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在全县组织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陇原乡村文明行动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组织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陇原乡村文明行动的意见》(甘办发〔2017〕71号)通知精神,切实提升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泾川,决定在全县组织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陇原乡村文明行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目标,以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为关键,深入推进核心价值引领、载体平台创新、人居环境提升、道德风尚涵育、文化惠民普及“五项行动”,努力提升农民精神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服务“三农”工作发展,更好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2.坚持突出主线,价值引领。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教育引导农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农村新风正气,使农村在推进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坚持以人为本,利民惠民。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组织开展“十大孝子”“最美家庭”等评比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继承和发扬孝老敬亲,诚信友善的优良传统,增强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4.坚持协同推进,注重创新。积极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采取建立红白理事会、志愿服务队、善行义举榜、孝道“红黑榜”等方式,聚焦发力,协同推进,实现村村展新貌、群众得实惠。
5.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坚持问题导向、因村施策,分类指导,针对乡村发展实际和存在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以有效的工作方式,促进农村文明建设,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见实效。
三、总体目标
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广泛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陇原乡村文明行动,使乡村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重大决策部署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增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广大农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农村公共秩序、公共服务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力争到“十三五”末,县级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占比达到全县村镇总数的50%以上,“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由点到线全面发展,农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方式更加文明、乡风民风更加醇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四、重点任务
(一)广泛开展“陇原乡村文明·核心价值引领行动”。坚持融入贯穿结合、落细落小落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创建工作、引领文明风尚。
1.切实强化宣传教育。采取“新媒介”与“土办法”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农村基层现有的横幅、广播、电视、宣传牌、广场电子屏、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橱窗等宣传阵地以及互联网、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平台载体,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知人晓”、“人信人守”工程,综合利用“泾川发布”“泾川门户网站”深入开展“24字核心价值观”“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宣传活动,在泾川电视台开设专题栏目,在黄金时段滚动播放“新时代、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切实加大对农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推动价值观思想理念进村入户、入脑入心。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县文广局 县工信局 县网信办 县电视台
各乡(镇)人民政府
2.切实加强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全过程,积极组织开展以文明旅游、文明礼仪、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为载体的“做文明有礼泾川人”主题实践活动,注重发挥乡村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动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在遵守公德、习惯养成、礼尚往来、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方面,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积极争做道德楷模;
指导乡村把核心价值观纳入村规民约,在村镇醒目位置张榜悬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建立“民风朴实、文明和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明礼诚信、尊老爱幼,勤劳节俭、奉献社会”的乡风民俗;
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努力让广大青少年知荣辱、明是非、懂礼仪、树新风。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社会治理、融入到村规民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风尚。
牵头单位:县文明办
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县教育局 各乡(镇)人民政府
3.切实创新行动载体。在理论宣讲、技能培训、党员冬训等活动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融入到乡村旅游节、物资交流会、广场舞、戏曲、自乐班、乡间小调等文化活动之中,形象生动地传播社会正能量。充分运用对联、书法、年画、剪纸、刺绣、泥塑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与农民群众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紧密结合起来,注入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特色元素,让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易记易行。
牵头单位:县委农工办
责任单位:县文广局 县旅游局 县文联 县妇联
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大力开展“陇原乡村文明·载体平台创新行动”。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不断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
1.突出工作重点。深入推进以结对创建、城乡共建、区域联建为主的精神文明创建,积极组织农村党员志愿者、共青团员志愿者、妇女志愿者带头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为重点,以义务植树、文体活动、扶危济困、医疗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农民群众中营造相互关爱、守望共助的良好氛围;
持续抓好“幸福寓所”创建、“和谐五星”创评和“泾川好人”“十大孝子”“五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举乡贤、育乡风”、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讲堂、文化广场等重点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示范工程建设,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成为提升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载体。
牵头单位:县文明办
责任单位:县卫计局 县民政局 县文广局 团县委 县妇联
各乡(镇)人民政府
2.全面整体推进。认真落实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的各项工作任务,紧密结合泾川人文特色、民俗文化和地域特征,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指导扶持力度,发动群众广泛参与,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行,每个乡镇每年确定2至3个村进行重点推进,创建示范点,带动推动全县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整体推进的创建工作格局,实现到“十三五”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在全县农村普遍推开的预期目标,让农村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
牵头单位:县文明办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3.树立特色品牌。充分利用“泾川发布”“泾川门户网站”宣传报道和电视栏目刊播微影视等方式,乡(镇)要借助宣传栏、“村村响”广播、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媒介媒体,大力宣传推广全县深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不断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典型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辐射引领作用,不断创新内容、多方丰富载体、努力提升成效,推动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晋档升级,集中打造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工作品牌。
牵头单位:县文明办
责任单位:县文广局 县网信办 县电视台 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积极开展“陇原乡村文明·道德风尚涵育行动”。精心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以道德力量教化农民群众,以良好家风涵育村风民风,以文明新风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1.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深入开展“泾川好人”和“十大孝子”评选表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金种子”工程等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实施“中国梦凡人善举天天看”微记录电影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积极培育正确的道德评判和道德责任,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
牵头单位:县文明办
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县教育局 各乡(镇)人民政府
2.大力涵育良好家风。在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过程中,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培育,广泛组织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最美家庭”等主题实践和评选表彰活动,大力传递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以每个家庭的好家风支撑好村风、带动好民风。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各乡(镇)人民政府
3.广泛弘扬文明新风。指导乡村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把有威望有影响、办事公道、责任心强、热心服务的党员群众代表和新乡贤群体吸纳为组织成员。通过道德评议,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文明理事,改变“天价彩礼”、薄养厚葬、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用民间舆论的力量引导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激浊扬清、抑恶扬善,努力形成农村民主自治、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扎实开展“陇原乡村文明·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坚持从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抓起,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身边的变化、享受良好人居环境,激发投身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1.切实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地方特色、节约农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进行整体规划,立足村情实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由群众自己审定方案、选择图纸、筹措资金、组织劳力、自主修建、自我改造,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突出地域民族特色,体现生态田园风光,使村庄成为凝固的艺术、历史的画卷。坚持“村产相融”,依山就势、傍河就景,满足农民群众发展种养产业的需要,彰显鸡犬之声相闻的农家情趣,着力提高农村的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让田园风光、农家情趣永驻乡间。
牵头单位:县委农工办 县规划办
责任单位:县住建局 县国土局 县旅游局 县农牧局
县林业局 县畜牧局 各乡(镇)人民政府
2.ȫ
第二篇:“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帮扶实施方案
嵩县中等专业学校
“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帮扶实施方案
根据县宣传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共建帮扶活动通知的文件精神,我校“美丽乡村˙文明单位”共建帮扶点为德亭镇酒店村。为做好“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共建帮扶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关于“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按照“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和“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遵循美丽乡村建设“八不八多”理念的工作思路,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帮助指导农民群众解决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将帮扶村建设成农民富、环境美、道德好、班子强的文明祥和美丽乡村。
二、主要任务
1.深入广泛宣传动员,切实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帮扶工作组要以巩固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重点,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加强指导服务,努力提高新常态下“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采取召开村民会议、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中央及省、市、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宣传“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措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市、县美丽乡建设的部署上来,使广大农民群众明确美丽 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工作目标和建设方法,明确自身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责任、义务,树立自信、自助、自立、自强、自建的观念,激发农民群众的内在动力,引导农民积极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2.大力提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水平,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建设水平。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文化示范村创建活动,注入文化元素。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清垃圾、清撂荒工作为抓手,广泛发动群众,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建立长效管理,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农村清垃圾活动,集中时间开展综合专项整治,规范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队伍建设,保障资金投入,完善工作机制,减少垃圾污染,建设清洁家园。认真抓好农村清撂荒工作,坚决纠正和切实解决农村承包耕地管理中出现的弃耕撂荒、毁损耕地等现象和问题,依法保护农村集体和农民合法权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设清洁田园。
3.扎实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结对帮扶工作,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推进乡村清洁工程。针对夏、秋季节卫生实际,实施“清洁家园行动”,开展卫生知识教育,健全保洁制度,组织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净化庭院环境,使村容村貌整洁美观。二是组织教育培训。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道德规范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 学文化素质,教育广大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进行关爱帮助。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开展扶危济困,助残扶孤,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体现人文关怀的人道服务活动。四是推进乡风建设。帮助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开展破除婚丧嫁娶陋习、反对封建迷信等移风易俗活动。五是提供文体服务。帮助农村培训文艺骨干,积极组织开展送图书、送文艺下乡等文体活动。
4.大力加强帮扶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切实提高农村村委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村委组织建设,深入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办好农村教育,推进农村初、高中未升学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地方特色文化宣传进村入户形式,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继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等活动,凝聚向上、崇善、爱美的正能量。
5.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切实抓好“三个一”精准扶贫工作。全面推行“核定对象、因户施策、责任帮扶、限期摘帽”的精准扶贫新机制,逐户选择致富项目,安排帮扶资金,落实帮扶责任。加强贫困人口统计监测动态管理和贫困农户信息系统应用,做好“十三五”扶贫调研、动态检测扶贫对象变化和扶贫措施落实情况,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精准性、有效性、可持续性。推进基础设施扶贫,将贫困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围;推进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和乡村旅游 业;推进智力扶贫、劳务扶贫、保障扶贫,强化技能培训和务工对接。继续实施“三个一”精准扶贫工作,采取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等办法。咬定“瞄准一个,减少一个”工作目标,力争2019年内贫困人口脱贫。
三、主要措施
1、切实加强对“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帮扶工作的领导。成立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共建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校长韩建会为组长,副校长赵灵喜、黄玉民、杨红飞为副组长,各功能科室长为成员。切实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共建帮扶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务求责任落实、任务落实和工作落实。
2、工作组成员要认真履行职责。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学习,当好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农村改革的指导员、农业科技的辅导员。要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多为群众办实事,切实解决帮扶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要廉洁自律,不增加基层群众困难,树立良好形象。
第三篇:乡村文明行动实施方案
关于在全省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意见
2011年4月23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研究决定,在全省农村实施为期五年的“乡村文明行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意义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就没有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就不会落到实处。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但是,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滞后,陈规陋习仍有市场,人居环境较差,文化生活单调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与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基础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
二、“乡村文明行动”的总体要求
实施“乡村文明行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行政村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村容村貌建设、村风民俗建设、乡村道德建设、生活方式建设、平安村庄建设、文化惠民建设为重点,以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实现新发展为目标,通过文明户、文明村(社区)以及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新形象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整合多方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形式手段,一以贯之推进,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乡村文明行动”的工作目标
从2011年到2012年底,在现有基础上,全省50%左右的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到2015年底,实现活动全覆盖,村村有新貌,70%以上的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农村环境面貌更加整洁、村风民俗更加文明、道德素质更加提高、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社会秩序更加稳定、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全省广大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四、“乡村文明行动”的工作原则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于顺应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纳入“十二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整合各方面力量,有重点、分阶段集中实施。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出发,区别情况,注重实际,多办
实事,务求实效。反对一切形式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四)注重创新,完善机制。不断丰富手段,创新载体,创新内容形式,保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旺盛生机和活力。
(五)以人为本,利民惠民。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创建为民,文化惠民,让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乡村文明行动”的主要任务
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实施“乡村文明行动”要重点抓好六个建设。
(一)村容村貌建设。以硬化、绿化、净化为重点,美化村庄庭院环境,建设村居整洁美观的新家园。搞好村庄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村庄清洁工程,进一步推进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工作,逐步消除脏乱差现象。继续推进村庄通沥青(水泥)路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畅通水平。加大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力度,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构建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良性机制。建立完善“户集、村收、镇运”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和中转运输机制,初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实施村庄绿化工程,以创建文明生态村等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村庄庭院绿化创优活动,搞好村庄生态保护。建立卫生保洁制度,设立卫生保洁员,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做到庭院卫生整洁,物品摆放有序,村居环境整洁美观。加强农村自然历史风貌保护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经济实用、生态环保的新民居。
(二)村风民俗建设。以村风、民俗、习惯为重点,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形成文明进步向上的新风尚。充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普遍制定完善
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文明新风。积极推进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普遍实行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主协商会、民主决策会、民主评议会“五会制”,建立规范、直观、可操作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工作流程。普遍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并积极发挥其作用,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封建迷信,杜绝黄赌毒,反对邪教,破除陋习。大力提倡和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消费观,重视对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的引导,提倡移风易俗,文明理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婚丧事大操大办。
(三)乡村道德建设。以关爱、互助、诚信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培育和睦友善的新关系。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泛宣传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大力推进公民基本道德行为40则,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引导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增强绿色环保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严格遵守生产规程和技术规范,在农产品生产、畜牧养殖、食品加工以及农副产品运销过程中,不掺杂使假,不以次充好,不破坏环境,不违规使用各种添加剂、生长素、农药、化学制品等可能危害人畜生命健康的各种制品,积极创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积极倡导读书学习之风,普及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文明礼仪知识,引导农民群众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争当“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和“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使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融入到千家万户。组织农民群众就近就便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大力弘扬勤劳节俭、诚信谦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努力做好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帮扶工作,倡导邻里和谐、互帮互助。
(四)生活方式建设。以科学、卫生、健康为重点,广泛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建设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扎实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和创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人才,努力使每个农民都掌握1-2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加强农村科学知识教育和普及工作,引导广大农民增强识别和抵御封建迷信、各种伪科学的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养成人人讲卫生、处处讲卫生的好习惯,提高健康意识和卫生防病能力。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得到优质、方便、价格合理的基本卫生服务。关注农民群众心理健康,广泛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低碳消费,革除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
(五)平安村庄建设。以守法、有序、安全为重点,广泛开展平安村庄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新秩序。认真搞好农村普法工作,推进法制宣传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着力解决农村突出治安问题,重点打击危害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刑事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打着宗教旗号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等活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安全感。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把矛盾和问题尽量解决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建立健全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新机制,创建无“非正常上访”村。加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警务战略,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 的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发挥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多渠道解决农村治安防范经费保障问题。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的服务管理教育工作。以创建平安村庄、平安家庭、平安校园等为载体,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实效和水平。
(六)文化惠民建设。以服务、设施、阵地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样、便民、共享的乡村特色文化服务新体系。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和“全民健身设施村村有”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有线数字整体平移工程、手机电视等,基本普及互联网信息服务,切实维护农民群众文化权益。推广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农村文化广场等做法,推动每个行政村建立面向农民开放、富有特色、“一室多用”的文化活动室,充分发挥板报橱窗、文化墙、乡情村史陈列室等思想文化阵地作用,加强公益性上网场所建设与管理,完善农村体育健身设施,不断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阵地。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要求,广泛开展庙会歌会、花会灯会、文艺演出、体育健身、书画摄影等活动,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娱乐活动,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抒发情感、愉悦身心。制定并落实相关文化惠民政策,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实施乡土文化品牌战略,发掘农村优秀文化资源,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注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六、“乡村文明行动”的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乡村文明行动”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省文明委具体组织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乡村文明行动”列为任期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具体方案,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深入基层调研,加强指导督查,狠抓工作落实。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活动开展情况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要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文明委要切实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牵头职责。各级党委宣传部、文明办要不断完善议事制度和工作制度,认真履行好协调组织职能。各有关单位要认清责任、明确任务,坚持常抓不懈,整合统筹涉及农村文明创建的相关政策措施,将其统一在“乡村文明行动”主题活动之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和推进机制。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广泛动员,精心部署,使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工作任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及时总结推广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典型和经验,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三)加强活动载体建设。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民意,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依靠农民群众开展好各项工作,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要坚持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文明一条街、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和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新形象等行之有效的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文明行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及时总结农村文明创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根据新任务新情况,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使每一项文明行动都能做到内容具体,措施实在,落到实处。要从治理脏乱差入手,以三类村、难点村为重点,综合施策,强力推动,争取使全省后10%左右的差村在较短时间内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并在此基础上向其它方面拓展深化,带动整个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四)坚持城乡统筹共建。强化统筹城乡发展意识,有效整合城市、行业、单位和农村的创建资源,实行城乡联动,使城市与农村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大力推进“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动”,广泛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城市单位、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优势,与村庄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帮助建设公共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发展社会服务、促进乡村文明。各级各类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文明单位,要积极参与、带头支持农村文明建设工作。
(五)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要与深化基层党建“三级联创”相结合,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提高农村党组织领导推动“乡村文明行动”的能力。要与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引导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围绕“乡村文明行动”的主要任务,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农民群众积极投身文明行动建设。要充分发挥乡镇宣传文化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干部作用,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志愿者、返乡创业农民和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积极参与乡村文明建设,共同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第四篇:街道乡村文明行动实施方案
**发[2014] 号
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的实施方案
各管区、村居、双管部门:
根据省、市、区《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的实施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改善我街道农村人居环境,转变农村生活方式,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确保“乡村文明行动”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推动全街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意义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尤其是近年来,街道党委、政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
总要求,先后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四强”竞赛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涌现出了一批文明生态村、经济强村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必须看到,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滞后,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陈规陋习依然存在,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生活习惯与现代文明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在全街道农村广泛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是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更加富裕秀美和谐的“幸福新**”的基础工程,是让全街道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具体实践。省、市、区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加快实施“乡村文明行动”进行安排部署。全街道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创建美好家园。
二、“乡村文明行动”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行政村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村容村貌建设、村风民俗建设、乡村道德建设、生活方式建设、平安村庄建设、文化惠民建设为重点,以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实现新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新形象”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整合多方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整合各方面力量,有重点、分阶段集中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多办实事,反对形式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注重创新,完善机制,不断丰富手段,创新载体,创新内容形式;以人为本,利民惠民,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任务目标。“乡村文明行动”为期五年。2011年是宣传发动、示范引路年;今年是活动开展的第二年,按照省市区要求,全街道50%以上的行政村要达到区级以上文明村标准;到2014年底,实现活动全覆盖、村村有新貌,8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区级以上文明村标准;省级文明村街道85%以上的行政村要达到标准。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全面铺开阶段(2012年):摸清底数,完成示范村、达标村、困难村的分类,科学制定推进计划,街道推出
2-4个典型作为样板村。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推广先进典型的经验做法。在**政府网开设专栏,加大对“乡村文明行动”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确保年底至少有11个行政村达到区级以上文明村标准,占全街道行政村总数的50%以上。科学制定下一转型计划和工作重点。
深入开展阶段(2013年):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进一步推进工作开展,在全街道形成村村争创文明村的热潮。确保年底至少有14个行政村达到区级以上文明村标准,占全街道行政村总数的65%。科学制定下一转型计划和工作重点。
巩固提升阶段(2014年):进一步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投入,使基础相对较弱、但创建积极性相对较高的村,取得明显创建成效。确保年底18个行政村达到区级以上文明村标准,占全街道行政村总数的80%,提前完成省、市、区下达的任务目标。对剩余困难村开展一次大调研,分类找出存在问题,科学制定提升转型计划。
完善提高阶段(2015年):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查找不足,防止反弹。总结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经验,完善工作长效机制,巩固创建成果,做好各项迎检工作。在现有的创建基础上,示范村实现新提升、薄弱村再有新突破。
三、“乡村文明行动”的重点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 “乡村文明行动”在街道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由街道文明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街道直各部门、单位
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村是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责任主体。具体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如下:
(一)村容村貌建设
1、实施村庄净化工程。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在科学规划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主干道沿线、乡街道街驻地村和偏远村庄等实际情况,分类别确定整治内容和标准。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清理整治活动,集中清理“三堆”,进一步推进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工作。逐年加大农村环卫投入,支持创建村搞好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村保洁队伍建设,力争年内街道驻地全部建立覆盖城乡的环卫一体化长效运行机制。各行政村、农村社区配齐专兼职的保洁队伍。
责任单位:街道城建办、街道财政所、街道水利站、街道农业办、街道兽医站、各行政村。
2、实施村庄绿化工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强力推进乡村绿化工作。认真落实“三网”绿化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干线路域绿化、水系绿化、农田林网绿化和示范片区绿化。积极推进村庄庭院绿化创优活动,搞好村庄生态保护。
责任单位:街道林业站、街道城建办、街道农业办、各行政村。
3、实施村庄硬化工程。继续推进村庄通沥青(水泥)路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畅通水平。加大农村公路升
级改造力度,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改善农村群众出行条件。
责任单位:街道交管所、街道农村公路管理站、各行政村。
4、实施村庄亮化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工程,村庄主要街道都设置路灯。
责任单位:街道供电所、各行政村。
5、完善村庄规划。结合旧村改造、合村并点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强化农房建设规划和指导,重点治理乱搭乱建等行为,继续搞好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
责任单位:街道城建办、街道民政办、各行政村。
6、抓好特色乡村建设。加强农村自然历史风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特色鲜明、经济适用、生态环保的新民居。抓好农村沼气池、太阳能等新能源建设,培养一批节能环保型示范村。
责任单位:街道城建办、街道民政办、街道文化广播站、街道农业办、各行政村。
(二)村风民俗建设
1、强化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村级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将“乡村文明行动”开展情况纳入“第一书记”日常管理考核,落实各项任务目标。
责任单位:街道组织办、街道民政办、各行政村。
2、促进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普遍实行民主听证会、民主协商会、民主决策会、民主评议会等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坚决落实村级财务公开管理制度,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抓好创建村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等工作。
责任单位:街道纪委、街道组织办、街道民政办、街道经管站、各行政村。
3、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计划生育协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规范村民行为,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文明新风。
责任单位:街道民政办、街道计生办、各行政村。
4、促进移风易俗建设。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封建迷信,杜绝“黄赌毒”,反对邪教,破除陋习。倡导积极向上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消费观,重视对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的引导,提倡移风易俗,文明理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婚丧事大操大办;广泛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引导农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责任单位:街道文明办、街道民政街道、街道司法所、街道计生办、各行政村。
(三)乡村道德建设
1、推进道德风尚建设。积极依托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泛宣传倡
导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大力推进公民基本道德行为40则,引导农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责任单位:街道宣传办、街道文明办、各行政村。
2、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继续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文明集市、文明村庄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农村社会风气整体好转。以“告别陋习,树立新风”为主题开展行为养成教育,推动文明礼仪进农家。
责任单位:街道文明办、街道妇联、街道老龄办、街道民政办、街道工商所、各行政村。
3、加强诚信建设。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增强绿色环保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严格遵守生产规程和技术规范,在农产品生产、畜牧养殖、食品加工以及农副产品运销过程中,不掺杂使假,不以次充好,不破坏环境,不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探索对文明户评星授信体系建设,在贷款、就医、行政审批、农资项目补贴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推动社会诚信蔚然成风。
责任单位:街道环保所、街道农业办、街道兽医站、街道工商所、街道卫生院、街道药监所、区质监分局、各行政村。
4、深化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卫生保洁、环境保护、农技推广、文明礼仪、文化活动等领域的志愿服务队伍,引导城市志愿服务力量向农村延伸。针对农村各类困难群体需求,深入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扶贫帮困、便民服务、法律
援助、创业培训、就业转移等志愿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倡导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形成互助关爱的乡村新风。
责任单位:街道文明办、街道团委、街道妇联、街道老龄办、街道司法所、街道卫生院、街道环保所、街道农业办、街道民政办、街道劳保所、各行政村。
(四)生活方式建设
1、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各类涉农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后备劳动力的科技和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技术工人和创业型、技能服务型、生产经营型人才。
责任单位:街道劳保所、街道教委、街道农业办、街道科委、各行政村。
2、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发动广大农民投身爱国卫生运动,改变村庄卫生面貌,提高健康素质。积极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依托**政府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摒弃不卫生的行为和习惯,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责任单位:街道卫生院、街道文化广播站、各行政村。
3、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民群众得到优质、方便、价格合理的基本卫生服务;关注农民心理健康。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站,关注农村青少年心理
健康。
责任单位:街道卫生院、街道教委、各行政村。
(五)平安乡村建设
1、着力解决农村突出治安问题。重点打击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刑事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打着宗教旗号的各种违法犯罪等活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安全感。加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村民自治联防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农村警务战略,推行社区民警挂任“村官”模式,探索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
责任单位:街道综治办、街道派出所、各行政村。
2、妥善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社情民意、社会矛盾预警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预防和妥善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健全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集中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治安突出问题,搞好农村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实际问题。
责任单位:街道综治办、街道信访室、街道司法所、街道民政办、街道妇联、街道老龄办、各行政村。
3、做好农村普法工作。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和方法,广泛开展“送法下乡”、“送法入户”活动,开展面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制观念。突出抓好农村治安秩序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婚姻家庭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农村民主文明、乡风和睦。
责任单位:街道司法所、街道民政办、各行政村。
(六)文化惠民建设
1、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百家基层演出团队建设工程和“全民健身设施村村有”工程,维护农民群众文化权益。加强农村文化大院、人口大院、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农村文化大院实现全覆盖。推动每个行政村建立面向农民开放、富有特色、“一室多用”的文化活动室,加强公益性上网场所建设与管理,完善农村体育健身设施,不断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实现农村学校无危房,达到区级以上规范化学校标准,示范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街道文化广播站、街道计生办、街道教委、各行政村。
2、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深化文化下乡活动,鼓励文艺团体、电影企业深入农村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扶持百家基层演出团队、农村业余演出队和个体放映队发展壮大,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积极推进百家基层演出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为每村一场戏提供组织保障。依托农村超市、代销点兴办文化服务网点,增加文化产品数量和品种。
责任单位:街道文化广播站、街道工商所、街道供销社、各行政村。
3、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重大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绘画、书法、歌咏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吸引农民参与。发挥“庄户剧团”等农村文化组织的作用,繁
荣发展农村文化。实施乡土文化品牌战略,发掘农村优秀文化资源,注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
责任单位:街道文化广播站、各行政村。
四、“乡村文明行动”的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要求,把“乡村文明行动”列入任期重点工作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分类指导,明确时间进度,细化目标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各有关单位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切实履行好职责。制定具体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扎实有效组织实施。
(二)搞好结合,统筹兼顾。根据《中共山亭区委关于开展“五级联动、百村突破”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结合“五级联动、百村突破”选派“第一书记”下基层活动,积极推进“乡村文明行动”,把“乡村文明行动”作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的抓手,纳入“第一书记”的考核范围;结合实施文明单位结对帮扶计划,发动各级文明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明建设,共同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紧密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整合涉及农村文明创建的相关政策措施,将其统一在“乡村文明行动”主题活动之下。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打造新典型,创造新经验,实现新
发展。
(三)强化督导,兑现奖惩。把“乡村文明行动”纳入街道各部门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在部门自查的基础上,街道文明办依据《乡村文明行动执行标准》进行全面考核,对工作扎实、效果明显的部门进行表彰,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表彰一批“区级乡村文明行动示范村”;对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单位、行政村,取消文明单位评选资格。巩固乡村文明行动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宣传推广,促进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附件:**街道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中共**街道委员会
**街道办事处 2012年5月20日
第五篇:文明家园 美丽乡村
建设文明乡村 共创美丽家园
老 窝 铺 小 学
牟 阳
2013年9月
文明家园 美丽乡村
一脉龙泉经千古,两搂古槐话沧桑。
——题记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岁月里,家园,曾经温馨过,家园,也曾经破碎过。如那侵华战争,迫害了无数的好儿女,可是,不管日本的如何侵犯,我们依然保卫了从未被侵占的一方净土——中国地,它,就在辽宁省,在朝阳县。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虽不如北国风光那样,万里雪飘,不如南国那样,温暖如春,但四季分明的暖风,凉意,气爽,干裂,更让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韵味。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五千年前,她以坚实的臂膀托起一个可与古埃及金字塔相媲美的朝阳文明。
北国雄狮,将军的故里;捉蒋英雄,抗日的辉煌。
月光透过云层洒满了大地,看,热闹红火的大秧歌扭起来了。秧歌是朝阳县各民族丰富而灿烂的文化所融合的结晶。独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朝阳秧歌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形成了粗犷豪放、刚劲有力、舒展大方的表演风格。目前,全县28个乡镇有影响的秧歌队达120支,四年一届的全县秧歌分片汇演,一年一次各乡镇自行组织的汇演让大秧歌这门健身艺术形式深深扎根于朝阳县这片热土,也使朝阳县成为“省级民族民间舞蹈(秧歌)活动基地”。这里的资源丰富,风光旖旎。境内山川秀美,草茂林丰,地下矿产种类繁多。其中膨润土、珍珠岩、硅灰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藏储量大,质量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铁、金、磷、锰等金属矿藏在全省占据重要位置。沙棘、马铃薯和荞麦、豆类等杂粮享誉海内外。
初夏的六月,清爽的空气在朝阳县的山山岭岭、千沟万壑里吹佛,连绵的群山披满绿装,凌河两岸郁郁葱葱,坡耕地上果树成行、绿色通道绿屏交错„„一幅幅绿色画卷铺展开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这是经济型绿化带工程建设的成效,是荒山绿化的成果。
交通便利,信息畅通,让我们的文明延伸南北。中国的戏剧博大精深,朝阳县的戏剧更是源远流长,久负盛名,自古就有“小戏之乡”的美誉。
国、县、乡三级公路四通八达,行车里程达1000多公里。电话网、因特网、移动通讯网遍及全县城乡。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与同龄人相比,他们少了一份来自父母的呵护和亲情,多了不少生活与成长的压力,需要情感上的关爱和心灵上的慰藉。纳税服务厅的女干部,以“妈妈”的角色来到孩子们的中间,与十三名留守儿童亲热地唠家常,询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告诉他们以后有困难尽管找“税官妈妈”。孩子们和“税官妈妈”一起,其乐融融,不时传出阵阵欢歌笑语。女干部们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书包、文具、图书等礼物,虽然微薄,但情意深重。“税官妈妈”们将关爱装进书包里,背在留守儿童的肩上;将希翼藏在图书里,读进留守儿童的心房;也将一份责无旁贷的扶助责任,溶入自身的地税事业中。
开放的朝阳将以坦荡的胸怀,火热的赤诚,广纳天下贤士,盛邀四海宾朋,同谋大业,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