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读书笔记3500字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500字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荀子(中华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500字,欢迎大家分享。
最近忙于应付研二的学业,都没什么空微信读书了。这两周的一篇作业,写成了文学方向,就贴上来做读书笔记吧。
《劝学》出自《荀子》,是书中的首篇文章,又名《劝学篇》,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的赵国人。他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当时被尊称为“荀卿”。《荀子》是他的代表作品。与此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和李斯,汉代初期的政治家、科学家张苍,都是荀子的门下高足,其中,李斯和张苍分别担任秦朝丞相和汉朝丞相。荀子老师的教育水准由此可见一斑!
所谓“劝学”,顾名思义,就是“劝人学习”的意思,这是一篇集中论述“关于学习的重要意义”的议论文。
一般的议论文章,都比较地艰涩难读,或是大段说理,或是正襟危坐,难以让人“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但是《劝学》篇,融说理于“缓行游荡”之间,给你描绘一幅又一幅的情景,感觉在翻阅风景的时候,就顺便把道理给听进去了。与此同时,在下笔之时,完全看得出“浓墨重彩”的写作功力,文章“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文章开篇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挑明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一上来就跟你们讲清楚,我今天是来讲大道理的。只是,这道理怎么讲?真是一门艺术了。
擅用实景比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它却比蓝草看着更蓝啊,冰是水凝结的,可它显然比水更冷啊。再加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些都是为什么呢?因为君子要多不断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身,那么他就能明事理且没有什么过错了。这个道理其实挺浅显的,就是说要借助外界养分,滋养自身,任何人只要通过发愤学习,都是能进步的。
因为作者多用日常的事物来做比,读者在脑海中就会首先构建起这些事物的模样或场景,从感性认识递进到理性认识,快速融入,难怪说这样讲理是“先声夺人”了。并且,大道理只讲了一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马上180度大掉头,跟你讲一些好玩的、易懂的东西,强力吸引你往下读。
这些浅白、通俗的实物实景比喻,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又比如“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无需翻译,也能即刻明白,说得很对呀!所以,由此得出“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是说君子天生就有用的,是善于借助外力,外力是什么?外力怎么得到?就要不断得学习。
正反对比递进
在文章前四段的正面循循善诱后,作者开始讲“蒙鸠和射干、蓬草和白沙、兰槐”的故事了,这些都是反面的例子,要说明的是它们长错了地方或找错了环境,告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后文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大段使用了强烈的正反对比的举例,都引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说不刻苦钻研,不会有显著成绩,不埋头苦干,不会有巨大成就。
大量运用排比
文章之所以读来无刻板之感,反而觉得活泼,除了众多的比喻、类比,创作形式上非常多得采用了变化多样的短句排比,也是一大原因。
除了开头抓人眼球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文中的排比句不胜枚举,又如“肉腐出虫,鱼枯生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等等,寓说理于实景,文学色彩强烈,“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不难看到,较为连续、整齐排比句式,同时较为多变,读来因此感觉新鲜、生动。
从理论到实践
文章的前半部门,说“学不可以已”,论说了学习的重要性。既然重要了,该怎么学呢?从“学恶乎始?恶乎终?”开始,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具体方法。
关于学习的途径,“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从诵读《诗》、《书》等经典书籍开始,到读《礼记》结束,这样的意义在于,从做书生开始,一直到成为圣人。“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这一段短短几句话,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之感,不仅饱读诗书,并且能高度集纳概括,向人进行推荐,名师水准的体现。
关于学习的方法,“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不要浮躁,不要啰嗦。“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要亲近良师;“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学习还要崇尚礼仪,“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君子要“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不要浮躁,不要怠慢,不要盲目,谨慎对待每一位前来求教的人。
关于学习的态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学习要专心致志,学得全面彻底。
“在作品集中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一般大都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来论述,这是《劝学》非常突出的创作特点。”
荀子讲的“大道理”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结构严谨、质朴,却又不是华丽,一个能言善辩、满腹经纶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其实,这就像现在一样,学生们坐在教室里,同样是学知识、听理论,但如果老师自身水准高超,并且课讲得生动有趣无枯燥,没有学腐气,自然是会大受欢迎的。
第二篇:荀子读书笔记
《荀子》读书笔记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在先秦儒家中自成一派,而他的代表作《荀子》更是对后世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修身》、《不苟》、《荣辱》、《正论》、《礼论》和《乐论》等几篇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分别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进行简单比较。在《修身》一篇中,荀子论述了一系列提高品德修养之术,而最根本的一点在于遵循礼法。首先,荀子指出,看到善良的行为就应该拿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就应该拿来反省自己,君子应该尊崇和亲近那些对自己指责或赞同得恰当的人,憎恨那些对自己阿谀奉承的人。随后,荀子进一步指出,使人无往而不善的是以礼为法度,用以调气养生和修身自强,他认为礼义才是既适宜于显达时立身处世,又有利于穷困中立身处世。紧接着,荀子讲到礼法的重要性:“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从个体修养角度来看,“礼者,所以正身也”;从巩固统治秩序维护等级制度来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而不宁”。最后,荀子提出了衡量君子的标准,他认为,君子应该“端悫顺弟”和“好学逊敏”,对于求取利益要漫不经心,对于避开祸害要早作准备,对于避免耻辱要诚惶诚恐,对于奉行道义要勇往直前,并且君子能用符合公众利益的道义来战胜个人的欲望。
在《不苟》一篇中,荀子指出立身行事不能苟且,必须遵循礼义。首先,荀子提出,只有行为、学说、名声都符合礼义才是宝贵的,“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并且“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随后,荀子将君子和小人进行了对比,在他看来,君子不论有没有才能都是美好的,而小人不论有没有才能都是丑恶的,“君子能,则宽容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紧接着,荀子提到,君子宽宏大量却不懈怠马虎,方正守节却不尖刻伤人,能言善辩却不去争吵,洞察一切却不过于激切,卓尔不群却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却不粗鲁凶暴,宽柔和顺却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但待人宽容,并且君子能根据道义来屈伸进退随机应变的事。对于治理国家,荀子指出,君子只搞有秩序的、符合礼义的而不搞混乱的、只搞美好的而不搞肮脏的。对于保养身心,荀子认为没有比真诚
更重要的了,“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接下来,荀子指出,公正会产生聪明,偏私会产生愚昧;端正谨慎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会产生闭塞;真诚老实会产生神明,大言自夸会产生糊涂。君子必须谨慎对待这六种相生。最后,荀子提出对一件东西是追求还是舍弃的标准在于认真考虑其可厌的一面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和其好的一面进行权衡,“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荣辱》一篇论述了一系列有关光荣与耻辱的问题,其大旨是“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首先,荀子指出,骄傲轻慢是人的祸殃,而恭敬谦逊可以屏除各种兵器的残杀。光荣与耻辱的主要区别在于: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光荣的人常常通达,耻辱的人常常穷困;通达的人常常统治人,穷困的人常常被人统治。接下来,荀子指出,君子和小人在资质、本性、智慧、才能等方面都是一样的,“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尧、禹这种人,并不是先天就具备了当圣贤的条件,而是从改变原有的本性开始,由于整治身心才成功的,而整治身心的所作所为,是等到原有的恶劣本性都除去了而后才具备的。在荀子看来,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因此君子只有得到权势来统治他们,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窍来向他们灌输好思想。随后,荀子指出,讲究仁德的人要把道理告诉别人、给别人做榜样,从而使人们顺从和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向他们反复重申,这样那些闭塞的人很快就会开窍,孤陋寡闻的人很快就会眼界开阔,愚蠢的人很快就会聪明了。
在《正论》一篇中,荀子认为社会上流行着一些谬论,他在本篇中把它们逐条列出并进行批驳。首先,君主的统治措施以明朗为有利而以阴暗为不利,以公开为有利而以隐蔽为不利,“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而针对“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的说法,荀子进行了批驳。他指出,能够使用天下人民的就叫做帝王。商汤、周武王并不是夺取天下,而是遵行那正确的政治原则,奉行那合宜的道义,兴办天下人的共同福利,除去天下人的共同祸害,因而天下人归顺他们。夏桀、商纣并不是丢了天下,而是违背了夏禹、商汤的德行,扰乱了礼义的名分,干出了禽兽般的行为,不断行凶,无恶不作,因而天下人抛弃了
他们。天下人归顺他就叫做称王,天下人抛弃他就叫做灭亡。因此天子一定要有理想的人选来担任。“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在荀子看来,只有道德完备、十全十美的圣人才能同时具备最强劲有力、最明辨和最英明这三个特征,所以不是圣人就没有谁能称王天下。针对“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的说法,荀子指出,惩罚人的根本目的,是禁止暴行、反对作恶,而且防范那未来。一件事情赏罚失当,那就是祸乱的开端。德行和地位不相称,能力和官职不相称,奖赏和功劳不相当,刑罚和罪过不相当,不吉利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因此社会治理的好坏与刑罚的轻重是成负相关的,“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接下来,荀子指出,圣明的君主在安排官职和等级时应该重视德行和才能,“图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不能以义制利,不能以伪饰性,则兼以为民”。最后,荀子指出,圣王的道德原则是看重光荣耻辱的,而这光荣耻辱包括道义和势位两个方面的光荣与耻辱。道义方面的光荣、势位方面的光荣,只有君子才能同时拥有它们。并且圣王把它当作法度,士大夫把它当作原则,一般官吏把它当作守则,老百姓根据它形成习俗,这是千秋万代也不会改变的。
在《礼论》一篇中,荀子指出,“人生而有欲”,为了满足欲望,就会发生争夺混乱,统治者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于是就制定了礼来加以约束。制定礼不但是为了用来调节与满足“养”,即人们的物质欲望,更是为了用来确立“别”,即社会等级制度。它规定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等等都有利于等级制度的确立与巩固,所以它是治国的根本,是“人道之极”,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因此统治者必须重视和实行礼。荀子认为,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长是政治的根本。“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接下来,荀子指出:“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在他看来,礼应该把钱财物品作为工具,把尊贵与卑贱的区别作为礼仪制度,把享受的多少作为尊卑贵贱的差别,把隆重和简省作为要领,礼规定着一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级序列中占有的确定地位,并按照这种地位进行社会分配,“继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
在《乐论》一篇中,荀子指出,“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音乐不但可以表现人的感情,从而
得到娱乐,而且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大感染力,推行音乐可以引导人们修养道德、向往道义,从而可以“移风易俗”,因此音乐是治理人民的重大工具。如果对音乐放任自流,那么邪音就会搞乱社会。因此君主必须制定正声雅乐来加以引导,使它能“感动人之善心”。随后,荀子进一步指出,音乐是协调人情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则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换的原则,音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制使人们区别出等级的差异,因此“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通过对上述几篇内容的简单概括可以发现,荀子的主张和柏拉图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荀子和柏拉图都主张由高尚道德的圣人治国并强调通过道德的教化与学习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在《正论》中,荀子指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只有道德完备、十全十美的圣人才能同时具备最强劲有力、最明辨和最英明这三个特征,所以不是圣人就没有谁能称王天下。而在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里,是由哲学王来统治的,“哲学王”是集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于一身的贤人、圣人。这与荀子的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在道德培育途径上,荀子和柏拉图强调道德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教育和努力学习而获得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一点即使是禹和桀也是相同的。而禹成为圣人,桀成为暴君,全是后天的结果。因此只有通过师法教化才能使人的这种“恶”的本性变得美好和善良,讲究仁德的人应该把道理告诉别人、给别人做榜样,从而使人们顺从和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柏拉图则把人的品德分为四类: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他认为:智慧是最高的品德,通过知识的获取而得到的就是智慧。因此他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还把“至善”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把“善”与“智”统一起来,强调“智”。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强调,教育是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他主张教育从幼儿抓起,要坚持德、智、体、美教育全面发展,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艺”,还要实施意志教育。
最后,荀子和柏拉图都认为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主张对音乐教育的内容严格挑选。荀子主张把音乐区分为“正声”和“奸声”两种形式,“奸声”会诱发叛乱,“正声”则实现平治。柏拉图认为有些音乐业对人的心灵
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哀婉的音乐会使人的勇气消退。因此他要求音乐表现悲情不要过分。
与亚里士多德相比,荀子的主张一方面具有很多相似点,另一方面也存在明显不同。
首先,荀子与亚里士多德都强调法治。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他认为法一方面要做到“无功不赏,无罪不罚”另一方面要力求“刑罚不怒罪,爵赏不输德”。否则,“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此外,荀子提出“治则刑重,乱则刑轻”。对于罪孽深重的“暴恶”之人,施以重刑是政治获得治理的表现;对那些冥顽不化之徒,必须加以“大刑”,否则就会纵容作恶,国家就不会安宁。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法律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遵守法律就是遵从公正。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用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都必须合乎法律。在一个城邦中,立法是最关键的政治活动,议事、审判等都是附属性的。一个好的政体就应该颁布体现城邦共同利益的好的法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一旦脱离了法律和公正,就会变成最恶劣的动物。
其次,荀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主张改造人性。荀子提出人“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不过要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和磨练,即“注错习俗之所积耳”。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教育对于国家的强盛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他首次提出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划分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
再次,荀子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音乐的作用。荀子将乐教视为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乐教的目的在于“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并且音乐具有教化民心、移风易俗、裨补政教的功能。此外,荀子提出,君主必须制定正声雅乐来对音乐加以引导。而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音乐具有娱乐、道德教育、养性和净化的作用。
但是,在对待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存在不同观点。在荀子看来,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礼和法执行的好坏取决于执法的人,因此荀子主张人治至上、礼法兼治以及圣明君主的统治。而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比任何一位公民的统治更为可取。”首先,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性上包含着兽性的成分,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消除野兽的欲望,即使是贤良的人也是如此。如果不依据法律治理国家,而是把国家交给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就难以体现并保障公共利益。而法律是没有感情偏私的理智的权衡,它是集中了众人的智慧而制定出来的通则,旨在谋求一个城邦的长治久安,它以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为依归。其次,法律是众人之治,众人的意见比一个人或者少数人更具正确性。众人的智慧总是优于一人的智慧,众人的裁断总比任何个人的裁断要好些。再次,实行法治是制约权力的需要。他认为执政者实行合法统治,乃是法治的内在精神,如果把全城邦的权力寄托于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政治团体,都是不符合正义的,某个政治机构的权力过大也会有损于城邦生活。即使法律规定有不周详之处,需要执政者的个人才智发挥作用,也必须遵从法律的原来精神,公正地加以处理和裁决,否则就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篇:荀子《劝学》的读书笔记
荀子的《劝学》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文章运生动的运用各种比喻告诉我们: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学无止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并坚持自我反省,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不可不知天高地厚,贪图安逸,才能学有所成。
文章教导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行善积德,使我们变得聪明机智,心境明畅,这样自然处事得体,进退有度。
本文还告诉我们,天地万物各有其长处和用途,我们要学会善于借助这些事物(的长处)为我们所用。沧海能纳细流故能成其大,我们只有通过各种不同途径,用心专一,并持之以恒的学习、积累各种知识,才能积少成多,令终身受益。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提倡终生学习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荀子的论述极具现实教育意义。
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竞争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例如: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机器、新设备等等一切新的事物,都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乃至提高生活素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令我们的社会整体水平得以提升的工具和硬件设施,但是,面对这些新的工具,新的设施、新事物,我们首先要熟悉它,了解它,懂得操作它,应用它,才能够使它产生效益,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服务。为了了解它们、应用它们,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想要在各行各业中保持你的竞争力,在优胜弱汰的现实社会中永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不断的努力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在竞争对手面前,你的能力强一些,比你的对手懂得多一些,那你的机会自然就多一些。
另外,社会每天都在进步,原本所掌握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我们只有通过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培养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的习惯,为我们的进步和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接受新事物、认识新科技,提升自身价值;使我们时刻保持与时代同步。
再者,学习没有捷径,只有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坚持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才能达至成功。
我们在不断学习的同时,要时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和谨慎的态度;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的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懂得尊师重道,礼贤下士。对人处事,要合乎礼仪,不怠慢,不浮躁。“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只有不耻下问,广纳细流,才能积少成多,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最终成为德行完美,学识渊博的人,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回报国家和社会。
第四篇:国学读书笔记
修己安人
《论语·宪问》有言:“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其大意为: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以做到吗?孔子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关键所在,而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即修己是基础,安人是目标。这与《大学》中提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如出一辙。正如伟大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正所谓:“至德至才者,圣人也;德多而才逊者,君子也;才多而德逊者,小人也;无德无才者,蠢笨之人也。德多而才逊者,人安己安,故君子也;才多而德逊者,己安人安,故小人也。”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早知从德与才两方面来衡量一个人,其实这也应该成为现代企业招聘中一个重要的原则。而孔子所说的“修己”就是从“修德”、“修才”两方面来努力的。首先,“修德”具体而言就是修“仁、义、礼、智、信”五德:仁德即对世间万物充满仁爱之心;义德要求我们做事要讲道义、遵守规矩;礼德要求我们言谈举止做到礼貌、周到;智德则是先学习做人的道理再学习做事的方法;信德即为诚信为本,不论是与人相处也好,还是经营公司也罢。然后,对于管理者而言,“修才”即为学习管理之道。
既然在管理中,修己是为了安人,“安人”即为“治国平天下”。在企业管理中,要想安人必先修己,但是仅靠修己、靠个人行为的引导及模范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了解员工的“心”,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需要,“安心”方能“安人”。现代企业管理中人们常常通过建立企业文化来达到安人心地目的,让员工认可、遵循并维护企业的文化。
“修己安人”不仅仅是对管理者有很大的启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行为中亦可以此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第五篇:中华国学智慧
《中华国学智慧》课程大纲:
1、普颖华:《孙子兵法与战略管理》2集
世界著名孙子兵法与商战研究专家、爱新觉罗世家、中国未来军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孙子兵法文献教材作者。
2、兰彦岭:《鬼谷子智谋》5集
中国鬼谷子研究学院院长、中国社科院鬼谷子研究学会常任理事、中华百家和鸣国学论坛主席。
3、蒙曼:《武则天的领导艺术》3集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
4、赵玉平:《解读曹操的智略》4集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教授。
5、张述任:《国学大风水》2集
中国易道书院院长中国风水设计研究院院长。
6、史美龄:《孝道智慧与幸福人生》4集
中华弘儒会名誉会长、亚洲《孝道》教育专家、2011年中国百佳智慧女性奖获得者。
7、李强:《领袖智慧》2集
北京企业管理学院董事长、巨思特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
8、周高德道长:<论《道德经》的主旨>4集
中国道教学院副教务长、北京市道家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
9、叶茂然:《奇门遁甲与企业决策》2集
国际易学发展联合会会长、国际易经奇门遁甲技术标准创始人。
10、苏华仁道长:《道德经》的养生之道4集
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吴云青(160岁坐化、金刚肉身不坏世界著名丹道养生老人)入室弟子。
11、游玄徳道长:《中国太极智慧》4集
武当玄武派内家拳宗第十四代掌门人、武当武术正宗传人。欧洲武当功夫总会首席顾问。
12、李东:《韩非子与企业创新》3集
韩非子文化学者、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战家、中国鬼谷子研究学院副院长。
13、韩一僧:《帝王之学与企业之道》1集
朗泉中国创始人著名作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