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构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2015ZZ152]
建构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贺志明 贺进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1)
摘要: 法治湖南指数计算过程中所涉及的法治湖南指标体系有助于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的完备兼顾,以及对法治湖南建设各主要方面的平衡,以避免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的偏颇。除此之外,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量化使得我们能够对法治湖南对象进行有效的监测,并可对照具体标准,借助纠错机制及时予以纠正,确保法治湖南建设工作的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是化解一系列社会风险的过程,是法治湖南理念正当性的论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将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法治湖南;评价体系;社会管理创新;重要意义
一、以法治湖南量化为基础的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的精细化。通过法治湖南指数将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依法治湖南理的全部内容实在化、具体化、现实化,将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准确的解释和描述,使得对法治湖南的评估更加具体化、客观化并富有可操作性,能够深入剖析和科学概括某个区域法治湖南建设的整体状况与水平,做到评估的精细化。
第二,有助于提高法治湖南改进的效果。现实化的法治湖南指数使得相关部门能够获得清晰可辨的工作绩效反馈,能够在法治湖南指数、分项评估、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一定区域内特定时期的法制发展详细状况,进而明确湖南地方法治湖南文化在当前阶段的任务和重点,为法治湖南发展的具体目标提供依据,同时为法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可供参考的答案,使得依法治湖南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更加明确,使得治理更加制度化,确保法制改革的成效。第三,有助于法治湖南的综合治理。法治湖南指数计算过程中所涉及的法治湖南指标体系有助于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的完备兼顾,以及对法治湖南建设各主要方面的平衡,以避免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的偏颇。除此之外,法治湖南量化使得我们能够对法治湖南对象进行有效的监测,某一环节的运行不畅或工作没有落实可以及时发现,并可对照具体标准,借助纠错机制及时予以纠正,确保法治湖南建设工作的开展。
第四,法治湖南指数可给公众一个简单直观的印象,并且可以用以比较。直观的数字指数,不但能够在不同年度进行大小比较,还可作为后续年度法治湖南指数的基数。量化方法在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并通过客观与微观的结合,将法治湖南原则要求转化为易判断、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借助法治湖南指标就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依法治湖南理水平进行排位、比较和彰显他们建设法治湖南的努力程度,推进成效,起到激励、鞭策后进的作用。
二、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社会管理创新,是化解一系列社会风险的过程,是法治湖南理念正当性的论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将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第一,通过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实现社会管理的法治湖南化。
在法治湖南的轨道内,将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涵细化、分解,转变为具有“可观测性 ”的评估指标,透过每个评估指标体现出的法治湖南化水平就可清晰判断一定时期社会法治湖南的总体成效或一定地区的社会治理总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洞悉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在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实践中,法治湖南指标的设置是整个评估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不同规范文件中并没有对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的指标达成认知上的统一,对于“法治湖南中国”的内涵及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湖南的关系还缺少科学的理论认证。在进一步优化法治湖南指标的过程中,法治湖南指标的设置,不但是个方法问题,更是个法治湖南问题。受到中国当前法治湖南发展程度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影响,中国法治湖南体系下法治湖南的内涵及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指标的分解与确定仍需研究。
第二,通过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促进政府主导社会管理的正当性,依法行政。
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表明,不论哪个国家或地区,不论各国对法治湖南价值的认知与法治湖南目标存在多大差异,都将对社会治理或法治湖南的评估看作是对政府社会管理行为合法性的检验,都充分认识到合法性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条件。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法治湖南基础实质就是要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合理化管理。
在评估实践中,将政府作为主要的评估对象,设置许多政府考核指标,极易将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与法治湖南政府评估混同,误解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的意义和作用。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中对政府法治湖南化行为的考察,将促进而非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通过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的民主化。
在法治湖南作为社会管理根基的情况下,注重发挥民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创造性力量,增强民众在法治湖南建设、政府只能转变以及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信息知情权、决策参与权,不但是民主法治湖南化建设的需要,也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提高民众对政府社会管理的满意度。
在中国,作为地方法治湖南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性工具,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发起的,地方政府在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中仍发挥着组织与推动作用。
有效方法是应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的要求,发动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参与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在吸收广泛、来源更多元化的社会个体及社会组织参与法治湖南建设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弱化评估的单一性,消弭政府主导的弊端,并弥补民众参与的不充分性。参考文献:
[1] 徐汉明.论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特性与功能[J].法学评论.2016(01)[2] 陈海燕.构建法治南通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2(03)[3] 冯家亮.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建构路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作者简介:贺志明(1963-), 湖南宁乡人,政教部教授;贺进(1986-),湖南宁乡人,湖南大学软件学院2014级在职研究生,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系软件设计师。
第二篇:法治湖南建设心得体会doc
坚持依法治国,推进工会法治化建设
——“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根据市委和集团公司党委安排,我参加了今年的“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培训班。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本人对法治建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结合我个人的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作为企业的一名工会副主席,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法治建设对基层工会工作的重要性。企业要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职工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工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方向和途径。为此,工会组织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依法治国总方略做好工会工作。
一、切实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法治观念。
按照中央统一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工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这既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坚实基础,又是工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加强工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要使各级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群众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着、坚定捍卫者。同时,要紧密联系工会工作实际和职工群众的实际需求,抓住宣传教育重点。要在深入推进《宪法》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认认真真地组织好《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条例》、《集体合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能干巴巴地念条文,一定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灵活的方式方法。可以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各级工会组织要举办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培训班,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可以利用报纸、刊物、网站等媒体举办专题讲座,还可以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法律咨询服务、举办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扩大宣传教育影响。
二、坚持依法开展工作,发挥工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工会是群众团体,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社会力量。工会组织要想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
(一)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把工会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抓好依法治会、依法维权,首先必须规范工会的自身行为,建立健全工会内部的领导、决策、岗位、责任等工作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别是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工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守法、依法用权,依法办事,为广大职工树立榜样。
(二)依法参政议政。按照《工会法》关于“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力,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定,认真参政议政。工会在企业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提出工会的意见和建议;要积极参加企业研究制定劳动就业、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反映工会和职工的意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通过贯彻落实《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的途径,完善职代会制度,维护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监督的民主权力,推动企业与职工共谋发展、合作共赢,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三)依法做好服务职工工作。要加强职工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开展困难帮扶、危机救助、医疗互助、就业服务、创业指导、信访接待、争议调处、法律援助等系列化服务,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建设工会法律服务体系,完善依法维权工作机制。
《工会法》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和落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主义工会维权观,增强法制观念,健全法律体系,完善依法维权工作机制。一是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要通过建立工会干部“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长效机制,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耐心倾听职工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求;让职工群众随时反映问题,表达利益诉求。二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各级工会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商联建立三方协调机制,依据劳动法律法规,按照“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和促使“企业关爱职工、职工关心企业”的指导思想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三是劳动关系协调沟通机制。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工会要代表职工通过民主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明确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尤其要按照《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的规定签订好工资集体协议,维护职工的核心利益。四是劳资纠纷化解机制。要加强基层工会职工群众维权站建设,并认真履行职责,把职工与企业发生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工会组织要认真做好职工信访案件调处工作,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防止矛盾激化。五是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制。对于一些矛盾纠纷问题较大,在基层不能得到圆满化解的,工会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抓好劳动争议案件的调处,尽量避免或减少诉讼,降低职工维权成本。六是劳动法律监督机制。工会的劳动法律监督可以自己组织劳动法律法规检查,也可以与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一起开展劳动法律法规检查。重点是在执行劳动合同,保障职工就业权利方面,执行国家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以及执行有关职工社会保险、女职工特殊保护规定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提出纠正和改进意见,并督促有关部门对违法监督对象进行严肃处理。七是法律援助机制。要求工会干部必须精通法律,掌握劳动争议调解知识,提高调解能力。在调解无效情况下,凡是职工诉求法律援助的,可以提供法律咨询等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
第三篇: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学习心得体会
推进法治湖南建设,推动企业全面深化改革
——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学习心得体会
前段时间,通过对法治湖南建设的专题学习,我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深入推进法治湖南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性等有了新的认识,理解进一步深化,并在工作中自觉用理论指导实践。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谈谈心得体会:
一、充分认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怀运集团作为企业,它的面貌是否改变,民生是否提高,主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动力,是解决企业各种矛盾的途径。而要加快发展,实现超越,除了充分地利用我们的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外,还得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个良好的环境,不仅要靠素质,靠管理,更要靠法律。《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出台,将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台阶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主义经济说到底就是法制经济,要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就得依法办事,讲诚信,守信用。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就得为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依法办事,提供各种优良的服务,为发展扫除障碍,不偏离,不错位,定好位,把握住航向,保障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保证快速发展、准确发展。比如,作为我们企业的驾驶员来说,就得在法律的框架内约束自己的行为,遵纪守法,做好行车安全等各项安全工作,安全才能出效益。从这个意义来说,法制环境也是关键的软实力,可以助发展腾飞。
二、提升自身法律意识
进行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学习,对我们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也是一种提升。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得依法而行,不能全凭个人喜好,看自己心情。也就是要消除个人意识、局部意识,避开个人的恩恩怨怨,不徇私情,不变通;不能拍脑袋、想当然,总凭感情或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以大局为重,以法律为准则,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律来约束。在我们企业,存在这种凭自己喜好办事的现象。作为我本人,我也深刻地反省到,曾经的自己年轻气盛,很多时候都是凭着自己的心情来办事,没有用严格的法律来约束自己。
所以,通过这次学习,我也认识到了今后的管理工作一定要以法律为准则,让我们的企业管理更为慎密,更为科学,从而推进企业科学发展。
三、发挥领导干部在法治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企业的领导干部,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法治湖南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按照徐守盛书记所说的,就是要做到“五个带好头示好范”。即一是在坚定“三个自信”上带好头示好范;二是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上带好头示好范;三是在全面贯彻统筹协同上带好头示好范;四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民主体地位上带好头示好范;五是在抓推动、抓实施、抓到位上带好头示好范。
只有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了这“五个带好头示好范”,才能将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推进法治湖南的建设,加快企业法制化建设,推动企业全面深化改革。
四、企业改革与法治建设的联系
省委书记徐守盛同志说过,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和保障。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是一个“破和立”辩证统一的过程。改革必须于法有据,没有法治的规范、引领和保障,改革就很难形成制度成果,有的可能就会打乱仗,缺乏组织性、系统性,有的则不可复制和推广,缺乏可持续性。
当前,怀运集团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我们都深刻感受到了企业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推进难度大、要求高,任务十分艰巨复杂。需要我们依靠法治来凝聚改革共识、分担改革风险、推动改革深化、巩固改革成果,以法治为企业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徐晓明
2015年6月2日
第四篇: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信用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信用的标准体系及其评估体系。从信用体系的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企业信用、政府信用还是个人信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信用评估或称信用评级。因为信用的核心问题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信用评级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通过信用评级可满足市场主体对客观、公正、真实信用信息的需求。信用评估是由具有相关资质的评估中介机构,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估原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分类、分行业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规范有序的工作程序和科学的专门方法,在调查、分析、比较、测定基础上,对以经济实体为主体的各经济组织的基本素质、偿债能力、经济实力、信用程度、经营效益及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或对以有价证券为主要形式部分金融工具履行承诺的经济实力及其信用程度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的一种有偿服务。信用评估是以简明的符号表示评价结果,以鲜明的立场,科学、客观的态度,独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社会提供服务,是一种提供、创造信息的劳务活动。信用评估所产生的信息是可共享的,具有鉴定信用和评价资信的功能。
1.企业信用评估的基本内容
(1)企业基本素质。主要从企业领导者素质、企业经营管理素质、员工队伍与建设情况、技术实力与产品开发能力等诸多方面来全面考查和分析企业人文历史、经营管理水平、风险观念、偿债意愿和信用意识、行业中的地位以及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等。
(2)企业经济实力。考核企业的财务实力和债务的保障能力,主要从企业的经营规模、投资人权益、资本固定化率等方面来考查分析企业抵御风险和融资能力的强弱。
(3)企业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评级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评级结果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考查分析企业资产结构的合理程度、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偿还即期和预期债务的资产或权益的保障程度等方面。
(4)企业经济效益和营运能力。这是企业信用评级中的重要内容,对评级结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重点考查和分析企业资本的营运能力、资本增值能力;客观评价企业履行信用的能力和潜力等方面。
(5)企业发展前景。主要以国家行业政策、企业市场前景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及措施、未来利润预测等内容为基础,结合以上四个方面,对企业发展能力和前景做出专业预测和判断,揭示出企业履行信用的潜在可能性。
2.企业信用评估机构
(1)信用评估中介角色的特征
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于借贷双方之间。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利益上独立于借贷双方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固有的功能,也是企业信用评估的重要目标。借款人要比贷款人更为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并因此可以选择披露有利于自己的信息;由于潜在的贷款人清楚借款人有可能提供不真实的信息,所以,即使低风险的借款人也很难使得贷款人信任他的信用承诺。如果没有某种可靠的途径来传递相关信息,那么将有可能导致市场失效,即有价值的投资不能获得融资。当信用评估机构在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充当中介角色时,能使贷款人在做出贷款与否、以何种条件提供贷款的决策时,获得信用评级中介机构详尽调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等信用信息和未来前景,相对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可见,信用评估的本质就是信用专业评估人员根据搜寻的财务和非财务的客观信息,依据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拟定的评估标准对评估客体偿债风险做出判断,为信用供给者提供中介判断信息,在解决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中介角色的效用日益突显。
3.信用评估的特征
(1)公允性。信用评估的主客体之间是一种委托或自觉行为,双方之间没有任何利害关系。评估主体承担着对评估客体进行独立公正判断的鉴定和验证的职责,处于完全独立地位,不受任何干预、干扰,因而也决定着信用评估必须具备社会公证功能,向社会、公众、投资者等提供和创造具有公证的信用等级信息。
(2)广泛性。社会性信用评估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环境改善的综合反映,它决定着信用等级信息可以为参与市场的各方所共享。适应于各种不同类别、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形式等经济组织的需要,并能通过公开传媒公布信用等级,信用信息为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基本要求,具有充分的广泛性和社会公允性。
(3)证询性。信用评估作为一项中介服务,并不是在缔造经济承诺契约的各方之间进行仲裁,而是对契约承诺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评判,目的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信用信息。因对信用评估客体作出信用等级评定,是社会、公众,尤其是债权人和投资者最迫切需要了解的信用信息。
(4)权威性。客观实际要求信用等级的评估结果必须具备客观真实性,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否则,信用评估将失去其生存发展的意义。所以,信用评估必然选择走信用评估专业人员的评价与信用评估专家组织鉴证相结合道路。
(5)时效性。信用评估结果作为一种社会公允信息,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根据一定
条件,经过综合评价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效性。时问、地点、条件等发生变化,信用等级的评定结果也将随之改变,否则,势必失去其客观可靠的基础和权威性,失去其信用公证的作用。
(6)规范性。信用评估的规范化为企业信用建设创建了良好的平台。企业信用评估是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结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内容的全面考核,做出企业信用状况的整体评价。
4.企业信用评估的原则
(1)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原则
恪守“独立是执业灵魂、质量是生存之本”的评估宗旨。信用评估采取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历史统计分析和未来趋向预测相结合、专业评估与专家鉴证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服务职能。在评估的过程中,严格恪守评估原则和诚实科学的职业操守,做到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广泛与各金融机构联络和沟通,寻求理解与支持,在坚持规范化的信用评估程序的基础上,积极依靠专家评审组和专家委员会的专家鉴证作用,保证评估质量。
(2)坚持“五统一”原则。统一信用评级的意义客观上要求建立统一的信用评级制度,保证以下五方面的完全统一:统一评级范围;统一评级标准体系;统一评级组织和实施程序;统一信息披露;统一评后监督和跟踪监测。
5.企业信用评估的方法和步骤
(1)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信用评估标准体系。信用评估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前景预测相结合、专家分析与专业评估技术人员分析相结合。而科学合理、符合本地经济特点的评估标准体系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评估结论做到“公正、公开、公平”的前提。所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企业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济成分客观上要求设置和建立适合这种多种经济形式的企业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也就成为最重要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对现有的评估标准体系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和完善修正,使之与信用建设同步发展。
(2)健全评级组织,规范评级程序。为规范和健全评级程序,更好地发挥信用评估的作用,不断提高评估质量,公司在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和浙江省银监局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在各金融机构的支持和配合下,摸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并经实践经验行之有效的三级四层次的评级组织与程序,即:建立了金融机构(或地区)的初审委、公司专业技术分析评估师的调查分析评估、专家评审小组的审核论证、专家评级委员会鉴证终审,严格规定从企业提出申请委托评估,并签订评估合同书起,到评后跟踪监测的八个环节的评估程序。实践证明,由于有完善的评级组织和规范的评级程序,公司评定的信用等级具有专业性、广泛性和权威性。信用等级的使用价值逐步得以体现,在企业项目的招投标、金融机构贷款授信、资本市场融资或投资及企业形象宣传等领域发挥其日益显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科学评估手段,不断提高评估的科技含量。购买或者自行研制开发领先的信用评估软件,完成信用评估的基础工作、统计分析、查询监测、数据整理、信用档案等工作;建设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一方面使信用评级的前期工作基本可以利用快捷高效的高端电子技术完成,提高工作和服务效率;另一方面,承担信用、信用评级和信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信用动态发布、政策推介等职责。
(4)结合实际情况,提高评级可操作性。为使企业信用评级的方法体系更具可操作性,企业信用评级一般遵循简单性、可比性和公开传播性等国际惯例。简单性原则是指不论评价过程多么复杂,但评价结果可用一个简单易懂的等级标识给出,便于各有关经济主体在与被评企业进行经济往来时清楚地了解其信用状况;可比性原则是指在同一评级体系中,各种类型的企业信用等级的解释与含义基本一致,而不用考虑货币单位、企业类型及地区的不同,从而使同一信用级别的不同企业在风险程度上具有可比性;公开传播性原则是指评级结果和评级方法要通过有关传播媒介在全球市场上公开,以使尽量多的经济主体能获得相同的评级信息。
企业信用评价的基本思路是,从企业信用风险的内涵出发,充分借鉴国内外信用评级机构的核心思想,参考国内外有关信用评级方法,对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见下图:
由上图可见,企业信用综合评价根据信用风险的内涵,将信用风险分为信用能力和信用意愿两个方面。对信用能力的分析从现金流量和其它现金来源对履行各种契约的保障程度入手,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产业发展趋势、政策和监管措施等企业外部因素和基本经营、管理素质等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对企业履行各种契约的能力做出判断,给出企业的信用能力评价。对信用意愿的分析从企业的诚信记录入手,结合信用能力的分析,详细剖析产生各种不良记录的原因(如究竟是能力问题还是意愿问题),从而对企业履行各种契约的意愿做出判断,给出企业的信用意愿评价。最后,综合考虑能力和意愿的评析,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企业信用评级过程中,要注意把行业特殊性与市场普遍性相结合,充分考虑行业特点;把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五篇: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形成五个体系。党的十九大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五大子体系将承担新的任务。
一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在具体表述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又新增了依法立法这一新的要求。特别要注意的是。前不久,2017年11月20日召开的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紧紧围绕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更好发挥立法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依法立法是立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首先要依宪立法;其次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使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通过法定程序统一起来;最后要规范立法,促进立法内在协调。二是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包括加强宪法实施,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理念。关于这个问题,前几年提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句话,已经发展为“宪法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两句话。而尤其要注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的核心和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一直就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甚至被认为是依法治国的突破点。司法改革一直是国家最高层面关注的改革重点。据统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至十九大之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其中28次涉及司法体制改革议题,至少审议通过了50个司法体制改革文件。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了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可以说,司法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司法制度本身乃是一个整体,司法体制改革最终的效果要取决于各项改革之间的“综合配套”。基于此,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三是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的重心是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行政权力具有管理事务领域宽、自由裁量权大等特点,法治监督的重点之一就是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于行政权力监督列举了监督种类,即“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监督的实质内涵,提出了有效的权力监督网络,即“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这样,进一步疏通了监督的制度渠道,强化了监督的实效。为了确保国家监察全覆盖落到实处,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成立监察委员会,制定国家监察法,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家监察委员会就是中国特色的国家反腐败机构,国家监察法就是反腐败国家立法。”四是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以此来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一大亮点,也是党中央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最根本的举措。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是对未来全面依法治国最大的组织保障。新时代在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顶层设计为依据。五是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确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强调“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十九大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加上十八大以来对一系列党内重要法规诸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的制定完善,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制度层面得以进一步落实。依规治党、用法治的思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我们进一步坚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新时代要求从党内法规的制定、备案、解释、执行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理顺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同时,对党内法规在从严治党、管党方面的效用进行评估,为修改完善党内法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