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怀念母亲散文
(篇一)
妈,我真想你!母亲去世已经整整七年了……
七年前的那个夜晚,当我接到父亲的电话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陷入了深度昏迷。十几分钟后,母亲轻轻地吐出最后一口气,从此和我阴阳相隔。
我握着母亲的手---那双曾无数次抚摸过我的温暖的手,慢慢地凉了,僵了;
我捧着母亲的脸,那慈爱的面容是那样的安详,象睡着了一样让人不忍惊醒……我知道,母亲实在不堪病痛的折磨了---她太痛苦了!
母亲一生为疾病所苦,去世时已经瘫痪在床七年了!七年的朝朝夕夕里,我照顾着瘫痪的、小孩子一般的母亲,为她穿衣洗澡给她喂饭喂药,推她出门……我总是问她:“我小的时候你也这样伺候我吧?”母亲总是轻轻地一笑,陷入回忆、不做回答。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七十岁有个家,八十岁有个妈!那些年里,母亲的病一点点在加重,身边已经不能离开人了,但是,每当我打开门,喊一声:“妈,我回来了!”母亲都赶紧冲我伸出手,拉我在她身边坐下,一迭声地问“冷不冷?饿不饿?渴不渴?”,尽管她已不能为我做任何事,但我仍能时时刻刻地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关怀和爱。母亲去世的前三天是我的生日,那天母亲跟父亲要了一百元钱,非让我拿着买点好吃的!在母亲的眼里,我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2000年初,我要做妈妈了。因为母亲已经瘫痪在床,我要自己准备孩子的被褥。翻箱子找布和棉花时,找出了母亲多年以前在病重的日子里挣扎着为我们做的棉衣棉裤。那时我们还小,她怕她去世了,我们没有棉衣穿。也许是因为我自己要做母亲了,看着那些厚厚的,大大小小的都还没穿过的棉衣,我更深深地体会到了那里面所蕴涵的爱!母亲说:拆了吧,你们都大了,也用不上了,拆了给小宝做被褥吧!我再也忍不住了,俯在那一大堆的棉衣里泪流满面!
母亲的爱是厚重而深远的。如今我长大了,为人妻为人母了,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两个字的含义。当我历经生死磨难生下儿子的时候,我最想见到的人是我的母亲,我想对她说:“妈,我知道什么是妈了!”
母亲走了之后,很久我都不敢回家,怕看见那锁着的门,空着的沙发空着的床,那房间冷冰冰的,让人总是想哭。收拾母亲的遗物时,我留下了母亲最喜欢的红色毛衣,那毛衣是我买给她的,母亲很喜欢,穿上后还说:“年轻时也没穿过这么红的毛衣啊!”我珍藏了那件红毛衣,珍藏了关于母亲关于爱的点滴记忆。
母亲的骨灰被安葬在爷爷奶奶的坟旁。一捧黄土,三尺墓穴,就是母亲最后的家。我终于知道了,和最亲爱的人阴阳相隔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哭也哭不尽,说也说不出!
下山的时候,一位老者在身后喊:“别回头啊,一回头,魂灵就会跟上你!”我听了,赶紧回头去看母亲的坟,如果母亲在天有灵,我希望她能在我回头的一瞥里看到我的依恋和牵挂,能从此和我魂魄相依,永不分离!
总是那么愧疚,没有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带着她老人家到处走走、看看;
总是那么不甘心,那么多的好吃的,那么多的漂亮服饰,母亲都没能享受过,五十三岁的她就匆匆的离去了,留给我那么多那么多的遗憾…
又到清明了,另一个世界里的母亲啊,你,还好吗?“妈,我真想你!”
(篇二)
追忆离去的母爱
妈妈离开我们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妈妈的英容笑貌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也借母亲节这个机会追忆妈妈平淡而坎坷的人生,但我也最不愿去触碰那流血的伤痕。。。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妈妈是一个会动脑子,心灵手轻,勤俭节约的人。为人善良,与世无争,是很典型的贤妻良母型,由于命运的捉弄,老天的不公,阴差阳错的从一个幸福的家庭转变到了另一个极端。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来没有见过我妈妈在炎热的夏天乘过凉,在寒冬时晒过太阳,总是看到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在灯光下为我们逢补衣服,为我们做鞋子,过年了我们穿着妈妈缝制的新衣服和新鞋子去拜年,穿在我们身上别人总是会赞美一番,投来羡慕的目光心里是美滋滋的。觉得无比的幸福与快乐。记得有一次我的衣服,有了破洞我心里想把口子撕大了,妈妈就不会在再补了,我就有新的了撕破了以后对妈妈说:妈我的衣服很破了你看看。可是第二天我还是看到妈妈在灯光下一针一线的缝补着,被我故意撕破的衣服。当时我躺在被窝里,偷偷的看我故意撕破的衣服。当时我躺在被窝里,偷偷的看着妈妈一针一针的缝补着,慈母手中线,寒夜密密缝,只能默默地对妈妈说:我错了,我躺在被窝里看着妈妈缝完最后一针,这件旧衣服我现在还珍藏着,所以记得特别的清楚。每天妈妈起的最早,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东窗,看看太阳生起的地方是什么情况,如果东边很清楚肯定是一个大晴天,如果有乌云就要下雨了,如果东边泛红天气要有变化了,还会轻轻的念叨一些我听不懂的谚语,她也就大概知道了今天的天气情况。然后就是为我们做早饭,冬天有热腾腾的早饭等我们吃,为准备好取暖的火盆,夏天总是给我们一碗一碗的凉在那里,怕我们烫着。逢年过节妈妈会做很多花样的食品和零食给我们吃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她自己都舍不的吃,留着给爸爸和我们吃,有一些家里的小东西妈妈自己多会做,扫帚不能用了准备材料,自己动手扎,筷子不够用了去采个竹筒,自己动手削,凉衣
服的衣架也都是她自己做的,她有一只宝贝的工具蓝,里面有各种小工具,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做,后来为了方便还学着剃头。每到过年妈妈把漂亮的年画贴好,再把我们的奖状一溜贴在下面,站在远处看看,走进再瞧瞧,这就是她最大的欣慰了。把希望都寄托在了我们身上。妈妈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忙碌的一天里喜欢见逢插针的看一下书,这也是她一生中唯一的爱好了,还有每天广播里的天气预报也是不会忘记的,还不许我们发出一点声音来。岁月如梭幸福,快乐的童年在无忧无虑不知不觉中就这样过去了。。。
当我长大了,懂的一点事了,然后一切都改变了。一切也多变成了改变不了事实,但是生活还的继续,妈妈无奈的话语我记忆犹新,她说我们谁也比不了,你看看盲人他们一生都生
活在黑暗里,我们总比他们强。这么多年来妈妈用她体弱多病的身体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有风有雨她在前面挡着,把所以的压力,委屈与痛苦都藏在了肚子里。我由于我的工作在冬天和夏天特别忙,夏天妈妈总是每天给我点好蚊香,陪我看一会书或报纸,然后再去睡觉,有一天妈妈不在我就自己点,我看着一圈有点碎的蚊香,架子怎么也扎不进去,第二天我问了蚊香的架子我怎么扎不进去,然后我妈妈和学徒却笑了起来,说我怎么这样傻啊,我很少能看见妈妈这样的笑,看书,看报子是妈妈最大的享受了,看到精彩,高兴的事也会微微一笑。在冬天我老是要熬夜,妈妈给我准备好火盆给我取暖,还会给我准备一点好吃的给我做夜宵。每天早上妈妈在叫唤了,我才会起来,还的提醒我今天冷啦,热啦叫我添加衣服。最后妈妈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了,什么高血压,心脏病,头晕都沾上了,身体也越来越来不灵活,血压高到200多了妈妈还是放心不下我们的生活,在妈妈懦弱的外表有一颗与病魔抗争,与命运抗争的坚强的心。为了我们妈妈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付出了她的全部。岁月的年轮多留在了妈妈身上,这么多年来我们相依为命,同病相怜回首往事我没法用语言来表达和形容
我们的生活经历。。。
妈妈在最后的日子里,那时候我两个多月没有看到妈妈,说妈妈要回来了甭提有多高兴了,但是映入我眼帘的是妈妈那灰白的,象干草一样的头发,怎么象变了个人似的,心里酸酸的,那高兴的劲也没有了。原来妈妈不和我们在一起吃不下饭,一回来就吃了一碗米饭。在冥冥之中妈妈好象知道自己要走的一样,叮嘱我这,叮嘱我那的把什么事情都交代给了我,千吩咐,万吩咐的叫我一定要买一条好的棉被给哥,还沉重地对我说:我照顾不了你们了,你们的靠自己了妈妈对不住你们。。。妈妈你不要说这些了等天气暖和了会好起来的,我抱着妈妈哭了一场。到第五天妈妈很早起来推开门对我说,她要回爸那里去了,这就是妈妈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等我起来已经人影无踪了。我也知道妈妈是怕我累着,怕我吃不消才走的。过了五天当我托人买来营养品带上去的时候,原轿随着妈妈的遗体回到了家里。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想见时难别也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似干。。。泪似干。妈妈就这样离开了我,心里的一点依靠和精神支柱也荡然无存了。
妈妈的影子也时常回莹梦饶在睡梦里,我清楚地看见妈妈年轻健康,面带微笑,穿着围群,也没有房子和墙阻挡,在她前面就是很宽敞的路一直朝我的床前走来,走到床前拎起冰凉的火盆忽然就无影无踪。当我拥有的时候,是不知不觉的,到失去了才知道它的珍贵。谁是我知冷知热知亲热,唯有母亲您啊,母亲的爱就像是小溪的涓涓细流终年不断。遗憾的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无能为力来孝顺您,妈妈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里为了自己过的快乐,幸福,不要再担心我们了,您就放心吧,我早就不做衣服,我会好好活下去的。
妈妈您的女儿永远爱您
(篇三)
那昏黄的灯光
我的心中有一盏昏黄的灯光,在漆黑的夜里闪着如豆的光芒,那摇曳的灯影里有母亲的笑脸和忙碌的身影。
母亲爱看书,直到现在她的床头也没离过书籍。记得我小时候,母亲常常在床头亮一盏煤油灯,那油灯散发出一种温暖的柔和的光线,母亲就在这种光线下搂着我看书。年幼的我瞪着好奇的眼睛,望着母亲把书一页又一页的翻过。后来我上学了,识了几个字,母亲再搂着我看书的时候,我便也进入了那个奇妙的世界。母亲翻一页我也看一页。母亲没发现我在看书,她一直以为我是睡着的。我在母亲的怀里看了许多的历史演义,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高。母亲的怀抱和那一张张带着母亲气息的书页,是我那时最美的向往
为了不使我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受冻,母亲想了一个好办法。那时我们住的还是土窑洞。母亲就在窑洞的顶上顺着床的方向钉上两个钉子。又在两个钉子中间扯上一根结实的绳子。母亲把煤油灯用绳子系住,挂在房顶的那根绳子上,这样煤油灯就悬在半空并且可以在床的两头来回的移动。每到夜晚,母亲就给我一块光滑的结实的木板,让我坐在被窝里,把作业本放在木板上学习,她则坐在床的另一头做针线。母亲总怕我看不清,常常悄悄的把煤油灯移向我这边,我也总怕带着老花镜的母亲看不清那小小的缝衣针,常趁她低头的时候,把灯移到她的跟前。被她发现后,我们就相视而笑,然后都低下头去做自己的事情。
就这样,母亲,还有那盏昏黄的灯光,使一个个寒冷的夜晚变得温暖。如今已四处寻找不见煤油灯的踪影,在明亮的炽光灯下,我常常想念那一束昏黄的灯光。那灯光把我的心照亮,把我的世界都照的温暖。
(篇四)
不养儿女不知父母恩
一直以来想写些关于母亲的文字,但是迟迟没有动笔,因为害怕不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今天也并不是了却写母亲的宿愿,只是在母亲节带来的时候说些感想吧。
记忆中我是在无忧无虑长大的,母亲对我没有期待没有压力,每走一步她都觉得就此打住也很不错了。我向上走,她也只是高兴而已。
记忆中母亲没有和我发过一次火,没有大声斥责过我一次,当然更没有骂过打过。她从没有要求过我必须怎样做,只是告诉我她的想法是什么。包括升学、恋爱结婚这样的事情,一切都是我自己做的主。
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慈祥地看着我,总是不停地忙碌着。
现在想想,尽管母亲的文化程度远不及我,但母亲真的给我了太多的东西。她为外祖父祖母、祖父母所做的一切让我懂得什么是“孝道”;
她在动荡艰苦的岁月操持一家大小的生计,让我知道什么是勤劳;
她对待生活磨难的态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坚忍;
她接人待物方式让我知道什么是善良和达观;
她对待亲戚家人的态度让我知道什么是亲情……
我在人生路上走的顺利得益于母亲给我的一切。
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只知道有母亲是温暖的是踏实的是幸福的,但不能体会母亲的爱是怎样的一种爱!直到自己做了母亲!
我生孩子时,母亲已近70,但还是到北京伺候我一个月子。她总是说我:趁孩子睡觉时你赶快睡啊,你趁热赶快吃啊等等,甚至有一天她说你心疼你闺女我也心疼我闺女啊……当我把孩子视为一切时,我明白了其实我也一直是母亲的一切。母亲的爱那是怎样的一种爱啊!孩子吃少了着急吃多了也着急,睡少了担心睡多了也担心,孩子咳嗽几声自己都揪心,孩子发烧可以彻夜不眠盯着她,孩子有病时常想为什么不是我?面对那么小的一个生命自己变得是何等的神经质!……孩子在慢慢长大,依然神经质,只是担心的内容在不停的变化而已!
做了母亲才知道什么是母爱!没有亲身体会怎么能理解母爱是那么广博又那么细小,那么强大又那么脆弱……儿女是母亲一生的牵挂啊!我成家了立业了做母亲了,母亲依旧有万千个不放心!我知道了从孕育一个新生命开始一直到闭上眼睛离开这个世界为止,都不可能放下那个叫做母亲的心。
因为自己做了母亲,真正懂得了母爱,所以为母亲做我可能做的一切,包括物质上的精神上的。物质上不仅仅给钱,也从最细小的地方做起,买她方便的马桶、买最舒适的内衣裤、买小小的风扇、买轻薄的羊绒被、买她喜欢的戒指、买她喜欢吃的东西……别人说你给母亲的钱她都给了大家。我说只要她高兴,哪怕是她扔到大街上,我也给……尽管我知道我在尽力“孝敬”母亲,但是我也知道我为她做的远远不及她为我做的几分之一、十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而其实无论我做还是不做,她都不会改变她对我的爱的!
因为我是母亲最小的女儿,在我将到四十的时候,母亲走了。那是一种被拨了根的痛!那是一种没能回报的撼!总是想,如果母亲再多活些日子,自己做得会更好、更多……可是,现在想做什么,都没有机会了。
母亲走后,每年几个特殊的日子里常常梦见母亲。我想母亲依旧是不放心,要时常看看我吧。
母亲,这个称呼有怎样的意义和分量啊!
(篇五)
清明的思念
一堆黄土,掩埋不了我的哀思;
一堆黄土,激起我不尽的思念。清明时节,我木然地跪拜在母亲的坟前,用双手细细地拔净坟地上的荒草,用铲子轻轻填平坟地上的坑洼,让烧尽的纸灰化作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黑蝴蝶,但愿它成为沟通我与母亲的桥梁,然后栽上一棵常青树,代表儿子守护在母亲的身旁。
父母一生辛苦扶养着我们七个子女。父亲老实憨厚,又是多年的基层干部,所以母亲成了全家的“主心骨”,里里外外的琐事全靠母亲张罗。她永远是天不亮就起床,扫地、抱柴、烧锅做饭。当年在生产队里,她更是干活的里手,什么挑担、插秧、坌田、种棉纺线,只差不能犁田耙地。她目不识丁,但含辛茹苦送子女读书,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一天的母亲,总是与我们一起用一盏煤油灯。母亲在灯下纺纱、补衣、纳千层底,我们在灯下做作业。尽管母亲已远我们而去,但这些往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正如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母亲望子成龙心切,为我倾注了满腔的心血。上中学宿校的五年里,每个星期一鸡叫头遍母亲就悄悄起床,为我烧好早餐和一星期的下饭菜,然后就静静地等着天亮再轻轻叫醒我,既怕我睡不好,又怕我睡过了头。吃过早饭,母亲总是把我叫到身边,哪怕整一下衣服,叮嘱上几句,她的心里才踏实。考上学校那天,母亲成了全村最幸福的人,见了谁都要作拱打揖似的,“儿子出息了!”,心里比吃了蜜糖还要甜。
母亲一生是在贫困和艰难中度过的。千辛万苦地给三个儿子成家后,母亲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了,而且患了高血压,但仍然勤劳不掇,和同龄的父亲艰难地做着四亩多田。超负荷的劳动,常使二老累得两眼浮肿,尽管我们一再劝他们少种一点,但母亲舍不得荒了田:“我们还做得动,反正闲着也没事干。”其实母亲是怕我们负担重。过度的劳累使年迈体弱的母亲撑不住了,前年冬季的一天,可怕的脑溢血使母亲倒在棉田里。
出院后,母亲落下了左半身偏瘫,只能躺在床上。这对勤劳惯了的母亲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心急如焚,她一次又一次在父亲和子女的搀扶下试着走路,但毕竟是快八十的人了,康复无望,对此我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母亲一天天羸弱下去。病中的母亲特别思念子女,但大哥出国打工合同未满不能赶回,母亲生病直至过世我们一直瞒着他,三弟也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难得回家几趟。为了安慰母亲,我每隔一两个星期就抽空回家探望,但由于工作忙,都是来去匆匆。每次回城母亲总是要躺在门口的长椅上依依不舍地目送我,有一次临走时没向母亲打招呼(其实我是不忍看到母亲临别时那凄楚黯然的泪眼),听父亲说,那次母亲在家里用棒子竭力想捅破窗户,想看到我远去的背影,并哭喊着我的名字。唉!我之与母亲的每次分别都是一次“灾难”。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我真切地体会了其中的深意。
母亲离世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带着孩子回家探望,发现母亲比往日更加虚弱了,当时心里就有一种可怕的念头。那天母亲好像对我有说不完的话,从她那酸辛而凄怆的话语里,我深谙母亲对生活的迷恋、无奈,对子孙的牵挂、不舍。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只能违心地安慰母亲:“您别急,病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
去年12月16日早晨,我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赶回家,那时母亲已不能说话,眼睛也睁不开,我握着母亲那干枯的手,母亲知道是我回来了,眼泪不住渗出眼角,嘴里无力地发出哼声,我悲哀地感到母亲已到了弥留之际,但还是忍痛安慰她要找医生来,母亲吃力地摇着手,继而抓紧我不让我离去。母亲的手渐渐变冷了,10时10分,母亲的眼角流出最后一滴酸楚的泪撒手而去。
一黄土,母亲在里面,我在外面,已然隔世,叫人断魂。我虔诚地在心里一次次为天国的母亲祝福、祈祷....今后的日子里,虽然失去了母亲的的牵挂和关爱,但母亲的勤劳、善良和慈爱将会永远影响和激励我,我会走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这也许是对母亲的最好回报。
第二篇:怀念母亲的情感散文
青山垂头寄哀思,河川泣泪祭亡灵,花落逢春可再开,慈母一去永不回。登上这不平凡的路只有崎岖,愿脚下流萤的烛光能够照亮母亲远行的路程,当黎明来临的时候,儿女相信您已经安详在我祖父祖母身边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走了,带着对儿女的深深眷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尘世,她把对家人的留恋饱憾在了绝望的冥冥之中,她心中始终蕴藏着对儿女的牵挂与思念。她用坚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着,在卧床十一年的时间里,顽强的挣扎在死亡的边缘。虽然天命有常,人皆归天有时,病魔无情,人生有时无力挽回。一针一线慈母心,万言叮咛都是情,母亲的一生是平凡伟大的,是淳朴善良的一生,更是坚强卓绝的一生。母亲走了,留给人间的是美丽、善良、是无私,是宽容,是勤劳,还有她那难以忘却的音容笑貌,儿女们将永远铭记在心中。母亲走了,她的一生就像初升的太阳,虽然没有光芒四射,但她却始终温暖着游子的感恩之心。
生命的痕迹。
至爱弥天,悲嚎漫地,苍天有情,化雨成泪,苍天有恩,故示祥瑞。踏着念思的脚步,追忆着母亲艰辛的足迹。母亲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母亲在家中是长女,兄妹五个,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一家人过着朝夕相处的日子,母亲老早就嫁到了我们老王家,与我父亲结成了连理之亲,婚后日子过得也比较清苦,母亲的一生抚育了五儿一女,听母亲讲过,六十年代初闹灾荒,家里一贫如洗,那时就有了大哥、我和三弟三人,父亲可能有预感,当年在自家田里种下了几分地的萝卜,秋后收获的萝卜救了全家人的性命。后来听人说,萝卜收获后,地里落下了残存的干萝卜叶子被四川涌来的逃荒者当做救命稻草抢走。母亲为了能让我们兄弟三人填满肚子,自己省吃俭用也从不亏待孩子,宁肯自己受苦受累也从不袒露怨言。我的祖父在外行医,祖母常年有病不能照看她的婆婆,所以我父母就承担起了赡养我祖奶奶的义务,一九七二年,因我的祖奶奶(半身不遂)夜间用煤油灯在蚊帐上燎蚊子误烧了蚊帐,引起了家中发生火灾,祖奶奶在这次火灾中丧生,大火也吞噬了家中父母半生积攒下来的大部分财产,多亏了街坊邻居帮忙及时救火,房子才没有完全坍塌,父亲病倒,母亲没了主心骨,整日在痛苦中煎熬,乡亲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帮助我家修好了房子。那时快进入冬季,母亲正发愁冬天孩子没有衣物添加,怎能熬过严寒?后来我父亲在天津工作的姨夫寄来了钱,还有两麻袋衣物,近便的亲戚都把钱和衣物送到了家中,村委会也给予了不少照顾。发生火灾时,已有六个孩子的母亲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也为后来的不幸落下了病根。
万爱百恩千苦,疼我熟知父母。
随着儿女们的陆续成家立业,母亲肩上的担子也轻松了许多,九十年代末,母亲已过了花甲之年,便跟随父亲和五弟到山西传播果树修剪技术,一是外出图个清静多赚点钱,二是把中国苹果“第一都”的果树修剪技术拓展到异地他乡,从而达到利润双赢、共同致富之目的。他们的口号是:“技术扶贫”第一年修剪的果树不要钱,等第二年果树产量提高了,户主尝到了甜头再付款。我记得父母在山西大约待了三年,他们传播的果树修剪技术得到了用户的好评,我看到父亲回到家乡时带回了不少的奖状镜匾之类的东西。母亲随父亲去山西主要是为了散散心帮父亲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山西的时候母亲由于环境不太适应,再加上思乡心切,一时染上了心脑血管堵塞,后经治疗基本上病情稳定,回到家里已看不出有何大碍来。母亲自从经历了这场大病后,每况愈下,经常看不惯别人的说话,再加上父亲的火爆脾气,令她的中区神经彻底紊乱了。有一次,我五弟的岳母在家里吃饭,我母亲也过去了,吃饭时我母亲由于病情发作,看到我五弟的岳母吃了两碗面条,就说人家能撑,结果人家不干了,两人吵了起来不欢而散。
我母亲在那场大病之前不是这样的人,家里来了客人,吃饭时她始终劝客人,家里没有好菜好饭多吃点别嫌荤。母亲的待客之道,做儿女的最了解,只是她身染疾病身不由己而发作,母亲不识字,可心地善良,与邻为伴从不与他人发生争吵,母亲善待公婆,精心地呵护着自己的儿女,为家的操劳呕心沥血,岁月的沧桑烙印在了她那慈祥的脸上,两鬓的白发印证了她的艰辛,时间老人没有挽留住她的脚步,母亲的病情一步步地滑到了极度痛苦的边缘,顽强的生命抗拒着病魔的煎熬,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母恩浩荡,永载千秋。
母亲最后一次外出是在一九九六年夏末,是和父亲一起到五十公里外我租房的住处,当时我在离家很远的公路边开了个小卖部,父母下车后让我打了个出租车先送母亲回家,父亲在后边办点事,在小卖部我就发现母亲不爱说话,手脚有点不听使唤,等到了家门口下车后,我架着母亲开了门,进屋坐下后,母亲在看电视,我就忙活着做菜。当我和母亲唠叨了几句后,发现母亲没有应答,我问母亲怎么了?我隐隐约约只听到她说的一句话:“这次不强啊。”再问,她看着我却说不出话来,我这才发现母亲小便失禁了,裤子是湿的,这时父亲也回来了,忙把母亲抬到了炕上,重病的母亲已经完全丧失了自立的能力。
后续的治疗鉴定,母亲二次复发的是脑干大面积梗塞。医生说:“是个奇迹,一般的说病人到了这个状况,这个人早就不在了。”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母亲的神智略有恢复,不能说话,只会吆喝,右半身动弹不得,从此母亲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母亲出院后,卧床了11年,偿尽了病魔带给她的苦痛,家中的儿女亲人们也见证了母亲的辛酸痛楚,精心地护理着重病的母亲。母亲受的苦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儿女们企盼着母亲有一天能奇迹般地站起来,与家人安享着天论之乐。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母亲病危告急了好几次,就在母亲最后一次病危时,我和爱人陪在母亲身边的第三天,我回百里外的家中处理点事情,不料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我回到母亲身边,亲人的哀嚎令人肝肠寸断,我跪着呼喊着娘亲,母亲却撒手西去。
自从母驾鹤云归,从此阴阳两隔,我们再也无法聆听您的教诲,无法再见到您的音容笑貌,怎能不叫儿女痛心疾首,悲痛欲绝呢?母亲啊!您尝尽了人间苦楚,受尽了人间磨难。又怎能让儿女忘怀?耶稣有句谚语:上帝不能分身去所有的家庭,所以世上才有了慈母在每个家庭里默默的付出。母亲您就是上天派来的慈母,这一辈子您为儿女付出的太多,我祈求您下辈子还做我们的母亲,能有您这样的母亲做榜样,我们已经是侥天之幸了。如果真有来世再重逢的缘分,请让我们还做您的儿女吧。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八年了,母亲在跨过古稀之年后永别了这个尘世,母亲的功绩将与日同辉。亲爱的母亲,您生如红梅之坚韧,逝如秋叶之静美,逝去的是您的躯体,升华的是您永恒的灵魂,永存的是您高尚的品格,您永远活在儿女心中,母亲的英名将永垂千古,万世流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辛苦了一辈子,到头来没有享过清福,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忆往昔,岁月不堪回首,母亲的一生是苦难交加的一生,母亲留给儿女的是真情和母爱,留给自己的是辛劳和困苦。愿母亲在天堂不再受病痛之苦,愿母亲的在天之灵得以安然!
第三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永年八中 连立山
母亲离开我们已有十年多了。每次想起母亲,心里总感到隐隐地痛,那是一种思念亲人的痛!我想对母亲说:“娘,儿子想您了。您想儿子吗?如果想就到儿子梦里来吧。让我们再唠唠家常 ……”
回忆以往生活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犹在眼前。我家兄弟姐妹六人,家境清贫。那时候,过生日时能吃上一碗鸡蛋面,无异于现在到五星级饭店美美地搓了一顿。我们兄弟几人时时盼望彼此过生日,因为过生日时,母亲就会为我们端上几碗热气腾腾、伴着清香的鸡蛋面。那时我们贪婪地吃着,母亲在旁边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吃饭样,一脸慈祥的笑容。我们也偶尔抬起头哈哈地笑着,边吃边看着母亲,一种幸福的感觉笼罩着我们。虽然那时很清贫,但我们觉得很幸福。到现在我才明白幸福与物质的丰瘠无关。
母亲很勤劳,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了,屋里屋外的忙,把家里打扫得干干静静。母亲常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白天做家务,忙活地里的活,晚上把家务拾掇完,再给孩子们缝缝补补。母亲总是边缝补边给我们讲三圣母的故事,我们也总在母亲编织的故事里美美地进入了梦乡。
随着年龄的增长,姐姐出嫁了,兄弟们都成家立业了。要分家了,时常见母亲偷偷地哭,穷家难分呀!家里穷咋分呀?母亲愁呀!我对母亲说:“你们愿咋分咋分,最差的那份归我,我没意见。”母亲说:“你媳妇同意吗?”我说:“她听我的。”其实妻子不听也得听,我得做主呀!母亲年岁大啦,我们也长大成人,怎么能让母亲为这为难呢!该我们为家出力的时候了。“好汉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过好过不好靠老子不算好汉。现在兄弟们都过得不错,那是母亲的勤劳对我们的影响呀!
二月二那天的傍晚,一同事说中午回家时,他母亲给他烙了几张饼,好吃极了。我便想起我小时候,每到这天,我们就会缠着母亲烙饼给我们吃。母亲每次都会爽快地放下手里的活儿,拍拍双手,一脸微笑地对我们说:“走,烙饼去。”我们便鸟儿一般嘁嘁喳喳地围着,看着母亲和面,烙饼„„
现在,每当我看见一位花白头发、步履蹒跚的老人时,我便会想起我的母亲。哎!母亲咋会离我们而去呢?
有一年春晚,看冯巩的小品,其中有一句:“回家时,能痛痛快快地喊一声‘妈’,那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呀。”听到那句话时,我已唏嘘不已,潸然泪下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母亲,儿子想您了,你何时才会走进儿子的梦里,让我们有机会再唠唠家常„„
第四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第一课时
说课者
何道福
【说教材】《怀念母亲》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生身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亲的哎铺垫了感情的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的酣畅淋漓,这是文章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友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的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根据本课的教学意图、教材特点及其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8个生字,学会“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教学难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我抓住课文中含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自主、合作、探究法。我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从而跟作者一起受到思想教育。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3、导读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的作用,教师适当的“导”,就是为学生更好的“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理解课文。
4、交流讨论法。交流讨论也是一种探索真理的有效办法。因此在教学中,尽量避免教师唱“独角戏”,把一言堂变为广言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获取感知文本。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尝试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允许学生可以进行提问。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说教学程序】
谈话激趣导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研读重点段感悟爱母情深
【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激趣导入
教师板书:怀念母亲
师:“母亲”这是多么熟悉的字眼呀,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伟大诗人孟郊曾经写的一首经典佳作----《游子吟》。
师:《游子吟》这首诗,道出了?(一位平凡母亲对子女的爱,以及游子对母亲的一种感激与无限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季羡林老先生去深深感悟,人世间最为感动人的情感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在上课伊始,创设一个气氛比较热烈,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课堂的气氛,直接导入课文。)
(由学生熟悉的孟郊的《游子吟》,不但有效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同时,为学习课文铺设一定的情感指引,激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节中,侧重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提出“三读法”,默读、小声读、大声读;学生通过“三读法”课文主要内容基本上已经读明白了,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3、自学反馈:引用教师“考考大家”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看看谁能把课文的生字宝宝,读准,记牢。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2)谈谈都读懂了什么?主要侧重于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理解,自己的收获,与自己的同学交流讨论,同时,教师从中也得到来自学生自学反馈的信息,及时做到引导。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并且力求每位学生参与,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归纳总结等语文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交流,我们教师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学生的反馈。)
三、研读重点段,感悟爱母之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外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是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去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尤其是结合课外资料《赋得永久的悔》片段,让学生了解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1、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这一段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同学们自己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老先生,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4、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呀!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痛苦不堪?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会回想起啥?
生:
5、(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的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英,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抓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榛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最深的记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呢?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
师: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是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过渡语:为什么是终生遗憾呢?因为作者暗暗下个决心。
6、幻灯片出示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7、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了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下节课,在把你读明白的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这一环节里,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让他们相互交流,充分谈感性认识。使得课堂成为既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又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得到积极的调动。)
【说板书】
围绕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抓住中心思想。设计简单明了的板书。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 = 祖**亲
第五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作者:季羡林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2.词句解析。
①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心中思念。尤其第一次离开祖国的,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亲人。
句中“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在作者心中两者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感到自己与母亲、祖国的距离远了,心中有忧愁、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不断回想起祖国,心中自然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作者对母亲容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我”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布满皱纹的饱经沧桑的脸,疲惫瘦弱的背影,站在村头等候孩子归来„„
(2)对词语的理解。
挚寝薄丧腾朦凄斑真
弃养
暗 沮
思潮起伏 心潮避免
胧
不安席 终天之恨
涌
凉 引用 强烈 可见一学过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和季羡林有关文章《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从6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如今母亲逝世,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没有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⑤“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作者觉得,母亲的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
课文最后以“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结束,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
“挚”“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