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放空间框架的建立论文范文合集

时间:2019-12-03 21:1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开放空间框架的建立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开放空间框架的建立论文》。

第一篇:城市开放空间框架的建立论文

1不同维度下开放空间的研究概况

1.1城市形态学视角下的开放空间

这为研究开放空间带来如下启示:(1)结合土地利用、街道平面、建筑肌理的分析,可以为审视空间形态变化提供更综合的视角;(2)跨度较长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形态变化的时间规律;(3)每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建筑肌理等平面图既有现状也有上期以来发生变化位置和类型,采用这种“动态地图”的方式,使得相邻时段间的演变情况更加清晰,这对整体、连续地考察开放空间变化是非常有益的。整体而言,先前的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城市中建筑群、街区、边缘带等的形态分析,对于开放空间鲜有针对性研究[14]。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和环境问题的凸显,承载城市健康和公共生活的开放空间将成为城市形态研究的重要议题。多元化的城市形态研究也为认识开放空间提供了方法和视角上的启发,城市形态学中对于形态的要素、结构、过程、类型的分析方法可以作为直接的借鉴,而城市形态学对于不同地域、文化乃至不同尺度下城市形态规律的认识,可以作为解读开放空间演变的基础。

1.2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视角下的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生态健康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5],探究此问题离不开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支持。与开放空间关系非常密切的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认识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越来越强烈的人类活动作用下所形成的异质性景观中的等级关系,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廊道、斑块、连接度等可应用在开放空间规划中,欧美国家的绿道、绿心及生态网络的建设都是非常成功的实践案例。开放空间与异质性外环境间的关系,以及开放空间本身作为栖地的完整性是影响开放空间系统生态效益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可以从拓扑结构和连接度两个方面研究开放空间,将“弹性”空间规划与“刚性”生态效益度量结合起来。生态学家提出景观图论方法(landscapegraphs)[16],就是以景观元素类型及其邻近关系为制图依据,将复杂的景观格局抽象成容易理解的空间拓扑结构模式,解析不同景观模式的生态学内涵,提出有针对性的景观规划管理策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简单、直接地分析比较任何尺度场地的景观拓扑结构,及系统中的物质流、能流走向,并以图示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比起常规以景观指数为主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更容易理解和操作。自然栖地间的有效连接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前提,在复杂多变和破碎化的城市用地中,以自然山水为骨架的大规模开放空间是最理想的栖地类型,环城绿带、公园等也是构建栖地网络的重要节点。开放空间连接度往往也决定了城市生物栖地的完整性。在城市绿地的景观指数方面,景观的连续性(landscapecontinuity)是评价景观敏感度的重要因素,借助GIS平台上工具可以比较不同土地使用模式对于城市绿地连续性的影响。形态图像处理手段也用来识别结构性廊道和功能性廊道,从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基本数据[17-18]。此外,缓解热岛效应、环境污染、噪音干扰等方面亦有很多涉及开放空间的研究,如今结合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的技术涌现出很多定量化的研究,使得基于气候调节的开放空间形态控制日益可行与科学[19-20]。

1.3政策绩效评价视角下的开放空间

空间和空间性问题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人类实践中如何创造和利用不同的空间概念[21],开放空间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的产物。自工业化以来,城市生活和生产日益离不开系统的开放空间规划,规划决策者对开放空间理念的创造和应用不遗余力,城市公共政策的公平和效力在开放空间应用中得以体现。对相关政策的梳理以及绩效评价能深刻地认识开放空间形态变化的动因、背景乃至成效,进而发现改进的可能途径。开放空间形态的相关政策评价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影响开放空间形态的社会经济因素及相关政策分析,探讨在现有经济制度下开放空间的保护对策。Tang等[22]通过对香港城市绿地各版规划和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发现,开放空间受到明显的歧视,Koomen对荷兰绿地政策的绩效评价以及杨军对北京第一大道绿带的分析,也得到类似结论[23-24]。此类政策评价在发达国家中不仅对规划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多角度的分析还促生了新规划思想和方法[25],例如开发权转移[26]。另一方面是从社会、经济角度对开放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价,如可达性分析及更进一步的公平性分析等。Jennifer、Olga和Kyushik等[27-29]在GIS平台上结合人口统计数据对公园布局进行了公平性研究,Liisa等[30]通过邮寄问卷收集到的市民对绿地的价值体验,利用GIS分析识别出市民心目中最有价值的绿地(socialvaluemapping),从而帮助赫尔辛基开放空间的规划决策。这些研究将开放空间与公共政策结合,为认识开放空间的多重价值和改进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视角。

1.4历史人文视角下的开放空间

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交叉研究中以历史人文视角解读了城市开放空间的形成与演变。作为城市中不直接容纳经济活动的“虚空”场地,开放空间有着独特的历史轨迹与人文内涵。追溯人类游憩场地的起源和谱系,主要有两条发展脉络[31]:其一,起源于16世纪部分对公众开放的欧洲皇家园林、18和19世纪的英国风景园,及随后在美国蓬勃发展的城市公园,其自然式风景需要艺术化的设计和精心的营建,适合于静态游赏,旨在促进市民接触自然和社会教化,这类游憩场地为专业人士和决策者熟知、倡导;其二,起源于远古时期聚落外围守卫青年的活动场地,中世纪时演变为在教堂、庙宇等圣地旁青年人进行对抗性游戏的空地。此类场地未经设计和建设却非常受欢迎,它与“接触自然”无关,邻近的青年在这块领地上嬉戏、打闹、进行对抗性运动,社区纽带和归属感由此形成。在现代城市扩张过程中这类场地逐渐消失,加之其不同于主流公园理念所倡导的游憩风尚,这类场地以及这种游憩传统正在被遗忘、消解。Cranz等[32]从社会学、人类学视角,分析了影响美国城市公园的各界力量、使用者阶层和类型、公园社会效益与使用情况以及公园在城市中的作用,总结出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间美国城市公园的4个发展阶段及变化原因:(1)早期的游乐场(pleasureground,1850—1900),当时城市环境恶化,公园主要为满足中上等阶级接近自然式风景而造;(2)改革公园(reformpark,1900—1930),此阶段公园的服务主体转到上一阶段忽略的劳工阶级、移民少儿等,并出现了临近社区的邻里公园;(3)游憩设施阶段(recreationfacility,1930—1965),由于人们闲暇时间增多,公园中增加了大量的人工、机械设备满足人们游憩、运动;(4)开放空间系统(openspacesystem,1965—1990s),此时开放空间作为城市人工构筑物之外的流动空间。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Cranz[32]的研究表明开放空间系统的可持续性逐渐凸显,并将可持续公园(sustainablepark,1990s及以后)视为美国公园的第5个发展阶段。在当今开放空间浓缩化、组织化过程中,一些传统的游憩活动由于场地和游憩风尚的改变而消解,那么更符合人类天性的开放空间类型、布局应该是什么样子,如何来维系,创造合适的开放空间形态以容纳和培育人与自然、社会的良好关系。对开放空间整体的演变、动因做历时性的分析,进行类型划分,则有助于认识其演变的阶段性和普遍性。开放空间是源自西方社会的新型城市空间,研究以公园为主要载体的开放空间的历史人文过程中,要注意与本地的城市形态、市民文化、社会管理等相结合。考察原型的传播、本土化过程,有助于认识、审视我国特定历史社会背景下,城市开放空间的成形、转型以及流变[33-34]。

1.5美学与感知视角下的开放空间

美学是城市建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建成环境和人们的感知对于理解、优化城市空间具有重要作用。林奇的意象五要素和“认知地图”,Cullen的“连续景象”(serialvision)开创了此类研究的先河。Bosselman[35]在威尼斯、罗马、东京等地的研究中提出“节奏间隔”(rhythmicspacing)与环境品质的关系。Jacob[36]以9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每个城市中选取约260hm2的研究区域,从形态学角度分析街道和开放空间模式,据此提出步行体验的选择性在于环境的渗透性,解释了传统城市吸引步行者的原因在于较高的道路网密度和宜人的街道尺度。定量研究开放空间形态与居民感知的报道在2000年后明显增多,如布局与行人感知、城市景观与步行量、景观结构指标与满意度等。多角度研究尤其是量化手段的应用为研究开放空间形态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如Foltete[37]采用空间句法分析手段,研究法国Lille城市布局、景观要素和步行使用的关系,结果显示景观和步行量有56%的相关性,视域中的广场、商业建筑和绿地对人们步行有促进作用;Yang等[38]提出的绿视率指标评价方法,并建议用该指标评价不同绿地规划、管理方案的视觉影响。Lee[39]调查了美国德州CollegeStation城的居民对邻里环境景观结构的满意度,发现绿地的形态和大小影响居民的满意度,并且与调查地块的尺度正相关。同类研究还有在西班牙进行的景观视觉属性与空间模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等。以上研究将景观结构与市民的主观感知相联系,有助于更深刻认识绿地布局的美学要求,建成宜人的城市空间结构。开放空间对于风貌保护和改善步行体验意义重大,因此实践中采用量化方法来分析、预演景观结构和市民感知、偏好将是今后城市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

2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框架与技术平台:以南京为例

2.1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框架

以理解和改善我国当前城市开放空间状况为目的的研究应该始于近代或更早,因为随着近代工业发展,城市规模增大,原封建社会的城乡关系发生了转变,园林、古迹以及山体、水体等自然要素逐渐转变为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并在1949年后几十年中历经变化。从近代至今的百年时间,我国城市开放空间从产生至发展都极具鲜明的中国特色,追溯其演变轨迹,是认识、优化城市开放空间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所在。关于5种研究视角的综述,涵盖了城市化进程中与开放空间有关的主要议题。以形态分析的3个层次即物质形态、形态演变动因、形态演变结果为纲,整合城市形态、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政策分析及视觉感知等5种视角的研究,即可形成一个具开放性、立体的开放空间研究框架,可回答在不同城市背景下开放空间为何和如何存在、生产、再生产。不同视角之间还可能存在交叉与关联,这将为理解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开放空间问题提供更多元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2.2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技术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GIS)已成为城市研究越来越普及的工具,2000年后结合时间维度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istoricalGIS)的出现为众多人文、自然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根据最新ISI检索,以historicalGIS为关键词和标题的论文分别在2007和2009年后大量出现。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与传统GIS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了时间编码,具有时间和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和分析功能。虽然目前没有成熟的HGIS商用软件,但是很多欧美学术机构利用现有GIS进行了历史地图的数据存档、分析、再现等科研工作并提供社会服务。互联网的普及和WebGIS的发展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搭建了从专业应用到服务公众的桥梁,可以用互联网发布历史档案与研究成果的空间数据,甚至还可以通过互动网站收集市民反馈和注记的空间数据,如Philaplace.org和mappingdubois.org网站就是很好的实例,这些网站突出了公众教育和研究的循环,也体现了对普通市民记忆的尊重。

2.3南京开放空间研究

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及新中国的省会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有着丰富的史料存档。笔者以多期历史地图为基础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搭建起多维视角下的南京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框架(图1)。将基础数据经过整理、校准后进行形态制图,重绘了与开放空间有关的公园、广场、水体、道路等元素,在ArcGIS9.3中进行了历时性的空间分析,结果见图2、3、4。从图中可知,利用开放空间研究框架,可以全面地追溯南京开放空间形态演变、动因、结果,为规划决策、建成评价和公众参与提供了生动、准确的数据和开放的信息平台,赋予研究以“存史、资治、教化”的新含义。图2中,深蓝色为水体,红色代表距离水体直线距离超过500m,颜色梯度表示城市用地与水体距离,越趋向红色距离水体越远,受水体影响也就越小。由图2可以看到,南京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城市中水体的面积、类型日益减少,其中点状水体减少最多,随着水体减少和形态简单化,缓冲带面积呈现更加急剧减少的趋势,这对于城市微气候和栖地必然产生持续的影响。随着沿路建筑密度的增加,视野通透区(可见区域)明显减少和碎片化,城市风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图3)。3个时期视野最开阔处的土地利用有所不同,分别是空地、农田、水体(1930),空地、公园、水体(1962)和公园、广场、水体(2007)。在这个过程中,沿街建筑从零星分布到沿街一层皮再到全面密集化导致整体可见视域的减少;水体可见性日益降低缘于水面本身的减少和建筑的遮挡;城市发展中,公园和街头绿地面积增加,其在视野通透区的比例越来越高。从图4可知,20世纪初期南京城内大型的自然山体、水体是公园建设的依托,1990年后广场大规模出现,多邻近城市主要道路。公园和广场面积的增加、路网的加密、桥梁的架设,使得其服务范围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其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如新街口和周边地区、城北地区、城东地区至今仍缺乏公园和广场,近年来这些地区日益增加的人口密度又加剧了公共空间缺乏的状况。

3结语

只有理解了城市由何组成、如何形成、有何功能,以及对于人的意义等,才能设计出好的城市布局。开放空间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空间类型,与其他城市空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整合不同视角的研究能全面、立体的理解其多种类型、多重属性,及这种复杂关系的前因后果。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对本土城市的历时性研究是理解其演变过程以及制定当前空间规划和管理策略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当前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的弱势地位除了与客观因素及人口、社会经济等大背景有关外,与规划决策时基础信息严重不足也有重要关系,即缺乏多角度的城市空间研究成果作为支撑。如今,城市环境改善过程出现新的机遇与挑战,业界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开放空间设计框架;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而言,需要研究整理其开放空间规划与实践的历史遗存,而满足这些需求必须以描述和分析性研究为基础。笔者提出的多维视角下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框架以规划设计师最为关注的形态为基础,多角度历时性的描述和分析不仅能全面系统的认识城市开放空间,还能以更直观的方式将理论研究反馈于规划实践;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和WebGIS平台让这类基础性的研究更具有延展性和公共性。

第二篇:城市开放空间 考察报告

成 都 太 班级:姓名:何泉俊 古 里 调 查 报 告

2015级环艺4班 2015130186

杨卿诚2015130189

目 录

第一部分:考察概况一、二、三、四、考察目的1 考察内容 考察地点 考察时间

第二部分:考察分析

一、地理位置

二、空间极其相邻环境

三、空间区域

四、对该空间进行的评价

第三部分:考察总结

一、改进建议

第一部分:考察概况

一、考察目的:

1、从中学习场地研究的方法。

2、深刻理解人与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

3、提高设计能力。

4、为设计方案提供支撑依据。

5、丰富设计成果的内容,完善设计的逻辑体系。

二、考察内容: 这次考察,我们主要以外出采风的形式,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调研,同时进行设计元素采集,其中有建筑空间、园林设计公共空间等方面。

三、考察地点

成都太古里

四、考察时间:

2018年5月18日

第二部分:考察分析

一、地理位置

成都远洋太古里(Sino-Ocean Taikoo Li Chengdu)坐落成都中心地带,是太古地产(Swire Properties)和远洋地产(Sino-Ocean Land)携手发展的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

成都远洋太古里位于春熙路,尽享优越交通和人流优势,比邻的千年古刹大慈寺更为其增添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韵味。

成都远洋太古里项目别具一格,纵横交织的里弄、开阔的广场空间,为呈现不同的都市脉搏,同时引进快里和慢里概念,树立国际大都会的潮流典范。值得把玩的生活趣味、大都会的休闲品位、林立的精致餐厅、历史文化及商业交融的独特氛围,让人于繁忙都市中心慢享美好时光。

成都远洋太古里于2014年起分阶段开业,汇聚一系列国际一线奢侈品牌、潮流服饰品牌、米其林星级餐厅以及国内外知名食府。

二、空间极其相邻环境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成都远洋太古里位于城市中心的成都远洋太古,交通便利,北临大慈寺路、西接纱帽街、南靠东大街,并与成都地铁2号线及3号线的春熙路交汇站直接连通。同时又与历史悠久的大慈寺相邻,接壤人潮涌动的春熙路商业区,成都远洋太古里是一座总楼面面积逾10万平方米的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

三、空间区域

广场是太古里最吸引人的地方,这里就是项目的心脏,是时尚的舞台。好的街区绝不是只有一个广场,而是若干个广场的组合。每个广场,都是一批店铺的绝佳展示面。正如好的购物中心绝不会只有一个中庭一样。

不同于三里屯太古里,成都太古里还多出了地下空间,充分享有地铁带来的滚滚人流,使得项目可承载的品牌数量大幅增加,形成规模效应。相对地面的商业业态,地下一层的商业品牌影响力会稍差一点,但太古里巧妙的利用的两个主力店(IMAX电影院、方式)去把人流往地下一层拉动。地下一层由于电影院的设置,层高都做到6—8米,街道宽5—6米,空间舒适感相当好。

成都太古里从规划形态上看,是典型的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提到此风格,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及上海新天地这两个项目早已被奉为业界经典。这种形态最大的好处是多元化的户外空间,结合广场和街道的尺度,特别容易形成宜人的商业氛围。只要气候适宜,户外广场绝对可以超越购物中心的中庭空间,成为天然的休闲、聚会场所。

四、考察评价

成都远洋太古里结构短窄密,符合人的尺度,令人熟悉,但又新鲜。空间与外围街区自然接壤渗透。“慢里”紧邻着寺庙,更多地讲求文化历史感、多层次景观、口袋空间、餐饮和外摆、暖色和暗下来的灯光,建筑挑檐和露台层层叠落,富有慢步调氛围,让人放松。“快里”,在对比下,更充满热闹、活力、悦动、时尚,建筑的格调也变得更加鲜亮、明快。商家的布局规划,依照这样的原则策略,不但各得其所,也在这样的叙事演绎下,各扬所长,用创意演绎和表情增添街区的多样性。

第三部分:考察总结

一、改进建议

太古里的每家店为了多摆座椅,都摆的太规则了,而且座椅太多都是线条比较硬朗的,没有温馨感受,与周边的绿植和小品都不融合。

第三篇:东南大学景观设计任务书——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三年级景观设计练习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景观设计——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015121班

指导教师:杨冬辉 唐军 谭瑛

一、课程练习的目的与要求

1.学习从城市角度看待景观空间设计的思维方法

2.基于“场地”认知基础上的设计逻辑体系

3.探索景观与地形、周围建筑、道路交通、环境互动的设计

4.明确以空间体验为主线的设计态度

5.着重于城市空间与场地空间关系的训练,着重不同空间与限定空间的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研究。

6.学习在城市空间中的人的行为需求、交通组织、空间的过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7.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强通过手工模型进行设计研究的环节,强化分析草图与工作模型的互动。

二、设计中时刻向自己提出的问题

1.给定的场地在该城市区域中的定位是什么?

2.处在现存环境中的这块场地存在哪些问题,应该解决那些问题?

3.对于该场地的设计和改造如何能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城市环境中?

4.场地本身特质的挖掘与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三、基地

南京鼓楼广场,详见基地平面总图。

四、项目任务书

设计课题为南京鼓楼广场,一块位于城市交叉路口的场地,设计要求是深入挖掘该场地的特点,从场地在城市中的空间区位、现有环境条件、场地周边交通状况、城市中该区块的整体空间出发来明确场地的特质,设定设计主题,并学习运用景观的手段来完成和表达设计主题,形成最适合该场地的景观设计。

五、六、参考文献

Design new landscape F·吉伯德,市镇设计

凯文·林奇,城市空间意象 诺曼·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第一阶段(2.25~3.14)

第一阶段的主要表达手段为草图与实物模型作业。

讲课

(一)(11.13 星期二)步骤一(2.25~2.28)

现场调研,基地模型(1/500),每个小组合作做一个。现场调研要求完成:

1.根据现场核对图纸,以完备信息(原始数据见提供的地形图)。

2.模型基地的大小应包括设计范围,并把周边的道路、绿化、自然环境、高差等要反

映到模型当中,模型的底板要坚固(可用图板),地面和周边建筑用统一用灰卡纸。3.记录和分析草图,收集各类分析符号的表示和绘制方法。4.根据分析提出设计概念。

步骤二(3.4~3.7):

概念构思,构思模型。

1.构思模型:1/500。材料不限。模型材料的运用表达景观的空间关系,如基本功能

空间与围合等,用相关材料表达景观空间的边界,开放或封闭等,考虑到空间的体验和连续性。上述材料的组织或配置要考虑场地环境问题。模型应有一个与基地一样大小的底板。

2.概念构思草图,表达出设计整体概念、空间组织结构、流线、实现等要素。

步骤三(3.11~3.14):

根据前段的概念构思,继续空间组织分布的研究

1.空间模型:1/500:加入围合空间的因素(上升、下沉、板、顶面、绿化等)体现

设计构思,对各部分空间的开放和围合的考虑要更加仔细,加强对景观空间语言的研究。

2.逐步清晰概念构思总平面,反映分析结果及空间组织。

评图(答辩)

内容:模型和快图(1/500),表达内容不做硬性要求,可以展示场地的图片,模型+快图A1图纸,每个人可以有一些草图(平、立、剖面,分析图解,透视等)。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第二阶段(3.18~4.11)

第二阶段的主要设计手段为SketchUp操作。

讲课

(二)(3.18 星期二)步骤一(3.18~3.21):

SketchUp建模。

1.建立一个与前一个阶段的成果相匹配的模型,包括基地在内,设计深化细节有所考

虑和表达。

2.相对抽象的电脑模型研究阶段,模型的抽象性主要表现为对于空间的限定和围合。

结合评图的反馈,思考如何进一步强化原先的构思,可以再进行不同方案的比较。3.相对具体的模型研究阶段,在前一个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围合空间构件的高度、厚度、材料的不同等,不断深化调整方案。

4.利用电脑模型在空间体验方面的优势,要求不断地求透视,并把透视图截出来作为

设计的档案。注重在空间中的连续体验。

步骤二(3.25~3.28):

1.对景观设计空间的深化研究,对空间的边界围合方式、软景、硬景的空间形态做深

入设计。

2.对于景观构筑物、高差、铺地、绿化、水景等做深入设计。

步骤三(4.1~4.11)

1.根据SketchUp建模,绘制总平图、剖面图(1/300),以及透视等。可在AutoCAD

内调整线的等级。

2.A1三张,内容:基本景观图,透视,构思说明、各专项图(可以是分析图解)等,包含A3大小主要空间表现图,1:50节点构造做法表达图纸。过程中要求图纸打出来,讨论一次,研究版面构图。

3.掌握景观图纸表达方式和要求,构图版面的研究和透视的研究。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第三阶段(4.15~4.18)

图纸绘制

1.三张A1基本图:电脑出图后,根据需要进行手工调整,如分线条等级,涂黑等;

可进一步进行手工渲染,加强图面的表现性,如加阴影,加色彩等,最终图纸为全

手工绘制。平面图比例为1:300。要求图纸表达上一阶段要求所有设计内容。2.手工模型一个,比例为1:500。要求为表现模型,可以同色材质表达,但需要表现基

本材质,铺地的初步划分。植物部分,如乔木、灌木、草地等需要完整表达到位。3.图纸包含的重点透视表现图要完整表达出空间的体验,光影。

答辩评图(4.19 星期六)

要求:全手工绘制图纸,以及所有的模型。

第四篇:城市开放空间应体现人性化

城市开放空间应体现人性化

———××城市开放空间建设与发展

自从有了人类,便产生了城市,也就有了城市中的开放空间。从早期狭窄的街道、集市、码头到后来的广场、公园,再到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形式和功能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程度所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户外活

动的环境会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化问题会越来越重要,过去和现在是专家们在谈,而现在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城市开放空间建设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也开始重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设,在改善环境,重塑形象,一系列街道、广场、公园、风光带、居住区环境的建设都列为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在“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为了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制定设立了“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城市发展目标,即“136”目标。基本思路是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打通城市干道,完善配套设施,推进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开发,强化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和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功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市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塑造首府城市新形象,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格的现代园林城市,最终建成“中国绿城”。

2002年至2004年期间市财政逐年投入大量城市建设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中2002年安排城市建设投资55亿元,共安排城建项目118项;2003年安排城市建设投资62.4亿元,共安排城建项目115项;2004年安排城市建设投资122.7亿元,共安排城建项目178项;涉及道路桥梁、相思湖新区基础设施、堤路园、水环境综合治理、园林绿化、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环卫、人防、旅游风景设施、文化、体育、广场、信息化建设以及城市综合管理等22个方面。2005年市委市政府继续安排城建投资115.1亿元,计划安排项目145项,其中,年内开展建设的112项(含新增建设项目5项),开展前期工作的33项。涉及堤路园工程,相思湖新区,道路桥梁,旧城改造和经济适用房,会展项目,园林绿化及旅游风景设施,水环境整治项目,市政公用配套设施等8个方面。通过4年的努力,南宁市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拥堵”得到缓解,园林绿化率大幅度提升,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出现了一片喜人的气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成了“中国绿城”精美“名片”的南湖南广场“名树博览园”。建成民歌广场、会展广场、五象广场、邕江一桥南岸江滨休闲公园、18洞的青秀山高尔夫球场、五城区游园绿地等项目,贴近市民,功能性很强。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南宁市“第一湖”——南湖湖畔,其水体面积107公顷,风景秀丽迷人,将美丽的南湖景色引入城市,体现了“碧水”和“绿城”的交融结合;还有南广场的大型水幕电影和高达80多米的特大型喷泉水景等景观。更为难得的是南宁市委、市政府放眼未来,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建设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发格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区域性的加工制造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取得明显增强,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我相信首府南宁城市和人民日后定会收到奇效,受益无穷。

二、城市开放空间应体现人性化

城市开放空间是以人为主体的,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组织各种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通常认为在城市开放空间中人们能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尊严、平静、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活动,就是所谓人性化空间。我认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化应从三个方面来评价:首先是要符合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要求;因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除了为人提供户外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外,还有平衡城市发展,调节土地使用强度,城市防灾,美化环境,净化污染等多项功能,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人只有尊重大自然,大自然才会与你和睦相处,这也是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二是开放空间应具有人性尺度;所有城市开放空间都是有形的物质空间,其形状大小不一,每一个开放空间都是由若干个小空间组成的空间组合体,其空间尺度的人性化直接关系到空间的品质和氛围的形成。三是开放空间的场所精神,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什么都可能国际化,但一个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历史等却无法改变,因此,城市开放空间是最能体现其地域特征的。简单说来,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化,既要有利于生存,又能满足人的感官需求,

第五篇: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

1.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 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 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1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可达性强调的是无障碍设计,以及如何使活动更加便捷的设计。如今可达性设计的概念正在往外扩展为通用设计,不仅是残疾人和老年人,其他人群同样需要可达性设计;即设计以保障残疾人的行动功能为基本点的普通人都可以利用的公共空间。

对于景观环境设计来说,可达性反应了市民在空间中活动的难易程度,包括距离、时间、内容、费用等。活动场地、休息设施、服务设施等的可达性影响到人们尤其是残疾人、老人儿童的活动水平和质量。可达性设计反映在环境各个方面,如入口坡道、扶手、照明、铺地材料等。还应重视户外活动的安全性,如:采取防滑、防坠落等措防护施;植物的配置避免选用有毒、有刺的品种。

2.1.2 设置各种功能和不同层次的开放空间场所

在不同功能的区域内应结合各地段的环境特点,设置不同功能的开放空间,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

公共空间应对各种行为倾向提供支持,赋予空间多功能使用的可能性,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使空间具有尽可能多样的空间体验。对于空间的划分可以有多种灵活的方式,如采用标志物,地面高差,铺装材料以及其他景观小品等方式对空间进行暗示。此外,空间环境设计要注意创造出具有多样视角、能够欣赏到各种风景的场所,并注意赋予它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功能,使利用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自由选择停留的场所和个人喜好的位置和设施。

2.1.3 注重与周边实体空间结合的连续性设计

在具体地段的点状空间设计中,要结合周边的环境特点,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进行连续性的空间环境设计,为人们提供连续性的空间体验;并结合实体建筑空间界面,丰富空间层次,使建筑空间与外部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内外部空间均成为有效积极的空间,避免点状开放空间成为建设后的残留空地这种消极失落的空间场所。

2.1.4 注重微观环境的生态设计

对于外部环境的布置更要结合地段的风向、土地植被、当地气候等生态环境进行设计,使开放空间成为人们户外活动的宜人场所。影响户外舒适性的主要因素有阳光、气温和风等。点状开放空间的选址和设计应尽量满足夏季阴凉和冬季日照;设计师应事先进行场地日照分析,帮助决定哪些方法来提高可接受日照量或缓解不利效应。类似于日照阴影的需求变化,人们对风的需求也是依气候和时间变化的;点状空间周边的建筑物布局、道路方向、以及植物的行列种植都能影响风的强度和方向。

2.1 5 结合人文景观环境,建立“场所精神”

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的空间是因为有文脉的积累和传承,因而赋予了这个场所具有存在感和精神内涵。人知道他身在何处,从而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认同则与文化有关,它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在点状空间设计中,通过结合城市人文景观布局,将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纳入现代生活空间中,成为延续城市文脉、沉淀记忆和寄托精神的场所。

2.2 线性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线性空间,是具备线性关系、有着流通以及景观产生机制的城市综合系统。在国外,有关线性空间的研究主要有公园道、绿道、绿色廊道等。1866 年由Olmsted 与Vaux 规划设计的第一条公园道,其最显著特点是把道路两边原先已有的分散、独立的天然和人工绿地衔接起来,形成公园道。1959 年美国著名的环境作家威廉•H •怀特(Wil-liam H.White)在《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中首次使用了“绿道”这个词。查理斯•莱托(CharlesLit tle,1990)在其著作《美国的绿道》中将“绿道”进一步定义延伸为线性空间: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随着现代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许多学者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色通道”进行研究,并逐渐产生了“绿色廊道”的概念。

2.2.1 连通性

在线性空间规划建设中,连通性是关键。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的扩大,单个“点状”空间日渐被孤立或与自然区域隔离。线性空间将这些点状空间连接,能阻止这些生态岛的进一步孤立,创造与城市建成区域的缓冲带和更多的自然栖地。同时,线性空间将公园、居住区、学校、公共设施、历史文化资源等相连通,为人们提供了接近自然的通道大大提高了设施的可达性和利用度,以及社区的宜居性。

2.2.2 可达性

线性空间相对于人们住地的区位是决定着人们使用公共开放空间的方式、频度的重要因素。Gobster(1995)在对芝加哥大都市区13 条不同绿道近3 000 名使用者进行调查后发现,绿道与住所的距离直接影响其使用格局。他说明了绿道使用的距离衰减规律,使用者从居住地到绿道的平均距离为6.4 km,距离越远,使用者越少。因此,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绿道规划的位置,尽量接近居住中心。还必须考虑到一些年老的群体等特殊群体。

2.2.3 与机动车道的交叉设计

线性空间作为一种可替代性交通廊道,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交通方式。线性空间能够连接出行地和目的地,沿途具有美丽风景,使步行者和骑车人能够往返于其间。在城市内部的公园与绿色通道之间以及在绿色通道内部可建立连续的、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的非机动车道系统,为人们创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健康的绿色通行网络。对于以休闲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小径,可以设置绿道与机动车道的交叉路口,并设置清晰的标志,还应设置禁止机动车进入绿道的障碍物。

2.2.4 设计的人文关怀

线性空间的规划应该遵从“人的需求”理论和“场所”精神并作为其设计的准则。在绿道设计中,应为步行者、自行车使用者、残疾人、滑板者等创造了安全、健康的通行环境和通行空间,促进其所连接的社区、市民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促进了市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应该在绿道的沿线附近配备服务设施,如停车场、休息椅、野餐区、健身设施、垃圾箱、商店和标志系统等。附属设施尽量集中配置在各个不同等级的出入口,以增加使用效率,减少建设成本,维护生态环境。

2.2.5 生态和文化景观特色保护

线性空间的设计应具有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景观保护的功能。从生态保护方面来说,供给动植物以及人类居住的栖地,并提供物种迁移的通道,并吸收和储存营养物,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改善气候等;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景观特色保护方面来说,线性空间作为一种低强度的开发,是城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一个缓冲带,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城市更新; 另一方面,规划设计应避免更大范围内的均质性而导致失去文化景观特色。3 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的景观整合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要把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当成一个系统来研究。由此,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被看成是有诸多要素组成的统一体。研究城市__公共开放空间即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空间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整合被设定为手段。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整合的内涵,即是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在此意义上,整合就是对开放空间系统进行整理、组合,最终促进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过程,引导具有连续性的行为活动[13 ]。

点状空间以灵活的空间形态渗透到城市各功能空间内部,又保持空间的个体独立性;线状空间则连接重要节点和区域,是具备线性关系、有着流通以及景观产生机制的城市综合系统。例如,公园可以看作是城市点状空间;而滨水区则既可以当作是线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若沿河的开发空间是如公园般的空间形式,就可以称之为“滨河公园”;若是如人行道般的绿化空间,则是具有了线性空间的特征,也具有线性空间整合的功能,视具体形式而定。不管其体现的是什么样的形式,广场、公园、绿带、街道、滨水区等,它们构成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网络系统。

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具有重大意义。线性空间可以连接公园、城市广场、街头绿地等不同等级、类型的点状开放空间。“点状”空间的斑块破碎化往往对景观的空间格局和景观的美学价值产生负面影响,而各斑块的整合是排除破碎化影响的重要途径。通过线性空间的建设,破碎化的景观通过线性自然要素连接起来,能实现景观从破碎化走向综合化。同时,线性空间不仅可为动物迁移提供栖息地,还能促进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提高。当通过绿道网络体系将环境敏感

区相互连接时,可大大提高住区的生态、娱乐和文化价值。

而在长的线性空间中,在某个节点上融入城市广场等点状空间,可以解除线性空间的单调性。如音乐的节奏,在此有了一个小高潮。在景观节点和标志点处设置点状开放空间,为景观整体意象的塑造提供有效的衔接环节,使开放空间成为景观序列进程中的静态停顿点,增强景观序列的节奏感。并且,结合城市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布置,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日常行为场所融为一体,并使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纳入到现代生活空间中,成为延续城市文脉,沉淀记忆和寄托精神的场所。结语

现代景观承载的功能不断趋于多元化、多样化,景观的意义被进一步丰富,成为被大多数人共享的、朴素的地域景观。其真正考虑到对大众的人文关怀,考虑到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使人类在聚居的场所空间里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赐:阳光、空气、无污染的材料质地。

而公共开放空间正体现了景观的这个意义。公共开放空间中的绿地是新鲜空气的“发生器”和“容器”,是人和各种动植物赖以生存和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城市避灾、调节市区小气候、保持城市活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公有财产平等地对所有人开放———无论他们是贫是富、是主人还是过客;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开放空间”,是蕴含着城市历史脉络、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传播着城市中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从“点”到“线”到“网”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进行研究,研究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的景观设计及其整合。通过点状空间与线性空间在功能与空间结构上的多样化叠加,从而构成空间紧凑与功能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体,展示和重构城市的景观。

下载城市开放空间框架的建立论文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开放空间框架的建立论文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放学习空间

    开放学习空间加强主体实践 67500云南省楚雄市苍岭镇中心小学李荣***本人简历:李荣,男,1995年7月毕业于楚雄州民族师范学校,同年8月至今在苍岭镇中心小学任教。从教十多......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 摘 要:论述了目前福州地区6种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现状,以及建设与保护滨水绿地空间的6种设计创意理念与空间景观效果。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1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代码:081005T 2培养目标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简介 2011年9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新生的到来,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注入了新鲜血液。下面就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下这个专业。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概况......

    论文框架(最终版)

    摘要 2008年8月,我作为项目经理开始参与某某政府办公系统的开发项目,主要工作职责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项目管理。项目要求通过对现有办公系统的开发,实现各级办公计算机平台......

    小论文框架

    小论文框架 摘要 0. 引言(大体介绍一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及其应用以及入侵检测系统的相关技术并引出下文的想法) 1. 提出总结的算法、技术或是模型,介绍其具体内容,并详解具......

    论文研究框架

    论文研究框架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选题,其理论视角是什么?密切相关的研究的精炼的综述;本选题研究的价值在于哪里方面?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选......

    城市数字化建立工作措施

    为进步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作用,增强各职能部门城市管理责任意识,强化城市管理的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保证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正常高效运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根据《 区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