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情况汇报大全
**镇人民政府
关于落实全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调度会议精神情况的汇报
区政府:
为贯彻落实全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调度会议精神,积极推进我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度,5月7日,张峰书记在全镇干部工作会议上对此次会议内容进行了传达和学习,并对我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做了具体安排部署,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产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每名干部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不等不靠,不畏困难,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大力实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到建设工地和群众中去,主动出击,力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快推进我镇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二是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群众利益无小事,生态乡村建设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社会稳定。我镇每名
工作人员都时刻树立精品意识,满怀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的信心和勇气,做到建成一户,让群众满意一户,让领导放心一户,真正让群众感到生态乡村建设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工程。
三是解放思想,全力推进旧村拆迁和新村建设工作。目前涉及到我镇的张庄新型社区、吴油坊新型社区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幼儿园、卫生室、商业门市、自助银行、公路公交、“四通”、“五化”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同时建设,建成后,可以有效解决上学、就医、就业等一系列难题,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广大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大力宣传,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起到了强大的舆论向导作用。在旧村拆迁和新村建设过程中,村委会干部积极发动亲朋好友等身边的人,提前拆迁和建设,不给群众留有任何后顾之忧,并对提前拆迁的群众给与一定得物质奖励。我们会抓住当前施工有利机遇,加大建设、拆迁力度,做到建成一批,搬迁一批,拆迁一批,再启动一批,形成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良性循环。
四是加大旧村改造,着力抓好居住社区化、产业园区化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动一切力量对旧村进行彻底改造,形成适宜居住,水通、电通、路通、网络通、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俱全的城市社
区化居住条件。对在旧村改造中腾出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对土地进行整合,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一批留得住、发展好、效益高的战略性新型产业,解决一批群众就业问题,使广大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有效增加收入。
五是加强管理,形成长效机制。生态文明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巩固生态文明村创建成果更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我们会抓住重点,注重实效;完善制度,建立村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扩大建设成果。做到环卫硬件设施完善,环卫、保洁队伍健全,职责明确,管理到位。坚持长效机制管理,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消灭卫生死角,加强居民卫生管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船已起航,就应向既定目标奋力前行。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镇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我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定会更好、更快稳步推进,定会按时、保证保量完成任务目标,交一份优秀的答卷。
****镇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五月十日
第二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
桃园街道办事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
根据鲁发《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德州市委、市政府、平原县委、县政府在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方面的文件精神要求,桃园办事处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在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中勇于创新实践,推进工作落实,促进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已创建生态文明乡村53个,比例达82.8%。
一、围绕生产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实现生产发展是生态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桃园办事处一是高度重视辖区内个村庄的农业发展,将县级财政用于“三农”及农村民生的专项拨款全部专款专用,并从办事处财政上划拨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农业种养殖产业;二是多粗并举,积极协调,先后建成了占地一万亩的高产示范田和总占地上万亩的经济作物种植园区和禽畜养殖园区,多次迎接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检查与观摩;三是鼓励农民大力发展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组织辖区内农民成立了20余个农业合作社,标准化水平达6%、规模化水平达11%,并与德州市多个农业合作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植本土企业,在辖区7个社区建设了7个产业园区,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和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预计2011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7500元,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二、围绕生活宽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桃园办事处围绕“三民”,走出了具有桃园特色的富民道路:一是围绕“利民”,依靠精品园区,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我办事处以“双区同建”为抓手,先后在7个社区建成了7个特色产业园区,引导各社区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及合作经营的方式,在各产业
园区大力发展集约化农牧业,将农民从单一农业逐步引导至工业、加工制造业和蔬菜种植业上来,农民不但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或分红,还能在园区内打工拿工资,从而确保了农民“流转土地不失业、换个工作更赚钱”,成功实现了农业农民向产业农民的转变;二是围绕“便民”,优化了村庄交通环境,提高了农村信息化水平。2009年,我们以平原县“村村通”工程为契机,实现了辖区内64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公路化,打通了城乡一体化的桥梁,也打通了农民的致富之路。同时我办事处立足实际,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以搭建社区信息平台为载体,使网络、有线电视得以全覆盖,实现了农村的“五通一化”;三是围绕“保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提高农民就业率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实现了我办事处2.7万适龄人群全覆盖,形成了“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大好局面。
三、围绕乡风文明,完善农村社会管理
在大力发展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同步跟上,为此我办事处始终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工作的关键来抓。一是完善了村庄建设与发展规划,推进了农村住房建设深入发展。2010年,我们先后聘请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院对办事处做了细致的测量测算,在此基础上对办事处总体发展和7个农村社区做了细致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实现了村庄建设与发展规划全覆盖;2011年我们按照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房建设,目前,我办事处共实现了寇坊社区、胜利社区490户群众的拆迁工作,拆迁总面积7.46万平方米,实现了1195户安居楼的开工建设,完成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完成投资1.5亿元,总投资额可达4.5亿元。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村容村貌。一方面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下乡活动,不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搞好乡规民约建设,改变俗风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加快各社区文化大院建设进度,建设生态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开办娱乐活动中心、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用优秀的文化占领社区
阵地。三是健全配套公益性、经营性和互助性服务组织,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先后成立互助合作组织20余个,在带领群众开展“三清”、“四改”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围绕村容整洁,构建优美宜居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优美宜居环境,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此我办事处通过四种途径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在各个社区成立环境卫生管理大队,实行“村庄收集、乡镇运输、县城处理”的城乡垃圾集中一体化处理模式;二是大力宣传科学种养,提高农作物和畜牧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降低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与激素的使用,打造田园生态肉鸡、饮马店绿色黄瓜种等有机、绿色品牌8个;三是利用科技、法律、文化下乡平台,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普及沼气和作物秸秆的高效利用,既减少了垃圾排放,又提高了农村资源利用率;四是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利用境内荒滩以及沿路、沿河、村庄周围和农田林网带,实现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五是大力引进低耗、高效的二、三产业,坚决遏制了高污染的工业发展,保证了辖区内所有水体水质达标率100%,形成了“沟沟有水、有水即有鱼”的水文环境,实现了办事处“天蓝、水清、人美”的环保目标。
五、围绕管理民主,健全农村组织建设
强化民主选拔、教育培训,着力打造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干部队伍,是生态文明乡村的建设有力保障。为此办事处坚定不移的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建组织、育骨干、顺机制、强服务、促发展”的五位一体用人战略,以“领导班子好、工作业绩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群众反应好”为标准,为每一个社区和村庄配备了“思想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文化水平高”和“发展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三高三强”领导班子,坚持走以“村民”为主体、“自治”为核心的群众自办自治得村务处理制度,让居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村务活动,使广大群众有效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第三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汇报材料(定)
济宁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济宁市委 济宁市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1日)
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接壤,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著称,现辖12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0.5万亩;总人口84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76.9万人,占68.4%。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42.8亿元,财政总收入33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9.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元。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农民群众建设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的新期待,立足济宁实际,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实施了以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危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为重点的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在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即鲁发„2011‟10号文件,特别是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后,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部署
栏等载体进行宣传引导,组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专题“三下乡”等活动深入乡村进行宣讲,通过美好前景展望及效益实惠分析,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热情,激活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为各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三)强化政策扶持,构建支撑体系。按照“大投入、大力度、大建设、大提升”的要求,一是努力增加财政投入。从今年起,市里每年设立3亿元专项资金,采取“项目配套、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行支持和奖补;从新增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5%、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15%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各项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投入,各县市区也普遍增加了相应投入,确保每年全市财政投入总额不低于12亿元。为使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尽快发挥效益,最近市里又整合筹措了1亿元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员工资报酬、乡镇垃圾转运站和新型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奖补。二是强化公共资源整合投入。将市县两级涉及农村路、水、电和治安、社保、医疗、科教、文体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有机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原则,集中用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三是广泛吸引金融信贷投入。通过积极培育发展镇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抵押融资机制,引导各级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金融投入累计达到XX亿元,础设施提升上,重点抓好河、湖、库、塘等引水工程的渠系配套建设,突出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卡脖子”问题;同时,将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升为“村内通”、“网络化”,将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等深化为“户户通”。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上,集中开展以整治和改变农村“十大不文明现象”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农村文明水平。在绿化美化方面,深入推进绿化示范镇村创建活动,量化标准,提高档次,着力提升农村生态建设水平。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突出城中城郊村、镇中镇边村、园(区)中村、压煤搬迁村和经济强村等五个重点,连续三年,每年建设120个左右市级示范点,配套建设涵盖农民生产生活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综合服务中心。
(六)强化推进措施,构建长效机制。一是抓督导,建立周督查、旬调度、月通报制度。采取定期全面检查和不定期随机暗访相结合,每次检查、暗访情况排出名次,并在媒体公开曝光通报;对工作不力、进展不快、成效不大的,通过定期交流、单独约谈等形式进行督促。二是抓监督,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项视察活动。采取专项视察监督与评议相结合,视察评议结果进行记分排名并公开。三是抓调研,探索工程建设推进新思路、新举措。组织专门调研组,分别到江苏、浙江等省和我省沿海市县考察学习,对照先进地区找差距,研究提出系统科学推进我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决策建议。四是抓考核,建立绩效、奖惩、责任追究制度。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任务
渔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同比增长3.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549元,同比增长19.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个百分点。
(二)以水电路气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新提升。农田水利建设,前三季度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开工建设水利项目6773个、完成5940个,新增改善灌溉面积67.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26.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农村饮水工程,完成投资8314万元,开工建设水厂12处,新打水源井60眼,完成180个村的自来水入户、入室改造提升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完成投资1100.6万元,修缮恢复户用沼气池18980个,新建完善沼气服务网点138处。农村公路建设,按照村内通、网络化要求,完成投资4.1亿元,开工建设农村公路项目576个、1114.2公里,桥梁35座。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工程全面启动,争取上级资金1.5亿元,完成投资1.27亿元,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96244户,累计达到164.7万户。
(三)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为重点的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县域内村镇体系规划全面完成,全市6274个建制村,将其中的5572个村规划整合为792个农村社区,其余702个具有传统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的村,按照生态文明村的标准和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传统风貌要求,已基本完成规划编制。今年新开工建设农村住房10.3万户,加快发展。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小学、初中适龄人群入学率达到99.99%和99.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人数达到612.9万人,参合率98.7%。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员13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2.9%,其中领取养老金人数35.2万人,发放基础养老金1.3亿元。达到“八有”标准的村居?个,比重达到?%。
(六)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异彩纷呈。全市共开展乡村文明欢乐行、道德模范评选等主题实践活动10余项,涉及全市所有县市区和乡镇;大力推进破陋习、改陈规、告别不文明行为等宣传教育,积极实施精神文明进村庄、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参与群众达16万人次。全市文明村(居)达到?个,占总村(居)数的?%,“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和“三高三强”型领导班子的比重达到?%,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及群体性事件发案率比去年降低了?个百分点。
三、下步打算
我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效,也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无论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还是与先进地区提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建设理念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推进的思路,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更高层次上全方位谋划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转变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
况千差万别,经济条件、资源禀赋、群众基础各不相同,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注重特色,防止和避免“一个模式”、“一刀切”、“齐步走”。在已经建成的农村社区,重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发展富民产业,尤其是在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基础条件好的村重点在配套、完善、提高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成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样板村、精品村;对于那些有一定资源或产业优势的乡村,要从最基础的项目抓起,循序渐进,努力打造成特色专业村。
四是在支撑保障上坚持集中资源、合力推进。进一步强化和落实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一把手”工程,动员全党、全社会参与,努力形成强力推进、合力共建的强大氛围。在全面落实省委„2011‟10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抓住各级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大机遇,精心谋划筛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扶持。积极引导各类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投入为主体、金融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市县领导联系点制度和“部门包村、干部驻村”帮扶制度,明确部门单位帮扶共建任务,完善帮扶共建制度,强化帮扶共建措施,确保帮扶共建实效。
第四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近年来,邹平县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从邹平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按照“高效生态农业抓提升、宜居优美环境抓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抓配套、文明生活习惯抓培育、基层基础工作抓规范”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文明乡村,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具体工作中,一是科学制定村庄规划,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增收致富。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事业,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五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做好农村管理工作,全面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下一步,邹平县还将在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
督导组一行对邹平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邹平县在该项工作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围绕全省提出各项任务、目标,结合当地实际,在责任、资金等方面制定详细措施并加以推进和落实,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督导组希望邹平县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搞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发展规划,建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亮点,以此推动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农村基层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职能部门要把工作职责向基层延伸。积极做好偏远农村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经营化发展工作。同时,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促进农民传统观念的改变,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和谐发展。(
第五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责任书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责任书
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打造生态蒙阴,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和以“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筹办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的要求,为深化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更好的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建设活动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特签订本责任书。
一、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广大党员争当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的带头人和排头兵,把每一名党员在建设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创先争优领导点评范围,作为评先树优的参考标准之一。
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依托果品、养殖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到产业生态化、收益最大化、环境友好化、资源节约化。
三、大力开展生态设施建设,保证村内最多每50户共享一个垃圾池(箱),做到村内垃圾最多每半月清理一次,发动广大农户新建沼气池,推动改厨、改厕、改圈,切实改善生活环境。
四、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在村内荒滩、荒坡、荒山上发动党员群众植树造林,推行分户认养和集中收益办法,保证成活率,组织党员群众定期清理村内河道、沟渠、道路等两侧五堆。
五、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在村内主要街道醒目位置修建生态文化一条街,采取绘画、歌谣等方式宣传生态文化,并组织党员群众围绕改善生活环境、共建生态家园等主题开展各种集体性活动,普及生态理念。
甲方:中共界牌镇委 乙方: 村党(总)支部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