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主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运行格局突破了原有模式,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增加了新的难度。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地位日益受到重视,都希望通过内部审计职能优化来解决单位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预防问题、发现问题,为管理服务等作用,就必须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改进内部审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规定,审计执行主管应制定并坚持开展质量保证与改进项目(或称改进程序),该项目应涵盖内部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断监督内部审计活动的效果。设计该项目要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并确保内部审计活动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是内部审计机构主管,用以评价和改进审计机构工作而制定的工作程序。简言之,质量保证和改进程序是评价和改进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程序。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所称的质量保证与改进跟我们所讨论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基本是一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与提高,从而使单位高级管理层能有充分的理由信赖内部审计工作,能更好地为单位服务。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开始于审计计划阶段结束于审计工作的完成。“持续”一词表示在计划、检查、评估、报告以及跟踪等各个阶段都应进行控制。第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体系,包括审计人员、审计组、审计复核机构、审计主管和决策机构等在内的相关机构和人员。这种监督控制扩展到培训、审计人员业绩评估以及类似的行政管理领域。第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是分清责任,责任明确才能很好地对审计全过程和各个层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控制,也便于进行责任追究。对审计人员完成的工作质量进行奖励,运用“奖优惩劣”的激励方式,进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可以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概括为:在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内部审计机构主管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全过程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评价和协调的一种控制活动。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坚持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根本要求。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一个人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工作。它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高级管理层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客观性是指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任何质量妥协。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只有不断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才能让领导认可,让被审单位满意。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规范内部审计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和其他活动一样,要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行业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坚持应有的职业审慎,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制定计划、开展业务、报告结果等环节的操作规程。《职业道德规范》也为内部审计师适任本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能够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能够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而要使《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真正落到实处,就必然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3、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准则中明确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和坚持质量保证方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二届年会上也把审计质量作为重要议题之一,指出“质量保证是从事审计工作的组织应坚持的职责”。这充分说明,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已成为世界审计发展的趋势。
国际上大量舞弊案件的出现已证明与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存在直接关系,2001年下半年,美国接连爆发了一系列财务丑闻。卷入丑闻的不仅有财富500强排名第7的全球第一大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美国第2大长途电信公司世界电信公司,还有审计行业的“百年老店”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在营造企业树立诚信和维护“企业良心”的外部环境方面,美国的法律不可谓不多,美国对企业的监管体制不可谓不严,审计技术和手段不可谓不先进,然而造假欺诈接二连三发生,这使人们不得不把关注的焦点从企业外部环境转向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方面,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才是企业的“免疫系统”。因此,他们把内部审计当作“企业良心”,当作企业道德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国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体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的过渡形式,甚至矛盾和混乱的现象。由此导致的腐败、诚信危机、会计造假等问题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我国股市中虚假财务报告也时有发生,如银广厦、蓝田股份等。这些都在客观上就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理论诉求。
4、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是降低审计成本,增加单位价值的内在要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起到节约审计成本,帮助单位增加价值的作用。首先,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益与效率。即以较小的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审计成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审计效果,这本身就能为单位节约成本,增加效益。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帮助单位预防和减少损失,这也为单位增加了价值。这种价值是显性的、直接的。据统计,长沙市教育系统2011年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加强“人、法、技”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共完成审计项目538个,查出损失浪费金额1100万元,促进增收节支12500万元,为国家挽回了损失。除此之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还会产生潜在的、间接的价值。一方面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客观上会对单位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督促作用,使他们知道因为要不断地接受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检查,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并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绩效;
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健全了约束机制,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了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以管理出效益。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是这样为内部审计定义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制订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都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作了明确定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尚未得到全面、认真的贯彻落实。
从审计管理体制看,“独立型”内审机构少,“业务兼容型”内审机构所占比重大,影响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有资料证明,我省在3567个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中,只有739个单位独立设置了独立的内审机构,占20.7%,其他79.3%的单位是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其中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有1162个单位,占合署办公的69.3%,兼职内部审计人员7736名,占62%,而兼职的大部分是单位的财务人员。他们既是审计者,又是被审计对象,担当了“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由于机构不独立,兼职人员多,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执业的客观公正性。
(二)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前瞻性,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具有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的职能,这就要求其具有一定的预测预警功能,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预测单位经济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事前发出警报,从而规避和控制风险。而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单位过分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而忽视了内部审计的预警评估职能。有资料显示,目前仅有58%的单位开展了管理审计。
(三)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连续性,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发展过程。它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它要对每个项目从立项到终结进行跟踪,它要对领导干部任前、任中、离任进行审计。因此它强调连续性,并建立相应督导制加以保证。
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如何对审计的全过程实行有效控制督导,保持其连续性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科学抽样等先进手段运用不足,主要还是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与综合能力,以经验判断的方式进行审计监督,在信息不对称、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审计质量难以有效、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没有设立必要的内部督导,设立了督导部门的具体职责内容又不明确。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0%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了分级督导制,严重影响了内审工作的连续性。
(四)内部审计工作缺乏整体性,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我国审计体系是由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部分组成,俗称“三驾马车”。但整体效应发挥得不够理想。多年以来,国家审计机关忙于自身的业务工作,内审协会未成立之前,没有专门的机构,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对内部审计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完善过程中,社会中介机构的无序和违规竞争较为普遍,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时有发生。还有经济利益的驱动等因素存在。为避免审计风险,国家审计机关不敢大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成果。而国家审计机关的队伍素质也有待提高,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故内部审计也不完全相信他们的结论。这也体现出在我国市场经济成熟度不高的情况下,也出现审计市场成熟度不高的问题。
(五)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影响和制约其质量控制
据报道,美国花旗银行内审人员占员工总数的5.8%、美州银行占4.4%、纽约银行占4.1%。根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的规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得低于员工总数的1%。而我省内审人员占单位员工的比例非常少,全省专职内审人员才4478人,在已设立内审机构的3567家单位中,每个单位平均只有1.26人。在普查的12940个单位中,平均每个单位0.35人。如果加上兼职审计人员,平均每个单位也只有0.92人。
同时,高素质、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员还不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应该拥有履行内部审计职责所需的会计、审计、经济学、金融、统计、信息技术、工程、税收、法律、环境事务和其他学科获得资格证书的合格雇员”。
在全省11854名内审人员中,主要是学会计专业的,达6288人,占53%,而学审计专业的只有683人,占5.8%,学工程、法律、管理三个专业的2434人,占20.5%,取得注册会计师等各类执行资格的2095人,占17.7%,其他高规格的人才就更少。
四、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组织机构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条件。没有完善的机构,质量控制将无从谈起。因此,要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保证,就必须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化督导力量。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
此外,还必须建立健全一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监督机构。该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以控制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生差错和弊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健全的内部审计业务的内控制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主要有:(1)内部业务的职务分离制度;
(2)内部牵制制度;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既要对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或工作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其他各个方面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和检查,以便更全面、彻底地发现和纠正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二)提高综合素质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关键是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1、加强内部审计队伍职业道德建设
为了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理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3年4月正式发布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虽然只有言简意骇的11条,字数不超过400,但却是使内部审计行为由“强制他律——被动自律——自觉自律”的不断科学规范的渐进过程。
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不得从事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荣誉的活动,应保持廉洁和职业谨慎,不得从被审计单位获得任何可能有损职业判断的利益。内部审计人员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有责任维护本组织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并要千方百计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不懈努力。同时要维护自身的职业荣誉。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廉洁的作风,不能因为可从被审计单位获得某些利益而左右自己正确的职业判断,从而造成审计风险。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为人正直的优秀品德,不为权利、人情、利益所惑,实事求是地开展审计工作。要学习江平教授,不向权贵弯腰,只向真理低头的精神。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人员选拔进口要严,起点要高。为适应现代审计的需要,必须选用具有审计、会计、工程、法律及相关经济专业,且有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经过良好训练、思想品德优秀的合格职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同时要注意人员数量、业务结构与综合素质的合理配置。
其次,要拓展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空间。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会计、审计、管理知识,还要熟悉经济法律、工程技术、金融税收、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内部审计人员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对内部审计人员要定期培训,使审计队伍不断精干、内部审计人员知识不断更新与业务活动保持同步。而目前有调查显示,57%的单位有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培训机会,42%的单位偶尔提供培训机会。这已远远不能达到让内审人员拓展知识、拓宽视野的目的。
(三)建立责任追究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约束
(1)要明确责任。从审计员到审计组长,再到审计部门负责人,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要使质量控制的结果与业务考核挂钩,要加大违规惩罚力度,对没有履行好责任的进行追究和处理,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2)实行审计业务委派和回避制度。在实行委派时应充分考虑审计工作的目标和具体情况,要注意委派能胜任项目审计的审计人员,还要兼顾到审计组成员的知识结构。要实行定期岗位轮换或进行交叉使用,以避免徇私舞弊,保证审计的相对独立性。
(3)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业务质量进行综合考核评价,通过内部审计效益的考核和评价,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才能了解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要科学考评内部审计质量,首先应建立健全一个考评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以便全面正确地考核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该体系是由很多具体指标所构成的,包括定量、定性两方面的指标。定量指标主要包括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被审计单位违法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和审计处理落实率等。定性指标一般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否胜任审计工作,审计机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计机构和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其次,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考核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整理,从而得到正确结论。
(四)加强全程控制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按照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
1、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指审计工作进行前的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总体规划,是整个审计质量控制的起点和首要环节。它包括审计立项、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确定审计组、制发审计通知书。具体要抓好三个控制点:
第一,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
主要目标是要把握“三性”,即审计项目立项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所谓重要性是指立项的项目是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资金以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事项。所谓针对性,是指专项审计的目的要明确。所谓可行,是指审计立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合审计人力资源的现状。
第二,审前调查。
一个审计项目要发挥审计职能,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审前调查是编制好审计方案的基础。项目审计前,审计机关要根据项目的审计要求,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社会热心的问题;
要调查了解使审计单位和个人近年来接受过一些什么审计;
调查被审计单位近年来资产负债、财务收支的变动情况,了解其变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合理评估被审单位内控风险大小。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针对性强且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案。要重点查看以下材料:
(1)单位财务活动概况;
(2)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情况;
(3)财务、会计资料;
(4)重要的合同、协议及会议记录资料;
(5)上次审计的结论、建议以及后续审计的执行情况;
(6)上次外部审计的审计结论;
(7)其他与项目审计有关的重要情况。
审前调查中应克服以下三个问题:
(1)对审前调查认识不清,准备不足。
有的审计人员,自认为对被审计单位情况都比较熟悉,特别是对多次审计的单位和项目,更是认为情况清楚,无须开展审前调查。由于对审前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审计项目开始之前,不充分收集项目相关的基础材料,对项目的了解仅局限于自己的经验,不能有的放矢的收集项目的相关信息,从而造成审计实施方案的过于粗糙,致使审计目标不明确,审计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审计步骤和方法缺乏指导性,严重影响审计质量。
(2)审前调查不深不细不全,流于形式。
开展调查工作前不制定调查方案,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调查什么、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调查,都是临时决定。调查工作中不坚持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大多数审前调查工作,都是在进点审计前,找审计对象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口头了解,造成调查重点不突出,内容不全面。
(3)重财务管理、财务收支等方面的调查了解,轻会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以及相关业务流程的调查。
很多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阶段只粗略地了解审计对象的内控制度建立情况、财务管理和财务收支等一些表面情况,实施审计时才开始对会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和分析,而对反映审计对象履行职能过程的业务流程,没有去了解熟悉。如果审计时间比较紧张,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分析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很容易漏掉审计线索。
第三,认真编制审计方案
认真编制好审计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审计组要在充分调查了解、广泛搜集有关材料和权据的基础上,制订好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对审前调查所取得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评估审计风险,确定防范措施。按照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经审计组长和分管领导批准后才能实施。
2、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对具体的审计过程的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部分。包括审计进点会、提交书面承诺、进行审计公告、审计访谈、问卷调查、现场审计、底稿编制。具体来说要抓好三个控制点。
第一,审计承诺控制。
审计承诺是降低审计风险、明确审计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确保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审计承诺中应当注明审计的时间范围、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种类,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户等情况。
当前审计承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怕承担责任,不肯承诺。根据审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由于承诺书是由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签字作出,这对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提出了要求,不真实或乱承诺要追究责任。而一些存在违法乱纪的被审单位领导和财务负责人,更怕要求承诺。因此对审计承诺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有的到审计结束时才提交承诺书。
(2)不得不做,无奈承诺。被审计单位并非真正心甘情愿地向审计机关作出承诺,往往是迫于审计机关的权威性,为了不给审计机关留下不配合的印象而无奈作出承诺。而更有个别被审计单位甚至认为他们配合完成这道审计程序是为了让审计人员交差,碍于审计人员的情面,他们作出承诺并不表明他们真的愿意或准备承担所承诺的责任。这种承诺也失去了其真正意义。
(3)做好好先生,随意承诺。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根本不去考虑什么后果,只要是审计人员要求填写的都会填写,部分明知自己单位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机关送达审计通知书并提出书面承诺要求时也是挥笔在承诺书上豪爽签字。这样的承诺也等于没有承诺。
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加以重视和关注,使审计承诺更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
一是要使审计承诺可以承诺。从审计承诺的时间、程序、格式、要求上进行适当的改变,提高审计承诺的可操作性,让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可以承诺,也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更能有效地利用承诺书。
审计承诺时间不一定只是审计组进驻前作出,允许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随时作出承诺或可补充审计承诺,只要被审计单位及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提出。
二是要使审计承诺必须承诺。
审计承诺制作为一项审计业务制度,已写入审计法和审计准则,就必须坚决执行,要提高承诺书的刚性约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
要健全承诺制度。应从明确其法律效力为突破口,以法律强制力来保证该制度的实施。对被审计单位不提供审计承诺书、提供虚假承诺或到审计结束后才提供审计承诺书的行为,要采取强制性措施加以处罚,并进行责任追究。
第二,现场查证控制。
现场查证要深入细致、一丝不苟地全面完成具体的现场作业。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的具体审计事项,采取审核、观察、监盘、询问、函证、计算机和分析性复核等手段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要注意:
(1)充分性:证据的数量足以证实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
要保证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2)适当性: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就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就是指证据和审计目标相关,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张冠李戴;
可靠就是审计证据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
第三,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
(1)基本要求
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真实、完善地逐日编写审计日记。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审计事项,审计人员都要如实记载,在此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底稿应该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审计事项,一般应载明以下事项:被审计单位名称;
审计事项及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
审计查出的问题摘要及其依据;
审计结论;
执行人员姓名及其日期;
复核人员姓名、复核日期、复核意见;
索引号,页次等。
(2)要实行三级复核
我们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底稿要进行三级复核。所谓三级复核是审计工作底稿应由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审计机构负责人或专职的复核机构或复核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一种复核制度。
①详细复核:项目负责人的复核;
②一般复核:部门负责人的复核;
③重点复核: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复核。
审计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所引用的有关资料是否可靠、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程序和方法是否恰当、审计结论是否正确。
3、审计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审计质量的反馈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最后环节,包括底稿交换意见、汇总审计问题、审计评价,形成报告初稿,征求意见,出具正式报告,归档立卷等。具体来说,应抓好两个控制点。
第一,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情况和结果的集中反映,它应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审计机构向上级或授权部门报告审计项目结果的文件;
二是审计机构向被审单位或个人下达审计结论的方式;
三是审计机构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的载体。因此,审计报告必须如实、客观、及时、恰于其分地反映审计结果。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当注意:
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审计事项。
审计报告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及内容编制,做到要素齐全、格式规范、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格式及内容见内部审计实务指南)。
审计报告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审计报告应及时编制,以便适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
审计报告应针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可行改进建议,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审计报告形成的结论与建议应当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水平。
(1)当前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普遍问题
①文字不通俗。一些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往往简单地以会计核算过程或会计科目来说明事实真相,阐述问题没有与整个业务操作过程相结合,专业术语过多过滥,给行外人阅读和理解审计报告增加了困难。
②重点不突出。一些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将所有查出的问题一一列出。对这种没有进行提炼,面面俱到,数字充斥整个报告,让人看了处处是问题,而又看不出关键性的问题。
③适用不恰当。一是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问题的定性没有引用法律法规,或者错误引用法规。二是由于执法主体、适用的范围等原因导致引用的作为审计处理处罚的法律依据不准确。三是引用过时甚至是失效的法规作为审计依据。四是引用法规不规范。引用法规应写明发文机关、文件标题、文件号三个要素。
④建议不具体。一是针对性不强。一些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针对性不强,只是泛泛而谈,无事实作根据,无证据作支撑,脱离客观事实,无法让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降低了审计威信。二是可操作性不强。由于有些审计建议过于原则化、笼统化,使被审计单位无法组织落实。
⑤评价不规范。一是超越审计范围进行评价。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进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面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二是审计评价单一。不管什么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或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而是作单一笼统的评价,或不予评价。三是审计评价用词不严谨。存在着用词不恰当的问题。如有的单位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但审计评价时往往顾及被审计单位的形象,就把审计评价中的:基本真实、基本合法、基本健全,夸大为:真实、合法、健全。还有的审计评价在对某些重大问题发表肯定意见时,语言表达过于绝对。
(2)加强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①加强审计报告复核工作的力度。②健全报告质量检查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从审计人员到审计组长,再到部门领导,都应明确质量控制责任,需要有严格的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予以保证。一方面,要加强审计报告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立审计质量分级责任制度。对审计报告的各个质量控制环节都要有监督,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合理分工,强化过程控制,把事后责任评估的工作前移,避免产生责任时相互推诿。另一方面,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机制,要定期开展事后审计报告质量的检查工作,建立定期的抽查和互查制度,一旦发现审计报告有质量问题,除了正常的追究处理外,还可结合年度培训有针对性地对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二,审计项目档案整理质量控制
审计项目档案的整理要归入四类材料,即结论性文件材料,证明性事件材料,立项性事项材料,其他备查材料。立卷时应按规则排列:卷内文件材料应按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备查类顺序排列;
结论类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证明类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报告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立项类、备查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的重要程度排列。每组文件应按照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初稿在后,批复在前指示在后,指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汇总性文件在前基础性文件在后的顺序排列。
(五)强化行业指导是搞好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提出“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内部审计自律组织,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这不仅确立了内部审计协会的法律地位,而且为内部审计协会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内部审计协会要按照《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要求,加大对内审行业的指导与监督力度,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检查长效机制。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检查,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谋划、引领和服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预防、揭露和抵御功能作用。要将内部审计工作的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通过检查揭露问题,解决问题,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2、积极构建内部审计机构相互交流的平台。内部审计协会作为内部审计行业的指导机构,要为各级内部审计机构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观摩内部审计优秀项目、开展内部审计论文研讨、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培训,交流内部审计工作经验等多种形式,指导各级内审单位对照优秀找问题,对照范本找差距,对照课题找思路,促进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从而达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
3、着力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中国内审协会最近出台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内部审计协会要将其作为后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内部审计机构认真学习。使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都以遵循准则为原则,以标准控制为尺码,以价值贡献为导向,以风险防控为目标,不断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长沙市内审协会2005年就制定了详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并编写成书,发到各级内部审计单位。由于行业指导得力,近几年在国家和省审计项目质量评比中,多个项目被评为一等奖,成绩十分突出。
4、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理念的一次重大改变,使其他审计模式忽略审计风险的缺陷得到弥补,是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内部审计协会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和出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务指南,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分行业在内部审计机构中试点后,全面推行,从而使风险导向审计成为单位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手段,成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促进了内部审计质量质的飞跃。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永恒的主题,实施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审计工作者只有专心执业、细心履职、规范做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控制水平。
第二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1.目的为了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XXX公司
3.定义
本程序所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4.职责
4.1内审经理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负总体责任。
5.程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内部审计督导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
5.1内部自我质量控制
内部自我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适当的手段对内部审计质量所实施的控制。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
5.1.1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5.1.1.1 内审经理确保以下措施的实施:
1)通过制订《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授权状况、职责、权限,以及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特点等;
2)通过设置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要求并在人员招聘时予以体现,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结构符合公司审计要求;
3)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
4)其他。
5.1.1.2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程序:
5.1.1.2.1《内部审计工作手册》中有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章节,内审经理负责传达给每位内部审计人员;
5.1.1.2.2通过对新进内审人员的带教,每年对内审人员进行内审质量考评,结合考评结果制定培训计划,以保持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5.1.1.2.3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复杂性、时间限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进行适当的分工,合理安排所需的审计资源。采用工作轮换的方式安排审计项目及审计小组。
5.1.1.2.4适当运用咨询手段。
5.1.1.2.5每半年一次,内审经理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员工绩效考评,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情况,考评结果由公司人力资源部体现在员工薪资绩效中。同时,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及外部评估相结合,确保内部审计质量。
5.1.1.2.6为评估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避免内控缺陷的重复发生,审计改善项目完成后,内审人员应对相关的关键内控环节进行再评价,以验证类似内控缺陷已得到根本改善。
5.1.1.2.7内审经理负责监控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得到执行。
5.1.1.2.8内审根据公司保密制度及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对审计资料进行归档及管理。
5.1.2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并体现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要求。
5.1.2.1 基本原则
5.1.2.1.1内审应根据审计计划确定的审计项目,编制项目审计计划并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做好审计项目业务管理与控制工作。
5.1.2.1.2在审计项目管理过程中,内审负责人与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内审负责人职责范围:
a)选派审计项目负责人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授权;
b)审批项目审计计划;
c)对审计项目的实施进行总体督导;
d)审定并签发审计报告。
•审计项目负责人职责范围:
a)制定项目审计计划;
b)制定审计方案;
c)组织审计项目的实施;
d)对项目审计工作进行现场督导;
e)编制审计报告;
f)组织后续审计的实施。
5.1.2.2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
5.1.2.2.1.内部审计负责人及审计项目负责人需指导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计划;
5.1.2.2.2监督内部审计过程,对内部审计督导具体见──内部审计督导;
5.1.2.2.3审计工作底稿见5.1.2.3
5.1.2.2.4审计报告。审计小组组员编写本人负责内容的审计小结/审计结果,由审计项目负责人起草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经小组讨论后确定初稿,与被审计人/部门沟通后,由内审负责人审核定稿并签发。对于专项审计报告或重要事项的审计报告还需经总经理批准。
5.1.2.2.5沟通与监督
1)内审通过持续和定期的检查,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通过实施公司统一的员工绩效评估表对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考核内容主要是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由内
部审计人员先进行自我评价,内审经理再进行评价。考核评价结果及时报人力资源部门作为考核审计人员绩效的主要依据。
2)在实施审计内部自我评估时,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优秀的审计项目实施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同时征求被审计单位和组织其他部门的意见。
3)质量控制结果通过实施审计质量内外部评价及时向公司总经理报告。
5.1.2.3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可以是纸质、磁带、磁盘、胶片或其他有效的信息载体。无纸化的工作底稿应制作备份。
审计工作底稿应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
5.1.2.3.1审计工作底稿主要包括以下记录:
a)内部审计通知书、项目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及其调整的记录;
b)审计程序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c)获取的各种类型审计证据的记录;
d)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记录。
5.1.2.3.2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
无论书面形式或电子形式的审计底稿都需分级复核。复核应由内审中比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担任,复核人员应在底稿上对其复核结果进行书面记录或以邮件形式确认。工作底稿的复核程序:
1)内审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负完全责任
2)审计小组组员编制的工作底稿需经审计项目负责人/主审复核后交内审经理审核;
3)审计项目负责人/主审编制的工作底稿由内审经理审核。
4)如果发现审计工作底稿存在问题,复核人员应在复核意见中加以说明,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重编工作底稿。
5)内审内审以外的组织或个人要求查阅工作底稿,必须由内审经理批准。但法院、检察院和其他有权部门依法进行查阅的除外。
5.2内部审计督导
内部审计督导是指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所进行的监督与指导。
5.2.1内部审计督导的一般原则
5.2.1.1内审经理对督导工作负主要责任。审计项目负责人负责审计现场的督导工作。5.2.1.2对于重大或敏感的审计问题,内审经理应直接进行督导。内审经理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风险。
5.2.1.3在督导工作中,应遵循重要性、谨慎性和客观性原则
1)督导人员应根据内部审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审计项目的复杂性,有重点地进行督导工作;
2)实施督导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减少审计风险;
3)实施督导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
5.2.1.4督导应当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
5.2.2审计督导的内容与方法
5.2.2.1督导人员应确保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责任,并具有完成审计项目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5.2.2.2督导人员应确保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营问题,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
5.2.2.3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人员按批准后的审计方案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并针对新发现的重要问题修订审计方案。
5.2.2.4督导人员应复核审计人员所编制工作底稿的质量。
5.2.2.5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
5.2.2.6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
5.2.2.7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异议,督导人员应进行核实、复查,并及时给予答复。
5.2.2.8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目标实现的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
5.2.2.9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人员遵循内部审计准则的情况。
5.3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指由具备职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以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同时参考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包括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形式,以下为外部评估内容及程序,内部评估参照执行。
5.3.1内审负责确定外部评价机构,并报经总经理批准。
内审可以从以下途径选择外部评价机构和人员: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或者其认定的机构实施,如组织内部其他机构和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内部审计协会、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
5.3.2外部评价机构和人员应当遵循独立、客观、保密的原则,并具有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
5.3.3外部评价应当定期实施(一般为至少5年一次),在下述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延长外部评价的间隔:
a)自上次外部评价后,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员素质以及审计质量控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b)组织适当管理层在近期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相关内容进行过考核与评价。
5.3.4 外部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内部审计机构组织结构的合理程度;
b)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部审计准则的情况;
c)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d)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c)内部自我质量控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
d)其他。
5.3.5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程序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过程包括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和出具评估报告三个阶段。评估可以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现场查阅文档等方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是开展质量评估的技术指南,对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和评估要求提供具体指引,具体可参照执行。
5.3.6外部评价人员在对内部审计质量作出评价后,应当出具外部评价报告,并提交给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
外部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对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发表意见;
b)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c)对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
d)内部审计机构的反馈意见。
5.3.7内审可以参考外部评价内容及程序,在实施外部评价前开展内部评价。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结果可以作为考核评估组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做出相关决策的依据。
5.3.8内审应根据内外部评价报告内容牵头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改善计划,改善计划经公司总经理审批后执行。内审负责改善计划实施的跟踪及向管理层汇报。
5.3.9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的结果均应当按中国内部审计协要求对外公布。
第三篇:提高支队级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意义
提高支队级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可信性和审计的声誉。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消防部队支队级单位如何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质量;支队级单位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
1一、当前消防部队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人员执业意识不强
近几年来,消防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对消防事业的经费保障和装备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消防部队内部审计工作监督领域也不断拓宽,审计覆盖面越来越大,审计业务从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到预算收支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基本建设审计等。由于消防部队审计设置的特殊性,在消防部队各级审计部门中都不同程度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为完成任务而审计”的应付思想在一定范围内、程度上还有存在,质量意识不高,忽视了审计质量的要求。表现为审计人员工作应付了事,工作质量“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另有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内审就是得罪人的工作”会对自身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工作没干劲,缺乏应有的执业意识去做好内审工作。表现在对内审计划缺乏规划和针对性,内审工作仅限于事后审计,没有开展事前、事中审计,有的即使开展了也流于形式,走过场,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
目前消防部队内审人员独立性还比较差,对于发现的问题,缺乏揭示和披露的勇气。内审人员往往慑于领导压力或者出于同事关系的考虑,或者由于其他种种原因,对发现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消防部队内部审计独立性不高的原因在于:(1)内审机构和人员设置独立性不够,工作受到掣肘。尽管采用了新的岗位编制,但由于技术力量的限制,现在支队级单位审计人员大多数还由后勤财务人员兼职,即使是配备了专职审计人员的支队,由于监督层面涉及多个部门,导致了内审机构和人员受到多方利益的牵制,严重制约其独立性。(2)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从消防部队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懂传统查账审计的人多,懂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人少,精通的人就更少,当前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已全面实现了电算化,近年来,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的案件不断出现,比手工操作危害性更大,审计人员单一陈旧的知识结构,已无法应对复杂的审计工作局面。在众多审计人员中传统财务审计的观念比较浓,认为审计只是单纯的查账;有的思维方式较单一,比较习惯于单纯的会计思维,在审计工作多层次、多视觉地透视问题不够,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差。
(三)内部审计质量责任制不健全
一般而言,内部审计应当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督导和复核实际上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包括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考核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其中,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是其核心,但往往也是现实工作中最薄弱的一环。审计人员如果责任意识不强,缺乏风险意识,就容易导致行为不规范,而一旦出现审计过错,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结果容易不了了之。但是,消防部队内部审计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没有设立必要的内部督导。内审工作是“只有检查别人,没有被人检查”,对内部审计的检查处于真空地带,客观上也导致内审质量不高。即使有设立分级督导的,其督导内容也仅仅限于编制底稿人员是否签字、工作底稿是否填写齐全、报告结构和用语规范与否等等,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和监督。
二、提高消防部队内部审计质量的途径
针对上所述,由于审计人员执业意识不强、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审计质量责任制不健全影响审计质量的原因,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一)加强对人员控制是关键
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这既包括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包括政治素质和工作作风,三者缺一不可。一是各级审计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审计人员在职培训。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法制教育,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武装审计干部,不断更新审计业务知识,确立新的审计思维方式,千方百计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业水平;二是要实现审计人力资源
优化配置,努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对现有审计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优化组合,大力整合审计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现有审计人员的作用,以此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通过审计组成员的构成,强化对审计质量的制约。要根据审计项目要求选择最适合的审计人员,打破仅从消防部队内部挑选审计人员界限,组成最能满足项目审计需要的审计成员,在某些专业的领域,如工程预决算、造价审计等,为弥补内部审计专业的不足或人员力量的不足,应采取聘请地方专家或社会审计力量的方式。
(二)加强对行为控制是基础
审计工作实施就是审计人员收集、整理审计证据的过程,对审计实施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审计证据直接为审计报告服务,审计报告的任何结论和意见,都必须以合理的审计证据作为基础,否则审计报告是不可信赖的,审计质量也无从谈起。在审计实施中,审计人员采用监盘、函证、检查、询问、观察、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审计证据,这其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审计风险,再加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一是明确审计职责实行审计责任追究。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制定具体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给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予以量化,从而明确被追究对象和责任追究主体;二是审计过程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获
取直接、有效、确凿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必须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足以支持审计处理决定,然后编制观点明确、格式规范、手续完备的审计工作底稿;三是要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审计日记就像现场审计的“录像机”,它真实记载了审计现场每位审计人员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得怎样,既是一种过程控制,又是程序控制,它能有效督促审计人员认真执行审计程序,防范系统风险和控制风险,减少“秋后算账”的机率,确保了审计项目质量。
(三)加强对报告控制是核心
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和审计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审计活动的最终“产品”,审计报告也是审计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工作结晶,是审计产品价值的最终体现,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成果的转化,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最终控制环节。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评价依据要充足。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认真完成对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做到审计取证数据、事实及描述准确,编制审计底稿的依据合理;二是措词要严谨,定性要准确。审计报告中不能使用模棱两可的字样和语气,使领导在阅读报告时感到此次审计工作有力度、有成果,确实查出了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定性要准确,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在报告中进行评价,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三是严把审计报告复核关。审计报告的复核审定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从严格控制审计质量的角度来看,每个审计报告都必须进行复核,通常内部审计报告在呈送部队首长批阅之前,审计处长或审计分管领导必须要对审计报告进行把关。如遇重大审计项目或者一般审计项目中特别重大的问题,应专门召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研究,最后再由部队主要首长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批是现在通行的做法,也是对审计报告的最后质量控制程序;四是审计建议要有全局性、针对性。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把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部队经济管理规范化中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审计质量的好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审计质量控制的环节也很多,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审计的各项工作和整个过程,审计中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均需以审计质量为立足点,使审计质量意识贯穿于项目始终,从审前准备到审计后续工作都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审计质量。只有重视审计质量,才能规范审计人员在各阶段的行为,保证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使每一个审计项目都成为审计精品,同时为消防部队审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四篇:怎样搞好医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怎样搞好医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摘要】 内部审计工作要真正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就必须实行质量控制。本文通过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探讨,分析医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提出构建医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框架设想,据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包括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 的质量控制、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等等。内部审计工作真正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就必须实行质量控制。
一、医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医院内部审计主要围绕医院内部经营活动开展监督、检查,相对于民间审计和政府审计,其执行效率相对较差,强制性也较弱,因而不太受到重视,受医院内部影响较大,医院内部审计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医院内部审计受重视程度不够:《审计法》第二十九条 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较强、涉及面较广、涉及相关部门核心利益的一项工作,需要医院高层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审计部门应由医院的主
1要行政负责人直接领导。但真正由“一把手”来领导的并不多,多数是由分管院领导主管,也有部分医院是由纪委负责人主管,内部审计工作常常处于例行公事的应付局面之中,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2.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不高:受传统的审计经验和 思维模式影响,内部审计重微观轻宏观,容易把监督与服务对立起来,往往就事论事。过分强调其监督职能,忽视了其他职能,为监督而监督,难以发现医院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无法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把握,无法对其深入全面的进行评价,不能从服务宏观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审计情况作深入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提出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建议。于是造成了审完问题仍有,越审问题越多,审计人员疲于应付等各种状况,致使医院审计工作质量不高。
3.医院审计工作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突 飞猛进的发展,医院内审人员理念未及时转变,内审方法模式仍以账务基础审计方法为主,未能及时开展风险基础审计,较少考虑审计风险控制因素。原始的审计手段已显出滞后的疲态,导致审计成果无法直接利用,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成果缺少关注等情况。医院内审人员也受到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等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完成内审任务。缺乏内审人员之间和医院内审部门之间的先进经验交流;缺乏上级主管部门对医院内审部门及内审人员的培训及业务指导等。
4.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系统性、规范化:医院内部审计 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与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要求出现较大差 距,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根本无从谈起,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陷入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不良循环之中,降低了医院内审工作的效率,同时医院内审工作面临较大的审计风险。
二、构建医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框架
为了提升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当务之急是需要构
建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框架。医院内部审计质量控 制体系框架是指医院内审组织及其人员为实现审计质量目 标,按照内部审计准则以及规定的审计质量标准进行审计质 量管理的有效的整体活动,使内部审计质量处于制度保障状 态。
1.建立健全有效的审计组织控制体系框架:医院内部审
计质量控制主要由该内审机构主要负责人负责,相关人员应 该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优化医院审计组织结构,逐步设立医院审计质量管理机构。积极组织医院内部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针、政策、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医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水平。
2.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对重要的审 计任务应制定系统的制度规范,使审计任务开展时有法可
依、有章可循。在关键环节上必须加大质量控制的力度,例如在医院物资采购方面要增加工作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超过一定金额的物资设备采购,内部审计部门要进行全程审计监督。在对基建工程的资金筹集、招标过程、事前预算审计、事中控制、事后决算审计等进行明确规定,并贯彻到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基建工程节约、高效、安全。
3.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控制体系框架:要建立
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并检查执行情况。建立健全内部审 计技术标准体系框架,明确内部审计各项工作要遵循的标准。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检查、考评制度,及时评价内部审计质量,开展质量管理教育。
4.建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控制体系框架:建立医院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控制体系框架,主要是控制医院内审人员 素质标准。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学习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
第五篇:审计质量控制
(一)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是CPA审计服务的主体,他们是审计产品的直接提供者,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对于审计质量负有重大的责任。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应该成为各级审计机关的一项重点工作,重中之重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审计人员把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执行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培养审计人员的思维能力。
四、提高素质,强化管理,实行全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机关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搞好审计的基本前提。要强化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强化审计机关全员质量控制的理念,审计机关每个人的工作都构成审计质量,人人都要为审计质量把关,这一点对审计业务人员都可理解,但实际上审计法规复核人员、审计监督管理人员、打字文印人员乃至后勤服务人员的工作实际也直接或间接形成审计质量。
《审计准则》中明确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审计业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工作经验,并且对审计机关在任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以确保审计人员具有与其审计业务相匹配的职业胜任能力。这些规定对确保提升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作风,经过全体审计人员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审计质量。
加强业务技能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员工的执业技术水平。执业质量与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 现在会计造假的水平越来越高, 表现形式越来越隐蔽,你没有好的’‘金钢钻” 是做不好“瓷器活” 的。没有过硬的本领、难以发现假账, 即使发现了也可能会把错的当成对的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 必须把提高员工的执业技能作为一项大事抓实抓好, 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二)提高业务技能,开展广泛的职业道德教育。广泛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必须从思想根源,加强诚信教育,防止审计失败,这提高审计质量的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社区教育培训和职业道德展览,一方面增加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项目经理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内部审计,加强诚信教育。
2.对审计过程的控制。审计过程的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对质量控制而言, 在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实施阶段, 事前和事中的指导和监督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而在审计完成阶段, 由事务所高层负责人进行最终复核是把住审计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 必须重视审计计划的编制, 并保证按计划实施审计工作。同时建立三级复核制度, 事务所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对具体项目工作底稿逐级审查复核并签发审计报告, 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 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以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 对某一经济事项难免有错误的判断, 为了确保审计质量, 减低审计风险, 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 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审计计划阶段的质量控制。要保证审计质量,首先
要以科学发展观制定和管理审计计划,树立审计项目计划意识,明确审计工作目标,点面结合,重点突出。(1)科学选择审计项目。要紧紧围绕政府的工作重心,树立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意识,在认真调查审计需求的基础上,对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从项目重要程度、项目风险水平、审计预期效果、审计频率和覆盖面、项目对审计资源的要求等方面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评估,以确定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应当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在编制审计计划时,既要有创造性,确保审计计划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操作性,同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性,避免重复、无效的审计项目,适度核算审计成本,避免给被审计单位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3)合理分配审计资源。要正确评估审计项目与审计资源,找到最佳切入点,有效整合审计资源,控制审计成本。(4)及时评价计划执行情况。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和实施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统计制度,定期检查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评估执行效果。
2.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只有通过恰当程序获取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能充分揭示和正确评判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状况和遵守财经法纪的真实情况。
(1)恰当组织审计组。根据审计需求恰当分配审计人力资源,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
(2)充分开展调查了解程序。“调查了解”作为审计实施的一部分贯穿于审计实施的全过程。审计组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重点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充分运用职业判断,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确定审计应对措施。
(3)精心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机关要在做好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要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重点及审计措施,审计工作要求等四项内容。在审计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实施方案的制定,内容要具体,要具有可操作性。
(4)依法获取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分析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并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5)规范编制审计记录。审计记录包括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实施审计的过程、得出的结论和与审计项目有关的重要管理事项,以实现下列目标:①支持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报告;②证明遵循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③便于实施指导、监督和检查。
(6)规范撰写审计报告。《审计准则》强调了审计组讨论形成审计报告,以第五章整章的篇幅对各类审计报告的格式、构成要素、编写内容、行文程序、复核重点、审理重点、签发程序、送达和报送程序、对外公布程序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形成了严密的审计公文编审运转程序,筑成了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防线。
(7)严格执行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环节。为了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准则要求在审计报告签发前要经审计组组长审核、业务部门复核、审理机构审理。3.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一是签发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经审计机关负责人签发后,报送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二是积极实施审计整改检查。审计整改检查是审计准则的新增内容,要求审计机关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和其他单位整改,审计机关应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检查、了解整改情况,并向审计机关提出检查报告。审计机关可以采取实地检查或了解、取得并审阅相关书面材料等多种法师检查了解整改情况。
.健立健全各项挽章制度, 从全过程进行质童控制实践证明, 仅凭事后通过工作底稿的复核来进行质量控制的效果不理想, 要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必须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从接受委托、签订业务约定书, 直至出具审计报告的各环节都要按照执业规范的要求进行严格控制, 把质量隐患消除在各个环节中。要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事务所必须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如业务承接与签约规定.了解企业基本情况指引, 人员委派制度, 分级督导制度, 业务操作流程, 外勤工作规则, 三级复核制度, 重大及疑难问题会商制度, 工作质量考核奖惩制度, 文印及档案保管制度、报告签发制度等等, 有了这些规章制度, 才能在质量控制方面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规章制度建立后, 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因此, 事务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经常性地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运行。
(一)审计前的质量控制。审计前的质量控制指从一个项
目的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过程的时间
与成本。加强审计项目前期审计质量的控制,必须抓住审计项
目立项和审前调查与方案编制两个方面,一是审计项目的立
项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事关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做到项目目标明确;二是审前调查与方案编制,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
(二)审计中的质量控制。审计中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
过程质量控制的核心。在具体审计业务实施阶段,要按审计外
勤工作的管理制度规定,严格外勤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负
责人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在工作底稿上反映出其专业判断的过程和工作轨迹,把好审
计证据的质量关,完善信息传递系统,保证上下之间信息渠道的畅通,避免外勤工作的失控。审计工作人员应记录对质量控
制制度的遵守情况,以供日后修订和完善质量控制制度使用。
严格执行复核制度。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自始
至终都符合相关准则的要求。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对报
告的起草、签发、打印、签章及分发使用作出具体规定。保证审
计报告按规定的程序、格式对外出具,避免出现纰漏。完善复
核制度,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提升审计质量控制机
制。
(三)审计后的质量控制。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审计人员
都应对本次审计工作及时迚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
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明今后类似审 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此外,还应针对不同行业、系统的审 计工作迚行总结。审计总结对今后的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 导意义,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加强审计 档案的管理。审计档案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历史资料,应当妥善 管理和保管。审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为今后的审计 业务服务。同时,对于降低审计风险,化解潜在的诉讼具有特 殊作用。
二要把握审计质量控制点,建立质量控
制体系。审计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 及到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一是把好审前调 查关,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通过审前 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并对审 前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确定审计重点,分解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 容,明确审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落实审计 责任;二是规范审计取证工作,提高审计证 据质量。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取得的证据进行 分析、判断、综合和归纳,科学地决定审计证 据的取舍,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充分和合 法;三是推行审计日记制度,健全审计项目 质量的内控机制;四是重视审计复核工作,加大审计复核力度,严格执行审计复核和审 定制度,实行审计项目三级复核制,所有重 要审计项目都要通过审计业务会议集体审 定;五是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强化 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明确各个环节应该完 成的工作和各个环节的责任,实行一环扣一 环的质量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除此,从一 般的审计人员到审计机关领导,不论是谁,只 要在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违反了审计法规、审计准则和审计质量控制规定的,都要追究 相应的责任。
一、突出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
审计方案包括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方
案和审计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
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是指导审计人
员实施审计的“路线图”。要高质量地编
制审计方案,首先要搞好调查了解,在此 基础上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确定审计应对措施。重要审计项 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报经审计机关负
责人审定;其次要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 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确定审计步骤和 方法,落实审计分工和审计责任,增强审 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指导性,防止审计 操作与审计实施方案脱节,真正发挥审
计实施方案指导、规范和控制审计过程的作用。
二、突出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
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提
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审计实施的主
要工作是收集、整理审计收据。收集审计 证据时,必须注重审计证据的质量要求,审计证据应当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审
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实施审计的过程、得出的结论和与审计目标有关的重要管理事项,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为 编制审计报告提供支持。要加大审计组
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现场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证据不充分、不适
当,审计结论不恰当等问题,加强对审计 人员现场审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切实解决审计工作底稿未经复核或复核
流于形式的问题。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
和审核工作中,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注重
规范与完善。
三、突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工作情况和审
计结果的载体,审计质量最终体现在审
计报告上。审计报告必须以审计工作底
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如实反映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做到内容完整、事 实清楚、结论正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应当集体讨
论起草事项并作出记录。审计组应当在防范审计风险的情况下,按照重要性原
则,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方面提出 审计评价意见。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发
现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原因和
审计报告的使用对象,评估审计发现问
题的重要性,如实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
映。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对审计报告
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审理机
构可以根据情况对审计报告进行修改。
审计报告原则上应当由审计机关业务会
议审定。要进一步提高审计报告的综合分析水平,重点分析宏观性、普遍性、政 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并提出改进建
议,充分体现审计成果,提升审计质量。
2.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加强会 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首先要保证业务流程质 量控制要到位。其中, 在业务承接阶段, 控制的 重点是充分评价客户风险, 将不良风险的可能性 降至最低。在审计计划阶段, 控制的重点是进一 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选派熟悉客户行 业特点和生产经营流程且与客户无利害关系的审 计小组成员执行审计项目, 制定周密的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 要针对具体的会计报表项目, 确定有效的实质性程序及其执行的范围和具体时 间, 以搜集充分的、有证明力的审计证据;编制 完整、清晰的审计工作底稿, 记录审计测试的执 行过程和结果。在审计报告阶段, 控制的重点是 根据审计程序执行的充分性和被审计单位未调整 事项的重要性等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并撰写审计 报告。此外, 要严格执行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 和事务所负责人的三级复核制度, 保证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