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10-23 18:2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名篇。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又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给大家分享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

《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

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

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

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诵读教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并联系今天的和平、安定生活,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最终达到背诵的目的。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

如果能引导学生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就锦上添花了。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2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究竟它美在何处呢?我反复品味,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语言美,如歌

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2、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美。

二、景色美,如画

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试看课文中的两次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潺潺的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画美景。若是一对浪漫的情侣漫步其中将是何等的惬意?再看问、文中的另一幅画面,不,我们不妨把他们看着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

三、意境美,如诗

无论是桃花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如画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更何况文章本身就是《桃花源诗》的序呢?

四、人文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对渔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五、结构美

1、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详见教参)桃花源如梦似幻,飘渺若无,若幻似真,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

2、结构自然,脉络清晰。按照渔人的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重访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除了上述众“美”之外,如果我们用心去仔细分析品味肯定将会有更多的收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花源记》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义的力作。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3

《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会有多大困难,大多数学生能够读懂。其实,文中内容很“奇”。如:

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回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

桃源中人也甚奇。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既然故事这么的“奇”,所以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桃花源的图片,让学生的脑海里存下印象,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入神,效果不错。

其次,文言文要读,在读中理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最后,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比较弱的学生更重要。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4

1、积极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提升语文素养。

2、运用名师的教学经验,优化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我将课堂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辩读文字板块,析读文意板块和品读文情板块,这种设计理念源自于我省名师余映潮。在课堂实施的许多重要环节如话题的设计,活动的编排、导语的铺垫、朗读的穿插等。有许多也是受余映潮老师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引导学生积极参入到语文实践中去。

3、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文言文教学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层深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5

一、选课匆忙、不慎重:〈桃花源记〉为传统名篇,平时教学至少需要两个课时,备课时并没有细细的去感觉时间的长短,虽然课堂环节压缩了一些,课堂流程也自以为紧凑。但文言文教学要求实实在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是必须要完成的。

上学期将老师安排靳文红孟刚军共同完成《黔之驴》的教学是正确的,示范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

课前调动比较到位,学生学得投入并实在,不会的举手是真的在质疑,会的举手也是真的在答疑,县里学生有太多的单纯,市里学生有太多的浮躁。面对这样的学生,谁也不会做秀般硬走过去的,拖堂便成必然。将老师在回来的路上说为我感动的话是赞赏,但也是安慰,但愿赞赏的成分多些。

无论如何,拖堂总是不应该的,况且是观摩课。

二、感念张老师,匆忙地选择《桃花源记》的自信,来自于几年前在“北关区中小学衔接教育研讨会”上作此课的成功。那节课的好评持续了好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琅琅美读、巧妙设问所引发的对作品难点的轻松理解、学生精彩纷呈的发言、“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内容想象、“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词语积累,亮点迭出,听课老师和评课领导反映挺好,自己也颇为得意。

那节课是用的张鸿雁老师的学生,之前,张老师先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处理字词、疏通文意,这是枯燥的环节,却是最基础的铺垫。没有第一课时的平淡与扎实,就没有第二课时的从容与创新;没有平时教学的训练有素,就没有公开课上的潇洒与亮丽;但是,张老师自己从没说过有她的功劳,而且,她连这个感觉都没有,总是那么自谦。而我,之前也从来没有感觉,直到今天,同样一课,处理得局促吃力时,才去回想那一课为什么会有从容与轻松,才心有所动,才无限感慨。

一直以来,七中语文组好象也出了我们几个“骨干”,比赛、演讲、作课,带来不少的荣誉与风光。张老师、韩老师好象一直是在背后的,作课用她们训练好的学生,评课受益于她们直率的点评,共事多年,一直享受着她们的帮助,享受着她们的欣赏,还一直自以为是,好象业务比她们强。今天突然有点清醒,真正的教师自有她的高尚与淡泊。恰逢张老师已休病在家,很有几分伤感,真是一生默默在讲台,直到累倒!

三、创新与稳重:当别人称赞你稳重时,或者说,当稳重成为你的风格时,当惊醒:你也许已经老了,是否锐气不再,灵感不再,创新不再了?应该回放你的课堂——语言是否罗嗦?环节是否拖拉?节奏是否缓慢?设计是否陈旧?切不可盲目自大,止步不前。课也作了不少,好象从来没有这样沉重过,甚至有些惶恐不安了:人到中年,没有老教师的境界与胸怀,好象也失去了年轻时的激情与创意。

四、课比天大:反思此课的全过程:匆忙备课,没有试讲,没有说课,好象胸有成竹。静心感觉自己的内心,其实是一种轻视:不参赛,不评比,乡下送课,小菜一碟。其实,课堂是一台戏,讲课是一种艺术,无论观众多少,无论舞台大小,都应该精心对待,精雕细刻,以求完美。不可欺的是你自己的心情,课有缺失,会有难言的不爽与懊恼!

五、将老师的失误:盲目相信他自以为可以相信的老师,也许正是这种信任,导致了他(她)们的不思进取和无理由的骄傲!该争光时没光,该添彩时没彩。希望有机会弥补!好久以来,懒于思考,懒于动笔,得过且过。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群,混于其中,也活得轻松。今天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玩一次深沉之后,却感觉轻松了许多,不知为何?人是需要活得清醒的!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6

《桃花源记》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名篇。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又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反复诵读,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桃花源记》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教学过程品味佳句。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须放在首位,怎样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还是使用一贯用的方法: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常听说熟能生巧。文章读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来了,试想,一个同学文章都读的不通顺,想让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抓住早读课时间,让同学充分预习,反复的读,先把课文读通顺,然后找到自己感觉优美的句子,再反复读,能成诵最好。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疏通这篇课文文意时,我没有采用串讲的方式,因为我发现串讲的效果不大好,班级除了几个好学生能认真听讲记笔记,其他的同学坚持不了几分钟,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串讲确实比较枯燥乏味,一节课讲下来,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节课基本就是填鸭式,效果甚微。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一小节一小节疏通文意。先把这一小节的重点字词划给同学,因为理解文言句意时,关键字词非常重要,关键字词解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再让同学根据注释,同桌或前后桌分组讨论,实在讨论不出来的字词先放那儿,然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加以指导。这样,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是成绩很差的同学都能回答对问题,因为好多词意注释上都有,只要他们“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来。即便是如此,我在讲到文句优美的地方,还是放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读,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

第二课时,由于时间紧张,很多第一节课该有的环节到这节课上都没有了,学生读的不够充分,自己展开也不多,因为紧张好多原来想好的过程都乱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够,所以感觉不好。因为很多文言字词,在已学过的多篇文言文中反复出现过,帮助学生找规律,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增强他们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课时这方面我做的很不够。好在由于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时,学生配合的比较好。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这点让我感到比较欣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锻炼自己的心里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二篇:《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本周二至周四,我校所有高级教师和省、市骨教师每人上一堂公开课。于是,我按照教务科贴出的时间表,根据本班学生的教学进度,在本周二上午第三节顺其自然地上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诵的文言文。

对于九年级的听障学生,采用降一级人教版语文教材学习古文是很有挑战性的。好在《桃花源记》是以记事为主,借助情节曲折的故事来为读者展现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富足、民风淳朴的美好世界,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没有多大难度,难的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前,我们师生已用几个课时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学习了生字词,重点句子的意思和一些常用的文言文知识,基本掌握了课文内容和理清了文章思路。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背诵课文。在此基础上,我把这节公开课的重点设为“感受桃花源的美”,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确定好重难点后,在实施教学时,我分五个环节进行,首先是“问题导入”,我设的问题是:看看桃花源美在哪里?想想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两个问题实际就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接着就是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用“桃花源”为中心词,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梳理文章顺序,再请一位学生简单复述课文,这其实也是温故知新,为学习下文做铺垫。然后就利用图文并茂的课件,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句、段,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来感受桃花源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情美,水到渠成地突出了重点。然而,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后面的环节有点仓促,不能自然地突破难点,最后一个“读后感悟”的环节也没时间感悟,只好草草收兵。

后来,我又听了好几位老师的公开课,感觉受益不少。再次反思自己和借鉴同事,这几天来,我感悟最深的是:今后,无论上公开课还是平常课,不求自己有多完美的表现,但求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专心地看,投入地读、大胆地说,尽情地写,从中获得一点知识,得到一点锻炼,受到一点启发。这,我就满足了。

第三篇:《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姜爱姐 的工作室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须放在首位,怎样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还是使用一贯用的方法: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常听说熟能生巧。文章读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来了,试想,一个同学文章都读的不通顺,想让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抓住早读课时间,让同学充分预习,反复的读,先把课文读通顺,然后找到自己感觉优美的句子,再反复读,能成诵最好。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疏通这篇课文文意时,我没有采用串讲的方式,因为我发现串讲的效果不大好,班级除了几个好学生能认真听讲记笔记,其他的同学坚持不了几分钟,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串讲确实比较枯燥乏味,一节课讲下来,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节课基本就是填鸭式,效果甚微,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一小节一小节疏通文意。先把这一小节的重点字词划给同学,因为理解文言句意时,关键字词非常重要,关键字词解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再让同学根据注释,同桌或前后桌分组讨论,实在讨论不出来的字词先放那儿,然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加以指导。这样,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是成绩很差的同学都能回答对问题,因为好多词意注释上都有,只要他们“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来。即便是如此,我在讲到文句优美的地方,还是放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读,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

第二课时,由于时间紧张,很多第一节课该有的环节到这节课上都没有了,学生读的不够充分,自己展开也不多,因为紧张好多原来想好的过程都乱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够,所以感觉不好。因为很多文言字词,在已学过的多篇文言文中反复出现过,帮助学生找规律,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增强他们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课时这方面我做的很不够。好在由于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时,学生配合的比较好。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这点让我感到比较欣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锻炼自己的心里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研活动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第四篇:《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

一、选课匆忙、不慎重:

《桃花源记》为传统名篇,平时教学至少需要两个课时,备课时并没有细细的去感觉时间的长短,虽然课堂环节压缩了一些,课堂流程也自以为紧凑。但文言文教学要求实实在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是必须要完成的。

二、联想、想象的环节没有补充出来。

曾经听过一节课:“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琅琅美读、巧妙设问所引发的对作品难点的轻松理解、学生精彩纷呈的发言、“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内容想象、“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词语积累,亮点迭出,听课老师和评课领导反映挺好,那节课是在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处理字词、疏通文意,这是枯燥的环节,却是最基础的铺垫。没有第一课时的平淡与扎实,就没有第二课时的从容与创新;没有平时教学的训练有素,就没有听开课时的潇洒与亮丽;所以第二节课处理得局促吃力,没有平时的从容与轻松,因该引起学生更多精彩回答得地方,例如“皆叹惋”,叹惋什么?““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的内容是什么?等环节也没有启发起来,上完这节课有无限感慨。

三、创新与稳重:

当别人称赞你稳重时,或者说,当稳重成为你的风格时,当惊醒:你也许已经老了,是否锐气不再,灵感不再,创新不再了?应该回放你的课堂——语言是否罗嗦?环节是否拖拉?节奏是否缓慢?设计是否陈旧?切不可盲目自大,止步不前。课上了不少,好象从来没有这样沉重过,甚至有些惶恐不安了:人到中年,没有老教师的境界与胸怀,好象也失去了年轻时的激情与创意。

四、课比天大:

反思此课的全过程:匆忙备课,没有试讲,没有说课,好象胸有成竹。静心感觉自己的内心,其实是一种轻视,一种无所谓,不参赛,不评比,上课小菜一碟。其实,课堂是一台戏,讲课是一种艺术,无论观众多少,无论舞台大小,都应该精心对待,精雕细刻,以求完美。不可欺的是你自己的心情,课有缺失,会有难言的不爽与懊恼!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2

《桃花源记》逝文中的经典名作,它的文采斐然、意境深邃,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古文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古文学习能力也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目前中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不高,虽知学习古文是有用处的,但缺乏动力,“上课乏味”,“内容枯燥”,“难以学好”是学生最普遍的反应,这是和我们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怎样让学生把《桃花源记》学得又好又愉快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现总结如下:

一、从“趣”字入手,做好新课的导入。

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与现代文相比,古文因时隔久远,内容深奥,文章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也相去甚远,更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要架设古今生活的桥梁,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前我考虑到学校附近有一个闻名清远的旅游景点————清远桃源生态旅游区,这里湖光山色,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茂密葱郁,生态原始,四季如春,桃花烂漫,长年烟雾缭绕,仿如人间仙境。于是特地前往拍摄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当以优美的音乐为背景播放着这些图片时,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自己熟悉的景物出现时,学生还充当起了解说员:“这是桃花湖,里面的鱼多着呢,泥鳅、鳝鱼……。那里是桃花坞,每年的3、4月份桃花开得最灿烂……。”我再问学生:“这些图片美吗?图片美实景更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世外桃源”,据说在一千多年前的晋朝也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今天我们来学习《桃花源记》。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样能深深吸引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课堂气氛。

二、改“讲”为“读”切入教学。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古诗文教学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字字落实,句句串讲”,过于重视字词的解读和翻译,常常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教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倦。参考了一些文献和名家的教学视频后,我决定从朗读切入教学,先要求先读准字音和句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把过去从字词到段落篇章,变为从整体入手,由篇章段落到字词,把字词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讲解。这样摆脱了传统把文言文分成诸如解释词义、分成串讲、归纳全文、布置作业的框框,突出了文章的整体特点,注意了字词、诵读、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课堂的表现与听课老师的评价看,效果应是比较好的,评完课后我又特地找了一部分学生了解情况,普遍反应比以前学得容易、轻松、又有趣。后来看单元测验有关本文的答题,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三、从“写”字入手,进一步理解文意。

以前古文的练习与作业一般是字词语句或课文的翻译。后来我注意到其实很多学生都是照抄参考书的,在复习的过程更是发现学生对很多语句甚至段落都没印象。后来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写出课文内容,有能力的学生写出细节,因为文言文文字精炼,言简意赅,字里行间大有充实丰富的回旋余地,这样既训练了写作能力,又熟悉了古文内容。

上完课后细细思考,也发现自己很多不足,比如:

1、用辩论的方式去探讨课文内在的人文内涵更好。

《桃花源记》中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噪世俗尘嚣的理想生活境界,在治**、兵祸连结,民不聊生的东晋写出这样的作品,其中的内涵不言而喻。我先让学生思考有关桃源人避世是否正确的问题,然后再请几位学生表达看法,最后引导学生明确:要读懂一篇作品,必须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虚构出来的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其实是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上完课好,我仔细思考,这样的方式似乎是“水过鸭背”,远不如让学生先进行一个小型辩论赛后再归纳好,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学习到用理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2、教师熟背课文对学生的示范更好。

黑格尔说:“老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标准、流畅、富有激情地把课文背下来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认为背诵课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而且教师背诵经典文本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入文本,读出自我,这是《课程标准》给我们做出的规定;著名语文专家于漪老师就是从背课文、背教案开始,严谨治学,扎扎实实,靠硬功夫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只有把书读到滚瓜烂熟,我们才可能像于漪等名家一样,达到设计教学如鱼得水,课堂实施左右逢源的境界,而这,是其它任何策略和技巧都不可以替代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成绩是会出来的。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3

《桃花源记》是一篇经典文言文,如何能让学生既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又不至于冲淡文言文的韵味?教学本文前,根据学校“三环六步”教改新思路,认真专研了教材,了解学情,但教学效果总觉得不够满意。在教完后我做了一些反思。

一、变过去全文翻译为半文半白

我在准备《桃花源记》时,摒弃那种全文翻译的老套路,另辟蹊径,半文言半翻译的形式。过去是对重点语段、重点句子做重点翻译,我反其道而行之,对重点语段进行保留,让学生在品读中来领悟句子的含义。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文言文教学重点应落实,该记住的一定让学生多读多记,辅之必要的练习。在考试未前,学生能得高分才是唯一。

二、变过去客观翻译为主观叙述。

为了进一步激发其同学们学习兴趣,我让学生以渔人身份来叙述发现桃花源的过程,在叙述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个人理解适当增加内容,如“我”在发现桃林是心里怎么想的?“我”在看见村庄时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我出了桃花源后又是出于什么心里去告诉太守这件事的?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的热情还是比较高涨的,对人物心理揣摩也较到位。

三、重点句子重品味轻翻译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子,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段文字是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对于这类句子不能只带领学生们翻译一下就好了,关键是透过文字让同学们明白到陶渊明理想社会的模样。为此设计让同学们仔细品读本段文字,通过字词想象这个村庄的特点、它的环境、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表情,精神状态等。同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又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及个性特点,补充在《桃花源诗》中的有关诗句,加深理解。

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尽量从他们的切身感受出发,尽量让他们把每一个想法,每一次表达说清楚,说透彻,如很多学生都提到“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看到一幅安宁、和平的.画面,这些都是同学经过想象得到的,如果不做细致品读,我们如何能想到呢?或许这正是文言的魅力所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我在教学中还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的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能力。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4

教学《桃花源记》一文共耗时4课时,前2课时用于新授,解读文本,领会文章主旨;后2课时用于拓展延伸,印发《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文字资料及相关译文(为降低难度),进一步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其文。资料发给学生预习,要求解决生字词,并把几篇文章中能表现陶渊明的性格特征的语句划出来,形成自己的最初的思想。并结合《桃花源记》一文,再次走进人物内心,解读人物形象。前3课时按预设没什么“杂音”。

这是第4课时前的休息时间,一些同学针对上节课我的“诗意的语言,失意的人生”这句话在交流心得,我含笑表示嘉许,这时学生A走过来,神秘地对我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些东西,要不要说出来?”我问:“有关什么,课文还是班级?”“课文。”“说来听听。”“陶渊明将主人公设计成渔人是有用意的,大有用意。”他拖腔拉调。我呆了呆,心想,这篇课文已上过好几次,为何主人公是渔人而非猎人或其他身份这我倒是真没想过。“你能说出个道吗?”可这时上课铃响,学生追着我:“老师,你看我还讲吗?”迟疑了片刻,我迅速反应,“讲吧,尽情讲。”

于是,我简单交代本节课内容,请学生A畅言发现:

生A:渔人即愚人。(惊人发现)理由如下:

1、入而复出。

连年战乱,社会腐朽黑暗,民不聊生,而世外桃源的生活如此美好,宁静、平和、富足。这样的境界,可遇而不可求,就连“高尚士”刘子骥也“欣然规往”,别说凡夫俗子那肯定求之不得,可渔人却“停数日,辞去”。“辞”是主动要求离去,而且态度坚决,实在是个“愚人”。(有些同学点头表赞同,我也暗暗叫好)

2、去而作志。

渔人既然要走那就走吧,可他“得船,扶向路,处处志之”,竟然到处留记号。他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以后再来。可“世外桃源”是作者期待的一种理想境界,岂是你一个渔人想走就走想来就来的?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当然是愚蠢的。因此作者给他设计了一个“迷,不得路”的结局。(几个学生干脆仰视生A,我忍不住点头)

3、言而无信。

做人应当以诚信为本,村中人对他很真诚,设宴摆席,热情款待,除了临别前希望他“不为外人道”别无他求,想必渔人当时也信誓旦旦,可他一出桃花源,立即“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带一班人马“寻向所志”。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也是愚人所为。(群情激动,谁说弟子不如师,“教学相长”啊)

头头是道的分析博得满堂喝彩。我从来没发现的东西,学生居然发现了,而且这个发现无疑是正确的。我不得不佩服。我毫不吝啬地表示了我的欣赏:“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你是我的老师!我向你学习。”台下学生大笑。

我又引导学生结合手边资料,顺生A的思路,具体的分析了陶渊明设计“渔人”做主人公与作者的生活、性格、思想分不开,他写此文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的向往,而且直接通过对“渔人”的含蓄委婉而又无情嘲笑表达作者对不守信用、出尔反尔、甚至有趋炎附势之嫌的市井小人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再次表扬了生A到的思想和精彩的发言后,我便想把课堂教学内容往我设计的方向拉,却发现学生窃窃私语,意犹未竟,“难道你们还有高见?”生B很聪明地激将:“老师,你不是常教我们要‘于无疑处生疑’吗,我可不可以有另类的疑问?”看来我的课是上不成了,索性就不上了。难得他们对一篇课文如此热心。“欢迎啊,我洗耳恭听。”

生B马上接:“老师,文章里说桃花源人‘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已有五百年,那怎么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不是明显有漏洞吗?”一片附和声起。

生C不待邀请便大声说:“还有,还有。”我请他说下去,“渔人与桃花源人怎么交流?相隔五百年,难道语言没有发展吗?沟通没影响吗?”“也是啊。”又一片附和声。

生D不甘示弱:“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五百年,怎么繁衍生息?近亲结婚是不利于种族生存的。”“对啊,对啊,不能近亲结婚,他们的种族怎么延续?”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向不灵光的他们怎么一下子开窍了。)一时间,教室里闹哄哄的。

“老师,老师,我们的发现对不对,精彩吗?”

此刻,班级同学情绪很激动,都为自己的到的发现感到骄傲。我分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正是我期待已久的啊,我应该高兴,应该热情洋溢地表示我的欣喜与赞赏。可是今天,我却失语了。鼓励他们不迷信权威、质疑文本是我一向的做法,学生正是深得我的精髓啊,可我却一点准备都没有!我不知道怎么引导他们。我想把“球”踢给学生,但我知道,一番唇舌剑后,他们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总要我引领他们找寻答案。以前我常常在尊重他们的同时,辨伪存真。可今天,我根本无法给他们一个确切的交代。这一刻,我觉得我很对不起我的学生。是我没有深入文本,以致没能及时“解惑”。我只得尴尬的先肯定了他们的怀疑精神,也肯定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随后表示道歉:更详细的解释有待进一步讨论。

讲台虽三尺,舞台却很大,想要在这个舞台上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把每节课作为起点,在忙碌中充实自我,在充实中提升自我。只要我把今天作为明天的准备,不但能听到自己成长的声音,也能引领学生,听到学生的思想之花怒放的声音。我想,那也是学生期待的。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5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摈弃陈旧思想,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呢?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下面我把《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我在设计《桃花源记》第一课时的时候,打算从这几方面入手:

1、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梦入桃花源》的歌曲。看着同学们入神的表情,应该是效果不错;

2、检查预习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本篇文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陶渊明,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是很有必要的;

3、加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示肥读、学生自己的大声朗读、学生的示范读教师加以指导,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4、整体感知内容的环节老师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最概括的语言概括事件?这个环节的设置我有些茫然,不知道是提还是不提?

5、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对于这一问题,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我就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1、2段,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效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活动还不够积极。

6、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居然没有举手,出示了桃林的图片,才有一个同学妙语连珠,描绘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并且是教学的重点,就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但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我又在黑板上画了桃源美景图,但由于水平有限,画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还没用我去启发,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可能是他们已经讲过的原因)

7、在拓展迁移的环节我让学生畅谈现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讲课剩下的时间已经很短,只让一个学生来回答,这里缺少过渡语,“我们已经过上了桃源般和平宁静幸福美满的生活,”

8、由于课堂时间后半节课比较紧张,学生配合又不是很好,复习巩固的环节丢掉了,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总之,我想这节课突出新课程的理念,但由于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显得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各环节的衔接语言、教师心理素质较差,如当学生不配合时,教师有些慌张、启发引导还不够到位、教师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如毛笔字书写及绘画还不够好等等。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6

今天上了《桃花源记》一课,在课堂上我采用质疑引导的方法,没料到效果出奇的好。这不由引起了我许多思索。学生的思维一旦得到启发,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节课反思如下:

1、渔人发现桃花源上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我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从“忽”字可见,渔人发现桃花源是无意的。我反问到有没有不同看法呢?刚开始没有学生吭声,不一会就有学生站起来说:“渔人是特意去寻找桃花源的。”我问:“你有什么依据吗?”这位同学站起来说:“渔人是缘溪行,他缘溪行并不只是为了捕鱼。”我被这一回答吸引住了,随口问道:“那他还为了什么呢?”那位学生接着说:“文中提到落英缤纷,桃花漫天飞舞,就有可能飘到小溪中,渔人有可能是顺着小溪一路追寻桃花从而到达了桃花林。”我问别的同学他的看法有无道理?同学们说:“有。”可见这位同学读书时动脑思考了,我们大家今后在课堂上也应开动自己的大脑,力争读出自己的特见解。

2、源中人为何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让学生自己质疑课文。有学生提出:“桃源中人自秦朝就进入桃花源到晋朝,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外出,为何他们的.衣服会和渔人的一样?我国每个朝代的衣服都有各处的特点的?”有同学站起来说:“可能他们中间有人外出过。”马上有人反对说他们没有外出过,从文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可见他们确实没有外出过。“那何这样写呢?”我趁机问道。有的学生思考后说:“本是文陶渊明鹿出来的,到底是不是完全一样?为什么完全一样谁也说不清楚。”我说:“说的很好,可见你也动脑思考了。”桃源中人到底为什么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3、你怎样看待渔人的行为?(他的对外人道。)

这一问题,一提出马上有学生说:“渔人是个不讲信誉的小人,人家桃花源中人好好把你招待,你却出卖人家。”马上又有学生站起来反驳说:“渔人不算言而无信,因为渔人并没有答应村中人要求。”我趁机又问:“那渔人为何又要再寻桃花源呢?”学生齐声说:“为了追求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那他为什么不带着自己的一家人去,而要诣太守呢?”有同学说:“渔人行为高尚,想让别人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又有人反驳道:“渔人诣太守说明他热衷功名利禄,他想让别人过上幸福生活为何不带上村中人去呢……”这许多问题都是我备课时没仔细考虑的。我随口又问:“那渔人没找到桃花源,太守会怎样做?如果渔人顺利找到并再次带入进入了桃花源会怎样呢?请同学们下去想像一下,构思一簏作文,题目是《渔人再入桃花源》。

4、怎样看待桃花源中人?

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从文中“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余有捐款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句子可看出村中人热情淳朴等。“还有别的不同见解吗?”我问。“他们为何不足为外人道也”“不想让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有人站起来说。“还有别的吗”?又有同学说:“源中人在一定程度上有自私心。”这一点大出我的意料,“为什么?”这位同学说:“村中人和渔人的谈话已让他们明白,外面的生活,他们应当接纳外人让他们也过上幸福生活。”又有人反驳说:“如果外人都进入桃花源,那就没有净土了,不能单因为不让外人进入就说他们自私。他们自私就不会热情款待渔人了。”

5、你向往桃花源的生活吗?为什么?

有同学回答向往,因为那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也有同学站起来说不喜欢,因为那里原始落后,没有现代高科技的文明。我趁机又布置了一道作文,你能把桃花源中的人劝出桃花源吗?以《给桃花源中人的一封信》为题,构思一篇作文。《桃花源记》只是记托了作者的一种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当课进行到这时,我认为已完了,随中问:“还有别的问题吗?”没想到还有人问“桃花源洞口才通人,牛是怎样进去的?”同学们又议论开了。

一堂课下来让我感慨迫多,原以为这是熟课了,自己也教了七八年,课已不用再备了,没想到还是有很多地方想的远不如学生。由此我想到了,新型语语文课堂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打开?这节课可见学生思维打开了,课也好上了,学生也活跃了。我想这样的课堂也许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7

《桃花源记》逝文中的经典名作,它的文采斐然、意境深邃,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古文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古文学习能力也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目前中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不高,虽知学习古文是有用处的,但缺乏动力,“上课乏味”,“内容枯燥”,“难以学好”是学生最普遍的反应,这是和我们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怎样让学生把《桃花源记》学得又好又愉快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现总结如下:

一、从“趣”字入手,做好新课的导入。

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与现代文相比,古文因时隔久远,内容深奥,文章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也相去甚远,更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要架设古今生活的桥梁,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前我考虑到学校附近有一个闻名清远的旅游景点————清远桃源生态旅游区,这里湖光山色,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茂密葱郁,生态原始,四季如春,桃花烂漫,长年烟雾缭绕,仿如人间仙境。于是特地前往拍摄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当以优美的音乐为背景播放着这些图片时,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自己熟悉的景物出现时,学生还充当起了解说员:“这是桃花湖,里面的鱼多着呢,泥鳅、鳝鱼……。那里是桃花坞,每年的3、4月份桃花开得最灿烂……。”我再问学生:“这些图片美吗?图片美实景更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世外桃源”,据说在一千多年前的晋朝也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今天我们来学习《桃花源记》。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样能深深吸引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课堂气氛。

二、改“讲”为“读”切入教学。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古诗文教学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字字落实,句句串讲”,过于重视字词的解读和翻译,常常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教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倦。参考了一些文献和名家的教学视频后,我决定从朗读切入教学,先要求先读准字音和句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把过去从字词到段落篇章,变为从整体入手,由篇章段落到字词,把字词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讲解。这样摆脱了传统把文言文分成诸如解释词义、分成串讲、归纳全文、布置作业的框框,突出了文章的整体特点,注意了字词、诵读、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课堂的表现与听课老师的评价看,效果应是比较好的,评完课后我又特地找了一部分学生了解情况,普遍反应比以前学得容易、轻松、又有趣。后来看单元测验有关本文的答题,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三、从“写”字入手,进一步理解文意。

以前古文的练习与作业一般是字词语句或课文的翻译。后来我注意到其实很多学生都是照抄参考书的,在复习的过程更是发现学生对很多语句甚至段落都没印象。后来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写出课文内容,有能力的学生写出细节,因为文言文文字精炼,言简意赅,字里行间大有充实丰富的回旋余地,这样既训练了写作能力,又熟悉了古文内容。

上完课后细细思考,也发现自己很多不足,比如:

1、用辩论的方式去探讨课文内在的人文内涵更好。

《桃花源记》中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噪世俗尘嚣的理想生活境界,在治**、兵祸连结,民不聊生的东晋写出这样的作品,其中的内涵不言而喻。我先让学生思考有关桃源人避世是否正确的问题,然后再请几位学生表达看法,最后引导学生明确:要读懂一篇作品,必须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虚构出来的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其实是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上完课好,我仔细思考,这样的方式似乎是“水过鸭背”,远不如让学生先进行一个小型辩论赛后再归纳好,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学习到用理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2、教师熟背课文对学生的示范更好。

黑格尔说:“老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标准、流畅、富有激情地把课文背下来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认为背诵课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而且教师背诵经典文本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入文本,读出自我,这是《课程标准》给我们做出的规定;著名语文专家于漪老师就是从背课文、背教案开始,严谨治学,扎扎实实,靠硬功夫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只有把书读到滚瓜烂熟,我们才可能像于漪等名家一样,达到设计教学如鱼得水,课堂实施左右逢源的境界,而这,是其它任何策略和技巧都不可以替代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成绩是会出来的。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8

《桃花源记》一文已教了N次了,每次教时,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体验,新有感悟:

1、应该是一条曲折的小溪。教第一段时,课文对于发现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较多,也比较细致,掺合着溪流,有小船,有两岸,有桃花林,最后发现洞口。这个过程要如何再现,才更有说服力?

于是,我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把发现桃花源这个过程中的景物,画出来!一听说语文课可以画画,久违了的学生,兴致被调得老高。你一言我一语:这是两岸,这是桃花林。这是小船,船不要画出来,只要画船荡漾开去的水圈,就能证明说是有小船,上次老师教我们深山藏古寺就是这样画的??最后,由美术功底较好的燕南同学上台一展画技:平整的两岸,整齐的桃花林,小船在溪的中间,一位渔人在划桨??

当包含我在内的所有人沉浸在这幅图画的构思中时超劲同学代表另一部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小河不应是平行的整齐划一的,而应是曲线的,由小到大,弯曲而来,从美术的角度讲,更富有直观感,更富有曲线美

是啊,我恍然大悟,弯曲的小河才更有说服力。

2、结合语境理解翻译。文本第四段中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对于这句话,很多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按照朝代更替的顺序,先有汉朝,才有魏晋,桃花源的人不知道有汉朝和魏晋,很正常,但他们之间构不成递进关系啊!课堂一度停留。这句翻译是不是错了啊!

其实,学生的`这个发现,作为老师,如果没有认真思考,也会走入这样的死胡同的。我让学生思考之后,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桃花源的人,来想这个问题,这不会错了!学生三五个讨论起来,才理解到:按我们现在的角度,是错的。但是按桃花源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不知道汉朝,不知道魏晋。这当中汉朝离他们近,魏晋离他们远。而我们学生,我们的理解刚好相反。魏晋离我们近,而汉朝离我们远。理解了这一点,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3、应该是时间顺序。《桃花源记》进行课堂小结时,关于这篇课文的顺序,稍有波澜,讨论有致,分析有理,可谓恰到好处:我提问学生,本文的顺序,苏璇香同学立即反映:时间、空间、逻辑等三种顺序。但是本文是什么顺序呢?璇香同学认为是“空间顺序”?

旁边的刘钊同学站起来说:“时间顺序”!“理由呢”我顺势追问,刘钊同学理由充分:

本文是按“发现桃花林”(第1段)——“进入桃花林”(第2段)“做客桃花源”(第3段)“离开桃花源”(第4段)),“再寻桃花林”(5段)的顺序来写,所以是时间顺序。

那什么样的写法顺序才是空间顺序呢?空间顺序一般有这些特征: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物及人等较为明显的空间概念。完全正确,我心里只有折服。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9

教学《桃花源记》一文共耗时4课时,前2课时用于新授,解读文本,领会文章主旨;后2课时用于拓展延伸,印发《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文字资料及相关译文(为降低难度),进一步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其文。资料发给学生预习,要求解决生字词,并把几篇文章中能表现陶渊明的性格特征的语句划出来,形成自己的最初的思想。并结合《桃花源记》一文,再次走进人物内心,解读人物形象。前3课时按预设没什么“杂音”。

这是第4课时前的休息时间,一些同学针对上节课我的“诗意的语言,失意的人生”这句话在交流心得,我含笑表示嘉许,这时学生A走过来,神秘地对我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些东西,要不要说出来?”我问:“有关什么,课文还是班级?”“课文。”“说来听听。”“陶渊明将主人公设计成渔人是有用意的,大有用意。”他拖腔拉调。我呆了呆,心想,这篇课文已上过好几次,为何主人公是渔人而非猎人或其他身份这我倒是真没想过。“你能说出个道吗?”可这时上课铃响,学生追着我:“老师,你看我还讲吗?”迟疑了片刻,我迅速反应,“讲吧,尽情讲。”

于是,我简单交代本节课内容,请学生A畅言发现:

生A:渔人即愚人。(惊人发现)理由如下:

1。入而复出。

连年战乱,社会腐朽黑暗,民不聊生,而世外桃源的生活如此美好,宁静、平和、富足。这样的境界,可遇而不可求,就连“高尚士”刘子骥也“欣然规往”,别说凡夫俗子那肯定求之不得,可渔人却“停数日,辞去”。“辞”是主动要求离去,而且态度坚决,实在是个“愚人”。(有些同学点头表赞同,我也暗暗叫好)

2。去而作志。

渔人既然要走那就走吧,可他“得船,扶向路,处处志之”,竟然到处留记号。他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以后再来。可“世外桃源”是作者期待的一种理想境界,岂是你一个渔人想走就走想来就来的?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当然是愚蠢的。因此作者给他设计了一个“迷,不得路”的结局。(几个学生干脆仰视生A,我忍不住点头)

3。言而无信。

做人应当以诚信为本,村中人对他很真诚,设宴摆席,热情款待,除了临别前希望他“不为外人道”别无他求,想必渔人当时也信誓旦旦,可他一出桃花源,立即“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带一班人马“寻向所志”。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也是愚人所为。(群情激动,谁说弟子不如师,“教学相长”啊)

头头是道的分析博得满堂喝彩。我从来没发现的东西,学生居然发现了,而且这个发现无疑是正确的。我不得不佩服。我毫不吝啬地表示了我的欣赏:“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你是我的老师!我向你学习。”台下学生大笑。

我又引导学生结合手边资料,顺生A的思路,具体的分析了陶渊明设计“渔人”做主人公与作者的生活、性格、思想分不开,他写此文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的向往,而且直接通过对“渔人”的含蓄委婉而又无情嘲笑表达作者对不守信用、出尔反尔、甚至有趋炎附势之嫌的市井小人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再次表扬了生A到的思想和精彩的发言后,我便想把课堂教学内容往我设计的方向拉,却发现学生窃窃私语,意犹未竟,“难道你们还有高见?”生B很聪明地激将:“老师,你不是常教我们要‘于无疑处生疑’吗,我可不可以有另类的疑问?”看来我的课是上不成了,索性就不上了。难得他们对一篇课文如此热心。“欢迎啊,我洗耳恭听。”

生B马上接:“老师,文章里说桃花源人‘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已有五百年,那怎么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不是明显有漏洞吗?”一片附和声起。

生C不待邀请便大声说:“还有,还有。”我请他说下去,“渔人与桃花源人怎么交流?相隔五百年,难道语言没有发展吗?沟通没影响吗?”“也是啊。”又一片附和声。

生D不甘示弱:“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五百年,怎么繁衍生息?近亲结婚是不利于种族生存的。”“对啊,对啊,不能近亲结婚,他们的种族怎么延续?”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向不灵光的他们怎么一下子开窍了。)一时间,教室里闹哄哄的。

“老师,老师,我们的发现对不对,精彩吗?”

此刻,班级同学情绪很激动,都为自己的到的发现感到骄傲。我分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正是我期待已久的啊,我应该高兴,应该热情洋溢地表示我的欣喜与赞赏。可是今天,我却失语了。鼓励他们不迷信权威、质疑文本是我一向的做法,学生正是深得我的`精髓啊,可我却一点准备都没有!我不知道怎么引导他们。我想把“球”踢给学生,但我知道,一番唇舌剑后,他们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总要我引领他们找寻答案。以前我常常在尊重他们的同时,辨伪存真。可今天,我根本无法给他们一个确切的交代。这一刻,我觉得我很对不起我的学生。是我没有深入文本,以致没能及时“解惑”。我只得尴尬的先肯定了他们的怀疑精神,也肯定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随后表示道歉:更详细的解释有待进一步讨论。

讲台虽三尺,舞台却很大,想要在这个舞台上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把每节课作为起点,在忙碌中充实自我,在充实中提升自我。只要我把今天作为明天的准备,不但能听到自己成长的声音,也能引领学生,听到学生的思想之花怒放的声音。我想,那也是学生期待的。

第五篇: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美、乐、奇)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反思: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总结反思:本篇课文是一片极具吸引力的文章,尤其课件中的有些图片或动画,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但又不能让学生眼睛忙乱,而剥夺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分寸,注意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重点与难点的把握等等,一定要多考虑,细心引导。

下载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授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下面我把《桃花源记》的教学......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历尽千年,风采依然的美文。陶渊明用洗练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间乐园的图景。让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语文组 张瑞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感情层面,重视培养语感。这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对语言的品味不能脱离作品的感情形象;二是语言片段不能脱离......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桃花源记》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是一篇名副其实的传世佳作。我非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其反思五篇

    复习《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复习巩固文言知识,梳理重要文言词句,建构知识体系。 二、 通过阅读文章,进行写作技巧总结,提炼写作话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

    桃花源记反思(合集5篇)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桃花源记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桃花......

    桃花源记反思(最终定稿)

    《桃花源记》反思 张各庄中学 韩非非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