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贩子女儿》中水原型意义探析_原型批评
《马贩子的女儿》中水的原型意义探析_原型批评
论文导读::马贩子的女儿》是其精彩短篇小说之一。无奈溺水自杀却被乡村医生弗格森救起。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关键词:《马贩子的女儿》,水,人物命运及其心理变化,原型批评,毁灭再生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二十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具争议的作家,因其作品对家庭、婚姻和性爱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尤其对于情爱的深入描写一度令世人不齿。[1]劳伦斯一生著作颇丰,尤擅长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马贩子的女儿》是其精彩短篇小说之一,以严谨的叙事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著称,是劳伦斯成功运用心理描写的代表作。讲述了马贩子的女儿梅布尔在父亲死后,家族生意又破产了的情况下受尽了三兄弟的冷落和排挤,无奈溺水自杀却被乡村医生弗格森救起,之后两人迅速萌生爱情的故事。细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水的意象在这部作品中扮演着奇妙的角色。
一 水的原型意义 Archetype(原型)由希腊文中的 arche(原初,original)和 typos(形式,form)组成,意为“原初的意象”,即人类早期的一种意象。原型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 20 世纪 60 年代达到高潮,对于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57 年加拿大文学批
评家诺思洛普?弗莱发表了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在批评实践中,这种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原型批评,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角度和空间。
原型批评的产生同本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中的神话倾向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型”,认为原型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的意象和模式。[6]原型尽管归属于集体无意识,但是却能够体验为一种印象式意象。在每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同一原型可能细部或名称有些变化,但它的核心意义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类的某种普通心理要求。譬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等原型在作品中屡屡出现,其各个内在意义仍是相对统一的。譬如西方艺术中的圣母题材的作品多如恒河沙数,但却没有穷尽的时候,因为它们面临的是深邃无底的集体无意识,呼应着人类对母亲的无尽之情,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
世界文学宝库中对于水的描述数不胜数,水不仅是作家创作的背景和源泉,而且是其认识世界、思索生命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原型意象。在基督教世界里,水具有两种象征意义:净化与毁灭。它是洁净的媒介,象征纯洁与新生,基督教的洗礼就象征用水洗去原罪,重新给予
有罪的灵魂雪的洁白,灵魂在获得净化后得到新生。[3]水的功效在《圣经》著名的约翰施洗礼的故事中得到了有力体现。同时水又是灾难与毁灭的象征,《圣经》中上帝曾用滔滔洪水毁灭了罪孽深重的人类,即诺亚方舟的故事。
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也曾说:“水是对无意识的最普通的象征……水是‘谷之精灵’,水是‘道’的飞龙,它的本性象水一样――怀抱在阴之阳”。[4]对荣格而言,水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象征就象浑然一体的“道”,既表征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又代表那“活的精神的运行”。无所不在,无所不流,体现人对“普遍”或“回归”的永恒追求。
二 《马贩子的女儿》中的“水” 梅布尔的家“古牧场”在小镇的最边缘,倾斜到水洼的地方。“古牧场”下面,田野上浅浅的潮湿的洼地里有一个方形的深水塘。在《圣经》创世纪中,完美的伊甸园旁边是浇水的河流。没有水,花草将死亡,伊甸园也将失去生机期刊网。植物,动物和人类都不能离开水养育。在这个水洼的地方,梅布尔的家曾经辉煌过,“马厩里曾经挤满了马,马匹进进出出,马贩子、马夫来来去去,到处曾是一片喧嚷的景象。那时厨房里满是仆人”。水的孕育,梅布尔的家得以生存原型批评,辉煌一时。但这是一“深水塘”,是一片死水。死水无法流淌,没有办法输入或输出新鲜的“血液”,其实就是行尸走肉,这就注定了这个家族破败的那一天。即使老柏文试图以再婚来改变其颓势也无济于事。
小说开头,梅布尔无声抗议兄弟们为她未来的安排。兄长们心中压根儿没有帮助她的打算,脸上流露出“冷漠的表情”,“爱莫能助”和“事不
关己”。这三个看似强壮的兄长,其实都是懦夫。他们都只是“被支配的动物”、“居于统治地位的动物”,抑或是只会说空话的动物。这个家长期以来都是梅布尔在打理。现在家败了,他们竟迫不及待地打发她走。三个兄弟的不仁与冷淡使梅布尔痛心,继而心如死灰。
梅布尔内心的痛苦找不到发泄的对象,因为“从来没有玩伴来过她家,甚至同性的朋友也没有”。她只能“生活在已去世的母亲的记忆中。”她所爱的母亲早已离开了她,父亲现在也去世了,面对着无能的兄弟们,梅布尔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她想到了死去的母亲,“她在一种心醉神迷中似乎越来越接近终结,越来越接近她自己的荣光,接近已经荣光地死去的母亲。”在为母亲清理完墓碑之后,梅布尔“觉得与在另外一个世界的母亲有了直接的接触”,她要摆脱这个令人窒息的世界,在水中结束生命。水,现在在梅布尔的眼中代表着死亡与毁灭,能够结束她在这个世界中的痛苦,因此她义无反顾地走向水塘中央。“这小小的黑影慢慢地、不慌不忙地走向水塘中央,非常缓慢,逐渐地走向这静静的水深处,而且当水涌到胸部时仍在向前移动”。
乡村助理医生杰克弗格森恰好目睹了这一场景,他飞速奔跑到池塘边。“他冒险慢慢探进水塘,塘底很深,满是稀泥。他踏进去,刺骨的水在冰着他的腿。每动一下,他都能闻到泛到水里的冰冷、发臭的烂泥味道”。冰冷的河水,发臭的污泥,死寂的水塘散发出腐臭的味道,这是死亡的味道,死神笼罩在池塘的上空。“他的下半身全都浸在这可怕的冰冷之中,塘底是这样深不可测地溜滑,使他担心栽到水里”。梅布尔一心求死,弗格森这时来救她,实际上是努力与死神抗争。“他
缓慢、谨慎地走着,一切都在慢慢地进展着。他一点点地挪,终于从塘里挪了出来。现在这水只及他的腿部了;摆脱塘水的威胁令他如释重负,欣慰不已。他举起她原型批评,从这让人恐怖、湿乎乎、灰暗的稀泥中摇摇晃晃地走向塘边”。“恐怖、湿乎乎、灰暗的稀泥”,让我们确信了水塘是黑暗力量的代表,有摧毁一切生命的气势。他们从这样的水塘里出来,就像经历了基督教的洗礼;抑或是水摧毁了以前的种种苦难与不幸,现在又是一崭新的开始。因此无论对梅布尔还是对弗格森来说,此时精神受到了洗礼,灵魂得到了新生。
上岸之后一切都起了微妙变化,水的净化作用凸显。“他跑上楼,从床上拿来几床毯子,把它们放在炉前烘暖。接着,他脱掉她湿透了的带有土腥味的衣服,用毛巾把她擦干,赤裸裸地裹在毯子里。”此时的梅布尔就像新生儿一样,等待着来自外界的刺激和知识,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她身上的“原罪”已被洗去,灵魂得到了重生,正以一种崭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她正均匀地呼吸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神志清醒了,可神情间似乎丧失了什么东西”。当她意识到自己赤裸裸的裹在毯子里,还是弗格森帮她把衣服脱下来时,内心的那种长期被压抑的少女之情被激活了。她问弗格森,“你爱我吗?”“当她仰着脸看他时,眼睛谦卑而又闪闪发亮,充满了第一次占有一个男人的狂喜。”梅布尔现在渴望得到爱,尤其是异性的爱。长期被束缚的感情此时犹如开闸的洪水,来势汹涌。“你爱我。”她异常狂喜地喃喃自语道,充满渴望、喜悦和自信。弗格森面对梅布尔炽烈的感情,初始感到疑惑,他的内心一直在挣扎:“他从来没有想到过爱她。他从
来没想到要去爱她。……他从未打算爱她,他从未打算过……他根本没打算爱她……他从来没有打算爱她”。日复一日单调的医生工作使弗格森渐渐麻木,内心失去了年轻人应有的活力与激情,也失去了自我。他第一次走进我们的视野,“脸削长而苍白,眼睛看上去挺疲惫”。他讨厌这地狱般肮脏的地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个地方,唯一使他感到兴奋的却是与这些粗俗和感情强烈的人们接触。现在在梅布尔的感染下,他渐渐回归了自我,听从自己内心的感受,“伴随着内心的呻吟,他让步了,让自己的心屈从于她。一个突如其来、温和的笑意浮现在他的脸上”。“我爱你!我爱你!”他说道,声音低沉,微微颤抖原型批评,不像他自己的声音期刊网。
在他们逐渐找回自我的过程中,“水”还以间接的方式出现,耐人寻味。弗格森一直想换掉身上的湿衣服,“他受不了那死寂泥水的气味”。梅布尔苏醒之后,也要求弗格森换掉身上的衣服,“可我要去”,她说,“而且我要你换下湿衣服”。湿衣服,带有池塘水气味的湿衣服,对梅布尔来讲,不仅是脱掉,而是从精神上彻底摆脱。因为那是死神的气味,浑浊,腐臭。现在他们获得了新生,梅布尔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弗格森的情感也得到了释放,幸福的生活在向他们招手。“别傻了,别傻了”,他说道,试图安抚她,亲吻她,把她拥在怀里。当弗格森换下湿衣服之后,他安慰焦虑不安的梅布尔,“我要你,我要娶你,我们赶快结婚,赶快――要是可能的话就在明天”。死神此时已退去,幸福的生活在等着他们。
梅布尔在跳水之前,一直是面无表情,神情淡然,个性不鲜明。面对
三个兄弟的逼迫,她不是“无动于衷”,就是“漠然置之”。但当弗格森救了她之后,梅布尔的形象立刻丰满了起来。文中多次提到了梅布尔的“眼泪”,因为“眼泪”既是梅布尔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生动地反映着其心理变化。第一次提到她的眼泪是当梅布尔质问弗格森是否爱她时,“眼睛谦卑而又闪闪发亮,充满了第一次占有一个男人的狂喜”。起初弗格森的内心一直抗拒着梅布尔,而梅布尔这种不自觉流露的激情感染了弗格森麻木的心,“他看见一滴眼泪掉落下来,心便热烈地跳动着”。当他要离开时,看到梅布尔“痛苦、心碎地抽泣”,对其作出了一生的承诺,与之结婚。
小说的末尾提到了梅布尔的“湿头发”。弗格森要走了,梅布尔装扮完毕之后走了出来原型批评,但头发还是湿漉漉的。梅布尔得知弗格森要离开了,内心开始紧张起来。“我的头发真难闻”,她心烦意乱地喃喃自语道。梅布尔的反应看似莫名其妙,令人费解。她抱怨头发气味难闻,其实是怕自己身上还沾有水塘的味道,即死亡的味道。弗格森的离开令她误以为依靠将再次失去,人生又没有了目标。直到弗格森的保证又给了她希望,“不,我要你,我要你……可怕的语调几乎比不要她更吓坏她”。
三 结语 惠尔赖特曾经指出:“通过神话原型传达给读者的文学,其妙处就隐含在似非而是的多义性的语言之中。”水,对于憧憬中的人来说是生命的契机,重生的希望;对于苦难中挣扎的人来说则意味着恐惧,代表着死亡。在《马贩子的女儿》中,劳伦斯灵活运用水的象征意象,细致入微地再现了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变化,生动塑造了一位在家庭中无足轻重的女孩――梅布尔,从最初的绝望,无助到最后的灵魂重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另一方面,这一短篇小说也体现了劳伦斯的写作特色:不追求情节的离奇和戏剧化的场景,而专注于细致刻划人物的精神世界,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以含蓄暗示的方式来表达传统手法不易表达的无意识和潜意识活动,以异乎寻常的深度展示人们感情上的矛盾、冲突和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1]D.H.Lawrence.Morality of the novel inthe 20th Century Criticism [M].London Longman, 1927.[2]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G]//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5]王占梅,蔡丽文.英文名篇鉴赏金库小说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2 版, 2005.
第二篇: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4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6 论《紫色》的社会意义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8 从主位述位的角度阐述英语口语的连贯性 9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An Analysis of F.Scott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11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12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 — 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4 中英寒暄语的对比与研究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 1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 17 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Analyzing Rh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Mixture of Fire and Ice 19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20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22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23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25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 26 伯莎梅森形象分析 解读《哈利•波特》中纳西莎•马尔福的形象 28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 30 女性意识的觉醒——评《雨中的猫》中的人物对比描写 31 《爱玛》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人物分析 32 小议《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人性的回归 33 浅析苔丝的悲剧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35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旅游广告的翻译
浅析《掘墓人的女儿》所体现的犹太寻根主题 37 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译研究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39 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1 The Gothic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对当今中国大学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方法的观察和思考 44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 45 英汉幽默语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47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48 浅析英语动物类习语的翻译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dgar Allen Poe’s Gothic Stories
An Analysi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51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52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 54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55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 57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58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59 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 60 论被动句的翻译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63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消极情绪的语言表达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 66 The “Monstrosity” of Science: an analysis of Frankenstein 67 血性意识—D.H.劳伦斯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68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 70 《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 71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谈美剧《生活大爆炸》双关翻译 72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视角看动物词汇的翻译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75 《紫色》中的隐喻语篇功能探索 76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 77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从《生活大爆炸》看美剧字幕翻译的文化转向 79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探索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film The Treatment(Gua Sha)82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 84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霍桑对美国形象的思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中西方大学中第二课堂的角色研究 86 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88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 90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 91 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93 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
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Francesca in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Based on Jung’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96 霍桑的矛盾心理及其体现在《红字》中的对比描写 97 英汉“骨”与“血”的隐喻研究 98 比较研究广告中中美文化差异
A General Analysis of Mr.Xu Yuanzhong’s Translation Art of Language Variation in Classic Poems 100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被压抑的堕落的人性——《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Golding’s Perception of Human Nature Viewed from Lord of the Flies 103 《红字》中人性的罪恶与光辉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 105 《京华烟云》中姚思安的性格分析 106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from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108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109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
《南方与北方》中玛格丽特·黑尔的人物分析 111 论《天路历程》的批判精神 112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113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115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 116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117 歧义的语用研究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成语的翻译 119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中国式英语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的实施情况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between Wang Anyi’s Everlasting Regret and Virgina Woolf’s Mrs.Dalloway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125 On Dickinson’s Choice of Nature as the Theme of Her Poems 126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开题报告+论)128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 130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 131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132 《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
从两个H男孩的出走看美国历史的变迁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 135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 136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137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 138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139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140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
The Comparison of Word Order between the Report at the th National Congress and Its English Version 143 高中英语阅读技巧教学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
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反馈的调查与反思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147 构建和谐社会——以美籍黑人的种族歧视为例 148 论《蝴蝶梦》哥特效果的整体性 149 《蝇王》的现代性启示:人性的自赎 150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151 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 152 从《嘉利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153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154 由《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写作特色
155 Britain Needs a Monarch—Caus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onarch in Britain 156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 157 从《教父》看两代人不同的家庭观 158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59 商标语的翻译
160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缩略语探究
161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162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
163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 164 合作学习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65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166 目的论下进口汽车说明书的翻译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67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168 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
169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 170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 171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 172 人性在《红字》中的体现
173 探究希腊神话对英国戏剧及诗歌的影响
174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175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
176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Recent Ten Years 177 高中英语反思式教学研究
178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The Portrait of a La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79 浅谈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融入
180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 181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182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183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184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185
186 中国菜名翻译方法的研究
187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188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
189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190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
191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192 从模糊性看古典诗词英译
193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19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
195 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 196 浅析《等待戈多》“反戏剧”的 艺术特色 197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
198 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 199
200 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第三篇:服装品牌构建版型原型系统的意义
蓝色时空——服装品牌构建版型原型系统的意义
蓝色时空高级版型顾问 钟瑠美 高荣美
服装设计师是透过平面绘图的方式,呈现出设计作品,而版型师是把设计师的平面绘图作品,透过纸样裁剪设计的技术,立体化呈现实物商品。其间必须先透过正确的人体体表尺寸结构计测分析。而体表结构,原本就是人体最原始的第一件衣服,有了正确的体表尺寸、结构概念,版型师方可在人体基本尺寸、结构面的架构之下,依年龄层、体型、性别等考虑服装的立体度、机能性、设计性、美观性等条件因素,再利用平面制版或立体裁剪纸样的方法,解构设计师的平面绘图,立体化呈现实物商品。
纸样裁剪设计是一项充满创造的技术,但必须充分掌握其技巧加上美感创作经验,才能运用简炼的版型线条完美呈现设计品味。
我在服装行业从教同时也在大学执教,至今32年的工作历程,经历成衣品牌的设计与版型企划;高级晚礼服、舞台服装设计与版型企划;大学院校服装流行设计与流行版型制作讲学等相关工作。每个工作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不论是设计还是版型,都必须以人为诉求!在服装流行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个企业都在想尽办法吸收新信息,不断推出新的企划方案,深怕一个不留意就落人之后。在这个时尚产业界,商品创新设计固然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但如何使创新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产生认同感,增加商品销售额?具备品牌特质魅力又富有创意的商品,也就是“差异化商品”,才能使企业不断成长,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说穿了企业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差异化”,若能表现出差异化,就可战无不胜。所谓产业竞争,就是为了瓜分同一市场产生的斗争,所以企业要反问自己有没有能力创造具有品牌特质的魅力商品,品牌特质魅力是高是低,是否符合现今潮流?唯有让企业商品展露出强劲的独创性,才能打造成为优势品牌。
流行服装产业强劲的独创性与差异化,除了表现在品牌特质商品的外观设计,内在的机能性更不容忽视,所以建立品牌的原型系统,是我一直以来所推广的。所谓品牌的原型系统,就是专为服装企业量身打造,因应企业的不同风格、类别、年龄层等定位诉求,建立的品牌服装版型原型系统。
品牌的原型系统包含:品牌原型尺寸的建立与品牌主要服装种类原型的建立(如裙、裤、上衣、外套等,依不同的服装类别,不同的线条,分别建立出不同的原型系统)。有了基础的原型系统,就可因应不同季节,不同的流行外廓线变化,再作改变与修正。
相当多的服装企业,版师与设计师的沟通常会发生问题,当流行的外廓线出现大的改变更是如此。设计师会抱怨版师做不出他们所想要的味道,版师又觉得设计师总是说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东西,所以服装企业若是拥有自己的一套品牌版型原型系统,当每季流行转变,流行信息发表时,设计师可快速地掌握信息,定出本季公司的产品走向,详细与版师沟通,让版师也理解设计师所希望的流行诉求方向,版师便可利用基础版型系统,因应流行与设计师的要求,快速建立出符合当季市场需求的原型系统。
有效地运用品牌原型系统,不但可以加快打样速度、降低打样成本,还可以维持商品的稳定性,创造服装企业的独创性,也就是营造商品特质。所以创造稳定又富机能性、深具品牌魅力商品的版型绝对是服装企业永续经营发展绝不可或缺的优势。
第四篇:浅析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由rosch建立起来的原型范畴理论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原理的基础上,对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得到了推广。本文将结合词汇学习、翻译、写作三个方面分析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经典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 英语教学 1 范畴理论 1.1 经典范畴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是由亚里士多德主张并建构起来的。经典范畴理论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组元素集合起来,称为范畴。当时的范畴理论用二分法来决定一个范畴内组成成分的特征,即具备某一特征或不具备:具备条件则属于该范畴,反之,若不具备这一特征条件就不属于该范畴。因此,范畴的界线是清晰明确的。
from the time of aristotle to the later work of wittgenstein, categories were thought be well understood and unproblematic.they were assumed to be abstract containers, with things either inside or outside the category.things were assumed to be in the same category if and only if they had certain properties in common.and the properties they had in common were taken as defining the category.(从亚里士多德到后来维特根斯坦作品时期,人们认为他们很好地理解了范畴,对范畴是没有疑问的。范畴被认为是抽象的容器,事物或是在范畴之内,或是
在范畴之外。当且仅当事物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时候,它们被归为同一范畴。这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被当做这一范畴的定义。)然而经典范畴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事物的范畴界线并非总是明确、绝对的,有很大的主观性。正如王寅(2006: 99)在《认知语言学》一书中所说,“当运用经典理论来解释更多的现象,特别是自然范畴、社会现象时,常显得无能为力,因为大部分范畴不具有二分性,而是建立在原型之上的,它们具有家族相似性、边界模糊性等特征。” 1.2 原型范畴理论
在维特根斯坦之前,人们一直理所当然地接受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但后来人们发现经典理论仅限于猜想,不是经验研究的结果,于是重新认识并发展了范畴理论,逐步建立起原型范畴理论。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game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区别以及隶属度,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原理(王寅,2006: 100)。该原理将范畴内的成员比作家族成员的特征:家族成员的容貌或多或少都有些相似之处,但每个人的相似点和相似程度又各不相同。一个家庭的容貌彼此存在着差异和相似之处,但每个成员不会拥有全部的相似特征,也不会出现两个成员的特征完全相同的情况。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原理,它不仅在哲学界引起重大反响,也大大地影响了社会学界、语言学界、心理学界等,使得一些学者将其发展为“原型范畴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最早系统地对范畴理论进行了研究。她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原理的基础上,运用实验确定范畴成员的隶属度,对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rosch首先通过对颜色的研究,证明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地位是不同的,进而又将这一观点扩大到更广的范围,提出了“原型”这一概念。原型理论将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最佳样本”,即原型成员放在范畴中心,非代表性成员则根据偏离代表性程度放在边缘位置。
2.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 2.1 原型范畴理论与词汇的学习2.1.1 多义词
英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十分普遍,对二语学习者也产生了很大的困扰。辨认词的原型意义,以例词帮助学生了解词义的扩展模式,可以降低词汇记忆的难度。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词的意义是不能完全用一组语义特征来说明的,词或概念是以典型即最佳实例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头脑中的(唐明凤,2008)。同一个词的不同含义可以理解为一个范畴内的不同成员,典型意义即该范畴的原型,其他成员则根据其与原型的相似度处于偏离中心的某个位置上。2.1.2 语音象征
经典的结构主义认为音位只能用来区别语义,其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而词义是约定俗成的。但我们必须承认,语言单位并非总是完
全适合结构化的模式,除拟声词外,“一些类似音位的单位可能会与某些可定义的意义联系起来”(palmer, 1996: 280)。实际上,语音象征很早就有人关注。whorf(1956: 75)已经注意到英语单词中,诸如flash、flicker、clash、click、clack、crash、lick和lash等,都能被分解为有意义的小块,而且英语中的指示性小品词the、this、there、than等等,具有共同的th(赵忠德、王平,2008)。
2.2 原型范畴理论与翻译
翻译中常常会遇到找不到精确对应词的问题。在词义范畴内,使用原型词以寻找译文与源语直间粗略对应词的方法,常被口译者采用。
此外,在翻译实践中,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也表现在语域的选择上。译者必须在了解源语的原型读者的同时,确定译语的原型读者。原文的读者面向的读者群体因年龄、性别、身份、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而不同,但在读者范畴内,有具有代表性的“原型读者”。2.3 范畴理论与写作
在写作选词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第一反应词”,这种词大多比较宽泛,缺乏生动性、具体性,实验证明,学生如果想把作文写的形象生动、有趣,并对读者有吸引力,就要尽可能地使用一些较低层次范畴的词汇,以使语言表达具体和恰当(徐金英、马晓丽,2012)。3 结束语
原型范畴理论填补了经典范畴理论在释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并在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许多方面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应用原型范畴理论,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参考文献:
[1]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2]palmer, g.b.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 inguistics.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6.[3]whorf, b.l.& carroll, j.b.(eds.)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56.[4]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唐明凤,“原型理论及词义扩展模式在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4月:166-168。[6]徐金英、马晓丽,“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研究综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4月:172-173。
[7]赵忠德、王平,“音系分析中的认知方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0期:8-11。
第五篇:《冰与火之歌》中瑟曦的原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冰与火之歌》中瑟曦的原型分析
作者:袁元 彭家海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0期
[摘要]用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天后赫拉作为人物原型,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小说《冰与火之歌》中在权力的游戏中一步步迷失人格的悲剧人物——瑟曦王后。并试图通过瑟曦和赫拉的比较,从她们的身份地位、性格以及各自儿子的性格三点出发,来分析瑟曦悲剧的产生。
[关键词]冰与火之歌 原型 希腊罗马神话 原型批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70-02
一、概述
《冰与火之歌》是美国小说家乔治·马丁(George R.R.Martin)创作的系列史诗奇幻小说。该小说主要描述了在一片虚构的中世纪大陆上所发生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宫廷斗争、疆场厮杀、游历冒险和魔法抗衡的故事。马丁以较写实的方法去呈现故事中的世界,是当代奇幻文学一部影响深远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史诗奇幻(Epic Fantasy)也称为严肃奇幻(High Fantasy),或“主流奇幻”,是奇幻小说的一种体裁,通常以架空世界或平行世界为背景。此类小说因1950年左右出版的一些作品而成为主流,如J·R·R·托尔金的《魔戒》,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等。严肃奇幻是一类建立于架空世界而非现实世界的奇幻小说。这些架空世界是内部自治的,但是其中的一些规则与现实世界不同。[1]
作为文学的一个类别,西方史诗奇幻作品也纷纷被国内外学者拿来进行各方面的分析研究。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仍是托尔金的《魔戒》,有的从神话原型角度,如《北欧神话体系的再造——的神话原型分析》[2];有的从宗教角度出发,如《中的英雄传统》[3]以及从美学角度分析该作品,如《从接受美学看带给读者的多重审美经验》[4]。
神话—原型批评源于本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流派,它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1957年)。在批评实践中,这种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角度和空间。通过研究作品内容和古代神话之间的关联,从而达到对作家作品整体观照为目的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英国人类学家费雷泽在其著作《金枝》(The Golden Bough)里指出法术揭示了一种原始理性,是原始社会曾经流行的“准科学”,此后法术活动在其认识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或因求诸超自然的神灵力量而走向宗教、或因依靠人的经验观察而走向科学。[5]弗莱在他的著作《批评的解剖》
中,不仅借鉴了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还融合了弗雷泽和荣格的理论精髓,他提出,“在文学批评中,神话意味着……文学形式的结构组织原理”[6],从而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考察作品的构成,以达到对文学整体的把握[6]。
二、瑟曦与赫拉
在《冰与火之歌》中,马丁刻画了数百个人物形象,他们有着迥然不同的身份、性格、地位和命运。通过正确的理解和分析这部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欣赏马丁的这部史诗奇幻巨著。本文通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瑟曦王后与其原型人物希腊神话中的天后赫拉的比较,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奇幻史诗巨著。
瑟曦是兰尼斯特家的长女和詹姆·兰尼斯特的孪生姐姐。在篡夺者战争之后,她嫁给了新王劳勃·拜拉席恩,成为七大国的王后。这几个身份的重叠使她成为整书不可或缺的角色,并直接参与了谋杀两位首相和国王、黑水河之战等重要事件。在书系的第四卷,瑟曦成为了整书的主要人物视角之一,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作为王后,瑟曦威权极大,震霆和命令是她有利的武器。而赫拉女神是克洛诺斯所生之女,是宙斯的妻子,同时也是其胞妹。在希腊神话中,赫拉是最具威信的女神,“她双目炯炯发光,脚穿黄金草鞋,坐在黄金宝殿上,其光荣与威严,简直无与伦比。”[7]这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最初对赫拉外貌的叙述。瑟曦的个性专权跋扈,尤其具有强烈的嫉妒心,冷酷寡情。小说中在御前首相奈德·史塔克的回忆中提到,“劳勃国王在年轻的时候在皇宫外留有多个私生子,想必瑟曦对这种行为不会高兴,但到头来不论国王有一个私生子还是一百个都没有差别,毕竟根据法律和习俗,庶出的子嗣享有的权利极为有限,不管是哪一个,全都不可能威胁到劳勃与王后所生的孩子……”[8]即使是对这些不给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带来任何威胁的私生子,瑟曦也没有给予任何的宽容和同情心,而是试图将他们全部杀害。
无论是身份、外表还是性格上的设定,对瑟曦的描写能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天后赫拉。赫拉的报复心很强,并常常玩弄欺瞒的手段。宙斯就曾力斥她的不可理喻。神话中的天后也绝不会放任丈夫的越轨行为。在希腊罗马神话中曾多次叙述了赫拉迫害与宙斯相爱的女神和公主以及他们的子女。如奥林匹斯山上的女神勒托,她与宙斯相爱后有了身孕,但是由于赫拉的妒恨,勒托在临产前被迫离家出走,最后阿波罗和他的姐姐阿尔忒弥斯只好出生在荒无人烟的提洛岛。后来阿波罗想去奥林匹斯山取得一个位置,可是赫拉却不把阿波罗放在眼里,根本瞧不起他。相传,酒神狄俄尼索斯是宙斯和大地女神塞墨勒的儿子。塞墨勒死后,赫拉下令不许任何人收留这个孩子。不仅如此,她不是让猛兽来袭击婴儿,就是派她的各种怪物来伤害婴儿,于是神的使者不得不把他送到盖亚那里。
如同天后赫拉是完美女性的典范,是妇女的保护神,瑟曦也和书中许多其他角色一样,并非绝对的邪恶。比如,当史塔克家族的男孩无意间发现瑟曦和他弟弟的不正常关系时,虽然这可能会威胁到她的爱情和地位,但她并无意谋杀男孩;当御前首相发现三个王位继承人身份的秘密时,瑟曦也仅打算以发配边境作为报复而不是取其性命。这些事实都说明冷酷专权的王后在一贯给人的残暴印象背后也有正义和善良的一面。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瑟曦这个角色如此充
满矛盾性?小说的名字为《冰与火之歌》,“冰”和“火”本身即是相对立的两个存在。正如书中许多其他角色一样,瑟曦也有着自己的“冰与火之歌”。小说里瑟曦曾说,“在权力的游戏之中,你不当赢家,就只有死路一条,没有中间地带。”事实上,这也是她所唯一信奉的“真理”,瑟曦也在权力和欲望的洪流中迷失。随着故事的发展,由于瑟曦在政治斗争上的失败,导致了亲人对她的背离,七神教教会对她的惩罚以及整个宫廷的混乱。
三、总结
一部小说的吸引人之处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美轮美奂的文字,还在于它创造了能引发读者思考的角色。对角色原型的选择和设置也更能代表作者的意图,同时也能代表作品所处时代各方面的要求。然而,瑟曦不同于神话故事里的赫拉,在她身上有更多的悲剧色彩,这也给《冰与火之歌》增添了更多的现实意义。瑟曦的悲剧也告诉我们,如果过于沉迷于野心和欲望,人类是无法像神一样从惩罚中逃离的。
【参考文献】
[1]Kathleen Buss,Lee Karnowski.Reading and Writing Literary Genres[M].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2000.[2]Frazer,James George.The Golden Bough[M].Kessinger Publishing,1998.[3]余轶.北欧神话体系的再造——《魔戒》的神话原型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1.[4]宋欣蓝.《魔戒》中的英雄传统[J].学理论,2012,21
(21):159-161.[5]赵炜从.接受美学看《魔戒》带给读者的多重审美经验[D].西北大学,2001.[6]吴持哲.诺思罗普·弗莱文论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7]古斯塔夫·夏尔克.古希腊罗马神话[Z].译林出版社,2010.[8]屈畅,胡绍晏,谭光磊.冰与火之歌[Z].重庆出版社,2000.An archetypal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ersei in A Song of Ice and Fire
Robin Peng,Nikki Yuan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Wuhan,City 43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Greek mythological character Hera as the archetypal woman,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ragic character Cersei who lost her personality step by step while chasing power and desire.This paper also attempt to compare Cersei with Hera through their position,nature and son,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why Cersei’s tragedy would hap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