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本站推荐]

时间:2020-10-30 12:0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本站推荐]》。

第一篇:市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本站推荐]

市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机遇挑战(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知识产权工作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各项核心指标均已提前完成目标值,部分指标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截至 2019 年底,累计有效发明专利量达 13.85 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 106.3 件,为全国平均水平8 倍,远超省“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值。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达 85.2%,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十三五”期间,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 7.56万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8.1%,连续1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创新主体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的发明专利公开量分别为35,580 件、26,699 件、4,775 件、3,644 件,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名。“十三五”期间,累计商标注册量为 104.5 万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量 139.6 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名。“十三五”期间,作品著作权登记量达 48,044 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累计超过 412,897 件。

“十三五”期间,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显加强,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市人大颁布了全国首部涵盖知识产权全类别、以保护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于 2019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电子证据取证、专利侵权判定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指引,引导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建立了一批知识产权保护工

作站。五年来,组织了专利“护航”“雷霆”、商标“溯源”“净化”、版权“剑网”和打击侵权假冒“亮剑”“春雷”“飓风”等系列专项行动,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明显增强,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快播公司侵犯著作权案”处罚 2.6 亿元,有效震慑了知识产权侵犯行为,营造了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十三五”期间,市市场监管局共查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 4,618 件,结案 4,400件;市公安机关共立案处理各类知识产权违法案件 2,151 宗,移送审查起诉 2,383 人;海关共扣留侵权嫌疑货物 1.25 万批,涉及货物 3952.9 万件,案值人民币 1.47 亿元;市各级人民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案件共 116,097 件,结案 111,117 件。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打击成效和司法保护力度排名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知识产权运用工作取得突破,知识产权金融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设立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出台支持中小企业贷款贴息等政策,举办多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宣讲会和对接会,累计专利权质押金额达 226.85 亿元。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保险工作,与平安保险、中国人保签订专利保险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专利保险示范工作,累计专利投保保障金额达 81 亿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推动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平安证券-高新投知识产权 1 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正式挂牌,资金规模达 10 亿元。

“十三五”期间,知识产权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市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推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培训

基地“两中心一基地”正式落户,获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等。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论坛,知识产权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二)机遇与挑战

当前,被赋予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使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规范有序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等重大专项被纳入国家战略,“十四五”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重塑世界,世界正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随着中美贸易协定签署,中国在融入和构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新秩序中将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在全球化发展中将承担更多国家战略任务。“十四五”期间,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全球知识产权领域话语权和竞争力,更多担当,更大作为,知识产权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同时,知识产权工作也存在一些短板,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产权整体质量有待提升,仍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情况,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投入不足,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标准必要专利、基础研发专利、高价值专利偏少,技术和品牌全球化布局不足,与硅谷、以色列、伦敦、东京等全球创新高地技术供给能力相比有较大差距。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待加强,维权赔偿低、取证难、周

期长、效果差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侵犯商业秘密、互联网等新业态侵权等情况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专利执法处罚措施不够,侵权惩戒不足,创新主体海外维权还比较困难,快速维权体系还不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财政配套措施不够等。

三是知识产权 运营体系有待完善,仍存在知识产权运营机制不成熟,平台数量不足,转化渠道不畅,运营效率和效益不高,民间资本投入较少等问题。知识产权证券化体制机制仍待完善,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

四是知识产权服务和人才紧缺,知识产权服务业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偏少。以专利代理机构为例,北京共有 622 家,而只有 228 家,北京拥有 8974 名专利代理师,而只有 1010 名,北京拥有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 105 家,而只有不足 10 家。截止到 2018 年底,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中仅有 10 人,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仅有 11 人。

以上问题亟需在“十四五”期间认真研究并出台措施加以解决。

二、市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 “十四五”期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以打造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高地为目标,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市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协议为指引,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实施最严格的知识

产权保护,力争使成为国际知识产权司法管辖首选地之一,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对重大战略支撑,不断提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 中国引领型高质量知识产权强市样板,亚太知识产权创造和运营中心。

到 2025 年,市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果、运用效益、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全球化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贡献更加明显,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典范城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市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调控指标 —— 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明显提升。从数量取胜向质量提升转变,培育一批高价值核心专利、知名品牌、版权精品,形成 30个支撑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高价值专利组合。海外专利授权量、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马德里商标注册量居全国前列,PCT 国际专利进入国家阶段的比例进一步提升,累计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 10 万件,累计有效马德里商标注册量超过 6000 件,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新增 2.5 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112 件,软件著作权平均每年登记达到 14 万件。中国专利奖励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国内领先。

—— 知识产权运用跻身国际先进水平。知识产权证券化机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完成,交易额大幅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持续增长,知识产权运营成为国内标杆。加大对中

小企业扶持力度,累计知识产权保险投保金额达 3000 万元。持续推进商标品牌建设,新建设商标品牌基地 8 家,新增一批上市公司“百强”商标品牌,新培育一批国家版权创新基地。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版权产业行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不断提升。

——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全面提升。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能力。全面完成国家、省部署的知识产权执法任务,加大重点领域和新兴业态知识产权违法处罚力度,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快速维权援助体系,建立与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相适应的侵权损害赔偿标准,按照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对各类知识产权施以不同程度的保护力度。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 80 分以上,打造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解决的优选地。

—— 知识产权服务实现全覆盖。

加大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运营机构的支持力度,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的辐射作用,促进高端知识产权服务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服务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发挥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平台作用,分领域新增一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推动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参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工程,培育国家、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 50 家,培育市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 100 家,新增贯标企业 1000 家。

—— 知识产权人才供给有所缓解。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本科教育,加强市知识产权智库建设,优化知

识产权职称评定,吸引全球知识产权人才落户,新增知识产权律师不少于 100 名,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新增一批品牌服务机构。

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核心指标

序号 核心指标 数据来源 1 创造质量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12 件

市知识产权局 2 高价值专利组合 30 个 市知识产权局 3 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新增 2.5 万件 市知识产权局 4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累计 10 万件

市知识产权局 5 运用效益 知识产权证券化发行额 100 亿 证券交易所 6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保险额 300 亿 市知识产权局 7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占 GDP 比重年均增长 10% 市统计局 8 保护环境 知识产权仲裁和调解案件 2000 件 市知识产权局 10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 80 分以上 委托第三方机构 11 人才培养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 200 家以上

市知识产权局

四、市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一)

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推进工程。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市政府共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高地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推动八项知识产权重大工程项目落地,争取国家专利导航项目研究与推广中心落户,承办“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率先在开展知识产权领域军民融合试点,促进国防专利在转化运营。继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

试验区、示范区建设,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项目,建设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在设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和创新支持中心。

(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牵头,加强各成员单位在保护制度、执法培训、执法信息共享、执法互助等方面形成合力。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试点示范工作。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手段强化保护,形成仲裁调解、专业机构、社会力量、行业自律多元联合的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

(三)建立知识产权证券化体制机制。充分借鉴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证券化成功经验,探索开展可大规模复制和推广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新模式,推动知识产权所有权和收益权相分离,探索以企业知识产权未来价值收益权为基础等模式,设计科学合理的证券化产品,在证券市场公开发售不少于 100 亿元,为企业融资开辟新渠道。发挥市知识产权金融联盟作用,推动银行、保险、券商、创投机构、服务机构等各方共同参与知识产权证券化体系建设。

(四)建立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有序建设全国首家具备国家知识产权金融业务功能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区块链中心,建立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为科学、合理确定知识产权交易定价和动态市场提供技术支撑。建设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有知识产权

融资需求的企业在平台注册,平台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证券化试点对接服务,推动平台与国内外优质平台精准对接和资源互换。

(五)成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市级财政投入部分引导资金,吸引社会投资力量参与,设立总规模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重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和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的商业模式,支持企业将知识产权纳入财务报表,将知识产权价值转化为股份或出资比例,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

(六)打造“云上稽查”知识产权执法工程。完善“云上稽查”综合执法系统,实现以“云上稽查”为中枢的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体系,形成全市知识产权执法一张保护网。建设国家市监总局数据证据处置及分析鉴定中心,争取设立网络版权鉴定处置中心,对现有网络版权各种非客观鉴权业态进行标准化规范管理,通过标准化的流程管理、技术识别鉴定,达到客观鉴定标准互认,实现司法部门与执法部门的证据协同,并向电商平台延伸,拓宽网络版权维权通道,提升维权效率和便捷性。引入非盈利性保护平台和专业人员,建立知识产权执法辅助项目,实现网络侵权线索自动搜集、违法事实初步鉴别及侵权证据同步固定。

(七)加强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分中心的建设。推动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信息收集体系和国内外多层级资源协调支撑系统的建设,健全海外维权服务全链条工作网络,定期发布海外维权指引,完善市海外知识产权维权专家库,完善法律数

据库和案例库,为 “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服务。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积极参与、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制定和完善。

(八)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产业集群工程。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与澳门、香港等境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产业联盟,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产业集群聚集地,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探索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合作基地,设立合作实践基地不少于 3 个。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技术和品牌,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全球竞争,建立沿线国家产业集群,加强知识产权立法保护、运营体制等成熟制度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和输出。

五、市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 (一)高起点完善知识产权顶层设计,推动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研究制订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强省、强市和强企战略实施意见,构建新时代知识产权强市指标体系,在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方面大胆改革探索,形成中国典范、特色的强市战略。推动知识产权相关法规修订,按照《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最新修订情况,修订《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和《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切实提高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成本,维护知识产权权益人合法权益,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完善专项资金管理,优化知识产权资助奖励政策,做好市区两级资助奖励政策的衔接,避免重复资助、撒网资助,引导

企业提升知识产权质量。

(二)高标准构建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体系,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落实中央《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制订贯彻落实的任务分解表和推进路线图,出台落实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工作方案。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各项工作,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专业队伍,健全行政执法体系,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加强电子商务、进出口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知识产权执法。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统一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标准和办案指引,实施知识产权信用监管和失信联合惩戒,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效率。充分发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建设市“一站式”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平台,明确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责任,引导电商平台经营者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与知识产权权利人加强合作,依法保护产权。积极争取中国()知识产权国际仲裁中心落地。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在线创意、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预警防范能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知识产权社会治理,构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社会保护等三张“知识产权保护网”。

(三)高效益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工作,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政策,健全知识产权出资入股和退出机制,降低企业融资、维权成本,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快推进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建立高价值专利的指标体系,从专利布局、专利运营和维权保护全链条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布局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壮大国家、省、市、区四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专业托管服务,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战略设计和管理创新,支持知识产权运用转化,激活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培育商标品牌示范基地,将商标注册纳入企业质量品牌提升项目要求。培育和扶持数字版权产业发展,加快国家级和地方版权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地理标志培育、认定与保护工作,培育一批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势,制定支持国有高校院所和国有企业职务发明知识产权权益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的政策措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

(四)高水平强化知识产权“放管服”改革,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信息化业务平台,提供包含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协同保护等业务的全流程管理和服务。加快专利申请便利化改革,缩短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专利质押登记办理时限,进一步压缩专利优先审查推荐和专利费用减缴备案审批时限,提高专利快速预审效率,拓展预审产业新领域。加快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下放注册商标续展、变更等非确权业务,推动在专利代办处商标受理窗口分窗口、前海商标受理窗口建设,持续提升重点产业商标注册业务服务质量,缩短审查时限,打击商标抢注行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建设,放宽国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准入条件。建设涵盖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

设计、地理标志全门类知识产权服务专业大厅。

(五)高规格服务重大区域布局战略,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依托光明科学城、西丽科教城,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坝光生物谷等重大区域产业布局,分类支持创建一批知识产权特色园区和运营中心。打造以商标为支撑的品牌经济,以专利为支撑的创新经济,以版权为支撑的文化经济。聚焦 5G、人工智能、新能源、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开展专利培育工程和专利导航工程,布局建设重大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中心,引导和鼓励企业在重点产业进行国际专利布局,支持企业在优势产业技术领域加强标准必要专利建设。鼓励工业设计企业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监测和定期发布机制。建立政府项目申报知识产权合规性承诺制度。

(六)高效率完善知识产权服务链条,盘活全市知识产权服务资源。降低知识产权服务业准入门槛,放宽对专利代理机构股东或合伙人的条件限制。大力发展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业,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鼓励国内外高端知识产权服务人才落户。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建立服务业名录库和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适时发布服务业发展年度报告。支持服务机构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知识产权联盟建设,支持备案联盟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积极参与或主导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相关必要专利纳入产品和技术标准,促进知识产权、标准与市场活动的紧密融合。

(七)高保障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

环境。弘扬“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充分利用世界知识产权日、专利周、商标节、专交会、高交会、文博会、知交会、工业设计大赛等重大活动,推广知识产权文化。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推动知识产权进社区、进课堂、进新媒体,提升市民知识产权意识。加强普法宣传,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和线人积极举报制售假行为。研究制订有针对性、符合时代特色且易于接受的宣传方案,加强下一代知识产权意识培养,让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失去生存的土壤,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环境。持续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主题沙龙、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辅导培训等活动,打造企业知识产权交流平台品牌。

(八)高质量壮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夯实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基石。研究编制人才规划,提出加强人才工作的具体意见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知识产权服务业。充分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作用,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高层次人才,促进知识产权人才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新增一批国家、省级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和专家。支持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知识产权高端人才来深创业,享受人才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探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或国际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等智库机构,探索在合作设立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充实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建立知识产权行政部门与司法部门学习交流机制,打造适应新时代提高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干部队伍。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全面加强党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市知识产权联系会议制度作用,统筹协调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司法部门等各方力量,加强全市知识产权的宏观管理,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参与机制,构建大知识产权工作格局。加强专业团队配备和轮训工作,建立重点任务和专项工程协调督导机制,提升执行力,保证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二)资金保障

持续加大知识产权资金投入。优化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程序。加强项目前期研究、布局谋划、专家论证和入库管理工作,科学编制年度知识产权预算,加快资金支出进度。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考核标准。加强绩效评价、审计监督、支出进度考核结果应用。

(三)机制保障

制定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相关实施办法。出台年度推进计划,明确任务分工。建立关键指标监测机制、评估体系和考核制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研究改进规划实施工作。

第二篇:XX市“十四五”规划前言

前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XX市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推进XX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十四五”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规划,前期课题研究是基础,课题能否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规划纲要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按照《XX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文件要求,“十四五”规划办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6个领域共35个前期重大课题及收储的项目,重点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破解发展瓶颈、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问题开展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大力探索破解这些问题的路径及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

目前,经过全市XX个牵头编制单位历时近半年的不懈努力,在多次开展论证及修改的基础上,顺利完成35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现将前期课题进行汇编,为下一步形成基本思路提供决策参考。

XX市“十四五”规划办

第三篇:乡镇“十四五”规划战略重点

乡镇“十四五”规划战略重点

一、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注重规划引领,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完成*个示范村规划编制,以点带面推进乡村规划编制,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遵循。

二是强化农业产业支撑,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增强示范带动效应,力争发展新型合作社*家以上,争取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

培植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群众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依托临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海棠研究所等创新平台,立足张庄海棠产业园,以沭河、**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农业主题庄园,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扩大苗木花卉种植规模,力争新增苗木花卉*亩以上。

做优海棠产业品牌,培育一批高端化、优质化栽培示范户、示范合作社、示范基地,进一步放大市花效应,把海棠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海棠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三是强抓基层基础。

着力推进组织振兴,深入开展领头雁培育工程,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着力推进人才振兴,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到村工作,为乡村振兴汇聚力量。着力推进文化振兴,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一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吹进家家户户。

二、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一是做好产业培育。

立足市花文化品牌优势,紧紧抓住苗木花卉、生态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提质提速、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进一步做好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招商,特别是加大对农业主题公园和旅游产品的招商力度。依托天翔国际智慧冷链物流、海棠小镇等项目建设,壮大冷链物流上下游关联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骨干特色企业10家,培植2个特色产业,建成2个特色园区,新增市级以上各类创新研发平台5家。

二是做好项目谋划工作,围绕“343”产业集群,引进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链供应商配套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

围绕五金、食品、柳编等传统产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创建2个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产业品牌。积极对接平安新城项目,打造集应急安全、教育培训、康养医疗、智慧农业、休闲居住等产业于一体的生态新城。三是做好产业园区建设。依托南部新材料产业园片区,用好用活**经开区招商政策,引进“四新”企业10家。以天翔国际智慧冷链物流项目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抓好产业园项目落地工作。全面对接市经开区产业方向,围绕开发区产业链开展招商引商,立足招大引强,充分利用开发区政策红利、产业集聚和醇熟配套等优势,加快补齐**产业项目发展短板,真正将**镇打造成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特色小镇。

三、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

严格控制相关规划建设,对标一流编规划,用更宽的视野对标找差,对照国际生态城规划,高标准高质量编制**镇总体规划。

二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统筹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环境容量,统筹推进城市立体开发,将西洽沟、东洽沟、中洽沟、周官庄、前踅庄、后踅庄、旦彰街作为镇驻地承载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打造新型城镇体系的“核心圈层”;将大程子河、小程子河、东岭、西岭片区和东李湖、邢湖、张故县片区打造为镇域副中心,实现全域联动、产城融合、一体发展新格局。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分批次对道路、水网、电网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增加公共生活设施,实施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强化小城镇管理,增强小城镇的生活功能,整体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引导务工农民向镇驻地集聚,力争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持续抓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打造5条环境优美线路,实现村庄“五化”达标率100%。

四、全力推进生态休闲旅游城镇建设

一是强化生态环境治理。

注重**、沭河、祝丘河“三河五岸”流域开发保护,将**与沭河两河流域一体规划、协同打造,推动两河流域资源共享、综合开发,促进**与国际生态城一体化发展,一体化壮大,实现**、沭河、祝丘河三条生态观光带相连,打造湿地、花市、林场、基地旅游道路贯穿其中的慢生活休闲景区。

二是做好市花文化和祝丘文化结合文章。

谋划推进祝丘故城、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深度挖掘祝丘文化,增加旅游元素,做好市花文化结合文章,发展郊区生态旅游,打造全域旅游圈。力争建成1家省级旅游特色村和1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努力把**打造成省级旅游强镇。

三是大力发展农家乐项目。

以乡村休闲旅游为突破口,因地、因势合理布局农家乐20家,大力发展以“回归园林生态,观赏自然风光,品尝农家小菜,体验乡村快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打造以祝丘文化、海棠文化为底蕴,农业产业聚集的精品休闲农庄2家,不断丰富乡村旅游新业态。

五、全力推进重大民生工程建设

聚焦脱贫攻坚、民生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一是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持续做好*户、*人脱贫享受政策户帮扶解困工作,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拔穷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长效化管理产业项目,监督、管理、指导村级运营好产业项目,确保*个产业项目保持长期良性运转,持续产生项目收益,稳定扶贫保障措施。

二是健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为重点,统筹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持续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提升建设,常态化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乡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创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更好地保障群众健康。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微宣等媒体平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海棠文化、祝丘文化,擦亮**“一花一城”文化品牌。

三是加快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按照“优先引导向镇驻地和镇域副中心聚集、尊重意愿集中居住”的工作思路,统筹谋划与布局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坚持超前规划、整体设计,高标准规划程子河、旦彰街、踅庄、禹屋等4个社区建设。

依据产业和就业结构变化、生产方式转变程度,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统筹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突出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产业园区,优化基础设施配套,方便社区居民就业创业,逐步实现居住在社区、就业在园区和就地就近城镇化。

“十四五”战略重点“十四五”时期我镇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坚持完善和创新乡村振兴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环境。在乡村振兴建设上取得新亮点,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和谐*”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工业发展一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

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做好招商引资基础工作。坚持“三不原则”大力开展领导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创新推动产业招商、全民招商、精准招商,特别是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做好招商工作,吸引他们中的优秀者返乡创业,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加大金融招商力度,推动村镇银行和网点建设工作。

二是加快工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省道至工业园区10米大道,加快园区绿化工程建设,实现园区供水、道路、供电、通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同时,以加工、制造企业为主,做大做强工业聚集区,最大限度的争取土地、政策支持,完善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锁定医主打产业,将聚集区规划用地划分功能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招商引资,规范入园企业投资量,推动聚集区产业全面升级。三是加快产业园建设。打造具有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带动作用的小微产业园。聚集区集生产、加工、网络营销、农家乐为一体,以规范化管理和规模化种植的形式,全面提高种植效益,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进行市场化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三)坚持标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工作基本结束,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突出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巩固我镇脱贫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四)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再提高社保工作惠及全民:加强培训,提高我镇劳动力素质。

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开展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把用工需求与培训衔接起来,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考核发证、推荐上岗等方式,实行先培训后输出。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又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稳定和提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规范管理,完善服务,抓好典型,搞好示范。将严格按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序,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杜绝民工盲目外出、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加大外出务工人员致富典型的宣传力度,使他们尽快加入劳务输出的行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养老保险继续加大宣传,让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参保,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

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全力提高办学品位和水平,基本构建起布局合理、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比“十三五”期间有明显提高,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促进全镇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凸显科技兴镇力量。优势产业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和技术水平整体提升,推动优势资源的产业化技术开发,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实效。全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批与我镇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设施,建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用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

提高卫生健康水平:计划生育工作依然坚持“三个不变”,推动“三个转变”,确保“三个到位”。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和数量,切实把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实施卫生院综合楼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卫生院硬件设施建设;以创建等级卫生院为契机,提升卫生院服务能力,争取2020年创建二级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更新医疗设备;继续推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开展健康教育,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提高群众先防病后治病的意识;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村卫生室人员流动机制,不断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方便人民群众就医;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严格落实民生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依托镇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养老服务站,确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全方位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救灾救济、社会福利工作机制。规范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低保工作的透明化、规范化,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落实特困供养政策,确保特困供养老人吃好、穿暖、居住环境优美、有病及时医治。

推进殡改工作再上新台阶,提倡新型丧葬形式,移风易俗,厚养薄葬。

办好文化服务大众。我镇将认真落实新时代社会实践所的运营机制,申报新建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实景展览,发挥特色优势。

指导督促各村举办群众性乒乓球、篮球、拔河、掼蛋、象棋、广场舞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把免费开放和举办活动纳入村级工作考评,推进全镇文化事业的更好发展。

(五)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组织保障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县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部署,以“党建+”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持续用力推进,努力提高基层党建质量,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在村党支部设置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无职党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三会一课”、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落实。三是完善镇村三级量化管理考核机制,加强镇村干部量化考核管理。严格镇、村干部行为规范,按照镇、村干部量化管理方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村为主”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工作督查力度,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六)科学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抓重点、提质量、增动能、强基础,实现*镇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产业兴旺大发展。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土地开发复垦,加快休闲农业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生态宜居新农村。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健全、生态宜居的示范村,培育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重点示范村。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构建乡村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医疗、卫生、养老、义务教育服务体系提质增量工程。乡风文明促和谐。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开展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治理婚丧陋习、天价彩礼、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乡村治理显成效。推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加快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建设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平安家庭。生活富裕奔小康。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乡风文明,社会风尚良好,让百姓住的安心,吃的放心,过得舒心,玩得开心,实现乡村环境美、生活富、百姓乐的和谐统一。

(七)强化服务职能,加大政府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强化服务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科学管理,提高决策水平,用制度管人,规范行为。

积极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四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3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篇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五年的新局面,必须把精心组织、抓紧起草、编制完成“十四五”规划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规划体系实现目标一致、举措一致,统筹兼顾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确保决策部署实现一体化推进和管理。

紧抓编制“窗口期”,保证目标一致、举措一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制度和治理体系、军队建设、民法典普法宣传、防灾备灾体系建设等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头戏”,是深入结合现状,科学研判长远发展形势而作出的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规划宏伟蓝图的“指挥棒”,实现规划编制体系目标与举措高度统一,促进党的政治理论与自觉行动积极转化,确保高质量、高标准编制。要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整体构建、完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的行动指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优化经济结构,转换提升质效,时刻维护好实现好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生活安宁。

树立规划“风向标”,迈出关键一步、更进一步。五年规划编制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方面面,当前处于“十三五”收官之战和“十四五”规划开局关键时期,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既是“期末考”又是“升学考”。要坚持以民心所指作为规划所向,围绕增进人民福祉“风向标”,广开言路、开门问策,畅通建言献策渠道,自觉融入群众、融入一线,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依靠群众智慧的强大能量。要将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志愿群众各类主体的征求意见合理纳入到编制中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真正解决问题、服务造福群众提供科学依据,汇民智、聚民力,在科学研判和付诸实践中保持向好趋势、步调一致。

按下预期“提速器”,确保一体推进、一体管理。致力于推动实现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是保证政策体系、运行周期、项目建设、产业升级等能够有机融合、前后贯通的核心要义。要认真谋划形势,把握发展规律,突出改革创新“破题”“求解”,统筹激发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因时因势调整,给社会发展以合理预期。要以扩大内需为抓手,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和世界“双循环”,集合优势资源、配置要素,提升服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育新机开好局激励奋进,实现区间合理运行,不断提速增效。要规范认识预期“界限”,牢固树立“规划即法”意识,维护好规划权威,坚决实行责任到人、配置到位、部署到边、执行到底,始终坚定不移谋发展、保稳定、促升级、增后劲,让蓝图擘画未来、愿景照进现实。

行百里者半九十。谋篇“十四五”,新发展任重而道远,唯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以贯之抓统筹,在“一致、一步、一体”中保持定力、乘势而上,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篇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笔者认为,在此之际组工干部应当从“新”出发,争做“知屋漏者在宇下”“不待扬鞭自奋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组工干部。

从“新”出发,以人为本、博采众议,争做“知屋漏者在宇下”的组工干部。民者,国之本也。毛泽东同志曾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问计于民”的重要指示也是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作为基层一线的我们,更应当将知民情、晓民生摆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博采众议,多到草野中去倾听民意。带着“问题之心”下基层,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带着“同理之心”下基层,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带着“诚意之心”下基层,做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是最好的阅卷人,只有善于吸纳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有足够的底气战胜各种风险考验,才能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稳步前行。

从“新”出发,勇往直前、敢为人先,争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组工干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这关键时期,组工干部必须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崭新姿态”勇往直前、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的“革新精神”敢为人先、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做履职尽责勇担当的“人民公仆”,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我激励的动力,保持“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气,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从“新”出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争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组工干部。“十四五”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仰、“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信心,争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组工干部。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才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惟其如此,我们要以“孺子牛”的俯首之态、奉献之心、拓荒之劲,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埋头苦干、辛勤耕耘,彰显“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于奉献”的党员本色。

篇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提出“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要“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其编制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只有汇聚多方智慧,协调各类因素,才能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还需“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找准自身定位,当好“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的“总舵手”。遵循“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市场也不能替代政府”的准则,避免市场和政府“双失灵”,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与此同时,还要广泛倾听基层、企业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汇聚起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最强大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弄懂弄清群众脑中所想、心中所盼,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让经济发展与民族复兴目标一致、方向相同。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还需“立足全局”与“把握细节”相结合。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发生着巨大变化。要想做好“十四五”规划编排工作,还需从全局出发,以战略的目光审视国家发展和周边环境,准确分析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抓住机遇。“十四五”规划包罗万象,事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方向、阶段、步骤和重点。因此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同时,切不可忘记“细枝末节”。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小事”上落笔,细心勾勒出适合经济发展、符合群众预期的“大好蓝图”。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还需“总结过去”与“展望未来”相结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十三五”规划全面总结。把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认真提炼、细心归纳,吸收运用到“十四五”规划中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让“十四五”规划有序衔接“十三五”规划的同时,还需树立前瞻思维,把握发展规律。要结合当前环境,预判未来变化,发扬斗争精神,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与矛盾,确保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要坚持与时俱进,勇立经济发展的“风口浪尖”,在前人的足迹中找寻经验,在后人的期待中完成新篇,让编制出的“十四五”规划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受得起时间的考验,从而奠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五篇:局机关:XX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韶关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打造应急管理事业、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韶关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讲话,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责任落实,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统筹协调好应急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按照“高、统、快、防、实”的工作标准,以“三个严防”和“四不发生”的工作要求,建设更高水平的灾害防御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三是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四是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提升,“科技强安”战略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五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六是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来,我们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努力逐步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下一步将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

(二)面临的挑战

我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刚刚起步,应急管理工作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各类事故灾害风险隐患点多、线长、面广。同时,我市各类安全风险隐患量多面广,再加上一些地区、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一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容易造成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市应急管理局作为一个新组建的部门,承担着指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应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但在应急指挥平台、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警监测和应急科技支撑建设等很多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本质安全程度、从业人员素质、政府监管体制与机制、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社会安全生产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市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事故总量偏大,2016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71起,占全省3.25%;2017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78起,占全省3.95%;2018年发生生产事故196起,占全省3.19%;2019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16起,占全省3.69%。二是较大以上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具体如下:2016年3月4日,仁化县狮井石灰销售部发生一起较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4人死亡;2016年12月21日,新丰县105国道2388KM路段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2017年07月07日,X338县道5KM+900M黎口勋口路段,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3人当场死亡;2017年12月27日,韶关市新丰县发生一起道路运输行业道路运输事故,造成3人死亡。2018年2月5日,在广东韶钢松山7号高炉发生煤气泄漏事故,造成18人中毒,其中8人死亡事故;2018年07月27日,韶关市翁源县官渡利龙路段一起道路交通事故,3人死亡。2019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2020年01月02日,韶赣高速499KM(珠玑收费站出口前500米)处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事故造成3人死亡;2020年1月10日,广乐高速公路北行78公里+250米处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事故造成3人死亡。三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事故多发;经济下行造成企业安全保障条件欠缺,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中,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得不够,安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管理不到位。四是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救灾救助综合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还需加强。五是应急管理能力仍然相对落后,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不高,迫切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与应急指挥能力相适应的现代应急指挥体系。六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建设、油气输送管道、危旧房屋、电梯设备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风险突出,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增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多,使得我市在“十四五”时期的应急管理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领导关于应急管理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重点解决制约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性、基础性、共性问题,促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强能力、促协同,统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灾害风险和损失。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市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响应、指挥、处置能力和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较大以上事故明显减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2.分类目标

安全生产方面:到2025年,全市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兴安”效果明显,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市民安全素质显著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1)亿元全省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低于?;(4)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待省明确相关控制指标后再完善具体数据)

防灾减灾方面:到2025年,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救助体系。

应急救援方面:到2025年,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发展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打造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应急救援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将根据省“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内容及我市下一步重点工作适当调整)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1.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协调。调整完善各级安全生产、消防、减灾、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项综合指挥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各级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2.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形成贯通全市的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加强资源整合,建立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一张图”。建立完善全省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建设标准和服务保障机制,发挥各级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作用。构建应急指挥中心与事故现场全数据传输链路,提升远程协同会商决策能力。

3.加强应急救援响应指挥。建立事故灾害信息搜集报告制度,理顺信息报告体制机制,提升第一时间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能力。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统筹协调应急力量应急处置。推行现场应急指挥官制度,强化应急救援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统一实施,实现科学救援、安全救援、高效救援。

(二)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

1.健全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工作体制。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强化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健全完善分类管理、分工负责工作体制。各级专项综合指挥协调机构按职责分工抓好事故灾害防范部署、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专业化指挥、工作指导、综合管理和协调工作。各级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行业、本领域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3.健全完善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工作体制。明确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应对事故和灾害的事权划分。落实灾区统一指挥事故救援、防灾减灾、灾害救助等应急处置责任。落实乡镇(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责任。

(三)建立灵敏高效的应急协同机制

1.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涉灾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健全工作规程,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成效。

2.完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军地抢险救灾领域协同组织,健全应急指挥协同保障,进一步提升军地联动应急抢险救援效能。

3.完善社会力量协同机制。培育扶持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开展各类应急队伍联合培训和演练,强化社会力量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完善灾情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涉灾部门和各种救援力量之间的信息沟通,强化事故、灾害、灾情全过程管理。完善事故灾害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舆论正确引导,确保公众知情权。

(四)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建设

1.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法规制度。健全完善行业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涉灾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制度。

2.推进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开展应急管理标准化试点工作,推动应急标志标识、应急队伍及装备配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等相关标准制定和实施。

3.强化督查、巡查,鼓励举报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执法制度,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各县(市、区)、各部门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推进应急管理法规制度贯彻落实。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构建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系统

1.构建覆盖全区域、全层级、全过程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2.尽快修订各级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加强应急预案可行性评估,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和数字化应用,进一步增强应急预案的实战性、可操作性。

3.强化应急预案演练过程管理,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修订、改善提升作用。

(六)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促进双重预防体系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加强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分类施策,推进中小企业全面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2.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强力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持续加强非煤矿山、冶金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着力化解安全风险,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深化煤气、粉尘防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深化“九小场所”、人员密集场所、超大城市综合体、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治理。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加强“两客一危”、校车、公交车、桥梁隧道等安全隐患治理,加大高速公路、国省道、城乡接合部、农村道路路面安全管控力度,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治理行动,持续排查整治施工安全风险隐患。强化城市排水、燃气等设施安全巡查维护,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开展“平安船舶、平安渔业、平安旅游”创建行动。开展危爆物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推进特种设备、农机、电力、旅游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3.全面推进城乡安全风险管控。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打造城市安全管理品牌,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加大农村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大农村安全基础设施投入,排查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全面提高乡村安全保障水平。

4.全面推进重点时段安全防范。加强季节性安全生产规律特点分析研判,超前采取预警预防措施,全力做好暑期、汛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重大活动安全防范工作。

(七)综合提高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1.优化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强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气象、水文、水务、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加强灾害早期预警工作,提高灾害预警能力水平。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扩大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增强时效性。

2.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加强灾害风险分级分类评估,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排查整治行动。

3.对我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推进地震小区划图的应用。

4.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城市低洼地段、下穿式立交、行洪河道和排水防涝主出口等薄弱环节蓄排能力,提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水平。

5.加强河流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病险水库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工作,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

6.加快建设森林防火工程,推进森林防火水源地建设和重点林区引水上山,有条件的重点林区逐步构建林火阻隔网络。

7.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8.强化灾后恢复与重建能力建设,提升灾后受损公共设施修复能力。积极研究受灾地区贷款贴息、财政转移支付等扶持政策,及时给予受灾地区物资、人力、技术支持。

(八)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1.加快消防救援体制改革,加强消防救援力量、物资装备建设,建立实战牵引的执勤训练模式,探索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消防救援队伍由单纯的防火救火向实施综合应急救援转变。加强地方专职消防力量建设,新增一批政府专职消防员,建设一批专职消防站,配齐配强救援装备。

2.建设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强化制度设计、人才培养和救援训练,配齐配强设备设施,完善应急救援中心功能,尽快提升战斗力。

3.进一步完善专业救援力量布局,在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等重点领域,整合优化现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职能,扩展增强对森林火灾、洪涝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专业应急救援综合抢险救灾能力。

4.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运以及矿山、金属冶炼等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鼓励、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和伤亡抚恤政策。建立完善灾害保险制度,鼓励支持各地结合灾害风险特点,探索灾害风险防范有效保障模式。

5.加强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水平。强化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建设,增加储备物资数量种类,优化储备方式,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置力度。强化应急救援交通运输,特别是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确保救援力量及时、快速到达。健全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提高灾区卫生应急处置和预防控制能力,保障灾区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九)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基层工作

1.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比武”活动,举办应急管理大讲堂,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加强应急管理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应急管理进教材、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培训考核体系建设,规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

2.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3.加强应急管理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落实执法检查计划,规范执法检查行为,提高执法办案质量。完善调查评估统计制度,整体提升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统计分析评估水平。制定事故灾害调查处理和监督落实办法,确保责任追究到位、整改措施到位。扎实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红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

4.加强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园区应急管理能力“六有”标准化建设,开展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三有”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灾害灾情报告的时效性、准确性。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做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工作。

5.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应急管理专家资源库,打造专家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标准制定、安全诊断、应急会商等方面的作用。

四、重点工程

(一)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立足承担市委、市政府应对重大事故灾害总指挥部任务,建设一流水平的应急指挥中心和指挥系统,统一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标准,推动全市各级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突出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预报预警能力。整合全市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重点推进功能全面的应急指挥场所、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网络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尽快形成全市一盘棋、一张网,构建科学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

(三)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

落实项目建设扶持政策,落实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任务,力争到2023年,建成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四)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开展全市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掌握重点区域抗灾能力。

(五)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开展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蓄滞洪区建设,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城乡防洪排涝整治、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防洪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全面提高城乡防洪排涝能力。

(六)抗震防灾能力建设工程。

规范城乡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安全设计,提高抗震防灾能力,进一步强化高层建筑抗震防灾措施。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七)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

对已查明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和除险排危。统筹开展地质灾害避险集中安置、工程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对威胁人口多、潜在经济损失巨大,特别是县城、集镇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工程治理;对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与脱贫攻坚、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衔接,主动避让,易地搬迁,全面落实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任务。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重要项目、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尽快落地见效。

(二)加大建设投入。

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投入机制,扩大应急管理专项资金规模,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应急管理事业建设,促进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快规划实施。

强化规划硬约束,对规划执行情况定期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下载市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点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点一、新旧动能转换“十三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发育期,“十四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变革期。二、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

    民政局十三五规划工作十四五规划

    民政局十三五规划工作十四五规划一、“十三五”时期X民政事业发展回顾。“十三五”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全面落实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

    某县教育“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某县教育“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我县教育“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教育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

    知识产权8337规划

    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主要任务是:彻底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总体部署,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构建知识产权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制机制......

    乡镇十四五规划思路(最终5篇)

    乡镇十四五规划思路范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乡村振兴X字方针,全力建设“五个新X”。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思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

    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党课讲稿

    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党课讲稿3篇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党课讲稿1“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反复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

    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讲话

    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讲话近期,学校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学校领导,各部门、学院和独立运行科研平台主要负责人,学校总体规划起草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