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芋老人传》阅读答案
《芋老人传》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芋老人传》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芋老人传》阅读答案1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选自《春洒堂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衣湿袖单,影乃益瘦——益:更加
B.老人延入坐——延:邀请
C.以污贿不饬罢——饬:规矩
D.辄屈膝叩首迎款——迎:应对
2.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芋老人“知道”的一组是()
① 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② 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
④ 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⑤ 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⑥ 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慈水祝渡的芋老人夫妇生活清苦,心地善良。他们曾热情款待屋檐下避雨的书生,书生饱食之后表示日后一定不会忘记芋老人夫妇的恩情。
B.当年贫寒的书生贵为相国后,却无法品味出当年芋的味道。于是派人寻找曾为他煮芋的夫妇,但芋老人煮的芋仍未让他感觉到昔日的甘甜。
C.作者通过芋老人由食芋者前后食芋的不同感受联想并列举一系列所见所闻之事,谆谆告诫人们:无论取得怎样的功名,都不要改变自己从前质朴的心灵。
D.文末提出疑问,表面上是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实际是对“野老鄙夫”的赞扬,对“缙绅士大夫”的讽刺,可谓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1)(我们)村子南边有对过着贫苦生活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
(2)只是奇怪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呢!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
《芋老人传》阅读答案2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就:参加
B.辍箸叹曰 辍:停止,中止
C.相国遽惊谢曰 谢:感谢
D.厚资而遣之 资:赏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芋视乃友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以污贿不饬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 蚓无爪牙之利,筯骨之强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来源:]
A.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B.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C.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D.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论点。
C.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轻视学习,沉迷幻想。由家庭、朋友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比较大。[来源:]
D.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9.翻译(共10分,4+3+3=10分)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译文:
(2)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
译文:
(3)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译文:
参考答案:
5.C 6.B 7.B 8.C
(2)抛弃了他的妻子,以致让(她)忧郁而死,这是像芋头一样对待她的妻子。
(3)因此世人由于眼前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块芋头而已呢!
文言文翻译
十多年后,书生为科举考上高的等第,还当到宰相的地位。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麼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麼香,那麼甜呢!」於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人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麼从前吃的芋头就那麼香,那麼甜呢!」芋老人向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麼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麼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於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用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於芋头了。这麼说来,世人由於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那里单单只是一块芋头而已呢!」
《芋老人传》阅读答案3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①,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②,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③,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④,朝分尚食⑤,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⑥,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⑦!”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⑦岂独一箸间:意谓不只辍箸不吃这点事。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影乃益瘦()(2)再进,生为之饱()
(3)织纺井臼,佐读勤苦()(4)相国遽惊谢日()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独与妪居渡口/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及为吏
C.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时、位之移人也 D.命妪煮芋以进/以污贿不饬罢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2)尚何芋是甘乎?
20.文中老人所言三事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1.根据文意,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3分)
参考答案:
(五)17-21题(17分)17.(1)益:更;
更加。(2)再:第二次。(3)井:(从井里)汲水。(4)谢:道歉。(共4分)18.D(2分)19.(1)为什么从前祝渡老人家的芋头又香又甜呢!(3分)(2)(你)还会觉得(以为)什么芋头是甜美可口的呢?(3分)20.时、位之移人也(2分)21.要点:借事喻理,警戒世人不要因时、位变化而忘记过去、改变本性。(3分)《芋老人传》阅读答案4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①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②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③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④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⑤,朝分尚食⑥,张筵列鼎⑦,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①佣:受人雇佣。②童子试:科举中录取秀才的考试。③甲第:指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④钧:同“均”。⑤炼珍:烹制的精美食品。⑥尚食:这里指皇帝的食品。⑦鼎:青铜制的饮器。)(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命妪煮芋以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乃不知有汉C.而向之香而甘者闻之,欣然规D.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骈死于槽枥之间
【小题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相国未及第时,曾有一次为了避雨躲在屋檐下,身体单薄,显得颇为狼狈可怜。B.相国及第后仍想念先前的芋,表明他很爱以前的苦日子。C.丞、尉对芋老人待之以礼,显示了他们的趋炎附势。D.芋老人的话表明地位的不同会改变一个人对事情的看法。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老人延入坐(2)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3)相国遽惊谢曰(4)厚资而遣之
【小题4】翻译(2分)
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小题5】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1)邀请(2)认为、以为(3)道歉(4)护送
【小题4】不是烹调有什么不同,而是时间的推移和地位的变化改变了人
【小题5】切不可因为自己取得功名而视曾经与自己风雨同舟的人们如粪土,切不可因自己时势地位的改变而改变看朋友的眼光,无论取得怎样的功名,都不要改变自己从前质朴的心灵(或:味道的好坏不是由于烹调方式的不同,而是由于时势地位和个人际遇的不同;人不能因为眼前的环境而忘掉了过去。)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ABC三项每项中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D则相同。
A前者译为而,表示承接,后者译为因为,介词。
B前者译为就,后者译为竟然。
C前者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者译为这件事,代词。
D都作介词,在。
考点: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3,容易。此类题最常见题型有:①直接型,即指定文中若干个字词让学生直接解释,如本题;②选择型,即给出几组文言语句,指出已经解释的词语正确与否或者判断词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等。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虚词,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尤其是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古文现象,考试出现频率极高。本题属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或筛选法。
【小题2】试题分析:B项中相国及第后仍想念先前的芋,表明他觉得现在的芋没有先前的芋好吃,因为下文有邀请老人之妻为他煮芋一事。
考点: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1,较难。答题一看事件,二看人物之间的关系,三看时代背景,四看作者倾向。
【小题3】
试题分析:
(1)“延”属多义实词,古代常解作“宴请”或“邀请”。
(2)“谓”为多义实词,有“认为”“告诉”“对某人说”“是”等意思,根据语境,可判断为认为、以为意。
(3)“谢”有“辞谢”“道歉”等意思。
(4)“遣”有派遣、护送、遣送等意思。据此,结合语境判断。
考点: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3,容易。此类题最常见题型有:①直接型,即指定文中若干个字词让学生直接解释,如本题;②选择型,即给出几组文言语句,指出已经解释的词语正确与否或者判断词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等。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虚词,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尤其是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古文现象,考试出现频率极高。
【小题4】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调和”译为“烹调”,区别今义;“时”,为一词多义,此处解作“时间(的推移)”;“位”,译为“地位(的变化)”。“移”,连词,表示“改变”。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2,稍难,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翻译必须忠实原文,明白晓畅。可直译,可意译。但倡导直译,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可按照“留、删、补、调、换”五字诀的方法进行。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重要实词或虚词等系得分点,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小题5】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句“时位之移人也”,分析不同时期芋味不同的原因即可得出某种道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提炼、概括阅读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2,稍难,此类题题型表现为填空题、简答题、图表题等。学生答题要在全面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精准概括。如果有对概括语言提出“简要”之类要求的,用语还要做到简洁。解答本题一要整体阅读,把握语段的基本内容,二要概括段落大意,三要挖掘意蕴,抓住关键词句,四要用语精准。本题题型为简述题,答案语言要简洁,体现一点即可。
译文: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回来。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再为他盛了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因为科举考试名列前茅,当了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走上前说:“还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在朝廷上分得皇帝赏赐的膳食,大摆酒席,列鼎而食,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只在食芋一事上忘记旧情。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
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谢罪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哎,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第二篇:芋老人传读后感
我的文言文不太好,于是想利用暑假时间补回来。读了《芋老人传》,我拍案叫绝。
文中所说的是一个读书人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请他到屋里去避雨,并和他一边吃芋一边聊天。芋吃饱了,雨停了,读书人谢了告辞。
10多年后,书生当了宰相,偶然吃了芋,便叹息:为什么以前老人的芋那么好吃?于是便请老人夫妇来煮芋。过后,还是觉得以前的好吃。于是,老人上前点破了他:不是现在的芋不好吃,而是时间、地位的变化使人起了变化。以前走路累了,下雨冻了,吃起芋来当然又香又甜;现在当了大官,山珍海味吃惯了,芋哪还有味了?然后他又举了很多例子:
一对夫妇,夫人辛苦供丈夫读书,丈夫当了官后就抛弃了老婆;两个书生,亲密不已,甲中举,乙不得志,甲耻笑乙并断了交;一个人中了举当高官,把小时候立志廉洁的事忘了,结果因受贿被罢……
这些人都像宰相一样忘了“芋”。
搞笑!达官贵人都悟不出的事,村野的一般百姓却能一语道出!
其实,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很容易像那宰相一样忘了“芋”,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抚今追昔,不忘过去,珍惜现在。
第三篇:芋老人传原文及翻译
《芋老人传》这篇文文笔流畅,语重心长,生动的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言近旨远,发人深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芋老人传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芋老人传原文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
文言文翻译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因为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向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它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这些还说的过去。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
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评论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应该是好过那些连老人都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了吧!难道他真是名明白道理的人吗?或许是传闻失实?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拓展阅读: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就:参加
B.辍箸叹曰 辍:停止,中止
C.相国遽惊谢曰 谢:感谢
D.厚资而遣之 资:赏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芋视乃友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以污贿不饬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 蚓无爪牙之利,筯骨之强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来源:]
A.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B.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C.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D.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论点。
C.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轻视学习,沉迷幻想。由家庭、朋友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比较大。
D.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9.翻译(共10分,4+3+3=10分)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译文:
(2)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
译文:
(3)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译文:
参考答案:
5.C 6.B 7.B 8.C
(2)抛弃了他的妻子,以致让(她)忧郁而死,这是像芋头一样对待她的妻子。
(3)因此世人由于眼前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块芋头而已呢!
第四篇:关爱空巢老人总结(传)
共青团***委员会
关于“关爱空巢老人”活动总结报告
市文明办:
为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发挥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特长为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们解除病痛,在精神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扶。并希望通过的努力,以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行动,让空巢老人们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各医疗卫生机构广大干部职工对他们的关爱。
3月5日市一医院在伍家岗区万寿桥街办张家店社区举行“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行动”积极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医院团委牵头组织的医疗服务队参加了本次启动仪式并开展了义诊活动。
本次医疗服务队由急诊科、呼吸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保健科、风湿科、耳鼻喉科的医护人员组成,其中有正主任医师一名、副主任医师五名、护士六名。在为期半天的义诊活动中,医护人员耐心的解答、热情的服务得到了前来问诊咨询市民的一致好评。家住张家店社区的李奶奶在接受三峡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时由衷的说:“感谢这些学雷锋的医生、护士们,为我们老年人服务,服务态度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社会的温暖。”
据悉,在本次义诊活动中,市一医院医疗服务队共接待市民问诊咨询200余人次,测量血压300余人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500余份。
5月8日上午8:30,市三医院10名青年志愿者和5名专家到达市社会福利院。志愿者们下车后便投入工作,搬凳子、拉幕布、帮助工作人员一同布置会场。活动伊始,志愿者们给老人测血压,陪他们聊天,专家们还为现场有需要、有问题的老人进行了义诊和咨询。期间,我院口腔科贺主任为老人们进行了一个以如何预防口腔疾病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列举了大量的口腔疾病案例,老人们一致认为讲座的内容形象、生动很切合实际,容易理解。他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既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帮助,希望以后能够多来院里举办这样的活动,丰富老人的生活,温暖老人的心。
此次活动充分展现了我医疗卫生系统青年志愿者“爱心献社会 真情暖人心”的服务精神,弘扬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宣传了卫生系统的良好形象和青年志愿者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〇一〇年七月十九日
第五篇:张衡传答案
张衡传
【考题体验】 【考题体验】
1.乃,副词,才
2.C.意动用法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员径八尺(“员”通“圆”)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
﹙3﹚傍行八道(“傍”通“旁”)(4)形似酒尊(“尊”通“樽”)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古:交往 今: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举孝廉不行。古: 不去赴任。今: 不可以。
(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 特地征召。今: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
(4)覆盖周密无际。古: 四周严密。今:周到细致
(5)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古:方向 今: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6)衡下车,治威严。古: 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3.重点实词梳理
善: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③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④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⑤ 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属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 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 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4.重点虚词梳理:
因①(于是)②(沿袭)③(顺着)④(通过)⑥(凭借)⑦(趁机)⑧(名词,理由、原因、机会)
5.翻译下列句子并总结句式特点:(1)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
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4)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省略句)
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课堂练习】
1、D项中“视事”指治理事务
2、答案:C C项是宾语前置,而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
3、答案:B B项均为“用”A表范围、在„„方面;C前者为召,后者为验证;D项前者表顺承,后者译为根据
4、答案:B A项“五经”;C“拜”不指调动官职;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5、①(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
②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③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
④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⑤(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课下提升】 1.D 2.B 3.D 4.C 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5.(1)馆陶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伤痛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庶、因)
(2)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如果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必、何为)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 2
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伤痛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