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一、选题的意义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网络让民众对于现有行政管理有了更多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传统哦的行政管理方式落后呆板、太过局限,导致民众不满意,不能及时对行政管理提出建议和批评,政府也不能及时获知群众的民声。而如今的行政管理网络化,则解决了这些问题,给了民众积极的参政和议政的机会,也有效发挥了网络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行政管理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人类特有的行为活动,是社会组织或团体,针对相关事务进行规划管理以及综合治理的社会活动。网络是新时代的第四媒体,是新型时代下的产物,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在行政管理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研究网络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
摘要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
(二)行政管理的特征
1、全面性和广泛性
2、强制性和协调性
3、服务性和时效性
(一)给公民提供较多的信息选择权
(二)促进舆论权开放
(三)拓宽了公民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渠道
(一)有利于社会公平的体现
(二)有利于疏导公民情绪
三、选题所具备的条件
首先,有一定的原始和充分二手资料,研究资料是学术论文获得创新观点的基础。原始资料是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等方式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二手资料则是别人搜集、整理并发表过的资料,大多来源于各种书报杂志、研究报告等。第一手资料的获得可以通过直接找到相关企业获得,但是大多数论文的写作都是利用二手资料提炼而成的,所以有充足的资源供我写作。
其次,要有充足的研究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写作论文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做保障的。由于资料也较丰富,所以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
四、阶段进度计划
20xx年11月中旬-11月底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的题目。
20xx年12月上旬-12月中旬完成论文的开题报告,交导师批阅并进行修改完善。
20xx年1月上旬-2月中旬提交论文初稿。
20xx年2月下旬-3月上旬修改论文初稿进行完善。
20xx年3月中旬-4月上旬修改论文二稿。
20xx年3月中旬-4月下旬修改论文三稿。
20xx年5月上旬提交论文定稿。
20xx年5月中旬准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安仲文,高丹.行政管理学[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xx,2:P3.2、张卫国.关于构建我国电子政府的探讨与研究[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xx,2:P23-25.3、张晓燕,张浩.网络民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20xx,5:P16-17.4、李晓秋.网络监察的必要性及有效构建[J].领导科学,20xx,22:P36-37.5、许晨,薛晓娟,米宏伟.提高媒体领导力,稳步推进行政管理[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P56-58.6、高瑞.浅析我国行政管理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的改革趋势[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xx(3):32-33.7、袁曙宏.把握好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要求和做法[J].政治建设,20xx,12:P56-58.8、徐媛媛.浅析网络环境对学校行政管理的影响[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xx,6.9、杨涛.网络对行政管理的积极作用[J].商品与质量,20xx,7:P56-57.10、沙枫.关于行政管理效能提高的影响因素思考[J].ChinasForeignTrade,20xx,12:P89-92.11、全国人大:85%公众不赞成个人税3000元起征[EB/OL].新京报,20xx.12、周婷婷,任晓琮.论网络给政府管理带来的影响[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P25-27.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风向标,有什么样的绩效管理,就会有什么样的员工绩效。绩效管理是管理者对员工在企业运行中的行为状态和行为结果进行定期的考查和评估,同时和员工就所要现实的目标互相沟通,达成共识的一种正式的系统化行为。其过程就是一种信息获得和应用的过程,它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和评估范围对部门及员工的工作绩效,作出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修正部门和员工工作目标中出现的偏差,对部门和员工作出各种必要的奖惩及相关的培训活动,以此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经营管理的改善,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增加部门凝聚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在我国人数在20xx人以下,资产低于四个亿,销售收入少于要在三个亿的企业被定义为中小企业,许多中小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与战略相分离,不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的要求,在管理和控制中未充分体现企业的长期利益,难于促进战略目标实现。随着近年来绩效管理逐渐被国内企业所重视,很多企业想通过良好的绩效管理来提升公司的整体业绩,几乎每一位管理员都知道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的绩效管理是有效。在许多中小企业实施绩效上走进了误区,把绩效考评的主要目的均基于加薪,发放年终奖金等人事决策的需要。而忽略了员工的发展这一主要目的,评估的结果未能与员工培训、职业发展、用人决策、薪酬管理等多项目标相关联,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大大下降。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美英公司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模式主要依靠外部的市场体系人才进行激励、约束及监督,管理人员的选择本身也是市场行为,流动性较大。这种模式下,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激励,约束和监督,主要依赖于企业运作的高度透明和外部完善的法治环境。英美模式管理有其合理性。管理者与员工各尽其职,有利于经营者集中精力,搞好经营,有利于保持经营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力,促使公司得以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薪酬与贡献和市场紧密挂钩,报酬方式比较丰富,这使得英美管理模式下的薪酬制度的激励效果较好,能充分地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然而,美国企业高提拔、高奖励、高刺激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负面影响。短期行为现象甚为严重,许多年轻人工作不到一年就更换了五、六次工作,这种现象打乱了公司的长期培训计划,影响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而且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普通员工的流失率也在节节攀升,公司的经营效率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还有,任意的就业政策也给许多员工带来了严重的不安全感,降低了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劳资对抗、决策权的过度集中也显示出较大的弊病。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在绩效管理的认识上形成两种两级分化的认识,一是不少企业对绩效管理不够重视,认为绩效管理是无用的;另一个是很多企业把绩效管理当做企业制胜的“法宝”,甚至不惜花费巨大代价自己设计或邀请咨询公司来开发适合本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然而,与所期望大的不同,在实践中企业或多或少都觉得绩效管理的推行受到了重重的阻碍,如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相脱节;只注重绩效考核,轻视绩效管理;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忽视员工的参与和沟通等问题,绩效管理成果收效甚微,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最让人头疼的环节。
绩效管理对于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管理意义及开发意义。所以必需正确理解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内涵,绩效管理是双向的管理活动;从管理主体来看,绩效管理是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进行的活动。从管理客体上看,绩效管理通过绩效计划、实施、评估、反馈、激励、培训等过程,来实现对员工工作行为的控制和对员工工作产出结果的管理。绩效管理并非是简单地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评估,也并非是评估一次就可以判定最终结果的活动,它是周期性、持续性的活动。绩效管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完善的理论基础体系。将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体系划分为一般理论基础和直接基础两个层次。其中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是绩效管理的一般理论基础。工作分析、目标管理、目标设置与目标一致理论、激励理论、成本收益理论、组织公平感理论等与绩效管理密切相关,成为绩效管理的直接理论。
(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绩效管理中仍旧出现的问题
(二)找出出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借鉴国内外在绩效管理较为出色的企业管理方式,结合实际,提出建议。
进度安排:
(一)写作提纲20xx-1-10完成(二)论文初稿20xx-1-15完成(三)论文定稿20xx-3-15完成
绩效,是一个组织的生命线。组织的一切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该组织的绩效。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单位每年都在进行着某种形式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已成为我国各级组织例行管理的重要部分。然而,绩效考核的实践操作效果与理论价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背离现象。而且这种背离在各个组织中还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从传统绩效考核到现代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即管理思想上从科学管理发展到人本管理,管理手段上从行政约束发展到沟通激励,管理基点上从结果管理发展到过程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全面绩效管理体系的观点。企业的绩效活动应早已从辅助性、事务性的战术层面,提升到了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一切的管理活动都围绕着绩效而展开。
参考文献:
[1]何琪, 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20xx,第8期.[2] 张强.杨进, 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现状研究[J].商业时代,20xx,第14期.[3] 李智伟,企业绩效管理中的绩效沟通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科学,20xx, 第12期
[4]李永壮,基于个体的绩效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xx.[5]胡君辰.宋源,绩效管理[M].四川:四川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xx.3
[6]王怀明,绩效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xx
[7]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
[8]乔治.戴维森,最伟大的管理思想[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2
[9]刘首英,对话倾听46位世界级商业领袖的声音[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xx.1
[10]谢康,企业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估设计[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
[11]黄甫刚,绩效考核与管理案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
[12]盘和林,哈佛绩效管理决策分析与经典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第二篇: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旧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城市,由原来“单位制”解体所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一些政府职能逐步还给社会,由社区来承担,社区的职能和作用日益凸显。而作为城市社区管理核心部分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已经成为衡量社区综合竞争力高低的标准,成为关系到社区管理效率提升与否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时期的努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近年来,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城市社区文化似乎并不总是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社区中缺乏交流、没有温情,人们的生活被一扇扇“防盗门”所隔离。一些不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开始泛滥(如“赌博”),致使广大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而有同等程度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在观念认识的偏差、政策法规的缺失、社区现在管理体制不顺等的影响,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组织不健全、管理专职队伍薄弱,在资金投入及设施建设、居民参与程度、社区教育功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作者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从社区和社区文化的的内涵进行分析,剖析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求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即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完善社区文化建设法规体系;加大政府对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整合与利用共建单位文化资源,探索城市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增强现代城市社区居民社区意识,激励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培养社区职业文化工作者和培育社区文化中介组织。
一、国内外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概述
1887年,费迪南·滕尼斯在他的著作《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开创了社会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社区共同体这一人类组织的先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对社区文化的研究开始萌芽。美国芝加哥学派是美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学派,它对社区的研究是基于生态学的分析。芝加哥学派于20世纪20一30年代创立了区位理论,强调社区在城市环境中独特的空间格局,尤其强调社区内各要素相互关联所形成的系统优势功能的发展。40一50年代后兴起的社会文化区位理论,更是在社区要素特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强调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把文化和价值作为人文区位理论的核心才能合理地解释社区结构和发展的特点,该理论把每个城市社区都看作是一个文化系统,强调诸如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文化变相对于社区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便开始了本土化的社区研究,他受到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影响。继吴文藻先生之后,我国又涌现了一批社区理论研究者,如吴锦超、费孝通、林耀华等。其中的代表人物费孝通,提出了“社区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这一核心观点。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我国社区文化研究的理论架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国内城市社区文化研究的真正完备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进入 90年代以来,城市社区服务和城市社区建设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社区研究的同时,也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研究。如高占祥的《论社区文化》,北京西城区文化文物局编写的《社区文化研究》,上海市社联徐中振、卢汉龙等主编的《社区发展与现代文明: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报告》(1996年),吴德隆、谷迎春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1996年),徐中振、孙慧民的《社区文化与精神文明:上海静安寺街道、南京东路街道等研究报告》(2000年)等,都是以现实中的城市社区文化的实践为前提,描述了我们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社区文化的研究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并以此指导以后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到了21世纪后,随着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社区文化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不少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论著。马仲良、于燕燕在《社区文化与教育》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社区文化的发展措施与工作方法,其中建立的社区文化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对于社区文化工作的评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李会欣、刘庆龙在《中国城市社区》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情况,并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强调多层次的社区文化体系与多形态的社区文化体系。孟固在《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一书中,对中外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强调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的人文关怀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叶南客在《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中,对中外社区进行了比较,重点论述了中外社区文化的变革创新,并指出了我国社区文化的发展取向和方略。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社区文化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突显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这是我党首次把社区文化作为各种特色文化之首,向社会郑重推出。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他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由此可见,文化越来越为国家和人民所重视,而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严格的说,我国的社区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比较单薄,而且由于社会转型期间我国各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一般情况下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总是落后于当前的或当地的社区文化发展现实。同时发达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建设实践具有可借鉴性,因此急需对处于社会转型期不断深入发展的社区文化建设实践进行不断总结、反思,积累经验。一方面,及时对本地域的社区建设进行剖析,寻找问题症结,另一方面通过对特定时期本地域的社区文化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一定的理论,努力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一)理论意义:
第一,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载体和依托,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科普教育,能够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从而有效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推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和谐的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谐的社区文化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激发力和感召力,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平衡的社会,社区发展,社区文化繁荣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三,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人的素质、能力和思维方式诸方面的综合发展,社区文化通过社区教育、娱乐等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居民的个人素质,还可以通过社区参与,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社区文化建设可丰富市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味。随着社区建设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社区建设的功能也在逐步改变,社区不再只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活动和娱乐的重要载体。社区文化的功能也更加重要和不可或缺,它在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情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意义:
西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西安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睿智的西安人民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反哺与推动作用,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中都高举文化大旗,重视培育城市社区文化意识和文化观念,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树立城市文化形象,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等方面创出名牌,增强城市文化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掘文化建设在西安社会新发展中的动力功能。
西安的文化品牌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要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创新性和可参与性,把创新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并确保所有的西安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城市文化中,显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会在其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国内外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概述
1887年,费迪南·滕尼斯在他的著作《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开创了社会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社区共同体这一人类组织的先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对社区文化的研究开始萌芽。美国芝加哥学派是美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学派,它对社区的研究是基于生态学的分析。芝加哥学派于20世纪20一30年代创立了区位理论,强调社区在城市环境中独特的空间格局,尤其强调社区内各要素相互关联所形成的系统优势功能的发展。40一50年代后兴起的社会文化区位理论,更是在社区要素特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强调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把文化和价值作为人文区位理论的核心才能合理地解释社区结构和发展的特点,该理论把每个城市社区都看作是一个文化系统,强调诸如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文化变相对于社区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便开始了本土化的社区研究,他受到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影响。继吴文藻先生之后,我国又涌现了一批社区理论研究者,如吴锦超、费孝通、林耀华等。其中的代表人物费孝通,提出了“社区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这一核心观点。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我国社区文化研究的理论架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国内城市社区文化研究的真正完备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进入 90年代以来,城市社区服务和城市社区建设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社区研究的同时,也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研究。如高占祥的《论社区文化》,北京西城区文化文物局编写的《社区文化研究》,上海市社联徐中振、卢汉龙等主编的《社区发展与现代文明: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报告》(1996年),吴德隆、谷迎春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1996年),徐中振、孙慧民的《社区文化与精神文明:上海静安寺街道、南京东路街道等研究报告》(2000年)等,都是以现实中的城市社区文化的实践为前提,描述了我们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社区文化的研究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并以此指导以后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到了21世纪后,随着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社区文化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不少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论著。马仲良、于燕燕在《社区文化与教育》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社区文化的发展措施与工作方法,其中建立的社区文化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对于社区文化工作的评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李会欣、刘庆龙在《中国城市社区》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情况,并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强调多层次的社区文化体系与多形态的社区文化体系。孟固在《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一书中,对中外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强调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的人文关怀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叶南客在《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中,对中外社区进行了比较,重点论述了中外社区文化的变革创新,并指出了我国社区文化的发展取向和方略。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社区文化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突显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这是我党首次把社区文化作为各种特色文化之首,向社会郑重推出。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他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由此可见,文化越来越为国家和人民所重视,而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严格的说,我国的社区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比较单薄,而且由于社会转型期间我国各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一般情况下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总是落后于当前的或当地的社区文化发展现实。同时发达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建设实践具有可借鉴性,因此急需对处于社会转型期不断深入发展的社区文化建设实践进行不断总结、反思,积累经验。一方面,及时对本地域的社区建设进行剖析,寻找问题症结,另一方面通过对特定时期本地域的社区文化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一定的理论,努力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一)理论意义:
第一,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载体和依托,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科普教育,能够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从而有效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推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和谐的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谐的社区文化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激发力和感召力,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平衡的社会,社区发展,社区文化繁荣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三,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人的素质、能力和思维方式诸方面的综合发展,社区文化通过社区教育、娱乐等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居民的个人素质,还可以通过社区参与,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社区文化建设可丰富市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味。随着社区建设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社区建设的功能也在逐步改变,社区不再只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活动和娱乐的重要载体。社区文化的功能也更加重要和不可或缺,它在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情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意义:
西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西安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睿智的西安人民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反哺与推动作用,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中都高举文化大旗,重视培育城市社区文化意识和文化观念,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树立城市文化形象,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等方面创出名牌,增强城市文化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掘文化建设在西安社会新发展中的动力功能。
西安的文化品牌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要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创新性和可参与性,把创新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并确保所有的西安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城市文化中,显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会在其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论文框架
一、研究城市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二、社区、社区文化的内涵
1.概述
2.特征
三、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1.现状(以湖州市社区文化建设为例)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发展社区文化的措施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杨寅.公共行政与社区发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张兴杰.社区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吴开松.城市社区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6
[9]宁骚.公共政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孟固,白志刚.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6]王建军等.社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7]童颖骏,胡海岩.社区文化建设的要义[J].社区,2005年17期,23
[8]刘豪兴.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董超越.我国城市文化社区建设机制的现状分析
[10]熊晓燕.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1)
[11]陈漭,徐越倩,许彬.社区公共事业管理[M].北京:中国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12]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13]方秀云.社区文化建设中政府推动问题[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报,2003(01)
[14]王昌生,刘萍,宇宙锋.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第三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领导干部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响及对策
学生所在单位xxxxxxxxxxxxxxxx
姓名XXX教育层次本科
学号xxxx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分校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领导干部管理的影响、现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快速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同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正确有效引导舆论是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为了适应新形势对领导工作的新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新媒体的巨大影响,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管理能力以及与民众沟通的艺术水平,以有效的方式与手段主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三、论文提纲:
(一)、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影响
1.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新机遇
2.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新挑战
(二)、领导干部在新媒体条件下提高管理能力的对策
1.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
2.提高真实信息渠道的把握控制能力。
3.提高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
4.提高直面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能力。
5.提高主动了解舆情、引导舆论能力。
6.提高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四、参考文献:
1、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3、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傅明贤、倪星:《行政组织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吴刚:《行政组织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唐兴霖主编:《公共行政组织原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林志英:《解析的方程式——行政权力划分和配置》,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曾繁正等编译:《人事行政管理学》,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9、李德志主编:《人事行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刘德生:《中国人事行政制度概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黄卫平、谭功荣主编:《公务员制度比较》,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2、朱立言主编:《行政领导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四篇: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巴州地区村民自治制度的研究
城市房屋拆迁中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路径——以吉林市城市综合执法为例 城市竞争力提升中的政府作用——以东莞市为例
从教育改革角度浅析政府对教育中介组织的管理
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美国政府对金融的监管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行政体制分析
从汶川地震看我国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危机管理建设与完善
从信访条例的修订看信访制度的完善
从制度创新转向机构整合——高校的“大部门制”改革
村民为什么不关心村务公开----以华平村村务公开调查为例
村民委员会选举问题探究
村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种北村村务公开为例
村务公开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庆市实行大部制的困境和对策
地方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及解决路径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初探---以上海为例
地方政府推行大部门制改革的出路浅析---以随州为例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对策与措施 ——以重庆出租车罢运**为例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分析——以天津市河北区为例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研究
对改革人大代表选举制度问题的探讨
对经济适用房政策的评析
对深圳“行政三分制”改革探索的思考
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政策运行状况的反思
对我国制度转型基本原则的认识
对郑州市“引博从政”的分析与思考
法治政府构建中的公务员法律素质重构
高校自主招生中政府责任问题探究
工作驱动力在公务员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公共决策程序合理性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以三门峡水库决策为例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 公共危机中政府与媒体的信息沟通——以SARS和甲型H1N1流感为例 公务员队伍职业化问题的研究
构建透明政府需要信息公开——从“非典”到“甲流感”的启示 关于大城县殡葬事业管理的若干思考
关于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关于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问题的研究
关于石岛地区海产品加工业农民工短缺问题的研究
关于天津市道路交通安全治理问题的研究
关于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
规范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途径初探——以广州市城管执法为例 国家与公民社会——当代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观评析
如需以上论文,请联系QQ1549984848
第五篇: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鄂州职业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论网络在腐败治理中的应用
专业: 行政管理
姓名:
指导老师:
二○一二 年 九月
目录
一、网络的特点及网络反腐的意义。。。。。。。。。。。。。。。。。。。。4
(一)网络的特点。。。。。。。。。。。。。。。。。。。。。。。。。。。。。。4 1.开放性。。。。。。。。。。。。。。。。。。。。。。。。。。。。。。。。4 2互动性。。。。。。。。。。。。。。。。。。。。。。。。。。。。。。。。。5 3.平等性。。。。。。。。。。。。。。。。。。。。。。。。。。。。。。。。5 4.虚拟性。。。。。。。。。。。。。。。。。。。。。。。。。。。。。。。。5
(二)网络反腐的意义。。。。。。。。。。。。。。。。。。。。。。。。。。。。。5
二、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6
(一)网络反腐存在虚假性。。。。。。。。。。。。。。。。。。。。。。。。。6
(二)人肉搜索”的负面性。。。。。。。。。。。。。。。。。。。。。。。。。6
三、网络反腐的作用及对策思考。。。。。。。。。。。。。。。。。。。。。。6
(一)网络反腐的作用。。。。。。。。。。。。。。。。。。。。。。。。。。。6 1.网络反腐对主流媒体缺位的弥补用。。。。。。。。。。。。。。。。。。。7 2.网络反腐促进公民参政的用。。。。。。。。。。。。。。。。。。。。。。7 3.网络反腐的宣传反腐用。。。。。。。。。。。。。。。。。。。。。。。。。7 4.网络反腐的警示震慑用。。。。。。。。。。。。。。。。。。。。。。。。7
(二)网络反腐的对策考。。。。。。。。。。。。。。。。。。。。。。。。。。8 1.加快建立和完善网络反腐度。。。。。。。。。。。。。。。。。。。。。。8 2.加快建立网络反腐队伍。。。。。。。。。。。。。。。。。。。。。。。。8 3.加快拓展网络反腐渠道。。。。。。。。。。。。。。。。。。。。。。。。9 4.加快整合反腐败力量和源。。。。。。。。。。。。。。。。。。。。。。。9 参考文献。。。。。。。。。。。。。。。。。。。。。。。。。。。。。。。10
论网络在腐败治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反腐”一词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野。文中论述了网络反腐的含义,指出了目前“网络反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如何从更新思想观念、落实责任、改变工作作风、建立规章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网络反腐工作。关键词:网络;反腐;探讨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ment of Internet,the phrase “net-work anti-corruption”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network anti-corruption”,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 of its implement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about how to update our concepts,to implement responsibility system,to change the work style and to form regulations so a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work of netowork anti-corruption.Keywords:Internet;anti-corruption;discussion 自2008年8月国内首份网络反腐文件《中共株洲市纪委、株洲市监察局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发布后,学术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部分研究都局限于网络反腐的实际操作性却很少涉及纯理论性的研究,也缺乏一个相对科学的分析视角,更没能全面分析网络反腐出现的现象以及某些不良因素对网络反腐的影响。本文选取网络反腐这一环节进行理论研究,一方面可以凸显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指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之所在,另一方面提出相对科学的解决办法,为网络反腐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建议。
一、网络的特点及网络反腐的意义
(一)网络的特点
作为信息技术革命产物的网络,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普及。1996年,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只有4000万,此后,互联网的用户每6个月就增加一倍,宽带和信息的流量也翻一番,截止2008年底,中国网民达到2.98亿,居世界第一。由此可见,互联网正在以几何数字向全球各个角落扩张,把世界各地和个色人种通过各个终端密集地连接在一个平台上,并以极强的的包容性和变革性把不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放在自己的背景和机制中,从而把人类带入网络时代。1
1姚晓娜.网络反腐的伦理分析[J].理论前沿.2009,(15)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完美结合,网络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1.开放性
互联网是一个四通八达,没有边界,没有中心的分散式结构,体现的是自由开放的理念和堵不住打不烂的的设计原则。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简单的上网设备,就可以接入互联网,向世界发布消息,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同时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和内容。在这里,信息跨越了时空界限,实现了自由流动。
2.互动性
互联网的实际互动和异步传输并举的的技术结构彻底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任何网络用户都是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并可实现在线信息交流的实时互动。
3.平等性
网络的水平方向延伸的存在方式决定了网络是一个平等的世界,在网上网民交流的是信息、是思想,不问交流双方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说,网络交流剥去了网民的权利、财富、身份、地位和容貌登因数,在网络组织中成员彼此平等相待。
4.虚拟性
互联网的存在形态是无形的,在网上交流中,人们看到的和听到的文字、形象和声音都变成数字的终端显现,形成了另外的时空概念。除非你告诉对方或对方告诉你,否则交流对方的一切真实信息你无从知道,因而网上是一个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
1(二)网络反腐的意义
从近期频频出现在网络上发生的一系列反腐案件如周久耕事件、杜崇烟事件,还有新近曝光的广州海事法院院长公费出国豪华游事件等系列案件可以看出,由网络曝光、网络监督、网络舆论、网络正义衍生的反腐潜力,“网络反腐”不可小觑。
网络反腐无疑是科技进步对于社会文明的一大厚赐。信息网络的发达,在赋予人类生活跟多便捷的同时,也为维护社会公平、清除权力腐败带来了以外的惊喜。
反腐倡廉是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一个重要话题。全会公报提出了“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并表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重大政治任务”,必须长抓不懈。公报还表示,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网络是一个广阔天地,每个网民都是一把利剑,只要有情况都可以举报。它是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巨大成果,网络的发展可以看成是党和群众共同反腐的一个结合点,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 1赵春兰.认真学习贯彻《实施纲要》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J].党员干部之友 , 2005,(10)动员方式在新时期的一个重要平台。
有了网络反腐这个新渠道之后,涉嫌官员的腐败线索不再只是被反映到职能部门,由后者掌握并进行“封闭操作”,而是被举报到网络上公开亮相、高调示众,由此给有关职能部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推动他们依法对被曝光官员进行查处。在此特定条件下,网络反腐对查处涉嫌官员实际上起到了主要作用。
二、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反腐存在虚假性
近两年贪官落马,大部分都是群众举报的结果。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网络反腐也是双刃剑。当证据不足时,说人是贪官其实是有罪待定,对他人资料不负责任的任意公开,实际上侵犯了个人的权利。所以我们应当尽快对网络立法,对网络行为和现象予以规范。
网络上发表意见具有随意性,有的只是传闻,有的会被别有用心的人说利用。每一个网络举报信息都去查处,是不可能的。它必需具备可查性,我们要判断它反映的情况是否具有依据。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已有网络举报就查,要警惕恶意的诽谤,因此要有一套制度去规范网络信息的披露。如果是恶意的非法的发布虚假信息中伤他人,同样构成诬陷罪,一经查实要根据法律严肃处理。当然我们要允许网络的举报与事实有一定的出入。但是我们对于即使是虚假信息也要给与正面回应、澄清。如果不回应、不澄清反而会让网民产生更大的负面联想。
(二)人肉搜索”的负面性
随着互联网搜索引擎技术的进化,“人肉搜索”适用面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也与日俱增。2006年在网上大热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奠定了“人肉搜索”的“江湖地位”。随后,多家论坛都开设了“人肉搜索”栏目,而专职人肉搜索的网站也一家家上线。“人肉搜索”,仅凭借桌上一包高价烟,便让南京江宁区房产局长周久耕的违法违纪行为大白天下;“人肉搜索”,让许多人找到了震后幸存的亲人。“人肉搜索”,已成网络利器,更被评为“2008中国主流媒体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随着网民数量的暴涨,网络信息量的爆炸,让不少热衷“人肉”的网友如鱼得水,也让“人肉搜索”成为公众监督,张扬正义的法宝。
然而,擦枪走火的情况也不时出现。人肉搜索不可避免地造成恶意侵权问题,网民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目标对象的个人隐私信息,并将其公开在互联网上,造成对当事人隐私权、名誉权等的侵犯。在“人肉搜索”的背后,充斥着网民的集体声讨、铺天盖地的批评,甚至还有无穷无尽的从网络到现 5 实的“追杀”,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健康文明的互联网环境。1
三、网络反腐的作用及对策思考
(一)网络反腐的作用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并以多种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每天打开电脑,打开网络已近成为大部分人的习惯,我们通过网络每天能得到大量的信息,可以学到反腐倡廉的知识,了解反腐工作动态,而且网络反腐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1.网络反腐对主流媒体缺位的弥补作用
有时正规通道被卡住,网络至少是一条重要的辅助渠道。目前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包括党内监督、党外监督、法律监督、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五个方面。虽然监督的渠道不少,但也存在不少缺陷,往往传统的的监督监督权力指向单一,监督主体容易受主观影响,而且缺乏监督统领,所以传统监督对于腐败的治理往往会在不同环节卡住,在这个时候网络反腐就发挥其对于主流媒体监督缺位的弥补作用。
2.网络反腐促进公民参政的作用
公民的政治参与,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与民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有人说,只有保护好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才能让民众从内心认同政府治理的合理性,政治体系才可能实现高效运转,这是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真正基础。网络反腐可以大大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让公民真正感觉到主人公的地位。
3.网络反腐的宣传反腐作用
公开与透明是腐败的天敌,民主与监督是防腐的利器。而网络监督,又是遏制腐败的一种新型武器。在当今,反腐手段似乎还落后于腐败伎俩“更新”的情况下,公共舆论和网络监督就具有不可替代的“诊病疗伤”作用。开放舆论监督,让网络媒体担负起舆论监督的责任,做反腐倡廉的先锋,不但能改变腐败与反腐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能扭转其力量对比。网络反腐因为其具有信息传递迅速、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等特点,在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廉洁教育的推广上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其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将国家公职人员必须遵守的廉洁自律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普通公众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操守等公布在网络上,并面向全社会的网民进行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宣传,效果很明显,从而起到了反腐的宣传作用。
4.网络反腐的警示震慑作用
1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J].理论与当代 , 2005,(05)
以网络公开腐败案例具有强烈的警示震慑作用。随着网民的增加和互联网影响的不断增强,腐败分子从掌权者变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给那些已经有腐败行为或意欲腐败的公职人员以强大的威慑,使他们放弃不廉洁的行为和想法,也可以起到教育普通公众的作用。原上海委书记陈良宇案件的处理以及原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因受贿、玩忽职守被判处死刑,这些重大案件在网络上迅速地传播开来并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讨论。毋庸置疑,这将对潜在的腐败分子产生很大的震慑与警示。
网络反腐是一项系统工程,网络反腐不仅涉及到现实空间的反腐工作,还涉及到虚拟空间的管理和运作,网络反腐也只有在法制化轨道上运行,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象重视实际空间反腐工作一样重视虚拟空间反腐工作,扬长避短,使网络反腐与其他反腐手段相互配合,成为反腐败斗争的强大武器。
(二)网络反腐的对策思考
1.加快建立和完善网络反腐制度
目前,网络反腐尽管轰轰烈烈,但在制度构建和运用方面显得滞后。一方面,缺少对网络反腐本身的运行保护,另一方面,缺少对举报人员的保护。因此,要尽快出台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网络举报、网络反腐、网络保密的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使网络反腐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一是要建立保护证人制度。要根据有关案例,不断修改完善有关制度,特别是消除举报人的后顾之忧。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保护证人的法律。比如英国早在18 92年就制定了《证人保护法》,我国香港也在上世纪70年代建立了《证人保护条例》。另外,包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均制定了证人保护法。未就举报人或证人保护单独立法的国家,也多将举报人保护规定在诉讼法中。二是尽快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程序。公众人物的职务行为和个人的信息要明确区分开来,政府官员等公众人物的职务行为以及担负社会公众责任的行为,不存在信息保护,这种行为本身就要接受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不管是网上还是网下,但不涉及其职务行为及公众社会身份的个人隐私应当受到保护。三是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关网络反腐的运行机制。网络反腐要借鉴成功的例子,结合各地实际探索新形势下的运行模式,以便更好地提高网络反腐效率。如:“网络反腐株洲模式”,2008年8月,湖南株洲市纪委、市监察局出台《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成为全国首个网络反腐文件。接着相继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网络反腐倡廉工作平台操作规程》等文件,为网络监督与纪检监察制度对接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株洲的做法给我们借助网络反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11吴官正.围绕党的工作大局 加强反腐倡廉工作[J].中国监察 , 2005,(15)2.加快建立网络反腐队伍
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等部门要加强对新形势下网络反腐工作的研究,加强力量,充实人员,成立专门机构。1这个机构的人员可以由尖端网络技术人员、纪检监察干部和研究反腐倡廉理论的专家学者等构成,以形成网络反腐的组合优势。这个专门机构可有五个方面的职能:一是分类梳理,综合协调。对网络相关线索进行专业的收集、分析,按真实性、可查性、影响性分级管理,及时在网上就调查情况对网友进行答复,保证渠道通畅。二是甄别信息,加强沟通。2要学会面对网民,注重从网络听取民意、汇聚民智、甄别真伪,及时发现、分析、解决、回复问题,引导网民良性互动,在分析事实、辨别是非中体现正确导向,搭建起网民和纪检监察机关的互动平台。三是发布信息,及时引导。对由于网络披露的信息引起的混乱,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有关是非或说明有关情况,维护稳定,构建和谐,发布的信息务必实事求是权威准确。四是保护举报,维护权益。不论是实名举报还是匿名举报,只要是线索清晰、事实确凿,就应把举报者列入保护范围,切实维护举报者的权益。五是研究案例,把握规律。制定并不断完善一套实用实效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分析网络举报的特点,探索网络反腐的规律,逐步向网络反腐的法制化、规范化迈进。
3.加快拓展网络反腐渠道
要大力加强纪检监察、检察机关等举报网站的建设,使官方网站成为举报的主流网站,成为网络反腐的主导。特别是要增强官方反腐网站的吸引力、影响度,更加关注民意,代表民众的利益,契合民众的心理和趣向。只有这样,官方反腐网站才能在反腐斗争中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反腐网络探索,拓宽网络反腐渠道,比如,除了建立网站外,还可开通举报邮箱、开通实时QQ、开通MSN、开通反腐败博客、论坛、BBS等,丰富反腐途径,畅通反腐渠道,让网民的举报得以及时交流,及时沟通,与官方反腐力量形成互动。
4.加快整合反腐败力量和资源
要实现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进行有效对接,关键是要既能让网民反腐的热情和积极性找到制度化出口,又要让官方所具备的侦查和威慑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要整合资源,现有的纪委、监察部门、反贪局、检察院和法院,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督和司法体系。要加快整合各种反腐资源,形成互相配合,互相支撑的查办案件力量,要促进以网络反腐为主体的民间反腐与制度反腐的有效对接,加快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反腐倡廉格局。从长远来说,网络反腐要与其 12彭森.坚持惩防并举 注重预防 努力做好200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J].中国经贸导刊 , 2005,(06)正确认识形势 全面履行职责[J].中国监察 , 2006,(02)它手段一起形成合力,使网络监督的积极作用得到全面发挥,网络反腐也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
1参考文献
[1] 姚晓娜.网络反腐的伦理分析[J].理论前沿.2009,(15)[2] 黄木.论网络反腐及其发展路径[J].经济师.2008,(17)[3] 颜玉华.问政网络反腐利器[J].今日海南.2009,(2)[4] 赵春兰.认真学习贯彻《实施纲要》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J].党员干部之友 , 2005,(10)[5] 国家发改委召开2006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J].中国经贸导刊 , 2006,(05)
[6] 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J].理论与当代 , 2005,(05)
[7] 吴官正.围绕党的工作大局 加强反腐倡廉工作[J].中国监察 , 2005,(15)
[8] 彭森.坚持惩防并举 注重预防 努力做好200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J].中国经贸导刊 , 2005,(06)
[9] 正确认识形势 全面履行职责[J].中国监察 , 2006,(02)
[10] 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举行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J].党政干部学刊 , 2006,(02)
1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举行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J].党政干部学刊 ,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