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严密内控政策保证集团整体利益的论文(共)
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意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系统框架设计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涵义、内部控制从管理结构上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适用于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子公司的内控机制,未必适用于其他行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体系的科学与完整、组织制度是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依托对象、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框架应符合的要求、体系完整、监管之间要辐射到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控制合理、适用在于制度适应企业的个性化特点和要求、运行有效、内部控制体系的设立、实施和修订是一个博弈过程、制定详细的博弈基本规则等,具体请详见。
一、内部控制的意义
1、内部控制的涵义。
我们认为内部控制从管理结构上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会计控制主要是对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财务活动合法性的控制;管理控制则是为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进行的控制。
2、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
就内部控制的涵义而言,它仅适用于单个的法人企业,而不适用于由众多法人组成的企业集团,尤其不能用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从企业集团来看,由于它是由许多涉足不同行业的成员企业组成,处在不同行业的成员企业(子公司)经营业务也不尽相同,各自的业务流程必然是大相径庭,其关键控制点也就大不相同。因此,适用于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子公司的内控机制,未必适用于其他行业和其他成员企业。近年来,长虹、中航油等集团相继出现大规模的亏损和舞弊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机制的缺失或失灵。因此,随着企业集团管理层级的增多和管理跨度的加大,科学合理地进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设计就成为直接关系到企业集团的运作效率和成败的关键。
二、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系统框架设计
1、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从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来看,内部控制系统并不是各种管理制度的堆砌,它是由纵向监控和横向制约交织为一体的系统。企业集团的组织控制涵盖了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沟通、监督纠偏等五个有机组成部分。
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体系的科学与完整,除了对各有关构成要素进行全面分析与协调搭配外,还必须结合出资人内部控制所涉及到的业务活动范畴及其主要特征,在措施实用、制度实用、监督对路、监管对位的前提下,分项推进,这就是内部控制主要模块的构建,实际上包括三个子控制系统,即组织制度系统、过程控制方法、测评反馈系统。
组织制度是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依托对象,即构建集团的形式框架,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形式以及集团母子公司制、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形式,还有公司内部的各个岗位节点;过程控制是指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过程中的应该遵循的方法,例如资本约束、会计控制、预算控制、监督控制等等;测评反馈把组织结构和过程控制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循环往复的闭路系统,更加丰富了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系统,构成了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可以通过拟人化比喻来说明这三个子系统在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设计以及实施中所起到的作用。其中组织制度好比是人体的骨骼系统,过程控制好比是人体的肌肉系统,测评反馈好比是人体的神经系统,有了神经系统才可能指挥身体的运动,有了过程控制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才能运转起来,组织制度能为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良好运作打好基础。
2、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框架应符合的要求。
(1)体系完整。根据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活动规律,在集团整体上设置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措施,以保证控制触角纵向延伸到底、横向延伸到边,彻底扫去死角和盲区。体系的完整并不是各种单项管理制度或管理活动的简单加总,更不是直观堆积,而是一系列管理手段、方法的有机结合,其出发点在于构建一个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系统的完整,就是指监管之间要辐射到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除了单个企业特定内部控制制度约束经营层面以外,从资本运动的共性来看,应该通过集团的内部控制制度来约束子公司的行为。
(2)控制合理。既包括控制机制的适用性,又包括控制机制的经济性。适用在于制度适应企业的个性化特点和要求,过于宽泛、大而全的措施只能完全背离实施内部控制的初衷,甚至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有效性也同样成了无稽之谈;经济性则是一个限制条件,采用内部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但是要注意的是有些内部控制所产生的收益是当前、短期内所看不到的,再设置内部控制制度时一定要考虑的长远些,更加全面些。
(3)运行有效。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其根本宗旨在于执行中的有效性。既保持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整、合理的同时,要考虑它的可执行性,确保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发挥作用。
从博弈理论分析,内部控制体系的设立、实施和修订是一个博弈过程,博弈双方,母公司和下属子公司之间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目标及利益不尽一致,使总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难以保证子公司能够遵循其生产和销售的指导,子公司在自身利益驱动下也可能具有败德行为,二者间的非合作博弈状态必然降低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活动,应该首先制定详细的博弈基本规则,是指按照公平有效、有利于内部控制的设计进行。在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的条件下,实行分权经营管理的企业集团必须在分权的同时,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政策,以保证子公司按照集团总部的要求,保证集团整体利益的一致性。
第二篇:形式与政策论文
形式与政策之关于国家中长期
人才教育纲要
--外国语学院091班 吕恬 09131130 在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后,我对其中的内容颇有感触。自从新课改以来,我们就在不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时我们的大多老师和学生也在实践中共同努力实践这一理念。而今不在断发展的教育趋势下,有些学者们又提出了:“强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在我们学校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要的原则,孔子也说了“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提问是及时的,也是必须的,至少对于我们目前的现状来说是这样的。
我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同学把课堂当做“课堂”,而不是获取知识与提高技能的途径?那么,我们的学生就变成了无形当中的被动听课者而不是主动发现者;因此,我也看到许多老师唉声叹气的很没有成就感,困惑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后,再结合自己在学校期间的实际情况,我想面对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与学,我们必须做更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长效机制,使学生在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中看到信息技术知识的时代特性,以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符合时代要求的技能,激起学生的创造创新思维和积极参与到创造创新的一些具体活动中来,这才是当前最有时效性的教育教学手段,而不是一味的只去追求那些所谓的奖项和名次,我们要的是实效,是可以转化为社会财富或者社会生产力的教育体制。另外,我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努力创设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验到现代信息技术对生活与学习作用,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努力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更要能够提高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在创新者一块的资金和教育资源投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跟踪监督与支持,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子啊问题中不断发现总结新的理论知识。最后,我认为唯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管理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积极建设好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互动体制,才能使我们的人民教师有的放矢培养人才,使我们的国家栋梁有用武之地!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为人师表的他们还传递给学生一种更重要的信息,就是道德楷模。因为一个人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在老师的指导教育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的。社会上现在对老师的看法已不入从前,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经过媒体的曝光,经常有一些老师因为道德问题而被大众唾弃!什么是老师?德高为师,才高为范,这就是老师。但是有时候往往在大众面前出现最多的就是,有些老师为了眼前利益,不顾自己的伟大形象,剽窃论文,有时还做出伤害学生的事情!金钱固然重要,但是作为一名老师又怎么可以智为人师表于不顾呢?我认为目前的教师成绩考核制度过于单一化,仅用取得的各种文凭以及证书证件来考核老师的业务水平是完全不够的。看看闪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些大师哪个不是道德模范,这不仅是表现在他们个人学术道德水平上,更多的是他们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道德名誉!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我认为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对于教师素质结构这个概念,国外的研究者一般不明确提出,其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的个性品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教育观念等四个方面.教学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规范等为媒介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决定教师地位、作用的核心要素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我认为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能力可以归结为三类: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若这几方面能得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就有所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除了要学习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多有实践的机会,例如:去听一些优秀课例、多参加试验课,积累经验。通过加强师德建设,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弘扬敬业奉献精神,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掌握现代的教育方法,灵活运用教育手段,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建设一支品格高尚、治学严谨、知识渊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工作新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教师要认真钻研专业知识,苦练教育教学的基本功,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研究方面的新知识、新成果,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要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踊跃参与各种科研教学活动,全面推进课程教材改革;要进一步探索、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但是,这些都还不够,我认为我们不仅要从制度和体制上找原因而且还要从社会道德撒谎能够找原因,所以,我们国家一定要积极做好对于教师道德形象的宣传,建立良好的社会教师形象也是而很重要的。
高等的学历、丰富的知识为大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求职面试时,许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往往因为一些细小的问题而与工作失之交臂。
当今大学生进行面试时,除了常规的问题之外,还会碰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招聘单位也正是从这些千奇百怪的面试中,选拔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只具备了高等的学历和丰富的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有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招聘单位也都希望得到这样的人才。但面试时间很短,因此他们就从面试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进行判断。一位礼仪专家曾说:“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因为一些小事情或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往往会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显现出一个人的本质,招聘方就能从中迅速产生判断,结果就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前程。而这些都不是大学生短时间靠突击就能具备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如果你拥有良好的全面素质,你就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遇。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一向被看做学校的三大职能,但现在不少高校的评教指标严重向后两者倾斜。学校要以育人为本,一定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要为人才全面发展服务,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无论传统的知识教育,还是教育专家幻想的素质教育都不会培养出杰出人才,因为它们都是共性化教育。只有当中国的教育不再是共性化教育,而是以个性为主共性为辅的教育的时候,中国的教育才会也必然会出现大量的杰出人才。杰出的人才之所以成为杰出人才并不是象人们想像的那样是教育(共性教育)之功,而是他们走出了一条个性化道路的结果。
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又有两类:一类是经验问题,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容性,即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支持或否证,以及理论对观察的渗透,理论预测新的实验事实的能力等问题;另一类是概念问题,关注的是理论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确度,统一性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相容程度和理论竞争等问题。科学研究提供的对自然界作出统一理解的实在图景,解释性范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进入二十一世纪,这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而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所以,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态度端正,治学严紧,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但也有不少教师职业情感淡薄,奉献意识与敬业精神较差。其中有人不注重为人师表,业务不精益求精;有人自觉性不强,参加科研、教研与教改活动的积极性较差;有人经商、参与第二职业;有人利已主义、享乐主义与中庸思想较为严重。
师德教育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心理健康等方面。该树立什么样的师德形象,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二)德的另一体现是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
(三)师德最外在的体现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要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完善人格的过程,因此,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教师的人格力量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操和敬业精神以及学术品格与风范等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关心他人,自己必须关心他人,爱护学生。现代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学习、观察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在于:
(一)教育管理部门及领导要正确认识师德教育,端正学校在师德建设中的指导思想,进而明确学校在此项工作上的责任。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和途径为使师德建设成为学校一项全局性、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收到实效、落到实处,必须开展好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师德规范和激励、考核、监督机制。
总之,强化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水平,才能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抓到根本。引导教师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努力营造“校以育人为本,师以奉献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让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
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于城乡之间,在城市内部许多中学也存在教学软、硬件的巨大差异,我觉得先要从城市内部改变和农村改变同时进行比较好。只有这样,才能从观念上去改变城市群体对择校和考取所谓教师实施城市内部,城乡之间每三年一次的轮岗制,即教师每三年到一个学校进行教学,良性循环,具体安排由个人意见和上级指示的结合。这种做法可以保证每个学校都能享受到现有的优秀师资力量,并且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重点中学”的陈旧思维,同时消除农村教育所谓“跳出龙门”的误区。具体做法是:
学生(包括农民工子女)一律实行就近入学,保证生源的一致性,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每个学校升入重点高中的名额应该针对该校学生人数进行分配(即有最低分数线,成绩合格的学生由高到低录取,若名额多,合格的学生少则让出名额),刺激教师的积极性;但政府部门又要保留一部分进入重点高中的名额,刺激学校之间进行良性竞争。
高中教育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1.现在的高中基本上都是“千校一面”,学生课业负担重,在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倾向还相当严重,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来,高中要发高中的发展是多样化发展。2.要特色发展。3.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多样化发展就是要解决目前普通高中存在的千校一面的状况。现在普通高中同质化的倾向非常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鼓励高中多样化发展,办有特色的高中。要特色的发展,就是鼓励高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在教育教学环节方面要有自己的特色。
《纲要》还对高校的政校分开问题进行了额阐释,其实,不仅仅高校应该这样去做,各类、各级相关学校都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因为不仅仅是高校,所有的学校都存在着行政官员管理模式。受舆论的引导,人们往往理解为取消行政级别仅仅是大学的体制改革事情,所有学校(包括幼儿园)这种体制取消的越早,教育专业化就到来的越早。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做到了问计于民。纲要的制定者已经把尊重人民意愿、倾听群众呼声、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民主决策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教育领域深层次难点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种力量持续不断的推进,公开讨论必将有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通过阅读纲要和观看教育专家对纲要的解读,我认识到这次教材纲要最突出的是驾驭的公平公正与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以和两个问题为基础,纲要从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做了大概的部署。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人才,而塑造人才的主要方式便是教育,值此之际,我国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先表明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同时也针对当前的教育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确实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不得不承认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教育较其他先进的发达国家来说确实不容乐观。比如说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农村与城市间尚有很大悬殊,还有高校的招生方式单一,使得素质教育的设想仍然被束之高阁,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难以消除,还有一点就是高校办学特色不鲜明,千篇一律,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今天所急需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本纲领就以上三个问题将着力点定位在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均衡化及高校办学特色上,对我国教育现状的改编不失为有力一笔。其实对于教育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专家学者甚至于政府也对此发表过不少言论,但都没有收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理论还是理论,现实也还是现实,希望这次《纲要》能够对我国教育状况的改善做出实际的贡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旨在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体制等。其中,要实现公平教育,以及建立新的高考招生制度,让我十分欣赏。
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发展好教育也正是朝着这个伟大的目标前进。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有必要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提出我们的教育观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等都紧紧围绕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本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国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其中终身教育中特别指出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应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要有效衔接。
这样开放式的集思广益制定政策的方式很新颖,因为第一这教育改革是涉及到每一位国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大家都会愿意设身处地的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第二对于一个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一件顶级重要的事情,绝对不能朝令夕改,所以一定要特别慎重,努力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是正确制定政策的基础;第三是根据现在我国致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力求在了解各个层面各个角色教学人等的情况基础上,真正去斟酌建立一种可监督可制约可执行可持久的评测制度分配制度,期待着一个成熟公平会领导我国的教育事业走入良性循环的可行新纲要。
第三篇:反腐倡廉形势政策论文
反腐倡廉对中国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摘要: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以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而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史以来屡见不鲜,例如秦桧、和珅这些贪官巨腐一直高挂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尽千百年来老百姓的唾弃,然而这一行为却仍是屡禁屡犯屡禁不止。腐败成为了一个普遍性、世界性和历史性的问题,产生了极其巨大且恶劣的影响。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法律,官员将自己推进法律的底线,还违背了道德,侵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富强,因此坚定反腐倡廉不动摇,是国家富足且人民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必须得到有力的实施。正文: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以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而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史以来屡见不鲜,例如秦桧、和珅这些贪官巨腐一直高挂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尽千百年来老百姓的唾弃,然而这一行为却仍是屡禁屡犯屡禁不止。腐败成为了一个普遍性、世界性和历史性的问题,产生了极其巨大且恶劣的影响。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法律,官员将自己推进法律的底线,还违背了道德,侵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富强,因此坚定反腐倡廉不动摇,是国家富足且人民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必须得到有力的实施。
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危及和破坏了我国法律的权威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腐败问题在中国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我国腐败问题严重,法制监督不力是其原因之一。但是法律建设不全面不想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反腐必须建立健全法律体制,监督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但是反腐败要靠法制,但更要靠靠群众监督,靠社会道德支撑。对于我国的种种腐败现象必须想对策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的腐败问题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一、是腐败趋于爆发性。腐败现象进入了多发、高发和频发阶段,处于爆发的高潮时期。
二、是主体高职低龄化。近年来,不少位高权重的省部级高官掉进了腐败的泥潭之中,同时,腐败主体低龄化也呈上升趋势,一些少壮派胆子又大,又经不起金钱美色诱惑,见钱眼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不法人员办事谋利,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三、是腐败趋于群体化。往往一案多人,形成一个腐败群体,内外联合,互相配合,只要牵出一人,就拉出一群,窝案串案十分突出,一个案件往往涉及几人、几十人或上百人;四是腐败方式多样。,有的是以赠与、赞助等合法形式实施腐败,有的是打着礼尚往来的“幌子”,利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赠送贵重物品和礼金,更有甚者利用股票发行、上市和企业破产重组拍卖等机会,非法侵占国有资产,捞取好处。
腐败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最危险的大敌,危害甚广,众人所指。大敌当前,必须消灭。反腐败,既然不存在着认识问题,剩下的只有是方法的问题。各个国家都有自己治理腐败的特点,我们国家应该以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吸收其他国家好的并且适合我国的方法严厉反腐防腐。
一、抓学习教育。教育就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教育是在干部自身思想修养上建基础,同时也要在形成外部环境氛围上加大力度,进一步强化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只有坚持内外兼修、双管齐下,不断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外部影响与自我教育,才能使基层干部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自身建立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完善体制制度。权力滥用是腐败的本质,而规范权力的关键在于体制科学、制度完备。要把制约和监督权力作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推进制度创新的核心,最大限度地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体制机制漏洞,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三、强化监督管理。对基层干部管理不严、监督不力,是滋生腐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必须强化对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这里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进一步延伸纪检监察组织触角,完善纪律监督组织,强化组织保障。另一方面,是要不断扩大监督渠道,积极组织引导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进入监督行列,构筑全方面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的综合效果。同时,不断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建立社会评价制度解决“落实难”问题,治理受部门、个人利益影响的不当行为,进一步转变基层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保障群众利益。
四、严厉惩治腐败。防止权力滥用,严厉打击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惩处是必要手段。只有从严惩处腐败行为,才能彰显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才能增强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败的信心,才能提高震慑力和警示作用。一方面,积极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加大案件查处力度。要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重点查处基层党员干部严重违纪、影响恶劣的案件,尤其要查处那些严重危害改革、发展稳定的案件和严重侵害集体、群众利益的案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有效遏制基层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在这样严峻的反腐形势下,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就应该具有强烈的反腐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各个领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风气的盛行,也有助于大学生走进社会后能够保持清正廉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人们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精神文明却没有实在的跟上,也就造成了现在的社会格局。大量的计算机犯罪、经济犯罪、金融犯罪、高科技犯罪、大学生犯罪开始产生,其理由简单明了,为了生存,不得不利用现有知识,进行不义之财的取得。所以,我们大学生要认真学习了解廉洁文化,倡导廉洁教育,正确认识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首先必须明确大学生和反腐廉洁的关系其实不远。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人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吃饱穿暖,于是,“吃”要吃高档的,“穿”要穿名牌的,就连用的也不能马虎。手机,电脑,mp3已被不成文的归为进大学校门的三件必备,更有甚者开着私家车来上学„„学生中攀比之风肆虐的兴起。还有的教师边教书边下海,边拉关系边赚钱,甚至有学者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大搞学术腐败。据统计,目前大学生中受处分最多的是因为考试作弊。而学术诚信、逾期还贷等问题在学生中也时有发生。这都是关系到一个人廉洁的问题。而一些“腐败”现象也悄悄浮现于学生中。学校学生社团有校里统一拨下的经费,班级也会收取一定的班费,而管理这些费用的都是学生,阴暗事件的悄悄发生,外人却不得而知。
其次廉洁文化的教育迫在眉睫。廉洁文化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主体的大众性,主要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以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二是指向的权力性,主要表现为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廉洁自律,恪守宗旨,执政为民;三是实施的职业性,主要表现为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四是组织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机关、团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廉洁高效。大学生廉洁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它是一种关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诚信素质、职业规则的教育,职业性是它的最显著特性。从职业的视角探讨和实践大学生廉洁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天的大学生,明天就将步入社会,学校是希望通过一系列廉洁教育课程的开展,引导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正直节俭、崇尚廉洁的价值观。
只有做好了反腐倡廉的工作,国家社会的稳定性才会提高,人民才会更加服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国民经济的分配也会更加公平,人民的利益得到稳定,经济会更加繁荣地发展,因此,反腐倡廉,是国家一项重要的举措。大学生也要具有一定的历史使命感,加强自身建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博客,百度文库
第四篇:形式与政策论文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践行者
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主动承当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为我们共同的理想
中国梦奋斗。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
容、精神本质和科学内涵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行者,这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大
学生所要肩负的责任。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行者
习近平主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
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
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而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
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内涵及特征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
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四
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主要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集体主义、公平正义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价值目标,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动力。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
先进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一个民族要长盛不衰,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主义不仅在制度上比资本主义具有先进性,而且文化也比资本主义具有先进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是由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靠共产党坚持不懈地开展自身建设来保持和发展的。它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集体主义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准则,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作为社会发展的远大理想。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也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时代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的不同不断吸取合乎时代精神、富有生命力的价值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共同富裕价值观、公平正义价值观等等。这种先进性,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过时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合人民利益性
谁是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谁的利益和需求作为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出发点?这在任何一个价值观体系中都是原则性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是人民,以人民为最高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评价事物、观念的价值大小,这是因为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认为:人民群众是生产的主体和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特有的价值取向,它的全部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自觉地、无条件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忠实地贯彻人民的意志,去争取实现人类自身的彻底解放和美好前途”。显然,合人民利益性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主线,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和民族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揭示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服务,同时它也注意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它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的要求而产生,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性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把握它的民族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上的。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了传统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是一个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振兴中华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中国现阶段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发扬了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精华,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为塑造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公民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培育现状分析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核心价值观需求与培育状况之间的矛盾突出
应当说,当前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认识并希望在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使自身的价值观不断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我们注意到,当前我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存在一定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为我们的培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需要。据调查显示,有近50%的学生认为目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做的一般或很差。如何加强培育,提高培育水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2、少数学生价值取向不明或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在收回的问卷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所选择的答案是“说不清”,而且有些比例还比较高。这种情况表明有些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够明确,例如,25.8%的大学生对是否应该把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都说不清。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35.4%的大学生认为西方更民主更自由,愿意选择西方的价值观。
3、高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场所,其担负着把大学生从人力锻造成人才的重要职责。学校领导者对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视程度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高校的领导专注于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例如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和学校的建筑规模,而忽视了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欠佳。
经问卷调查,学生中有23.4%的人认为,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是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存在差距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者,他们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教育者的工作努力,就会大大提升培育的效果,反之,则会降低培育的实效性。据调查,目前有37.2%的学生对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其中有11.4%的人认为传授内容不够科学),有16%的人认为培育的途径不够多样,有12%的人认为实际效果较差。此组数据表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培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大学生如何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行者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是一个正在成长并且发展的群体,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大责任。因而,大学时期在人生阶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在大学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
列宁曾说过:“通过百折不回的努力,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四方面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前,我们大学生要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科学的定位人生。
2、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要自觉地坚决地做到“四个反对”与“四个树立”,反对利已主义的人生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反对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树立奋斗拼搏的人生观;反对游戏人生的人生观,树立郑重对待人生的人生观;反对游戏人生的人生观,树立郑重对待人生的人生观。
3、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4、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是要知道如何去爱国,爱国不是要我们在发生中日矛盾时举着旗帜到处游行,到处砸人家的丰田汽车;爱国也不是一大帮大学生在新浪网上叫嚣着要爱国,却发现自己的英语四级还没有过;爱国更不是学校早上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操场上一片叽叽喳喳的声音。我们可以从尊重国旗,尊重国歌做起,来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可以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表达我们的爱我之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时代的接班人来发扬光大。同时,大学生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思考创新,对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5、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寄出。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
情操。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勇于指证他人的错误、不规范行为,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6、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们自身的社会实践中,这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直接贡献。作为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做到把学习当做首要任务,把努力学习,锻炼一身硬本领以报效祖国作为基本要求。这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其次,要积极响应“三个倡导”。青年大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做主动倡导者,大力宣传者、积极推动者和坚定践行者。最后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和特长,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纠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偏差,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众所周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总的来说,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必将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有: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个体行为失范。这些都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纠正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偏差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进而形成强烈的民族凝聚力。青年一代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和价值观直接决定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未来。顺应时代发展而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历史和现实的完美结合,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在青年一代大学生中培育这种核心价值观念,使他们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发展和建设中的灵魂作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及在现实中的运用及体现,在实践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的同时,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最终使每个人都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在大学生中进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为大学生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和谐校园的形成发展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坚持用校园文化所蕴涵的人生信仰、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大学生塑造灵魂,和谐校园建设就抓住了根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和谐文化的根基和主干,它指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揭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动力,规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高校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让每个学生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目标和方向,以此衡量每个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突出爱国主义主旋律,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和发展。
体系的内涵及精神实质,要真学、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不仅要记住文字的表述,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体会其真
正的内涵,从而内化为自觉的行动。第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应该做
到以下几点: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为,作为
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
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我们而言,学习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新事物、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平台。完成好这个任务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这是为更好地建设祖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储备能量的过程。
我很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得以见证祖国一天一天的强大,我们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学好各门知识,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为祖国明天的宏伟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新世纪下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及其反思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在以空前的姿态飞速发展着,让人们似乎对和谐社会蓝图的憧憬又增进了几分。但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杀人”奶粉、学术剽窃、官二代富二代肇事、小悦悦事件、幼儿园杀人事件等等这一系列让人怵目惊心,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真的是让人寒心不已,我们不禁要问,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中国人怎么了?社会道德和公德在哪里?是什么让这一切发生,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关键词:诚信缺失、老人跌倒、轻视生命、社会道德与公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与此同时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人民生活也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过渡。此外,中国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三峡工程;建成了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铁路——青藏铁路;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的建成,国家大剧院落成,2008年奥运的成功举办,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创新等都显示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这一系列的成就都不断地提升着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然而就在这种一派朝气蓬勃,繁荣昌盛的大背景下却闪烁着不和谐的因素,尤其是近几年来发生的诸如“三亚宰客”事件、唐骏“学历门”、河北大学校长“抄袭门”、官二代富二代肇事、幼儿园杀人事件、小悦悦事件、老人跌倒无人敢问津等一系列的匪夷所思,怵目惊心的事件都反应了社会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轻视生命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都在深刻而残酷地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拥有5000年的华夏文明,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而著称于世的泱泱大国在现实生活中,麻木不仁、弄虚作假、见死不救、漠视人性甚至对人凶残的事例不绝于耳让人既寒心又恐慌。
一、诚信缺失,道德滑坡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就是说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更是当权者的执政之基。试想一个没有诚信的国家如何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如何能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可是恰恰是现在的中国正在面临着这一问题与考验。不管是“三亚宰客”事件、唐骏“学历门”事件、河北大学校长“抄袭门”、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还是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这一系列的事件都将中国社会的诚信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就连温家宝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都谈到,接连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诚信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个人而言,相信别人对我们来说变得如此沉重,如此困难。做人做事,我们处处设防,唯恐一个不小心让别人占了便宜或伤害自己。大学本来应是一方净土,因为她是人们求学的殿堂,可是抄袭、剽窃、假学历、假论文的事件却时有发生。找工作时,求职者害怕被骗陷入传销组织或者入职后发现工作环境、岗位要求、职业培训等都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致使很多人自我保护意识变强,变得敏感、顾虑、多疑。企业则担心求职者简历“注水”、不为求职反为推销、闪离闪辞、商业间谍等等。此外还有,父母害怕孩子上当受骗,遇人不淑,只能将孩子“绑”在自己身边。这些都因为“不诚信”已司空见惯,俯首即是,让我们不敢再“相信”。
就社会生活吃穿住行各个方面而言,也无处不充斥着“不诚信”的气息。小到菜市场的缺斤少两,大到企业拖欠工人工资,制假售价,“豆腐渣”工程房。近年来,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食品安全问题。地沟油油条、苏丹红咸蛋、石膏豆腐、尿素豆芽„„这些人们日常生活最常见的食品竟然成了危险品。那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私利和暴利,尽然不顾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做这些昧着良心的事情,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啊!
是什么让“不诚信”如此横行,如此肆虐?原因可以归结为一下几点:
一、个人缺乏诚信的信仰。缺乏诚信信仰的约束,一个人会变得胆大妄为,会变得缺乏羞愧之心,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
二、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改革开发的浪潮让无数的人发家致富,让人们对于金钱的私欲空前的膨胀。不少人崇尚一切向“钱”看,而“不诚信”却为他们的暴富提供了便捷的道路;
三、社会、学校、家庭对诚信的教育不够。这三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却疏忽了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直接导致了一批批有诚信缺陷的主人翁。
打造诚信社会
诚信社会往大处说是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条件下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往小处说是为了保证每个人在生活上安心,放心。那么如何打造诚信社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各级政府做好表率工作,即政府诚信。建立健全诚信相关的民主与法制,切实做到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对于失信者要加大惩处力度;第二、各企业法人诚信经营,即企业诚信。诚信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本,不管是在资金借贷领域、商品交易领域、生产与消费领域还是财税领域,知识产权领域,企业都应该秉持诚信的原则,这样才能树立企业声誉,并最终赢得成功;第三、个人应该加强自我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品质,即个人诚信。个人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树立诚信榜样,然后在实践中践行诚信。社会是有无数个个人组成的,一旦个人诚信了,那离社会诚信也就不远了。
二、见死不救,风气败坏
从“扶老人被讹”到愈演愈烈的“小悦悦”事件,我们不禁要问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救死扶
伤”的传统美德去了哪里?人生在世,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会遇到需要别人伸出援手的时候,况且,老人和孩子本来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心与爱护。自古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谈,难道我们21世纪的文明人竟然不明白几千年前的老祖宗都懂的道理吗?这么看来我的社会道德倒退的何止几十年啊?
是什么让我们在可以伸出援手的时候心中有了迟疑?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内心“小善意”的表达?是害怕,是帮了别人之后却自身难保的恐惧,是污蔑之风盛行之下的自我保护的本能。如果连法律都不能还好人以公道,这个世界还有谁敢做好人?
每个人都经历着从儿童走向老年的过程,都有需要别人伸出援手的时候,即使你不需要但也许你的家人需要。社会是有人交织而成的网络,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一个人不可能时刻陪在父母身边,尤其是在经济日益发达,“空巢”变为一种趋势的今天,互帮互助更应该成为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谁敢想象自己的老父亲跌倒在冰天雪地里,无数的人围观,却没人敢上前搀扶他一下?谁敢想象自己的孩子被车撞到,被车碾过?这是多么残酷,多么令人愤怒而又痛彻心扉的画面啊!
姑且不论这些事情背后是否有其他的图谋,单就这些社会现象就值得我们反思。一个社会的风气很重要,它直接引导着公民的行为。败坏社会道德,社会风气,往往只需要很少的几个人做很少的几件事,然而压制社会邪风,弘扬社会正气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现在这种社会不良风气,道德滑坡的现象,政府官员不能一味地加以否认,而是应该重视起来,动员一切力量——法律的,行政的,媒体的,舆论的,来遏制这种风气的滋长。对于敲诈、诬陷救助他者的人,一旦查明情况属实,要给予严惩;对于助人为乐者要对其行为进行表彰和奖励。社会各界及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坚决打击和杜绝这种不良风气。很难想象一旦这种风气盛行,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多么冷漠,多么无情的社会中,那时还有谁敢对这个社会存有一丝幻想,还有谁敢奢望这个社会会在自己不在父母和孩子身边时为他们的安全提供一丝丝的保障呢?倘若连这一点点的保障都没有了,我们还能放心去打拼,去奋斗,去为祖国的建设发光发热吗?试问连对父母尽孝都做不到何谈为国尽忠,俗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家都不存在了,国家还有吗?
所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觉醒起来,冲破心中的迟疑和障碍,用实际行动唤醒自己和他人内心的“小善意”,营造更好的社会公德,社会风气。让老人跌倒有人敢扶,孩子出事有人敢救,让我们可以放心地将自己,将家人交付于这个社会。
三、轻视生命,泯灭人性
驾车撞人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官二代富二代驾车撞倒人也不算什么特大新闻,但官二代富二代仗着父母的权势,财力,比如出事后态度冷漠嚣张,大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的李启铭;更有甚者,因为害怕受害人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竟然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对被害
人连捅数刀,致其死亡的药家鑫,他们在出事后的第一反应不是救助伤者,而是关心自己。他人的生命在他们看来竟然如此的轻贱,他们对生命漠视的态度让人震惊而后毛骨悚然。试问他们的血性和人性都去了哪里?
身份有高低,但生命无贵贱。可是轻视他人生命的也远远不止他们两个,远有马加爵,近有幼儿园杀人者。一个人无论你有多么成功,有多大的权势和财力,你都没有资格去轻视他人的生命,因为那样你就丧失了人的血性,你就不配称之为“人”。可是看看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玩弄他人生命于股掌之间;有多少人只因为一时的私愤就举刀朝向别人,甚至是自己的至亲好友。这些人都没有将尊重他人生命作为自己做人的最低准则,是标准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人。
尊重他人生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起码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与基础,应该从小教育,从小事做起。此外,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轻视他人生命的违法犯罪性给给予严厉的制裁。
结语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对个人的品质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下涌现的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也给我们每个中国人敲响了社会道德的警钟,我们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而应该主宰金钱,让它为我们所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诚信是人在社会的“通行证”;我们应该继承并弘扬助人为乐,救死扶伤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人的生命,用心去关爱别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才能让和谐社会的蓝图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百度贴吧
百度文库
腾讯网
新华网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