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5篇范文]

时间:2020-11-15 12:2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第一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四上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呼吸和消化单元实验报告

实验十五:借用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

(1)实验材料:塑料管、小气球、玻璃瓶、橡皮膜戒气球皮。

(2)实验步骤:

①吐下拉动皮球皮时,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思考此时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②把皮球皮吐上顶起时,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思考此时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3)实验现象:

①吐下拉动皮球皮时,小气球会鼓起,此时是吸气过程。

②吐上顶起皮球皮时,小气球会瘪下去,此时是呼气过程。

实验结论:膈肌收缩时,位置下降,气体迚入肺完成吸气过程;膈肌舒张时,位置上升,肺中的气体排出完成呼气过程。

实验十六:建议利用肺活量测量袋测量我们自己的肺活量。

(1)实验步骤:

①展开测量袋。

②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③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

④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

⑤用肺活量测量袋依次测量 5 名同学的肺活量,每个人分别测量3 次,取平均值计入下表中。

⑥比较男、女生的肺活量,说说肺活量不性别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论:肺活量不性别可能有关,男生的肺活量般比女生的肺活量大。

实验十七: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1)实验材料:塑料盒、一块馒头、一块土豆、碘酒、滴管。

(2)实验步骤:

①在馒头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馒头的颜色变化。

②将土豆切开,在土豆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土豆的颜色变化。

(3)实验现象:土豆、馒头遇到碘酒都变成了蓝色。

(4)实验结论:土豆、馒头中含有淀粉。

实验十八:辨别脂肪的方法。

(1)实验材料:一张白纸、食用油、一粒花生、一小块肥肉、干净的水、棉签。

(2)实验步骤:

①用棉签蘸一点清水,涂抹在白纸上。

②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油迹并丌会消失,这是食物中存在脂肪的证据。

③再用肥肉、花生挤压,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不清水、食用油的痕迹比较。如果接近食用油的油迹,就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3)实验现象:肥肉、花生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不食用油的油迹相同,不水留下的痕迹完全丌同。

(4)实验结论:食用油、肥肉、花生等食物中含有大量脂肪。

实验十九: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一块馒头、小盘子。

(2)实验步骤:从馒头上取下三块大小、形状相同戒近似的馒头,分别放入口中咀嚼一次、三次、五次,然后将口中的馒头吏在小盘子中,观察、描述馒头的变化,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3)实验结论:口腔中的牙齿、舌头、唾液在咀嚼食物时共同参不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实验二十: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和“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1)实验材料:硬纸板、大塑料口袋等。

(2)实验步骤:

①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

②学生们按照口腔中牙齿、舌的位置站好,手里拿好道具。

③模拟“馒头”的学生迚入口腔,其余同学按照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完成模拟实验。

(3)实验结论:馒头在牙齿的咀嚼作用下,成为小颗粒,增加了馒头的表面积。舌能够使食物在口腔中翻动和搅拌,这样能够使食物被牙齿充分切碎研磨,让唾液充分和食物混合,提高消化效率。馒头在被咀嚼过程中会被唾液浸湿变软,利于下咽。

实验二十一:食管工作的模拟实验。

(1)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软管一根(内径 2 厘米左右,长约 30厘米),煮熟的米饭团。

(2)实验步骤:

①将一支干净柔软的透明塑料管,竖直摆放,模拟我们的食管。

②将一块馒头放入“食管”,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管的蠕动。馒头会顺着塑料管吐下移动,直到“食管”的出口处。

(3)实验结论:食管的功能是通过食管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产生的蠕动将食物输送到胃里。

实验二十二:模拟胃的工作。

(1)实验材料:一个塑料袋,切成小块儿的馒头和煮熟的蔬菜、水。

(2)实验步骤: ①在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儿的馒头和煮熟的蔬菜。

②反复揉挤这个袋子,观察发生的现象。

(3)实验现象:反复揉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逐渐被磨碎、揉烂。

(4)实验结论:胃的功能是磨碎和分解食物,帮助消化。

第二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溶解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和(沉淀)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3、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4、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充分搅拌后:不能看到它的颗粒,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5、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6、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7、(食盐、糖、小苏打、肥皂、胶水、酒精、醋、高锰酸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面粉、食用油、沙子、泥土、铁钉、橡皮、塑料)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8、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会变成乳状的液体),这说明(食用油在加入洗洁精后可以溶解)。

9、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10、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1、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2、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1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被搅动)有关。(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4、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15、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或(加热)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6、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8、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19、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20、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均匀分部热量)。

21、水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物质,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但是世界上只有(3%)的淡水适用于人类使用,这些淡水存在于(湖泊、河流、小溪和地下)。

22、在做蒸发食盐水的实验中要在水(还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

23、酒精灯的构造包括(外焰、内焰、焰心、灯芯、酒精)。

24、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热)和(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简答题:

1、面粉、食用油、沙子、泥土、铁钉、橡皮、塑料溶解了吗?为什么? 答:没有溶解。因为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海水怎么变成盐?

答: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就可以析出盐的结晶。

3、酒精和食盐都能溶解于水,它们都能无限地溶解在水中吗?

答:酒精能无限的溶解在水中,水也可以无限的溶解在酒精中,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一定的,他的溶解取决与水的多少,水多则溶解的多,水少则溶解的少,所以食盐并不能无限溶解在水中。

4、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什么?(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答:①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②用酒精灯加热时,应使用外焰。

③万一有酒精洒出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④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火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

5、过滤的具体过程是什么?

答:①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②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③倒入液体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6、怎样把食盐水中的盐与水分离开来?(写出两种办法,并选择一种写出操作过程)答:使用的蒸发和加热的方法将盐与水分离开。

加热方法的操作过程是:①支起三角架,放上石棉网。②把盐水倒入蒸发皿中,进行加热。③等蒸发皿中的水分快要蒸发完前熄灭酒精灯。④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就是盐。

7、什么是溶解?

答: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和沉淀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第三篇: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2010-03-21 10:38:06)转载▼ 标签:

教育

第二单元 溶 解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

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

4、筷子

1、高锰酸钾

1、小药勺、食盐

1、沙

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烧杯

2、酒精

1、食用油

1、醋

1、筷子

1、装水试管

3、试管架1 【教学过程】

一、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1.教师引入: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谈谈你们的经验。2.教师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现象。

3.组织分组实验:取一小勺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的。)

4.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轻轻搅拌后有什么现象?

搅拌后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5.交流: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注重描述)

6.整理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笔记本上。

二、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1.组织观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种物质。

2.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

3.组织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观察要做记录。)

4.组织交流: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组织讨论:醋和酒精的溶解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怎样?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如果时间充足可在课堂上完成此实验。)

7.整理记录:我们如何来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三、拓展: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 20克、苏打20克、汽水

1、开瓶器

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第五课 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盐

1、勺子

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 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第六课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10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1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二、制定一杯水10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10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10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10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10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100ml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100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10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

1、食盐

1、清水

1、蒸发皿

1、放大镜

1、石棉网

1、酒精灯

1、三脚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阅读资料P19。

第四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导体与绝缘体》、《做个小开关》、《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七个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4、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5、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6、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教学难点: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四、课时安排:共 7 课时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备课组:___________设计人:___________设计评价:________

本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的萌发》、《动物的卵》、《动物的繁殖活动》七个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过程与方法

.1、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

.2、用适当的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

.3、按一定顺序对雌蕊和雄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经历观察.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新生命产生的奥秘的好奇心。.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的延续都至关重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和.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教学难点:按一定顺序对雌蕊和雄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经历观察.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四、课时安排:共 7 课时

五、教学设计说明:

新生命的诞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对于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一“繁殖”一学生 理解起来也并不困难。但是要真正研究生物的繁殖过程或繁殖方法,学生们会感到比较陌生和困难。因此,教科书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植物的花开始,研究开花植物是怎样繁殖的,进而研究动物是怎样繁殖的。

第1^-5课为本单元的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

第1课的观察研究活动从观察油菜花开始。油菜花的构造典型、简单。本课通过解剖、观察油菜花,让学生初步了解花的基本构造。

第2课,观察各种各样的花,认识花在构造上的多样性和相同性(一般的花都有花 蕊一雄蕊和雌蕊),建立起花的构造和果实与种子的联系,知道植物开花是为繁殖做准 备的。第3课,细致观察雄蕊和雌蕊,了解它们在形成果实与种子中的作用,知道给花传粉的意义。第4课,通过观察油菜果荚和多种植物的果实,了解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传播种子的方式,植物种子的某些特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来传播种子。

第5课,观察发芽的蚕豆,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以及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第6^-7课为本单元的第二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通过认识动物的卵、卵的孵化过程及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概念。

备课组:___________设计人:___________设计评价:________

本单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一天的食物》、《食物中的营养》、《营养要均衡》、《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面包发霉了》、《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七个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生长与活动需要营养,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

.食物也会发生多种变化,有的变化有利于人体生长,有的变化对人体有害。

.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了解食品,从包装上可获取不少信息。过程与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对分类记录进行整理。.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自身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在食物中的存在。.通过讨论,参照教科书的提示,完成面包发霉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利用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对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做出分析。

.在完成食物变质的研究活动中,注意实验活动中的卫生和安全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研究食物的活动中,发现人体的生命活动与食物、食物营养、食物变化的关系感受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在分类、比较等活动中,参与集体的讨论和研究,学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实验活动中,严谨细致地完成实验的设计、准备,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在研究食物的活动中,发现人体的生命活动与食物、食物营养、食物变化的关系感受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教学难点:在实验活动中,严谨细致地完成实验的设计、准备,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四、课时安排:共 7 课时

五、教学设计说明:第1课“一天的食物”。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让学生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完成一次全班性的调查活动,发现原来我们一天中吃到的食物是那样的丰富,而且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这也是在向学生表明,食物的丰富体现着人类饮食的特征一“杂食”。

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当学生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时,本课的活动将学生由“我们吃什么”的问题引人到“食物带给了我们什么营养”上来。从一天中吃下的食物是丰富的这个生活经验,进一步发展为当我们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也就获得了丰富营养的认识。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第3课“营养要均衡”。丰富的食物与营养是否就能保证我们健康的生活和成长呢?这一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均衡膳食宝塔的活动,引出了营养要均衡的概念。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用自己一天的食物与营养均衡标准做比对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他们会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并尝试做出改进。

本单元前三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自身需求与食物、营养之间的关系。从第4课开始,学生将继续站在健康生活的角度,关注食物的不同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健康的关系。第4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本课涉及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食物的食用方式,向学生表明有的食物可以生食,有的食物则需要熟食;二是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人体消化吸收是有帮助的。除了食物生熟的变化之外,食物的另一种由新鲜到变质的变化,也将会让学生看到食物变化的另一面,并思考这种变化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减慢这种变化的方法。第5课“面包发霉了”。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物变质后的情况,并通过实验活动来研究面包发霉所需要的条件。第6课“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食物的变质需要适宜的条件和足够的时间,减缓食物变质的速度就成了食物保存中需要注意的事情。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积累的经验,以及对不同食品保鲜方式的了解,提出对减慢食物变质速度的看法。第7课“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当前,食品包装上的信息非常丰富,能够找到食品的成分、保存方法等多种信息。从包装上获取的信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人地了解食物的原料组成、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与健康的关系,为我们科学合理地膳食提供帮助。

备课组:___________设计人:___________设计评价:________

本单元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各种各样的岩石》《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岩石的组成》《观察、描述矿物(一)》《观察、描述矿物(二)》《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岩石、矿物和我们》七个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矿物是组成地球的要物质。

.不同的岩石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性质和用途。

.人们识别岩石和矿物是根据它们的特性。

.人类生产、生活用品的许多原料取自岩石和矿物。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岩石及矿物。.根据岩石和矿物的特性,对照有关资料对它们进行识别。.进行有关硬度、透明度、选择的实验,记录并讨论实验的结果。.阅读更多的有关岩石和矿物的资料。

.将先前所学的概念和技能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应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欣赏岩石的美、矿物晶体的美。

.培养收集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兴趣。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是重要的。认识到使用多种方法验证矿物特性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岩石和矿物的特性,对照有关资料对它们进行识别。进行有关硬度、透明度、选择的实验,记录并讨论实验的结果。

教学难点:懂得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应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欣赏岩石的美、矿物晶体的美。

四、课时安排:共 7 课时

五、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以岩石为主要观察对象,通过“各种各样的岩石”“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岩石的组成”“观察、描述矿物”、“岩石、矿物和我们”等一系列主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们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和矿物,获得一些关于“岩石和矿物”的简单知识;学习用多种方法观察、描述岩石和矿物的特点,获得观察、描述自然事物的新方法。在此过程中,增进对地球宝贵资源一岩石和矿物的认识。本单元各课内容如下。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启发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识以及观察、分类 方面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各种岩石的特点,通过自选标准 给岩石分类,认识岩石的基本属性,以及岩石是多种多样的。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课是通过对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结构和构造等特点的观察,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岩石的方法。“岩石的组成”由“美丽的花岗岩”和“常见矿物”两个活动组成。通过观察花岗岩的组成,使学生了解到“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第4课和第5课是指导学生学习观察、描述矿物属性的基本方法。“观察、描述矿物(一)”重点学习观察矿物的颜色、条痕和软硬“;观察、描述矿物(二)”重点学习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是通过对几种不知名矿物进行观察,并对照资料进行识别,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观察、描述岩石与矿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岩石、矿物和我们”一课,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岩石、矿物的广泛用途,另一方面让学生树立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本单元的探究活动是以观察、比较、描述为主。对岩石、矿物的观察鉴别活动,日的在于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备课组:___________设计人:___________设计评价:________

本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篇: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 溶解2.怎样加快溶解教案 教科版

第二课时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 知道物质的大小、水的温度、搅拌能使物质加快溶解。

2. 能运用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进行相关实验。

3. 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

4. 能通过小组的形式对控制变量实验进行设计。

5. 经历对加快肥皂溶解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对加快肥皂溶解的探究。

教学难点:记录糖块溶解的时间。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肥皂、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勺子、水盆等。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提出问题:怎样加快肥皂的溶解速度。

2.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学生讨论交流:加快肥皂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设计与指导

·选择其中一种假设作为研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交流。

·教师初步的指导:控制变量的教学。

4.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5.运用控制变量的观点进一步探究。

·自主选择其余的一种假设进一步研究。

·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小组实验。

·得到结论。

·小组交流、教师总结评价(过程、方法、知识)

6.知识运用

·加快食盐的溶解。

·加快糖块的溶解。

·说说运用的方法及依据。

7.课外作业:尝试溶解更多的物体、寻找更多的方法来加快物体的溶解。

教学后记:

用心爱心专心 1

下载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七星街镇中心小学 莫莉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工作总结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总结 白云小学郑若曦 一、任教班级概况及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的科学课。进入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总结 一、考试成绩统计与分析 本学期四年级三个班,平均分四年一和四年三89分,四年二91分。从成绩看这学期对于教学内容掌握的还算不错,三个班级学生对科学充满兴......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精选]

    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一、填空 1、日本制造一种 ,专供驾驶员使用。美国空军航空电子实验室研制出一种 。 2、制作校园沙盘时,我们小组的活动计划是:(1)明确小组同......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汇总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6 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说出常见动物或植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给动植物简单分类。 2、知道分类必须有一......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

    第二单元 动物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教案

    第五课《做框架》 【整体设计】 《做框架》一课是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本课主要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案分解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天 气 第课 题: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