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参考题目[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11:2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预防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参考题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预防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参考题目》。

第一篇:预防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参考题目

预防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参考题目

这份参考题目,供参赛同学在选题时参考。有些题目较大,可以灵活掌握,选取某个侧面确立课题。

重点方向: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三农”问题

4、基层选举

5、基层法律服务

6、环境保护与发展

7、教育消费与教育公平

8、社区医疗服务

9、食品安全

一、哲学类

1.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2.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经验和做法的调查研究

3.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

4、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

二、经济类

1、失地农民的现状调查

2、社会大众食品消费安全意识调查

3、中小股民的投资行为调查

4、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参与意识调查

5、峨眉山市“国家级景区旅游”调查

6、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

7、农村税费改革调研

8、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9、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10、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11、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1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研究

13、城乡就业形势和扩大就业门路问题调查研究

三、法律类

1、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调查

2、司法改革研究

3、新婚姻法实施后问题研究

4、消费者利益的法律保护

5、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6、律师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7、中国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

四、社会学类

1、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2、农村生育观的变化趋向及原因分析

3、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4、社会公益捐赠行为调查分析

5、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6、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7、养老方式变化趋势及原因调查分析

8、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研究

9、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10、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11、城市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改变及其社会意义

五、教育类

1、推进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2、从学生角度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3、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

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5、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

6、高校后勤社会化调查分析

7、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教育

8、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9、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

10、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六、管理类

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分析

2、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3、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4、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5、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变的研究

6、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7、企业、组织、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调查

8、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与分析

9、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调查与分析

10、影响中国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分析

第二篇: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

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

论文2006-12-29 03:31阅读498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内容提要: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转型社会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甚至决定了国家是否可以顺利地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文具体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原因,并提出了减少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和给社会带来的震荡的对策。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 社会稳定危机管理

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村民们在少数人的领导和组织下,或集体上访;或高举横幅牌匾、呼喊口号示威游行;或封锁高速公路或交通要道;或采取静坐等方式围堵党政机关,拦截领导车辆;有的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住所进行打砸烧、甚至暴力伤害党政干部和执法人员的人身。这些事件作为转型期社会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甚至决定了国家是否可以顺利地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因此,如何减少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给社会带来的震荡,是所有转型国家都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

农村群体性事件,一方面由于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与其它领域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相对于其它不同历史时期而言,这些事件在现阶段具有一定的特征。第一,政治型事件增加,冲突主题较为集中。有研究者通过对近20年来全国农村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农村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是纠纷型事件,一般发生在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因争夺资源或宗族矛盾发生的群体性械斗。而自90年代中期始,农民之间纠纷型群体性械斗事件急剧下降,而针对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1[1]这些事件的具体诱因各有不同,有的因为在上交提留时,发生了暴力行为或死人的恶性事件;有的是村民们认为农民负担太重,由少数人出面组织上访进而发生冲突;有的因为土地等资源被政府侵占而得不到合理补偿问题;有的因村民选举时出现了“非法”的情况,村民们为要求行使“民主权利”而集体上访;有的是由于村民们认为村级财务不清,村干部有贪赃枉法行为而采取集体行动,等等。但这些事件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村民们是以基层党政机关这些公共权力机关作为集体行动诉诸的对象,而提出相应的行动口号则是“减轻农民负担,反对贪官污吏”、“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和“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等这些具有公共性的目标。第二,组织化程度提高,出现了一批组织领导者。从表面来看,大量的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并不是由哪一个人或哪一个群体预先安排好而发生的,它是一种自发的群众性行为。事实上,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无论是纠纷型和政治型,都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性。那些因争夺资源或家族纠纷引发的事件,一般都由村落利益共同体或家族中的头面人物充当着领导组织角色。而对近年来增多的政治型突发事件而言,起到领导和组织作用的则更多的是农村新产生的地方权威人物。他们被一些学者称之为“新农民领袖”。这些作为农民利益代言人的组织者,身份较为复杂,年龄一般在三十岁至四十五岁之间;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上;大都当过兵或在外打过工;有些还是党员和村干部;家庭比较富裕,在当地可算中上水平。他们大都对国家减轻农民负担和村民自治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掌握地方政府在处理这类事件的基本态度。这些以“减负”为口号的农民利益代言人,在当地很有影响,可以说一呼百应,并得到农民的保护。

有多起农民反抗事件正是为了保护这些农民代言人而发生的。

第三,冲突形式逐渐升级,出现了暴力化趋向。在目前农村,因争夺争资源的纠纷型事件已由原来以械斗为主转向以诉讼为主,而针对基层政府的政治型事件则由原来写联名信,或派代表上访这些形式,直接发展到组织大规模的公开集会进行请愿和示威,并多伴有冲击基层党政机关的暴力行为,有的还与公安、政府工作人员发生流血冲突。由于目前发生的政治型群体性事件,一般都是以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农村基金会等具体问题为诱因的,而这些问题与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很容易引起群众的共鸣。这样,许多参与者在“法不责众”、“民意难违”等心理因素影响下,积极参与事件之中。而且参与者之间的互动频率很快,经常群情激动,行为越来越不受理智的控制,“卷入其中的人自我意识明显下降,普遍产生不能自制的兴奋、狂热、愤怒、失望等情绪,最终出现一系列破坏行为。”2[2]而领导组织这些事件者又大都处于“地下状况”,往往没有组织资源掌握那些行为越来越不受理智控

制的群众,这样,事件就会升级,并一般向暴力方向发展。

二、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因

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在一定的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农村社会利益整合及社会秩序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应得权利和供给、政治和经济、公民权利和经济增长的对抗”3[3]。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

个方面:

第一,农村利益冲突加剧,农民负担过重。这是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农村利益主体的分化,利益冲突加剧并表面化,再加上国家没有建立社会利益均衡机制,强势群体对于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侵害和剥夺就成为了较为普遍的现象,至使农民负担过重。据测算,目前农民全年总负担约为1400亿元,其中缴纳各种税费为1143亿元,以资代劳款为80亿元,乱收费约200亿元。许多地方农民负担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0%以上,个别地方甚至达到20%左右,大大超过中央规定的5%以内的标准。导致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与国家财税分配格局有关。因为自实行实行“切块包干、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后,国家税制总的原则是集中地方财力于中央和省市,主要税源如消费税、增值税大部都由中央和省市控制,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村的税赋、摊派收入。但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县乡基层政府机构臃肿,招聘和临时编制人员众多,而国家不断出台增支政策,支出逐年增多,如国企职工下岗和社会保障金、住房改革、医疗改革、给干部职工增加工资,都由县财政承担。而大部分县乡并没有多少工矿企业,当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平衡处于巨大的压力时候,加重农民负担向企业和农民摊派转嫁财政危机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从这点来看,目前农村利益冲突具有体制结构性,显现不

可调和的态势。

第二,政治整合能力差,农村基层政权出现软化。目前,中国农村出现了政权软化现象,主要 表现在基层政府及干部的行为出现强制的暴力趋向,黑恶势力盛行,并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侵入农村基层政权,并在国家政权体制之外形成了新的社会权力组织。有学者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明显加强,形式也一改过去集中统一的样式,趋向更加多种多样,如投票、投诉、诉讼、接触、抗议对抗活动等等。农民政治参与的日趋多样性一方面预示着社会主义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政治参与在内容上缺乏引导,在形式上有待规范,潜伏着对政治稳定的一种冲击。如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集体冲击乡镇政府、暴力攻击乡镇干部、政治参与旨在报仇泄私愤等,缺乏理性,缺少规范,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和农村政治的稳定。”4[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农村各种非正式的农民组织已经出现,并在国家政权体制之外正在形成了新的社会权力组织。这些组织大体上有,因社会治安不好而出现的农村自卫组织;生产互助性的组织;宗族组织。特别是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秘密组织。许多农村出现了“兄弟会”,“同门会”,“减税救国会”,“农民减负专愿者”,“减负代表”等等。有的则直接叫帮会。这些组织十分复杂,大都具有传统组织的诸多特征,有的组织还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这些农民组织,由于缺乏规范性和合法公开性,很容易异化成为对欺压和剥夺农民的黑恶势力。第三,社会不满情绪日益强烈,反体制意识开始形成。目前农村社会的不满情绪的形成有很复杂的背景,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由于农村分配方式发生的变化,农民负担承受的主体也由集体转移到了农户,农民对各种负担的感受更直接,对其变化更敏感,而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容易使农民整体产生心理失衡,一种被基层政权剥夺感就会产生。特别是通过知识界的努力,中国农民问题的本质已经被揭示出来。农民长期受到体制性剥夺已形为了共识,并被归结为二等公民、国民待遇、新农奴等理论。这就意味着,农民问题是体制问题,必须通过反体制才能解决。重要的是,这些有关农民处境的理论已通过知识精英传播到了社会民众。由于目前农民对社区缺乏认同,对前途失望,这种理论很容易与社会不满情绪结合在一起。有些新农民领袖喊出了:“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干部和农民都是父母生的,不站起来反抗,就侮辱了

公民和五尺男儿的称号”。

三、防止和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将社会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和秩序结构之内,是解决转型期社会冲突的重要思路。为此,需要从调整社会利益结构、改善社会控制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努力,其中积极推进农村政治改革,健全和完善农村治理

体制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

第一,调整利益结构,减轻农民负担。要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并防止其向大规模的政治冲突方向发展,其基础性工作就是要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结构,从利益分配格局上改变农村基层政权及权势阶层与广大农民之间存在的直接利益冲突关系,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近十多年来,国家决策层已认识到农民负担之重已影响到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所以一再采取措施企图将农民负担限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但这些政策性措施,主要是对农村权势阶层的行为进行强约束,使其对农村的掠夺相对规范。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以推行农村税费改革来调整农村的利益结构。其基本内容是把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费改为农业税及其附加,合理确定农民的税赋水平。这项农税改革,被视为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但从目前推进的情况来看,这项改革要

真正取得成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二,推进政治改革,健全农村治理体制。从社会控制角度来看,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实际上就是农村社会秩序失控的重要表现。要使社会秩序具有稳定的状态,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建立科学而完善的农村治理体制就十分必要。农村社会的治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社分设后产生的“乡政村治”作为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是这个系统最主要的部分。农村政治改革也应该围绕这个体制进行。在改革乡镇管理体制方面,由于目前乡村社会利益主体逐渐分化,乡镇组织和乡镇干部的利益已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弱化乡镇体制来限制其日益膨胀的利益需求,以从体制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其政策性主张是撤乡并镇,精简乡镇干部;并通过对乡镇主要行政干部的直选,逐渐发展到乡镇社区自治。这种“法制—遵守”乡镇管理模式,对于诸如各种税收、计划生育和国土管理等国家目标,则依靠法律手段,进行职能部门的法制管制;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根据市场化的进程,应该从直接管理过渡到利用非行政手段的宏观调节。而对于农村社区性事务,应在国家授权性的法律权威下,实现广泛的自治,在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在乡镇一级实行社区自治。在村级治理体制方面,目前正在实现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性转型,全国(除台湾和港奥外)基本上都实行了村民自治体制,并普遍进行四至五届村委会选举,共有9万多个村民委员、38万名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但是,村民自治在实践中还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性冲突。这些冲突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在权力关系上的冲突;国家行政权力与村民的自治权力之间的冲突;村委会的自治权与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之间的冲突。而这了克服这些冲突,需要真正落实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性,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契约关系。其中,目前可采用的措施是,将乡镇党政、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真正作为法律上平等的政治主体,并促使其相关规则的制度化,以此

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职权的刚性;同时,还要限制村民自治组织的经济功能,通过建立独立的经济合作组

织,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组织性服务5[5]。

第三,增强法律观念,规范公共参与行为。许多理论家将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归结为转型社会中的参与性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转型社会公共参与的特殊性。一般说来,反映了这类事件的性质。公共参与作为公众通过自己的政治行为影响和改变政治过程的活动6[6],是一个国家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之

一。但在转型社会,由于缺乏系统而规范公共参与准则,非制度的公共参与大量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公共参与的积极作用。为此,要在严格限制村民的非制度参与和宗族性参与的同时,在目前农村不能提供更多经济剩余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减少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减少村民的公共参与,以节约公共权力的运作成本。在目前,“就是要在充分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基础上,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和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用法律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同时

还要改革现行的政治体制,使其具备主动性、适应性和凝聚性,以有利于农民的政治参与”。7[7] 第四,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管理体制,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现代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对此类事件的管理体制和能力如何,是能否有效地减少和控制这类事件的发生和对社会产生危害的关键。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危机管理体制也是十分必要。这首先要正确认识目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农村社会秩序乃至社会转型的影响。一般认为,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只要处理得好,就不会造成大的社会危害。而且,它作为社会矛盾的释放形式,还具有积极的功能。但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农村社会失序的重要信号,反映了农村社会利益冲突激化状况及广大农民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性下降,对农村社会稳定影响巨大。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社会预警机制,即建立全面而有效的农村政治状况信息收集网络;建立农村政治状况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快速有效的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当然,有了社会危机的预警机制只是预防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个方面,而要减轻农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危害,还需要加强对现代危机的管理体系。一旦事件已经发生,就要求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要有应对危机的决策。如何制定科学而有效的应对措施,对防止事态扩大意义特别重要。事实上,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的本来是很少的纠纷,之所以发展到后来不可收拾的地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层政府领导人的处理行为不当。为了建立合理而科学的公共治理结构,有必要在我国农村建立常规决策和非常决策的管理系统,成立特别事件处理制度,要求各级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关于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

计划,并将如何处理社会危机纳入到领导干部及公务员教育和考核之中。

8[1] 肖唐镖:《中国农村基层权威基础的变迁与延续——对农村政治稳定状况的一项分析》,中国人民大学“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与政治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2002年7月。9[2] 丁水木等著:《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7页。10[3] [英]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自由政治随感》,中国社社会科学出版社20

00年版,第3页。

11[4] 杨年松:《中国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载《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5期。

12[5] 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33—

35页。

13[6] 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

7页。

14[7] 杨年松:《中国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载《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5期。

第三篇:浅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

浅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

201113035荆莉

摘要: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征,就如何改善政府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职能以及如何建立相应机制,预防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政府职能

我国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加上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震荡以及全球化的冲击,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摩擦和冲突的突出体现或过激表现。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现成为一个紧迫而严肃的课题。

一、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的原因及特征

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案例分析

案例1,云南省普洱市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执行务的五十八名警员被五百多名民众围攻、殴打。冲突过程中,警员使用防暴枪自卫造成两人死亡。该事件同时还造成四十一名警员和十九名民众受伤,九辆执行任务车辆不同程度损毁。

案例2,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因对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引发大规模人群聚集围堵政府部门和少数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突发事件。

瓮安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近年来,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在移民搬迁后期扶持、违章建筑拆除、矿权纠纷处理、国企改制中,出现了各种矛盾,沉积的有影响的重点信访案件就有20多起,各种矛盾纠纷没有得到及时化解。

大量积案和积怨的存在,民声早已鼎沸,党群干群关系开始紧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于建嵘研究员表示,事实上,民众对当地政府已经表现出不信、不满、不服,而这种对政府的“三不”正是瓮安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原因。在民众与政府关系高度紧张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偶然事件,都有可能导致民众和社会情绪的“井喷”,酿成不应有的过激行动。

案例3,云南省孟连县发生胶农聚集和冲突事件,40余名公安民警和10余名胶农在冲突中受伤,2名胶农死亡。

云南孟连事件同样如此。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指出,胶农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望被一些坏人利用,导致胶农长期以来对橡胶公司的积怨逐步转化为对基层政府和干部的积怨,最终集中爆发引起冲突。这只是众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其中几件,从这几则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实质是人民内部矛盾,是群众利益遭到漠视,积怨过深积重难返。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有些政府麻木不仁,无所作为,没有畅通各

种利益诉求渠道,没有及时解决群众的各种诉求,让百姓言论成为“堰塞湖”,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2.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特征

(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体多是人数较多的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群体。这些群体往往是相关的利益受到危害或者损害,他们希望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来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2)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的表现为和平式的组织性集会、上访、游行、示威、静坐,有的表现为具有暴力色彩的械斗、集体围攻、阻塞交通、纵火焚烧等打砸抢式的非制度化方式,其目的都是想通过特定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

(3)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难以预测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常常出乎预料,猝不及防,难以像一般常规性事件那样防患于未然。

(4)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结果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群体性突发事件常常是对抗性、破坏性、灾难性的影响广泛的重大事件,并且对社会心理和政府形象造成严重冲击的事件。

(5)群体性突发事件常常缘于较多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无处申诉、表达、维护,或者缘于群体之间的利益纷争,或者缘于社会分配、政策的不公正,或者缘于长期积累的对社会的怨恨不满等等。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

1.建立强化责任、超前工作的防范控制机制

在预防控制工作中,一要深入细致地做好隐患的排查工作,经常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调查社情民意,变上访为下访。听取群众的呼声,发现潜在的问题和矛盾。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和有隐患的单位,要及时派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帮助排查解决,消除事端,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时期。二要坚持齐抓共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充分发挥综治、普法、大调解等基层组织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提高预警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信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积极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广泛地开展政策新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关心、支持、参与防控群体性事件的良好局面。三要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和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从队伍入手,加大反腐败力度,使每个领导干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党政领导干部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密切干群关系,减少不安定因素。对于因生活腐败、官僚主义、工作严重渎职失误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领导干部,要开展责任追究,决不能姑息迁就。

2.畅通民众利益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释放机制

社会矛盾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消除社会矛盾的社会而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及时合理地缓释、解决社会矛盾的社会,只有这样的和谐社会才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一方面在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前,应积极主动的畅通渠道,在沟通协调中阻断危机发生。首先,各级政府在出台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和决策前,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广纳民意,畅通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让公共政策更加符合公众利益,以利于政策的执行。其次,各级政府在畅通信访渠道基础上,更应加强各级人大的信访渠道,强化人大的信访机构建设,让人大信访机构成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平台。同时,要重点监测有重大利益冲突的上访事件,并将情况及时向政府相关决策部门进行预警,力求化解于萌芽状态。政府

更应探索新形势下的新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和改善民生,要“主动出击”去解决人民群众涉及的利益纠纷与矛盾冲突,组织干部下基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真正解民怨顺民心,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另一方面,当群众性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建立突发事件的利益协商机制,如涉及政策性或者政府职能部门的事件,必须第一时间成立事件处置机构,相关领导第一时间到场对事件中涉及的利益相关群体进行沟通协商,搭建沟通协商平台,政府应从有利于保障弱势群体原则,通过沟通与协商来理清利益受害方的真实情况,可以通过谈判、仲裁和法律途径对利益受害方进行合法合理补偿,切实化解事件危机。

3.建立及时准确捕捉信息、预测发展趋势的信息机制

做好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反馈,保证信息的灵敏高效,是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前提和基本保障,各级各部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注意发现和善于发现各种潜在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及时了解各时期的社会矛盾,治安问题的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围绕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政策、举措,加强调查研究,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关注的热点问题,努力做到防微杜渐。

在网络时代,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的价值观念、更加包容的思想参与传播,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从总体上说,网络上有些情绪的宣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现在网络上看到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利益诉求,这是传统媒体所难以办到的。因此,应对网络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和及时应对,以推动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负面声音,形成网络的正面宣传强势和秩序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汹涌而来的各种信息面前,必须善于独立思考,千万不可盲从,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理智地决定取舍。对那些利用网络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多措并举、建立化解矛盾的新机制

一是“实施改革、制定政策”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力,凡改革的每一个重大决策、步骤措施都要立足长远利益,着眼群众利益,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组织实施,正确处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群众承受力、社会效应四者之间的关系。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得到实惠,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和发展的信心,稳定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保持良好的社会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群众的政策法律观念。各级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和通俗易懂的方法,对群众经常开展政策法律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增强其对政策法规和改革措施的理解,对群众关注的热点、疑点、焦点问题,要组织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宣传辅导,排忧解难。

三是要广开交流渠道,增强干群之间的信任感。要进一步扩大政务、厂务、村务的公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消除群众的误解,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深入到群众之中,开展对话,诚心听取各种意见、批评、建议和要求,热情接待处理来信来访的群众。

四是要区别情况,积极疏导。要坚持“宜疏忌堵、宜顺忌激、宜解忌结、宜散忌聚”的处理原则,做好群体性事件参与人员的劝导分化,对于能够办理的要求,特别是涉及物质利益的问题要认真加以解决;对暂时无法办理的合理要求,要明确答复解决的时间、办法和措施,并多做引导和疏导工作,理顺情绪消除隔阂;对不合理的要求,要坚持原则不让步。

五是要依法查处和打击少数策划者、煽动者。要加强控制教育,并运用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手段,迫使其放弃非法组织、策划行为。对其中极少数行凶打人,损坏公共设施或生产设备,严重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给予揭露及打击。

5.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一是政策保障。县级以上政府可根据本地区不安定因素和发展趋势,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一些灵活的政策,规定行政措施,对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行为作出相应处理规定,并赋予有关部门一定权力,使他们大胆工作,有章可循。

二是社会保障。由于多数群体性事件是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因此必须运用经济的办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通过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健全社会保障、救援机制,为群众解决后顾之忧。

三是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要加强学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突发性群体事件控制和处置的领导艺术。要切实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隐患的原因,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处置措施,依法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利益,矛盾纠纷就会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群体事件的诱因就会得以消除,社会就会更加稳定和谐。

第四篇:09-群体性突发事件

群体性突发事件 专项应急预案

预案编号:KC-09 版 本 号:KCYA/B

2012-11-12发

2012-11-12实

库车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

发 布

《群体性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支持性文件。阐述了预案适用范围和事件分级,明确了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预防和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等要求,用于指导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群体性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经库车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HSE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现正式发布。

库车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副经理:

二O一二年十一月

目录 风险分析与事件分级 ······································································································· 1 1.1 风险分析 ················································································································ 1 1.2 预防措施 ················································································································ 1 1.3 适用范围 ················································································································ 1 1.4 事件分级 ················································································································ 1 2 组织机构与职责 ··············································································································· 1 2.1 领导小组 ················································································································ 1 2.2 工作职责 ················································································································ 1 3 应急响应 ··························································································································· 2 3.1 预警 ························································································································ 2 3.2 应急响应 ················································································································ 2 4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原则 ······························································································· 3 4.1 源头化解原则 ········································································································ 3 4.2 主动避险原则 ········································································································ 3 4.3 以人为本原则 ········································································································ 4 5 附则 ··································································································································· 4 5.1 制订与解释 ············································································································ 4 5.2 预案的实施 ············································································································ 4 风险分析与事件分级

1.1 风险分析

项目经理部生产经营区域广、战线长,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涉及例如:钻井井场用地、油气管网的铺设、进入油气田的道路及桥梁土地征用等业务。生产经营场所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多元化,承包商公司性质复杂,区域内有发生规模性群体上访和非正常赴乌进京上访等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风险。一旦发生,可能出现上访人聚众封堵油田交通,围攻油田办公、生产和生活场所等过激行为,影响项目经理部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上访人到北京市或乌鲁木齐市等重要区域群访、缠访、闹访,可能引发舆论关注和网络恶意炒作,给项目部和油田公司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

1.2 预防措施

项目经理部根据国家和油田公司相关规定、制度要求,建立维护稳定制度体系,落实各部门领导班子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和指标,畅通内部信访渠道;保持和地方政府的密切沟通,加强承包商队伍的管理,做好苗头控制,确保群体性突发事件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位,把群体性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目经理部区域内发生的5人以上(含5人)群体上访或赴乌进京上访,及其衍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项目经理部所辖业务范围的所有承包商应编制群体性突发事件专项应急处置预案。

1.4 事件分级

群体性突发事件不分级。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领导小组

长:刘海强 邵国强

副组长:董

伟 安全员

成员:高振华 张建明 徐金永 吴金生 魏斌 苏士军 苗彦军

刘大兵 徐建庆 连

各生产班组班组长

第三方作业人员班组长

2.2 工作职责

a)负责指挥群体性事件应对处置工作;

b)负责了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具体情况,及时向项目经理部应急小组汇报事件状况;

c)根据事件发展的趋势,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防止事件扩大升级; d)制定具体保护人员、保护设备安全的控制措施,保护员工、设备设施安全;

e)负责区域内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场劝导送返工作; f)负责区域内上访群体的处置和劝返工作; g)负责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总结。

参照项目经理部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第2章,现场应急指挥部根据需要临时成立,一般下设处置组、劝返组、协调组,负责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涉及赴乌进京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 处置组:综合办配合油田相关人员,负责区域内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工作;

 劝返组:由综合办、生产运行科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

 协调组:事发区域项目负责人组成。牵头当地政府、承包商共同处理相关群体性突发事件,同时配合油田公司处理其他事宜。应急响应

3.1 预警

项目经理部根据油田公司的预警通知、收集到的涉稳舆情及各单位及承包商上报的有关信息,组织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必要时报油田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进行以下预警:

a)组织制定并落实相关控制措施; b)通知有关单位做好应对准备;

c)预警条件不再成立时,报应急领导小组同意后解除预警。3.2 应急响应

3.2.1 信息报告

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场负责人应第一时间向直属单位报告,直属单位应立即向项目经理部综合办和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若事件特别重大、情况特别紧急,现场可直接报告维护稳定工作办公室(24小时值班电话:0996-2171117)和油田办公室(党工委办公室)。

项目经理部应急办公室值班电话:0996-2171414 0996-2174507 项目经理部24小时值班电话:*** *** 项目经理部综合办值班电话:0996-2172044 *** 油田公司应急办公室24小时值班电话:0996-2171320 0996-2171321 办公室(党工委办公室)总值班室24小时值班电话:0996-2171208 0996-2171209 3.2.2 应急响应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经项目经理部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预案:  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 事发单位或者承包商请求项目经理部支援。3.2.3 应急机构响应程序

a)项目经理部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下达应急预案启动指令; b)按照维护稳定工作办公室安排开展工作;

c)接受油田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安排的任务,部署项目经理部的应急处置工作。

3.2.4 现场应急抢险程序

3.2.4.1 区域内群体性突发事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处置: a)确认掌握事发现场情况;

b)组织相关力量实施警戒,制定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c)组织现场聚集人员有序退散;

d)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报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e)需要上级和油田公司支援的,报应急领导小组请求支援。3.2.4.2 赴乌进京群体性突发事件按以下程序进行处置: a)赴乌进京工作组立即赶赴事发地点;

b)组织现场聚集人员有序退散;

c)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报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d)需要上级和油田公司支援的,报应急领导小组请求支援。3.2.5 应急状态解除

按《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5.3.4的要求。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原则

4.1 源头化解原则

任何群体性突发事件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诱因,应强化涉稳信息的搜集、分析、报送和研究判断,强化苗头性、倾向性信息的捕捉,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承包商的沟通,力求在源头化解矛盾隐患。

4.2 主动避险原则

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其他员工及群众应主动避险,不参与、不围观、不起哄,避免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4.3 以人为本原则

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事发单位或者承包商应立即上报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坚决避免因工作方式不当激化矛盾。遇有人员伤亡情况,应立即组织力量开展人员救治。对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应从速办理解决,维护群众核心利益。附则

5.1 制订与解释

本预案由项目经理部应急办公室组织制订并负责解释。5.2 预案的实施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浅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1031

浅谈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

**镇经济活跃,流动人口多,社情较复杂。尤其在现阶段面临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由于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调整,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愈来愈多,已成为影响我镇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防范和处臵群体性事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一、正确认识当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基本特征

所谓突发性群体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臵的群体性事件。当前,我县突发性群体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主体多元性。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波及农村、厂矿企业、交通营运、机关、学校、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参与人员包括在职和下岗职工、农民、个体业主、复转军人、房屋拆迁户、原“民办教师”、学校师生乃至普通工人、干部等各阶层人员。二是组织策划性。目前发生的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大多是有领导、有组织的,其聚散进退均受骨干分子影响和操纵,有向组织严密、呈明显政治化发展的倾向。有的上访请愿由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担当组织者和骨干,影响力和号召力较大;个别地方甚至成立非法组织,与政府对抗。有的群体性事件虽发生突然,参与者只是非正式群体的临时的或偶然的组合,随着事态发展也逐渐形成了挑头人物。三是行为对抗性。出现了明显的暴力性、破坏性倾向。这类具对抗性的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一

应急处臵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治意识。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全民的法治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即政府运作符合法律至上理性,民众以法律为行为指南。一是培养政府干部的法治意识。只有干部把依法行政的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减少可能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诱因,才能避免人民群众为了维权而采取过激、越轨行为。河北定州绳油村事件,正是在征地补偿费没有拨付到位的情况下,原定州市委书记和*等极少数领导干部无视群众利益,积极组织强行进场,违法制裁群众,使群众的抵触情绪逐步升级。群众从不同渠道反映合理的利益诉求,不但没有得到满足、没有得到理解,反而受到非法压制和打击,使群众与政府形成了严重对立,最终导致了事件的发生。二是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当前,许多群众尤其是农民的法制观念仍较淡薄,法律知识与其民主要求和参政愿望不相适应。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群众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当前“五五”普法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期组织人员开展送文化、送法律下乡和进社区活动,在群众中加大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3、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抓好矛盾化解。一是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做好接访。结合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依法公开群众所关心事项的办理流程,公布乡镇信访办的通信地址、投诉电话、信访接待时间和地点。同时,加强信访接待场所建设,为群众来信提供便利。让群众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权益主张和诉求,反映民情民冤,从而把冲突限定在法律的制度许可的范围内。信访办作为最早发现问题苗头的第一道岗,要认真处理好第一封信,接

策果断,措施坚决,尽量避免事态发展恶化。池州“6·26”事件之所以从简单的治安纠纷逐步升级、酿成大乱,其重要原因是现场执法时不坚决果断,事件升级后,又缺乏统一指挥和足够力量处臵混乱局面。面对复杂困难的突发事件,主要领导干部必须靠前指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臵身一线组织指挥,组织领导好镇村干部,形成战斗力和凝聚力。要疏导群众,控制好局面,防止事态发展。在本级权限内无法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领导和公安机关汇报,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

二要引导舆论、统一思想。群体性事件的升级蔓延,一定程度上是一些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不当报道和网络的恶意炒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利用党报党刊和政府门户网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正面引导,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宣传报道机制,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有效引导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和谐,避免造成心理失衡,成为不和谐不稳定问题发生的诱因。在处臵群体性事件时,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全面真实通报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实质,严正指出事件给国家、社会、群众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不良影响,有理、有节地解答涉案家属、群众提出的疑问,缓解其情绪。同时,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告示、宣传车巡回宣传等方式,加强法制宣传,使当地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危害性,赢得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处臵后,也要通过主流媒体及时发布消息,保持健康、正面的舆论引导。

三要分清是非,秉公处理。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明辨是非,不管是什么性质的群体性事件,在处理时都必须首先弄清事情的真相,分清是非是秉公执法的依据,也是解决事件

下载预防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参考题目[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预防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参考题目[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济南综合维修基地建设项目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目 录 一、编制目的 ............................................................................ 1 二......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云南省武昆高速公路第JL1总监办 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我监理单位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变和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

    如何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

    如何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日前,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在永安百货有限公司召开了第40次双月理论务虚会。与会者围绕"如何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XX街道办事处 个体极端行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2011年8月) 一、编制目的 为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办事处辖区个体极端行为、群体性事件,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宁夏天净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建立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推进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切实提高......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在公司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后,及时控制事态发展,明确各部门职责,共同协调处理,避免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适用范围......

    浅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与对策

    浅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与对策 论文摘要 群体性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法院的正常工作秩序,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司法机关的形象。文章首先对突发事件和群体性......

    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构

    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构 毕宏音 2012-10-14 22:13:42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津)2005年06期第80~84页 【作者简介】毕宏音,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