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传说1传说很早的时候,有一种小怪,每到过年的晚上,就喜欢挨家挨户的摸正在睡觉的小孩的头,可是只要这个小怪碰过的孩子,过几天就是疯的疯,傻得傻,所以大年三十的晚上,大人都得熬夜看着小孩,可那年年三十的晚上,一对老人守着一个孩子,但到三更时,他们实在熬不住了,便睡了,于是小怪就来到了这户人家中,刚准备摸小孩头,忽然从枕头下闪出一道金光,将小怪赶了去,事后才发现原来枕头下有几枚铜钱,所以人们就养成了过年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春节的传说2春节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春节的传说3传说中,有一种名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非常凶猛,它一直深居海底,但是,每到春节,它就会爬上岸来,伤害人们的性命,因此,春节时,村里的人们都到山洞里,来躲避“年”的伤害。
春节晚上,“年”闯进村里捣乱时,“年”发现今年的气氛与往年的气氛不同,忽然,“年”听见噼里啪啪的响声,“年”立即起了鸡皮疙瘩,它还看见了一位身穿红袍的老人,吓得立即逃跑了,从此“年”再也不敢再来捣乱了。原来,“年”有三怕:一怕红色,二怕火光,三怕响声。因此,春节时,人们都贴福字,放鞭炮,灯火通明,还要串访亲戚。因此,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过年方式。
春节的传说4我每年最期待的就是春节了,这里面有个好听的传说呢!我来给你讲讲吧!
非常久以前在天上,“年”和“夕”都是上帝的手下,“年”非常勤劳又能吃苦,可“夕”整天吃喝玩乐,上帝非常生气,把“夕”赶到人间。“夕”到了人间后继续作恶,跑到森林里吃动物,它把能吃的全吃了以后,就跑到村子里吃动物,后面吃完了动物又开始吃人!大家一起去求神初期这个怪物,“年”对上帝说:“让我去除掉它吧!”上帝允许了。“年”来到了人间,把红丝带拿出,捆住了“夕”,又把鞭炮打在它身上,终于,“夕”死去了。原来“夕”怕鞭炮也非常怕红色。人们为了感谢“年”,又把“春节”叫做“年”,也叫“除夕”。
我非常喜欢春节,不仅仅是因为有一个美妙的传说,还有响亮的鞭炮,红红的对联和欢声笑语……
春节的传说5春节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春节的传说6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春节的传说7过春节我们可以放鞭炮,穿新衣,还可以收压岁钱。可是你知道春节的传说吗?我来给你讲一讲吧。
在山洞里有一个怪兽叫年,每年的除夕,它就会下山去袭击村里面的老百姓,并且抢老百姓的粮食。老百姓实在受不了了,每到除夕前一天就会去躲到城里去。但总这样也不是个办法,有一天,他们遇到了一位仙女,仙女说年最怕炮、鼓、对联和红色的东西,村民们便准备了这些东西做防备。除夕那一天年又来袭击村里面的老百姓,可它走到村里的房子一看,每家每户都贴着红色的对联,外面放着红色的东西。人们趁年不注意就开始放冲天炮、板炮和鞭炮……怪兽年看了害怕极了,连忙跑到山下,不敢再来了。人们为了纪念,就把这几天称为“过年”,而且每年都会庆祝。
直到今天过年时,家家户户依旧会贴春联放鞭炮,期待着未来生活的幸福美满。河南省沁阳市实验小学三年级陈宇航
春节的传说8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我最喜欢的就是风俗习惯,最喜欢的风俗习惯是过春节放鞭炮,因为和小伙伴放起鞭炮来很开心。关于春节放鞭炮还有一个传说呢!
传说里有一只叫“年”的兽,它会吃人,有时候一次还能吃掉一村子人。老百姓们非常害怕“年”兽,所以都躲在山上,连一个人都不敢出来。有一天,一位神仙来到地上,看到一位年轻人,就对那位年轻人说:“年”兽最怕红色了,你们可以帖对联,放鞭炮来驱赶它。年轻人答应了,于是就组织老百姓们贴对联、放鞭炮来驱赶,张牙舞爪的年兽看到了红色就四处逃窜,以后再也不敢来老百姓这里捣乱了,于是就有了“新年”的传说。
关于新年的传说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宝贵的知识宝库,这个有关年兽的传说令我难以忘怀,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为你自豪!
春节的传说9“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随着一阵阵爆竹的响声,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对联,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迎来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过年”。可是“年”是怎么来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古时候,有一个村庄里忽然来了一只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每到除夕的晚上,就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都很害怕它,拿它没关办法。一天,来了一位白发老人,他能将“年”兽驱走。到了除夕晚上,“年”兽就出来了,当它刚要吃人时,四周鞭炮声响,到处都是红光、火光。“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人们见了,欢呼起来。
从此以后,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就张灯结彩,放鞭炮,贴对联,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的传说10关于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下面的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但是“年”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大年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春节于是成为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传说11相信大家对春节都不太了解,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春节的传说吧。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就要到村子里害人。所以,每到他发现老婆婆门前除夕,人们就会逃往深山。
有一年除夕,当大家都忙着上山时,从村外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一位老婆婆给了这个老人吃的,并劝他赶快上山,可那老人却独自留在村子里。半夜,“年”进了村子,看见了老婆婆家贴着大红纸。忽然,院内传来“砰砰啪啪”的响声。“年”听了,马上慌忙的逃走了。
正月初一,人们见村子平安无事,十分惊奇。乡亲们忽然想起了老婆婆,赶紧往家里跑。看见了老婆婆和未燃尽的竹子。这时,人们才知道原来“年”最害怕红色、火光和响声。
就这样,成了规矩。每年人们都会穿新衣、放鞭炮、拜访亲戚好友。
这就是春节的传说,大家应该对春节已经有一些了解了。后天就是春节了,祝大家新年快乐,马年学习更上一层楼!
春节的传说12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春节的传说13我每年最期待的就是春节了,这里面有个好听的传说呢!我来给你讲讲吧!
很久以前在天上,“年”和“夕”都是上帝的手下,“年”很勤劳又能吃苦,可“夕”整天吃喝玩乐,上帝很生气,把“夕”赶到人间。“夕”到了人间后继续作恶,跑到森林里吃动物,它把能吃的全吃了以后,就跑到村子里吃动物,后面吃完了动物又开始吃人!大家一起去求神初期这个怪物,“年”对上帝说:“让我去除掉它吧!”上帝允许了。“年”来到了人间,把红丝带拿出,捆住了“夕”,又把鞭炮打在它身上,终于,“夕”死去了。原来“夕”怕鞭炮也很怕红色。人们为了感谢“年”,又把“春节”叫做“年”,也叫“除夕”。
我很喜欢春节,不仅仅是因为有一个美妙的传说,还有响亮的鞭炮,红红的对联和欢声笑语……
春节的传说14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每到大年三十,商场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忙着买年货。但你知道吗?过年还有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我讲给你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鼠,每到春节的晚上“年”都会袭击山下的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非常害怕年,准备到城里过年,在路上,他们看见一个仙人,仙人对他们讲“年”最害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人们听了以后,连忙去买了春联和锣鼓。到了晚上“年”又来了,它看到红色,听到锣鼓声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
现在,我们每到过年,吃完午饭,就兴高采烈地跑到爆竹店里买许多礼花。到了晚上,我便迫不及待的拿出礼花撕开包装袋,取出礼花,用打火机小心翼翼的点燃后向天空发射,只听一声“啪”,一束美丽的烟花挂在天空上,五彩缤纷,好看极了。
这就是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传说15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被称为“年”的怪兽。这个怪兽凶残无比,力大无穷,头上长着一根尖尖的角,住在海底。每到除夕就爬上岸,见人吃人。所以一到除夕,家家户户都扶老携幼逃入山上避难。
一年除夕,一个村子的居民正准备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走来一位老人,一位正要上山的老婆婆看见了这位老人,对他说“‘年’兽要来了,你快上山避难吧!”老人笑了笑说:“你们不用担心我。”
半夜,“年”兽冲进了村子,四处觅食,当他看见老婆婆的家时,全身发抖,怪叫了几声,逃走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和炸响声,老婆婆家正好放着鞭炮,家内点着蜡烛,门上贴着对联。
原来老婆婆家的对联和鞭炮就是那位进入村子的老人放的。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的门外都贴着对联,放着鞭炮,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第二篇:春节传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第三篇: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传说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第四篇: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第五篇:春节的传说之一
南方网讯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以打柴为生。他十分聪颖,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决心把节令定准,可是又不知从何着手。一天,他上山砍柴,休息时又想起节令的事来,他苦思苦想着,两眼望着那树影直发呆。忽然,他从那移动的树影中受到启发。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可是,当天气出现云阴雾雨时,怎么办呢?后来在山上打柴时,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他的兴趣。他望着那滴哒滴哒的泉水出神。回家后,他就动手做了五层漏壶。用漏水的方法来记时。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地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在冬至。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到农业的生产,老百姓叫苦不迭。天子祖乙也很忧虑,他召集百官寻找节令失常的原因。节令官阿衡说是人们得罪了神造成的。要想节令正常,就得祭拜天神,请求宽恕。天子信以为真,带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天神,并诏渝全国,设台祭天。万年认为,祭祀是徒劳的。他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和漏水器去见天子,讲明由于节令没有定准而使节令失常的道理。并根据自己多年测定的结果,说明了冬至点,讲清日月运行的周期。天子听后,感到万年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并在天坛前筑起日晷台、漏壶亭,又派十二个童子给万年服侍听用。过了一些时候,天子派阿衡去向万年了解制历情况。万年拿出自己制作的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嫉妒心的阿衡听后,感到忐忑不安,心想:如让万年把节令定准重,就会得到天子的重用,那时我将会怎么样……。他横下一条心,要把万年干掉。于是,他以重金收买了一个刺客去暗杀万年。可是,万年从早到晚都在辛勤地工作,从不离开日月阁。而日月阁周围又守备森严,刺客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刺客心里很着急,最后决定用箭来射万年。一天中午,当万年到日晷台观日影时,刺客躲在一个墙角时,拉弓搭箭向万年射去。只听“嗖”的一声,飞箭落在万年的胳膊上。万年应声倒下,童子大叫捉拿刺客。卫士闻讯赶来,捉住刺客,扭送去见天子。天子从刺客那里获悉这次暗杀万年一事原来是阿衡策划的,便将阿衡处以刑法,并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申星道:“现在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天子说,“你到这里已三年多了,呕心沥血,制出太阳历,劳苦功高。今天反而遭暗算,负了重伤,现就随我到宫中疗养好了,跟我共度春节。”万年答道:“承蒙天子厚爱,只是太阳历还是草历,尚不准确,还要把岁末尾时润进去,否则,久而久之,又会造成节令失常。为了不负众望,我必须留在这里,继续把太阳历定准。”寒来暑往,春去冬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终于把太阳历定准了。当他把太阳历献给天子时,天子见他满头白发,深为感动,就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今天,人们把春节称为“年”,过年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功高德重的万年。(编辑: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