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构

时间:2019-05-14 09:0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构》。

第一篇: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构

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

毕宏音

2012-10-14 22:13:42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津)2005年06期第80~84页

【作者简介】毕宏音,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天津300191)

【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的高风险期,建立和完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和科学有效的预防效果评价体系。本文就预防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组织系统和舆情信息检测系统的建构进行初步论证。

【关 键 词】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预防效果评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开始步入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高风险期。这不但表现在包括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内的不和谐现象的大量存在,还表现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建设刚刚起步,各种关系尚未理顺,尤其对预防方法及措施的运用是否科学有效,还缺乏系统的测评、监督和总结。因此,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内涵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效果评价,是预防工作的一种常态管理方式,具体指有关各类组织,根据此类事件预防机制的运行效果,对所采取的防范和控制措施进行监测、评估和修正的体系及过程。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是指对相关事件预防和准备工作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反馈、综合评估、反复纠错和不断改进。它包括对预防工作的常规和应急效果评价两个方面。

1.预防工作的常态监测

对预防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机制的运行状况随时加以考察和纠错。这就被称作“事前”或常态监测。

(1)克服目前存在的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倒挂问题,不单单使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功的得到肯定,不得力的受到责罚,更应该通过平时的预防监测工作,使成功防止和减少事件的人员得到重奖。

(2)考察和评价预防机制日常保障系统的信息传输渠道是否达到双向畅通无阻。及时发现其中的纰漏,适时做出调整。这一方面表现在,政府的信息是否公开、透明,能否让包括非专门组织在内的民众获得知情权并参与管理;另一方面表现在,能否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将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搜集上来,最终服务于决策。

(3)评估和修正相关社会指标体系。对中央及地方设立的研究社会指标、社会心态的专门机构工作绩效定期进行评估,对与稳定息息相关的预警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1],如,失业率、社会零售物价上涨率、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户比重、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腐败涉案公务员比重、人口自杀率、心理及精神病患率、请愿、上访、**、工潮发生数,当前百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民众最渴望解决的社会矛盾的预防效果等,进行定期追踪和评估。

(4)检测和调整相应的应急预案及相关人员培训工作。日常预防工作不仅依靠政府精英和专家智囊,也离不开相应的应急预案、社会民众的参与及必要储备。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的应对方案,需要根据变化日臻完善;民众需要获得应对事件的知识、技巧和心理辅导等专门培训;国家也必须针对潜在危机,提高必要的应急技术、物资、救援和帮助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评价系统加以完善。

2.预防工作的应急效果测评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扩大内需与利益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政府部门自我改革缓慢两大矛盾,又面临着就业、“三农”、社会差别、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国有企业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六大问题[2],这些问题削弱了群体性突发事件日常预防工作的整合努力,加剧了爆发相关事件的社会风险。因此,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离不开对非常态的危机应急处理效果评价。这被称为“事后”评估。这种评估的落脚点是评估预防机制本身。具体看:

(1)考察执行者的防范意识。中国自古就有“未雨绸缪”,“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听于无声、见于未形”的危机管理思想。进行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考察管理者的危机管理意识。着重考察管理者能否预先做好防范危机的思想准备,及时发现事件的早期迹象,积极采取措施补救。考察危机来临时能否具有充分的资金、人才、技术和心理准备,采取科学民主决策,沉着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危机。

(2)评判社会安全阀畅通程度。社会安全阀系统包括合理的社会保障机制、公平的社会资源配置和分配机制、平等的社会阶层对话机制以及民众社会组织的“减压阀”机制。当社会结构性矛盾暂时无法解决时,它就会起到防范社会风险、疏导心理压力、缓和对立情绪和减少社会冲突的稳定作用。安全阀系统畅通时,固有矛盾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率减少,新的因素导致的事件发生机率被约束在可控范围内。

(3)调整和修补社会预防系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首先,通过调查,对包括应急预案、预警机制等处理事件的相关预防措施进行彻底摸底;其次,对相关工作的组织计划内容、事件处理决策和工作方法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再次,通过归类,将相关问题单列出来,指示相关部门限期整改;最后,将事件发生始末记录在案,考察和比较同类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运行轨迹和突变曲线,探索其产生的条件和规律,了解和掌握其他事件的成因,为进一步加强社会预警机制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3]。

总之,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内容,从评价过程讲,既涉及对事件潜在期的日常防范机制的评价,又包括事件爆发时预防机制的应急效果评价,还含有对事件发生后预防机制的修补工作的要求;从评价对象讲,既包括对政府的危机预防意识考察,也内含对有关部门和人员危机预测能力的考评等。

(三)评价的舆情依据

寓于民众的舆情,是评价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的根本标准。包括以下四方面:第一,以深入了解民情为评价依据。即考察预防工作是否深入实际,准确掌握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状况及其主观的生活质量感受。特别是掌握群体性突发事件高危人群的民情,最终实现国家的基本决策原则,防控、减少和遏制该类事件的发生。第二,以充分反映民意为评价依据。即考察决策者能否充分尊重民众基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收集和听取民众的意见、建议和愿望,建立和完善民众利益的表达机制、民众的参政议政机制和党与民众的社会合作机制,协调好各方、各期和各类利益,理顺民众的情绪,赢得民众的拥护[4]。第三,民智是决策的智慧来源,它既指知识本身,也包括其中蕴涵的科学精神。以广泛集中民智为评价依据,即考察对民智的集中和利用程度,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最广泛地调动民众积极性。从而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率。第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以切实珍惜民力为评价依据,就体现了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考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效果,就看它能否尊重民众的决策主体地位,关注客观的实际状况,爱惜民众的劳动成果,体恤民众的切身利益。

二、预防效果评价的组织系统

预防效果评价的组织系统,是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防控工作施行监控、考察和评价的各类机构,包括专门评价机构和非专门评价机构。

(一)专门评价机构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专门组织,包括党的纪律监察部门和各级信访部门等。

1.党的纪律监察部门。党的纪律监察部门即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府监察局。其主要任务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工作机制,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协助党委政府部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检查和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监督和处理党政组织和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党的章程和《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干部任用条例》等其他党政法规的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决定或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处分;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5]。

当前,发挥党的监察功能,进行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能否加强干部监督工作。这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树立公正清明的党和政府的形象,消除民众不满,取得社会信任,从而有效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

2.各级信访部门。信访工作就是党和政府部门专设机构接受、处理和反馈民众来信、上访的工作。主要任务是:维护安定团结;协助党和政府加强廉政建设;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监督,重视民众的积极意见和建议,让群众及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做好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沟通、反馈工作;政府政策调查的重要补充;按照国家法律、有关规定和党的政策,转请有关职能部门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实际问题等[6]。

从预防效果评价的角度看,建立和完善各级信访部门,等于在党委政府和民众之间建立了畅通的双向沟通的桥梁。根据民众的反映和申诉,国家管理者可以对权力运行的结果——各类中介性社会事项,在民众中产生的舆情(即社会政治态度)做较客观的了解。便于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效果的及时反馈,为有关部门及时调整政策、完善工作预案提供评价依据。

(二)非专门评价机构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非专门组织,是指除了正常的工作职能外,还肩负着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功能的各个机构,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新闻机构和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社区等基层组织。

1.各级党政权力机关及民主党派。除党的纪检、政府监察部门和各级信访部门以外,各级党的其他机构(组织部、宣传部等)、各级政府机关(中央直属各部委等)、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等)和民主党派等等,也对预防效果评价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作用是:从法律上看,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其实施监督提供了法律保证,这对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对权力机关实行权力监控,减少损害民众利益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将起到关键作用;从组织建设上看,党的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的相关机构,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监管能力,提高宣传水平和推动制度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行政管理上看,各级政府部门对推动国家管理监督,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推动各项方略的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民主建设上看,我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单位,欢迎他们的监督和测评,对协助国家管理者克服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现象,对增进社会各方沟通,促进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对找到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诱因,防范事件的发生,发挥着重要功能。

2.新闻机构和科研机构。新闻机构和科研机构为提高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水平,提供了宣传和技术保证。

新闻机构作为公共传播机构,主要功能就是从社会管理角度,对大家关心的问题予以一个媒介化的表现[7]。作为一个双向沟通的信息平台,一方面,新闻机构通过多方面、不同视角的报道,及时、高效地宣传、阐述了国家管理者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民众通过新闻机构的工作,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宣泄了情绪,反映了心声。可以说,新闻机构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相关的基础性信息资料,使管理者有的放矢地增强了预防效果,提高了评估水平和预防工作的能力。

科研机构是由一些具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按照一定的目标或方式和组织程序组成的,专门输出智力成果的智囊团[3](129)。科研人员由包括自然科学专家和人文科学学者共同组成。作为专业的评价系统,科研人员的作用是发挥各自专业优长,运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定期或不定期,定时或不定时提供科学、系统的研究报告,为管理者改进和修正预防工作提供智力和技术保障。

3.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具有某种共同利益要求的社会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织起来以便从事某种集体活动的社会组织。其中包括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政治性团体,社会公益团体、学术团体等非政治性团体[5](228)。社会团体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国家管理者与广大民众紧密联系的纽带,从各个角度代表群体利益,反映群体民众呼声,积极参与社会协商对话、民主管理和监督,对完善国家管理者的工作,增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功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工会在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对维护职工利益和表达职工需求,防止和监督职工利益被非法侵吞而激化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基层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管理者的干预功能不断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社区作用的不断提升。社区凭借自身与民众天然的亲和力,发挥了整合社会秩序、调试民众心理、增加社会适应度和满足各阶层、各群体民众多元化需求的作用,成为联系和沟通国家管理者与社区民众的管道和纽带,成为及时监视和梳理不良社会情绪的“安全阀”和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报警器”。特别是其相对独立的身份,使它能够对预防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监督,成为效果评价工作中的重要一员。

此外,评价同样离不开广大民众的配合与支持。社区中的民众不仅是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也应是评价参与者。他们只有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才会自觉体谅和认同社会目标,共同协商减少社会摩擦。当然,民众参与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还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化,鼓励民众参与的民主氛围和其自身的民主意识也还有待加强。这些都需进一步探讨。

三、预防效果评价中对舆情的专门监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因此,有必要借鉴部分相关研究成果,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舆情信息监测体系的建立进行模拟构建。

(一)指标统计子系统

该子系统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确定指标。其中,需要掌握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和可行性四项原则;第二,确定每一项指标的权值;第三,计算每项指标的实际得分。首先,根据数据,利用大数定理和部分经验值计算出参考值。然后,划分治安状况评价等级,并确定每个等级的分值区间。把治安状况分为四个等级:蓝色祥和区(良好区),绿色安全区(正常区),橙色临界区(基本安全区)和红色警示区(不安全区)。根据指标处于各区间的概率为标准来确定每个区间的数据个数,再将这些数据顺序排列并计算,然后确定该区间的上限、下限值,并综合所有指标对应区间值得出每个区间的范围。最后,每项指标按地区和季度都有相应的实际值,用实际值相对于参考值的升降幅度来计算每项指标的分值。

(二)舆情信息管理子系统

舆情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第一,建立舆情信息汇集系统,围绕该指标体系的内容,建立起能够满足该指标体系需要的专门舆情信息汇集渠道,形成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专用的、畅通的、可靠的信息汇集系统。第二,舆情信息初加工系统,对舆情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

(三)数据管理子系统

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监测指标体系所需要的现实数据量和历史数据量非常庞大,必须建立依靠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数据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由数据库和计算模块构成。数据库的任务是完成数据的录入、分类、汇总、储存和更新。计算模块由变量选择模块、变量权重模块、变量评价模块和变量预测模块4个子模块组成。主要任务是代替人脑完成大量的和复杂的数据计算工作。

(四)专家分析子系统

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工作,尤其对于各级指标警限和随机出现的各种警情的判定,都需要各个方面的专家来分析。因此必须建立专家库,并利用互联网定期向专家们实施德尔菲法调查。充分利用专家主观判断,通过信息沟通和反馈,达到人—机智能化互动,使预测意见逼近实际情况。进入专家系统的人员,应当是预警指标所涉及知识领域的资深研究人员和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政府工作人员,其数量和知识结构应以能够覆盖整个预警指标体系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为原则[8]。

(五)监测评估子系统

利用指标统计子系统的统计、计算结果,分别用报表、柱形图、折线图以及圆饼图等形式对治安总体形势、横向、纵向、一些重点和基础指标进行监测、评估。同时显示四色报警情况,帮助决策者来判断和预测群体事件运行的态势,做出相应决策[9]。

【参考文献】

[1]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98.[2]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88—191.[3]秦启文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401.[4]胡鞍钢.中国战略构想[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21—123.[5]施九青.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85.[6]赵宇峰.树立良好政府形象与完善信访制度[J].改革与战略,2004,(4).[7]薛澜等.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3.[8]雷鸣,阎耀军.建立城市社会稳定监测—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设想[J].城市,2003,(5).[9]刘毅.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NU1

第二篇:浅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

浅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

201113035荆莉

摘要: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征,就如何改善政府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职能以及如何建立相应机制,预防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政府职能

我国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加上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震荡以及全球化的冲击,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摩擦和冲突的突出体现或过激表现。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现成为一个紧迫而严肃的课题。

一、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的原因及特征

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案例分析

案例1,云南省普洱市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执行务的五十八名警员被五百多名民众围攻、殴打。冲突过程中,警员使用防暴枪自卫造成两人死亡。该事件同时还造成四十一名警员和十九名民众受伤,九辆执行任务车辆不同程度损毁。

案例2,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因对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引发大规模人群聚集围堵政府部门和少数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突发事件。

瓮安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近年来,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在移民搬迁后期扶持、违章建筑拆除、矿权纠纷处理、国企改制中,出现了各种矛盾,沉积的有影响的重点信访案件就有20多起,各种矛盾纠纷没有得到及时化解。

大量积案和积怨的存在,民声早已鼎沸,党群干群关系开始紧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于建嵘研究员表示,事实上,民众对当地政府已经表现出不信、不满、不服,而这种对政府的“三不”正是瓮安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原因。在民众与政府关系高度紧张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偶然事件,都有可能导致民众和社会情绪的“井喷”,酿成不应有的过激行动。

案例3,云南省孟连县发生胶农聚集和冲突事件,40余名公安民警和10余名胶农在冲突中受伤,2名胶农死亡。

云南孟连事件同样如此。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指出,胶农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望被一些坏人利用,导致胶农长期以来对橡胶公司的积怨逐步转化为对基层政府和干部的积怨,最终集中爆发引起冲突。这只是众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其中几件,从这几则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实质是人民内部矛盾,是群众利益遭到漠视,积怨过深积重难返。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有些政府麻木不仁,无所作为,没有畅通各

种利益诉求渠道,没有及时解决群众的各种诉求,让百姓言论成为“堰塞湖”,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2.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特征

(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体多是人数较多的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群体。这些群体往往是相关的利益受到危害或者损害,他们希望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来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2)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的表现为和平式的组织性集会、上访、游行、示威、静坐,有的表现为具有暴力色彩的械斗、集体围攻、阻塞交通、纵火焚烧等打砸抢式的非制度化方式,其目的都是想通过特定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

(3)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难以预测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常常出乎预料,猝不及防,难以像一般常规性事件那样防患于未然。

(4)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结果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群体性突发事件常常是对抗性、破坏性、灾难性的影响广泛的重大事件,并且对社会心理和政府形象造成严重冲击的事件。

(5)群体性突发事件常常缘于较多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无处申诉、表达、维护,或者缘于群体之间的利益纷争,或者缘于社会分配、政策的不公正,或者缘于长期积累的对社会的怨恨不满等等。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

1.建立强化责任、超前工作的防范控制机制

在预防控制工作中,一要深入细致地做好隐患的排查工作,经常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调查社情民意,变上访为下访。听取群众的呼声,发现潜在的问题和矛盾。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和有隐患的单位,要及时派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帮助排查解决,消除事端,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时期。二要坚持齐抓共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充分发挥综治、普法、大调解等基层组织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提高预警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信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积极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广泛地开展政策新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关心、支持、参与防控群体性事件的良好局面。三要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和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从队伍入手,加大反腐败力度,使每个领导干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党政领导干部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密切干群关系,减少不安定因素。对于因生活腐败、官僚主义、工作严重渎职失误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领导干部,要开展责任追究,决不能姑息迁就。

2.畅通民众利益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释放机制

社会矛盾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消除社会矛盾的社会而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及时合理地缓释、解决社会矛盾的社会,只有这样的和谐社会才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一方面在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前,应积极主动的畅通渠道,在沟通协调中阻断危机发生。首先,各级政府在出台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和决策前,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广纳民意,畅通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让公共政策更加符合公众利益,以利于政策的执行。其次,各级政府在畅通信访渠道基础上,更应加强各级人大的信访渠道,强化人大的信访机构建设,让人大信访机构成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平台。同时,要重点监测有重大利益冲突的上访事件,并将情况及时向政府相关决策部门进行预警,力求化解于萌芽状态。政府

更应探索新形势下的新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和改善民生,要“主动出击”去解决人民群众涉及的利益纠纷与矛盾冲突,组织干部下基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真正解民怨顺民心,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另一方面,当群众性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建立突发事件的利益协商机制,如涉及政策性或者政府职能部门的事件,必须第一时间成立事件处置机构,相关领导第一时间到场对事件中涉及的利益相关群体进行沟通协商,搭建沟通协商平台,政府应从有利于保障弱势群体原则,通过沟通与协商来理清利益受害方的真实情况,可以通过谈判、仲裁和法律途径对利益受害方进行合法合理补偿,切实化解事件危机。

3.建立及时准确捕捉信息、预测发展趋势的信息机制

做好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反馈,保证信息的灵敏高效,是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前提和基本保障,各级各部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注意发现和善于发现各种潜在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及时了解各时期的社会矛盾,治安问题的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围绕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政策、举措,加强调查研究,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关注的热点问题,努力做到防微杜渐。

在网络时代,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的价值观念、更加包容的思想参与传播,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从总体上说,网络上有些情绪的宣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现在网络上看到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利益诉求,这是传统媒体所难以办到的。因此,应对网络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和及时应对,以推动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负面声音,形成网络的正面宣传强势和秩序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汹涌而来的各种信息面前,必须善于独立思考,千万不可盲从,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理智地决定取舍。对那些利用网络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多措并举、建立化解矛盾的新机制

一是“实施改革、制定政策”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力,凡改革的每一个重大决策、步骤措施都要立足长远利益,着眼群众利益,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组织实施,正确处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群众承受力、社会效应四者之间的关系。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得到实惠,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和发展的信心,稳定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保持良好的社会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群众的政策法律观念。各级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和通俗易懂的方法,对群众经常开展政策法律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增强其对政策法规和改革措施的理解,对群众关注的热点、疑点、焦点问题,要组织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宣传辅导,排忧解难。

三是要广开交流渠道,增强干群之间的信任感。要进一步扩大政务、厂务、村务的公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消除群众的误解,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深入到群众之中,开展对话,诚心听取各种意见、批评、建议和要求,热情接待处理来信来访的群众。

四是要区别情况,积极疏导。要坚持“宜疏忌堵、宜顺忌激、宜解忌结、宜散忌聚”的处理原则,做好群体性事件参与人员的劝导分化,对于能够办理的要求,特别是涉及物质利益的问题要认真加以解决;对暂时无法办理的合理要求,要明确答复解决的时间、办法和措施,并多做引导和疏导工作,理顺情绪消除隔阂;对不合理的要求,要坚持原则不让步。

五是要依法查处和打击少数策划者、煽动者。要加强控制教育,并运用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手段,迫使其放弃非法组织、策划行为。对其中极少数行凶打人,损坏公共设施或生产设备,严重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给予揭露及打击。

5.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一是政策保障。县级以上政府可根据本地区不安定因素和发展趋势,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一些灵活的政策,规定行政措施,对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行为作出相应处理规定,并赋予有关部门一定权力,使他们大胆工作,有章可循。

二是社会保障。由于多数群体性事件是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因此必须运用经济的办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通过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健全社会保障、救援机制,为群众解决后顾之忧。

三是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要加强学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突发性群体事件控制和处置的领导艺术。要切实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隐患的原因,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处置措施,依法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利益,矛盾纠纷就会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群体事件的诱因就会得以消除,社会就会更加稳定和谐。

第三篇:09-群体性突发事件

群体性突发事件 专项应急预案

预案编号:KC-09 版 本 号:KCYA/B

2012-11-12发

2012-11-12实

库车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

发 布

《群体性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支持性文件。阐述了预案适用范围和事件分级,明确了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预防和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等要求,用于指导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群体性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经库车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HSE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现正式发布。

库车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副经理:

二O一二年十一月

目录 风险分析与事件分级 ······································································································· 1 1.1 风险分析 ················································································································ 1 1.2 预防措施 ················································································································ 1 1.3 适用范围 ················································································································ 1 1.4 事件分级 ················································································································ 1 2 组织机构与职责 ··············································································································· 1 2.1 领导小组 ················································································································ 1 2.2 工作职责 ················································································································ 1 3 应急响应 ··························································································································· 2 3.1 预警 ························································································································ 2 3.2 应急响应 ················································································································ 2 4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原则 ······························································································· 3 4.1 源头化解原则 ········································································································ 3 4.2 主动避险原则 ········································································································ 3 4.3 以人为本原则 ········································································································ 4 5 附则 ··································································································································· 4 5.1 制订与解释 ············································································································ 4 5.2 预案的实施 ············································································································ 4 风险分析与事件分级

1.1 风险分析

项目经理部生产经营区域广、战线长,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涉及例如:钻井井场用地、油气管网的铺设、进入油气田的道路及桥梁土地征用等业务。生产经营场所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多元化,承包商公司性质复杂,区域内有发生规模性群体上访和非正常赴乌进京上访等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风险。一旦发生,可能出现上访人聚众封堵油田交通,围攻油田办公、生产和生活场所等过激行为,影响项目经理部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上访人到北京市或乌鲁木齐市等重要区域群访、缠访、闹访,可能引发舆论关注和网络恶意炒作,给项目部和油田公司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

1.2 预防措施

项目经理部根据国家和油田公司相关规定、制度要求,建立维护稳定制度体系,落实各部门领导班子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和指标,畅通内部信访渠道;保持和地方政府的密切沟通,加强承包商队伍的管理,做好苗头控制,确保群体性突发事件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位,把群体性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目经理部区域内发生的5人以上(含5人)群体上访或赴乌进京上访,及其衍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项目经理部所辖业务范围的所有承包商应编制群体性突发事件专项应急处置预案。

1.4 事件分级

群体性突发事件不分级。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领导小组

长:刘海强 邵国强

副组长:董

伟 安全员

成员:高振华 张建明 徐金永 吴金生 魏斌 苏士军 苗彦军

刘大兵 徐建庆 连

各生产班组班组长

第三方作业人员班组长

2.2 工作职责

a)负责指挥群体性事件应对处置工作;

b)负责了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具体情况,及时向项目经理部应急小组汇报事件状况;

c)根据事件发展的趋势,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防止事件扩大升级; d)制定具体保护人员、保护设备安全的控制措施,保护员工、设备设施安全;

e)负责区域内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场劝导送返工作; f)负责区域内上访群体的处置和劝返工作; g)负责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总结。

参照项目经理部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第2章,现场应急指挥部根据需要临时成立,一般下设处置组、劝返组、协调组,负责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涉及赴乌进京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 处置组:综合办配合油田相关人员,负责区域内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工作;

 劝返组:由综合办、生产运行科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

 协调组:事发区域项目负责人组成。牵头当地政府、承包商共同处理相关群体性突发事件,同时配合油田公司处理其他事宜。应急响应

3.1 预警

项目经理部根据油田公司的预警通知、收集到的涉稳舆情及各单位及承包商上报的有关信息,组织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必要时报油田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进行以下预警:

a)组织制定并落实相关控制措施; b)通知有关单位做好应对准备;

c)预警条件不再成立时,报应急领导小组同意后解除预警。3.2 应急响应

3.2.1 信息报告

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场负责人应第一时间向直属单位报告,直属单位应立即向项目经理部综合办和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若事件特别重大、情况特别紧急,现场可直接报告维护稳定工作办公室(24小时值班电话:0996-2171117)和油田办公室(党工委办公室)。

项目经理部应急办公室值班电话:0996-2171414 0996-2174507 项目经理部24小时值班电话:*** *** 项目经理部综合办值班电话:0996-2172044 *** 油田公司应急办公室24小时值班电话:0996-2171320 0996-2171321 办公室(党工委办公室)总值班室24小时值班电话:0996-2171208 0996-2171209 3.2.2 应急响应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经项目经理部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预案:  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 事发单位或者承包商请求项目经理部支援。3.2.3 应急机构响应程序

a)项目经理部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下达应急预案启动指令; b)按照维护稳定工作办公室安排开展工作;

c)接受油田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安排的任务,部署项目经理部的应急处置工作。

3.2.4 现场应急抢险程序

3.2.4.1 区域内群体性突发事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处置: a)确认掌握事发现场情况;

b)组织相关力量实施警戒,制定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c)组织现场聚集人员有序退散;

d)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报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e)需要上级和油田公司支援的,报应急领导小组请求支援。3.2.4.2 赴乌进京群体性突发事件按以下程序进行处置: a)赴乌进京工作组立即赶赴事发地点;

b)组织现场聚集人员有序退散;

c)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报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d)需要上级和油田公司支援的,报应急领导小组请求支援。3.2.5 应急状态解除

按《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5.3.4的要求。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原则

4.1 源头化解原则

任何群体性突发事件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诱因,应强化涉稳信息的搜集、分析、报送和研究判断,强化苗头性、倾向性信息的捕捉,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承包商的沟通,力求在源头化解矛盾隐患。

4.2 主动避险原则

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其他员工及群众应主动避险,不参与、不围观、不起哄,避免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4.3 以人为本原则

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事发单位或者承包商应立即上报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坚决避免因工作方式不当激化矛盾。遇有人员伤亡情况,应立即组织力量开展人员救治。对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应从速办理解决,维护群众核心利益。附则

5.1 制订与解释

本预案由项目经理部应急办公室组织制订并负责解释。5.2 预案的实施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浅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1031

浅谈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

**镇经济活跃,流动人口多,社情较复杂。尤其在现阶段面临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由于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调整,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愈来愈多,已成为影响我镇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防范和处臵群体性事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一、正确认识当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基本特征

所谓突发性群体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臵的群体性事件。当前,我县突发性群体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主体多元性。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波及农村、厂矿企业、交通营运、机关、学校、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参与人员包括在职和下岗职工、农民、个体业主、复转军人、房屋拆迁户、原“民办教师”、学校师生乃至普通工人、干部等各阶层人员。二是组织策划性。目前发生的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大多是有领导、有组织的,其聚散进退均受骨干分子影响和操纵,有向组织严密、呈明显政治化发展的倾向。有的上访请愿由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担当组织者和骨干,影响力和号召力较大;个别地方甚至成立非法组织,与政府对抗。有的群体性事件虽发生突然,参与者只是非正式群体的临时的或偶然的组合,随着事态发展也逐渐形成了挑头人物。三是行为对抗性。出现了明显的暴力性、破坏性倾向。这类具对抗性的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一

应急处臵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治意识。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全民的法治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即政府运作符合法律至上理性,民众以法律为行为指南。一是培养政府干部的法治意识。只有干部把依法行政的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减少可能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诱因,才能避免人民群众为了维权而采取过激、越轨行为。河北定州绳油村事件,正是在征地补偿费没有拨付到位的情况下,原定州市委书记和*等极少数领导干部无视群众利益,积极组织强行进场,违法制裁群众,使群众的抵触情绪逐步升级。群众从不同渠道反映合理的利益诉求,不但没有得到满足、没有得到理解,反而受到非法压制和打击,使群众与政府形成了严重对立,最终导致了事件的发生。二是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当前,许多群众尤其是农民的法制观念仍较淡薄,法律知识与其民主要求和参政愿望不相适应。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群众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当前“五五”普法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期组织人员开展送文化、送法律下乡和进社区活动,在群众中加大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3、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抓好矛盾化解。一是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做好接访。结合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依法公开群众所关心事项的办理流程,公布乡镇信访办的通信地址、投诉电话、信访接待时间和地点。同时,加强信访接待场所建设,为群众来信提供便利。让群众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权益主张和诉求,反映民情民冤,从而把冲突限定在法律的制度许可的范围内。信访办作为最早发现问题苗头的第一道岗,要认真处理好第一封信,接

策果断,措施坚决,尽量避免事态发展恶化。池州“6·26”事件之所以从简单的治安纠纷逐步升级、酿成大乱,其重要原因是现场执法时不坚决果断,事件升级后,又缺乏统一指挥和足够力量处臵混乱局面。面对复杂困难的突发事件,主要领导干部必须靠前指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臵身一线组织指挥,组织领导好镇村干部,形成战斗力和凝聚力。要疏导群众,控制好局面,防止事态发展。在本级权限内无法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领导和公安机关汇报,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

二要引导舆论、统一思想。群体性事件的升级蔓延,一定程度上是一些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不当报道和网络的恶意炒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利用党报党刊和政府门户网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正面引导,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宣传报道机制,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有效引导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和谐,避免造成心理失衡,成为不和谐不稳定问题发生的诱因。在处臵群体性事件时,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全面真实通报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实质,严正指出事件给国家、社会、群众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不良影响,有理、有节地解答涉案家属、群众提出的疑问,缓解其情绪。同时,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告示、宣传车巡回宣传等方式,加强法制宣传,使当地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危害性,赢得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处臵后,也要通过主流媒体及时发布消息,保持健康、正面的舆论引导。

三要分清是非,秉公处理。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明辨是非,不管是什么性质的群体性事件,在处理时都必须首先弄清事情的真相,分清是非是秉公执法的依据,也是解决事件

第五篇:(新)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济南综合维修基地建设项目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目 录

一、编制目的............................................................................1

二、预案适用范围....................................................................1

三、应急处置基本原则............................................................1

四、应急救援组织....................................................................1

五、突发事件控制程序及措施................................................3

六、责任追究............................................................................3

七、应急信息报送主要内容....................................................4

济南综合维修基地建设项目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为预防和妥善处置我项目部出现的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规范处置行为,提高处置能力,确保企业和社会的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项目部建筑工程发生的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三、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预防和处置各种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引发的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遵循“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教育疏导,防止矛盾激化和扩大”的原则。要及时、妥善采取措施,尽快平息事态,力争做到发现的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尽量避免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四、应急救援组织

成立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负责处置工作的指挥决策、综合协调,做好现场接待、疏导上访人员和处置情况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报告突发事件的信息和处置工作进展情况。要按照应急工作要求执行值班制度,成员要24小时开机,并确保信息通畅。

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 徐洪武

***

副组长:满在勇

***

邢福双

*** 办公室:牟文杰

*** 成 员: 赵恒强

张博

朱继军

于伟

潘立建

李震震

1、工作职责

济南综合维修基地建设项目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项目部党政负责人为现场处置的第一责任人,部署排查调处项目部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上访工作,建立和完善项目部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上访事件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将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小组成员负责上访工作的具体协调,密切关注上访动态,做好预防工作;

(3)负责与相关部门一起做好上访接待工作,参与研究答复意见、解释有关政策法规,做好来访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4)及时将上访事件总体情况上报公司,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负责落实领导指示精神,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处理上访事件;

(5)及时通知所涉及部门做好调查处理工作;负责对事件解决的跟踪、催办、反馈工作;

(6)负责加强值班人员的管理,做好应对复杂局面的准备,必要时可调动全部力量,确保上访安全;

(7)负责上访群众的食宿安排、车辆及返程车票等服务性工作。

2、工作原则:

(1)事件处置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2)预防为主,快速反应;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的原则开展工作。要精心组织,统一指挥,控制全局,确保重点。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针对不同群体性事件和不同发展阶段,因情施策、妥善处理,防止因处置不及时或处置措施不当而造成矛盾激化。

(3)在具体的工作中,应根据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起因和规模,进行积极疏导,有效控制,必要时可借助当地政府、警方及时介入事件调查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升级,将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济南综合维修基地建设项目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五、突发事件控制程序及措施

1、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后,现场工作人员应立即报告本项目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为现场处置的第一责任人,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积极应对,依法果断处置。

2、在项目办公楼出现紧急情况阶段时,由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成员及工作组各司其职,维护现场秩序,进行劝阻和力争谈判解决矛盾。项目各部门人员在出现紧急情况阶段时,部门内员工应当至少留一名员工负责保护部门内部的财物、资料。

3、当事态趋缓,场面得到控制时,第一责任人应将谈判代表带到会议室等合适场所,谈判时要认真听取对方提出的意见,做到谈清问题、讲明政策、解释疑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尽快劝返。同时,项目有关人员要做好登记、受理等工作。处置过程中需要其他部门、单位配合处理的,第一责任人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

4、在处置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既要立足于缓解矛盾和冲突,正确疏导,又要坚持原则,依法办事,不能违背政策乱开口子。

5、当出现事态严重,有可能引发激烈冲突时,应立即拨打110报警,当警方介入事件调查后,要紧密配合警方或有关部门进行现场处置。并在事件发生地政府、警方的统一安排下,在确保项目员工人身安全、企业财产不受侵害的前提下,进行谈判。并及时将谈判内容、争议焦点向公司应急工作办公室汇报。在警方(或有关部门)提出调解建议后,要在第一时间内向公司应急工作办公室提交书面报告。若仍难达成协议,可依法提请司法机关进行仲裁。

六、责任追究

对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将视情况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济南综合维修基地建设项目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对信访信息不畅通,出现较大规模的集访未及时发现和掌握情况的。

2、未按接访规定和要求到达现场处置问题的。

3、对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推诿扯皮酿成事端的。

4、出现群体上访事件后,处置不及时和方法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

5、因工作不到位,导致多次重访并造成极坏影响的。

七、应急信息报送主要内容

应急事件发生后,工作小组要及时核实情况,并迅速向上一级报告。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起因等基本情况。

2、事发地政府及建设部门已做的工作和采取的措施。

3、已经或者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

4、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下载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云南省武昆高速公路第JL1总监办 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我监理单位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变和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

    如何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

    如何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日前,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在永安百货有限公司召开了第40次双月理论务虚会。与会者围绕"如何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XX街道办事处 个体极端行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2011年8月) 一、编制目的 为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办事处辖区个体极端行为、群体性事件,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宁夏天净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建立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推进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切实提高......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在公司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后,及时控制事态发展,明确各部门职责,共同协调处理,避免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适用范围......

    浅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与对策

    浅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与对策 论文摘要 群体性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法院的正常工作秩序,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司法机关的形象。文章首先对突发事件和群体性......

    新时期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5篇

    新时期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长寿区司法局 2009年10月15日 (点击:2884)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正呈数量明显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之势,已成为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严......

    预防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参考题目[精选五篇]

    预防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参考题目 这份参考题目,供参赛同学在选题时参考。有些题目较大,可以灵活掌握,选取某个侧面确立课题。 重点方向: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建设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