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成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2005年,是XX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原县委书记、县长相继因涉嫌经济问题被依法逮捕,群众以彻底清算原领导为由,对改革不理解,对历史问题不认同,对县委、政府的决策不信任,企图全盘否定改革,各种积淀已久的矛盾在短时间内竞相迸发,出现了信访洪峰。面对异常严峻的稳定压力,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沉着应对,采取果断措施,驾驭和控制了复杂局面,将大批不稳定因素化解在了基层,没有一起到省市重复集访,使干部队伍经受了考验,县委、政府形象得以维护,基本消除了不良影响。
一、主要做法
1、统一思想树信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先后6次召开乡镇和部门党政一把手维稳工作会,分析所面临的形势,统一干部思想认识,部署方案、落实责任、严明纪律,把全县干部精力集中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上。明确要求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外出,必须向县委书记、县长请假,否则,将受到全县通报批评和处理,形成了特殊时期全县上下共同维护稳定大局的浓厚氛围。
2、沉着应对迎接访。县委、政府针对一天发生多起群体上访的客观现实,按照“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的原则,迅速安排好接待地点,将集访群众疏散分流,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临一线接待,面对面做群众工作,既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政策底线,又尽力解决实际问题。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符合法律政策规定,都制定方案尽快予以解决;对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同时,向群众宣传《信访条例》、《关于维护信访秩序的通告》,教育和疏导集访群众通过合理方式反应利益诉求,避免了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主动下访重处置。县委、政府将信访工作关口前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从县级各部门抽调200多名干部,由分管县领导带头,组成18个工作组深入重点企业做重点人员的思想工作,对重点问题、重点群体进行调处,把工作做在前面,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县财政安排专门资金8816万元,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82个(其中:归垫社保资金2200万元,兑付“三金”借款650万元,清欠各类工程款1166万元,消化负债1800万元,用于转制企业和贫困群体等其它方面的专项资金3000万元),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00余条,对合理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对不合理的问题及时做好思想疏导工作,有效地堵住了集访源头,有32批近千人的集体上访阻止在了基层。
4、灵通信息抓苗头。组织各级各部门对不稳定因素进行拉网式排查,摸清家底,弄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掌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全年,排查分析信访问题和不稳定因素1002个,无漏报、迟报、误报重要信访信息和不稳定因素的情况发生。在此基础上,不回避矛盾,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该解决的问题不拖延,尽快解决;对既可以解决,也可以不解决,但没有政策规定不能解决的,不会造成大面积负面影响的问题,想办法通过“边缘政策”解决;对有明确政策规定不能解决或解决后会涉及其它地区其它方面,产生大面积负面影响的问题,通过做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进行化解。
二、几点启示
1、稳定是特定时期应对复杂局面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原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案件发生后,针对当时出现的混乱局面,县委、县政府把维护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全县干部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维护社会稳定上,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干部群众、企业业主的思想工作,耐心细致地接待各类上访,根据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包干负责,既接待上访,又主动“下访”,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以诚心、耐心、真心和真情、真诚换取群众理解信任。全县各级干部和基层组织充分履行职责,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执政骨干和战斗堡垒作用,守土尽责,保一方平安,全力以赴做好稳定工作,牢牢把握了稳定工作的主动权。
2、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应对复杂局面的重要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应对复杂局面,关键在党,核心在人。在原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相继出问题后,绝大多数干部在较为复杂的局面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按照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基本做到了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一手保稳定,一手抓发展。
3、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是应对复杂局面的根本所在。面对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和群众的利益诉求,县委、县政府把坚持政策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制定了“坚守底线、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分类处理”的原则,既坚决维护改革成果,把个人的问题和全县的改革严格区分开来,全力做好群众说服疏导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对待;又注重策略的灵活性,换位思考,慎重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各类诉求,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其实际困难,做到了使绝大多数群众满意或基本满意。
4、发展与稳定两手抓是应对复杂局面的最有力措施。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保稳定和促发展两手抓,咬定发展不动摇,顶住压力求突破,以发展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促社会稳定。去年,全县全年引进到位资金7.45亿元、外资65万美元,争取资金1.57万元,实现GDp32.56亿元,同比增长14.2%,财政收入实现2.58亿元,同比增长39.3%,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篇:关于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关于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在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多发高发的态势下,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摆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项紧要的工作任务。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的新特点
1、主体多元性。1-11月,我县共发生集体上访65批次,群体性事件8起。其主体过去以农民为主,现扩大到民师、退伍军人、退休人员、城镇居民等不同的社会阶层。并且参与的主体没有固定性,往往个案因处理不当、化解不力,就容易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
2、焦点复杂性。往往是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别有用心人的插手交织在一起,社会矛盾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剧。
3、走向激化性。从近期发生的“开县移民”等群体性事件来看,实质上就是当有的个体或群体政治上、经济上的权益得不到解决或满足时,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错误观念支配下,纠集人员、扩大事态,指望用过激行为来把事态扩大,向政府施压,解决问题。
4、组织严密性。从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经验来看,大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都有策划组织者,参与者往往行动统一、进退有序,表现出相当的组织性、目的性和纪律性。
5、过程反复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于焦点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加之,有的群众对党的政策不理解或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还有的根本就缺乏法律意识,抑或是故装不懂,无论工作人员如何解释法律、政策,只要认为对他们不利的都一概不听,讨价还价,反复纠缠。在处理“民师集体上访”、“开县移民”等群体性事件时,无不是经过几轮回合的做工作、讲政策。
二、正确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
看似不相关联、形态千差万别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变中有序,有规可循。循因溯果突出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产生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群众心理变化。一是部分群众心态失衡。随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和利益格局调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一部分人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对立情绪。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一丁点损害或忽视时,不满和对抗情绪一触即发,并且往往不管事件是否与政府有关,是否理由正当,只要出问题就找政府,聚众闹事,借势施压,逐步演化成群体性突发事件。二是多数群众意识增强。当前,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普遍增强。一旦政策触及自身利益,总有权益受损的错觉,认为自己的正当权益是由于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有偏差,死理认为自己对政策的理解是对的,言行激烈,大力煽动,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三是少数群众认识错误。不少群众在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的时候,对基层干部信任丧失,错误地认为事情闹得越大越能引起重视,越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信“上”不信“下”、信“闹”不信“理”、信“访”不信“法”,阻塞了信访渠道,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部分干部在工作中存在偏差。一是工作作风“逼出来”的矛盾纠纷问题。一些单位和部门群众利益观念淡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是攻坚克难、全力解决,而是左一个“不归我管”,右一个“没权处理”。群众心急火燎,只好“逼上梁山”,把事情弄大,借以引起重视,引起关注。二是方法欠妥“激出来”的矛盾纠纷问题。个别单位和部门的干部不能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对一些反复多次的问题,往往是“原班人马”解决“原来的问题”,并且一味坚持“原来的观点”,而不是重新寻找解决问题的症结,甚至采取打压、压制、不理睬的做法,由此激化了矛盾。三是态度不坚决“软出来”的矛盾纠纷问题。有的单位怕担是非,不能坚持原则、守住政策底线,一味妥协,甚至花钱买平安,留下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隐患。
三、积极探索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效途径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步探寻出了一些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办法,特别是今年5月份以来,每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切实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针对新形势,我们要进一步探索新方法、新措施,全面维护社会稳定。
1、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应对。提高对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认识是维护稳定的思想保证。当前,我们既要看到经济转型时期出现各种矛盾是正常的,不害怕不回避矛盾,更要认真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坚定信心和决心,及时调整政策、改进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乡镇各部门“一把手”,必须主动接访,带头接访,每周安排一天时间定点定时接访。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带着感情去做,一件一件去做,就能够减少矛盾,得到群众的理解,赢得民心。
2、夯实基层基础,筑牢防线。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依靠基层力量,形成一道道有力的防线。一是加强社会矛盾排查,防止“小纠纷”转化成“大事件”。要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和方方面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好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的作用,完善中心“五联”工作机制和村级“说事”制度,加强乡镇专业巡防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矛盾大排查、大调解活动,形成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工作合力,及时做好源头治理、落实前端防范,构筑好妥善化解和调处矛盾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强信访积案化解,防止“老案件”引发“新矛盾”。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运用“领导包案”、“集中会诊”、“带案下访”等多种方式,尽力而为化解一批信访疑难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暴发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存量”,形成化解和调处矛盾的“第二道防线”。三是加强社会治安整治,防止“民事”转“刑事”。要坚持“打防结合、专群结合”的方针,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打击的矛盾始终对准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把打击的重点地域放在发案较多的路段、部位和治安秩序较乱的村庄、基层单位,严格落实重点人员、重点人群、重点部门的管控,消除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
3、把握关键环节,对症下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处置措施。一是第一时间迅速反应。群体性冲突一旦发生,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牢牢把握处突“一小时”黄金期。对于利益诉求激烈的群体性纠纷,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释疑,缓解对立情绪。对于安全事故引发的群体性冲突,迅速组织力量调查原因,并向公众说明情况,以正视听。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非正常死亡案件,强化“人命关天”意识,把每一起非正常死亡案件都当作“大案”、“要案”来处置。二是第一时间依法处置。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多作换位思考,对群众的合理要求在政策法规许可范围内有情操作,充分给予人文关怀。同时,对其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必须严辞拒绝,决不能为一时息事宁人而草率应允承诺,留下后患;对其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决不纵容。三是第一时间引导舆论。出现群体性事件后,一方面要切实做好情报信息上报工作,将事态发展每个阶段的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争取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好对外信息的权威发布,防止官方信息的缺失或滞后,主动争取媒体支持。同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第一时间形成新闻通稿,使网络及各类的报道口径基本一致。
4、严格责任追究,形成合力。各级各部门务必强化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一岗双责”、领导班子集体担责的原则,改变“分工即分家”和“事不关己”的工作状态,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级各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在职责范围内能解决的,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决不能敷衍塞责,“一拖、二推、三转”,将矛盾上交。对维稳工作不主动、不支持,工作不扎实、无成效,导致发生群体性事件的,要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责任领导和责任人诫勉谈话、通报批评或党纪政纪处分,违反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篇: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日照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妥善处臵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坚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结合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特制定本预案。
1.2 工作原则
1.2.1 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的原则;
1.2.2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1.2.3 坚持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的原则; 1.2.4 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的原则;
1.2.5 坚持及时、就地依法解决问题与教育疏导、依法严厉打击相结合的原则;
1.2.6 坚持维权与维稳相结合的原则。1.3 编制依据
本预案编制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信访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群众或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够得到满足时,受人策动,经过酝酿,最终采取集会、游行,集体上访、罢课、罢市、罢工,集体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重点建设工程和其他要害部位,集体阻断交通,集体械斗甚至集体采取打、砸、烧、杀、抢等方式,以求解决问题,并造成甚至引发某种治安后果的非法集体活动。
1.4.1 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大院和重点建设工程的; 1.4.2集体阻断国、省道和城区主干道等道路交通的; 1.4.3 悬挂横幅标语,张贴大字报,呼喊口号,散发传单,展示物品或静坐,下跪不起,卧地堵门等,规模较大、影响恶劣,经接谈、教育仍然滞留不走的;
1.4.4 强占办公场地或其他公用场所,严重影响党政机关正常办公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的;
1.4.5 围攻、纠缠、侮辱、威胁、殴打工作人员或扣押工作人员作人质的;
1.4.6 堵门、堵路,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 1.4.7 打、砸、抢、烧、损坏公私财物,聚众闹事的; 1.4.8 携带管制器械、爆炸物品及其它危险物品,有可能伤害他人或实施破坏行为的;
1.4.9 冲击党代会、政府全会和人代会、政协全会以及其他 2
重要会议会场的;
1.4.10 非法集会、游行和大规模集体上访的;
1.4.11 重大群体性事件正在酝酿和准备时,有必要进行控制和阻止的;
1.4.12 实施其他严重影响党政机关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行为的。
二、应急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
2.1.1 成立市处臵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领导小组)。由市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市局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个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2.1.2 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办公室设在市局办公室,由王立峰任主任,负责办公室及日常工作。
2.2 领导小组职责:研究决定全市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重大问题;总体部署相关应急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通过整合各相关部门力量,控制事态蔓延和扩大,组织协调、指导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等工作的落实。
2.3 办公室职责:执行应急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的工作;监督应急领导小组决定执行情况;制定应急工作规划,组织修订应急工作预案;督促、检查应急工作中的宣传、培训等工作;组织协调应急工作综合管理、后勤保障、抢险急救;汇总全市群体性 3
突发事件信息,及时研判,提出处理建议报应急领导小组。
2.4 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职责:
三、预警机制 3.1 预警信息
办公室负责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的监测、搜集,监测、搜集的主要事项有:群体性事件的组织人、涉及人数、单位或住址、发生时间、反映的具体问题和要求、事态动向等。
3.2 预警支持
3.2.1 信息报送一般采用电话报送等快捷方式,随后再作书面汇报。
3.2.2 应急领导小组成员手机、值班电话或住宅电话必须24小时开通,保证信息畅通;群体性事件处臵完结之前,各成员单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随时通报有关情况。
3.2.3 办公室接到信息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核实和分析,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将核实情况及初步处理意见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
四、处置程序
4.1 首接反应和先期处置措施
4.1.1 办公室负责人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并及时向市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分管领导和相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研究制定答复意见,并要亲自做闹事人员的教育疏导工作。
4.1.2 成立现场指挥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办公室牵头成立临时指挥部,临时负责现场应急指挥工作,及时通知相关成员派人参加现场处臵。
4.1.3涉及相关负责人必须亲自带领工作组到现场参加处臵工作。
4.1.3.1 准确摸排群体性事件组织人员的详细情况,包括组织人的家庭成员及其社会关系,并向现场指挥部报告。
4.1.3.2 采取有效措施,严防闹事人员所属村(社区)或乡镇(街道)其他群众参与闹事,控制群体性事件规模不再扩大。
4.1.3.3 进行劝导,分化瓦解闹事人员,疏导带离能够疏导带离的人员。
五、善后处理
5.1 群体性事件现场事态平息后,应进一步做好工作,解决遗留问题,消除隐患,防止反复。
5.1.1 派出工作组深入群众中做工作,消除误解,争取群众,控制局势,防止个别骨干人员再次煽动串联,酝酿新的事件。
5.1.2 对可能导致事态反复的不安定因素,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化解。
5.1.3 对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有明确规定而没有落实到位的,应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
5.1.4 对因群众不了解有关规定而存在误解,或诉求合理但一时难以解决的,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六、附则
6.1 本预案未尽事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实际情况执行。
6.2 本预案由市处臵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解释。6.3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014年3月3日
第四篇: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降低群体性突发事件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一旦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能,实施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危害降到最低点,维护企业安全与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文件精神,根据《***有限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特制订《***有限公司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对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损害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及处置。
三、组织机构
成立***有限公司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由公司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综合办公室主任、安全机务科科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部门、各单位分管负责人组成,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机务科(电话:工作日********,非工作日及夜间:********,传真:********)。
四、事件类型
1、聚众冲击、围堵上级部门、要害部门、重要场所等重要目标的。
2、利用交通工具居中堵塞交通或通过聚众静坐非法占据办公区域等重要场所的。
3、罢工、罢运,违法聚众上访、请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
4、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械斗及打、砸、抢、烧等事件。
5、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稳定、人员滞留以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行为。
五、工作要求
处置群体性事件总的要求是: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岗位责任制,由引发事件的相关责任单位负责解决。
2、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正确理解“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工作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事件控制在萌芽阶段,及时消除诱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各种因素。要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并依法按政策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3、理性克制,防止激化。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的宣传、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加强对参与者的说服教育,引导参与者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4、快速反应,相互配合。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严格落实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各有关单位要及时给予配合和支持,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并确保信息收集、情况报告、指挥处置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对发生暴力行为、严重损害社会治安秩序、危害企业和社会安全的群体性事件,要及时报警,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违法行为。
5、加强教育,正确引导。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要将法制宣传、教育疏导工作贯穿事件处置得整个过程。教育群众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合法、正当渠道和方式反映问题。
6、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事前处置做到信息反应灵敏,事中处置做到依法、及时、稳妥,事后处置做到精确处理,追踪掌控。
六、应急处置
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必须快速反应,根据事故性质规定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并根据《***有限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报告制度向公司和有关部门报告。
1、凡出现涉及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苗头或群体性事件尚处在酝酿过程中的,由事发单位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出面做好化解疏导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应当解决的要明确答复。不能解决的,要说明原因,讲清道理,并做好思想教育和法制宣传工作,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同时,要将工作情况及时报公司,并做好处置准备。
2、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的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应及时赶赴现场指挥、处置,及时、主动做好工作,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必要时成立现场指挥部等临时应急组织,并向公安部门报告备案。
3、尽快控制事态的发展。负责现场处置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认真听取参与者代表的意见和要求,面对面地做参与者的工作,对参与者提出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当场表明解决问题的态度。无法当场明确表态解决的,责成有关单位限期研究解决。对确因决策失误或工作不力而侵害群众利益的,据实向群众讲明情况,公开承认失误,尽快予以纠正。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讲清道理,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说服教育工作。稳定群众情绪,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和冲突,控制事态发展。
4、查明挑头人或组织者,现场处置领导要亲自与其谈话,表明态度,开展法制教育,做好思想工作。对煽动群众闹事、散布谣言的,尽量将其劝离,并及时通过摄像、照相和录音等手段收集证据,为事后处理做准备。
5、对于严重危害企业安全或损害企业利益的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应争取公安部门提前介入。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群体性事件,应迅速向公安部门报案,公安部门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的,现场处置人员做好配合工作。
七、应急结束
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场事态平息后,对已经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到位,不得搞虚假承诺或者久拖不决。对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而没有落实到位的,公司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或部门加以落实。对群众因不了解有关规定而存在误解的,要说明真相,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对有关规定不够完善的,及时修改完善。坚决避免违背承诺、失信于民,重新引发群体性事件。
各单位要及时查明参与者情况,对在劝服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事发单位可予以表彰。本预案未尽事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浅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1031
浅谈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
**镇经济活跃,流动人口多,社情较复杂。尤其在现阶段面临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由于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调整,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愈来愈多,已成为影响我镇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防范和处臵群体性事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一、正确认识当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基本特征
所谓突发性群体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臵的群体性事件。当前,我县突发性群体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主体多元性。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波及农村、厂矿企业、交通营运、机关、学校、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参与人员包括在职和下岗职工、农民、个体业主、复转军人、房屋拆迁户、原“民办教师”、学校师生乃至普通工人、干部等各阶层人员。二是组织策划性。目前发生的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大多是有领导、有组织的,其聚散进退均受骨干分子影响和操纵,有向组织严密、呈明显政治化发展的倾向。有的上访请愿由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担当组织者和骨干,影响力和号召力较大;个别地方甚至成立非法组织,与政府对抗。有的群体性事件虽发生突然,参与者只是非正式群体的临时的或偶然的组合,随着事态发展也逐渐形成了挑头人物。三是行为对抗性。出现了明显的暴力性、破坏性倾向。这类具对抗性的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一
应急处臵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治意识。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全民的法治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即政府运作符合法律至上理性,民众以法律为行为指南。一是培养政府干部的法治意识。只有干部把依法行政的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减少可能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诱因,才能避免人民群众为了维权而采取过激、越轨行为。河北定州绳油村事件,正是在征地补偿费没有拨付到位的情况下,原定州市委书记和*等极少数领导干部无视群众利益,积极组织强行进场,违法制裁群众,使群众的抵触情绪逐步升级。群众从不同渠道反映合理的利益诉求,不但没有得到满足、没有得到理解,反而受到非法压制和打击,使群众与政府形成了严重对立,最终导致了事件的发生。二是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当前,许多群众尤其是农民的法制观念仍较淡薄,法律知识与其民主要求和参政愿望不相适应。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群众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当前“五五”普法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期组织人员开展送文化、送法律下乡和进社区活动,在群众中加大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3、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抓好矛盾化解。一是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做好接访。结合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依法公开群众所关心事项的办理流程,公布乡镇信访办的通信地址、投诉电话、信访接待时间和地点。同时,加强信访接待场所建设,为群众来信提供便利。让群众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权益主张和诉求,反映民情民冤,从而把冲突限定在法律的制度许可的范围内。信访办作为最早发现问题苗头的第一道岗,要认真处理好第一封信,接
策果断,措施坚决,尽量避免事态发展恶化。池州“6·26”事件之所以从简单的治安纠纷逐步升级、酿成大乱,其重要原因是现场执法时不坚决果断,事件升级后,又缺乏统一指挥和足够力量处臵混乱局面。面对复杂困难的突发事件,主要领导干部必须靠前指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臵身一线组织指挥,组织领导好镇村干部,形成战斗力和凝聚力。要疏导群众,控制好局面,防止事态发展。在本级权限内无法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领导和公安机关汇报,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
二要引导舆论、统一思想。群体性事件的升级蔓延,一定程度上是一些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不当报道和网络的恶意炒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利用党报党刊和政府门户网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正面引导,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宣传报道机制,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有效引导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和谐,避免造成心理失衡,成为不和谐不稳定问题发生的诱因。在处臵群体性事件时,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全面真实通报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实质,严正指出事件给国家、社会、群众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不良影响,有理、有节地解答涉案家属、群众提出的疑问,缓解其情绪。同时,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告示、宣传车巡回宣传等方式,加强法制宣传,使当地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危害性,赢得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处臵后,也要通过主流媒体及时发布消息,保持健康、正面的舆论引导。
三要分清是非,秉公处理。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明辨是非,不管是什么性质的群体性事件,在处理时都必须首先弄清事情的真相,分清是非是秉公执法的依据,也是解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