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40年征文原创
【篇一】
清晨推开窗棂,一缕明媚的春光照射进来,直抵心田;
放眼望去,楼后的草坪绿意葱葱,几株桃树上已有艳丽的桃花盈满枝头;
那棵玉兰树上已是满树圣洁的玉兰花,一股股别样的馨香扑鼻而来。走进公园,映入眼帘的尽是五彩缤纷的花的海洋;
特别是那宛如星辰的迎春花,以弱小的身躯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美丽,让人顿生怜爱。
心随春动,约了老伴去湖边散步;
徜徉在湖边的小径上,望白云朵朵在碧蓝的天空上游翔,看路边的野花野草芳菲争艳。春的旋律早已在心间漾起五线乐谱。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就仿佛路边的花草树木,时刻美丽着心空,不惧淅沥的春雨,尽情摇曳;
不畏冬寒,在凛冽的风中绽放笑容;
不躲炎阳,将最美丽的心扉坦露世人;
不怕秋风,在阵阵袭来的冷风中坚强地挺立。
一纸素笺,一笔凝香,穿越悠悠岁月,在时光的长河中沉淀。回想四十年的过往,总有几多感慨涌上心头。春风吹绿了杨柳,阳光里饱含着思念,一季韶光妖娆了锦瑟流年。满含诗意的春天,犹抱琵琶半遮面,羞涩里流露着无限的兴致,温柔里饱含着奔放。拾几枚春天的花朵,裹进我久远的故事,轻轻地放进飞翔的春风里,飘向遥远。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春天,与如今的春天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就拿“衣着”来说,那时的人们还生活在贫困线上,每个人衣服的颜色、式样几乎都是中山装和蓝、灰、黑色及军装,女人们很少穿裙子,即使有着裙装的,也都是些布料做的格子的或花色的裙子,除非在大城市里,可以见到旗袍或其他高档面料的裙子。在哪个贫瘠的年代里,做衣服要拿着布票去买布,虽然布很便宜,但老百姓普遍生活拮据,一般都在过年前才去买些布料给孩子做新衣裳。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衣裤和鞋子,几乎都是依靠母亲的双手而做成的。那时的每家每户都是五六个孩子,甚至七八个孩子,大都靠父亲一人工作的收入来维持生计,可想而知其生活的艰难;
加上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大部分紧俏商品都需要凭票供应,什么粮票、布票、肉票、副食票,就连买个自行车也要凭票。
在那个年代里,有一个流行词叫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是人们的着衣。在平常人家,一件衣服要轮流让几个孩子去穿,到了最后就是补丁摞补丁了。我的青少年时期,身上的衣服常常是紧绷的,那是为了节省布料,在做衣服时严格按照量衣的尺寸进行裁剪和缝制的。在“文革”时期,学生们是清一色的军装、黄胶鞋、黄挎包和军帽;
成年女人很少化妆、烫发和穿裙子,如果有人烫了发,化了妆,又穿着鲜艳的裙子,则会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情调,是要受到批评教育的。自改革开放以后,受港台的影响,喇叭裤、牛仔裤、西服、高跟鞋等等新潮的事物随风而起,铺天盖地而来。在八十年代初期,我与两位朋友到北京旅游,几乎遍访名胜古迹和繁华闹市,大开眼界。回来后不久,我就烫了发,身着西服,去某大城市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盛会,很是出了一回风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得到大解放,生活得以改善,服饰从禁锢走向开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到了八十年代,时髦的男青年一边跳着霹雳舞,一边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成为那个年代的时尚。后来,连体裤、哈伦裤、健美裤、蕾丝裙、中性套装、露脐装……犹如清风一样,一股一股地席卷着华夏大地。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超短裙超短裤,在九十年代也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如今的人们,几乎每家都有好几个衣橱,大人的、小孩的四季衣服应有尽有;
没过一段时间,就要清理出来一些衣服放进捐衣箱,然后再去买新的衣裳。
民以食为天。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在三四十年前,家里拥有冰箱的人家是很少的,大部分人家都在自家院子里挖一口窖,用来储存过冬的白菜、土豆和萝卜。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住的是两间平房,一间是卧室,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另一间是厨房兼储物室,在房头的空地上挖了一个地窖,里面放的就是萝卜、土豆等过冬的蔬菜;
远不如现在,反季节的蔬菜随时都可以吃到,南方的水果也同样可以买到。
在我的少年时代,常常与母亲一起去粮店买粮油,有时还要走很远的路去古城的粮店购买。那时每个人每月只有二十八斤粮和三两油,我和母亲推着自行车,带上粮油本,到粮店排队开票;
然后持票领取白面、玉米面、小米、豆子,分别装进不同的袋子里;
再用两个酒瓶子装上菜籽油。那时细粮少、粗粮多,经常是百分之七十的粗粮,有时还有红薯干、高粱米等。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县城的一所中学度过的。每天清晨去,晚上回来;
中午在学校的灶上把自己带来的馍热一下,就着开水吃。下乡时,我们几个知青住在两孔土窑洞里,几个人自己生火做饭,粮食由镇上的粮站供应;
半年后由生产队分配。山里的农村特别穷,基本上没有什么副业收入,农民完全是靠天吃饭,山里的地大多是坡地,一块一块地散落在各个山沟里和山坡上,几乎没有水浇地。因为我们的工分低,分粮时自然分得少,每人只分到几十斤小麦和一些玉米、红薯等。到了冬天,要上工地干活,每个人带上两个窝窝头,中午休息时在火堆上烤一烤,就那么啃着咬着填进肚里。后来参加工作后,在单位的食堂里就餐,生活才慢慢得到改善。进入公司机关后,在机关食堂就餐,每天的饭菜花样都不一样,有时有红烧肉,有饺子、米饭、炒菜等等。那几年,我每隔一两周都要去一趟县城,或去新华书店转转,或去邮局发稿件,或去文化馆拜访老师,或去图书馆看书;
到了中午就去街上的小饭馆花上几毛钱吃上一顿饭。
说到如今饮食的变化,那真是天壤之别。走在每一条街上,放眼望去,小饭店、大酒楼、主题餐馆几乎一家挨着一家,能容纳数百人、上千人的大酒店就有十余家,什么川菜、湘菜、鲁菜、粤菜、陕菜、西餐等等,以及当地名小吃,是应有尽有,就连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也不断有连锁店开张。不论谁家,不想做饭了,就去外面的饭店吃上一顿,或者叫上三朋四友小聚,或者干脆叫外卖送到家中享用。
提及住房,我先后住过窑洞、单身楼宿舍和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旧楼房;
直到九十年代末期,才有了一套60平米的房子。十年后又换了一套新居;
如今我住的是近140平米的单元房。说到交通,xx这个地方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通的火车,那时去西安需要七八个小时。县城里也没有公共汽车,人们进城坐的是蹦蹦车(三轮车)。如今的xx,高速路穿境而过,沿黄公路直通陕北;
铁路始发去往北京,这在全国仅此一列。大巴车每半小时一趟通向西安等地。韩合机场正在建设之中;
蒙华铁路途径xx境内。有了车有了钱的人们,几乎每年都要外出旅游,到全国各地看名胜古迹,看风景,享人生,乐在其中。
【篇二】
我俩近四十年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任何联系。分别时我们正值青春年华,二十出头。现如今我们都是爷爷奶奶辈的人了,头发白了,眼睛花了,腿脚也不灵便了,皱纹不知不觉爬上额头了。若真是在大街上碰个照面,估计也互不相识了。
可是去年十月的一天,我打开手机微信,意外的收到他一份特殊的礼物——情系xx,看后让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欣喜、感动、自豪、骄傲,多种复杂的情感聚集在一起,汇成一句话——xx,你真了不起!
是你这方沃土,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他在遭受酷刑的恶劣环境下,撰写了流传千古的骇世惊文《史记》;
是你历经千年沧桑,在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全力打拼下神速的蜕变,令世人惊叹瞩目;
是你的魅力撼动着无数游子的回归之心,多少个魂牵梦绕,多少个日思夜盼,总想回家看看,看看你的英姿勃发,赏赏你的百媚千娇。
他这样写到:
情系xx
在我童年的时候
第一次看到你
你让我好失望好委屈
离别了古城西安
来到这个小山沟
跨上南桥
迈进城门
那狭窄的街道
好像钻进了囚笼
为什么你给我的童年
打下的是这样难忘的烙印
时光荏苒
转眼间
十六个春夏秋冬
我的同年伙伴
我的少年追梦
我的知青岁月
我的田径县志
最终的一切
都逃不过那个寒冷的日子
列车缓缓启动
我挥手泪别友人
这一去便是三十二年的隔海相望
走出小县城
来到了美丽青岛
该把多少乡愁赶跑
可是
这里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依然无法打消
我对你思念的情愫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随着时光的流逝
渐渐地
你似乎淡化在我的记忆里
我只顾眼前变化的欣喜
却想象不出如今的你
——那巨迁和腾飞的英姿!
今天的你
让我难以想象
令我惊叹不已
那昔日记忆中的穷山僻壤
转眼间成了凤凰栖息之地
过去,黄土风沙、煤炭窑洞
就是你苍老的容颜
而今,国家森林公园
全国旅游圣地
全国百强县级市
国际灯光艺术节
国际国内的各类比赛
世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频频进入央视
让人目不暇接
三十二年的阔别
你变得如此美丽迷人
使我迟迟不敢靠近
我远远望着你
不停地对自己说
这一定是做梦!
可是电视网络微信
天天催我梦醒!
待到春暖花开时
我将会以怎样的心情
走进你——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仙境
那时的我又将如何面对你
华贵娇艳、秀丽迷人之躯!
当年,我们在陕西xx五星村插队落户,毕业于同一所学校――象山中学。他比我高一级,比我早插队一年,也比我早回城一年。至于回城后他去了哪里,全然不知。直至去年十月看到他发来的《情系xx》,才知道他后来去了山东青岛。
那时的农村,生活十分艰苦。没有天然气,没有自来水,没有交通工具,没有电视、电话。每天收工回来,生炉子做饭是一件令人发愁的事。经常在下工的路上边走边拾柴,有时拾的柴火不干,点不着炉子,常常被灶房里的浓烟呛得喘不上气,熏得流眼泪。吃水更让人头疼,全村人靠一口两头下索的井打水吃,井口好大好大,水也很深,每次挑水时,心里充满了恐惧,总是胆颤心惊的。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五星村村民,不仅过上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还享受着丰富的文化生活。近年来,经过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已成了黄河岸边一道靓丽的风景。
看到这些变化怎能不让人动之以情呢?这里是我们曾经生活磨练了四年的地方,有我们辛勤的汗水,有我们踏实的脚印,有我们委屈的眼泪,也有我们欢乐的笑语。更难忘的是,有我们在艰苦岁月里共同建立的深厚友情。
当我再次拜读这位曾在广阔天地共同奋战的“同壕战友”的《情系xx》时,按耐不住内心的澎湃,于是,我也给他送上了一份真诚的礼物。
回战友-——情系xx
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
一个寒冷的日子你带着几丝眷恋
随着一声鸣笛
挥泪告别了这个穷山僻壤
没有留言
没有说声再见
撇下一大家去了美丽的青岛
一别三十二年
不见其人
无闻其声
忽然间
《情系xx》跃然眼前
思绪带回久远的从前
沉稳内敛足智多谋的你
原来是从繁华的都市
来到这个街道狭窄的小县城
压抑的你几乎喘不过气
就象钻进了囚笼
而今
你的容颜你的模样变了吗?
而她变了
变得华丽娇艳妩媚动人
你曾居住过的小县城
如今享有“历史文化名城”之誉
青砖灰瓦古朴典雅
时常有高鼻梁蓝眼睛的国外人
不远万里来到这里
华灯初上
小城沸腾一片
从北街到南街
游人如梭骆绎不绝
随处可见
各式各样的花灯
彷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随处可听
小伙弹琴姑娘歌唱
夜市更是火爆
特色小吃供不应求
南门广场开阔壮观
瓮城楼气宇轩昂
新城
高楼林立商厦遍布
街道宽阔平坦
街灯灿若星河
公园湖波荡漾绿草茵茵
满城繁花似锦芬芳馥郁
夜幕降临美景如画
南湖公园
国内横跨最大的湖景灯光秀
浓郁的中国特色音乐
动感酷炫的灯光影像
如梦如幻无与伦比
象山森林公园
昔日抬头望去
枯草乱石荒山一座
今日树木葱绿鲜花盛开
风景优美环境宜人
夜幕垂帘
山坡灯火通明
彩色镭光灯
光芒直射新、古两城
站在山顶
可饱览全城美景
站在城中
可观望山上繁星点缀
身在此城中
像是走进了人间仙境
文史公园
亭台楼阁山水相映
垂柳轻扬百花吐芳
秀色可餐如诗如画
漫步园中心旷神怡
震撼的《黄河魂》水景秀
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
更是历史沉淀的文化盛宴!
xx
早已不再是你印象中的那个
黑咕隆咚煤尘弥漫的小旮旯了
待到春暖花开时
这座美丽城市
会以她独特的魅力
张开双臂向你拥抱
完成,发送。
手机铃声响起,我们聊了很久。虽然现在的我们身在他乡,但聊的最多、最感兴趣的话题,仍然是我们的故乡——xx!
【篇三】
xx,不是我的故乡,却令我心驰神往。
我是一个外乡的姑娘,对xx的认知是从小时候能听懂大人说话就开始的。十几年前,我们村的人一到酷热的夏天,都会一拨一拨地离开家去外乡打工,一两个月后又一批一批的回来。奇怪的是,他们回来以后的脸都比以前黑了很多,有的还泛着红,有的人的脸甚至还一层一层的蜕皮,手指肚也是糊的黑乎乎的,好一阵都洗不掉。后来,听他们闲暇时的聊天我才得知,原来他们是去了一个叫xx的地方给人家摘花椒去了,还挣了不少工钱呢。后来,又从妈妈口中知道了一些她去xx摘花椒的经历,妈妈说摘花椒的时候正是最热的时候,一整天都待在山坡上,太阳也能晒一整天,脸不黑、不红、不蜕皮才怪哩。
初中时候我在地理课本上看到花椒喜光、耐旱,适宜坡地生长,不易修剪,才隐约体会到农民种地和打工挣钱的不易。于是,小时候的我对xx的印象便是一个种满花椒的穷乡僻壤,这个印象一直留存到我上大学前。
2014的夏天,我走进了理想中的大学,认识了祖国各地的同学,在学校的新生群里,我认识了一个阳光帅气的少年,他告诉我他家住在xx。或许是xx这个地方在童年时候就在我的心里埋下了幼种,所以在遇见来自xx的他以后,心里的种子就开始生根发芽。我们交谈甚欢,一起走过学校的每一处林荫小道,他总给我讲很多关于xx的故事,但并不是我小时候从村里人口中听到的xx,于是,我怀着对他的一份爱恋的同时也对xx这个地方充满了期待和憧憬。陈奕迅的歌曲《好久不见》里面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每次听到这里,我都情绪激荡,心潮澎湃,我也想去他生长过的地方,走遍他走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去感受他生活过的痕迹。嘿!这个愿望终于在2015年的夏天实现啦,刚好趁学校放暑假的机会,我和他一起坐火车跨上了xx之旅。从西安到xx一共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在暮色降临时,我们来到了xx,刚出火车站看到眼前的一幕,我就驻足不前了,一排排整齐的高楼玉宇、干净宽敞的街道、井然有序的车辆人群……俨然一幅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画面。
回家稍作休息后,晚上我们去了桢州公园、禹甸园,公园里好不热闹,男女老少都在一天的忙碌后来这里散心游玩,一派祥和的景象。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去了金塔公园,又坐公交去往芝川镇游览了司马迁古迹,探寻古迹,怀敬先古。晚上我们去了xx夜市,这个号称亚洲最大的夜市果然名不虚传,里面各种小吃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应有尽有,我最喜欢页面和八宝粥,物美价廉又秀色可餐。匆匆两天的行程结束,虽然并没有跑遍xx的每一个角落,但我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相信其他没去过的地方更不会差,并在心里暗暗决定好下次再来。
事实上,在去过xx一次后,就总惦记着下一次去是在什么时候。2017年的冬季,我又去了一次xx,甚至比上一次去更开心,更期待,因为这次的xx又向我展示了她的另一面,灯光艺术节是最大的亮点,让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给了我不一样的惊喜。公园里、大街上,到处灯光弥漫,我去了每一处有灯光展览的地方,每个地方的灯光主题也都不一样。老城里的灯光充满了古风古韵,走在老城的街道上,仿佛坐上了时光机穿越到了几百年前,盛世景象尽收眼底。新城区的灯光设计则充满了现代元素,颜色靓丽,造型独特,吸引了很多当地人和外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大家都在自己喜欢的灯光前拍照留念,我也在“i
♡ hc”灯光前留下了自己的美好回忆。随后,我又去吃了xx饸饹、羊肉泡馍,味道鲜美,唇齿留香。待了几天后,又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但xx的美景、美食都永久的埋在了记忆的最深处,被小心翼翼地珍藏。
2017年8月,被誉为陕西最美“1号公路”的沿黄观光路正式开通,这为xx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18年2月,备受瞩目的梁代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盛大开馆,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来xx旅游的人越来越多,xx印象也越来越走向国际化,今年春节,xx又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灯光艺术节,直接与国际接轨,向世界展示了xx魅力,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我的心里说不出道不尽的高兴和感动,xx是我默默珍藏在心里偷偷喜欢的地方,但我更愿意看到她被更多的人喜欢和热爱,也许在某一刻,我已经把xx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每次有人在耳边提起xx这个字眼,我都会兴奋地和他们分享我所了解的xx,是因为深沉的喜欢才会迫不及待的想要把她展示给众人吧。
也许是基于对恋人的一份挚爱,所以才会在一开始就喜欢上xx,但我想,即使没有这样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我也会在见到xx的第一眼就对她一见倾心。她不是小时候印象里的穷乡僻壤,而是内心深处埋藏着的一份真诚的热爱。
【篇四】
作为临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对临泽农村改革的披荆斩棘不断深化的全过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在写此文前,我和县委老干局的领导用一天时间走访了当年农村实行大包干时一波三折的鸭暖镇张家湾村和平川镇平川村,与当事人及现任村干部进行座谈。对四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感慨万千。
记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12月22日晚8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播发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当时的县委书记崔岩很敏感,听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后非常激动,恨不得连夜将会议公报印发到全县。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安排县革委会办公室主任,从县广播站找来播报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录音磁带,让我通过播放机用录音重播,我用钢笔记录全会公报全文,再由打字室打字员用铅字盘打字机打到蜡纸上,经校改后印发全县各公社党委传达学习,从记录、打字到蜡纸,到油印机印刷,全是手工操作,耗时费神,各个工序下来花了一整天时间,再由邮政局发送到各公社,实际上第三天基层就见到各大报纸头版刊发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了。仅就这件事可以看出,一方面当时县委书记对传达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急切心情,另一方面和现在秒知天下、日行万里的智能时代相比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霄壤之别。现在智能化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在当时想都不敢想。
临泽的改革与全国一样,先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农村开始。1978年临泽全县总人口111965人,总耕地229179亩,粮食总产量15665.22万斤,人均产粮1399斤,除交售农业税和统购任务,再留足籽种、饲料和储备粮,人均实际分配的粮食555斤,由于长期吃大锅饭的体制机制,劳动生产率相当低下,人均近两亩耕地还解决不了温饱,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08.80元,人均口粮分配555斤,其中小麦只能分到50到80斤,其余均为小杂粮,农民群众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顿白面面条或白面馍,从上到下的干部及人民群众都为吃不饱肚子发愁。古希腊哲学家德谟科利特提出过一条法则:“只有能给绝大多数提供幸福和最小痛苦的社会,才是有价值的”。费尔巴哈也说:“人活着就是为了让自己幸福”。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条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文章,随之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转载了这篇划时代的理论文章,后来全国各大报刊也都转载,这篇文章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震动,于是在全国兴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可以说也正是这场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理论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闸门。但农村改革从何入手,具体怎么改,全国无成功经验可借鉴,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模糊,且一直停留在革命口号式的一大二公思维定式中,对实际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旧体制和一大二公的旧模式不敢越雷池一步。怎么办?时任县委书记崔岩对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已有一种坐不住等不及的急切心情。摸着石头过河,1979年他就在全县八个公社各选一个大队试行农活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责任制试验,结果出乎意料,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责任心得到极大调动。年终召开全县四级干部大会,对此进行了全面总结推广,群众对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责任制改革很满意,有的地方甚至搞了联产计酬责任制比分段包工更深一步,效果也更好。
如何在此基础上再深化农村改革?县委对深化农村改革充满坚定的信心,在大原则上又稳步谨慎,于是,在1980年7月召开了一次县委全委会,决定选择一个规模比较小的公社,抽调得力的部门一把手和能力强的干部组成工作队在鸭暖公社的六个大队深入宣传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搞试点实行整体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全县深化农村改革探路并总结经验。
万事开头难,冲破思想牢笼,打破旧的管理模式,谈何容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僵化的环境中,这项改革就像在荆棘丛生的荒野趟出一条路来,各种阻力都有,试点工作难度很大,阻力主要来自大队、生产队干部的思想认识,虽然绝大多数农民都期盼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满足多劳多得吃饱肚子的愿望。鸭暖公社的试点,五个大队搞的顺利成功,都实现了土地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广大人民群众非常高兴,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唯有一个大队---张家湾没有搞下去,工作组长在县委召开的总结汇报会上说,他把联合国的办法都用上了,就是搞不下去。主要原因是大队、生产队干部不同意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因为当时张家湾大队,集体经济相对比较好,全大队有“五小”企业和小作坊8家,如有小水电站、水磨坊、油坊、小煤窑、农机站、羊场、砖窑等,所以大队干部不愿意把“五小”企业弄散了。大队书记李永成是1955年入党的老支书,组织管理能力比较强,他坚持不能倒退,所以没搞包产到户。
尽管张家湾大队当时经济条件比较好,虽有八家“五小”企业,但群众生活也非常困难,全大队经济总量不到130万元,全大队只有第五生产队决算分配时一个劳动工日0.5元,是最多的,四队一个劳动日值才0.18元,人均口粮只分80斤小麦,其余为小杂粮,过春节时生产队杀两只羊,一口人分八两肉,每斤肉一毛钱,有的家庭都不敢要,因为年终决算一年的劳动力价值扣除粮价、农副产品价格,绝大多数农户都是超支户,劳动一年还倒欠生产队粮款。那时生产工具都比较原始,张家湾一个生产队只有七、八个牛拉大轮木车,社员起五更睡半夜地劳动,五更用牛拉粪土,白天人拉车,人苦牲口也苦,骡、马、牛、驴骨瘦如柴,人一把可以把驴推到,牛一卧下就起不来。1978年张家湾全大队只有三辆手扶拖拉机、两辆皮车,大队经营一辆“东方红”拖拉机和28拖拉机,一辆两吨半小货车。全村人均口粮300多斤,那时因为张家湾由于地处鸭暖的最远端,基本上没有正规的道路,行路难行也是一大困难。全村320户1492口人,还没有20辆自行车,现任支部书记闫自保那时全家14口人,3个劳动力,年终决算分配还欠生产队200多元。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张家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2017年全村经济总量达到6606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51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3938.6元,全村420户1500人,村上修建了五幢楼的住宅小区一处,有楼房240套,还有30户在张掖、临泽城区买了楼房,64%的农户住上楼房,有124户人家有了小轿车。村社都通了硬化路面。现在群众吃穿住行都很方便,过春节一户购物消费上万元,已从改革前的温饱不足,今天过上了富裕幸福新生活。勤劳致富的五社党员杨威种90亩沙漠地经营大棚瓜果、玉米等年收入已经超过20万元;
党员陈小霞成立万里青苗木专业合作社,苗木花卉面积达600亩,还在古寨村沙漠创建沙漠人参---肉苁蓉经营面积3000亩,正常用工20人,年经济总收入超过500万元,是当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的3.85倍。
大包干时张家湾的老书记今年已88岁高龄,已在县城买了楼房居住,由县上工作的小儿子照顾,老书记享受着养老金、村干部离任津贴和高龄补贴三份生活来源,25亩承包地早已由女儿家耕种,颐享天年,生活无忧,他现在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深刻变化感慨万千。
1980年在鸭暖试点成功的基础上,1981年临泽率先在全省推开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在全面推广时,同样也是群众满意,大队干部有疑虑,有许多大队干部不理解,怕倒退被戴走资派的帽子被批斗,如平川公社平川大队支部书记吕文清就对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理解,认为这是倒退,并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认为新中国成立将近30年,都一直走的是一大二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包干包产到户和解放前的单干不是一个样吗?还在一次县委召开的推进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会上吕文清担心地向县委书记崔岩提问:“这样走下去会是什么后果”?崔书记心中有数底气十足地告诉参会的同志们,“只能越来越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改革的深入,实践更是充分证明,大包干后改革开放的形势越来越好,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虽然在1981年的全县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各公社都有1—2个大队 维持原状没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贯彻的深入,加之安徽凤阳小岗村实现大包干的宣传报道,农村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是大势所趋,全县没实行的个别村,由被动变主动,在没有派工作队的情况下也自动实行了大包干。
平川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一个劳动日值0.4—0.5元,人均年分配口粮400斤左右,其中小麦也只有80--120斤,不少农家一年都吃不上一次肉。全村258户1300口人,不到10辆自行车,决算分配90%的农户是超支亏空户,住的土坯房,纸糊窗,玉米杆、葵花杆子当围墙。人无厕所,猪无圈,冬天抹点土煤块生火的只是个别农户,绝大部分只能烧热炕。经过农村改革四十年,今天的平川村,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15元,80%的农户用上电磁炉、石油液化气,电冰箱、洗衣机普及率达98%,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目前,全村钢架大棚350座,蔬菜面积达780亩。雷军长青特色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种订单蔬菜400亩,年总收入达160万元。陈军建钢架拱棚250座,瓜菜总收入120万元。居民点按统一规划设计,一户一院砖瓦房,玻璃门窗粉刷墙,人有厕所畜有圈。目前全村297户已有130户买了楼房,占总农户的43%,社社都通水泥路,有53户买了小车,现在出行已不见自行车,家家户户出行都有摩托车、电动车、三轮摩托等交通工具。
平川村大包时的老支书吕文清现已过世,但留下了人生精彩的故事更是激励着他的子孙和当地群众。吕文清大包干时疑虑重重,不敢搞,可大包干后没几年他就成了种粮大户售粮大户,1988年以来,他一户每年就向国家出售粮食超过万斤达1.5--2万斤,1989年、1990年连续两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售粮模范的光荣称号并颁发奖状以资鼓励,不仅如此,他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6年4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大会上授予吕文清全国“五一”奖章。他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回来,我因当时的工作关系找到吕文清请他谈了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的盛况及见闻,当时吕文清深感自己所做贡献太小有些愧对劳模称号,他说在北京让他大开眼界,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表彰大会上他看到不少劳模胸前挂满劳动荣誉奖章,看到这些后他深感自己不如,他对我说,看到不少胸前挂满奖章的劳模,我算个啥,当农民的向国家交售粮食本就应该,还获得如此之大的荣誉,作为我个人太渺小了。这就是大包干前后吕文清的变化。大包干后他不仅在物质上获得巨大收益,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还在精神上获得省上和国家的最高荣誉,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的,正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吕文清由一位穷支书变成富裕户,还一举登上全国“五一”奖章的领奖台,是时代使吕文清登上人生价值的巅峰。
改革开放这场深刻的变革让临泽广大农民从新中国成立的当家作主站起来,走向了今天的富起来、强起来。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x元到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元,增长了123倍;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2661元,城乡储蓄1978年只有x万元,目前已超过100亿元,增长也超过100倍。目前全县家庭农场已有60家,规模都在几百亩或上千亩。从这几个数据就足可以说明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临泽大地今天的巨大变化;
临泽农村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变化令城乡人民感慨万千。今天走进临泽农村,听到的是农民夸赞党的好政策的笑声,看到的是农民舒展的笑脸,感受到的是富起来的农民那种对未来充满底气的自信。农村产业兴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动能转换的步伐加快,社会稳定和谐,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社会一派生机与活力。坚信在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临泽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建设幸福美好新临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篇五】
36年前,我成了恢复高考后家族里第一位大学生,也是我们村里第二位考上大学的。
至今,我们家族两代人共有9人考上大学,加上“筑巢引凤”娶进家门的几位大学生,如今的家族成员中有教授、律师、教师、工程师、公务员、职业经理人等,高考不单改变了我们本人的人生轨迹,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家族的社会声誉。听故乡的乡亲讲,因为我们家族出了多位高校学子,当地乡邻教育子女勤学上进往往以老叶家的子弟为榜样。
所有这些,追本溯源,我觉得都得益于小平同志当年恢复高考的英明决策。
虽然过程很痛苦,但是,撒下汗水后的收获很开心。
说实话,我们家族能有这么多子弟进入高校深造,主要靠努力与奋斗。撒出多少汗水,会有多少收获。
下面重点说说我的大侄。我哥嫂都是勤劳的劳动者,他们在教育孩子读书上却是一丝不苟的。他们的不苟不是砸钱送孩子去乱七八糟的机构去培训,他们的做法很朴素,就是让孩子尽早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同时给孩子立规矩,让他制定好每天、每周的学习计划,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000年,侄子顺利考上浙江某省属重点高校,这所学校的学风很好,学生积极上进,侄子立志考研,最后一学期租住在校外备考,由于认真刻苦,以致一度流鼻血。每次放假回家,瘦得都像猴子,在家过一阵子长了点肉,又回校认真学习去了。“胖去瘦来”,几乎成了那几年的轮回。最终,侄子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上研究生,还获得了浙江省政府优秀奖学金。读硕期间,他认真刻苦谦虚好学,深得导师喜爱,在国外一流学术期刊成功发表研究成果,毕业时,他不仅荣获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还获得了去欧洲顶级学府读博的机会。
寒门子弟留学,拼的不是钱,是智慧与努力,以及耐得住寂寞的性格。在国外的7年中,除了出国初期家里为他准备的路费和最初的生活费,其余所有的开支全靠侄子自己的奖学金。他的博士生导师,以对学生要求严酷著称,常有弟子留级甚至被开除,有的实在忍受不了半途退出。侄子顶住巨大的压力,每6小时观测、记录一次实验数据,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严师出高徒。艰苦的奋斗迎来了属于他的幸福,留学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先后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发表数篇原创性研究成果。毕业时,荣获学校的最高荣誉奖章。
2014年2月,侄子回国受聘为上海某高校“紫江优秀青年学者”,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回国几年来,他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以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pnas等顶级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被多家著名学术杂志做亮点报道。特别是2017年,他发表的利用手机超远程操控治疗糖尿病的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国内外多家重量级媒体如新华社、央视网、bbc等进行了采访报道。今年7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又以“我科学家用远红外光操控干细胞分化”为题刊登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奋斗之树常青。由于优异的学业与科研,侄儿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中央组织部“青年千人”、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2016年度吴江科技领军人才、2017年度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家等荣誉。
作为一个再普通平凡不过的家族,40年来,我们很幸运成了改革开放的经历者和得益者。我们是一滴水,融入了时代洪流,才成就了这滴水的晶莹与辉煌。
感恩时代,致敬奋斗!
【篇六】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家居住的县城平房连片,早晚做饭时,如天气无风,城区炊烟弥漫,熏眼呛人。
当时家住三间平房,进得外屋,沙泥抹墙,顶裸椽檩,两侧是铁锅大灶,锅台上方墙壁挂着勺、铲、瓢等炊具,下摆一排盛油盐酱醋的瓶瓶罐罐。贴南墙竖个小柜,装盆碗盘碟。靠北墙有水缸、菜墩、粮米袋子、泔水桶等,这便是“厨房”的全部。
我每天要早早起来做饭,尤其是冬天,天不亮就“咕哒、咕哒”拉动风匣起灶生火。风匣是长方形木箱,靠两根拉杆联动箱内的挡板,一推一拉生风,吹旺灶火。燃料是柴草或凭票供应的劣质煤,须不时往灶膛添柴、续煤,大铁锅烧开水,先要灌满几个暖瓶,是全家一天饮用的热水。
饭菜十分单调,冬春几乎每顿是玉米面窝头或高粱米饭,熬白菜萝卜或马铃薯,夏秋会炒些青菜。由于灶大火软,做好一顿饭要一个多小时,待全家吃完,刷净锅碗瓢盆,很快又要准备下一顿,当时人称整天忙碌做饭的主妇是“锅台转儿”。
1985年春天,买回了家用吹风机,莫看它只有水瓢大小,通上电源,就喷出强风吹得火旺,我可以不必再拉风匣,腾出手去淘米、切菜,缩短了做饭时间。这一年,我家翻盖了住房,两个并联的地炉取代了锅台,可以同时煮饭和炖菜,燃料也变成了蜂窝煤,打开吹风机,火舌窜起半尺多高。更大的变化是安上了自来水、接通了下水道,挪走傻大黑粗的水缸和酸气弥漫的泔水桶,外屋变得宽敞、清新。做饭从此告别了铁锅大灶,蒸窝头用笼屉,炖白菜用铝锅、炒青菜用大勺,高兴得我不时叨念,有些像饭馆子。
没过几年,高压锅、煤气罐、电饭锅、电冰箱等陆续入驻“厨房”,电冰箱刚买来时,我一边擦拭一边想,老母亲去世前,总叨念想吃冻豆腐,那时是三伏天,哪找去?要是有冰箱,她就不会……想着想着,不禁泪水夺眶。
1993年,县城“棚户区”改造,我家的地段建起住宅小区,回迁住楼,许多刚“时兴”几年的厨具却被淘汰:天然气管道替代了煤气罐、点火炉盘换成了电子燃气灶,电磁炉取代了电火锅等。我站在装修完的厨房,好似不知手脚该放何处,一有空闲我就要擦拭,让一切都光泽泛亮、纤尘不染。到了晚上,也要开亮壁灯在厨房坐一会儿,仿佛这里不是煮饭烧菜的地方,而是一个摆满样式新颖、技能先进的厨具的展室。
而后十几年,厨房设备不断更新:微波炉、豆浆机、榨汁机、红外线消毒柜等一个跟一个搬进来。第一次吃到用豆浆机做出的豆腐,我乐得合不拢嘴,跟孩子们说“从前做豆腐,半夜就要起来磨豆子、煮浆、点卤水、压包,折腾到天亮才能出豆腐。现在不到半小时就能吃到嘴,这变化简直没法儿说!”
别看我如今已年逾花甲,依然掌控着“厨权”,精心烹饪美味,让全家的生活越来越舒适惬意、充盈美满。孩子们让我歇着,等他们下班回来做饭,我说:“从前做饭烟熏火燎地受罪,如今做饭操纵电器,是一种享受!”
透过我家厨房40年来发生的巨变,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和幸福。
【篇七】
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新时代、新征程已经成为当下全民热议的词汇。中国人民在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进步后,将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起来”的新时代。身处山西省的山东能源龙矿大恒煤业,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时代的召唤——奋进新时代时不我待,开启新征程只争朝夕。
作为80后——煤矿行业里的中坚力量,我们心潮澎湃,因为我们正值青年,正是志存高远、意气风发的好时光。我们使命光荣,因为新时代需要我们的满腔热血、砥砺前行。我们任重道远,因为新征程是我们这一辈人的长征路,我们的父辈在长长的巷道里用智慧和辛劳铺就了这条路,我们要把他走得更远更踏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启一个属于我们的美好时代。
经验告诉我们,自我超越的路总是充满坎坷,在挣扎中磨练,在懊悔中成长。还记得在2017年7月份,山西龙矿物资部在大恒煤业成立了供应站,主要负责物资供应管理工作。新部门变革推行工作流程的优化,原来使用的物资管理系统也由新系统所取代。新环境需要新思维,新系统也要我们从零开始快速学习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作为仓库管理工作中年青力量的我很遗憾没有冲到第一线,而是落在队伍的后面“拖,等,靠”。因为固有思维让我习惯了以前的工作模式,不愿意去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新旧系统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们的班长给我的触动很大。在学习培训阶段,他提问最多,发言最多;
在摸索适应阶段,他咨询最多,研究最多;
在实践应用阶段,他又不厌其烦的交给我们如何操作,如何实际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管理者,他真正起到了带头作用,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我也在慢慢地改变着自己,以我们班长作为榜样,以“每天好一点”作为行动指南,认真地学习应用新系统,努力让自己的工作方式更严谨。终于在新系统全面投入使用时,迎头赶上,可以熟练的进行操作。
如同我原来的落后思想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一样,在安稳的环境中容易让人产生惰性,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工作,由疏至易,人也会产生满足不思进取的想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别人都在进步时,若你停滞不前,那便是退步。在一个思想进步,竞争激烈的团队里,没有人希望是退步那个人。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创新成为一种常态,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不仅可以保持思想的进步,也可以形成良性竞争,源源不断地为我们能源集团输入新鲜血液,让他保持年轻化,在大环境的竞争中有力搏击。
新时代,责任是使命,担当是态度,奉献是境界。并非高不可攀,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做。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敢担当是本分,是基本的职业素养,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去做。奉献虽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它融合和渗透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只要想做,实实在在地付出就是奉献。
【篇八】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作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谁牵住了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发展的先机、赢得优势。近年来,能源集团坚持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跑出了创新“加速度”,“山能模式”“山能经验”“山能答卷”让行业惊艳、令社会注目。当前,我们身处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身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机遇期,身处建设“四新”山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负重前行期,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又面临激烈竞争挑战,我们创新发展的任务更加沉重、使命更加神圣、需求更加迫切。百舸争流,奋楫者进。
要做实机制支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管理来说,先行的是制度是机制。创新能力强不强、创新热情高不高、创新效果好不好,都要依靠机制的支撑、保障和调动。所以抓好创新工作,首先要抓好创新机制体制的创新。要立足优化顶层设计,坚持不懈地完善做实创新工作的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评价机制、成果转化、合作机制等,从宏观上锚定创新方向路径、优化创新环境保障,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使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动,让广大干部职工想创新、真创新、乐创新。
要做强人才支撑。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发展人才,谁就会拥有强大的竞争力、生命力。“四新”山能建设任重道远,更需要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才支撑,既需要大张旗鼓地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的领军人才、科技精英,也需要持之以恒地培养深植于一线的“土专家”“草根英雄”,既需要抬头向前锻造具有高端视野、战略水平的高层“领路人”,也需要俯身向下磨砺能管好班组、带强队伍的基层“带头人”。
要做宽平台支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人才,都要有成长的舞台;
任何创新,都要有“孵化”的平台。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提供支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是抓好创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国家级实验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各层次的创新平台竞相在能源集团涌现,形成了“人才磁场”“人才洼地”。要注重发挥平台的辐射和凝聚作用,着力培养创新的新鲜力量,使各类小改小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让创新从技术大拿的个人追求,变成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事业。
要做深合作支撑。“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能源集团一直坚持开放性抓创新,在绿色充填开采、高温热害防治、“一提双优”建设、产品研发等诸多领域,通过引脑、引智、合作等方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创造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扬好的做法,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着眼行业最尖端科技,放眼最优秀创新资源,积极探索合作攻关、联合研发的新模式、新路子、新办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为开创“四新”山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更加澎湃的创新动力。
【篇九】
“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对“奋斗”这一主题的重申,进一步揭示了“奋斗”一词的时代意义。
奋斗是成就事业和梦想的根本,美好生活需要靠奋斗来实现。个人的成功、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无不需要建立在奋斗的基础上。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实现从“一穷二白”到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跨越,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靠的正是一代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没有奋斗,幸福就是无根之萍,无源之水,无从谈起。
人生在世都会有理想追求,而理想的实现等不来,唯有靠不懈努力奋斗方能实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概莫能外。
——奋斗的人生最精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这个状元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等靠要所能获得的,只有牢固树立家国情怀,靠自身不懈努力和奋斗,把所从事的工作做到极致,方能创造最精彩的人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形成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奋斗的人生最幸福。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生活等不来,需要通过奋斗来实现。打个比方,你是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换来丰收硕果,那份喜悦和幸福是无法替代的。同样道理,你是工人,做到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自然也倍感幸福。实践证明,各行各业都是广阔的天地和平台,需要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奋斗去追求人生的幸福。通过13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富民强的伟大中国梦,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不断提高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奋斗人生就是最精彩,也是最幸福。
——奋斗的人生最辉煌。也许有人说,咱们是老百姓,注定一生平凡,何来辉煌人生。事实证明,从古至今,许多小人物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同样能塑造精彩辉煌的人生。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修脚工能担任全国人大代表,青年理发师能成为副教授,被表彰为大国工匠的群体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人生的辉煌。他们能做到,我们也一样能做到。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只要尽心尽力,不懈奋斗,必将能实现人生价值。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总会忠实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能源集团极不平凡的一年,更是上下承压奋进、充满情怀、让人难忘的一年,方方面面实现了历史新突破。今年以来,销售收入、利润、净利润、归母净利润、税费、社会贡献总额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山东省属企业第一位。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新时代创造新辉煌更需奋斗。让我们以忠诚与担当、拼搏与奉献、执着与实干的优良作风,奋发作为、努力奋斗,为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四新山能”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篇十】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以诗言志,吟咏的是墨梅不慕虚名、绽放清芬的品格,彰显的是大国大党的自信,表达的是从容清醒的定力,传递的是埋头苦干的意志。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坚定自信、保持定力,更需扬鞭奋蹄、击水中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铁娘子”吴仪的故事。1992年,吴仪率代表团赴美参加知识产权谈判,美国人骂中国人不尊重知识产权是“小偷”,“铁娘子”与美国代表针锋相对,经过无数个回合的交锋,最后还是只能全面接受美国条件。我们的“铁娘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屈辱和痛苦,一踏进使馆的大门,她像个孩子似地失声痛哭,说道,同志们哪,祖国不强大不得了哇,我们在外面直不起腰来了呀……缺少实力,就没有底气,哪里还会有人夸你“颜色好”,只会给你“颜色”看!
凌寒怒放的梅花,一直盛开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从拉开改革开放大幕,到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再到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党一直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推动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面对困难和考验,我们党“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抱定的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崇尚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操。
中国梦是开在红岩上的腊梅,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动力。我们不会虚仗傲气,只会挺起傲骨,用龟兔赛跑的精神,稳中求胜;
用愚公移山精神攻艰克难;
用自立自强的创新精神,实现超越。党的十九大报告成就篇中,同样凝聚着我们矿工的智慧和汗水。在建设“四新山能”、“实优强富”新枣矿建设中,同样凝聚着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年大年除夕,天上飘着雪花,煤场还在发运,运销科的干部职工在全矿放假的时候,还在岗位上摸爬滚打,他们放下的是自家的团聚,温暖的是客户端千家万户的心,保障的是我们共同的效益,构筑的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石。
像这样放弃节假日坚守岗位的员工还很多,坦率地说,没有谁愿意加班延点,没有谁不想多与家人欢度节日,可是工作就摆在那里,等不得、拖不得,生产一线在战天斗地,后勤服务要尽职尽责。因为工作把我们凝聚到一起,因为工作才使我们的梦想展开双翼。七五煤矿正是大家365个日夜的付出与打拼,才有今天的嬗变,才有建设“五更七五”的底气。也正是由于几万双勤劳的双手,才把“枣矿梦”这艘巨轮托起。正因为有几十万双坚强的手臂,才擎起“四新山能”气势磅礴的丰碑。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仍需我们继续奋斗,七五梦是我们的梦,枣矿梦是我们的梦,山能梦是我们的梦,中国梦还是我们的梦。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动车上,在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我们没有理由不意气风发,没有理由不迎风破浪,没有理由不激流勇进,“不要人夸颜色好”,不用扬鞭自奋蹄,不到长城非好汉!没有什么时候能像今天这样接近目标,让我们以自信和勇气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再创新辉煌!
第二篇:改革开放征文
80后眼中的改革开放三十年
地铁由南到北,细微颠颤,待地铁冲出地面,恍若隔世。北郊、北仓还是北辰?或许叫北城更合适些吧。
在外求学的我,每次回家都能感受这片土地的变化,高大了,整洁了,宽阔了,舒适了,繁华了,娇媚了,北辰正在用一种超越的姿态不断完善着,不断生衍着。我每到一处,便不禁会被一些东西感动着,不禁为一些变化欣喜着,也不禁为北辰骄傲着。思想感情的潮水使我想把一切的东西,都告诉给我的朋友们。
翻阅历史,了解那段未曾经历的举步维艰。也看到这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繁华喧闹的现代小镇原先不过是满满的高粱,绿绿的稻田,辛勤劳作的农民,皮肤黝黑的少年。地铁到站,脚下的这片土地被人们自豪地称作“新家园”。
30年的积淀,让北辰富起来,美起来,亮起来,公路修起来,地铁开进来;让人们舞起来,乐起来。回首改革开放的历程,点点滴滴都能体现。
旧村旧城改造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从破瓦房到大高楼
如果说旧城是城市记忆保存最完整的地区,那么旧城改造便是城市生命的延续,梦想的放飞,灵魂的深远。
近几年北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委、区政府从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出发,首先在环内启动了旧村改造工程。本着“以建促拆、先建后拆”的思路,“以人为本”的理念,规划建设了多处还迁住宅楼。拆迁后的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在新建的一处还迁住宅小区里,我见到一群在小区花园里乘凉聊天的老人,当问到这片整洁明亮的楼房时,老人们满意地说,“好!好!好!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住进高楼,当上城里人了!”像这样的小区,在今天的北辰,不胜枚举。
自2005年至今,四年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惠民工程正在有条不紊的快速推进。昔日陈旧、破败的旧楼区经历着旧貌换新颜的历史性嬗变。通过旧村改造,改变了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落后和房屋密集、治安隐患多、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村民实现了安居乐业,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成为奉献给当地群众的一份殷实厚礼。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从无到有,再到遍地开花
1991年到1997年全区共开发商品房13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8万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34万平方米,现代城镇初具规模。经过积极争取,市政府批准将北辰区北运河两岸列入海河综合开发的一部分,极大地吸引了开发商前来投资。近几年,运河两岸的双街新家园、万源新城水郡、奥林匹克花园、都旺新城、大通绿岛等居住区拔地而起,配套完善的住宅小区着实让区内区外的买房人挑花了眼。
越来越多的市里人择居北辰,他们就是看中了北辰便捷的交通,优越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发展前景,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北辰的房子,个个是高性价比。
在这期间北辰区更加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及拆迁户的住房困难。加快商品房供应结构调整,提高普通商品住宅所占比重,限制开发别墅,高档公寓,私人会所等项目,使房地产市场面
向普通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昔日抱有疑虑的拆迁户们,现如今住在宽敞明亮的商品房里,终于舒展了眉头。
建房为广大人民群众着想,老百姓没了后顾之忧,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乡村公路发生历史巨变:颠簸小路变致富通途
“要想富,先修路”,展望30年农村道路硬化从1978年—2008年是一个从无到有,由满足生活到促进生产,从村主干路硬化到里巷胡同硬化的巨大转变、巨大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北辰区128个村,除所在地工厂所建的3条沥青路外,其余都是土路。赶上刮风下雨的天气,满村的灰土和泥泞,村民出行极不方便,特别是上学的孩子,走到学校时满身是泥,不知已经摔过多少跤了。
城里人每天上学走柏油路,上班走柏油路,逛街走柏油路,觉得稀松平常,却不知一条乡村公路可以给村民带来多大的便利,多少的幸福。1984年市政府拿出巨资建设乡村公路,历时5年,全区128个村,每个村与国干道连接都有一条沥青路,实现了“一村一路”,让那些村民们在晴天走得开心,夜里走得安心,雨天走得放心。
随着改革开放热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村一路已不能满足农村的需要,而是迅速向一村多路和里巷硬化发展。到1999年时乡村公路累计已达到480㎞;胡同里巷的硬化率估计在70%左右,也就是说有70%的村民出行在硬化路上了。原先走马车、驴车的乡村公路现在开进了大汽车,出行的路又是致富的路,农民怎能不咧嘴嘿嘿乐!
2000年开始,农村迎来了乡村公路大发展时期,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和
养管力度,由此前的重建轻养到现在的建养并重,市、区财政从每年的几十万工程补贴款到现在的几百万补贴款,大大的提高了乡村公路的路网密度和通行能力。对于日益完善的乡村环境,村民一百个满意,他们还把农村新貌编成了顺口溜:“住宅装修像宾馆,家家都有大彩电;农民也有私家车,出门轮子跟着转;城镇相连一条线,建设小康我当先!”
打造宜居小城,城区绿化、公园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1995年,北辰区绿地面积只有15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不足10%。新建成苍峰园、杨连弟公园、集贤公园,虽然只有3座,可农民仍旧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公园而高兴。
到2000年,经过五年努力,北辰区绿地面积增长了2/3,但对于建设现代化小城镇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深知,只有环境好了,项目才能进来;只有经济和环境相协调,才能带动整个区地的跨越发展。“美容”工程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截止到2008年,北辰区共有绿地面积104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44%。
近几年来,北辰区又兴起建设村级公园和健身场地热潮,突出打造花园式小镇,共计建成村级公园70座,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北辰区大张庄某村的村干部自豪地指着村委会旁边的公园说,“每天早晨,来这遛早锻炼的人可是不少,遛鸟,打太极,玩器械的,特别是老年人!咱们村环境好了,老头老太都愿意出来转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座新建成的开放式公园,高大的乔木和鲜艳的月季遥相呼应,标准的篮筐和平整的乒乓球案子让人蠢蠢欲动,不由得加入了全民健身的行列。
鸟枪换炮——旱厕到抽水马桶,农民如厕问题得到解决:
据说人的一生有两年时间是在厕所中度过的,可上厕所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在天津乃至全国多数农村成为不少老百姓的大难题,厕所无顶、无门、无灯,无冲水;储粪池上无盖,蝇蛆爬行、臭味难当……一些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的“景致”,并不少见。北辰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农村改厕问题,加大推动力度,确保改厕一户,合格一户,群众满意一户。
几年来北辰区人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冲破阻力,在农村改厕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高了农民的卫生意识,更提升了农民的卫生水平,改善了农村的卫生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百姓的欢迎和支持。
北辰区2002年至2006年累计已完成全区户厕改造任务55957座,完成市下达的92.6%改造率的任务。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城市人的待遇。孙海麟副市长曾就北辰区户厕改造做出重要批示,他指出:“郊区各区县要学习北辰区的作法,把改厕、填埋坑塘、垃圾处理三件事落到实处。”
按照城市结构空间理论,城市演化被分为4阶段,即:城市膨胀阶段——市区蔓延阶段——城市向心体系(卫星城)阶段——城市连绵带阶段。而北辰正是一颗熠熠闪耀的新星,也必将带动一条夺人眼球的银河!
朋友们,当你们听到我娓娓道来的故事,有没有眼前一亮,心生向往?有没有同样骄傲,同样自豪?北辰的发展,只是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改革的30年,我们厚积薄发,开拓进取;开放的30年,我们与时俱进,万变瞬息。
2008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有太多的深刻记忆。天灾面前众志
成城,团结一致,紧紧相拥;奥运竞技场上万众一心,开心的笑,感动的泪。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强烈感受到,我们的祖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富强和辉煌。全世界都得承认,这头雄狮不在韬光养晦,他正在向世界展示他的锋芒和力量。我们如此热烈拥抱着变化和发展,让西方国家望尘莫及!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都该怀着感恩的心,赤诚的心,拼搏的心,进取的心,因为只有这样一颗年轻的心才能让我们的事业花团锦簇,蒸蒸日上!你和我都在被一股力量驱迫着,去开拓,去创造,再干30年,再变一个样!
第三篇:改革开放30年征文
改革开放30年故事
同口镇南青小学三年级学生:胡浩东
今天,我家里买来了新的微波炉和电炒锅,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说:“看来,做饭是越来越轻松了喽!”
晚上,我家的厨房里可热闹开了。不信,你听,老土炉、微波炉、煤炉、煤气炉它们在议论纷纷地谈话呢!
首先是煤气炉发言。它鼻子哧哧地冒着气,嗡声嗡气地说着:“这主人家真是喜新厌旧,我到这家只有五六年时间就不要我啦。想起来,这五六年,哪天早上,小主人要去上学,早餐不是我做的?特别是冬天,老主人身体不好,要不是我,小主人每天都得饿肚子呢!老主人每次都夸我:“这煤气灶真够快的,三下五除二就做好饭喽!’可是现在……”。
煤气灶还在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大煤炉听不下去了:“老兄,别叹气,你还好,有了新的电器炉,你说不定在停电时,能用得上一两回。我可惨了,主人家有你们煤炉、电炉,肯定不再买煤球了。我这身体,用不了两年,就会散架的。呜——呜——”大煤炉想着说着,忍不住哭出声来了。
老柴灶有气无力地说:“孩儿们,都别埋怨了,想起老主人年轻时,每天上山砍柴,人一多,山上的柴都砍光了。有时就割草晒干了来烧,老主人还不是一个劲儿地夸我:“我家的灶真省柴”。就这样我工作了几十年。后来,改革开放了,她的儿女长大了,也能挣钱了,就烧上
了煤了,我呀,就退休了。老主人对我有感情,舍不得挖了我,做了新房后,还照着我的老样子做了一个新柴灶,每逢过年过节,也烧上一两回,我也知足了。
微波炉听着,感慨地说:“是呀,是呀,我们这些灶,都是为主人服务的。生活一年好一年,灶也发生着变化。我今后一定要向老一辈学习,好好为主人服务。也许,过不了几年,我们几个电家伙也会退休的。”
老柴灶接着说:“你说的对,这几年,新农村变化太大了,人民无论从吃、穿、住、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许几年后,农村有了新的饭馆,主人家再也不用自己做饭了,你们真的要退休的。”
也不知过了多久,它们说得太累了,才迷迷糊糊地入睡了!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
30年光辉历程30载火热青春征文稿
沐改革春风品幸福生活
无锡市东方娃实验幼儿园陈小英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就是这个时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四川汶川发生了地震,近半个中国都有震感。泪水中坚强如钢。在地震灾区,8万多名群众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9万多名伤员迅速得到救治,1000多万名失去家园的受灾群众在短短3个月内得到妥善安置,300多万名中小学生9月1日全部走进课堂„„“中国加油”的呐喊,从汶川到北京绵延不绝。
2008年8月8日20时,经受巨灾考验后的中国,用微笑欢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出席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运动员相聚北京,刷新了38项世界纪录、85项奥运会纪录。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评价说:“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7日下午,中国人历史性地走出太空第一步。
从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到神舟七号发射成功,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经受了检验和洗礼,谱写了一曲民族精神的赞歌。回望1978年,邓小平同志以农村和城市为背景,设计了一幅强国蓝图,然后站在中国经济的制高点上把手一挥,封闭已久的国门便敞开了。刚毅沉稳的姿势,恢宏的战略构想,给贫瘠的中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令华夏子孙精神大振,同时世界的目光一起聚焦,开始正视中国这条东方巨龙。30年过去了,今日的中国与时俱进,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一摔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今日百业兴旺,万象更新,处处呈现这片古老大地的新生。
作为一个被亲切称为“80后”的我,虽然不曾感受六十年代的“大跃进”,七十年代的“文革”,但却伴随着祖**亲变革、变化的过程而成长,成为与“改革”二字有着深刻不解情缘的一代。改革的每个进程所带来的新生活和新变化,在我的记忆深处被流逝的时间划下了不可泯灭的印痕,让我在无声无息中细细地品味,慢慢地体会。
小学时,我们成为了教育改革的直接受益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于是,在学好语数英的同时,我们也接触音乐和美术,开明的父母甚至着手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由于素质教育的恩泽,我们的童年几乎无忧无虑,课业不再是唯一面对的事情。
中学时代,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扩招政策的出台,更让我们在“众人争过独木桥”的压力面前,幸运地走入了高校的大门。
大学时期,学校的培养重点已经从重视学习成绩发展向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转移,大学校园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之外,各类社团、讲座、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形式的教育方式的积极填补,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真正做到了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彻底摆脱了单调乏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奋斗不息的“填鸭式”传统学习方式。
当我们踏入社会,虽然没有了以前的“包分配”,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但是,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我们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我这样一个外专业的毕业生也能一圆小时候的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我始终以老教师为学习的榜样,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弥补专业上的不足。同时,认真对待日常教学活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们。我觉得在北塘教育良好的氛围中,年轻教师获得了更多的成长。
当社会各界对80后诸如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沉迷于网络、热衷网络游戏、“月光族”、“啃老族”等质疑时,人们担心五四精神的历史火炬能否在80后手中继续传承。然而,面对考验,青年人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青春乐章,彰显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新一代”的青春风采。当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交出了“特殊团费”,我们中的另一些人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更有人成为光荣的支教成员奔赴四川一线支教。面对社会弱势群体,我们组成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家庭,积极帮扶。我们在沐浴着改革春风的同时,也在积极履行着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我们更加明白生命的全部意义不在于享有,而在于奉献。
“80后”是幸运的,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与“70后”相比,我们面对的是更加纯粹、更加开放、更加瞬息万变的多彩世界;我们看到了社会变化的过程,看到了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演化过程,感受到了浑厚的优秀文化底蕴中所透漏出的那股可贵的奋斗与创新精神。在经历和分享三十年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今天,“80后”已不再是老辈人说的:“温室里的花朵”、“不靠谱的80后”、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坎坷与磨练的“80后”,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前进,生活的巨变,我们会逐渐成长、成熟,我们会成为你们为之自豪和骄傲的理由。因为温室的花朵已长成参天大树,“不靠谱的八零后”已做好迎接一切困难的准备,我坚信祖**亲会因“80后”而骄傲,而我又会因我是“80后”而感到自豪。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经济日报)
新合作化使农机化获革命性发展
□王鸿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机化经历了高—低—高的发展过程。前一个“高”,反映在广大农民和农业机械生产、使用、管理及科研领域对“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呼声和热情高,笔者曾经在军垦农场务农十年,并且有六年的时间使用农业机械从事耕作,亲身体验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亲眼目睹周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缺“机”而导致生产艰辛、生活艰难的情状。而这后一个“高”恰恰是由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催生的,这后一个“高”不仅体现在农业机械数量的提高,更重要的,一是体现在农业机械使用形式的质变,由完全集体所有发展到允许农民个人购买,又由农民个人购买、个人使用发展到形成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地使用农业机械。二是农业机械概念的外延的扩大,由耕种收割发展到耕种收割、运输、农副产品加工、以及林牧副渔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正如邓小平同志1980年指出的,广义的农业机械化,不限于耕种收割的机械化。三是农机市场的对外开放,一大批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进入了我国农村,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起点。
1978年以后,诞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同时,耕地小地块经营也限制了农机的使用和农机化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年,即使是大型国营农场农机化的进程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而农业机械是承载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道路,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而实践证明,单个的、小地块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可能充分利用当代新科技装备农业,不可能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农业也无异于空谈。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有组织化的生产。而中国广大农民对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人民公社”式的“一大二公”、剥夺个人物权的“公有制”组织形态依然心有余悸。发展农业组织化绝对不能再走“人民公社”式的路子。中国农民是伟大的社会阶层。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不断探索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大约20年前,我国河北保定等地区的农民就开始酝酿和发展了一批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农机协会。虽然这种“协会”在带领农民向组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探索作用,但是并不具有“法人资格”,往往成立得快也消亡得快。但是广大农民一直在探索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组织,全国各地出现的“农机银行”“股田制”“农机互助组”“农机合作社”等,是农民艰辛的探索的见证。
20世纪末,笔者在相隔二十年后再一次踏上东北大平原时,尤其在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意外地发现,一些地方并没有像人们传说的耕地分割得像“棋盘格”、农民牵着犁杖走的现象;恰恰相反,在全镇8200公顷耕地上看到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的玉米地,大型拖拉机正牵引着中耕机在除草……只是再没有看到当年夏锄时人们挥汗如雨、手握锄头除草的情景。
当时全国农产品价格下“浮”、甚至处于“滞销”状态,而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却有增无减。此前,当地也曾发生过粮食滞销和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但当地农民在党委和政府引导下,走“以农机化为先导、以规模种植为突破口、以大流通为载体”的发展路子,这个镇的长山村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机股份合作社”,并逐渐在全镇各个行政村推广。这种“农机股份合作社”具有“现代企业”的形态。农机股份合作社把除个人所有的集体农机具和库房进行资产评估后(123.5万元),按地
7、人3的比例折股到农户(每股300元,折合4117个股份),农民自愿入社。农机股份合作社把合作社社员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规模经营,全程进行机械化作业,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又突破了土地家庭承包的形成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的局限。农机股份合作社机械作业对社员农户只收取作业成本费,农产品归农户;对外作业收入则按股分配红利。全镇8200公顷耕地没有一块地撂荒,当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080元,比上年净增1580元。
2006年,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农业专业合作法》,无疑是对弓棚镇以及全国广大农民在新时期农业生产尤其推广和促进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创造的肯定和保护。弓棚农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促进了土地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土地实现了规模作业,既解除了无农机户的后顾之忧,又充分发挥了现有集体和个人所拥有农机的使用效率,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百公顷玉米全程生产成本仅48万元,亩作业成本低于全省43.27元,全镇机械化作业4000多公顷每年就可节约成本500万元。公斤粮成本仅0.27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24元,百公顷粮食纯利润24.6万元。弓棚农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还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为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可能。笔者2000年底再次到弓棚镇时了解到,弓棚全镇11个行政村,村村有农机作业队,共拥有52台大型拖拉机、21台大型收获机,513台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975台套,固定资产已经达到1200多万元。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合作社成为促进当地各业发展的“龙头”。全镇2.1万劳动力,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3000人左右,只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13%从事粮食生产,87%的劳动力转移到了二、三产业上,催生了畜牧业合作社的诞生。全镇千头以上的养猪场2个,规模养殖户2600户,500头以上的养猪户有27户,养鸡户1200户,日产蛋量1万多公斤。畜禽养殖促进粮食年“过腹转化”5万吨,每年还要外购粮食3万吨,消解了当时粮食降价的不利因素。畜牧业的发展又促使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向着工业和以畜产品销售、运输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镇的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牧业占到50%,农业只占9%,多种经营占18%,乡企民营占23%。第二、三产业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弓棚全镇的社会总产值中种粮收入只占了三成,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小城镇建设也有了相对充足的资金,城区改造、道路建设、市场规划以及文教卫生发展等城市化拉动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当时国务院一位领导视察弓棚镇时,盛赞这里出现的与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新五怪”现象:农业大镇,近九成的农民不种地;产粮大镇,年产粮8万吨不够用,每年还要外购3万吨;粮价下跌,农民收入逐年递增;生猪大镇,生猪不够卖,每年还要外购30万头;销售领域收入比生产领域高,卖猪收入比养猪收入高。
实现了这一步,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合作社的作用功不可没。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首当其功!
弓棚镇曾是吉林省国家级农业综合改革的试点镇。而弓棚镇10年前成立“农机股份合作社”无疑具有革命性和里程碑的作用,为使处于低谷的我国农机化得以有一个新的发展发挥了探索者的作用。如今,全国各地各类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已经遍布农村大地,全国农机化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革命性的发展阶段,至2003年,我国农村各类机械总动力已经超过了6亿千瓦。弓棚镇“农机股份合作化”促使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多业并举的局面,起码给人以三点启示。一是农业生产必须拥有智能化的生产工具,这是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突出标志。当前在我国农村,先进的农业机械就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放弃了发展农业机
械化,就是背离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也就无从落实。二是发展农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产业组织。农民、农业要走出孤立、封闭的小农经济状态,必须有与市场化发展相一致的专业分工明确、社会化协作广泛的社会合作组织,与农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经济组织同样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求,是实现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直至“三农”问题全部解决的必由之路。包括农机股份合作社在内的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利用率和解决无序化及扩大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农业生产必须借助先进的生产机械和经济组织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通过经济组织用市场规律合理调节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生产纳入市场化的轨道。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组织化、市场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实现了这“三化”,才能说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可喜的是,中央于2006年及时地出台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保护了农民的首创精神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在我国农村,各种农业生产和经营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我国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此文获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