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新时代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方面。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外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各类错误思潮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严峻复杂。新时代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才能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回应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疑,从而有效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凸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鲜活生命力。
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揭示各类错误思潮的内在实质,有效应对各种错误观点、错误思潮的挑战,积极回应时代问题,把握时代主题,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国人凝心聚力、矢志奋斗的信心与决心,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不仅具有丰厚的理论支撑,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新时代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不断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能够切实反映新时代特征、回应新时代需求、满足广大人民意愿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共识,有助于更好传播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进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三、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对维护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国际话语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地位,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话语体系,有助于批判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共产主义的丑化、对社会主义的攻击,从而在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中立根本、强底气,有效维护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要进一步增强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进一步统一认识、凝聚民心。
四、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思想统一、政治团结、行动一致,确保全体人民始终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须坚持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切实有效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一方面,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党管宣传、党管阵地、党管舆论、党管媒体。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自身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升意识形态辨别能力、培养意识形态解释能力、强化意识形态整合能力、增强意识形态传播能力,努力形成思想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党的理论的阐释者、传播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倡导者,担负着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增强“四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释当代中国,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放眼世界发展大局,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出新解读、新阐述,不断创新话语表达,深化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认识,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环境下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说服力、吸引力。
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关键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走深走实,要密切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刻体悟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历史自觉、人民至上、实事求是等鲜明理论品格,不断增进对这一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切实把这一思想蕴含的强大真理力量转化为实践伟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要以人民群众认同不认同、支持不支持、践行不践行为尺度,时刻倾听人民心声,以自信开放的姿态广泛吸收、借鉴现实生活中具有现实性、广泛人民性的话语,以人民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创新表达,从而使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更加生动鲜活,易于广大人民群众理解认同,以此来不断检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实际成效。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现实利益,通过转换话语方式,吸收大众话语,用人们容易理解、可以信赖的表达,让人民群众“听得到”,更“听得进”“听得懂”。
第二篇: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实效
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
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实效
(2010年12月13日)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其中特别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必须认识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必须深刻领会学习型政党的深刻内涵和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意义,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致力于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的新路子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旨在探索党在知识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世界变化越来越快,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形势下, 党在学习上如何创新的新路子、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对党的建设创新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党的建设带来了新思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一个创新之处是它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拓宽了党的建设理论研究思路, 为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打开了新的空间。二是为党的建设找到了新的杠杆点或突破口。党的建设或党的建设改革创新涉及到许多关系矛盾、问
1题, 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成效。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找到了这样的支点, 它就是提高党的学习创新能力与解决效能问题。三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党的建设创造了新机制。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目标与任务是把广大党员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高尚的品格、深厚的修养, 优良的作风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对当今思想多元化, 各种价值观交锋冲突的形势下, 有效解决党员人生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关键在于抓好学习的落实 一个理念是否正确,一个理念是否执行,关键在于落实,通过落实,用实践来检验成效。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上:
一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需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要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自觉加强学习。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展工作,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学习理念,拓展学习内容,努力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党员需求、富有实际成效。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科
学完备的学习制度,加大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力度,加强对工作的督促检查,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需要树立学习目标。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紧紧结合当前的工作目标来进行,尤其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政策学习,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深刻领会中央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增强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的意识和能力;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深刻领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深刻领会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大意义和重点内容,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群众立场,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有力保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学习,切实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而奋斗上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凝聚合力。
三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需要有效的学习方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勾画了“十二五”时期宏伟蓝图,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全党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迫切要求,是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是坚定理想信念、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要求,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紧密联系形势的变化和我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确定学习重点,丰富学习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通过把学习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班子建设目标管理体系,加强监督考核,使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将学习的感悟和成果用于实践中,用于推动工作上来,要有的放矢,真正起到工作推动学习,学习促进工作的效果。
第三篇:充分认识当前加强机关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当前加强机关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深化三个年、奋力开好局”活动,要求以“提升执行力,给力‘十二五’”为主题,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把执行力建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只有深刻认识机关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意义,才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第一,执行力就是推动力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建议,作出了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了“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四区一市’”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执行不力,再好的思路也会成为空想,再宏伟的发展蓝图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再重要的决策部署也会成为空谈。因此,推动“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目标任务的落实,必须深化作风建设,特别是要把提升执行力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紧迫任务来抓。只有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才能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执行意识,把科学决策化为具体有效的执行;才能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把个人的荣辱、成败、得失系于湖州发展的大局,形成加快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才能进一步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措施,狠抓作风整顿,使各种不执行、慢执行、乱执行等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从而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第二,执行力就是竞争力
当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区域合作日趋广泛,各地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在各种实体要素日益趋同的条件下,区域之间竞争更多地表现为软实力的竞争。而执行力强不强,是影响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各级机关执行能力大幅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但相比一些先进地区,我们在执行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群众、企业、基层还有不少的意见。因此,我们只有把执行力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增强自身软实力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加大治理“庸、懒、散”问题的力度,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散正风,努力营造优质、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第三,执行力就是创造力
我们强调的“执行”不是消极的、机械的执行,而是能动的、创新的执行,执行的过程应当是创造的过程。只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进一步创新机关服务、提升工作效能、增强干部素质,变执行力为创造力,切实为群众、基层、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在服务基层中形成了诸如“一线工作法”、“三定服务法”、“十五分钟承诺制”等行之有效的创新作法,得到了群众的欢迎。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一些机关部门和干部,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思想观念上因循守旧,工作上按部就班,行动上求稳怕闯等等。这些问题,必然影响执行效果,使执行力、创造力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只有提升执行力,不断增强干部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自觉把国家法律和上级政策与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实践、不断超越自我中实现奋力崛起。
第四,执行力就是凝聚力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长期以来,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关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解决了大量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党心民心。但在个别地方和单位,党的群众路线还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漠视、甚至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地方社会矛盾突出、党群干群关系紧
张。因此,只有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立场,认真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纠正和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第五,执行力就是战斗力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是执行的主体,加强执行力建设,就是要建立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有战斗力的党员干部队伍。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市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执行能力是好的,但在少数机关和干部中,也还存在着不执行、推诿执行、消极执行、慢执行、虚假执行、机械执行和乱执行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干部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只有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强烈执行责任、先进执行理念、扎实执行作风、较高执行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战斗力,在新一轮发展中拼搏奋进、克难攻坚、再立新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加强机关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意义,才能以实际的行动投身机关作风建设之中,并以实实在在的效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加强机关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意义,才能以实际的行动投身机关作风建设之中,并以实实在在的效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篇:要充分认识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要充分认识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1、搞好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前几年就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论断,我们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生态的破坏等等。现在又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我们高校也不例外。搞好高校的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落实我们正在学习开展的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体现。我们国家虽然是能源大国,但是人均能源占有量低,优质能源少,而我省相对于全国而言又属于资源紧缺的省份,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着能源短缺的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应对能源危机,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抉择。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去年以来,国务院对更加深入广泛的开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相关部门连续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的法规和文件,要求切实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我省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今年全省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周强省长要求坚定不移的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到2010年,全省万元GDP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百分之二十,主要污染物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百分之四,不容置疑,节能是我省实现“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手段之一。
2、搞好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应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需要。在当前能源紧张,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理应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不仅是水资源和电气等能源的消耗大户,同时也是节能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责任大,任务重。近年来,各高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要看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高校能源消费方面存在的浪费现象比较普遍,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气的潜力还相当大。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有关统计,高校的用能用水不仅总量大,种类多,而且人均能耗高。统计的45所高校人均用水量是145.2吨,是全国人均生活用水量的1.95倍。45所高校人均年能耗量0.775吨标
准煤,是全国人均用能的4.32倍,高校人均年能耗特别高。应该说我们的潜力还相当大,任务非常重。
3、搞好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光荣传统,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因为我们是高等院校,所以这个任务就更加严峻和艰巨。一方面我们要发扬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我们的青年学生需要补上这一课,特别是独生子女,现在的独生子女占很大的比例,高校本身的节约行为是青年学生的榜样。学校节不节约、意识强不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一定要培养学生节约的理念和意识,使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湖南商学院的同志说得好,节约型校园建设,不仅仅是节约几个钱的问题,而是解决育人的问题,我觉得这讲得非常好,非常到位,高等教育最根本的是育人的问题,节约型校园建设也不能脱离这一宗旨。我们现在有些宣传超前消费的观念和导向是不合时宜的,对青年学生是一种误导。高校注重节约用电、用水,管理到位,对学生会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潜力也很大。同时,节约也是一种财政投入,浪费了等于是一种开支,是不该开支的也列入了开支范围,这样,资金再多也是不够用的。所以我认为这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要突出抓好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三个重点工作。
1、要认真做好两个规划。“两个规划”指的是2009-2013年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规划。编制这两个规划我厅去年和今年都做了布置,但从学校报送的情况来看,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一是对现状摸底不够,对节约型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掌握不透彻,导致部分申报项目实施方案针对性不强。具体实施计划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二是少数高校没有按照编报规划的要求,明确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范围。将一些不属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项目也列入了规划当中。三是没有将“两个规划”很好的结合起来,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涉及软件和硬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规划中的硬件建设是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实施的重要基础,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规划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少学校申请的资金数额比较大,有的学校甚至高达上亿元。二是规划项目的分类不够清晰,个别学校把新建教学楼和其他不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的项目也纳入其中。三是部分学校以长期规划直接代替了短期规划。
节约型校园建设,节水、节电工作是重点。要做好这些工作,水、电、气管网改造是关键。为有效推进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今后几年,我们将水电气管网改造作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资金支持的重点。因此,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的制定要求各高校对本校的能耗、水耗情况进行全面的核查摸底,确定耗能和耗水的重点环节和部门。以挖掘潜力为重点,综合考虑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先进节能技术选用等因素,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好实施计划。高校基础
设施改造规划的目标是提高基础设施综合配套能力,基本缓解高校基础设施配套的瓶颈制约。规划的原则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要供需平衡,综合配套。也就是说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的规模要与学校实际需要相适应,与投资供给能力相适应,统筹考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努力实现综合配套。二是要优先考虑水电气等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分轻重缓急来安排实施计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在高校普遍负债,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各高校要优先考虑投资成本低,回收成效快的节能节水改造。三是要便于实施项目管理。确保改造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投资效益。四是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更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考虑节能等新技术的使用。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规划是指导我们高校今后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的一个纲要性的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各个学校一定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2、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稳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我们这里强调的是稳步推进,由于我省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的规划建设项目多、资金需求量也很大。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说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要稳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第一是节约型校园建设每年都要有明确的具体的任务,要有硬指标。我们今后也会有宏观的、指导性的指标,以此来进行检查。有些指标是不是下降了,有些指标是不是完成了,要通过建立检查评估机制来督促落实。要有硬指标,不然的话就落实不下来。省教育厅就与省政府、省纪委签署了一个节约型机关建设的责任书,每一个指标都是有硬性下降规定的。各高校在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中也可以参照这一做法。第二是要围绕计划,多渠道落实经费。要围绕我们的每年确定的硬指标、要完成的计划,多渠道落实有关经费。节约型校园建设某些项目是需要启动资金的,但我们在建设项目的时候,也是需要节约的。比如说我们换节能灯是要花钱的,这个要逐步的列入计划,逐步的改善。从长远来讲,换节能型的灯泡是划得来的,但一开始也还是需要钱,要投入,完全不投入也不行。从投入的渠道来看:一是要逐年增加财政性经费投入,这一条要坚定不移。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政直接拔款,二是学校学费的收入也是财政性收入。学校也要安排部分财政性收入用于节约型校园建设。我省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经费从2002年的2500万到今年
1.1个亿,也在逐年增加。我们将从基础设施改造经费中拿出一块作为一种引导性、导向性的资金,用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奖励。那个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各个指标完成得好,包括基本建设方面做的好,就给予奖励。比如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他们的图书馆修得好,但是造价不高,两万多平方米算下来每平方米的造价不高,而且质量还不错,外观也非常漂亮。这就是通过节约努力所带来的效应。投入的另一块就是开源。我们常讲开源节流。学校要抓开源的问题,要抓校园产业,要抓收入。没有收入,财政会很紧张。财政这一块,尽了力,但是有限。刚靠财政投入,学校会很紧张。前几年,各高校为了完成扩招任务,搞了不少的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学校的需求作出了贡献,但现在普遍负债比较严重。光是负债就有快150亿了,其中银行贷款就接近120个亿。针对高校负债问题,我们准备分三步走:一步就是理解问题。理解就是舆论导向,就是要让社会都来理解高等学校的负债是一种正常的负债,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负债,并不是某个高校、某个校长或是某个书记个人所负的。在舆论上不要埋怨高校。高校是为了完成国家扩招而负的债,这个资产是优良的资产。现在舆论导向已经基本上转过来了。第二步,我们正在想办法缓解。目前,我们正在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面协调财政,协调银行,协调有关部门,为高校的负债问题来做点工作。比如银行减点息,财政贴点息,还有高校老校区置换、资产置换给点优惠政策。此外,还有高校收费结构性调整。今年我们走出了第一步,先搞结构性调整,明年我们再走另外一步。因为明年是高等院校收费标准不动的最后一年,所以今年要尽可能地调整结构。这些措施就是为了缓解当前高等院校的财务风险,缓解负债比较大的矛盾。第三步就是化解,有两点要强调的是,一不要指望整个国家整个财政为学校全部负担,学校自己肯定是要负担大部分的。二不是学校负债越多就给你化债资金越多。化债的部分得看你对高等院校发展的贡献而定。另外,多渠道筹集资金还有可以想办法利用社会资金,这是一个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积极利用好社会资金和力量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
三、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强化管理是我们创建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关键举措之一,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有些高校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比如商学院提出建立一些制度,我觉得很好,目前大部分高校也制定了节约体系,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只是体系还不够完善。我们要按照技术导则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节约型校园长效机制。二是有效地落实各项具体的管理措施。目前,我们部分高校在创建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多头管理、责任不明、体系不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潜力的挖掘和发挥。必须全力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并认真正确贯彻执行。比如湖南理工学院的水电管理“四个结合”就很好。我们还可以搞点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课题,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大课题下还可以搞点小课题、子课题,大家一起研究研究,还是有文章可以做的。找点时间大家交流交流是有好处的。第三是要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的运行监管体系建设,强化执行节能标准全过程监管,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能源,重点加强对日常运行管理、用能系统设计的合理性、施工和系统调试遗留问题等环节的审计,为能源节约提供依据,同时及时消除跑、冒、滴、漏现象。四是严格执行节能型校园建设原则,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非常珍贵的。一次性投入多一点,以后长期受益。各高校要按照相应的节能节水的标准,进行工程项目的规划。节能一定要算长远账,不能光看眼前。
三、切实加强对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领导。
领导重视,是创建节约型校园的保障。节约性校园建设,关系到每个部门、每位师生的利益。绝对不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事,所以我们的高校要重视,高等学校的节约型建设,要切实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领导。有这么几条要做到:
一是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要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搞短期行为,搞形式主义。要作为一项长期教育抓紧抓好。
二是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要作为一项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要牵头。有些事情牵涉部门多,必须一把手发话,不然不能协调。只有行政一把手切实做到位,才能使这项工作做好。各高校要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财务、后勤、基建校领导任副组长、财务、基建、后勤、国资、审计等职能部门和各学院负责同志参加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
三是要建立责任制,落实奖罚措施。各部门和院系是高校节能的主体,要建立各院系和部门责任人负责制度,监督落实学校制定的各项节约型校园建设任务。在校大学生是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开展好这项工作,不仅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需要,而且对学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学生思想教育部门、团委及学生会要将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学生工作中,并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校园节约活动,创造良好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氛围。
节约行校园建设是高校后勤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四要”,即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有全局意识,要有求实的态度,要有创新精神。希望我们高等学校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坚持不懈,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达到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目标,为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五篇: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形成五个体系。党的十九大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五大子体系将承担新的任务。
一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在具体表述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又新增了依法立法这一新的要求。特别要注意的是。前不久,2017年11月20日召开的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紧紧围绕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更好发挥立法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依法立法是立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首先要依宪立法;其次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使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通过法定程序统一起来;最后要规范立法,促进立法内在协调。二是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包括加强宪法实施,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理念。关于这个问题,前几年提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句话,已经发展为“宪法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两句话。而尤其要注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的核心和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一直就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甚至被认为是依法治国的突破点。司法改革一直是国家最高层面关注的改革重点。据统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至十九大之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其中28次涉及司法体制改革议题,至少审议通过了50个司法体制改革文件。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了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可以说,司法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司法制度本身乃是一个整体,司法体制改革最终的效果要取决于各项改革之间的“综合配套”。基于此,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三是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的重心是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行政权力具有管理事务领域宽、自由裁量权大等特点,法治监督的重点之一就是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于行政权力监督列举了监督种类,即“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监督的实质内涵,提出了有效的权力监督网络,即“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这样,进一步疏通了监督的制度渠道,强化了监督的实效。为了确保国家监察全覆盖落到实处,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成立监察委员会,制定国家监察法,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家监察委员会就是中国特色的国家反腐败机构,国家监察法就是反腐败国家立法。”四是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以此来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一大亮点,也是党中央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最根本的举措。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是对未来全面依法治国最大的组织保障。新时代在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顶层设计为依据。五是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确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强调“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十九大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加上十八大以来对一系列党内重要法规诸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的制定完善,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制度层面得以进一步落实。依规治党、用法治的思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我们进一步坚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新时代要求从党内法规的制定、备案、解释、执行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理顺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同时,对党内法规在从严治党、管党方面的效用进行评估,为修改完善党内法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