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国家逐步将推进新农村建设列为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重点,美丽乡村建设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美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是要将我国的农村建设的更加美丽、使自然与人类更加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步骤,它的内涵不仅是坚持用先进的生态观念保护生态环境,还包括用经济手段及相关制度加以辅助。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对策
美丽作为一个形容词可以解释为美好。所谓美好,既可以是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美,也可以是通过内部的变化所展现出来的好。所以美丽乡村的建设,我们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一方面是指农村的生态环境好,自然环境美所展现出来的美;另一方面是指农村的经济发展好、农民对生活的满意度的高。无论是软性的美,还是硬性的好,美丽乡村的定义离不开这两方面的有效结合。打造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此,笔者将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观点及对策分析。
一、城乡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对人居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注意用品牌意识勾勒规划建设
坚持生态的理念是进行生态明文建设的第一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时,我们也要突出生态理念的作用,同时还要结合时代的特色,有品牌意识或者用品牌概念与生态的理念相结合。每个品牌的建立皆是以自身特点为基础,美丽乡村想要有自己的生态品牌必须找出自己的特色之处,这个特色是源于乡村本身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条件。一般情况下,景色怡然、风光秀丽或是生态环境使人舒服、惬意就是乡村的特色。此时,我们在进行美丽乡村的品牌建设时就要以现有的特色为基础,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原汁原味”,再进行优化的建设。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有这样的案例:当地盛产荔枝,同时又有漫山遍野的薰衣草。所以当地的规划建设人员很有意识的将荔枝及薰衣草作为当地的品牌,在此自然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再进行宜居的城乡建设,进而打造“最美荔乡”和中国的“薰衣草小镇”。
(二)打造合理的功能区规划建设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不能忽略功能区在城乡规划建设时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通常情况下,功能区的合理性是指满足当地的村落分布和周边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的改造不可一蹴而就,所以要处理好新旧村庄改造过程中的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率的问题。同时,因为新的村庄的建设势必要重新划分功能区,这个功能区的分布也要事先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将较大的或是辐射范围较广的服务区要做进一步的明确。这样,新农村建设就可以将特色生态区及居民生活区做出清晰的划分。
(三)将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将乡村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例如设施的完备,交通的便利以及居住环境的舒适,还要考虑乡村本身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及改善。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是做好村庄的综合治理工作,同时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列为工作的重点。[1]大自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要遵循其规律。因此,我在进行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时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采用科学合理、设计得当并突出其特色的方式方法,使得生态型的乡村形式并未打破又能充分生态资源。
二、生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美丽乡村打造的基础
(一)重视生态经济的发展
在美丽乡村的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因为生态是乡村本身具有的特色。原生态的乡村环境是能够创造出经济机遇的。在发展生态经济时,应将市场经济概念进行积极的引入并力行原始生态经济化。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突显出乡村的生态优势,进而转变为经济收入。再者,结合大众的消费特点打造生态园或是旅游景点,将青山绿水真正的代入大众的消费范围。在乡村建厂也是打造生态经济的另一个渠道,但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注意现代化生产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影响,打造真正的绿色生态经济。
(二)力行高效的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生态农业的作用十分突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绿色食品的消费,尤其是生态农产品的消费逐渐增加。不仅如此,生态农业的打造还会起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进而无限的良性循环,使得自然环境和生态农业彼此获益。这也符合我国始终坚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源动力
政策先行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源头,有规矩才成方圆。在建设美好乡村时,相关管理人员应先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农村建设和生态资源保护的若干管理制度,并在具体的建设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2]这些制度皆是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制定和执行的。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需要相应的考核机制来配合工作,在相关制度的完善过程中,政府的相关考核也要与制度规定的完成情况进行挂钩。不似以往的以经济指标作为相关人员的主要业绩考核指标,生态制度的考核是以生态发展以及相关的城乡规划是否合理、科学为主要依据。在乡村生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这种将政绩与生态和谐的融合,使得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真正成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源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美丽,而是“内外兼修”的美丽。它既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又重视在尊重自然的条件下发展生态经济。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扎根于心。如此才能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商品与质量,2016(18):21-22.
[2]彭明.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低碳世界,2016(9):21-22.
第二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2013-03-08 09:54:00 来源: 浙江日报(杭州)有0人参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养育着九亿农民的广袤农村,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准确理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多种树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工作,单纯地保护也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手段。根据我们创建“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经验,我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三方面的建设内容。生态农业以及由此延伸的生态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村庄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家园,农村生态文化则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
农业向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农民是农业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因此,要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载体是抓好生态农业。除了对生态农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外,还要抓好对农民的相关培训。在滕头村的实践中,对生态滕头的建设者实施了以“全程生态、全域生态、全民生态”为核心的全方位培训,以求达到生产生活全过程时时生态,全境全域范围内处处生态,以及全村范围内人人生态。
生态村庄要解决的是农民生活的物质家园。很难想象,如果生活区里鸡狗乱跳,休闲区里垃圾遍地,这样的村庄何以谈得上生态村庄。因此,在生态村庄建设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把生活功能区、公共休闲区、畜牧饲养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我们的实践中,以国家5A旅游景区的标准来建设生态村庄,参观区、农业观光区、生活区、居民休闲区等规划有致,并且形成了“村即是景,景即是村”的独特风格。
生态文化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文化概念,它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对生态生活方式的观念,生态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强化、持续优化的漫长过程。拿植树爱树观念的例子来说,滕头村现在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67%,期间经历过全民发动、教育惩戒、观念形成等较长过程。
努力探索适合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 在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等生态文明的诸多要素中,要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目标,发展生态产业是重中之重。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按照循环、可持续的要求,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产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滕头村经济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就确立了“生态立村”的原则,成立全国最早的村级环保委,设立项目进村的门槛,把效益虽看好但可能影响环境的50多个项目拒之门外,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园林绿化等生态产业。如今,滕头村已经建立起高效农业、清洁工业和特色三产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
滕头村空间狭小,自身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经济如何向纵深推进?我们的主要举措是大力发展“连锁滕头”。这方面,滕头园林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在全国各地的荒山荒地上建立了3万多亩苗圃基地,既优化了当地生态环境,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生态环境、生态美食为卖点的滕头生态酒店已经在宁波北仑取得较大的成功,我们将以此为模式不断复制、扩大连锁滕头的版图。凭借滕头村的生态美名,滕头白茶、滕头红酒等生态产品也将走上连锁扩张之路。这种生态产业的扩张,在输出生态产品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输出了我们的生态发展理念,为全国各地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各地农村的基本情况有所不同,滕头村的经验也难以简单复制,但生态经济的总体特征是相同的,就是要因地因村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立足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生态经济内容的选择上,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或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或以专业村形式组团发展,或以集团引领模式多点开花。
着力寻找农村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建设美丽乡村,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为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以生态立村为导向引导发展方式转变。滕头村在早期起步的时候,为了尽快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标准引进了一些项目,在付出了环境受损的代价后,村里开始思考产业转型,开始转变发展方式,逐渐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淘汰污染企业,建立工业区,把工业搬出村庄,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实现了环境的持续优化,也赢得了全球生态500佳、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有向农村转移的迹象,由此带来农村土地污染等诸多问题,因此,在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综合效益的选择上,一定要把住关口。二是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培育发展生态产业。发达国家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先污染后治理,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滕头村的工业项目一直坚持“精挑细选”,现在基本形成了清洁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旅游业则创造了全国村庄最早卖门票的先例,也带动了生态农产品等相关产业。各地的农村如果立足本村实际,围绕一个“农”字,坚持一个“生态”,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农家乐等产业,相信“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是可以实现的。
三是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有五:一抓环境保护,提高保障力;二抓环境整治,提高承载力;三抓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抓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理念;五抓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提高群众参与率。群众从生态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建设美丽乡村。
【作者为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
第三篇: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精)
探求2013年第3期(新151期·总214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历程及经验启示》(编号:GD11CDS01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3—18 作者简介:黄克亮(1965—,男,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政治学;罗丽云(1969—,女,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新型城市化研究·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黄克亮1 罗丽云2(1、广州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70;
2、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650 发展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郑重地提出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要使中国
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先进的
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求找到建设广州美丽乡村的最佳路径。[关键词] 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美丽乡村;广州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303—0005—08 2013年第3期
一、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
“生态”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房屋或环境,19世纪中叶以来被更多地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意指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在当代,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和文明的结合体,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式,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建设,进一步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哲学层面上,生态文明不同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民族、阶级、国家的人类社会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产业、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建设等。[2]简言之,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
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生态文明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观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提升的发展过程。自党的十二大至十五大,主要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两大文明的基础上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三大文明”建设和“三个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人与人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出“生态文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从理论上说,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使我们党最终确立了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整体形态。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把它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与十七大的有关论述相比,体现出内涵更深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十八大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我们党秉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党基本的执政理念,并成为定位中国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第3期
二、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方式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精神,必须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良性循环的宗旨,必须有利于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科学健康的消费模式及和睦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实现人民大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和生态权益的统一。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就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总方向、总原则。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劳动过程归根到底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土地为财富之母,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等要素构成农产品消费时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绿色消费已成为国际性消费潮流。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4]“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5]推进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夯实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看
到,长期粗放式增长方式的延续,固然使部分农村因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了物质和财富上的增长,但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也对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损害了农民的生存权益,广大农民对此是不满意的。因此,必须摒弃那种片面追求政绩而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不正确的政绩观,推行绿色GDP,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6]为此,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首先,生态文明建设能引领农村新风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助于转变农民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正确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从而让农民形成珍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新风尚。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能提高农民素质。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享受的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消费观。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社会建设 探求
2013年第3期 的重要保障。改善民生是农村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近年来,由水、空气、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在农村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量大大超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农民增收,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对农民生命健康造成恶劣影响,增加农民的医疗负担。对农民群众来说,没有健康,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就无从谈起。因此,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农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确保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由来及内涵特征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发轫于浙江省安吉县,2007年该县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概念,并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创建中国第一个“生态县”。2008年,安吉县全面启动“中国美丽乡村”计划,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在总结浙江等省创建美丽乡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指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农业部决定从2013年起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从2013—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基于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等因素,今年上半年遴选300个左右基础条件较好、领导班子得力、创建愿望强烈、有望较快取得成效的乡村,先期开展工作,下半年再遴选700个左右,2014—2015年全面开展创建工作。要把“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摆在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使“美丽乡村”的创建理念融入并成为幸福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
从先行先试的浙江等省的实践来看,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的“美丽”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乡村关键要实现四个层面的“美”,即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自然之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发展之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文化之美、管理民主乡村社会美(和
谐之美。也就是说,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建设美丽乡村是集农村“五位一体”建设于一身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千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它不仅仅是指农村要环境优美,还要村民文化素质高,人文环境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从全国范围来讲,美丽乡村就好比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细胞工程,只有做好这一个个细胞工程,美丽中国才会建设得更好。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美丽乡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离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就不可能建设成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差别,促使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城镇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科学布局,加快形成以县域中心城市为龙头和中心镇中心村为纽带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要求我们切实加大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加快建立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要求我们着力形成政府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机制,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与辐射提供有效通道,从而促进农村人口集聚和产业集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生活质量水平,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美丽乡村作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实质是在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在农村的确立。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我国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突显,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人们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
方式,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从根本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我国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成败。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生态中国才能在全国真正实现。只有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广州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彩篇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也是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生态优良的美丽中国的生动铨释。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生态立市,打响“花城绿城水城”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离不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广州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广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广州美丽乡村建设。
1、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建什么、如何建的问题,关键是要以美丽乡村的要素为基础做好规划指引。要按照农村的功能布局,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取得共识,确保规划落地。
第一,以品牌理念进行规划建设。美丽乡 探求2013年第3期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 年第 3 期 村建设必须突出生态主题,树立生态品牌意 识。美丽乡村作为广州的品牌,具体到各区(县级市)、镇(街)、村(居)都需要结合当地自 然条件加以精心设计,突出特色。传统的村落 往往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孕育而生,集 山、水、田、宅为一体,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 秀丽的田园风光。美丽乡村的规划与设计,应 该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达到 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 有平原的品位。如增城以 “最美荔乡”、从化以 “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番禺以 “岭南水乡 典范” 等作为各自美丽乡村建设的品牌,就突 出了各自的生态优势与特色。以增城市为例,作为广州的后花园,增城以 “最美荔乡” 和打造 中国版的 “欧陆小镇” 为理念,实施全区域公园 化战略和规划建设城乡绿道网,建设宜居城 乡,经过几年的建设,增城被誉为生态之城、活 力之都,成为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名副其实的 “美丽大乡村”。第二,搞好功能区的规划建设。要科学制 定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突出抓好村庄布 点、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规划,并能与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 房改造建设规划相衔接。要按照农村的功能 布局,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要明确公共服务 区、古村保护区、新村庄区域功能布局区域划 分,打造有农民集中居住区、有商贸服务街区、有公共服务功能区、有绿化景观休闲区和有特 色产业园区的美丽新农村。中可借鉴推广增 城市霞迳村的做法,搞好美丽乡村的功能区建 设。霞迳村是广州市 14 个市级试点村中的一 个,结合该村的生产生活特点,现已将全村划 分为农民居住区、生态旅游区、现代农业区、产 业发展区等功能区。通过拆除农民的泥砖房,建设居住区规范农村建房,实现集中居住。生 态旅游区建设以乡村酒店为主题发展乡村旅 游项目。现代农业区则建设 2000 亩的水果、蔬菜、花木基地和桑基鱼塘,产业发展区将规 范壮大 9 间村内企业,增加村民的就业率。第三,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生活便 利、实施齐全、环境优美是美丽乡村直观的体 现。创造美丽乡村的优美生态环境,必须以村 庄综合整治为重点,重点抓好村庄的基础设施 建设与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开 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 学、风格独特的要求,加强农村居住地景观环 境建设,构建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资源循环利用 体系,实现家居环境清洁、资源利用高效和农 业生产
无害的生态型村庄。当前广州的新村 建设、旧村改造都要注重突出岭南文化特色、地方风情,有些新建的房子要进行 “穿衣戴帽” 立面整饰,对闲置的旧房要及时拆除,然后进 行土地整理,实现集约节约用地。今年广州村 庄整治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到上半年实施完成 全市农村综合治理的 “五化” 工程(道路无阻化 与光亮化、饮水洁净化、生活排污无害化、垃圾 处理规范化、村容村貌整洁化),切实改善广州 农村生态环境,使农村的路更宽、天更蓝、水更 清、地更绿。
2、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夯实美丽乡村基 础。农村经济在本质上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 是农村经济的根本特征,也是农村经济的优势 所在。生态经济是一种以生态平衡为出发点、追求生态效益、保障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可 持续发展经济,同时生态经济也是一种集旅 游、观光的产业,生态经济能使农村的生态资 源和文化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第一,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一 方面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化,在生态建设中引入 市场机制,依靠现代科技和管理,将广州北部 山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尽快、最大地转化为经济 10 探 求 2013 年第 3 期 优势,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化。在广州北部山 区 8 镇发展以 “青山、碧水、农趣” 为特色、“现 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 于一体的旅游休 闲经济,把从化与增城两市精心打造为名副其 实的 “生态城”。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经济生态 化,通过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孵化成一批 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农村生态产 业; 同时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 的利用率达到最大,环境的污染降到最小,实 现村域经济的生态化。第二,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 业是农村生态经济的支柱,生态农业能化解农 村资源紧张,资金困难等矛盾,同时也是提高 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价格的主要手段。生 态农业还能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为农村生态 经济发展创造基础平台。生态农业维护农业 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 础,是农民长效增收的有效途径。当前,广州 建设美丽乡村,要注重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鼓励发展有特色、有效益、有前景的生态产业 循环环境链,着力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格局。要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 业产业结构与布局。要完善农业质量安全检 测体系以及有机、绿色食品认证体系和市场推 介,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要根据不同地区农 产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引导合
理选择发展 方向,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形成各 具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如从化、增城两市在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中,分别制定了流溪河源 头、增江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等政策规定,鼓 励农村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生态种植 等产业,以生态带动农民致富,两地逐渐兴起 的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等,使农村 经济发展与文化和生态交融,取得良好的经济 效益与社会效益。
3、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文明新 风。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 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农村生态文 明建设的原动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目的 在于构建体现生态理念、创新意识、传统与现 代相结合的生态文化体系,形成全体农民群众 共同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第一,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树立低 碳环保的生态文明新风。美丽乡村的外在美 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文化素质 的提升和生态文明素质的养成,这实际上是乡 村的另一种美——内在美。为此,在美丽乡村 建设过程中,要以生态文明村镇的创建为载 体,在农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 层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如生态文明村,绿色学 校、绿色家庭建设等。要结合农民技能培训,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教育,不断增强 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使农民养成节 能、环保、减排、循环的 “低碳经济” 意识。政府 部门(特别是基层农业部门、环保部门等)要重 视对农民的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引导农民提高 生活质量,崇尚环保生活方式为目的,着力提 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第二,通过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等方式,推进农村生 态文明新风尚,弘扬农村生态文化。要以农村 书屋、文化广场、文化室等建设为重点,加大对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同时,通过把 文化积淀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相融合,实现文 化传承和突现地方特色的目的。广州作为岭 南文化的中心与发祥地之一,其乡土文化经千 年沉淀,深沉厚重且历久弥新。因此,为传承 弘扬广州乡土文化,应编制广州农村特色文化 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遵循 “一村一 特” 的工作思路,制定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促进 11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 年第 3 期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集中打造广州的 “绿色文 化”、“乡土文化” 等文化品牌,形成农村生态文 明与乡村文化
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局面。要 高度重视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 岭南优秀文化,倡导岭南建筑风格,建设岭南 风绿色乡村,打造独具特色的岭南古村古镇,推动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4、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美丽乡村 建设动力。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制度来调节,制度文 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 的根本保障。十八大报告指出,“ 保护生态环 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 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 [7] 机制。” 因此,搞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 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恢复与补偿制 度。巩固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的排污收费政 策。完善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及环境污染 限期治理制度。对农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行为做出行政决定,限定破坏者在一定期限内 完成对已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污染者在一定 期限内完成对污染环境的治理。考虑生态资 源的保护、恢复、更新,坚持 “谁开发谁保护,谁 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 的原则制定资源 价值补偿制度,保证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永续 利用。第三,建立并完善农村生态资源保护管理 制度。建立并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农村重大建设项目的规 划与启动执行听证会制度(要有全体村民参 加)。建立农村环保重大决策事项落实反馈机 制,建立和完善农村自然资源使用许可证制 度,并逐渐将许可证制度应用到所有利用农村 自然资源的领域。同时,要加强政府人员和社 会公众生态道德人格的养成机制建设,制定生 态道德教育制度,建立农民生态道德监督评价 制度,加强农村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监督制度,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深入民心。[参考文献] 低碳、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特色发展之路,必 须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如资源配置机 制、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组织保障 机制和分类考核机制等长效机制等),为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可靠的制度 保障。第一,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政府决 策者和管理者要严格执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所要求的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监督审核制 度等相关规章、制度、政策,树立 “生态为政” 的 理念,建立高效、廉洁、绿色的行政管理体系,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型政府。如在完善生态建 设考评机制方面,近几年来,增城市积极探索 推行绿色 GDP 考核,改单一的经济考核为综合 考核。不仅考核经济增长,还考核社会发展,按三个不同功能
区,不同乡镇在发展生态工 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方面肩负的不同使命,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真正将生态建设与干部 实绩考核挂钩,确实履行 “生态为政” 职责,使 增城的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新的台阶。[1][4][5][6][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11.[2]周国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引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N].人民日报,2012—8—6(2).[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1).□责任编辑: 杨姝琴 12
第四篇: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范文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
学院:制药工程学院 姓名:刘相来 学号:201622267
摘 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全国生态文明、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崭新的工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前提。本文论述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生态功能日益凸显。但是,在偏僻的农村地区正在承受着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灾难已经影响到农民生存、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因此,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按照农村的内在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1.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水平。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水平比较低,甚至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正面临着来自乡镇工业污染、农村生产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 1 困扰,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要实现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按照“五个统筹”要求,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地区和每一户农村家庭。1.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也在农村。科学发展观要求既要坚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又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好农村的矿藏、大气、土壤、水资源等自然环境。既要实现发展满足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需要,又要科学发展,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遵循农村发展规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1.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比较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文明问题更加突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再加上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业生产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出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个别地区还因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引发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影响到社会和谐。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农村和谐,农村和谐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农村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值剧降,农民会被迫离开农村家园、农村将会出现农业空心化。一方面,大量的农民流向城市,对城市的社会稳定产生潜在影响;另一方面,农产品供给会大幅度减少,对社会生活秩序会产生巨大影响,进而会影响整个社会和谐。
2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面积大。长久以来,由于过度强调经济发展,忽略了环境问题。加上农民本身素质参差不齐,农村环境得不到维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2.1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2.1.1 生活垃圾污染
由于农村城市化,各种不易降解的工业制品大量进入农村并被广泛使用,如电子产品、塑料和注塑产品等,但对于这类难降解工业制品却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此外,我国农村生活垃圾还具有随意露天堆放的特点,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天约有1.2亿t生活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这不仅占用了大限的土地资源,同时还使垃圾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向外界释放,污染周边环境。
2.1.2 生物质燃烧导致大气污染
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燃料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时间是以秸秆甚至乡间杂草作为主要燃料。这些秸秆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烟尘,成为农村一个重要污染源。在近几年东北入冬的时候,由于农村秸秆的燃烧导致了东北范围的连续雾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2.1.3 活污水排放
由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和不足的问题,污水的排放也是农村的另外一个污染源。每年农民日常生活产生超过2500t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入周围的环境,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构成了极大的环境隐患。2.1.4 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
为了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始在农村发展起来。乡镇企业的出现的确解决了农村这样那样的问题,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变化,然而在这些优点的同时,乡镇企业也极大的破环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近年来,国家关闭了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因此一些企业转而将工厂设立在农村以寻求庇护。而这些乡镇企业的生产设备很老化或者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对原材料的利用率低,对废弃物的处理不到位,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都没有通过环境部门的生产许可,可以说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2.2 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农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其生态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治理。”[3]由于生态文明宣传不到位,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拥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陆续流向了城市或城镇,留守在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绝大多数都没有受过基本的文化教育,环保知识匮乏、生态意识淡薄,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或潜在的危害不甚了解,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意识就已经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出于脱贫致 3 富的强烈愿望,对当地经济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常常忽视对当地企业环保风险的生态评估,当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影响到农民生产生活的时候,常常会采用较为极端的解决方式,很少能诉诸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3 农村生态环境缺乏有效监管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很严峻。这除了有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上的原因外,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定的原因。国家环境保护职能部门没有延伸到最基层的农村地区,当农村出现污染环境事件时,相关环保职能机构不能快速做出反应,导致广大农村地区污染事件频发,而环境监管滞后现象。农村生态环保监管过程中权、责、利不清现象时有发生,“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的问题在现实中分属于环保、渔政、水利、农业、卫生等多个部门管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会出现越权抢权或相互推诿的现象”[4]。另外,环保职能部门专业监测人才出现逆向流动。政府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级别越高,专业技术人员越充足,设备也越先进。相反在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监测第一线往往缺乏高级、正规的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常常也很落后。因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常常出现“无人管环保、无力管环保、无法管环保”的局面。
2.4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市环保建设资金相对充足,能够保障交通、能源、供水、排污、生活垃圾处理等基本需求。但是,农村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还是相当匮乏,诸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业秸秆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等,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缺乏资金保障。中央政府每年都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但是由于许多配套措施不够完善,致使专项财政资金使用分散,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保需求。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环保资金相对充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越高,经济发展质量也会越好;反之,环保资金缺乏保障的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程度就越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也会越差。3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议及对策 3.1 加强农村污染治理
对于农村污染问题,则需要扎实开展农村污染治理专项活动,积极的推进山水林湖整体修复工作的落实。做好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以稳定提升,逐步的减轻大气污染问题与土壤环境问题等。在公路建设方面,以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为建设重点,建设道路绿化精品,进而形成绿色通道网络,做好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绿色建设工作。在水环境方面,则持续 4 加强河流治理工作,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采取水岸绿化方式,加强水系绿化建设,做好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问题治理工作。在农业生产方面,则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建设多元发展模式,合理的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与企业,创新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3.2 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水平。“必须积极地开展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学习与掌握科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形成与确立现代生态文明意识。”[5]鉴于我国当前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现象,可以通过农村广播、农家书屋、宣传大篷车、电视、广播、网络、农民业余学校等多种途径,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培育农民生态意识,增强农民生态道德责任感,使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农村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3.3 完善环保监管体制
加强农村环保监测体制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将政府环保监管职能部门延伸至乡村一级,增强环保监测的覆盖面,对环境监测、取样取证能够做到快速反应,对破坏环境现象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是将环保高级专业人才下沉,充实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监测站的人才力量。三是加强农村地区环境监测部门的技术装备,提高基层环保监管的技术含量。四是将地方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情况纳入到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内容并作为干部提升的重要依据,凡是环保不合格的地方干部一律不予提拔,促使各级干部重视并积极抓好生态环保工作。3.4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生态环保是一项公益事业,事关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将农村环保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动态管理生态建设资金,保证生态环保资金充足。一是加大生态环保知识的教育宣传投入,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二是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生态环保监测水平。三是加大农村生态技术的研发、推广、运用的投入,提高农业产业生态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四是加大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努力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3.5推行生态示范村建设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现行规划体系中最基层的是“行政村”、“自然村”,这种建制虽然有其方便合理的一面,但是却给生态环保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也影响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各地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生态示范村”。“所谓生态示范村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的基础 5 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农村居民聚集地。”[6]生态村是推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生态示范村发展循环农业,在农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能源,在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领域循环使用能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4 结语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生态文明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农村竞争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生态环境。作为农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过去那种只追求GDP 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要求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的利益,积极建设绿色、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于洋.“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经济,2015,(4). [2] 戴圣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1)[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3~186
[3] 戴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伦理建设研究[C]∥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2010.
[4] 苏杨,魏际刚.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J].经济参考研究,2007,(4).
[5] 张国民,祁维仙.必须注重民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
[6] 邵超峰,鞠美庭,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路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
第五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汇报
平邑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进工作
情况汇报
市委农工办: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沂市2012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要点与责任分工〉的通知》下发后,平邑县迅速召开专题会议,按照通知要求,结合平邑实际,制定了《平邑县2012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安排镇、街道、管委会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县督导组人员全部到督导单位现场督导。从各镇部署和县督导情况看,平邑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进工作扎实有效,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年初,全县确定并实施了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河道综合治理、造林绿化、黄烟生产、涉农重点项目建设等18项农业重点工作。3月13日,召开了高规格、大范围的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今年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会上出台了两办关于《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2012年工作要点》,指导各镇进行面上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了城市管理委员会成员和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4月9日,县里组织各镇分管负责同志、沿线沿路重点村支部书记、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各督导组组长到 1
临沭县、罗庄区、费县参观学习了他们在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接到市里的《通知》后,县委召开了常委会议学习传达贯彻,研究制定了我县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安排部署2012年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为加快重点工程的进度,又分别成立了由县级领导挂帅的十个指挥部,分线作战,齐头并进。实施了‚一把手‛工程,明确任务,落实到人,倒排工期,使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身上有担子。县直有关部门单位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与本职业务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并积极指导、督促各镇做好工作,为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重点,加快推进
根据全市工作要点,结合平邑实际,2012年重点打造327国道、文泗路、新枣路、岚济路等道路沿线的100个示范村。邀请上海、深圳和市规划设计院对浚东新区、浚东社区、保定社区、东阳片区、河泉片区进行了规划,对兴水河进行了修建性详规及两岸控制性规划;邀请山东省测绘公司,对县城及周边60平方公里进行了地形图测绘。同时,对已有的村庄和社区规划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提升;对没有制定村庄详细规划的,责成县规划局尽快编制,使规划覆盖到每一个村庄。为此,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绿化造林为重点,巩固建设成果。抓住春季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动员社会力量,全面绿化美化城乡面貌,改造提升了城区重要节点绿化、实施了重要路段绿化镶边工程,加强了绿化模纹管理和防护,加大了绿化补植力度,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环境生态化、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规划保绿、依法护绿、见缝插绿、补植增绿、破墙透绿,千方百计增加绿量。同时,配套实施了畅通工程、空间美化工程、环境清洁工程、建设规范工程等‚四大工程‛,大力整治占道经营、乱倒垃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放、乱排等方面的问题。对327国道、岚济路、文泗路、平蒙路、新枣路、平滕路等重要道路进行了大范围的绿化提升,粉刷行道树路沿石240公里,修剪绿篱24万余平方,整修路肩边坡56万平方,栽植乔灌木80多万棵,黑松532棵,球类植物1359棵。在重要道路沿线确定了100个重点整治村,对这些村居的五化建设高标准规划,力争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示范点。扎实开展了‚垃圾集中清理行动‛,清运乡村垃圾4430吨;全面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和‚绿化示范村镇‛创建活动,把城市绿化理念引入村镇,建设园林小景,力争达到‚村村绿树环绕,处处绿树成荫,先进森林后进村‛的效果。目前,全县镇驻地绿化覆盖率3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30.4%,已建成18个省级绿化示范村,7个市级绿化示范镇,68个市级绿化示范村。在重要路段沿线、示范村可视范围内,大力实施荒山造林工程、水系生态建设工程和生态林场建设工程。今年以来,全县已完成荒山造林3300亩、防护林120亩、经济林3400亩、杨树丰产林2800亩、绿色通道补植30公里。综合实施水域集中清理,在县城对兴水河、府前渠进行集中清理,两岸进行了绿化,共清理垃圾40吨,栽植绿化苗木3万棵;对浚河、张里河及其支流进行了综合治理;对各镇采砂情况进行了集中清理整治,全县共清理非法采砂点58处,拆除非法简易组合房23处,清理违法采砂船26只,截断私设非法运砂道路22条,对60多处砂堆出售点书面下达了限期接受处理通知。目前,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687.54公顷,绿地率达36.8%,绿化覆盖率达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71平方米。
(二)以村庄“五化”为重点,集中整治村容村貌。遵照因地制宜抓硬化、全面‚除污‛抓净化、立足‚添彩‛搞绿化、突出‚规范‛抓美化、尽力而为抓亮化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村庄‚五化‛达标建设。把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村庄‚五化‛建设结合起来,确定了先建后补的政策。今年以来,全县用于乡村‚五化‛达标建设的资金已达到5600多万元,98%的村初步达到了‚五化‛标准,所有村庄主要街道全部硬化。按照‚一镇一站、村村设点‛的要求,要求每个镇至少建设1处日处理能力8吨以上的压缩式生活垃圾中转站。目前,已有6个镇完成了选址。为真正实现垃圾处理‚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机制城乡全覆盖,全县已配备乡镇垃圾运输车、叉车56辆,农村垃圾清运车286辆。各乡镇都成立了环卫队、执法中队,对镇驻地实行全天候保洁。全县97%以上的村居都建设了垃圾收集池、购买了垃圾箱,所有的村居都按比例配备了保洁员,87%的村庄对卫生保洁实行市场化物业化管理。积极探索农村社区‚三上‛工程建设的新路子、新办法。‚水治污‛ 主要采取沼气工程、净化池、人工湿地和生物处理。‚气上楼‛主要采取瓶装液化气、秸杆汽化和天然气供气站。‚垃圾处理市场化物业化‛采取的主要具体办法是承包制和委托代管。目前,全县已完成‚三上‛工程的农村社区20个,占建成农村社区的69%。积极推行‚畜—沼—果(菜)‛生态种养模式,全县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230个,累计达到3.8万个,完成‚一池三改‛
2.1万户。
(三)以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今年,全县计划新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8万亩、观光园区
5个,新建市级以上标准化养殖场16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场1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场1个),新认证‚三品一标‛10个,创建有较强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5个。目前,全县已发展蓝莓5000亩、果品45万亩、瓜菜48万亩、金银花65万亩,优质农产品基地28处、19.8万亩,‚三品‛认证品牌发展到61个,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185家,其中市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2家,通过国家GAP认证金银花种植基地1处,GMP认证企业5家,GSP认证企业15家,‚平邑金银花‛、‚武台黄桃‛、‚天宝山山楂‛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月13日,我县将举办‚2012平邑武台桃花节暨玉泉万亩黄桃基地揭牌仪式‛,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化建设的大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4月11日,成功举办了‚2012中国欢乐健康游平邑‘九间棚之村’乡村文化休闲游‛启动仪式,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生态旅游业。
三、加强督导,狠抓落实
为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由组织部牵头,县委办、县政府办、组织部、纪委等部门组成了4个督导组,对各镇全面督导,对重点工作分线督导,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切实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由党委书记和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调度会,了解各镇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在县电视台设立了曝光台,对行动迟缓,整改存在问题不及时的单位进行曝光,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制定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考核办法》,严格对各单位进行考核,奖优罚劣。
2012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