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倾力打造生态文明乡村(共5篇)

时间:2019-05-15 00:2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倾力打造生态文明乡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倾力打造生态文明乡村》。

第一篇: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倾力打造生态文明乡村

科学规划 统筹兼顾 倾力打造生态文明乡村

阎 楼 镇

阎楼镇位于阳谷县中部,县城东9公里处,现辖52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人,辖区总面积67.1平方公里。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阎楼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立足于本镇的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经济技术基础、生态环境现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镇人民建立生态示范区,植树造林,防治了水土流失;遏制了生态破坏,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基本实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截止目前,全镇发展无公害蔬菜面积6000余亩,大中小拱棚6000余个。2011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48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积极搞好绿化造林工作。全镇林带、林网、围村林建设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达到23.5%。积极围绕小城镇建设搞好环保,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二是全镇范围内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彻底进行了卫生清理清除,及时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处理率90%;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70%。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为75%。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同时集中人力物力,集中时间在镇区和农村统一进行了灭鼠工作。开展了创建文明一条街活动,城区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街道整洁,环境优美,城镇建设与周围环境协调。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达到国家卫生乡镇有关标准。各单位、村庄环境整洁,无脏、乱、差现象,“白色污染”也基本提到控制。

三是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控现象,加强了农田管理,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控制在240公斤/公顷.年,农药施用强度控制住2.88公斤/公顷.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规范了畜牧养殖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8%,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破坏事件,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率达100%。

四是成立了督导组。对企业废气废水的排放进行拉网式检查,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马上关停,制订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五是有效控制了噪声污染,镇政府专门出台了有关文件,对建筑噪声、高音喇叭等进行了规范管理,提高了声环境质量,达到了环境规划要求。

六是对新上招商引资项目严格把关,做到“三同时”。对其排污情况进行检测,凡达不到环保标准要求的,一律不准开工投产。

二、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党委、政府将建设全县生态文明乡村纳入了全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列入了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同时,为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得以顺利实施,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阎楼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董经成同志任组长,并吸收土管、城建、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抽调四名年富力强的同志为专职干部,常年靠上专抓这项工作。

二是制订规划,科学实施。镇政府结合本镇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积极响应各级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的号召。2007年对张岩寨村宅基进行了整体规划,稳妥推进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加快农村住房改造步伐,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对村内空心地带的改造力度,按照群众自愿、量力而行和突出特色、经济实用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住宅建设,并分期实施。目前,占地30亩,80栋二层高标准住宅小区已建设完工,预计节约耕地500亩。在建设新村住宅的同时,张岩寨村完成了新村住宅500多米的排水管道铺设工程和通自来水工程。2012年,为进一步做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镇政府邀请聊城大学等科研单位专业人员分析论证,抽调出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环境等部门二十余名同志,广泛调查研究,对《阳谷县阎楼镇生态文明乡村工作》分阶段实施,进行了具体安排和部署,制定出具体方案,组成了四个专业队伍进行实施。

三是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利国利民惠泽万代,是全镇上下的一件大事,为此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召开会议、出动宣传车、张贴标语、举办广播讲座等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各个部门内外结合上下联动,自觉主动地从事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中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经过全镇上下的一致努力,我镇的生态文明乡村工作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现实因素的制约,仍存在一些问题:

1、基础设施不配套。由于受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环卫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垃圾处理的方式简单,绝大多数地方只注重了垃圾的清扫、收集和清运,而对垃圾的处理基本上仅限于简单的覆盖、填埋和焚烧,有的甚至集中堆放后任其自生自灭,造成新的污染,缺乏长效的无害化的处理办法。

2、宣传教育不到位。由于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多年养成的不良生活和生产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乡村清洁工程开展以来,我镇虽然在宣传、教育上花了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但宣传效果还不到位。

3、制度建设不完善。调查中发现,我镇对环卫工的管理比较到位,但对门店缺乏规范管理,对乱倒、乱堆、乱放、乱架厂棚无具体处罚措施,对相关的管理者和责任人也无具体的责任追究办法。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合作机制,管理模式单一。

四、下一步打算和对策建议

1、用生态文明理念,做好村镇规划。结合环境保护,做好生态文明村寨的规划。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52个行政村规划的规划建设当中。

2、借助农村“一基三化”富民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张岩寨村等七个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建设,抓好优质商品畜禽养殖,绿色无公害果蔬、特色农家乐等农民增收项目的实施,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使生态农业逐步成为阎楼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3、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打牢经济发展基础。以这次全县开展的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契机,继续做好阳张路、寿郭路、安贾路及乡村主干道路的清理和维护。在继续加强现有人畜引水工程,发挥工程效益的基础上,再解决1288人,六个居民点的人水安全问题。通过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提高经济发展后劲,为实现阎楼镇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力争引进1—2个无污染、低能耗的企业入驻阎楼;积极争取引进2—3个工业项目落户县工业园区。完善政策、落实责任、扩大领域、创新机制、改善环境,促进更多的经济要素入驻阎楼。

阎楼镇人民政府 年5月17日

2012

第二篇:东营:打造生态文明乡村

我市实施四大“提升工程”

着力打造生态文明乡村

稿件来源:葛铸聪

本报讯 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我市按照“打造生态农业强市,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路,重点实施了四大“提升工程”,努力在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培育、生态农业模式创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品牌培育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新开工重点生态农业项目105个,计划投资137.69亿元,已完成投资65.74亿元。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201元,同比增长19.8%。全市高效生态农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工程。编制完成了《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在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提升棉花、蔬菜、渔业、畜牧、林果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比较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发展的思路,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大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高档食用菌生产基地。今年已开工建设荣丰年产5万吨、方华年产5万吨、晨阳年产5万吨等工厂化高档食用菌项目10个,年内全市工厂化高档食用菌生产能力将突破15万吨。同时,10处市级“放心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竞相发展,进展顺利。

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按照“一化带四化”的思路,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推进基地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生产组织化、市场国际化。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1家,带动8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今年新开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87个。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和“三品”认证工作,充分发挥品牌对特色农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全市已有290个农产品、160万亩生产基地通过“三品”认证,农产品注册商标285件,16件农产品商标被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著名商标,2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名牌产品称号。发展会展经济,举办黄河三角洲农产品博览会,搭建农产品贸易平台,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农业园区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园区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重点抓好市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三大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建设,提升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现代农业园区85个,建设总面积突破90万亩,累计总投资103.4亿元。同时,大力扶持、引导农民、合作社、企业发展高标准农业大棚,全市各类农业大棚发展到10万个。

农业科技提升工程。以中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为依托,积极探索新的农民科技培训模式。深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创业培训和阳光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全市农业科技素质。不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在全省率先实现100%。加快推进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全市已有4家种子企业取得了常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有4家转基因种子企业取得了由农业部核发的转基因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积极开展专业防治和统防统治工作,东亚飞蝗和危害极大的二点委夜蛾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成效显著。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记者 葛铸聪 通讯员 韦巍)

第三篇: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安吉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初探

余培发

2010年11月8日,笔者与参加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的部分专家学者一道,从浙江杭州出发,去安吉县学习考察了该县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情况,至今记忆犹新。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汽车在安吉县境内的公路上穿行,车窗外景致美不胜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山水秀美、村庄和谐、物产丰富、人人幸福”的现代新农村画卷„„

据安吉县政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迅速崛起的一个对外开放景区,北靠天目山,面向沪宁杭,全县辖10镇5乡1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幅员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2009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59.52亿元,增长11.2%,人均突破5000美元,增幅位居湖州市之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36亿元,增长21.4%;财政总收入1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分别增长24.3%和27.4%,增幅位居浙江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80元,分别增长10.2%和10%。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安吉县各级党政领导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结果。

一、以生态立县为导向引导发展方式转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尽快脱贫,安吉县选择了一条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发展之路,引进和发展了一批造纸、化工、建材、印染企业,使全县经济在短期内获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大量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使得西苕溪原本清澈的水变成了V类甚至劣V类,流域生物多样性锐减,加之林木、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由于一些低、小、散的资源加工企业烟尘无

法达标排放,空气污染也十分严重。因此,在国务院太湖治理“98零点行动”中,安吉县先后投入了8400万元资金对74家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治理,并先后关停了33家污染企业。在付出沉重治理代价的同时,安吉县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意识到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山区县,靠牺牲环境的粗放经营方式来加快本地工业经济发展很不科学,最终难以持久。

在痛定思痛之后,安吉县委、政府于2000年初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从创建竹子、椅业、电力、书画“四乡”到实施大都市后花园建设,从生态景区开发到创建旅游强县,从发展“一竹三叶”到发展生态经济,安吉不断深化生态建设理念,逐步实现了从环境资源化到资源生态化、再到生态产业化的提升,使该县先后被评为了首个国家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园林县城,并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特别奖。在此基础上,安吉县委、政府又于2008年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战略构想,决心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

二、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培育发展低碳产业

安吉的发展历经了“保护与治理”、“整治与建设”、“提升与优化”三个阶段。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安吉县便踏上了一条以“绿色经济”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之路。

在新型工业发展方面,他们通过实施“绿色招商”,使新型医药、绿色食品、机电环保等一大批新兴工业项目相继入驻了县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有效推进了全县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他们加快了竹制品和转椅两大传统绿色产业的发展。竹制品加工已形成了从根到叶、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全县竹产业年产值已超百亿元;转椅已有7大系列500多个品种,年产3000万把,销售量约占国内椅业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在生态产业发展方面,他们依托“中国大竹海”、“中国美丽乡村”两大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了乡村特色旅游业,启动实施了生态体验、度假养身、商务会展等重点发展项目,提升了农家乐休闲旅游档次,加快了白茶、蚕桑、笋竹等10个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和10个毛竹现代园区建设,启动了休闲农产品加工区建设,推广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建立了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60个共10万亩,高效生态农业年增长15%以上。仅2009年,全县就接待游客540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8450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22亿元。目前,安吉县已成为著名的中国竹乡和白茶之乡,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71%,境内空气质量为一级,水质在二类以上,是长三角地区的天然绿色氧吧和极具魅力的央视生态影视基地和全国户外运动基地。

三、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多年以来,安吉人一直在苦苦寻找一条建设生态文明与推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互促共进的理想之路。通过积极探索,他们终于有了可喜收获——那就是坚持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此,他们从六个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是抓环境保护,提高保障力。近几年来,他们加强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重要饮用水源地、生态公益林、生态植被和生态敏感点的保护力度,实施了土壤、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完善了生态补偿机制,下大力气整治了毁林开山、滥采滥挖等突出问题。

二是抓环境整治,提高承载力。他们实施了“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抓好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重点推进了水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开展了城乡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河道流域与城郊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同时,建立健全了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县财政专门安排了400万元用于日常管理,县级以下配套1200万元,安排了600万元用于基层干部三级保障工作、200万元用于长效管理的考核奖励。

三是抓环境美化,提高带动力。他们计划用10年时间,通过环境、产业、素质、服务四大提升,把全县187个行政村全部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目前,全县已经成功创建了精品村60个、重点村29个、特色村2个,形成了精品观光带4条。2008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县乡镇两级财政累计投资达2.4亿元。2008年至2009年,有91个创建村集中实施了道路联网、危房改造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各类项目1140个,总投资达8亿6千8百万元。2010年,县乡镇财政用于环境美化的投资预计将突破3亿元,同时要将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2010年中央扩大内需投资储备项目的17亿元资金,全部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

四是抓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他们实施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抓好了主要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强了竹产业的循环经济建设,扶持了资源再生产业,发展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行了废弃物的循环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

五是抓宣传教育,提升干部群众的生态文化理念。他们组建了竹叶龙、威风锣鼓、貔貅舞等村文化活动团队62支,通过开展“3.25”生态日和“6.5”世界环保日等大型宣传活动,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参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同时,他们立足安吉实际,坚持竹文化与书文化相结合,抓好了10万农民素质培训和现代市民教育工程,推进了安吉的历史文化、物产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态文化理念。

六是抓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创建活动。他们已在县城和18个乡镇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生态博物馆和一批农家书屋、企业书吧、书香校园、书画长廊、生态公园等生态文化设施,扎实开展了生态、文明、平安乡镇和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现已创建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绿色社区7个、省级绿色学校8个、省级绿色企业

5个。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切实提高了大家对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了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氛围。作者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

第四篇:倾力打造和谐的客家生态新城

倾力打造和谐的客家生态新城

开拓创新不辱使命倾力打造和谐的客家生态新城

日月奔驰、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年里,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建设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充分发扬“三上”精神,全面贯彻“对接长珠闽,推进工业化,服务新赣州,建设后花园”的发展战略,强化大局、服务、责任和拼搏意识,紧紧围绕

“一会一节”和新农村建设两项中心工作,克尽职守、团结奋进、加大投入、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强化大局意识。在“一会一节”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破除了部门观和小集体利益观的束缚,与相关部门一道,对县城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新建了三个街头绿地景观,县城变得更加和谐、优美、靓丽。投入了20余万元,大力扶持重点镇和重点村建设,实施了(人力、财力、设备、时间)四个“一边倒”、无偿化服务,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我们城建系统应有的贡献;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古人云:政无新旧,以便民为本。在客家文化城、红金工业园区建设,城南新区开发、招商引资等工作中,我局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在测绘、规划、质监、监理等工作中做到了随叫随到、风雨无阻,并创设了“工程报建处”等人性化服务的便民机构,使得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已深植干部职工心中;三是强化责任和拼搏意识。我局作为全县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这既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更是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任务,我们必须完成好。因此,我们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克尽职守、奋力拼搏,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特别在规划设计、质检、建筑管理、安全生产、档案管理等领域的特色工作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新的一年,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强化服务,编、建、整、改并举,着力实施“12345”工程,倾力打造和谐的客家生态新城。

即:编好一个规划,狠抓两项整治,推进三项改革,搞好四项服务,加快五项建设。

(一)强化区域规划意识,尽快编制好县城控制性详规

规划也是生产力,先进的规划就是先进的生产力。由于九三版县城总规距今已有十余年,在规划理念、功能分区、编制深度等许多方面都已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需要,亟需在赣州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和“三江六岸”城市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测绘县城数字化地形图,编制好县城控制性详规。因为控规才是规划管理的基本技术依据,这也是世界各地加强规划建设管理通行的手段和做法。当前,我县县城已纳入赣州中心城区的严管区范围,必须尽快编制控规,以适应大赣州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加大县城环境和建筑市场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是突出治理整顿违法建设行为。从根本上扼制无视规划、恶意滥建、抢建现象,宣传与惩处并举,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治理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违章行为,划定泊位,规范县城车辆停靠;将县城环境卫生实行统一管理,消除卫生死角,将城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纳入大赣州统一考虑,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共享。

二是整顿建筑市场秩序。完善和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特别是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落实工程建设监理和工程备案制度。

(三)不断探索新机制,加快建筑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及投融资体制三项改革步伐

一是抓好局属建筑企业的改制工作。以县建安总公司为试点进行建筑施工企业改制,逐步探索规范操作、平稳过渡的科学方法。

二是推进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化。逐步将工程交易、招投标代理、档案服务等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从行政机构中剥离,完全推向市场。

三是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城市资产捆绑经营、市政设施管养分离的市场理念拓宽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领域,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参与经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格局。

(四)强化窗口服务意识,进一步为各项民心工程和中心工作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要充分发挥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窗口职能,紧紧围绕“两城一区”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人员素质,建章立制、推陈出新,为城南一期市政工程、红金工业园二期、客家文化城配套、新农村建设等四大民心工程和中心工作,铺砖引路、殚精竭虑。

(五)以城南新区为主战场,建设生态优美、人居和谐的客家新城

一是继续完善城南新区二期市政干道。尽快形成“五横五纵”的城市主干网,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

二是打通梅林大街与梅林大桥连接段。使马口森林公园、杨仙岭、客家文化城等各景点间交通更加便捷,线路组织更加合理。

三是继续在老城区新建几处具有客家文化风韵的街头绿地景观。为中国客属恳亲大会在我县的召开锦上添花。

四是新建四

倾力打造和谐的客家生态新城

开拓创新不辱使命倾力打造和谐的客家生态新城

日月奔驰、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年里,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建设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充分发扬“三上”精神,全面贯彻“对接长珠闽,推进工业化,服务新赣州,建设后花园”的发展战略,强化大局、服务、责任和拼搏意识,紧紧围绕“一会一节”和新农村建设两项中心工作,克尽职守、团结奋进、加大投入、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强化大局意识。在“一会一节”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破除了部门观和小集体利益观的束缚,与相关部门一道,对县城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新建了三个街头绿地景观,县城变得更加和谐、优美、靓丽。投入了20余万元,大力扶持重点镇和重点村建设,实施了(人力、财力、设备、时间)四个“一边倒”、无偿化服务,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我们城建系统应有的贡献;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古人云:政无新旧,以便民为本。在客家文化城、红金工业园区建设,城南新区开发、招商引资等工作中,我局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在测绘、规划、质监、监理等工作中做到了随叫随到、风雨无阻,并创设了“工程报建处”等人性化服务的便民机构,使得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已深植干部职工心中;三是强化责任和拼搏意识。我局作为全县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这既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更是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任务,我们必须完成好。因此,我们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克尽职守、奋力拼搏,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特别在规划设计、质检、建筑管理、安全生产、档案管理等领域的特色工作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新的一年,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强化服务,编、建、整、改并举,着力实施“12345”工程,倾力打造和谐的客家生态新城。

即:编好一个规划,狠抓两项整治,推进三项改革,搞好四项服务,加快五项建设。

(一)强化区域规划意识,尽快编制好县城控制性详规

规划也是生产力,先进的规划就是先进的生产力。由于九三版县城总规距今已有十余年,在规划理念、功能分区、编制深度等许多方面都已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需要,亟需在赣州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和“三江六岸”城市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测绘县城数字化地形图,编制好县城控制性详规。因为控规才是规划管理的基本技术依据,这也是世界各地加强规划建设管理通行的手段和做法。当前,我县县城已纳入赣州中心城区的严管区范围,必须尽快编制控规,以适应大赣州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加大县城环境和建筑市场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是突出治理整顿违法建设行为。从根本上扼制无视规划、恶意滥建、抢建现象,宣传与惩处并举,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治理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违章行为,划定泊位,规范县城车辆停靠;将县城环境卫生实行统一管理,消除卫生死角,将城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纳入大赣州统一考虑,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共享。

二是整顿建筑市场秩序。完善和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特别是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落实工程建设监理和工程备案制度。

(三)不断探索新机制,加快建筑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及投融资体制三项改革步伐

一是抓好局属建筑企业的改制工作。以县建安总公司为试点进行建筑施工企业改制,逐步探索规范操作、平稳过渡的科学方法。

二是推进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化。逐步将工程交易、招投标代理、档案服务等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从行政机构中剥离,完全推向市场。

三是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城市资产捆绑经营、市政设施管养分离的市场理念拓宽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领域,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参与经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格局。

(四)强化窗口服务意识,进一步为各项民心工程和中心工作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要充分发挥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窗口职能,紧紧围绕“两城一区”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人员素质,建章立制、推陈出新,为城南一期市政工程、红金工业园二期、客家文化城配套、新农村建设等四大民心工程和中心工作,铺砖引路、殚精竭虑。

(五)以城南新区为主战场,建设生态优美、人居和谐的客家新城

一是继续完善城南新区二期市政干道。尽快形成“五横五纵”的城市主干网,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

二是打通梅林大街与梅林大桥连接段。使马口森林公园、杨仙岭、客家文化城等各景点间交通更加便捷,线路组织更加合理。

三是继续在老城区新建几处具有客家文化风韵的街头绿地景观。为中国客属恳亲大会在我县的召开锦上添花。

四是新建四[page_break]处垃圾中转站。使城区环卫设施网络覆盖更加均衡合理,以彻底消除城区卫生死角,提高环卫设施的使用效率。

五是以“先教”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建设。建立奖惩分明、权责相当、流动开放、良性竞争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努力造就一支觉悟高、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干部职工队伍。

第五篇: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推动科学发展

张歌莺

2010年第10期 ——生态建设

房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紧邻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生态产业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足山地生态资源丰富的县情,在编制《房县“一统三分”战略总体规划》时,确立了“南烟北菌中稻虾、高山药材兼顾抓”的生态农业产业布局。全县建成各类产业基地61.1万亩,其中烟叶基地3.5万亩、中药材基地10万亩、小龙虾基地1.1万亩,发展食用菌1200万袋,形成了长短结合、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产业板块。房县先后荣获 “全省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全省食用菌大县”、“全省畜牧大县”等称号。“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神农贡米”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房陵”牌豆油精等产品获得湖北名牌产品殊荣。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产品加工业、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做好“水”、“药”、“矿”、“布”等四篇大文章。2009年,水、药、矿、布四大生态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2.6%;工业企业入园率达45%,GDP能耗低于1.4吨标煤/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30%,工业企业治污率达90%,规模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达标率15%。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按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规划总体布局,立足房县区位、生态、文化优势,明确了“借两山(神农架、武当山)盛名,承两山辐射,与两山互补”的旅游发展思路,完成了《房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工作,将旅游发展定位为着力打造中华诗经城、生态旅游城、休闲宜居城。工作中,我们依托中华诗祖尹吉甫与房县的渊源,成功举办首届中华诗经文化研讨会暨首届中国诗经文化旅游节,打响“诗经文化牌”;依托野人传说,野人洞、野人谷景区双双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打响“野人文化牌”;依托优质天然温泉,发掘唐朝建筑文化精髓,打响“皇家沐浴牌”。目前,帝苑大温泉开发、五台山森林公园建设等33个项目已被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先期建设项目库,投资总额达130亿元。

实施“三大工程”,保护生态环境

房县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境内森林资源、水资源、动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我们为了让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三大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一是实施“蓝天”工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项目和产品,启动实施一批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将污染大户搬出城区,严令污染企业限期改造,全部实现烟尘达标排放,先后关闭了县水泥厂、县皂素厂等7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了县造纸厂、县黄磷厂等5家落后能耗企业。抢抓全国以电代燃试点县实施机遇,全面开展农村能源改造,大力发展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尽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2009年,全县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5%,二氧化硫排放下降6.4%。

二是实施“碧水”工程。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启动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抓好饮用水水源地和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连续十年实现水质达标。同时我们大力开展湿地公园建设,重点实施防洪、排灌、生态、观光等“四位一体”的“西河、三道河、马栏河治理工程”,建成人工生态湖7个,湿地公园面积达96万平方米,吸引了上百种禽类栖息,昔日的“臭水河滩”今日变成了“风水宝地”。

三是实施“绿地”工程。以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为重点,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生态林和经济林体系建设。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扩大生态公益林范围;以开展系列生态创建活动为平台,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区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实施沿路沿河绿化美化工程。目前,全县完成荒山造林15.6万亩、退耕还林19万亩,兴建林业产业基地330多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建成了五台山、柳树垭等3个省级森林公园和野人谷省级自然保护区。围绕宜居宜业,建设生态家园

近年来,我们以打造十堰最佳宜居地、十堰南部中心城市为目标,突出抓好县、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具有房县特色的生态家园。

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坚持“以特立城,以路拓城,以绿美城,以水兴城,以靓扮城”的生态园林城市发展思路,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县城绿化、美化,大力实施“大树进城”和“城区靓化”工程,先后完成了西河公园、文化广场、三道河沿岸等绿地建设,栽植景观树300余棵,建成沿河两岸的绿化景观带9.8千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2%、36%和9.8平方米。城区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常青、一路一品”的“生态园林式”景观效果。房县县城先后两次荣获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2008年被授予省级园林城市。

二是建设生态示范镇。以水、电、路、通信等为重点,加快小城镇中心区改造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6亿元,实施了道路畅通、河道清淤、绿化美化工程。全县实现了供水、排水、绿化、照明、网络、电视等全覆盖,涌现出了以青峰、军店、化龙、门古、土城为代表的生态示范镇。

三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按照“住特色房、走水泥路、饮安全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的要求,坚持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景观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整合资金5.7亿元,打造融特色民居、生态观光、民俗文化、便捷交通于一体的“十村百里万户”新农村示范走廊。探索出了以葛坪河、五谷庙、桥上、杜川等村为代表的具有房县特色的“生态景观式”新农村建设模式。■

(作者系中共房县县委书记)

下载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倾力打造生态文明乡村(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倾力打造生态文明乡村(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近年来,邹平县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从邹平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

    崇明:倾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崇明:倾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来源:建设现代化生态岛,人居环境是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正如市委书记韩正来崇调研时指出,坚持生态岛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崇明唯一的科学发展之路,这不......

    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 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几年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宜居环境建设决策部署,以抓好美丽 乡村建设为抓手,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稳步发展,努力......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5篇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 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庆祝安吉人民的第五个生态日。从“生态示范区”到“国家生态县”,从“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

    强化科学发展能力 打造生态经济强县

    强化科学发展能力 打造生态经济强县 长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曾 健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给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带领......

    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

    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评述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2月08日 02 版)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建设美丽中......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责任书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责任书 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打造生态蒙阴,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和以“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筹办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的要求,为深化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乡村调查问卷

    生态文明乡村调查问卷 一、 当前基层最迫切的改革问题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理由。(就农村和生态文明体制方面提出。)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和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