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新时期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长寿区司法局 2009年10月15日(点击:2884)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正呈数量明显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之势,已成为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之一。为此,进一步提高领导者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妥善有效的处置好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摆在各级领导者面前的重要实践课题。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出乎人的意料而突然发生的、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事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矛盾也日渐突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将呈上升趋势。纵观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主体的群体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不同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群众共同的思想感情,或共同的利害关系,因而在思想语言上比较容易沟通,感情上容易接近,形成共识,产生共同的意愿和要求。二是形式的公开性。群体性事件一旦引发,就具有公开的性质,大张旗鼓地进行。参与人员大多情绪高昂,言行过激,举止失范,带有明显的公开性,并且事发场所往往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三是行为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形成,出乎人们意料而突然发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临时性和不可预见性。四是整体的组织性。群体性事件往往有一人出头,百人呼应,极易产生连锁反应,并且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五是层次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行为人目的的多层次性及参与对象的多层次性。参与者的心态不完全相同,有混水摸鱼的,有不明真相的,有好奇凑热闹的。总之,参与人员不分男女老少,成员众多。六是结构的松散性。群体性事件当事者并没有固定的组织关系,仅是由于某种利害关系临时聚集在一起,因而极易分散或破裂。七是处置的复杂性。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相对较大。因其参与人员的错综复杂,行为方式的非正常化,甚至非法化,导致一般违法行为与少数人的犯罪行为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增加了处置的难度,稍有不慎,就会激化矛盾,造成事态扩大。八是矛盾的两重性。群体性事件作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反应,往往是有明显的两重性。在很大程度上,群体性事件行为中既有人民群众相信党和政府的主观倾向,又有持众要挟的无理要求,甚至扰乱正常的工作和社会秩序的行为。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群体性事件的逐年增多,其形成的原因也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呈现多样性,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管理体制等社会的方方面面,虽上访者本身的原因,但政府职能和基层工作的很多失误、偏差或不到位,也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多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功能弱化,部分基层干部素质与新时期形势任务要求不相适应。有些基层组织特别是村级班子社会管理职能弱化,群众基础不牢,工作作风不实,在基层群众中威信低,对群众生活漠不关心。对群众的组织管理软弱无力,有的基层干部在执行重点工程建设涉及的土地征用、拆迁移民的政策措施当中,由于对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不甚了解,在涉及群众利益时导致操作不规范、兑现政策不充分等问题。有的基层干部不会做甚至怕做群众工作,对一些矛盾纠纷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化解,一旦出现突发性的群体事件往往束手无策,或者处置不妥当,导致事态进一步激化和扩大。有的基层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不到位,甚至有的地方村级财务缺乏透明度,村级干部贪污腐败时有发生等等,诸如此类问题,极易引起群众不满,形成聚集上访等突发性群体事件。
2.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近年来,虽然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广大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相比明显滞后,农民的收入增幅不大,一些高素质、懂市场、会经营的农民迅速融入了市场经济,快速致富了。但还有不少农民仍未摆脱贫困,贫富差距较大。加之,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在很多方面与群众的期望和实际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致使相当一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失地农民心理极度不平衡,一旦遇到利益争端时,部分农民由于受狭陕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往往无法正确对待和处理涉及自身利益的矛盾问题,导致形成群体性事件。
3.精神文明建设还有薄弱的地方,长期形成的落后的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新风尚的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传播先进文化的手段、方法和载体大大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宗族宗派宗教观念回潮,封建迷信势力抬头,落后的农村文化建设直接影响了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降低了人民群众对矛盾纠纷本身的判断能力,因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切身利益的矛盾发生时,极易群访,酿成群体性事件。
4.少数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与村民自治的要求不相适应
在农村,一些群众法制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淡薄,政策概念和法制意识不强,信访不信法,习惯用上访、请愿、闹事等方式表达意见和愿望,这些群众不愿意通过正常的渠道反映问题或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想在这部分群众中普遍存在。另外,极个别人员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挑动、唆使不明真相的群众向政府施压,导致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较之以前虽有所提高,但出于个人利益的局限性,往往从个人出发考虑问题的多,从国家和本地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少;从当前利益考虑的多,从长远利益考虑的少,其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价值观念等都不成熟,离村民自治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策略
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应重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统一领导,协调各方。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较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引发原因,同时其群体结构、动机等十分复杂,而且往往反映的问题不单单集中一个点上,有可能涉及面非常广。因此,群体性事件处置必须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协调、统筹各有关职能部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从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共同协调处置群体性事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二是准确把脉,剖析根源。遇到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领导者首先要学会以静制动,以冷制势。要冷静的分析事件的起因,剖析事件的根源所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要迅速查清事实真相,弄清楚引发事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楚是由一般性矛盾引发的事件,还是由特殊性矛盾引发的,对一般性矛盾引发的问题,在处理上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比如农民负担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对因特殊矛盾引起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处置上则需要决策果断、行动迅速、快刀斩乱麻,以免造成被动。群体性事件之所以会发生,肯定是群众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这些要求有些是合理的,应该而且可以解决;有的是不适当的过高要求,一时无法解决;有些则属无理要求,根本不能解决。对此要理清思路,分类处理。
三是深入一线,直面矛盾。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者要有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精神,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要深入到一线做工作,面对面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控制事态发展。实践证明,领导者到一线做工作,能有效缓解紧张气氛,迅速降温,为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赢得主动权。特别是面对一时的混乱局面,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沉得住气、保持头脑清醒、镇定自若,以理智、宽容、忍耐的态度,尊重上访者的权利,倾听他们的诉求,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之以法,做出负责任的解释和答复。一定要注意真诚接待群众,不打官腔,要态度诚恳,以心换心。即使对极少数有过激行为或别有用心、有意挑起事端的人,也要注意场合,讲究策略,万不可在群众不明真相,正在火头上时,动用警力解决问题。要始终尽力克制,不乱方寸,终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配合。总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一定要积极主动的做工作,决不能“拖、等、看”,否则等到事件性质变化了、情况恶化了再采取措施,就会十分被动。
四是因情施策,对症下药。因群体性事件具有变化性。因此,领导者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事件性质的发展变化,稳妥、科学、灵活地采取对策,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群体性上访、游行、静坐等,要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并尽量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对因对社会不满的人,敌对势力插手或因群众情绪激化而产生的冲击党政要害部门、堵塞铁路和公路干道、打砸抢烧等行为,要先“打散”止住,再做工作,同时要收集掌握证据,依法从严打击处理煽动人员、为首人员及幕后策划者。许多社会问题不是孤立的某件事,可能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涉及法律问题又涉及政策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又是经济问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处理起来往往难度很大。对这类问题,必须既尊重历史,又面对现实,依据法律法规,依据国家政策,依据上级政府的有关规定,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又坚持原则立场,紧紧守住底线,不能动摇。同时,还要周密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目前政府有没有这个承受能力,会不会有连 锁反应,会不会导致情况反弹等等。当然,要特别注意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以免形成更深层次的对立,使事件升级。同时,处置群体性事件,一定要超前思维,要有预见性和果断性,提前把可能将群体性事件引向恶化的人员控制好,防止对社会有强烈不满情绪的人趁机进行恶意扇动以扩大事态,给处置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五是加强回访,不留后患。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做好善后工作,十分重要。首先要恪守承诺,不失信于人。作为领导者,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必须根据问题的性质,解决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职权范围作出一定的答复。凡经过缜密思考和集体研究决定的表态、承诺,一经作出,就必须坚决兑现,谁负责、谁办理,都要项项落实,环环紧扣,不能有丝毫大意。绝对不能图解一时之围,轻率表态,言而无信,致使失信于民,触犯众怒。再次,加强督查,务求实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防止假大空,搞应付,耍花枪的虚事发生,领导者作出答复后,要将此事列为重点督查事项,限期办结,绝对不能弄虚作假,欺骗群众。
四、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
在处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措施得力,方法正确则事半功倍,若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使矛盾激化,则事倍而功半。笔者认为,在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冷静理智原则。当群体性事件发生时,领导者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闹事”来对待和处理,而应以理性的态度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趋势。同时,还必须根据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及事件的规模和严重程度科学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做到心中有数,以寻求应对和处理的有效方法措施。
2、教育疏导原则。群体性事件中,不少群众往往抱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态,认为“法不责众”,因而参与其中,对此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以案说法,让绝大多数群众认识到暴力抗法的违法性,从而达到分化瓦解闹事者,孤立少数带头人中的目的。要正确把握群众的心态和现场情况,遵循“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可疏不可堵”的原则,因势利导,慎重决策。
3、依法行政原则。群体性事件涉及面较大,处置时绝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做无原则的承诺,必须时时处处依法办事,依政策办事,依原则办事。切忌图一时之利,信口开河,甚至采取愚民政策,暂时息事宁人实则留下后患。特别是要正确运用法律手段,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不能无原则地推卸责任。
4、快速果断原则。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及早介入,在群体性事件爆发初期使之得到控制或平息,缩小社会影响,降低危害程度。这就要求领导者要迅速采取果断的措施,避免久拖不决,丧失最佳的处理时机,导致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当然群体性事件参与人中多,涉及范围广,情况复杂,参与者的合理诉求往往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及时果断的措施并不是简单地打击压制,也不是一味的退让,而是以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快速行动,当机立断,占据主动。
5、标本兼治原则。群体性事件平息后,必须狠抓安抚、宣传、巩固等善后工作,以防出现反弹。特别是对那些情绪不稳定、在事件中牵头的骨干人员一方面要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回访,消除其对立情绪,确保让其心悦诚服。
6、以人为本原则。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多为普遍群众,因此,在现场处置和后续工作中,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原则,多从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所集中反映的问题,努力减轻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五、构建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预警机制。要按照及时、准确、迅速、全面的要求,构建多层次、灵敏高效、覆盖整个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以各级党组织为主要渠道,以基层信息员队伍为重要力量,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的动态,切实提高工作的主动性,真正做到“早知道、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要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传递网络,疏通理顺公共信息发布渠道,规范信息报送和预警发布办法,为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赢得时间和空间。要由政府牵头建立公安、土管、城建、信访、劳动、环保等部门之间的信息通报制度,及时掌握政府出台政策之前的各种社会舆论和动向,并及时反馈群众意见,确保出台的政策合法、合理、合情,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二是建立健全联动机制。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因此,必须要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处置科学、指挥有力、密切配合、多方联动机制,要整合各种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社会资源,增强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效性。建立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群体性事件分析例会制度,定期对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动向、特点及预防与处置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讨,总结成功经验,查摆剖析失误教训,研究预防和处置对策。要制定预案,加强演练,不断提高指挥人员和参与处置人员的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应急处理的实战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健全调解制度,整合调解资源,着力构建在党委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加强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可在各乡镇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方位排查、建立台账”的原则,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梳理归类,逐案分析排队,逐件登记造册,逐案落实领导,落实查办人员和责任,限定查结时间,集中查处,认真解决,及时消化,确保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是建立健全群众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从目前情况看,多数群体性事件是由于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引起的。虽然我们有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和信访渠道、司法渠道,但因周期较长,导致少数群众的具体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久而久之,矛盾积累越多越大,就极易形成群体性事件。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群众发表个人意见、参政、议政、督政的平台和渠道,引导其通过法律 5 渠道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可采取收集社情民意,完善信访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开辟言论场所,落实管理部门等实现。
五是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机制。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加强宣传形式和手段的创新,通过开辟专栏板报等途径,采取法制咨询、法制讲座、座谈会、组装宣传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扎实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六进”活动,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法律素质,有效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六是建立健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村增收,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确保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目前,应在有效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上下功夫,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真正致富农民,造福农民,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群体性突发事件必然会日趋减少。
第二篇:浅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1031
浅谈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
**镇经济活跃,流动人口多,社情较复杂。尤其在现阶段面临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由于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调整,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愈来愈多,已成为影响我镇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防范和处臵群体性事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一、正确认识当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基本特征
所谓突发性群体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臵的群体性事件。当前,我县突发性群体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主体多元性。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波及农村、厂矿企业、交通营运、机关、学校、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参与人员包括在职和下岗职工、农民、个体业主、复转军人、房屋拆迁户、原“民办教师”、学校师生乃至普通工人、干部等各阶层人员。二是组织策划性。目前发生的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大多是有领导、有组织的,其聚散进退均受骨干分子影响和操纵,有向组织严密、呈明显政治化发展的倾向。有的上访请愿由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担当组织者和骨干,影响力和号召力较大;个别地方甚至成立非法组织,与政府对抗。有的群体性事件虽发生突然,参与者只是非正式群体的临时的或偶然的组合,随着事态发展也逐渐形成了挑头人物。三是行为对抗性。出现了明显的暴力性、破坏性倾向。这类具对抗性的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一
应急处臵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治意识。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全民的法治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即政府运作符合法律至上理性,民众以法律为行为指南。一是培养政府干部的法治意识。只有干部把依法行政的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减少可能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诱因,才能避免人民群众为了维权而采取过激、越轨行为。河北定州绳油村事件,正是在征地补偿费没有拨付到位的情况下,原定州市委书记和*等极少数领导干部无视群众利益,积极组织强行进场,违法制裁群众,使群众的抵触情绪逐步升级。群众从不同渠道反映合理的利益诉求,不但没有得到满足、没有得到理解,反而受到非法压制和打击,使群众与政府形成了严重对立,最终导致了事件的发生。二是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当前,许多群众尤其是农民的法制观念仍较淡薄,法律知识与其民主要求和参政愿望不相适应。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群众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当前“五五”普法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期组织人员开展送文化、送法律下乡和进社区活动,在群众中加大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3、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抓好矛盾化解。一是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做好接访。结合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依法公开群众所关心事项的办理流程,公布乡镇信访办的通信地址、投诉电话、信访接待时间和地点。同时,加强信访接待场所建设,为群众来信提供便利。让群众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权益主张和诉求,反映民情民冤,从而把冲突限定在法律的制度许可的范围内。信访办作为最早发现问题苗头的第一道岗,要认真处理好第一封信,接
策果断,措施坚决,尽量避免事态发展恶化。池州“6·26”事件之所以从简单的治安纠纷逐步升级、酿成大乱,其重要原因是现场执法时不坚决果断,事件升级后,又缺乏统一指挥和足够力量处臵混乱局面。面对复杂困难的突发事件,主要领导干部必须靠前指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臵身一线组织指挥,组织领导好镇村干部,形成战斗力和凝聚力。要疏导群众,控制好局面,防止事态发展。在本级权限内无法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领导和公安机关汇报,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
二要引导舆论、统一思想。群体性事件的升级蔓延,一定程度上是一些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不当报道和网络的恶意炒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利用党报党刊和政府门户网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正面引导,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宣传报道机制,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有效引导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和谐,避免造成心理失衡,成为不和谐不稳定问题发生的诱因。在处臵群体性事件时,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全面真实通报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实质,严正指出事件给国家、社会、群众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不良影响,有理、有节地解答涉案家属、群众提出的疑问,缓解其情绪。同时,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告示、宣传车巡回宣传等方式,加强法制宣传,使当地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危害性,赢得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处臵后,也要通过主流媒体及时发布消息,保持健康、正面的舆论引导。
三要分清是非,秉公处理。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明辨是非,不管是什么性质的群体性事件,在处理时都必须首先弄清事情的真相,分清是非是秉公执法的依据,也是解决事件
第三篇: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XX镇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切实加强平安XX建设,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全镇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促进经济建设平稳、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镇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力争把事件制止于始发状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局部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确保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切实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镇行政管理区域。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镇成立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协调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
组长:XX镇常务副镇长
副组长:XX副镇长
XX派出所所长
XX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应急办专职副主任
成员:XX应急办中队长
XX经委主任
XX土管所所长
XX群众工作办公室主任
(二)、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综治办公室、群众工作组、事件处置组、后勤保障组。
1.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同志兼任,成员由镇党政办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收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各种信息和动态,按照“及时、准确、全面”的要求,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网络,及时收集上报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当好领导参谋,做到情况报告渠道畅通。
2.群众工作组。组长由XX同志兼任,成员:宣传、团委、妇联、文化站等部门同志参加。主要负责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好群众内心思想工作,说服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加强舆论导向,劝阻不明真象的群众。一旦发生集体上访,及时做好群众劝返工作。
3.事件处置组。组长由XX同志兼任,成员有镇机关应急小分队和镇警务区人员组成。接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报告后,迅速赶赴现场,控制事态的发展,维护秩序,防止出现过激行为。对扰乱秩序的,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对触犯法律的坚决给予严厉打击。
4.后勤保障组。组长由XX同志兼任,成员有医院、交通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期间,启动应急预案,提供必要的医疗、交通、通讯、电力等应急设施。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事件处置顺利有序的进行。
四、应急报告
1.应急报告程序
各村(居)、企事业单位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向镇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立即将情况上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上级有关部门。
2.应急事件报告要求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及有关人员的姓名;
(2)事件发生的简要情况;
(3)事件的性质;
(4)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控制情况。
3.应急事件报告内容
(1)恶性或重特大刑事案件;
(2)群体性械斗事件;
(3)公共场所内的群体性斗殴事件;
(4)重特大交通事故;
(5)重特大火灾事故;
(6)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7)5人以上集体到各级政府、部门上访;
(8)涉及经济建设中因房屋、坟墓拆迁,土地征用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9)其它重大事件。
五、本预案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新)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济南综合维修基地建设项目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目 录
一、编制目的............................................................................1
二、预案适用范围....................................................................1
三、应急处置基本原则............................................................1
四、应急救援组织....................................................................1
五、突发事件控制程序及措施................................................3
六、责任追究............................................................................3
七、应急信息报送主要内容....................................................4
济南综合维修基地建设项目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为预防和妥善处置我项目部出现的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规范处置行为,提高处置能力,确保企业和社会的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项目部建筑工程发生的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三、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预防和处置各种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引发的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遵循“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教育疏导,防止矛盾激化和扩大”的原则。要及时、妥善采取措施,尽快平息事态,力争做到发现的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尽量避免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四、应急救援组织
成立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负责处置工作的指挥决策、综合协调,做好现场接待、疏导上访人员和处置情况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报告突发事件的信息和处置工作进展情况。要按照应急工作要求执行值班制度,成员要24小时开机,并确保信息通畅。
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 徐洪武
***
副组长:满在勇
***
邢福双
*** 办公室:牟文杰
*** 成 员: 赵恒强
张博
朱继军
于伟
潘立建
李震震
1、工作职责
济南综合维修基地建设项目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项目部党政负责人为现场处置的第一责任人,部署排查调处项目部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上访工作,建立和完善项目部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上访事件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将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小组成员负责上访工作的具体协调,密切关注上访动态,做好预防工作;
(3)负责与相关部门一起做好上访接待工作,参与研究答复意见、解释有关政策法规,做好来访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4)及时将上访事件总体情况上报公司,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负责落实领导指示精神,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处理上访事件;
(5)及时通知所涉及部门做好调查处理工作;负责对事件解决的跟踪、催办、反馈工作;
(6)负责加强值班人员的管理,做好应对复杂局面的准备,必要时可调动全部力量,确保上访安全;
(7)负责上访群众的食宿安排、车辆及返程车票等服务性工作。
2、工作原则:
(1)事件处置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2)预防为主,快速反应;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的原则开展工作。要精心组织,统一指挥,控制全局,确保重点。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针对不同群体性事件和不同发展阶段,因情施策、妥善处理,防止因处置不及时或处置措施不当而造成矛盾激化。
(3)在具体的工作中,应根据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起因和规模,进行积极疏导,有效控制,必要时可借助当地政府、警方及时介入事件调查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升级,将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济南综合维修基地建设项目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五、突发事件控制程序及措施
1、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后,现场工作人员应立即报告本项目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为现场处置的第一责任人,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积极应对,依法果断处置。
2、在项目办公楼出现紧急情况阶段时,由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成员及工作组各司其职,维护现场秩序,进行劝阻和力争谈判解决矛盾。项目各部门人员在出现紧急情况阶段时,部门内员工应当至少留一名员工负责保护部门内部的财物、资料。
3、当事态趋缓,场面得到控制时,第一责任人应将谈判代表带到会议室等合适场所,谈判时要认真听取对方提出的意见,做到谈清问题、讲明政策、解释疑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尽快劝返。同时,项目有关人员要做好登记、受理等工作。处置过程中需要其他部门、单位配合处理的,第一责任人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
4、在处置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既要立足于缓解矛盾和冲突,正确疏导,又要坚持原则,依法办事,不能违背政策乱开口子。
5、当出现事态严重,有可能引发激烈冲突时,应立即拨打110报警,当警方介入事件调查后,要紧密配合警方或有关部门进行现场处置。并在事件发生地政府、警方的统一安排下,在确保项目员工人身安全、企业财产不受侵害的前提下,进行谈判。并及时将谈判内容、争议焦点向公司应急工作办公室汇报。在警方(或有关部门)提出调解建议后,要在第一时间内向公司应急工作办公室提交书面报告。若仍难达成协议,可依法提请司法机关进行仲裁。
六、责任追究
对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将视情况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济南综合维修基地建设项目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对信访信息不畅通,出现较大规模的集访未及时发现和掌握情况的。
2、未按接访规定和要求到达现场处置问题的。
3、对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推诿扯皮酿成事端的。
4、出现群体上访事件后,处置不及时和方法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
5、因工作不到位,导致多次重访并造成极坏影响的。
七、应急信息报送主要内容
应急事件发生后,工作小组要及时核实情况,并迅速向上一级报告。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起因等基本情况。
2、事发地政府及建设部门已做的工作和采取的措施。
3、已经或者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
4、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五篇:关于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关于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在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多发高发的态势下,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摆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项紧要的工作任务。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的新特点
1、主体多元性。1-11月,我县共发生集体上访65批次,群体性事件8起。其主体过去以农民为主,现扩大到民师、退伍军人、退休人员、城镇居民等不同的社会阶层。并且参与的主体没有固定性,往往个案因处理不当、化解不力,就容易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
2、焦点复杂性。往往是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别有用心人的插手交织在一起,社会矛盾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剧。
3、走向激化性。从近期发生的“开县移民”等群体性事件来看,实质上就是当有的个体或群体政治上、经济上的权益得不到解决或满足时,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错误观念支配下,纠集人员、扩大事态,指望用过激行为来把事态扩大,向政府施压,解决问题。
4、组织严密性。从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经验来看,大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都有策划组织者,参与者往往行动统一、进退有序,表现出相当的组织性、目的性和纪律性。
5、过程反复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于焦点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加之,有的群众对党的政策不理解或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还有的根本就缺乏法律意识,抑或是故装不懂,无论工作人员如何解释法律、政策,只要认为对他们不利的都一概不听,讨价还价,反复纠缠。在处理“民师集体上访”、“开县移民”等群体性事件时,无不是经过几轮回合的做工作、讲政策。
二、正确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
看似不相关联、形态千差万别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变中有序,有规可循。循因溯果突出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产生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群众心理变化。一是部分群众心态失衡。随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和利益格局调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一部分人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对立情绪。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一丁点损害或忽视时,不满和对抗情绪一触即发,并且往往不管事件是否与政府有关,是否理由正当,只要出问题就找政府,聚众闹事,借势施压,逐步演化成群体性突发事件。二是多数群众意识增强。当前,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普遍增强。一旦政策触及自身利益,总有权益受损的错觉,认为自己的正当权益是由于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有偏差,死理认为自己对政策的理解是对的,言行激烈,大力煽动,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三是少数群众认识错误。不少群众在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的时候,对基层干部信任丧失,错误地认为事情闹得越大越能引起重视,越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信“上”不信“下”、信“闹”不信“理”、信“访”不信“法”,阻塞了信访渠道,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部分干部在工作中存在偏差。一是工作作风“逼出来”的矛盾纠纷问题。一些单位和部门群众利益观念淡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是攻坚克难、全力解决,而是左一个“不归我管”,右一个“没权处理”。群众心急火燎,只好“逼上梁山”,把事情弄大,借以引起重视,引起关注。二是方法欠妥“激出来”的矛盾纠纷问题。个别单位和部门的干部不能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对一些反复多次的问题,往往是“原班人马”解决“原来的问题”,并且一味坚持“原来的观点”,而不是重新寻找解决问题的症结,甚至采取打压、压制、不理睬的做法,由此激化了矛盾。三是态度不坚决“软出来”的矛盾纠纷问题。有的单位怕担是非,不能坚持原则、守住政策底线,一味妥协,甚至花钱买平安,留下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隐患。
三、积极探索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效途径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步探寻出了一些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办法,特别是今年5月份以来,每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切实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针对新形势,我们要进一步探索新方法、新措施,全面维护社会稳定。
1、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应对。提高对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认识是维护稳定的思想保证。当前,我们既要看到经济转型时期出现各种矛盾是正常的,不害怕不回避矛盾,更要认真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坚定信心和决心,及时调整政策、改进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乡镇各部门“一把手”,必须主动接访,带头接访,每周安排一天时间定点定时接访。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带着感情去做,一件一件去做,就能够减少矛盾,得到群众的理解,赢得民心。
2、夯实基层基础,筑牢防线。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依靠基层力量,形成一道道有力的防线。一是加强社会矛盾排查,防止“小纠纷”转化成“大事件”。要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和方方面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好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的作用,完善中心“五联”工作机制和村级“说事”制度,加强乡镇专业巡防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矛盾大排查、大调解活动,形成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工作合力,及时做好源头治理、落实前端防范,构筑好妥善化解和调处矛盾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强信访积案化解,防止“老案件”引发“新矛盾”。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运用“领导包案”、“集中会诊”、“带案下访”等多种方式,尽力而为化解一批信访疑难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暴发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存量”,形成化解和调处矛盾的“第二道防线”。三是加强社会治安整治,防止“民事”转“刑事”。要坚持“打防结合、专群结合”的方针,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打击的矛盾始终对准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把打击的重点地域放在发案较多的路段、部位和治安秩序较乱的村庄、基层单位,严格落实重点人员、重点人群、重点部门的管控,消除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
3、把握关键环节,对症下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处置措施。一是第一时间迅速反应。群体性冲突一旦发生,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牢牢把握处突“一小时”黄金期。对于利益诉求激烈的群体性纠纷,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释疑,缓解对立情绪。对于安全事故引发的群体性冲突,迅速组织力量调查原因,并向公众说明情况,以正视听。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非正常死亡案件,强化“人命关天”意识,把每一起非正常死亡案件都当作“大案”、“要案”来处置。二是第一时间依法处置。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多作换位思考,对群众的合理要求在政策法规许可范围内有情操作,充分给予人文关怀。同时,对其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必须严辞拒绝,决不能为一时息事宁人而草率应允承诺,留下后患;对其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决不纵容。三是第一时间引导舆论。出现群体性事件后,一方面要切实做好情报信息上报工作,将事态发展每个阶段的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争取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好对外信息的权威发布,防止官方信息的缺失或滞后,主动争取媒体支持。同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第一时间形成新闻通稿,使网络及各类的报道口径基本一致。
4、严格责任追究,形成合力。各级各部门务必强化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一岗双责”、领导班子集体担责的原则,改变“分工即分家”和“事不关己”的工作状态,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级各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在职责范围内能解决的,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决不能敷衍塞责,“一拖、二推、三转”,将矛盾上交。对维稳工作不主动、不支持,工作不扎实、无成效,导致发生群体性事件的,要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责任领导和责任人诫勉谈话、通报批评或党纪政纪处分,违反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