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
总结过去,开启未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将于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东星资源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一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xx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力争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50%左右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20xx年08月15日xx日报)
刚刚印发的《xx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用三年时间,对全省行政村生活垃圾、卫生厕所、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彻底整治,到2020年力争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50%左右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可以说,这对全省广大农村群众来说是一件利好的实事好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让广大农村群众直接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还转变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了发展环境。
xx省委20xx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健全生态文明和人居环境建设保护机制,建设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幸福美丽新村。但从目前来看,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到2020年实现50%左右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是当前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大的难点和重点。据住建部最新统计,目前我省农村生活污水平均处理率只有20%。这就需要各地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在全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力争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正因如此,全省各市、县要按照省上《实施方案》迅速编制市、县两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其规划应当包括整治内容、资金投入、技术支撑、推进方式、管护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省上《实施方案》已作了相应规定。省上将从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卫生厕所改造和粪污治理、旧村改造与村容村貌提升、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5个方面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方案和整合办法;建立市县为主、省级适当补助的政府投入体系;编制xx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导则,分级分类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技术指南;在全省21个市将各选择一个示范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建立行政村常态化保洁制度。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系统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其整治效果怎么样?直接关乎最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坚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垃圾、污水整治和“厕所革命”,坚决遏制农村违建行为,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着力建设产业美、民居美、环境美、乡风美、生活美的“五美乡村” 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入常态化。正如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目标,我省将把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优先实施聚居度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区域污水治理,优先安排15户或50人以上的农村居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先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选择一批村庄,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
动真碰硬,重拳出击。全省各地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持续抓好生活垃圾、卫生厕所、农村生活污水,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二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20xx年xx省委一号文件发布,构建起新时代谋划xx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幅令人憧憬的“三农”新蓝图在巴山蜀水间铺开。无论是点睛农田巨变,还是擘画崭新远方,引领xx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勇立潮头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xx的“三农”工作。20xx年5月23日来川视察时指出,xx是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做好“三农”工作的良好条件,必须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20xx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强调,xx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推进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毫无疑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xx做好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作为农业大省的xx,农业兴则全省兴,农民富则全省富。党的十八大以来,xx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xx“三农”工作的重要嘱托,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文章,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xx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积累了做好“三农”工作的xx经验,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xx为全国积累的可资借鉴的“三农”工作经验。在笔者看来,这些经验既来源于xx工作实践,也启迪xx各地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坚定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以“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用心用力推动xx“三农”工作深刻变革,奋力推进xx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历史性跨越,全力开启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近些年来,xx以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为重点,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全国“四区四基地”,把压力变为动力,把责任化为行动,全省油菜籽产量20xx年跃居全国第一,鱼子酱食品产业有了珍贵食材生产的世界话语权,这让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这些都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果。同时,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xx锁定强农兴农的主线,从20xx年出台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6”行动方案,到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再次强化以三大任务为重点构架现代农业产业链,使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得以明晰,也为新时代xx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农业强则xx强,农村美则xx美,农民富则xx富,是xx的未来目标,也是xx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奋斗方向。为此,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下大力气擦亮xx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不断筑牢xx推动乡村振兴再出发的前行基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总体格局,大力推进“五美乡村”建设,在巴蜀大地唱响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春之声”,让一幅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画卷在蜀乡大地徐徐展开。
总之,全省各地要担负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全力以赴做好“三农”工作,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必然抉择。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三
以人才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
健全乡村人才振兴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鸿篇巨制,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要健全乡村人才振兴的制度机制,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一是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一整套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保障。二是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乡村人才工作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以更大力度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三是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突出乡村人才振兴重点。如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需人才数量、质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还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既要培养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也需要发现、发掘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在乡村人才培养上,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实践迫切需要,突出重点,对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进行针对性部署,尽快满足需要。
形成乡村人才振兴合力。乡村人才培养的主体多元,涉及面广。要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着力推动形成乡村人才培养的工作合力。一是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引导综合性高校增设涉农学科专业,加强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建设。二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农村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职业院校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农村“两后生”进行技能培训。三是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养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发挥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分类分级开展“三农”干部培训,将教育资源延伸覆盖至村和社区。四是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机构作用,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加强对高素质农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培养,推动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五是支持企业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引导农业企业建设实训基地、打造乡村人才孵化基地、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
乡村人才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认真落实《意见》,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选好人才、育好人才、用好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使广袤乡村充满勃勃生机,迎来更有希望的发展前景。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四
以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省
9月24日下午,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推动10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夯实3大先导性产业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实现xx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不仅是保证实现xx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增加收入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美好期待。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这也为xx如何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xx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发展与改革的辉煌历程,xx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xx农业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离农业强省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也给xx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带来了机遇。因此,我们一定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农业强省目标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作为xx而言,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首在抓好产业振兴,这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等名扬天下,这正是xx优势特色产业,当以打造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等特色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引领,加快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当地产业振兴优势,为xx农业产业发展筑牢载体平台,夯实产业振兴基础。
重在抓好人才振兴,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无论是实现乡村振兴还是实现农业强省目标,都必须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而这正是需要大量的人才作支撑。因此,既要下功夫重点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又要想办法引回和引入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继续推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创新创业发展,助力加快构建新型农业体系,提供人才保障。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五
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脱贫攻坚后推动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的战略路径。刚刚闭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1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八大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业发展新活力,培育农村发展的新动力,坚决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短板,充分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支撑。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为我们立足“十四五”做好“三农”工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阐述“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深入研究依法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不断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既是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口号,不是概念,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而是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工作中。如果说,“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就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不能达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必须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找准城乡融合发展的发力点,让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镇、农民与市民一起现代化,一个不能少。这样的“紧扣”,才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四化”同步的活力乡村,让农村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体化统筹推进。要准确理解有效衔接的丰富内涵,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方向,从产业入手,做好发展衔接,从机制入手,做好政策衔接,从治理入手,做好服务衔接,把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坚持推进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五大振兴”、齐头并进,搭稳乡村振兴“四梁八柱”,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xx特点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要对标对表中央、省委部署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精心谋划推动“五大振兴”,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实效性,以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的重点突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擘画出农业逐步强大、农村日渐美丽、农民日益富足的美丽图卷,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写下划时代的一笔,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乡村全面振兴最新最美的篇章。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六
以榜样为旗帜,激发推进乡村振兴昂扬姿态
总结过去,开启未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将于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扶贫干部秉持先锋模范作用,凝聚亿万人民激发主体作用,向贫困贫穷发起攻坚战,取得了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漫漫征程,奋斗引领。在脱贫攻坚的道途中,一批又一批的扶贫干部不计辛劳、义无反顾、慷慨激昂下沉到贫困最前线、最艰难的地方,以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用脱层皮的精神换取群众脱贫致富,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气吞山河的脱贫壮丽史诗。他们当中,有的舍小家为大家、长期扎根乡村,有的不惧风雨担当、夙兴夜寐奔跑,有的顽强拼搏奉献、啃最硬的骨头。在他们当中,不乏少数扶贫干部为了替群众托起一片致富蓝天,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如同一团星火,照耀乡村大地翻天覆地变化之旅。
脱贫攻坚楷模是脱贫攻坚路上最高耸的丰碑,镌刻在脱贫攻坚历史上最巍峨的脊梁,也是值得每一名共产党人铭记和弘扬的精神本色。站在“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接、“两个大局”交织的历史关键期,以脱贫攻坚楷模为榜样、以脱贫攻坚楷模为旗帜,凝心聚力、团结一致、鼓舞干劲,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更大的强劲动力,以昂扬姿态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
以榜样为旗帜,就得学习他们坚定信念、锐意进取的如磐定力。脱贫攻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一批批扶贫干部以决战决胜的信心,推动全面小康宏伟蓝图变成现实画卷,正因他们内心中坚守对第一个百年目标的信念。开启乡村振兴之旅,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娄山关、腊子口,还须过草地、翻雪山,汲取脱贫攻坚楷模的精神伟力,就得学习他们坚若磐石的定力、义无反顾的勇毅。
以榜样为旗帜,就得学习他们不惧失败、锐意出战的忘我付出。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航船,更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实现乡村振兴伟大目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写进现实,必然要在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中接续前行。以榜样为旗帜,得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潜沉品质、激发“功成必定有我”的立业精神,切实击楫中流、扬鞭奋蹄、迎难而上。
斗罢艰险再出发,挺立奋进新征程。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是当下必须要走的路,也是必须走好的路。党员干部以榜样为旗帜、以脱贫攻坚楷模为标杆,对标对表、看齐追逐、奋扬意志、奋发进取,乡村振兴路上必定能够遇见更美的风景。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七
以大抓落实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9月4日,xx省乡村振兴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在成都召开。在下午举行的第二次大会上,成都、广安、眉山、内江四市负责同志先后发言,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搭建共享平台、建设宜居乡村、发展农业园区等方面,介绍各自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思路和重点做法,推动全省乡村振兴开新局。
任何一项工作,若想取得成效,必思于细、重于实、落于行。实施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农民的梦想,也是每个国人的梦想,更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实现乡村乡风文明,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复兴,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线;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石;实现乡村生活富裕,是农民的基本向往,也是我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实现这一极具现实针对性的目标要求,必须要有实打实的落实,没有落实,一切目标都会成为空谈。
虚花结不出实果。抓落实,一丝一毫都草率不得、马虎不得。要全面推进xx乡村振兴,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政治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深化对省情农情的认识和把握,切实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思想,以及对xx“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全方位抓好落实,让全省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乡村振兴是一个全新的大战略,也是一篇已经起笔的大文章。落笔之处就在于大胆闯、大胆试,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这次全省乡村振兴大会,就是一次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的会议,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要求我们必须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谋得深一层,坚决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路径依赖,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来谋划推进乡村振兴,力求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突破。也正因如此,成都、广安、眉山、内江四市负责同志的发言,结合各自的实际,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定位精准、内容详实,体现了对这次大会精神的准确理解、全面把握,体现了落地落实,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一直是xx人所秉承的精神。要落地落实,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首先,必须立足发展全局,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xx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之策,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落到实处,让乡村振兴的脚步跟上全省发展的步伐;其次,必须顺应民心民意,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业真正强起来、农民真正富起来、农村真正美起来。这在成都、广安、眉山、内江四市负责同志的发言中,既有答案,又有回声。
全面推进xx乡村振兴,目标非常明确,号角格外吹响。我们有理由对这一宏伟蓝图充满憧憬,我们更有责任把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现实,而落地落实,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就是当下最迫切的落实,必须拿出“走在全国前列”的气魄和行动,把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结合起来,全力以赴落实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确保如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第二篇:全国两会精神宣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全国两会精神宣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等方面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的专门部署。
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组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关系的集中反映。
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推进轮作休耕、草原生态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为何要提出乡村善治?因为,在当前乡村治理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问题: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各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加剧,群众参与不足;农村“空心化”“三留守”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乡村债务沉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导致城乡差距较大;有些宗族势力对乡村治理形成干扰,影响了乡村的和谐稳定。乡村善治的目标是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更加完善有效、多元共治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未来要干好10件大事
1、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2、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3、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
4、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研人才支撑作用。
5、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
6、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
7、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8、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9、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打造。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10、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
三、实施乡村振兴要解决好“三农”问题。
从农业、农民和农村三个方面发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首先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到“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任何举措都不能背离“三农”工作的根本要求。
具体要做到8个坚持:
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是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三是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五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六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七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八是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四、实施乡村振兴要抓住“五大振兴”,抓好“二十字方针”。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也就是要全面贯彻“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二十字方针。
1、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要夯实产业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这是农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社员网在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中深刻认识到,产业兴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是所有振兴的前提。
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必将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2、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要强化人才支撑。事靠人做,业由人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3、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要厚植文化力量。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也要“脑袋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持绿色发展、涵养生态文明,以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思想文化力量。
4、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走绿色发展可持续路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第三篇:乡村振兴战略
人民日报:土地流转与田园综合体
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和主抓手;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田园综合体”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和主平台。
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新阶段,土地流转和田园综合体建设理应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与主平台。
美好的“田园”是我国古代人们向往的理想空间。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必须着眼于“新田园时代”背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创造“现代田园”。关键的平台就是“田园综合体”。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这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培育和转换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现有农庄、农场、合作社、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以及农旅产业、乡村地产等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支点和新引擎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找到新支点、新平台和新引擎。具有多元集聚功能的田园综合体恰好可以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优良载体。
也就是说,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也就是说,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2.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将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转化“三农”发展动能的主要抓手,进行了多项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积累了良好基础,特别是在“提质”方面,在优质农产品供给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下一步,如何将现有改革项目集聚、联动,形成精准发力、高起点突破的新引擎,在进一步“提质”的基础上做到“增效”,让农民充分受益,让投资者增加收益,将是“三农”领域改革面临的新挑战。
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新第六产业”,实现现有产业及载体(农庄、农场、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小镇等)的升级换代。
3.田园综合体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本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要实现“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生态优”的综合效益,应该选择聚居模式。但以往部分地区“赶农民上楼”的聚居模式,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宜居愿望,也不符合中国乡村自古以来的田园居住特色。
依托田园综合体,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保持田园特色,又实现现代居住功能。借助聚居功能,田园综合体也将成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佳空间。
4.田园综合体将成为高端人群集聚地
我国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作为主要潮流的城市化,和非主要潮流的逆城市化是共同存在的。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城市,逆城市化的主要群体是高端人群。可以预见,在较为发达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将进一步扩散。而中国人传统的“田园”情结,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住在郊区、回归田园。
5.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农民脱贫新模式
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是赋予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自主“造血”的功能。田园综合体集聚产业和居住功能,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路径。
各种扶贫政策和资金,可以精准对接到田园综合体这一“综合”平台,释放更多红利和效应,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让“三农”有可持续发展支撑,让农村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
总之,田园综合体将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农村生活方式、乡村治理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更高水平的良性互动,奏响“三农”发展全面转型、乡村全面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土地问题依然是“三农”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近年来,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一项最具活力的改革举措是“土地流转”。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建立在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着多种机遇叠加。根据住建部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按照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统一工作部署,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可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工作。这一探索,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了新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可以预见,随着“租购并举”的推进,城市郊区以及处于郊外交通节点上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将迎来重大利好。
国土资源部提出,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不受指标规模限制,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省市范围内流转。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在调研走访中,我发现当前农村金融环境主要呈现几个问题:
——从自身来看,我们工作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一是金融服务效率有待提升。虽然我行已经在辖内所有乡镇实现了物理网点全覆盖,但由于部分乡镇地域广、所属行政村较多、人口分布比较分散,与我行现有的物理网点及自助设备数量相对比,金融服务配置还存在不足。一方面,金融服务力量不足。以*镇为例,我行*支行是*镇内唯一一家金融机构,共有3个网点,布放了4台自助取款机、2台机、5台惠农终端、36台助农Pos机,但*镇面积达96平方公里,辖内38个行政村,人口7.6万余人。从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农村支行的金融服务力量难以完全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信贷投放机制僵化。较为僵化的信贷投放机制带来了审批慢、周期长、效率低等弊端,导致信贷投放难以满足农村的有效需求。同时,部分客户经理因为害怕贷款出现风险,而存有惜贷、畏贷、不敢贷等心理,导致人为的延长了信贷审批时间。以*村为例,部分副食店、小卖部,用于“春节”等节假日经营囤货的临时性贷款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部分“无抵押、难担保、有产业”的农户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而难以扩大经营规模;个别农户因缺少资金导致正常的生活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二是居民对物理网点的依赖较强。随着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的逐渐普及和“晋享生活”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成功上线,我们在移动金融领域取得了大突破。但是,传统习惯和农村地域限制,导致客户对物理网点仍然有较大的依赖性。一方面,固有服务模式有待打破。以*支行为例,在支行营业部搬迁以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客户流失现象。据统计,流失存款客户2120户,金额1.21亿元。这说明,客户粘性还不够强,6 客户没有与我们员工真正建立起紧密关系。另一方面,每逢农村赶集期间,我们农村支行的物理网点往往出现柜台“挤满人”、客户“排长队”的现象。这说明,自助机具和移动支付渠道的使用率还不够高,农户的金融服务习惯有待改变。
——从外部环境看,受到的主要制约:一是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我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乡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口“空心化”现象。以#村为例,该村地处,登记人口5290人,年龄在20岁—40岁之间的人口仅有1501人,占比仅为28.4%。并且,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了出去打工。据统计显示,该村有超过1100人在外务工,多为青壮年,而留守人口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同样的情况还表现在其他乡镇,在位于#乡,在其乡政府所在地一#村,登记人口1645人,年龄在20岁—40岁之间的仅有348人,占比仅为21.2%;在距离城市中心最远的*乡,在其乡政府所在地*村,登记人口1248人,年龄在20岁—40岁之间的仅有243人,占比仅为19.5%。从上述情形看,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我们辖区内的普遍状况。二是农户的信贷需求与实际情况不相匹配。一方面,农村经营性信贷需求虚高。部分农户运用资金能力差,经营水平低,对市场需求反应慢,“拍脑袋做决策”等盲目投资行为较为突出。加之,这些农户“不成熟、不合理、不切实际”的申贷计划,导致金融机构不愿为其放贷。另一方面,部分农户受制于自身资产状况、经营状况、信用状况,难以通过正规渠道在金融机构获取贷款或其预期额度的贷款。三是农户金融知识较为匮乏。我在调研中发现,多数农户认为理财、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产品不够安全,对互联网金融等新渠道持有戒备心理,导致金融创新成果不能广泛的应用于农村。在金融知识宣传活动 中,我发现部分村民对金融风险缺乏防范意识,对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法律常识知之甚少,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四是农村小额贷款风险成本高。一方面,当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在农村地区时有发生;一旦出现不良贷款,受制于农村特殊的环境,清收手段单一,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不良贷款;另一方面,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较大。同时,部分贫困农户对扶贫贷款认识不到位,误把农商银行的“扶贫贷款”当做政府提供的“扶贫专项资金”,缺乏履约还款的意识,导致出现部分逾期贷款。五是农村信贷需求与供给不相平衡。经过测算,我行年均可投放信贷资金10亿元,不仅能完全覆盖辖内企业、商户、居民的信贷需求,而且还有较大富余。缺乏投向的富余资金不仅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浪费,更加重了我们的经营成本。
——从政策角度来看,目前的局限主要有:第一,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当前,有关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立法上的缺陷,使农村信用环境的整治难度加大;破产法清算程序把银行排在最后,没有明确金融机构对欠债不还的债务人享有破产起诉权;贷款诉讼执行难也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对逃废债行为缺乏强有力的威慑手段,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维护。第二,农村征信系统建设的滞后性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信息不对称,使得我们农商银行缺乏农户个人信用信息和涉农企业信用信息的获取渠道,无法从源头把控风险。第三,缺乏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涉农贷款风险较大、成本较高,而其风险补偿机制又十分匮乏,导致贷款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严重影响到涉农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的积极性。比如,利率 补偿机制缺失。国家对农村金融市场中的贷款利率实行严格控制,要求对农户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导致涉农贷款成本较高;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是“三低三高”即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致使国内商业保险公司均不敢轻易进入农业保险领域,导致农业保险作用无从发挥。
四、形势分析
十九大报告里讲到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之一。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出的新要求,意义非常重大。亿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充满期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提到前所未有的政策高度,既是农商银行的艰巨任务,更是农商银行实现自身发展的利好契机。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有效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预计将会有一大批在城市务工的青年农民、农村大学生、下乡干部等具有现代金融意识的人群去农村发展事业,将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活力,带来更多的有效金融需求,既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也为我们的信贷投放提供了新机遇。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制度。对农用地而言,在第二轮承包到期后,中央已经明确再延长30年。当前,“两权”抵押贷款(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是比较有效地抵押贷款模式,而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将会为我们大力推进“两权”抵押贷款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必然会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既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会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意味着,将会有一大批涉农项目、涉农工程在农村地区铺开。而作为农村地区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我们农商银行可以凭借与地方政府的良好关系,利用牢固的农村客户基础,依托乡镇网点,集中营销涉农项目,重点发展活跃客户,吸收惠农资金,发放涉农贷款,进一步夯实农村基础市场。
尽管有上述机遇,然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能力相对偏弱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观。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来,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尤为困难。以我行为例,我们当前的年资金成本高达3.14%,而贷款平均年利息只有6.15%,利差仅有3.01个百分点。利差收窄导致我们只有“薄利多销”,通过不断发展小微贷款突破经营困难的瓶颈。
五、农商银行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通过实地调研,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如果不深挖农村市场,不用心服务农村,我们就有可能失去这片生机勃勃的广阔市场。为此,我们将在省 10 市的科学指引下,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不断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力度,不断厚植传统发展优势,切实把农村基础市场打造成支撑农信事业发展的“根据地”。
一是优化服务,助力打造普惠乡村。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做好服务,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服务水平,更加体现着我们的普惠意识。第一,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村地区的“先天不足”,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也影响到金融服务。为此,我们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做好农村服务的前提。一方面,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农村土地整治等农业基础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农村道路交通、电信网络和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银行+农户+财政补贴”等服务模式,为改善乡村生活和人居环境提供资金支持;第二,下沉服务重心。我们农村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农户服务“满意度”,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通过“上门宣传、上门营销、上门办业务”的主动服务,不断加深与客户感情,不断增加客户粘性,不断培养客户使用农信产品的习惯,让广大农村客户真正认可农商银行。第三,建设服务体系。依托遍及城乡的服务网络,通过“物理网点+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建设,形成立体多元的服务体系。通过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电子化渠道建设力度,为广大农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普惠金融服务。第四,探索分层服务。为适应农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我们在农村探索建立分层服务模式。针对进城创业群体,我们实施跟踪服务,依托阳光快贷——惠商通等信贷产品,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切实解决其融资难题。针对在农村创业群体,我们不仅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完善信贷政策、降低贷款利率 等传统手段进行扶持,而且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主动帮助其找销路、找商机、找市场,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产业。针对留守群体,我们借助“金融知识进万家”等活动,以农村网点为阵地,采取现场宣传演示、制作播放动画、文艺演出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农户普及基础金融知识。同时,针对留守群体普遍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特点,我们通过上门服务、电话服务等方式,简化程序、缩短流程,快捷高效的为其办理基本金融业务。
二是产业引领,助力打造富裕乡村。产业兴旺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根本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为此,我们将紧紧围绕服务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新需求,以支持涉农产业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通过发挥现代农业产业的引领作用,有效带动农户致富增收,助力打造富裕农村。
——定位核心项目。产业要发展,关键看“龙头”。找准龙头企业,定位核心项目,可以将金融服务传导至产业链上下游,发挥辐射效应,带动乡村致富。比如,我们通过向食品有限公司发放扶贫贷款***万元,不仅直接带动贫困人口**余人,而且大大促进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同时,我们因地制宜,支持具有沂蒙地域特色和自然优势的光伏产业,先后向**光伏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阳光光伏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发放扶贫贷款**万元,直接解决就业机会**余个。通过支持核心项目,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引领作用,有效激活了 县经济。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分析产业特征,不断挖掘优势产业,根据辖内农村的产业特点,进行科学精准扶持。探索运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链金融服务新模式,集中打造一批农业品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产品就是为了提升效率,着力解决涉农信贷“效率低、审批慢、流程长”的问题。我认为,在产品创新上,需要根据农村信贷市场与城市信贷市场在客户对象、信贷需求、风险特点、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性,完善信贷政策、研发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发展消费金融,提升农户的获得感。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三农信贷业务制度,对涉农产业的服务范围、信贷政策、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及利率定价进行详细规定。比如说,考虑到当前居高不下的资金成本,农商银行的贷款利率需要适当提高;考虑到不同产业的特点,可以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考虑到农户的临时性资金需求,可以灵活运用差异化的信贷政策。第二,研发符合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转快、需求急等特点,可以推出龙头企业收购资金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等新型信贷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融资和产业集群融资,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第三,加快担保方式创新。为有效解决涉农贷款抵押担保方面的“瓶颈”制约,需要不断扩大抵押担保特别是动产抵押的适应范围,在推进“两权”抵押贷款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应收账款质押、存货抵押、林权抵押等贷款品种;同时,创新保证担保方式,根据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关系,采取农户联保、公司担保+农户联保、专业合作社担保+农户联保等担保方式,加强与担保机构合作,放大担保倍数,以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
三是消费金融,助力打造活力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三农”领域表现相对集中。比如,农民的生活开支、红白喜事、房屋翻新等消费活动都需要金融服务。为此,我们以消费金融为支农惠农的“突破口”,着力为农村提供城乡均等化的消费金融服务。第一,开展常态化“进村入户”的营销活动,逐户建档立卡,筛选重点客户,建立农村消费金融大数据。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小、客户相对分散的特点,精准研发消费金融产品。根据消费产品类型及用途、客户的信用等级、家庭资产收入等因素,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农村消费群体,实行差异化、个性化利率定价,合理确定消费贷款利率水平和贷款期限。第二,紧密对接新型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进程中产生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金融需求,加大消费金融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广大农民实现“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居”的基本生活目标。第三,积极筹建消费金融公司,以城乡中低收入人群作为主要的目标客群,建立线上申请、审批的消费贷款平台模式,通过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进行自助办理,着力满足农村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消费需要。
四是信用筑基,助力打造诚信乡村。信用是金融的基础。为此,建塑农村信用环境就成为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要持续开展好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工作,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对信誉好、主动按期还款的农户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上给予优惠,对不讲诚信的贷款者公开曝光,切实营造出“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第二,开展农村信用共建工程。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人行、银监、法院、工商、税务等合作 力度,借助村两委、驻村干部、农村信息联络员等力量和第三方数据平台,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填补农村信用空白,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第三,要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农村信息联络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发动信用农户,采取有效手段,积极帮助农商银行清收不良贷款。
五是创新业态,助力打造生态乡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大对生态旅游、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绿色农业等新兴领域的支持力度,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全力打造生态乡村。第一,坚持绿色导向,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对于符合“绿色信贷”准入条件的项目,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我们计划在辖内支持推广农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项目,大力引导农民开发利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第二,支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整合农村劳动力,激活农村的内生力量,助力培育一批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第三,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依托我省丰富的山水、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支持开发一批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生态农业观光游、名胜古迹文化游、乡村生活体验游等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同时,通过扶持“乡村农家乐”、“农家客栈”等项目,帮助当地农民创业兴业。
六是跨域合作,助力打造现代乡村。第一,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客户资源的优势,但对客户信息的整合和分析能力不足。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尝试同互联网数据分析厂商合作,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既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也有效提高了自身的获客能力。第二,加紧与第三方机构合作,高效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和普惠金融 服务能力;同时,加快构建“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及网络销售平台,引导农业企业与相关知名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双向流通格局,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应当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完全满足辖内农户基础金融需求的条件下,将富余资金投向消费金融和资金市场等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市场。特别是,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走出去”,在严格把控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域外业务。
总之,我将以本次大调研活动为契机,在全行进一步完善“全员下乡”的常态化调研机制,在一线解决困难,在一线锤炼作风,在一线推进工作,在一线联络感情,把农村市场耕耘为支撑农信事业发展的根据地,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第四篇: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
1.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10.0分)
A.“三农”问题 B.基本矛盾问题 C.就业问题 D.教育问题 我的答案:A √答对
2.下列对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10.0分)
A.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互相促进 B.城市和农村互相联系
C.城市和农村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D.城市和农村互相联系,但不互相区别 我的答案:D √答对
3.1978年,我国规定的土地承包期是()年。(10.0分)
A.五 B.十 C.十五 D.二十
我的答案:C √答对 1.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具体做法包括()。(10.0分))
A.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B.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C.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D.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2.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0.0分))
A.自治 B.法治 C.德治 D.人治
我的答案:ABC √答对
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包括()。(10.0分))
A.产业兴旺 B.生态宜居 C.乡风文明 D.治理有效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1.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目前全国已有十七个省份出台了实施意见。(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2.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3.2017年9月底,我国已完成确权面积10.8亿亩,占第二轮家庭承包耕地账面面积的60%。(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4.乡村振兴,是我们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第五篇: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 中国金融论坛
2018-08
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谱写“三农”金融服务新篇章
张建良
摘要: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必须勇于担当,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内涵,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制度安排和体系建设,主动融入各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丰富内涵、增加厚度、突出重点,不断探索服务县域“三农”的新战略、新模式和新产品,服务好乡村的主流市场、主流客户和主流产业,谱写“三农”金融服务新篇章。
金融租赁公司专业化经营探究
陆松圣
摘要:近年来,国内金融租赁行业快速发展,在服务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就金融租赁公司专业化经营的内涵进行分析,针对专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金融租赁公司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安徽黟县“有农”土地流转模式调查分析
雷曜
摘要:安徽黟县“有农模式”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发挥小农户活力结合,一方面以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组织土地流转和农民就业,另一方面由专业团队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本文分析了安徽有农公司对土地流转模式的三次探索,阐述了安徽黟县推动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的实践,并从推出更能适应农业新形态的信贷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发展及监管
蒋贤锋
摘要:在美国法律中,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特别的银行控股公司,主要受《银行控股公司法》规范。相较于一般银行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可以从事更广泛的非银行金融业务,但同时受到更严格监管。目前,银行控股公司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化,并作为一种组织形式由市场主体自主选择。法律上,联储委员会负责在控股公司层面监管银行控股公司,同时可以监管控股公司的子公司,但需要和子公司的其他相关监管者合作。本文研究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方法、发展特征及监管框架,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关启示。
大数据差别定价现象解析及启示
董晶
黄旭
摘要:企业对大数据有着价值挖掘与变现需求,这推动了大数据在精准营销、智能推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了营销策略和营销方式的变革。本文剖析大数据差别定价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阐述大数据差别定价的市场影响,并总结出大数据差别定价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德国、荷兰合作金融体制考察及启示
程列辉
朱建平
摘要:德国、荷兰两国的合作金融运行机制较为完善,合作金融的管理手段与时俱进,能够较好适应本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我国农信系统的发展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为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合作金融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对德国合作银行、荷兰合作银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进行了考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德国、荷兰两国的合作金融运行机制,总结了两国合作金融体制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对深化江苏省农信系统改革的启示。
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沈昱池
赵永清
摘要:工业是国家进步的产业基础与重要支柱,在新时代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更是促进产业革新升级的重要推进器。本文简要介绍了工业互联网的基本定义及其发展历程,剖析了工业互联网体系网络、平台和安全三大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中小银行投贷联动模式探析
任素惠
顾澄龙
摘要:本文总结了投贷联动项目落地的前提条件,在借鉴美国硅谷银行模式和英国“中小企业成长基金”(BGF)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小银行“银行+子公司”投贷联动模式的优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美国金融广告监管案例研究及经验借鉴 ——以《抵押贷款广告行为与惯例》为例
朱先明
陈治
摘要:本文从特定金融产品广告监管的角度出发,以美国《抵押贷款广告行为与惯例》为例,对美国打击误导性和虚假性金融广告宣传进行了案例研究,对美国如何界定特定金融产品广告行为内涵和如何区分违法违规金融广告的方法进行了梳理,旨在为我国金融广告监管提供经验借鉴。
运用实现担保物权制度清收不良贷款实务探讨
刘庆国
陈福录
摘要:实现担保物权是一项制度创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5〕5号)对实现担保物权制度进行了细化,但是实务中仍会遇有一些问题。本文总结出运用实现担保物权制度清收不良贷款的优势与弊端,就实务中实现担保物权遇到的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对银行正确运用此项制度清收不良贷款有所裨益。
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棚户区改造的调研与思考
陶勇
摘要:棚户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由于棚户区改造的独特属性,迫切需要政策性金融的全力支持。本文以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棚户区改造的相关实践为切入点,结合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棚户区改造的路径及优势,提出政策性金融更好支持棚户区改造的相关设想。
金融创新对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影响分析
王凯
摘要:随着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融资渠道、金融工具、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等的发展日趋多元和复杂,对现行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准确性提出新的挑战。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分析典型的金融创新业务对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政策建议。
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交易监管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
马芳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境外支付机构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境内支付机构也开始向国外发展,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交易发展迅速,在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快捷的支付体验的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跨境交易也对资金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梳理了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交易的情况,在借鉴全球主要国家对境外支付机构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农村土地经营权估值方法的思考
陆军
摘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提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本文在总结农村土地经营权估值实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影响土地经营权抵押估值和处置各种因素,尝试探索抵押物估值可供借鉴和复制的方法。
美日贸易摩擦的历史回顾及经验教训
杜婷婷
摘要: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日本与美国之间频繁发生贸易摩擦,并最终升级为两国间的“贸易战”,对日本经济影响深远。本文对美日之间贸易摩擦的发展过程和影响进行梳理,分析了美日贸易摩擦的成因,并进一步总结了该事件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