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游记学习的总结
1、往往按游览经历作为游记写作的主要顺序。
2、选择能够表现某一集中特点的具体物象成为游记写作的主要内容,而不是所有经历都表现。
3、通过6自然段的诵读,“某一集中的特点”往往是表现物象精神、品质、情感。通过外在形象的描写来透射内在形象的这类写作手法往往叫做象征。所以,写花并不是“花”,写草并不是“草”,一切物象都承载着最终的写作目的。
4、非典型的典型选材。(绩优生可以参考)
5、文末由“壶口瀑布的水”——黄河——像黄河水一样的人,说明象征的对象与物象所表现的精神内核是高度一致的,在文末进行主题升华,可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故乡的______炊烟_______”
行文构思:
1、围绕炊烟选择两个物象:外婆家的回锅肉、过年时乡下家家户户的炊烟
2、物象特点:香味扑鼻、唇齿留香;浓烟不断、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
3、写作立意:表现亲情之爱,农人的质朴纯真。
纲要式写作
1、开门见山:
提笔而起时,故乡那缕缕炊烟又从高高的烟囱里冒出,飘得很远很远……
2、游历细节:外婆家的回锅肉
暑假一到,故乡就召唤着我回去,召唤我回去的还有那外婆家的回锅肉。青山绿水的乡下就是我童年所有的记忆,我是外公外婆一手带大的。外婆总是打趣地说,能吃饭就能吞肉,回锅肉就能栓牢你!可终究,7岁的我还是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城里读书,回锅肉,还是没能留下我。
推开破兹破兹的那扇木门,阳光不偏不倚的倾射在土灶上。
外公花白的头发、长长的眉须像仙风道骨的神仙,满口“之乎者也”教书匠也会为了留住我而亲自去后山坡拾掇干柴,张婶边帮着抬松柴边唠叨着外公做饭的讲究——非要用浸着松香的柴火炒肉。外婆呢,常年的劳作让她的腰背总是挺不起来,佝偻着在阳光下眯着眼挑着蒜瓣,又凑在鼻尖嗅了又嗅,似乎要把不醇香的坏蒜瓣全挑干净。
外公点燃了细细的枝丫,它们顿时就冒出了暖暖的火苗,还冒着烟。坐在灶前的外公像是被这薄烟迷了眼。流着泪加够柴,大铁锅就被烧得直冒青烟,贯着烟囱开始往外飘。外婆锁着眉,全然没了往日地洒脱,却还麻利地在灶上施展拳脚,左翻右炒,将个中滋味全混在冒着烟的大铁锅里。
柴火加得愈多,烟就愈浓;烟贯得愈急,那盘肉就做好了,还乘着烟飘着香气。
7岁那年,顺着飘着香的那缕缕炊烟,我离开了乡下。那盘回锅肉是亲情的执念,是带着泪与希望的放手。
3、游历场景:乡下过年的炊烟
乡下的希望是从穷乡僻壤走出去,也是在逢年过节走回来。
当各家各户都缭绕着炊烟时,年就快到了。
远行的游子还没有踏上归家的路,零星的灯光和彻夜不断的炊烟就是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小孩的所有期盼。打糍粑、做腊肉、炸酥肉、滚丸子……几十种佳肴就这样在宁静的乡村粉墨登场了。美滋美味的气息越浓时,村口“滴滴答答”的声音就越响。一年的喜悦、苦闷、收获、失落总是在挽起袖子的那一霎那暂时消失——坐在灶前拉家常的、筹谋前景的、劝慰安抚的……不断在加柴,火就旺起来了,烟也就浓了。
觥筹交盏、热闹非凡的坝坝宴在每家每户连番上演,笼在这浓烟之中,不是失意的落寞,也不是成功的骄傲。质朴的乡下人,总还是在个中境遇中憧憬着拨烟见日的美好。
4、主题升华
故乡的炊烟,缭绕着……
是离别时,亲人的牵挂;是失意时,倔强的奋发;是得意满足时的克制。
时稀时浓的炊烟,是故乡的召唤,是它质朴的叮嘱。它就像是每一个人谨守的戒律,总是在人需要时敲响头盖骨,亮亮地提醒到:爱与希望相伴,骄躁不染,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