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反思范例[合集]

时间:2020-12-02 14:0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反思范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反思范例》。

第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反思范例

小学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反思范例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以下是东星资源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是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前两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时诗人的情绪是悠然的,而随着视线的转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心情有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是三年级的孩子无法感受的,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鉴于此,我把本课重点放在欣赏春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诗人的喜悦。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懂古诗的基础上,尝试把古诗与散文相结合,让经典润泽学生的生命,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拓宽美的视野,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

首先,整堂课都努力创设春日的美好氛围,在课件的制作中,我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其次,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体会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快乐。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学阶段是进行想象力训练的良好时机。这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古诗的内容再现出来,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如何去展现呢,诵读是的方式,教学生朗读时延长某些字的读音,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余地。在不断地朗读中,孩子们还可以进行创造想象,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

最后,从文学的角度,强化春天美,这堂课的设计尝试把散文与古诗结合,寻找散文与古诗的结合点。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知作者的同时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观伴着轻快流畅的朗读,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诗兴喷涌而出,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与画面相关的诗句,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白描画面,引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作画配诗,以“画”为媒介,为学生“走”向古诗搭一座美丽的引桥。“画”仅仅是手段,目的是把学生领到诗人面前,完成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白描画面后,让学生图诗对照,对画进行点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也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四、适时拓展,丰富阅读

本课教学文本中只有一首绝句,但在讲课时,我却让学生接触了杜甫所写的六首绝句中的五首,并且还出示了一些有关颜色描写的诗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积累量,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

五、模仿写作,开拓想象

在教学中,借助古诗形式,我适当设计了一次小练笔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表现一下自己,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总之,一切成功都属于有准备的人。只要用心去研究,去思考,成功永远伴随在身边。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这首五言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这首诗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寓情于景,显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机和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情。反复诵读此诗,给人一种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带着对这首诗的喜爱,我饶有兴致的开始了教学。

上课伊始的“说说关于春的成语”比赛一下子将气氛领了上来,孩子们似乎进入了春天的世界,一双双小手高举过头,一种“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整个教室。

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在游戏导入,激发兴致后,又紧接着让孩子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想想哪句古诗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天来了。孩子们在小组里面大声的朗读着,说着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热闹。“我觉得春风花草香这句诗最有春天的感觉,因为春风一吹,花儿都开放了,草儿也从土里钻了出来,探出脑袋张望这美丽的世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觉得这就是春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呢?”“很高兴,很欣喜!”“那你能将这句诗大声的朗读出来吗?”“能,……”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在孩子们个性化的解读中,我完成了对本诗的教学。让孩子们的自主、自由的解读代替老师的枯燥乏味的解释,但同时又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给予指点引导,并进行朗读的指导。

或许是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或许是孩子们的表现很好,或许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本堂课孩子们和自己的状态、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富有诗意的春天。

第二篇:《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前反思与构思

要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教学时可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范读录音等多种手段,创设诗歌意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和背诵,感受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教学时可适当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

(1)出示整首诗

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 生 紫烟,

遥看 瀑布 挂 前川。

飞流 直下 三千 尺,

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教后小记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意境,理解诗句,背诵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之美。抓住“银河”,激发想象,体会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比作银河,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垂挂山前的壮美之景。

第二课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

绝句

两个 黄鹂 鸣 翠柳,

一行 白鹭 上 青天。近景

窗含 西岭 千秋 雪, 舒畅愉快

门泊 东吴 万里 船。 远景

教后小记

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自读自悟,深入理解古诗后,再引领学生认识对仗,感受诗美。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等。

《绝句》教学反思2

我经常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以增强自身语言文字修养。但是一直收效不佳,总感觉学生在完成任务,而不是自觉自愿地爱上古诗。所以借着这次上组内教研课时,我把握机会上了古诗《绝句》一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从而真正爱上古诗。

《绝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诗歌以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氛围。全诗一句一景但又合而为一,通过景物完整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活动。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通过欣赏画面理解诗意然后再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诗歌的色彩美,如: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感受诗歌的结构美、对偶美,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等。

另外还要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短短四句诗,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这么美好的画面,怎能不让学生好好体会呢?

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创设情境,出示一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来赞美春天,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样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引入诗境。

其次,在讲解诗意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赏析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用讲故事的形式融入诗人的生活,体会诗歌的意境。

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先出示两个黄鹂在翠柳之间鸣叫的画面,想象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这样把四句诗歌融入画面,融入故事,学生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在观察,在体会,自然而然自己也就仿佛置身于其中,也能够切身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情感了。

另外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我还挖掘了文本的空白点,把诗歌的创作背景渗透给学生,并结合《春望》、《草堂》这两首诗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使学生和杜甫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最后,就是让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升华情感,让他们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不过,在教学时感觉自己还是提点过多,应该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品味,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只要当好一个领路人就足够了!

《绝句》教学反思3

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个特殊的课题,对于喜欢古诗的我,在讲课时当然偏爱讲古诗。一是因为古诗篇幅短小,记忆力日渐衰退的我容易记忆,二是因为古诗短短几句话蕴涵着多少情,贮藏着多少景,让我们遐想无限,心向往之。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仅仅从诗引出的故事就足令人惊叹、兴奋。更不用说诗人满怀的喜怒哀乐和诗句满行的柔情美景了。

在讲《绝句》之时,我除了用既定的教学模式1.知诗人2.解诗题3.明诗意4.悟诗情5.诵诗文,五个步骤外又加上延诗趣。我认为低段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孩子们喜欢古诗,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古诗世界,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古诗的灿烂光辉。所以我自做主张在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中又添加了“延诗趣”一环。杜甫在写《绝句》一诗时心情是如此阳光灿烂,幸福洋溢。虽然住在物质条件极差的草堂里却依然能用眼看到美,用心感受到美,并用语言文字表达着对美的感悟,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而从这四句,仅仅28个字中衍生出的思绪、情感、故事、趣闻给了唐朝以后的人们多少快乐。尤其想我这样喜欢唐诗,“附庸风雅”之人所得的快乐更是无与伦比:或喜上眉梢,或吟吟有韵,或手舞足蹈,或梦入诗境。真可谓“小疯”。

每每讲古诗,总是觉得一节课40分钟太短了,孩子们会在意犹未尽的遗憾中等待下一节语文课,在等待中心不在焉地上别的课,在等待中消磨了上节语文课的热情。再上语文课时,那热情如何再次培养?等培养起来了,已经又该静心写字了。

遵照榆次区教育局教研室的“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要素。我对自己所讲的这一课进行深刻反思:

首先“激情导课”

两分钟的时间,因为用自己的学生,所以简单的“上课、起立”“师生问好”,在形式上、注意力上、态度上提醒了这节课已经开始。先是对唐诗历史的三句话简要概括,紧接着列举了我们已经接触过的山西的诗人:卢纶、王勃、王维、王之涣、王翰,并且与学生一问一答。让学生因此而为山西骄傲,为自己是山西人而自豪。此时我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便有了情感的交流。我真诚地回应着学生,热情的地期待着学生出色的表现,充分相信我们会一起上好这一课。

针对“激情导课”的效果预期,我的导课并没有提出学习的课题,也没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只在我的心中有效果的预期。此时,我认为语文如此灵动美丽的课,如此深沉厚重的课,实在难以用一个框子框住。只要老师的心中有了效果的预期,一步一步与学生共同完成即可。在讲课时如何显现呢?这一个小的“三步”应该在说课时,反思时体现,在课堂上老师心中有底就完全可以了。

第二步是“民主导学”

1情景导学,

2.学法导学,

3.问题导学。回顾整堂课,情景导学的模式在介绍杜甫的写诗背景时,与老师共同板书时曾经体现。而学法导学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查资料,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

2.资源共享,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

3.会作笔记,把老师的比自己的;

4.积极展示,把自己的奉献给大家。

而问题导学,我为孩子们设计了哪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呢?

1.找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2.诗圣杜甫每一句诗中用一个动词,使诗中描写的景物形成了美丽灵动的画面生动形象地显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你找到就把它圈住。

3.你体会到诗圣杜甫想借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第三步是“检测导结”

包括“目标的检测”,“检测方式”,“检测效果”三项。在这堂课中体现的环节应该是“诵诗文”,把古诗朗读给听课老师听并请听课老师评价,以及“杜甫诗宴”的四道菜的菜名应该是什么?这样“延诗趣”的两个环节。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古诗教学的模式已经嵌入了“三步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要素。只是我们的实践能力远远要高于理论能力,所以要想成功,必须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会做,更要会说!

《绝句》教学反思4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眼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每个人都明白,如果古诗教学得好,那将会给孩子带来多大文化的体味与快感,但是处理起来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古诗教学“五步法”——:①课前查询知诗人。②介绍背景解诗题。③质疑讨论明诗意。④想像诵读悟诗情。⑤迁移应用背诗文。许多老师都了然于胸,但是操作起来,并不是很轻松,特别是第四步悟诗情入诗境,总觉得怎么做都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步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当中去。因此,最后落得个读古诗认生字,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的内容说一说,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这样的做法其实存在许多问题的:

一是没有关注到学情。

现在的孩子,在小学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唐诗,唐诗中的名篇总有部分是耳熟能详的,加上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背诵《小学生经典诵读》这一套书,所以入选我们课文的诗歌90%学生已经提前背诵过的。那么朗读、背诵这一关就可以省去许多时间。省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需要我们老师去思考。

二是没有关注到诗的文化内蕴。

学古诗与学现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但是古诗为何历经千余年仍然令人传诵难忘呢?这与古诗的语言精练、画面丰富,用词准确、内涵博大、意境深远,读时朗朗上口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老师不能通过一首首古诗让学生逐渐步入古诗的大门,窥取个中的奥秘,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怎么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学情。

细到什么程度,学生有多少人多读会背这首诗,有多少人已经能认读诗中的每一个生字。这样,课前的检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师的任务是教学生不懂的不会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学生根本就不会注意到的知识内容方法。像我这个星期教的《望庐山瀑布》与《绝句》这两首古诗,班级里除了新来的陈浩及个别去年经典诵读不过关的同学不会背之外,其余的学生都会背诵。因此,在教学生字时,我把重点放在“庐与炉”两个生字上,这两个生字如果不能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来历与不同,学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看“草庐”的图片,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庐”就是古代简易的房子,可能是贫困人或隐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过路人休憩的。“广”就是为大家遮风挡雨。这样学生从图从来历从字形上对“庐”字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再教“炉”字就相对简单许多,诗歌中有“香炉”一词,问他“香炉”是怎样的?再问“炉”为什么是“火字旁”,尔后进行扩词,这样学生能从字形字义上较好地区分这两个音近字。

二是带领学生评析诗歌。

IEA阅读测试时把阅读能力分成四个层面:

第一层,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

第二层,直接推论;

第三层,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

第四层,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的要点。

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多时候更多是关注学生一、二层面的能力,很少关注三、四层面的,导致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比较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评析文章内容、写法、人物特征等等,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弥补的。

比如,我在教《古诗二首》时,当学生已经了解了诗意,会背诵的情况下,我问:“再请细细读这两首诗,你觉得哪里写得特别好?为什么?”

学生的发言是能给你意外的收获的。他们谈到许多——

《望庐山瀑布》:有的说“挂”字用得好,让人觉得庐山瀑布像画一样美;有的说“飞流”用得好,让人感觉到瀑布水流速度非常快;有的说“直下”用得好,让人觉得山势陡;有的说“银河落九天”比得好,让人了解到瀑布高得望不到顶;也有人说“疑”字用得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绝句》:有的说颜色很美,因为诗歌里写到了四种颜色,黄、翠、白、青,觉得很淡雅;有的说声音很动听,一个“鸣”字让人觉得鸟在唱歌;有的说“飞”字给人动态美,“泊”字给人静态美。当然这一切都在我的预设中,因此,在学生理解诗歌时,我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而王翔的“行”字美,因为“群”鹭是乱的,而“行”是整齐的,这点我备课时确实没有想到,当时真的很激动,可见我们的学生,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时间,设置足够的自由度,他们是能够学好的。

这让我想到了《好妈妈一定要懂的几个心理效应》中的“鱼缸效应”。也就是,当鱼放在小鱼缸太久了,他的身体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长了,哪怕后来你再将他放回大海,他的体形也不再长。即过度的框架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空间。无论是家长与老师都应给孩子一个宽松、轻松、和谐的环境,多引导,多让孩子去选择去发展,这样孩子将来的路会更宽更广。

《绝句》教学反思5

《绝句》是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前两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时诗人的情绪是悠然的,而随着视线的转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心情有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是三年级的孩子无法感受的,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鉴于此,我把本课重点放在欣赏春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诗人的喜悦。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懂古诗的基础上,尝试把古诗与散文相结合,让经典润泽学生的生命,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拓宽美的视野,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

首先,整堂课都努力创设春日的美好氛围,在课件的制作中,我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其次,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体会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快乐。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学阶段是进行想象力训练的良好时机。这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古诗的内容再现出来,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如何去展现呢,诵读是最好的方式,教学生朗读时延长某些字的读音,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余地。在不断地朗读中,孩子们还可以进行创造想象,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

最后,从文学的角度,强化春天美,这堂课的设计尝试把散文与古诗结合,寻找散文与古诗的结合点。

我拓展了朱自清的《春》和郭沫若的《白鹭》。这两段文字与《绝句》一样经典。《春》的片段勾起了学生回忆——大自然多么美好,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在由衷的赞美声中,学生进入到《绝句》的教学。郭沫若的《白鹭》对化解“上”字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感受到了白鹭蕴含的动态美、静态美。虽然这两段文字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难度,但是两位大文豪的文笔清新隽永,带给人美的遐想,相信在佳句美文的滋养下,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希望能激起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这两次的拓展是第一层次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欣赏美、感知美,培养审美情趣。

而关于春天成语的拓展和“迟日江山丽”的拓展是扎扎实实的,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这两处拓展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需要不断积累,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需要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扩大学习的空间。

从课后学生的反映来看,孩子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春天的美好,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韵味,这是本堂课成功之处。但是,本课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很多问题都是点到为止,没能深入;缺少大型活动的经验,准备不够充分,忘记发画纸,造成环节缺失;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与学生的相处不够和谐。正如钱澜校长在评课中指出“学生与老师心灵的距离较远”。

静观上海洋泾实验小学的杨弋老师的课堂,老师与学生亲密无间,课堂上的杨老师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她能巧妙运用教学细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运用个性化的教学细节激活教学过程,在教学细节中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

课前交流:快乐、幽默

上课前,杨老师跟学生的一段对话,从自我介绍,谈到太仓,谈到请学生做小导游,当学生只是介绍一些商业区,杨老师笑着说:“你们都想让杨老师来太仓花钱吧,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呢?”幽默的话语,使课堂里飘荡起春风,充盈着欢笑,消除了学生内心的拘束和紧张,拉近了师生之问的距离。在笑声中,学生开始说到大自然。课前交流的最后,杨老师说,“小朋友对我这么热情,我就唱一首歌回报大家”,转入《村居》的教学。在这过程中,杨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而且用商量的语气。这样的交流,没有年龄的沟壑,没有身份的阻隔,没有师生的痕迹;这样的交流,给人们的感受是,杨老师也是儿童,是“长大的儿童”。正因为如此,学生与老师对话时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不自觉地跟着老师轻轻地唱起歌来,进入了快乐学习的状态。

师生对话:心灵交融

师生间的对话应该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在这一堂课中,杨老师带领着孩子们一遍一遍地朗读着,从最初的不知“平仄为何物”,到最后有板有眼地朗读,他们一起融入到春日的美好中,这段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是快乐的。此刻,师生关系的痕迹已经淡化,师生之间心相撞、情相融,他们俨然是情意相投的朋友。

指导朗读:关爱有加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她见初次读平仄的孩子读时有困难,微笑着说:“杨老师带大家一起读。”当一个学生依然不知所以然时,杨老师附在他耳边轻轻地带读着,耐心地等待,热情地鼓励,给学生莫大的鼓舞,学生终于读成功了。从这个细节中,我们不仅看到杨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还可以从这种关爱中感受到杨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杨教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

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差距,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也找到了今后目标,有效地课堂,首先应该是平等和谐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绝句》教学反思6

我刚刚上完古诗《绝句》,感觉效果不错。这首诗学生已经会背,所以在上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绝句这种诗歌体裁,并简单介绍了杜甫。然后直接从插图入手,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上都有哪些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学生很快找出了山白鹭、翠柳、黄鹂、小船,并进行了描述,然后我再让学生说说图上都有哪些较醒目的颜色。学生说完这些以后,我给大家点出这就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么诗人是怎样描述这个漂亮的地方呢,一起来学习。

学生很快就简单说出了前两句的意思,这时候我就问,黄鹂在叫,白鹭在飞,这说明了什么?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说出了“有声”,我大大的鼓励了学生,紧接着又问,那么,黄鹂是黄色的,白鹭是白色的,并有青青的翠柳。蔚蓝的天,这又是什么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有色”,理解了诗人描述的“有声有色”美景。后两句的描写,学生略感到困难,通过孩子简单的描述,我给学生对照户画框进行了讲解,学生很快理解了“含”的意思,并且把诗人观察的角度位置都清楚地说了出来,概括时又准确地说出了动态静态描写,我感觉这节课学生上的非常踏实,我自己也感受到了的喜悦。

《绝句》教学反思7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四个体会对仗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我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导入,我说:“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拨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由于事先未拟题目,写成后也不打算你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诗的美,景的美。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

二、想象画面,引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四、找对子,体会对仗之美

这首诗,上联是一组对仗句,下联也是一组对仗句。因为学生学过对对子,所以在感受了课文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哪句话和哪句话相对,哪个词和哪个词相对,来感受对仗的美。

《绝句》教学反思8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给诗配画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节课上,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每句诗的意思说得不是很完整;还有就是由于自己整节课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最后的书写环节有些草率。从这节课的得失来看,我今后在上每节课时,一定要充分备好教材,备好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绝句》教学反思9

本课的优点

课堂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学生认识了九个生字,并且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通过观察图片来理解诗句的含义,非常直观、形象,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明白诗句意思;教学过程中,读的较为充分(学生的自读,纠正发音;老师范读;学生打节拍地读;理解诗句后的熟读;感悟诗境后的美读。

本课的不足

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致不高,一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局限于几位;对于学生的评价太过单调,没有针对性;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只是读出了诗的节奏,而没有做到有感情地读古诗;感悟诗境时,引导的过于简单,原本设计的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几种“事物”,进一步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丰富色彩,进而感受春景的魅力之处”,由于紧张的缘故,也疏忽了对学生的引导,导致学生感悟不深刻,没有感受到如此美丽的春景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勃勃生机。

虽然课堂留下了遗憾,但是“我参与,我幸福”。经历了,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感谢评委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继续努力,完善自我,让我的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进步,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做一个更为合格的引导者!

《绝句》教学反思10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色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绝句》教学反思11

美术作品里的败笔会使作品黯然失色,课堂上语文老师绘画的败笔却能使课堂变得更美。下面这节课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杜甫的一首古诗《绝句》,才刚把诗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议:老师,这首诗那么优美,让咱们把它画成一幅画吧?说实在的,这个提议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设计了,本想在学生学完和背熟古诗后才进行的。但又一想,既然是孩子们提出的,我何不随了他们的意呢?于是我便让他们根据理解把这首诗“画”出来,孩子们这回可兴奋了,齐刷刷地拿出纸笔认真画起来。五分钟后,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我一激动也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不料画到屋子的窗时,几个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来:“老师,你画错了!”这回可轮到我纳闷了,我结合诗句左看右看,就是没有发现破绽,于是就问他们为什么说老师画错了呢?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你的窗画错位置了,那扇窗应该画在雪山的前面,不应该画在它的旁边。”我还没来得及问清原因?一位平时就很活跃的小男生索性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雪山前画了一扇窗,接着便问我:“老师,书上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应该是把雪山装在窗框里,您说对吗?”我听了,带头鼓起掌来,不为别的,就为学生们已经自己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体会“含”字的意境。更让我兴奋的是,接下来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就在诗画浓浓的氛围当中,我和孩子们顺利完成了一次“诗画之旅”。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话: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确如此,无意中窗户“装”错了地方,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思维火花在欢乐的气氛中碰撞。文本与生活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学生心中喷涌而出。

感谢这笔败笔,要不是它,学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导下去发现、去领悟“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因为我在预设的目标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但我知道肯定不会有今天课堂上这样的效果,因为那样的主动权在老师的手中。感谢这笔败笔,使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雨后春笋、似火山喷发。以前总担心离开了我的引导,学生无法理解文本,时刻都想着该如何牵着学生走,现在我觉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把握互动和交往的时机,唤起孩子们心中的求知欲。

《绝句》教学反思12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快炙人口的诗词,全诗采用对偶句式,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临窗而望看到的窗外美丽的景色。

理解诗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不用太深,我让学生结合书中的插图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把描写的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这样就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古诗,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就一目了然了。理解诗句的意思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梯度:这首诗的前两句意思浅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自己来说,后两句意思学生比较难以表达,所以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诗中采用了对偶句式,教学中要渗透给学生。课后练习中也有这样的训练,在课堂上就更应该落实。“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在第三、四句中,“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让学生在读中悟出相对词语中的关系。

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悠远,讲究平仄,讲究格律、押韵、对仗,显示着无限的魅力,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绝句》是诗圣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一生历经丧乱,颠沛流离。社会的现状使得杜诗充满了“沉郁顿挫”之感。除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外,《绝句》应当算得上是一首表达老杜喜悦心情的千古绝唱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难点定位于“含”字的理解上。“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课讲完了,效果还算理想。

《绝句》教学反思1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亦如此……

1.好方法胜过好老师。

在本节语文课中有幸抓住文章体裁的特点,对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古诗的教学本课采用了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四步进行教学,在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相信在今后我们的班本课程“我和唐诗握握手”的开展过程中也会对学生有所启迪。

2.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总是想把自己知道的都传授给学生,殊不知是一种错误,低年级段的课就是教给孩子们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积累)练习说话(写话),而本节课在识字写字部分的笔墨还是稍微淡了些,观察,范写,临摹书写,评价这些环节应该再去扎实。拓展部分出现的《望岳》这首诗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了,不太适合。因此在今后课程的知识拓展部分还应多加斟酌。

3.技到用时方恨少。

诗的朗读缺少了韵味,因此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对于诗歌的朗诵可以下载相应的音频,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写字的基本功不够硬尤其是在田字格中的书写,大小,占位,压线笔等,处处有讲究,笔笔皆学问。对于文本还不够较真,对于诗中个别字词的讲解有含糊之处,丰富自己,教学相长的任务迫在眉捷。

4.自主学习需指导

对于低年级的自主学习采用同桌为一小组为宜,由于其能力有限,主要开展识字,读文,背诵等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建设还需要平时多加指导。教给他们交流合作的方法。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

除此之外,对于古诗写作背景的讲解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这对于学生明诗意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古诗作者只需了解朝代即可。学生的写字姿势以及握笔姿势一定要反复重点强调。

唯有学习方宁静,最是反思能致远。愿我在这教学之路上不断的求索。

《绝句》教学反思14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绝句》教学反思15

宽城区兰家中心校

高明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但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不需要对古诗了解得多么透彻,理解得多么深刻,只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并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就可以了。理解诗句的意思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梯度:这首诗的前两句意思浅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自己来说,后两句意思学生比较难以表达,所以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挖掘文本的空白点,然后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刚研读文本时,没发现有什么空白点,但随着研读的深入,发现文本的空白点还是有的,如第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里就含有说话训练点,这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不就是在歌颂美好的春天吗?于是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后我设计了学生想像说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飞来飞去,跳来跳去,嘴里不停地鸣叫着,好像在说——。

课后,大家提了条非常好的建议:在背诵这个环节中,如果让学生跟着情境背诵,把原来的配音去掉,那这个意境就更美了。是啊,如果把这个课件的利用率再如果一步,效果会更好。真是一个人的力量小,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啊!

第三篇: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看到当你走进这个教室就在关注这个大屏幕(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想听一听那优美的诗文吗?

2、学生初读感知

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天成之美。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习“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习的目的。)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鹂”、“鸣”、“翠”。

(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汉字就像个成长的孩子。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习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学习“鹭”,你认识它吗?

4、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豪放的男孩们,让我们敞开胸襟,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习第三句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极目凝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这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令)那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玲、拎、冷、铃、零、龄、领)

(课件:指“岭”出现“令”家族,使学生一目了然。)

4、汉字多变,汉字真的很神奇,一个“含”字将西岭雪山美景尽收眼底,不防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让我们透过窗户看眼前的这片蓝天,想象一下,和下课后我们站在操场看到的无边无际的蓝天感受一样吗?

5、可爱的女孩们,你能读出这含蓄的美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和诗人一同去感受这千秋雪景吧!(齐读)

(四)学习第四句

(辗转)

1、诗人忽又低下头,这次,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课件:第4句配图,感受意境。)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2、学习“吴”(课件:“吴”跳出,重点学习。)

吴桐,(学生名),你应该是最熟悉这个字了吧,告诉同学们,怎样记住它?

3、书写“船”,认识“舟”。

这里还有1个字你认识它吗?(船,课件:“船”字,突显船在当前页中位置)

“船”是“舟”字旁,“舟”做偏旁时“横”变成“提”。在虚宫格中书写。

4、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路路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愉快)

5、让我们用愉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四、感悟课题

1、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诗句太美了)

2、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欣赏的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也只有诗人这样绝妙的语句才能配得上大自然这绝伦的美景绝句,无与伦比,而不仅仅是一种诗的体裁。(课件:回到首页图,学习“绝”,使课的本身达到“扣题”的效果。)

3、学习“绝”(课件:出示字理图,演示字理。)

(“绝”与“决”对比练习填空。)

(课件:1、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2、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决心,谱写绝妙的人生。)

五、想象诗句,感受美

1、真是妙啊,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整首诗,恐怕我们的脑中不停的闪现的就只有一个字——美。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这种美,印记这种美,吟诵这种美。(生配乐读,想象画面)

2、总结《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图。)

3、练习。(才子对对碰。课件:出练习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翠柳丝线,黄鹂悠鸣。一行白鹭,志向青天。雪岭含窗,别具一格。泊船万里,驶之东吴。千古佳句,万世称绝。)

六、拓展欣赏(课件:美景图片,让农村孩子欣赏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

同学们,你看,不仅是杜甫草堂,其实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绝句教学反思2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眼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每个人都明白,如果古诗教学得好,那将会给孩子带来多大文化的体味与快感,但是处理起来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古诗教学“五步法”——:①课前查询知诗人。②介绍背景解诗题。③质疑讨论明诗意。④想像诵读悟诗情。⑤迁移应用背诗文。许多老师都了然于胸,但是操作起来,并不是很轻松,特别是第四步悟诗情入诗境,总觉得怎么做都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步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当中去。因此,最后落得个读古诗认生字,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的内容说一说,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这样的做法其实存在许多问题的:

一是没有关注到学情。

现在的孩子,在小学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唐诗,唐诗中的名篇总有部分是耳熟能详的,加上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背诵《小学生经典诵读》这一套书,所以入选我们课文的诗歌90%学生已经提前背诵过的。那么朗读、背诵这一关就可以省去许多时间。省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需要我们老师去思考。

二是没有关注到诗的文化内蕴。

学古诗与学现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但是古诗为何历经千余年仍然令人传诵难忘呢?这与古诗的语言精练、画面丰富,用词准确、内涵博大、意境深远,读时朗朗上口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老师不能通过一首首古诗让学生逐渐步入古诗的大门,窥取个中的`奥秘,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怎么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学情。

细到什么程度,学生有多少人多读会背这首诗,有多少人已经能认读诗中的每一个生字。这样,课前的检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师的任务是教学生不懂的不会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学生根本就不会注意到的知识内容方法。像我这个星期教的《望庐山瀑布》与《绝句》这两首古诗,班级里除了新来的陈浩及个别去年经典诵读不过关的同学不会背之外,其余的学生都会背诵。因此,在教学生字时,我把重点放在“庐与炉”两个生字上,这两个生字如果不能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来历与不同,学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看“草庐”的图片,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庐”就是古代简易的房子,可能是贫困人或隐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过路人休憩的。“广”就是为大家遮风挡雨。这样学生从图从来历从字形上对“庐”字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再教“炉”字就相对简单许多,诗歌中有“香炉”一词,问他“香炉”是怎样的?再问“炉”为什么是“火字旁”,尔后进行扩词,这样学生能从字形字义上较好地区分这两个音近字。

二是带领学生评析诗歌。

IEA阅读测试时把阅读能力分成四个层面:

第一层,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

第二层,直接推论;

第三层,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

第四层,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的要点。

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多时候更多是关注学生一、二层面的能力,很少关注三、四层面的,导致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比较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评析文章内容、写法、人物特征等等,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弥补的。

比如,我在教《古诗二首》时,当学生已经了解了诗意,会背诵的情况下,我问:“再请细细读这两首诗,你觉得哪里写得特别好?为什么?”

学生的发言是能给你意外的收获的。他们谈到许多——

《望庐山瀑布》:有的说“挂”字用得好,让人觉得庐山瀑布像画一样美;有的说“飞流”用得好,让人感觉到瀑布水流速度非常快;有的说“直下”用得好,让人觉得山势陡;有的说“银河落九天”比得好,让人了解到瀑布高得望不到顶;也有人说“疑”字用得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绝句》:有的说颜色很美,因为诗歌里写到了四种颜色,黄、翠、白、青,觉得很淡雅;有的说声音很动听,一个“鸣”字让人觉得鸟在唱歌;有的说“飞”字给人动态美,“泊”字给人静态美。当然这一切都在我的预设中,因此,在学生理解诗歌时,我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而王翔的“行”字美,因为“群”鹭是乱的,而“行”是整齐的,这点我备课时确实没有想到,当时真的很激动,可见我们的学生,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时间,设置足够的自由度,他们是能够学好的。

这让我想到了《好妈妈一定要懂的几个心理效应》中的“鱼缸效应”。也就是,当鱼放在小鱼缸太久了,他的身体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长了,哪怕后来你再将他放回大海,他的体形也不再长。即过度的框架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空间。无论是家长与老师都应给孩子一个宽松、轻松、和谐的环境,多引导,多让孩子去选择去发展,这样孩子将来的路会更宽更广。

绝句教学反思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亦如此……

1.好方法胜过好老师。

在本节语文课中有幸抓住文章体裁的特点,对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古诗的教学本课采用了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四步进行教学,在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相信在今后我们的班本课程“我和唐诗握握手”的开展过程中也会对学生有所启迪。

2.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总是想把自己知道的都传授给学生,殊不知是一种错误,低年级段的课就是教给孩子们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积累)练习说话(写话),而本节课在识字写字部分的笔墨还是稍微淡了些,观察,范写,临摹书写,评价这些环节应该再去扎实。拓展部分出现的《望岳》这首诗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了,不太适合。因此在今后课程的知识拓展部分还应多加斟酌。

3.技到用时方恨少。

诗的朗读缺少了韵味,因此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对于诗歌的朗诵可以下载相应的音频,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写字的基本功不够硬尤其是在田字格中的书写,大小,占位,压线笔等,处处有讲究,笔笔皆学问。对于文本还不够较真,对于诗中个别字词的讲解有含糊之处,丰富自己,教学相长的任务迫在眉捷。

4.自主学习需指导

对于低年级的自主学习采用同桌为一小组为宜,由于其能力有限,主要开展识字,读文,背诵等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建设还需要平时多加指导。教给他们交流合作的方法。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

除此之外,对于古诗写作背景的讲解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这对于学生明诗意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古诗作者只需了解朝代即可。学生的写字姿势以及握笔姿势一定要反复重点强调。

唯有学习方宁静,最是反思能致远。愿我在这教学之路上不断的求索。

绝句教学反思4

学校的课博会开始了,没轮到我的时候就一直担心自己上不好,所以一直在准备。光是选课就选了4节,可是临到最后讲的时候居然决定改选一篇来讲,结果就如自己想的一样:讲得的不好。心里面默默练习过很多次,但是上台讲的时候还是和自己预想的差很多。课博会让我受益匪浅,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这次的课程看到了自己很多很多的不足之处。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而说的。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举一个历史人物继续发挥。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本节课课堂上我准备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心中有一份失落感,因为教学效果没有像自己预设的那样好,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在小组展示时学生发挥不佳,而我也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和引导。学生可能也有紧张心理,而且三年级的小组展示学生还是初级阶段,我预设的太高了。

2、我的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3、课堂上有个别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时没有及时纠错。

4、学习古诗的方法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介绍。

5、高估了学情,虽然在课之前有布置查阅背景,可是学生小,理解不了。

绝句教学反思5

我爱我们民族的古典诗词。我时常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为外国人不识中国汉字而遗憾。古诗词,是美的代名词。

这次一听要上公开课,在诸多课文里,它穿越历史,缓缓而来。它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我像春蚕食桑,扑在如海的资料中。在沙沙声里,我食出了两千多年前刀光剑影中人杰项羽的英勇善战;在沙沙声里,我食出了鬼雄项羽垓下兵败从容自刎的坦荡磊落……这位失败英雄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一步一步变得丰满。不读书,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原来大学期间学习的历史知识只是冰山一角。

读完了项羽的一生,我又开始读李清照。这个女子才气逼人,高雅脱俗。她爱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朴素淡雅的桂花深得她心。她爱用诗宣泄离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诗道尽了她心内的柔肠百结,非男性诗人之可比。

李清照爱国,她钦佩项羽的英雄气节。我也如此。但学生能否钦佩?这是本课教学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一。于是我提前用一节课跟学生们讲述项羽的故事。

以下是我上完公开课的`反思:

一、要读懂学生

教学效果与我的预设有很大出入。学生参与度不高,整堂课基本都是我在讲授。

唐老师认为我讲得过多,应该让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可以让他们课前多方查阅资料,我在课堂上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深入体会。

我觉得我跟学生之间确实有距离感。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引导他们。一篇课文,我读懂了其中的真味,但我教不到学生内心去。那么,我依然是一位失败的老师。

我应该去读一读教育学、心理学的名著。同时,我在课间多与学生打交道。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读懂了教材还不够,要去深入读懂学生的心理。

二、尝试用不同教案教同一篇课文

一个人的激情是有限的。

同事们在比较了我的两次课后,一致认为第一次在102班上的课更有成效,教学目标达成。而经历了三次试课后的公开课,我已经激情耗尽。我对教学流程了如指掌,甚至腻味。翻来覆去讲重复的东西,磨损了激情,浪费了时间。

在失败中,我意识到:除非教学设计有很大调整改动,以后我再也不会上太多次重复雷同的课了。我可以研究同一堂课不同设计方式产生的差异,在比较中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这样,我对教学依然充满新奇与激情,还对设计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学习机会。何乐而不为?

三、身在此山中

升华结尾阶段,我犹豫了很久,始终不清楚哪一个更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刘老师赞成从项羽的有气节升华到当今社会有气节的人物,让学生做一个平凡的英雄。

文老师赞成将杜牧写项羽的诗作与之进行比较,让学生产生思辨意识,发散思维,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个人的不同看法。

我选择了刘老师支持的版本。更好还是更差,我也不知道。要等待时间给我揭晓答案。

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设计教案是我整个上公开课过程里最难的事情。我摆好怀孕生产时的阵势。每一段敲击在键盘上的文字,都是一川思想之流。我听见智慧缓缓流淌的声音。我温柔地望着一篇新鲜出炉的教学设计,心内喜悦。它是我的孩子。

课后,老师们评价我教态自然,充满感情。我想,之所以有感情,是因为都是原创。一味表演他人的东西,只是抄袭复制。真正的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所以,这也就是花老师说的:

“只要你是真心为学生考虑而设计教案,那么,你的教案就会是好的。”

大道至简,不如返璞归真。

我的进步,是从备课《暮江吟》开始的。逐字逐句写下自己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五年来,我没有思考过目标与重难点到底是什么,机械地照搬教案,就像不会游泳的人,始终没有丢弃游泳圈的勇气。

如今,我像刚会走路蹒跚着的小孩子,欣喜自己备课中的点滴进步。

绝句教学反思6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读和图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图中感受。我在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导入部分以投影诗中插图入手,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并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在出示课题的时候,我利用图层关系,将课题中需要学生学习的生字“庐”和“瀑”进行重点学习,以此来实现第一个目标。在“学文“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教学:其一,自主读文;其二,进行朗读指导;其三,进行会认字学习指导和古诗配画学习;其四,指导背诵。从目标上看,四个目标都已经达成,而且利用课文插图和课件,很好地解决了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从效果上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体现。图文结合,激发了学生朗读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另外,利用田字格,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生字送回家,从而来指导学生的书写,这既让学生获得了一个实践参与的机会,又充分体现了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同时,这也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策略,为师生搭起了一个交互的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授《绝句》伊始,我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看到了什么?然后根据图来出示古诗,让同学们在图文并茂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以图来辅助理解“千秋雪”、“含”、“万里船”等词,效果良好。这样的教学也能很好地实现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然后再利用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背诵课文。总之这一节课的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达成,而且各知识点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另外,我还利用现实环境帮同学们理解古诗“窗含西岭千秋雪”。我让同学们将教室的.窗户当作一张白纸,然后看窗外的景色。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了“含”的意思。

总之,这一节课更让我明白,低年段不要过分注重课文字词的理解,而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自己去感悟,去理解,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作引导。这一节课也让我明白了,要利用好现实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走出文本,利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去领悟。

绝句教学反思7

一、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给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前,在不经意间给了学生自己理解古诗的方法的指导;在探究中,我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扬,使学生体验到了“征服”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快乐。由此激起了他们下一轮“征服”的勇气,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不足之处

一节课的时间,处理的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与现实不太一样。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人手的原则。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绝句教学反思8

美术作品里的败笔会使作品黯然失色,课堂上语文老师绘画的败笔却能使课堂变得更美。下面这节课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杜甫的一首古诗《绝句》,才刚把诗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议:老师,这首诗那么优美,让咱们把它画成一幅画吧?说实在的,这个提议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设计了,本想在学生学完和背熟古诗后才进行的。但又一想,既然是孩子们提出的,我何不随了他们的意呢?于是我便让他们根据理解把这首诗“画”出来,孩子们这回可兴奋了,齐刷刷地拿出纸笔认真画起来。五分钟后,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我一激动也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不料画到屋子的窗时,几个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来:“老师,你画错了!”这回可轮到我纳闷了,我结合诗句左看右看,就是没有发现破绽,于是就问他们为什么说老师画错了呢?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你的窗画错位置了,那扇窗应该画在雪山的前面,不应该画在它的旁边。”我还没来得及问清原因?一位平时就很活跃的小男生索性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雪山前画了一扇窗,接着便问我:“老师,书上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应该是把雪山装在窗框里,您说对吗?”我听了,带头鼓起掌来,不为别的,就为学生们已经自己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体会“含”字的意境。更让我兴奋的是,接下来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就在诗画浓浓的氛围当中,我和孩子们顺利完成了一次“诗画之旅”。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话: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确如此,无意中窗户“装”错了地方,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思维火花在欢乐的气氛中碰撞。文本与生活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学生心中喷涌而出。

感谢这笔败笔,要不是它,学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导下去发现、去领悟“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因为我在预设的目标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但我知道肯定不会有今天课堂上这样的效果,因为那样的主动权在老师的手中。感谢这笔败笔,使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雨后春笋、似火山喷发。以前总担心离开了我的引导,学生无法理解文本,时刻都想着该如何牵着学生走,现在我觉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把握互动和交往的时机,唤起孩子们心中的求知欲。

绝句教学反思9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快炙人口的诗词,全诗采用对偶句式,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临窗而望看到的窗外美丽的景色。

理解诗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不用太深,我让学生结合书中的插图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把描写的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这样就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古诗,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就一目了然了。理解诗句的意思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梯度:这首诗的前两句意思浅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自己来说,后两句意思学生比较难以表达,所以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诗中采用了对偶句式,教学中要渗透给学生。课后练习中也有这样的训练,在课堂上就更应该落实。“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在第三、四句中,“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让学生在读中悟出相对词语中的关系。

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悠远,讲究平仄,讲究格律、押韵、对仗,显示着无限的魅力,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绝句》是诗圣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一生历经丧乱,颠沛流离。社会的现状使得杜诗充满了“沉郁顿挫”之感。除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外,《绝句》应当算得上是一首表达老杜喜悦心情的千古绝唱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难点定位于“含”字的理解上。“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课讲完了,效果还算理想。

绝句教学反思10

我经常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以增强自身语言文字修养。但是一直收效不佳,总感觉学生在完成任务,而不是自觉自愿地爱上古诗。所以借着这次上组内教研课时,我把握机会上了古诗《绝句》一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从而真正爱上古诗。

《绝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诗歌以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氛围。全诗一句一景但又合而为一,通过景物完整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活动。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通过欣赏画面理解诗意然后再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诗歌的色彩美,如: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感受诗歌的结构美、对偶美,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等。

另外还要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短短四句诗,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这么美好的画面,怎能不让学生好好体会呢?

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创设情境,出示一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来赞美春天,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样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引入诗境。

其次,在讲解诗意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赏析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用讲故事的形式融入诗人的生活,体会诗歌的意境。

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先出示两个黄鹂在翠柳之间鸣叫的画面,想象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这样把四句诗歌融入画面,融入故事,学生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在观察,在体会,自然而然自己也就仿佛置身于其中,也能够切身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情感了。

另外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我还挖掘了文本的空白点,把诗歌的创作背景渗透给学生,并结合《春望》、《草堂》这两首诗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使学生和杜甫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最后,就是让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升华情感,让他们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不过,在教学时感觉自己还是提点过多,应该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品味,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只要当好一个领路人就足够了!

绝句教学反思11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写春天的写景古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让我们遐想无限,此番美景,令人向往。何不以此美景入题,于是我改诗歌既定的教学模式: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诵诗文,为“读背、颂写”。

一、读背以欣赏“老师作画”入题:

1、观景抓物(黄鹂、白鹭、积雪、航船)

2、看景说画(解说诗意)

3、赏景品诗(反复诵读)

4、照景试背(引导比赛)

二、颂写以培育“书法作品”入题:

1、感知

(欣赏此诗毛笔书法,感受美。重点字、易错字的分析。)

2、鼓励

(默写此诗,带着从毛笔书法中感受到的美,认真书写,使之更美)

3、加油(古诗纠错,认真练字,努力加油!)

三、作业设计

1、将这首描景美诗背给父母听。

2、准备绘画用品。(下午的美术课,将此美景画一画,并题上诗。)

此课的设计不仅进一步教育了孩子们背诵要有方法,练字要学名家,而且与美术课完成整合,将古诗、书法、绘画融于一体,一举三得,一切美好的设想都在实践后发现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1、对作者和课题以及诗的写作背景应作适当的`介绍,或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

2、对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学生们通过看图、朗读、想象、理解较为透彻,但对古诗本身的对仗美、音韵美等的感知对学生引导不够。

3、在书法指导上,如果能从书法视频中观看名家书写时的起笔、顿笔、收笔,将更能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每每讲古诗,总是觉得一节课40分钟太短了,孩子们意犹未尽,我也是意犹难平,这些感受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绝句教学反思12

我刚刚上完古诗《绝句》,感觉效果不错。这首诗学生已经会背,所以在上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绝句这种诗歌体裁,并简单介绍了杜甫。然后直接从插图入手,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上都有哪些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学生很快找出了山白鹭、翠柳、黄鹂、小船,并进行了描述,然后我再让学生说说图上都有哪些较醒目的颜色。学生说完这些以后,我给大家点出这就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么诗人是怎样描述这个漂亮的地方呢,一起来学习。

学生很快就简单说出了前两句的意思,这时候我就问,黄鹂在叫,白鹭在飞,这说明了什么?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说出了“有声”,我大大的'鼓励了学生,紧接着又问,那么,黄鹂是黄色的,白鹭是白色的,并有青青的翠柳。蔚蓝的天,这又是什么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有色”,理解了诗人描述的“有声有色”美景。后两句的描写,学生略感到困难,通过孩子简单的描述,我给学生对照户画框进行了讲解,学生很快理解了“含”的意思,并且把诗人观察的角度位置都清楚地说了出来,概括时又准确地说出了动态静态描写,我感觉这节课学生上的非常踏实,我自己也感受到了的喜悦。

绝句教学反思13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色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绝句教学反思14

本次赛课我执教古诗《夏日绝句》,课后,我感觉收获比较大,这里反思一下。

一、反思课堂教学的处理

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

孩子们四年级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爱举手了。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合作学习本课教学放在了区别“不肯”与“不愿”“不能”“不想”,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放在了联系《题乌江亭》体会杜牧眼中的项羽。这两处对于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处,合作学习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正因如此,如第一次合作学习后学生的表现:换作“不能”好像江东的父老乡亲不谅解项羽不让他回去,这是被迫的。而项羽是自己觉得无颜见乡亲不愿回去,感觉上不同,所以不能换。学生说得非常好。而且小组讨论时我凑近听了学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不拘泥于形式,非常的实在。

二、反思课堂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

根据这首诗的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学生查阅有关项羽的生平及与其相关的作品或成语等,进行交流学习活动。

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品时代造就英雄时的《题乌江亭》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提升时有关英雄气节的名句。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

真正的语文课并不仅仅是40分钟,遵循这一特点,我独具匠心设计了这节课的延伸活动:

1、背诵并默写《夏日绝句》

2、配上旋律把《夏日绝句》编成曲吟唱。

3、出一张有关英雄的手抄报。

4、学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成文。

从反馈的结果来看,可以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2、学生自己出手抄报,自己为报刊题名,自己搜集资料,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报上画上美丽的插图,画不好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学生忙并收获着。

3、关于“英雄”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绝句教学反思15

前两天进行了《绝句》的教学,讲完之后,也有一些自己的反思。

这篇古诗是三年级下册的第一篇古诗,从题材上来看是一首五言绝句,内容也比较简单,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学生读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讲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所讲解的内容,还存在以下不足:

1. 讲的内容比较基础,缺乏一些拔高的知识。在这次讲解中我主要紧扣课标来讲解,重要的内容虽然没有漏讲但是没有深入的讲解,孩子们将来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可能会比较疑惑。

2. 缺乏阅读指导。首先教师的朗读示范不够,讲课中播放了音频但是教师再范读效果会更好。其次,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比如说开心的时候怎么读?哪里该读的快一点?哪里该读的慢一点?这些跟学生详细讲解孩子们会更乐意朗读。

3. 对古诗大意的重视程度不够。三年级应该掌握古诗的`大意,但是我觉得对于大意应该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再记忆,最好自己能够理解、分析出来。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讲了但是没有让学生加深印象,可以在最后的时候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再记忆一下。

作为一名新老师,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改进的,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第四篇: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1

优秀的古诗大多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悠远,有着无限的魅力,是陶冶情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我经常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以增强自身语言文字修养。但是一直收效不佳,总感觉学生在完成任务,而不是自觉自愿地爱上古诗。所以借着这次上组内教研课时,我把握机会上了古诗《绝句》一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从而真正爱上古诗。

《绝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诗歌以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氛围。全诗一句一景但又合而为一,通过景物完整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活动。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通过欣赏画面理解诗意然后再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诗歌的色彩美,如: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感受诗歌的结构美、对偶美,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等。

另外还要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短短四句诗,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这么美好的画面,怎能不让学生好好体会呢?

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创设情境,出示一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来赞美春天,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样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引入诗境。

其次,在讲解诗意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赏析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用讲故事的形式融入诗人的生活,体会诗歌的意境。

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先出示两个黄鹂在翠柳之间鸣叫的画面,想象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这样把四句诗歌融入画面,融入故事,学生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在观察,在体会,自然而然自己也就仿佛置身于其中,也能够切身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情感了。

另外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我还挖掘了文本的空白点,把诗歌的创作背景渗透给学生,并结合《春望》、《草堂》这两首诗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使学生和杜甫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最后,就是让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升华情感,让他们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不过,在教学时感觉自己还是提点过多,应该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品味,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只要当好一个领路人就足够了!

绝句教学反思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看到当你走进这个教室就在关注这个大屏幕(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想听一听那优美的诗文吗?

2、学生初读感知

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天成之美。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习“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习的目的。)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鹂”、“鸣”、“翠”。

(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汉字就像个成长的孩子。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习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学习“鹭”,你认识它吗?

4、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豪放的男孩们,让我们敞开胸襟,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习第三句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极目凝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这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令)那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玲、拎、冷、铃、零、龄、领)

(课件:指“岭”出现“令”家族,使学生一目了然。)

4、汉字多变,汉字真的很神奇,一个“含”字将西岭雪山美景尽收眼底,不防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让我们透过窗户看眼前的这片蓝天,想象一下,和下课后我们站在操场看到的无边无际的蓝天感受一样吗?

5、可爱的女孩们,你能读出这含蓄的美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和诗人一同去感受这千秋雪景吧!(齐读)

(四)学习第四句

(辗转)

1、诗人忽又低下头,这次,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课件:第4句配图,感受意境。)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2、学习“吴”(课件:“吴”跳出,重点学习。)

吴桐,(学生名),你应该是最熟悉这个字了吧,告诉同学们,怎样记住它?

3、书写“船”,认识“舟”。

这里还有1个字你认识它吗?(船,课件:“船”字,突显船在当前页中位置)

“船”是“舟”字旁,“舟”做偏旁时“横”变成“提”。在虚宫格中书写。

4、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路路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愉快)

5、让我们用愉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四、感悟课题

1、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诗句太美了)

2、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欣赏的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也只有诗人这样绝妙的语句才能配得上大自然这绝伦的美景绝句,无与伦比,而不仅仅是一种诗的体裁。(课件:回到首页图,学习“绝”,使课的本身达到“扣题”的效果。)

3、学习“绝”(课件:出示字理图,演示字理。)

(“绝”与“决”对比练习填空。)

(课件:1、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2、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决心,谱写绝妙的人生。)

五、想象诗句,感受美

1、真是妙啊,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整首诗,恐怕我们的脑中不停的闪现的就只有一个字——美。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这种美,印记这种美,吟诵这种美。(生配乐读,想象画面)

2、总结《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图。)

3、练习。(才子对对碰。课件:出练习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翠柳丝线,黄鹂悠鸣。一行白鹭,志向青天。雪岭含窗,别具一格。泊船万里,驶之东吴。千古佳句,万世称绝。)

六、拓展欣赏(课件:美景图片,让农村孩子欣赏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

同学们,你看,不仅是杜甫草堂,其实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绝句教学反思3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色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绝句教学反思4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写景小诗。整首诗的字虽然不多,但这首诗字里行间透露着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色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绝句教学反思5

《绝句》这首五言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色图。这首诗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寓情于景,显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机和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情。反复诵读此诗,给人一种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带着对这首诗的喜爱,我饶有兴致的开始了教学。

上课伊始的“说说关于春的成语”比赛一下子将气氛领了上来,孩子们似乎进入了春天的世界,一双双小手高举过头,一种“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整个教室。

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在游戏导入,激发兴致后,又紧接着让孩子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想想哪句古诗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天来了。孩子们在小组里面大声的朗读着,说着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热闹。“我觉得春风花草香这句诗最有春天的感觉,因为春风一吹,花儿都开放了,草儿也从土里钻了出来,探出脑袋张望这美丽的世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觉得这就是春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呢?”“很高兴,很欣喜!”“那你能将这句诗大声的朗读出来吗?”“能,……”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在孩子们个性化的解读中,我完成了对本诗的教学。让孩子们的'自主、自由的解读代替老师的枯燥乏味的解释,但同时又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给予指点引导,并进行朗读的指导。

或许是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或许是孩子们的表现很好,或许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本堂课孩子们和自己的状态、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富有诗意的春天。

绝句教学反思6

“诗不好教。”这是许多老师曾有的教学困惑。三年级国学启蒙中的《钱塘湖春行》作者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一篇选自《白氏长庆集》的小诗。我认为在课堂的处理上过重讲解生字词,接着让学生背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难免有些硬性“填鸭”。古诗词的学习重点在于赏析,通过短短的诗句,让读者有“穿越”的感觉,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所见、所闻和所感。这首诗的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钱塘湖的春天。本堂课教学设计思路需要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早春”二字设置“读诗—说诗—改诗—背诗”等系列环节,其中重点突出“说诗”和“改诗”等主体部分,环节设置要做到既有梯度性又有针对性。

“读”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同时也是形成感性认识的第一环,本堂课采用自由读和默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将学生引进诗歌的殿堂,进入诗歌的语言,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说”与“改”是本堂课的教学亮点。尤其是“改诗”这一环节,既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代诗歌的教学,最高的境界为能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如何引导学生再创一个符合诗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诗歌精练而含蓄的语言上下功夫。“改中品”这一教学方法正是通过对字词的反复比较、推敲、锤炼让学生体味诗境、诗趣。

“背诗”这一环节能够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认为:文本内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够。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才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更准确地看到诗词的精妙所在。

反思这堂课,有两点明显的不足:

1.人文性体现得不足。整堂课教师都很注重语言的学习,但人文性也多是体现在文本之外的教师言语、行动和表情中,文本内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导致文本语言的学习缺少文本情感的关怀。

2.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这是变相的“一言堂”!这是变相的“灌输”!只是先前是由教师一言灌输的,而现在,则是由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言灌输。

这便是我这次教学中的最大败笔,也是我这次教学后的最大收获!

绝句教学反思7

首先目标引路,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

之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比较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然后采用变换主角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我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透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主角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

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

首先目标引路,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

之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比较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然后采用变换主角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我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透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主角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

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

绝句教学反思8

《白鹅》一课主要着眼于白鹅的性格特点,高傲,而且高傲的可敬可爱。从作者刚把鹅抱回家,它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高傲的第一印象。到跟它相处的时间长了之后,感受到的:“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作者用明贬实褒的写法再现了它对白鹅的喜爱。整篇文章趣味十足。课中从高傲入手,抓重点词语来感悟。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个性化的朗读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之后,应该及时跟进,鼓励个性化的朗读。

如:第三自然段对厉声叫嚣和引吭大叫的教学。这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一样。因为生客进来了,鹅要叫的凶一点。篱笆外的不用叫的那么凶,警告一下就行了。二者不可互换。有学生读的不到位时,可以这样做:谁能读的更高傲一点?或者谁能把他的感受读出来?谁再来试试。多么高傲的一只白鹅,我们一起来读。

这样处理,在学生有了体会后,及时跟进,把他的感受推波助澜,扩散开来,在教室里形成一种竞读的气氛。朗读的效果更好了,课堂的气氛也渲染出来了。

二、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运用边读边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学生都能认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还有运用词语造句来理解意思。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处理鹅吃相那几段时我放手让学生体会鹅的高傲。让学生大面积交流,讨论。我想学生自己体会的更深比老师讲出来的更好。可惜时间仓促学生交流少。

绝句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较好。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的资料,介绍作者,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然后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引入画面之中。美丽的春景伴着轻快流畅的乐曲,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自己看到的情景,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2、充分重视古诗朗读。关于读的设计,这节课主要体现在个环节:初读读准读通古诗;自读交流诗意;研读写法入诗境;熟读成诵悟诗情。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虽然读的形式并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体现了读书的层次,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上我积极创设学生读诗、学诗的情境,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在春天的图景中轻松走进古诗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孩子们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已有经验自学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诗人描绘的画面,用图画、音乐感染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

4、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时间安排得欠合理。整个40分钟的教学总是显得前松后紧。由于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下课时积累杜甫其他诗句的环节和作业环节没能实施。这也是以前我的课堂上曾经出现过的问题。也许是教学的节奏不够紧密,环节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时间是我经常遇到的困惑的问题。

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其他学科,老师们都感到对学生的评价很难。来到回小,每当听到教师讲课时,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就是他们常常对他们给予学生精彩的评价。我一直努力学习对学生进行鼓励性、针对性的评价,但是在讲课过程中仍然我还是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语言不够丰富。

绝句教学反思10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前反思与构思

要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教学时可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范读录音等多种手段,创设诗歌意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和背诵,感受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教学时可适当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

(1)出示整首诗

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 生 紫烟,

遥看 瀑布 挂 前川。

飞流 直下 三千 尺,

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教后小记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意境,理解诗句,背诵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之美。抓住“银河”,激发想象,体会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比作银河,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垂挂山前的壮美之景。

第二课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

绝句

两个 黄鹂 鸣 翠柳,

一行 白鹭 上 青天。近景

窗含 西岭 千秋 雪, 舒畅愉快

门泊 东吴 万里 船。 远景

教后小记

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自读自悟,深入理解古诗后,再引领学生认识对仗,感受诗美。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等。

绝句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知作者的同时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观伴着轻快流畅的朗读,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诗兴喷涌而出,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与画面相关的诗句,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以读为本,感知诗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学生要想真正明白一首诗的意思是离不开读的。尤其是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更应该以读、背古诗为教学重点。然而,反复的朗读是枯燥的,根本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多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来帮助学生读通古诗,读懂诗意。

如:初读古诗时,我要求学生划出生字,注意读准音,读通顺诗句。自读后,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读古诗,标划停顿,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再辅以男女生读,比赛读,带上表情读,在反复地读中学生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二、放飞想象,走进诗境。

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诗教学,贵在诱导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并让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感悟诗的意境:“同学们,优秀的诗歌常常‘诗中有画',你们想欣赏诗中蕴含的画面吗?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现在你们就来到了成都郊外的杜甫草堂… … "引导学生边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并把自己想象到的用画画、写话或诵读等方式变现出来。使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有初步的感受和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作画配诗,以“画”为媒介,为学生“走”向古诗搭一座美丽的引桥。“画”仅仅是手段,目的是把学生领到诗人面前,完成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白描画面后,让学生图诗对照,对画进行点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也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诗画(话)结合,感悟诗情。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可过于死板或进行过于详细的介绍,让学生“望诗生畏” 。在教学中,我采用诗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春天的图景中轻松走进古诗学习的环境,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美,试着用自己的话把画面的美完整地说出来。在引导学生描述的时候,我又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从要求说完整句开始,到连贯描述局部画面,再到最后的依据提供的句式描述整首诗的意境。这种看图说话的方式,降低了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难度,给了学生更大的说话空间,训练了学生自由表达的能力。学生表现活跃,学习成就感强烈,对他们今后继续学习古诗,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四、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五、适时拓展,丰富阅读

本课教学文本中只有一首绝句,但在讲课时,我却让学生接触了杜甫所写的六首绝句中的五首,并且还出示了一些有关颜色描写的诗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积累量,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

总之,一切成功都属于有准备的人。只要用心去研究,去思考,成功永远伴随在身边。

绝句教学反思12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而说的。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举一个历史人物继续发挥。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

本节课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介绍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

绝句教学反思13

古诗词阅读课上,学生通过认真读诗,细细品味古诗词字里行间呈现的一个个生动、精妙的字词,铺设出一条“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走进古诗文的道路,实现学生与教者、作者三方心灵与情感的互通。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诗人用28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天图画,向我们告白了诗人在面对明媚的春光时愉快而充满期盼的感情,向我们透露了东吴船只带给诗人的那种淡淡的乡愁。在这样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黄鹂,美美的柳树,美美的白鹭,美美的蓝天,美美的西岭千秋雪,连美美的东吴万里船牵出的那淡淡的乡愁都是美的。

面对这样一首明快而又隐含淡淡愁怨的古诗,面对一群不足十岁的孩子,我在教学之前认真地研究着教材,研究着学生,想象着学生自学时会有哪些疑问,又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我精心地设计着我的教学过程:学生自读古诗,学会生字,学会质疑;学生再读古诗,理解字词,品味诗韵;学生三读古诗,感悟诗情,习得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古诗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抓出诗中的关键字、关键词,认真读,仔细品。

字词拓展悟诗情

诗中的“西岭”与“东吴”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字词,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字词。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时,提出了对于“西岭与东吴”一词的不理解。教学时老师以词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拓展。还记得理解“西岭”一词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工具书,了解“西岭”的“岭”子乃高大的山峰。然后开玩笑地说:西岭西岭,一定是哪个方向的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西边。我及时表扬他们真聪明;我接着问孩子们想不想知道:这西边高大的山岭究竟是那座山?当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被启动时,我及时出示多媒体画面:一座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山岭映入眼帘,这就是西岭——岷山,毛主席有诗为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诗画中感受岷山气势磅礴,红军豪气冲天!理解“东吴”时,我正想把我事先准备好的“东吴”的答案告诉他们,一个男孩举手说他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男孩流利地表述着他在《三国》里看到过这个词,应该是个地方的名称,当时是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听了他的话,我感到很诧异,真的不能低估了这些孩子的知识水平。我高兴地送给了这个孩子八个字“真会读书,向你学习”!后来在学习后两句诗时,我正是抓住孩子们对“东吴”一词的兴趣,及时引领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告诉孩子们,“东吴”,就在我们现在的江苏境内,苏州无锡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告诉孩子们,杜甫的一生可没有我们这样幸运,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写诗时58岁的诗人因为逃亡带着妻儿老小一家人来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来。而他的家乡是在湖北襄樊,从地图上看,相距很远。在做了这么多背景铺垫之后,我问学生,诗人看到东吴的船到了这么远的成都,他会想起什么?(此时学生答出了:战争终于结束了啊!我的家乡怎么样了?可以坐船回家乡了吗?想起了一家人在家乡时热闹幸福的景象……)诗人的淡淡乡愁就这样被“东吴”慢慢牵出,诗人的满怀愿望就这样因“东吴”隐隐流露。

品读回味明意法

在品读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中的哪个字把黄鹂与白鹭写活了?又是哪个字把“西岭千秋雪和东吴万里船”写静了?学生很快从诗的前两句中抓住了“鸣与上”。一个“上”,一个“鸣”,品出了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树枝条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鹭振翅高飞,直上蔚蓝的天空的语句。一个 “鸣” 、一个“上”字,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视角的转换——由低到高,体会到诗人笔下的黄鹂与白鹭活了,动了,能说出一片动态的美景仿佛就在他们眼前向着高远延伸;从古诗的后两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遥远的西岭上静静地的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门口不远万里从东吴来的船只静静地停泊。一个 “含”,一个“泊”,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眼中的远山与近船,就是一幅镶在窗中的画,铺在门口的图,这画、这图,从远远的西岭向我们眼前舒展过来。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美,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体会到诗就是一幅工笔花鸟画,一幅写意的山水泼墨图,一首洋溢春天气息的歌。

在品读过程中,我让学生从诗中找找:诗人是在哪里赏“雪”,又是在在何处看“船”?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窗”,一个 “门”,在细细地揣摩与品味中,领悟到诗人观察点的变化——由远到近;透过“窗与门”,引导学生领悟工整的对仗与美妙的对偶:字数相等,意思相近(相对),位置相同……学生很快找出了“黄对白,鹂对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感受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神韵。

在这节古诗教学课上,正是学生接触了这么多生动活泼、精美有韵的语言实例,通过“诵读、揣摩、品析,表述”,才内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真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绝句教学反思1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亦如此……

1.好方法胜过好老师。

在本节语文课中有幸抓住文章体裁的特点,对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古诗的教学本课采用了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四步进行教学,在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相信在今后我们的班本课程“我和唐诗握握手”的开展过程中也会对学生有所启迪。

2.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总是想把自己知道的都传授给学生,殊不知是一种错误,低年级段的课就是教给孩子们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积累)练习说话(写话),而本节课在识字写字部分的笔墨还是稍微淡了些,观察,范写,临摹书写,评价这些环节应该再去扎实。拓展部分出现的《望岳》这首诗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了,不太适合。因此在今后课程的知识拓展部分还应多加斟酌。

3.技到用时方恨少。

诗的朗读缺少了韵味,因此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对于诗歌的朗诵可以下载相应的音频,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写字的基本功不够硬尤其是在田字格中的书写,大小,占位,压线笔等,处处有讲究,笔笔皆学问。对于文本还不够较真,对于诗中个别字词的讲解有含糊之处,丰富自己,教学相长的任务迫在眉捷。

4.自主学习需指导

对于低年级的自主学习采用同桌为一小组为宜,由于其能力有限,主要开展识字,读文,背诵等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建设还需要平时多加指导。教给他们交流合作的方法。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

除此之外,对于古诗写作背景的讲解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这对于学生明诗意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古诗作者只需了解朝代即可。学生的写字姿势以及握笔姿势一定要反复重点强调。

唯有学习方宁静,最是反思能致远。愿我在这教学之路上不断的求索。

绝句教学反思15

今天上了《古诗两首》中的《绝句》,这是一堂考核课。

我一直觉得诗歌是教学的难点。我跟曹校说起此事,曹校说:“那你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备一下,尝试一下,说不定会得到进步。”于是我便决定试一试。

以往的诗歌课,会给学生讲解意思,板书通常以文为主,这次曹校建议我将其用简笔画来展现!故这课的板书设计成为简笔画。不过上完之后,我觉得有许多的不足:

首先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吧:

1、在变诗这个环节,我自己在上的时候,觉得有些生硬,过渡把握得不是很好。自己讲着讲着就有些生硬了。

2、我总是觉得自己有个毛病,那就是在上着上着课加入一些原本教案中没有的东西-,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分析有两个:(1)、自己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周全;(2)、我还没有全面把握学生的学情。这也变成我好几次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这次就加入了生字分类。

3、没有把握好时间,后面有明显拖延时间的嫌疑。

然后,谈谈张老师的意见:

1、张老师认为我在范读方面还需要加强。这次我没起到范读的作用。没有提醒学生应该注重的停顿。

2、在学生寻找完景物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在写字中可加入学生的修改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写字进步的乐趣。

曹校同样给了我很多意见:

1、基本功方面:(1)、要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2)语言要抑扬顿挫,起伏变化,这样才能更有吸引力。

2、识字应是先自读,然后指名读、分类,最后测读,教学一定要遵循先会再测的规律。

3、在描绘寻找景物时要学会渲染,不要太干瘪。

不过,曹校也肯定了一些我的进步,我还是非常开心,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不断进步!

第五篇: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1

我抓住了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课文景色之美。我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古诗,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图片,小组交流领悟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动静结合的描写,读出春的生机和和谐。适当拓展内容,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积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不足之处,学生古诗词积累较少,整个课堂不活跃,学生参与性不高,没有能够积极主动的进入到古诗词的意境之中。

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多背诵,积累大量的古诗词,能够看到景物就想起诗句。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精彩。

绝句教学反思2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写春天的写景古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让我们遐想无限,此番美景,令人向往。何不以此美景入题,于是我改诗歌既定的教学模式: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诵诗文,为“读背、颂写”。

一、读背以欣赏“老师作画”入题:

1、观景抓物(黄鹂、白鹭、积雪、航船)

2、看景说画(解说诗意)

3、赏景品诗(反复诵读)

4、照景试背(引导比赛)

二、颂写以培育“书法作品”入题:

1、感知

(欣赏此诗毛笔书法,感受美。重点字、易错字的分析。)

2、鼓励

(默写此诗,带着从毛笔书法中感受到的美,认真书写,使之更美)

3、加油(古诗纠错,认真练字,努力加油!)

三、作业设计

1、将这首描景美诗背给父母听。

2、准备绘画用品。(下午的美术课,将此美景画一画,并题上诗。)

此课的设计不仅进一步教育了孩子们背诵要有方法,练字要学名家,而且与美术课完成整合,将古诗、书法、绘画融于一体,一举三得,一切美好的设想都在实践后发现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1、对作者和课题以及诗的写作背景应作适当的介绍,或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

2、对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学生们通过看图、朗读、想象、理解较为透彻,但对古诗本身的`对仗美、音韵美等的感知对学生引导不够。

3、在书法指导上,如果能从书法视频中观看名家书写时的起笔、顿笔、收笔,将更能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每每讲古诗,总是觉得一节课40分钟太短了,孩子们意犹未尽,我也是意犹难平,这些感受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绝句教学反思3

杜甫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字的含义。它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总揽全境,却构成了一个令人胸怀天下的意境。

一开始,我让学生整体感受这四句诗构成的一幅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学生或从图或从诗中找到:黄鹂、白鹭、西岭的雪、门泊船。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前面两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这两只久别的小鸟见面会说些什么?

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望去,看到一只只白鹭,让学生想象白鹭上青天时的姿势并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这两句的学习让学生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去理会草堂周围一派愉悦的美景,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颖而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第三句时,我让学生看着视频创设情境: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却被西岭的雪深深吸引住了。看完以后,一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杜甫不写南岭或北岭或东岭,而偏偏提到西岭呢?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我小结道:杜甫写西岭绝不是偶然!他只是想表达自己身后百年的归宿,也感觉到了一生夙愿难酬的结局。所以,诗人用“千秋”来表达了自己百年后所希望达到的'“雪”的洁白境界。

在整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去渗透杜甫当时心境意境的美妙之处。如在教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时,我先让学生看图想象乘坐船的会是哪些人,他们和船家之间会说些什么,紧接着我问学生去东吴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说:“三天!”有的学生说:“五天!”还有的学生说:“最多一个星期!”到底是多长时间呢?我出示地图告诉学生东吴离四川相去甚远,杜甫为何要搬迁?我就着资料给学生讲解起杜甫生不逢时的那段历史,学生走近了杜甫,走进了他那段“何日是归年”的岁月,走进了“万里船”在和平年代沿岷江穿三峡畅通无阻的岁月。

绝句教学反思4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让学生借助图片,诗画相融,想象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画面进行生动的描述,体会意境。

2、利用多媒体,把生字与图画相结合,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并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分散难点。

3、课件出示古诗的停顿提示、对对子提示,让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到诗歌和谐的音韵美。并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趣,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出示具体形象的画面,直观了解诗人的视角,使学生理解“窗含”的.意境,突破教学难点。

5、让学生借助播放的视频画面,背诵古诗。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及句式说一说诗句描绘的画面环节,应该再多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表达,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

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把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自己的课堂,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地想,充分地表达,让语文的味道更浓一些。

绝句教学反思5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色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绝句教学反思6

今天上了《古诗两首》中的《绝句》,这是一堂考核课。

我一直觉得诗歌是教学的难点。我跟曹校说起此事,曹校说:“那你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备一下,尝试一下,说不定会得到进步。”于是我便决定试一试。

不足之处:

首先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吧

1、在变诗这个环节,我自己在上的'时候,觉得有些生硬,过渡把握得不是很好。自己讲着讲着就有些生硬了。

2、我总是觉得自己有个毛病,那就是在上着上着课加入一些原本教案中没有的东西—,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分析有两个

(1)、自己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周全。

(2)、我还没有全面把握学生的学情。这也变成我好几次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这次就加入了生字分类。

3、没有把握好时间,后面有明显拖延时间的嫌疑。

然后,谈谈张老师的意见

1、张老师认为我在范读方面还需要加强。这次我没起到范读的作用。没有提醒学生应该注重的停顿。

2、在学生寻找完景物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在写字中可加入学生的修改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写字进步的乐趣。

曹校同样给了我很多意见

1、基本功方面

(1)、要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

(2)语言要抑扬顿挫,起伏变化,这样才能更有吸引力。

2、识字应是先自读,然后指名读、分类,最后测读,教学一定要遵循先会再测的规律。

3、在描绘寻找景物时要学会渲染,不要太干瘪。

不过,曹校也肯定了一些我的进步,我还是非常开心,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不断进步!

绝句教学反思7

本次赛课我执教古诗《夏日绝句》,课后,我感觉收获比较大,这里反思一下。

一、反思课堂教学的处理

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

孩子们四年级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爱举手了。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合作学习本课教学放在了区别“不肯”与“不愿”“不能”“不想”,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放在了联系《题乌江亭》体会杜牧眼中的项羽。这两处对于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处,合作学习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正因如此,如第一次合作学习后学生的表现:换作“不能”好像江东的父老乡亲不谅解项羽不让他回去,这是被迫的。而项羽是自己觉得无颜见乡亲不愿回去,感觉上不同,所以不能换。学生说得非常好。而且小组讨论时我凑近听了学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不拘泥于形式,非常的实在。

二、反思课堂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

根据这首诗的学习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学生查阅有关项羽的生平及与其相关的'作品或成语等,进行交流学习活动。

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品时代造就英雄时的《题乌江亭》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提升时有关英雄气节的名句。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

真正的语文课并不仅仅是40分钟,遵循这一特点,我独具匠心设计了这节课的延伸活动:

1、背诵并默写《夏日绝句》

2、配上旋律把《夏日绝句》编成曲吟唱。

3、出一张有关英雄的手抄报。

4、学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成文。

从反馈的结果来看,可以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2、学生自己出手抄报,自己为报刊题名,自己搜集资料,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报上画上美丽的插图,画不好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学生忙并收获着。

3、关于“英雄”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绝句教学反思8

古诗词阅读课上,学生通过认真读诗,细细品味古诗词字里行间呈现的一个个生动、精妙的字词,铺设出一条“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走进古诗文的道路,实现学生与教者、作者三方心灵与情感的互通。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诗人用28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天图画,向我们告白了诗人在面对明媚的春光时愉快而充满期盼的感情,向我们透露了东吴船只带给诗人的那种淡淡的乡愁。在这样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黄鹂,美美的柳树,美美的白鹭,美美的蓝天,美美的西岭千秋雪,连美美的东吴万里船牵出的那淡淡的乡愁都是美的。

面对这样一首明快而又隐含淡淡愁怨的古诗,面对一群不足十岁的孩子,我在教学之前认真地研究着教材,研究着学生,想象着学生自学时会有哪些疑问,又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我精心地设计着我的教学过程:学生自读古诗,学会生字,学会质疑;学生再读古诗,理解字词,品味诗韵;学生三读古诗,感悟诗情,习得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古诗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抓出诗中的关键字、关键词,认真读,仔细品。

字词拓展悟诗情

诗中的“西岭”与“东吴”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字词,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字词。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时,提出了对于“西岭与东吴”一词的不理解。教学时老师以词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拓展。还记得理解“西岭”一词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工具书,了解“西岭”的“岭”子乃高大的山峰。然后开玩笑地说:西岭西岭,一定是哪个方向的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西边。我及时表扬他们真聪明;我接着问孩子们想不想知道:这西边高大的山岭究竟是那座山?当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被启动时,我及时出示多媒体画面:一座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山岭映入眼帘,这就是西岭——岷山,毛主席有诗为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诗画中感受岷山气势磅礴,红军豪气冲天!理解“东吴”时,我正想把我事先准备好的“东吴”的答案告诉他们,一个男孩举手说他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男孩流利地表述着他在《三国》里看到过这个词,应该是个地方的'名称,当时是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听了他的话,我感到很诧异,真的不能低估了这些孩子的知识水平。我高兴地送给了这个孩子八个字“真会读书,向你学习”!后来在学习后两句诗时,我正是抓住孩子们对“东吴”一词的兴趣,及时引领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告诉孩子们,“东吴”,就在我们现在的江苏境内,苏州无锡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告诉孩子们,杜甫的一生可没有我们这样幸运,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写诗时58岁的诗人因为逃亡带着妻儿老小一家人来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来。而他的家乡是在湖北襄樊,从地图上看,相距很远。在做了这么多背景铺垫之后,我问学生,诗人看到东吴的船到了这么远的成都,他会想起什么?(此时学生答出了:战争终于结束了啊!我的家乡怎么样了?可以坐船回家乡了吗?想起了一家人在家乡时热闹幸福的景象……)诗人的淡淡乡愁就这样被“东吴”慢慢牵出,诗人的满怀愿望就这样因“东吴”隐隐流露。

品读回味明意法

在品读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中的哪个字把黄鹂与白鹭写活了?又是哪个字把“西岭千秋雪和东吴万里船”写静了?学生很快从诗的前两句中抓住了“鸣与上”。一个“上”,一个“鸣”,品出了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树枝条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鹭振翅高飞,直上蔚蓝的天空的语句。一个 “鸣” 、一个“上”字,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视角的转换——由低到高,体会到诗人笔下的黄鹂与白鹭活了,动了,能说出一片动态的美景仿佛就在他们眼前向着高远延伸;从古诗的后两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遥远的西岭上静静地的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门口不远万里从东吴来的船只静静地停泊。一个 “含”,一个“泊”,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眼中的远山与近船,就是一幅镶在窗中的画,铺在门口的图,这画、这图,从远远的西岭向我们眼前舒展过来。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美,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体会到诗就是一幅工笔花鸟画,一幅写意的山水泼墨图,一首洋溢春天气息的歌。

在品读过程中,我让学生从诗中找找:诗人是在哪里赏“雪”,又是在在何处看“船”?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窗”,一个 “门”,在细细地揣摩与品味中,领悟到诗人观察点的变化——由远到近;透过“窗与门”,引导学生领悟工整的对仗与美妙的对偶:字数相等,意思相近(相对),位置相同……学生很快找出了“黄对白,鹂对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感受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神韵。

在这节古诗教学课上,正是学生接触了这么多生动活泼、精美有韵的语言实例,通过“诵读、揣摩、品析,表述”,才内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真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绝句教学反思9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读和图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图中感受。我在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导入部分以投影诗中插图入手,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并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在出示课题的时候,我利用图层关系,将课题中需要学生学习的生字“庐”和“瀑”进行重点学习,以此来实现第一个目标。在“学文“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教学:其一,自主读文;其二,进行朗读指导;其三,进行会认字学习指导和古诗配画学习;其四,指导背诵。从目标上看,四个目标都已经达成,而且利用课文插图和课件,很好地解决了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从效果上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体现。图文结合,激发了学生朗读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另外,利用田字格,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生字送回家,从而来指导学生的书写,这既让学生获得了一个实践参与的机会,又充分体现了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同时,这也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策略,为师生搭起了一个交互的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授《绝句》伊始,我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看到了什么?然后根据图来出示古诗,让同学们在图文并茂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以图来辅助理解“千秋雪”、“含”、“万里船”等词,效果良好。这样的教学也能很好地实现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然后再利用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背诵课文。总之这一节课的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达成,而且各知识点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另外,我还利用现实环境帮同学们理解古诗“窗含西岭千秋雪”。我让同学们将教室的窗户当作一张白纸,然后看窗外的景色。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了“含”的意思。

总之,这一节课更让我明白,低年段不要过分注重课文字词的理解,而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自己去感悟,去理解,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作引导。这一节课也让我明白了,要利用好现实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走出文本,利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去领悟。

绝句教学反思10

前两天进行了《绝句》的教学,讲完之后,也有一些自己的反思。

这篇古诗是三年级下册的第一篇古诗,从题材上来看是一首五言绝句,内容也比较简单,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学生读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讲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所讲解的内容,还存在以下不足:

1. 讲的内容比较基础,缺乏一些拔高的知识。在这次讲解中我主要紧扣课标来讲解,重要的内容虽然没有漏讲但是没有深入的`讲解,孩子们将来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可能会比较疑惑。

2. 缺乏阅读指导。首先教师的朗读示范不够,讲课中播放了音频但是教师再范读效果会更好。其次,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比如说开心的时候怎么读?哪里该读的快一点?哪里该读的慢一点?这些跟学生详细讲解孩子们会更乐意朗读。

3. 对古诗大意的重视程度不够。三年级应该掌握古诗的大意,但是我觉得对于大意应该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再记忆,最好自己能够理解、分析出来。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讲了但是没有让学生加深印象,可以在最后的时候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再记忆一下。

作为一名新老师,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改进的,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绝句教学反思11

本课的优点

课堂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学生认识了九个生字,并且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通过观察图片来理解诗句的含义,非常直观、形象,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明白诗句意思;教学过程中,读的较为充分(学生的自读,纠正发音;老师范读;学生打节拍地读;理解诗句后的熟读;感悟诗境后的美读。

本课的不足

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致不高,一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局限于几位;对于学生的评价太过单调,没有针对性;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只是读出了诗的节奏,而没有做到有感情地读古诗;感悟诗境时,引导的过于简单,原本设计的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几种“事物”,进一步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丰富色彩,进而感受春景的魅力之处”,由于紧张的缘故,也疏忽了对学生的引导,导致学生感悟不深刻,没有感受到如此美丽的春景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勃勃生机。

虽然课堂留下了遗憾,但是“我参与,我幸福”。经历了,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感谢评委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继续努力,完善自我,让我的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进步,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做一个更为合格的引导者!

绝句教学反思12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眼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每个人都明白,如果古诗教学得好,那将会给孩子带来多大文化的体味与快感,但是处理起来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古诗教学“五步法”——:①课前查询知诗人。②介绍背景解诗题。③质疑讨论明诗意。④想像诵读悟诗情。⑤迁移应用背诗文。许多老师都了然于胸,但是操作起来,并不是很轻松,特别是第四步悟诗情入诗境,总觉得怎么做都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步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当中去。因此,最后落得个读古诗认生字,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的内容说一说,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这样的做法其实存在许多问题的:

一是没有关注到学情。

现在的孩子,在小学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唐诗,唐诗中的名篇总有部分是耳熟能详的,加上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背诵《小学生经典诵读》这一套书,所以入选我们课文的诗歌90%学生已经提前背诵过的。那么朗读、背诵这一关就可以省去许多时间。省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需要我们老师去思考。

二是没有关注到诗的文化内蕴。

学古诗与学现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但是古诗为何历经千余年仍然令人传诵难忘呢?这与古诗的语言精练、画面丰富,用词准确、内涵博大、意境深远,读时朗朗上口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老师不能通过一首首古诗让学生逐渐步入古诗的大门,窥取个中的奥秘,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怎么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学情。

细到什么程度,学生有多少人多读会背这首诗,有多少人已经能认读诗中的每一个生字。这样,课前的检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师的任务是教学生不懂的不会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学生根本就不会注意到的知识内容方法。像我这个星期教的《望庐山瀑布》与《绝句》这两首古诗,班级里除了新来的陈浩及个别去年经典诵读不过关的同学不会背之外,其余的学生都会背诵。因此,在教学生字时,我把重点放在“庐与炉”两个生字上,这两个生字如果不能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来历与不同,学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看“草庐”的图片,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庐”就是古代简易的房子,可能是贫困人或隐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过路人休憩的。“广”就是为大家遮风挡雨。这样学生从图从来历从字形上对“庐”字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再教“炉”字就相对简单许多,诗歌中有“香炉”一词,问他“香炉”是怎样的?再问“炉”为什么是“火字旁”,尔后进行扩词,这样学生能从字形字义上较好地区分这两个音近字。

二是带领学生评析诗歌。

IEA阅读测试时把阅读能力分成四个层面:

第一层,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

第二层,直接推论;

第三层,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

第四层,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的要点。

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多时候更多是关注学生一、二层面的能力,很少关注三、四层面的,导致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比较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评析文章内容、写法、人物特征等等,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弥补的。

比如,我在教《古诗二首》时,当学生已经了解了诗意,会背诵的情况下,我问:“再请细细读这两首诗,你觉得哪里写得特别好?为什么?”

学生的发言是能给你意外的收获的。他们谈到许多——

《望庐山瀑布》:有的说“挂”字用得好,让人觉得庐山瀑布像画一样美;有的说“飞流”用得好,让人感觉到瀑布水流速度非常快;有的说“直下”用得好,让人觉得山势陡;有的说“银河落九天”比得好,让人了解到瀑布高得望不到顶;也有人说“疑”字用得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绝句》:有的说颜色很美,因为诗歌里写到了四种颜色,黄、翠、白、青,觉得很淡雅;有的说声音很动听,一个“鸣”字让人觉得鸟在唱歌;有的说“飞”字给人动态美,“泊”字给人静态美。当然这一切都在我的预设中,因此,在学生理解诗歌时,我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而王翔的“行”字美,因为“群”鹭是乱的,而“行”是整齐的,这点我备课时确实没有想到,当时真的很激动,可见我们的学生,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时间,设置足够的自由度,他们是能够学好的。

这让我想到了《好妈妈一定要懂的几个心理效应》中的“鱼缸效应”。也就是,当鱼放在小鱼缸太久了,他的身体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长了,哪怕后来你再将他放回大海,他的体形也不再长。即过度的框架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空间。无论是家长与老师都应给孩子一个宽松、轻松、和谐的环境,多引导,多让孩子去选择去发展,这样孩子将来的路会更宽更广。

绝句教学反思13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绝句教学反思14

美术作品里的败笔会使作品黯然失色,课堂上语文老师绘画的败笔却能使课堂变得更美。下面这节课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杜甫的一首古诗《绝句》,才刚把诗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议:老师,这首诗那么优美,让咱们把它画成一幅画吧?说实在的,这个提议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设计了,本想在学生学完和背熟古诗后才进行的。但又一想,既然是孩子们提出的,我何不随了他们的意呢?于是我便让他们根据理解把这首诗“画”出来,孩子们这回可兴奋了,齐刷刷地拿出纸笔认真画起来。五分钟后,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我一激动也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不料画到屋子的窗时,几个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来:“老师,你画错了!”这回可轮到我纳闷了,我结合诗句左看右看,就是没有发现破绽,于是就问他们为什么说老师画错了呢?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你的窗画错位置了,那扇窗应该画在雪山的.前面,不应该画在它的旁边。”我还没来得及问清原因?一位平时就很活跃的小男生索性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雪山前画了一扇窗,接着便问我:“老师,书上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应该是把雪山装在窗框里,您说对吗?”我听了,带头鼓起掌来,不为别的,就为学生们已经自己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体会“含”字的意境。更让我兴奋的是,接下来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就在诗画浓浓的氛围当中,我和孩子们顺利完成了一次“诗画之旅”。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话: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确如此,无意中窗户“装”错了地方,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思维火花在欢乐的气氛中碰撞。文本与生活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学生心中喷涌而出。

感谢这笔败笔,要不是它,学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导下去发现、去领悟“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因为我在预设的目标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但我知道肯定不会有今天课堂上这样的效果,因为那样的主动权在老师的手中。感谢这笔败笔,使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雨后春笋、似火山喷发。以前总担心离开了我的引导,学生无法理解文本,时刻都想着该如何牵着学生走,现在我觉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把握互动和交往的时机,唤起孩子们心中的求知欲。

绝句教学反思15

绝句这首五言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色图。这首诗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寓情于景,显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机和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情。反复诵读此诗,给人一种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带着对这首诗的喜爱,我饶有兴致的开始了教学。

上课伊始的“说说关于春的'成语”比赛一下子将气氛领了上来,孩子们似乎进入了春天的世界,一双双小手高举过头,一种“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整个教室。

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在游戏导入,激发兴致后,又紧接着让孩子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想想哪句古诗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天来了。孩子们在小组里面大声的朗读着,说着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热闹。“我觉得春风花草香这句诗最有春天的感觉,因为春风一吹,花儿都开放了,草儿也从土里钻了出来,探出脑袋张望这美丽的世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觉得这就是春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呢?”“很高兴,很欣喜!”“那你能将这句诗大声的朗读出来吗?”“能,……”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在孩子们个性化的解读中,我完成了对本诗的教学。让孩子们的自主、自由的解读代替老师的枯燥乏味的解释,但同时又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给予指点引导,并进行朗读的指导。

或许是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或许是孩子们的表现很好,或许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本堂课孩子们和自己的状态、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富有诗意的春天。

下载小学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反思范例[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二年级语文《绝句》教学反思范例[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让学生借助图片,诗画相融,想象画面,产生......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这首五言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色图。这首诗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寓情于景,显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机和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前台,让学生真正成为......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一、学生在"玩" 中学语文 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在识字方面 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学习利用......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第1篇:浅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一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四个月的时间虽说短,但与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却也令我回味无穷。 开学那两三天,同学们又见......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课文《农业的变化真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要求孩子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们......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生动......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我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天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一、学生在"玩" 中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