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
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庆祝安吉人民的第五个生态日。从“生态示范区”到“国家生态县”,从“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的设立到建立以“中国美丽乡村”为目标的全国生态建设“安吉模式”,安吉的生态建设事业持续发展,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生态日”活动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成为安吉人民挖掘生态潜力、激发生态活力、彰显生态魅力的有效载体。
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打造“一地四区”、建设民富县强和谐安吉的目标,以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团结拼搏、大胆创新,着力巩固国家生态县创建成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县委、县政府紧密结合我县实际,提出打造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中国美丽乡村”,作为深化生态县建设,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抓手,各项工作已全面部署,各个机器已全面开动,全县上下气氛正浓、劲头正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在生态理念的倡导上,安吉已经领先一步,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上,安吉毫无疑问应该走在前列。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县委的既定方针,以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主抓手,加快形成全国生态建设“安吉模式”和新 农村建设样板,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始终围绕发展生态经济这一核心,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建好“示范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必须确立以经济为支撑的建设体系。首先是推动生态工业提质。在推进招商引资、平台建设、项目推进三大工程中,完善竹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区。抓好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认证,积极开展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推动乡村工业经济发展。其次是加快生态农业增效。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建省级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加快建设四个万亩农业园区。做强农业产业化基地,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创新农业集约经营机制。第三是强化生态旅游提档。高标准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旅游休闲项目集群建设,积极推动旅游整体转型提升,进一步规范旅游项目建设和管理。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游点,建成一批以乡村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
二是着力推进环境精品示范这一基础,提升持续发展水平。建好“示范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必须在环境建设上有突破性成果。我们要按照确定的精品示范线路,抓实建好,做亮创优;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投入,整建并举。大力实施“十村精品示范、百村环境优化”工程,积极推广应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生态环保实用技术。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网络,鼓励支持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建设一批生态民居小区、生态农业园、农村太阳能综合利用等建筑节能、节水、节电等资源节约型、循环利用型生态项目,打造农村环境建设新亮点。
三是紧紧扣住生态文明这一主题,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建好“示范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人的素质是关键因素。我们要抓住“3·25生态日”、世界环境日的有利时机,以“与春天相拥”公益活动月为有效载体,组织开展生态公益宣传和实践活动。实施“书香飘竹乡”计划,建设一批“农家书屋”、“企业书吧”、“文化楼道”、书香校圆、“书画长廊”,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文化服务,特别是要力争“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落户安吉。坚持“种文化”与“送文化”相结合,引导更多的农民主体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上来。将弘扬生态文明放在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位置,组织形式多样、群众乐于参与的实践活动。开展省市县级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实施“5211”新农村建设人才合作开发计划。
希望各乡镇、各机关部门要将今天的活动作为再动员、再部署的一次现场会,切实加强 “示范区”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分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切实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美丽乡村示范带重点村更是要自加压力,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全心、全力投入到建设行动中去。
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安吉一定能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谢谢大家。
第二篇: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安吉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初探
余培发
2010年11月8日,笔者与参加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的部分专家学者一道,从浙江杭州出发,去安吉县学习考察了该县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情况,至今记忆犹新。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汽车在安吉县境内的公路上穿行,车窗外景致美不胜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山水秀美、村庄和谐、物产丰富、人人幸福”的现代新农村画卷„„
据安吉县政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迅速崛起的一个对外开放景区,北靠天目山,面向沪宁杭,全县辖10镇5乡1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幅员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2009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59.52亿元,增长11.2%,人均突破5000美元,增幅位居湖州市之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36亿元,增长21.4%;财政总收入1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分别增长24.3%和27.4%,增幅位居浙江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80元,分别增长10.2%和10%。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安吉县各级党政领导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结果。
一、以生态立县为导向引导发展方式转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尽快脱贫,安吉县选择了一条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发展之路,引进和发展了一批造纸、化工、建材、印染企业,使全县经济在短期内获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大量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使得西苕溪原本清澈的水变成了V类甚至劣V类,流域生物多样性锐减,加之林木、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由于一些低、小、散的资源加工企业烟尘无
法达标排放,空气污染也十分严重。因此,在国务院太湖治理“98零点行动”中,安吉县先后投入了8400万元资金对74家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治理,并先后关停了33家污染企业。在付出沉重治理代价的同时,安吉县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意识到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山区县,靠牺牲环境的粗放经营方式来加快本地工业经济发展很不科学,最终难以持久。
在痛定思痛之后,安吉县委、政府于2000年初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从创建竹子、椅业、电力、书画“四乡”到实施大都市后花园建设,从生态景区开发到创建旅游强县,从发展“一竹三叶”到发展生态经济,安吉不断深化生态建设理念,逐步实现了从环境资源化到资源生态化、再到生态产业化的提升,使该县先后被评为了首个国家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园林县城,并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特别奖。在此基础上,安吉县委、政府又于2008年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战略构想,决心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
二、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培育发展低碳产业
安吉的发展历经了“保护与治理”、“整治与建设”、“提升与优化”三个阶段。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安吉县便踏上了一条以“绿色经济”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之路。
在新型工业发展方面,他们通过实施“绿色招商”,使新型医药、绿色食品、机电环保等一大批新兴工业项目相继入驻了县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有效推进了全县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他们加快了竹制品和转椅两大传统绿色产业的发展。竹制品加工已形成了从根到叶、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全县竹产业年产值已超百亿元;转椅已有7大系列500多个品种,年产3000万把,销售量约占国内椅业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在生态产业发展方面,他们依托“中国大竹海”、“中国美丽乡村”两大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了乡村特色旅游业,启动实施了生态体验、度假养身、商务会展等重点发展项目,提升了农家乐休闲旅游档次,加快了白茶、蚕桑、笋竹等10个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和10个毛竹现代园区建设,启动了休闲农产品加工区建设,推广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建立了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60个共10万亩,高效生态农业年增长15%以上。仅2009年,全县就接待游客540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8450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22亿元。目前,安吉县已成为著名的中国竹乡和白茶之乡,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71%,境内空气质量为一级,水质在二类以上,是长三角地区的天然绿色氧吧和极具魅力的央视生态影视基地和全国户外运动基地。
三、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多年以来,安吉人一直在苦苦寻找一条建设生态文明与推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互促共进的理想之路。通过积极探索,他们终于有了可喜收获——那就是坚持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此,他们从六个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是抓环境保护,提高保障力。近几年来,他们加强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重要饮用水源地、生态公益林、生态植被和生态敏感点的保护力度,实施了土壤、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完善了生态补偿机制,下大力气整治了毁林开山、滥采滥挖等突出问题。
二是抓环境整治,提高承载力。他们实施了“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抓好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重点推进了水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开展了城乡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河道流域与城郊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同时,建立健全了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县财政专门安排了400万元用于日常管理,县级以下配套1200万元,安排了600万元用于基层干部三级保障工作、200万元用于长效管理的考核奖励。
三是抓环境美化,提高带动力。他们计划用10年时间,通过环境、产业、素质、服务四大提升,把全县187个行政村全部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目前,全县已经成功创建了精品村60个、重点村29个、特色村2个,形成了精品观光带4条。2008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县乡镇两级财政累计投资达2.4亿元。2008年至2009年,有91个创建村集中实施了道路联网、危房改造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各类项目1140个,总投资达8亿6千8百万元。2010年,县乡镇财政用于环境美化的投资预计将突破3亿元,同时要将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2010年中央扩大内需投资储备项目的17亿元资金,全部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
四是抓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他们实施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抓好了主要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强了竹产业的循环经济建设,扶持了资源再生产业,发展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行了废弃物的循环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
五是抓宣传教育,提升干部群众的生态文化理念。他们组建了竹叶龙、威风锣鼓、貔貅舞等村文化活动团队62支,通过开展“3.25”生态日和“6.5”世界环保日等大型宣传活动,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参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同时,他们立足安吉实际,坚持竹文化与书文化相结合,抓好了10万农民素质培训和现代市民教育工程,推进了安吉的历史文化、物产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态文化理念。
六是抓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创建活动。他们已在县城和18个乡镇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生态博物馆和一批农家书屋、企业书吧、书香校园、书画长廊、生态公园等生态文化设施,扎实开展了生态、文明、平安乡镇和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现已创建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绿色社区7个、省级绿色学校8个、省级绿色企业
5个。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切实提高了大家对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了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氛围。作者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
第三篇:全力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突出特色打造亮点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今年以来,省、市、县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要求,突出产业、城镇、服务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差异发展的理念,全力建设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突出产业特色,实现良性发展。进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必须以强大的生态产业作支撑。鄌郚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乐器、机械制造、品牌农业”三大特色产业,全部是无污染的富民产业,在镇域科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培强这些产业,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一是培强壮大乐器产业。通过培植骨干企业、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争取上级支持和国家政策扶持等措施,力争到2015年,乐器生产企业突破100家,总产量超过1000万套,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二是培植壮大机械制造产业。以漳河机械制造产业园为载体,以亨斯特汽车配件公司和腾力达机械配件公司为龙头,力争2015年,全镇机械制造企业达到30家,从业人员达到2000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三是培植壮大品牌农业。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发展无公害、绿 1
色和有机农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抓好泉头、田家洼两处百亩有机西瓜产业示范园和杏山300亩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园建设,以第七代大棚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瞄准有机和优质,全面提升鄌郚西瓜和鄌郚蔬菜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突出城镇特色,增强配套功能。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突出特色、提升内涵,先规划后建设,确立了“提升主轴、膨胀两翼,北控南优、西拓东展”的城镇发展思路,用烟灰色作为镇区建筑的主色调,体现鄌郚古镇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要节点建筑和雕塑以音乐和乐器元素,来体现产业特色。近年来,开工建设了“四大组团、五大节点”工程,显著改善了城镇面貌,增强了镇区承载能力。下步,我们将结合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要求,全力推进城镇建设,增强城镇的配套服务功能。一是全力打造鄌郚中央商圈。加快投资2000万元的农信大厦项目建设进度,完善投资2亿元的盛唐现代花园〃南鄌商业街一期工程,着手开发二期工程,加快镇区村由平房变楼房步伐,进一步拓展商业发展空间。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组团建设。我们始终把教育建设放在民生工程的首位,开工建设了集“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中学、翰林苑”于一体的教育组团工程。通过一线工作、倒排工期等措施,力争到年底,“三个中心”全部投入使用,翰林苑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三是加快镇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在硬化镇区九条街道的基础上,高标准进行亮化、绿化和净化。同时,聘请县规划设计院对这几条街道进行不同风格设计,确保一街一景,一街一风格,既体现鄌郚古镇风韵,又突出现代商业氛围。
三、突出服务特色,打造惠民工程。为顺利推进生态文明
乡村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服务群众理念,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让广大群众共享文明创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一
是强化新型社区建设,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在抓好总投资1.5亿元的鄌郚社区〃龙海花园一期工程的同时,加快二期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力争尽快将周边4个村的800户居民整体搬入社区,为城镇建设腾出更多的建设用地。二是稳步推进旧村迁建,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充分利用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扶持政策,在抓好钟家后沟、东刘家沟、于家洼3个自然村整村迁建的基础上,今年,再全力推进沙埠沟等6个自然村的迁建工作,逐步提高边远村庄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三是结合城乡“三托管”工作,强化镇村管理。在积极巩固前期环卫一体化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县委新近提出的“提倡六化、杜绝六乱”的标准要求,将“环卫一体化”纳入群众工作、社会管理工作范畴,使之成为一项永不停工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近期重点抓好秋季秸杆处理工作,确保各村“三堆”现象不反弹;建立完善的考核评比制度,增强管区和村一级的责任意识,同时,积极开展文明
村、文明户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第四篇: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生态家园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生态家园
——向化镇北港村美丽乡村创建调研报告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对于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占了绝大部分的崇明来说,要实现十二五期间提出的生态岛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10月初,趁国庆假期,根据本次青年干部培训班的要求,我到向化镇北港村就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成果作如下报告:
一、北港村美丽乡村创建的理论基础
(一)项目建设是继续推进向化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村庄改造工程是根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实现村庄“生态环境优美、民宅村容整洁、乡村特色浓郁、居住安全文明、设施配套完善”的目标,是推进向化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需求。
(二)项目建设是推进向化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村庄改造工程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向化镇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风文明和谐美”的美丽乡村建设。
(三)项目建设是促进向化镇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契机 通过村庄改造工程,提升向化镇乡村旅游软硬件环境,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宣传力度,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推动向化镇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
二、北港村美丽乡村创建的成功经验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明确职责
向化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成立了由镇长汤学锋任组长、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副镇长丁玲杰兼任办公室主任。创建村北港村同时成立工作小组,并根据创建要求,明确工作职责、人员分工,对照前期排摸出的问题逐项落实责任,确定整改时限,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宣传,深入发动,全民参与
为了确保向化镇北港村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工作的有效推进,镇政府及时召开北港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会议,镇相关责任部门参加,会议根据创建要求,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北港村两委班子把创建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专门召开了由全体村民代表、生产队长、全体党员参加的北港村美丽乡村创建动员大会,向与会人员宣传了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并要求大家在思想上与村委会保持高度统一,做到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参与,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三)对照申报要求,及时做好前期整改
向化镇紧紧围绕崇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对照入围条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梳理,根据申报创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予以了及时整改,为创建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建中基本符合条件的内容有:
1、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北港村2014年在全县党组织晋位升级中被评为“好”;2012、2013被评为市县级生态文明村。
在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方面,北港村经县农委检查考核已达到规范化的管理要求。
2、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
1)农村公路。经对北港村全村18km农村公路的、17km农村道路实地检查,农村道路路面比较整洁,对部分道路两侧堆放物和农作物,北港村近期发动全体村民进行清理,部分路肩有缺土和桥梁损坏的由专管部门及北港村加紧还土和维护。对道路破损的,经核实全村农村公路和道路有1445㎡需维修,作好标记并委托专业队伍做好维修工作。
2)农田水利。北港村已完成了农田水利规划,其中镇级河道6.4km,村级河道48.95km,圆涵φ60×8m28道,改造衬砌支渠3km,同时做好全镇农田水利规划及轮疏方案的调查摸底工作。对六滧渔业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委托专业公司社会化养护管理,对镇河道采取河道保洁专业化养护。
3)土地流转。根据县政府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北港村可耕地面积5800亩。该村截止至今年一季度为止,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共签订流转合同76份,流转面积4047.41亩。流转用途为粮食、蔬菜、瓜果以及生态林等,对原有二户土地流转不规范农户的流转合同进行整改。通过整改使全村的土地流转合同合法、规范。经核查,该村没有不规范的土地流转,均符合创建要求。
3、生态环境和“两违”整治方面
向化镇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和“两违”整治工作,把上述工作作为全镇工作的重点。
1)在拆违止违方面,镇政府多次召开拆违止违工作会议,并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检查力度,形成镇、村二级巡查网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有效地遏制违法建筑的发生。由于镇村二级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北港村未出现违法用地行为,也无新增村民未批先建现场发生。
2)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为了美化北港村的生态环境,北港村与全体村民签订生态环境建设承诺书,北港村村民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中,对部分存在的小粪坑污水乱排放、河平台农作物违章搭建和路肩农作物乱种植等现象,农户都表示自愿清除。同时镇、村做好监督和检查,一旦发现有破坏生态环境现象要及时制止。
4、文明创建方面 2012、2013北港村已被评为市县级文明村,全村户籍家庭数1170户,实有家庭数1130户,参与创建家庭数1130户。创建率80%。
5、社会管理方面
近年来,向化镇对北港村加强社会管理,有关部门加强对北港村指导。为确保工作得到实效,特成立社会管理工作小组,村支书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通过全村共同努力,北港村未发生失控或工作不当而引发的群体性非正常上访事件和极端个访事件,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事件以及“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宣传煽动案件,也未出现食物中毒、重大动物疫情的环境污染等事件。在村实有人口登记准确率达90%以上,且实有人口管理工作考核排名在全县前列。村内重点人员居住登记信息准确率达100%,管控达100%,村内来沪人员所持有的居住证均符合办证要求。全村育龄妇女627人,已婚502人,2013年新生儿中报户口25人,其中当年新生儿16人,出生率9.8‰,计划生育率100%,外来育龄妇女出生87人,无计划外生育,计划生育率100%,符合创建条件。
6、村民自治方面
根据美丽乡村整改要求,为使北港村全体村民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2014年3月20日北港村召开村民会议,对北港村村规民约采取表决的方式,表决通过了北港村村规民约,并于2014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综上所述,根据美丽乡村创建入围要求,向化镇对北港村在创建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使之基本达到创建要求。
(四)“一村一方案”主要内容
1、基础实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1)新建农村道路4.6km,拓宽农村公路9km(宽度1m左右),实施河道保塌3.6km,实施危旧房改造农户15户。
2)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其中镇级河道6.4km,村级河道48.95km,圆涵改造224m,衬砌支渠3km。改造全村生活污水处理改造,全村建15座污水处理站,受益农户1170户。
3)重点扶持百叶水仙花专业合作社、一亩田专业合作社以及百凤家禽专业合作社。
4)重点推进百叶水仙花基地发展,形成具有北港村特色的水仙花生产基地。
2、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村庄改造涉及全村近900户,改造金额约为900万元,主要内容包括:农宅体整修、拆除违章建筑、河道保塌、河道岸坡绿化及道路建设等。同时实施村办事处周边环境改造,在北港村委会周围建公共绿地4000㎡,规划北港村绿化建设2000m,进一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
重点开展拆违止违工作,特别是对村域范围内的主要道路两侧影响市容市貌的破旧房屋和简易棚舍加大力度重点拆除。
3、文明创建
继续做好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工作,按照创建标准,认真抓好落实工作。
4、公共服务发展 利用原有存量资产,实施企业转型,开发具有北港特色的书画文化,吸引游客,形成北港村特色文化的新亮点。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美丽乡村、生态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北港实际,准备建一个标准的篮球场,继续完善北港村健身设施;建设一个科普之家,改造40㎡以上的办公用房,并添置各类硬件设施,项目建成运行后,每天参与人数不少于30人;建设一个占地200㎡,建筑面积400㎡的老年活动室,投资总额约为100万元。
5、社会管理类
进一步完善村级联动工作监督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联动工作的有效推进。
在信访工作中,充分发挥村级老娘舅作用,在完善信访接待的基础上,加强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6、村级组织
进一步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村干部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村务、党务公开;规范村级财务制度;加强村级档案管理,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做到各门类档案齐全,整改规范、制度建设实施到位,全面提升,北港村的档案工作水平。
三、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改善农村面貌并不是政府投入资金就行,有了资金还需要村民配合,没有优秀的带头人事情肯定难办。而从目前的部分乡村现状来看,仍有一些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发动群众,部分乡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因此,我们建议要继续加强村委班子建设,尤其是乡村带头人的培养,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做表率,充分发挥“政策宣传员”、“创业示范员”等作用,以开拓进取、务实奉献的精神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使村级党支部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强核心。
(二)整合资源,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目前有些乡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能配套。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
我们建议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一是注重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农村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二是建立多元化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三)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有经济支撑。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才能增收,村集体才有财力,才能有内生力推动美丽乡村规划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点作为基本思路: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招商引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鼓励农民创业,做好“休闲乡村游”;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
(四)加强道德建设,培育和美乡风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美化等外在美,也要注重乡风文明等内在美。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观念渗透到农村及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要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帮助农民提升综合素质。要积极开展村风评比、村级道德模范评选等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促进村风、民风整体的好转。
(五)认真倾听民声,体现村民意愿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美丽乡村建设,广大农民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因此,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切不可以大包大揽取代群众的主体地位。
要倾听民声,体现民意,要在帮助群众明确建设理念,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下工夫。对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在规划设计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充分考虑村民
合理诉求。二是要在建设项目与设施过程吸收村民参与。三是要让村民参与建设资金的有效监督。
(六)完善规划布局,稳妥推进建设
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建设美丽的乡村也离不开科学规划的指导。在当前的形势下,美丽乡村的工作不宜快速铺开,搞形式主义,而是要试点先行,稳妥推进。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应,避免社会财富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七)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总动员
从2013年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至今,我县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形式,开展了美丽乡村宣传发动工作,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少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仍不甚了解、知之不多。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在下一阶段建设中,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的宣传力度。
总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农耕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县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这既是落实县委关于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为崇明广大农村老百姓早日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一个重大民心工程,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因此我们要力戒只做表面文章,搞“一阵风”式的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地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崇明县经济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岛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新洲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新洲
——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区林业局 宋海林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为林业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赋予了光荣使命。
一、生态文明引领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新方向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重大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与时俱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在生态文明旗帜的引领下,立足民生抓生态,改善生态惠民生,高度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和要义。
生态文明引领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建设方略。中央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基于国情的战略选择和对林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两翼齐飞是林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实 践和写照。
生态文明引领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建设任务。通过发展生态林业,可以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为科学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为人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通过发展民生林业,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让人民兴林致富,让人民享受生态,实现因林而绿、因林而美、因林而富。
生态文明引领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建设方式。林业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息息相关,统筹“五大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在新洲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动实践 新洲区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是镶嵌在武汉东部的一颗明珠,建设武汉东部生态新城,新洲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将林业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重视,每年加大投入,用于林业生态、产业、植被、景观等方面建设,开创了林业建设新局面,为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在新洲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作出了生动诠释。
一是创新理念。思路决定出路。新洲林业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建成了6大产业基地,面积达43万亩(干鲜果基地15万亩、速生林基地18万亩、油茶基地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2万亩、中药材基地1万亩、有机茶基地2万亩),以产业扩绿,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二是创新机制。改革激发活力。新洲林业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外招商,内创业,双核驱动,开辟了兴林致富新途径。大量社会资金投入林业,企业老板挥金如土,林业开发态势很好。旧街、仓埠、凤凰、李集、辛冲等对林果茶花的开发如火如荼,极富成效。
三是创新方法。眼界提升境界。积极探索管理方法新路子,植绿趁早,爱绿引导,护绿抓好,把林地保有量作为绿色红线,把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管护作为3条工作底线,实现了森林资源有效保护。加强队伍管理,开展治庸问责,弘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作风,新洲林业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三、打造美丽新洲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天蓝、地绿、水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美丽中国的新图景,也是美丽新洲的新画卷.我区实施“五大工程”(综合推进蓝天工程、深入推进碧水工程、切实推进绿色工程、着力推进花香工程、全面推进洁静工程),昭示着又一个林业春天的来临。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政治宣言,更是一个行动纲领;不仅是思想动员,还是实践引领。谱写美丽新洲的绚丽篇章,既是林业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林业引以为自豪的荣耀。
一要提升生态建设新水平。实施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血防林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管护。推进“二线二城”建设。(二线,一是新施线,二是武英线,按照见缝植绿、增加绿量、提升品位的要求,把“ 二线”建成景观优美、层次分明、特色明显的区域名片。二城,在邾城和阳逻新城推进森林围城,按照彰显江湖河渠特色定位,做足山、水、林、园文章。着力实施“绿满滨水、显城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森林围城”,使我们的城镇空气更新,环境更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二要开创绿色增长新局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规范木材加工秩序。在东北部发展油茶和有机茶10万亩;在西北部打造100公里的花卉苗木走廊;将赏花经济、休闲旅游与苗木花卉产业有机结合,做到“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同步发展。在中部发展以黄金梨、红冠桃等为主要品种的10万亩干鲜果基地。
三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实区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建设生态宜居新区,逐步建立健全区街(镇)党政领导任期林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义务植树奖励制度、森林资源破坏责任追究制度等,形成强有力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保障体系。
四要弘扬生态文明新风尚。树立正确政绩观,增强绿色财富观,强化“绿色新政”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将全区每年的“绿色团拜”示范效应进一步放大,营造全民义务植树氛围,引导全社会植绿、爱绿、护绿。在城镇组建花卉协会,开展“红花绿草进万家”活动。引导机关干部、退休人员及其他社会人士在院内种花养草,陶冶情操。在农村引导帮助农民在房前屋后植树、栽花、种果,为建设美好新农村作出贡献。
林能净水,廉能净心。无树不绿,无草不青,无花不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洲一定会豪迈地走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武汉东部生态新城一定会生动展现美丽宏伟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