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

时间:2019-05-12 02:1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

第一篇: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在党的十八大中相继提出,随后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这一发展理念也体现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的人口比重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所以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就要加大力度建设我国的农村地区。提高农村人口的幸福感、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就需要对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仔细的研究。

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论述了在美丽乡村视野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这些都显示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第二部分论述了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为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部分论述了在美丽乡村背景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第五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产业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环境美、文化美的美丽乡村。关键词: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美丽乡村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在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建设中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它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念,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积淀。社会发展理念中生态文明建设观点的提出体现了要始终坚持发展观,把这一观念作为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态文明”的第一次提出是在党的十七大,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我党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一总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局指导着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其顺利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美丽乡村”在2013年被提了出来,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坚决避免走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老路子。生态文明也被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北京召开,习近平会上作十九大报告。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战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新时代的方向。

从20世纪初期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经济发展开始加大对工业的投入,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大气、土壤、水源等造成了非常严峻的危害,西方各国家的生活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他们意识到这种灾难性的危害后,便进行工业转移,把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工业转移到了发达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至此,发达工业国家的环境问题便变成全世界的环境问题。除此之外,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出现“环境公害事件”。所以在国际环境压力和我国自身环境压力下,我们要发展就必须舍弃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老路子,探索一种新的出路。因为乡村的各种生产活动和平日的生活都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要注意生态建设对乡村环境、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反作用的影响。要建设具有整洁乡村,文明乡风的社会主义的美丽乡村,就更要注重生态的友好建设。

(二)研究目的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构建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其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缓解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继续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节约农业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载体,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物质积淀、精神充实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整体统筹推进的系统工程,对于引领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研究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为实践地域,以解决乡村自然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为突破口,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实现乡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思想理念、先进的建设路径和具体的实践方式,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和我国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推进了我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2]。

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改变农民生活理念。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一思想,整体推进。具有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的思想前提。只有让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引领乡村的建设主体规范自身社会行为,不断的充实生态文化知识,改变自身的不良行动方式,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重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创建美丽乡村的内容之一。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正在改善,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生产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以乡村景观的建设为抓手,合理开发自然空间,科学布局,整体共建,通过实施村容整治和绿化美化,渐渐实现乡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改善人居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美丽乡村的发展,为现代农业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例如,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可以开发和推广废弃物利用、绿色肥料、生物农药、生态保护型养殖等环保型农业生产新技术,以点带面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达到循环农业的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发展农业使农民生活富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城乡等值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好美丽乡村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的相关基本理论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最新的阶段,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基本宗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通过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人类逐渐从物质财富的单一追求中解脱出来,寻求精神生活的丰富。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类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最先进的一种文明。生态文明立意非常高远,它包括环境保护,又高于当今国外流行的环保运动;生态文明的目标非常明确,主要为了避免重蹈“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覆辙,是要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政策法规、引导人们转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来发展绿色科技,实现整个社会福祉与实现整体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永续的双丰收,进而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最早是在浙江省安吉县的乡村建设中提出来的。总书记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3]

美丽乡村是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美丽乡村可以讲为“三生和谐”,“四美共建”。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是建设外在美丽和内在美丽的和谐统一,它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和谐”,细化为生产高效、生态宜居、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四美共建”。具体要求为:一是要求美丽乡村经济产业特色明显、产品优质安全,资源生态和谐,称之为生产高效的“生产美”。二是要求美丽乡村布局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和谐,称之生态家居的“生态美”。三是要求美丽乡村物质生活宽裕、社会保障有力,邻里亲朋和谐,称之生活美好“生活美”。四是要求美丽乡村乡风朴实文明、地方文化鲜明,称之人文和谐“人文美”。

美丽乡村从形式上看,表达出一种奋斗目标,充分展出了一种精神,一种风采,一种意识。从本质上看,美丽乡村代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三)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着紧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不仅仅让人们享受到了环境的优美,同时也享受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了和谐社会的美好。美丽乡村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乡村的建设要在美丽乡村视野下进行,在以自然、人、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原则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的乡村布局、优美的乡村环境、浓厚的乡村文化、良好的精神风貌也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在美丽乡村视野下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会具有新的特征,体现在生态文明乡村的原生性、高效性、和谐性、持续性化及人文性。在美丽乡村背景下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三大产业的协同发展,摆脱贫困,保障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三、美丽乡村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再一次确定了处于核心地位的科学发展观,并且对科学发展观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对包含在科学发展观里的生态建设的这一现实要求进行了全方面的探索,并且运用了实践方法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全面的思考。我们想要实现社会主义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每个阶段、每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党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这就从侧面要求我们党要树立生态文明的思想,要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尤其是在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地区,更应该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然而“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全国的生态文明的建设指标完成情况。所以我们应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完成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才能更好落实科学发展这一理论。

(二)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成功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坚持我们老一辈思想家们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并发挥其指导作用。坚持正确的路线、正确的纲领,总结发展中的经验,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要做到和谐的发展就必然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内容,又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内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了50.32%”[4]。由此可见占了一半人口数量的农村,其相关建设不能够忽视。农村建设中实现了和谐发展那么也就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

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是在我国壮会主义各项事业都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首次提了出来。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不管是农村地区的人民还是城市地区的人民都责无旁贷,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党在各方面的建设中也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生态的建设和保护,以确保这一伟大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使全国十几亿的人口、使全国的各族人民都能切实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体会到发展的好处。在建成小康社会中有以下六点要求:“要求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然而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进而会影响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实现,影响“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奋斗目标的完成。所以要想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个目标,就要下大力气统筹好实现好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

四、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中国,始于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将其列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始终贯穿于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提升“产业美”、打造“生活美”、塑造“人文美”、共建“生态美”[5],来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好家园。

(一)打造生产高效,建设“产业美”

1.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大力发展基础农业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造良好宏观环境。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环保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高碳普通农产品征收较高的税费,同时对低碳农产品实施减免税、专项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大农业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以满足低碳科技研发需求。二是选择科学耕种方式,实现减排目标。应尽量减少机械化耕作,增强土壤养分,加强土壤的固碳作用。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高碳型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三是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资源效益增加农业贡献。要加强农作物的综合利用程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如进行农作物秸秆还田等;国家还要大力倡导新型能源的使用,加大对绿色低碳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力度,减少人们对石化能源的依赖。

2.推进农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针对我国实际,应充分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科研投入,提升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高等研发机构、企业、农业生产组织之间的合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建立以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开源、节流、保护并举,研发、推广节水农业生产技术。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针对我国化肥施用的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等问题采用精准施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还可以改良土壤,降低环境污染。

3.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中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资源,我们要立足目前存在的经营理念落后、品牌定位不准、管理模式混乱、产业组织自发化等一系列问题,以农村体验为切入点,注重乡村生活水平,注重在富有自然气息的环境中享受舒适、便捷的现代生活。吃的要好,又要绿色健康安全,住的既要符合自然环境,又要舒适卫生,同时还是有便捷的交通,以适应都市化的外部结构。要依据资源的不同,进行差异化设计,避免同质化,增强吸引力,这样主题的乡村旅游,才能有特色,获得新发展。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可行性论证,要注重对乡村原生态的开发与保护。

(二)打造自然环境和谐,建设“生态美”

1.科学农田管理,加强环境保护

农田环境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化学肥料和各种药剂对水文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食品的安全性。目前,我国的农田环境管理应以降低大气和水土中的金属元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的污染为目标,来提高农作物的优良性状,改善土壤环境;另一方面农田环境管理还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美化农村景观,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美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物多样性能够促进能量的正常循环,稳定发展水文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主要在一方面能促进能量正常循环、稳定水文环境,同时可以调节气候和维持系统的进化进程发挥作用,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必要的食品、药品、生物科技等健康的生活资源。立足目前农村单一种植的多发现象,恢复生物多样性为生物物种和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可以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基础条件,为生物物种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2.完善法律保障,严格环境管理

“社会的各个方面依赖于具有明示性、普遍性和权威性的法律等级强行调节”[6],中国的农村社会现在正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期,法律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强制性、规范性以及社会性的规则也是农村社会问题治理的首要方略。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在立法的过程中注重本土化,尊重一些固有的民众和民俗和习惯,使之转化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因素。另一方面要坚持以转型期农村社会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使得生态文明中法制的制定、实施都能够与农村社会发展产生对结,相辅相成,真正实现法制在促进乡村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权威性作用;最后要积极的有选择的吸收和借鉴国外乡村建设的法治建设经验,并结合我国农村实际,为美丽乡村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不健全问题、各地环境法规的实际可操作问题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成效问题。

3.注重绿色产值,实现农田可持续利用

我们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农业本身提供的“绿色产值”,以提高绿色产值为目标,结合对人们生存环境的研究,为乡村农业发展提供方向。一要加大农业补贴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与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平衡。立足于目前中国加速工业化进程和体制改革实施发展造成的忽视农业、农业人力资本不足等问题,中国现阶段应该对农田环境进行整体规划,通过加强农业基本补贴等一系列基本措施,激励农民自觉保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二要加强乡村环境修复力度,保持农地可持续利用。近年来,尽管国家政策对农业发展倾斜,但是农业补贴的增加并没有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农业生产瓶颈的问题。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持续增加可耕地的面积,对不可耕地进行生态修复,对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进行坚决整顿,加大农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三是要强化乡村环境治理,保持中国农业生产与土壤水文环境协调发展。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区水土污染、物种破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维护农田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减少化肥、农药、杀虫剂等的使用,提倡农民种植原生物种,增加多样性种植,对于实现农作物健康成长以及营造有利于人们生存发展的舒适的生活环境至关重要。加强乡村环境管理,实现美化农田环境、丰富乡村自然景观与美丽乡村资源化建设的双丰收。

(三)构建乡村和谐,建设“生活美”

1.强化政策引领

建设美丽乡村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这些对美丽乡村建设都起着生态导向的作用。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编制科学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对于统领农村资源环境生态规划体系,优化国土开发利用保护的空间格局,严格实施水资源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具有重要作用。

2.完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7]。以“完善顶层设计,抓好试点试验”[8] 的原则,严格的完善目标体系、考核制度和操作性较强的法律,以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建立健全资源有偿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并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一部分,逐渐形成绿色科学的发展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符合科学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以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3.加快基础建设

我们要不仅注重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更要注视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同时尊重农民的财产权益和民主权利,向“人”的美丽乡村迈进,向破除城乡二元化迈进,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着力推进农村生产基础设施、生活基础设施以及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维护农田水利设施,加强生活安全用水设施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以及农村中小学文体设施建设等。

(四)注重人文和谐,建设“人文美”

1.传承乡村文化

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前提。“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9]。乡土知识是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乡土知识也可称为传统知识、民间知识,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一方面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理智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乡土知识涉及乡土社会存续的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另一方面注重乡土知识的传承,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与二次创新紧密结合,推进生态旅游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民众参与节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断以生态文化为载体,通过以节日发扬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促进新型旅游,以旅游市场来带动新型产业的结合发展,从而通过市场带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培养生态理念

生态理念的培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基础。将生态文明内涵不断地融入旅游文化、群众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要求生态文化建设要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道德为核心,牢固树立和培养生态文明理念。政府机关方面,要不断提高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村民方面,要从小做起,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提高资源节约化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

3.增进乡风文明

增进乡风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核心,是建设“人的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增进乡风文明要求我们针对农村的发展特点,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亿万农民的中国梦做主题宣传教育,凝聚中国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传播平台,广泛宣传善行义举,充分发挥示范和感召作用,凝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正能量,引领道德风尚,传承乡土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五、结论

生态文明的理念虽然发源于城市,但是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在实现脱贫攻坚这一道路上对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行探索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

美丽乡村是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生态文明理论引领的一项系统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过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持续不断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辐射到全社会各个领域。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亿万农民福祉,关系着农业农村的未来,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要遵循“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统筹兼顾、民主规范”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村民参与、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开展村庄规划”为基本原则,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做好统筹和顶层设计,通过打造“产业美”、优化“生活美”、促进“人文美”、共建“生态美”为具体建设路径,保障国家农业发展的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需要,从而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从而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 刘思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 月 06 期.[3] 《中央一号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第六次全国人日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4-28)[2012-4-20].[5] 唐珂:《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理论与实践》,《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 2014 年 06 期,第

页。[6] 刘芳:《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理论探析》,《生态文明的法制保障——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 95 页。[7] 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9页。[8] 李慧:《新思路破解“三农”新问题——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光明日报,2015年2月3日。[9] 包婷婷:《苏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研究》,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6月,第61页。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结合实例写课程论文,立论明确,顺理成章,避免大话套话。2000字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面临的时代课题。我国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可否认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审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期望能够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及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明确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详细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矛盾问题的解决途径,其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是处理当代社会“自然生态”问题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二是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也可以称为“原始的自然”,即没有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它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含尚未被认识和开发的自然。而人化自然是人类经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实践的成果。从二者的概念意义上看,“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正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使自在自然转为人化自然,所以二者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层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环境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组成要素,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与自然界之间联系,也就相当于自然界本身之间联系”。[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先在性和客观性是自然界的典型特点。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在长期的历史中不断发展,自然界是先于人类产生的,并且具有客观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将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使自然界朝着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第二,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劳动过程一方面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2]。第三,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社会生产力以自然生产力为基础,社会生产力随着自然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二者是统一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美”。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从人民实际需求出发,在不破坏原有的生态面貌的前提下,加紧防治已经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真正绿水青山、草长莺飞、虫鸣鸟叫、孩童嬉戏的美丽乡村。

(二)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产业美”。

我国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对于无公害、高品质、纯天然的绿色食品需求不断提升,这样的诉求促使我国农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走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实现农村“产业美”。

(三)加快城乡融合发展速度,实现“生活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壮大,使人口、生产资料、资本、技术集聚于城市,城乡间差异化增强。伴随着城市大工业的蔓延,农村地区也成为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的“进军地”,一方面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另一方面,在农村的生产活动打破了原有生态现状,经济效益掩盖了社会效益。因此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加快城乡融合发展速度,能助力实现农村“生活美”。

(四)提升农民生态道德水平,实现“人文美”。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教育资源受限,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总体来说还比较落后。农民更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效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态保护的意识淡薄,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可持续发展理念缺乏,生态道德水平较低。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不断向村民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继承中国特有的乡土文明,助力实现农村“人文美”。

三、浙江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透视——以安吉县为例

近年来,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喜人成绩,树立了诸多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如中国特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利山村、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示范乡镇青田县小舟山、乡村漫游典范笕川村。但从整体上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下面以安吉县为例进行探讨。

(一)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20世纪末,安吉交通闭塞,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是浙江省贫困县之一。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安吉选择了走工业立县的道路。但工业的发展使得安吉县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再加上发展路径选择的错误,使得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产生的冲突日渐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也将安吉人民推到了时代发展问题的面前。安吉县委、县政府深刻而又清楚地意识到:

“先污染、后治理,先强县、再富民”这一发展方式对安吉而言是不合理的。安吉开始反思何为正确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一系列调研后,安吉县决定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做出了“生态立县”的新决断。

2.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从发现问题到做出决断,再到“安吉模式”的初步形成,这其中少不了一次次的探索与实践。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与推动下,安吉人民逐渐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意义,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3],抛弃了粗犷式的发展观念,逐渐走上了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安吉地处长江三角洲一带,临近上海、杭州等新老一线城市,附近有较多发展迅速的城市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安吉提出了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总体目标,从创建生态县,到呈现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经济、环境、社会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之路,一条城镇与乡村不同区域间的共同发展之路,一条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跨越,并向全国推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4]。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余村后提出:“我省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5]。当时,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更是不断加快,这使得资源利用增长、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接踵而至,“两山”理念的提出也意味着生态建设的问题被摆上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

3 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及经验分析

安吉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推动安吉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篇章。

安吉县高举“两山”理念的旗帜,坚定生态立县、坚持绿色发展,使其乡村产业不断向现代化迈进。一是坚持生态立县,创建美丽乡村。1998年,安吉为了治污太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拉大了与浙江省其他县的差距,但也确定了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2003年,安吉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载体,通过生态建设完成村庄美、农业兴、农民富的“三农”目标。2008年,安吉全面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截至2012年底,安吉县完成了美丽乡村的首轮建设,共有179个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同时,深入开展“四季比拼”和“双百”行动,整顿污染严重、耗能严重的低效企业,关停和提升“低小散”企业,实现提质加速。2015年5月,安吉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安吉模式”把每一户人家、每一个村都作为重要成员,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经营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等举措,循序渐进地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使安吉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17年开始,安吉县美丽乡村战略上升为美丽县域战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以乡村经营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一批示范乡村的建设发展,使全县美丽的目标成为可能。二是实行长效管理,营造美丽环境。安吉县编制了《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长效管理[6]。“不仅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更要守得住绿水青山”,这成为所有安吉人的共识。安吉已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集中化处理,以确保植被、森林覆盖率始终维持在75%和70.1%。三是立足生态资源,做大生态经济。在“两山”理念指导下,安吉始终坚持产业与生态组合发展,将农业、工业、旅游业与“生态+”相融合,走出安吉人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安吉的竹、茶产业一直是安吉县的支柱产业,新时期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荣获全国首个乡村振兴林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安吉白茶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同时,休闲旅游持续向好,全县拥有500多家精品农家乐和民宿,并成功创建了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吸引了中外各地游客,安吉也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国际乡村生活示范地。

4 安吉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足

近年安吉县充分利用本地生态资源优势,成功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强有力的探索。回顾安吉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我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却也看到了不足的地方。

一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缺少了公众的积极参与,这也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通病。

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村民了解政策的渠道只有宣传手册及电视广播,缺少了有力的引导,致使村民对政策的了解不足或有偏差。在政府和居民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与理解的障碍,使得政策的传达都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也导致了居民对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缺少了应有的意愿与积极态度。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指导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越来越成为一种价值遵循。乡村美不美,关键看生态美不美,光是为了表面美丽进行“涂脂抹粉”“大拆大建”,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也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因此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以生态建设为主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实现的速度,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

(一)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共生,二者是生命共同体。美丽乡村建设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首先,要着力解决以往过渡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的乡村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不断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防风固沙工程,不断完善乡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形式,通过专业部门检测将不善于耕种的田地种植适合的植被,将绿水青山还给乡村、还给自然。其次,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乡村规划的时候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能流于形式、止于面子。同时要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文明的生态行为造福家乡,利用文化墙、乡村舞台、宣讲课堂等为村民宣传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价值,使村民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要重视处理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可再走先污染后防治的乡村发展道路。

(二)着力化解城乡发展矛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诸多问题,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的状态已经逐渐由二元对立走向二元融合。因此为了着力化解城乡发展的矛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从农业生产到农业生活再到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要全面覆盖、齐头并进。其次,要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市的公共服务要实现与乡村共享,并且要逐渐促进服务下乡,尤其是农民普遍关心和需求的教育、医疗、文化服务要更多惠及广大乡村地区。再者,要拓宽资金技术等引入乡村的渠道。要积极发挥农民合作社、公司企业、银行等机构和组织的作用,促进技术的共享和资金共通。最后,要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吸引村民返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建美丽乡村需要广大村民的参与,通过产业更新、文化挖掘、设施改善等方面不断吸引农民回乡就业,发挥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三)重视乡村发展的整体性,统筹乡村全面发展

乡村是承载人们生存、生活的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系统,它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所以美丽

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发展的整体性,实现乡村全面发展。首先,要统筹推进乡村“五位一体”发展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导向、以文化建设为底色、以社会建设为目标、以生态建设为保障,着力补齐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短板,做到同向发力。同时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准,着力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书写美丽乡村建设的华美篇章。其次,不能忽视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要加快推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速度,以第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延伸支柱产业链条,做好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鼓足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口袋。

(四)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乡村发展规划

中华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乡村本身就独具特色,村落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承载着几千年的风俗习惯、人文风貌。但是现代化、城镇化建设正在改变乡村的原有风貌,虽然我们不反对美丽乡村建设跟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是也不完全支持村落的“改头换面”,现代和传统的有机融合,借助现代重新焕发传统的魅力才是最终选择。这也在要求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首先,做好乡村产业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农林牧副渔哪种适合村落的自然条件就鼓励发展,三种产业哪一种具有发展优势就大力支持,切不可忽视客观实际,盲目跟进。其次,做好乡村景观规划,避免千篇一律。美丽乡村建设不是面子工程,不是十里八村都是“白墙子”、家家户户都是“砖房子”,这样规整得美是美,但是缺少了特色。所以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五)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乡村优秀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立足于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底色,缺少了这层底色乡村建设就缺少了特色。为此要不断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乡村优秀文化。首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激发村民爱党爱国的热情、锻造勤劳勇敢的品性、永葆团结奋进的信念,做新时代的农民。其次,要深入挖掘发扬乡村优秀文化传统,实现全方位的以文化人。文化是民族之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乡村数千年的变迁,是历史文化在当代发声的载体,因此乡村文化不能被摈弃和遗忘,需要代代传承、辈辈创新。在传承发展中凸显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实现全方位的以文化人。最后,要培育一代代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人,实现优秀文化永续发展。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年轻和新生的力量,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人是时代的责任,而乡村独有的文化传统更加需要一批意志坚强、感情深厚的乡村建设者为之去坚守和奉献。

(六)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催生乡村发展动力

科技兴则乡村兴,科技强则乡村强,科技成果的合理利用会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动力。首先,要以科技带动乡村生产生活高质量发展。科技投入要多向“三农”倾斜,科技成果要多向农村投入,要不断拓宽科技走向乡村的渠道,扩大科技产品的服务范围,同时多方面开展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科普宣传活动,让科学知识成为农民田间地头探讨的话题,让科技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培育造就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引领发展。科技的普及和应用需要一批专业素养高、责任心强的科技骨干,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选派乡村代表外出学习,聘请专家来村讲解,利用科技平台自主学习等方法提升村民的科技能力。并且发挥好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培养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知识和技能,形成内外联动机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衍生乡村发展的科技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3]唐建兵.“安吉模式”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借鉴与启示[J].衡水学院学报,2015,17

(4):48-52.

[4]

刘合光,顾莉萍,刘忠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习近平.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N].浙江日报,2005-8-24.

[6]

李小燕,吴奕婷.太湖之洲:

“两山理念”湖州样板[J].城乡建设,2018

(16):20-27.

第三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2013-03-08 09:54:00 来源: 浙江日报(杭州)有0人参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养育着九亿农民的广袤农村,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准确理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多种树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工作,单纯地保护也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手段。根据我们创建“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经验,我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三方面的建设内容。生态农业以及由此延伸的生态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村庄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家园,农村生态文化则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

农业向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农民是农业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因此,要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载体是抓好生态农业。除了对生态农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外,还要抓好对农民的相关培训。在滕头村的实践中,对生态滕头的建设者实施了以“全程生态、全域生态、全民生态”为核心的全方位培训,以求达到生产生活全过程时时生态,全境全域范围内处处生态,以及全村范围内人人生态。

生态村庄要解决的是农民生活的物质家园。很难想象,如果生活区里鸡狗乱跳,休闲区里垃圾遍地,这样的村庄何以谈得上生态村庄。因此,在生态村庄建设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把生活功能区、公共休闲区、畜牧饲养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我们的实践中,以国家5A旅游景区的标准来建设生态村庄,参观区、农业观光区、生活区、居民休闲区等规划有致,并且形成了“村即是景,景即是村”的独特风格。

生态文化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文化概念,它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对生态生活方式的观念,生态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强化、持续优化的漫长过程。拿植树爱树观念的例子来说,滕头村现在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67%,期间经历过全民发动、教育惩戒、观念形成等较长过程。

努力探索适合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 在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等生态文明的诸多要素中,要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目标,发展生态产业是重中之重。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按照循环、可持续的要求,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产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滕头村经济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就确立了“生态立村”的原则,成立全国最早的村级环保委,设立项目进村的门槛,把效益虽看好但可能影响环境的50多个项目拒之门外,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园林绿化等生态产业。如今,滕头村已经建立起高效农业、清洁工业和特色三产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

滕头村空间狭小,自身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经济如何向纵深推进?我们的主要举措是大力发展“连锁滕头”。这方面,滕头园林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在全国各地的荒山荒地上建立了3万多亩苗圃基地,既优化了当地生态环境,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生态环境、生态美食为卖点的滕头生态酒店已经在宁波北仑取得较大的成功,我们将以此为模式不断复制、扩大连锁滕头的版图。凭借滕头村的生态美名,滕头白茶、滕头红酒等生态产品也将走上连锁扩张之路。这种生态产业的扩张,在输出生态产品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输出了我们的生态发展理念,为全国各地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各地农村的基本情况有所不同,滕头村的经验也难以简单复制,但生态经济的总体特征是相同的,就是要因地因村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立足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生态经济内容的选择上,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或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或以专业村形式组团发展,或以集团引领模式多点开花。

着力寻找农村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建设美丽乡村,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为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以生态立村为导向引导发展方式转变。滕头村在早期起步的时候,为了尽快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标准引进了一些项目,在付出了环境受损的代价后,村里开始思考产业转型,开始转变发展方式,逐渐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淘汰污染企业,建立工业区,把工业搬出村庄,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实现了环境的持续优化,也赢得了全球生态500佳、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有向农村转移的迹象,由此带来农村土地污染等诸多问题,因此,在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综合效益的选择上,一定要把住关口。二是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培育发展生态产业。发达国家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先污染后治理,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滕头村的工业项目一直坚持“精挑细选”,现在基本形成了清洁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旅游业则创造了全国村庄最早卖门票的先例,也带动了生态农产品等相关产业。各地的农村如果立足本村实际,围绕一个“农”字,坚持一个“生态”,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农家乐等产业,相信“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是可以实现的。

三是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有五:一抓环境保护,提高保障力;二抓环境整治,提高承载力;三抓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抓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理念;五抓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提高群众参与率。群众从生态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建设美丽乡村。

【作者为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

第四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近年来,邹平县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从邹平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按照“高效生态农业抓提升、宜居优美环境抓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抓配套、文明生活习惯抓培育、基层基础工作抓规范”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文明乡村,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具体工作中,一是科学制定村庄规划,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增收致富。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事业,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五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做好农村管理工作,全面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下一步,邹平县还将在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

督导组一行对邹平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邹平县在该项工作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围绕全省提出各项任务、目标,结合当地实际,在责任、资金等方面制定详细措施并加以推进和落实,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督导组希望邹平县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搞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发展规划,建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亮点,以此推动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农村基层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职能部门要把工作职责向基层延伸。积极做好偏远农村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经营化发展工作。同时,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促进农民传统观念的改变,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和谐发展。(

第五篇: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安吉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初探

余培发

2010年11月8日,笔者与参加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的部分专家学者一道,从浙江杭州出发,去安吉县学习考察了该县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情况,至今记忆犹新。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汽车在安吉县境内的公路上穿行,车窗外景致美不胜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山水秀美、村庄和谐、物产丰富、人人幸福”的现代新农村画卷„„

据安吉县政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迅速崛起的一个对外开放景区,北靠天目山,面向沪宁杭,全县辖10镇5乡1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幅员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2009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59.52亿元,增长11.2%,人均突破5000美元,增幅位居湖州市之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36亿元,增长21.4%;财政总收入1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分别增长24.3%和27.4%,增幅位居浙江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80元,分别增长10.2%和10%。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安吉县各级党政领导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结果。

一、以生态立县为导向引导发展方式转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尽快脱贫,安吉县选择了一条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发展之路,引进和发展了一批造纸、化工、建材、印染企业,使全县经济在短期内获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大量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使得西苕溪原本清澈的水变成了V类甚至劣V类,流域生物多样性锐减,加之林木、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由于一些低、小、散的资源加工企业烟尘无

法达标排放,空气污染也十分严重。因此,在国务院太湖治理“98零点行动”中,安吉县先后投入了8400万元资金对74家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治理,并先后关停了33家污染企业。在付出沉重治理代价的同时,安吉县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意识到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山区县,靠牺牲环境的粗放经营方式来加快本地工业经济发展很不科学,最终难以持久。

在痛定思痛之后,安吉县委、政府于2000年初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从创建竹子、椅业、电力、书画“四乡”到实施大都市后花园建设,从生态景区开发到创建旅游强县,从发展“一竹三叶”到发展生态经济,安吉不断深化生态建设理念,逐步实现了从环境资源化到资源生态化、再到生态产业化的提升,使该县先后被评为了首个国家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园林县城,并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特别奖。在此基础上,安吉县委、政府又于2008年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战略构想,决心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

二、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培育发展低碳产业

安吉的发展历经了“保护与治理”、“整治与建设”、“提升与优化”三个阶段。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安吉县便踏上了一条以“绿色经济”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之路。

在新型工业发展方面,他们通过实施“绿色招商”,使新型医药、绿色食品、机电环保等一大批新兴工业项目相继入驻了县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有效推进了全县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他们加快了竹制品和转椅两大传统绿色产业的发展。竹制品加工已形成了从根到叶、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全县竹产业年产值已超百亿元;转椅已有7大系列500多个品种,年产3000万把,销售量约占国内椅业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在生态产业发展方面,他们依托“中国大竹海”、“中国美丽乡村”两大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了乡村特色旅游业,启动实施了生态体验、度假养身、商务会展等重点发展项目,提升了农家乐休闲旅游档次,加快了白茶、蚕桑、笋竹等10个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和10个毛竹现代园区建设,启动了休闲农产品加工区建设,推广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建立了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60个共10万亩,高效生态农业年增长15%以上。仅2009年,全县就接待游客540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8450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22亿元。目前,安吉县已成为著名的中国竹乡和白茶之乡,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71%,境内空气质量为一级,水质在二类以上,是长三角地区的天然绿色氧吧和极具魅力的央视生态影视基地和全国户外运动基地。

三、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多年以来,安吉人一直在苦苦寻找一条建设生态文明与推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互促共进的理想之路。通过积极探索,他们终于有了可喜收获——那就是坚持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此,他们从六个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是抓环境保护,提高保障力。近几年来,他们加强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重要饮用水源地、生态公益林、生态植被和生态敏感点的保护力度,实施了土壤、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完善了生态补偿机制,下大力气整治了毁林开山、滥采滥挖等突出问题。

二是抓环境整治,提高承载力。他们实施了“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抓好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重点推进了水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开展了城乡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河道流域与城郊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同时,建立健全了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县财政专门安排了400万元用于日常管理,县级以下配套1200万元,安排了600万元用于基层干部三级保障工作、200万元用于长效管理的考核奖励。

三是抓环境美化,提高带动力。他们计划用10年时间,通过环境、产业、素质、服务四大提升,把全县187个行政村全部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目前,全县已经成功创建了精品村60个、重点村29个、特色村2个,形成了精品观光带4条。2008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县乡镇两级财政累计投资达2.4亿元。2008年至2009年,有91个创建村集中实施了道路联网、危房改造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各类项目1140个,总投资达8亿6千8百万元。2010年,县乡镇财政用于环境美化的投资预计将突破3亿元,同时要将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2010年中央扩大内需投资储备项目的17亿元资金,全部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

四是抓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他们实施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抓好了主要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强了竹产业的循环经济建设,扶持了资源再生产业,发展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行了废弃物的循环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

五是抓宣传教育,提升干部群众的生态文化理念。他们组建了竹叶龙、威风锣鼓、貔貅舞等村文化活动团队62支,通过开展“3.25”生态日和“6.5”世界环保日等大型宣传活动,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参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同时,他们立足安吉实际,坚持竹文化与书文化相结合,抓好了10万农民素质培训和现代市民教育工程,推进了安吉的历史文化、物产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态文化理念。

六是抓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创建活动。他们已在县城和18个乡镇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生态博物馆和一批农家书屋、企业书吧、书香校园、书画长廊、生态公园等生态文化设施,扎实开展了生态、文明、平安乡镇和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现已创建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绿色社区7个、省级绿色学校8个、省级绿色企业

5个。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切实提高了大家对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了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氛围。作者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

下载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述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快宾阳美丽乡村建设DOC

    试述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快宾阳美丽乡村建设 清平初中磨万礼 宾阳县辖16个乡镇,总人口一百多万,国土面积2314平方公里。目前全县有林面积7.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5.3%,是“路在绿......

    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5篇

    摘要:近年来,国家逐步将推进新农村建设列为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重点,美丽乡村建设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美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是要将我国的农村建设的更加美丽、使自......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农村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也是全国人民的生活源泉、国民经济......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范文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 学院:制药工程学院 姓名:刘相来 学号:201622267 摘 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全国生态文明、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崭新的工程,也是......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责任书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责任书 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打造生态蒙阴,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和以“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筹办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的要求,为深化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情况汇报大全

    **镇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全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调度会议精神情况的汇报区政府:为贯彻落实全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调度会议精神,积极推进我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度,5月7日,张峰书记在全......

    浅析生态文明理念下美丽中国的建设

    浅析生态文明理念下美丽中国的建设 【摘 要】 本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存在的威胁,针对如何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四点措施:绿色发展是保障;加快环境治理是......

    生态文明理念下高校生态图书馆建设研究

    生态文明理念下高校生态图书馆建设研究 [摘 要]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从高校图书馆建筑建设、信息服务、管理制度、队伍建设等角度分析建设生态图书馆的实施路径,以引导高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