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与路径研究
基础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是发展公平有质量教育的重点领域,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核心内容。回望“十三五”,基础教育改革加速推进,“脱贫攻坚、均衡发展、中考改革”带来基础教育的格局性变化。从阔规模到提内涵,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基础教育改革正沿着中国特色先进水平的道路不断奋进。面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任务、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目标、瞄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落实,深化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从以下方面创新体制机制。
首先,着力改革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如何协同、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如何补益,是激发基础教育办学活力的重要抓手。激发办学活力,一是加强民办教育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分类管理工作,注重因地制宜、一校一策;二是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做好服务,遵循教育规律;三是建立健全学校课后服务体制,政府购买学校课后服务,提供适合家长、学生、社会需求的服务;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其次,着力调适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引导基础教育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需要在五个方面发力。一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破除“唯分数”。改革中高考考试结构,在中高考中加强对德体美劳的考察和评价,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分值。二是改革绩效评价方法,破除“唯升学”。首先改革政府部门的教育绩效管理办法,尽快转变对学校以升学率、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等为主的评价方法。其次改革学校的绩效管理,以学校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评价标准。转变家长的观念,转变以升学作为孩子成才的唯一标准的人才观。改变教育成就的宣传方式,严格禁止对升学率的任何宣传。三是建立多元人才评价机制,破除“唯文凭”。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层次的人才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在科研、社会服务和专业发展的考核上着重考察能力,注重考察实际贡献、创新发展和工作绩效等,以对工作、国家、民族的贡献度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四是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破除“唯论文”。不能仅将论文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科研工作评价不能仅注重论文发表的数量,更要注重论文发表的质量,而且要强调论文对科研的贡献度、创新力。五是规范有序发展荣誉制度,破除“唯帽子”。破除“唯帽子”不是取消所有荣誉称号,而是让不同的“帽子”多元、有序发展,形成规范有序的荣誉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成就感、尊严感和获得感。
最后,着力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推进在线教育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基础教育各个领域,推动着基础教育资源、学习模式、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等核心要素的持续变革与创新,为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诸多机遇。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多样化资源的流转与共享、基础教育个性化学习的凸显与推进、基础教育智能化管理的保障与支持、基础教育精准评价的落地与增效。当然,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基础教育改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表现为课堂教学主体中心的转变、碎片化学习信息的超载等。立足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信息技术共享化、个性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等特点,可以把握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走向,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动基础教育强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