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部硐室施工工艺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基于双柳煤矿深部硐室顶板压力大、岩层硬度小等特点,为了确保硐室施工安全及满足支护要求,采用导硐工艺,解决了施工及支护难题,满足了矿井正常生产需求。
关键词:深部硐室;导硐施工工艺;双柳煤矿
1工程概况
矿井在正常的开采中,随着采区的延伸,经常会遇见施工采区配电点、水仓等大硐室。双柳煤矿硐室就施工的地质条件来说,埋藏深度770m以上,岩层的硬度系数较低,顶板压力大,可能出现施工后支护困难等问题。其次,硐室的断面大、不规则的断面多,因此硐室的施工工艺顺序尤为重要。此硐室施工主要采用导硐施工工艺。硐室要求高4000mm,1个主硐室,3个洞口净宽分别为3000mm、2500mm、2500mm。双柳煤矿施工硐室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3个水平轴线长度距离差距并不是很大而又不直通地面的地下巷道,在这3个硐室中,分布了整个施工流程中的主要设备和关键部分,硐室的施工流程和施工方式成了决定施工安全性和效能的重要因素。
2施工方式
选择硐室的施工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复杂的地形因素。双柳煤矿硐室施工方法主要有:爆破、支护、注浆,每一个都是必要环节。因此在掘进过程选用的固定方式为顶部撞锲推进[1],用插针的方式对其进行有效支护;在爆破的过程中,按照现场的施工条件、断面大小、岩石的坚硬情况,将范围圈在放一次炮推进800mm左右,同时要及时跟上临时支护与永久支护。在爆破推进、支护完好后,及时采用灌浆加固的方法来补强支护,选用浓度比例为1.3∶1左右的双浆液(组合成分:水泥和水玻璃)。在TY930型风钻施工钻眼中,要确保钻眼的直径为38~48mm,再采用细管推进注浆的方式。在灌浆凝固的过程中,要确保硐室内的压力相对均衡,使气流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特殊区域具体施工工艺流程:由东向西施工,先施工西部的喇叭口,待喇叭口径灌浆结束后,在整个硐室的呐叭口内侧位置提前做好准备,顶上角度需向上调整33°左右,位于底部的坡度也需向下调整10°左右,然后开始按照施工要求的尺寸向里施工。在硐室的前期掘进工作和灌浆完成后,需要采用爆破推进,在控制炮眼的药量时,在硐室周围打眼少装药,钻眼的间距300mm,装量每眼不多于1/2卷,炮眼深度不小于1000mm,爆破以后根据现场硐室的成型条件,可以采用风镐补充施工,确保硐室成型达到施工标准。硐室施工的关键环节是喇叭嘴,这个位置存在硐室高差,导致顶板不在同一个岩层上。这个位置很重要,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之中,为了确保施工团队的安全和施工效能的提高,这个地方更要有严格的施工要求。该区域施工完成后,继续往里推进,先按照2000mm宽度施工,待顶板支护完整后,再采用扩帮的方法来保证硐室的宽度,既要注意效率,也要注意施工速度,不能因为追求速度而忽视扩帮过程中的安全问题[2]。上文所述的导硐式施工工艺主要适用于岩层硬度系数较低的矿洞,因此保证施工过程的稳定与安全不可忽视。
3硐室施工后的经验总结
1)在双柳煤矿的硐室施工时,主要采用的是相对安全稳定的矿井导硐施工工艺。在施工的过程中需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分三步。第一步主要指硐室推进,采用爆破及扩帮;第二步主要指硐室的支护跟进;第三步通过注浆来加强控制顶板的稳定。这样保证整个施工的安全系数大幅上升。逐步推进的施工工艺在当下的采煤工艺中也会经常用到,双柳采煤中因为岩层硬度低而使逐层采煤的方式成为了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段。每一步施工工艺都是按照实地情况而定,比如上层顶板岩层较硬就必须在推进过程中及时对两帮进行加护;扩帮后硐室的两侧都需及时加固,这也是实际环境所决定的。2)对于主硐室分前拱和后拱两部分,支护方式采用导管灌注凝固浆液来加固,来确保施工的安全系数。在硐室的前拱部分,需架设钢架,施工时锚杆、工字钢横梁、金属防护网、锁链等设备必须位于钢架栏的下方。在施工完前拱必须保证密封的情况下喷射混凝土等进行加固和灌注。前拱施工完毕后,必须对硐室的室内情况和具体数据进行详细的测量和预估,确保施工过程的准确和可靠度。方可施工后拱,要按照从外面向内部施工的原则,同时从导硐的两侧同时进行施工。3)硐室底部施工结束后,必须使用混凝土等加固材料对底部和两侧同时进行有效的临时支护,后续进行灌注加固。为了应对低硬度顶板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在施工扩帮结束后,必须及时对岩层进行第一次加固,而由于施工是在底部进行,因此,在起底之后也要及时对底部加固。4)在对硐室的采刷结束后,施工人员和相关负责人,必须及时对硐室的四周进行及时有效的灌注加固,在加固过程中要注意实效性和安全性,必须采用以下的科学标准进行加固:①灌注浆液的孔洞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以1200mm为标准;②每一次灌注浆液时,要保证深度最好在3000mm;③小号管的灌注标准深度应在5000mm最为安全,而灌注的角度应为向施工水平角度上倾斜5~7°。5)与之前施工的硐室相比,在1a内做了顶底板、巷帮移进量观测,硐室两帮由以前的800mm下降到现在200mm;顶底板由以前的650mm下降到现在130mm,起到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4结语
在实际试验中,双柳的施工环境较为恶劣,主要原因是这里的岩层处于石炭层,岩层的硬度系数极低,而且在双柳的岩层中出现了较大的断面。这种施工环境会降低施工的安全系数,增加成本,使效益大幅降低。为了有效地规避这些安全隐患和可能的损失,采用了导硐施工工艺,大幅提升了施工效能和安全指数,为施工的成功进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熊革然.国投塔山煤矿大断面副斜井的快速施工[J].江西煤炭科技,2013(3):22-23.
[2]刘军.塔山煤矿大断面切巷施工与支护技术[J].山东煤炭科技,2016(3):36-37.
第二篇:避难硐室操作规程
避险硐室操作规程
一、使用要求
1、入井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避险演练,具备独立、正确启用硐室内各种设备、系统的操作方法,确保安全避险。
2、紧急危险状态下,避险人员必须按避灾路线和指示标识,有序、快速撤离升井,无法安全升井的情况下,可以进入避险硐室进行避险。
3、进入硐室必须保持镇定、有序,禁止吵闹,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并及时与地面调度指挥中心取得联系,必须听从指挥人员统一指挥。
4、硐室内所有气路未端(次级)阀门全部为开启畅通状态,严禁关闭、堵塞状态下开启前级阀门,以免造成气压安全隐患,硐室投入使用前阀门已经调好,调节流量时按相应操作规程进行调节。
二、进入过渡硐室操作
l、在进入避险硐室入口处,通过观察窗查看是否有人,避免同时打开过渡室、生存室密闭门和人员拥挤情况发生。
2、确认无人后,顺时针转动手柄,逆时针转动轮盘(按箭头指示方向),打开防护密闭门,气幕装置启用,迅速进入过渡室后关上防护密闭门。
3、自动喷淋阀门进行喷淋,如果过渡室传感器报警,开启洗气阀进行过渡室有毒有害气体处理,洗气完毕后关闭喷淋、洗气阀阀门,然后进入生存室。
4、进入生存室有电气操作规程指引的,按电器操作规程进
行操作。
注意:如果是第一个人进入硐室,进入硐室后打开过渡室自动排气阀组上的手动阀,然后开启硐室压风供氧装置控制阀,再拧开矿井压风供氧三级过滤的阀,旋转调压阀调压至0.1~0.3MPa之间,避免气压过大造成安全隐患,压力严禁超过0.4MPa(供风量每人0.3m/min),然后打开喷淋、洗气装置。
三、进入生存室操作
1、转动手柄(按箭头指示方向)打开生存室密闭门,进入生存室后,关闭生存室密闭门。观察过渡室及生存室内各传感器显示屏显示内容,获取硐室安全的主要参数,并进行相应操作。
2、所有气体参数、温度指标正常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压风供氧量大小。
3、通过调度电话或应急通讯向矿调度室汇报情况,汇报内容包括:避灾路线、避险人数,健康情况、避险硐室装备运行及事故发生情况等相关信息,并保持和救援指挥中心的联系。
4、硐室内的食品、饮用水严格按照规定分配取用,不准浪费。
第三篇:避难硐室演练总结报告
宇业煤矿避难硐室演练总结报告
为增强职工安全防范意识,有效提高职工使用避难硐室的操作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臵能力,强化应对突发矿井灾害事故的自救和抢险技能,检验避难硐室人员生存的可靠性,经矿研究,于2013年09月10日14:00——16:00,组织开展了矿井紧急避险应急演练活动,演练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演练目的明确,人员组织积极主动性较高
整体演练策划、部署能够从矿井安全工作的实际出发,目的明确,力争做到演练与实际统一;从演练效果上,满足安全生产要求。此次演练单位为采一队,参演人数20人,演练现场,现场职工严格服从现场指挥的命令,严于律己,整装排队,积极参与,认真进行了演练的每一个环节,顺利完成了演练任务。
二、演练结果
(一)计划演练时间:2013年09月10日14:00——16:00;实际演练时间:2013年09月10日14:00——15:40
(二)演练地点:永久避难硐室
(三)演练项目:事故预想工作面9101运输顺槽发生火灾,首采工作面人员无法及时撤离,进入永久避难硐室避灾,对避难硐室内通讯、监控、人员定位、电力、照明、医疗及各类生命保障系统进行演练。
三、演练过程
(一)下达命令 1、14:00,调度室通过语音广播通知首采工作面9101运输顺槽作业人员,同时用生产电话通知综采一队值班人员。
调度员:首采工作面所有人员请注意,我是矿值班调度员司宏伟,首采工作面9101运输顺槽发生火灾,请立即停产作业,按避火灾路线撤离进入永久避难硐室避灾。
2、调度员向总指挥汇报朱晓东:我是矿值班调度员黄建文,紧急避险应急演练已按照预案启动,事故预想工作面2607机道运输顺槽发生火灾,工作面人员无法撤离,进入永久避难硐室避灾,已通知工作面参演人员按避火灾路线撤离进入永久避难硐室,请指示。
朱晓东:同意撤至永久避难硐室避灾,抓紧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立即启动《宇业煤矿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进入避难硐室时,不要慌乱,按照避难硐室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二)撤离进入避难硐室
1.14:30,综采一队队长孙俊华带领早班人员20人,佩戴好自救器,到达永久避难硐室门口。通过观察窗,查看是否有人,避免同时打开过渡室和生存硐室密封门。2.14:40,确认无人后,由队长孙俊华顺时针转动手柄,打开防护密闭门进入过渡硐室,压风气幕与防护密闭门联动,自动开启压风气幕。3.14:50,进入过渡硐室后,立即关闭防护密闭门,打开单向排气阀的手动控制阀。
4.14:55,开启压风喷淋装臵;开启压气气幕装臵,每次冲洗约30秒,完毕后关闭气阀阀门。
5,15:00,气幕冲洗结束后,打开生存硐室门,进入生存硐室后,立即关闭生存硐室门。
6,15:10,打开生存硐室的压风自救过滤装臵阀门,并将其流量设臵为0.3立方/每分钟〃人,总共20人,流量计风量设臵为每分钟6立方。关闭压风,假设在压风管路没有压风的情况下,打开氧气流量计(逆时针开大,顺时针为关小),并将其流量设臵为0.5升/每分钟〃人。总共20人,氧气流量计流量设臵为每分钟10升。
7.15:25观察硐室内监测传感器数值,假设一氧化碳浓度大于24ppm,取出相应的一氧化碳吸附剂,按照包装使用说明操作。操作无误完成后,取下配戴的自救器。
8.15:30,避难硐室内人员通过调度电话向矿调度室汇报情况。
综采一队队长汇报:我是综采一队队长孙俊华,首采工作面20人,已撤离至永久避难硐室,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了启动。调度员:进行下一步演习。
9.永久避难硐室避灾人员对硐室内配有的食品、饮用水、急救包、工具包、灭火器、45min隔离式自救器、应急照明荧光棒及担架等辅助装备进行熟悉操作。
(三)演习结束 1、15:35,采煤一队队长林凤军汇报:
我是采煤一队队长林凤军,已按照预案完成避难硐室所有科目演习,并对硐室内装备进行了复原。
2、调度员:请撤离避难硐室,并恢复门窗等设施。
3、调度员:报告朱矿长,截止15:40,紧急避险应急演练已完成所有科目演习,汇报完毕,请指示。
4、朱矿长:我宣布:宇业煤矿2013年紧急避险应急演练圆满结束。
四、演习主要特点
1、此次演习参演职工20人,组织得当,人员分工细致,检验了发生火灾、瓦斯、煤尘事故避难硐室的启动和硐室内设备操作的动手能力,整个演习按照预定计划进行,有条不紊,取得了圆满成功。
2、应急程序启动、硐室内设备操作、以及信息沟通、人员反应、组织配合等能够满足应急救援需要。
3、通过本次演习,进一步提高了职工在紧急状态下应变处臵能力和进入避难硐室后的操作能力,检验了避难硐室人员生存的可靠性。
五、演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演习提高了职工的应急处臵能力和避难硐室的使用操作能力,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1、个别参演职工对演练程序不熟悉,操作不到位,下一步要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所有下井职工熟练掌握避难硐室的使用方法。
2、此次演习是在提前制定方案、并预先下达了通知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演习离实战还有一定差距。
3、参演职工在演练过程中,紧张气氛不够,不够严肃,下一步演练要严肃纪律,保持紧张气氛,做到紧上加紧、实上加实,确保演习的实战性和实效性。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应急演练知识培训力度,加强避难硐室实际操作培训,做到在避难硐室启动时,能够做到熟练操作;做到紧急避险系统设施定期检验,确保设施完好,在应急期间能够正常使用。
第四篇:机电硐室标准化标准
机房、硐室标准化规定
一、机房、硐室内要保持干净整洁、无淤泥积水、无杂物、无淋水,井下每个硐室入口设洗靴池一个。
二、硐室侧壁高1.5米以上应用防火材料喷白,侧壁高1.5米以内贴白色面砖(包括各硐室入口通道);地板铺设绿色防静电橡胶板;电缆沟盖板应用黄色绝缘盖板;室内地板、电缆沟盖板总体要平整划一,无卷角、鼓包、起皮、断裂、高低不平等现象。
二、机房、硐室设备进出电缆吊挂排列整齐,不交叉,弧度保持一致;电缆标志牌要齐全(在改变电缆直径的接线盒两端、拐弯处、分岔处应悬挂标志牌,注明电缆编号、电压等级、截面积、长度、用途、走向等内容);电缆沟内电缆全部上托架,摆放排列整齐,电缆沟内无积水、杂物。
三、机房、硐室内设备摆放整齐成线;外观无锈蚀、破损,颜色统一。井下硐室:高压设备为红色;低压660V设备、照明综保为橘红色;干变为蓝色;主排泵及电机为蓝色;排水管为铁锈红色;供水管为黑色;压风管为黄色;各类闸阀为黑色;各种低压、信号照明、信控、安全监测设备底座规格统一,颜色均为橘红色;各硐室防火门、防水门规格统一,颜色均为橘红色。
四、机房、硐室内的配置:
1、机房、硐室内要配置统一规格的资料柜(放置图纸、资料及各类记录、绝缘用具及仪表等)、工具柜(放置专用工具及配件等)、办公桌、椅子、阻燃垃圾桶、饮水机等物品。
2、机房、硐室门口应设置标明硐室名称的标示牌,两侧并应悬挂写有“要害场所,闲人免进”或“配电重地,闲人免进”字样的警示牌,要求标识牌及字体大小合适,并配套有照明设施。
3、机房、硐室必须挂设如下内容的牌板:⑴供电系统图(或设备流程图);⑵设备布置图;⑶操作规程;⑷交接班制度;⑸岗位责任制;⑹要害场所管理制度;⑺设备定期检修制度;⑻电气试验制度;⑼巡回检查制度;⑽干部上岗查岗制度;⑾设备包机制度等。
4、机房、硐室内挂设的供电系统图(或设备流程图)必须与现场实际情况一致,图中应标明每台设备的规格型号、容量、电压、变比等技术参数及电缆的型号、规格、长度;馈出回路侧可采用能够置换的标示牌,当馈出回路负荷变化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方便的进行更换;设备流程图应标明设备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规格型号、参数、工艺说明等
5、机房、硐室应设有规格统一的值班人员上岗牌板,牌板标识内容有:队值班领导、带班班长、当班值班员(操作证)等;井下硐室内的各种通风管理牌板颜色、大小规格统一。
6、机房、硐室应配置有“禁止合闸,有人工作”,“高压危险,止步”、“设备正在运行”等字样的警示牌,同时要求牌板大小规格统一。
7、设备标志牌、完好牌、编号牌齐全,内容填写正确,字迹工整,有规格型号、容量、整定、用途、单位、维护人等,并要统一整齐的粘贴在设备前门上或醒目位置。
8、机房、硐室消防用具齐全,标识明确,并配置合格的沙箱和灭火器,沙箱的容积不小于0.2m3,数量不少于2个,灭火器数量不少于4个。
9、每个机房、硐室应有值班记录、维修记录、停送电记录、漏电试验记录、事故记录、交接班记录、巡回检查记录、设备隐患缺陷记录、保护定值记录、干部查岗记录、要害场所登记薄等与该场所相关的记录,并统一配套蓝色塑料本夹子。
10、机房、硐室内通风应良好,并配置适当照明,照明灯具齐全且光照效果好,重点区域要加强照明。
11、有高压操作的机电硐室要配有合格的高压绝缘手套、绝缘台或绝缘靴、高压验电器(每年实验一次),有验电放电接地装置,有维护负责人。
五、机房、硐室内设备
:
1、配电开关要上架或上台,摆放整齐,排列成线,外观卫生整洁、完整无缺损。
2、保护装置要齐全完整,整定合格,动作灵敏可靠。
3、设备台台完好,设备完好率98%,小型电器台台合格。防爆电器设备无失爆。
六、接地系统:
井下:
1、主、辅接地极设置于巷道水沟内或其它就近的潮湿处,主、辅接地极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米,接地电阻值不大于2Ω。
2、设置在水沟中的接地极板应使用面积不小于0.6m2、厚度不小于3mm的镀锌钢板制成,并应平放于水沟深处
3、机电硐室的主接地网应采用50*5mm的镀锌扁铁;电器设备的外壳与主接地极的连线,应采用截面不小于25mm2的铜线,或截面不小于50mm2的镀锌线,或厚度不小于4mm、截面不小于50mm2的镀锌扁钢,低压馈电开关、照明综保等带有检漏保护装置的设备应与辅助接地极相连。其辅助接地线采用4*4mm2
电缆。
地面:
1、避雷针及高压设备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低压配电设备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2、接地系统完整,接地极外露部分要求刷黄绿颜色相间的漆。
七、机房、硐室的过道应保持畅通,硐室内严禁存放无关的设备、电缆、材料等物件。严禁存放汽油、煤油、绝缘油和其它易燃物品。
八、机房、硐室内的所有电气设备都必须符合《机电完好标准》,保护完善可靠。
九、硐室内的各种设备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应留有0.5米以上的通
道,各种设备相互之间的应留有0.8米以上的通道。
十、硐室通风必须符合通风管理要求;安全出口要求畅通,符合安全管理要求。
第五篇:深部煤巷顶板破坏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
深部煤巷顶板破坏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
[摘 要]为了更好解决深部煤巷的支护难题,通过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观测等方法来分析深部煤巷顶板破坏特征,研究深部煤巷围岩控制原理及支护技术,优化巷道支护基本参数。现场采取了梯次支护技术、帮顶同治支护方案后,巷道变形量在合理范围内,减少了巷道维护成本,有效的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深部煤巷;破坏机理;梯次支护;帮顶同治
中图分类号:TD3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039-01
引言: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回采巷道的支护成了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关键问题,巷道在掘进过程中顶板下沉、两帮收敛严重,不得不多次修复。
新桥煤矿进入南三采区掘进后,煤层埋深达到740m,处于深部掘进的巷道在深部高应力的影响下,巷道变形破坏严重,矿压显现突出,巷道两帮向内收敛明显,并有锚索、锚杆被拉断现象的发生,锚杆托盘螺母崩出。矿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翻修,从而给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概况:
新桥煤矿2304胶带顺槽设计长度为1330m,巷道沿二2煤层掘进,煤层埋深667-740m,巷道断面为矩形,净宽4.2m,净宽2.8m,煤层倾角在4°-18°之间,平均倾角11°,煤层的层理和节理发育。煤层顶板为泥岩、中细粒砂岩,底板为泥岩。深部煤巷顶板变形破坏特征
从新桥矿深部煤巷顶板的调研资料总结发现,煤巷的变形破坏特征主要表现为:顶板岩层的抗变形能力极差,很容易发生大的挠曲下沉,导致顶板由下至上的离层冒落破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巷道两帮变形和顶板下沉同时发生,且变形速度快、变形量大;
2.2 巷道受动压影响时,其敏感程度较高,影响范围较大;
2.3 巷道掘进后一直难以稳定,持续变形,在巷道服务期间需要多次翻修。深部煤巷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3.1 顶板梯次支护技术
梯次支护技术的原理是:首先采用锚杆支护在巷道顶板浅部围岩造壳(一阶支护),再采用短锚索支护控制顶板中下部软弱煤岩形成二次强化锚固承载结构(二阶支护),再应用长锚索对已形成的二阶锚固承载体向顶板上部深层煤岩体实施整体组合锚固(三阶支护),使厚软弱层顶板巷道围岩逐段依次得以多次锚固,在顶板岩层中形成一定厚度和承载强度的具有组合锚固效应的阶梯式立体支护结构,有效控制顶板围岩变形。
3.2 帮顶同治技术
为达到帮顶同治的系统支护效果,在巷道开挖后,首先在巷道直接顶及其上方岩层打锚杆和锚索,锚杆和锚索的锚固点要位于顶板分层之上,使顶板形成整体组合梁顶板承载结构。对比以往的锚网索支护方式,由于组合了直接顶中的若干层岩石,整体组合梁顶板承载结构的强度将显著增强。整体组合梁顶板来可有效控制顶板的下沉变形,减少顶板对巷道两帮煤体的压缩破坏。
与此同时,通过在巷道帮部打锚杆和锚索对巷道附近煤体进行强化加固,将提高巷道两帮锚固体的整体强度,降低两帮变形量。加固巷道两帮,在降低帮部煤体变形破坏的同时也提高了巷道帮部的承载性能,间接控制了顶板的下沉,从而达到了对巷道围岩“帮顶同治”整体控制的支护效果。现场工业性试验
4.1 支护方案及参数
(1)巷道顶板:用6根高强锚杆加4.2m长M5型钢带、矿用钢筋网联合支护,锚杆规格为Φ20×2400mm左旋螺纹钢超高强锚杆,与M5型钢带配套的M5型托盘,锚杆间距750mm,排距700mm。每根锚杆使用1卷MSK2335树脂药卷(里侧)及1卷MSZ2335树脂药卷(外侧)。锚杆预紧力矩不小于200N?m,锚固力不小于120kN。
顶板锚索:顶板沿巷道的走向方向依次布置预应力钢绞线让压短锚索和让压长锚索,每排分别布置两根。让压短锚索钢绞线规格为Φ18.9×5300mm,让压长锚索钢绞线规格为Φ18.9×8000mm,锚索均需加让压管。托盘尺寸为400×400×16mm。每根锚索配3支MSK2335型(里侧)和2支MSZ2335型(外侧)锚固剂,锚索预紧力不低于80kN,锚固力不低于250kN。
(2)巷道两帮:两帮均采用4根高强树脂锚杆加2.6m长M4型钢带(也可采用两节短钢带对接施工,?L度分别为2.0m、1.2m,眼孔间距均为0.8m,对接重叠长度0.2m)、矿用钢筋网联合支护,锚杆规格为Φ20×2400mm左旋螺纹钢高强锚杆,锚杆间距800mm,排距700mm。每根锚杆使用1卷MSK2335树脂药卷(里侧)及1卷MSZ2335树脂药卷(外侧)。锚杆预紧力矩不小于200N?m,锚固力不小于200kN。
(3)巷道高度变化时,帮部最下面一根锚杆距离底板超过250mm时必须在该空帮处铺网增打一根单体锚杆,并沿巷道走向铺设钢带,锚杆斜向下30度左右施工。
(4)施工一段距离后,根据矿压观测情况视现场巷道帮部变形情况,在两帮中下部位置分别施工一排帮部走向锚索梁,锚索梁规格同目前矿上常规所用,锚索钢绞线规格为Φ18.9×5300mm。
(5)对特殊地段如断层带等破碎围岩区域,要采用先锚杆支护再套钢棚支护的联合支护方式,尽可能的先用锚杆锚索等主动支护锚固围岩,再采用钢棚支护并背实背严顶板及两帮,具体方案及参数可根据现场实际再进行针对性研究和设计。
4.2 矿压观测结果
新桥煤矿2304胶带顺槽矿压观测试验从2014年4月10日开始到2014年12月20日结束。在试验过程中对2107轨道顺槽两帮及顶底板移近量及顶板离层量进行了观测,观测长度为1000m,共设20个矿压观测点及离层观测点,每隔50m一处。从巷道开始掘进,全程跟踪观测,动态反馈巷道围岩稳定状况,适时调整支护参数,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巷道上帮最大移近量达到60mm,巷道下帮最大移近量达到55mm,巷道顶板最大移近量达到75mm,巷道底板最大移近量达到59mm;顶板离层量最大达58mm;巷道整体支护效果较好。结语
采用顶板梯次支护技术、帮顶同治技术,通过高预紧力锚杆充分调动围岩的自稳能力,同时配合锚索形成及钢筋网护顶护帮强化支护,有效控制了顶板离层并抑制围岩变形,对巷道围岩变形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满足了新桥煤矿深部回采巷道支护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钱鸣高,刘听成.矿山压力及其控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2] 张农,袁亮.离层破碎型煤巷顶板的控制原型[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3] 康红普.软岩巷道底鼓的机理防治[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4] 赵先刚.锚注联合支护技术在高应力松软围岩巷道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07,(2):38-40.[5] 赵伟,冯星宇,张洋等.深部岩巷主动支护及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J].中州煤炭,2015,(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