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渔歌子的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悠远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歌子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渔歌子的教学反思1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那么,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轻松愉悦学好古诗词,习得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教完这篇课文,觉得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其实就是兴趣。
1、音乐激趣。于是,《渔歌子》开课时,我就播放动听的《渔歌子》歌曲,让学生猜歌名,学生兴趣很浓,一下子就精神抖擞。联系背景领悟诗人悠闲自在之后我又放吟诵《渔歌子》的曲子,并带着他们一起悠闲地吟诵,他们无比欢快。
2、故事激趣。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志和曾被皇帝赐官、赐名,后来因一些事情被降官。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辞官,整天漫游在山水之间。他钓鱼又不设饵,他哥哥写词劝他回家等等。这些资料老师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介绍,令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
3、绘画激趣。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而《渔歌子》这首词更为明显。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我根据诗词内容在黑板上绘其景,引导学生轻松说其美,悟其意。
在这堂古诗词教学中,我还采用“配诗乐”、诵读比赛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俗话说:“笨妈妈教出聪明孩子”。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聪明的“笨妈妈”什么事情都让孩子做主,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所以孩子就越来越能干。同理,课堂上,聪明的老师应该是把充分的学习时间,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语文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1、把诵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诵读,有范读,让学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教学《渔歌子》一课时,我让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的初读,读准字音;带着节奏读,读出音乐美;然后读出韵脚“飞”、“肥”、“归”,读得有滋有味。诗词初步读懂了,接着在学生细细品味词的美丽画面时,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朗读,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最后在联系作者张志和被贬后,干脆辞官整日泛舟垂钓的背景资料,感悟他的悠闲自得时,孩子们还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情于自己的声声诵读中。不仅读得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读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此时,词中美丽如画的景、悠闲自在的人、兴奋舒畅的心都洋溢在那童声之中。
2、把想和说的时间还给学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对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情、内心、语言及所处的自然环境等细节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大胆表述,内化成自己的感悟。
《渔歌子》通过短短27个字,描绘了一片色彩明丽、画面清新的诗情画意。在背景音乐里,我用那柔美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这宁静而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老师继续引导孩子们想象得更具体些,“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颜色?怎样的姿态?在斜风细雨中,周围的景物又有着一番怎样的变化?”同学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纷纷述说心中所想到的如仙境般的美景,通过形象再现,走进了这意境优美的春日中,走进了富有情趣的词人心中。
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具体些,更生动些,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上了远处苍翠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近处飘飘悠悠的粉红桃花,慢慢流淌着的轻轻江水,淡黄色的肥美鳜鱼,更近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悠闲地钓着鱼。一幅美景就这样呈现于眼前,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学生看着、想着、说着,学得是那么主动,学得是那么积极。
3、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敢问是创见的蓓蕾,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在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师生谈话时,特别强调要从小培养敢于提问的精神。
我深知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于是,在自学《渔歌子》诗意环节,我要学生拿出笔,静静地默读这首词,参照注释、插图,读懂了什么,在读懂的地方画个“!”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画个“?”。刚开始时,大家都不敢提问,没人举手。我不慌不忙,面带微笑,积极鼓励、暗示:“学问,学问,就是要善于提问。你心中有任何疑惑都可以提,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都好。”在我反复的激励之下,孩子们开始蠢蠢欲动了,由“什么是箬笠、蓑衣”的简单提问渐渐到“渔翁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写桃花流水?”等有深度的问题了。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敢于提出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为学生创新和探索提供开放性的空间。在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时同时也把探究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三、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我不断渗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1、借助书中注释。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可以借助书中注释来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借助书中插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首古诗都配以彩色的图画。如果能正确观察图画,了解图画的意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大意就能达到基本理解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琅琅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4、边读边想象。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自己置身于其中,在想象中朗读,升华情感。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5、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在基本了解了古诗大意之后,要想更深一层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需要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了解张志和的背景资料,同学们知道了他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欣赏这里的美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
不过,反思教学,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够,所以出现问题不能很灵活的处理。如开课初,学生不知道词的特点,“塞”的几个读音也不清楚,纠结的时间比较长,导致课堂还有一个环节没时间了。再者,在让学生自学时,老师有开放性的题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老师放任学生,但是没有很好的梳理、提炼。如果在此处很好的铺垫的话,接下来引导学生想象的环节应该会更精彩。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但是我应该在遗憾中反思、前进!
渔歌子的教学反思2一、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但还不够成熟。
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自学提示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而在课堂上,老师只是起引导、加深点拨的作用,全部由学生自主交流,完成整首词的学习。整堂课,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在课堂交流时,往往参与度不够。比如在学生欣赏画面理解词意时应该要利用课本中的画面,学生更好理解。“斜风细雨不须过”在这句的理解上教师并没有明确点拨,忽略了对比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二、“吟咏”,体验了词的韵律美,但还不够深入。
在课堂上,我播放了配乐,还播放了《渔歌子》改编的歌曲。学生听了很新鲜,觉得很有意思,也能像模像样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吟咏这首词。但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吟咏的形式,但整堂课时间的把控不足,在吟诵方面的时间不够。
三、“拓展”,感受了词情,但还不全面。
课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张志和的生平介绍,让学生从中看出张志和一心远离官场,真心隐逸山林的高洁情怀。还通过出示张志和哥哥的《渔歌子》与张志和的《渔歌子》的对比,体会到词人“不须归”的坚定决心。但对于拓展的诗歌学生读的不够,没有加注释,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总之,上这样的汇报课,我真的感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感受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真的有一定帮助。当然本节课也不足之处,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第二篇:《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第三篇:《渔歌子》的教学反思
20xx年3月31日,多媒体教室,校级创优课如约而至。曾经想过拖延,再好好准备一下,但是,既定好了日子,如果可以,也不想再改变。
上课之前,去了一趟多媒体教室,试了试课件,自己试着讲了一遍,理了理思路。带学生,准备上课,一切按部就班。对于自己准备比较充分的课,上起来还是比较有信心的。随着导入、揭题,课程一步步步入正轨。学生们的朗读尤其让我惊喜,很多学生已经跨过了生字生词,基本掌握了节奏和韵律。本以为会成为难点的“读出自己的味道”,没想到初步就成功了。但是,有的同学是一开始就掌握的不错的,也有的同学,还需要老师的指点。好在,大部分同学,在这堂课上的朗读,能够有所进步。
在入情入境部分,我设计了教师配乐朗读,将学生引入诗境,想象画面。由于感冒的缘故,我十分担心自己能否读好,这关系到孩子们是否能进入情境。好在,声音还算可以让人接受,加之配乐比较优美,即兴发挥了一下,学生们还倒算乐在其中。之后,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同学们的所见比较丰富,甚至有的还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鸣,这课堂中的生成令人惊喜。期间穿插了“白鹭”这一意象的介绍,本以为会不好理解,没想到李言蹊和陈聪两个人帮了我的“大忙”,一个说出了一身洁白,志向高洁;一个说出了自由自在之感,为我节省了时间。随后,教师揭示,相信很多同学都应该理解了白鹭的意义。“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张志和眼前只看到白鹭,没有看到其他的鸟儿,就表明了作者的志向,此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教师就说出来了,好在,学生也理解的差不多。桃花流水节奏的划分是课始一个学生在朗读时无意暴露出的,我借此埋下伏笔,现在揭示正是时候。同学们想了一会,就明白了桃花随流水的意境。但是,鳜鱼的讲解中似乎有些打破了课堂的美感。因为知道学生们可能很多都没吃过鳜鱼,难以产生对鳜鱼的喜爱,所以,我就找了几幅鳜鱼做成的名菜图片,告诉大家鳜鱼的味道,以期让学生们喜爱上肥美的鳜鱼。此时,再回头让学生读一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应是别有一番滋味。
接下来就是角色进入了,我直接说“此刻,你就是那个渔翁,下起了斜风细雨,你回不回去?”学生们不假思索“不回”,为什么?本以为学生会回答喜爱鳜鱼,但是,学生们没让我失望,他们回答的是喜爱这美景,享受这斜风细雨,当然,也有不在一个频道的回答“觉得这样做很特别”,那个学生总是不深入思考就回答问题,积极倒是积极,只可惜总是答偏了。好吧,这也算他的独特感悟,没有太多言语,找几个在频道上的救救场吧!
为了让学生对词的感悟更深,我安排了诗人介绍和《渔歌子》另四首。难度可能有些高了,我该再多解释几句,也许就更好了,但是,学生们也是聪明的,他们的回答基本令人满意。最后,课堂在唱词声中美美地结束了,我喜欢安排这样的结尾,有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今后,在难度的设置上更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随着与学生的更多接触,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思维、心理,将会让课程设置的更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更快的找准切入点,攻克难点,学生学习的也更加愉快。长路漫漫,其修远矣。
第四篇: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风光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悠闲自得的心情。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第一单元我们学了一首词叫《忆江南》,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全班齐背)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天景色的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江南春天有关的词,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全班齐读课题。师:让我们读读这首词。读之前我提两点要求。要求都清楚了吗?那开始吧。
二、认识生字词
同学们都读了好几遍,谁想来读一读。
师:你读得很不错。(出示词语)那老师考考大家,谁来读读这六个词语,准确地把它读上一遍。
师:这六个词语的意思都理解了吗?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西塞山在哪里? 生: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师:谁来介绍一下白鹭?
生:白鹭是一种水鸟,全身白色,体态优雅,以小鱼、小虾等为食。师:鳜鱼又是什么?
生: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老师查了很多的资料,鳜鱼原来就是桂花鱼,春江水暖,这水里的鳜鱼长得非常肥美。那箬笠和蓑衣又是什么呢?
生:箬笠是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蓑衣是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所以箬笠都是竹字头,蓑的部首是草字头。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箬笠和蓑衣,我们一起来看看。左边的是箬笠,右边的是蓑衣。图中的箬笠和蓑衣和我们词中的青箬笠和绿蓑衣有什么不同,谁发现了? 生:颜色不同。
师:春天到了,箬叶青青,蓑草绿绿,这青箬笠和绿蓑衣就是用刚采摘的箬叶、蓑草编织而成的。春天的色彩可真美呀!像这样的色彩美,在词中还有好几处呢,只要你细心去体会,就会有更多的发现。最后一个了谁想为大家解释一下。生:不须是不想回家。
师:看来同学们都把词语理解透了。我们一起字正腔圆地读读这首渔歌子。师:同学们字音都读得挺准确了,但老师觉得这首词要读出它的韵味来,还要注意停顿,老师也想读一读,你注意听,老师在哪做了停顿,请用“/”标记出来。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同学们标得对极了,想不想再来读一次。(全班齐读)师:这回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有板有眼了。
三、走进渔歌子
过渡:张志和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个画家。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这样夸他,说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就是一幅画。(播放音乐)下面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一起走到画里面去,你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还想到什么?同学们请闭眼,走到这画里头去。(师读词)师:同学们请睁开眼睛,你看到的画面美不美?把你看到的画面说给同学们听?(随机请学生回答)
师:你说的这样美,看到了这样多的画面,说明你已经走到这画里头去了。(出示图片)同学们,既然这首词就是一幅画,老师想把它画下来,但是这就需要你们的帮助,只有你们描述的具体生动,我才会画。我们先来画什么呢? 生:西塞山。
师:你打算用什么颜色来画春天的西塞山呢?为什么? 生:绿色。山上长了翠绿的小草。师:这西塞山,我要画成什么样的?
生:雄伟壮观,高耸入云,连绵不断„„【画西塞山】
师:你们看,春天到了,西塞山葱葱郁郁,接着我们该画什么? 生:白鹭。
师:白鹭就用白色来画。白鹭鸟可能在天空中怎样地飞?有的„„ 生:有的悠闲自在地飞,有的倒着飞,有的展翅高飞„„
师:好一个悠闲自在,我就画一只悠闲自在的白鹭。【画一只白鹭】
师:也许这些白鹭鸟不是一只,而是一群。【画一群白鹭】你瞧。这一群白鹭可以让我们想起一句诗。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看来,你已经懂得活学活用了。我们学习诗词,就是要懂得联系已经学过的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和体会。同学们想象了白鹭鸟这么多的飞行姿势,我仿佛都能听到白鹭鸟在那欢快地鸣叫了。谁来读读这个画面。(指名读)
师:你的飞飞得这么重,说明你的白鹭鸟已经展翅高飞。还可以怎么来读?你的白鹭鸟飞得那么的悠闲自在。好的,同学们,你看到的白鹭鸟是怎么飞的,你就怎么来读。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一句。我们把这个画面都读活了。师:现在,就用刚才的方法,想象一下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和流水是什么样的,鳜鱼又是怎么游的?不忙着举手,先想想。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如果能加上你闻到的,听到的,这画面就更美了。
师:这就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哪位同学见过桃花,它是什么样的? 生:粉色。
师:粉色的桃花连成一片,远远看去,就像是什么? 生:枕头,花海,红霞。
师:这些桃花千姿百态,有的可能还是花骨朵儿,有的可能已经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还有的已经完全盛开了。能不能用上拟人句来说一说就更美了。生:桃花姑娘绽开了笑脸。桃花姐姐冲着我们笑。
师:同学们,把桃花的样子和颜色都说出来了,我们就来画画桃花。【画桃花】你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老师的笔都画不出这么多、这么美的桃花了,我就简单地画几朵。师:同学们,这桃花的香味浓郁而芬芳,可能把谁吸引过来呢? 生:蝴蝶和蜜蜂。
师:他们会在这采蜜,还会在这唱歌跳舞。这不正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三两株桃花还让老师想起了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写到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只不过这里不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它是春江水暖鱼先知。是呀,鳜鱼知。这春江水打算用什么颜色来画? 生:绿色。【画江水】
师:同学们,你看这碧绿的春江水,不就是白居易在《忆江南》里写到的那句。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好极了,你们已经懂得活学活用了。春天来了,鳜鱼也感受到了,鳜鱼在水里可能会怎么游呢?
生:鳜鱼边嬉戏边游着,有时跃出水面,有时说悄悄话,有时吐泡泡。【画鳜鱼】 师:同学们,这里真是如诗如画,谁来美美地读读这两句。
师:我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里的景那么美,这里的人是什么样的? 生:渔翁头戴着青的箬笠,身披着绿色的蓑衣,坐在小船上钓鱼。【画船、渔翁】 师:你看,他已经和周围的绿水青山融为一体了。你们看看,还少了什么? 生:斜风细雨。
师:斜风是什么样的风? 生:微微的风。师:这风就像是春面不寒的杨柳风。那这雨呢?你能用上几个词语形容一下吗? 生:蒙蒙细雨,细雨蒙蒙。
师:春雨绵绵,绵绵春雨,像丝一样的雨,春雨如烟。你是不是想起了一句刚学过的诗,子规声里雨如烟。这雨正是沾衣都不湿的杏花雨。【画雨】 师:在这里微风拂面,细雨无声,可能他不仅是在钓鱼,可能他还在„„ 生:欣赏这幅美丽的图画,饮酒,吟诗,赏花„„
师: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悠闲自在,我们一起读读后两句。(生读)师:读得再慢一点,就更悠闲自在了。(生读)
师:是呀,同学们。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这里就是人间仙境。有哪个同学,可以借助这个板画,背一背这首词。谁再来试试?
四、感受意境
师:同学们,这首词学到这,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吗? 生:因为这里的美景。
师:这里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女同学读读前两句。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诗人在这里生活得那样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
师:男同学读读后两句。除了陶醉美景不舍归,怡然自得不想归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使他不想归呢?默读张志和的生平。(出示内容)
师:读出他不愿归的举手。诗人张志和不想回到哪,他想留在哪?是呀,他太喜欢乡村田园生活了,所以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
师:(播放音乐)烟雨蒙蒙之中,从远处传来了这首渔歌子。古时候词就是用来唱的,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渔歌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跟着音乐唱一唱。结尾:伴着这首美妙的音乐,我们就要结束今天这堂课,请同学们回去之后边可以边背诵渔歌子,边把它画下来,也可以把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还可以去唱唱这首词。教学反思:《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对学生强调学习诗词不但要思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主要分三个环节:
一、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
三、品析“渔翁”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首词浅显易懂,学生的理解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在想象画面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写景的词语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如诗如画的春景图。美丽的西塞山、展翅飞翔的白鹭、艳丽的桃花、清澈的流水、肥美的鳜鱼、微风拂面、春雨如丝„„清新宜人的画卷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陶醉的表情——他们显然已经享受到文字带来的美感。接着,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画面中的“人”。学生抓住“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到他的悠闲自在,联系“白鹭飞”理解他渔夫生活的无忧无虑。我还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时局动荡、官场黑暗、退隐江湖、寄情山水,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思想。学生的朗读与背诵明显更有感情了。
第五篇:名师《渔歌子》教学反思
你的“美”无处不在
——三年级经典诵读《渔歌子》教学反思 泰州市海军小学 蔡菲
《渔歌子》是三年级经典诵读材料中的一首词,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这首词,通过描写清新秀丽的江南水乡的景色,表露出词人悠闲自得、寄情山水、乐在其中的心志。
因为去年执教六年级且这首词出现在下册的课本里,所以在本次共同体“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中,我选择了自以为比较熟悉的《渔歌子》。在海小同仁们的帮助下,我在反思中不断完善教案,尤其是得到对诗词颇有研究的李建光校长的殷切指导,我更是感觉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在备课以及上课后的点滴体会:
一、以读代讲,感受诗歌语言美
在初次备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词中如画的美景,我花了一大半的时间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进行咬文嚼字的品析、解读、阐释,而整节课的“读”却是流于形式,仓促结束,效果可想而知。仍然记得评课时李校长说的那句话:“在语文教学中,‘读’占据首要地位,特别是古诗词教学,一定要有一半的时间是学生在读,追求在读中悟,悟中读。”一席话惊醒梦中人,在修改时,我确定了用“读” 贯穿起整个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注意采用了多种“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感受词之美。首先,我在读之前出示温馨提示,让学生明白,读词的第一步是读正确,然后找准停顿点、字正腔圆地读,以此感受古诗词的韵味。接着,在学生品味词中美景后,通过个别读、师生合作读、引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景之美。最后,在体会词人的写作背景后,适当延伸,引导学生读出词人的悠闲自得,提升情感,这时读出韵味就水到渠成啦!
二、发挥想象,再现诗歌画面美
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教学中,我合理利用这“无形画”,发挥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美。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首词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从白鹭、桃花、斜风细雨、鳜鱼等展开回答。
师;如果让你把眼前见到的景物描绘出来,你最想用哪一种色彩画?为什么?
生:用青绿色画西塞山、粉色画桃花、还有白鹭和蓝天。
师:同学们,让我们静静地走进这五彩缤纷画面,听——你听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
师:是啊,这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让我们置身于这美丽的画卷,情不自禁地吟唱:(整首词)学生通过想象,将景物赋予生命力,感受到春天的万紫千红,翠绿的西塞山,粉红的桃花,白鹭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鳜鱼在水里快乐地游来游去,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春景图。这时学生就忍不住将五官感受到的美通过朗读来表现,产生如临其境之感,令他们久久难以忘怀。
三、由文引情,领悟诗歌情境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得读懂词中人,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在引领孩子们质疑“每垂钓,不设饵,渔翁之意不在鱼”后,学生读懂了“独钓春江水”的渔夫,更读懂了张志和追求的这份“悠然自得”。
通过《渔歌子》这首词的教学,我感受到了在古诗词中,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带着一双充满美感的眼睛认真钻研,潜心挖掘,就可以找出每一首古诗词中独特的美,从而真正使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