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养殖牲畜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和模式论文
摘要:通过简要介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为畜禽养殖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与适宜污水处理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畜禽; 污水; 处理技术;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在畜禽养殖成本降低及养殖效率提升的同时,畜禽粪便排放密度亦逐渐增加,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来源之一[1].如何解决畜禽粪污对环境的污染是当前畜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畜禽粪污水处理成本高、工艺复杂是影响畜禽粪污处理的因素之一;因此,除需在养殖中进行“减量化”生产外[2], 如何对畜禽养殖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亦尤为关键;特别在畜禽养殖粪污的“达标排放”模式中,畜禽养殖污水处理方法及技术的选择是决定畜禽粪污水处理成本及工艺的重要因素[3].因此,本文简要介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为畜禽养殖粪污的处理提供参考。
目前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分为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和自然处理技术(图1).一般污水的处理工艺模式都由这四个技术单元依次或重复交叉组成,同类技术单元所采用的具体技术主要根据所处粪水处理阶段需求进行合理选择[3].1、物理技术
物理技术如格栅、筛网、固液分离、沉淀、过滤、气浮及膜浓缩等为养殖污水处理的常见技术;物理技术一般放置于污水处理技术流程中的最前端,如通过格栅、筛网、固液分离、沉淀等去除污水中的悬浮或固体物质,便于后续的处理。
其中,气浮法是向污水中通入空气或其他气体产生气泡,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泡黏附污水中密度小于或接近于水的微小颗粒污染物,形成气浮体,从而上浮到水面,以分离去除水中细小颗粒,实现固液分离的一种方法;其可以有效降低水中某些污染物质,是具有物理处理功能,同时又具有化学絮凝功能的一种方法[4].而膜浓缩分离技术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为截留分子量), 可将膜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OF)、纳滤膜(NF)和反渗透膜(RO)等。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因此,被广泛用作养殖粪水的浓缩和生化处理法中污泥与出水的分离[5].2、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污水处理中常用技术,主要依据微生物进行污水的处理,依据微生物的种类主要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及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2.1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生物代谢以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及生物膜法两大类。
活性污泥法是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法是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6].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的一种处理方法,典型的活性污泥法是由初沉池、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统和剩余污泥排除系统组成,其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生物膜法是在充分供氧条件下,利用生物膜进行污水处理的一种方法[7].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其附着的固体介质称为滤料或载体。生物膜自滤料向外可分为厌氧层、好氧层、附着水层、运动水层。在污水处理构筑物内设置微生物生长聚集的载体(一般称填料), 在充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在填料表面聚附着形成生物膜,经过充氧的污水以一定的流速流过填料时,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收分解水中有机物,使污水得到净化,同时微生物得到增殖,生物膜随之增厚。当生物膜增长到一定厚度时,向生物膜内部扩散的氧受到限制,其表面仍是好氧状态,而内层则会呈缺氧甚至厌氧状态,并最终导致生物膜的脱落。随后,填料表面还会继续生长新的生物膜,周而复始,使污水得到净化[7].2.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污水处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厌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和厌氧微生物群体将有机物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又称为厌氧消化处理技术。畜禽粪水有机物浓度高,且碳、氮比例适中,厌氧处理产气性能较稳定。因此,畜禽粪便厌氧处理工程常为沼气工程,以便将畜禽粪便污染治理与能源开发结合[8].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沼气发酵)工艺按微生物的凝聚形态可分为厌氧活性污泥法和厌氧生物膜法。厌氧活性污泥法包括传统消化池,如水压式沼气池、完全混合式厌氧反应器(CSTR)、厌氧接触工艺(AC)、厌氧挡板反应器(ABR)、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等;厌氧生物膜法包括厌氧生物滤池(AF)、厌氧流化床(AFBR)和厌氧生物转盘等[9].2.3 厌氧-好氧组合处理技术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能直接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且污泥量产量低,耗能低,运行成本低,但该处理技术使出水得有机物浓度高,氮磷去除效果差,不能达到排放标准。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可使出水有机物浓度低,氮磷去除效果较好,但投资能耗高、运行费用高[9].因此,将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组合技术可降低处理成本同时,达到排放标准。采用该组合可以充分利用厌氧、兼性厌氧、好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分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将有机物、氮和磷等作为微生物的营养被微生物利用,最终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或合成细胞物质而作为污泥由水中分离,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9].其常见技术流程如图3所示。
3、化学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也是污水处理中常用技术,如絮凝、电解、消毒等。但化学处理中,有些技术成本较高,因此需要在后续较清洁的污水中处理,如消毒技术,有时添加消毒剂或臭氧等对出水中仍有可能存在较多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电解技术是利用电化学在电极反应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氧化能力极强的羟基自由基,以达到分解有机物目的的一种方法,电解法对于粪水中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具有很强的氧化去除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养殖粪水好氧处理后的深度处理及消毒[10].4、自然处理技术
自然处理技术中常见的是人工湿地和氧化塘系统。人工湿地系统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湿地,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选取芦苇、茭白、美人蕉等作为湿地植物,具有良好的景观和生态效应[11].自然处理中,常用的另一种方法是氧化塘;氧化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处理污水;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氧化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低、维护和维修简单、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无需污泥处理等优点。按照塘内微生物的类型和供氧方式来划分,氧化塘可以分为厌氧塘、兼性塘、好氧塘、曝气塘[11].5、小结
对于大型规模化畜牧场,达标排放模式可以解决种养结合模式所需的土地紧缺问题,而畜牧业的“微利润”要求污水在达标排放同时,必须尽可能的节约污水处理成本,简化污水处理工艺。因此,选择合理的畜禽养殖污水处理技术尤为关键。
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应根据污水的成分及特点,在综合考虑经济、资源成本的前提下,根据粪水处理阶段的技术需求,对各物理、化学、生物及自然处理技术进行技术选择,进而构建适宜的污水处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孔祥才。畜禽养殖污染的经济分析及防控政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2]臧一天,彭忠平,吴志敏,等。生猪养殖中的清洁生产技术[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8(1):31~32.[3]全国畜牧总站主编。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达标排放模式[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4]刘海芳,王凡。气浮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水利渔业,2008, 28(2):69~70.[5]王雷,段立安,林孝昶,等。膜前预处理技术在畜禽养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6(2):6~10.[6]段焱。活性污泥法复合悬挂填料处理畜禽废水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7]封红。序批式生物膜法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8]张翔。厌氧消化-SBR-絮凝组合工艺处理牛粪废水研究[D].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9]刘茹,张后虎,贝业喜,等。养猪场粪污水阶段性循环利用技术工程实例[J].中国给水排水,2017, 33(12):97~100.[10]王俪儒。电化学技术对分散式生活污水回用处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11]张巍,许静,李晓东,等。稳定塘处理污水的机理研究及应用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4, 23(8):1396~1401.
第二篇:教育技术的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开放实验教学就是通过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它是进行实验教学的重要部分。开放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本文主要针对开放实验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应对开放实验教学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实验教学的发展模式,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开放实验教学;策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革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以及实验教学理论的应用,都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在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开放实验教学模式也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不得不继续革新优化。
一、关于开放实验教学模式
1.开放实验教学的内在含义
所谓开放实验教学,即就是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它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实验教学,并在实验的时间、空间、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开放,在开放试验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的内容,依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实验的方案。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实验教学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开放实验教学的特点
“动态灵活”是开放实验教学的显著特征。
3.管理过程
开放实验教学的差异性决定了管理过程的灵活性。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学生实行自主安排实验内容,试验时间,确定试验方法和试验次数。也就是对学生的实验教学的限制少了,甚至是不加限制。开放实验教学的过程与理论教学不必同步,在时间、空间、以及内容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提高学生自主创作能力。所以,开放实验教学是一种锻炼学生能力的教学。
4.教学内容独特性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灵活多变。其教学内容与学科、社会等外部环境紧密联系,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推出新的实验项目。开放实验教学内容一直与时俱进,大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以及学生的生活。既锻炼了学生的实操能力,也在关注社会的同时,服务于社会。
5.学生个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依附于理论教学,一成不变,学生学习相对较为被动化。开放实验教学则与之相反,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施不同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采取灵活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合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力得到锻炼与培养。同时,让学生切实得到实验收获,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目的。
二、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生的实验障碍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很多学校在教学中都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培训。造成在实验室开放初期,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参与意识。大部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缺乏实习动手操作能力,缺乏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团队意识较差。
2.实验教学的开放
传统的实验教学开放是有指定的时间和次数,只是在教学时间对学生开放,下课就不允许学生进入实验室。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实验教学带来了阻碍,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开放。
3.实验室的教学问题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根据学时和学习计划进行的,能够让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进程达到同步。然而开放实验教学,由于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验时间进行教学,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实验相冲突,不能够达到同时进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和客观。处理好学生实验操作和教师实验指导之间的矛盾,是开放实验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4.实验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院系层面,对于教学计划中的实验教学和相关的实验教学部门,都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但在开放实验教学中,却表现出了很多不和谐。这是由于开放实验室工作时,工作的分工不明确,职责安排不清楚,缺乏明确的负责部分而造成的。
5.费用运转的问题
对于实验室的开放,必然会产生很多的实验费用。例如设备维修护理费、实验器材消耗费、教师的课时费、以及实验管理人员课时费等。这些费用相当高,而且使用效率低。对于开放实验室,由于其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化,导致对于开放实验的投入经费难以统计。大部分学校又没专项的经费投入开放实验室,造成开放实验室资金不足,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针对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开放实验教学问题的策略
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实验教学。开放实验教学将实验教学中的“教”与“学”进行了很好的协调。使实验管理人员和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加实验教学的责任心。但是,通过笔者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开放实验教学的研究发现,对于当前的开放实验教学存有很多的问题,例如,对于学校关于教学实验烤房的理论性的研究很少,生搬硬套,实验室的管理问题以及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实验的矛盾,实验室经费危机等。为了现代教育技术开放实验教学能够更为有效全面的开展,从而避免教育技术开放实验教学实践的盲目导向,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综合提出以下两点措施:
1.加强系统性安排,开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把教育技术开放实验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分析其组成和功能,构建其模型。通过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主要分析教育技术开放实验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调整系统结构,优化系统目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育技术开放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各个要素、环节都围绕学生展开。重视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情感、以及价值观,根据其需求,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在教育技术开放实验教学中,要求鼓励学生自主的设计实验方案,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扩宽开放实验室所涉及到的各个层面,鼓励各个专业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开放实验室当中,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2.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实行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
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学校可以通过利用多种方式来增加经费,通过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给实验室的顺利开放提供保障。例如,可以通过在学校内部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由勤工俭学的学生来担任。如此不仅解决了因为开放实验室而导致实验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还锻炼了学生的个人能力,使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减少了人员经费的支出。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现有实验室的器材以及相应的调剂材料进行有效地整合统计,统一化管理,做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与利用。对于专业课的实验室教学,可以采取联合建立试验班级。共用实验教室,优化配置,节省资源。
四、结语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开放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室的管理问题以及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实验的矛盾,实验室经费危机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开放实验教学顺利开展,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开放实验教学质量。笔者提出,首先应该加强系统性安排,开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其次,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实行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开放实验教学的研究探讨之中,不断提高我国实验教学水平,使开放实验教学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军.也谈开放式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3).[2]宋国利,盖功琪,苏冬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2).[3]赵扬,王凤华.开放实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3)
[4]廖庆敏,秦钢年.建立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4)
第三篇:动画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为了推动我国动画事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全国各地建立了众多的动画产业基地,各大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动画专业,招收了大量的动画专业学生。在这种形势下,动画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高校动画专业为例,探讨基于数字艺术的动画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数字艺术;课程设置;“知识树”;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益革新,数字和信息处理设备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领域,拓展出数字艺术。“所谓数字艺术,可被诠释为这样一种艺术形态:艺术家利用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类数字信息处理设备,通过构建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的创作平台,对自己的创作意念进行描述和实现,最终完成基于数字技术的艺术作品,并通过各类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传播媒介(以网络为主)将作品向欣赏者群体发布,供欣赏者以一种可参与、可互动的方式进行欣赏,完成互动模式的艺术审美过程。”①与数字艺术同源的有数码艺术、数位艺术等。数码艺术延伸到教育领域,直接催生出众多的专业,如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网络交互设计专业、信息艺术设计专业等等。动画与数码艺术的联姻,使动画自身的属性得到了拓展,也使动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具有了新的特点。因此,基于数码艺术的动画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动画专业是传媒或艺术类院校的重点专业,每所院校都会讨论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分析基于数字艺术的动画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等问题。
一、“知识树”教学模式的确立
众所周知,一粒种子必须有足够的养分和充足的阳光,才能够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学习过程也是如此。因此,我们提出“知识树”的概念。
(一)人文科技知识的吸收
基础理论课程,比如设计美学、影视动画编剧、科技概论、戏剧文学、中外美术历史、中外文化概论等,不但能够提供足够的基础文化知识,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大学生不仅要谋得职业,还要做得事业。这是知识树的根基部分。
(二)知识技能工具的掌握
相关学院和系部建成了电脑工作站机房,开设了多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应用、数码造型基础、动画运动规律、原画、场景、角色设计、平面立体动画造型软件如ADOBEPHOTOSHOPCS,ADOBEIILUSTRATORCS2,FLASHCS,ANIMO,3DSMAXMAYA的使用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动画专业基础知识,还能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完成专业领域的基础绘制与创作。学生找到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方法,能够描述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念,学习成为一件体验创作快乐的事情。这相当于知识树的枝叶部分,提供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三)创意思维表现的训练
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要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引导性。在掌握基本的技能之后,还需要专业的思维,也就是动画的思维。动画具备电影的视听特性和动画的绘画特性,要训练动画思维,就要在课程设置上加入剧本写作、视听语言、分镜头脚本创作、导演基础、表演基础等内容。通过训练动态思维、想象思维等,使每个学生的想象力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个过程好比修葺知识树的枝叶,使树木茁壮成长。
(四)实践项目成果的转化
经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创意思维表现的训练之后,加上项目实践环节,目前有些学校实行的短学期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夏季实践学期,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组成项目创作小组,完成短片的创意、制作以及成果的转化。或者学生进入公司企业进行实践,接受市场检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得到锻炼,也可以让教师查找教学上的缺失,以便及时弥补,可谓一举两得。创作的动画作品可以参加每年举行的动画节、电影节。如果作品能够吸引到投资,可以进行下一步商业开发;如果作品可以拿到奖项,还有助于学生获得工作的机会,这就是收获果实的环节。目前,“知识树”教学模式的成果收效日益显现。
二、“知识树”教学模式的分析
古人云: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②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要切合实际,符合教学规律和相关教育理念,数码艺术的教学既要继承传统的教育观念,又要符合现代大学的教学理念。
(一)模式特点分析
“知识树”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渐进式”学习和“捆绑式”教学。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形成“井”字形的框架结构,一年级和二年级为横向黑色区域,三年级和四年级为竖向黑色区域,交叉的白色区域为实践环节,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体现出捆绑式教学和渐进式学习模式的特点。大学四年分为两个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属于获取人文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阶段,三年级是知识总结和思维训练阶段,四年级是实践和成果转化阶段。而每个年级的知识结构都环环相扣,中间都有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就是实践环节,展示学生作品和教学成果。这样,教师可以查找教学上的缺失,学生也得到了实际锻炼。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把每个环节都做到位,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起始阶段进行干预和把握,做到教与学的捆绑。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教师就应在哪个环节及时纠正和调整。学生要在渐进式学习过程中完成一系列作品,就不能松懈。这种层级递进的模式,既符合传统的教学规律,又贴近现代教育的理念。大学的“教”应该尊重教师的权利,让教师发挥教学热情,使之能够从教学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大学的“学”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这两个方面互为关联,缺一不可。针对这一模式,相关教学系部可以对一些课程进行调整,分为专业骨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针对专业骨干课程,每个学期结束都要进行一次作业和作品的汇报展出,每一个学生的平时作业和考试创作作品都要在专业展厅进行展出。这样有助于消除一部分学生“混”学分的思想,有助于对于全体学生起到督促作用,使教师易于进行教学管理。
(二)专业特色凸显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开设动画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少于400所,加上民办院校、高职院校等,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多达1000余所。这些院校的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质量也良莠混杂,如何差别化办学、特色化教学是这些院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实现专业化办学、特色化教学,首先就应该明确培养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动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具备人文基础、创新思维、表达技巧和实践运作能力。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凸显特色,在软硬件建设上加强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要专业化,管理要科学化、人性化,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特色化教学的关键是要有特色课程设置,目前相关学院动画专业正在建立一套主干课程教学计划。比如,正在准备实施的“实践项目”教学,每个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至少要完成两个短片,在二年级学期末,学生要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短片,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至少要完成一部成熟的短片制作。到毕业设计阶段,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要有制作短片的经历,都能参与到创作的环节中。另外,除了特色课程设置以外,还要有特色化教师。有专长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特色项目的设计,能使有天赋的学生发挥一技之长,专业特色也就此产生。
三、总结
基于数码艺术的动画专业设置要构建厚实的创作基础,包括人文基础、技能保障、思维训练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国产动画的原创实力靠的就是创造性思维。另外,学生的培养最终要贴近动画行业的实际。学校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生最后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教学模式的革新离不开社会的实际需求。针对实际项目和市场进行教学模式探讨,根据动画业界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实现教学成果转化、凸显专业特色,是目前各院校动画专业的立足之本。
注释:
祥忠:《数字艺术论(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参见《百度百科》“朱子读书法”条目,
第四篇:PBL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设计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模式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本文通过理解PBL教学模式涵义、特征,探索了PBL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了基于PBL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设计问题,其中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情境的创设、问题的选择和设计、学习者活动的设计和教师活动的设计研究。
论文关键词:PBL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一、PBL教学模式
所谓PBL教学模式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对于教师,它是指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者,它指一种学习模式。它把教学或者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学习模式。其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使学习者建构宽广而灵活的知识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PBL教学模式引入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一)引入的必要性和作用
1、必要性: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师范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渠道。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学生具体的专业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其巨大的价值。
另外,处于一线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专业背景复杂的师范生,包括文科、理科、艺术等学科,应该把课程知识融入学生具体的专业问题情境中,培养他们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作用 改善知识技能的教学。PBL教学模式是一个先分析面临的问题需要什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然后探索知识技能的具体内容,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灌输”、“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并为学生理解正在学习的内容提供了经验基础。
有利于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强调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以及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这些内容的传递只能靠体验,靠渗透,PBL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学生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其思想,感悟其意义。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看到现代教育技术与所学专业的联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借助己有的经验,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二)学科特殊性考虑
由于PBL教学模式并非专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发,所以在应用时必须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学习内容类型和学习目标水平两个角度来选择适合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从总体上看,那些应用性强的内容比较适合也比较容易使用问题解决式教学。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应用型课程占据多半内容,所以总体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适合运用PBL教学模式。
三、基于PBL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设计
(一)基于PBL的教学设计要素
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又是检验达标效果的尺度。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基于问题学习的特点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自我驱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2、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这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存在(提出)一种具有一定困难,并且经过努力探索而又力所能及解决的问题。事实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学科,其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特点,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问题设计 PBL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所以,在开展基于问题学习时,如何设计、形成促进学习的问题对整个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的问题既有一定深度、广度,又可以预测其解决的途径,而且问题的提出真正出自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对问题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开始进行时对问题进行设计,第二阶段就是当学习进展到关键阶段,学习者搜查了大量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与共享时,进一步对问题进行设计,以促进学习的深入。
在第一阶段,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设计问题时,必须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并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现有水平、知识结构和动机态度等因素。
第二,问题必须是基于真实情境问题,从而能够在学习者的经验中产生共鸣,需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知识的情境与以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这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在新问题中的迁移。
第三,问题应该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而且能够发展学习者有效的解决教学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确保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学习者的能力有效的迁移到问题的解决中。
第四,问题应该具有劣构性,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找出结构不良的问题(最好是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开展第二阶段的学习时,可以按照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问题的设计:在认知的水平层次上,设计的问题应该能够提供并促进开发出一个更宽广的信息基础在大量的信息中建立起某种相关联系。从元认知的层次上,设计的问题应该注意考虑以下的问题:怎样才能有效的使用这些有限的资源,谁应该去做哪些对处理问题有效的事情,应该到哪里去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小组还有哪些人没有明确的分工,谁还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从认识论层次上,设计的问题还应该关注以下内容:如何才能从不断变化的信息中找出问题的本质,采取的解决办法和结论怎样才能对结果产生影响,若改变措施将会得出什么结论出现什么结果,学习者怎样才能树立一种整体观念。
4、学习者活动设计 在PBL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对学习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我们在对学习者的互动进行设计时,可以采用激励、探究学习的方法,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这条线索而展开。学习者的活动可进行如下设计: 提出问题、划分小组。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情境仔细思考,进行分析,参与讨论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异质分组,推举一名同学担任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工作。
分析问题、分配任务。在分析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确定问题的实质。列出已知和未知的信息,列出需要知道的和需要做的,形成要点,制订计划。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形成一个解决问题所需信息的概念地图,并确定在哪可以找到所需信息。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书籍、浏览相关网站、走访相关人员、借助通信工具求助他人等,搜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当小组成员认为自己搜集到足以回答或解决问题的信息时,开始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小组成员面对面或者通过电子邮件、邮件列表、聊天室、电子公告板系统、电子会议系统进行交流,交换意见、思考解决方法,对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行权衡,对可能采取的路线进行考虑。提出自己对解决该问题的建议或主张。
展示结果、成果汇总。以适当的形式,最好能用多媒体、多种方式来展示你的小组对解决问题的建议、预言、推论、或其他的合适的解决办法。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料,以说明自己的观点、方案等。展示的具体内容包括小组成果展示、小组活动的计划任务安排、小组各成员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小组是怎样开展协作活动等。
5、教师活动设计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教师担当学习向导、学习辅助者、教练或专业顾问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和活动以及作用的发挥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仍是很重要的。教师作用发挥的好坏以及教师提问的技巧和所提出的问题的内容和深度给学习者的学习以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教师活动的设计可以按照起锚一支持一隐退三个过程来进行设计。
起锚阶段。在基于问题的学习开始前,教师应该分析教学内容,列出知识要点,把这些知识要点浓缩成几个主要的、有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驱动学习者去仔细思考、积极探索,让他们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阶段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选择那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包括了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点的那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是不协调、结构不良、能产生矛盾的问题,能够对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与假设形成挑战,从而使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产生不平衡状态,激发和促进学习者进行学习。教师在这一阶段设计问题时,还应该创设一种支持学习、对学习不断形成挑战、利于训练学习者思维、进行有意义探索的环境,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创建一种探究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教师分析学习者的思维,针对一些不断增加的相关事物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对学习者当前的知识结构形成挑战,于是就“诱导”或激发起学习者解决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不断去探究问题。
支持阶段。教师对学习进行引导后,学习者就开始组成学习共同体和进行问题探究与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起到一个“支架”与“教练”的作用,教师的活动主要就是支持学习共同体的积极互动,对学习者的问题推理过程进行提问和启发,监视各共同体的活动,以确保所有的学习者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帮助学习者培养在问题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的技能,鼓励学习者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与调节,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伙伴关系等等。教师在与学习者进行互动时,只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观察与咨询,一般不直接向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供有关的重要信息,尽量不利用自己已知的相关知识对学习者进行提问而把学习者“指引”到正确答案上来。教师经常在元认知水平上对学习者进行提问,针对的只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计划、监察、控制和评价活动,而不涉及具体的专业知识。
隐退阶段。当学习者进入搜集资料、推理问题的最后阶段时,教师就可以漫慢地隐退,让学习者更多地进行独立探索。但是,教师隐退后,并不是就完全不管学习者的学习,这时,教师应该站在更高的地方,观察并思考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以及做出一些对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理论性的思考和总结,以便于这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五篇:论文题目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论文题目: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论文作者:郭凤根 工作单位:中堂镇潢涌小学
联系地址: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潢涌管理区潢涌小学 邮编:
523221 联系电话:***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现在我们英语课堂倡导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在小学英教学中,有效的情境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前提。首先,情境创设要求真,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童话生活;其次;情境创设要求实,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最后,情境创设要求趣,要适当开展游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英语;情境;真实;实用;趣味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情境教学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上。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坚持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各种情境来引导语言实践,是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口语文际能力的一种良好的途径。但是,目前小学英语课堂中,某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只不过是“花架子”,它忽视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小学英语情境创设要求“真”、求“实”、求“趣”,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
生的英语水平。
一、联系生活,情境创设要求“真”
情境导入的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的情感,唤起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觉得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小学生的生活与成人的不同,分为现实生活和童话生活两大类。
1.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交际活动,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口语交际基本知识和技巧,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积极主动地锻炼,并在生活实践中去验证。例如,在字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字母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弯弯的月亮(D),一把雨伞(f),一把椅子(h),一个望远镜(H),钓鱼钩(J)„„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含有字母的代表性标志,如CD(光盘),KFC(肯德基),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CCTV(中央电视台)„„学习单词和句型时,允许学生在教室的墙上、窗户上、黑板上贴上学过的单词、句型或学生平时收集的谚语,如window(窗)、door(门)、blackboard(黑板)„„试着让学生把课程表用英语书写,把家里的事物贴上英语小标签等。
2.联系童话生活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PEP版小学英语三年级 “Let’s learn”时,是这样设计的:
Step 1.Warm-up ①Sing a song “I can see a rainbow”.②Greeting.Step 2.Presentation
①课件出示Mike一家快乐歌唱的画面:“Father and mother help each other.Sister and brother play together.”由此引入新课。
②教师点击课件出现一个水果形的house。
T: Today we’ll meet a fruit family.This is a happy family.Ss: Wow How beautiful!T: You guess “Who is in it?” S1:FatherS2:Mother.„„(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猜想。)我利用童话故事创设了一个水果家庭的情境引入新课,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很想知道这个水果家庭里的成员,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猜想“father, mother„”。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了英语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用英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可见,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有着非凡的魅力,它是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桥梁,其思想核心是以人为本。把课堂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在无形中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和生活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步入英语学习的殿堂。
二、借助媒体,情境创设要求“实”
现在,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力求实效。
1.利用画面,提高效率
小学英语教材通俗易懂,可操作性比较强。每一个单元都有可供表演的图片资源,而且都是贴近生活,迎合小学生的心理,很受他们的喜好。例如,在教学PEP版小学英语三年级 “Colors”时,我这样
设计:
T: Maggie has many beautiful pictures.Would you like to see them with music? Ss: OK!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屏幕上出现了碧绿的原野、烂漫的山花、皑皑的白雪、蓬勃的红日、湛蓝的天空,孩子们躁动的心随着音乐、随着画面安静下来,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这美的境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How beautiful!How nice!I like them.教师随机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at colors can you see? 从而顺利地导入学习主题: Colors。
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把生硬死板的颜色单词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有情有意的生命之物,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由境入情,学习变得主动、积极。这样的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特点,能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2.利用音乐,烘托氛围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得好:“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让学生能在音乐之中尽情地吸取知识。为此,我经常使用“歌曲”谊染气氛,供托环境。如在课前,班长组织同学唱《I Can Hear The Bell)或任一首所学过的英文歌曲,提醒大家上课:铃响了,老师就要来了,我们马上要进入欢快的英语小世界。在教学Part c 时,因为每课Part至少有四五句,有的句子长一
点,学生总记不住、读不准,我便给有些课的Part c谱上了曲,如Lesson one的“May I have”谱上了“两只老虎真奇怪”的曲子。由于曲调熟悉、节奏明快,成为英文歌词的Part很快就被接受了。学生既会唱又会背,个个兴趣盎然。在进行机械的Practice时,学生难免有些乱动,教师可暂停操练,让大家站起来齐唱一首英文歌曲(Head,shoulders,knees and toes,并可根据歌词大意放松手、脚、头及全身。若在下午,有的学生想睡觉,便将计就计唱《Are you sleeping?》并配以相应的动作,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精力集中。看来,音乐的魅力加上儿童独特的理解能力,使教师有充分的理由把英语的教学和音乐结合起来,充分地烘托教学情境,尽力让课堂呈现一片愉悦的“晴空”。
三、妙用活动,情境创设要求“趣”
小学生天生好动,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能加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学生才会大胆地想,认真钻研,努力探究。实践告诉我们,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在儿童期。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在学生刚接触“ABC”的初始阶段,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巧用游戏。小学生在刚上课时往往不能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我经常用做游戏的方法,引导他们进入英语课堂环境。如,巧设游戏,带学生走进英语情境。例如,在教学“spring”“summer”“fall”“winter”时,首先播放四季的灯片,让学生感知四季的特点,然后告诉他们每个季节的名称,并认读。接着,笔者设计一个游戏“走
进四季”。我在教室中立了一棵用黑板画的大树(没有叶子),然后用英文说四季的名称,让学生在大树上分别画上树叶。学生自然在听到“spring”时添树芽,“summer”时画树叶,“fall”时涂黄色,“winter”时将叶子擦去。这个游戏让学生重温了四季的特点,并能够对应地记住“spring”“summer”“fall”“winter”这4个单词。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随意画出四季的代表性景物,让其他学生猜,并举起手中的单词卡片示意猜到的答案。这样,整节课都围绕“四季”在游戏,情景交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2.借用竞赛。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学生才会大胆地想,认真钻研,努力探究。一般来说,小学生都争强好胜,他们喜欢进行比赛。所以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比如,我在教学生学习新的单词时,先教会他们单词的读法,然后进行比赛:我说中文,学生讲英文,知道的学生可以马上站起来回答,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表现突出者,可发给他们一些奖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还需要指出的是,英语课堂教学环环相扣,结构严谨,情境创设阶段虽然只是其中的一小段,常常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它仍然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起始环节。只有情境设计得当,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英语教学的目的才能如期实现,也才能更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英语课堂才会彰显出它的灵动与智慧。
主要参考文献:
1.卢家嵋.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山川.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3.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