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读书笔记(通用)五篇范文

时间:2020-11-14 00:2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守望教育》读书笔记(通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守望教育》读书笔记(通用)》。

第一篇:《守望教育》读书笔记(通用)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通用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守望教育》读书笔记(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1

《守望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著作。在书中,刘铁芳教授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于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是刘教授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惑。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刘教授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有人说当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教育条件,都远远超过过去!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不禁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点,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说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说的,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让教育充满爱和乐趣,让孩子成为孩子”这是《守望教育》给我的最大触动!印象颇深的一句是“没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让我思考最深的一个问题便是“对于孩子什么最重要?”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我们一方面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考验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应试教育服服帖帖的“忠诚守护者”。教育,始终是和每一个老师息息相关的。

目前新课程改革一轮接一轮地进行着,教育理念不断地推陈出新,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守望的是那永远不变的三尺讲台,是一拨又一拨充满求知渴望的学生。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需要的是执着——执着于自己的教育理想。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和快乐,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成长。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2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

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3

为了利用暑假充电提高,享受读书的快乐,我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认真读完了,暗自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好教师的。

刘教授在《守望教育》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教授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熟悉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虽说在教学中教师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差生那样,说实话,大部分教师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世界来抚慰我们的生命。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感情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长,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留给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作为教师,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不仅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而且有利于我们书香校园的建设。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吧。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4

《守望教育》一书满建宇博士的教育随笔集。作为一个中学校长,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反思自我剖析及完善教育。作者在最后写道:“教育即生活”,细细想来,的确如此。人是要有精神支柱的,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给从教及致力于教改的工作者带来启发与鼓舞,同时我也相信中国的教育事业需要越来越多这样执着的坚守者。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5

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题记

打开首页通读作者的前言,令我心血澎湃。他的精辟话语不仅让我勾起从教生涯的点点滴滴,还从心底感慨作者的敬业、执着和大局观,感受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自我认知、使命感。“每个教师都应是教育的守望者。守望理想、守望耕耘、守望成长、守望收获;守望着一张张小脸表情的变化,守望着一次次意外惊喜的突现,守望着一个个孩子成功的笑脸。守望教育,也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段话出自滕州墨子中学校长满建宇的一段话,从质朴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对本职的深刻理解,对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对当下教育事业的不断反思和总结。

满建宇校长一心经营着一所有两千多师生的初级中学,繁杂的学校管理之余,他带着对教育的虔诚之心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育感悟、管理方略凝聚到这本教育专著——《守望教育》之中。尽管时间仓促、繁事多,然我还是抛开了一切琐碎杂念,在沉静中默默地读啊读。空旷的空间中跃然现出一位立体多维的教育工作者,一位尽职尽责的任课教师,一位充满管理智慧的校长,一位言传身教的家长。

《守望教育》是一本随笔集,全书共分六辑,融入了180余篇满校长的教育管理心得,从一篇篇充满着真挚情感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爱教育,关注社会与时代的进步。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用心做教育的好老师,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好校长。从他一次次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中,从他匆匆忙碌的身影里,我知道了什么是敬业,我读懂了什么是教育。

这本书中不止一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满校长的教育理想和对教育的执着。“让孩子们在教育中有幸福的感悟,快乐的体验,自我展示的欲望,成功的享受。让孩子的理想在学校生活中学会学习,通过学习,产生创造的火花,通过学习,学会尊重,学会关心,通过学习,让孩子体验到成长的愉悦,这是学校教育最为重要的职能。”这句话指明了学生终生教育的真谛。素质教育应该为孩子幸福生活打下基础,在孩子的成长中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而富有活力的环境,应该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走路,挺起胸做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

说实在的,教育实际上是一项育人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最起码的是要充满爱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一个个扣动心弦的真实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爱与教育的关系,并在《用心做教育》一文中作了这样的总结:“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唯有爱才能唤起学生的爱,用爱构筑起来的教育才是真实的教育,没有爱便没有了教育。”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了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了一个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总要天天面对各式各样的学生,当中不妨有好学生,也有一些让人痛恨的学生,埋怨学生的“恨铁不成钢”,埋怨家长的不闻不问。所以有的教师总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两种不同的学生,从而造成差生更差。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其实哪一个学生不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呢?尤其是那些家庭特殊的学生,缺失了爱,更容易造成性格的偏颇。所以说要做好学生工作,就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教师只有把满腔的挚爱倾注给学生,通过爱表达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希望,才能开启学生稚嫩的心扉。

教师的生活枯燥又清贫,这是每个教师的心声,因此很多教师由于不甘心这份清贫而中途退出了这个舞台。说白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正像每个人有不同的爱好一样,能持之以恒坚守在在教育这条战线的教师,说明他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实际上教育是一方净土,教育事业是宁静的,其效果是隐性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拥有一颗平常心,多一份坚持,潜心于其中静待花开。作者在最后写道:“教育即生活”,细细想来,的确是如此。

所谓的平常心正不是如此吗?只要我们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不好高骛远,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不随波逐流,在喧嚣的世界中独守一份心灵的宁静,正确对待生活得失,得之坦然,失之泰然。用平常之心守望教育,多一份坚持,就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坚持,就多一种机遇,多一份坚持,就多成就一个孩子。

对于教师来说,每天面对的对象就是学生,主阵地就是课堂。满建宇作为拥有两千多师生的一校之长,学校的管理工作已经是极其繁杂了,每天有应接不暇的检查、参观、培训、会议等事务,但这并不耽误他走上讲台,站在教学的第一线亲自主讲一门校本课程;并不耽误他去课堂上听课,并与各科教师一同参与学科研讨;并不耽误他走进餐厅和学生们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不耽误他走进宿舍帮孩子们扯扯滑落的被子;并不耽误他亲自阅读每一封学生来信,用心回复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并不耽误他无数个夜晚坐在电脑前,审视一天的所作为……从这些镜头可以看出,满校长不但是一位有担当的领导,也是一位称职的教师,更是一位慈父,因此,学校因他而光大。这正是我所感慨之处。教育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诠释的。

反思我从教20多年的点点滴滴,何尝不是如此呢?只因为我一直在守望,守望教育这片芳草地,守望教育这份宁静的心田,站在教育的田野上努力地播种、耕耘,因此有了很多的收获,收获了教育界领导的肯定与称赞,从而多次评为各项先进;收获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从而博得了学生无数次地看望;收获了家长放心,从而总听到他们千方百计把子女交给我……总之,因我一直坚持着守望,从而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如满校长希望的那样:“让我们的教育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让我们的教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守望教育》没有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却是每句话包含着作者对于教育的眷眷深情,这是来至教育实践的真情实感,是教育思想与智慧的凝结。目前新课程改革一轮接一轮地进行着,教育理念不断地推陈出新,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守望的是那永远不变的三尺讲台,是一拨又一拨渴望求知的学生。面对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坚持与执着——执着于自己的教育理想。我想,解放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认知水平,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用平常心守望这片教育的净土,从而冲破物质与精神的束缚,这应当是教育恒久的真理吧!

第二篇:《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1

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题记

打开首页通读作者的前言,令我心血澎湃。他的精辟话语不仅让我勾起从教生涯的点点滴滴,还从心底感慨作者的敬业、执着和大局观,感受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自我认知、使命感。“每个教师都应是教育的守望者。守望理想、守望耕耘、守望成长、守望收获;守望着一张张小脸表情的变化,守望着一次次意外惊喜的突现,守望着一个个孩子成功的笑脸。守望教育,也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段话出自滕州墨子中学校长满建宇的一段话,从质朴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对本职的深刻理解,对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对当下教育事业的不断反思和总结。

满建宇校长一心经营着一所有两千多师生的初级中学,繁杂的学校管理之余,他带着对教育的虔诚之心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育感悟、管理方略凝聚到这本教育专著——《守望教育》之中。尽管时间仓促、繁事多,然我还是抛开了一切琐碎杂念,在沉静中默默地读啊读。空旷的空间中跃然现出一位立体多维的教育工作者,一位尽职尽责的任课教师,一位充满管理智慧的校长,一位言传身教的家长。

《守望教育》是一本随笔集,全书共分六辑,融入了180余篇满校长的教育管理心得,从一篇篇充满着真挚情感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爱教育,关注社会与时代的进步。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用心做教育的好老师,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好校长。从他一次次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中,从他匆匆忙碌的身影里,我知道了什么是敬业,我读懂了什么是教育。

这本书中不止一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满校长的教育理想和对教育的执着。“让孩子们在教育中有幸福的感悟,快乐的体验,自我展示的欲望,成功的享受。让孩子的理想在学校生活中学会学习,通过学习,产生创造的火花,通过学习,学会尊重,学会关心,通过学习,让孩子体验到成长的愉悦,这是学校教育最为重要的职能。”这句话指明了学生终生教育的真谛。素质教育应该为孩子幸福生活打下基础,在孩子的成长中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而富有活力的环境,应该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走路,挺起胸做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

说实在的,教育实际上是一项育人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最起码的是要充满爱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一个个扣动心弦的真实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爱与教育的关系,并在《用心做教育》一文中作了这样的总结:“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唯有爱才能唤起学生的爱,用爱构筑起来的教育才是真实的教育,没有爱便没有了教育。”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了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了一个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总要天天面对各式各样的学生,当中不妨有好学生,也有一些让人痛恨的学生,埋怨学生的“恨铁不成钢”,埋怨家长的不闻不问。所以有的教师总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两种不同的学生,从而造成差生更差。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其实哪一个学生不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呢?尤其是那些家庭特殊的学生,缺失了爱,更容易造成性格的偏颇。所以说要做好学生工作,就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教师只有把满腔的挚爱倾注给学生,通过爱表达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希望,才能开启学生稚嫩的心扉。

教师的生活枯燥又清贫,这是每个教师的心声,因此很多教师由于不甘心这份清贫而中途退出了这个舞台。说白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正像每个人有不同的爱好一样,能持之以恒坚守在在教育这条战线的教师,说明他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实际上教育是一方净土,教育事业是宁静的,其效果是隐性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拥有一颗平常心,多一份坚持,潜心于其中静待花开。作者在最后写道:“教育即生活”,细细想来,的确是如此。所谓的平常心正不是如此吗?只要我们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不好高骛远,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不随波逐流,在喧嚣的世界中独守一份心灵的宁静,正确对待生活得失,得之坦然,失之泰然。用平常之心守望教育,多一份坚持,就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坚持,就多一种机遇,多一份坚持,就多成就一个孩子。

对于教师来说,每天面对的对象就是学生,主阵地就是课堂。满建宇作为拥有两千多师生的'一校之长,学校的管理工作已经是极其繁杂了,每天有应接不暇的检查、参观、培训、会议等事务,但这并不耽误他走上讲台,站在教学的第一线亲自主讲一门校本课程;并不耽误他去课堂上听课,并与各科教师一同参与学科研讨;并不耽误他走进餐厅和学生们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不耽误他走进宿舍帮孩子们扯扯滑落的被子;并不耽误他亲自阅读每一封学生来信,用心回复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并不耽误他无数个夜晚坐在电脑前,审视一天的所作为……从这些镜头可以看出,满校长不但是一位有担当的领导,也是一位称职的教师,更是一位慈父,因此,学校因他而光大。这正是我所感慨之处。教育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诠释的。反思我从教20多年的点点滴滴,何尝不是如此呢?只因为我一直在守望,守望教育这片芳草地,守望教育这份宁静的心田,站在教育的田野上努力地播种、耕耘,因此有了很多的收获,收获了教育界领导的肯定与称赞,从而多次评为各项先进;收获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从而博得了学生无数次地看望;收获了家长放心,从而总听到他们千方百计把子女交给我……总之,因我一直坚持着守望,从而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如满校长希望的那样:“让我们的教育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让我们的教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守望教育》没有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却是每句话包含着作者对于教育的眷眷深情,这是来至教育实践的真情实感,是教育思想与智慧的凝结。目前新课程改革一轮接一轮地进行着,教育理念不断地推陈出新,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守望的是那永远不变的三尺讲台,是一拨又一拨渴望求知的学生。面对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坚持与执着——执着于自己的教育理想。我想,解放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认知水平,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用平常心守望这片教育的净土,从而冲破物质与精神的束缚,这应当是教育恒久的真理吧!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2

近日,我有幸拜读了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托德·威特曼的力作《守望教育》。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威特曼以他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阐述了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引导。他强调,教育者应当成为学生的守望者,而不是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他主张教育者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书中,威特曼还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品格,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有同情心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观点让我深感共鸣,也让我反思我们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否正确。

除了理论探讨,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例如,威特曼提倡教师应当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他还提出了“实践教育”的理念,即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些策略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守望教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提供了深入的教育思考,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位教育者来说都是一本宝贵的读物,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3

当心用去经营,爱但成了一种守望。这几日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不由质疑: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我们办公室有四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天天都会交流些各班的大情小事,这个班又有暴力事件了,那个班又小偷小摸了,还有孩子们你情我愿已书信往来了,让人又气又急之余,不禁纳闷:现在的孩子,倒底怎么了?临近毕业了,孩子们似乎更兴奋,小状况不断。

这时,同行们纷纷羡慕起我来:“你们四班真行啊,好像就从没这些个麻烦啊!你真好运气哟!”欣慰之余,我也暗问自己:是啊,这些孩子倒是真很懂事般,从不给我生事。真的是我好运气吗?我不由想起10月底那段几近让我崩溃的日子:当得知父亲疹断结果时,当云里雾里地站在讲台上时,当极力控制自己的泪给学生解释一段日子要离开课堂时,我一定没注意到,一段更深入内心的“人对人的理解”的品德教育已开始了。是的,我几乎忘了,当时就有好些孩子——内秀心软的女生、调皮成性的男生,抽泣的、悄悄试泪的……是的,我更不会忘却,一周后我来到教室,孩子们那询问关注的眼神,还有那一捧一捧一盒一盒的幸运星,将我的办公桌堆满,将我的心堆满……想到孩子们要毕业,我再也没请假,将心全放到了孩子们身上。我一定没留心,这班也调皮的东西,不知什么时候起,竟学会了察言观色,只要看到我不开心,就特别的乖巧;竟学会了自己的管理班级,早读午休安份规范,从不需我到场;竟学会了关心体谅,一张便条、一则日记,让人温暖。现在想来,这一场我的灾难,又何尝不是对这班从蜜糖中长大的'孩子的一次很好的品德教育!

从中受益的,不仅是孩子们,还有我这个做老师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而经历事故,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4

《守望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著作。在书中,刘铁芳教授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于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是刘教授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惑。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刘教授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教授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熟悉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共有六辑,本书充分展现了在当今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我非常欣赏这一段话。是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不是教学改革的先锋者和勇士,但是并不代表我不锐意进取,我坚持每节课都做教学反思,不断反思自己我班级教育管理,尽量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虽说在教学中教师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差生那样,说实话,大部分教师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作为教师,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不仅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而且有利于我们书香校园的建设。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吧。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5

《守望教育》一书满建宇博士的教育随笔集。作为一个中学校长,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反思自我剖析及完善教育。作者在最后写道:“教育即生活”,细细想来,的确如此。人是要有精神支柱的,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给从教及致力于教改的工作者带来启发与鼓舞,同时我也相信中国的教育事业需要越来越多这样执着的坚守者。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6

《守望者》是一本由美国作家詹姆斯·范·赖恩所写的教育心理学著作。这本书主要探讨了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等。

在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了各种心理测试和评估方法,并分享了一些实践案例和经验总结。作者认为,教育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是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发挥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学生存在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等问题。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发挥潜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育心理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和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我们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总之,《守望者》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教育心理学著作。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掌握了更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7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教授在《守望教育》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8

看了刘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他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比如应试教育,是我们所痛心疾首的,早早的就在宣传应试教育应该被素质教育取代,并且早早地就开展了素质教育,可是,一旦接触到实际的学校,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因为我们一方面虽然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考验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应试教育服服帖贴的“忠诚守护者”。教育,始终是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息息相关的,因此,教育改革的最终出路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一线教师的身上。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成功的课改,都需要大多数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是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质量的高低的。

一所优质的现代学校,应该是以极力学校人的创造性生活的基本保证,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师生创造性的教育生活,是学校人优质的学校生活。教师的学习既可以是个体的、自发的,同时也是集体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学习。怎样把学校建设成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了当前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在课改中,一线教师如果只是作为被动接受者存在,用强制统一的要求来代替教师个体的参与理解和实践的话,那么,想要获得教师的深入理解和支持是很困难的。所以,面对课改,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与空间,上下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热情与理智相结合,批判与反思相并举,稳步推进相关体制与制度的改进。

我常想,究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教育改革所期望的目的?我心以为然的目的至少应该包含这么一条,那就是,把教育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交还给教育的实践者本身,真正让他们成为教育生活的切实主体,充分地激发、解放每个教育实践者的教育潜能、创造性和教育的实践智慧。

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认为道德法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全书共分五辑,第五辑是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先生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我们心中的教育。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9

利用寒假时间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认真阅读完了,我为在这喧嚣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确实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

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一路阅读,我反复问自己:我也会像刘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差生,找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会愤恨,会绝望,会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而自己则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我会觉得他可能是个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自己,更会觉得自己已经尽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是啊,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幼苗。对学生的爱既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的爱就一个字,说说容易,做做难。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10

最近阅读了《守望者》这本书,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守望者”的学校里,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品德和技能。

首先,我被书中所描述的“守望者”学校的教育理念所吸引。在这个学校里,孩子们不再只是被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守望者”学校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价值观,这也是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我认为“守望者”学校的教师们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的`引路人。他们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发展,帮助孩子们发掘自己的潜能,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挑战。这种对教育的热爱和专注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的一种职业精神。

此外,我也对书中的一些具体案例感到深刻。例如,当孩子们面临困境时,“守望者”学校的教师们会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这些案例使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守望者》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关爱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才。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11

教育是创新之基,人才之要,和谐之源。教育的率先基本现代化,是全市基本现代化的前提。我们深感自豪的是,我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高度重视并优先发展教育,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形成了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素质教育强力推进、教育惠民加快提速、品牌效应日益彰显的良好发展态势;我们也坚信,虽然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但教育的发展与进步需要的正是众多的细小的努力,只要我们坚守理想,守望教育,一定会把真正的教育引向充实、和谐与高贵。

阅读,是一种与书中人物心灵对话的过程,多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捧起刘铁芳《守望教育》这本书,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现在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

《守望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其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的“人间情怀”。作者十分推重北大教授陈平原在其《学者的'人间情怀》中倡导的学术作风:“应该提倡这么一种观念:允许并尊重那些钻研象牙塔的纯粹书生的选择,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保持一种人间情怀。”在作者看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在搞好专业研究的同时,必须关注社会现实,具有文化批判意识,用自己的良知和道德“表态”。于是,作者将自己深邃的目光、纯净的心灵,交付于众说纷纭的教育。他愿意以自己的良知和赤诚,去“言说”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关爱他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这样的“人间情怀”,既使作者一往情深地为教育呐喊、挥汗、流泪并幸福,也使读者对《守望教育》心向往之。

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强调“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并以此作为让学生“听话”的秘诀的做法提出异议,认为这样的教育指导思想违背教育为了“人的发展”的宗旨,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活泼的成长。这充分体现作者争鸣的勇气、学术的个性和见解的独立。

《守望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见解的独到性。刘铁芳先生怀着对教育的满腔深情,把敏锐的目光投向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学日益成为显学,教育问题逐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时,他始终坚持着个人独到的问题关注,关注当代教育被遮蔽的人文情怀,比如儿童教育、乡村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成长和人文幽思社会弱势群体,比如远离故事的教育等。林林总总的教育学话语,往往研究者自身被排除在话语之外,话语中间看不出研究内容与个人的实际性关涉。社会底层出身的刘铁芳教授习惯于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总是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12

《守望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著作。在书中,刘铁芳教授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于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是刘教授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惑。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刘教授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有人说当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教育条件,都远远超过过去!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不禁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点,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说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说的,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让教育充满爱和乐趣,让孩子成为孩子”这是《守望教育》给我的最大触动!印象颇深的一句是“没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让我思考最深的一个问题便是“对于孩子什么最重要?”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我们一方面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考验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应试教育服服帖帖的“忠诚守护者”。教育,始终是和每一个老师息息相关的。

目前新课程改革一轮接一轮地进行着,教育理念不断地推陈出新,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守望的是那永远不变的三尺讲台,是一拨又一拨充满求知渴望的学生。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需要的是执着——执着于自己的教育理想。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和快乐,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成长。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篇13

前几日,在学校的阅览室偶然翻到了一本书,叫《守望教育》。这本书的作者并不是名家,只是一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虽然这是一部以随笔和读书体会为主的著作,但读过之后,感觉它像一片优秀的散文,作者通过诗意般的手笔,表达了他多年来对工作和学习的深切感悟,并阐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其中科研情结这一章节中,作者提到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首先,作者引用了肖川的一句话: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然后作者从以下几方面诠释了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也就是这节课要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应该学会什么。比如我们的音乐课,要学会唱哪首歌曲,然后设定教学目标,目标不宜过大,要浅显,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要让学生有哪些收获,是能跟唱,还是能背唱,或者表演唱……

2一定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学情

学情就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表现,只是理解接受程度等。课讲的再好,课堂气氛表面上再活跃,如果学情不真实都是无效的教学。音乐课设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班与班之间存在差距,学生能力也高低有别,在设计课堂环节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同一节课的教法不能从一而终。

3要科学把握课堂教学时间

书中提到,教师究竟讲授多少时间为好,要看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言堂”,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就要多聆听,多提问,多参与,少讲解,只要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内涵即可。在《国之瑰宝—京剧》这一课的欣赏教学中,首先播放了一首FLASH制作的京歌《说唱脸谱》,看着那一副副生动鲜活的脸谱,听着那脍炙人口的旋律,学生们兴致很高,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于是我便趁热打铁,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刚才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有京味。”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对,这是一首京歌,歌唱了名扬中外的京剧艺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京剧世界。首先我问问同学们你们对京剧知多少?”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提到了京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的说到了京剧中的人物的分类,有的介绍了京剧中的乐器。在同学们互相探讨的过程中,我顺势利导跟他们一起讨论了京剧的起源、行当、唱腔、念白等内容。整堂课学生都很投入,学习兴趣和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料,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就响了。“多”与“少”看似矛盾,其实只要我们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它就会统一在我们的课堂中。

总之,有效教学时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深入理解,实践,从根本上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篇:《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的作者是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先生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以其流畅的文笔、独到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一种美好而令人向往的境界之中,同时用那尖锐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刘铁芳先生在“是语文课本,还是伦理读本”这一章节中指出,我们应该选择优美、活泼的、生气盎然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文章推荐给孩子;不应该将语文教学变成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过早地让伦理取代童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很高,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有要求,有目标,规定读什么书,读完以后要么背诵名段佳句,要么写心得笔记,要么摘抄警言妙句,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去读书,这样的读书有何乐可谈?假设某位老师硬性规定自己的学生一定读多少本书,读什么书;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这种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只会扼杀课外阅读的兴趣,摧残阅读的个性,课外阅读将成了学生课外负担。阅读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数量不求质量,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课外阅读是自由阅读,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使学生心之所至,自我怡乐。

刘铁芳先生特别在文章中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 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留给他们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

第四篇:守望教育

《守望教育》读后感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

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读《守望教育》有感

□ 杨磊

通过刘铁芳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我知道他是一位真诚的学者。在两次学术年会上见过他,朴素中有一种睿智,谦和中有一种坚持。

刘铁芳,生长在一个贫困的乡村,小学就读的学校是用泥土筑起来的,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这一简历中可以看出,他无疑是一个“爱学之人”。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并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凭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态。

敬畏源于无知

有人说,教育的复杂性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在这一点上,只有爱情和幸福之类的话题可以与之媲美。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巨系统,任何一个人都处在“无知”的境地,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性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

我们的理性不是万能的,而世界也好,教育也好,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然而,现实中总有“教育真理的代言人”出现,甚至在教育领域之外的人,只要自己上过学,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对教育问题指手划脚。刘教授在书中指出了这种“理性的自负”的根源:“什么都说,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宣称能说清楚,把教育的世界变成一个毫无迷魅的世界,对于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这其中隐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技术主义”,就是要寻求“规律”,追求“模式”。当下,“按教育规律办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时髦”用语,总认为教育存在着一种能提示育人本质的确定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规律,按照规律的操作程序去执行,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名校办学模式和名师教案成为模仿和学习的重点,不少老师就此成了“熟练操作工”,执行着专家、大纲、教参、教科书、名师的旨意,而自我的思想却在教育世界中缺席。这就是“理性的自负”的代价。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诗意的期待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绝对”的“好教育”在哪里?刘教授提出:“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是不能缺席的,我们要时时追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究竟为什么教?„„否则,教育就毫无诗意可言,只能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学生就成为“工作的对象”。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是斯宾塞所说的“为未来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杜威所说的“让儿童更像儿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学会生存”?是新课程所提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觉得,这些都是。在这些追问中,我们可能不会达成共识,但却能够以诗意的心境看待教育问题,对待每天的教育生活,就能够走出嗟叹和自闭,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心灵写诗”“聆听花开的声音”,像薛瑞萍老师那样“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像窦桂梅老师那样与学生进行“爱与爱的交流”,“为生命奠基”„„

我们构勒出“绝对”的“好教育”旨在提醒我们现实教育总是不完美的,总是欠缺的。正如刘教授所言:“我们总在追求‘绝对’的‘好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我们现实教育的品质„„‘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

守望教育

面对教育,我们心怀敬畏,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所作为。我们依然可以凭借我们的理智和探索的热情,尽可能地去接近教育事实的真相,把握深层教育问题的脉络”。

由于心仪于“为学术而学术”的问学之路,刘教授也就选择了“思与说”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在经历了一段教育思考中的浪漫怀想之后,我开始学会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历史与现实社会的深层质地,能更多地思及芸芸众生在人世间的诸种命运,从而尽可能避免那种标准答案似的教育言说,保持对教育问题之复杂性思考的审慎。”

于是,在《魏书生:一个听话者的教育技术》中,他在肯定魏书生“能在那个时期就有着还算独到、丰富的教育思考”的同时,敢于说出“他的教育改革大都是那种不越雷池半步的技术性改革,而不是整体教育理念的改革与探索”,从而提出“让魏书生从神话中走出”;生在农村,在乡村学校教过书,成为大学教授后,他依然心系农村教育,在《建立农村支教体系的一点设想》中,他提出“在投入硬件的同时,以合宜的方式投入优秀的人力资源,也许是更关键之所在”;面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个老掉牙的问题,他“把不便说的也说出来”了,在《我看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他提出“理论研究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同时还应保持适当的距离,有距离才可能有宽广的视界”„„

守望教育,或许不仅仅是大学教授的事情,只要我们接近了教育的本真,对教育心生敬畏并满怀诗意,我们都可以,而且应该做一个守望者——用自己的睛眼、头脑去关注这个世界中与我们相遇的人们,去批判不合理的教育现实,去反思和审视自己平凡或不平凡的日常教育生活。让教授为我们描绘了诗一样的教育生活:“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第五篇:守望教育

《守望教育》读后感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

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绝对”的“好教育”在哪里?刘教授提出:“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是不能缺席的,我们要时时追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究竟为什么教?„„否则,教育就毫无诗意可言,只能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学生就成为“工作的对象”。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是斯宾塞所说的“为未来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杜威所说的“让儿童更像儿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学会生存”?是新课程所提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觉得,这些都是。在这些追问中,我们可能不会达成共识,但却能够以诗意的心境看待教育问题,对待每天的教育生活,就能够走出嗟叹和自闭,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心灵写诗”“聆听花开的声音”,像薛瑞萍老师那样“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像窦桂梅老师那样与学生进行“爱与爱的交流”,“为生命奠基”„„

我们构勒出“绝对”的“好教育”旨在提醒我们现实教育总是不完美的,总是欠缺的。正如刘教授所言:“我们总在追求‘绝对’的‘好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我们现实教育的品质„„‘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下载《守望教育》读书笔记(通用)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守望教育》读书笔记(通用)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1 读周国平的这本书已是四月初的事情,至今依旧沉醉。那时用心将整本书仔细阅读完毕,遇见很多与灵魂相撞文字。现摘录如下:一、关于童年......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是刘铁芳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没有对历史沉重的忧思,没有对现状迷茫的无奈,没有对未来憧憬的夸夸其谈,只有似点到为止但又意味深长的反思与感想......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刘铁芳《守望教育》这本论著后,有几分的激动,因......

    《 守望教育》读后感

    穿越时空与心灵的对话 作为一名教育者,往往面对的是人心月人性的考较!记得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

    守望教育的

    守望教育的——职业认知 心态定位 方向把握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个边缘学科的教师一个走上德雅教师讲坛的机会,刚写下这个开头,突然接到常德力源体检中心打来的电话,一个甜美的女......

    《阳光下的守望》读书笔记

    《阳光下的守望》读书笔记 读了《阳光下的守望》这本书,我的眼帘里立刻映现出一个身影——那个身影久久伫立在考场百米外的地方,她是一位母亲,她的银丝在阳光下闪烁着,渴望的目......

    《阳光下的守望》读书笔记

    读了《阳光下的守望》这本书,我的眼帘里立刻映现出一个身影——那个身影久久伫立在考场百米外的地方,她是一位母亲,她的银丝在阳光下闪烁着,渴望的目光写满了对儿子的爱,及恳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