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于哈佛大学软实力浅析论文[本站推荐]
摘要:大学软实力是大学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大学整体实力的重要途径。哈佛大学软实力建设的经验昭示:我国大学提高自身软实力要弘扬大学精神、注重制度建设、打造大学品牌、发挥教育家校长作用。
关键词:哈佛大学;软实力;启示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建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又最久负盛名的大学之一,370多年来,它在学术领域和人才培养方面成就辉煌,为美国和世界培养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7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30多名普利策奖获得者以及众多的各行各业领袖,其影响力早已超越美国国界,对世界其他国家也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大学正在着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提升大学软实力来提升大学整体实力的新思路。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楷模,不仅拥有一流的师资、生源、图书馆等硬实力,还具有无形且强大的软实力,“诚如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因而,解析哈佛大学软实力,对我国大学如何提升自身软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哈佛大学软实力构成因素
“软实力”概念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教授于1990年提出的,是指某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的能力。大学软实力是从国家软实力演化而来,是大学价值理念、内在品质和整体精神风貌的反映。李培根、王恭南认为,“大学软实力是能表现出学校能量,但无明确指标和数据的所有因素的集合,其构成因素有:内在精神、内部管理、外部(软)资源、领导素养。”下文即从以上四个维度探析哈佛大学的软实力。
1、崇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
崇真求是、追求卓越是哈佛大学的精神追求,也是哈佛大学能够生存、竞争、开拓进取并持续辉煌的力量源泉。哈佛大学在其3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三易校名、历经28任校长,经历着美国历史进程的风云变幻却始终坚守着建校初期的办学宗旨和精神追求。写着“真理”的校徽和“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校训在哈佛大学沿用至今。同样始于1650年的哈佛学院特许状也在哈佛大学校长手中传承,“促进所有有益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借助所有有益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教育年轻人,并为教育本国的青年人提供所有其他必须的东西。”追求真理就成了历任哈佛校长最执着的追求,如在1933~1953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指出:“如果我们试图用一句话来概括高等教育的目标,那就是追求真理。”哈佛大学追求真理的同时也注重追求卓越。突出表现在招生和聘请师资方面:一是哈佛大学推行精英教育,招生标准极其严格,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不仅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综合素质,尤其是学术潜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二是“哈佛大学数百年的辉煌,不仅是因为生源的优秀,还在于它有着一支其他任何大学都无法匹敌的教师队伍,即被人们称誉的庞大的‘明星教授群’”。哈佛大学秉承崇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在择师和育人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才使得它成为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世界一流大学。
2、健全、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内部管理体现着大学的软实力,健全、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大学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哈佛大学的校长遴选制度、“双院制”与委托—代理制度、师资管理制度都别具特色。
(1)哈佛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哈佛大学校长的遴选是依据哈佛大学1650年制定、后在1780年经马萨诸塞州宪确定的《哈佛校章》进行的。“以第27任校长遴选的程序为例:学校首先成立新校长遴选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共9人,包括哈佛大学校长和理事会、监委会委员。然后向在校生、毕业生以及社会各界名人发出30万封信函,请他们推荐新校长人选。期间遴选委员会共召开了12次哈佛本科生、各类学科研究生代表参加的讨论会,主持了4次不同学院和学科教职工参加的意见收集会,会晤了200多名哈佛教职工和高级管理人员,听取他们的意见。历时一年后,在2011年1月3日哈佛理事会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投票推荐萨默斯为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
(2)“双院制”与委托—代理制度。哈佛大学实行“双院制”的管理模式,哈佛大学在建校之初并没有因袭英国的管理模式,而是设立由校内人士组成的董事会和校外人士组成的校监委员会共同管理学校。在“双院制”的基础上,“哈佛大学隶属成员的聘任实行的是委托-代理制度,在董事会与校长的关系上,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董事会下的首席执行官,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等各项事务,向董事会负责。校长下属成员主要由校长考察提名,院系级管理者与校长是委托—代理关系,实施任命制度或者部分选举制度,院长要首先对校长负责,教授的选聘是业务委托—代理关系,教师要对院系和校长负责。”
(3)哈佛大学师资管理制度。大学的发展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劳威尔校长认为“大学是大师云集之地,如果这所大学的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最优秀的大学”。但是教师创造知识的潜力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一定的激励与约束制度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哈佛大学实行以下四种制度:一是社会契约式的聘任制度,也称终身教职制。对校内教师实行“非升即走”的制度,即已聘教师在8年内没有晋升,必须离开。对校外名师、知名学者的聘任,采用“明星制”。二是评估式的评估制度。由学生和评估委员会共同对教师进行评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查阅到评估结果。三是采用社会实践制度。教师必须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深入了解社会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四是优质的服务和薪金。哈佛大学教师实行“秘书制”,由秘书负责打字、复印等事务性工作,教师专心教学和科研。哈佛大学还为教师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如医疗、福利,给教师高额的薪金,平均每位教授约15万美元。
3、外部(软)资源
资源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学校的内部资源是指学校的硬实力因素,如校舍、师资等。外部(软)资源是指学校的软实力因素,如大学声誉及大学与政府、企业、校友的良好关系等。哈佛大学是一个自律性较高的组织,它在不断健全与完善内在机构运行机制的同时,还积极介入社会公众活动,与社会各阶层广泛接触,通过媒介发布大量的报道、公告,出版大量的刊物来宣传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价值取向。“定期参加全国大学协会组织的会议,通过行业组织的自治制度规范哈佛的办学行为。制定哈佛学生为公众服务的常规制度,同社区和周边单位建立联系。如1996年在任的斯通副校长专门负责社区和公共事务管理,其职责是监管哈佛同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各个层次的关系,协调大学与相邻社区的各种活动和媒体的关系,主动协调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来赢得这些组织的大力支持。”哈佛大学通过这些有效途径,获得政府、企业、校友团体和个人的支持与捐助,为哈佛大学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4、领导素养——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改革精神
哈佛大学校长的遴选程序非常严格,对校长自身素质也有明确要求:既是学术领域的杰出人才,又要具有优秀的管理才能。“哈佛最大的财富在于它成功的挑选了历届的校长,在它历史上重要的时刻,哈佛总能设法挑选到一位义无反顾地带领哈佛继续创新,走向辉煌的领袖。”他们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坚定不移的改革精神,使哈佛大学一步步走向辉煌。1819年,蒂克纳参照德国大学模式,对哈佛大学进行改革:倡导选修制,打破传统的“固定课程”模式,以系为单位重组学院,倡导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实行住校研究生计划。蒂克纳的改革,使哈佛大学迈出了从传统学院向现代大学的第一步。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中给予了蒂克纳以高度的评价:“现代美国大学发展的实际界限起始于1825年哈佛大学的乔治·蒂克纳教授。”艾略特在担任校长期间,改革教学方法,严格评价制度;确立大学的科研职能;重视本科生教育,建立选修制度,改革课程体系;创办研究生院,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艾略特的改革与创新使哈佛大学从区域性大学逐渐发展为全国性研究型大学,为哈佛大学日后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任哈佛大学校长虽然任期不一,但他们始终坚持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紧密把握时代的脉搏,勇于改革创新。正是这些校长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改革精神推动了哈佛大学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二、对我国大学提升软实力的启示
1、弘扬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反映其成员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工作态度和行为取向的核心文化,是一所大学整体风貌的内在表现,具有崇真、求是、追求卓越精神的大学才能成为学人的精神家园,成为造福国家人民的基地和引导社会精神文明的灯塔。”自1998年开始,我国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招生规模迅速扩张,高校人数也急剧膨胀,但是我国大学长期形成的重硬件、扩规模、谋升格,轻文化建设、内涵发展的格局并未根除,致使我国大学竞争力不足。哈佛大学的发展历程昭示:一流的大学就要坚持崇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不为局部的、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忽略大学精神。这值得我国大学学习与借鉴,破除规模扩张的老思路,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弘扬大学精神。
2、重视大学制度建设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是独立的生产要素,是一种稀缺资源,它是决定或影响组织效率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制度也是大学组织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有效的制度供给就势必遏制大学的发展,无论是国外大学竞争力的提升,还是我国大学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都足以证明制度的价值。”哈佛大学内部机构良好的运行,依靠的是科学高效的制度保障,如严格的校长遴选制度、院校管理的委托—代理制度、师资管理制度等。制度是一种隐性的软资源,但能与大学内部显性的硬资源产生互动,共同发挥作用。因而我国大学在现阶段要建立和完善大学制度,为我国大学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打造大学品牌,吸引外部(软)资源
大学品牌是大学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文化积淀和办学实践所积累的荣誉,是社会公众对大学的整体性评价。大学品牌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大学的看法,影响着大学在招生、就业和院校竞争中的地位。哈佛大学的管理者深悟其中之道,他们通过媒介宣传哈佛的办学理念、建立同政府及企业良性的互动关系、加强和校友的联系,为哈佛大学吸引优秀师资和生源、获取政府和校友的捐助提供了潜在的动力。目前,大学实行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的共识,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世界各国公民提供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机会,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各国高校间的竞争,我国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注重大学自身的品牌建设势在必行。
4、发挥教育家校长的引领作用
大学校长是大学独立发展的“舵手”,杰出校长往往成为大学发展史上的丰碑。作为大学首脑的校长,肩负着大学组织与改革的重任,他们的办学理念、领导组织能力往往对大学的发展起到引领、掌控作用,如蔡元培之与北京大学、朱九思之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样哈佛大学的发展史也是哈佛大学校长的改革创新史,如艾略特推行“选修课程”改革、劳威尔实行“集中与分配制度”改革、科南特倡导的“通识教育”、博克实施的”核心课程”改革。正是这些校长站在战略的高度审视大学并准确定位,又立足现实稳步改革,才造就了哈佛大学的持续辉煌。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时代浪潮,大学的发展同样需要教育家校长来引领。
第二篇:对于酒店软实力的思考
对于酒店软实力的思考
随着石家庄酒店业的迅速发展,石家庄酒店与国内及国外诸多酒店集团在硬件上的差距越来越小,竞争力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软实力方面。
酒店软实力的形成和维护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人力资源,酒店文化建设,品牌意识和营销理念这五个方面。一个成熟的酒店就会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有效开发人力资源,强化酒店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开发社会资源,加强酒店品牌建设和勇于创新的营销策略。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在这里阐述的主要是软实力里面的行为对象——酒店员工。
酒店员工的整体素质充分体现出酒店的企业氛围和理念,还能充分体现出整个酒店的追求目标和理想,因此酒店员工的整体素质是软实力中的重中之重。酒店员工的整体素质包括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一线人员的整体素质,而酒店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是需要一个培训、检查和验收的过程不断循环才可以达到的。
对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主要是要加强现场管理和对酒店政策的执行力度。
现场管理的“5S”是日本企业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其内容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现在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又增加了“安全、速度(节约)、培训(学习)”形成了“8S”。并成为诸多企业广泛采用的方法和准则。
执行力的体现主要是在工作过程中实践好“严”“实”“快”“新”四字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一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除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外,还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工作效率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是客人满意度的提高。对于客人的询问和需求,我们提供要让客人的疑问到我为止一站式服务,保障客人住店期间的在店时间不被浪费。
酒店推行的“留言条“政策有效的促进酒店和客人的沟通,部门实施的“细心、贴心,赢客心”更是为酒店的软实力錦上添花,只要长期坚持并付诸实践,一定会得到应有的效果。
现代服务讲究的就是个性化、人性化、环保化的服务,如酒店可设置无烟楼层和无烟房;设置残疾人房;增加酒店内部绿植的覆盖率;在满足客人要求和清洁卫生的前提下,减少床单等洗涤次数一系列措施。
以上酒店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维持,是需要酒店和部门长期持久有效的培训、检查和验收。只有形成一个培训、检查和验收体系,才能使酒店使部门员工的整体素质上一个台阶,才能为酒店软实力的强悍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
冬 2012年3月2日
第三篇: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
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
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要素指的是一国的文化内容对他国形成吸引力,使得他国自愿效仿、学习、追随,从而对他国的国家政权产生影响。文化要成为软实力必须要同化他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强大的说服能力、渗透能力,以有利于本国国家目标和国家利益的实现。
(二)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虽然文化在软实力化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以及文化本身及传播过程中的某些特性,使得“文化的很多作用或多或少脱离于政府的控制之外”,“倾向于对外部世界产生漫射性作用,并不容易控制以获得特定结果”,但是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政治中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通过文化来展现”。文化本身虽然无法像物质性资源一样为我们用肉眼所见,但是文化的作用却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文化因素可以作用于人,从而间接地改造客观世界。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根基,被视为国家推行战略目标的重要渠道。文化要素发挥着“培育”作用,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一国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国内政治等,同时向他国传播或宣扬,使本国可以通过吸引力让他国用符合本国意愿的行为方式达到国家目标,使其行为更加具有合法性,遭到更少的抵制和反对。
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一种重要形态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己经成为国际力量平衡对比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极为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认清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将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升到国家对外战略层面,对于国家实现其对外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评析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因素也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咬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一贯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为基础,强调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不仅为中国的硬实力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周边环境,而且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文化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截至2005年,中国接受的海外留学人员己达到884315人。同时,中国不遗余力的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到2006年底,中国己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其中在46个国家设立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学堂,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2009年1月17日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己跻身全球第7位,排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软实力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巫需完成。在吸收国外优秀飞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不能被吸收的文化所同化,只有在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之处,才能形成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其次发扬中国文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传播途径意义重大。近代以来,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发展史,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晚,文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相对于美国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和俄罗斯俄塔社,中国新华社的世界话语权相对不足:中国的电影等传媒产业发展也不健全,中国文化的现代传媒手段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构想
(一)发掘传统文化,构筑普世主义文化体系
文化转化为软实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种文化要具有吸引力,二是该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能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效仿、追随并转化为他们的价值、精神。正如李光耀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所以,进行国家软实力建设,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弘扬传统文化,更要深度挖掘其精髓,对原有的制度性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发展,寻求具有普世意义的东西,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在延续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国优秀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通过文化开放,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提升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发掘同源文化、地缘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用,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维护多元文化交融的有益性,建构一种更具生命力的良性循环的文化环境,建构一个普世主义的文化思维框架,向世界展示中国富有感染力和包容性、能被世界普遍接受和理解并取得共识的文化体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加速向着以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模式跨进,面向全球社会,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应当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确立全球视野。我们应坚持文化独立和文化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可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我,与传统隔离、脱节,“不能进入文化自恋和自我自足化的误区,要重新发现、探索、阐释东方思想”,“中国文化不仅应该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而且应成为新世纪世界文化中的强音”;确立全球视野,谋求文化对话的对等地位,重新寻找自己的世界文化秩序中的位置,同时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用以治理和调整我们的社会生活,使之不断趋向公正、合理、繁荣与昌盛;立足东亚,推动东亚传统的当代重
构;秉持“和谐”观念,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寻求不同国家间的互助合作与和谐发展,以及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人类共存之间的平衡,为全人类的福社而努力。
(三)扩大汉语国际影响,增强文化传播能力
我们应该抓住“汉语热”不断升温的契机,提高汉语的国际声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很多国家都在有计划的实施自己的语言战略。法国努力协调有34个国家和3个地区构成的法语区的语言问题;西班牙利用“西班牙语世界”这一概念向世界进行语言传播;日本、韩国建立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推进日本语、韩国语的国际传播。中国政府应进行长远规划,制定符合国情的汉语推广政策,大力推动汉语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用,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以此来加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维护中国的语言文化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播机制,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实现中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介绍和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提高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结语
化竞争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文化需要积极应对回归传统和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一方面通过自身建设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与现代高科技和信息传媒手段相结合,形成世界上最具优势的文化竞争力之一;另一方面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提倡文明多样性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中推动国际文化新局面。
第四篇: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
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
将文化软实力界定为一国的文化内容对他国形成的吸引力,使他国自愿效仿、学习、追随,从而对他国的国家政权产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进行总体评析,最后针对其中的优势与劣势提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相关建议,以求为当前及未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有所助益。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
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要素指的是一国的文化内容对他国形成吸引力,使得他国自愿效仿、学习、追随,从而对他国的国家政权产生影响。文化要成为软实力必须要同化他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强大的说服能力、渗透能力,以有利于本国国家目标和国家利益的实现。
(二)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虽然文化在软实力化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以及文化本身及传播过程中的某些特性,使得“文化的很多作用或多或少脱离于政府的控制之外”,“倾向于对外部世界产生漫射性作用,并不容易控制以获得特定结果”,但是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政治中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通过文化来展现”。文化本身虽然无法像物质性资源一样为我们用肉眼所见,但是文化的作用却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文化因素可以作用于人,从而间接地改造客观世界。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根基,被视为国家推行战略目标的重要渠道。文化要素发挥着“培育”作用,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一国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国内政治等,同时向他国传播或宣扬,使本国可以通过吸引力让他国用符合本国意愿的行为方式达到国家目标,使其行为更加具有合法性,遭到更少的抵制和反对。
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一种重要形态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己经成为国际力量平衡对比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极为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认清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将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升到国家对外战略层面,对于国家实现其对外战
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评析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因素也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咬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一贯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为基础,强调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不仅为中国的硬实力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周边环境,而且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文化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截至2005年,中国接受的海外留学人员己达到884315人。同时,中国不遗余力的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到2006年底,中国己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其中在46个国家设立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学堂,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2009年1月17日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己跻身全球第7位,排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软实力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巫需完成。在吸收国外优秀飞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不能被吸收的文化所同化,只有在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之处,才能形成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其次发扬中国文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传播途径意义重大。近代以来,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发展史,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晚,文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相对于美国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和俄罗斯俄塔社,中国新华社的世界话语权相对不足:中国的电影等传媒产业发展也不健全,中国文化的现代传媒手段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构想
(一)发掘传统文化,构筑普世主义文化体系
文化转化为软实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种文化要具有吸引力,二是该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能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效仿、追随并转化为他们的价值、精神。正如李光耀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所以,进行国家软实力建设,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弘扬传统文化,更要深度挖掘其精髓,对原有的制度性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发展,寻求具有普世意义的东西,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在延续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国优秀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通过文化开放,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提升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发掘同源文化、地缘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用,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维护多元文化交融的有益性,建构一种更具生命力的良性循环的文化环境,建构一个普世主义的文化思维框架,向世界展示中国富有感染力和包容性、能被世界普遍接受和理解并取得共识的文化体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加速向着以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模式跨进,面向全球社会,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应当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确立全球视野。我们应坚持文化独立和文化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可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我,与传统隔离、脱节,“不能进入文化自恋和自我自足化的误区,要
重新发现、探索、阐释东方思想”,“中国文化不仅应该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而且应成为新世纪世界文化中的强音”;确立全球视野,谋求文化对话的对等地位,重新寻找自己的世界文化秩序中的位置,同时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用以治理和调整我们的社会生活,使之不断趋向公正、合理、繁荣与昌盛;立足东亚,推动东亚传统的当代重构;秉持“和谐”观念,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寻求不同国家间的互助合作与和谐发展,以及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人类共存之间的平衡,为全人类的福社而努力。
(三)扩大汉语国际影响,增强文化传播能力
我们应该抓住“汉语热”不断升温的契机,提高汉语的国际声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很多国家都在有计划的实施自己的语言战略。法国努力协调有34个国家和3个地区构成的法语区的语言问题;西班牙利用“西班牙语世界”这一概念向世界进行语言传播;日本、韩国建立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推进日本语、韩国语的国际传播。中国政府应进行长远规划,制定符合国情的汉语推广政策,大力推动汉语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用,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以此来加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维护中国的语言文化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播机制,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实现中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介绍和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提高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打破‘文化逆差”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先后出台了(冷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这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跨国文化企业。其次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再次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国家应制定扶
持政策,扶持文化支柱产业的启动,支持重点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速文化产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步伐,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此外,还应注重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进一步创新传承方式,对面向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作为文化产业予以支持;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掘传统技艺,再现传统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要广泛深入地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人物,支持他们以各种方式培养传承人,完善对他们的激励机制。最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理念,逐步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自身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据此实现文化产品的升级换代。国家应对那些投资文化产业的个人或实体采取免税、减税、贴息贷款、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经济手段,鼓励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使得有逐利性的资本转向文化产业,从而从总体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化竞争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文化需要积极应对回归传统和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一方面通过自身建设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与现代高科技和信息传媒手段相结合,形成世界上最具优势的文化竞争力之一;另一方面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提倡文明多样性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中推动国际文化新局面。
第五篇: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
中国文化软实力
[摘要]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围绕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方面所作的精辟阐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提高 建设 中国梦
一、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及意义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文化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精确地计量、规划和预测。对硬实力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们普遍重视、早有共识,而对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见仁见智,而且以往重视不够。为此,习近平同志专门就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一论断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突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
(一)、中国拥有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分析
1、独具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
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厚的文化积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瑰宝,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演化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文化瑰宝,这些珍奇的文化遗存从上古时代一直排列到现代的整个中国文明史序列,而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从漠河到海南的山山水水之间,谱写着中华大地上勤劳的人们从石器时代走到网络时代的壮丽诗篇。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而且内含普世价值,可以作为文化吸引力的基础发挥作用。
2、拥有庞大的海外华文网络和华文媒体资源
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勤劳、勇敢,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海外华文媒体在抨击“中国威胁论”和树立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良好的国家形象和较为灵活的外交政策
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与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按照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要求,提出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秩序,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发展观,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持久和平的新安全观,以及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新文明观。通过举办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和开展文化交流,不仅宣传了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也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心理距离,文化交流还促进了港、澳、台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硬实力方面说,中国有着辽阔的土地、丰富的宝藏、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矿产、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软实力方面讲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糟粕正逐步予以重构,具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和旺盛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继续保持文化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文化国力的主要发展指标在世界的比重并不理想。
1、国际文化传播逆差严重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贴着美国商标的商品、电影大片、各类碟片、乡村音乐、摇滚乐、变形金刚、唐老鸭、米老鼠等一系列无不反映大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东西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即使是意识形态相对淡薄的纯粹娱乐性节目,也因有意无意间展示、倡导了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产生了重大影响。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传统。但是中国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
2、存在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认同是由共同的语言、民族血统、宗教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体系、历史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是民族国家确立其存在正当性的重要依据,民族国家的凝聚力是建立在全民认同的国家利益、文化传统和相对一致的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
目前中国文化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一些群体和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我们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的怀疑。
3、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各国对外贸易能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都加快了文化产业化的步伐。
中国也认识到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不仅在资金投入上给予了很大支持,而且制
定了比较优惠的经济政策,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差、规模小、发展慢,国家在文化产业资金上的总体投入不够。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全球化的深入
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这个客观历史进程是一个多维度齐头并进、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与融合并存的过程。
西方经济模式和规则的蔓延,西方产品的涌入,西方意识的广泛传播,以及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念,使得一些人在接受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过程中不辨良莠,对其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终依赖这种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从而只看到本民族文化的劣根性、落后性,看不到传统文化的优势,忽略了民族精神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动摇了一些人本来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根基。
2、大众消费文化迅速崛起
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媒介的发展,使文化传播突破了传统的领土疆域,制造一种越来越一致的全球意识和全球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大众消费文化迅速崛起,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全球大众消费文化中,西方尤其是美国大众消费文化产品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侵蚀,对本土文化、民族传统造成缓慢的然而是重大的影响,许多民族语言、艺术品种濒临灭绝,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接受一定的文化往往就会引起心理和感情的向往,理性的认同。凡是来自这种文化圈的东西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宣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的终结,中国告别了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一些人思想困惑、信仰淡漠,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
4、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美国以其很强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高科技实力向世界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美国文化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利益主体多样化
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带来利益主体多样化,带来人们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利益群体在竞争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
三、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思想文化已经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扩大我们主导价值观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使它最大程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是一个异常严峻而困难的问题。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要科学确立以下发展战略:
1、科学发展战略
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战略,既要处理好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还要科学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内需型文化与外向型文化等各种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价值主导战略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内核,它时时处处主导和制约着文化的发展。处理好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用主导性文化来引领和发展多样性文化。
3、文化融合战略
坚持文化融合战略,就是要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前提,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文化交流消解文化隔阂,以文化融合化解文化冲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4、自主创新战略
要大力推进文化载体与手段的创新,特别是要运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注重运用新的文化载体和手段来改造和更新旧的文化生产方式,创新文化生产方式。
-----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