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编制说明[本站推荐]

时间:2020-11-02 11:4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编制说明[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编制说明[本站推荐]》。

第一篇: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编制说明[本站推荐]

《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地方标准编写编制说明

(草案)

《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

地方标准起草小组

二〇二〇年三月六日

《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地方标准编写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2020年3月6日,由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申请地方标准的立项,根据《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的2020年度第一批江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赣质监 [20200328])制定本标准。(待定)。

(二)起草单位 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水稻穗腐病是由层出镰刀菌[ Fusarium proliferatum,有性态为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为主要致病菌侵染引起的一种水稻穗期病害。层出镰刀菌可以侵染多种植物,如玉米、水稻、高粱等粮食作物,以及芦笋、海枣、芒果等经济作物。该病原菌还能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如伏马毒素、镰刀菌素、镰刀酸、比卡菌素等),通过食物链传播对人和牲畜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如层出镰刀菌产生的伏马毒素可引起马脑白质软化症、猪肺水肿综合症,还可能诱发人类食道癌和神经管型缺陷病。水稻穗腐病不仅导致水稻品质的降低,也给食品安全带来重大隐患。因此,控制水稻穗腐病的发生和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产中,由于水稻穗腐病发生在水稻生长中后期,田间防治的操作难度较大,通常不进行专门针对穗腐病的防治;此外,水稻穗腐病的致病菌类型比较复杂,侵染途径多样,病害发生受到气候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喷施药剂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因此,筛选和利用抗性品种成为控制水稻穗腐病危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重要措

施,而抗病性鉴定是获得抗源种质材料的基础,规范、简便、有效的抗性鉴定方法是保障。为使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和统一,有必要制定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的技术规范,以满足当前科研和生产实际需求。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水稻穗腐病研究及抗性鉴定工作较少,在全省范围内尚未制定过统一的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的地方标准。因此,制定一套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对指导我省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主要起草过程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江西双季稻区水稻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2016YDF020080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江西双季稻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2016YFD030070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江西省稻瘟病菌致病力分化与绿色防控研究”(2017YFD0301604-02)、江西省水稻产业体系(JXARS-0204)等项目的资助下,对水稻穗腐病的致病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建立了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方法,经多年和多地的观察与研究表明,水稻品种(组合)间对穗腐病的抗感差异明显。因此,制定一套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来指导我省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生产实践。

1、水稻穗腐病由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澳大利 亚平脐 蠕 孢菌(Bipolaris australiensis)、新月 弯 孢菌(Curvularia lunata)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复合侵染。经过致病力测定,确定了层出镰刀菌为优势致病菌。

2、根据江西的气候变化规律,确定了可以满足病害发生需要的最佳播种时间、接种时间和病情调查时间。

3、在反复验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以病情指数作为品种群体抗性的评价标准。

4、多年的对比试验表明,依据本标准鉴定的品种抗感性与大田生产上品种抗感表型基本一致。因此,本标准制定科学、严谨,在国内同类标准中居先进水平。

四、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 对比

目前尚无水稻穗腐病的相关技术标准,本标准是基于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对于指导水稻抗病鉴定及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制定(修订)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的规则起草。

六、主要条款的说明 (一)定义和术语的确定 对于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的定义,至今在国内外都是不存在统一定义的。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检索,结合前期的研究基础和经验的积累,本标准定义了 8 个术语,有助于对本标准的理解和执行。

3.1 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 et rot disease):由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australiensis)、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复合侵染,引起水稻穗部产生坏死和枯萎症状的真菌病害,其中层出镰刀菌为优势致病菌。水稻穗腐病在抽穗扬花期感染,初期上部小穗颖壳尖端或侧面产生椭圆形小斑点,后逐渐扩大至谷粒大部或全部。谷粒初期为红褐色或铁锈色,后逐渐变成黄褐色或褐色,水稻成熟时变成黑褐色,局部病穗伴有灰白色霉层。在本标准“附录 A”中增加了“水稻穗腐病田间典型症状”的相关描述。

3.2 分离物(isolate):从发病部位通过人工培养、纯化、再接种和分离等方法获得的病原物的培养物。

3.3 致病性

(pathogenicity):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3.4 花粉充实完成期(the stage of

pollen

mother cell enriched):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后,四分体分散并收缩成不

规则形;随后花粉外壳逐渐形成,花粉内容物逐渐充实,到内容物充满之前为花粉内容物充实期。该时期内外稃纵向伸长接近停止,横向则迅速增大。雄蕊雌蕊迅速增长,柱头上依次出现羽毛状突起,而颖片退化。

3.5 单细胞花粉期

(the microspore

pollen

stage):该时期处于花粉充实完成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完成产生的四分体解散,4 个小孢子分散成游离状态,每个小孢子含 1 个细胞核。此期之初,细胞核位居中央,为“单核中位”。不久,随着小孢子长大与液泡化,细胞大部为液泡所占,细胞核移至一侧,为“单核靠边”。3.6 人工接种

artif icial inoculation :在适宜发病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人工繁殖的接种体接于植物体适当部位。

3.7 抗性评价

evaluation of resistance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植物寄主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3.8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全面评价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

(二)

病原物分离方法

条款“4.1”中规定了从发病稻穗上,切取病组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水稻穗腐病病原物。分离物的形态学鉴定主要参照《真菌鉴定手册》、《The genus Fusarium 》《The Fusarium

Laboratory Manual》、《 Fusarium

species-An Illustrated Manual for Identification》《浙江镰刀菌志》,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镰刀菌EF 基因特异引物和层出镰刀菌 PRO 基因特异引物进行扩增,将所得的序列与已发表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离菌株应符合附录 A 的规定。确认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有性态:Gibberella fujikuroi)后,采用单孢分离法进行分离物纯化,经科赫(koch)法则验证后,保存备用。

(三)

病原物保存方法

条款“4.3”中规定了将层出镰刀菌接种于 PDA 斜面培养基上,28 ℃下培养 7 d,置 4 ℃冰箱内保存;或在斜面上加一层灭菌矿物油(超过斜面顶部 1 cm)后置于冰箱或室温保存。

(四)

接种体的繁殖

条款“4.2”中规定了将 5×105个/mL 分生孢子液作为田间接种物。该方法能保证各个接种物携带相似的菌量。将层出镰刀菌接种于 PDA平板培养基上,置于恒温培养箱 28 ℃培养 3 d 后,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接种于 100 mL 的 YEPD 培养基,在振荡摇床中 28℃培养 3 d,过滤菌丝,用灭菌的三级水配成浓度为 5×105个/mL 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可用于田间接种。

为选择最佳的孢子浓度注射接种,利用 10 倍稀释法分别将层出镰刀菌配制成一系列浓度梯度接种感病品种秀水 09,测定结果表明,穗腐病的发生率随着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孢子浓度 5×104个/mL、5×105个/mL、5×106个/mL、5×107个/mL 时,穗腐病的发生率分别为 59.2%、92.0%、95.7%和 100%,但高浓度孢子悬浮液 5×106个/mL、5×107个/mL 注射时,往往造成白穗现象。因此,为方便注射接种鉴定结果的比较,同时又能使寄主充分发病,故选用孢子浓度 5×105个/mL 较为适宜。

七、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

本标准征求了4家单位的意见,这些单位类型包括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基层技术推广部门。没有重大意见分歧,仅对部分细节和文字描述规范提出了修改意见。本标准已按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 八、作为推荐性或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 《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是针对我省水稻穗腐病发生现状和绿色防控要求研发制订的一项有实用价值的重要技术标准。它的规范应用将有助于推进我省水稻穗腐病鉴定及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为抗病新品种选育和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技术服务。本规范还是推崇水稻穗腐病绿色防控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建议本规范作为江西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

九、贯彻标准的措施建议 建议各级植物保护科研及管理部门采取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等多方式相结合,将该测报技术规范推广至水稻生产实践中。

《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地方标准起草小组 二〇二〇年三月六日

第二篇:《网站恢复产品认证技术规范》(申请备案稿)编制说明

《网站恢复产品认证技术规范》的编制说明

(一)制定认证技术规范的必要性;

网站是目前一种重要的信息发布平台,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涉及各类网站的网页篡改事件十分严重,并有日益上升的趋势。2006年,仅被CNCERT/CC监测到的中国大陆被篡改网站总数就达到24477个,比2005年同期增长接近一倍。

网站恢复产品作为一种保护网页,并在网页被篡改后及时进行恢复的信息安全产品,对保护网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和应用的深入,网站恢复产品的生产销售正逐步增多,网站恢复产品市场正逐渐形成。而在测评认证方面,虽然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等检测机构都已经展开对网站恢复产品的检测工作,但专门针对网站恢复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尚未形成。

基于现有工作基础,制定网站恢复产品认证技术规范,对于引导网站恢复产品生产研制,以及规范相应的测评认证活动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二)与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的关系;

2005年12月23日颁布的《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公安部82号令)》中,第九条第三款规定:开办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的,能够防范网站、网页被篡改,被篡改后能够自动恢复。网站恢复产品认证技术规范主要根据该规定对网站恢复产品提出安全技术要求。

本认证技术规范的制定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与现行标准的关系,包括存在的差异及理由;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网站恢复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可供参考的国家标准主要是GB/T18336-2001《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该标准在框架、模型、通用的安全要求方面做出规定,没有具体针对网站恢复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本技术规范根据GB/T18336-2001提出的框架和通用安全要求,针对网站恢复产品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安全技术要求和性能要求。1

(四)参与制定认证技术规范的各方的情况;

1.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

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是经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于2006年11月正式成立的正局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是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信息产业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局、国家质检总局八部委授权,依据国家有关强制性产品认证、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负责实施信息安全认证的专门机构。

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依据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认证认可条例》和相关技术标准,对信息安全产品实施认证,开展信息安全有关的管理体系认证和人员培训、技术研发等工作。

(五)制定原则、确定主要内容的依据和验证情况;

1.制定原则

为使技术规范能够满足科学、规范地开展认证工作的需要,客观反映我国网站恢复产品技术水平,并引导技术发展,保证产品安全功能符合要求,以及良好的可用性,在技术规范制定过程中,主要遵循了如下几个原则:

(1)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要求;

(2)要与已颁布实施的相关标准相协调;

(3)要充分考虑我国网站恢复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水平;

(4)要基本覆盖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网站恢复产品类型;

(5)要适度考虑目前处于发展成熟过程中的技术,保持一定的前瞻性。

2.确定主要内容的依据

主要内容的确定基于如下几个方面:

(1)以GB/T18336-2001《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

为框架和指南。根据该标准提出的安全要求,分析网站恢复产品的具体特点,形成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要求;

(2)在具体安全技术要求上,参考了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

监督检验中心提出的检验规范MSCTC-GFJ-08 《信息技术 网站恢复产品安全检验规范》;

(3)研究、分析了市场上主要的网站恢复产品的技术特点、发展趋势,以

及应用案例。在此基础上,对提出的安全技术要求进行了验证、细化

和补充,并提出了性能要求。

3.验证情况

通过组织专家和厂商研讨会,对技术规范的科学性、可行性等进行了多次论证、研讨,并根据专家、厂商意见进行了多次修订、完善。同时,由于技术规范参考了由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出,并在实际检测中已经使用的检验规范MSCTC-GFJ-08 《信息技术 网站恢复产品安全检验规范》,其可行性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六)制定过程,包括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征求和处理意见的经过;

(1)2007年3月成立技术规范起草小组;

(2)2007年3-5月起草组组织技术专家研讨会,对国内网站恢复产品进

行分析,并依据GB/T18336-2001《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技术安

全性评估准则》等标准,以及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

督检验中心提出的检验规范MSCTC-GFJ-08 《信息技术 网站恢复产

品安全检验规范》,于2007年5月,确定了网站恢复产品的安全技术

要求、性能要求和评测方法。

(3)2007年5月完成“网站恢复产品认证技术规范”(讨论稿)的起草;

(4)2007年5月28日在北京召开了网站恢复产品技术规范研讨会,共有

18家单位的25名专家代表出席了会议,对技术规范进行了讨论,采纳了适用范围、术语、性能要求等相关建议,并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

修改,形成本送审稿。

技术规范制定过程中没有重大分歧意见。

第三篇: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_编制说明-中国烟草标准化

《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及提出背景

《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是国家烟草专卖局下达的标准修订项目(国烟科〔2016〕149号),合同号为2006B005。

《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标准围绕“绿色、健康、环保、高效”的仓储理念,创新了烟叶仓储养护方式。应用该标准中的气调贮存法贮存烟叶,既可以避免仓储杀虫时剧毒化学农药的使用及其引起的烟叶农残,减少对吸烟者身体健康的危害,又可以防治害虫、霉变,还可以杜绝烟叶仓库因使用磷化铝不当引起的火灾。因此,该标准近年内在行业内获得了迅速推广。

在《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标准的推广应用过程中也发现该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参数,需要开展后续研究。比如,现行的气调贮存技术参数不够精细,没有根据片烟贮存各阶段(杀虫防霉、气调醇化、品质保持)的具体目的调节技术参数,也没有因地制宜地设定技术参数,造成气调醇化阶段片烟醇化速度偏慢、醇化周期偏长,导致了许多企业在实际应用中有所顾虑;没有围绕气调技术形成综合养护规范,不少企业在使用气调的同时也继续采用磷化氢熏蒸杀虫等。另外,工业企业为了提高卷烟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需要适当拉长片烟使用周期,同时再加上行业烟叶库存量增加而导致片烟库存积压时间过长,急需对库存烟叶进行保质技术研究,防止烟叶因库存过久而品质下降。

因此,为进一步发挥和挖掘片烟气调贮存法在“安全、环保、防虫、防霉、提质、保质”中的作用,并逐步减少或杜绝磷化氢剧毒农药熏蒸,项目组及时开展了试验研究,分析总结了试验成果,并对《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标准项目提出了修订申请。

1.2 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及主要分工

项目承担单位: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协作单位: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北京盈丰利泰科贸有限公司。

主要分工: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任务分工、组织协调和文档管理,提供项目试验材料及场地条件,并开展项目试验研究,承担标准的方法研究及文本起草工作,及时组织召开项目阶段工作评审会。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参与部分试验研究及标准的起草与修改。北京盈丰利泰科贸有限公司负责气调贮存片烟的封垛、氧气浓度调控、开垛等试验操作,参与标准的撰写与修改。1.3 主要工作过程

本标准的主要工作包括实施方案制定、现场调研、前期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形成征求意见稿等几个步骤。1.3.1实施方案制定

2016年7月签订标准专项合同后,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会同协作单位成立了项目组,制定工作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统筹安排,明确责任和分工,制定相关工作机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1.3.2 现场调研

项目组于2016年10月~2017年4月采用现场调研等方式对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烟叶仓库进行调研,具体调研内容:仓库温湿度的管理与记录情况、气调垛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调控情况、仓储害虫的防治措施、片烟霉变的预防措施、密封时间、密封薄膜制作要求、堆垛要求、开垛管理、清洁卫生要求等。

1.3.3 前期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应用

2011年至2015年,以福建、云南、贵州、阿根廷等国内外主要优质原料产地片烟为材料,开展气调醇化阶段技术参数优化、气调保质阶段技术参数优化、片烟气调贮存综合养护技术集成、四段式烟叶醇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试验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四段式气调贮存法在气调醇化阶段可以明显提升片烟感官质量,在气调保质阶段能够更好地保持片烟感官质量风格,明显延缓片烟感官品质的下降速度。

2、四段式气调贮存法在气调醇化阶段可以明显提升片烟外观质量,在气调保质阶段能够更好地保持片烟外观质量,防止片烟颜色过度转深。项目组分析总结项目研究成果进一步挖掘气调技术提升片烟醇化质量的应用空间,形成了包含密封时间、密封薄膜制作要求、堆垛要求、垛内氧气浓度及其维持时间、开垛管理、仓间综合养护措施、异常情况处理要求等内容的四段式烟叶醇化技术及综合养护技术规范。

2016年6月~2017年6月,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了内部两个子公司(龙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里的技术要求对片烟进行四段式气调贮存养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根据实际效果及时完善了标准的初稿。1.3.4标准草稿的撰写

2016年12月,项目组在前期调研和试验的基础上撰写标准草稿,完成了标准草稿的起草工作。2017年2月,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了内部两个子公司(龙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对标准的内容、细节、可操作性等进行多次研究探讨并形成福建中烟企业标准,并与6月份发布实施。2017年3月,部分项目组成员在厦门召开标准项目“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草稿研讨会,项目组根据各参会人员提出的意见对标准草稿进行修改和完善。2017年6月,项目组12家参与单位在厦门召开标准项目“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初稿研讨会,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汇报项目实施结果及标准草稿,项目组对标准草稿进行研讨和审阅。项目承担单位根据各参会人员提出的意见对标准初稿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1.3.5 征求意见

项目组根据项目组成员反馈的意见,于2017年7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初稿,同时在行业内进行意见征集。

2、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标准研究和制修订情况

经检索,目前除了项目组正在修订的《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外,未见针对片烟气调贮存方法的国、内外标准研究和制修订情况报道。

3、标准编制原则及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 3.1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应用气调技术进行片烟贮存养护的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片烟贮存。烟梗、再造烟叶使用气调贮存时参照本标准执行。3.2 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标准化项目制修订规定,从烟草行业的发展需要出发,围绕“绿色、健康、安全、环保、高效”的仓储理念,既体现了科学性和先进性,又突出了原则性和通用性。同时考虑国内片烟储存保管的实际情况,尽量简化操作,确保标准实施的可操作性。

3.3 标准主要内容确定的依据

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原理;5.技术要求;6.操作规程;7.开垛使用;8.仓间综合养护措施;9.原料出库要求10.气调剂废渣处理;11.异常情况处理。项目组根据待修订的行业标准《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的主要内容,并在相关试验研究和生产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修订:(1)对标准名称进行变更

由原标准名称“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变更为“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

(2)对原标准中的“2 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修订

由原标准的“GB/T 18771.2 烟草术语 第2部分:烟草加工、烟草制品、YC/T 300-2009 片烟贮存养护 通用技术要求两个引用文件”变更为“GB/T 18771.2 烟草术语 第2部分:烟草加工、烟草制品、GB/T 23220烟叶储存保管方法、YC/T 205 烟草及烟草制品仓库设计规范、YC/T 300 片烟贮存养护 自然醇化法四个引用文件”。(3)对原标准中的“3 术语和定义”进行修订

在原标准的基础上融入了四段式气调的仓储理念,故增加了“四段式气调贮存法”、“自然醇化阶段”、“气调防霉杀虫”、“气调醇化阶段”、“气调保质阶段”、“最佳醇化品质”、“专用气调反应箱”7个术语的定义。(4)对原标准中的“5 技术要求” 进行修订

《四段式烟叶醇化及综合养护技术研究》项目研究结果表明,烟叶在仓储醇化过程中的品质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根据该品质变化规律,仓储醇化过程中根据养护的目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自然醇化阶段、气调防虫防霉阶段、气调醇化阶段和气调保质阶段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对氧气浓度等技术参数的要求也不同。

气调防虫防霉阶段的试验结果表明,2%以下的氧气浓度气调贮存可以杀死烟草甲虫等贮烟害虫,并抑制烟叶霉菌的生长,防止烟叶霉变。

气调醇化阶段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贮存(对照)、不同氧气浓度(2%以下、7%~9%、13%~15%、19%~21%)气调贮存5个试验处理中,采用气调贮存的4个处理样品感官质量均明显好于自然醇化的对照样品,其中以7%~9%氧气浓度气调贮存的片烟感官质量最优,表现为香气质、甜感、杂气、余味明显改善,香气量、风格特征、细腻度、刺激性有所改善,表明7%~9%氧气浓度的气调醇化技术可以明显提升醇化片烟感官质量。

气调保质阶段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贮存(对照)、不同氧气浓度(2%以下、4%~6%、9%~11%)气调保质贮存4个试验处理中,采用气调保质贮存的3个处理样品感官质量均明显好于自然醇化的对照样品,其中以2%以下氧气浓度气调保质贮存的片烟感官质量最优,表现为杂气、余味改善明显,香气质、香气量、风格特征、甜感、细腻度、刺激性有所改善,浓度、劲头不变,结果表明2%以下氧气浓度的气调保质技术能够更好地保持醇化烟叶感官质量风格。

因此,需对《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标准“5 技术要求”中“5.5 防治害虫、霉变的氧气浓度和保持时间”和“5.6 片烟品质保持的氧气浓度要求”进行修订,修订为“5.5 气调过程的技术参数要求,该部分分别对气调贮存法和四段式气调贮存法氧气浓度、温湿度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要求。(5)对原标准中的“6 操作规程”进行修订

在原标准的“6 操作规程”的基础上,“6.2密封准备”增加了选择气调贮存法或四段式气调贮存法的内容;增加了“6.3.1.5封垛片烟初始情况记录”;增加了“6.3.1.7 放置温湿度表或无线温湿度探头”;增加了“6.4 气调醇化阶段垛内氧气浓度调控”;增加了“6.5 气调保质阶段降低垛内氧气浓度”;完善了“7 开垛使用”(6)增加了“8 仓间综合养护措施”

原标准《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中对仓间的综合养护措施没有详细的要求,气调过程中仍然需要配套完善的仓间综合养护措施,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需在原标准《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中增加“8 仓间综合养护措施”相关内容。

(7)增加了“9 原料出库要求”(8)修改了 “附录A的”内容

原标准《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附录A只有气调贮存法的氧气浓度参考曲线,新标准增加了“四段式气调贮存法的氧气浓度参考曲线”(新标准附录B)(9)增加了“气调贮存法作业流程图(附录A”)的内容

4、标准预期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标准的制定为片烟气调储存与保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为提高片烟质量安全提供数据支持。本标准在提高烟叶品质,延长片烟的使用时间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提高经济效益。

5、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

目前没有关于片烟气调储存保管方法的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因此没有进行采用。

6、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符合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7、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未出现重大的意见分歧。

8、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及主要依据

鉴于目前烟草行业内片烟气调储存保管的现实情况,本标准采用的片烟气调保管措施操作简便、易推广,建议作为推荐性行业标准,提供给卷烟厂、复烤厂等相关单位。

9、标准宣贯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本标准发布后,建议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牵头组织标准宣贯,在烟草行业内进行标准宣贯培训,要求具备烟叶原料保管经验或从事烟叶原料工作的人员参加,以授课形式即可推广。

10、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是烟草行业标准修订项目,原标准项目《片烟贮存养护 气调贮存法》(YC/T 322-2009)废止。

11、其他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无。

2017年7月

《片烟气调贮存养护技术规范》项目组

第四篇:炼焦入炉煤调湿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炼焦入炉煤调湿技术规范》国家标准

编制说明 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综合〔2014〕51号文件“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氧化铝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122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等单位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有关单位起草《炼焦入炉煤调湿技术规范》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编号为20140061-T-605。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炼焦入炉煤调湿技术是将炼焦煤在装炉前去掉一部分水分,降低入炉煤水分含量并确保入炉煤水分稳定的一项技术。

炼焦入炉煤调湿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改善炼焦煤的粒度组成,各粒级煤质变化趋于均匀;装炉煤堆积密度提高约5%,提高焦炉生产能力4%~10%;提高焦炭强度:M40提高1%~2.5%,M10改善0.5%~1.5%;焦炭反应性降低0.5%~2.5%,反应后强度提高0.2%~2.5%;降低炼焦耗热量约5%;节约焦炉加热煤气,装炉煤含水量每下降1个百分点,炼焦耗热量可降低45~60MJ/t。当装炉煤含水量下降4个百分点时,可节省炼焦耗热量180~240MJ/t,相当于节约焦炉加热煤气(混合煤气热值4000kJ/m3)45~60m3/t,折合标煤6.1~8.2kg/t。减少废水排放,可减排蒸氨废水30~40kg/t,降低蒸氨用能13~17MJ/t。

由此可见,炼焦入炉煤调湿技术不仅可增加装入煤的堆密度,提高焦炭强度,提高炼焦生产能力,降低炼焦耗热量,而且可以减少焦化废水的生成量,降低焦化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工作负荷,可达到降低成本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目的。

该技术已列入《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由于目前没有相关标准,技术开发应用和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不一,在热源的选择利用、调湿工艺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阻碍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需要通过制定国家标准,落实炼焦入炉煤调湿技术产业政策,在标准中规范基本的技术原则、技术路线和主要的技术要求等,以提高炼焦技术水平,规范行业准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化解焦炭产能。主要工作过程

2014年8月,根据全国钢标委2014年8月7日下发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要求,主要起草人与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标准的格式、规范重点、步骤和进度交换了意见,随后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

具体工作如下:

2014年9月至10月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将与本规范有关的已发布的国家标准认真比对,尽可能做到不重复、不矛盾;

2014年10月底,在收集整理国内生产应用的基础上,形成标准编制的基本框架;

2014年11月20日,全国钢标委在鞍山市主持召开21项节能、节水国家标准计划落实会,统一了标准框架、结构;

2014年12月,根据国家标准计划落实会的要求,确定了参编单位和标准的编制计划;

2015年1月至2月,主编单位和各参编单位分赴各地对全国典型的煤调湿技术应用单位进行调研。被调研的应用单位有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分厂、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攀枝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煤化工厂、柳钢焦化厂、山钢股份济南分公司炼铁厂1-5号焦炉、邯钢邯宝焦化厂等6家,完成调研报告6份;

2015年3月至8月,各参编单位按照标准编制框架进行标准初稿的起草工作,主编单位综合汇总各参编单位提交的初稿,形成标准的初稿;

2015年9月至10月,经编写小组成员讨论,汇总意见和建议,对标准初稿部分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煤调湿技术(Coal Moisture Control,简称CMC)是基于煤干燥技术发展而来的量化炼焦煤水分的控制工艺。美国、前苏联、德国、法国、日本、韩国、英国等都进行过不同形式的煤调湿试验和应用,其中日本的煤调湿工艺发展最为迅猛,工业化程度最高。

新日铁先后开发了三代煤调湿技术:

第一代CMC是热媒油干燥方式。利用媒油回收焦炉上升管煤气显热和焦炉烟道气的余热,然后,在多管回转式干燥机中,被加热的媒油对煤料间接加热干燥。第一套CMC装置于1983年9月在新日铁大分厂建成投产。“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机构”(简称NEDO)于1993 ~1996年委托新日铁在我国重庆钢铁(集团)实施的“煤炭调湿设备示范事业”就是这种第一代的CMC装置。

第二代CMC是蒸汽干燥方式。利用干熄焦蒸汽发电后的低压蒸汽或工厂其他低压蒸汽作为热源,在多管回转式干燥机中,蒸汽对煤料间接加热干燥。这种CMC的第一套装置于1991年3月在新日铁君津厂建成投产。

在对前二代CMC技术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新日铁于1996年10月在北海制铁(株)室兰厂开发投产了第三代也是最新一代的流化床CMC装置,取得了较显著降低炼焦耗热量、提高焦炉生产能力和改善焦炭质量的效果。

至2010年12月,日本共有33座焦炉使用了煤调湿技术,约占日本全部焦炉的70%以上。其他国家如德国的煤调湿技术是利用炼焦废热加热瓷球,并以瓷球作为载体与湿煤进行直接热交换,而前苏联是采用炽热焦炭直接与湿煤接触,达到熄焦和煤调湿的双重功能效果。

我国的煤调湿技术研发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鞍钢、本钢、首钢和太钢等焦化厂都曾进行过生产性试验,达到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当时炼焦技术、设备不够完善,对于煤调湿过程没有明确的目标值,出现过于干燥的现象,导致装煤困难、操作不顺和事故频繁等问题,因而相继停产。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引进煤调湿技术。1993年4月,日本政府无偿赠给中国一套第一代热导油多管回转式干燥STD型煤调湿装置,由新日铁设计安装,1996年底在重钢投产使用,但种种原因导致其并未正常运行。

目前我国已用于生产的煤调湿系统有济钢、太钢、宝钢、马钢、攀钢、邯钢邯宝焦化厂、昆明焦化制气和柳钢等企业,其中宝钢、太钢、攀钢使用的是蒸汽多管回转干燥机,马钢使用的是日本新日铁公司提供的第三代流化床式煤调湿系统,邯钢邯宝焦化厂、济南钢铁公司和昆明焦化制气有限公司使用的是以烟道气为热源的煤调湿技术。

太钢的煤调湿系统建立于2008年1月,2009年2月开始试运行,供应两座70孔、7.63m大型焦炉的用煤,规模为400t/h,采用蒸汽管式回转干燥系统,利用干熄焦蒸汽发电后的低压蒸汽(1.2~1.6MPa,315℃)作热载体,将其炼焦用配合煤水分质量分数由10 %降低至6 %。该厂的实践经验表明,煤调湿后焦炭产量增加约5 %,煤气产量增加约4.5 %,工序能耗降低约9 %,结焦时间缩短1 h,剩余氨水减少约15 %,焦煤和肥煤的总配用量分别降低5%和4 %,弱粘煤配入量提高3 %。其弊端是皮带系统粉尘严重超标;皮带通廊蒸汽量大,焦炉装煤时压力增大,冲开上升管盖,冒烟冒火;初冷器和终冷器堵塞严重,煤气系统管道阻力增大,鼓风机负荷加大;氨水焦油分离困难,易造成焦炉集气管氨水喷头甚至氨水管道堵塞,使集气管温度上升甚至烧损桥管。

宝钢煤调湿设备于2008年4月投入使用,设计处理能力为330t/h,设计出口水分质量分数为6.5%,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大的处理能力为350t/h,实际运行水分质量分数稳定在7 %左右。煤料主要供应两座6 m焦炉。宝钢与太钢采用的是相同的设备,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干燥机长度,宝钢的设备长约21 m,太钢的设备长约28 m。从工艺实际效果来看,宝钢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煤调湿工艺后,在不改变结焦时间的情况下,焦炉标准温度下降了15℃,产量提高了约3 %左右,焦炭M40提高了2 %,焦炭质量略优于型煤工艺,最大的优化效果是减少了废水排放。从设备运行的情况来看,2012年3月首次大修,以工作月计算,实际开工率约90 %以上,运行以来的主要问题是其对焦炉炉体的影响,炉顶结石墨情况严重,特别是上升管底部结石墨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装煤过程中的粉尘增加,导致氨水中含尘量增加,影响焦油质量。

济南钢铁公司和昆明焦化制气有限公司使用的均是济南钢铁公司自主开发的刮板式流化床系统。从昆明焦化制气有限公司的实践经验来看,当煤调湿机的处理能力为165t/h时,处理后的煤料水分能降低2.2 %,配合煤中超过5 mm以上的粗颗粒减少3.54 %,配合煤细度提高4.2 %,焦炉生产能力提高5 %,废水处理量减少2万t。

马鞍山钢铁公司的煤调湿设备采用的是新日铁提供的第三代流化床干燥机,设计能力为200t/h,干燥机设计出口水分质量分数为6.5 %,该设备与太钢和宝钢的多管回转干燥机相比有以下优点:结构紧凑,便于维修,换热效率高,能耗小。该设计采用烟道废气,粉尘去除量为20%。

柳钢焦化厂煤调湿采用的是梯级筛分内置热流化床煤调湿工艺,焦煤处理量为:400t/h(最大可达到500t/h)。煤的湿度下降4%~7%不等。控制入炉炼焦煤水分在6.5~8%。水分的控制利用模块中的热水温度及热水量进行调节。

邯钢邯宝焦化厂煤调湿采用的是全沸腾旋流流化床调湿技术,2013年底邯钢邯宝焦化厂煤调湿项目圆满竣工,2014年开始调试、运行,2014年底顺利达产。工程采用的全沸腾旋流流化床调湿机处理煤量为190~240t(湿煤)/h,使用烟气量为300000~360000m3/h,使用烟气温度为170~190℃,调湿机排气温度为55~65℃,调湿前炼焦煤水分为10.5~12.8%,调湿后炼焦煤水分为7.5~8.6%。

采用蒸汽管式回转干燥系统对炼焦入炉煤进行的调湿,是利用干熄焦蒸汽发电后的低压蒸汽(1.2~1.6MPa,315℃)作热载体,将其炼焦用配合煤水分质量分数由10 %降低至6 %左右。实践经验表明,煤调湿后焦炭产量增加约3~5 %,煤气产量增加约4.5 %,工序能耗降低约9 %,结焦时间缩短1h,剩余氨水减少约15 %,焦煤和肥煤的总配用量分别降低5%和4 %,弱粘煤配入量提高3 %。其弊端是皮带系统粉尘严重超标;皮带通廊蒸汽量大,焦炉装煤时压力增大,冲开上升管盖,冒烟冒火;初冷器和终冷器堵塞严重,煤气系统管道阻力增大,鼓风机负荷加大;氨水焦油分离困难,易造成焦炉集气管氨水喷头甚至氨水管道堵塞,使集气管温度上升甚至烧损桥管。

对于采用流化床以焦炉烟道气为热载体的煤调湿工艺,在应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流化床对煤料调湿不均、系统运行稳定差以及对后续焦炉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暴露了一定的问题,尚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高。

从以上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煤调湿项目运行较为正常的是太钢和宝钢的多管干燥回转煤调湿机,运行情况较为良好,但是存在能耗过大、装煤时粉尘增加而对焦油产品产生不良影响等诸多问题。而流化床煤调湿机在我国目前的应用实践中并未完全成功,特别是在钢铁联合企业中的应用,各煤调湿项目的运行情况并不良好,无法适应正常的生产需要。

总结调研反映的情况,不同的煤调湿工艺存在着不同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共性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料煤中杂质的存在影响了调湿主体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行; 2)调湿系统中氧含量的超标给煤调湿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了威胁;

3)调湿煤干燥的不均匀性给焦炉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4)煤调湿系统的运行加剧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 5)煤调湿系统的运行连续性、稳定性需要加强。

为此,在本标准的编制时,将针对煤调湿系统在设计、运行等环节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做出相应的技术规定,以提高煤调湿工艺的设计、运行管理水平,促进煤调湿工艺的推广。标准编制的原则

针对目前煤调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结合各类不同工艺的煤调湿的应用效果,本规范将以煤调湿基本工艺组成为基础,从技术的层面对煤调湿工艺的应用做出共性、基本的规定,规范基本的技术路线和操作要求,保障煤调湿技术得以安全、健康、有效地应用和发展,提高煤调湿技术水平,提升焦化行业的节能减排能力。

规范包括“总则、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安全”等章节,主要包括:

1)为实现煤调湿工艺目标,各基本组成单元应满足的基本技术要求;

2)为保证煤调湿工艺生产稳定、运行可靠所必须采取的技术措施;

3)为保证煤调湿工艺生产稳定、运行可靠所必须的检测和控制要求;

4)必要的安全生产措施;

5)煤调湿生产操作和管理上的要求。主要内容

本规范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安全。

a)总则

总则中规定了该规范的适用范围、主要内容以及与其它法律法规的关系。

b)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章列出了本规范内容所参考、引用的行业、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对引用的规范的适用性做了说明。

c)术语和定义

本章对本规范中出现的、具有特定意义的专业术语进行了定义。本章共定义和解释了6个术语,这些术语的定义仅限于本规范内使用。d)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一章是本规范的核心,包括基本规定、热源供给系统、供煤系统、调湿系统、细粒回收系统、出料混配系统、调湿煤输送系统、检测与控制系统八个部分,是按照炼焦入炉煤调湿工艺的基本组成分别编写的,是对煤调湿工艺各部分应该满足的必要的、基本的要求。

1)基本规定

对煤调湿工艺的选择原则、基本组成、设置原则、运行制度做出了基本要求。

由于煤调湿工艺有多种,而且可用的热源种类、针对的焦炉类型、配套的备煤工艺以及调湿要达到的目标也都不确定,更有建设场地是否允许的限制,因此在选择确定采用哪种煤调湿工艺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另外,采用煤调湿工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焦化生产企业的能耗,减少污水产生量,因此在选择煤调湿工艺时,要对煤调湿工艺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对余热能的利用能力进行考量,避免对能源低效率、高成本的使用,同时还要考虑煤调湿整体工艺的投入与成本回收的因素,以选择更适合的煤调湿工艺,实现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工艺目标。

对于煤调湿工艺要达到的入炉煤水分目标值,实践证明并不是越低越好。不同的炼焦工艺对入炉煤的水分要求也不同,如捣固焦炉的煤料水分含量就不宜低于10%,否则就会因无法捣制成型而影响正常生产,而顶装焦炉虽不受此限制,但过低的水分含量会造成装煤时煤粉伴随荒煤气进入煤气净化系统的数量增加导致后续生产工序的操作异常,也会增加炭化室顶部空间和上升管内过多、过快的石墨生成。因此,对煤的调湿目标值的确定应考虑的因素做了相应的规定。

2)热源供给系统

该部分主要从热源及热媒的选择确定、取用应该注意的问题、载气种类的选择和数量的确定、热媒输送管路的设置以及供热能力的调节等方面加以规范。重点考虑了以下因素:

对于热源的选择,由于煤调湿工艺的目标是节能降耗,应该以焦化企业生产过程中伴生的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低品质余热为首选,不能使用高品位能源,以免造成能源的低效利用,无法实现工艺目标。

对于热媒的选择,应以不对入炉煤的化学特性造成影响为基础,不能采用能够使煤料热解的高温热媒。另外,由于煤调湿工艺利用的是余热能源,应尽量采用直接高效的热量传递方式,避免因能源的多次转换造成工艺的复杂和余热能利用效率的降低而削弱煤调湿工艺的节能作用。

当利用焦化生产伴生的余热时,应保证热源的获取对现有的焦化生产不会造成不利影响,且获取的手段应具备灵活的调节功能。

当选择载气时,应考虑载气不会对与其接触的煤料的化学性质造成大的影响,载气中的氧含量不会对煤调湿工艺运行造成安全隐患,同时能够达到有效携带从煤料中脱除的水分的目的。

对于热媒输送管路的设置,主要从缩短输送管路以降低热媒输送能耗、减少热量散失方面考虑,同时也对管路的合理设计、热量的有效调节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对于供热系统,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应该能够实现供热能力的有效调节,以适应煤料量、煤料温度和水分参数的变化给调湿工艺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

3)供煤系统 为了保障焦炉系统的正常连续生产,在配置有煤调湿系统的备煤工序,应设置当煤调湿系统故障时启用的备用上煤系统,同时应设置煤调湿系统连续运行条件下进行原料煤输送皮带机粉碎机检修的原料煤缓冲装置。

为了保障煤调湿系统正常连续运行,对进入煤调湿装置的煤料的连续性和纯净度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同时也对供煤系统的供煤能力与煤调湿装置的处理能力的协调一致提出了要求。

4)调湿系统(1)调湿机给煤设备

由于进入调湿机的煤料含水分大,煤料黏结性强,易粘结在给煤设备上而影响煤料的正常供给,因此要求调湿机的给煤设备应具有相应的防煤料粘结堵塞措施。

而对于进入调湿机的煤料,应能够连续且均匀,这样才能保障调湿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调湿效果也可以得到保证,因此提出相关的要求。

由于煤料粒度细小,在供入调湿机时,易产生扬尘,对生产操作环境造成有害影响,因此要求给煤设备能够实现密闭给煤。

(2)调湿后煤料温度的控制

煤调湿的目的是利用余热减少煤料中的水分含量,追求的是发挥余热的最大效用,有效的余热能用于更多、更有效地祛除煤料中水分,尽可能减少余热能使煤料温度升高的程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余热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煤料温度的升高而带来的煤料燃烧爆炸现象的发生。因此规定了调湿后煤料温度的最高限值。

(3)煤料干燥程度和干燥的均匀性要求

煤料在调湿后应能够达到既定的调湿目标,但是由于被调湿煤料水分的波动和调湿机自身工艺装置的波动,有时会导致煤料的干燥程度不稳定,因此要求调湿系统应能够适应这种波动,设置相应的调节措施。

再者,由于煤料颗粒大小的不同,在进入煤调湿装置进行调湿处理时,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颗粒大小的煤料的干燥程度会有差别,若相差太大,会给后续的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本部分给出相应的偏差限值。

(4)调湿装置

调湿装置是煤调湿的核心,其结构性能(布料均匀性、换热均匀性、绝热性、密封性)的优劣是实现煤调湿工艺目标的关键,因此对此做了必要的规定。

为防止煤调湿工艺停机情况下调湿机内堆积的煤料氧化自燃运行煤调湿工艺的正常生产,特此规定煤调湿机必须具备清除内部积煤的功能。

与调湿系统的供煤系统一样,调湿装置的排料部分也应具有连续、均匀、顺畅排煤和环境友好的技术特性。

5)细粒回收系统(1)细粒回收方式的确定

调湿后被载气挟带的煤尘粒度细小且干燥,最佳的捕集回收方式是采用干式过滤的方式,这种方式回收效率高,外排气体含尘浓度低且稳定,对环境影响小,技术成熟可靠,应是细粒回收方式的最佳选择。

当调湿机尾气中的煤尘浓度高时,煤调湿烟气中会出现较大的煤尘粒径梯度,为了减轻布袋过滤装置的工作负荷,同时为了对不同粒级的细颗粒煤料进行不同的后续处理,应对烟尘采取预分离措施。(2)细粒回收系统的绝热保温

由于调湿机尾气中裹挟大量从煤料中脱离的水分,气体的含湿量大,接近饱和状态,温度稍有降低极易析出水分,在细粒回收装置中凝结,导致水分与煤尘混杂堵塞滤料、收集的煤尘粘结灰仓壁、煤粉排出不畅、造成系统故障并存在极大的系统运行安全隐患,因此对尾气流经的管路、设备的绝热保温进行了规定,并对进入细粒回收装置的烟气温度做出限定。

(3)细粒回收装置的结构

细粒回收装置收集的煤尘颗粒细小,活性高,属于易燃粉尘,因此要求细粒回收装置内要消除煤尘燃烧和爆炸的生成因素,主要从防止静电集聚产生火花、防止煤尘长时间集聚引发自燃、防止外界热源对煤尘的过度加热提高燃烧危险性等方面考虑,对细粒回收装置的结构进行规范。

6)出料混配系统

细粒回收系统收集的煤尘是炼焦用煤的一部分,但由于其粒度细小,极易引发二次扬尘,一方面对工艺操作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焦炉操作及后续的煤气净化回收设施带来一定的问题,因此在进入焦炉之前,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如加湿、挤压成型成片等,使其能够与其它煤料充分均匀地混合,降低煤尘的不利影响。

7)调湿煤输送系统

由于调湿后的煤料具有一定的温度,且含水率低,在运往焦炉的过程中扬尘量大,对环境影响大,因此应采取必要的除尘措施进行控制,同时也应在设备和电气设施设计时充分考虑防火防爆等措施,在消防和清洁卫生等方面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本节基于这些考虑做出相应的规定。

8)检测与控制系统

本节针对煤调湿工艺系统对检测与控制的特殊需要,对煤调湿系统的关键组成和装置的检测项目、联锁要求和控制提出了相应的规定。

f)安全(1)一般规定

鉴于煤调湿工艺处理煤料的特殊性,对煤调湿工艺自身、生产场所及所涉及的设备、供电设施等在燃烧爆炸事故的预防、减少事故损失、消防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基本的要求。

(2)设计及操作要求

针对煤调湿工艺具体的组成部分,从燃烧爆炸事故的预防、事故紧急处理措施、事故损失的降低措施以及相应的操作人员安全等方面给予了规定,以期实现煤调湿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

1)尾气安全

煤调湿工艺产生的尾气具有含湿量大、煤尘浓度高的特点,避免煤尘在管路内沉积形成高浓度粉尘云、降低尾气中的氧含量成为预防燃烧爆炸事故的重要措施。另外,防止工艺系统静电集聚以屏除事故发生的条件,也是预防事故的有效手段。故此在这方面做出了要求。

2)装置的泄爆

为了降低燃烧爆炸事故对工艺系统和装置的损害程度,保障工艺装置的完好和安全,在主要装置的泄爆设计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3)人员安全

在工艺系统停机或检修时,由于系统内煤料具有很高的活性,易形成燃烧或爆炸的环境,因此为了保障系统的安全,也为了保护检修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在进行停机或检修操作前,应采取充入惰性气体消除燃烧爆炸条件的措施。

7对征求意见及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8本标准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与国家有关技术法规一致,没有冲突。

9、标准水平建议,预期的社会经济效果;

本标准技术内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根据国家经济、技术政策需要和该标准涉及的产品的技术改造难度等因素提出标准的实施日期的建议;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应由标准化技术归口部门组织专家对标准进行宣传普及,推广煤调湿技术的应用.标准编制组

第五篇:安康市技术规范《“猪沼园”循环农业系列标准》 编制说明

安康市技术规范《“猪沼园”循环农业系列标准》 编制说明

一、任务的来源及工作过程

1、标准编制的背景

2005年以来,安康市委、市人民政府将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生产作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集全市之力大力发展规模化养猪产业。到2015年底全市猪饲养量分别达到543万头;出栏达到312.2万头;肉类总产27.8万吨。牧业总产值达到47.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8.2%,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生猪和肉羊总量、出栏量居全省第二位,生猪生态养殖和规模养殖量居全省第一。但随着规模养猪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慢慢的表现出来,成为影响养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安康作为国家主体生态功能示范区和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如何处理生猪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安康养猪人不断探索的课题。2011年安康市阳晨现代农业集团公司在国家核心育种场的基础上建设了装机容量1000KW的沼气发电厂和规划15200亩的现代农业园区。利用养猪场产生的粪污作为原料生产沼气,生产的沼气用来发电;沼液用来作为农业园区种植业的肥料,形成了猪粪(尿)生产沼气;沼气用来发电;沼液用作农业园区植物的有机肥料。

2、标准编制的提出

项目2012年8月建成以来,年处理粪污10.4万吨,无任何污染物排放。项目的运行引起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各地的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纷纷前来参观、学习。2015年春节前安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到阳晨公司视察后提出将阳晨循环发展的主要技术措施通过技术标准的形式总结出来,供安康市其它养猪企业使用,初步定名《安康循环农业发展标准综合体》。

3、标准编制的过程

在认真的思考和查阅大量资料,同时考虑农业园区的多样性,标准的名称定为《“猪沼园”循环农业系列标准》。标准由安康学院、阳晨公司和质监局高新分局负责编制工作。成立了以安康学院副教授、阳晨公司研究院院长权群学为组长的起草工作小组。起草工作组按照分工,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参考有关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与2016年8月初稿完成,初稿经安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高新分局姚斌、党一楠同志按照《陕西省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对标准进行修改加工,形成标准的讨论稿,讨论稿印刷后分发省、市、区环保局;农业局、畜牧中心;安康学院科技处、农生院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同时报送市政府有关领导。有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对标准的起草也作了批示。根据集中起来的意见对标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并经安康市质监局高新质监分局姚斌、党一楠同志对文字、格式加工后形成了安康市地方标准《“猪沼园”循环农业系列标准》评审稿。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与结构

1、标准编制的原则

(1)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严格按GB/T1.1-2000中的规定编制。(2)规范性引用文件现行有效。

(3)标准的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和上级强制性标准相一致,不抵触。

(4)标准的技术指标充分满足生产及使用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空间,使标准特点突出,技术先进,有一定的前瞻性。

2、标准的框架结构

(1)几项标准即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符合“科学、统一、协调、简化”的原则。

(2)5项标准的项目编排顺序是按照生产中的实际操作顺序,可操作性强。

(3)标准涉及的要素齐备,含盖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

3、关于标准的名称

(1)本标准综合体的核心是阳晨产业联盟团体标准,因此,在几个标准名称的前面均冠以“生猪产业联盟”字样。

(2)本标准综合体在企业标准体系中属于“技术标准”,在标准的名称中使用“XXX”技术规范。

三、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依据

1、国家相关的强制性标准。

2、国外(美国)有关的技术标准。

3、生产实践中证明有效,已被认可的技术指标。

4、技术指标的确定即符合当前的生产实际,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四、本标准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关系。本标准为安康地方标准,在安康市进行“猪沼园”循环农业发展的企业执行。本标准的编制符合国家农产品安全行动计划,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同国家强制性标准完全一致。

五、实施本标准的意见

由于本标准是为安康发展循环农业而编制的,建仪本标准在从事生猪养殖、农业种植和建设有沼气工程的企业中实施。

1、标准的实施计划

由安康生猪产业发展协会、安康畜牧兽医中心、安康市沼气办、园区办等组织编制标准的实施计划。

2、做好实施标准的准备工作

实施标准前,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使用各种宣传方式,让标准实施范围和企业的领导,员工认识实施标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对标准实施的协调,并做好标准文本等技术资料的印刷工作。

3、认真实施标准

通过安康市畜牧兽医中心等单位对养猪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实际指导等方式将标准逐条落实到实施企业。

4、做好标准实施的检查和总结。

二O一六年九月十八日

下载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编制说明[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稻穗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编制说明[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