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植与翻压绿肥生态学效应论文
摘要:种植及翻压绿肥是一项减量施用化肥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通过综述种植及翻压绿肥对于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以及土壤微生物等方面产生的生态学效应,分析了当前绿肥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应当重点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绿肥;生态学效应;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
绿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1-2]。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农民用地、养地意识的弱化,绿肥种植面积呈逐渐下降的趋势[3]。2015年,农业部提出了至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也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而种植和利用绿肥恰好是一项减量施用化肥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为此,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种植及翻压绿肥产生的多方面的生态学效应,分析与总结绿肥对土壤性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及对于提升农作物产量的作用,以期为进一步发展绿肥生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种植及翻压绿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种植及翻压绿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高菊生等[4]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体系下水稻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冬闲对照相比,双季稻与绿肥轮作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紫云英、油菜和黑麦草处理的水稻年平均产量较冬闲对照分别提高27.2%、20.5%、18.1%。李继明等[5]通过26年长期定位试验得出,绿肥配合化肥施用,长期效果较好,可以达到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和稳定水稻产量的目的。其中,26年水稻平均产量以紫云英+猪粪处理最高,比对照增产64.47%。杨滨娟等[6]以冬闲连作为对照,通过连续8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冬种绿肥翻压还田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绿肥对水稻产量提升的效果存在差异,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处理分别增产水稻0.48%、7.31%、5.76%。郭云周等[7]研究表明,种植并翻压绿肥光叶紫花苕鲜草,可减少化肥用量,有效提高烤烟产量和产值,提高上中等烤烟产量。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种植及翻压绿肥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绿肥与无机肥配施效果优于单施化肥,并可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种植及翻压绿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的影响
绿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的影响过程相对复杂,且不同品种的绿肥其影响程度各异。李红燕等[8]研究表明,相比较于休闲处理,麦后播种长武怀豆并翻压2年后,0~20cm土壤有机质、总氮、矿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2.4%、22.2%、95.9%、28.6%和11.2%;翻压油菜后,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含量显著提高。潘福霞等[9]研究了旱地翻压箭筈豌豆、苕子和山黧豆3种绿肥对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箭筈豌豆可以有效提升土壤有机碳、无机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山黧豆处理的土壤pH值变化幅度最大。王璐等[10]研究表明,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性。此外,杜威等[11]开展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置了3种豆科绿肥(绿豆、大豆和长武怀豆)和4个施氮水平,连续6年种植并翻压绿肥后,分析土壤中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休闲)处理相比,长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等养分指标含量,3种养分分别提高了4.47%~15.35%、5.21%~6.25%、11.00%~14.35%,且均以怀豆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总体而言,绿肥翻压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可以增加生物固氮量,提升磷、钾等养分,还可以增加地面覆被,达到水土保持效果[12]。
3种植及翻压绿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区域内丰富的微生物种群和数量显示着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平衡,适宜作物生长[12]。杨曾平等[13]研究了双季稻种植区长期冬种绿肥下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与土壤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冬季休闲处理相比,长期冬种绿肥翻压处理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都有所提高,其中以长期冬种紫云英翻压处理效果最为明显,表明长期冬种绿肥翻压能明显地改善水稻土的微生物特性与酶活性。此外,佀国涵等[14]研究表明,种植豆科绿肥并翻压还田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随着翻压绿肥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也随之增加。翻压绿肥30t/hm2连续进行3年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碳含量提高了35.4%~49.0%,比对照提高了43.0%~63.3%。这与杨曾平等[1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种植及翻压绿肥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可以作为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
4结语
绿肥作为一种养分全面的优质生物肥源,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增加作物产量、培肥地力的作用和效果,而且对提升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在各种耕作制度下存在着大量季节性闲置耕地,并且不同区域有着多样的气候环境和种植制度,适宜间作、轮作、混作等多种种植方式,发展绿肥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由于近年来我国种植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再加上化肥的大量使用,种植及翻压绿肥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冬季空闲面积越来越大。因此,后续有必要针对冬季绿肥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同种绿肥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所产生的生态学效应并不相同,而不同的绿肥在相同的土壤环境中所产生的生态学效应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当重点从绿肥的营养成分和养分释放规律、绿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的影响机理、土壤微生物对种植及翻压绿肥的响应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和系统的研究,筛选出可用于改良不同类型土壤的高效绿肥作物,以发挥种植及翻压绿肥的最佳生态学效应。
参考文献
[1]赖杭桂,高玲,张如莲,等.24种热带禾本科植物的绿肥价值分析与评价[J].热带作物学报,2011,32(8):1411-1417.[2]杨滨娟,黄国勤.稻田冬种绿肥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6,35(5):214-219.[3]李忠义,唐红琴,何铁光,等.绿肥作物紫云英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16,36(11):27-32.[4]高菊生,曹卫东,李冬初,等.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16):4542-4548.[5]李继明,黄庆海,袁天佑,等.长期施用绿肥对红壤稻田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3):563-570.[6]杨滨娟,黄国勤,王超,等.稻田冬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0):1209-1216.[7]郭云周,尹小怀,王劲松.翻压等量绿肥和化肥减量对红壤旱地烤烟产量产值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25(6):811-816.[8]李红燕,胡铁成,曹群虎,等.旱地不同绿肥品种和种植方式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5):1310-1318.[9]潘福霞,鲁剑巍,刘威,等.不同种类绿肥翻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6):1359-1364.[10]王璐,吴建富,潘晓华,等.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299-303.[11]杜威,王紫泉,和文祥,等.豆科绿肥对渭北旱塬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J].土壤学报,2017,54(4):999-1008.[12]刘国顺,罗贞宝,王岩,等.绿肥翻压对烟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1):95-98.[13]杨曾平,高菊生,郑圣先,等.长期冬种绿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2011,43(4):576-583.[14]倡国涵,赵书军,王瑞,等.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物理及生物性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20(4):905-912.
第二篇:花卉种植与欣赏论文
浅谈中国花卉文化
经济管理学院
营销1081班
刘晓青
1081814118 0 引言
花卉与人类为伴,与生活同行,与文明同行。百卉含美,万花竞艳,花卉文明反映着历史的发展状态,是物质文明的一种基础,是精神文明的一种载体。文化渗透花卉,花卉渗入文化,是现象与本质、知识与智慧、思想与精神、历史与文化的结合与统一。花卉文化无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几千年来驯化培育了无数名花奇木,积累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栽培技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可以说,中华的花卉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也对世界园艺事业和花卉欣赏产生了重要影响。花卉文化与中国花卉文化概述
花,作为美的象征,千万年来,已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采花种花、买花卖花、探花赏花、伤花葬花,在各地城乡都蔚为风俗。兴之所至,人们便不禁要对花歌之咏之、舞之蹈之、绘之画之,即使在隆冬飞雪、万花凋谢的时节,北国的姑娘们,还要拿出红纸来剪成窗花贴满堂……3000年来,对花的热爱,孕育出了中国人一种绚丽多彩的“花文化”。
当花卉养殖、花卉消费、花卉休闲等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深影响到其他生活领域发挥作用时,它就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典雅高贵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当这成为很多人共同的爱好,成为一种时尚与追求,成为推进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的载体时,它就成为了人们得以美好生活的源泉和精神动力。花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可以折射出一个地方或者区域的生活品味。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卉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也是世界花卉栽培的发源地,中国人驯化、培育、利用花卉的历史极其悠久,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花卉与中国人的关系日益密切,自然而然花卉也就不断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中去,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花卉文化。中国花卉文化的起源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花卉就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相联系了。花卉被中国人所利用,经历了一个从实用(药用、食用)到观赏用的过程。
和其他许多栽培植物一样,中国人栽培和应用花卉的历史是从认识到它的实用价值开始的。1975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铜鼎,其中满盛炭化了的梅核。经鉴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说明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食用梅花树的果实了。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亦表明食花之风,古已有之。但这并不标志着中国花卉文化的形成。任何一种物质现象,只有经过提炼、升华,注入精神和社会的内容,才能称之为文化。从这方面来说,中国花卉文化的源头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首次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许多花卉草木为题材的,成为中国关于花卉文学和音乐的最早形式。从《诗经》中关于花卉的描述,如“摽有梅”,“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等诗歌中,不难看出,那时人们已将花木用于社交礼仪,以梅、芍药等植物来传达爱情了。从这一时期的吴王夫差在太湖之滨的离宫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修筑玩花池,及此后的秦、汉时代开始将梅、桃等花木用于建造帝王宫苑,中国的花卉便正式进入以观赏为目的的精神领域了。自那以后,花卉就与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渗透到了各个文化领域之中。花卉直接参与中国文化的形成,成为中国文化史的重要扮演者。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
中国花卉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宝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花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3.1 闲情文化
中国花卉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东方式的闲情文化。中国人把养花叫“玩花”,这一个“玩”字,表明“莳花弄草”是一种闲瑕活动。它可以调节、丰富生活,但不可能成为生活的主流。古时的文人逸士,他们有条件和闲瑕莳花弄草、欣赏花卉是其悠闲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产生了颇富东方情调的中国花文化。3.2 多功能性
中国的花卉资源是那样的丰富,用途是那样的广泛,以致于在中国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花的存在。据古籍记载,神农氏遍尝百草百花,使花草成为华夏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食物和药物来源。中国人的发生、存在和状大,都与花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华夏”这一民族的图腾柱上,凝聚着他们对于花木的倾心爱戴、由衷赞美和无比尊崇。人们心目中种种花草的形象,成了幸福、吉祥、长寿的化身,加上各种花草本身的实际功用,便很自然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游艺娱乐等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久而久之,在民间社会中积淀成为民俗。花卉参与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民俗的内容和范围,给人们带来了某些生活的调节、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加上花卉与中国绘画、文学等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的结合,使得中国花文化涵括了诸多文化门类,不仅包括花卉食品、香花疗法等物质文化门类,也具有中国花卉画、中国花卉文学等精神文化特点,可谓形态纷呈。3.3 泛人文观
中国的文化,充满着泛人文主义色彩。泛人文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现实人生联系起来。中国的花文化具有这一明显的特征。在花木观赏活动中,更能体现中国人别具一格的生命感悟方式。古人由于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的潜意识深处,从来不把花木当作外在的自然物,而当成有生命的活物。他们认为,宇宙间无非有3种活的生物:人、禽兽、花木。这3者都是天、地的产物,并无等级上的差别。花木也和人一样有智有能。在中国的许多古代典籍中,出现了许多木神花仙。就连花木命名也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君子兰、含羞草、仙人掌、罗汉松、美人蕉、湘妃竹„„,仅从这拟人化的名称,就可见人与花木亲密相间的程度。更让人惊讶的是,中国古人深信,某些花木就是人变成的。的人所共知的”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中十二师”(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蜡梅、杜鹃、玉兰),“花中十二友”(珠兰、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花十二婢”(凤仙、蔷薇、梨花、李花、木香、蓉、兰菊、栀子、绣球、罂粟、秋海棠、夜香),“花王花相”(牡丹、芍药)等等说法不仅表现了以花比人、以人比花的观念。而且,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古人往往把自身的价值取向,也比拟在花木身上,将花木分成帝王、宰相、君子、师长、朋友、仆人的等级赋予了人格化的内涵。中国花卉文化的形态
4.1 花—— 一种物质文化 4.1.1 花卉食品
在中国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在平民百姓家里时有鲜花食品摆上餐桌,寺院素菜中也常见鲜花的成分。这种美味佳肴甚至还传入皇宫御膳,成为宫廷菜肴的一个很重要类别——花卉鲜果菜。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美味的花卉食膳。例如:花卉粥、花卉甜食与点心、花卉酒、花卉饮料、花卉菜等,不胜枚举。4.1.2 香花疗法
香花疗法与中医药学上以花卉入药而防病治病的途径不一样,它主要是利用正在生长、开放的鲜花,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品种,或种植于庭园,或盆栽于室内,让病人密切接触,而发挥其康复作用。香花疗法是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康复学上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兴起的“园艺疗法”颇为相近,香花疗法的处方比较齐全,适应症甚广。例如:解郁方、宁神方、益智方、散寒方、清热方、止血方、散血方、醒酒方等。4.2 花—— 一种精神文化 4.2.1 花卉的文学艺术
我国历代以花卉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简直多得不可胜数。在现代的诗歌、散文中,花花草草更是文人笔下的宠物。翻开中国文学史,从屈原佩兰示节、陶潜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杜甫对花溅泪、白居易咏莲吟柳,乃至林逋梅妻鹤子„„竞有无数风流文人为花草树木所倾倒,创造了许多以花卉为题材的千古佳作。自然的花卉,通过文学家的生花妙笔,呈现出丰富和细微末节的神态,融进诗意和故事情节的“人化”、“情化”、“心化”了的花卉,又给人们带来更为丰富更为崇高的美感,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一睹为快。花卉文学作品起着“导游”和“广告”的作用,而这种宣传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根深蒂固的。“东风若使行春放,羞花群花不敢开”、“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些千古名句,是对花性的生动写照,也是吸引了万代的游人赏花品花。总揽人们所公认的“十大”或“十二大”传统名花,它们的出名无不一文学作品的描写息息相关。可以说,文学作品对花卉的题咏,主宰了花卉的沉浮。文学艺术通过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形象地渲染、夸张和集中花卉的美,熏陶感染人们的意识,使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趣味随着这种影响和引导而变得日益丰富和多样化。文学背景越丰富,可供游客联想、想象的天地就愈宽广,就更富吸引力。4.2.2 花卉的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壮大,都与花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华厦”这一民族的图腾柱上,凝聚着对花卉的倾心爱戴、由衷赞美和无比尊崇。人们心目中的种种花草,成了幸福、吉祥、长寿的化身,加上各种花草本身的实际功能,便很自然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游艺娱乐等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久而久之,就在民间社会沉淀成为民俗。如端午节 “斗百草”、重阳节赏菊、中秋节赏桂、“花朝花夕”寓意花晨月夜,良辰美景等。4.2.3 花卉的饮食文化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就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唐代,菊花糕、桂花鲜栗羹和木香花粥成为宴席上的珍品。宋代有名的梅粥、蟹酿橙、广寒糕、锦带羹等山林风味食品,就是分别加入梅花、菊花、桂花和文官花制作而成的,后来又发展到栀子花、芙蓉花、玉簪花、金雀花、紫藤花作菜。中国古代寺庙、庵观将四时鲜花采摘下来,用以制作素馔斋芳,更是不胜枚举。除了以花作菜,还可以当食品的原料和佐料。桂花、玫瑰花是糖果糕点的重要原料和佐料;菊花、蔷薇花、木香花、玫瑰花、茉莉花制成花露以美容;金银花为夏季清凉饮料。而以花卉酿酒,自古至今,盛行不衰,如梅花酒、菊花酒、桂花酒、玫瑰酒、五加酒、桑椹酒等等。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回归自然呼声日益高涨,世人倡导“自然食物”的风气愈盛。花卉食品和花粉产品,作为全营养价值的天然食品,普遍受到游客的欢迎。4.2.4 赏花趣味文化
中国花文化貌似以“花”为中心,其深层仍是以人为中心的,花已经转化为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现象。在对花卉的观赏活动中,体现了中国人别具一格的感悟方式。中国古人深深相信,有些花卉就是人变成的,人与花卉亲密无间。在中国的许多古代典籍中,出现了许多木神花仙,就连花卉命名也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如君子兰、含羞草、仙人掌、罗汉松、美人蕉、湘妃竹⋯⋯,也就有了许多美妙动人的传奇神话。花卉也被完全赋予了人格化的内涵,就有了人所共知的“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花中二师”(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腊梅、杜鹃、玉兰),“花中十二友”(珠兰、茉莉、瑞香、紫薇、山荣、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 花中十二婢”(凤仙、蔷薇、梨花、杏花、木香、芙蓉、兰菊、栀子、绣球、婴粟、秋海棠、夜来香)“, 花王花相”(牡丹、芍药)等等内涵丰富的说法。花卉还与宗教文化密切,花文化在与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中,将花卉视作圣树神花,用花卉营构的“天上乐园”,更加显得高深莫测。结论
鲜花代表了人类许多的情感,如爱情、亲情、友情、敬仰之情;又象征了人类的许多精神,如独立、自由、高贵、雅洁;更寄托了人类的许多愿望,如长寿、财富、幸福、吉祥……正是这种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才锻造出了我们生生不灭、长流不息的花魂、国魂、民族魂。花卉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还与中国的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凡此种种,都说明花卉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诚然,中国的花文化,貌似以“花”为中心,其深层实则是以人为中心的,否则,花就不可能转化为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现象了。目前,中国花卉事业日渐发达,使花卉文化全面繁荣。有关方面也认为应重视花卉文化的研究,以便让各界人士都能认识到花卉在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唤起民力的热情,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花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时代中,花卉必能一如既往,进一步与全人类的先进文化相结合,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参 考 文 献
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96 2周武忠.花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72 3张启翔.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J].中国园林,2001(1):12-16 4陈秀中.中华民族传统赏花趣味初探[J].中国园林,1999(4):12-15 5周武忠.花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J].中国花卉园艺,2007(5):18-19 6杨宇.中国花文化 芬芳四溢满乾坤[J].西部广播电视,2009(2):48-51 7周武忠.中国花文化研究综述[J].中国园林,2008(6):79-83 8张鸿翎.中国花文化的自然属性及其人文内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3-44
第三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
一、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微观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者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满足了这种定语限制的经济主体是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或者说相容的,反之则反是。这几个看似简单的修饰语,可以作为判断经济主体是否市场化的标准。以此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尚未实现市场化或者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换言之,目前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相容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计划”手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种对经济的事前规制,因为它是计划者对被计划者的直接控制,所以它发挥作用不需要市场作为媒介。而前者即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经济总量非均衡对政府提出的调控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减少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的时滞所产生的高昂成本。可见宏观调控既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又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又必须以市场行为人能够对各种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为前提。这就是说,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基于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那么,要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须首先改善这种微观基础,具体包括:
1.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以全面收缩国有企业的经营战线,使其尽可能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让位给比它具有更高效率的其他所有制企业。这既是非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不仅使中央和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也给银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一个充斥着不可持续的信用扩张的经济结构以及一个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债权的经济体系都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一个很明显的经验事实是,在传统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下,由于预算的极度软约束,为了追求控制权的扩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无效率的规模扩张,在这种情况下它对贷款利率信号是极不敏感的。国有企业累积的风险可以转嫁给银行,银行最终又转嫁给国家。在这种微观基础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由于缺乏效率)都将无效。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是提高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首要前提。而从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是指对那些经战略性重组后保留下来的有存续必要的国有企业,按照其行业性质和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分别建立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机制。但总的趋势应该是,除极少数企业继续保持国有独资外,对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要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容的微观运行机制,从而强化它作为市场主体的性质和功能,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或发展壮大,或退出消失。
2.保护非公产权。财政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不足,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民间投资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为银行对非公企业贷款的歧视性政策,另一则为对非公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非公财产所有者特别是私人财产所有者的不确定因素多,保卫自己财产的交易成本过高。这种不确定使企业家无法形成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从而导致非公投资者缺乏全力以赴投资的长期行为。这样,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非公企业,就很难发展到其应有的规模、水平和实力。
3.进一步打破垄断,向非公企业开放更多的领城。第一,减少对传统国有垄断部门的准入障碍,即向民间资本(非国有经济)开放这些投资领域,这一方面为竞争格局形成提供基本前提,另一方面达到启动民间投资需求,增强社会对未来经济良好预期之目的。第二,正如国有部门垄断地位形成靠的是国家力量一样,打破这种垄断也必须依靠国家力量,对诸如电信、民航、电力、铁路、教育、金融等传统垄断领域,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已为它们成为竞争性领域提供了可能性,国家不仅要允许而且应以优惠政策鼓励新人者,同时对目前居于垄斯地位的企业赋予更多的逆补贴方式,以促使竞争格局的早日形成。
二、完善金融市场。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
1.完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以及耐政政策传导和发生作用的重要条件,培育和呵护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其本身就是实施有效财政货币政策的前提和内容之一。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极为迅速,在这种条件下,原有的市场管理原则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发生这种变化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以必须对有关方面进行改革。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来看,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逐渐增加同业拆借市场的市场参与者,根据有关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合作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以及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参与同业拆借市场,从而扩大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需求,降低银行信贷资金滞留在同业拆借市场的比例。二是发展国债回购市场,建立国债回购的一级交易商制度,这不仅能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而且还能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交易场所与交易对象。三是加快商业信用票据化的步伐。实现企业间资金融通的票据化不仅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三角债”问题,而且还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增加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是发展资本市场,增加企业直接融资的比率,提高企业和居民户资金安排的利率敏感度。五是大力开发金融产品,鼓励和引导各种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和有利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制度创新。
2.采取措施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对资金这种稀缺资源的配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常被用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然而在存贷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的条件下,利率的这种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市场化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之一,从提高货币政策效应的角度上说,实行利率市场化是有益的。但实行利率市场化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他们至少包括:第一,对利率变化具有较高敏感度的存、贷款主体;第二,完全商业化运作的银行机构,它们既有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和能力,又有追求利率最大化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动力;第三,中央银行具有较高的监管水平。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负增长,总体利率水平较低,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加强,利率扩张机制受到抑制,是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可以在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对贷款的直接利率管制,让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大小,灵活确定贷款利率。此后,对存款利率实行上下限管理,扩大浮动幅度,最终实现存款利率的自由化,让利率真正成为资金的“价格”,居民户可以充分自由地选择金融商品,各类企业可以在利率约束条件下一视同仁地获得贷款,这样必能反过来提高居民户和企业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从而促进货币政策效应的提高。
三、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
在通货紧缩条件下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加强是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商业银行对央行调控行为的不配合又是货币内生性增强的原因。目前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总额仍占全部存贷款总额的近70%,它们的行如何对货币政策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不仅有着一般国有企业的通病,而且还存在大企业病。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四大商业银行普遍缺乏风险控制机制,形成了大量烂帐、坏帐(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危机之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风险控制。但现在的问题是它们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没有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以致出现普遍的消极“借贷”的行为,这种行为加剧了这次的通货紧缩。究其根源,这种消极“借贷”与当初缺乏风险控制一样,都是产权制度的缺陷所致。基于此,目前理论界和银行实际部门都在探索深化国有银行改革的措施,比如,“多级法人制”、“切块上市”等等。尽管在改革的具体措施上有不同争论,但在总体改革方向上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也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实现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使之成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真正的企业。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投融资体制缺陷是我国重复建设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和财政政策效应低下的重要根源之一。实践表明,缺乏微观指引的扩张性宏观政策往往只能大量增加存货而使资金沉淀,从而不能带来较大的乘数效应。那么如何发挥微观指引作用呢?这就需要深化融资和投资领域的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资金流入有效益的行业和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减少政府在投融资领域的干预,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标准的投融资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回报,并从外部“硬化”企业的财务预算。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中介机构,尤其是高水准的专业化投资银行和基金管理公司,以识别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进行有选择的融资和投资提高投资的效益水平。不仅如此,这些金融机构可以依托市场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和债务重组,从而将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与投融资有机结合起来,造就行为端正的微观经济单位,为包括财政货币政策在内的各种宏观政策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和机制。
五、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
消费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无论是对财政政策乘数还是对货币政策乘数而言,都是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乘数越大。所以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提高全体居民特别是中、高收入阶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对于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农民收入,降低贫困人口比重。第一,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是提高第一产业相对生产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的物质前提。第二,改革现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管理方法,研究农民具有固定土地使用权并可进行交换的具体方法,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这是改变落后耕作方式,提高相对生产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的制度前提。第三,逐渐取消户籍制,坚决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就业政策,彻底清除限制农民向城市流动的体制障碍,使进入城市并能在城市以合理合法方式生存的农民获得体制内生存,享受公正的体制待遇。这既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也是迅速降低贫困人口比重的有效途径。第四,实行优惠(至少是公平)政策,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在政府的规划及其相关政策配合下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乡镇企业向一定的地域适当集中,以产生集聚效应,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村城市化是农民非农化进而降低贫困人口比重的最根本途径。
2.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引导居民消费伦理合理转变。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是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主要动因。居民的这种不确定性越大,预防性储蓄的比率就越高,相应地即期消费也就越少。如果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可以消除或减少居民的不确定性,使消费持久上升。同时应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促进居民消费伦理合理转变。居民在从低收入的生存型消费转变为高收入质量型消费时,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增加,周期变长,若靠居民自己储蓄,则需要很长时间,使消费波动性较大,容易出现消费的“断层”。消费信贷的介入使居民可以“花未来的钱”,从而使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在支出上得以平缓地实现,降低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避免消费“断层”的出现。如果说低收入阶层的消费疲软可以通过收入调节来激活的话,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疲软则只能通过供给调节来激活。应通过供给主体性质的多元化来增加有效供给,从而消除供给结构“折层”,这对启动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进而提高他们的消费倾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优化经济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无论对于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而言,其效应的形成机理都是通过最初的政策变量的改变进而经过该变量在一定经济结构内与其他变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果经济结构不合理,即使是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
我国目前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第二产业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同一类型的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太低,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社会总供求的结构错位,既抑制了有效需求,使得需求严重不足,又造成了大量的低效供给与无效供给,使供给相对过剩,亦即供给相对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在这种情况下,扩张需求仅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往往难以凑效,而必须通过调整结构改善供求的结构性关系来实现。调整经济结构一是要促进传统部门的产品升级换代;二是要治理低水平重复;三是要促进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生物工程产业的发展,促进以教育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筹为特征韵精神产品产业的发展,使新的需求得以较快增长:四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第一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五是要减少对第三产业的准入障碍,向民间资本开放第三产业投资领域,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质量水平,以增加第三产业的有效供给。总之,只有在结构调整中,才能在形成新的供给(有效供给)的同时形成新的需求,使供求结构相衔接。这样财政投入和货币政策引致的投资增加才不会以存货的形式沉淀下来,从而为财政货币政策乘数的形成提供必要前提。
七、改革财税体制,提高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财税体制从根本上说是关于资源和收入在社会成员与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在各级政府机构之间进行配置和再配置的制度安排。因为这种制度安排对社会成员的经济行为有着巨大影响,进而也通过这种影响对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形成发生作用。目前我国的税制主要是1994年在治理严重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产生的,现在的宏观经济背景与当年显著不同,故现行税制与经济发晨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税收政策与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显得极不协调,也因此降低了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比如现行增值税,其模式是生产型的,即是一种对投资征高税的制度,越是高新技术或者机器设备越多的大型企业,不能抵扣的税金就越多,企业税负就越重,这种抑制投资需求的税种阻碍了投资的扩大,不符合加强技术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从而也不利于提高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内部各工具之间(如利率、税率、汇率)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都应围绕宏观调控的总目标彼此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避免相互冲突而使政策效应弱化。
【参考文献】
[1] 张舂霖.结构调整的制度基础和判断标准[J].经济研究,2000,(9).[2] 汤在新,吴超林.宏观调控:理论基础与政策分析[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3] 董辅réng@①.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J].经济研究,1999.(6).[4]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正视通货紧缩压力.加快微观机制改革[J].经济研究,1999,(7).[5] 李山,许小年.启动经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增增长率[J].改革,1999,(3),[6] 贺力平.财税体制应成为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J].改革,2000.(4).
第四篇:城市生态学结课论文《现代城市绿色食品与食品安全》
城市生态学论文
学院:
专业:级别:姓名:学号:
现代城市绿色食品与食品安全
摘要 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标,日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条件。绿色食品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人购买绿色食品,就会有一些商家投机奇巧,贩卖不合格的伪劣产品。因此,增加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了解和加强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消费者也应该主动了解绿色产品,并学会识别绿色食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绿色食品;标志;标准体系;认证管理;
一、什么是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发展绿色食品,一是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工作劳动效率、促进发展国民经济;二是关系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绿色技术和产业化的生产;三是关系到增加农产品出口量、多创外汇、提高中国食品著名度信誉;四是关系到农民增收、消费者健体、企业盈利、市场繁荣的群众利益;五是关系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建设和谐安定社会。食品质量安全国家规定了三大类,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较少。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对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色食品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
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农业初级产品或食品的主要原料,其生长区域内没有工业企业的直接污染,水域上游、上风口没有污染源对该区域构成污染威胁。该区域内的大气、土壤、水质均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并有一套保证措施,确保该区域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
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农药、肥料、兽药、食品添加剂等生产资料的使用必须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兽药使用准则》。
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凡冠以绿色食品的最终产品必须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指定的食品监测部门依据绿色食品产品标准检测合格。绿色食品产品标准是参照有关国家、部门、行业标准制定的,通常高于或等同现行标准,有些还增加了检测项目。
产品的包装、贮运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产品的外包装除必须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外,还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包装和标签标准。绿色食品标准分为A级和AA级两种。
三、绿色食品的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由特定的图形来表示。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间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
全。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绿色食品标志是一个质量证明商标,属知识产权范畴,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这种政府授权专门机构管理绿色食品标志,是一种将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的生产组织和管理行为,而不是一种自发的民间自我保护行为。要购买真正的绿色食品,一定要认准绿色食品标志。
四、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绿色食品标准是指“应用科学技术原理、结合绿色食品生产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所制定的,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必须遵守、绿色食品产品质量认证时必须依据的技术性文件。”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是对绿色食品产销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的一系列标准的总和和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标签、储运标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有如下鲜明特点:
1、内容的系统性。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贯穿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涉及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签、贮藏运输等诸多环节。
2、制订的科学性。从1990年起,农业部正式提出开发绿色食品时,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先后组织国内各方面的专家,经过上千次试验、检测和参照或采纳国际标准以及国外先进标准而制定的,对严于现在执行标准的项目及其指标值都有文献性的科学依据或理论指导。
3、指标的严格性。绿色食品的标准无论从产品的感观性状、理化性状、生物性状都严于或等同于现行的国家标准。
4、控制项目的多样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中土壤标准比国家标准增加了土壤肥力指标;产品标准增加了营养质量指标等项目。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中,对水质、土壤、空气等要素分别区分了污染严控指标和一般控制指标若干项。增加控制项目的目的在于防止有害物质对产品的污染,保证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
五、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发展现状
十几年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农业部的支持下,采取边制定,边试行,边修订的方法,使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被修正和完善,迄今,共发布通用性准则、产品标准等72项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同时,地方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还制定了数十项地方标准,有效地补充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根据农业生态的特点和绿色食品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充分依据现有国家环保标准,对控制项目进行优选。它规范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监测、评价的主要内容、方法,规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畜禽饲养用水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各项指标及浓度限值、监测和评价方法。其附录中还提出了绿色食品产地土壤肥力分级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是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绿色食品生产的通用准则;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绿色食品生产作业历。绿色食品生产的通用准则是对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物质投入的一个原则性规定,全国适用,既是绿色食品生产、认证、监督检查的主要依据,也是绿色食品质量信誉的保证。
绿色食品产品标准是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绿色食品最终产品质量的指标尺度,它反映了绿色食品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水平,是树立绿色食品形象的主要标
志。其内容包括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卫生品质三部分,具体体现在原料、感官、理化、微生物学等四个方面的要求。
绿色食品包装、标签、储运标准。《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658-2002),规定了绿色食品的包装必须遵循卫生、安全、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可循环利用等原则。绿色食品标签除应符合《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7718)外,若是特殊营养食品,还应符合《特殊营养食品标签》(GB/T13432)。标志使用应符合《中国绿色食品商标标志设计使用规范手册》的要求,凡取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资格的单位,应严格做到“四位一体”,即绿色食品的标准图形、标准字形、编号、防伪标签。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根据《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及国家有关法规精神,要求绿色食品标志产品加贴绿色食品标志防伪标签。实施绿色食品标志防伪措施,对每个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及整个绿色食品形象具有保护和监控作用。
六、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管理
绿色食品标准是认证的基础和标志许可的依据,所谓产品认证是指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技术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绿色食品认证是一种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活动,其核心是在生产过程中执行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采取质量认证制度与商标使用许可制度相结合的运作方式,是一种以质量标准为基础的,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有机结合的管理行为。绿色食品申报材料的文审以绿色食品生产的通用准则为核心,对申报企业的现场调查是以检查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落实与否为核心,而产品检测则是对全部标准实施结果的一个查验活动,因此,每认证一种产品都是在实践中审查绿色食品标准贯彻实施的过程。
绿色食品认证促进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完善、健全,绿色食品认证是检验绿色食品标准的实践活动,标准在认证活动中被应用,也因认证活动而不断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绿色食品认证实践。近日,为了增加绿色食品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认证实践的基础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部分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项目及指标进行了修订。
目前,虽然绿色食品标准在整体水平上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但并不意味着绿色食品标准全部达到某一个发达国家的标准。为了在海外市场培育我国绿色食品以及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自有品牌,绿色食品的标准也在根据进口国的普遍要求不断修订和完善中,大宗产品如粮油、禽肉,尤其是蔬菜方面其农药残留标准参照日本和欧盟的标准进行修订,以保持与国际惯例相一致,只是由于标准的权威性和法规性决定标准的修订、发布和实施需要一个周期,绿色食品标准修订迟缓,在事实上造成了某些产品的标准和发达国家的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此外,现有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中还缺乏许多大类产品标准,如杂粮、水产品;区域性生产操作规程的数量少,不能充分指导绿色食品基地生产;生产作业历尚未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全面普及。
综上所述,绿色食品标准提供了开展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活动的技术、行为规范,也是维护绿色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技术和法律依据。绿色食品认证促进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提升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
第五篇:论文;“股神”巴菲特与他的神奇效应
“股神”巴菲特与他的神奇效应
专业:金融工程 姓名:任禹 学号:20132369070
摘要:如果你在一九五六年把1万美元交给沃伦·巴菲特,那么这笔钱今天会变为约2.7亿美元,而这仅仅是税后的收入!在这拥有71亿人口的世界里,巴菲特凭借着他的精明稳健的投资手段和他非凡超前的预测能力在变幻莫测的股票市场上铸就了不朽的经典传奇,他被人们誉为“股神”的同时也早已坐拥了数额惊人的财富资产,也正因如此,巴菲特在股票市场上有着非凡的公信力,所以一旦传出巴菲特入股某企业后,其关联的股势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也就是 “巴菲特效应”。
关键词:巴菲特/巴菲特效应/股票市场/投资
说到当今的股票市场,有一句老话叫做“股票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而我同时又想到了另一句话“Obviously, every investor will make mistakes.But by confining himself to a relatively few,easy-to-understand cases, a reasonably intelligent, informed and diligent person can judge investment risks with a useful degree of accuracy.”
【1】
这句话出自“股神”巴菲特之口,在他看来,投资人的犯错并不可怕,投资者应该具备理性,知性与那耐心并且应该努力将投资风险限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当然,他成功了。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出生于1930年8月30日,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公布,“股神”的财富超过比尔·盖
【2】茨,成为世界首富;2011年2月15日获得了美国总统颁发的自由勋章
【3】
;同年3月10日以身价500亿美元排名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三;3月26日,网络版《巴伦周刊》评出了当年全球30大最佳CEO,巴菲特排名第三;2013年胡润全球富【4】豪榜巴菲特排名第二……纵观“股神”传奇的一生,人们在惊叹之余也纷纷探【5】究其成功的秘诀,而我却有兴趣去看一下他的负债情况。多年来,巴菲特仅有的一次负债是一笔7万美元的抵押贷款,这笔贷款是他在70年代用于购买一栋三室两卫的房子,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这是他的第二处房产,当时价值15万美元房子如今也早已升值为19万美元。他的零负债完全是符合其在投资中概念:“安全边际收益。巴菲特对于所有追求财富的人还提出了两条具体原则“一是千万不要亏损,二是千万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的确,这一点在他的投资成果上表现的相当明显:
1957年,巴菲特成立非约束性的巴菲特投资俱乐部,由当初的 30万美金年
【6】末升至50万美金。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巴菲特个人却已拥有100万美元。
1964年,其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掌管的资金额度已高达2200万美元。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了6500万美元。
1970—1972年.美国股市持续低迷,此时的巴菲特开始介入投资报刊业,使得当时的《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十年之后其开始投资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
【7】两个亿。
1980年,巴菲特动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入可口可乐公司的7%的股份。据说到了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单价已长至51.5美元。1992—1994年,巴菲特还投资过美国通用公司和伯克希尔公司等,相关企业的股票行情后来也是一路大涨。
直到今天,“股神”巴菲特所投资过的领域已经涉及到了书籍、电子、汽车、纺织业、食品加工、服装、报刊、保险、房地产、银行、工业、教育、医疗、慈善等诸多领域,其中不乏有以极小的成本投资赚取高额利润的回报的案例。当然了,这与巴菲特本人的简单精明,稳健果断的投资决策密切相关,正如他所说过的一句非常形象的话那样:“We have tried occasionally to buy toads at bargain prices with results that have been chronicled in past reports.Clearly our kisses fell flat.We have done well with a couple of princes23能源三大产业群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中石油)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