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据管税理念构建新征管模式的思考范文大全

时间:2021-02-09 12:2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用数据管税理念构建新征管模式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用数据管税理念构建新征管模式的思考》。

第一篇:应用数据管税理念构建新征管模式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金税三期的不断优化,“互联网+税务”行动的稳步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现代税收征管步入数据化管理的新阶段。总结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分析未来税收征管的变化趋势,把握新形势下税收征管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对于建立以税收数据化为支撑的税收征管新模式、有效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就应用数据管税理念构建新征管模式问题作一分析和探讨。

一、数据管税理念下新征管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业务流程

(一)数据管税理念下新征管模式的基本内涵

数据管税理念下的新征管模式,就是充分借助于现代化网络硬件平台和专业软件系统,通过税收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职能优化和技能提升,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收征管领域的每一个环节,以涉税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应用为主线,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数据资源,提高税收决策、管理、监控、服务效能,进而促进税收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二)数据管税理念下新征管模式的业务流程

数据管税理念下新征管模式的业务流程,可以概括为“搭建一个平台、实施三级管理、规范四个环节”。

1.搭建一个平台。就是在区局建立一个涵盖税收业务、行政管理、信息技术等层面的预警分析平台。税收业务层主要负责内外部及第三方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形成历史的、现有的、强大数据信息资源库,通过设定数学模型和预警指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对和分析,定期发布数据信息指令,供各方查询、核对和自我纠错,指导基层单位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控管理;

行政管理层主要明确区、市、县三级税务部门数据化管理的工作职责,指导制定工作方案、技术方案,从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为数据化税收征管的正常运行提供组织机构保障;

信息技术层主要负责数据运行维护、完善运行维护数据机制,改进运行维护手段,强化运行维护管理责任,确保信息系统高效、平稳运行和功能的充分发挥。

2.实施三级管理。就是建立完善区、市、县局三级科学严密的层级管理控制流程,以保证数据化税收征管的顺利运行。

区局决策层:除兼部分管理、操作职能外,主要负责开展宏观税收分析,研究全区经济收入情况,收集社会相关信息,提出完善政策、加强管理的措施;

发布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税负率、利润率、平均物耗等预警指标,为基层加强管理提供依据;

针对全区征管现状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广泛开展调研,深挖根源,以点带面,促进分析的深化;

为基层开展分析提供数据、方法和手段上的支持。

市局管理层:除兼部分决策、操作职能外,主要负责收集辖区内宏观经济指标及纳税人信息,向上层做好数据传递、报送;

加强对企业财务指标增减变动情况、同行业税负水平、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等问题的专项分析;

对上级通报下发的疑点问题进行综合排查,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抽样剖析,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相应管理措施,强化税源管理。

县局操作层:除兼部分管理、决策职能外,主要负责把好数据入库关,保证各项数据准确可靠;

及时准确了解掌握辖区内的税源变化、停歇业变动、纳税人税负指标、发票领用信息等情况;

负责上级疑点数据指标调查核实和稽查反馈问题整改;

建立完善征管数据日常把关审核等制度措施。

3.规范四个环节,就是规范数据采集、数据分析、风险应对、质效评价五个环节的工作。

规范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入口。主要对纳税人内外信息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收集、输入、调整。内部信息主要采集纳税人税务登记、停歇业、纳税申报、发票领用、财务报表等相关数据信息采集;

外部信息主要收集包括房产、土地登记信息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掌握的涉税信息,以及商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各类行业生产销售、等宏观经济指标。

规范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核心。它既包括税收总量增减的分析,也包括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尤其是对与流转税、企业所得税税基关系密切的销售收入、利润水平等经济指标的分析。通过对税收相关指标的系统、深度分析,进行即时预警提醒,查找出疑点数据和管理的薄弱环节。

规范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关键。数据分析部门通过综合运用指标测算、行业数据模型、比对评析、约谈举证等方法,对已确定的疑点对象进行机内分析和实地调查,对存在的涉税风险问题作相应的处理。

规范质效评价:质效评价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目的。通过数据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三个环节数据的交换和信息的传递,提出相关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完整的闭合回路,促进税源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数据管税理念下新征管模式的基本特征

数据管税理念下的新模式较之传统税收征管模式有着明显的特质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信息数据集约化。全面推行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后,征管数据全部集中存储到区局,市、县局负责区域内种类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上传和备份,这种征管数据的有效集约化,构建起全区统一规范的数据处理平台,有利于更好发挥税收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率。

2.业务流程规范化。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数据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反馈和集中。要顺利实现这一过程,应当制定和遵循统一规范的工作标准,主要包括数据流量和质量标准、业务操作标准、信息系统开发标准、软件对接标准等,使税收征管工作流程更趋科学、规范、优质、高效。

3.管理结构扁平化。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下,操作层是税收工作原始数据的采集和初级加工地,直接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管理层根据要求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配,在授权范围内有效实施管理;

决策层根据管理层提供的信息数据,从客观上进行决策、指导。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构架,适应了网络化的税收管理需要,大大提高了管理效能。

4.税收管理效能化。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建立后,税务机关可以利用海量的数据资源,通过统一的预警分析平台,便捷、准确地查找出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征管。同时征管业务流程更加优化,办税更加快捷,促进了工作效能的最大化发挥。

二、当前影响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运行的症结

(一)数据采集不规范

一是部分基础数据失真。由于部分基层税务干部审核把关不严,录入的一些基础数据逻辑关系错误,甚至形成垃圾数据。如税务登记项目不完整、行业品目鉴定不准确等。二是一些基础数据的采集不全。诸如企业房屋、土地登记等信息未纳入系统进行管理,影响了信息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三是有的数据采集不及时,致使部分数据信息明显滞后于纳税人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预警指令的准确性。

(二)数据利用不充分

1.数据分析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数据的查询、监控和分析功能还不够全面和灵活,仅限于分类统计、静态查询的层面上,数据价值潜在效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2.数据利用率不高。目前有些涉税应用系统只满足单一业务需要,信息共享性差,不能从区域、行业等角度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难以综合利用。

3.数据分析体系尚未形成。缺少相应的数据处理分析规范,开展分析、设置数据分析处理工作岗位、具体工作职责和流程等属于数据分析体系的内容还未得到明确和界定。

(三)数据资源不对称

1.涉税数据来源渠道狭窄。就目前来看,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主要是靠纳税人提供和到其他部门收集,而收集来的数据也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数据掌握上的不全面、不充分,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客观性。

2.内部各系统信息数据共享度不高。虽然目前金税三期核心征管系统、电子税务局、房产和土地涉税综合管理系统已进行了优化,但主要业务数据还不能完全共享,平台不统一,数据闲置,系统信息资源集成能力、整合能力和深加工能力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数据分析的纵深发展。

3.外部信息数据交换不充分。由于税务机关与社会其他各部门间信息化发展不同步、不平衡,导致部门间信息不能平滑对接和共享,数据交换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

(四)数据应用不适应

1.部分税收管理员的综合技能有待提高。区、市局集中的人才多,基层县局人才相对贫乏,有能力单独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人员少;

部分一线人员数据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2.少数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巡查巡管记录虚假,典型调查流于形式,上级发布的各种分析的疑点数据核实、落实不到位。

3.数据化管理机构不完善。各级税务机关没有独立的税收分析机构,缺乏专业的税收分析队伍,税收分析在日常工作中常常是单兵作战,影响了税收分析人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建议

(一)树立数据化税收征管全新理念

数据化税收征管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突破口,只有解决观念上的问题,才能实现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与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推动税收整体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应树立以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带动税收整体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观念,积极推行数据化税收征管新模式,适应社会信息化大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规范数据化税收征管业务流程

1.规范信息数据采集渠道。根据实际,可建立内部县局、市局、区局三级数据采集网,并明确职责分工。县局税收管理员负责采集纳税人的各种数据,其侧重点是税务机关不能通过登记、申报征收自动采集的数据;

市局负责收集和处理管理区域内的经济税源数据;

区局负责采集、分析全区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数据,包括向社会收集和下级上报,通过集中分析,确定管理方向,提出管理措施,反馈和指导下级工作。

2.严格加强数据质量的管理。按照统一标准录入有关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逻辑和真实性检验,把好数据进口关;

定期对数据质量情况通报和监督考核,对数据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最大限度的减少垃圾数据,为数据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

3.实行信息数据集中处理。逐步实现金税三期核心征管系统、电子税务局、房产和土地涉税综合管理系统等各类征管数据的统一的存储、加工和管理,实现各类信息资源互通互联共享,实现征管工作各环节在信息化支撑条件下的相互衔接。

4.强化信息数据处理应用能力。在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指标分析体系基础上,根据各类涉税信息指标,结合实地查核的情况,分行业、分户分析,参照同行业、同规模纳税企业的税负情况和上年、上月份的税收收入水平,分析查找问题。把税收分析作为加强税收收入和税收征管工作的切入点,及时发现税收经济的新动向,充分运用分析结果来指导和促进税收征管,确保税收分析与税收征管实现良性互动。

(三)健全数据化税收征管保障机制

建立数据化税收征管部门联动机制。为适应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需要,本着税收管理重心向数据化管理转移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完善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组织管理机构职能。在区局设置数据管理中心,并适当调整相关部门管理职责,进一步增强决策、管理、操作职能,加强对全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

市局建立统一的数据化征管数据处理中心,合理配备高素质、懂专业、善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数据化管理工作。整合信息中心、征管、法规、计财、流转税、所得税、稽查等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职能,构建数据化税收大征管的格局。县局成立税源评估机构,加强评估分析管理。如期反馈上一级税务机关要求上报的有关数据。

(四)明确数据化税收征管考核标准

建立健全一套责任明确、奖惩挂钩、推动有力、科学合理的数据质量工作考评指标体系。

1.推行数据质量责任制。对机外数据、虚假数据、不规范数据从源头上严加追究。

2.实行数据运行过程控制制度。建立数据审计系统。充分利用数据集中优势,通过数据审计程序检测,将数据运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告知相关机构进行分析、整改,并随时监测整改情况,规范操作行为。

3.推行数据运行监督制。定期对数据质量情况通报和考核,对在信息采集和传输中弄虚作假,或因责任意识不强导致信息出现重大失真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五)提高数据化税收征管操作技能

1.强化综合技能培训。加强对税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宏观经济掌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训,研究制定专业培训方案,根据领导层、管理层、技术层、操作层的不同的需要,分级分类进行全员信息化培训,着力提高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加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提供组织保障。

2.加强专业技术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不同的方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对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深层次理解,把税收实践同信息技术紧密衔接,研制开发更加新颖、更加实用、更加便捷的应用程序,促进税收工作和税收信息化发展。

3.树立科学用人导向。在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关心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专业技术人员,营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海宁、钟武《讨论税源管理中数据应用理论与实践》,沈阳地税系统优秀税收研究成果文集2017年

2.吴建《税收数据在税源管理中应用研究》,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

3.亢永平《数据大集中后征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金昌地税网《调研论文》2016年11月25日

4.《浅议大数据管理》,《中国税务报》2015年12期

5.贾国和、陆文润《实施征管数据大集中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金昌地税网《调研论文》2007年9月11日

第二篇:关于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思考

关于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税收信息化从TMSIS运用到CTAIS上线、从金税工程一期推行到金税工程三期的全面建设、从三大系统综合征管软件同步运行到税收分析监控管理系统运用的转变发展,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可以说,现代税收征管步入了数据化管理的新阶段。总结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分析未来税收征管的变化趋势,把握新形势下税收征管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对于强化科技加管理的税收发展理念、建立以税收信息化为支撑的税收征管新模式、有效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本文谨就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问题作以分析和探讨。

一、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基本内涵与流程特征 推行数据化税收征管既是税收征管实践的产物,也是未来税收征管发展的必然。经过近年来的税收征管实践,数据化税收征管的基本内涵不断丰富,模式特征逐步显现。

(一)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基本内涵 数据化税收征管,就是充分借助于现代化网络硬件平台和专业软件系统,通过税收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职能优化和技能提升,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收管理领域的每一个环节,以涉税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应用为主线,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数据资源,提高税收决策、管理、监控、服务效能,进而促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推进依法治税的全过程。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即是按照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本着科学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逐步建立以提高税收征管效能为目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科学征管流程为导向,以税收预警分析为平台,以数据分析利用为核心,实施集约型操作、扁平化管理、层级式监控、优质化服务的税收征管新格局。根据这一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其基本内涵:其一,它的创新是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革重组,并带来整个税收管理体系的一系列变化;其二,它的载体是建立一个整合税务机关、纳税人、社会部门等多方信息资源,并定期发布数据比对信息的预警分析平台;其三,它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利用数据资源、深化税收数据分析、开展疑点数据核查、组织税收纳税评估、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和税收管理长效机制。其四,它的目标是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采集和积累数据,及时传递和加工数据,科学利用和衍生数据,进行预警指标分析和查纠,防范执法风险,降低征纳成本,优化税收服务,提高征管效能。河沙烘干机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运行流程

根据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内在要求,其整个运行流程可概括为“搭建一个平台、实施三级管理、规范六个环节”。

1、搭建一个平台。就是在省局建立一个涵盖税收业务、行政管理、信息技术等层面的预警分析平台。税收业务层主要负责内外部及第三方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形成历史的、现有的、强大数据信息资源库,通过设定数学模型和预警指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对和分析,定期发布数据信息指令,供各方查询、核对和自我纠错,指导基层单位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控管理;行政管理层主要明确省、市、县三级税务部门数据化税收管理的工作职责,指导制定工作方案、技术方案,从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为数据化税收征管的正常运行提供组织机构保障;信息技术层主要负责数据运行维护、完善运行维护机制,改进运行维护手段,强化运行维护管理责任,确保信息系统高效、平稳运行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借助这个平台,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增强管理监控的实时性和严密性,提高纳税服务质量,便于联网共享,并为领导层决策分析创造条件。

2、实施三级管理。就是建立完善省、市、县局三级科学严密的层级管理控制流程,以保证数据化税收征管的顺利运行。(层级管理控制流程具体运行模式见图一)

省局决策层:除兼部分管理、操作职能外,主要负责开展宏观税收分析,研究全国和全省经济税收情况,收集社会相关信息,提出完善政策、加强管理的措施;发布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税负率、利润率、平均物耗等预警指标,为基层开展纳税评估和加强管理提供依据;针对全省征管现状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广泛开展调研,深挖根源,以点带面,促进分析的深化;为基层开展分析提供数据、方法和手段上的支持。市局管理层:除兼部分决策、操作职能外,主要负责收集辖区内宏观经济指标及纳税人信息,向上层做好数据的传递、报送;加强对企业财务指标增减变动情况、同行业税负水平、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等问题的专项分析;对上级通报下发的疑点问题进行综合排查,提供税源管理部门开展纳税评估;对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进行抽样剖析,及时发现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相应管理措施,强化税源管理。

县局操作层:除兼部分管理、决策职能外,主要负责把好数据入口关,保证各项数据准确可靠;及时准确了解掌握辖区内的税源变化、停歇业变动、纳税人税负指标、发票领用信息等情况;负责上级疑点数据指标调查核实和稽查反馈问题整改;建立完善征管数据日常把关审核等制度措施。

任务监控比对分析应用分析应用 下达指令下达指令下达指令 数据调查反馈

图一:层级管理控制流程

3、规范六个环节,就是规范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稽查处理、成果运用六个环节的工作。(征管数据操作流程见图二)规范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入口。由税收管理员负责对纳税人内外信息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收集、输入、调整。内部信息主要以完善“一户式”制度为重点,一方面规范纳税人税务登记、停歇业、纳税申报、税负水平、发票领用、财务报表等相关数据信息采集,另一方面规范税务人员实地调查的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生产经营情况、税源构成及其税源的变化情况等信息的采集;外部信息主要收集包括GDP、工业增加值、商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各类行业生产销售、政府职能部门及下游行业等有关指标。

规范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核心。它既包括税收总量增减的分析,也包括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尤其是对与流转税、所得税税基关系密切的GDP、弹性系数、物价指数、销售收入、利润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出口贸易量等经济指标的分析。通过对税收相关指标的系统、深度分析,进行即时预警提醒,查找出疑点数据和管理的薄弱环节。

规范纳税评估:纳税评估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关键。评估部门通过综合运用指标测算、行业数据模型、比对评析、约谈举证等方法,对已确定的评估对象进行机内分析和实地调查,对存在的涉税疑点问题作相应的处理。规范税源监控:税源监控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基础。税源管理部门通过纳税评估和数据核查,对纳税人假停歇业、虚假申报、发票违章等行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堵塞管理漏洞,加强日常监管,逐步建立税源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稽查处理:稽查处理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纽带。稽查部门对有偷逃税线索的纳税人,按稽查规程实施稽查,并提出稽查处理意见。

规范成果运用:成果运用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目的。通过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个环节数据的交换和信息的传递,提出相关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完整的闭合回路,促进税源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图二:征管数据操作流程

(三)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主要特征

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较之传统税收征管模式有着明显的特质差异。集中表现为以下六个特征:

1、信息数据集约化。全面推行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后,征管数据全部集中存储到省局,市、县局负责区域内种类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上传和备份,这种征管数据的有效集约化,构建起全省统一规范的数据处理平台,有利于更好发挥税收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率。

2、业务流程规范化。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数据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反馈和集中。要顺利实现这一过程,应当制定和遵循统一规范的工作标准,主要包括数据流量和质量标准、业务操作标准、信息系统开发标准、软件对接标准等,使税收征管工作流程更趋科学、规范、优质、高效。

3、管理结构扁平化。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下,操作层是税收工作原始数据的采集和初级加工地,直接为管理和决策服务;管理层根据要求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配,在授权范围内有效实施管理;决策层根据管理层提供的信息数据,从客观上进行决策、指导。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构架,适应了网络化的税收管理需要,大大提高了管理效能。

4、税收管理效能化。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建立后,税务机关可以利用海量的数据资源,通过统一的预警分析平台,便捷、准确地查找出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征管。同时征管业务流程更加优化,办税更加快捷,促进了工作效能的最大化发挥。

5、部门协作一体化。在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下,税收分析成为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全局性工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会更加明晰,衔接会更加紧密。通过建立健全部门间的互动合作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广泛协作,形成横向联系、纵向交流、全面分析、各有侧重的工作格局。

6、纳税服务深度化。针对以往纳税服务表象化、形式化的问题,通过推行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一方面改进征管手段,进一步扩大网上办税,可以为纳税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纳税服务,另一方面利用集约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即时发布有关税收政策,并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延伸了服务领域。同时,借助于定期发布的预警指标信息,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救济,规避纳税风险,促进了纳税服务的深化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息管税的科学理论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构建提供了正确导向。为适应我国现代化税收发展的需要,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建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34字新的征管模式,特别提出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勾画出了未来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蓝图。同时,“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①,这为我们推进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提供了可靠的法律基础。并且,国家税务总局近期提出的“推进信息管税,以信息化带动征管现代化”思路,指明了数字化税收征管的发展方向。

(二)覆盖全面的网络设施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构建提供了运行平台。近年来,国税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初步集中,经过了制度的完善、流程的梳理、运维人员的组建,初步形成了以省级运维为基础,总局运维为依托的两级运维管理模式。并且建立完善了从总局覆盖到城乡税务分局(所)的局域化税收网络,为数据化征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就XX国税而言,近年来,按照“两个转移”的要求,不断加大基层网络建设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为基层配备电脑1758台,安装线路81条,网速由原来的256KB提高到2 M或10M,基本建立了覆盖市、县、乡三级局域网络,可以较好地保证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需要②。

(三)功能完备的系统软件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统一的数据库、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根本要求。近年来,随着CTAIS软件、预警系统、所得税系统、金税工程、出口退税软件、稽查软件、纳税评估软件等软件的上线运行,基本贯穿了国税征管的每一个环节,国税部门的软件应用得到了有效保证。目前,XX国税系统征管应用软件已达 36个,涉及征管指标25条、纳税评估指标60条,覆盖了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满足进一步推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③。

(四)存量丰富的内部资源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构建提供了资源保障。伴随着局域网络和专业软件的应用发展,由此产生的海量信息资源涵盖了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发票使用、税种认定、资格认定、税收优惠、纳税申报、金税工程、出口退税、预算级次等方面,信息部门通过对信息的检查、检测、维护,数据管理质量大大提高,垃圾数据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通过对信息资源实施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使这些数据成为开展税收分析、堵塞管理漏洞、增强执法针对性的“利器”。XX市局经过近几年的数据采集整理,已经建立了包括全市3882 户一般纳税人、57317户小规模纳税人、766户非增值税纳税人,涉及数亿条信息数据的强大数据资源库,并建立了征管数据、金税数据、出口退税数据、车购税数据、抵扣凭证管理数据等多个专项数据库。近几年来,利用这些资源,XX市局深入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专项整治工作,增加税收10多亿元④。大量有效的、全面的数据为数据化征管提供了资源支撑。

(五)技能较高的专业人员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构建提供了人力条件。近年来,国税人员在计算机培训方面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变化,同时通过多渠道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税收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税收业务培训,大部分人员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特别是征收、管理一线的工作人员,对各类征管软件的操作、信息数据的提取、分析、应用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税源发展变化状态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目前,XX国税部门能够熟练操作微机的人员数量占到总人数的30%以上,这就为数据化征管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

(六)全球一体的信息技术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构建提供了发展空间。电子商务近年来在全球快速兴起并迅猛发展。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有上网用户3.2亿人,网购人数约8000万人,各类电子商务网站2万多家,全国直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额约400亿元⑤。电子商务一方面催生和推动了全球化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税收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税收管理也开始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税收管理的做法,正在着手研究网络化税收管理问题,建立完善了一系列相关制度措施,重视加强与海关、商检、公安、外汇管理、统计、银行及企业之间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传递与交换。而且,随着国家“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和“全国办公业务资源网”联网,以及“一站、四库、十二金”工程的建设进展,将为推进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拓展很大的空间。在这方面,XX市国税局积极探索网络化税收的有效办法,制定了加强网络税收管理的措施,并通过网络强化非居民纳税人管理。所有这些,为推进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积累了经验。

三、当前影响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运行的症结

尽管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税收信息化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数据采集、分析、利用,以及人员技能和部门配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与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影响了税收信息化效能的发挥。主要有:

(一)数据采集不规范。一是部分基础数据失真。由于部分基层税务干部自身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审核把关不严,CTAIS2.0上线运行后,录入的一些基础数据逻辑关系错误,甚至形成垃圾数据。如税务登记项目不完整、行业品目鉴定不准确等。同时,少数纳税人受利益的驱动,采取做假帐、搞“两本账”等手段偷逃国家税款,造成税务机关采集虚假的、不完整的涉税数据。二是一些基础数据的采集不全。诸如企业产值、产量、销量、库存、用工情况等数据未纳入系统进行管理,也影响了信息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三是未按制度规范要求采集数据。如省局多期数据分析报告中指出的基层在一般纳税人、小规模企业、个体工商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经调查落实,有相当一部分问题是由于税收管理员、大厅工作人员数据录入错误造成的,还有部分问题是我们在工作中由于没有完全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形成的无效数据。四是有的数据采集不及时。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是对其经营情况的动态反映。部分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对上级要求限期报送、修改的数据指标,不能迅速采集,及时反馈,致使部分数据信息明显滞后于纳税人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预警指令的准确性。

(二)数据利用不充分。一是数据分析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一些数据的查询、监控和分析功能还不够全面和灵活,仅限于分类统计、静态查询的层面上,数据价值潜在效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二是数据利用率不高,支持税收管理与决策的作用发挥不够。目前,信息系统有些应用软件只满足单一业务需要,信息共享性差,不能从区域、行业等角度进行横向、横向对比、分析, 难以综合利用。三是数据分析体系尚未形成,缺少相应的数据处理分析规范。开展分析、设置数据分析处理工作岗位、具体的工作职责和流程,这些属于数据分析体系中的内容还未得到明确和界定。四是数据预警分析平台尚未构建,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缺乏统一的数学模型、预警指令,还存在指令下达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三)数据资源不对称。一是涉税数据来源渠道狭窄。就目前来看,税务机关所掌握到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主要是靠纳税人提供和到其他部门收集,而收集来的数据也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数据掌握上的不全面、不充分,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客观性。二是内部各系统信息数据共享度不高。虽然目前税收征管中常用的V2.0、出口退税、金税工程系统已进行了整合,但主要业务数据还不能完全共享,执法考核和数据报告中的质量问题还交叉存在,平台不统一,数据闲置,系统信息资源集成能力、整合能力和深加工能力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数据分析的纵深发展。三是外部信息数据交换不充分。由于税务机关与社会其他各部门间信息化发展不同步、不平衡,导致部门间信息不能平滑对接和共享,信息孤岛问题仍然突出。数据交换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并且外部数据的取得还存在着的缺失、断裂、甚至虚假等情况,数据质量达不到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针对性的要求,不能形成运行顺畅、高效便捷、满足工作需要的有机数据链条。

(四)数据应用不适应。一是部分税收管理员的综合技能有待提高。市局、市区集中的人才多,基层、县局人才相对贫乏,有能力单独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人员少;部分一线人员数据管理意识不强,征管软件操作不熟练,管理手段单一,缺乏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二是少数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巡查巡管记录虚假,典型调查流于形式,税款核定搞平均主义,上级发布的各种分析的疑点数据核实、落实不到位;不去主动的搜集纳税数据,存在着等、靠、要的现象,习惯于被动接受上级发布和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对纳税人最新的经营情况、资金运动等动态数据缺乏及时、全面、准确了解,致使数据采集把关不严,虚假信息、垃圾数据大量存在,机内错误信息不能及时得到修正,不能满足利用征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需要,人机管理脱节,不能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新增税源、帐外税源、体外循环税源没有管住管好。三是数据化管理机构不完善。各级税务机关由于没有独立的税收分析机构,因而也缺乏专业的税收分析队伍,税收分析在日常工作中常常是单兵作战,影响了税收分析人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五)数据考核不完善。数据质量考核评价指标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互不兼容,有的考核指标甚至互相矛盾,指标设置不科学,个别指标脱离实际,考核办法制定的太细、太繁琐,既不便科学考核,也不利科学管理。比如数据的采集、应用,要求税收管理员日常税源管理工作中应做什么,如何做,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等缺乏全面认识和合理界定,对数据质量的好坏难以准确衡量,造成干多不如干少,干少不如不干的局面,致使以责任落实与追究为出发点的考核措施往往流于形式,也加重了基层的负担,造成基层疲于应付,甚至诱导基层为部分数据指标弄虚作假。

(六)数据管理不协同。一是内部协调互动机制配合协调不够。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还缺乏常态化、规范化的内在有机衔接,围绕涉税数据,计征、税政、征管、稽查等部门没有真正形成相互传递、相互配合的互动机制,各职能部门间业务缺乏统筹,责权划分不清晰,各自为政现象还比较突出,有些权力过程分工过细导致推诿扯皮,有些权力过程分工过粗导致缺乏监督,工作仍然存在脱节现象,导致涉税数据利用不充分、业务整合不到位,影响了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二是外部部门配合不到位。税务部门与税源管理关系密切的工商、银行、地税、技术监督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十分有限,只停留在基础报表数据的交换上,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三是税收法制建设、税收行政执法和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建设进展缓慢。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只规定社会各部门有关的法律义务,而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责任,操作性不强,亟待规范完善。甚至依据征管法律法规所明确的协护税权利与义务没有得到完全履行。

四、深化完善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对策建议

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税收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必须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思考。针对当前影响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按照税收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我们认为,进一步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应着力进行以下方面探讨思考。

(一)树立数据化税收征管全新理念。当前,信息化建设整体态势日益呈现出更加注重应用、实效以及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特征。对税务系统而言,信息化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监控手段等方面的变革,对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紧密依托信息数据手段开展税收征管工作,已经成为税收工作的必然要求。数据化税收征管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突破口,只有解决观念上的问题,才能实现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推动税收整体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应树立税收征管与信息化建设“一体化”推进的观念和以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带动税收整体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观念,积极推行数据化税收征管新模式,适应社会信息化大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规范数据化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围绕构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在优化征管业务流程时,应重点解决以下环节的问题:一是规范信息数据采集渠道。根据实际,可建立内部基层分局、县局、市局、省局四级数据采集网,并明确职责分工。税收管理员负责采集纳税人的各种数据,其侧重点是税务机关不能通过登记、申报征收自动采集的数据;基层税务机关(包括市局)负责收集和处理管理区域内的经济税源数据;省局负责采集、分析全省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数据,包括向社会收集和下级上报,通过集中分析,确定管理方向,提出管理措施,反馈和指导下级工作。税务稽查部门应在检查完毕,将查处结果、发现的管理问题以及稽查建议,以工作通报或其他书面形式告知税源管理部门;征收部门的主要责任是提高申报征收数据的准确度。二是严格加强数据质量的管理。按照统一标准录入有关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逻辑和真实性检验,把好数据进口关;定期对数据质量情况通报和监督考核,对数据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最大限度的减少垃圾数据,为数据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三是实行信息数据集中处理。逐步实现综合征管应用系统、增值税管理应用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稽查管理等各类征管数据的统一的存储、加工和管理,实现各类信息资源互通互联共享,实现征管工作各环节在信息化支撑条件下的相互衔接。四是完善税收数据分析体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经过不断探索,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指标分析体系。五是强化信息数据处理应用能力。每月征期过后,根据各类涉税信息指标,结合实地查核的情况,分行业、分户分析,参照同行业、同规模纳税企业的税负情况和上年、上月份的税收收入水平,分析查找问题。把税收分析作为加强税收收入和税收征管工作的切入点,及时发现税收经济的新动向,充分运用分析结果来指导和促进税收征管,确保税收分析与税收征管实现良性互动,把分析结果应用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之中。当前,尤其要注意建立从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征收管理到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从分析发现问题,从评估查找原因,通过征收管理解决问题,通过税务稽查实现以查促管。六是构建统一税收预警分析平台。根据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需求,开发适用的软件,自动完成数据质量分析、各类目标及专题分析,对系统间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预警分析、统计分析、群体比对等,提高数据处理分析的技术含量。同时,在设置指标体系和进行数据分析之后,比较符合实际地确定适合重点企业经营数据峰值和警戒值,及同一指标区间的上下限数值。通过设立预警指标,发现指标差异,既可以及时提醒纠错,又可以确立工作标准,能够收到综合运用效果。

(三)创新数据化税收征管分析方法。科学选择税收数据分析方法,应注重搞好六个结合:一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通过宏观分析了解本地区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税种、不同类型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找到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对税负明显偏低的地方,有疑点的企业、存在问题多的行业进行微观分析,采取切实措施强化管理,堵塞漏洞。二是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基层国税机关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重点分析。三是分析与评估、稽查相结合。通过税收分析发现问题,对分析中发现的指标异常企业,税源管理部门要重点进行纳税评估,通过纳税评估查找原因,问题严重的及时移交稽查部门立案查处。加快推进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税务稽查管理软件与税收大征管软件的全面整合和并轨运行,建立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下的税务稽查机制,完善由稽查向征管反馈数据信息制度,全面提升税务稽查快速应变能力。四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二者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税收分析方法体系。五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进行税收数据分析时,注意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的结合使用,坚持从经济看税源,从纳税人的发展看税源。六是上级与下级相结合。根据各级国税机关的工作职责和范围,有的放矢地做好税收数据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上述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微观、宏观、横向、纵向等多个方面对税收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对比和分析。

(四)健全数据化税收征管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数据化税收征管部门联动机制。为适应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需要,本着税收管理重心向数据化管理转移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完善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组织管理机构职能。初步设想是,省局设置全省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数据管理中心,并适当调整相关部门管理职责,进一步增强决策、管理、操作职能,加强对全省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市局应建立统一的数据化征管数据处理中心,合理配备高素质、懂专业、善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数据化管理工作,加强该项工作的力量配备。同时,重新整合信息中心、征管、法规、流转税、所得税、国际税务管理、稽查、计统等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职能,构建数据化税收管理大征管的格局。并成立专门的评估核查机构,抽调专业评估核查人员,建立日常化评估核查制度,完善疑点数据通报核查机制,加强数据分析核查工作;县(区)局可适当调整征管、信息中心、政策法规、计统等科室的职能,设立数据操作中心,负责收集、处理发现的疑点问题,并加强督促督办职能,如期反馈上一级税务机关要求上报的有关数据。因地制宜成立专门的重点税源评估机构,加强评估分析管理。将基层分局(所)的职能全面实现向实施数据化税收征管的转变,拿出95%以上的人员和精力开展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工作,成立若干个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数据操作专门小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集纳税人的动态和静态信息,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数据采集、纳税评估、日常税务检查、调查反馈等,确保数据采集、动态掌握、疑点核查和问题整改、日常管理等工作的落实。二是健全外部信息数据交流机制。研究统一指标口径,加快搭建信息数据交流网络平台,拓宽税务部门获取纳税人涉税数据的渠道。尝试通过运用政府网站,从工商、公安、财政、统计、银行、技术监督等政府部门采集有关经济信息数据,在涉税领域构建一个社会化、全方位的税收沟通、交流、监管体系。三是完善税收数据分析利用长效机制。一方面建立分析互动机制,避免数据重复分析和漏项分析等问题,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税收数据分析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数据整理、传递和责任追究制度,保障税收分析数据交换渠道畅通,充分发挥税收分析的实质性作用。完善疑点数据调查落实机制。对上级局数据报告中反映的问题要户户落实,确保每一期数据分析报告落实到位,反馈及时,以充分挖掘数据应用潜力。四是深化税收电算化网络机制。按照金税三期的要求对现有软件进行清理、整合,特别是尽快与工商、金融、外汇管理等部门和所有纳税人联网,多渠道获取第三方面信息,为数据化管理奠定基础。

(五)完善数据化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现金交易相关法律,确保数据链源头的完整。尽快制定完善结算制度和相关法律,对现金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规定。可采用全国统一固定的银行账号,将企业代码、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终身唯一的固定账号,并与医疗、社会保险等结合起来,国内所有银行实行通存通兑,严厉打击多头开户、虚假开户;规定各类交易转账标准,实行现金超额支取处罚,最大程度地控制单位和个人的现金交易行为;对现行《征管法》有关规定进行修改,尽快实现税银企之间的全面联网。二是尽快明确征管数据法律效力。在不影响文书作用与效果的前提下,加大电子文书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尽快推行CA(数字证书认证中心)认证,结合加密技术,有效的解决网上税务文书流转的法律效力问题。三是健全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法律体系。认真分析原有的征管法规,根据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增减修改,尽快把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方面的法律体系构建起来。如《网络税收管理法》、《网络税收共享法》以及与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配套的岗位、职责、机构设置等,均需于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

(六)明确数据化税收征管考核标准。应建立健全一套责任明确、奖惩挂钩、推动有力的科学合理的数据质量工作考评指标体系。一是推行数据质量责任制。对机外数据、虚假数据、不规范数据从源头上严加追究,改变目前存在的重纸质资料,轻电子数据,重数据录入,轻数据质量等现象。二是推行数据质量领导负责制。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规范性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推行数据质量主要领导负责制,才可以有效地解决软件数据无人过问,职责不清等现象。三是推行征管数据调整审批制。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行为,严禁从数据库底层随意的修改数据,严格限制越权操作、越权审批等不良行为,要有明晰的操作权限划分,这样才能使得各种“责任追究制”有据可查。四是实行数据运行过程控制制度。建立数据审计系统。充分利用数据集中优势,通过数据审计程序检测,将数据运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告知相关机构进行分析、整改,并随时监测整改情况,规范操作行为。五是推行数据运行监督制。定期对数据质量情况通报和考核,对在信息采集和传输中弄虚作假,或因责任意识不强导致信息出现重大失真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六是完善工作奖惩制度。将税收征管数据工作成效作为评价、考核税务干部、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对于在数据化管理中有所创造、有所突破的人员要大张旗鼓地进行鼓励、表彰。鼓励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提高税收人员学业务、比能力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打造一支懂市场、懂经济、懂政策、会分析、会筹划、会管理的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高素质人才队伍。

(七)提高数据化税收征管操作技能。一是强化综合技能培训。加强对税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宏观经济掌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训,研究制定专业培训方案,根据领导层、管理层、技术层、操作层的不同的需要,分级分类进行全员信息化培训,着力提高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加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加强专业技术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不同的方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对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深层次理解,把税收实践同信息技术紧密衔接,研制开发更加新颖、更加实用、更加便捷的应用程序,促进税收工作和税收信息化发展。三是树立科学用人导向。在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关心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专业技术人员,营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引用资料: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②③④《2007年XX税务年鉴》、《2008年XX税务年鉴》。⑤新浪网,《关于电子商务现状的分析思考》,2008年6月。参考文献:(1)《推进信息管税以信息化带动征管现代化》,《中国税务报》2009年7月1日。(2)《影响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的因素及对策》,宁夏国税网《调研论文》2007年4月18日。(3)贾国和、陆文润《实施征管数据大集中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金昌地税网《调研论文》2007年9月11日。

(4)亢永平《数据大集中后征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金昌地税网《调研论文》2008年11月25日。

(5)李天星《关于税收分析若干问题的思考》,河南省国家税务局《工作调研》2007年第93期。

第三篇:构建现代化征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现代化征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税源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税收征管工作的要求,征管效能低下,税款流失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较高的问题愈发突出。总局王军局长将加快推动征管改革作为今年税务系统的重点工作之一,省局刘局长在全省国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打造征管模式升级版为目标,积极探索、有序推进税收征管改革”。邹平县国税局结合征管工作实际和人力资源现状,大力推进税收征管改革,对构建基层税源管理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推动了征管质效的稳步提升。

一、当前征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职能设置不合理,能力与职责严重失衡。制度顶层设计未考虑基层人员现状,将所有政策执行任务全部推向基层,赋予了基层无法承担的工作职责,导致基层无法对税源实施有效管理,既管不了又管不好,征管质效无从谈起。

(二)工作部署缺乏统筹,任务派发无序。不同层级的机关分工细化程度不同,越往上分工越细越专业,对下推送任务的指令越多越具体,对下派发任务时缺乏相应的统筹机制,相似工作重复部署,协调不畅,指挥无序,同一时间段内多头部署,最终都落到基层分局,大大超出了承办能力。

(三)管理员个体差异大,税收公平无法保障。绑定管户模式下,税源管理质量高低过多的依赖于税收管理员个人能力发挥,缺少团队协作,税收执法随意,税收公平原则无法保障。

(四)权力过于集中,难以有效监督。简单的划片管户,权力集中于税收管理员个人手中,权力寻租方便,对权力运行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形成了内控难以介入、外部腐蚀便利的强烈反差,廉政风险较高。

二、邹平县局征管改革实践与探索

针对上述种种矛盾和问题,邹平县国税局根据省局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相关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结合征管工作实际,探索构建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专事专管,分类分级,重点评估,协同联动”的税源管理新模式。

(一)合理调整管理职能,优化岗责配置。基层分局管户多、管事杂,决定了其应以完成最基本、最具体的事项为主。为此,该局从调整职能,理顺职责入手,打破绑定式管户模式,按分层专事专管的要求,将税源管理职能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之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建立起了“分局前沿示警、科室联动应对、县局枢纽调度”的立体化风险防控岗责体系。

一是分局职能回归,筑牢管理基础。发挥分局获取信息快、渠道广的优势,突出风险初级应对与风险示警上报两项主要职责。一方面,提高其对一般风险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效率,在分清征纳权责的基础上,依法为纳税人提供管理服务。另一方面,发挥分局风险信号员的作用,及时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变动情况和相关涉税信息,实现对较高风险问题的及早发现和及时上报。去年以来,基层分局通过日常监控管理发现并上报风险问题50余个,其中26个被风控中心采用,发起联动评估进行应对处置。

二是科室职能扁平,联动参与风险应对。机关科室发挥资源掌控优势,按照各自业务专长,分税种、分事项研究税源管理的方式方法,直接介入税源管理,实施针对性的风险应对。对高风险税源实施剖析评估,建立风险控制模型,指导日常税源监控,由原来上承下达的“传令兵”变为直接参与,多维聚集,立体监控,提高了风险应对质量。

三是办税服务厅业务整合,实现一体化办税。在深化“两个减负”和需求导向型纳税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化办税服务厅职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改进税收服务,以涉税业务处理中心标准强化办税服务厅建设,按照方便税户、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受理服务环节和管理服务环节之间进行有效整合分配,将纳税人依申请涉税事项受理、核查、审批事项尽可能放到办税服务厅办理。对涉税事项按照“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一窗出件”的要求,简并纳税人报送涉税资料,缩减审批环节,提高办税效率。今年以来,结合上级要求共简并了48种需要纳税人填写的表格,减少了79种需纳税人重复报送的资料。

四是风控中心统筹,形成强有力的管理中枢。风控中心统筹全局税源管理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特长,组建各类专业团队,结合市局推送、发布的风险事项,充分利用纳税人和第三方涉税信息,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开展风险分析、识别、排序,研究制定风险防控策略,根据风险应对任务的风险等级和应对的复杂程度,组织实施分级应对,并负责督导、反馈、考核税源管理工作,将散落在各部门的专业化管理职能和管理力量进行梳理整合,统筹安排,调度更加有序,保证了协同联动的有效落实。

通过管理职能的重新调整,能够保证基层局90%以上的人员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直接参与税源管理,管理力量下沉到一线,有限的征管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二)构建联动运行机制,形成有效控管合力。新模式运行是否有效顺畅,关键在于统筹协调。因此,该局从风险管理事项的触发启动、联动实施和持续改进三个环节入手,明确风险分级应对措施和手段,强化协同,形成了“风险触发,全维联动”管理机制,实现了各环节、各要素的有机联动,有效提升了税源管理水平。自去年以来,通过联动协作完成评估案件772户次,累计增加税收8932万元,户均增收11.57万元,同比增长66%。

一是分层触发,消除风险死角。县局业务科室、基层分局、税收管理员根据风险监控分析结果、预警信息发布结果、上级派发任务和自行安排任务,随机触发联动管理事项,实现了涉税风险的全域覆盖,消除了管理层级和岗位分工形成的风险信息壁垒。目前,已建立了涵盖3个重点行业、6家大型集团企业的48项风险特征指标。

二是协同应对,形成风险控管合力。各层级发现的风险信息汇集到风控中心后,由风控中心统一组织实施风险剖析,区分风险高低,统一调配全局征管力量,采取专业团队、部门联合、基层自主等多种方式,按照“一次进户、各事统办”的原则,通过涉税提醒、集体约谈、风险剖析、税务稽查等手段,集中实施风险应对,对高风险的应对任务,直接实施或组织团队应对;对较低风险的应对任务,推送至基层税源管理单位。联动事项实行项目管理,项目组在人员调配上,采取县局科室之间横向编组、县局与分局上下编组、分局内部随机编组等多种灵活方式,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对风险应对结果,实行集体审理、公开评议,最大限度的避免执法偏差。去年以来,机关科室参与联动管理事项338人次,有力的增强了风险应对质量。

三是持续改进,有效提升征管质效。一方面,风控中心定期组织对风险应对事项进行复审复查,对联动事项的起点、过程、结果评定实行全方位监督监控,审查落实情况和风险控制效果,对应对结果不满意的,重点审查方法是否有效,协同配合是否到位,进一步改进方法,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另一方面,突出以评查验证管理,针对评估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逆向分析,查找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性缺陷,及时进行完善和修定。目前,已制定了《税源联动管理工作指引》、《大企业全维联动管理指引》、《纳税评估集体约谈工作指引》等相关管理指引15项。

(三)丰富方法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一是固化规定动作,管理易行易控。通过设计应用不同用途的底稿和台账,明确了日常税收管理的“规定动作”,实现了税源监控信息的有形化、流程化、标准化,促进了管理目标的实现。截至目前,已在管理中提炼形成了2类底稿、7种台账、16个行业管理模型和46个典型案例。为进一步提速管理进程,全面共享信息,开发运行了“税源专业化管理应用系统”,分税种、分事项建立各类管理台账,分企业、分行业留存管理痕迹。同时,构建大企业全景视图和行业结构图,分类别显示纳税人的涉税风险信息。目前,已构建了40户大企业全景视图,建立了8个重点行业结构图。通过信息全面共享,实现了对税务机关管理动作和纳税人涉税行为的同步展示和控制。

二是实行行业管理员制度,提升行业控管能力。根据行业管理的需要,深入挖掘税源管理中的行业共性问题,实行了行业管理员制度。规定行业管理员专职负责了解行业分布状况,摸清风险规律,研究管理措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深入剖析,查找管理的难点和重点,确定风险识别方法和纳税评估方式,制定行业评估模板。目前,共选拔产生了46名行业管理员,确保了重点行业至少有3人以上进行专门研究,先后建立了16个行业管理模型。同时根据工作需要,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按季组织开展行业管理论坛,并在内部局域网建立了行业管理员BBS论坛。目前,已举办了行业管理论坛6期,有26名行业管理员登台交流心得。行业管理员制度的实施,为行业管理培养了专业人才,形成了按行业门类带动专业培训,以专业培训促进行业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是强化重点评估,预判和防控重大风险。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对所辖税源实施有效评估。风控中心组织专业分析团队定期开展重点企业、主要行业和重要区域税收风险专题剖析,发布风险状况报告,组织专项评估,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高风险问题的预见和预防,及时排除重大风险隐患。针对发票虚开高风险事项,组织实施专项评估,研究确定了发票虚开的8个风险点,建立了4项关键监控指标和12条管理措施,有效防范了执法风险。同时,加强对特定风险事项的管理,与外汇管理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加大对涉外企业和事项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了两笔总额达3.1亿元的税款流失风险,为国家挽回了损失,管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三、新型管理模式的特征和优势

全新的征管模式为基层税收征管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架构,实现了由各事统管到有效控管的转变,充分体现了风险管理的导向作用;实现了由单兵作战到团队作业的转变,将税收管理员从管户的桎梏中彻底解放出来;实现了由各自为战到整体联动的转变,有效地盘活了管理资源。这一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循序渐进,改革成本小、风险低。在没有触动机构调整等敏感问题的前提下,依托现有机构框架合理调整分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得以挖掘和发挥,基层人员思想波动较小,干部队伍保持稳定,各科室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受影响,征收管理有序开展,没有因一系列改革措施产生新的问题。

(二)抓住重点,突出风险管理。针对基层税源管理人手少、事项多、任务重的现状,不搞平均用力,按照风险级别确定管理资源配置策略,制定差别化应对措施,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大的纳税人,逐步实现了从无序管理到依据涉税风险高低有效控管的转变,最大程度地降低税款流失和税收执法风险。

(三)整体联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为解决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界面能耗问题,建立了联动管理机制。通过对人力资源、工作任务、信息资源的统筹,不仅有效盘活了现有征管资源,进一步增强了征管合力,而且实现了税源管理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内控措施容易介入,权力运行便于监控,有效解决了管户模式下分散作业的弊端。

(四)突出主业,实现基层管理单位职能回归。充分考虑基层工作实际,将高风险应对事项上划,由专业团队承担,将非业务类及事务性工作从基层剥离出来,并进一步减化办税流程,将纳税人依申请事项的受理、审核前置到办税服务厅,使基层分局将主要精力用于日常税源监控。

四、改革带来的几点启示和体会

(一)改革应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改革不是对原有管理模式的全盘否定,而应是在吸收原有模式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在继承中的发展完善,并在稳步推行中持续改进。特别是对通过机构大整合来实现大征管的改革模式,更应高度重视干部安置、上下级业务衔接和新的权力风险集中等问题,避免因此产生的一系列不可调和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二)改革的切入点是征管,而落脚点应放在带队上。征管改革带来的是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机制,将风险管理作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主线,在工作定位和管理重点更加清晰准确的同时,紧扣业务流程并行内控和监督,有效地规范了权力运行。干部队伍实现了术业专攻、优势互补,风险规避,同时团队效应更加显著,实现了干部队伍健康稳定和征管质效持续提升的双赢。

(三)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应引起高度重视。改革势必会产生利益分配的调整,尤其是取消税管员管户直接触动干部利益,势必带来干部思想上的抵触。应在推进工作时充分进行动员发动,力求思想统一,既不能因个人利益影响改革的推进,也不能因为推进改革影响干部队伍稳定。

(四)统筹协作机制是新模式运行的关键。新模式下的专业分工、专事专管,对部门间、管理层级间及工作流程各环节协作配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必须建立统筹中枢负责整合各部门的管理事项,进行有序安排,形成工作合力。

第四篇:新征管模式下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新征管模式下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以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依托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方式,优化服务,强化评估,突出稽查”的新税收征管模式已在我市江华县开展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到全省。新税收征管模式对于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税源监控能力,优化纳税服务,减少纳税人负担,改善纳税遵从状况,构建和谐征纳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收执法过程中潜在的、因为执法主体的作为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这种作为和不作为可能对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本身造成伤害的各种危险因素的集合。虽然新税收征管模式重组业务流程,实施税源分类分级管理,优化征管资源配臵,组建专业管理团队,强化纳税评估,把征管力量集中到税收风险大的地方,有效降低了税收执法风险,但原有模式下的一些税收执法风险点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而且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又会出现新的执法风险点,如何加强税收监督制约,规避税收执法风险,避免税收流失,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实现自我保护,已成为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

一、税收执法面临的风险点

(一)原有模式中存在的执法风险点。

1、税务登记管理风险。存在登记内容失实、虚假登记风险。办

税服务厅前台服务人员受理审核把关不严,税管员未进行实地调查核实或调查流于形式,使得不符合条件的纳税人通过相关资格认定,造成税务登记内容失实、虚假的风险,存在漏登漏管风险。

2、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批管理风险。税管员掌握着一般纳税人增值税专用发票领用种类、数量、供应批次等的审核审批权,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批管理是税管员拥有的一项使用频度高,也最易出现管理漏洞和执法风险的税收征管职权。在日常税收执法工作中,常常因为税管员不认真审核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造成违规审批发票或多批、少批发票用量的情况,给个别不法分子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留下隐患,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犯罪的案件履见不鲜,由于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批管理不当造成的税收执法风险社会危害性较大。

3、纳税申报管理风险。部分税务人员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认识不够,片面认为只要逻辑校验正确,顺利通过录入完成纳税申报表或完成税收任务就行了,在办理纳税申报时,存在代替纳税人填写或修改纳税申报表或指使纳税人按照税务机关或人员的意思申报税款数额现象,比如:年底或过半,为了完成政府分配的税收任务,当期需要入库多少税款,就让纳税人通过非正常途径补充申报缴纳税款,不仅使纳税人当期纳税申报失真,同时也违背了应收尽收的组织收入原则。有的税务人员对纳税人逾期办理纳税申报的违法行为不按照税收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处罚时随意性太强甚至不处罚,从而产生税收执法风险。

4、税务行政处罚风险。由于税收执法人员千差万别,个人素质

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导致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偏差,从而产生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执法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税务行政处罚上违反“过罚相当原则”,行政处理手段与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性不成比例;二是在采取多种行政手段都能达到行政目的的情况下,不是采取善意手段,而是采取了损害纳税人权益的方式;三是随意加重处罚,如执法人员因纳税人陈述申辩而错误地认为纳税人态度不好,从而对纳税人实施了加重处罚;四是大量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未说明理由现象。当前,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作出处罚决定没有详细陈述理由,税务行政处罚决定让纳税人难以信服。

5、农副产品报验风险。根据《湖南省农业产品收购业务增值税管理办法(试行)》之规定,要求建立相关报查验制度。对单笔收购金额在30000元以上的,在农产品收购入库环节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报验申请,经税企双方查验确认后,作为购进货物的依据。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产品收购企业较多,收购业务量较大,要求税管员每笔3万以上业务都进行过磅查验,不现实,也做不到。报验反而成了企业的一逃税手段,企业凭“报验单”光明正大的列支、抵扣,农副产品报验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监控。

6、稽查案件取证和偷税定性风险。在税务违法案件稽查过程中,经常出现因证据不足而延迟取证情况。但是,由于检查时间较长,往往超过规定的结案时间,如果仓促结案,则会导致案件证据不够充分,或者只是处理证据较为充分的部分违法事实,此时结案会留有首尾,有可能存在执法风险。对于同一类少计收入,未缴税款的违法事实由于对税收政策的不同理解,有的适用了征管法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定性为偷税,有的没有定性偷税处理,稽查案件定性处理上存在一定的执法风险。

7、个体双定户核定税额风险。税管员很难完全掌握每一户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特别是一些以批发为主的经营部,铺面小但生意额度大,核定销售额往往不准确,导致税款的流失。个体双定户评定税额缺乏科学、准确依据,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个体双定户核定税额风险较大。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后,征免界限的把握问题,进一步增大了核定税额风险。

8、岗责考核风险。执法责任追究等内控机制由于各种原因不到位,流于形式,所导致税务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所带来的执法风险。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增值税专用发票最高开票限额行政许可、增值税抵扣凭证审核检查等涉税事项都需要进行实地调查。由于税管员没有时间进行现场核实或没有认真进行核查,如果因此导致纳税人违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及发生其他涉税违法行为,税管员就要承担疏于核查的相应法律责任。

(二)改革后出现的新的执法风险点。

1、随着征管改革的深入推行,在过程中会出现制度不完善,一些具体政策界限不清,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导致管理混乱、管理缺位带来的执法风险。如一些重点税源管理,省、市、县都在进行专业

化税源监控,企业不知道该接受谁的管理,各方管理侧重点不一样,不能对企业实施全方位监控,职能交叉中会出现管理漏洞;又如办税服务厅前台人员对纳税人进行处理操作,执法考核责任追究为后台税源基础管理部门税管员,征管前台与后台职责划分不清,出现管理纰漏。税源管理部门税管员由原来的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由个人统管向专业化团队管理转变,放松了对税源的实地监控管理工作,淡化了税管员的责任意识,使得征收管理的环节衔接不顺,信息反馈沟通不畅,形成执法风险。

2、优化服务,简化办税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把一些事项放臵前台处理,即时办结,把“事后审批”变为“事前审批,事后监管”新管理模式,但由于事后管理监控不力,所带来的弱化税务管理,引起的新的税收执法风险。如注销登记环节风险,新征管模式下减少了审批环节,放臵到前台处理即时办结,出现很多企业未做企业所得税注销清算工作就被注销,导致国家税款流失,给税务机关和人员带来较大风险。

3、新征管模式下强化纳税评估形成新的执法风险。由于目前纳税评估工作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纳税评估工作缺乏刚性,评估手段也因人而异,评估方法和由此导致的评估结论方向性多,税务管理人员在开展纳税评估的过程中承担着较大的执法风险。纳税评估工作因其自身的特点,为了取得全面的证据资料证实纳税疑点,所采取的调查手段与稽查无异,被称为“第二稽查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各自为战,缺乏衔接配合,使得整个税收征收管理流程脱节,重复检查,造成税收执法风险。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职责如何衔接,避免重复检查以及纳税评估如何接受税务监督,也是新征管模式下一个重要的税收执法风险点。

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措施

(一)深化征管改革,完善征管制度,建立起分权制约的运行机制。按照税收征管改革的要求,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全面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行征、管、查“三分离”,使权力得到合理分解配臵,达到权力制衡,预防腐败现象发生。同时制定更为科学详尽的“征、管、查”内部协调配合制度和具体操作规程,既要做到相互之间信息互通、协调配合,也要减少职责交叉,最大限度上减少税款流失的执法风险。通过税收风险预警系统发现面上的问题,开展纳税评估找出点上的具体问题和原因,针对风险疑点采取约谈、实地检查等征管措施及时处理,对少缴税款和申报不实的要依法查补税款,并督促纳税人正确申报,涉及偷、逃、骗税的移交稽查处理。通过分析评估和查补处理反馈的有待完善的问题为修订评估指标、调整税收政策及改进征管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使税款征收、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税收政策的修订连成一线,形成以预警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检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的良性循环之长效工作机制,促进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水平的提高。机构设臵方面,在征、管、查“三分离”基础上,可以考虑单设独立的督察内审机构,下管一级,加强对全过程的执法监督。

(二)进一步优化税收征管流程,在方便纳税人、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又不削弱税源监控作用。如在把涉税事项审批服务由办税服务厅即时办结和审批部门限时办结二类基础上,增加第三类,即办税服务厅事前预审批、管理部门事后核实正式审批。把注销企业管理、一般纳税人认定、税收优惠资格认定、定期定额核定和调整、防伪税控审批及专用发票最高限额审批、个体工商户停歇业管理等纳入第三类审批管理,有效加强税源监控。结合纳税服务的要求,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事项、重点环节的办税事项提供“绿色通道”“、税收直通车”个性化服务的同时,对有疑点的纳税人及时进行跟踪监控管理,排除疑点、化解风险,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机制,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建立和完善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标准化体系。一要依据税法规定,结合工作实际,针对税收执法各环节易出现的风险点提出警示,建立监控预警机制;对日常征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实时监控,进行重点预防。二要对税收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具体条件、适用范围、裁决幅度和裁决依据等予以科学合理的细化、分解,制定出便于操作、易于制约的行使税收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性标准,明确执法权限,公开执法职责,使税务人员在行使税收执法自由裁量权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法定的范围内做到合法、合规、合情、合理,减少随意性,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对重大事项要执行集体审议制度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实行阳光办税,公开办税,最大限度的减少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操作、违规操作,降低税收执法风险系数。三是以制度管人、以制度

约束人。坚持以“零过错”为防范执法风险的最低目标,加强税收执法工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强化自查自纠和督导落实。从源头上为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做好制度保障性工作。

(四)严格推行责任追究,确保税收执法监督落到实处。以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为基础,以检查考核为手段,以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为依据,严格地对税收执法中出现过错的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一是把握好责任追究的“度”。要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责罚相当,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不隐瞒、不护短的态度,真追实究,究责到位。做到处罚要有政策依据,不能严之无据,宽之无边。二是应将责任追究与奖励相结合,解决干事越多被追究的可能性越大的问题,要进一步细化过错责任行为及处罚标准,减少责任追究过程中操作上的弹性,使追究结果更加公平、公正。三是要加强对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做到有案必查,违纪必纠,对违法违纪的干部要严惩不贷、一查到底,按照法律法规该处分的处分,该移送司法机关的移送司法机关,确保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五)强化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完善系统预警功能,杜绝执法差错。要以不断提高落实预警信息的风险管理质量、降低预警面、消除预警项为目标,全面推行风险管理。一要强化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完善外部信息采集手段,保证涉税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外部信息的安全有效,加强和注重信息数据真实性采集和录入质量的管理,在数据采集、存储组织、传递合并、数据使用等环节、加强质量把关,将数据信息质量的收集、监控、考核制度化。重点加大对数据

质量的审计和对违规异常操作的监控、纠正、反馈力度,规范和加强数据补正和清理工作,防范信息失真、数据不实等行为,为提高税源监控质量、防范执法风险提供客观、真实、准确、完整的数据源。二是要动态地加强预警系统设定预警指标的日常监控管理分析。将管理关口前移,实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评估,定期编制分析报告。由上级问题预警被动式管理向日常主动预警管理的转变,加大自定义评估的力度,拓展自定义评估的范围,将苗头性问题解决在日常管理之中,将潜在风险因素化解、排除在风险管理预料之中。三是完善执法考核系统。目前,执法考核系统自身存在不足,首先是执法考核系统政策调整和征管程序调整明显落后于CTAIS,不符合实际税收执法情况,基层对执法系统信任度不高。应及时升级执法系统,更新数据。其次,执法系统考核与征管质量的考核重复,部分考核指标设臵不合理,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完善“疑点信息库”,修正疑点核查的校验语句,提高疑点核查的准确性,以便更好地监控税收执法的风险点,杜绝执法过错,有效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第五篇:基层地税机关推进信息管税提升征管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基层地税机关推进信息管税提升征管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磁县是煤炭资源和生产大县,涉煤行业是该县地方税收支柱性税源。去年,由于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占全县地税收入总额80%的煤炭采掘、洗煤、炼焦等涉煤行业效益整体萎缩,直接影响税收近2亿元。为化解支柱性税源组织收入压力,该局确立信息管税理念,建立专业化、信息化的税源管理体系,积极搭建综合治税平台,借势“信息管税”,提升征管质量,促进税收逆势飘红。2009年,该局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命名为“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

一、主要做法

——提高信息采集利用质量。

1、成立了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按照信息管税工作机制的要求,建立县局、分局到税管员三级纵向管理机制。

2、全局开展“这是我应该会的”软件技能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全局91名干部,88人实现熟练操作。

3、利用税收管理软件的通办功能,实现涉税事项“同县通办”。纳税人可在县内任何一个地税分局(所)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入库、发票领购、涉税查询、代开发票”等六项业务。

4、定期召开“亮丑会”揭摆采集信息的过错,强化信息采集、审核工作责任。

——积极搭建综合治税平台。县政府出台《关于建立税源监控体系强化综合治税的实施意见》,成立由政府县长任组长,21个相关部门(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税源管理办公室。第一批纳入信息采集的成员单位共10个,明确涉税信息部门责任,细化分工;建立税源监控信息平台;建立成员单位信息联络员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涉税信息收集、汇总、录入和上报工作。

——实行税源分类管理。根据全县的税源分布、行业特点和机构设置等情况,在原属地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实施以按规模、行业为主的税源分类管理,成立了1个重点行业管理分局、1个重点税源管理分局和4个一般税源小税源管理分局。为强化重点行业税源管理,今年5月局组织派员赴广东珠海取经,学习税源分类管理经验。促使重点行业税源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尽快有效转化为税收增长,实现“经济开花税收结果”。

——实行税管员岗责管理。即全体税管员的工作事项进行专业化分工。根据业务事项和工作量设置综合事务岗、日常管理岗、纳税评估岗三种岗位,彻底解决税管员“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综合事务岗主要承担宣传辅导、催报催缴、档案管理等职责;日常管理岗主要承担户籍管理、发票管理、信息采集、巡查巡管、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职责;纳税评估岗主要承担分析比对、约谈核实、结果处理等职责。在专业化管理的条件下,使税源管理“征、管、查”三环节既互相分离,又互相促进,形成整体合力,提高管理的效率。

——打造良好信用信息环境。县局与人行磁县支行签订信息共享协议。县局每月20日前以电子文档方式向人行磁县支行提供当月纳税人缴纳和未缴纳税金的信息;人行磁县支行负责将该局提供的信息上报邯郸中心支行,作为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决策依据;人行按照有关规定为县局提供信用信息和查询服务,并及时通报纳税人相关信息、删除报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税源信息失真。应该看到,近几年的信息管税工作,始终存在一些纳税人税源信息失真问题。究其原因:

1、纳税人的利益动机或需求造成信息失真。作为纳税人而言,维护个体利益高于依法纳税,当二者发生冲突则首选前者;在履行提供纳税信息义务时,则采取一拒绝、二搪塞、三隐瞒、四躲避的策略,使基层税管员采集的信息严重失真。

2、部分税管员在“任务指标”和“差错处罚”双重高压下,为了不自己给自己加任务指标、考核中少出现或不出现差错,在采集信息时宁少勿多,宁低勿高,致使税源出现“三清三不清”即税管员心中很清,但他不说清;分局大致上不怎么清,但向县局汇报得很清;县局很想搞清,但就是搞不清。

二是收集涉税信息渠道不畅。现在,不缺少地方政府对税收任务指标的高度重视,不缺少涉税部

门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内对信息管税工作的积极性,更不缺少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面上的海量信息,缺少的是政府如何加强领导、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搭建综合治税平台等实在措施,缺少的是建立完善涉税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更缺少发挥中介机构在信息管税工作中的特殊作用。政府在信息管税工作上仅仅是开开会,发发文,不去组织,不去督促,不抓落实,光搭台,不唱戏,光有形式,不见内容。涉税部门、行业协会、市场物价、中介机构等依然是各干各的活,各走各的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互不来往或很少联系,共享渠道“梗阻”,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三是纳税评估法律地位未有明确。虽然总局制定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但《税收征管法》没有直接赋予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没有被纳入法的调整范围。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是纳税评估缺乏完整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纳税评估与日常检查、税务稽查的职责没有清晰定位,三者的关系没有科学理顺,导致实践中出现了“以评代查”、“以补代罚”等问题,不仅纳税人无法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而且加大了税务人员的执法风险。

三、对信息管税的思考

首先,必须提高信息源真实度。要加大对纳税人信息源执法检查力度。结合乡镇政府、工商、国税、街道、市场、行业协会等,每年或几年组织一次以核实真实税源为重点的细密式、拉网式税务普查、互查、突击检查等,认真登记备案,真正掌握税源底数和变化情况。要按照目标管理理论,落实《税收管理员工作手册》,强化税收管理员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法,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踏实、工作成绩突出的税管员,要及时给予提拔、使用,营造“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崇尚先进”的良好氛围。要努力创造真诚、信任、感恩、和谐的税务机关环境,正确树立“任务目标”观念,下大力解决“税源不变,任务不变,差错不增”的“平稳性”管理理念,把“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的苦功夫下在解决税源信息真实性的难题上,打牢信息管税“大厦”根基。

其次必须搭建综合治税信息平台。

1、尽快制定关于地方政府加强信息管税相关法律和规章,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税部门或综合治税办公室,列入政府序编,落实人员、编制、办公场所、软硬件配套设施、运行机制及制定管理办法等。

2、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对纳入涉税信息部门的岗位职责、执法方式、工作规程、获得支持等相关内容要予以明确,赋予税务机关从更广范围搜集获得信息的权利和依法获得社会各部门协助的权利,使信息管税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注意发挥中介机构的特殊作用。中介机构的专业性强,熟悉税收法律法规,擅长财务监管。因此,大力发展中介机构,使其对虚假申报和错误申报信息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使税务机关取得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给我们的信息管税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

再者必须明确纳税评估法律地位。

1、要确立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健全纳税评估制度,统一规范纳税评估的方法、程序和结果处理,明确纳税评估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质量即申报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审核,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管理也是服务。

2、要科学定位纳税评估与日常检查、税务稽查的职责,将纳税评估限定于案头审核和税务约谈两个环节,强化税务约谈的刚性,摒弃实地评估,凡是经案头审核和税务约谈认为有疑点需要下户进行调查核实的,一律移交税务稽查环节处理,从而形成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查三位一体的税源监控格局。

下载应用数据管税理念构建新征管模式的思考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用数据管税理念构建新征管模式的思考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