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营:打造生态文明乡村
我市实施四大“提升工程”
着力打造生态文明乡村
稿件来源:葛铸聪
本报讯 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我市按照“打造生态农业强市,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路,重点实施了四大“提升工程”,努力在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培育、生态农业模式创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品牌培育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新开工重点生态农业项目105个,计划投资137.69亿元,已完成投资65.74亿元。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201元,同比增长19.8%。全市高效生态农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工程。编制完成了《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在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提升棉花、蔬菜、渔业、畜牧、林果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比较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发展的思路,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大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高档食用菌生产基地。今年已开工建设荣丰年产5万吨、方华年产5万吨、晨阳年产5万吨等工厂化高档食用菌项目10个,年内全市工厂化高档食用菌生产能力将突破15万吨。同时,10处市级“放心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竞相发展,进展顺利。
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按照“一化带四化”的思路,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推进基地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生产组织化、市场国际化。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1家,带动8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今年新开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87个。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和“三品”认证工作,充分发挥品牌对特色农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全市已有290个农产品、160万亩生产基地通过“三品”认证,农产品注册商标285件,16件农产品商标被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著名商标,2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名牌产品称号。发展会展经济,举办黄河三角洲农产品博览会,搭建农产品贸易平台,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农业园区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园区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重点抓好市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三大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建设,提升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现代农业园区85个,建设总面积突破90万亩,累计总投资103.4亿元。同时,大力扶持、引导农民、合作社、企业发展高标准农业大棚,全市各类农业大棚发展到10万个。
农业科技提升工程。以中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为依托,积极探索新的农民科技培训模式。深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创业培训和阳光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全市农业科技素质。不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在全省率先实现100%。加快推进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全市已有4家种子企业取得了常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有4家转基因种子企业取得了由农业部核发的转基因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积极开展专业防治和统防统治工作,东亚飞蝗和危害极大的二点委夜蛾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成效显著。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记者 葛铸聪 通讯员 韦巍)
第二篇: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安吉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初探
余培发
2010年11月8日,笔者与参加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的部分专家学者一道,从浙江杭州出发,去安吉县学习考察了该县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情况,至今记忆犹新。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汽车在安吉县境内的公路上穿行,车窗外景致美不胜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山水秀美、村庄和谐、物产丰富、人人幸福”的现代新农村画卷„„
据安吉县政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迅速崛起的一个对外开放景区,北靠天目山,面向沪宁杭,全县辖10镇5乡1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幅员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2009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59.52亿元,增长11.2%,人均突破5000美元,增幅位居湖州市之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36亿元,增长21.4%;财政总收入1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分别增长24.3%和27.4%,增幅位居浙江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80元,分别增长10.2%和10%。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安吉县各级党政领导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结果。
一、以生态立县为导向引导发展方式转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尽快脱贫,安吉县选择了一条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发展之路,引进和发展了一批造纸、化工、建材、印染企业,使全县经济在短期内获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大量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使得西苕溪原本清澈的水变成了V类甚至劣V类,流域生物多样性锐减,加之林木、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由于一些低、小、散的资源加工企业烟尘无
法达标排放,空气污染也十分严重。因此,在国务院太湖治理“98零点行动”中,安吉县先后投入了8400万元资金对74家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治理,并先后关停了33家污染企业。在付出沉重治理代价的同时,安吉县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意识到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山区县,靠牺牲环境的粗放经营方式来加快本地工业经济发展很不科学,最终难以持久。
在痛定思痛之后,安吉县委、政府于2000年初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从创建竹子、椅业、电力、书画“四乡”到实施大都市后花园建设,从生态景区开发到创建旅游强县,从发展“一竹三叶”到发展生态经济,安吉不断深化生态建设理念,逐步实现了从环境资源化到资源生态化、再到生态产业化的提升,使该县先后被评为了首个国家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园林县城,并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特别奖。在此基础上,安吉县委、政府又于2008年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战略构想,决心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
二、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培育发展低碳产业
安吉的发展历经了“保护与治理”、“整治与建设”、“提升与优化”三个阶段。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安吉县便踏上了一条以“绿色经济”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之路。
在新型工业发展方面,他们通过实施“绿色招商”,使新型医药、绿色食品、机电环保等一大批新兴工业项目相继入驻了县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有效推进了全县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他们加快了竹制品和转椅两大传统绿色产业的发展。竹制品加工已形成了从根到叶、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全县竹产业年产值已超百亿元;转椅已有7大系列500多个品种,年产3000万把,销售量约占国内椅业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在生态产业发展方面,他们依托“中国大竹海”、“中国美丽乡村”两大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了乡村特色旅游业,启动实施了生态体验、度假养身、商务会展等重点发展项目,提升了农家乐休闲旅游档次,加快了白茶、蚕桑、笋竹等10个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和10个毛竹现代园区建设,启动了休闲农产品加工区建设,推广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建立了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60个共10万亩,高效生态农业年增长15%以上。仅2009年,全县就接待游客540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8450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22亿元。目前,安吉县已成为著名的中国竹乡和白茶之乡,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71%,境内空气质量为一级,水质在二类以上,是长三角地区的天然绿色氧吧和极具魅力的央视生态影视基地和全国户外运动基地。
三、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多年以来,安吉人一直在苦苦寻找一条建设生态文明与推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互促共进的理想之路。通过积极探索,他们终于有了可喜收获——那就是坚持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此,他们从六个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是抓环境保护,提高保障力。近几年来,他们加强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重要饮用水源地、生态公益林、生态植被和生态敏感点的保护力度,实施了土壤、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完善了生态补偿机制,下大力气整治了毁林开山、滥采滥挖等突出问题。
二是抓环境整治,提高承载力。他们实施了“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抓好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重点推进了水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开展了城乡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河道流域与城郊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同时,建立健全了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县财政专门安排了400万元用于日常管理,县级以下配套1200万元,安排了600万元用于基层干部三级保障工作、200万元用于长效管理的考核奖励。
三是抓环境美化,提高带动力。他们计划用10年时间,通过环境、产业、素质、服务四大提升,把全县187个行政村全部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目前,全县已经成功创建了精品村60个、重点村29个、特色村2个,形成了精品观光带4条。2008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县乡镇两级财政累计投资达2.4亿元。2008年至2009年,有91个创建村集中实施了道路联网、危房改造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各类项目1140个,总投资达8亿6千8百万元。2010年,县乡镇财政用于环境美化的投资预计将突破3亿元,同时要将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2010年中央扩大内需投资储备项目的17亿元资金,全部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
四是抓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他们实施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抓好了主要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强了竹产业的循环经济建设,扶持了资源再生产业,发展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行了废弃物的循环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
五是抓宣传教育,提升干部群众的生态文化理念。他们组建了竹叶龙、威风锣鼓、貔貅舞等村文化活动团队62支,通过开展“3.25”生态日和“6.5”世界环保日等大型宣传活动,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参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同时,他们立足安吉实际,坚持竹文化与书文化相结合,抓好了10万农民素质培训和现代市民教育工程,推进了安吉的历史文化、物产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态文化理念。
六是抓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创建活动。他们已在县城和18个乡镇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生态博物馆和一批农家书屋、企业书吧、书香校园、书画长廊、生态公园等生态文化设施,扎实开展了生态、文明、平安乡镇和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现已创建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绿色社区7个、省级绿色学校8个、省级绿色企业
5个。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切实提高了大家对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了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氛围。作者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
第三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近年来,邹平县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从邹平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按照“高效生态农业抓提升、宜居优美环境抓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抓配套、文明生活习惯抓培育、基层基础工作抓规范”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文明乡村,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具体工作中,一是科学制定村庄规划,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增收致富。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事业,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五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做好农村管理工作,全面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下一步,邹平县还将在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
督导组一行对邹平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邹平县在该项工作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围绕全省提出各项任务、目标,结合当地实际,在责任、资金等方面制定详细措施并加以推进和落实,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督导组希望邹平县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搞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发展规划,建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亮点,以此推动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农村基层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职能部门要把工作职责向基层延伸。积极做好偏远农村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经营化发展工作。同时,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促进农民传统观念的改变,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和谐发展。(
第四篇: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 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几年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宜居环境建设决策部署,以抓好美丽 乡村建设为抓手,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稳步发展,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村庄秀美、环境 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主要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丰富内涵,打造幸福美丽乡村
泉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于 2012年 9月在全省率先启动,如今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近年 来,全市从建设“发展好、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出发,重点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村庄建设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素质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和谐”等六大工程,连 续 2年评选 10个“美丽乡村”和 10个“美丽乡村入围村”,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社会 共同认同和广泛参与。全市已建成 10个省级生态县, 132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659个市 级以上生态村,南安、德化、永春 3个国家生态县(市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洛江、安溪 国家生态县(区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
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泉州市、县(市、区、乡(镇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全 面落实分级负责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同 时把美丽乡村建设列为泉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纳入各级班子和单位绩效考评内容, 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抓规划设计。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按照“农村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农民向中 心村和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的指导思想,精心编制和执行村庄建设规划、整治 规划和近期集中建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三个梯次规划, 不断提高村庄建设科学化水平。同 时注重因地制宜, 突出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按照 “聚落保存、老屋再生、闲置空间再利用” 原则,做到“不劈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保护好乡村的碧水蓝天、蛙声鸟语,让人 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是抓典型示范。以入选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注重挖掘、总结、提炼美丽乡村建设 文化内涵,提升美丽乡村示范村品位。今年泉州市重点选择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基础较强、文化内涵丰富、民风民俗纯朴的村、镇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着力打造 5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和 5条美丽乡村示范线, 培育建设 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塑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精品。
四是抓资金投入。泉州市、县两级财政均设置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 2013年、2014年市财政分别安排 5000万元、6200万元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等形式用于重点示范段建 设、农村卫生保洁奖补、建立涉农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扶持林下经济、成片花卉美化彩
化、造福工程建设等 “美丽乡村” 项目建设补助。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 3563个 “六大工程” 建设项目完成投资 29.14亿元。
五抓环境整治。围绕“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要求,抓好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全力推动县城景区化、镇村景区化、农户庭院景观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今 年泉州市纳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千村整治、百村示范”任务有 132个村庄,其中 11个村 庄列为示范村, 项目总投资 14.31亿元, 计划投资 8.32亿元, 现已完成投资 1.76亿元。为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清洁保洁,泉州市要求各县(市、区必须按农村人口年人均 30元安 排财政预算,并按农村人口的 1— 2‰配备保洁员。2014年泉州市、县两级财政共安排农村 环境卫生清洁保洁经费 2.53亿元以上。市 “美丽乡村” 环境卫生考评覆盖中心城区外的 152个乡镇(街道,每月抽评 310多个村和 60多段道路,引导和推行乡镇一级考评工作,建 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清洁保洁机制。
六是抓宣传发动。加大媒体宣传力量, 借助报刊、广电、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幅报道 “美 丽乡村”建设,激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先后举办首届“刺桐红”杯泉州美丽乡村摄影 大赛、“泉州 ? 美丽乡村”书画艺术节、“美丽乡村在泉州”等主题宣传活动,开辟走进美 丽乡村等电视专栏,营造创建工作良好氛围。
二、突出特色,培育品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泉州依山面海、四季常春,山水滨海景观皆具,人文资源独具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已 迅速成为泉州市旅游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
(一抓住契机,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泉州市抓住“美丽乡村”建设为发展乡村 旅游的有利时机,把“宜游”融入“宜居”之中,引导乡村将旅游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 设,积极探索“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一是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 引导有条件的乡村从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建筑风格、农业生产、旅 游商品等方面, 挖掘资源个性和特色,凸显宜游功能。比如, 永春针对游客追求回归自然需 求和怀旧心态,以“拳、香、茶、食、画”为载体,在传统静态生态观光为主的基础上,将 白鹤拳文化、香文化、茶文化巧妙地融入乡村旅游产品策划。二是立足传统乡村岁月和地方 特色的人文元素,让 “美丽乡愁”成为乡村旅游独有的品牌印记, 将文化特色作为资源有序 整合的主线,抓好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的保护开发,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打造一 批乡村旅游精品。
(二分类指导,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泉州市乡村旅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民 为主体,按照发展、规范、提升的工作步骤,有序引导,形成乡村旅游点、线、面发展新格 局和多类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做好绿色生态文章。如安溪、德化立足优质生态环境和 山水景观,在生态优先基础上,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结合茶文化、陶
瓷文化, 打造全省首家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安溪尤俊农耕文化园、以生态休闲为主的德化云 龙谷等绿色生态乡村旅游精品。二是把握蓝色滨海特点。如晋江、泉港利用滨海资源、渔村 风情, 把现代渔业和观光体验及海洋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海鲜美食, 培育晋江衙口旅游区和围头战地文化渔村、泉港惠屿岛等蓝色滨海乡村旅游精品。三是加强 标准化建设。以开展乡村旅游星级评定为抓手, 促进乡村旅游逐步向服务规范化、管理标准 化。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3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2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 单位 6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5家、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2个、水乡渔村 9家。
(三找准定位,拓展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一是依托节庆平台展示乡村旅游。成功举 办德化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茶文化旅游节、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永春北溪 桃花节、泉港涂岭猪脚美食节等,积极推介各地乡村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二是开展“泉州 人游泉州”活动。着眼于撬动本地客源市场,举办“泉州美丽乡村游”启动仪式,分批分期 组织全市 80家旅行社考察我市乡村旅游资源,推出山海互补“泉州人游泉州”的乡村游精 品线路和主题旅游专栏。三是加强美丽乡村旅游推介。组织旅游企业赴厦门举办 “泉州美丽 乡村游”大型广场推介会,制作《漫画泉州》、《海上丝路、古韵泉州》等宣传折页投放在 车站、机场、码头、酒店等游客集散中心,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
(四培育品牌,增强乡村旅游竞争优势。一是统一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要求市、县 两级在对外宣传推介时,统一使用“泉州美丽乡村游” Logo ,提升美丽乡村整体形象。二是 开展泉州特色伴手礼暨特色小吃征选活动。已连续举办两届,共有 70种旅游商品入选泉州 伴手礼正式名录, 扩大旅游特色商品和特色小吃知名度。三是利用网络技术助推乡村旅游发 展。着手建设全市统一的旅游资讯发布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及时引入微博、微信等新的营 销手段,积极引导一些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引进二维码、wifi 等设备。泉州市“智慧旅游” 手机移动终端 App 即将上线。四是以台湾元素助力乡村休闲旅游。泉州市先后与台湾乡村旅 游协会和台南、澎湖旅游协会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学习借鉴台湾乡村旅游成功经验来推动泉 州乡村旅游发展。如去年南安香草世界度假村成功入选闽台乡村旅游 “ 1+1” 交流合作基地, 晋江围头村入选十大“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
第五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
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庆祝安吉人民的第五个生态日。从“生态示范区”到“国家生态县”,从“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的设立到建立以“中国美丽乡村”为目标的全国生态建设“安吉模式”,安吉的生态建设事业持续发展,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生态日”活动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成为安吉人民挖掘生态潜力、激发生态活力、彰显生态魅力的有效载体。
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打造“一地四区”、建设民富县强和谐安吉的目标,以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团结拼搏、大胆创新,着力巩固国家生态县创建成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县委、县政府紧密结合我县实际,提出打造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中国美丽乡村”,作为深化生态县建设,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抓手,各项工作已全面部署,各个机器已全面开动,全县上下气氛正浓、劲头正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在生态理念的倡导上,安吉已经领先一步,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上,安吉毫无疑问应该走在前列。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县委的既定方针,以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主抓手,加快形成全国生态建设“安吉模式”和新 农村建设样板,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始终围绕发展生态经济这一核心,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建好“示范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必须确立以经济为支撑的建设体系。首先是推动生态工业提质。在推进招商引资、平台建设、项目推进三大工程中,完善竹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区。抓好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认证,积极开展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推动乡村工业经济发展。其次是加快生态农业增效。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建省级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加快建设四个万亩农业园区。做强农业产业化基地,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创新农业集约经营机制。第三是强化生态旅游提档。高标准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旅游休闲项目集群建设,积极推动旅游整体转型提升,进一步规范旅游项目建设和管理。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游点,建成一批以乡村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
二是着力推进环境精品示范这一基础,提升持续发展水平。建好“示范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必须在环境建设上有突破性成果。我们要按照确定的精品示范线路,抓实建好,做亮创优;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投入,整建并举。大力实施“十村精品示范、百村环境优化”工程,积极推广应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生态环保实用技术。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网络,鼓励支持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建设一批生态民居小区、生态农业园、农村太阳能综合利用等建筑节能、节水、节电等资源节约型、循环利用型生态项目,打造农村环境建设新亮点。
三是紧紧扣住生态文明这一主题,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建好“示范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人的素质是关键因素。我们要抓住“3·25生态日”、世界环境日的有利时机,以“与春天相拥”公益活动月为有效载体,组织开展生态公益宣传和实践活动。实施“书香飘竹乡”计划,建设一批“农家书屋”、“企业书吧”、“文化楼道”、书香校圆、“书画长廊”,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文化服务,特别是要力争“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落户安吉。坚持“种文化”与“送文化”相结合,引导更多的农民主体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上来。将弘扬生态文明放在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位置,组织形式多样、群众乐于参与的实践活动。开展省市县级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实施“5211”新农村建设人才合作开发计划。
希望各乡镇、各机关部门要将今天的活动作为再动员、再部署的一次现场会,切实加强 “示范区”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分工作计划,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切实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美丽乡村示范带重点村更是要自加压力,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全心、全力投入到建设行动中去。
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安吉一定能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