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报告五(共)
某
某
某
某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五)学院: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五
铸铁及其显微组织分析 课程名称:
实验题目: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
三、实验内容: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二篇: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之五)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之五)
实验五
实验内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实验仪器:小苏打、白醋、烧杯、玻璃片、火柴。
实验方法步骤:
1、在玻璃杯里倒入3勺白醋,然后小心地倒入1勺小苏打。
2、盖上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感觉温度变化,并观察玻璃杯里产生了什么。
3、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乳白色气体,手触摸玻璃杯外壁感觉变凉。
2、把点燃的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看到燃烧着的细木条熄灭。
实验说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气体和热量,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科学家已经研究确定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化学变化。
第三篇:科学实验报告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所需器材:蜡烛、光具座和光屏
猜想与假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为实像与虚像
步骤:把可发光物放在距凸透镜比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物距大到什么程度成实像,小到什么时候成虚像,大概不同的凸透镜会有不同,要有一个参照距离才便于研究.实验原理 在物理上 凹镜和凸镜都是利用光的折射的原理成像
现象: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倒正 大小 虚实
u>2f f u=2f v=2f 倒 等 实 —— f2f 倒 大 实 u=f —— —— —— —— —— u 结论: 1、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一倍焦距以内是虚象,一倍以外是实象,不包括一倍焦距) 2、虚象同侧正,实象异侧倒 (虚象在同一侧,是正立的象,实象在异侧,是倒立的) 3、物小象变大,物大象变小 (物距变小,象变大,物距变大,象变小) 评估:上网验证,结论正确 应用:u>2f f u=2f v=2f 倒 等 实 —— f2f 倒 大 实 幻灯机 u=f —— —— —— —— —— u 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报告 1.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可调电阻、电压表、电流表 各一个,连接导线若 干。以及被测电阻。2.实验步骤: ①电路连接: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的电阻两端。然后所有的器件都串联后接在电源上。②.闭合开关。 ③记录电压表读数 U1,电流表读数 I1,调节可变电阻。在记录U2 I2,再调节可变电阻。再记录 U3 I3 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算出电阻 3.实验总结 洋葱内表皮实验报告(1)在载玻片上_滴一滴清水。 (2)用小刀切一块0.25平方厘米鳞片,用镊子撕下一层洋葱表皮。 (3)放在载玻片的清水中,并用镊子展平。 (4)盖上盖玻片不留气泡,并用红墨水或碘酒进行染色。 (5)观察:若视野中有黑圈说明有气泡,细胞重叠很多说明所撕的表皮太厚,需将装片重做,观察时两眼同时张开。绘生物图时,标线要与底边平行,明暗亮度用小点的浓密表示。 下表皮附近的叶肉内的叶绿体的数量比较少,可以透过较多的光线。 显微镜操作实验报告 1. 调节亮度:由暗调亮,可以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反光镜的角度。 2. 将临时装片在载物台上适当位置固定好。 3. 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使用粗准焦螺旋将镜筒自上而下的调节,眼睛在侧面观察,避免物镜镜头接触到玻片而损坏镜头和压破玻片。 4. 左眼通过目镜观察视野的变化,同时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移,直至视野清晰为止。 5. 如果在视野中没有被观察对象,可以移动装片,原则为欲上反下,欲左反右。 6. 如果不够清晰,可以用细准焦螺旋进一步调节。 7. 如果需要在高倍物镜下观察,可以转动转换器调换物镜。如果视野较暗,可通过1的方法调节;如果不够清晰,可通过6的方法调节,但是不可以用4的方法。 8. 使用完毕后,请调节转换器,使空镜头孔对着通光孔,将镜筒调至最低后装入镜箱。; 实验课题:观察月相 实验目的:通过对月相的观察,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 实验器材:黄色彩纸(每组十五张)、剪刀(每组一个) 实验原理: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形状。 实验步骤: 1.对月亮在一个月内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 2.根据记录用剪刀剪出不同时间月相的样子 3.制作月相规律图 实验现象: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实验结果: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实验课题:“环形山”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试验,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猜测,养成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实验器材:沙子(每组若干)、注射器、胶管(每组一套)、重球(每组一个)、学生自己准备的用具 实验原理:环形山是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来的。 实验步骤: 1.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 2.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3.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注射器中的水会穿出沙堆,形成火山状;重球砸向沙堆,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实验结果: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实验课题:放大镜下的发现 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 实验器材:放大镜、报纸、书本、树叶 实验原理: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像放大。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树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报纸、书本,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物体比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更大。 实验结果:放大镜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 实验课题: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把物体放大了多少倍。 实验器材: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布、纸、邮票 实验原理:通过观察、记录和测量,可以算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步骤: 1、把放大镜放在有格的纸上或放在书上,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2、用放大镜观察布、邮票的某部分,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实验现象:同一放大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一定的。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算出了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课题: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实验目的:了解白糖、食盐等晶体的形状如何 实验器材: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玻璃片、放大镜 实验原理:在放大镜下能更清晰地看到晶体的形状。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白糖,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碱面、味精,并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3、制作一些较浓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留下的痕迹,看看又是什么样的。 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像雪花,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实验结果:每种晶体的形状都很规则。 实验课题:自制显微镜 实验目的: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实验器材:放大镜、挂历纸、剪刀、胶水 实验原理:一个放大镜能把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实验步骤: 1、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划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2、用挂历纸卷成纸筒。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4、试一试:做成后的显微镜是否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 实验现象: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实验结果: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明显增加了。 篇一: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上册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第一单元 《科学在我们身边》 1、实验名称: 减少空气阻力(第3课 科学在我们身边) 实验目的: 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实验材料 : 蜡烛、火柴、瓶子、木块、书本、文具盒、小漏斗。实验结论: 温度计能准确的测量水温。注意事项: 在测量之前要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一定注意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 5、实验名称:水温的变化(第7课水温的变化) 实验步骤 : 1、点燃蜡烛,固定在桌子上。 2、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 3、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 4、反过来用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 实验现象 : 1、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吹不灭蜡烛。 2、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不容易吹灭。反之蜡烛将很容易吹灭。实验结论: 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注意事项: 1、瓶子、木块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知 道 3、实验名称:辨认物体(第4课 怎样认识物体) 实验目的: 学会辨认物体的方法。实验材料: 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 筷子。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辨别出酱油。 2、用鼻子闻,可辨别出白酒、白醋。 3、用舌头尝,可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实验结论: 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实验顺序。注意事项: 1、在用“闻”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不要直接靠近实验物体,要用手扇动,使气体飘过来闻。 2、在用“尝”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要用筷子或玻璃棒蘸取少量的物品来尝。 4、实验名称:测量水温(第6课 哪杯水热) 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温度计。实验材料: 水温计、烧杯、水 操作步骤: 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实验目的: 了解水温变化的规律 实验材料: 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实验步骤 : 1、将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记录下来。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实验15—20分钟。 实验现象: 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实验结论: 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降到一定温度(室内温度)不再下降。注意事项: 1、0分钟的温度应该是液柱在最高点的数据,也就是液柱刚要回落时的温度。 2、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链接:水温变化规律形成的原因 水温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这与温差有关。给凉水加热时,热源是不变的,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热源释放的能量相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凉水的温度是应该均衡上升的。但由于水在加温的过程中与外界出现了温差,而且温差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因此水的蒸发和热传递加快,热水对外散失的热量呈直线上升状态,温度越高(低于沸点),单位时间内散失的热量越多。所以,在热源不变的情况下,水升温的规律就是先快后慢。 热水降温时,起初温差较大,单位时间内热水向散失的热量较多,降温的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差逐渐变小,单位时间内热水向外界散失的热量也逐渐减少,降温的速度也随之减缓下来。 补充实验 加快热水降温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快速降温的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筷子、扇子、冷水、热水、水槽等。实验步骤: 1、把五个烧杯分别编上号,倒上等量同温度的热水。 2、在1号杯子上方用扇子扇,2号杯子用筷子搅,3号杯子放进冷水的水槽,4号杯子往另一个杯子来回倒,5号杯子静放在桌子上。 3、半分钟后同时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4、继续按原来的方法实验,一分钟后再次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1-4号杯中的热水降温速度都比5号杯中的 热水降温速度快。 实验结论:用扇子扇、筷子搅、放到冷水中、两个杯子来回倒都可以加快热水降温速读。其中降温最快的是用两个杯子来回倒,静置状态降温最慢。注意事项:倒热水时应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6、实验名称:测量水的多少 (第8课哪杯水多) 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量筒。实验材料: 量筒、水、滴管 实验步骤: 1、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必须选用合适规格的量筒。 2、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应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实验结论: 量筒能准确测量水的体积。注意事项: 1、不能加热,量筒上一般标有20℃字样,这就要求所量液体的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若相差太多,一是量取的体积有误,二是容易损坏量筒。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若仰视,造成读数偏小,所量液体体积偏大,俯视反之)。 仪器使用方法 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1、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入液体中吸取液体。 2、取液后应注意使滴管竖直,保持橡胶滴头在上,不要平放和倒置。 3、滴液时,把它悬空放在容器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 4、用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第四单元 水的科学 7、实验名称:认识水 (14.认识水)实验目的: 了解水的性质。实验材料: 烧杯、水 实验步骤: 1、观察烧杯中的水。 2、用鼻子闻一闻烧杯中的水。 3、用筷子沾少量烧杯中的水放入口中。实验现象: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实验结论: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注意事项: 在老师的指导下闻和尝。 8、实验名称:水的浮力(第15课 有趣的浮沉 现象) 实验目的: 认识水的浮力 实验材料: 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 : 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实验现象: 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实验结论: 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注意事项: 实验中,注意提橡皮筋的手要保持稳定,不要让橡皮筋颤动,以免产生误差。 9、实验名称:改变物体在水 中的沉浮 (第16课 改变浮和沉) 实验目的: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材料 : 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大头针、泡沫塑料、盐、水槽。 实验步骤: 1、把准备的材料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看那些在水中是浮着的?哪些是下沉的? 2、改变橡皮泥、牙膏皮的体积,放入水中。 3、在塑料泡沫上用大头针固定橡皮泥,放入水中。 4、把鸡蛋放入水中,向水中不断加入盐。实验现象: 1、橡皮泥、鸡蛋、牙膏皮沉入水中,塑料泡沫浮在水上。 2、橡皮泥牙膏皮浮上水面、3、塑料泡沫沉入水中 4、鸡蛋浮出水面 实验结论 : 改变浮沉的规律:改变物体的形状、给物体附着浮或沉的物体,改变液体的比重或改换不同比重的液体。 10、实验名称:水面的秘密(第17课 水面的秘密) 实验目的: 了解水面张力。实验材料: 水、玻璃杯(或硬币)、滴管。实验步骤 : 1、将玻璃杯装满水。 2、用滴管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慢慢滴水,(或往硬币上面滴水)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观察水表面的变化。实验现象: 水面鼓起来 实验结论: 水的表面有张力。注意事项: 1、实验时桌子一定要平稳。 2、向装满水的玻璃杯内滴水时,注意速度要慢,水滴大小要尽量均衡。 3、最后滴入的水滴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 方法二: 实验材料: 硬币、水槽、叉子等。实验步骤 : 1、把硬币放在叉子上。 2、小心地将托着硬币的叉子慢慢放到水的表面,然后稍向下移动叉子,并慢慢移出。 3、认真观察硬币周围水的样子。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实验11 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 3、降水结束后,应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相平。 实验13 制作风向仪(第20课 我的风向仪) 制作材料:卡纸一张、剪刀、刀子、胶带、软木杆2根、长钉子一枚、纸条若干、蜡烛一段。制作步骤: 1、在卡纸上画一个箭头,再将箭头剪开,变成风向仪的箭头、箭尾。 2、取一根软木杆,作为风向杆。用刀子在两端管口处沿中间割开约2厘米的缝。 3、将箭头、箭尾插入杆中固定。 4、取另一根软木杆作为支架,将钉子从风向杆的中心(第18课 水往高处走) 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红墨水 两块约20厘米长的透明玻璃片、一个牙签、一对橡皮筋。实验步骤: 1、将水槽里倒上水,加入几滴红墨水 2、将两块玻璃片合拢用一对橡皮筋分别从两端套住,并用牙签将一侧的两块玻璃隔开。 3、将它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水慢慢沿着两玻璃的缝隙向上爬升,靠近牙签的一端空隙大,水上升低;另一端空隙小上升的高。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实验材料: 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的玻璃棒、各种吸管、纸片。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到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实验,那些材料可以让水往上爬,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水沿着布条、空心玻璃棒、吸管、制片等材料上升。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第五单元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实验12 制作雨量器(第21课 我的雨量器) 制作材料:大饮料瓶一个、剪刀、尺子、纸、笔 制作步骤: 1、选取一个大饮料瓶,沿瓶颈处周圈划线。 2、沿线将瓶颈剪下。 3、取一张与瓶子高度差不多相同的纸条,在纸条上画出刻度(可模仿尺子上的刻度画) 4、沿瓶底处往上将纸条贴在瓶外面(也可直接将尺子竖直放入瓶内作为刻度尺) 5、将剑侠的瓶颈部分倒置在瓶口上作为漏斗。注意事项: 1、在纸条上作刻度时,下端要留出空白,以保证从0刻度处开始测量的准确性。 2、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实验要点: 1、雨量器应放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筒口离地面70厘米左右,并保持水平。 2、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穿过,再将钉子插入支架一端,旋转几周,保证风向杆在支架上能自由旋转。 5、将装置拿到有风的地方,固定住支架。试一试,如果风向杆能随风自由旋转,说明制作成功了,风向杆的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注意事项: 1、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2、可以做几个大小不同的箭头、箭尾,试一试哪一个更好。 3、如果风向仪不能自由旋转,要将风向杆与支架相连接处进行调整、改进。一种不支持燃烧。 篇二: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1课、吹泡泡液体的配制 方法一:用泡好的热茶水滤掉茶叶后加入一些白砂糖,搅匀之后滴入一些洗洁精,搅匀后冷却。这种水用来吹泡泡非常好,因为白砂糖能增加泡泡的张力,所以泡泡能吹得很大,而且对学生的刺激也会小一些。 方法二: 吹泡泡的最佳配方为:2份洗涤剂、6份水、1——4份甘油。因为,泡泡破了是由于水分的蒸发,因此要在溶液中加入具有吸水性的吸湿剂,防止水的蒸发,甘油就是这种物质。2课、观察和识别植物的方法 观察项目: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六大器官,即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观察要点: 1.根:根的形状,直根系、须根系。 2.茎: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茎的形状;(圆形、方形、三棱形)3.叶:形状、边缘、叶脉、颜色等。4.花:颜色、花瓣数量、雄蕊、雌蕊。5.果实:形状、有无果实、味道、颜色等。6.种子:大小、形状、颜色、味道等、3课 用一个手指能否阻止坐在椅子上的同学站起来 实验要求:一名同学端坐在椅子上,双脚前放。另一个同学用手指抵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实验结果: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法站起来。 实验分析:因为人坐着的时候,身体的重心在脊椎下方,如果想保持上身直立而从椅子上站起来,必须把身体重心移到小腿上。人从椅子上起立的那一瞬间,必须克服体重的巨大阻力才能站起来,在重心没有前移的情况下,人的大腿肌肉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做到这一点。因此,人好比粘到椅子上一样,无法站起来。 吹蜡烛实验 方法一: 实验要求:桌上有蜡烛、火柴、瓶子、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能把蜡烛吹灭吗? 实验结果: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 方法二: 实验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桌上。 2.使漏斗的宽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蜡烛能被吹灭吗? 实验结果: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将邪恶、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3.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被吹灭吗? 实验结果:蜡烛将很容易被吹灭。筷子的神力 实验要求: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实验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实验步骤: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后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被提起来了。 用吸管吸水的实验 实验材料:杯子、水、两根吸管。 实验步骤: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到一只装有汽水的杯子里,另一根露在杯子外面,你能从吸管中喝到水吗? 实验结果:按照上面的方法喝水,你就是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喝到一滴汽水。4课 用感官辨别液体 观察目的:指导学生学习认识物体的方法。 观察材料:几个杯子,分别装有等量的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并标上记号。 观察步骤: 第一,用眼睛观察,辨别出酱油。 第二,用鼻子闻,可以辨别出白酒、白醋。 第三,用舌头尝,可以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 观察结论: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 观察比较植物的相同和不同 1.用眼睛看:植物的外形和高度。叶、花、茎、根、果实。2.用手摸:树皮、叶片、茎。3.用鼻子闻:味道。4.用嘴尝一尝。 6课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估:在测量之前要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选: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侯:玻璃泡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要稍后一会儿。 稳:等它的示数稳定后在读数。 留: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量液体中。 平: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7课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倒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容器对热水温度变化影响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材料的容器对热水温度变化的影响。 实验材料:钢化保温杯、玻璃杯、磁杯、纸杯、水温计。 实验步骤: (1)在钢化保温杯、玻璃杯、磁杯、纸杯里同时倒上相同温度(50~80摄氏度)、等量的热水。 (2)每隔三分钟观察一次水温,作好记录。 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温度降低的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玻璃杯、陶瓷杯、纸杯、保温杯。 实验结论:不同结构、材料的容器保温效果不相同。 外部环境的温度对水温变化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外部环境对热水降温过程的影响。 实验材料:两个水槽、三个烧杯、三只水温计、三个铁架台。 实验步骤: 1.在一个水槽里倒上一半温水(40度左右),一个水槽里倒上一半冷水。2.在三个烧杯里同时倒上相同温度(50~80度)、等量的热水。 3.将两个杯子分别放入水槽里,另一个放到常态下,分别用铁架台悬吊一支温度计,调整水温计液泡与烧杯中水的位置,使液泡均悬浮于水中。4.仔细观察三杯水中水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温水水槽中热水降温速度最慢,冷水水槽中热水降温速度最快,常态下的热水降温速度居中。 实验结论:外部环境的温度影响热水降温的速度。 加快热水降温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快速降温的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筷子、扇子、冷水、热水、水槽等。 实验步骤: 1.把五个烧杯分别编上号,倒上等量同温度的热水。 2.在1号杯子上方用扇子扇,2号杯子用筷子搅,3号杯子放进盛冷水的水槽中,4号杯子往另一个杯子来回倒,5号杯静放在桌面上。3.半分钟后,同时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4.继续按照原来的方法实验,一分钟后再次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1~4号杯中热水的降温速度都比5号杯中的热水降温速度快。 实验结论:用扇子扇、筷子搅、放冷水中、两杯子倒都可以加快热水降温的速度。其中降温最快的方法是用两个杯子互倒,静置状态降温最慢。8课量筒使用方法操作要诀 “量液体,筒平稳;口挨口,免外流;改滴加,至刻度;读数时,视线平;看凹处,读得准”。若不慎加入液体的量超过刻度,应手持量筒倒出少量于指定容器中,再用滴管滴至刻度处。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1。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入液体中吸取液体。2.取液后应注意使滴管竖直,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不要平放和倒置。3.滴液时,把它悬空放在容器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4.用后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9课制作不倒翁 制作材料:米、碗、筷子、卫生纸、鸡蛋。制作过程: 1.用筷子在鸡蛋的顶端戳一个洞,用筷子搅乱蛋清与蛋黄,让蛋黄和蛋清流进碗里去,用水冲洗、用卫生纸擦干。 2.往鸡蛋刚戳破的小洞里倒进一些米,再倒点胶水,让米固定在鸡蛋里面的一端。3.用彩纸做一顶圆圆的小帽子。4.把小帽子粘到鸡蛋顶端的洞口上。5.给不倒翁画上眼睛、鼻子、嘴巴。11课 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 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 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发现? 实验现象:同一个砝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实验结论:下沉的砝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重量变轻了,提起时所用的力小了,所以橡皮筋比较短。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12课改变浮和沉的实验 方法一: 实验器材:带盖的空牙膏皮(铝制)、剪刀、一杯水。 实验步骤: 1.将瘪的空牙膏皮的尾部剪去,放进水杯里,可以看到牙膏皮下沉。 2.取出牙膏皮,可将牙膏皮捏成船形,放在水面上,会看到它浮在水面上。如果想使牙膏 皮竖直浮起来,可以从它尾部剪开处用手指将它扒开,使它稍稍鼓起,再次将它放到水杯里,可看到它会直浮在水面上。 方法二: 实验步骤:把一只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 做个浮沉子 方法一: 制作方法: 1.将一生鸡蛋两端个钻一小孔,把蛋白和蛋黄吸出,成一空蛋壳,用塑料纸涂上万能胶,封闭大头端的小孔,从小头一端注入三分之一的水,用细铅丝做一合适的圆圈箍在蛋壳 上,在铅丝圈周围的三等分处系上三根等长的线,在线的下端合成一束,挂一铁皮做成的“人”。2.将一玻璃筒注入合适的水,上面放一个有一处漏气的皮球。 3.将皮球漏气的一方朝筒口,用力压皮球,铁皮人下沉,松手则上浮。 方法二: 制作材料:塑料吸管、剪刀、回形针、塑料罐子(瓶子) 制作方法: 1.把一根塑料吸管弯成u形接着把两端剪平,每端留下4厘米长左右,然后将两个端口用 一个回形针别在一起。 2.再接上几个回形针,吸管的顶端得有半厘米左右露出水面,这样,一个笛卡尔沉浮子就 完成了。 3.往一只塑料罐子或瓶子里装如水,使水接近灌(瓶)口,把沉浮子放到水里去,记住,先将回形针这端放下去。然后再盖上盖子。 4.慢慢的挤压灌(瓶)体数次,浮沉子就会上下游动。13 课证明水有表面张力的实验 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广口瓶、滴管、曲别针(或大头针、装订针)、抹布、托盘。 实验步骤: 1.将广口瓶用滴管帮助装满水,直到能清晰地看到水的凸面为止。 2.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放曲别针,要一枚一枚慢慢放入,仔细观察水表面的样子。3.一直放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放入曲别针或大头针。装订针的数量。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方法二: 实验材料:水、玻璃杯、滴管、托盘。 实验步骤: 1.将玻璃杯装满水。 2.用滴管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慢慢滴水,仔细观察水表面的变化。3.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滴入水滴的数量。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自动变园的棉线圈 实验材料:棉线、肥皂。 实验步骤: 1、用一根棉线围成一个圈,并把它放在水中,观察现象。 2、取一根火柴,一端粘上一小块肥皂,插进棉线圈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插进棉线圈后,棉线圈立刻自动胀成圆形,好像画的圈一样。 实验结论:肥皂能够破坏水的表面张力。14课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 方法一: 实验材料:一条毛巾、水槽。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倒上三分之二的水。2.将毛巾搭在水槽边上,一端浸入水中,一段在水槽外,仔细观察毛巾的变化。实验现象:水慢慢沿毛巾向上爬升,并越过水槽上沿,从另一端滴下。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象毛巾这样有缝隙的材料往上爬。 方法二: 实验材料:两块约20厘米长的长方形透明玻璃片,一个曲别针,一对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将两块玻璃片合拢用一对橡皮筋分别从两端套住,并用曲别针将一侧的两块玻璃片隔 开。 2.然后将它的一端浸在水中,仔细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水慢慢沿两玻璃之间的缝隙向上爬升,靠近曲别针一侧空隙大,水上升很低;靠近并拢一侧空隙小,水上升得高。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玻璃片缝隙往上爬。方法三: 实验材料: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的玻璃棒,各种吸管。纸片等。 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倒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哪些材料可以让水往上爬,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水沿着布条、空心玻璃棒、吸管、纸片等材料向上爬。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往上爬。17课雨量器的制作 制作材料:大饮料瓶一个、剪刀、尺子、纸、笔。 制作步骤: 1.选取一个大饮料瓶,沿瓶颈周围画线。2.沿线将瓶颈剪下。 3.取一张与瓶子高度差不多相同的纸条,在纸条上画出刻度。4.沿瓶底处往上将纸条贴在瓶外面。 5.将切下的瓶颈部分倒置在瓶口上作为漏斗。 观察要点: 1.将雨量器安放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筒口离地面70厘米,保持水平。2.准确读出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水平面相平。18课制作简易风向仪 制作目的:通过制作,认识风向仪的构造;通过利用自制的风向仪侧风向的活动,认识风向。制作材料:卡纸一张、剪刀、刀子、胶带、软木2根、长钉子1枚、纸条若干、蜡烛一段。制作步骤: 1.制作箭头箭尾。在卡纸上画出形状,大小如科学教科书一般。再将箭头部分剪开,变成 风向仪的箭头箭尾。 2.取一根软木杆,作为风向杆。用刀子在两端管口处沿中间割开约2厘米的缝。3.将箭头、箭尾插入杆中固定住。 4.取另一根塑料管作为支架。将钉子从风向杆的中心穿过,再将钉子插入支架一端,旋转 几周,保证风向杆在支架上能自由旋转,5.将装置拿到有风的地方,固定住支架。试一试,如果风向杆能随风自由旋转,说明制作 成功了。风向杆的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 观察实验:用自制的风向仪测一测当时的风向,看看当时刮的是什么风,和自己观测的风向是否一致。 20课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内装水,水面能没过杯子)、1个玻璃杯、几张干燥的废纸,1块毛巾。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真切感受到空气无处不在。 实验过程: 1.取一个杯子,将纸团成一团,放入杯子底部,塞紧。 2.将杯子口部向下,竖直放入水中,直至水没过杯底。引导学生猜想:有没有水进入杯中、纸有没有湿? 3.将杯子从水中竖直提出来,用毛巾擦掉杯口的水。将纸从杯中取出,让学生观察。发现; 纸并没有湿。提出问题:“为什么纸没有湿?说明了什么?” 4.再次将有干燥纸团的杯子竖直放入水中吗,在水中慢慢倾斜,直到水进入杯子,引导学 生观察现象:有气泡冒出。 5.将杯子提出水面,取出纸团观察。发现:纸湿了。引导学生思考“这又说明什”。实验结论:只有让杯子里的空气出来,水才能进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方法二: 实验材料:1个饮料瓶,1个气球。 实验过程: 1.将气球套在饮料瓶口上,发现气球的瘪的。2.用力捏饮料瓶,会发现气体鼓起来。 实验结论:瓶子里有空气。瓶子里的空气跑到了气球里,瓶子瘪了,气球却鼓了起来。方法三: 实验材料:水槽,气球,饮料瓶,锥子。 实验过程: 1. 用锥子在饮料瓶底部扎几个洞。 2. 将气球套在饮料瓶口上,之后放入水槽中,手用力往下按。 实验现象:水从瓶下面的孔流进瓶里,气球鼓了。 实验结论:瓶子里面有空气。瓶外大气压和水压使水流进瓶里,把瓶中一部分空气压入气球。 空气从一个杯子倒进另一个杯子的实验 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透明玻璃杯2个。 实验目的:感受空气的流动,感受空气占据空间,培养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验过程: 1.往水槽里倒入约35的水,将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空着(里面已充满空气)。2.把两个杯子都倒扣在水中,把空杯子稍微倾斜,并对准装满水的杯子(这个杯子也要稍微 倾斜),会发现有气泡从空杯子进入盛水的杯中,盛水的杯子中的水被空气挤得越来越少。实验结论:空气从一个杯子进入了另一个杯子。 方法二: 实验材料:水适量,透明玻璃杯2个。 实验目的:感受空气的流动,感受空气占据空间,培养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验过程: 1.将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空着。 2.将空杯子倒立扣在有水杯子的上面,使2个杯子口口相对。 3.将两个杯子一体地旋转180度,使原来的两个杯子的位置颠倒过来。 实验结论:空气从一个杯子倒进了另一个杯子。21课验证空气成分的实验 方法一: 实验目的:认识到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判断出空气至少有两种气体组成。实验准备:蜡烛、去掉底的塑料饮料瓶、培养皿、红色水、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在三个培养皿中分别粘好三支一样长的蜡烛,倒入同样多的红色的水,并分别点燃蜡烛。 2.把一大一小两个饮料瓶(瓶上拧紧瓶盖)分别同时罩到两支燃烧着的蜡烛上,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用小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先熄灭,用大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后熄灭,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的那支蜡烛没有熄灭。蜡烛熄灭后,瓶内的水上升了一小截。 实验结论:燃烧只消耗了一部分空气,瓶内还有空气(如果瓶内没有空气了,水会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占据瓶子的全部空间)。 继续试验: 3.网培养皿中倒入红色水,使水面略高于瓶内的水面。4.拧紧瓶盖,把点燃的火柴迅速插入饮料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立即熄灭。 实验说明: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方法二: 实验准备:玻璃钟罩、水槽、小木板、蜡烛、细铁丝、火柴等。 实验步骤:在水槽里放约30毫米深的水,滴入几滴红墨水染成红色。将粘有小蜡烛的木板放置于水面中央,点燃蜡烛。罩上玻璃钟罩,立即塞住钟罩上面的开口。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开始烛火在罩内燃烧,过一会儿,烛火慢慢熄灭。这时会发现罩内水面逐渐上升。 实验说明:烛火燃烧时用去了罩内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能支持燃烧。 继续试验:缓慢地向水槽中加水,使水槽里的水面略高于钟罩内的水面。这时将钟罩上面的塞子取下,立即向钟罩内插进点燃的火柴。 实验现象:发现燃着大火柴进入钟罩后马上熄灭了。 实验说明:罩内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篇三: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5个 实验名称: 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材料: 小车、计时器、尺子、垫圈、棉线 实验过程 : 1、用1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距离使用的时间。 2、用3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距离使用的时间。 3、用5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 间。 实验现象: 1、1个垫圈的拉力用()秒。2、2个垫圈的拉力用()秒。3、5个垫圈的拉力用()秒。 实验结论: 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关系,推力和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2 实验名称: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实验材料: 斜面、木块、棉线、铅笔盒、书 毛巾 实验目的: 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实验过程 : 1、把木块先后放在粗糙和光滑的斜面上,观察下滑的快、慢。 2、用线拉铅笔盒,在铅笔盒上面放数量不同的书,体验一下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现象: 1、木块在光滑的木板上下滑的快,在粗糙的木板上下滑的慢。 2、铅笔盒上面放的书越多,手用得力越大。 实验结论: 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物体表面越粗 糙,摩擦就越大。物体表面光滑,摩擦力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被拉物体重,摩擦力 大。被拉物体轻,摩擦力小。实验名称: 探究杠杆尺平衡的方法 实验材料: 杠杆尺及支架、钩码、实验目的: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方法 实验过程 1、组装杠杆尺,在左边第二格挂2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二 个格挂几个钩码,杠杆尺能平衡吗? 2、在左边第二格挂2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一个格挂几个钩 码,杠杆尺才能平衡? 3、在左边第二个格挂2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四个格可以挂 几个钩码,杠杆尺才能平衡? 实验现象: 1、在右边第二格挂两个。 2、在右边第二格挂四个。 3、在右边第四格挂一个。 实验结论: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系,还与钩码 到支点处的距离有关系。4 实验名称: 探究弹簧的弹力 实验材料: 弹簧、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 实验目的: 能通过探究活动感知弹簧的弹性与弹力 实验过程 : 1、两手握住弹簧用力向两边拉,慢慢减小拉力,观察看到的现 象。 2、把圆珠笔的顶端按在桌面上松手看到什么现象? 3、把玻璃球放在被挤压的弹簧一端,松手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1、弹簧被拉长后又慢慢的恢复原状。 2、圆珠笔被弹起来。 3、玻璃球被弹出去。 实验结论: 像弹簧这样,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5 实验名称: 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 实验材料: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柱形磁铁、圆形磁铁、小磁针、纸片、棉线铁钉、大头针、收音机、纸板等。 (磁性实验盒) 实验过程 : 1、观察磁铁的形状。 2、“给磁铁找朋友”游戏,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 引哪些物体。 3、“悬吊磁铁”游戏:把一块磁铁水平悬吊起来,用手转一转,等它静下来观察它的指向。 4、“接链游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5、把磁铁隔着纸木板,塑料等物体吸铁,观察能不能吸住? 6、用磁铁接近收音机,倾听收音机的发音效果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 1、条形、蹄形、环形、柱形、圆形磁铁等。 2、有磁性能吸铁。 3、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4、指示南北方向。 5、有穿透力,能隔着纸吸铁。 6、听到“嗤嗤”声。 实验结论: 磁铁的基本性质是:有磁性,能指示南北,有两个磁 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有穿透力,能干扰电磁波信号。第四篇:科学实验报告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