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预算相关重要事项说明
政府预算相关重要事项说明
一、市本级支出预算说明
2020 年度福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数为万元,其中本级支出万元,对下补助249975万元。比2019年预算数减少370000万元,下降 16.3%。具体情况如下:
(一)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科目 164104.74 万元,较上年减少 13110 万元,下降 7.4%。主要是按照中央过“紧日子”,压减一般性支出等。
1、人大事务科目 3921.11 万元,较上年增加 226 万元,增长 6.1%。
2、政协事务科目 3068.08 万元,较上年增加 21 万元,增长 0.7%。
3、政府办公厅(室)及相关机构事务科目 33774.85 万元,较上年减少 2030 万元,下降 5.7%。
4、发展与改革事务科目13148.52万元,较上年减少4251万元,下降 24.4%。
5、统计信息事务科目 2277.71 万元,较上年增加 165万元,增长 7.8%。
6、财政事务科目 3975.53 万元,较上年减少 14 万元,下降 0.4%。
7、税收事务科目 25800 万元,较上年减少 2950 万元,下降 10.3%。
8、审计事务科目 2304.67 万元,较上年增加 142 万元,增长 6.6%。
9、人力资源事务科目 10947.56 万元,较上年减少 818万元,下降 7%。
10、纪检监察事务科目 9066.62 万元,较上年增加 2173万元,增长 31.5%。
11、商贸事务科目 7419.58 万元,较上年增加 264 万元,增长 3.7%。
12、知识产权事务科目 4381.26 万元,较上年增加 282万元,增长 6.9%。
13、民族事务科目 843 万元,较上年持平。
14、档案事务科目 839.35 万元,较上年减少 138 万元,下降 14.1%。
15、民主党派及工商联事务科目 3183.39 万元,较上年减少 602 万元,下降 15.9%。
16、群众团体事务科目 3816.37 万元,较上年增加 125万元,增长 3.4%。
17、党委办公厅(室)及相关机构事务科目 8506.43 万元,较上年增加 727 万元,增长 9.3%。
18、组织事务科目 5412.02 万元,较上年减少 11129 万元,下降 67.3%。
19、宣传事务科目 2129.3 万元,较上年增加 434 万元,增长 25.6%。
20、统战事务科目 3042.98 万元,较上年增加 643 万元,增长 26.8%。
21、其他共产党事务支出科目 3323.07 万元,较上年减少 131 万元,下降 3.8%。
22、市场监督管理事务科目 12895.53 万元,较上年增加 3748 万元,增长 41%。
23、其他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科目 27.81 万元,较上年增加 3 万元,增长 10.5%。
(二)国防支出科目 2478.78 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1、国防动员科目 2478.78 万元,较上年增加 3 万元,增长 0.1%。
(三)公共安全支出科目 182829.4 万元,较上年减少12519 万元,下降 6.4%。另从政府性基金安排 1.6 亿元,用于“平安福州”专项经费、公安业务技术用房及信息化建设项目。一般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共计安排 19.88 亿元,同口径增加 0.35 亿元。
1、武装警察部队科目 5178.11 万元,较上年增加 499万元,增长 10.7%。
2、公安科目 170178.44 万元,较上年减少 13448 万元,下降 7.3%。
3、法院科目 180 万元,较上年增加 90 万元,增长 100%。
4、司法科目 5042.85 万元,较上年增加 421 万元,增长 9.1%。
5、其他公共安全支出科目 2250 万元,较上年减少 82万元,下降 3.5%。
(四)教育支出科目 367552.75 万元,较上年增加 10802万元,增长 3%。另从政府性基金安排 7.71 亿元,用于清华附中、中科院福建学院建设运行补助经费、闽江学院“两楼一馆”、“双创大楼”建设项目等。一般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共计安排 44.47 亿元,同口径增加 8.8 亿元。
1、普通教育科目 230569 万元,较上年减少 292 万元,下降 0.1%。
2、职业教育科目 74461.64 万元,较上年增加 325 万元,增长 0.4%。
3、成人教育科目 20 万元,较上年减少 5 万元,下降 20%。
4、广播电视教育科目 57.5 万元,较上年持平。
5、特殊教育科目 2939.5 万元,较上年增加 211 万元,增长 7.8%。
6、进修及培训科目 6106.8 万元,较上年减少 487 万元,下降 7.4%。
7、教育费附加安排的支出科目 28000 万元,较上年减少 8500 万元,下降 23.3%。
8、其他教育支出科目 20000 万元,较上年增加 20000万元。
(五)科学技术支出科目 67804.87 万元,较上年减少1188 万元,下降 1.7%。另从政府性基金安排 4.15 亿元,用
于福州科技馆新馆征地费用、光电实验室建设等。一般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共计安排 10.93 亿元,同口径增加 4.03 亿元。
1、科学技术管理事务科目 853.88 万元,较上年增加 21万元,增长 2.5%。
2、应用研究科目 1610.4 万元,较上年减少 159 万元,下降 9%。
3、技术研究与开发科目 13420 万元,较上年减少 3130万元,下降 18.9%。
4、科技条件与服务科目26739.69万元,较上年减少4023万元,下降 13.1%。
5、社会科学科目 773.94 万元,较上年减少 10 万元,下降 1.3%。
6、科学技术普及科目 2406.96 万元,较上年减少 86 万元,下降 3.5%。
7、科技交流与合作科目 3000 万元,较上年持平。
8、其他科学技术支出科目 19000 万元,较上年增加 6200万元,增长 48.4%。
(六)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科目 52000.24 万元,较上年减少 8582 万元,下降 14.2%。另从政府性基金安排7.77 亿元,用于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工程、举办第 44 届世界遗产大会专项资金、新店古城遗址核心区一期启动项目等。一般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共计安排 12.97 亿元,同口径增加
2.67 亿元。
1、文化和旅游科目 32070.66 万元,较上年减少 10860万元,下降 25.3%。
2、文物科目 4423.36 万元,较上年增加 1707 万元,增长 62.8%。
3、体育科目 5718.25 万元,较上年减少 314 万元,下降 5.2%。
4、新闻出版电影科目 407.4 万元,较上年增加 36 万元,增长 9.7%。
5、广播电视科目 5327.69 万元,较上年增加 3342 万元,增长 168.2%。
6、其他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科目 4052.88 万元,较上年减少 2493 万元,下降 38.1%。
(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科目 301008.19 万元,较上年增加 41257 万元,增长 15.9%。主要是增排行政事业单位养老支出。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事务科目 10481.6 万元,较上年减少 6369 万元,下降 37.8%。
2、民政管理事务科目 9656.78 万元,较上年增加 118万元,增长 1.2%。
3、行政事业单位养老支出科目 168405.31 万元,较上年增加 45727 万元,增长 37.3%。
4、企业改革补助科目 258.2 万元,较上年减少 6 万元,下降 2.1%。
5、就业补助科目 5716 万元,较上年增加 1863 万元,增长 48.4%。
6、抚恤科目 7805.42 万元,较上年增加 3448 万元,增长 79.1%。
7、退役安置科目 9205.43 万元,较上年增加 1476 万元,增长 19.1%。
8、社会福利科目 10425.42 万元,较上年减少 691 万元,下降 6.2%。
9、残疾人事业科目 21810.2 万元,较上年减少 3395 万元,下降 13.5%。
10、红十字事业科目 285.81 万元,较上年减少 379 万元,下降 57%。
11、最低生活保障科目 5109 万元,较上年减少 671 万元,下降 11.6%。
12、临时救助科目 815.12 万元,较上年增加 11 万元,增长 1.3%。
13、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科目 511 万元,较上年减少 4 万元,下降 0.8%。
14、其他生活救助科目 0 万元,较上年减少 131 万元,下降 100%。
15、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科目 20134.15 万元,较上年增加 5631 万元,增长 38.8%。
16、退役军人管理事务科目 822.39 万元,较上年增加822 万元。
17、其他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科目 29566.36 万元,较上年减少 6195 万元,下降 17.3%。
(八)卫生健康支出科目 142601.2 万元,较上年减少64100 万元,下降 31%。另从政府性基金安排 15 亿元,用于市属医院建设征地费用和建设费用。一般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共计安排 29.26 亿元,同口径增加 8.59 亿元。
1、卫生健康管理事务科目 2212.61 万元,较上年增加202 万元,增长 10.1%。
2、公立医院科目 44467.08 万元,较上年减少 70370 万元,下降 61.3%。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目 3300 万元,较上年减少 1500万元,下降 31.3%。
4、公共卫生科目 11529.1 万元,较上年减少 7659 万元,下降 39.9%。
5、中医药科目 200 万元,较上年减少 450 万元,下降69.2%。
6、计划生育事务科目 6887.69 万元,较上年增加 1745万元,增长 33.9%。
7、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科目 10284.42 万元,较上年减少1449 万元,下降 12.3%。
8、财政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补助科目 50495.36 万元,较上年增加 4347 万元,增长 9.4%。
9、医疗救助科目 2500 万元,较上年增加 1143 万元,增长 84.2%。
10、医疗保障管理事务科目 7568.82 万元,较上年增加7569 万元。
11、老龄卫生健康事务科目 100 万元,较上年增加 100万元。
12、其他卫生健康支出科目 3056.12 万元,较上年增加2222 万元,增长 266.5%。
(九)节能环保支出科目 46873.71 万元,较上年减少5759 万元,下降 10.9%。另从政府性基金安排 6.25 亿元,用于污水处理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渗沥液处理费等。一般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共计安排 10.94 亿元,同口径增加 2.68 亿元。
1、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科目 9846.36 万元,较上年增加8109 万元,增长 466.6%。
2、环境监测与监察科目 7834.05 万元,较上年增加 6217万元,增长 384.6%。
3、污染防治科目 26151.18 万元,较上年减少 20127 万元,下降 43.5%。
4、能源节约利用科目 3000 万元,较上年持平。
5、污染减排科目 42.12 万元,较上年增加 42 万元。
(十)城乡社区支出科目 67752.4 万元,较上年减少
287951 万元,下降 81%。另从政府性基金安排 92.97 亿元,用于滨海新城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轨道交通项目、生活垃圾分类和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相关项目、市政设施维护等。一般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共计安排 99.75 亿元,同口径减少 31.3 亿元。
1、城乡社区管理事务科目 23692.29 万元,较上年减少6709 万元,下降 22.1%。
2、城乡社区规划与管理科目 0 万元,较上年减少 4000万元,下降 100%。
3、城乡社区公共设施科目 9208.25 万元,较上年减少45176 万元,下降 83.1%。
4、城乡社区环境卫生科目 31571.18 万元,较上年减少111509 万元,下降 77.9%。
5、其他城乡社区支出科目 3280.68 万元,较上年减少120557 万元,下降 97.4%。
(十一)农林水支出科目 83160.65 万元,较上年增加14132 万元,增长 20.5%。
1、农业农村科目 39186.93 万元,较上年增加 13010 万元,增长 49.7%。
2、林业和草原科目 12051.6 万元,较上年增加 2856 万元,增长 31.1%。
3、水利科目 9837.12 万元,较上年减少 6095 万元,下降 38.3%。
4、扶贫科目 20900 万元,较上年增加 4596 万元,增长28.2%。
5、农村综合改革科目 1100 万元,较上年持平。
6、普惠金融发展支出科目 0 万元,较上年减少 2 万元,下降 100%。
7、其他农林水支出科目 85 万元,较上年减少 233 万元,下降 73.3%。
(十二)交通运输支出科目 26292.11 万元,较上年减少 51785 万元,下降 66.3%。另从政府性基金安排 12.55 亿元,用于民航扶持资金、公交补助、公交场站建设等。一般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共计安排 15.18 亿元,同口径增加 0.37亿元。
1、公路水路运输科目 20205.71 万元,较上年减少 7065万元,下降 25.9%。
2、铁路运输科目0万元,较上年减少13万元,下降100%。
3、民用航空运输科目 0 万元,较上年减少 25000 万元,下降 100%。
4、邮政业支出科目 210 万元,较上年增加 160 万元,增长 320%。
5、其他交通运输支出科目 5876.4 万元,较上年减少19867 万元,下降 77.2%。
(十三)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科目 48276.32 万元,较上年增加 3889 万元,增长 8.8%。
1、制造业科目 1016.49 万元,较上年减少 1280 万元,下降 55.7%。
2、工业和信息产业监管科目5847万元,较上年减少3539万元,下降 37.7%。
3、国有资产监管科目 817.83 万元,较上年减少 87 万元,下降 9.6%。
4、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管理支出科目 40595 万元,较上年增加 8795 万元,增长 27.7%。
(十四)商业服务业等支出科目 21779.44 万元,较上年增加 44 万元,增长 0.2%。
商业流通事务科目 8783.64 万元,较上年减少 140 万元,下降 1.6%。
(十五)金融支出科目 3000 万元,较上年持平。
1、金融发展支出科目 3000 万元,较上年持平。
(十六)援助其他地区支出科目 7337.33 万元,较上年增加 501 万元,增长 7.3%。
1、其他支出(援助其他地区支出)科目 7337.33 万元,较上年增加 501 万元,增长 7.3%。
(十七)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科目 8912.65 万元,较上年减少 14115 万元,下降 61.3%。剔除 2020 年海洋与渔业项目改列农林水科目因素后,同口径基本持平。
1、自然资源事务科目 7002.38 万元,较上年减少 14049万元,下降 66.7%。
2、气象事务科目 1910.27 万元,较上年减少 66 万元,下降 3.3%。
(十八)住房保障支出科目 71848.28 万元,较上年增加 16494 万元,增长 29.8%。主要是安排的 2020 年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基数提高。
1、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科目 16131 万元,较上年增加2646 万元,增长 19.6%。
2、住房改革支出科目 53994.79 万元,较上年增加 14442万元,增长 36.5%。
3、城乡社区住宅科目 1722.49 万元,较上年减少 593万元,下降 25.6%。
(十九)粮油物资储备支出科目 12832.67 万元,较上年减少 4730 万元,下降 26.9%。
1、粮油事务科目 5535.43 万元,较上年减少 84 万元,下降 1.5%。
2、物资事务科目 81.24 万元,较上年增加 29 万元,增长 56.5%。
3、粮油储备科目 7216 万元,较上年减少 4675 万元,下降 39.3%。
(二十)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科目 15951.23 万元,较上年减少 15886 万元,下降 49.9%。另从政府性基金安排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相关支出 1 亿元,用于消防设施设备及消防站建设等。一般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共计安排 2.60 亿
元,同口径减少 0.58 亿元。
1、应急管理事务科目 1908.99 万元,较上年增加 367万元,增长 23.8%。
2、消防事务科目 10101.72 万元,较上年减少 15334 万元,下降 60.3%。
3、森林消防事务科目 460 万元,较上年减少 54 万元,下降 10.4%。
4、地震事务科目 740.52 万元,较上年减少 45 万元,下降 5.7%。
5、自然灾害防治科目 1700 万元,较上年减少 800 万元,下降 32%。
6、自然灾害救灾及恢复重建支出科目 1040 万元,较上年减少 20 万元,下降 1.9%。
(二十一)预备费科目 30000 万元,较上年持平。
1、预备费科目 30000 万元,较上年持平。
(二十二)其他支出科目 113103.04 万元,较上年增加25103 万元,增长 28.5%。
1、其他支出科目 113103.04 万元,较上年增加 25103万元,增长 28.5%。
(二十三)债务付息支出科目 62000 万元,较上年减少2500 万元,下降 3.9%。
1、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付息支出科目 62000 万元,较上年减少 2500 万元,下降 3.9%。
(二十四)债务发行费用支出科目 500 万元,较上年持平。
1、地方政府一般债务发行费用支出科目 500 万元,较上年持平。
二、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情况
2020 年度福州市本级对下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数为 449177 万元,比 2019 年度预算数增加 14187 万元,增长3.4%。具体情况如下:
(一)一般性转移支付 2020 年度福州市对下一般转移支付预算数为 141792 万元,与上年持平。具体情况如下:
1.马尾区新旧体制补助 80000 万元,与上年持平。
2.生态保护转移支付资金 13000 万元,与上年持平。
3.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 12309 万元,与上年持平。4.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 8490 万元,与上年持平。
5.社区居委会运转转移支付等 1562 万元,与上年持平。
6.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1642万元,较上年增加110万元,主要是因为国有农场农村税费改革经费增加。
7.民族乡转移支付资金 100 万元,与上年持平。
8.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转移支付为一次性补助项目减少 4000 万元,2020 年不再安排预算。
9.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 24689 万元,较上年增加 3890万元。
(二)专项转移支付 2020 年度市对下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数为 307385 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 249975 万元,政府性基金 57410 万元,比 2019 年度预算数增加 14817 万元,增长 5.1%。具体安排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1856 万元 其中:县(市)区年度绩效管理奖励金 920 万元 2.教育支出 15371 万元 其中:义务教育补助经费 11199 万元 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教育补短板)1750 万元 教育专项发展项目资金(教育补短板)1683 万元 3.科学技术支出 26665 万元 其中: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福厦泉自创区专项资金)10000 万元 科技奖励(福厦泉自创区专项资金)13500 万元。
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 1769.88 万元 其中:电影节执委会办公室项目经费、运转经费 800 万元 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66968.76 万元 其中:城居保市级财政补助 18554 万元 返还四城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区补助)12000 万元 社区工作服务站专职工作人员经费 6970 万元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省补助市
级配套项目)4818 万元 城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省补助市级配套项目)3970 万元 五城区优抚对象困难补贴 2400 万元 6.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 61899.5 万元 其中: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 46357 万元 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和计生专项支出 5354 万元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县区补助 3700 万元 7.节能环保支出 3000 万元 其中:节能循环经济 3000 万元 8.城乡社区支出 56073 万元 其中:提升环卫水平补助五城区道路清扫保洁经费23000 万元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10000 万元 生活垃圾分类经费 15000 万元 9.农林水支出 35580 万元 其中:乡村振兴专项 11500 万元 罗源湾养殖退养贴息补助 4500 万元 村植千树 3600 万元 10.交通运输支出 250 万元 其中:农村公路灾毁保险 250 万元 11.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 10847 万元 其中: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建设运营费 5847 万元
工业园区发展专项 5000 万元 12.商业服务业等支出 10650 万元 其中: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稳增长 1800万元 外经贸企业扶持经费 5380 万元 利用外资专项扶持资金 1500 万元 13.住房保障支出 8618 万元 其中:返还七县公租房建设补充资金支出 8600 万元 14.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 1200 万元 其中:地质灾害防治补助经费 1200 万元 15.其他支出 6636 万元 其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落实重点工作激励资金 5000万元(三)税收返还 2020 年度福州市本级对各县区无税收返还预算。因此预算公开附表中,对下税收返还数额为零。
三、举借政府债务情况
2019 年,全市新增政府债务限额万元,实际发行新增债券万元(一般债券 296702 万元,专项债券万元),其中:市本级新增政府债务限额万元(一般债券 46000 万元,专项债券万元)。截至 2019 年底,全市政府债务余额万元(一般债务万元,专项债务万元),其中:市本级政府债务余额万元(一般债务万元,专项债务万元),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上级核定的限额万元内。
四、预算绩效开展情况
2019 年,福州市财政局选取民生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48个财政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涉及财政资金15.97亿元。其中:绩效等级达到“优秀”的有 12 项,“良好”18 项,“合格”7 项,“不合格”11 项。
五、关于 200 20 年预算报告政 策解读(名词解释)
1.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指相对于 1994 年分税制改革以前的老口径收入,一般包括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上划中央收入,除非特指,通常不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科目和口径统计的收入,包括地方固定收入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中地方所得部分。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是相对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一个概念,是指国家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计划的分配和使用而安排的支出。按政府主要职能活动分为“类”、“款”、“项”、“目”四个级次,具体划分由财政部统一规定。
3.上划中央收入 指按分税制计算,地方上划中央的税收收入部分,含增值税 50%、消费税 100%、车辆购置税 100%、企业所得税
60%和个人所得税 60%。
4.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绩效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
“1+5+N”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1”是指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方案,“5”是事前评估、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五个管理办法,“N”是委托第三方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等相关配套制度。
5.内控 指通过查找、梳理、评估财政业务及管理中的各类风险,制定、完善、实施一系列的制度、流程、程序和方法,对财政工作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进而提高财政工作内部管理水平。
6.民生支出
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包括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方面的支出,以及农林水、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
7.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税收返还是指 1994 年分税制改革、2002 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2009 年成品油税费改革后,对原属于地方的收入划为中央收入部分,给予地方的补偿。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两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以及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等。
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按照有关法律、财政体制和政策规定,给予下级政府的补助资金。2009 年起简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
8.一般性转移支付
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上级财政安排给下级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筹安排。
9.专项转移支付 指上级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下级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上下级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需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农林水等公共服务领域。
10.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指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保持年度间政府预算的衔接和稳定,各级一般公共预算设置的储备性资金。各级政府性基
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不得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11.地方政府债券
由省级以上地方政府发行的用于公益性项目支出的债券(省级以下政府由省级代发)。举借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即债务限额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债务,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并下达市、县区债务限额。
12.政府投资基金
指由各级政府通过预算安排,以单独出资或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采用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的资金。
13.PPP 模式 指 政 府 和 社 会 资 本 合 作 模 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14.城企联动普惠性养老服务
指城市政府通过提供土地、规划、融资、财税、医养结合、人才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引导、联合企业提供普惠性养老服务。
15.机关工资福利支出 反映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和编制外长期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以及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
16.机关商品和服务支出 反映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各类支出,不包括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物资储备等资本性支出。
17.机关资本性支出(一)
反映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资本性支出。切块由发展改革部门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中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资本性支出不在此科目反映。
18.机关资本性支出(二)
反映切块由发展改革部门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中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资本性支出。
19.对事业单位经常性补助 反映对事业单位(不含参公事业单位)的经常性补助支出,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事业单位其他补助。
20.对事业单位资本性补助 反映对事业单位(不含参公事业单位)的资本性补助支出。
21.对企业补助 反映政府对各类企业的补助支出,包括费用补贴、利息补贴、其他对企业补助。
22.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 反映政府用于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社会福利和救助、助学金、个人农业生产补贴、离退休费、其他对个人和家庭补助。
23.对社会保障基金补助 反映政府对社会保脸基金的朴助以及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
24.债务利息及费用支出 反映政府偿还国内外债务利息及发行、兑付、登记等费用支出。
25.其他支出 反映不能划分到上述经济科目的其他支出。
第二篇:政府预算
作者:王斌全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政府预算
案》,改革后的政府预算收支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
八、预算收支分类怎么分?
(1)统分统支:地方组织的全部收入,统一上缴中央,地方所需的支出,统一由中央拨给。
(2)收入分类分成:分类,预算收入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和地方分成收入。由预先设定的分成比例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分成。
(3)总额分成:把地方组织的全部收入按地方总额分成比例划分给地方。
(4)定额上缴(补助):指在中央核定的地方预算收支数额的基础上,凡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对其收大于支的数额采用一定的方法上解中央;凡支出大于收入的地区,对其抵支的差额由中央定额补助。
(5)分税制:在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方法。
九、我国原有收支分类体系的弊端:
1、原有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及科目设置,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
2、原有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及科目设置,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深化财政改革和规范预算管理的要求。3.不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十、单式预算是将政府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
复式预算把预算内的全部财政收入按收入来源和支持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
十二、基数预算又称增量预算,是指预算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是以上年财政收支执行数为基础,再考虑新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以调整确定。
十三、零基预算是对新的预算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的收支执行情况,而是以“零”为基础,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及财力可能,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式。
十四、投入预算是指只能反映投入项目的用途和支出金额,而不考虑其支出的经济效果的预算。
十五、产出预算,是指根据成本—效益比较的原则,决定支出项目是否必要及其金额大小的预算形式。产出预算分为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
十六、部门预算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1、基本含义,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其基本含义有三点:一是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取消财政与部门中间环节,财政预算从部门编起,从基层单位编起。二是财政预算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预算管理以部门为依托。三是“部门”本身要有严格的资质要求,限定那些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为预算部门。
2、部门预算的特点:
第一,部门预算以部门和单位为编制主体。第二,部门预算是“包罗万象”的完整预算。第三,部门预算是细化程度较高的预算。第四,部门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第三章
一、中央预算草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
二、政府预算的汇编,一般由部门预算编起,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两上两
下”,逐级汇总的程序。(“一上”:由部门编制预算建议数上报财政部;“一下”:财政部门与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审核部门预算建议数后下达预算控制数或预算指 标;“二上”:部门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本部门预算报送财政部;“二下”:财政部根据人代会批准的预算草案批复部门预算。)
三、部门预算编制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完整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
5、稳妥性原则
6、重点性原则
7、透明性原则
8、绩效性原则
四、部门预算的编制方式:
1、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应当纳入本部门预算。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2、部门预算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国务院审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3、部门预算反映本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包括预算外、基金)。
4、部门预算使用统一的表格和时间表。
5、部门预算收入根据历年情况和下一增减变动测算;部门预算支出根据国家现有政策规定分轻重缓急测算
五、政府总预算是根据中央各部门的预算和地方总预算汇编而成的。
第四章
一、国家金库简称国库,是管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库款支拨以及报告国家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专门机构。
二、国家金库的类型:
1、独立国库制
2、委托国库制
3、银行制
三、国家金库的作用:
1、执行作用。国库的执行作用发挥的好,就能保证库款及时收纳,并按照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进行划分留解;在预算支出方面就可以保证资金的及时供应和合理使用,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的需要,保证生产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
2、促进作用。库可以运用其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有利条件,通过有关数据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协助财税机关组织预算收入及时入库;同时,分析财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研究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从而总结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政府预算收支的圆满实现。
3、监督作用。是通过办理预算收支业务,可以监督预算的执行;二是监督企业单位是否及时、足额缴纳预算收入,财政、税务部门、海关以及国库经收处所收款项是否及时、足额入库,加快预算收入的入库进度;三是减速各级财政机关正确执行上级财政规定的收支划分范围和留解比例;四是监督库款的退付和支拨,确保按政策、按规定办理退库款的拨付。
4、反映作用。国库各项数据的反映,不仅对财政、金融的宏观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国民经济总和平衡的研究和分析,也可以提供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含义:国库集中收付就是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在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
五、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克服现行国库分散支付制度的弊端
(1)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使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杜绝收入缴库中普遍存在的拖欠挤占现象,解决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的问题。
(2)有利于提高部门预算制定和执行的规范性,硬化预算约束。
(3)有利于健全和强化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腐败。
2、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1)国库的直接支付使财政资金从国库流向供应商,不仅提高了资金周转的速度,而且有利于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2)由于所有的财政资金都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部门有权对该账户存款余额进行自由支配,充分利用短期闲置资金,从而降低了资金持有成本,减少短期国债的发行,有利于提高整体资金的使用效率。
(3)有利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4)有利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
六、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构成:
1、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
2、财政部门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
3、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
4、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资财政专户
5、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授权财政部门开设特殊过渡性专户
七、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和方法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工程及服务的一种经济行为。
八、政府采购的特点:
1、采购主体的特殊性。政府采购的主题是公共部门。
2、采购资金的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是公共资金,即财政拨款和需要由政府偿还的公共借款。这是政府采购的根本特点。
3、采购对象的广泛性:货物、工程、服务等。
4、采购活动的非营利性:为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
5、采购数量的规模性。
6、采购依据的政策性。
7、采购程序的规范性。
九、政府预算的调整必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十、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简称GFMIS)也称“金财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以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和宏观经济预测分析为核心应用的政府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是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目标和规划的统称。
第五章
政府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的反映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
二、政府决算的意义:
1、反映了政府决算执行的结果
2、是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资料
3、使系统整理和积累政府预算收支实际资料的重要来源
是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六章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与收支划分的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是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2、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与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原则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支怎样划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预算收支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各级政府所承担的只能及实现只能对预算资金的需要量。这里包括两方面要求:
1、支出划分主要以支出的区域性和受益范围为依据。即将全国收益,以及无明显区域特征的支出划分为中央预算支出,而将收益范围有明显区域性的支出划分为地方预算支出;对那些受益范围交叉的支出,则应由黄宗仰和地方共同承担,或由中央出面协调,将各受益地区共同承担。
收入的划分主要表现在税收收入上。具体来说,属于中央政府的税收有:(1)税基流动性较大的税种;(2)具有累进性,体现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税种;(3)税基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平衡的税种;(4)与稳定国民经济有关的税种及收入易发生周期性波动的税种:(5)在税收体系中占主要地位、收入比重较大的税种。那些流动性不强、税负不易转嫁以及一些零散的小税种则由地方政府来征收显得更有效。
三、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实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各自收入,合力确定中央地方财权财力,并附之于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
四、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的政策选择的意义:
1、分税制可以理顺和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2、分税制可以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只能
3、分税制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分税制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我国现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第二,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第三,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第四,原则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六、我国现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怎么分?
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即根据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进行支出划分。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具体可分为(1)中央税(2)地方税(3)共享税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为了坚持分税制改革的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改革原则,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年期核定。
七、转移支付的概念:
1、广义的转移支付就是“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一般是指货币收入主体之间非货币性的分配关系。
2、政府转移支付也成为政府转移支出,是指与政府购买性支出相对应的一部分支出。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在一定的预算管理体制下,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
八、转移支付的分类:
1、有条件的转移支付,其又可分为配套补助和非配套补助
2、无条件转移支付3.分类转移支付
九、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必要性
1、补偿辖区间外溢
2、弥补地方财政缺口
3、保证实现各地的最低服务标准 优化资源配置
5、调节经济
十、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
1、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模式2.横向转移模式
3.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交错的混合模式
十一、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一般方法:
1、财政收入能力均等化方法
2、支出均衡方法
3、收支均衡方法
有限的财政收入能力减支出需求均衡方法
5、按照人口数确定支付额的转移支付方法
第七章
一、政府预算监督是指在预算的全过程中,对有关预算主体依法进行的检查、督促和制约,是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府预算监督的作用:
1、政府预算监督是保障国家财政只能实现的重要手段
2、政府预算监督是确保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
3、政府预算监督是保证预算的法律效力、维护法律权威性的重要手段
4、政府预算监督是严肃财经纪律,防范和遏制腐败的重要保证
三、政府预算监督的方法:
事前监督
2、日常监督
3、事后监督
4、专项监督检查
5、个案调查
预算外资金的定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属预算外资金
预算外资金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1、预算外资金的积极作用:
(1)弥补预算资金不足(2)调动增收节支积极性(3)保障专项事业发展
(4)促进地方事业建设(5)综合平衡社会财力(6)增强政府对公众的责任心
2、预算外资金的消极作用:
(1)加剧了财政困难,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
(2)扰乱了财政分配秩序,容易滋生腐败
(3)预算外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4)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原则:
(1)非营利性原则(2)合理安排和节约资金原则
(3)先收后用,量入为出原则(4)稽查监督制度化原则(5)依法治理原则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措施:
1、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2、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计划管理,其中包括:(1)单位预算外资金的计划管理(2)地方财政预算外资金的计划管理(3)实行综合预算预算
3、加强票据管理,实现收缴分离、票款分离
4、加大审批、监督和处罚力度,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严格预算外资金立项审批制度,统一审批权限
(2)严格按计划使用预算外资金,加强对预算收支的监管
(3)加大对违反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定的处罚力度
(4)切实完善配套措施和法规建设
5、加强宣传澄清对预算外资金性质的认识
第三篇:政府预算
1、中央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编制程序实行“二上二下”的基本流程
(一)“一上”:财政部门印发部门预算编制的有关文件、通知,明确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要求。部门从基层预算单位起按财政要求编制单位收支预算建议计划,逐级报送给主管部门。部门对各基层单位的预算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分析、汇总,并编制部门收支预算建议计划上报给财政部门。
(二)“一下”: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室会同有关部门审核预算建议计划,并提出审核意见报财政预算主管处。财政预算主管处审核汇总后,根据财力情况提出总量支出建议控制指标,报同级政府同意后下达给部门。
(三)“二上”:各部门按财政预算控制数重新调整本部门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门审核。
(四)“二下”: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审核汇总部门预算,提出意见报财政预算主管处。财政预算主管处汇总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上报同级政府批准,并提请同级人代会审议。部门预算草案经人代会通过后,财政部门直接将预算批复给部门,再由部门逐级批复给基层单位。
在二上、二下的过程中,各部门与财政部门随时可就预算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及时、充分地交流有关预算信息。
2、预算周转金是各级财政为平衡预算内季节性收支差额,保证及时用款 而设置的周转资金。预算周转金只作平衡预算收支临时周转使用,不能安排支出。
2、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意义是什么?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指用超收收入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或用于统筹安排下支出。作用:是对财政“超收”实施了“分流”,使一部分“超收”不再直接形成“超支”,从而可在今后调剂使用,并进入预算监督视野。注意与预算周转金的区别:资金来源和使用不同。
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指各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是指各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据以完成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是指在一定的预算管理体制下,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或同级政
府之间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
3.试述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1)存在问题:①制度运作基础问题:财权与事权的划分 ,政府职能定位②制度的规范问题:专项转移支付比例过大额度计算有问题支付方式不规范,基数法为主③制度的体系性问题:缺少激励缺少监督
(2)完善:①规范制度:因素法代替基数法②以法律形式明确事权限制专项:突出重点:如新农村建设、大江大河治理,扶贫开发等③完善省以下的转移支付 4.分税制:在确定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按划分税种的方式来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权的预算收支管理体制。是非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
4、论述我国税务机构分设实现税收分征分管利弊共存。
答:
一、税务机构分设的有利效果:中央和地方的税务机构均将致力于完善管理机制以 增加各自的收入,新体制下地方政府至多只能控制地方税种的有效税率与税基,这样把主动权掌握在中央财政手里,可以保证税基不受侵蚀,一致了中央财政比重下滑的势头,中央利用税收政策进行宏观管调控的能力将明显增强。
4、谈谈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1)分税制存在的问题①政府事权与收支范围划分仍不规范②地区间财政能力差距日益扩大(转移支付不到位)③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仍突出④地方税制不健全⑤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不够及时和到位,省内转移支付制度滞后
(2)完善办法①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②完善转移支付③健全地方税制体系④减少财政级次,完善省内财政转移支付
二、务机关分设的弊端:
1)征管权限和事物划分存在交叉
2)国税与地税征管范围互有交叉
3)共享税征收上存在矛盾
4)机构分设使国税系统的纵向管理体制与财政体制上的“分级管理”原则不协调
5)层层下达税收指标,形成“买税”现象
6)乡镇一级的机构分设带来的问题更为突出。
6、人大对政府预算监督的内容有哪些
(1)政府预算编制监督: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对预算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2)政府预算执行监督:日常监督,检查资金据传进度以及是否按预算拨付;了解情况、收集信息,为决算审查做准备。
政府决算审查,对总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预算完成情况及质量;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审查部门执行预算情况;对预算储备资金和机动财力的使用情况的使用情况审查;预算收支平衡和政府债务收支情况监督。
(3)政府预算调整监督:调整范围是否合理合法、手续是否完备、程序是否合法等
7、从预算透明实际效果看,我国预算透明度政体仍显偏低
(一)财政预决算版块
1.“是否公布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2.“是否及时公布”
3.“预决算报告内容是否详尽”只公布公正收支概况而没有分类说明,为不详细。
4.“预算调整数情况”以预算执行数和预算数之间的差额或决算数完成预算数的比例为判断标准。
5.“是否公布预决算表”包括财政收支预决算表、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表、国有资产经验预算表等。
6.“是否公布部门预算”是否公布细化的部门预算。
(二)财政收支情况
1.“是否公布财政收支情况” 2.“是否及时公布”
以财政收支情况是否公布到统计日期的上个月为标准 3.“公布内容是否详细”
按照收支情况是否有分类、款、项等为标准,只公布概况而未分类者为内容不详细,公布有收支总量情况并有类、款或项说明为内容详细。4.“是否公布‘三公’经费支出” 至少公开一项即视为公布。
(三)政府采购
1.“是否设置采购目录”
2.“是否公布具体采购项目”按照是否在采购目录或采购公告中公布具体的采购项目为标准。
3.“是否公布招投标结果”是否在网站公布中标公告为评价标准。
4.“是否公布投诉处理结果”以政府采购网站有投诉渠道,并且在网站上公布对投诉处理决定书为标准。
(四)政府非税收入
1.“是否公布政府非税收入”是否在预算报告、预算表或单独公布了财政非税收入总额为标准。
2.“是否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 3.“是否公布政府性基金” 4.“是否公布彩票公益金” 如果只是分别列示了上述三项收入数额,未对其项目细化,则评价为“是,但不详细”。对三项收入进行进一步明细划分的则评价为“是很详细”,未公布的评价为“否”。
(五)民生支出
1.“民生支出内容公布是否详细”是否在预决算报告重点提及民生支出,并对如何改善民生做出详细安排。
2.“是否设置民生支出专版”
(六)政府信息公开
1.“是否有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 2.“是否有申请公开的渠道”是否公布了邮箱、电话等联系方式供民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3.“是否有信息公开意见信箱” 4.“是否有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七)公众监督 1.“是否有监督渠道和方式”以省级财政厅网站是否设有民众监督和提出质疑的渠道和方式,例如设置公众咨询、投诉建议等版块。
2.“渠道和方式是否便利”可以通过在线方式进行沟通视为渠道便利,如果只有电话、信箱等则视为不便利。
3.“是否受理网上质询”
(八)政府网站设置
1.“网站版块设置是否清晰” 2.“网站内容是否充实” 3.“重要财政信息是否醒目” 4.“更新是否及时”考察新闻公告类信息是否更新至当月
7、政府自身如何提高财政透明度
1加强政府财政信息公开 一是逐步实现政府财政信息公开法定化,改变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由政府自己说了算的状况,由立法机关来决定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内容、形式和频率。二是从公众的信息需求出发来提供财政信息。政府财政信息公开必须建立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观念,也就是作为信息提供者的政府必须要了解公众及其代表的信息需求,进而在法律的框架之下,尽可能地扩展政府信息公开种类,以提高信息公开的充分性。
三是采用多种手段,以更低的成本、更加便捷的方式向公众公开有关财政信息,以提高公众对信息的易得性。
2建立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一是扩展政府会计的核算对象和核算内容,即将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扩展到政府的全部资金,而不仅仅是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二是考虑在一级政府层面上编制合并的政府整体的财务报告,以便向使用者提供合并的政府整体的财务信息。三是逐步采用应计制。应计制又称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与否作为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
3进一步加强政府审计
一是建立政府信息审计鉴证制度。在西方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往往必须由政府审计师鉴证后,才能对外公布,审计报告是政府财务报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直到目前,我国各级财政部门所编制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在提交人大之前并未经过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鉴证。二是完善政府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目前,我国在政府审计结果公开方面仍未形成统一的、具有强制力的制度,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只有经过政府首长的审定以后才能有选择性的公开,导致很多反映政府在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方面的问题的信息被隐瞒。
8、加强人大财政预算监督
一、扩展和规范预算决算审查监督范围,为实现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供了法制保障
明确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范围是预算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新预算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要求,明确规定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在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了预算完整性原则,通过完整的预算决算全面反映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活动,并实行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与监督。同时,新预算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进一步明确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确立了政府预算体系,并对四本预算的概念、编制原则和相互关系作出了规定。
二、完善初步审查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全口径预算决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虑到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预算的特点,初步审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应当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对原预算法关于预算草案初步审查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对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和中央决算草案的初步审查规定、监督法关于预算调整方案初步审查的规定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新预算法对初步审查制度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规定。
第一,明确了初步审查范围。主要包括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决算草案。第二,明确了初步审查机构。中央由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初步审查工作由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承担,未设立专门委员会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大,由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意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查预算草案时,可以由临时成立的专门委员会向大会主席团提出审查结果报告);县级由人大常委会对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初步审查,由有关工作机构对本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本级决算草案研究提出意见。第三,明确了初步审查的时间。中央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和县级以上地方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应当分别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召开的45日前、30日前,提交人大有关机构进行初步审查;县级以上各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决算草案应当在常委会会议召开的30日前,提交人大有关机构进行初步审查。第四,确立了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及其反馈制度。规定人大初步审查后要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对初步审查意见和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的意见,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初步审查意见和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的意见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反馈的处理情况报告应当印发本级人大代表。
三、明确对预算决算草案重点审查的内容,为推进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实质性审查提供了实现路径
如何实现对预算决算进行实质性审查,是各级人大努力探索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新预算法通过明确预算决算草案的重点审查内容,为推进实质性审查提供了实现路径。新预算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草案及其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重点审查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符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要求;预算安排是否符合本法的规定;预算安排是否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收支政策是否切实可行;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安排是否适当;预算的编制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本法关于细化的规定;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预算是否规范、适当;预算安排举借的债务是否合法、合理,是否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与预算有关重要事项的说明是否清晰。同时,新预算法还明确规定了预算审查结果报告应当包括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上一预算执行和落实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情况作出评价;对本预算草案是否符合本法的规定,是否可行作出评价;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草案和预算报告提出建议;对执行预算、改进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绩效、加强预算监督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决算草案进行审查时,重点审查以下十二个方面的内容:预算收入情况;支出政策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结转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结余情况;本级预算调整及执行情况;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情况;经批准举借债务的规模、结构、使用、偿还等情况;本级预算周转金规模和使用情况;本级预备费使用情况;超收收入安排情况,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规模和使用情况;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决议落实情况;其他与决算有关的重要情况。
四、拓展预算执行中需要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调整等事项范围,为加强对预算调整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审查监督提供了有力约束
新预算法再次明确,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了预算执行中须经人大审查批准事项的范围,主要体现在加强对预算调整和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审查监督等方面。
原预算法规定的预算调整情形,仅指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举借债务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这种规定过于宽松,也不明确,导致了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比较突出。新预算法拓展了需要报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调整情形,即: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预算总支出的;需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需要调减预算安排的重点支出数额的;需要增加举借债务数额的。对于需要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调整,采取列举的方法,既拓展了范围,又明确具体,有利于严格执行预算,依法调整预算。对不属于预算调整的地方各级政府因上级增加不需要本级提供配套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而引起的预算支出变化的特殊情形,也应向同级人大报告。
新预算法允许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举借债务,但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规定更加规范、更加严格。在审查批准方面,规定举借债务的规模,应当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对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减少支出等方式仍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可以增列赤字,并应当在下一预算中予以弥补。
五、丰富和细化了预算决算监督的具体规定,为增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监督实效创造了条件
人大除了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之外,实际上还承担着对预算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保证预算法律实施的职责。新预算法进一步明确了细化预算编制、严肃预算执行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实现各环节、全过程监督,为增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监督实效创造了条件。新预算法明确了对报送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决算草案的细化要求。预算决算草案是政府预算决算编制结果的体现,是人大审查监督的基础,草案不够细化,代表很难看懂,直接影响审查监督质量。为解决预算决算草案细化问题,新预算法作了如下规定:各级预算支出应当按照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编制;报送人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决算草案应当与预算相对应,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分别列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一般性转移支付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基本标准和计算方法编制,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地区、分项目编制。
新预算法还进一步完善了关于预算执行监督的规定。监督预算执行,是宪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增强预算监督实效的重要环节。为切实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总结实践经验,新预算法进一步充实了以下相关规定:一是增加对预算批准前政府安排支出的监督,要求对按照法律规定在预算批准前安排的支出情况在预算草案的报告中作出说明;二是特定事项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有关情况,应当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三是完善对决算的监督,财政部门编制的决算草案应经本级审计部门审计后,报本级政府审定,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四是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报送备案。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报告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六、增加发挥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在预算审查监督中作用的规定,为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强化人大特别是基层人大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人大代表在预算审查中的作用和联系选民的优势,扩大社会公众对预算活动的参与,新预算法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各级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对预算草案初步方案进行初步审查、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意见时,应当邀请本级人大代表参加;县、乡级人大举行会议审查预算草案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本级人大代表,听取选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随着预算公开透明的推进,社会公众对预算的监督也应有法律保障,新预算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有违反本法的行为,可以依法向有关国家机关进行检举、控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检举人、控告人。
第四篇:关于毕业论文的有关重要事项说明
一、上传的关于毕业论文的两个有关文件
“商学院”文件夹中包括:
1、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与撰写规范(修订稿)
2、商学院2010届毕业论文进度表约定模式A、B3、商学院2010届毕业论文任务书约定模式A、B4、商学院开题报告策划类约定模式
5、商学院开题报告论文类约定模式
6、商学院开题报告设计类约定模式
7、商学院实习鉴定表
“商学系”文件夹中包括:
1、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与撰写规范(修订稿)
2、潇湘学院商学系2010届毕业论文进度表约定模式A、B3、潇湘学院商学系2010届毕业论文任务书约定模式A、B4、潇湘学院商学系开题报告策划类约定模式
5、潇湘学院商学系开题报告论文类约定模式
6、潇湘学院商学系开题报告设计类约定模式
7、潇湘学院商学系实习鉴定表
注:(1)请本部的同学下载“商学院”文件夹,潇湘的同学下载“商学系”文件夹。
(2)“商学院(系)2010届毕业论文进度表约定模式A、B”和“商学院(系)2010届毕业论文任务书约定模式A、B”中的A适用于本学期完成毕业论文的同学,B适用于下学期4月18号回校完成毕业论文的同学。
(3)会计系专业(财管、会计)一般为论文类约定模式的开题报告。
二、由于我们毕业论文指导书上关于如果交题的事项说明有所欠缺,所以现在再正式通知一下:
各组定好题后,以指导老师为组,将已选定题目制作成一份Excel电子稿尽量在12月12日前发至。
注:
1、Excel电子稿以“毕业论文选题(指导老师姓名)”命名。
2、内容依次要包括以下五项: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选定的论文题目。
3、最后各组以组为单位将选题报各班班长或学习委员那存档。
文件夹中内容很重要,全为赖院长4号开会时要我们注意的事项。请各分组同学尽快下载文件夹并了解其中的重要事项,尽量按照进度表中所安排的时间完成相关的工作。还要将具体时间安排主动告知相关的论文指导老师,并与他们协调好时间,保证大家毕业论文的如期顺利进行。请各位同学相互传达转告。
第五篇:重要事项制度
计划生育重要事项报告制度
1、结婚的教师3天内验结婚证原件交复印件,填好计划生育重要事项报告单和育龄妇女信息卡,同时到女方户口所在地的镇计生办办理服务证,4月,8月,12月按规定到岐岭镇计生服务所查孕,怀孕3个月内办好准生证。
2、婴儿出生3天内验出生证原件交复印件——3个月(剖腹产6个月)内验上环证明原件交复印件——90天内验独生子女证(不能跨办理,划分XX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原件交复印件,并填写好计划生育注意事项报告单,未按规定上交有关证件,将取消产假,实行“三停一限”。
3、计划外怀孕的教师应凭中心小学和镇计生办证明到正规医院实施人流引产手术。中心小学和所在学校派3-5位领导到现场查验签名,当天写好材料上报教育局人事股,否则实行“三停一限”。
4、坚持查处为了逃避计划生育的假离婚,一经查实将追究学校校长和当事人的责任。真离婚的教师必须先写申请到中心小学审批,然后到县服务站妇检后再办理离婚,离婚2天内到中心小学和镇计生办验离婚证,离婚协议书(或判决书)原件交复印件,并填写计划生育重要事项报告单。
5、如有丧偶的教师10天内验死亡证明原件交复印件,并填写计划生育重要事项报告单。
6、实施人流引产程序:写好申请(附医院证明)——县计生局妇检审批——指定医院实施人流引产——中心小学派3-5人,女方户口所在镇计生办派2人以上到现场查验签名——当天写好材料上报五华县教育局。