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文秀事迹有感
(篇一)
坚守使命:干出一片新天地
扶贫之路充满艰辛。黄文秀白天走村串户遍访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晚上与“村两委”研究脱贫对策,制定工作方案全力推进。夜深了,她一个人孤零零住在村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
她给村里的扶贫工作群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百坭村乡村振兴地表超强战队”。
要实现精准脱贫,基础设施是关键。百坭村有5个屯交通困难,虽然多年前通了砂石路,但连年雨水冲刷,路面已破损不堪,雨季陡峭路段连摩托车都无法通过,不仅影响出行,而且制约产业发展。
黄文秀心急如焚。村干部记得,那段时间她带着“村两委”班子熬夜做方案、拿对策,到镇里、县里申请项目,扎扎实实组织实施。目前,两条路已经修好,其余3条已经列入乐业县2019年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
没有脱贫产业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山里产业短缺问题,黄文秀带领村干部和群众学经验、找路子,立足当地资源,大力发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产业,请技术专家现场指导,挨家挨户宣传发动,鼓励党员带头示范。
对接市场是实现贫困群众增收的关键环节。百坭村砂糖橘从500多亩发展到**亩,为打通销路,黄文秀多方联系,把客商邀请到村里来,甚至在微信朋友圈发销售信息。云南、贵州等外省果商来到村里,一次性收购几万斤砂糖橘。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开进来,把村里道路塞得满满当当。
黄文秀还建立了百坭村电商服务站,**年电商销售砂糖橘4万多斤,销售额22万元,种植砂糖橘的贫困户每户增收2500余元。
在黄文秀帮助下,村民黄美线贷款买了榨油机,做起了小型农产品加工,成功脱贫。黄美线伤心地说:“文秀有什么事都帮我,大学生,我脱贫了,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她却不在了。多好的姑娘,多好的书记!”提起黄文秀,韦乃情这位壮族汉子红了眼眶:“前几天黄书记还来我家取走我孙子的住院报销材料,现在钱到账了,她却再也回不来了。”
黄文秀的奔忙带来了她渴望的收获,昔日的贫困山村发生了变化。**年,百坭村8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88%下降到2.71%。
6月14日,黄文秀穿着印有“第一书记黄文秀”的红色马褂,双手撑在黄土上,爬到河沟边查看暴雨冲毁的水利设施,当晚就组织村干部制定了抢修方案,计划回村后立即实施,不影响群众生产。
这是她在村里留下的最后背影。
忠于信仰:“她是我们青年的榜样”
6月22日上午,百色市殡仪馆,黄文秀的骨灰安放在鲜花翠柏丛中,上面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告别的人群中,一位瘦弱老人久久地凝望着上方的遗像,老泪纵横。他是黄文秀的父亲黄忠杰。
黄文秀生前最后发的朋友圈中,展示了她买给父亲的营养品。身患癌症的父亲明白,除了脱贫大事,女儿最惦念的就是他的安康。
经过两次手术的黄忠杰吞咽困难,但他说自己一定会坚强:“我现在每天都努力吃东西。虽然很难吃下去,为了让文秀放心,我也要拼命吞下去……”
父亲曾这样对女儿说,没有共产党,我们家不可能脱贫。黄文秀选择回到家乡工作,他很欣慰,常常叮嘱她认真为党工作,为群众办事。面对前来慰问的干部,黄忠杰谢绝了慰问金:“我们不能给党和国家添麻烦。这些钱,村里的扶贫用得上。”
父亲懂得女儿的孝心,对女儿帮他圆了第一个心愿而倍感自豪。老人家多年来都想“看看天安门”,黄文秀大学期间边读书边做兼职,省吃俭用存下路费,把父亲接到北京,帮助他实现了这个心愿。
然而,黄文秀没有机会实现父亲的另一个心愿了,老人家还想去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姐姐黄爱娟含泪说:“妹妹请你放心,爸爸的心愿姐一定替你完成。”
望着手腕上的银手镯,黄文秀年过六旬的母亲悲痛不已。今年妇女节,黄文秀给妈妈买了这一礼物,手镯内侧刻着4个字“女儿爱你”。
黄文秀的同事、同学、朋友们都知道,澳门城市大学,这个懂事的姑娘深深地爱着她的父母和亲人。但是,作为第一书记,她心里始终装着村里的贫困群众,为了群众,她常常顾不上亲情。
蒋金霖说:“文秀回到家乡参与扶贫是为了知恩反哺,她懂感恩,她对初心的坚守令人敬佩。”
陈月香和黄文秀同一批到乐业县的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她们曾经在一起聊驻村工作心得,共同感受投身脱贫攻坚的艰辛,以及看到群众摆脱贫困的喜悦。陈月香回忆说,夜深人静时,锦州医科大学,黄文秀会拿起吉他,对着天空的繁星轻声唱几句自己喜欢的歌。
(篇二)
7月29日,根据委机关党委的安排,我们党员干部集体观看了黄文秀先进事迹报告会(视频)。报告会上,黄文秀生前同事、同学、亲人、和媒体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深情回忆黄文秀感人事迹。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蒋丹丹讲述了黄文秀对驻村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和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真情期,百坭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讲述了黄文秀走村入户、千方百记为百坭村群众谋幸福的故事,黄文秀的研究生同学陈丽美回忆了总是把微笑给了别人、心中总是挂念家乡、不忘报效家乡的文秀,姐姐黄爱娟讲述了爱家人、有担当,对扶贫工作充满热情的文秀,记者汤婧讲述了在采访中一步步走进黄文秀的真实世界。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展现了文秀生前的点点滴滴。这位优秀壮族女孩如花的笑容、高尚的人格、始终如一的初心,深深地、一次次地感动着我,也感动着在场的所有人。
观看完视频,我在想:是什么,让黄文秀放弃了本来可以更舒适的城市生活回到家乡百色?是什么,让她主动请缨驻村做第一书记?是什么,让她想方设法为村民脱贫致富?是什么,让她在那个暴雨如注的深夜马不停蹄地往村里赶,而最终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夜晚,定格在了年仅30岁的青春所华?
我想,是初心,是始终不变的初心。
是党的扶贫政策让黄文秀一家摆脱贫困,她饮水思源,铭记党恩。她来自百色革命老区,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她的内心,孕育了她坚定的信仰。她知道家乡依然落后,所以她毅然选择了回家乡建设,毅然选择了入村做第一书记。她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她在回答村民的“你是在北京读的研究生,怎么会来我们这么边远的农村工作?”疑问时,回答说“百色,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于一体的特殊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我的家乡。面对如此情况,怎么还有理由不回来?共产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福利的党,怎么能不响应党的号召,到艰苦偏远地方工作?”
这,就是答案。
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和鹿心社书记记关于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文秀同志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价值追求,用心用情用力帮扶贫困群众;
学习黄文秀同志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立足岗位履职尽责,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篇三)
根据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工作方案,我院全体干部职工于2019年7月29日在委会议室观看了黄文秀先进事迹报告会视频。会上,我院干部职工听取了5名党员代表作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发言,大家心中油然而起的是敬佩和赞叹,感受颇深。黄文秀同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16日,在赶回百坭村防范洪涝灾害的路上不幸遇难,因公殉职,年仅30岁的人生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黄文秀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从平凡中见伟大,于危难处显精神。黄文秀无愧于入党时的誓言和初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前进路上的典范。
一是学习黄文秀同志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黄文秀同志1989年出生,**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毕业后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到边远的深度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以扶贫事业为己任,将全部心思放在了村里,生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一心为民的政治品质,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怀爱民之心、行为民之举、办利民之事,以公仆之心对待群众,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是学习黄文秀同志饮水思源的赤子之心。黄文秀同志在读高中时就因家境贫困接受国家资助,从此她感恩在心。黄文秀家是脱贫户,她牢记父亲“脱贫不忘共产党”的叮嘱,毕业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脱贫攻坚一线尽职尽责,青春无悔扎根基层、深情奉献回报乡土,铭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以实际行动诠释饮水思源、不改本色的赤子之心。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不畏艰险、忘我工作的优良作风,保持和发扬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以克难攻坚、勇往直前的气概,以奋发进取、锲而不舍的劲头,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三是学习黄文秀同志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黄文秀同志到百坭村后,主动贴近贫困群众,不再说普通话改说方言,两个月访遍全部贫困户,与贫困群众打成一片,迅速赢得贫困群众由衷信任。她和村两委班子立足百坭村实际,发展杉木、砂糖橘等扶贫产业,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帮助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享受政策,过上有保障的生活。在一点一滴的细致工作中展现出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立足本职工作岗位,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是学习黄文秀同志心系群众的奉献精神。为了百坭村和贫困群众脱贫,黄文秀同志经常长时间不回家,殉职当日,她割舍下患肝癌的父亲,带着愧疚毅然回村。因为太忙又经常住在村里,她的终身大事一直没有解决。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将自己的私家车开到了村里。她把脱贫攻坚事业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舍小家为大家,用生命讴歌心系群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公而忘私、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
五是学习黄文秀同志不惧挑战的使命担当。黄文秀同志说,对于扶贫,我们青年一代责无旁贷,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有信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把扶贫当作新的长征,埋头苦干、持续奋斗,带领百坭村8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她用短暂的一生、一年多的扶贫,书写出的是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使命担当。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勇于担当的坚强品格,时刻牢记党的嘱托,用使命担当兑现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立下的“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
黄文秀把自己的扶贫路比喻为“新的长征”,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心中的长征”。我们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用榜样的无穷力量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向前,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跑出不负时代的最好成绩。
(篇四)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黄文秀同志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代表,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先进典型,是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血汗、忘我奉献的基层党员干部的缩影。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应该学习黄文秀同志的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立初心”——用幸福奠定基调
首先,要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第三,要坚定教育信念,追求教育理想。最后,在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不断追求专业发展。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全神贯注于一事一业,拼命努力,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不仅能够提升思想境界,而且能提升人本身的价值”。
二、“守初心”——用爱浸润心灵
从我们不经意间说出的“别动”,到我们对幼儿表达喜爱的时候惯用的“亲一口”,再到生气时候随口说出的“叫你不听话”,处处都蕴藏着大大的学问。甚至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简单的一个提问,也蕴含了很深刻的教育理念,它不仅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是教师对于一个儿童的认同。
我们班的磊磊小朋友是个“特殊”的孩子。户外活动时,他不做操而是满操场的跑;
集体活动时,他总是又跑又叫;
吃饭的时候,他会把馒头整个吞到嘴里然后再吐出来。他很少和小朋友交流,有时候会用小鼻子闻闻小朋友。看到磊磊的种种行为,我开始很头疼。但静下心来想以想,孩子虽然和大家不同,但是他是个孩子,是中一班小朋友中的一份子,需要老师更多的关爱和教育。于是我开始观察磊磊,发现他喜欢吃糖,于是我准备了奖励他的棒棒糖,引导他早操时不乱跑,站在原地观摩其他小朋友做操。他喜欢音乐活动,于是我开展音乐活动和音乐游戏,吸引磊磊参加集体活动。我观察磊磊吞馒头,原因一是他不会咀嚼,原因二是他挑食,嫌馒头不好吃,里面没有馅。于是,我教磊磊一口一口地吃馒头,并告诉他馒头有营养,吃了长大个。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磊磊可以自己吃一个馒头了。磊磊和小朋友交往方面中,我发现一些小朋友也感觉磊磊的特殊,磊磊的怪行为惹得一些小朋友不喜欢,于是出现大家一起打磊磊的现象,但是现在小朋友感觉老师特别喜欢磊磊也开始接受磊磊,并和他一起游戏了。与此同时,我将自己看到磊磊的进步与磊磊的奶奶、妈妈进行了交流,磊磊的家长知道孩子的进步都非常高兴,并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回家后也有针对性地引导磊磊。例如:自理方面、学习方面。看到磊磊一点一滴的变化,我从心里感到非常高兴,我的付出没有白费,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三、“铸初心”——立德树人,无私奉献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能爱孩子的人,她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幼儿。教师只有爱孩子、尊重孩子,才能精心的培养孩子,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得对孩子进行教育。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对孩子无私的奉献。这种爱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立德树人,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时代的主题。在幼儿园阶段的德育更为重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应该把德育当成一项工作职责,更应该当成一种立业修身的自我修养,用风行草偃、润物无声的态度做好教育工作。
黄文秀同志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短暂而精彩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幼教事业是常青的,我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也要学习黄文秀同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塑造师魂,用无私奉献的师德陶冶人,用高风亮节的师表去鼓舞幼儿,风行草偃处,润物无声时。
(篇五)
通过不断学习领悟,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一名最基层的党员干部,更加要学习黄文秀同志不忘初心、心系群众、扎根基层、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学习她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恩人,把群众的任何小事都当成大事。始终不能忘了我们从群众中来,生活在群众之中,要乐于为群众办实事,多为群众办实事是我们的初心。黄文秀书记的公仆精神,不愧于党的培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不仅是黄文秀书记的责任,也是我们作为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往下,我要把深入学习黄文秀书记先进事迹,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提升脱贫摘帽成效的动力,以楷模英雄为榜样,扎实工作,让驻村每一位群众个个都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
第二篇:学习黄文秀事迹有感
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山洪突至,暴雨漫过道路,车窗上的雨刮不停地转动着,黄豆般的雨滴不停地敲打着车窗,无论再怎么努力想看清外面的状况,也无法透过这细密的暴雨拂去眼前的模糊,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生前手机传回视频的最后画面。就这样,一名年仅30岁冒着暴雨行走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姑娘不幸遇难了。黄文秀同志将短暂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把青春热血献给了家乡父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一)不忘初心,坚守使命
“家乡穷,虽然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我是要回去的人,希望学习更多本领,更好地建设国家。”在与研究生室友畅谈未来时,黄文秀这样说。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没有留恋大城市的繁华,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贫苦家乡。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百色区条件艰苦,自然条件差,却始终是生养黄文秀同志的家乡。她的初心,就是带领家乡父老脱贫致富,为了带领百姓脱贫,黄文秀走访了全村的困难户,穿梭在村子的深巷里,始终坚守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分析致贫原因,研讨致富方法,全身心投入到信息收集、道路硬化、产业发展等扶贫工作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杉木、砂糖橘、芒果等,经过时间的洗礼,昔日的百色区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2018年,百坭村8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88%下降到2.71%,实现了贫困户户户有致富门路,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在脱贫攻坚战上,干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二)勇于担当,坚定信念
黄文秀曾对朋友说:“长征中,战士都不怕死,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能限制我前行?”“作为第一驻村书记,不获全胜,绝不收兵”。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面对失败和困难,黄文秀同志从不退缩,主动担当作为,面对眼前的脱贫攻坚战,她主动请缨到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在别人看来,只要她认定的事,无论有再多困难,都会咬紧牙关,绝不放弃,选择也绝不是空喊口号,坚守重于一切。作为一名党员,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使命——为中华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芳华虽短,却很耀眼。黄文秀同志把青春热血洒向了家乡的热土,用壮志豪情谱写了新时代的凯歌,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肩负起青年人的责任,坚定理想信念,主动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第三篇:黄大年事迹有感
黄大年事迹有感
古有陆游“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今有黄大年“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爱国之情,什么是强国梦,充分展现了个人决心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也彰显了不同时期的爱国者对祖国热爱的不同表达,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陆游作为一代爱国主义诗人,通过自己的学术专长,为后人思想教育方面留下了丰盛的营养大餐,作为一代文人虽年老力衰,即使不能奔赴前线为祖国战死沙场,但也要用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和意志,甚至直至生命将至也要把这种未见祖国统一而死不瞑目的强烈愿望传递到孩子,一代又一代直至现代的我们这一代。现在读来仍是如此的的震撼人心,催人奋进,事实告诉我们:没有祖国这个“大家”,哪来我们自己的小家?如今我们国家涌现出了像黄大年一样许许多多的爱国者,共同点都是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全部的炽热情怀。黄大年同志为了祖国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安逸生活,成为东北地区第一批“千人计划”归国者,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洪流,做出了卓越贡献。黄大年同志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必将感染和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实现强国梦的伟大事业中。
逝者如斯,让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努力前行,胸中有大志,不懈追求,紧紧围绕在以习主席为中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创新、不忘初心、发奋图强、踏实工作,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力争完成实现强国梦的伟大构想。
第四篇:黄大年事迹有感
黄大年事迹有感
越是取得成绩心里越慌,在英国做出的成绩没有脚踏实地的感觉,在祖国做出的贡献是实在的,他拒绝了英国MK的优越条件。他随时关注祖国的发展和变化,时刻把祖国的需要放在首位。尽管像他妻子说的,他在英国生活十八年,回去不好适应,而且妻子的诊所开得不容易,女儿学业没完成,但当他听到发小叶明提起的国家的“千人计划”,“千人计划”为海外科学家铺路造桥,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他回国了,为了“忠”“孝”二字,他报国心切、矢志不渝。吉林大学邀请函,是他期盼已久的橄榄枝,是祖国对他的热切召唤。邀请函附件的毕业照上写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更是坚定了他的信念。
2009年,作为第一位到东北的“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从海外回到母校吉林大学。
“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黄大年他说到了也做到了。黄大年同志始终坚守爱国主义精神,矢志不渝实践科技报国的理想。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是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统一,也彰显了一名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他是最单纯的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他忘我钻研的精神和爱国情操让我深深感动,黄大年教授用他的生命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和一个时代标杆,这是我们的模范人物。
第五篇:程文秀先进事迹
程文秀: 从小怀揣绿色梦
■播绿使者
核心提示:“我是大山的儿子,我的生命属于绿色,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把家乡建设成一片绿洲。”从1985年大学毕业后,跨进林业部门的那一天起,他就与树结下了不解之缘。28年过去了,他从小的梦想真的变成了现实,如今,他当年亲手栽下的落叶松苗,已经长成了碗口粗的大树。在他与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塞北林场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初步建成了一个百万亩生态公益性的大林场,坝头沿线长180公里,南北宽30公里的沿坝绿色屏障已经初步形成,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塞北林场副场长、党支部书记程文秀。8月15日,记者走进了程文秀的家乡,探求他的林业梦。
金秋八月,秋高气爽。
汽车出张北野狐岭,在横跨坝头东西、连接张北和崇礼一线的“草原天路”上行驶。透过车窗,一片片绿油油的人工造林,一层层丰收在望、五颜六色农作物的梯田,仿佛一幅精美的手工刺秀,把坝上草原装点得五彩斑斓,车在画中走,人在画中游。
“快看,桦皮岭到了,这里是我们务林人的骄傲。”随着塞北林场工作人员李刚手指的方向,远远望去, 环桦皮岭10万亩工程区内,落叶松层层叠叠,颇为壮观。
这里成了旅游者的天堂,务林人的宝库。
汽车快要出桦皮岭的时候,在一个路段上,被前来这里
观光旅游的游客的车辆挡住了,我们只能下车等待。在路边的一块长满小黄花的地边,游人如织,北京游客李占国说,张家口这几年旅游发展得太快了,桦皮岭真是人间仙境。
因树得名的西一棵村
汽车出沽源县城,向西方向,沿柏油路再上水泥路,蜿蜒曲折行驶26公里后,我们来到了沽源县白土窑乡西一棵自然村。
刚下车,在村边就碰到了刚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东一棵行政村支书宋文军。“东一棵是个行政村,下辖三个自然村, 包括东一棵村、西一棵村、马神庙村,西一棵村有200来户人家。”宋文军说,通过新农村建设,这几年西一棵村的变化可大了,树比以前种得也多了,村里亮化、绿化、硬化搞得都不错,人们的生活比以前强多了。
宋文军边走边说,以前西一棵村可不是这样,村中没有几棵树,路也不好走,每年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土,冬天刮大风,人们生活不好,心气也不高。
在村文化大院,我们遇到了正在和大伙纳凉聊天的李貌老人,老人今年88岁了, 他向我们介绍说,他是土生土长的西一棵村人,西一棵村村名起的与树绝对有关系。早些年间,由于环境恶劣,生长的树木十分稀少罕见, 当地老百姓为了表达对树木的渴望和热爱, 有许多村的村名与树木有关, 因为这个村子位于一棵老榆树的西边,因此,起名西一棵,树东边的村起名叫东一棵。
1964年11月, 程文秀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里。
跟着李貌老人和宋文军,我们来到了村边的一棵老榆树遗址旁,李貌说,这棵老榆树被火烧了有六七年了,由于树木生长多年,树干的中间部分都空了,小孩子们不懂事,点牛粪玩,结果把树点着了,现在只剩下树根了,西一棵村就是因为这棵老榆树起的名,以前这棵树长得可茂盛了。
宋文军把我们带到了一块山药地里,他说:“西一棵这个自然村,大部分地都是旱地,水浇地不多,平时就种点山药、胡麻、莜麦等大田作物,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宋文军高兴地说,今年雨水涝,庄稼长得不错,估计收成也错不了。
鼓励同学一起报考林大
李貌老人说,程文秀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家中比较困难,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种地人,他们家有4个孩子,他是排行老大,从小就学会了节俭,从来不乱花一分钱,上小学时,每天放了学,还要打猪草,回到家中帮父母干活,上初中、高中时,每年放假都回到家中帮父母到地里干活,是家中的一个小劳力。
和程文秀一起长大的 “发小”、村民王喜成回忆说,程文秀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绿色,经常领着他们一伙小孩子围着老榆树玩打仗游戏,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到附近山上植树,他第一个报名,植的树最多,成活率也最高。程文秀小的时候,就跟着村里的义务护林员一起保护树木,如果有谁到老榆树上刻刻画画,或者破坏树枝,他都和大
人们一起坚决制止。
1982年,程文秀从沽源一中高中毕业,这一年他参加了高考,考出了优异的成绩。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在志愿表上填上了河北林学院林业专业,实现自己从小绿化家乡的梦想。
现任沽源县森林公安局局长李文林回忆说:“我和程文秀高中是一个班的,同一年参加了高考,在填写志愿时,他找到我说,咱们一起报林业专业吧,咱们的家乡太缺乏林业人才了,将来毕业后,咱们一起回来建设咱们的家乡,把家乡建设得更美丽。”
这一年李文林和程文秀如愿考取了河北林学院林业专业。
放弃留校机会返乡务林
1985年7月,三年的林大生活结束了。程文秀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条件比较突出,学校有意让他留校任教,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留校的机会,执意要回沽源老家从事林业工作,想用自己的双手实现家乡的绿色梦。
回乡前,李文林找到他,劝他说:“你的学习成绩这么好,留校对你来说,是个机会,能留在大城市工作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啊。”程文秀坚定地说:“大城市里,生活条件当然好,将来对个人的发展也许会更好一些,可咱们那穷山沟里更需要像咱们这样的专业人才回去建设,不绿化,咱家乡永远没发展。三年前,从家走时不是有个约定吗, 毕业
后一定回到家乡务林,我不会食言,咱们当初一起回家绿化家乡的约定。”
李文林比程文秀大两岁,是程文秀上大学时最要好的同学、老乡。同生在白土窑乡,两人从小相识。李文林说,程文秀上大学时,就非常刻苦,从来没休息过星期天或节假日,从来没有上过街,不是在宿舍里看书, 就是在图书馆里查资料。
程文秀:树起榜样的标杆
程文秀28年坚守在造林一线,将青春与智慧、汗水与心血无私奉献给荒山沟壑,让昔日的坝头“风沙口”变成了如今百万亩绿色屏障。在他的身上有着一名共产党员干部所应具有的脚踏实地、务实执着的工作作风,不畏艰苦、善于创新、勇于创业的精神追求。像程文秀一样,我市有许多干部职工在不同岗位不同战线上,兢兢业业工作,为事业殚精竭虑,对社会尽职尽责。他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务实,代表人品,体现作风,折射党性,成就事业。一个人的职位可能很普通,一个人的事业可能很平凡,但一个人坚持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这种高尚品质传递出的感动就会拥有强大的力量。连日来,随着本报和张家口电视台、电台等媒体的深入报道,以及包括张家口日报社在内的我市各部门、单位对程文秀的事迹组织学习,越来越多人被他的事迹所感动。许多青年学生、退休干部、基层工作者纷纷来电本报,对程文秀表示赞赏。程文秀的事迹所蕴含宝贵的精神
财富,犹如一盏航灯,为人们照亮了前路;犹如一把标尺,使人们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刻度。
学习榜样,以榜样为标杆,重在实践、贵在行动。我们学习程文秀,就要把他身上所体现的崇高品质化为自身的精神理念、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像他那样,永远坚持自己的梦想,忠于党的事业,任艰难险阻犹自逆风而上,任时光变迁始终不渝初衷;始终保持对自己的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事事带头、永葆先进。就要从他的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食粮,对照先进找出差距,脚踏实地不漂浮,埋头苦干不张扬,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以实干苦干的精神、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谱写出张家口跨越式发展的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