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风故事征文[大全]
【篇一】
从小我的父母就教导我要有孝心,尊老爱幼,他们也在身体力行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记得小时候外公外婆与我们合住,多年来其乐融融,在邻里间传为佳话。爸爸是安徽人,不喜欢甜食,但对外婆做的甜菜从来不挑剔。那是爸爸第一次见丈母娘,外婆按家乡习俗给父亲做了一大碗桂圆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勉为其难吃下,外婆以为父亲喜欢吃,以后经常给他做,一吃就是两年多,吃得爸爸哭笑不得。每次家里有重大事项需要讨论,开始大家叽叽喳喳发表意见,实在不能统一,最后大多是听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话说,这就叫百孝顺为先。
随着外公外婆年纪大了,有时会因为一些事争执起来,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劝说,从不顶撞他们,即使有时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没有丝毫责怪他们的意思。爸爸总是说,孝顺孝敬,没有顺没有敬,哪来孝?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他们来。爸爸还常说,孝敬无止境,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
勤劳节俭懂得持家;
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做到。我家的家规是:主动向长辈问好;
互相尊重彼此;
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必须上交;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
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
每天都要运动。这些家规有几项是外公外婆定的,有几项是爸爸妈妈定的,这越来越完善的家规更是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从小,爸爸妈妈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规矩,成就了我现在的成绩。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我要牢牢记住“百孝顺为先”、“孝敬无止境”这两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教育小孩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也给小孩讲了卧冰求鲤、扼虎救父、哭竹生笋等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把我们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当然我们做家长的也要以身作则。有这样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晚上,一位母亲为她的母亲倒上一盆热水烫脚。她的母亲边洗脚边露出满脸的幸福微笑。这位母亲的举动被她的儿子看见了,于是儿子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去打了一盆热水,双手吃力地捧着来到母亲跟前说“妈妈,洗脚。”这个小小的举动也让这位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子女孝顺父母,那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优良的传统美德不用我们刻意的去教育、去传播,他会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做在事中。无形中就深入内心得以流传。
由于工作原因自己要经常出差和加班,虽然在家和小孩一起的时间可能没有其他家长那么多,但是在家的时候,我都不忘记对孩子关于孝的教导和培养,言传身教,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也是家族意识的传承,也许孩子目前对这个概念只是懵懂,需要成长和时间,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导有方和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一定可以将孩子培养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我希望我家的家训、家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篇二】
勤劳、善良、勇敢、乐观向上,是每一个中国家庭或多或少具备的家风元素,特别是每一位中**亲的特质。
我们的家庭相对有些特殊。我是一位从小在大草原上、在马背上长大的藏族人,孩子的父亲是汉族。我们有一双聪慧、善良、勤奋、美丽的儿女,女儿在本校四年(3)班,儿子在一年(6)班。孩子的父亲在女儿李文怡不到2岁时车祸去世,当时儿子李士霖还在腹中。晴天霹雳,我那时几近崩溃。一个藏族女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在汉地生活,语言都听不太懂,我的眼前是一片黑暗……
然而,大草原人的豪放和坚强在我的血液里流淌,父母在风雨中在帐篷里缺衣少吃地拉扯我们姐妹5个长大成人的一幕幕在我眼前回放…….要像勇敢的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要像大草原上那株最顽强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要像我的祖辈、父辈,让小草屹立成一棵大树的姿态,迎着风雨成长!我的一双儿女虽然从小失去了父亲这棵大树的荫凉,但我要让这两棵小草一样弱小的生命自己长成蓊郁的大树,长大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材!“让小草成为大树”应该说是在大草原上长大的我们从祖辈、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真正的大草原的家风......勤劳。父母两个人放养几百只上千只牛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很晚很晚才回家,风雨无阻。我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每天5点准时起床,给孩子换着花样做早点,准时喊他们起床、洗漱、吃饭,然后准时送到学校。即便病着,我也绝不凑合孩子的饭,绝不耽误孩子上课的时间,风雨无阻。孩子们这点做的也挺好,平时扫地、擦桌子甚至洗碗、拖地、拿碗筷的活,两个孩子会比着干,自觉干。不管将来发展如何,勤劳都是孩子们安身立命之本。这一点我有时确实有意锻炼他们,培养他们勤劳的品质。
善良。父母是在全民信教环境下生活的藏族人,善良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而孩子的父亲,是有口皆碑受人爱戴的好人,他的善良像春风一样,给所有与他相识的人温暖与喜悦。善良,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上,埋着深深地根,从不与人争斗,从来热心助人。孩子也是,从小不和任何孩子打闹,特别知道爱护比自己小的孩子,对小动物啊甚至小花小草都会呵护备至。一颗善良的心,是一个人要具备的基本修养,也是认识幸福的基石,孩子们的善良是我的欣慰。
勇敢。我的父母像草原上的骏马,驰骋在青藏高原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艰难险阻什么都有,贫寒苦痛什么都经历过,但是,就像那一株狂风暴雨中的小草,他们从来勇敢地和大自然抗争着,就像那搬来迁去的帐篷,从来在草原上勇敢地屹立。我一个人在汉地生活,人地两生,想生存、想生活,只能勇敢地面对眼前的一切。勇敢地带孩子,勇敢地和大家交朋友,勇敢地带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勇敢地让孩子参加各种比赛。从小我就教孩子任何时候不要怕,“一分胆量一分福气。”两个孩子现在已经大了,也许是孩子天生的,也许我平时的教导起了作用,孩子在各种场合还是很勇敢的,也和镇定,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比赛中,不怯场,表现得落落大方,这是最让我放心,最让我欣慰的。
乐观向上。乐观是大草原人的特点,豪放洒脱,乐观向上,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性格。我的父母如此,我也是天生爱唱爱跳,所以我也特别注重对孩子舞蹈、唱歌、弹琴等方面的培养。因为我觉得不管面对什么困难,乐观向上才是过好每一天创造好未来的途径。我很高兴两个孩子也能积极配合,不但每天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而且在各种钢琴、舞蹈等比赛中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学校的表彰,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很关心、喜爱他们。
作为单亲妈妈,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家风给孩子,或者说没有特意地要传给孩子什么,从大草原、从父辈们身上传下来的骨子里的这份勤劳、善良、勇敢、乐观向上的品格,我想如果孩子们都能很好地传承下去,就是我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孩子成长的阳光和雨露,大地和天空,是把小草培养成大树的必备素质。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做起,言传身教,与孩子打成一片,让孩子融入到这种状态中去,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锻炼。真正的传承,一定不是简单的说句,而是从家长自身做起,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多次讲话中也提到了家风问题。家是社会最小的单位,每一个家庭的家风好了,社会的风气就正了。作为祖国的一员,我没有多大的能力去建设自己的国家,但我会尽心尽力把自己的孩子带好,把父辈们传下来的好家风让孩子们传承好,让祖国的小草长成栋梁之才!
【篇三】
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恩泽了无数炎黄子孙,之所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沿传千百年不绝,是因为其核心“孝”道,孝作为各大世家的家训家风,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优良家风必不可少的,传承中华文化必以“孝”道为核心。
还记得央视一套的一则公益广告吗?劳累一天的年轻的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孩子没有睡觉,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
人间自有真情在,那窄窄的楼道,那不太稳健的脚步,还有那微波荡起的水花,孩子纯真的笑脸,再加上那句稚嫩的童声:“妈妈,洗脚。“多么温馨与幸福啊。年轻妈妈满脸的疲惫瞬间化成世间最美的笑容,人间的真情与天伦之乐的幸福展露无遗。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孝心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里面的两位母亲,一位慈祥可爱,一位贤惠孝顺,而里面的两个孩子,一个以身作则,一个懂事可爱,受母亲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父母。这则广告感动了无数人,很好的诠释了“家风“这个词语,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孝“,呼吁现在的人们要常回家。
我们家非常重视孝顺老人。在王思淇的老太太癌症重病期间,我一边要照顾两个外孙子,一边还要照顾老人。每天我的生活,就是家、学校、医院,三点一线。每天晚上,我来到老人的病床前,为老人喂喂饭,擦擦脸,擦擦脚。老人躺在病床上,病痛的折磨让老人极为不舒服,我就给老人捶腿、捏腿;
这一捶一捏就是一个小时,老人有时候心疼我,告诉我行了,可我每次总是2告诉老人,没事!我坐着捏,一点儿也不累!其实,我每次都累得满头汗水。我的行动也感染着我的女儿和两个外孙,我仅仅三岁的小外孙女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给老太太捏腿。
看看,关爱老人与儿童。“妈妈,洗脚“这稚嫩的童声依然回荡在我们心中,成了”孝心“的代名词,“中华美德,代代相传”也成了我们行动的指挥棒。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孩子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所以,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石。
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因此,家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家风。
独具特色的优良的风气,是一种让后代继承人立身于社会,让后代继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形成优良家风,“孝”是不可或缺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者必继先人之志,传承先辈之业。这使得优良家风能够经久不衰,这是传承家风的核心内容。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渊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家风主要是教育后人成为栋梁之才,然做人必先学孝,羔羊尚且跪乳,乌鸦尚懂反哺,人若不孝,何以万物灵长自诩?古人较为重视家风的作用,培养子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更兼以悌、忠、信、礼、义、廉、耻,让继承的后人懂得进取,胸怀凌云,心系国家民族之荣辱,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谋福。这也正是我们当代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倘若我们都重视家风的作用来重振家风,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得到弘扬,社会风气将会蔚然成风,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把文明美德传承下去,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这朵美丽的生活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篇四】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度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
站在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还有那传承已久的国粹——国学,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
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
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
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
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
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传统中国,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蕴厚重、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风;
这也是众多人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之一。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家就有俩宝,老太太91岁,老太爷89岁,生活已经不能自理,爷爷为了方便照顾两位老人,干脆就搬进了老太太的家里,每天早上4点钟开始起床,先给两位老人洗漱一番,再准备适合老人家的营养早餐,一直忙到7点钟,爷爷才能吃上早饭,8点钟两位老人家会睡个回笼觉,可是爷爷却不能休息,他还要去菜市场采买这一天需要的食物,想方设法地做各式各样的营养餐,就为了两位老人家能够多吃一口。下午1点钟还要陪两位老人家打打麻将,开开玩笑,哄得老太太和老太爷每天都笑哈哈的。两位老人家有早睡的习惯,爷爷下午4点钟就要动身做晚餐,收拾利索以后也就晚上7点钟,两位老人家就要进入梦乡了,爷爷就在客厅里候着,为了不影响老人家的睡眠质量,不开灯更不敢发出声响,这样的日子,爷爷一过就是20年,虽然疲劳,但爷爷从未有过抱怨,而是任劳任怨地照顾着他的父母,用爷爷的话说:“如果我的爸爸妈妈能活到一百岁,我就伺候到一百岁。”爷爷身体力行的作风,早已在我们的心中种下孝顺的种子,慢慢地生根发芽。我想,以后我们也会如此孝顺他老人家的,因为他就是我们的家风。
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勤奋问学、艰苦卓绝、言必行行必果、尊老爱幼、问鼎事业、友善、和睦、民主、敬业、书香……都可成为家庭或家族应该传承的必须的家风。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家风对于以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花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
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
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篇五】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
家就像是一瓶陈年佳酿,融进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内涵。我的家是一个大家庭,有善良勤劳的公公婆婆、相敬如宾的我们,还有活泼可爱的儿子。
我出生于1982年3月30日,2005年7月参加工作,在东丽区一百中学任教。工作中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是单位领导和同事普遍认可的好同志。我的丈夫巴大伟同志,1981年8月8日出生,2005年7月参加工作,在陆军军事交通学院任教。我们自2008年结婚以来,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同甘共苦,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建立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一、夫妻恩爱,尊老爱幼
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我们夫妻俩对事业和生活积极向上的追求是相同的。我们恩爱和睦,互相体谅,一起承载事业、生活的重压。
2008年,我的母亲得了比较严重的心脏病,经过1年多的治疗也没有挽回她的生命,我们夫妻二人义无反顾的负担起了全部的医药费,虽然那时候工资不是很多,但是一家人无怨无悔。
母亲在临终前把年幼的弟弟托付给我们抚养,母亲去世后,我把弟弟接到身边,我们俩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对他的教育和培养。2010年我弟弟毕业上班,我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谁知噩耗传来,我父亲得了脑栓塞,住院治疗,出院,康复,病情反复、去世,这一系列相继而来……我们俩同甘共苦,共同承担,相互扶持着,度过生活一个又一个难关,让日子一天天过得好起来,我们的感情也在生活的洗礼中愈加深厚。
二、婆媳互爱,亲如母女
2008年我的公婆辞去了东北老家的工作,来到天津和我们一起生活。那时我们都是刚工作不长时间,事业上压力比较大,为了缓解我们生活上的压力,我公婆毅然承担起照顾我父亲和弟弟的重任。尤其是我父亲病重期间,完全不能自理,我婆婆细心照顾,擦洗身体,喂饭喂药,事无巨细,全部承担下来,那时候她也五十多岁了,身体上也很累,而且还是照顾她的亲家公,她克服了种种困难,但是她在我们面前从来都没表现出来,留给我们的永远是她的微笑。我知道她那是心疼我们,用她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缓解我们的心理压力,给我了我们巨大的支撑。
父亲走后,公婆又照顾起我们的孩子,在家洗衣做饭,收拾屋子,接送孩子放学。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她常说,家里的一切你们都不用操心好好工作就行了。
现在,孩子大了。婆婆出去工作了,但是家里的活一项也没有耽误做。我也常劝她,要是累了就在家歇着,不用出去赚那份工资,你也该歇歇了,她说人不能闲着,上班生活有规律,还能交到新朋友,不寂寞。我们尊重她的选择,不会因为她的保洁员工作而感到丢人,只要她开心,一切就好,这也是一种孝顺吧。她不喜吃喝,不爱穿戴,那我们就用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孝敬她。她的远方姐妹来看望她,我会提前安排好一切让她放心;
她想念家乡的亲人了,我给她买智能手机,教会她视频通话;
我们会努力工作,夫妻恩爱,抚养好孩子,让她省心……
我和婆婆都是不善言辞的人,都是做的比说的多。我们会为了让对方多休息一会,抢着把家务做完,学会做对方喜欢吃的菜肴,记住对方的喜好,生活习惯,凡事都把对方想在前面……人说最难处的就是婆媳关系,但是在这十年的共同生活中,我和婆婆没有红过一次脸,她一直把我这个儿媳当成自己的亲闺女看待,我也一直把她当我的亲生母亲一样无二。有时候外出逛街、吃饭,我们会被误认为是母女,甚至婆婆的同事和我们邻居都以为我们俩是亲母女,而不是婆媳。
三、崇尚科学,勤俭持家
我们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公婆常和我们说:“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家中分类处理垃圾,注意节约每一度电和每一吨水。这一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爱国守法,廉洁奉公
我们五口之家,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一直坚守的信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积极维护社会公德,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主动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工作中,坚持廉洁奉公的原则,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五、邻里和睦,热心公益
真心待人是我们全家的处事态度,我们一家人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邻居们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帮忙,我们都热心帮助。我们还模范遵守社区公约,帮助物业种植了树木、花草,维护小区公共卫生,为邻居们创造了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传承家风,造福后代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我想,家风就是一辈做给一辈看,一辈跟着一辈学,行动是最好的传承。虽然我公婆不会用词语去总结,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却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引领着我们勤俭节约、自强自立、向上向善、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相亲相爱、爱国爱家……
我们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我们有夫妻相敬如宾、婆媳亲如母女;
我们有尊老的一颗孝心,助人的一股热情;
我们有生活的同舟共济,育儿的言传身教,演绎了我们这个家庭最温馨的幸福,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朴实的珍贵,幸福的最真实内涵。
第二篇:家风故事 征文
诚信待人,认真做事
——“家风故事”征文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祖父母那一辈是农民,爸爸妈妈也只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因此,我们家并没有固定的家训。但即使这样,我还是从长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那就是:诚信待人,认真做事。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前人对于诚信的理解,这足以说明以诚待人的重要,信守承诺,是人们你来我往的最基本的纽带。可是,小时侯的我是不懂这些的,直到那件事的发生,才让我对于这一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那是一年春天,我和小伙伴们约好准备趁一个周末去春游。但不巧的是,就在我们准备出行的头一天,我收到妈妈给我准备的生日礼物——一套《哈利·波特》。对它我已垂涎许久,一收到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一套七册,一天哪里能看得完?于是,第二天我便放弃了与小朋友一同出游的打算,在家里悠哉悠哉地看书了,全然忘了约定这回事儿。
后来,这事儿还是被家里人知道了,虽然大家都没再提起,但是,有意无意的,爸爸总会给我讲起《曾子杀猪》《金斧子和银斧子》这一类的故事。就在那几天,身体不好的姥姥突然准备要回趟老家,听妈妈说,再过几天是二姨姥姥的七十大寿。姥姥的姊妹们曾经约定过:不管是谁,七十、八十大寿的时候,大家都要聚会庆祝一下。家里人也没有阻拦姥姥,她还是坐了两天的车,辗转赶回老家了。这件事给了我深深的触动:身体不适的姥姥都能遵守多年前的一个约定,而精力旺盛的我却不能信守承诺,还要给自己找借口。真是羞愧呀!这件事之后,我再没有做过失信于人的事。成长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里的长辈们,不仅教会了我如何诚信待人,还教会了我怎样认真做事。
我比较喜欢手工制作,记得刚开始学折纸的时候,特别喜欢折各种各样的纸花,但往往因为不够认真,折叠的步骤没有搞清楚,线条也折得不够合理,导致最后的成品,总是和原作相差甚远。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目睹了爸爸整理信息、上交报告材料的过程。那时的他神情专注、一丝不苟,有时直到烟烧到手指头,才会从冥思中反应过来。那个镜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从此,再做手工的时候,我都会格外的认真,细心的琢磨,所以现在,我的折纸技能也越来越出色了,很多小作品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现在想想:有时候,家风家训并不需要拘泥于文字的限制。这些从长辈身上,学习来的为人处世的习惯,可能要比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更能影响人,它们也必将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我更加出色。
第三篇:家风故事征文(七章)
家风故事征文(七章)
(一)好家风助我圆好梦
父亲说过,我们这个家庭是体面的家庭。父亲所说的体面,不是指有钱有势,而是说我们这个家庭有个很好的家风,那就是人人喜欢读书爱学习。
从爷爷说起吧。我的爷爷念过私塾,认识不少字,而且字写得好。逢年过节,村里人争着邀请他去写对联。爷爷还是一把“铁算盘”,加减乘除、开方、乘方各种珠算方法烂熟于心。因此,村里村外常常有人请爷爷去算自己不会算的账。爷爷是个热心人,给人家帮忙吃顿饭就行了,别的啥也不要。也许爷爷是识字人,更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在解放前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他就将我的父亲送到学校去读书,并让父亲一直读到“完小”毕业。
之后,因为父亲是个识字人,所以做了一位人民教师,成了我们村里第一位走出家门做教师的人。因为是做教育工作,父亲更热爱读书学习。我们家里的书籍很多,有伟人著作,有古典文学,都是父亲想方设法购买的。四大名著父亲看了好几遍,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毛泽东选集》家里有几个版本,那是父亲敬爱毛主席的缘故。学生们非常喜欢父亲的课,因为父亲的丰富知识吸引了他们,教育他们怎样做人。父亲做教师做了40多年,培养了无数的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到了我们这一辈,兄弟姐妹们都生活在新社会、新时代。社会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读书学习的机会。父亲不但为我们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而且经常督促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既是为家族争光,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在父亲的教导和影响下,我们兄弟姐妹个个都喜欢读书。大姐、二哥、三哥先后考上了师范学校,跟父亲一样都做了人民教师。而我呢,虽然在家务农,但我也非常喜欢读书,阅读了很多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因而我在种地的过程中从作物品种的选择到病虫害的防治,样样都讲究科学,所以水稻、麦子等农作物年年稳产高产,年年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我还利用科技养猪,我把养猪方面的书读得滚瓜烂熟,像什么《母猪的饲养技术》《仔猪的疾病防治》等等,书里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熟记于心。在养猪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和步骤我都按照书上介绍的经验去做,所以我养的猪生病少、生长快、出栏周期短。我每年都要养两头大母猪,出栏肥猪一百多头,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因此,我们家真正地走上了小康致富路。
读书不仅让我走上了致富路,还让我学到了很多健康卫生知识,更懂得讲文明懂礼貌。简单说,我以前在夏季高温时打完农药会用冷水洗澡,可书上说,这样做相当有害。因为冷水使皮肤收缩,毛孔处的农药更容易进入身体内,可导致中毒。正确的做法是,高温季节打完农药,应该马上用温水洗澡,毛孔扩张汗液外泄,身上残留的农药容易洗掉,才能减少中毒的危险。读书让我改掉了这些不良的卫生习惯,促进了身体的健康。我从书中还学到了很多文明礼节的知识,我孝敬家里的老人,科学教育自己的孩子,平时不骂人不吵架,跟每一个家庭成员和谐相处,邻里关系也十分和睦。也许正因这样,家人更对我多了一份关爱,邻居们也更喜欢我,我的生活里充满了欢乐。
我常常想,正是爱读书爱学习的好家风培育了我的品德,圆了我的好梦,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我一定要把爱读书爱学习的好家风一代一代传下去。
(二)美好家风代代传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满和睦、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满和睦、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论语·学而》中就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的说法,“父母在,不远行”的警句,唐代诗人孟郊更是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名句。
向忠明,**市航道段“鄂道标601”艇(宜城至转斗湾)艇长,参加工作30多年来,工作中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是大家公认的市劳模、先进艇长。在家里,他是一位好儿子,好老公,好爸爸,弟弟妹妹的好兄长。多年来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以及身患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弟弟,与兄弟姊妹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十多年来如一日,用爱心呵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用真心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
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对自己说,不要和老人计较小节,虽然有些话年轻人不爱听,但绝无恶意,我们要耐心听,等听完再作解释,这样就会化解误会。八小时之外,他默默无闻地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他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其他成员做出了表率,赢得了单位同事和亲朋好友的称道,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现代孝星”的典范形象。
**年,身患残疾的弟弟不小心摔了一跤,右腿骨折,需住院治疗,一家人都跑去医院照顾弟弟,由于单位年底很忙,他也十分着急,等航标艇一靠岸不管有多重要的事他都先去医院看看弟弟,帮弟弟擦身翻背、洗脸、洗脚、洗衣服剪指甲、端屎端尿。他总说:作为咱向家的长子,为兄弟姐妹们起个带头作用是应该的”。
**年,弟弟又一次摔跤骨折,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而且还欠了不少钱。看着丈夫从此变得消沉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呆在家里,向大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丈夫想不开,从此消沉下去。于是苦口劝导,耐心疏导,对他说“我跟了你,并不是看中了什么东西,而是看中了你这个人,你的不服输的性格”。有的人面对命运的突变不知所措,有的人在命运面前誓不低头,在向大嫂的鼓励劝导下,向艇长慢慢摆脱了阴影,生活慢慢步入了正轨,债务很快就还清了,而且日子也一天天有所好转。可后来,向大嫂也患上了哮喘病,为了护理好她的身体和饮食生活,他专门跑到医院去咨询医生,怎样从生活保养到药物调理方面进行照顾。向艇长常说,我的毕生荣誉有一半是我老婆的。
**年初父亲去世前还摸着他的头说:“忠明啊,我走了,你这年老体衰的老娘以及身患残疾的弟弟就都交给你啦”。看着弥留之际的父亲,向艇长坚定的对父亲说:“父亲,您就放心吧,有我一口饭,绝不会饿着他们”。从此他身上的胆子就更重了。
作为一位父亲,他深知知识和做人的重要性,因为每个人都有老了的时候,只有我们为下一代儿女树好尊老、爱老的标尺,让他们从小在爱的氛围中接受熏陶,才能让他们明白,爱心、孝心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责任和品质。只要爱心无涯,孝心永驻,就能使每个家庭和社会获得双赢。因此即使再忙再累,也从不放松对女儿的教育,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家庭。
(三)索华青,女,汉族,56岁,中共党员。现任青海省司法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真心待人是索华青全家的处事态度,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邻居们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帮忙,她们都热心帮助。她们一家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那些需要帮助的邻居解决一些燃眉之急,她们用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爱岗敬业,工作楷模
索华青同志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充分发挥共产党人的本色,认真履行职责,处处以身作则。雷厉风行,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近几年机关党务工作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是城中区优秀人大代表,这些荣誉的取得,与她爱人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二、家庭和睦,邻里团结
索华青夫妇家庭多年来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乐于助人,是司法厅机关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生活当中,每当发生摩擦时,他们都能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作为妻子的索华青既是单位重要岗位的领导,又是家庭的“一把手”,把家庭照顾的细致入微。长期以来,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侍奉老人,教导孩子,料理家务,受到邻里的高度赞扬。
三、勤俭持家,崇尚环保
她们家庭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他们时常教导儿子:“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平时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只要家里或办公室没人就关掉一切电源,注意节约每一度电和每一吨水。这一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尊老爱幼,家中模范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索华青同志还努力做一个好女儿、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协调好家庭事务,使整个家庭和谐融洽,和睦相处。她把工作之余时间都留给了家人,陪伴家人,就算只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那也是她心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身为一家之主,她以宽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员,做到“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怀”。作为晚辈,她尊敬老人,关心老人,孝顺老人。作为妻子,与丈夫相互关心,互相扶持,夫妻感情融洽,从不为小事争吵;作为母亲,她以身作则,注重对儿子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孩子节俭、谦逊、自强的良好品质,教育他们独立自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牵手相伴三十多个春秋,索华青夫妇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夫妻俩从没因生活琐事红过脸、吵过嘴,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了家庭的美满、幸福。索华青一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
(四)我是一个出生在九十年代及改革开放后优渥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童年时代里欢乐的笑声一直萦绕在我专属的郭家老房西屋。伴随着我的健康成长,祖父母及父母总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我努力学习,积极锻炼,从而让我对学习知识及德行修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这还少不了祖父郭子亭老先生制订家训的功劳。郭家的家训是以“六自”为准则,六自即是:自省、自爱、自尊、自立、自信、自强。自爱是根本,自尊、自信是基础,自省是手段,自立是目的,自强是理想。二十字为基要,即家俭朴则兴,人勤奋则贵。读书破万卷,德义度春秋。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及硅步无以至千里。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的长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成败以及经验,结晶遵循自家的发展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走向兴旺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成功及辉煌。而祖父郭子亭老先生恰恰是郭家最适合制定家训的人物。他的半生戎马,半生育人。他用其一生的经历书写了一部家族奋斗教科书。的确,在生我养育我的这片地处三江交汇的黑土地上,作为垦荒者的第三代,作为移民的第三代。祖父辈的艰苦经历在我们如今生活的21世纪自然无法体会。虽然还时常耳畔有听到“旧社会”“日本鬼子”“草甸子”等,但那些艰苦岁月留给我们已经没有太深的印象;但是,郭子亭老先生对子孙后代是负责任的,他将人生的经历压缩为一本家训日记。我的父亲早已把其父亲往日的磨难奋斗当作一种精神,将一种积极阳光面对生活,勤劳节俭,德义并存的家风传承给我这第三代。
我家的家风有四条:一是内心阳明,世界无暗,二是认真做事、勤俭节约,三是善良诚实,乐于助人,四是孝礼亲邻,三省吾身。
下面就把我家的家训及家风做一个讲解:祖父郭子亭先生在世时总说阳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我们很重要,所以他给孩子起名都是带有日子偏旁部首,父亲名振昕,我名为阳。祖父更把郭家老宅的西屋书房定名为“阳明阁”。祖父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总是和蔼的面容,从不在晚辈面前讲生活的负面能量,祖父过世后祖母经常给我讲祖父小时候只上过几天私塾,后来就辍学给地主家作童养工,祖父只能偷偷的去地主家书房看书,直至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爆发,十六岁的祖父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当地抗日游击武装队伍;记忆中祖母给我讲的都是明天会更好,煮皮带,吃树皮的苦日子已经结束了,遇上了好时代要好好学习,不管上什么学校家里都支持,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只要是我想要买的书籍或一些学习用品总是会如愿以偿,当我由小学升到初中,到高中,每成长一个阶段,这种积极的态度便转换成一种精神,鼓舞着我成长。待到我识字后,我开始阅读祖父留下的家训日记。
祖父郭子亭先生生于1924年农历二月初三,山东省招远县毕郭镇庙子夼村,祖上可追溯到唐代中后期汾阳王郭子仪一脉。幼年患黑血病,后治愈。1940年加入民兵,1942年与祖母冯玉梅成亲,1946年正式参军。1955年随农建二师五团移驻黑龙江省绥滨县,屯垦建设二九〇农场。部队转业后任人事科科长,医院支部书记,一分场书记、中小学首任校长兼书记,1983年3月在副处级岗位上离休。1994年4月离世。
文革期间我的祖父曾被圈养在猪圈里养猪,祖父没有自怨自叹,而是审时度势,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待到文革结束,果然两起两落又重新做起了校长。祖父深谙阳明心学,内心阳明,则世界无暗。
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向前走,这是认真做事的第二点家风;一口吃不了大胖子,凡事不可心急但必须认真去做认真对待,从小事做起,不管是以前在校读书还是现在返乡工作,家里每个人都会主动的做家务;祖父母亲言传身教的是勤奋节俭,自己的衣服鞋子都是穿的实在是破了穿不出去了才买新的,吃饭时总是把好吃的菜让给我们吃,从小我就耳濡目染传承这种勤劳和节约的风气,也教会了我不浪费不奢侈。
三是善良诚实,乐于助人,在我年纪很小的时候,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这些耳熟能祥的故事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父母亲教导我们做人做事要诚实,做人,要诚实、诚信、知错就改。“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这句则是祖父传授给父亲的口头禅。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做人要诚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要改正,不能撒谎。父母让我们知道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富裕的生活要靠自己双手来创造,有勤奋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父母总说记得家中最开心的事情是我们考试取得了好的成绩,而丰盛的饭菜是父母亲一种鼓励的方式,与亲人们聊聊学习上生活上的事情总是那么开心、有趣,不管我的学业到哪个阶段成长到什么年纪,这种开心幸福的感觉从未减弱。
四是孝礼亲邻,三省吾身。父母一直告诫我:德为天下先。好孩子要懂礼貌。坚持每天写日记,反省一天所做所思。家风家训是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铭记家风熟读家训,坚持自查自省为自己的人生做奠定而坚定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家训的六自则是要我们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基准。只有自己做得好,子女下属才会效仿。二十字基要则是明确解释了百行德为天下先的重要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通过看书不断地学习,才是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
这些年以来我时刻研习祖父留下的这六自家训二十字基要及四点家风家教。我同样会以身作则传承给下一代,并且在我们这个郭氏家族中,这优良的家风家教也早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无论子女们学业有成走多远,或者事业有成有多么的成功;都忘不了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以致于我们自己同样的要言传身教,教育我们的后辈代代传承。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生活环境和各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但这些优秀的精神永远不会被弃忘,它激励我们积极向上,教会我们面对生活,遇见困难不气馁。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在郭家的一个小家风尚里所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是垦一代,红一代留给我们这第三代最为宝贵的历史财富。
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健康发展的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继承者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坚持依法治国、以训治家。形成家庭的凝神举力,助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千百万个家庭汇聚成一股强大的中华振兴力量全面实现龙江梦大荒梦,谱写小康新辉煌。
(五)好家风诠释家和万事兴
固安县马庄镇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大家庭,15口人,祖孙四代人至今未分家。三个儿子结婚立业与侍奉着古稀老人的父亲母亲一同过着平淡、和睦、忙碌的生活,勤劳、朴实、感恩、孝亲敬老的家风让这一家子孝妻贤、妯娌们从未红过脸,兄弟三人互谅互帮,令人羡慕。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即正身,从自身做起,做表率。只有用自身言行,亲力亲为做事作表率,全家人效仿,家庭才能讲和谐、和睦之风,推己及人,远之影响村风民风的好转。近日,笔者来到固安县马庄镇小褚林村,见到刚从村里志愿、公益、环保岗位风尘仆仆归来的张秋立。张秋立,朴实憨厚,今年57岁,担任村里多种“要职”(红白理事会会长、首任小褚林村吵子会会长、村理财小组组长等等)。当谈及如何把这个大家庭经营得和美、温馨,他深有感触。
勤劳干事,“家和万事兴”
“撸起袖子加油干”,以身作则、亲力亲为是深刻体现张秋立对家庭付出的生动诠释。时光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家立业的张秋立身怀瓦工手艺,带领十几个青壮劳力闯京津建筑市场。1991年春节,回到家乡做了当时让十里八村村民意想不到的事情:白手起家带领全家人(父亲张树森、母亲刘桂存、妻子陈桂芬和两个未出嫁的妹妹)靠勤劳、能干的双手建起五间瓦房。那些年来,张秋立每每打工回到家看到祖父辈建起且留存下来摇摇欲坠、破败不堪土坯房的家,便暗下决心自己要建一所村里数一数二“满天红”的大瓦房(垛口少,小屋里亮堂,俗称满天红)。想法付诸行动,年节过后,张秋立自己凑建房所需资金、物料,由设计到房屋建造,他和家人既当设计方又当施工方(瓦工、木工、钢筋工、搬运工等工种)。开始建造时,父亲和妻子和泥、锄泥;母亲和妹妹搬砖、勾缝;垫磉、拉土、挂瓦。全家动员,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在那个年代盖房是一个让村里老人和年轻人想都不敢想的大事,遇到的难题可想而知。“打瓦”便成了建房躲不过去的难题之一。瓦,当时农村建筑市场上还没有卖的,得自己做。从1989年开始,张秋立凭着年轻,头脑灵活,请师父,买教材,远赴山东学“打瓦技术”;建房时,白天他带领全家五口人砌墙,到了晚上自己和妻子开始打瓦。先把沙、石、水泥按比例和好,接着装到预先制作好的模子里,打压实。第二天早晨夫妻俩把瓦搬到屋外晾晒(期间不能暴晒更不能雨淋),待晾干后码好备用。一个月的时间,他和家人终于把五间瓦房建成,此举成了村民们街头巷尾议论夸赞的热门话题。
立身之所完成后,张秋立与家人又开始了谋划致富项目:发展自繁自养的养猪业。通过走出去考察与市场调研,他发现发展养殖业前景广阔。他先在自家院子里设计建造八间新式猪圈,接着投资几千元从外地购买种母、公猪。几年时间他的养殖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年存栏育肥和仔猪百头左右的规模,年收入几万元。他富裕不忘乡亲,每天开着三轮车走街串户,免费向养殖户传授自创的自繁自养技术,被乡亲们亲切地誉为“流动养殖”土专家。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张万利、梁宝河、张得儒等十几户村民也相继走上了养猪致富路,养猪成为村民走上富裕之路的支柱产业。
互帮互助,常怀感恩之心
虽然张秋立一家人口多,老老少少四代人生活在一起,但人与人之间和谐、和睦且诚实守信,与邻里之间相处得融洽。“我家里的人诚实善良、朴素,都踏实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从不追逐名利,时刻记着别人对自己的一点点好。”“九十年代我们一家人盖五间房自力更生一点不假,但那时,上柁檁、垫磉土,众乡亲不用招呼全都伸出援助之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今咱不愁吃不愁穿,大伙儿信任我担任村内‘要职’,不管哪家婚丧嫁娶,我当第一时间赶到,不计报酬尽心尽力帮助其办好,少花钱图个心里踏实。”
如今,张秋立3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他们将朴素、报恩和诚实的家风铭记在心。大儿子张伟夫妻俩在村里开一家商超,秉承以诚信待客、食品安全、乐于助人、薄利求生存等理念,将超市打理得井井有条,并且义务为村民支取养老金,存手机话费让村民不用出村便享受到各种便利。在开超市之余,他们还开办了村里首家缝纫培训班,免费提供缝纫机,手把手教缝纫技术,免费联系加工户。在他带动之下,张万利、张华等户通过免费培训,让这些粗手粗脚的大老爷们,变身“织男”走上富裕之路。
孝亲敬老,好家风代代传
张秋立、陈桂芬夫妻俩孝亲敬老在村里是出了名的。
去年春天,花甲老人刘桂存患白内障多年需做手术治疗。夫妻二人术前忙前跑后,联系县医院眼科大夫,办住院手续,背着老人跑遍眼科医院检查科室。老人住院期间,儿媳陈桂芬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尤其是老人去掉眼罩时,她都寸步不离,生怕老人摔倒、碰着。
说起张家儿孙媳妇和孙辈孝亲敬老的家风,村民们有口皆碑,夸赞不止。十几年前,张树森老人(张秋立之父)因脑栓塞瘫痪在床,全家人又一次孝心集结。连出嫁的三个闺女都适时回家“在岗”,尽到了孝敬老人的职责和义务。老人的吃喝拉撒睡,夫妻二人尽心尽力地照料;为防止老人长期瘫痪在床长褥疮,大孙子张伟买来躺椅,每日天气晴好将爷爷抱出抱进晒阳光,陪老人聊天逗老人开心。二孙子张建、三孙子张华在外打拼创业,常抽时间赶回来,总先到老人跟前尽孝;买爷爷爱吃可口的食品、饮品……直至伺候老人家去世。多年来,张秋立一家孝敬老人的事迹成为村里的美谈。如今,张秋立以德服人、以诚待人,以行动感化家人的同时,也在村里树立威信,收获了身兼数职的工作。诚信为先的大儿子张伟在村里开的商超,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另两个儿子也事业有成,四代人生活得富裕、和美;每逢节假日,或家里人过生日,儿孙们纷纷从外归来与老人家聚在一起,和和美美地吃个团圆饭,这样的场景令人羡慕。勤劳、朴素、诚实、感恩的家风和家教在张家一代一代潜移默化中传承着。
(六)四代从教为传承
百度一下“王”姓,中国最大姓氏之一,考古可知:列侯分封时中山靖王之后,皇封“王”姓,尤其荣耀。繁衍几千年,成为天全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之一,其中不乏王侯将相、名人墨客,这是历史。
现实版的我们一家从祖太爷开始,我们是实实在在的劳苦人民。一百五十年前,我们一家随着全国的逃荒大军“闯关东”。来到此地,从此开始了此地创业、繁衍的生活。
也可能是基因的作用吧,从祖太爷到爷爷、到父亲,祖祖辈辈崇尚的是“忠厚传家远、积善人家长”,讲究的是“百善孝为先、诸事皆有缘”,牢记的是“世上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人间第一等好事就是读书”。并把这些作为教育后人的首选课,这大概就是现在所说的家训吧。
祖太爷到爷爷并不识字,疲于奔命,哪得读书?但是他们懂得读书的珍贵,懂得书籍的分量。不知从哪得到的一本《朱子家训》,一本《妇女家训》,成了家中至宝。说也奇怪,并不识字的他们对这两本书的内容倒背如流,以至于这就成了家庭教育的“校本教材”。孩童时代起,无论男女,就要跟着大人背诵朱子的金玉良言,并实施之,比如黎明即起,打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来检点;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比如莫贪身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比如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家中女儿到了出阁年龄,或者是有新媳妇进门,《妇女家训》就是必备课程。讲究孝道、与邻里和睦。说来奇怪,当你背错了的时候,一字不识的爷爷会立即知道哪错了,所以晚辈们背诵这些东西都会认真、仔细,以至于到了中年还能耳熟能详。
背下来不是目的,实践与理论相统一才是背诵的目的,学会做人才是根本目的。记得那是发生在困难年代的一件事,我们家中兄弟多,粮食紧张,连续的野菜稀粥。正值雨季,哥哥忍不住饥饿,去生产队的地里掰了几个还不成熟的玉米,用火烤后一饱腹肚。小弟将此事告诉了爸爸,爸爸看着我们,不忍太过责怪,只是找到生产队长,道歉、认错,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包赔给生产队。此情此景,我们深深的懂得了忠厚、诚信的含义。
自己不读书,是没条件,但心中羡慕读书人。无论如何创造条件也让子女读书,哪怕是短时的。在此观念下,家族里读书之人越来越多。在爷爷的力促下,从老爷爷(爷爷的弟弟)开始,从私塾开始,家族开始有了读书人,而且情忠于教育教学。情忠于国学教育,100多年过去了,家族中至今已有四代人从教。
老爷爷出身私塾,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从事工作之时,正是国家建国初期,在我们这地方算是一大文化人了。受其岳父包家的影响,他几经周折,拒绝了从政、拒绝了当时喀喇沁旗乌兰牧骑团长的职位,毅然回乡教学,兢兢业业一辈子,为按丹沟乃至美林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老爷爷的影响下,父亲22岁走上了从教之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历经祖国非常时期、改革时期,始终坚守在最偏远的山沟里教书育人,在复试班教学中,独创蹊径,成绩斐然。即使是在非常时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特点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后,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国学教育。在祖国各地逐渐抛弃国学记忆的大形势下,他们的学生还能熟记《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等等这些本属于中国的东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的我秉承祖父两代人的期望,也走上了教育教学的岗位,受前辈的影响,除对教学兢兢业业外,我对国学格外关注,工作中,课堂上下,总是有意无意的向学生传输国学经典,并向系列化靠拢。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家出现了国学热,我的国学教育也走上了正轨,我编写的国学读本《丛林丹枫》正式出版发行,被很多学校用作校本教材,所带班级的读书成果被上级主管部门验收,评审,成为学校的科研成果。
侄子在北京搞起了幼儿教育,也正在向幼儿传授简单的国学知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忠厚传家远,积善人家长,世上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人间第一等好事就是读书,这是古训,也是我们的家训。如今,我家四代从教。
(七)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庭不可缺少的。家风的树立、存在,对整个社会是有好的帮助的。例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孕的人让座;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垃圾等一些小事上不只是个人礼仪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体现,还是一个人背后家风好坏的体现。在良好的家风影响下,我健康茁壮成长着,我身上已深深烙上了家风印迹。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
外婆已95高龄,妈妈十年如一日的细致照顾着她。前两年外婆不慎摔断了腿,妈妈把她接回家住,担心老人手术身体吃不消,寻访了老中医,采用中药浸泡的方式慢慢疗养,那段时间每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十分忧虑,可却从来不说累。爸爸妈妈对外婆的这份孝心也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们在父母、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下,茁壮无忧地成长着,我们贪婪地享受着他们给予我们所有的爱,他们总那么无私的爱着我们,我们也就习惯的照单全收,我有时也会想:等有一天我长大了一定要给父母买很多东西,可是父亲教育我说:“孝顺不是体现在你能给我们买多少东西,孝顺父母可以是父母下班回到家后你能送上一杯热茶,父母累的时候你能说上一句安慰的话,父母晚上回到家你能端上一盆洗脚水,还有就是能看到你学习成绩进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你的孝顺。”妈妈也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百孝顺为先”,“孝敬无底线”,我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也教育下一代,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第四篇:清廉家风故事征文
1.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一
清廉,指清白廉洁。“廉”被封建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流传至今的许多清正廉洁的故事,不禁令人肃然起敬,由衷地称赞这些清正廉洁之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廉家风故事征文,欢迎参考!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一
在中国,很多人家中都有家训家风,当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但我家家训就只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
从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顺,要懂得尊老爱幼,在这同时他们自己也在用实际行动给我做榜样:
有一回,我家因为入保险起了一点小小的争执。大家的意见也都不同。就在这时,爸爸决定听爷爷奶奶的。为什么呢?用爸爸的话来说,这就是百孝顺为先,意思就是要适当的顺着老人,让他们顺心。如果没有顺,又哪来的孝呢? 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难免有时会有些小矛盾,一遇到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总是耐心的劝说,从不顶撞爷爷奶奶。尽管他们有时说的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丝毫没有要责怪他们的意思。
爸爸妈妈常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就是说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记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着修暖气,忽然来了一个电话,爸爸接完之后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还有什么事比修暖气还重要呢?”爸爸一回来,我就问他:“爸,你刚才干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机坏了,我帮忙修了一下。”我当时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机难道比修暖气还重要吗?要知道,冬天没暖气妹妹会很冷的。后来妈妈告诉了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我才恍然大悟。
《弟子规》里也曾说到:“亲所好,力为具。”说的就是家人喜爱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争取。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堂弟――壮壮,他9岁。那天,他和奶奶去赶集,奶奶看上了一条毛衣,90块,奶奶说太贵了,没舍得买。于是壮壮把每月35元的零花钱攒了下来,再加上家人偶尔给他几元。不出两个月,就攒了90多块钱。他把90元交给奶奶,为奶奶买下了那条心仪已久的毛衣。这不就应了那句话吗――亲所好,力为具。“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是我家家训,同时我也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力为具。”视为我的家训。从今天开始,我一定把这几句话牢牢记住。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这就是我家家风,它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一定把它告诉我的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小作者由“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悟出了“家风”的涵义,点明了我家的家风是“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文章语言清新活泼,结构独特合理。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二
打开历史的橱窗,凝望每个熠熠生辉的家族故事背后,总有一种给予人力量与导向的袅袅之音,拂去时光灰尘,那些流淌在国人骨髓中的血液似乎总有一种馥香为之而传承――家风――凝聚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理念的信仰,无论时光嫣然,身影未曾走远……
方土息作的农耕经济让这片国土的人们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氏族、家族观念,宗法传统让这一观念打上了特色的烙印,为之而传承是每个家族特色的气质,也是其生存的命脉。《尚书》有云:“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除却所居之所,所居之人,家立不腐的就是这种浚明之气。春秋伊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谆谆告诫,居家之要,《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立世所需,传统始成;秦汉接踵,《礼记》示人,为家风标注礼仪规范;魏晋而至,皇皇大著,蔚为壮观,班昭《女诫》,与人风骨,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隋唐盛世,《颜氏家训》千古流芳;宋元传承,伯庐之作《治家格言》更是精辟之刊;晚清之世,更有伯涵家书,醍醐灌顶……
缓缓转动时光轮轴,我们在形式迥异的家风之中,似乎总能领略到这样的精髓;宽厚待人;勤俭持家;诗书传家;明事知礼;忠君爱国……字眼的背后是一个个家族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凝结,贯穿整个家族辉煌的始终,君不见,袁家四世三公何以立于乱世;嵇康绝音,狱中告子脱软骨之俗;包公清廉,举族恪守为人敬仰;岳母刺字,岳家忠魂长存,伯涵言勤,曾氏历久不衰……这些于历史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在见证每个家族辉煌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净化,成为所处时代道德典范…… 家风纯正,齐家者治国有方,政风肃然,民风淳厚,国风自当正大光明…… 当我们将家风与传统联系之时,我们似乎应该多一种思考,是否传统之中存在些许与时代精神不符的甚至相悖的残留,重男轻女,忠君奴性,封建纲常……这些早已被时代抛弃的残渣,我们应该秉着扬弃的态度审视家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种扬弃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则尤为明显,当传统家风遭遇现代文明之时,首先修葺的,应是那些与法不容的部分,将家风之精华化为德育,与法相辅,则社会之精神文明建设多一种有利向导。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之今天,家风应有变通之灵性,与法相辅之时,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成为青年人生信仰之灵源,诸如忠君化为爱国爱党,诗书扩为学艺……
当祠堂成为古迹,家训披上尘土,庞大的家族身影渐渐模糊,每个城市的三口之家成几何增长,我们对待那随历史传承下来的家族气质,似乎不必装潢牌匾择高处以示人,也无需故作缅怀之状,但门境不n,不明古义,何以华夏子孙自居?每一个家庭兴旺鸿达,才会有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当你唏嘘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世”冥冥怪圈时,就应该铭记一条准则,家,从来不只是人与房子的结合,岁月的辗转之中,总有一种信念与理想不曾离去……
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莫让家风走远……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浚明有家,亮采有邦――莫让家风走远”,立意鲜明,观点明确,说理充分透彻,引用名人名言、经典事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据充分有力,分析透彻合理,哲理性较强。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三
社会是由家庭所组成的,社会以及国家的心就是家庭。社会的安宁,国家的兴盛,均有赖于家庭所产生的影响。而家风则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话说“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又断机杼,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大家。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等,提倡节俭持家,使其子女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
家风的好坏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一个知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父母,却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一些学校育人一课缺失的时候,常常是父母给孩子补齐了这一课。
上世纪70年代,呼秀珍和丈夫的工资不到40元,家庭生活很是拮据。她的两个女儿,就出生在这个年代。家里的住房拥挤不堪,粗茶淡饭,然而,她绝不让孩子从小学会虚荣和浪费。在女儿郭巧和郭灵的童年记忆里,家庭生活比较简单、随便、俭朴,从小到大,妈妈没给她们织过一件毛衣,没给她们买过一个玩具,甚至没给她们做过几顿热乎乎的早饭。母亲这样简单的生活作风和敬业精神,让她和妹妹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不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能坐得住、不浮躁;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相反母亲勤于工作的身影对她们的一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如果一个社会的多数家庭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家风,其家庭成员在家风的影响下都具有良好的个人操守和品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教育家庭成员崇尚节俭,力戒奢侈,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勤俭,少与他人比阔气、比享受。这样,我们的社会、国家才能风清气正。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题目提出论题,开头提出论点“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正文部分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进行论证,语言流畅,有较强的说服力。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四
随着cctv新闻频道播出的“新春走基层之家风是什么”,我就对“家风”这个热门话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促使我每天都要看央视新闻的有关报道。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俗话也叫门风。我们这个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尤为重要。
古代人把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现代人的家风是什么,众说纷纭。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低调做人、为事清廉,孝顺和气、厚道诚实……在新闻频道,记者们采访了四川成都火锅店一位顾客说:“我们家有一个传统,这一碗饭,吃着只要剩一粒米,不行。”还采访了面摊老板说:“朴实一点,厚道一点,做人要实在一些,天上不会掉馅饼砸到我头上的。”说得很好很实在。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问爸爸:“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爸爸说:“我们家的家风是不要贪小便宜,要懂得谦让。借别人东西一定要还给别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风,你会飘进千家万户的!大家都来晒晒自己的家风吧!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完整而又精彩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尤为重要”开宗明义,富有丰富的意蕴。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论证层次清晰,论述深刻、发人深省。
第五篇:教师清廉家风故事征文
教师清廉家风故事征文
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唯一定所,是人们的避风港湾。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规则,只有溺爱与包庇,那请问这是一个家吗?家原本是一棵参天大树,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万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请问,这是谁造成的?是我们。爸爸没有威严,妈妈全是溺爱,我们变成一个个蛮横无理的人。家这棵参天大树一倒,大山塌了,我们后悔了,懊恼了,可惜晚了。
我记得寒假临近过年时,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是好是坏。我认为我家的家风是热情,爽快和执着,因为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十分热情好客,遇到困难不退缩,说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认为是家人的素质,是深是浅。家人如果不学习,将得不到知识,学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点。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做事,知错就改。现在老师教导我们分清黑白,认真做人,踏踏实实。将来,会是社会教育我们坚持不懈,守法牢记。每一天,我们都学到东西,学到知识,学会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训,我认为是家人的教训,是严是松。如果每个人都官官相护,隐藏事切,我认为就要使用杀手锏了。如果每个人都坦诚相待,大公无私,我认为规则没有必要了。家训,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该时千万不要用,否则会铸成大错。
一个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