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对农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团体活动“踩石过河”为例[推荐阅读]

时间:2021-07-29 07:2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团体辅导对农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团体活动“踩石过河”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团体辅导对农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团体活动“踩石过河”为例》。

第一篇:团体辅导对农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团体活动“踩石过河”为例

团体辅导对农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团体活动“踩石过河”为例

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是承受挫折,冲出困境的动力。自信心作为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成功感与失败感在心理上均直接依赖于个体的自信心。初中阶段是个体一生中身心发展的非常特殊的时期,即青春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带给他们自身发展的矛盾以及家长、学校和社会不断施加的压力,易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致使他们自信心下降。面对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大部分还是以个别辅导为主,这样心理辅导的发展与预防功能的发挥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辅导,不能简单采用成人化的形式,而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形式,它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特点刚好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再加上团体辅导在帮助个体认识自我、提高自信心、加强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笔者以团体活动项目“踩石过河”为例,浅谈一下团体活动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效果。

踩石过河游戏是一项传统的团队接龙比赛项目,对于一个团队的合作意识具有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作用,另外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对于自信心的提升有特别良好的促进作用,S同学是一位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把她叫起来,她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连眼睛都不敢看着老师,下课和同学们不敢主动交往,课间一个人坐在凳子上不说话,不走动,在“踩石过河”这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笔者灵活的运用了团队的力量,不断给她勇气和自信,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自己,突破自我。

具体做法是:这个班共有30名学生,我按照6名学生一组,分成了5个组,开始的时候我让1组和2组比赛,接下来是3组和4组比赛,这样第5组就落单了,而S同学刚好在第5组,这时教师有意识的让第5组的同学单独进行表演赛,教师观察到5组的同学挨个进行活动了,而S同学却一直往后退缩,总是不愿意参加活动,直到只剩下最后她一个人了,她开始躲到墙角处了,教师果断的又选派了一位5组的学生陪着她开始活动,但她还是不愿意参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语气坚定地说:“我们5组的每一个人都不能掉队,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去克服,我也相信你们5组的每一个同学都是最棒的,这是一个团队项目,如果有一位同学没完成项目,你们团队的成绩就是零”。在老师的鼓动下,S同学终于站在活动的起点线上了,这时我也给陪同她一起进行比赛的同学在耳边悄悄地告诉她说:“你要放慢速度,不要让S同学拉下的太远,甚至你可以让着S同学,让她行走在你前面,这样她就会有信心了”。另外老师还选派了一位同学在旁边保护S同学,以防她在行进的过程中掉下石头来。并且告诉S同学,你可以大胆地踩着石头过河了,旁边有人保护你。S同学试探着、小心翼翼地踩着石头开始行走了,此时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许是响彻教室的掌声,也许是旁边有人保护她、陪伴他她,S同学谨慎、平稳的开始向前移动了,1米、2米、3米、4米、到5米时全班同学再一次为S同学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给S同学说:“你做的很好,就这样,坚持!在坚持!”,“踩好砖头,放慢速度,小幅度的移动距离”,“不错,你做的很好,非常棒”,已经5米了,马上要接近目标了,加油,相信你自己!老师给你点赞!”。“向前,继续,加把劲,坚持”,到5米的时候,教师悄悄地让旁边保护的那个同学退出去,不再保护S同学,由于S同学注意力集中也没发现自己旁边没人保护她,终于S同学到达了10米的终点线,全班同学为她鼓起了久久的掌声。

在课堂总结中,辅导老师问道:“今天表现最优秀的是哪一组?”,同学们齐声回答说:“第5组”,辅导老师继续问道:“5组中表现最优秀的同学是谁?”,同学们又大声地说道:“S、S、S”。

S同学脸上露出了羞涩的微笑,这是一份超越自己的,、突破自我的发自心底的幸福的微笑!

团体辅导解决农村学生学习障碍的益处

(一)团体辅导以活动为本,强调主观体验,学生喜闻乐见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变化期,他们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和挑战,其心理能力相对较弱,应对各类问题的经验也较少,其认识、行为和思想,都容易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向更加积极的或消极的方向发展。同时,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管理水平正处于一种混沌期,虽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但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又相对较弱。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如果只是单纯地给他们讲道理,说“追星”是不对的,“名牌”要结合自家的经济实力,“玩酷”没有价值等等,又有多少学生能听进去呢?

团体辅导采取以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主动地参与和体验,其游戏性质使得青少年更乐于参与其中,减少了他们对学校和家长“要教育我”的抵触情绪,也降低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真实问题时所产生的压力,使他们可以更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体会活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体验和认识。

(二)团体辅导满足了相同年龄段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和出现各种心理困扰或问题,有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还会使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因此,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或困扰的出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健康辅导的首要目标。而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来促进同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水平上得到提高。可见,团体辅导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龄青少年心理素质积极发展,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困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种功能是其它形式心理健康辅导所难以承担的。

(三)团体辅导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设了互动的融融氛围

从团体辅导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来看,它不应该是一种严肃呆板的说教或居高临下的训导,而应该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一种人际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融融氛围。从人的本性上说,每个人都有“认同的需求,隶属的动机,被爱的欲望”,而团体辅导作为一种互动的过程,在民主、接纳、信任的气氛下进行,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同样的人格尊严,享有同样的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权利,可以培养青少年高度的自我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另外,团体提供给青少年一个现实社会的缩影,使他能将从团体中所获得的洞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连结,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着去学习或改变行为。因此,团体辅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安全基地”,是青少年成长路上永远难忘的“心灵享宴”。大量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当青少年身处班级中接受团体辅导时,他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上受到的震撼力是他在个体辅导、主题班会、课堂教学及心理健康理论讲座等其它场合下所无法想象的。

(四)团体辅导为传输丰富的心理健康辅导内涵开辟了专门渠道

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所涵盖的内容来看,涉及了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如自我意识发展、学习潜能开发、情感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训练、青春期心理适应、升学就业指导、团体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培养等等。这些辅导内容,绝大部分都可以在个体辅导中体现,但诸如团体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样的内容,是个体辅导所不能实现的,而团体辅导为体现这些内容提供了专门的渠道。另外,心理健康辅导必须面向全体青少年,以促进全体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为目标,但是,实现这一目标,紧紧依靠个体辅导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个体辅导是一种“一对一”的方法,通常针对的是已经存在心理困惑或一般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而大多数处于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青少年并不能从中受益,而他们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应对将来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很多青少年同时受益,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成长,为贯彻心理健康辅导的全体性原则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五)专业设计和良好组织的团体辅导,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团体辅导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为主线,其根本目的,是在专业化设计和良好的组织实施的活动中,让青少年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来体会自我、理解他人与社会,从而逐步把握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为真正走向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体奠定坚实基础。可见,有效的团体辅导可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团体辅导通过提供各种反映青少年真实生活和学习现实的活动情境,使青少年身处其中,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在辅导员良好的引导下,逐步学习和养成健康心理素质。可见,团体辅导中的活动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给青少年带来良好心理影响的专业目的,必须给参与其中的人营造一种专门的环境条件和团体氛围,实现专门的活动目标。因此,有人说“团体辅导就是设计善意的圈套,再把青少年引入其中,让他们不知不觉获得成长”,而这种“设计”和“引入”都是专业化的过程。?

第二篇:论文: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信心——以“沙包”主题活动为例(模版)

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信心 ——以“沙包”主题活动为例

内容摘要: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种促使孩子向上的内部动力。体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胆尝试、战胜困难和冒险的机会,可以养成幼儿敢于尝试、乐于探索的态度和精神。通过开展以“沙包”为主题的特色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创造自由空间,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运用适当的鼓励方法,掌握奖励、评价的艺术,让幼儿的自信隐形增加;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支持幼儿逐步建立起自信心,不断努力、自强不息,高质量的发展下去。关键词: 自信心、体育运动、自主探索、鼓励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作为全民素质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受到人们的接受和重视。通过今年来在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不难发现,在幼儿中积极开展体育运动,不仅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增强体质,而且那些在体育活动中身体活动能力较强,掌握正确运动方式,能够完成多种动作的幼儿,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以尊重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促进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地尝试合适的挑战,培养幼儿坚强、勇敢、自信的意志品质。那么,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信心呢?我园在《纲要》的指导下,从幼儿的生理、心理出发,投放幼儿喜爱的丰富多样的主题体育器械材料,开展特色体育活动。接下来,我通过本班本学期开展的以“沙包”为主题的特色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对培养幼儿主动、勇敢的人格品质,促进幼儿自信心健康发展这一方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提供自由活动空间,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自信。

在体育活动之中,孩子们有主动探索的欲望,而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管哪种器材展示在幼儿面前,教师可以给孩子一些时间,先让孩子想想玩什么,试试怎样玩。如在第一次接触沙包的时候,我们先在活动区投放了多种类

型的沙包,如小沙包、大布包、自制沙包等等,教师并不示范、讲解怎样玩沙包,而是启发幼儿:“大家找找看,沙包里藏着什么?沙包可以怎么玩?想的办法越多越好。除了这样玩,还可以怎样玩?”对小沙包感兴趣的幼儿可以选择其进行投掷、持物等活动方式;也可以利用自己制作的不同类型沙包进行探索,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器械。通过轻松的自主探索,孩子们发现了沙包里藏着的秘密,发明了许多玩沙包的方法:背沙包、夹包跳、顶包走、投沙包、抛接沙包等等。孩子们发现,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沙包还有这么多的玩法,回家的时候,也会迫不及待地和家里人分享自己发现的玩法,有些还教弟弟妹妹一起玩,简直玩得不亦乐乎呢。

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有时间想、敢想、敢说、敢和他人分享,这样孩子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这种主动探索类的活动给幼儿体育活动带来了无穷的魅力,不仅激发孩子主动探索的愿望,在每次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润物细无声般激发了孩子的自信心。

二、运用适当的鼓励方法,逐渐养成心理自信。

多萝茜.洛.诺尔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自信。”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鼓励,也不是一味的表扬或赞美,而是要从根本上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从而使他们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从而对加以努力能做到的活动产生浓烈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中选择适当的鼓励方法,即要找到对每个孩子相应的鼓励方法。不仅在体育活动中,即使是日常生活,教师也可以走到孩子中去,深入了解孩子,透彻了解孩子,找到一种最适合孩子的方法。如:鼓励孩子完成动作时,可以对孩子说“老师相信你可以做的更好。再来一次,你会成功的。”当孩子正确地完成或者取得一定进步时,可以表扬孩子:“你能做到。真棒!”如请孩子做示范的时候,可以鼓励一些怯于表现的孩子:“做得真好,请你来给大家表演吧。”又如在“走平衡木”的活动中,面对又长又窄的平衡木,有些胆小的幼儿可能会有畏惧心理,战战兢兢不肯走过去,这时最重要的是用鼓励的方法帮助幼儿克服恐惧感,所以我会走过去轻轻拉住孩子的手:“没关系,老师拉着你的手轻轻走过去好吗?”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老师与幼儿的友好关系,更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记得有一次,在和幼儿一起玩沙包的过程中,我发现一名小男孩将沙包放在背上背着走,这种玩法还没有其他幼儿提出来。我想请他来教教小朋友这个方法,他却有些害羞,我随即对他说:“你怎么想到这么好玩的方法?我们都没想到呢,快来教教我们。”这句话顿时吸引了全体小朋友的注意力,大家都把羡慕的眼光投向这位会“创新”的小男孩。因为其他孩子期待的、羡慕的眼光,小男孩被大家的热情所鼓舞,信心倍增,在活动中表现得更加出色。可见,在体育活动中运用适当的鼓励,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使缺乏自信心的幼儿在他人的支持下敢想、敢说、敢做,就能逐渐培养起其自信心。另外,老师的一句“快来教教我们”,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幼儿有当小老师的感觉,变“向老师模仿学习”为“师生相互学习”。而且在相互学习中,幼儿既了解了自己的长处,又学到了他人的长处,“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理逐渐养成。

三、掌握奖励、评价的艺术,让幼儿的自信隐形增加。

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奖励孩子,在对孩子自信心培养方面有多么重要的意义,相信每位教师都有切身体会。体育活动中,我们也常运用最常见的两种方式——奖励和评价,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估。

奖励孩子、评价孩子时,我们会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表情动作)的方式传递给孩子有关赞许与反对的信息,让孩子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方式。怎样正确运用这两种方式呢?

1.用言语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奖励时:其一,要用肯定的词语代替否定的词语。肯定的词语具有积极的作用。如在“带沙包钻山洞”的活动中,孩子心里特别想从拱门钻过去,却又担心背上的沙包掉下来,身体绷得紧紧的,平时轻松的动作突然变得不协调了。这时,我会用“放松点,就要成功了”等词语来提醒孩子,孩子也逐渐放松身体,慢慢钻过了拱门。其实,当有些孩子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如果用“勇敢些、放松些、你已经进步了、你就要成功了。”等词语远比用“不要胆小、不要紧张。”的词语带有激励性作用。这些词语本身具有积极的作用,提醒了孩子再勇敢一点点、再努力一点点就能完成,更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其二,要使用丰富的词语来代替一般的词语。如:无论孩子的动作做得怎样好,有时教师会习惯性地用“好”、“不好”或“乖”等词语来评价孩子,这并不能帮助孩子了解到自己哪方面完成得好,哪些方面还可以进步,会使孩子

心理上得不到满足。如果教师能根据当时孩子实际表现分析,来代替习惯性评价,才具有真正的奖励作用。如在完成投掷沙包的动作中,有的孩子投掷姿势正确,可以说:“你的动作真漂亮。”有的孩子手部力气稍有欠缺,可以和孩子分析:“投的时候手臂再用点力气,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又如在学习抛接沙包的动作时,有些孩子手脚不协调,活动进行初时总是接不住沙包,可以和孩子说:“看见沙包抛过来就紧紧把它抱住。眼睛要看准喔!慢慢练习,一定能接住的!”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总结归纳,我们在体育活动中想表达自己的赞美、对孩子进行评价,可以找到无数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情感和态度。

其三,教师也可以使用亲切关心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如给孩子鼓励时带着微笑说:“加油。”相信这种亲切的语气,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鼓励。

2.用非言语性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奖励时,是通过面部表情、声调、身体动作来表达的。它是语言交流的辅助形式,在体育活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表达最真挚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视线与孩子交流,用表情表现友好、亲切等情感。外显的非语言行为还有很多,如可以靠近孩子、点头、拍手、摸摸头甚至和孩子贴贴脸,告诉孩子老师正在关注他们,对孩子表示赏识或赞扬,来肯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外显的非语言行为,或亲切、或热情、或关爱,是滋润孩子自信心的一剂良药,呵护孩子的自信心健康发展。

四、尊重个体发展,让每个幼儿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幼儿阶段,个体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基于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地尊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中提出尊重幼儿身体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对孩子因材施教。在组织活动中,教师爷应该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孩子要区别对待。如在“定点投掷沙包”的环节中,如果以60厘米来要求所有的孩子,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可能因为多次投掷不中目标而产生挫败感,这时孩子总会长叹一声“唉”且表现得很失落。因此,我们为孩子准备了放置在不同距离的“小房子”,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选择投掷。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在近的距离上获得了成功,他才有会产生向新目标冲击的信心。另外在“背沙包过桥”的时候,由于竹梯的摇晃、高度的增加,孩子也常有胆怯的表现,特别是女

孩子常在这类活动中产生害怕心理。这时,我会先牵着她的手走较低的“小桥”,再试试自己背着沙包过桥,最后过渡到走更高的“小桥”。在这个过程中,先帮孩子克服畏惧的心理,再进一步鼓励她勇敢面对困难,同时在平时多加强孩子平衡感的练习。当孩子在克服了自身的困难之后,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不断地完成在自身努力能达到基础上,孩子便会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让孩子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逐步建立起自信心,有自信心的支持,他们才能不断努力、自强不息,高质量的发展下去。

自信心的培养属于非智力因素,也可以说是一种“情商”,是一种敢于克服困难的素质。体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胆尝试、战胜困难和冒险的机会,可以养成幼儿敢于尝试、乐于探索的态度和精神。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参加活动,和集体融为一体,能勇敢地面对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胆地尝试去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至关重要。

未来的路要靠孩子自己去走,未来的成功要靠孩子自己去创造。在幼儿园生活中,让我们在方方面面继续关注幼儿的成长,走进幼儿的心灵深处,呵护和培养他们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自信心。

参考资料:

[1] 教基[2001]20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赵文明,孟涵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长安出版社2008年

第三篇: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初探——以《槐乡五月》教学为例

□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双莲小学 李 丽 【关键词】阅读 审美能力 《槐乡五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51-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是借由文本解读实现审美体验的历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能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佳作。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视角感受散文之美、品味美文之境呢?以下,笔者根据执教这一课的经验所得,谈谈自己的思考与体会。

一、确定关键点,生发情趣 《槐乡五月》美在文字及其营造出的优美意境,文本中饱含着童真童趣,从花的美到花的香,再到人的乐,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槐乡美景图。教学中,笔者抛开逐字逐句的解析,从意境入手,将课堂建立在审美情趣之上,将文章整体的意境之美展现给学生,让他们亲自去感悟和体会。为了深化情境的渲染,笔者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重点句段,再确定品读感悟文章的关键点,其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并提问:“这句话中的哪个字最能展现槐乡的景之韵、味之浓、境之美?”生答:“是‘浸’字。”其二: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句子“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带着槐花„„„哪儿就有一阵香气”,并提问:“这段话中的哪个字能将你带到一个充满香味的世界?”生答:“是‘飘’字。”学生透过“浸”和“飘”二字,初步品读文章字里行间描绘的两幅具有自然之美的槐乡之景,体验到了文中的“人之乐”。

二、品读关键字,使情、韵皆在心 苏轼在评论王维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对诗画韵味的品评。品读文章时,要实现对作品韵味的捕捉,需深入挖掘字眼,使品读达到眼中有景、耳中有声、心中有情的境界。这就需要学生融合生活情趣,调动丰富的想象,升华情感。在教学《槐乡五月》中,针对“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飘到哪儿,哪儿就一阵清香”这段话中的“飘”字,笔者让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入手,思考:“为什么是‘飘’到哪儿,而不是‘走’到哪儿?难道槐乡的小姑娘们都成仙了吗?”学生品读、交流后得出以下感受:“‘飘’字说明小姑娘动作轻快,她们非常开心快乐。”“在这飘香的五月里,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美的,小姑娘人人都像仙女一样,漂亮可爱。”“槐乡飘满了槐花的香气,连小姑娘都变得轻飘飘的。”笔者追问:“你会用‘飘’字描绘槐乡的美吗?”接着,出示填空练习的句子:“小姑娘们飘过(),()就香了;小姑娘们飘过(),()就香了;小姑娘们又飘过(),()就香了。”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加强对“飘”字的理解和感悟,情感表达真实自然,整个课堂也在学生的感悟中有效激活。

三、入境品读,感悟文章的情韵 学生品读了“浸”“飘”二字,还要深入理解课文的本质内涵。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感悟文章传达的情韵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提示语句实现情感渲染和铺垫。如在引导学生体验槐乡的花之美时,笔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导入朗读情境:“人因花变得更美,花因人变得情深意长。到底人有多美,对花的情谊多有深?请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在引导学生体验“人之乐”时,笔者通过联想式的情境语言导入教学:“人在槐花中变得充满情趣,而槐花也在人的欣赏中变得芬芳四溢。你在哪里“闻”到了浓郁的花香?哪里有人的欢乐?读读相关的段落。”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笔者在默读和朗读教学环节之前播放一段轻音乐,将学生的情感带进了幽静典雅的氛围中。笔者接着用多媒体展示白茫茫的槐花和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图片,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视频画面,深入体会文章的情境之美。彰显语文的情趣是发展学生阅读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若单方面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挖掘教材,提高自身素养,激活课文的内在情趣,使其与学生的情感达到和谐统一。

第四篇:浅谈教学实践对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小学音乐教学为例

一、音乐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

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能力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核心乃至关键。音乐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包括:音乐教学认知能力、音乐教学操作能力、音乐教学监控能力和评价能力。

(一)音乐教学认知能力

音乐教学认知能力是老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及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的认知、分析和认识能力。

1.具有分析掌握课程标准的能力

音乐教师要有执行课程标准的自觉性,按照音乐课程标准进行音乐教学,加强教学的规范性,在课程标准中要有针对性,并密切关注课程标准的时效性。

2.了解教学对象的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的对象,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最终结果。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的原有音乐基础、兴趣与爱好、学习态度、一般学习成绩、生理状况等。还要了解班级风气和纪律情况等。

3.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

分析处理教材包括熟悉教材与掌握教材。熟悉教材是熟悉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内容,理解教材在音乐知识技能的要求,对教材的音乐要素、表现手段能正确地阐释。掌握教材是指从音乐上掌握,能示范、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设计能力

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音乐教学,也是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搭配、顺序的安排、重点与难点的处理、时间的分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策略的选用。

(二)音乐教学操作能力 1.新课导入新奇多样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就象歌剧中的序曲、乐曲中的前奏一样,能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特定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当然,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新课导入要求新奇多变:从旧知识导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运用直观演示导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学生搭建过渡的桥梁;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使其有一种亲切感;悬念式引入,可以在思想中激起波澜,1 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讲故事引入,变学生好奇为浓厚的兴趣„„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老生常谈”,始终保持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来接受学习。

2.环节过渡自然巧妙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最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情感和能力的过程。同时它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它的每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随着教学内容的一步步深入而展开在教学活动中。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然巧妙的过渡,让人听着、看着不会感到牵强和别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组织教学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上课前的准备无论怎样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上会发生的各种情况。所以教师要灵活机动的搞好课堂组织,发挥组织技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及时调整课堂结构与内容。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4.课堂结尾回味无穷

较好的结课,是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的。因此备课时,教师就要潜心钻研教材,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符合既定教育教学目标、体现教材本身特点的课堂结尾。但它绝不是单纯地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系统,更应是知识的转化和升华,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的心时时牵挂着音乐,期待着下一节课„„

二、教学实践在小学教育工程中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一)教学实践要重视打基础

教学实践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兴致勃勃。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具有驾权语言的高超技能:亲切舒缓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张驰相间的语速、强弱适当的音量。使教学语言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流利动听、富有磁力的语感美的刺激,为教学增辉添彩。

1.准确简练

所谓准确,就是用最确切、恰当的词语和句子表述概念和判断,使之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意义。教学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它离不开知识性这一原则。只有饱含知识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因此它要求教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要准确,表达更要准确,如果用词不当,逻辑混乱,讲话语法不规范,就会造成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从而影响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节拍”与“节奏”,“山 歌”与“小调”,生活中的“快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紧凑”等等,教师一定要咬文嚼字,不能相差一个字。言之无物、似是而非的语言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所谓简练,就是在教学中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增强知识传授的透明度。由于教材内容繁多,教师不能被点滴零碎的知识牵着鼻子走,这也讲,那也抓,而要讲其所当讲,讲在点子上,紧扣教学目的,抓点带面。

2.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音乐需要和谐。音乐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描述,便于在学生大脑里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把这种音乐形象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进行联系和想象,去深刻地理解音乐,从而发挥教学语言的直观作用。教师讲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保持高水平,学习效果必然提高。

3.幽默风趣

有人把幽默比作教学语言中的盐,它可以吊出语言中的百味,可以调节学生的听课情绪,减轻学生的疲劳强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形成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而幽默又往往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借助。当然,幽默不同于庸俗的说笑,它来自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学识,因此,表现幽默和风趣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语言修养。

4.情深意切

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教师如果向学生发出各种教学信息时,情感不是诚挚深沉,而是麻木不仁,那么就很难激活学生审美心理感受中的情感功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善于捕捉适当的教育时机表达自己的感情,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只有注入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才能象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颤动和共鸣,拨动学生微妙的音乐审美情思,使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实践要十分重视能力培养 1.“弹”是指教师的演奏伴奏要有技巧性

乐器的演奏和伴奏是音乐教师特有的教学基本功,它要求教师的乐器演奏能力要过硬,只有过硬的演奏技巧,才能给学生带来生动的音乐形象。而生动形象的演奏不仅可以 用充满艺术的魅力感染学生,加深教师的音乐语言的讲解,而且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仰以及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为顺利学习奠定基础。

(1)歌曲伴奏

课堂上歌曲的伴奏可以分为教师范唱的伴奏和学生演唱的伴奏。教师自弹自唱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无论对作品的诠释,还是随时随地的对学生预以纠正,都起到重要和及时的作用,同时还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歌曲的认知更直接、更贴切。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选择伴奏的音型,假如旋律变化不大,可以采取“带旋律”的伴奏,节奏与曲调变化较大,速度要求较快,则采用“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演唱则以“带旋律”的伴奏为主,便于学生演唱时找到音高和节奏,帮助学生完整地表现歌曲。

(2)乐曲范奏

乐曲的范奏是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现场音响媒介,学生聆听教师的范奏,不仅能够感知器乐曲的音响,初步体念旋律、节奏、乐器的音色和性能,而且能够感知教师范奏的姿势、演奏的方法、演奏气质、演奏风格,提供学习的“摹仿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小学音乐课堂的乐曲范奏,主要是指在器乐教学时教师对乐器的范奏能力(如口琴、竖笛、电子琴),当然也包括欣赏教学中一些器乐曲的范奏,它比单纯的听录音欣赏效果更好。直观形象的视听结合欣赏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音乐情感!当然,它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高超的演奏技巧。

2.“唱”是指教师的演唱具有示范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范唱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它对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帮助其掌握音乐的情绪,理解歌曲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歌唱教学的过程就是欣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表现音乐作品的过程;是学习音乐知识、识谱的过程;是学习他人的创作,由自己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用歌唱手段感染自己、教育自己、感染别人、教育别人的过程。

(1)准确生动

准确生动的范唱,能较好地揭示歌曲的内容,让学生清楚的认识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及歌曲情绪,感受和理解歌曲风格与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同时教师正确的发声、咬字、吐字的口形与歌唱的姿势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帮助学生较快的学会歌曲。

(2)声情并茂

歌唱是歌曲的二度创作,教师要在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在演绎中对歌曲的再表现,声情并茂地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你自己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拨动学生的情思。充满激情的范唱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渲染,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3.适时适量

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师充当的只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责任是“点”、“拨”,即所谓“窗户纸一点就透”、“拨开迷雾见晴天”。因此根据具体情况,范唱要适时适宜,比如发声训练,需要老师多次、反复地范唱,以示强化刺激学生确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歌曲的学唱范唱就不宜过多,应让学生独立去学唱;而一些节奏复杂、音域跳度大以及演唱风格上,就需要教师适时运用具有权威性的范唱。

(三)教育要努力扩大知识领域

构建高楼要一层一层地建,学习知识也要逐步往前推进,教学决不可固步自封、畏首畏尾和裹足不前,那样教学是提高不了的。人生要想学到点东西,学出点名堂来,还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扩大知识领域。

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完全符合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方针。

第五篇:6以主题活动《走进面塑》为例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研究

突出学生主体性,为学生创造个性成长空间

——以主题活动《走进面塑》为例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研究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展开的主体,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所以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个性的大舞台。因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突出主体性这一核心理念,而教师应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一、为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创造空间

不同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可以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自主选择活动主题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学生往往对身边的事、物比较关注,来自于生活实际的内容最容易成为他们选择的活动主题。《走进面塑》主题活动就是结合了学校及社区文化的优势,针对学生们的兴趣进行开发的,教师为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创造了空间。

这就是我所在的金台书院小学,它于2000年建校在古朴典雅的金台书院。书院风云变幻300年,是北京第一个首善义学。走进大门,迎面的垂花门上题写着“广育群才”,这是康熙皇帝1702年为金台书院题写的。现在“广育群才”已经成为金台的办学理念。建国后,冰心奶奶为我校特别题写了“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戏。”这些都是学校宝贵的财富。如今的金台继往开来,充分吸收历史养分,发挥着特有的人文环境与资源。传承书院文化,继承传统手工技艺,是我校办学目标之一。

同时,金台书院小学就校位于金鱼池小区内,小区内住着不少民间手工艺大师及爱好者。社区内经常会组织一些手工艺作品展。附近的珍品馆和百工坊更是学生们喜欢的地方,常常流连忘返。受校园环境和社区环境的影响,我校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面塑艺术。针对孩子们的兴趣和建议,我们开发了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走进面塑。

学生们自主选择的主题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这也为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好了基础。

二、为学生发现问题创造空间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多创造提问的空间,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走进面塑》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参观位于学校附近的百工坊。学生在百工坊不仅可以欣赏到“面人彭”、“面人张”等著名大师的作品,还可以亲眼看到面塑的制作过程,与大师近距离的交流。

亲身体验,互动交流,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更给学生提问创造了平台。百工坊中,学生们不断的面塑大师进行交流,走出百工坊,学生又生成了一些新的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面塑?如何制作面塑?有哪些面塑大师?面塑的材料是如何制作的?„„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每个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搜索网络、查找书籍、询问民间工艺大师等形式,了解相关知识。

学生们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制作电子小报。在班级进行展览,共享资料。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创造空间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便于学生间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主题活动《走进面塑》中,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创造了空间。

在学习制作面塑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学生们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全班共分为四个小组,教师有目的的逐个进行指导。

①小组一 制作内容:钥匙链、冰箱贴、面塑笔等。

教师预设学生的困难,为学生准备的学具有:钥匙链、笔、吸铁石、笔筒等。

②小组二 制作内容:课本中的童话故事 教师指导策略:教师可帮助学生共同查找一些故事中的插图,以供学生制作时参考。

③小组三 制作内容:续写童话故事《三只小猪》

教师指导策略:本组学生,富有想象力,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可在色彩的搭配上给与指导。

④小组四 制作内容:我爱你祖国妈妈

教师指导策略:本组的制作难度最大,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查找一些图片及资料,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知识,再进行创作。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凭借团队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使问题简单化,有助于主题活动的持续开展。同时,学生们在活动中也能充分感受到1+1大于2的力量,从主题活动效果来看,合作学习更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释放学生们的潜能。

四、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又是一种智力活动,探究的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直接反馈和亲身体验,使他们能够形成新的、持久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

在《走进面塑》主题活动中,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了空间。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问题,用橡皮泥制作的作品容易干裂、发霉。学生感兴趣的就是面塑大师们的面是如何制作的。在与“面人张”、“面人冯”的接触中,他们对于面塑材料的制作方法基本是直接回避。很高兴,学生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尝试,对于他们这是一次挑战。

本环节中又有3个小活动,分别是初步尝试、研究配方、深度探究,由浅入深使学生亲身体验研究过程。

活动一,初步尝试

根据师生收集、整理的配方资料,尝试制作面塑材料。

[设计意图:体验材料的制作过程,发现问题。]

活动二,探究配方

(一)活动准备阶段

1、提出问题

在初步尝试制作中,很多学生都发现自己制作的面有一点粘,这是为什么呢?面塑材料的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2、准备材料

面粉、糯米粉、蜂蜜、盐、开水等。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明确研究目的。]

(二)活动实施阶段

1、提出猜测

2、研究计划

各组根据猜想,制定研究计划。

3、完善计划

交流各组的研究计划。

思考:同学们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对比实验)不用对比实验行不行?为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研究配方的方法。]

4、实践验证

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实验。

(三)总结交流阶段

分组汇报研究结果,交流、共享研究成果。学生们总结到:面的粘度与糯米粉的多少、水的多少、蜂蜜的多少等有关系。

(四)拓展延伸阶段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为后面的深度探究做铺垫。

活动三,深度研究

此环节为学生自由参与。

深入探究配方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生成的问题。一些学生对此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愿意更深入的进行研究,我给予了及时的鼓励。由于面的制作过程较长、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在这里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

老师在这里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支持,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鼓励。我从2007年初,开始对面塑配方进行研究,并成立了研究小组。这是研究中的一些照片,老师这种执着、乐观、科学严谨的态度,感染着学生。在活动中,师生共同成长。

五、为学生自主评价创造空间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正确积极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健康发展。由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内容、活动方式有其独创之处。因此,在对待学生评价问题上,需要建立新的评价理念,探索新的评价方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反对采用考试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分数式等级性评价,而提倡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它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如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它由单向评价转向多向评价,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教师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增强了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它尊重学生的特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成果,抛弃了一元化、标准化的评价标准,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采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走近面塑》是个大主题、长周期的活动,学生坚持下来有一定难度。采用激励式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重要。

首先是,评价手段多元化。活动中,我采用了“争章”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四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收集资料,初步了解面塑的相关知识;模仿制作,学习制作面塑的基本技巧;研究配方,进行探究活动,亲身体验面的制作和研制过程;作品创新,开发新颖的面塑作品,分为“小小博士章”、“小小面塑家”、“小小科学家”、“小小发明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我更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为他们建立电子成长档案,随时记录他们每一点进步。

其次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活动中,我采取了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力求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点、闪光点。

第三,评价内容多元化。在评价内容的设计上,我更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以本课为例,评价内容不仅仅是能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这些知识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纪律情况等内容,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不是为了分等,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要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就离不开学生的反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评价中来,既有助于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同时也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孩子们的潜能是无穷的,教师应注重引导和挖掘,只要我们提供合适的机会,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那么孩子们的潜能将绽放独特而美丽的光彩。

下载团体辅导对农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团体活动“踩石过河”为例[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团体辅导对农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团体活动“踩石过河”为例[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