而然会热爱他们的祖国。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4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5
今天我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经典小说,虽然不是理解很深刻,但也有了明确的认知感。里面的一句话使我印象很深:“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桥炸掉了吗?”军官发问。“当然。”另一个军官洋洋得意的说。“代价是多少?”“不值一提,俩伤一亡。”军官无所谓地耸耸肩。我看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感到心里很难受,有这样把生命当做儿戏的吗?战争,死伤肯定是要有的,但是这样不痛惜士兵的死伤,也只有没有素质的军官阶级才做的出来。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闭上眼睛,小时候听我舅公讲他年轻时如何打退敌人的英勇壮举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的舅公是一名和平时代的现役军人。33年前,1979年2月17日的黎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序幕被拉开了。中国军人用火一样的热血青春,铁一样的军魂,唱响了英雄的战歌。他们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宁,为了捍卫国家 、人民的利益,抱着我们绝不侵占别人的一寸土地,别人也休想侵占我们的领土和人民。
我的舅公那时候还只有23岁,是个炮兵班长,告别祖国,告别亲人,雄赳赳地奔赴了战场,在炮火轰鸣中、机枪的咆哮中,他英勇杀敌,凉山、高平、老街都留有他和战友们的足迹。在打凉山的战争中,我舅公身负好几处伤,最严重的是他的右脚大拇指在炮火中被炸掉了。战争结束回国后,部队授予他战斗英雄的称号。
每次我去南京奶奶家,总忘不了去看望舅公,一遍一遍地听他讲杀敌的事迹,看着舅公少了大脚趾的右脚,心疼地问他“现在还疼吗?”现在的舅公虽然地位不低,但是为人很低调,总是教育部下说:“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一定不能忘了警惕,忘了本。”舅公的家教也很严,不准赌博、不去娱乐场所,不住别墅,不搞特殊。到现在为止,他家还住在部队的军区大院。
有时候他会很自责,虽然打了胜仗,却没有把很多战友活着带回来。三十多年过去了,舅公在每年的清明节,都会约上当年的几个老战友一起去广西的烈士陵园,那里埋葬了七千多名烈士,其中有他的排长、有他的战友。舅公每次去都会泪流满面,诉说着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今天的祖国有多么的强大。
我很崇拜我的舅公,视他为我心目中的偶像。我经常对自己说,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强健身体,长大了我要去当兵,像舅公一样保家卫国,做一个合格的军人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