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篇]

时间:2021-02-18 00:4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一篇: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1

《送陈章甫》 作者: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唐诗三百首之李颀:送陈章甫。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解】:

1、饮:使喝。

2、津口:管渡口的小吏。

3、故林:犹故乡。

【韵译】:

四月好风光,南风和暖麦儿黄,枣子的花还未落,桐叶已长满。

故乡一座座青山,早晚都相见,马儿出门嘶声叫,催人思故乡。

陈章甫光明磊落,胸怀真荡然,脑门宽阔虎眉虬须,气派非凡。

胸怀万卷书,满腹经纶有才干,这等人才,怎能低头埋没草莽,想起洛阳东门买酒,宴饮我们,胸怀豁达,万事视如鸿毛一般。

醉了就睡,那管睡到日落天黑,偶尔仰望,长空孤云游浮飘然。

黄河水涨,风大浪高浪头凶恶,管渡口的小吏,叫人停止开船。

你这郑国游子,不能及时回家,我这洛阳客人,徒然为你感叹。

听说你在故乡,至交旧友很多,昨日你已罢官,如今待你如何?

【评析】: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写人物著称。此诗的开头四句写送别,轻快舒坦,情怀 旷达。中间八句,写陈章甫志节操守,说他光明磊落,清高自重。这八句是诗魂所在(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后四名写他形迹脱略,不与世俗同流,借酒 隐德,自持清高)。最后六句,用比兴手法暗喻仕途险恶,世态炎凉。然而诗人却不 以为芥蒂,泰然处之。笔调轻松,风格豪爽,别具一格。

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送陈章甫

朝代:唐朝

作者: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梧桐叶子已抽长。

早晨辞别青山晚上又相见,出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

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前额宽仪表堂堂。

你胸藏诗书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

在城东门买酒同我们畅饮,心宽看万事都如鸿毛一样。

喝醉酒酣睡不知天已黄昏,有时独自将天上孤云眺望。

今日黄河波浪汹涌连天黑,行船在渡口停驻不敢过江。

你这郑国的游人不能返家,我这洛阳的行子空自叹息。

听说你在家乡旧相识很多,罢官回去他们如何看待你?

注释

⑴陈章甫: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

⑵阴:同“荫”。一作“叶”。

⑶“青山”二句:是说陈章甫因朝夕相见的青山而起思乡之情。一说因为思乡很快就回来了,意即早晨辞别故乡的青山,晚上又见到了。嘶:马鸣。

⑷陈侯:对陈章甫的尊称。

⑸虬须:卷曲的胡子。虬。蜷曲。大颡(sǎng):宽大的脑门。颡:前额。

⑹贮:保存。

⑺“不肯”句:是说不肯埋没草野,想出仕作一番事业。陈章甫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只得请示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赞美,陈章甫也因此名扬天下,但一直仕途不顺。

⑻“东门”二句:写陈章甫虽仕实隐,只和作者等人饮酒醉卧,却把万世看得轻如鸿毛。酤(gū)酒:买酒。饮:使……喝。曹:辈,侪。皆:一作“如”。鸿毛:大雁的羽毛,比喻极轻之物。

⑼津口:渡口。一作“津吏”:管渡口的官员。

⑽郑国游人:李颀自称,李颀寄居的颖阳(今河南许昌附近),是春秋时郑国故地,故自称“郑国游人”。

⑾洛阳行子:指陈章甫,他经常在洛阳、嵩山一带活动,故称。

⑿“闻到”二句:听说你在故乡相识很多,你已经罢了官,现在他们会如何看待你呢?故林:故乡。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故林。”

赏析: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述人物著称。此诗就是他的一首代表作,约写于陈章甫罢官启程返回故乡之时,李颀送他到渡口,作此诗送别。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过长期隐居在嵩山。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心官场之事,仍然经常住在寺院或郊外,活动于洛阳一带。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乡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据诗中所云“旧乡”“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诗中称陈章甫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行子”,可见双方同为天涯沦落人。诗人通过对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

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坦,充满乡情。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描绘,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同僚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现性格;写才学强调志节,又能显出神态;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以为毋须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世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轻松地结出送别。

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3

送陈章甫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诗文解释】

四月南风吹来大麦一片金黄,枣花还没有落下,桐树的叶子已经很茂盛了。早晨告别青山,晚上还可以看得见,在外面听到马蹄声让我思念起故乡。陈侯立身处事何等的襟怀坦荡,长着虬须虎眉还有宽额头。腹中藏有万卷书,不愿埋没在山林中度过一生。在东门买了酒请我们喝,心里认为万事都像鸿毛一样轻。喝醉了酣睡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了,有时又眺望天上的孤云。黄河波浪汹涌黑压压连着天,渡口上的官吏下令停船,无法过河。你这个郑国的游子无法回家,我这个洛阳的行子空自叹息。听说你在故乡有很多旧相识,不知你罢官的心境怎么样呢?

译文1:

四月的南风,吹得田野里的大麦金光泛黄。枣花还未凋谢,梧桐叶已长得又密又长。早上辞别青山,到日暮黄昏依然还看得见,骑马出门与友人饯别,青山为伴,坐骑鸣叫,我多么思念生长的故乡。陈侯心胸坦荡性格豪放,前额宽广仪表堂堂,满腹经纶博览古今,怎肯屈身沦落草野。他从东门买来佳酿,与我们同饮共醉;心清飘扬,人事间万事万物如同鸿毛。他有时醉卧不知白天黑夜,有时将内心的清高,寄托于碧空中的孤云。长河风急浪高,天昏地暗一片,往来的船只已停止摆渡。郑国的游子你还未返家,洛阳的行客我却望空叹息。你故乡亲朋好友众多,罢官回去,他们不知会怎样看待你?

译文2:

四月南风吹得大麦一片金黄,枣花尚未飘落桐叶便已抽枝生长。早别青山晚又见面,出门时骏马嘶叫留恋故乡。陈章甫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眼,额头宽阔,仪表堂堂。胸藏诗书上万卷。怎肯屈身住于草莽?你在城东门买酒请我们欢宴,又视人间万事如鸿毛。醉酒时高卧睡到天黑,有时仰望高空的孤云。如今正赶上黄河水涨连天翻涌,舟船泊岸不得渡过。你这郑国的游子回不了家,我这洛阳的行客空自叹息。听说你在家乡有不少知心朋友,不知此次罢官还乡他们会对你如何呢?

【词语解释】

陈侯:对陈章甫的敬称。

虬须:胡须卷曲。

仍:再加上。

大颡:宽大的前额。

草莽:草野。

东门:指洛阳东门。

我曹:我辈。

津吏:管理渡口的小吏。

郑国游人:作者自指。作者来自颍阳,古属郑地。

洛阳行子:指陈章甫,时居河南洛阳。

故林:故乡,故园。

【赏析】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写人物见长。陈章甫很有才学,原籍不是河南,只是长期隐居嵩山。他曾科考及第,但因为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他上书力争,吏部无法辩驳,特地为他请示执政,于是得到破例录用,他也因此名扬天下。但在仕途上他并不通畅,因此无心为官,仍然经常住在寺院郊外。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还乡之时,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

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写了陈章甫磊落的胸怀,豪爽的气概与不羁的性格,栩栩如生,刻画生动。同时诗人以试探的语气询问陈回乡后的情形,关切之情颇为诚挚。本诗虽是送别诗,却没有失落之意,读来轻松活泼,别具一格。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过长期隐居嵩山。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意官事,仍然经常住在寺院郊外,活动于洛阳一带。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乡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据诗中所云“旧乡”、“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诗中称陈章甫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行子”,可见双方同为天涯沦落人,情意是很密切的。

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坦,充满乡情。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描绘,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显然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同僚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现性格;写才学强调志节,又能显出神态;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以为毋须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轻松地结出送别。

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注]①陈侯:对陈章甫的尊称。②虬·蜷曲。大颡(sǎng嗓):宽脑门。

第二篇: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译文

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梧桐叶子已抽长。

早晨辞别青山晚上又相见,出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

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前额宽仪表堂堂。

你胸藏诗书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

在城东门买酒同我们畅饮,心宽看万事都如鸿毛一样。

喝醉酒酣睡不知天已黄昏,有时独自将天上孤云眺望。

今日黄河波浪汹涌连天黑,行船在渡口停驻不敢过江。

你这郑国的游人不能返家,我这洛阳的行子空自叹息。

听说你在家乡旧相识很多,罢官回去他们如何看待你?

注释

陈章甫: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

阴:同“荫”。一作“叶”。

“青山”二句:是说陈章甫因朝夕相见的青山而起思乡之情。一说因为思乡很快就回来了,意即早晨辞别故乡的青山,晚上又见到了。嘶:马鸣。

陈侯:对陈章甫的尊称。

虬须:卷曲的胡子。虬。蜷曲。大颡(sǎng):宽大的脑门。颡:前额。

贮:保存。

“不肯”句:是说不肯埋没草野,想出仕作一番事业。陈章甫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只得请示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赞美,陈章甫也因此名扬天下,但一直仕途不顺。

“东门”二句:写陈章甫虽仕实隐,只和作者等人饮酒醉卧,却把万世看得轻如鸿毛。酤(gū)酒:买酒。饮:使……喝。曹:辈,侪。皆:一作“如”。鸿毛:大雁的羽毛,比喻极轻之物。

津口:渡口。一作“津吏”:管渡口的官员。

郑国游人:李颀自称,李颀寄居的颖阳(今河南许昌附近),是春秋时郑国故地,故自称“郑国游人”。

洛阳行子:指陈章甫,他经常在洛阳、嵩山一带活动,故称。

“闻到”二句:听说你在故乡相识很多,你已经罢了官,现在他们会如何看待你呢?故林:故乡。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故林。”

赏析: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述人物著称。此诗就是他的一首代表作,约写于陈章甫罢官启程返回故乡之时,李颀送他到渡口,作此诗送别。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过长期隐居在嵩山。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心官场之事,仍然经常住在寺院或郊外,活动于洛阳一带。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乡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据诗中所云“旧乡”“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诗中称陈章甫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行子”,可见双方同为天涯沦落人。诗人通过对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

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坦,充满乡情。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描绘,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同僚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现性格;写才学强调志节,又能显出神态;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以为毋须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世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轻松地结出送别。

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2

送陈章甫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诗文解释】

四月南风吹来大麦一片金黄,枣花还没有落下,桐树的叶子已经很茂盛了。早晨告别青山,晚上还可以看得见,在外面听到马蹄声让我思念起故乡。陈侯立身处事何等的襟怀坦荡,长着虬须虎眉还有宽额头。腹中藏有万卷书,不愿埋没在山林中度过一生。在东门买了酒请我们喝,心里认为万事都像鸿毛一样轻。喝醉了酣睡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了,有时又眺望天上的孤云。黄河波浪汹涌黑压压连着天,渡口上的官吏下令停船,无法过河。你这个郑国的游子无法回家,我这个洛阳的行子空自叹息。听说你在故乡有很多旧相识,不知你罢官的心境怎么样呢?

译文1:

四月的南风,吹得田野里的大麦金光泛黄。枣花还未凋谢,梧桐叶已长得又密又长。早上辞别青山,到日暮黄昏依然还看得见,骑马出门与友人饯别,青山为伴,坐骑鸣叫,我多么思念生长的故乡。陈侯心胸坦荡性格豪放,前额宽广仪表堂堂,满腹经纶博览古今,怎肯屈身沦落草野。他从东门买来佳酿,与我们同饮共醉;心清飘扬,人事间万事万物如同鸿毛。他有时醉卧不知白天黑夜,有时将内心的清高,寄托于碧空中的孤云。长河风急浪高,天昏地暗一片,往来的船只已停止摆渡。郑国的游子你还未返家,洛阳的行客我却望空叹息。你故乡亲朋好友众多,罢官回去,他们不知会怎样看待你?

译文2:

四月南风吹得大麦一片金黄,枣花尚未飘落桐叶便已抽枝生长。早别青山晚又见面,出门时骏马嘶叫留恋故乡。陈章甫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眼,额头宽阔,仪表堂堂。胸藏诗书上万卷。怎肯屈身住于草莽?你在城东门买酒请我们欢宴,又视人间万事如鸿毛。醉酒时高卧睡到天黑,有时仰望高空的孤云。如今正赶上黄河水涨连天翻涌,舟船泊岸不得渡过。你这郑国的游子回不了家,我这洛阳的行客空自叹息。听说你在家乡有不少知心朋友,不知此次罢官还乡他们会对你如何呢?

【词语解释】

陈侯:对陈章甫的敬称。

虬须:胡须卷曲。

仍:再加上。

大颡:宽大的前额。

草莽:草野。

东门:指洛阳东门。

我曹:我辈。

津吏:管理渡口的小吏。

郑国游人:作者自指。作者来自颍阳,古属郑地。

洛阳行子:指陈章甫,时居河南洛阳。

故林:故乡,故园。

【赏析】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写人物见长。陈章甫很有才学,原籍不是河南,只是长期隐居嵩山。他曾科考及第,但因为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他上书力争,吏部无法辩驳,特地为他请示执政,于是得到破例录用,他也因此名扬天下。但在仕途上他并不通畅,因此无心为官,仍然经常住在寺院郊外。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还乡之时,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

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写了陈章甫磊落的胸怀,豪爽的气概与不羁的性格,栩栩如生,刻画生动。同时诗人以试探的语气询问陈回乡后的情形,关切之情颇为诚挚。本诗虽是送别诗,却没有失落之意,读来轻松活泼,别具一格。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过长期隐居嵩山。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意官事,仍然经常住在寺院郊外,活动于洛阳一带。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乡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据诗中所云“旧乡”、“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诗中称陈章甫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行子”,可见双方同为天涯沦落人,情意是很密切的。

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坦,充满乡情。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描绘,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显然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同僚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现性格;写才学强调志节,又能显出神态;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以为毋须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轻松地结出送别。

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注]①陈侯:对陈章甫的尊称。②虬·蜷曲。大颡(sǎng嗓):宽脑门。

第三篇: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共)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6篇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1

小雅·甫田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那片田地多么宽广,每年能收千万担粮。我拿出其中的陈谷,来把我的农夫供养。遇上古来少见的好年成,快去南亩走一趟。只见有的锄草有的培土,密麻麻的小米和高粱。等到长大成熟后,田官向我来献上。

为我备好祭祀用的谷物,还有那毛色纯一的羔羊,请土地和四方神灵来分享。我的庄稼既获丰收,就是农夫的喜庆和报偿。大家弹起琴瑟敲起鼓,迎来神农表述愿望,祈求上苍普降甘霖,使我的作物丰茂茁壮,让老爷小姐们温饱永昌。

曾孙兴致勃勃地来到田间,带着妻子和儿女,把饭菜亲自送到南亩旁。田官见了格外高兴,特意叫来左右农人,一起把滋味细细品尝。壮实的禾谷覆盖着长陇,长得又好又多丰收在望。曾孙见了非常满意,不时将农夫的勤勉夸奖。

曾孙的庄稼堆得高高,就像屋顶和桥梁。曾孙的粮仓装得满满,就像小丘和山冈。快快筑起谷囤千座,快快造好车马万辆。把收下的谷物全都装上,农夫们相互庆贺喜气洋洋。这是神灵回报曾孙的大福,祝愿他长命百岁万寿无疆。

注释

(1)倬:广阔。甫:大。

(2)十千:言其多。

(3)有年:丰收年。

(4)适:去,至。

(5)耘:锄草。耔(zǐ):培土。

(6)黍稷:谷类作物。薿(nǐ)薿:茂盛的样子。

(7)攸:乃,就。介:长大。止:至。

(8)烝:进呈。髦士:英俊人士。

(9)齐(zī)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10)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

(11)以:用作。社:祭土地神。方:祭四方神。

(12)臧:好,此指丰收。

(13)御(yà):同“迓”,迎接。田祖:指神农氏。

(14)祈:祈祷求告。

(15)谷:养活。士女:贵族男女。

(16)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止:语助词。

(17)馌(yè):送饭。

(18)田畯:农官。

(19)旨:美味。

(20)易:治理。

(21)终:既。有:富足。

(22)克:能。敏:勤快。

(23)茨:茅屋顶。粱:桥梁。

(24)庾:粮仓。

(25)坻(chí):小丘。京:冈峦。

(26)箱:车箱。

(27)介福:大福。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诗之作,《毛诗序》说:“刺幽王也。君子伤今思古焉。”郑玄笺说:“刺者刺其仓廪空虚,政烦赋重,农人失职。”宋人朱熹首先对此说表示异议,他认为“此诗述公卿有田禄者,力于农事,以奉方社田祖之祭”(《诗集传》)。现从诗的内容来看,朱熹的看法比较符合实际;但诗中自称“曾孙”,按周代君王对祖先和神灵的称呼习惯,则作者当是君王本人,或者至少是代君王而作。因此,这应是周王祭祀方(四方之神)社(土地神)田祖(农神)的祈年乐歌。

乐歌共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读者从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小雅·甫田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

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自古有年。

今适南亩,或耘或耔。

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

我田既臧,农夫之庆。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

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攘其左右,尝其旨否。

禾易长亩,终善且有。

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

曾孙之庾,如坻如京。

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

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田地,每年打的粮食数也数不清!我只需拿出往年的库存粮,就能养活我治下的老百姓!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好年景!今天我去巡视南边这块地,看到有的除草有的培土垄,黍米高粱长得都非常茂盛。就在这座富丽堂皇的行宫,我要犒劳那些能干的臣工。

贡上我用五谷烹制的美食,献上我纯白羔羊的牺牲品,祭祀皇天后土感谢四方神。我普天王土一派五谷丰登,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幸运。弹起琴弦敲起大鼓响天震,一起来迎接农事的始祖神。我们虔诚地祈求天降甘霖,保佑来年五谷杂粮大丰收,养活我治下万千男女子民。

周王满怀喜悦来田间巡视,与他的贵妇和儿子们同行,带来精美的食物慰劳百姓。管农业的官吏见了真高兴,招呼身边的农夫们聚拢来,大家一起分享美味好心情。庄稼长势茂盛遮蔽了田垄,今年定是五谷丰登好年景。周王喜在心头不发天威怒,农夫们感恩戴德勤于农功。

周王土地上收割下的庄稼,堆得密如茅屋高如车顶梁;粮食装满周王座座米粮仓,高得赛过那丘陵和小山岗。还需要再建造一千座仓库,还需要再打造一万辆车厢。年年黍米稷稻粱五谷丰登,普天下的老百姓幸福无量。祈求上苍赐予我大福厚禄,保佑大我周王室万寿无疆!

注释:

1.倬(zhuō):广阔。

2.甫:大。

3.十千:言其多。

4.有年:丰收年。

5.陈:陈旧的粮食。

6.食(sì):拿东西给人吃。

7.适:去,至。

8.耘(yún):锄草。耔(zǐ):培土。

9.黍(shǔ)稷(jì):谷类作物。薿(nǐ)薿:茂盛的样子。

10.攸:乃,就。介:长大。止:至。

11.烝:进呈。髦士:英俊人士。

12.齐(zī)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13.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

14.以:用作。社:祭土地神。方:祭四方神。

15.臧(zāng):好,此指丰收。

16.御(yà):同“迓”,迎接。田祖:指神农氏。

17.祈:祈祷求告。

18.谷:养活。士女:贵族男女。

19.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止:语助词。

20.馌(yè):送饭。

21.田畯(jùn):农官。

22.旨:美味。

23.易:治理。

24.终:既。有:富足。

25.克:能。敏:勤快。

26.茨(cí):屋盖,形容圆形之谷堆。梁:桥梁,形容长方形之谷堆。

27.庾(yǔ):露天粮囤。

28.坻(chí):小丘。京:冈峦。

29.箱:车箱。

30.介福:大福。

赏析:

这首诗可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小雅·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从诗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汉族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3

甫田

佚名〔先秦〕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高高长势旺。切莫挂念远方人,惆怅不安心惶惶。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深深长势强。切莫挂念远方人,惆怅不安心怏怏。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才只几天没见面,忽戴冠帽已成年。

注释无田(diàn佃)甫田:不要耕种大田。田(diàn佃),治理。甫田(tián),大田。莠(yǒu有):杂草;狗尾草。骄骄:犹“乔乔”,高大貌。忉忉(dāo刀):心有所失的样子,一说忧劳貌。桀桀:借作“揭揭”,高大貌。怛怛(dá达):悲伤。婉、娈:毛传:“婉娈,少好貌。”总角:古代男孩将头发梳成两个髻。丱(ɡuàn贯):形容总角翘起之状。弁(biàn辨):成人的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鉴赏

对这首诗主旨的看法分岐很大,比较流行的旧说有:刺齐襄公(《毛序》:“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刺齐景公(丰坊《诗说》:“齐景公急于图霸,大夫讽之。”)、刺鲁庄公(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庄公生而蒙非种之讥,及已即位,而有不能防闲其母之诮,且与其母更道入于齐国,……诗人代为之愧……”)、刺奇童无成(牟庭《诗切》:“诗人有所识童子美质者,已而离远不相见,常思念之,……及长而复见之,则庸人矣,故悔思之也。”)、戒厌小务大(朱熹《诗集传》:“田甫田而力不给,则草盛矣;思远人而人不至,则心劳矣。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戒学者及时进修(刘沅《诗经恒解》:“盖当时有少年,志大躐等求功,不知循序渐进者,故诗人戒之。”),今人新说则有:初耕种时的祷神歌、劝慰离人不须徒劳多思的诗、妇人思念征夫之词、少女恋慕少男的诗,等等。各家之说都有其理由,不过比较各家之说,相对而言,写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说,较为符合诗篇的文本意义。

这首诗头两章是写实,采用重叠形式,只换了四个字,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首两句直赋其事,意在引出下两句。因丈夫去了远方,家中没有劳力,耕作粗放,本来长着绿油油庄稼的大田,如今全长着深深的野草,见不着一棵小苗,诗人面对如此荒芜的大田,忧心忡忡,感慨万千,不觉脱口说出“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桀桀)”。目有所见,心有所感,自伤自怜,自怨自艾,引出一腔怨气,不禁讲出了气话:“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怛怛)!”实际这不过是思极的反语、伤心语,说“无思”,恰是刻骨相思。正因为她无法摆脱相思的痛苦,第三章出现了幻觉,由实转虚,诗人似乎觉得丈夫突然归来,想像他见到离家时还是扎着丫角的小儿子,忽然间已经长大成人了,他惊喜不已:“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这一自我构造的虚幻境界,既是对丈夫早日平安归来的渴望,又是对孩子快快长大的期盼。此诗的含蓄美尽在这一虚境之中。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末章前两句云:“换笔顿挫,与上二章形不接而神接”,评后两句云:“奇文妙义,与上四‘无’字神回气合。”

此诗第一、第二章是隔句交错押韵,即田、人属上古真部韵,骄、忉属上古宵部韵,桀、怛属上古月部韵。第三章四句连韵,属上古元部韵,并皆有“兮”字收尾。译文尽量保留原诗韵式及叠词的运用。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4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翻译

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高高长势旺。切莫挂念远方人,惆怅不安心惶惶。

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深深长势强。切莫挂念远方人,惆怅不安心怏怏。

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才只几天没见面,忽戴冠帽已成年。

注释

无田甫田:不要耕种大田。田,治理。甫田,大田。

莠:杂草;狗尾草。

骄骄:犹“乔乔”,高大貌。

忉忉:心有所失的样子,一说忧劳貌。

桀桀:借作“揭揭”,高大貌。

怛怛:悲伤。

婉、娈:毛传:“婉娈,少好貌。”

总角:古代男孩将头发梳成两个髻。

丱:形容总角翘起之状。

弁:成人的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鉴赏

对这首诗主旨的看法分岐很大,比较流行的旧说有:刺齐襄公(《毛序》:“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刺齐景公(丰坊《诗说》:“齐景公急于图霸,大夫讽之。”)、刺鲁庄公(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庄公生而蒙非种之讥,及已即位,而有不能防闲其母之诮,且与其母更道入于齐国,……诗人代为之愧……”)、刺奇童无成(牟庭《诗切》:“诗人有所识童子美质者,已而离远不相见,常思念之,……及长而复见之,则庸人矣,故悔思之也。”)、戒厌小务大(朱熹《诗集传》:“田甫田而力不给,则草盛矣;思远人而人不至,则心劳矣。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戒学者及时进修(刘沅《诗经恒解》:“盖当时有少年,志大躐等求功,不知循序渐进者,故诗人戒之。”),今人新说则有:初耕种时的祷神歌、劝慰离人不须徒劳多思的诗、妇人思念征夫之词、少女恋慕少男的诗,等等。各家之说都有其理由,不过比较各家之说,相对而言,写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说,较为符合诗篇的文本意义。

这首诗头两章是写实,采用重叠形式,只换了四个字,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首两句直赋其事,意在引出下两句。因丈夫去了远方,家中没有劳力,耕作粗放,本来长着绿油油庄稼的大田,如今全长着深深的野草,见不着一棵小苗,诗人面对如此荒芜的大田,忧心忡忡,感慨万千,不觉脱口说出“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桀桀)”。目有所见,心有所感,自伤自怜,自怨自艾,引出一腔怨气,不禁讲出了气话:“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怛怛)!”实际这不过是思极的反语、伤心语,说“无思”,恰是刻骨相思。正因为她无法摆脱相思的痛苦,第三章出现了幻觉,由实转虚,诗人似乎觉得丈夫突然归来,想像他见到离家时还是扎着丫角的小儿子,忽然间已经长大成人了,他惊喜不已:“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这一自我构造的虚幻境界,既是对丈夫早日平安归来的渴望,又是对孩子快快长大的期盼。此诗的含蓄美尽在这一虚境之中。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末章前两句云:“换笔顿挫,与上二章形不接而神接”,评后两句云:“奇文妙义,与上四‘无’字神回气合。”

此诗第一、第二章是隔句交错押韵,即田、人属上古真部韵,骄、忉属上古宵部韵,桀、怛属上古月部韵。第三章四句连韵,属上古元部韵,并皆有“兮”字收尾。译文尽量保留原诗韵式及叠词的运用。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小雅·甫田

[先秦]佚名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

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田地,每年打的粮食数也数不清!我只需拿出往年的库存粮,就能养活我治下的老百姓!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好年景!今天我去巡视南边这块地,看到有的除草有的培土垄,黍米高粱长得都非常茂盛。就在这座富丽堂皇的行宫,我要犒劳那些能干的臣工。

贡上我用五谷烹制的美食,献上我纯白羔羊的牺牲品,祭祀皇天后土感谢四方神。我普天王土一派五谷丰登,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幸运。弹起琴弦敲起大鼓响天震,一起来迎接农事的始祖神。我们虔诚地祈求天降甘霖,保佑来年五谷杂粮大丰收,养活我治下万千男女子民。

周王满怀喜悦来田间巡视,与他的贵妇和儿子们同行,带来精美的食物慰劳百姓。管农业的官吏见了真高兴,招唿身边的农夫们聚拢来,大家一起分享美味好心情。庄稼长势茂盛遮蔽了田垄,今年定是五谷丰登好年景。周王喜在心头不发天威怒,农夫们感恩戴德勤于农功。

周王土地上收割下的庄稼,堆得密如茅屋高如车顶梁;粮食装满周王座座米粮仓,高得赛过那丘陵和小山岗。还需要再建造一千座仓库,还需要再打造一万辆车厢。年年黍米稷稻粱五谷丰登,普天下的老百姓幸福无量。祈求上苍赐予我大福厚禄,保佑大我周王室万寿无疆!

注释

倬(zhuō):广阔。

甫:大。

十千:言其多。

有年:丰收年。

陈:陈旧的粮食。

食(sì):拿东西给人吃。

适:去,至。

耘(yún):锄草。耔(zǐ):培土。

黍(shǔ)稷(jì):谷类作物。薿(nǐ)薿:茂盛的样子。

攸:乃,就。介:长大。止:至。

烝:进呈。髦士:英俊人士。

齐(zī)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

以:用作。社:祭土地神。方:祭四方神。

臧(zāng):好,此指丰收。

御(yà):同“迓”,迎接。田祖:指神农氏。

祈:祈祷求告。

谷:养活。士女:贵族男女。

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止:语助词。

馌(yè):送饭。

田畯(jùn):农官。

旨:美味。

易:治理。

终:既。有:富足。

克:能。敏:勤快。

茨(cí):屋盖,形容圆形之谷堆。梁:桥梁,形容长方形之谷堆。

庾(yǔ):露天粮囤。

坻(chí):小丘。京:冈峦。

箱:车箱。

介福:大福。

赏析:

这首诗可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祭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祭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祭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祭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祭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祭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祭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祭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祭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祭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祭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小雅·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从诗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汉族先民对于祭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祭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祭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祭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6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翻译

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田地,每年打的粮食数也数不清!我只需拿出往年的库存粮,就能养活我治下的老百姓!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好年景!今天我去巡视南边这块地,看到有的除草有的培土垄,黍米高粱长得都非常茂盛。就在这座富丽堂皇的行宫,我要犒劳那些能干的臣工。

贡上我用五谷烹制的美食,献上我纯白羔羊的牺牲品,祭祀皇天后土感谢四方神。我普天王土一派五谷丰登,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幸运。弹起琴弦敲起大鼓响天震,一起来迎接农事的始祖神。我们虔诚地祈求天降甘霖,保佑来年五谷杂粮大丰收,养活我治下万千男女子民。

周王满怀喜悦来田间巡视,与他的贵妇和儿子们同行,带来精美的食物慰劳百姓。管农业的官吏见了真高兴,招呼身边的农夫们聚拢来,大家一起分享美味好心情。庄稼长势茂盛遮蔽了田垄,今年定是五谷丰登好年景。周王喜在心头不发天威怒,农夫们感恩戴德勤于农功。

周王土地上收割下的庄稼,堆得密如茅屋高如车顶梁;粮食装满周王座座米粮仓,高得赛过那丘陵和小山岗。还需要再建造一千座仓库,还需要再打造一万辆车厢。年年黍米稷稻粱五谷丰登,普天下的老百姓幸福无量。祈求上苍赐予我大福厚禄,保佑大我周王室万寿无疆!

注释

倬:广阔。

甫:大。

十千:言其多。

有年:丰收年。

陈:陈旧的粮食。

食:拿东西给人吃。

适:去,至。

耘:锄草。

耔:培土。

黍稷:谷类作物。

薿薿:茂盛的样子。

攸:乃,就。

介:长大。

止:至。

烝:进呈。

髦士:英俊人士。

齐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

以:用作。

社:祭土地神。

方:祭四方神。

臧:好,此指丰收。

御:同“迓”,迎接。

田祖:指神农氏。

祈:祈祷求告。

谷:养活。

士女:贵族男女。

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

止:语助词。

馌:送饭。

田畯:农官。

旨:美味。

易:治理。

终:既。

有:富足。

克:能。

敏:勤快。

茨:屋盖,形容圆形之谷堆。

梁:桥梁,形容长方形之谷堆。

庾:露天粮囤。

坻:小丘。

京:冈峦。

箱:车箱。

介福:大福。

鉴赏

这首诗可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小雅·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从诗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汉族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创作背景

此诗之创作,诗中自称“曾孙”,按周代君王对祖先和神灵的称呼习惯,则作者当是君王本人,或者至少是代君王而作。因此,这应是暮春时节周王祭祀方(四方之神)社(土地神)田祖(农神)的祈年乐歌。

第四篇:梁甫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梁甫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梁甫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梁甫行

曹植〔魏晋〕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草野一作: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注释

异气:气候不同。殊:不同。剧:艰苦。寄身:生活。草野:野外、原野。妻子:妻子和儿女。象:像。行止:行动的踪迹。林阻:山林险阻之地。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萧条:冷清。翔:悠闲自在地行走。宇:房屋。

赏析

此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全诗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剧哉边海民”的衬托。各地的情况虽然不同,但最艰难困顿的要数“边海民”了。

“寄身”三句,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他们没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逃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他们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坳壑以藏躲,他们怕暴露行迹,白天足不出林莽,黑夜也不敢明火高声。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逃民们每日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而自己原来的家园却因为无人居住,反而变成狐兔们的自由跳踉纵情嬉戏的王国,非常可悲的现实。这两句扩大了全诗的内涵,它不仅使人想见逃民们的伤心落泪,而且使人看到生产凋敞,村落萧索的更广阔的社会图画;也扩大了全诗的境界,前三句是诗人眼中的情景,这两句是诗中人心里的想像。有此一笔,使短短的八句诗多了一层波折,添了一组形象,是以少驭多的佳构。可惜这一点历来被人忽略,以为这两句也是状“边海民”惨苦生活的,与前三句配合,写住处的荒凉;试想,已与禽兽混迹的“边海民”对“狐兔翔我宇”又何居叹哉。结果使诗的内容和形象顿然减色,因而对这首诗并不是写“边海民”,而是写逃到“边海”之“民”的,也就未能理解。

曹植曾在《谏伐辽东表》中劝曹叡“省徭役薄赋敛,勤农桑”,至此又以他的诗歌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建安诗人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题材极少,因而这首诗就更为宝贵。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梁甫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

梁甫行原文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翻译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注释

异气:气候不同。

殊:不同。

剧:艰苦。

寄身:生活。

草野:野外、原野。

妻子:妻子和儿女。

象:像。

行止:行动的踪迹。

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萧条:冷清。

翔:悠闲自在地行走。

宇:房屋。

赏析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所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第五篇: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1

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梁甫吟注释

①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乐府诗选》(余冠英注),这篇为齐地土风,或题诸葛亮作,是误会。

②齐城:齐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城北八里。

③荡阴里:又名“阴阳里”,在今临淄城南。

④累累:连缀之貌。这二句是说三坟相邻,坟形大略相似。

⑤田疆古冶子: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载,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事齐景公,以勇力闻名于世。晏婴因他们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他劝景公设计除掉他们,景公同意了他的意见,因将二桃赠给三士,让他们计功食桃。公孙接自报有搏杀乳虎的功劳,田开疆自报曾两次力战却敌,于是各取了一桃。最后古冶子说:“当年我跟随君上渡黄河,战车的骖马被大鼋鱼衔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会游水,却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杀死了大鼋鱼。当我左手拿着马,右手提着鼋头跳出水面的时候,岸上的人们都误认为是河伯。我可以说最有资格吃桃子,二位何不还回桃子?”公孙接、田开疆二人听后皆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见此,凄然地说:“二友皆死,而我独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义;所行不仁又不义,不死则不算勇士。”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⑥排:推也,这里是“推倒”的意思。南山:指齐城南面的牛山。

⑦绝:毕,尽。地纪:犹“地纲”。“天纲”与“地纪”,指天地间的大道理,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二句是说三士文武兼备,既有排倒南山的勇力,并且深明天地纲纪的真谛。一说,三士以勇力出名,无所谓文,“文”当作“又”。这两句诗,似本《庄子·说剑篇》:“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庄子》两句都是说剑,这两句都是说勇。“地纪”就是“地基”。

⑧一朝:一旦。

⑨晏子:齐国大夫晏婴,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乃齐国名相。

梁甫吟赏析

此诗为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一作《泰山梁甫吟》。“甫”亦作“父”。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这首古辞从写坟开始,保留了葬歌痕迹,但从内容看,与葬歌毫不相干,而是一首咏史诗,所咏为齐景公用国相晏婴之谋,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故朱乾《乐府正义》解释说:“(此诗)哀时也,无罪而杀士,君子伤之,如闻《黄鸟》之哀吟。后以为葬歌。”指出它首先是“哀时”之作,成为“葬歌”是后来的事。

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记载:春秋时齐国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同事齐景公,各有殊功。一次国相晏婴“过而趋之,三子者不起”,这使晏婴甚为难堪,便在景公面前进谗,说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乃“危国之器”,应该除掉。景公以为然,便由晏婴设计,以二桃赐三人,让他们自己表功争桃。公孙接、田开疆先自报功劳,各取一桃,最后古治子说:“我的功劳比你们都大,桃子该给我吃。”说罢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听了都感到羞愧,认为自己功小争桃,是贪,争得不对又不死,是无勇。于是二人退还桃子,自杀而死。古治子见自己动武争桃而使二人羞愧以死,也自责不仁不义接着自杀。历史上臣子因功高震主而被杀的事例极多,而此诗之所以以《梁甫吟》为题,特别选定二桃杀三士之事进行歌咏,是因为这件事太具有戏剧性了,太使人震惊了,能够引起人们更多的警觉和深思。

诗的前四句,先从位于齐城(今山东淄博)东南荡阴里(一名阴阳里)之三壮士冢写起。“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步出”与“遥望”相呼应,人未到而两眼视野先到,表明了对三坟之专注。“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这是已经来到冢前,看清了三坟相连,形状相似。这三坟相似,也象征着三位勇士之相似,皆勇力超人,皆有功于君,皆使气好胜,皆被谗不悟。接下去六句转而写坟中三人的遭遇。

“问是谁家墓”,明知故问,是为了突出所咏对象。答曰:“田疆古冶子”,这是以两人之名代三人之名,其中包括公孙接。“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紧承上句,盛赞三人勇力绝伦。排南山,推倒南山(齐城南之牛山)。绝地纪,语出《庄子·说剑篇》:“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这里指折断地脉。这样的勇士,结局却又如何呢?“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一朝,既言时间之速,也表明此阴谋之轻易得行。“谗言”二字,倾向性极明,既是对三士的同情、惋惜,也是对主谋者的有力谴责。二句写得斩截有力,使入感到毛骨悚然。二桃,比起三个力能推倒南山、折断地纪的勇士来,那真是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然而竟能实现杀掉三士的目的。诗句所构成的这一巨大反差,足以使人惊心动魄!诗至此,似可结又实未结,因为还留下一个疑问,这就是“谁能为此谋”?答曰“国相齐晏子”。结尾再一次用问答句式,波澜突起,把做国相的晏子指名道姓地点出来。二句看似客观叙述,不着议论,不含感情,实则皮里阳秋,有深意在。一问,意在提醒读者注意设此不寻常之谋的人,一答,指名道姓交代出为谋之人。

“国相”,字面上是点明其身份,实际上是谴责这个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肩负沟通上下、协调文武之责的“国相”,何以不容人至此?这样的行为与“国相”的地位、气度、职责该是多么的不相称!“齐晏子”,是直点其名,意在立此存照,永远展出示众,使人们知道,这个善机变、巧谋划的“名相”,竟干出了这样的事。关于此诗作意,一般皆取前引朱乾的说法,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认为朝有悍臣武夫,宰相不能制,就应该有晏婴这样的能臣。

从诗的主题和语言看,这首古辞当是出于文人之手。在汉乐府诗作中,此诗显得朴拙了一些,但结构还是比较严谨的,诗从望荡阴里、见三坟写起,转到写坟中人被谗言遭杀害的悲惨事件,再转到揭出设此毒计之人。层层推进,语语相衔。诗中两用问答句式,都处在诗的关键处,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气免于平实。语言虽质朴而少文彩,但句句简洁,文雅而不艰涩,明白而不浅俗,可见是经过一番锤炼之功的。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梁甫吟

[两汉]佚名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缓步走出临淄城的城门,遥望萧瑟死寂的荡阴里。

那里有三座坟墓紧相连,形状大小都非常的相似。

请问这里是谁家的墓地,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

他们的.力气能推倒南山,又能截断系大地的绳子。

不料一朝遭到谗言,他们三人却是因为两个桃子的原因而死。

谁能够设想出这个奇计?他就是齐国的宰相晏子。

注释

梁甫吟: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乐府诗选》,这篇为齐地土风,可能诸葛亮作。

齐城:齐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城北八里。

荡阴里:又名“阴阳里”,在今临淄城南。

累累:连缀之貌。这二句是说三坟相邻,坟形大略相似。

田疆古冶子: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载,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事齐景公,以勇力闻名于世。晏婴因他们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他劝景公设计除掉他们,景公同意了他的意见,因将二桃赠给三士,让他们计功食桃。公孙接自报有搏杀乳虎的功劳,田开疆自报曾两次力战却敌,于是各取了一桃。最后古冶子说:“当年我跟随君上渡黄河,战车的骖马被大鼋鱼衔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会游水,却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杀死了大鼋鱼。当我左手拿着马,右手提着鼋头跳出水面的时候,岸上的人们都误认为是河伯。我可以说最有资格吃桃子,二位何不还回桃子?”公孙接、田开疆二人听后皆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见此,凄然地说:“二友皆死,而我独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义;所行不仁又不义,不死则不算勇士。”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排:推也,这里是“推倒”的意思。南山:指齐城南面的牛山。

绝:毕,尽。地纪:犹“地纲”。“天纲”与“地纪”,指天地间的大道理,如“仁”、“义”、“礼”、“智”、“信”等。一朝:一旦。

晏子:齐国大夫晏婴,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乃齐国名相。

赏析:

诗的前四句,先从位于齐城(今山东淄博)东南荡阴里(一名阴阳里)之三壮士冢写起。“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步出”与“遥望”相唿应,人未到而两眼视野先到,表明了对三坟之专注。“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这是已经来到冢前,看清了三坟相连,形状相似。这三坟相似,也象征着三位勇士之相似,皆勇力超人,皆有功于君,皆使气好胜,皆被谗不悟。接下去六句转而写坟中三人的遭遇。

“问是谁家墓”,明知故问,是为了突出所咏对象。答曰:“田疆古冶子”,这是以两人之名代三人之名,其中包括公孙接。“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紧承上句,盛赞三人勇力绝伦。排南山,推倒南山(齐城南之牛山)。绝地纪,语出《庄子·说剑篇》:“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这里指折断地脉。这样的勇士,结局却又如何呢?“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一朝,既言时间之速,也表明此阴谋之轻易得行。“谗言”二字,倾向性极明,既是对三士的同情、惋惜,也是对主谋者的有力谴责。二句写得斩截有力,使入感到毛骨悚然。二桃,比起三个力能推倒南山、折断地纪的勇士来,那真是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然而竟能实现杀掉三士的目的。诗句所构成的这一巨大反差,足以使人惊心动魄。诗至此,似可结又实未结,因为还留下一个疑问,这就是“谁能为此谋”?答曰“国相齐晏子”。结尾再一次用问答句式,波澜突起,把做国相的晏子指名道姓地点出来。二句看似客观叙述,不着议论,不含感情,实则皮里阳秋,有深意在。一问,意在提醒读者注意设此不寻常之谋的人,一答,指名道姓交代出为谋之人。

“国相”,字面上是点明其身份,实际上是谴责这个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肩负沟通上下、协调文武之责的“国相”,人当以至此。这样的行为与“国相”的地位、气度、职责该是多么的不相称。“齐晏子”,是直点其名,意在立此存照,永远展出示众,使人们知道,这个善机变、巧谋划的“名相”,竟干出了这样的事。关于此诗作意,一般皆取前引朱干的说法,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认为朝有悍臣武夫,宰相不能制,就应该有晏婴这样的能臣。

从诗的主题和语言看,这首古辞当是出于文人之手。在汉乐府诗作中,此诗显得朴拙了一些,但结构还是比较严谨的,诗从望荡阴里、见三坟写起,转到写坟中人被谗言遭杀害的悲惨事件,再转到揭出设此毒计之人。层层推进,语语相衔。诗中两用问答句式,都处在诗的关键处,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气免于平实。语言虽质朴而少文彩,但句句简洁,文雅而不艰涩,明白而不浅俗,可见是经过一番锤炼之功的。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3

梁甫吟 晋朝

玉衡固已骖,羲和若飞凌。

四运循环转,寒暑自相承。

冉冉年时暮,迢迢天路征。

招摇东北指,大火西南升。

悲风无绝响,玄云互相仍。

丰水凭川结,零露弥天凝。

年命特相逝,庆云鲜克乘。

履信多愆期,思顺焉足凭。

慷慨临川响,非此孰为兴。

哀吟梁甫颠,慷慨独抚膺。

《梁甫吟》译文

时节在变换,北斗星的斗柄改变了其所指的方向,太阳也好像飞到了高空。四季在循环运转,寒暑相互接替。现在的年时和日暮,就是天象运行的明证。刚才招摇星还指向东北,时值二月,转瞬大火星就从西南升起,到了秋季。时节的变换真是很迅速。悲风一直在吹,没有停歇的时候,乌云一直在接连不断地飘飞。到了冬季水面都结冰了,天气十分寒冷,滴水成冰,露水都凝结了。人生的岁月只管逝去,祥瑞的云彩很少被人乘坐使人得以升仙。想按正道而行,实行忠信哪能靠得住呢?孔子在水边的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就是感慨人生短促而发的吗?在梁甫山顶上想到这些,我不禁也悲愤地抚膺叹息。

《梁甫吟》注释

玉衡:北斗七星的第五星。这里代指斗柄,北斗的柄随着时节的变换而改变方向。

骖:驾三匹马。

羲和:日神,这里指太阳。

凌:升高。

四运:指四季。

承:接替。

冉冉:逐渐。

天路:天象的运行。

招摇:即北斗第七星。招摇指向东北,时节是农历二月。

大火西南升:大火星从西南方升起。这里是指世界变换迅速。仍:接连不断。庆云:一种吉祥的云气。履信:实行忠信的道理。思顺焉足凭:指按正道而行却又哪能靠得住。临川响:指孔子在水边的叹息。

《梁甫吟》简析

梁甫是个地名,为泰山脚下一小丘,古人死后多有葬于梁甫山者,遂赋予《梁甫吟》悲凉的葬歌体特征。这首诗中陆机是在感叹岁月的流逝,人生的短促,虽然行为正直,仍然不免有种种忧患。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梁甫吟

明代:刘基

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

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

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

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译文:

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

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

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

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注释:

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yì)。

翳:云雾。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淆:搅乱,搞混。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shū)忽成山溪。

倏忽:疾速,指极短的时间。山溪:山峰和溪谷,形容高低之差异。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

“君不见”二句: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并尊为仲父,成就霸业,后来他宠信侍从竖刁等奸人,导致齐国大乱。

秦穆(mù)信逢孙,遂违百里奚(xī)。

逢孙:本秦将,秦郑结盟,留郑助守卫。百里奚:原为虞大夫,晋灭虞,秦穆公闻其贤,委以国政,助秦穆公成就霸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yì)苡(yǐ)为文犀(xī)。

赤符天子:汉光武帝刘秀。赤符:即赤伏符,新莽末年流行的一种谶语,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以薏苡为文犀:把薏苡草看成是犀角。薏苡,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其果实仁即薏米,可食。文犀:有文理的犀角。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ní)。

停婚仆碑:魏征以直谏深得唐太宗敬重。魏征临终时,太宗将公主许魏征子叔玉;魏征死,太宗亲撰碑文。贞观十七年罢婚,还推倒魏征的墓碑。虹霓:相传虹有雌雄之别,色鲜亮者为雄,色暗淡者为雌;雄曰虹,雌为霓。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sù)与稊(tí)。

明良:指上文提到的齐桓、秦穆、汉光武、唐太宗、燕丹和管仲、百里奚、马援、魏征、荆轲。际会:遇合。童角,指少儿、儿童。古代未成年者头顶两侧束发为髻,形如牛角,也称总角。稊:草名,此处泛指草。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pìn)鸡。

皇父:指李辅国。唐肃宗尊称其为“皇父”。艳妻,指张良娣。马角突兀,马生角原本指不可能之事,故曰突兀。牝(pìn)鸡:母鸡。古代称女性掌权为牝鸡司晨。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jí)藜(lí)。

蒺藜,草名,生长于沙地。诗中代指陕州。

屈原怀沙子胥(xū)弃,魑(chī)魅(mèi)叫啸风凄凄。

怀沙:《楚辞·九章》中的篇名,屈原作。相传是屈原的绝命词。此处指怀抱石头自沉。子胥:伍子胥。被赐剑命自尽。魑魅: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鬼怪。

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竹实:又称竹米,竹子所结的子实。相传凤凰以之为食。

赏析:

《梁甫吟》系乐府旧题,后人多用于抒发心中不平之气。如李白《梁甫吟》,即充满志不得伸、怀才不遇的忿懑之情。刘基此诗借古讽今,抨击了元末忠臣被弃、小人得志的政治现象。诗中“赤苻天子”指东汉皇帝。“乃以薏苡为文犀”,指东汉马援从交阯回京城,带了一车薏苡,用作种子。马援死后,有人上书皇帝,诬陷马援从交阯带回的是一车明珠和有纹理的犀角,致使马援不能安葬祖坟,朝臣不敢送葬。“停婚仆碑”指唐朝魏征死后,受人诬陷,唐太宗下令放倒魏征墓碑(碑文为唐太宗撰),解除自己女儿与魏征儿子叔玉的婚约。以上两个典故分别见《后汉书·马援传》和《新唐书·魏征传》。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5

梁甫吟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我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

翻译:

梁甫吟啊梁甫吟,自从诸葛亮唱响以来,多少志士吟颂过你,心中期盼着事业的春天。你知道周朝居住在棘津的姜太公吗?七十岁的人了,清晨即起,边屠牛时边唱歌,为了做一番大事业,辞别故乡来到长安边的渭水河边,用直钩钓了十年鱼。清澈的河水映照着他的白发,刺痛了他的心。当风云际会的时候,当文王来拜师的时候,那是气如东海,势比泰山,治国方略,那是一套一套的,小人们,别小看我现在普通人一个,机会来临,小猫也变大老虎!你知道秦末汉初居住高阳的酒鬼俪食其吗?六十多岁了,草莽出身,见了刘邦硬是不跪拜,做个长揖就算给足面子了!一阵雄辩就折服了他,让刘邦立即停止洗脚,马上放弃美女的按摩!改为洗耳恭听了。你看他就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攻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市。把刘邦和项羽玩得象呼啦圈一样的转啊转!你看看,他那样的落泊之知识分子还云开雾散大干了一番,何况我身强力壮,智勇双全!我胸有治国大略,我必须为国家担忧,我想见皇上!可是皇上在干什么呢?鼓声敲得震天响,皇上和宫女贵妃们做投壶的游戏忙又忙!一脸的牙齿笑得多灿烂。可是宫墙外已经危机四起,安禄山准备反叛,这些事情皇上你知道吗?可是你周围的人却不容许我警告你,还责怪我打扰了你的雅兴。说我是杞国之人无事担忧天倾塌。白日啊,你整天被乌云蒙蔽着啊,你怎么可以照到我忠诚忧国的心肠?现在各地的军阀官僚一个个如同吃人的野兽——猰貐,阴险残暴。我却是驺虞样的猛虎,羞与合流,目前形势危险如同焦原——周围深渊高千丈而方圆才几十米,我却可以象姜太公和俪食其一样,斡旋处置游刃有余。别看他们力可拔山的外表,我要去除他们却只需要两三个桃子,知道晏婴杀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等三人的故事吗?其关键是要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别硬碰硬的乱整。我可是去探过安禄山的虚实,他手下根本没有象剧孟一样的智谋之士,匹夫一个,根本成不了什么大事。梁甫吟啊梁甫吟,心事重啊声音悲,古之名剑——干将和莫邪什么时候可以相合呢?那时候就会天下无敌,我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皇上风云际会呢?那时候天下将平安无事。等待吧,安心地等待,等待最好的时机!

赏析:

李白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之句,显然是袭用了诸葛亮那首的立意。诗大概写在李白“赐金放还”,刚离开长安之后。诗中抒写遭受挫折以后的痛苦和对理想的期待,气势奔放,感情炽热,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长啸”是比高歌更为凄厉激越的感情抒发。诗一上来就单刀直入,显示诗人此时心情极不平静,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宋玉《九辩》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之句,故“见阳春”有从埋没中得到重用、从压抑中得以施展抱负的意思。以下诗句,全是由此生发。

接着,连用两组“君不见”提出两个历史故事。一是说西周吕望(即姜太公)长期埋没民间,五十岁在棘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时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每天一钓,十年共三千六百钓),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一是说秦末的郦食其,刘邦原把他当作一个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不仅凭雄辩使刘邦改变了态度,以后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诗人引用这两个历史故事,实际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不相信自己会长期沦落,毫无作为。诗人对前途有着坚定的信念,所以这里声调高亢昂扬,语言节奏也较爽利明快,中间虽曾换过一次韵,但都押平声韵,语气还是舒展平坦的。

自“我欲攀龙见明主”句起,诗人一下子从乐观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声韵,语气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犹如一阵凄风急雨劈面打来。这一段写法上很象屈原的《离骚》,诗人使自己置身于惝恍迷离、奇幻多变的神话境界中,通过描写奇特的遭遇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你看,他为了求见“明主”,依附着夭矫的飞龙来到天上。可是,凶恶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聋的鼓声来恐吓他,他想求见的那位“明主”,也只顾同一班女宠作投壶的游戏。他们高兴得大笑时天上闪现出耀眼的电光,一时恼怒又使天地昏暗,风雨交加。尽管如此,诗人还是不顾一切以额叩关,冒死求见。不料竟触怒了守卫天门的阍者。在这段描写中,诗人的感情表现得那么强烈,就象浩荡江水从宽广的河床突然进入峡谷险滩一样,旋涡四起,奔腾湍急,不可抑止。诗人在天国的遭遇,实际上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他借助于幻设的神话境界,尽情倾诉了胸中的忿懑与不平。

自“白日不照吾精诚”以下十二句又另作一段,在这段中,诗人通过各种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写了内心的忧虑和痛苦,并激烈地抨击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上皇不能体察我对国家的一片精诚,反说我是“杞人忧天”。权奸们象恶兽猰?那样磨牙厉齿残害人民,而诗人的理想则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够的才能和勇气去整顿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飞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样,虽置身于危险的焦原仍不以为苦。诗意象是宕起,可是马上又重重地跌了下来。在现实的生活中,只有庸碌之辈可以趾高气扬,真有才能的人反而只能收起自己的聪明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轻如鸿毛。古代齐国三个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国晏子设计害死,可见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剧孟这样的能人而摒弃不用,国家的前途真是不堪设想了。这一段行文的显著特点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规。如果要求意思连贯,那么“手接飞猱”两句之后,应接写“力排南山”两句,“智者可卷”两句之后,应接写“吴楚弄兵”两句。可是诗人却故意把它们作上下错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铺直叙。诗人那股汹涌而来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回盘旋之势,更显得恣肆奇横,笔力雄健。这段的语气节奏也随着感情发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声韵,忽而换仄声韵,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韵,极尽变化之能事。

最后一段开头,“梁甫吟,声正悲”,直接呼应篇首两句,语气沉痛而悲怆。突然,诗人又笔锋一折,“张公两龙剑”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时见阳春”这一设问。诗人确信,正如干将、莫邪二剑不会久没尘土,我同“明主”一时为小人阻隔,终当有会合之时。既然做过屠夫和钓徒的吕望最后仍能际会风云,建立功勋,那自己也就应该安时俟命,等待风云感会的一天到来。饱经挫折的诗人虽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却仍在用各种办法自我慰藉,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写长篇歌行最忌呆滞平板,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正在于布局奇特,变化莫测。它通篇用典,但表现手法却不时变换。吕望和郦食其两个故事是正面描写,起“以古为鉴”的作用,接着借助于种种神话故事,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第三段则把几个不相连属的典故交织在一起,正如清人沈德潜说的“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因而诗的意境显得奇幻多姿,错落有致:它时而和风丽日,春意盎然,时而浊浪翻滚,险象纷呈;时而语浅意深,明白如话,时而杳冥惝恍,深不可测。加上语言节奏的不断变化起伏,诗人强烈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载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送陈章甫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蝶恋花·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篇]

    蝶恋花·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蝶恋花·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蝶恋花·送春 宋朝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

    甫田原文及赏析大全

    甫田原文及赏析甫田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翻译:大田宽广不......

    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

    《送春 》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5篇)

    《送春 》原文及翻译赏析10篇《送春 》原文及翻译赏析1蝶恋花·送春 宋朝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

    梁甫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终5篇)

    梁甫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梁甫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玉衡固已骖,羲和若飞凌。四运循环转,寒暑自相承。冉冉年时暮,迢迢天路征。招摇东北指,大火西南升。悲风无绝响,玄云互相......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精选5篇]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6篇)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1朝代:元代作者:刘基原文: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君不见桓......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精选合集)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6篇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1梁甫吟 晋朝玉衡固已骖,羲和若飞凌。四运循环转,寒暑自相承。冉冉年时暮,迢迢天路征。招摇东北指,大火西南升。悲风无绝响,玄......

    陈万年教子原文赏析及翻译(五篇)

    陈万年教子原文赏析及翻译陈万年教子原文赏析及翻译1陈万年教子两汉班固撰陈万年乃朝中重臣也,尝病,召子咸教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